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资源网络(合集7篇)

时间:2023-03-15 15:04:32
资源网络

资源网络第1篇

〔关键词〕信息服务知识网络资源构建Web2.0泛在知识环境

〔分类号〕G253

From Resource Networks to Knowledge Networks

――Fundamental Architecture of Digital Information Services under Web2.0 Ubiquitous Knowledge Environment

Yang FanXiao Ximi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Wuhan430071

〔Abstract〕That the basic architecture evolut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services from resources network to knowledge network signifies a tendency under web2.0 ubiquitous knowledge environment. With the foundation of cyberinfrastructure and web2.0, knowledge network puts emphasis on open, sharing and freedom of knowledge which consists of experiencing network, materializing network, systematizing network and learning network. The crucial elements of knowledge network are participants, knowledge body, copyright and evaluation.

〔Keywords〕information servicesknowledge networksresources architectureweb2.0ubiquitous knowledge environment

数字信息服务的基础建构是指开展服务所必须的基本资源条件。长期以来,数字化的资源建设一直被认为是基础建构的重中之重。然而在新的Web2.0泛在知识环境下,基础建构从资源网络的构建向知识网络的构建演化是一个必然的方向,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1数字信息服务环境的发展

1.1ACP的网络基础结构

2003年1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了具有里程碑意义、名为《通过Cyberinfrastructure实现科学和工程革命》的报告[1],它的出台标志着美国国家科研基础设施开始了更新换代的质变发展。在这份由美国数字图书馆的先驱人物之一、美国数字图书馆先导计划一期工程(DLI1)密歇根大学数字图书馆项目负责人丹尼尔•阿金斯所领头的“蓝带委员会”完成的报告中,提出了“Advanced Cyberinfrastructure Program”(ACP)。NSF的Cyberinfrastructure工作组主席德伯劳•克瑞福德在阐述ACP的总体设计思想时把Cyberinfrastructure解释为一个整合了通讯、信息、团体、计算、协同与文化等要素的,由数据向知识演化的基础设施[2]。曾民族先生认为,Cyberinfrastructure一词结合ACP上下文的表述,有“整合知识的网络平台”之意,而且为了与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的提法衔接和对应,他提议将其翻译为“知识网络基础设施”[3],因为这个知识基础设施的建设,明示了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以NII为代表的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质变性发展,展现了科技发达国家在构建国家知识基础上的新方向。可以说NII致力于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为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提供基础保障;而ACP则致力于构建以协同平台、共享资源、虚拟组织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环境,为知识的创造、共享与应用提供基础保障。很明显,从国家层面建设的基础设施看,数字信息服务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结构环境,正面临着新一轮革命性的发展,美国从NII向ACP的演化昭示了这一发展路径。

1.2Web2.0的信息环境

从数字信息服务的实际运行环境看,正经历着从Web1.0向Web2.0的演化发展。众所周知,Web2.0这个概念由Oeilly媒体公司总裁兼CEO提姆•奥莱理在2004年提出,用以描述人们以新的方式分享网络信息的第二代互联网络环境。但是这个缺乏准确定义的Web2.0概念,却可以被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人们从不同角度予以理解和诠释。我们从数字信息服务的角度来看,Web2.0不仅仅是网络技术性的发展,而更加蕴含着网络环境中基于技术发展带来的观念上的变革。这些变革已经或者将要影响到人们在虚拟网络空间中的行为模式,并由此对人类自身及其生存环境(现实的和虚拟的)的未来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为Web2.0的互联网不再是一堆网页的简单集合,而正在转变成一种全球化的汇集大众智慧的信息系统交流、共享平台,这样一个平台所营造的是一种“泛在知识环境”(Ubiquitous Knowledge Environment)。“泛在知识环境”这个概念是NSF在2003年6月召开的“后数字图书馆的未来”研讨会中提出的[4]。它从技术上看就是实现以人为本的计算机处理能力,这个能力的基础是个性化、客户化、以人为中心的信息。从效果上看就是实现个人知识无所不在的存取、信息能够自然交流的知识社会化模式。我们看到,Web2.0技术上的发展为泛在知识环境的产生提供了保障,Web2.0“大众智慧”的精髓则为泛在知识环境的生态发展提供了动力。那么在这样一种人们参与的观念变得更加积极、参与的能力得到大大的提升、“大众智慧”显示出越来越重要力量的Web2.0泛在知识环境中,数字信息服务需要怎样的调整才能适应呢?笔者认为从数字信息服务基础建构的转变入手是一个现实的路径。

2从资源网络到知识网络的演变

2.1演变路径的分析

从前述NII向ACP发展、Web1.0向Web2.0演进的环境变化中,我们可以清晰体察到数字信息服务的基础建构从资源网络向知识网络转变的迫切要求,这是适应环境发展的一个现实路径(见图1)。

信息资源网络的建设一直是开展信息服务的部门所特别关注的,只不过在网络时代相应地演化为强调数字信息资源网络的建设。例如,图书馆界就是从建设以馆际互借为主要手段的信息资源共享网络,演化为建设以电子文献传递为主要手段的数字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从以NII为代表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开始,在Web1.0环境下国内外数字信息服务资源网络构建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国CALIS二期数字图书馆系统项目所构建的以数字化图书期刊为主、覆盖所有重点学科的学术文献资源体系,就是在于借助网络协同合作平台开展数字信息服务的资源网络[5]。然而,这种基于“信息高速公路”、立足于Web1.0环境的资源网络构建理念还停留在传统的“藏”、“用”观念上,强调服务提供者必须要有所“藏”才能有所“用”,才能提供服务。在这种观念顺应了“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要求,高速路上需要有车在跑,也能够适应Web1.0的网络环境中用户被动接受信息的单向服务模式。但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这种资源导向构建资源网络的模式在信息服务中已经越来越显现出力不从心的态势。首先,数字化资源的建设项目必然要以巨大的资金与管理成本为代价,对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生存环境来说,如果巨大的成本投入却不能带来相应收益,这种项目的发展前景堪忧就是必然的。其次,在这种资源导向的构建行为中缺少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即人的因素。由于我们所构建与管理的都是些非人性的数字化物质对象,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们的数字服务基础建构中忽略了智慧的来源、知识的创造者这个构成要素。面对以大众智慧为精髓的Web2.0泛在知识环境,它将愈加显得不能适应。笔者认为,随着以ACP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启动以及Web2.0信息服务环境的日益成熟,数字信息服务基础建构由以数字化物质对象资源为核心的资源网络转向以人为核心的知识网络是必然的趋势。

2.2知识网络的浮现

所谓知识网络,按照安德瑞斯•休弗特等人的观点,是指为了价值实现的目的,利用知识创造和传递过程积累和利用知识资源构建起来的网络,其主要要素是人、资源及其相互的关系。[6]正因为知识网络所强调的是借助于网络所形成的关联关系,强调的是以人为导向的知识流动,目的是实现网络中的参与者之间知识的传递、共享、创造和应用,所以在本质意义上它可以说是ACP基础设施和Web2.0环境下顺势而为的产物。在前述阿金斯的报告中提到:“ACP将建立一个从人员、数据、信息、工具、仪器各个方面,以空前强大的计算、存储和数据传输的技术水平,为研究团体提供一个更加广泛、综合的数字环境”[1],而在奥莱理的那篇经典的“什么是Web2.0?”文章中直接提出“Web 2.0的一个本质就是利用集体智慧,来将互联网调试为一种所谓的全球大脑”[7]。很明显,正是在ACP的项目中,对研究团体的关爱以及Web2.0泛在知识环境中对人的参与所显现集体智慧的重视,为人及其所创造的知识成为一个知识网络创造了条件,而这个网络的形成也是数字信息服务在泛在知识环境中可持续深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对数字信息服务而言,知识网络就是为实现服务价值,对服务活动所涉及到的人、资源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合理分析与架构,从而有助于实现知识的创造和传递的网络。这样的知识网络顺应了ACP和Web2.0以人为中心的理念,有助于数字信息服务工作重心从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演变。

3知识网络建构模型设计

3.1知识网络类型

知识可以区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因此,根据知识在隐性和显性之间流动过程的不同,知识网络可以区分为4种类型[6]:

体验网络(Experiencing Network),主要目的在于促进从某个知识主体的隐性知识向另外一个知识主体的隐性知识的流动。本质上,这就是一个促进知识创造者之间交流和沟通的网络。

具化网络(Materializing Network),主要目的在于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流动。这是一个知识内容的生产网络。

系统网络(Systematizing Network),主要目的在于显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流动。这是一个知识内容的存储利用网络。

学习网络(Learning Network),主要目的在于促进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换。由于人们学习的过程千差万别,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习惯,不同类型的知识需要采用不同的学习手段,因此这是一个最具动态特色的网络。

3.2知识网络建构

3.2.1建构模型在数字信息服务中,知识网络建构的核心原则就是促进知识的开放、共享和自由流动,本着这个原则,笔者在上述4种类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的数字信息服务知识网络建构模型(见图2)。

3.2.2模型阐述首先,这个模型包含了知识产品和知识流动过程参与者两大部分,其中知识产品基本上是过去数字信息服务中所重点建设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网络,从知识角度看是由显性知识构成的网络;知识流动过程参与者作为笔者构建的知识网络中关键的人的要素占据着重要地位,从知识角度看是隐性知识构成的网络,这些参与者既包括过去服务中强调的用户群落,也包括服务提供者,因为在笔者的知识网络建构中,服务所涉及的领域涵盖了知识流动从生产、传递到利用的所有环节,而涉及这些环节的所有人从知识流动的层面看都处于平等的地位,他们都是这一流动过程的参与者,而且在其中他们的角色并不是固定的,根据不同的知识流向他们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参与作用。

其次,这个模型的基础是以ACP为代表的知识网络基础设施和Web2.0技术与理念形成的实际网络环境。所有的知识流动均借助于这个基础所提供的技术与理念。诸如开放存取、Blog、Wiki、Rss、Tags、Mashup等理念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知识网络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这个模型最重要的功能是促进知识的流动。图中几条箭头曲线表现了不同类型的知识流动,在显性知识部分,有系统网络内的知识流动,这体现在数字信息服务传统的数字信息资源搜集、整理上,体现在不同服务系统之间的电子文献传递上,体现在各种类型的网络资源(文本、音频、视频、多媒体等等)的自由流动上,体现在不同服务系统功能的Mashup(融合)增值上。在隐性知识部分,有体验网络内的知识流动,这体现在数字信息服务中服务提供者与用户的交流上,体现在工作人员间的沟通上,体现在服务参与者间的电子邮件、即时信息联络上,体现在Wiki技术带来的众人合作编辑创造上,体现在虚拟社区参与者的交往上。在显性和隐性知识之间,有具化网络和学习网络内的知识流动,这体现在开放存取带来的知识生产和利用新模式上,体现在Blog工具在个人知识的运用上,体现在Rss信息推送技术对个人信息获取方式的改变上,体现在网络远程教育方式的实施上。当然,这里的体现还远没有穷尽,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数字信息服务中将会有更多的知识流动体现方式。这里的众多体现也并不是孤立的,因为该模型中的体验网络、具化网络、系统网络和学习网络都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交织形成的是一个更大的多向知识流动网络。

4知识网络建构要素分析

在我们的Web2.0泛在知识环境知识网络建构中涉及到多种要素,这些要素从各个方面确保了这个知识网络在数字信息服务中能够发挥最大的功效,下面就4个要素做简要分析。

4.1参与者

所谓参与者就是指数字信息服务所涉及到的每个个体或团队。笔者没有使用传统的服务提供者、管理者以及用户的概念,因为在Web2.0泛在知识环境的知识流动层面上,所有的参与者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没有固定的知识权威、没有知识的管理者,有的只是知识的创造者、知识流动的促进者。这种新型角色赋予传统数字信息服务从业人员的使命是在显性与隐性知识间、在体验、具化、系统和学习网络之间提供一个平台促进知识的流动。他们不再是占有资源的所谓专家,没有了传统的“教育用户”任务,他们应该致力于促进“在恰当的地点、恰当的时间把恰当的信息传递给恰当的人”这个过程的效率。这种新型角色对传统以用户自居的参与者而言则意味着更广泛、更投入的参与。技术的进步已经降低了信息获取的门槛、拓展了信息扩散的路径,每个人都既是信源也是信宿,只要你是参与者,你在这个知识网络中就既是贡献者也是消费者。

4.2知识内容

由于参与者角色的变化,在这个知识网络中,知识内容的内涵也要发生一些改变,毕竟知识内容的生产是与参与者的行为活动直接相关的。这里的知识内容涵盖外化于人的显性客观知识和内在于人的隐性主观知识,前者既包括基于传统同行评审机制产生的内容,也包括基于开放存取实现方式产生的内容[8],特别是现在被当作Web2.0代表性技术的Blog、Wiki等方式所生产出来的大量数字化内容,因为Web2.0“用户创造内容”的理念,使得Internet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通路或者渠道,愈来愈成为用户内容创造的平台;后者既包括在知识网络中通过参与者之间的交流沟通表达出来的内容,也包括知识创造者在网络环境中的行为所蕴含的内容。巴特利在《搜》一书中曾说过:“一个链接又一个链接,一次点击又一次点击,搜索就这样建立起人类历史上最持久、最庞大、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产物――人类意图数据库”[9],这个意图数据库就是一种人的隐性知识的表现。例如亚马逊也是通过个人兴趣匹配引擎不停地搜集客户的购买信息,从而将客户上网过程中流露出来的兴趣信息收集了起来,通过这些真实的数据达到了对所服务对象的了解。数字信息服务知识网络只有 全面涵盖上述各个方面的知识内容,才能真正适应Web2.0的泛在知识环境。

4.3产权安排

数字信息服务中对知识产品的产权安排,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鉴于Web2.0泛在知识环境中对知识开放、自由的强调,除了遵循传统的相关知识产权法律外,还需要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正如斯坦福大学法律系教授劳伦斯•莱斯格所言,版权保护的“目的不是授予作者对其作品的完全控制权,而是依照宪法要求(‘推动进步’)给予作者一种经过平衡后的权利”[10],因此莱斯格等人倡导发起了针对网络环境的“创造共用(Creative Commons)”权利保护机制(劳伦斯•莱斯格本人担任了CC的主席),这是一种网络上的数字作品(文学、美术、音乐等)许可授权机制。它致力于让任何创造性作品都有机会被更多人分享和再创造,共同促进人类知识作品在其生命周期内产生最大价值。因为在现有的版权体制下,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并非需要保留所有权利,相反他们更愿意选择“保留部分权利”或“不保留权利”,更多的是希望自己的原创信息能够为更多的人所了解、认同。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共用”协议机制提供了由署名、非商业用途、禁止派生作品、保持一致这4个最常见的授权选择形成的组合方式,构成了对知识产品从“松”到“紧”的授权限制。我们相信,创造共用在给创造者带来更加灵活便利的选择的同时,也确保了数字信息服务知识网络中更加有效的知识流动。

4.4评价机制

不可否认,开放网络环境的自由特色给知识产品带来比较明显的负面影响,是由于缺少了传统的“看门人”把关导致的知识产品质量良莠不齐,这也是开放存取这种新型知识生产交流模式最招人诟病的地方。数字信息服务中的知识产品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服务本身的质量,因此在Web2.0泛在知识环境下,采用何种质量评价机制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在我们的知识网络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人的参与,无论何种类型的知识产品都是人所参与的产物,因此,在质量评价方面除了合理借鉴传统同行评审的严格学术评价机制外,更应该充分利用知识网络中人的力量,即大众智慧的测评能力。其实在当下的众多Web2.0网络服务中,借助众人的力量取得成功者不乏其例,搜索引擎Google成功的基石Pagerank算法,本质上就是借用了众人评价的力量,按照网页链接数进行质量排名。著名的维基百科全书达到今日的规模并被越来越多的人当作首选参考信息源,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其海量的参与编撰者,因为基于绝对信任的人人参与编辑模式有一个隐含的假设条件,就是参与人数无穷大才可能发现无意的错误或者恶意的修改。2005年美国《自然》杂志曾比较了维基百科和《大英百科全书》的科学类条目,结果在随机测试的 42个条目中,维基百科有4条不够精确,而《大英百科全书》 有3条,就整体而言,大英百科的平均出错率是每篇文章2.92个错误,略低于维基百科的3.86个错误[11],可见依靠众人力量把关的维基百科在质量上并不比权威的大英百科全书差太多。正如埃里克•雷蒙德(Eric Raymond)在源自开放源码软件背景之下的格言所说:“有足够的眼球,所有的程序缺陷都是肤浅的”[12],我们相信,Web2.0泛在知识环境下的数字信息服务知识网络要确保其中的知识信息质量,其评价机制中充分强化众人力量体现出的集体智慧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知识网络作为Web2.0泛在知识环境下数字信息服务的基础建构,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广泛的研究,而且在飞速发展的网络环境下,重点与方向的把握也很关键,这一切都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参考文献:

[1]Revolution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hrough cyberinfrastructure.[2007-01-25].省略/nsf_ci_report/.

资源网络第2篇

1.1网络教学资源的含义和分类

网络教学资源是指为教学目的而专门设计的或者能被用于教育目的服务的各种资源。按照资源的形态分,它可以分为:教育环境资源、教育信息资源、教育人力资源;按照使用对象来分。网络教育资源可分为三类:学习资源、科研资源、备课资源。其中,教师本身也是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教师获取、识别、加工、处理、传递和创造信息的能力以及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思想、实践模式等都是网络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我国目前可建设的资源主要包括9类,分别是;媒体素材(包括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试题、试卷、课件与网络课件、案例、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和网络课程。另外,还可根据实际需求,增加其它类型的资源,如:电子图书、工具软件和影片等等。

1.2网络教育资源的意义

网络教育资源能为学生提供大量学习材料和学习工具,可以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这两种在信息社会所需人才必备的重要能力素质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环境。因此,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必然成为其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丰富的资源,就无法建构起理想的教学环境,而教学资源建设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相整合的水平。

2高校信息课程与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相关情况

2.1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已经走过将近20年的历程。目标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一批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均达到优秀的课程资源,通过网络,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并带动所有高校的优质课程资源建设。目前,校园网已经在大学普及,联网的多媒体教室比例不断上升,教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备课、上课、查阅文献等十分普遍。现代信息技术也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乃至娱乐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2.2高校信息建设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校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建设,是各级各类高校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重要工作。它已经深入课堂,成为推动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高校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中仍然存在以下深层次的问题:

(1)高校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有待提高。

据调查,在我国教育技术发展较快的地区,尚有1/3的教师对教育技术知识不甚了解或根本不知道。据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共同的《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调查结果》显示,许多高校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远远低于学生。

(2)应用效果不佳,没有将现代教育思想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没有真正促进教学改革。

据对不同类型大学学生的抽样调查统计。有65.5%的学生认为一半以上的任课教师仍然是“传统的教育观念,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

(3)课程资源贫乏且适用性差。

许多教师备课时还要花大量精力做一些低层次、重复的课件,没有充分的、优质的资源可以共享。有报道指出,某评估专家进入某校的网络教室,学生上座率非常高,但差不多有99%的学生在利用网络看电影或聊天。学校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发的网络课程资源却无人问津,其中的重要原因是网络课程资源的吸引力不够。因此,开发优质的信息化网络课程资源是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必由之路。

(1)要高度重视校园网络课程资源库建设,加强管理,

课程资源库建设是教育信息化时代大学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纽带,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制高点。教育信息化是实现高等教育创新、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所必需的,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课程改革的基本前提。因此,各高校领导,特别是教务管理部门,要充分重视课程资源在推动教学改革、为师生教学服务方面的作用,组织好开发、管理工作。

(2)重视校园网的潜件建设,探索信息技术背景下新的高校教学模式。

网络提供了新的教学环境,有没有与网络环境相适应的课程资源、教学模式和方法,有没有与信息化高等教育相匹配的高等教育教学理论,是制约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瓶颈。特别强调的是,现代高等学校教学模式是潜件建设的重中之重。因此,高等教育理论界、教育技术专业人员以及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应当组织力量研究信息化高等教育教学的规律,构建信息化高等教育理论新体系。

(3)注重培养复合型新教师。

优质的课程资源不仅是应用于教学的先进工具,更应是先进教育思想、人机界面技术以及名师教学经验的结晶。所以,课程资源建设前期可能是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共同协作的过程,由多方面专家协同工作。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学科课程专家提供前沿知识并使用已经建成的课程资源库;教育学专家协同课程专家制订、优化教学设计方案,教育技术专家搭建技术平台。未来的网络课程资源开发必须是由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而不必是技术专家)的现代新型教师才能真正完成。

(4)跨院校协同合作,建设课程资源共享平台。

巨大的兼容性和信息的开放性。是现代信息资源的基本特点。因此,为了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课程资源浪费,各高校的课程资源建设可以采取协同合作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可以以专业协会、学科网站为依托,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围绕某一课程,共同合作,共同开发。

建成全国联网的课程资源平台。我们也可以建立省级、城域、校级跨学科的资源平台。

高校信息化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在现代教育思想的统领下,把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高度整合,才能建成科学、有效的课程资源库,才能被广大高校教师所接受和运用,也才能真正探索出适合于信息技术背景下高等学校发展的新的教学模式。为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做出贡献。

3高校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建设的基本对策

资源网络第3篇

【关键词】资源性能指标 接入控制

1 网络资源优化背景

太原市联通WCDMA网络建网后,随着用户的增长,3G业务的发展,资源的问题的优化工作也会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用户规模和话务的发展,网络负载增大,特别是用户集中的网络热点区域网络的资源相关优化成为重点考虑的问题。

资源优化主要包括:软切换比例优化、功率资源优化、码资源优化、CE资源优化、资源拥塞的优化。

2 专项优化内容

2.1 软切换比例

该指标是影响小区和网络容量及覆盖的关键指标。软切换比例过小会导致通信质量下降、掉话和覆盖问题;软切换比例过大又会导致系统资源浪费、网络容量下降。软切换比例可以小区或RNC为单位进行统计。

2.1.1 计算公式

软切换比例=[(激活集中无线链路为1的个数×1+激活集中无线链路为2的个数×2+激活集中无线链路为3的个数×3)/(激活集中无线链路为1的个数+激活集中无线链路为2的个数+激活集中无线链路为3的个数)-1]×100%

2.1.2 影响软切换比例方法

(1)物理调整。通过RF优化,有效控制基站覆盖范围,加强主导频覆盖,减小不必要的软切换,降低软切换比例。①调节天线俯仰角和方位角。②邻区优化。强化邻区优化,配好必要邻区,以避免掉话;删除冗余邻区,以降低不必要的软切换,增加系统负荷,同时也能避免由于邻区截短而造成的掉话。

(2)参数配置。①1a事件控制的参数配置。②1b事件控制的参数配置。③激活集个数参数配置。④导频信道功率控制参数配置。

2.2 功率资源优化

下行发射功率作为WCDMA系统中的受限资源,被各物理信道共享,包括了业务信道与信令控制信道。

2.3 码资源优化

下行码字使用率,对于每个小区而言,下行码字资源都是有限的,下行码字监控可测量下行码字是否被占用,基于监控下行码字的使用率对下行码字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控。码字使用率公式如下所示:

2.4 CE资源优化

在爱立信的WCDMA系统中,用CE(Channel Element)来表示硬件容量和无线承载业务所要消耗的硬件资源。

2.5 空中接口负荷资源

为评估各种无线承载的接入对上下行空中接口负荷的影响,爱立信系统引入了ASE这一概念,分别衡量各种业务的接入对空口负荷的增加程度。

2.6 Iub传输资源拥塞

当同一个基站下多用户业务并发时,特别是HSDPA用户较多时,可能产生Iub传输拥塞的情况。

2.7 资源拥塞的优化手段

2.7.1 控制覆盖范围

需要对拥塞小区的覆盖范围进行分析,确定该小区覆盖是否合理,避免由于小区过覆盖造成过度吸收话务量造成拥塞。

2.7.2 资源扩容

如前面所描述的,小区资源包括了码资源、功率资源、硬件资源和Iub传输资源等。当出现资源拥塞时,可对小区资源受限情况进行分析,根据受限资源的类型进行资源调整或扩容。

2.7.3 增加新站点

对于话务密集的区域,当现有小区无法满足话务需求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增加新的小区来分担话务。

2.7.4 优化小区选择、切换相关参数

可以通过修改目标小区与邻区间的小区选择和切换相关参数,让一部分超忙小区的用户通过小区重选或切换到相邻小区,从而减轻源小区的负荷,减少拥塞的情况。

2.7.5 启动小区负荷分担

异频间的小区负荷功能,能实现话务在同站的多个小区间相对均衡的调配,可以作为解决热点高话务地区的话务拥塞的手段之一。

2.7.6 控制基站上行噪声

当基站上行噪声过高时同样会对业务接入产生影响,甚至引起小区拥塞,用户无法接入。

2.8 案例分析

XX大厦:

覆盖、质量良好,HSUPA速率低;分析发现当数据信号占用TYW00002A2/ TYW00002B2时速率较高,当信号占用TYW00002C2时,速率较低;统计用户发现,TYW00002C2的Eul用户要比TYW00002A2多,TYW00002C2的Tti2允许的用户数要比TYW00002B2多。如下:建议调整TYW00002C2的eulServingCellUsersAdmTti2从10->4.(减少2ms调度用户数,降低CE拥塞)。

调整效果:调整后TYW00002C2数据业务上传速率达到1.2Mbps以上,速率有明显提升。

3 结论

本次网络资源专项优化中,针对不同的网络资源以及无线环境,采用不同的参数设置优化方式,根据测试的无线环境和测试结果选择出最好的参数组合。根据太原基站分布情况,城区基站相对充足,主要存在下行功率受限、上行CE资源受限和下行码字受限;而郊县选择的参数都是在保证基本数据业务的基础上,尽量满足用户的需求,充分利用3G资源。网络资源管理参数配置需根据具体网络情况(无线环境、基站密度、网元建设等)综合考虑制定,选择较为适宜的参数配置方案,并不定期跟进优化参数方案,配合天馈系统、资源优化等多重手段完成,最终达到网络资源的最大利用。

资源网络第4篇

【 关键词 】 网络资源;配置;网络安全性

1 引言

我们网络资源配置从这一需求出发,来积极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的质量和资源配置的效率,通过规定网上信息资源的流向来划分网络信息资源的类型、内容、信息量以及信息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这样可以更加便捷地为用户提供所需要的信息服务,也可以有效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使信息资源被合理、充分地利用。同时,对其他网络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和配置,可以完善网络资源的管理体系,提高网络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本文就对网络资源配置的优化措施进行探讨。

2 网络资源配置优化的含义和必要性

1.1 网络资源配置的基本含义

网络资源配置是以网络功能的实现为基本条件,以安全可靠为基本准则,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取尽可能多的收益为基本目标。依据技术发展和经济规律,构筑和运行网络体系。电信网络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包含电信网络规划设计、电信网络动态运行和电信产业运营机制等方面,寻求最佳状态的核心问题。因此,通过网络资源优化配置可以为网络安全性提供一定的保障。

1.2 网络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要性

研究网络资源优化配置理论与方法的目的,是解决电信网络构建、改造以及运营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现实问题。通过对网络资源的优化配置的探讨,研究出电信网络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体系,可以使网络资源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同时,优化网络资源与提高网络的安全性也密切相关,是提高网络安全性的一项重要内容。网络资源得到了合理、科学的配置和使用,整个网络环境才能有条不紊地运行,为净化网络环境和提高网络运行的安全提供基础的条件。

3 网络资源利用现状及优化流程

网络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尤其是电信网络资源,在目前我国的优化配置还不够完善,由于网络信息资源的信息量比较大,增长速度也很快,加上信息质量和信息价值的差异比较大,网络信息资源以及其它网络资源都普遍存在无稳定性和无序性,这样也就造成了网络环境的不稳定以及网络安全问题的增加。

首先,要根据资源的特性,确定需要执行作业的资源;再建立执行成本;针对用户需要的资源,运用调度算法执行任务,对资源上部署的资源进行实时监控;收集结果和资源使用、支付记录,将结果返回给用户。实行反复调度和及时进行数据清理都会起到优化网络资源调度流程的作用。

4 优化网络资源配置,提高网络安全性

随着新时期通信网络的不断发展,要想进行通信网络资源配置的优化,就必须从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利用股权结构的多元化,慢慢分解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象。如同上文之中提到的我国现阶段存在的电信业重复建设问题,这就是因为国有企业之间的非理性竞争造成的。有相关的研究者表示,民营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可以帮助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其次,强化网络资源的宏观调控与引导,实现通信监管体制的创新。现阶段,我国的电信管理体制关于政策制度以及监管并没有真正的实现分离。鉴于此,为了使得所有的运营企业能够获取公平的竞争环境,电信产业要能够进一步分解政府职能,实现政策制度以及监管职能的有效分解。

然后,建立健全通信网络资源配置的相关法律法规,实现网络建设模式的创新。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可以防止垄断的发生,同时创新网络建设模式,利用网络资源的共享机制,能够实现通信网络的统一管理,并有效地解决各家通信网络之间近距离建设以及同沟建设时存在的矛盾。

最后,通信行业属于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主导力量,间接支撑和引导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通信行业一定要认清自己的历史任务,电信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各个企业之间要在竞争之中合作发展,为国民经济以及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服务。

5 NRM系统在优化网络资源配置中的应用

电信企业网络资源管理系统NRM是网络资源优化配置的一个有效的体系。NRM系统由基础空间资源管理、管线资源管理、网络设备资源管理三个子系统做为系统数据平台,全面掌握资源、快速利用资源、合理优化资源是整个网络资源管理系统的特点。

中国电信公司依据“资源众多、分层管理、业务复杂”的特点,采用了这种全新升级的电信网络资源解决方案——NRM系统,通过配置指示,根据被资源管理部所管理的节点资源的状况,为让网络内的功能节点的功能以及处理对象的配置适当,运用节点功能来进行重新配置和控制。根据被资源管理部所管理的节点资源以及链路资源的状况,判断是否对节点功能配置控制部发出重新配置指示,是否对通道结构控制部发出重新构筑指示,传输指示并作出适当的控制。这种方式使中国电信公司实现了对电信企业基础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管理,为提高网络的安全性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6 结束语

目前随着计算机网络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网站以及网络信息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对网络资源的优化配置要求也越来越高,伴随着这种状况而产生的网络安全问题也与日俱增。通过对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的分析和研究,发现通过优化网络资源配置,可以有效提高网络运行的安全性。当然为了能够进一步对网络安全性进行提高,我们还需要不断研究,运用全新的技术和科学的手段完善和加强网络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网络环境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芦艳芳,吴娜.浅谈威胁无线网络安全的途径与防范措施[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0(1):164-165.

[2] 张金荣,曹长修,唐贤伦.圆分布双跳无线传感器网络配置及拓扑发现修复算法与仿真[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283-284.

[3] 马永强,刘娟.Snort入侵检测系统的使用与测试[J].集宁师专学报,2010(4):682-683.

[4] 李鹰,刘涧疆.基于SDH的自动交换光网络安全保密技术研究[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1(6):222-223.

[5] 常亮,郭克华.网络虚拟化环境下的分布式自主资源管理框架设计[J].信息网络安全,2013(2):657-658.

[6] 邓雨荣,郭丽娟,李陶深等.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事件驱动数据收集研究进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2(10):33-34.

[7] 万项超,梁玉凤.基于GIS/GPS的通信网络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通信管理与技术,2011,06(15):45-46.

资源网络第5篇

近年来,网络教育的快速发展为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重要基础就网络教学来说其在本质上属于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教育界不紧要不断强化关于网络教学相关理论研究、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进步,同时也要确保上述两个方面与实践应用要保持高度一致。优秀的网络资源不仅可以实现对学生新型思维能力的训练,同时在网络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先进思想和强化其超前意识,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有着重要的效用,因此,我们不仅要注重对网络教学中取得的经验进行总结,同时也要明确网络资源建设已经成为推动网络教学改革新的突破口是促进网络教学由低层次徘徊向高层次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网络资源建设的重要性

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可以将网络教学的几大要素概括为:互联网、课程开发、课程结构、教学过程、学习支持以及评价检查等,对于网络教学来说资源建设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使很多院校、教育培训机构,均充分认识到当前社会各领域对网络教育的需求量极大,再加上各大高校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视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所以开发和应用网络资源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就当前网络中的网络资源种类、数量来说均处于不断上升的态势,然而,只有很少一部分网络资源可以真正的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当前大部分网络资源均是以教学内容展示、教学信息传递等功能为主,很少有网络资源具备良好的学习指导性、教学针对性以及交互性,缺乏启发性、探究性网络资源的匮乏也是一个主要问题,因此,提升网络资源质量已经成为各大院校网络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只有高质量的网络资源才能吸引学生主动的去接受和学习知识,同时强化网络资源建设已经成为新一轮网络教学改革中的核心内容。高校在开发网络资源过程中要注重利用网络途径来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不仅要确保所建设的网络资源具备良好的指导性、针对性以及交互性等特征,同时也要通过良好的资源设计来使其具备启发性、探究性,使其可以吸引学生主动的去学习网络资源,同时也要注重将当前社会中的先进思想融入网络资源建设中,不仅有利于学生成长为可以满足社会实际需求的专业型人才也有利于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对推动网络教学改革、提升网络教学成效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网络资源建设推动网络教学改革的途经

(一)寻找网络教学改革的创新点

无论哪一学科的网络资源,只有在网络教学实践中使学生感受到了优越性、实用性、科学性以及先进性,才能充分认识和肯定该种网络资源在网络教学中的存在价值。网络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先进的教学媒体,只能被作为先进教育思想的传播载体,部分教师在掌握了一定网络一般技术后开始忽略了网络资源建设,不仅无法充分发挥出网络教学所具备的优势性能,同时也不利于教师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网络教学应用水平,因此,教师必须要充分认识到设计现代教育理论的重要性,即将网络资源建设作为网络教学实践中的核心内容。先进的网络资源建设可以促进先进思想的形成,在各类先进教育教学技术的有效支撑下,教师要通过网络资源建设来创新出更多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这也是当代网络教学改革中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将其作为新一轮网络教学改革中的创新点,充分发挥出网络教学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所具备的优势效用。

(二)发挥网络信息集成控制的特点

网络信息集成控制是网络资源建设中最为关键的一个内容,同时也是网络资源在网络教学应用中的核心特性,其有利于提升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获取的信息量,帮助学生更好的降低相关知识技能信息的复杂程度,减少知识信息在学生大脑中的抽象到形象、形象再到抽象的加工过程,帮助教师利用最有效的方式将教学意图传递给学生。网络资源建设具有网络信息集成控制的特点,有利于教师更为简单、便捷的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学习,因此,网络资源建设中要高度重视网络信息集成控制这一特点,在网络教学中可以促使教师充分考虑课堂与课外形式的有机结合,对所整理出的网络信息和课堂内容进行精选,这对节省网络教学的学时有着重要意义。教师在网络教材设计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对内容进行增删修改、吐故纳新并且在教学内容和网络信息选择上可以接纳学生的建议,充分表现出网络教学以学生为本的时代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在网络教学中主动学习的主导意识,将传统网络教学中过于僵化、陈旧的东西彻底清除。

(三)利用网络非线性网状结构组织资源

本文认为非线性网状结构信息组织方式可以有效应用于网络资源建设中,对促进网络教学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文字教材中的信息组织结构主要以线性结构为主,这样有利于保证教材自身的规范性、完整性以及系统性等,该种结构组织信息的形式十分适用于应试教育。网络教学通过利用网络非线性网状结构来组织网络资源,可以根据不同的网络教学状况来提供更为高效的信息呈现方式使学生在网络学习中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需求来选择合适的方式,使学生可以成为网络资源建设中各类资源处理的决策者,所以说该种模式是一种学习者主动参与的知识结构建设活动。在该种模式下的网络资源建设中,可以使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对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在网络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和发现式教学,提高学生在网络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对提高网络教学的总体成效有着重要作用,这也是当前网络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个主要方向。基于网络非线性网状结构的网络资源建设中,可以按照系统的章节作为纵向主线来展开,同时也可以将问题作为中心来横向展开,例如,在讲授网络类型相关知识中的局域网时,便可以将校园网作为案例来对局域网的组成、范围、拓扑结构等知识进行讲解,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将新旧知识主动的联系在一起,对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四)重视网络资源的智能交互特性

对于互联网技术来说其所具备的各项优势性能中,交互性可以说是一项独一无二的优势特性,对于网络资源来说可以通过分析其能否被其他资源所代替来判断该网络资源是否具备良好的应用价值,同时也是评价该网络资源所处水平层次的主要方法,而在评价网络资源水平层次中可以将交互性作为一个重要指标,只有具备较强交互的网络资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资源。就当前网络教学领域来说已经开始向着智能化网络资源方向发展即开发出一种交互性更强的新型教材来满足网络教学需求,针对这问题在网络资源建设中要运用互联网人机交互性强的特点,提升网络教学中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技能训练总体水平,尤其是针对一些微观、抽象、复杂机理、成本较高的实验课来说,可以将其开发成为网络资源来满足网络教学的需求,这对促进网络教学改革成效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网页设计”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发出相应的网络资源,不仅可以使学生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对网页设计进行观看同时也可以通过教师的逐步讲解和演示训练来加深学生的了解,对突破网络教学中的客观限制有着重要意义。

(五)促进网络与网络教学的有机结合

当前网络教学改革中依旧要面临智能化网络资源建设难度大这一弊端,导致智能化程度较高的网络资源难以进行普及,但是只有更多的网络资源才能适应网络教学改革需求,因此,新一轮网络教学改革中需要促进网络与网络教学的有机结合,即利用互联网来获取更多先进、优秀的网络资源,充分发挥出网络教学覆盖面广的优势性能,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真正的实现多元性的学习,再者,网络教学对支持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奠定了重要基础,通过促进网络与网络教学的有机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搭建一个学习平台,使学生通过相互协作交流来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也是新一轮网络教学改革中需要重视的关键所在。

四、结束语

资源网络第6篇

信息资源,简单来说就是数据资源或者是文献资源,以及各种媒介和形式的信息的集合,包括印刷品,文字,电子信息,声像以及数据库等等,这些大都是限于对信息资源的本身的理解。而深入来说,信息资源还能够理解为在信息活动之中各个要素的总称,这样一来,信息资源就包括了与其相关的工作人员以及其负面的信息,还包含了与其相关的技术、设备等很多方面的各种资源。随着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已然成为了时展的必要潮流。网络信息资源与传统的信息资源相比,前者在结构、数量、传播速度以及分布范围都占据了巨大的优势。其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新兴产物,网络信息资源也称作虚拟信息资源,它是以数字化的形式来进行记录的,并以多媒体的形式来表达的,存储在网络计算机磁介质,光介质以及各类通讯介质上的。还能够通过计算机网络通讯方式进行信息的传递的内容的集合。简言之,网络信息资源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源的总和。目前网络信息资源以因特网信息资源为主,同时也还包括着其他的一些没有连入因特网的信息资源。

二、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

网络信息资源与之前的传统信息资源相比,有着许多的不同,其有着其本身许多的无法替代的特点。下面我们就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这些特点来进行一些了解。首先,网络信息资源的传播媒介就是网络。传统的信息资源的传递大都是存储与光盘、磁盘、磁带或是纸张等载体之上来进行传递的,而网络信息资源的传递则是以网络作为载体,以一种虚拟化的姿态来展现出来的。这样人们就能够更加方便简单的进行信息的传递,同样其也体现了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性与社会性。其次,网络信息资源的数量非常的巨大并且还以一种异常迅猛的姿态在逐步的增长。在目前,我国的互联网用户已然突破了亿的大关,互联网上的域名及网站也已经达到了百万之数,这就说明网络信息资源已被多数的人所接受和使用,我国的互联网发展状况也相当的迅猛,网络信息资源也在不断的充实与发展。再者,网络信息资源的存储也已经实现了数字化。随着网络信息资源的发展,信息资源已经由纸张之上的文字信息逐步的转变为了磁性介质之中的电磁信号以及光介质之中的光信号。这就使得信息的存储、传递以及查询变得更加的方便与快捷,并且,信息的存储密度高、容量大,所占空间小还能够无损耗的去反复的使用。这种以数字化形式所存在的信息,能够被计算机进行高速的处理,还能够通过网络进行长距离的传送。还有,网络信息资源的表现形式也越加的多样化。传统的信息资源大都是以数字或文字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而网络信息资源的表现形式则有图像、文本、声音、视频以及数据库等等。网络信息资源的涉及领域从艺术,经济,科研,教育到具体的行业和个体,包含的文献类型从新闻报道,电子报刊,书目数据库,商业信息,电子工具书,文献信息索引到统计图表,数据,电子地图等等。最后,网络信息资源还具有实时性。在互联网中,信息的传递速度相当的迅猛,只要将信息上传到互联网之上,信息就能在短短数秒之中将信息资源传递到世界各地,非常的快捷方便,能够让人们更早的同步的知晓世界各地所发生的大事。但与此同时,网络信息资源的良莠不齐也就体现了出来,大量的不良信息充斥与网络之上,同样给人们造成了诸多的困扰,故而我们必须要去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力度,以求网络信息资源的清新及合理。

三、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策略

资源网络第7篇

关键词 网络阅读;网络资源;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9-0065-02

1 前言

网络普及为学生的网上阅读带来极大方便。阅读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方法之一。引导学生学会应用网络资源进行阅读,加强对学生网络阅读的指导,对于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独特优势,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欣赏能力,具有积极意义,特别是在信息化日益发展的背景下,更应引起教师的重视。

2 学生网络阅读资源的选择

对于学生而言,常见的网络阅读资源主要有以下两种。

文化网站 文化网站一般由人文类研究机构成立,其宗旨是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促进学术研究。国内有许多综合性的文化网站,比较有名的有国学网、文化研究网、中国传统文化网等;也有许多专题性文化网站,如中国李白网专注于李白研究,红学馆专门研究《红楼梦》,我为纳兰狂网专门研究纳兰性德词学等。上述文化网站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大量的文化专业知识、文化背景知识、重要历史文献、经典著作,以及最新的学术成果等。这些网络资源一般比较适合深度阅读,可加深学生对相关语文教材内容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以“中华国学网”为例,首页设置较多栏目,多个子栏目内容丰富。其中,“国学智慧”栏目包括儒、释、道、易等内容;“古今文译”谀堪括经、史、子、集等;“中医养生”栏目包括中医文化、中医养生、特色疗法和中医典籍等;“古代历史”栏目包括历史人物、古代趣闻和历史杂谈等;“国学艺术”栏目包括诗词歌赋、古代文学、中国画、中国书法、中国武术、中国古乐、中国戏曲、收藏鉴赏等;“民风民俗”栏目主要有传统节日、传统工艺、传统服饰、生肖文化、姓氏文化、饮食文化、民俗礼仪、民俗趣谈、民间传说等内容;其他还有国学论坛等栏目,这些栏目涵盖了国学的所有内容。

文学网站 文学网的繁荣和发展非常迅速,如今互联网已经开通数以百计的文学社团网站。与文化网站一样,文学网站同样有综合性文学网站与专题性文学网站之分。在前者中较有名的有榕树下、橄榄树文学社、文学视界、中国青少年新世纪读书网等;许多大型门户网站,如新浪、搜狐等,也全都开辟了一个读书频道。综合性文学网站风格大多缤纷多彩。专题性文学网站一般发表或针对某一类题目作品,比如幻剑书盟和小说阅读网等文学网站专门发表小说。专题性文学网站娱乐性、消遣性较强,一般侧重故事性、情节性,某些专门的散文和诗歌网站则更强调文学性和美学观。文学网站的诸多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可极大提升学生的文学、文字素养。

如文学网站“榕树下”专门为学生开辟了“学生天地”,并定期举办学生网络作文大赛,以读促写,对学生的文学创作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这些网站洋溢着青春气息,不同程度艺术再现了清纯和熟悉的生活,文风也体现了浓郁的校园文化,常使学生流连忘返。再如小说网“幻剑书盟”的首页,下分奇幻、武侠、都市、灵异、言情、游戏、科幻、历史、军事等多个频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点击阅读;当然也可以点击网站首页推荐的优秀作品,以及通过读者阅读生成的优秀作品排行榜进入阅读。

3 学生网络阅读资源的优势

总的说来,文化文学网站的阅读资源具有传统文本不可比拟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广泛性与便利性 从传播形式上讲,传统的阅读文本,由于受版式和纸张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其信息量和知识量等较小,而文化文学网站的信息量和知识量则很大,是传统阅读文本无法比拟的。比如一个小说阅读网,其中的小说数以万计,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阅读,拓展了阅读的视野。从共享的角度讲,传统阅读文本一般要受到一定阅读限制,多人同时阅读一个文本很难做到。而文学网站的大量读物则完全打破这一限制,可轻松实现多人同时阅读、多人共

享;阅读成本上,文本图书价格比较高,对学生的阅读量造成一定的影响,而通过网络,大量作品可供学生线上阅读,也可以下载电子版线下阅读,让阅读变得比较轻松。从阅读速度上看,阅读传统文本的速度较慢,而线上阅读或者电子版阅读加快了阅读速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

生动性与趣味性 传统的阅读文本呈静态,由一些单纯的抽象化语言符号组成,而网络阅读资源灵活而直观,不仅有文本,更添加了图像、动画等,形成多媒体动态读物;还有一些大型的网络阅读资源网站,如“榕树下”等,具有有声播放的功能,为学生创设了比较真实的阅读情境,每当进入这种有声读物的环境中,学生如身临其境,提高了情感体验,对作品的理解更加准确而快速。网络阅读资源的生动性、趣味性,增强了阅读的兴趣和效率,易为学生所接受与喜爱。

共享与交互性 传统的文学读本,学生与文本作者的交流几乎无法实现,即使有交流,也受到很多限制性因素影响。而在网络阅读网站上,大多数学生喜欢的作品后面,都附有来自不同地区的即时的评论与看法,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给作品提出意见,作者也能随时回复评论,参与读者的讨论。良好的交互性,增强了学生与作者或作品之间的亲切感,破除了创作的神秘感。更重要的是,沟通与交流也触发了很多学生学习与写作热情,积极参与在线投稿,变读者为作者。

多元化与个性化 传统的文学读本或作品,大多是由专家、学者、教师或某些权威人士指定。常出现的问题是,成人喜爱的,学生未必感兴趣,加之学生无法选择自己喜爱的作者或作品。网络资源问题则不然,在网络阅读中,既有经典名著,又有新生代作品,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去自由选择作品,使阅读行为更加个性化。

4 利用网络阅读应注意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网络阅读鉴赏能力 网络资源阅读,能够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视野。但是由于诸多原因,让学生难以实现深读,无法透彻地解读作品的特质,常导致阅读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另外,即使是知名的文化网站,也有许多快餐式文化存在其中,水平一般,这导致一些学生的网络阅读存在随意性和无目的性,只在网络上娱乐、消遣,浪M时间,抑制了阅读的积极功能,也很难对学生文学修养的形成与提高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在网络资源阅读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网络阅读鉴赏力,防止个别学生以消遣为目的,点击内容复杂的弹出窗口,受到黄赌毒等网络垃圾的不良影响。

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阅读指导 在网络阅读中,要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一方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阅读材料,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引导学生选择健康的阅读资源,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各类文体佳作的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通过教师的指导,树立正确的网络阅读态度,改变猎奇、消遣的阅读心理,不断加强自我约束,提高网络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在阅读中思考、求知、欣赏与创新。还有一点不可忽视,即教育学生,要明确网络阅读的重点在于体现文学点化生命、启悟智慧和润泽灵魂的重要作用,弘扬积极的网络文化。

处理好教材资源和网络资源的关系 语文教材资源仍然是教学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网络阅读资源的应用,必须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需要为前提,切忌影响或冲淡语文教材内容。因此,教师要正确处理好语文教材资源与网络阅读资源之间的关系,适宜、适量、适时地选择网络阅读资源,防止出现淡化语文教材资源的情况。无论是网络阅读资源中资料的搜集,还是对网络阅读中音像等的整理,教师必须坚持对语文教材文本的正确解读,注重引导学生对语文教材文本的阅读与理解,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技巧,感受文本的内在意蕴,提高学生的素养。网络阅读资源中的交流,不能取代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以语文教材阅读文本为主,网络阅读资源为辅,是语文教学中应该遵循的一项原则。

提高语文教师的网络应用水平 网络阅读资源在语文教学中日益广泛的应用,一方面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因势利导,积极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进一步优化教学,促进教学发展;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要加强针对教师网络能力的培训,鼓励师生之间互教互学、教学相长,创设师生互教互学的良好氛围,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理解,让网络阅读资源转化为教学发展的助力,促进网络阅读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琳.有效网络阅读资源建设研究[J].情报杂志,

2011(1):178-181.

[2]周春梅.网络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探析[J].软件导刊,

2013(11):197-199.

[3]俞文静.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