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职业教导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3-06 16:05:45
职业教导论文

职业教导论文第1篇

简单理解的再教育,即指已经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根据国家旅游局颁发的《导游人员管理实施办法》,《关于加强和改进导游人员培训工作的意见》,对导游的再教育等做出相关明确的规定。从再教育内涵的理解以及国家的重视,就可发现导游职业再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桂林导游职业再教育的现状

桂林旅游发展是走在整个行业前列的,其导游再教育也是比较成功的例子,取得了许多有目共睹的成绩,例如岗前培训、年审等制度都比较完善,并以成文的形式做许多相关规定,同时根据时代的要求,对再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有许多不同程度的改革,但是尽管其取得许多的成绩,仍有一些不足,其实这些也是我国当前导游再教育所存在较为普遍的一些情况。而在这里就不多说成绩,只来简单分析其不足,以利于导游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完善。

1.目标缺乏针对性

桂林导游职业再教育则在一定程度存在培训目标缺乏针对性的不足。大多数导游职业继续教育单位基本上仍是按照旅游管理专业的一般课程计划提供教育培训,而对于导游从业人员所需要的真正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和能力的培训课程很少,用于培养导游人员拓宽专业领域,适应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的培训课程更少,不能满足真正参加导游职业继续教育的学员的需要。

2.课程缺乏创新性

导游职业继续教育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创新,不断为导游人员提供新的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但是,桂林导游职业再教育中,看到的情况往往不是这样,一些办学单位对教学内容的创新并不重视,内容不切实际、方法单一,在导游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方面没有投入所应该的人力和物力。所喜现在桂林市旅游局则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在今年的年审中开设了一些适应导游职业新时展要求的培训内容,如开设“导游心理压力释放”等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新课程,以及利用课外观摩等新的教学形式等等。

3.机制缺乏灵活性

导游职业再教育的活力在于其具有较强的教育机制的灵活性。灵活的教育机制来源于对导游职业特殊情况的了解和理解。目前桂林市由于导游职业再教育办学单位缺乏对导游职业特殊性的了解和理解,以至于在导游职业再教育办学中,缺乏灵活的办学机制。

三、桂林导游职业再教育的策略

在明确导游职业再教育的意义,以及清楚桂林市当前一些不足的现状的基础上,为了更好的达到导游职业再教育的目的,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变这些缺陷,以期完善。

1.明确目标,以至学有所得

根据一般再教育的经验,参加再教育者是否真正学有所得,关键要看教学内容是否务实求新。务实求新的涵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务实,也即教学内容要实。导游人员特别看重的一点就是实。他们在实际的导游岗位上工作,经常遇到各种实际问题,有的问题凭他们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无法解决,他们便希望在继续教育中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那种务实的理论、方法和技巧。那种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只能使他们感到乏味,并导致对继续教育的反感;二是求新,也即教学内容要新。导游人员同时看重的一点是新。社会的发展,行业的发展,使他们原来学得的知识出现了过时,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难以适应新的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他们便希望通过参加继续教育增加这方面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以适应未来社会和行业的发展。因此,导游职业继续教育必须改变那种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长期不变的局面,大力实行教学改革,真正保证导游人员来有所学,学有所得。

2.重视激励,促进导游发展

重视激励,促进导游发展,是再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导游职业再教育,一般的理解,应该是一种帮助导游人员继续发展、继续上进的教育,而不是一种导游知识扫盲教育、导游上岗培训教育或获取导游基本执业资格前的教育。因此激励应该是导游职业再教育的重要内容。导游人员的再教育必须从发展的需要出发来进行,即社会、行业、个人发展的需要,这些形势必然要求导游人员学识、能力、才干的发展,在导游职业继续教育中,就应该确立适应这种发展的目标,把社会发展和旅游行业发展的新知识和新技术传授给导游人员。

3.紧跟时代,开拓教育领域

当前时代变化之快,超过以往任何时代,要发展,就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对于导游职业再教育也是如此,必须根据时代要求,来开拓教育领域。在导游职业再教育的过程中,导游职业再教育单位除应加强导游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教学与培训外,还要积极开拓导游再教育领域,切实加强临近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知识的教学和培训,以使导游在学得从事导游工作的过硬本领的同时,还能学到他们日后发展的相关知识。这样,导游人员对再教育更会有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欲望。在当前的导游人员继续教育的实施中,旅游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也应做出相应的反应,要积极鼓励、允许导游人员参加临近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学习,以提高导游人员的学识水平,确保导游服务的更高质量。

4.结合职业特性,探索教育方式

旅游它具有跨越时空的特性,这决定了导游工作的空间流动性。具体地说,导游的工作是在流动的空间中进行的。导游工作的空间流动性使导游职业继续教育受到很大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般来讲,导游职业再教育要像其他专业一样地固定时间、地点办学有它的难处,因此,导游职业再教育的办学方式也应该有所创新。当前桂林导游职业再教育单位要通过对旅游活动特殊规律的研究,探索更加灵活的导游职业继续教育的办学方式。就目前来讲,桂林导游职业再教育办学方式的创新至少可以做出如下的考虑:首先,导游职业继续教育应该把握旅游活动的季节性,避开旅游旺季,选择旅游淡季开展教学活动,可选择短期轮训、集中面授的方式是完全可行的。其次,导游职业继续教育应该把握新型教育的远程性,选择跨时空教育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可采取函授教育、网络教育等方式应是具有良好效果的。

参考文献:

[1]贺学良.现代旅行社经营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王连义.怎样做好导游工作[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3]田里.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4]蒋炳辉.导游带团艺术[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7.

职业教导论文第2篇

职业道德自我教育的提高方式

(一)提高政治素养,用心感染年轻一代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政治文明的不断进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教育载体不断变化,学生的视野不断扩大,这些都对辅导员的政治素养和职业技能提出了新的挑战。思想政治素质决定了辅导员职业活动的态度和方向,规范着其自身的道德准则,是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的灵魂。它直接影响着辅导员能力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其他素质的发挥。因此,辅导员要在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事业追求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政治修养,将政治上的要求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辅导员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引导学生。要关注国际国内形势,能够科学分析形势、把握时代脉搏,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政治素质不但规范辅导员自身的道德准则,同时也影响着辅导员职业活动的态度以及学生的政治素质,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辅导员要认清自己肩负的重任,做到理论上清醒,政治上坚定,用忠诚于教育事业的爱国情怀去感染学生,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先进的思想和健全的人格,其自身也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典范。政治素质的提高表现为:对基础政治理论的扎实掌握、政治觉悟的高度提升、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对党的事业认真负责的强烈愿望。

(二)有的放矢,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

辅导员要把尊重学生作为开展工作的前提,把了解学生作为自身工作的出发点,把坚持公平、公正作为工作的基本原则,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工作重心,把“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作为工作的目的。“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人文精神与科学教育的结合,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辅导员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需要将科学的育人理念渗透到每一个环节,具体表现为:尊重学生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引导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在工作中要把握“四个坚持”:坚持自我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坚持热爱学生、坚持引导服务。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原副书记田建国认为:“新一代‘90后’大学生最突出的特点是‘高、大、快、强’,即开放程度高,信息量大,思想变化快,个性强。”他们注重自我感受,善于独立思考,渴望被尊重、被理解。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不但要在把握好主流的同时密切关注支流,实现某些支流向主流转化,而且还要把握好“显流与潜流”的关系,具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对于健康向上的理念行为进行引导,对于消极落后的“潜流”,及时掌握,消除在萌芽状态。辅导员在开展工作时,要对学生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感情,要爱而不溺、严而不厉。当学生出现错误时,要及时纠正,说清利害并循循善诱,掌握批评的艺术,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谈话交流,使学生能从内心接受教育。

注重内省与慎独,常怀律己之心

内省和慎独不仅是一种自我教育方法,更是一种职业道德境界。古人说的“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省察克治”、“吾日三省吾身”,都是有道理的。内省、慎独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工作的智慧。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高校辅导员应成为师德垂范的表率,经常自我反思、淡泊名利,处处勤勉有为、精益求精。辅导员要意识到自己的言谈举止每时每刻都会受到学生的注意,影响学生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辅导员自身良好的人格特质会让学生受益终身。与此同时,辅导员的职业化成长发展离不开经验积累和日常反思。美国教育学者G•J•Posner提出教师成长的科学公式也是高校辅导员要遵循的成长规律,即“经验+反思=成长”。反思是教育工作者对自身教育观念及行为的认知、监控和调节。它就像一面镜子,使辅导员清楚地看清自我、分析自我、梳理自我、提高自我,最终超越自我。辅导员要深刻意识到,反思不是一种个体独立情感,而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互动生成的情感,是辅导员与学生之间思维情感相互碰撞的产物,辅导员要用宽容而不纵容的态度来对待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发展,挖掘学生潜能,与之共同成长。随着工作经历、人生阅历的不断增长,辅导员会遇到很多实际问题,比如心理危机学生的干预、学习困难学生的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突发事件的处理以及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等。在长期的学生工作中,辅导员开始慢慢积累处理问题的经验,并用心反思有哪些不足,用经过提炼的、有价值的经验来指导实际工作。辅导员要保持撰写工作日记的良好习惯,将学生工作的感悟和思想的火花记录下来,形成宝贵的一手资料。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也成为了德育工作的平台。辅导员通过网络表达心声、自我勉励并与学生共勉,时常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沟通,既能保护学生的隐私,又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关注和关心,于无形之中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强化职业道德修养

职业教导论文第3篇

据统计,2009年城市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与农村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的数目比约为1∶41.6,而城市和农村职业学校所配备的教师数目比却约为1∶4.6;其中城市职业学校与其教师数量的比约为1∶14.7,农村职业学校与其教师数量的比约为1∶1.6[4]。农村职业学校的理论课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在数量分配上不公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农村职业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需要有一批“双师型”教师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这就要求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之间有一个合理的比例。但农村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据教育部职成司的统计,职业高中的专业课教师比例约为46.7%,而实习指导教师约为2.79%[5]。此外,农村职业教育教师的学历层次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代表着教师的学习经历、教学水平,是评价职业学校教师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保证教育公平的基本条件。总之,农村职业教育的师资状况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难以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教育经费投入不公平我国政府一直对教育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据统计,2010年我国全年国民生产总值(GDP)为397983亿元,其中全国财政教育支出12550.02亿元,约占GDP的3.15%[6],虽与往年相比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了许多,但与目前世界各国的平均水平5.1%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的总体不足直接导致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更少。同样,一般说来,职业技术教育比普通教育的成本要高,发展中国家职业和技术学校生均成本通常比普通中学生均成本要高153%[7],但是我国职业教育生均教育经费低于或者基本与普通教育持平。此外,城市和农村职业教育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经费投入差异,据统计,201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到职业高中的为464.83亿元,而投入到农村职业高中的经费仅约为59.12亿元[8]。

资源配置视角下农村职业教育不公平的原因分析

(一)文化传统是导致农村职业教育不公平的直接原因自古我国就有“重学术,轻技术”的文化传统,在这种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重视普通教育、忽视职业教育的观念。传统观念中,衡量孩子成才与否的唯一标准是能不能考上好的高中、大学,将来能否走上仕途,“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等官本位观念根深蒂固,这些传统的观念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多数学生家长认为职业院校是“三流院校”,职业教育是“低层次”的教育,毕业后只是体力劳动者,待遇差,社会地位低,发展空间小。(二)政府政策是造成农村职业教育不公平的关键因素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经验表明,“公平”的职业教育政策是保障职业教育公平的前提和基础。一是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是“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分级管理,这就决定了农村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体制也只能是以县(乡)为主,再加上国家政策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倾斜程度不够,许多政策执行不到位,致使农村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薄弱。二是户籍制度的制定造成城乡二元结构对立,某种程度上固化了传统观念对职业教育的轻视。城市的社会保障和生活条件远远好于农村,因此拥有城市户口成为大多数农村人的愿望,而对于农村人来说改变他们身份地位的主要途径就是教育。自恢复高考以来,上大学成为农村人改变命运的主要教育途径。与大学教育相比,职业教育远不能满足农村人变为城市人的愿望,使得农村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处于劣势,这也是导致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原因之一。(三)自身缺陷是导致农村职业教育不公平的根本的原因目前,农村职业教育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体系,各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在办学方向上,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应该是“培养出千千万万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但是随着高校的扩招,部分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方针已经严重偏离了提升农民素质这一培养目标,而是越来越迎合家长和学生升学的愿望,办学重心日渐转向了为高校输送新生,使得部分农村职业学校办成了普通中学。二是由于农村现有的生活条件较差、福利待遇较低,对高素质教师的吸引力不足,部分能力高的教师流失到城市的各类学校,新聘请的农村职业教育教师大部分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外聘教师由于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对所兼职课程的投入不足;“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等,这些因素导致农村职业学校的质量得不到保证。

职业教导论文第4篇

迄今为止,尚未有人能够说出人性到底是什么,比如,三字经里就有“人之初,性本善”;孟子也说过“人皆有不忍之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人人皆可尧舜”等,这些话就充分说明了孟子的性善论;而儒家的另一位集大成者荀子则持相反的观点:“人之生也固小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这说明荀子的性恶论;告子是典型的性无善无不善论的代表,他认为“水无分于东西”,故认为“性无分于善不善”;王充在《论衡》一书中记载:“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恶性,养而致之则恶长’。”智者学派首先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认为,人性的本质在于理性;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是理智、激情和欲望的统一”;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一个政治动物”具有趋善性;马基雅维里对人性的基本看法是“人性恶劣、易变”;杜威从其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认为人性无善无恶。关于人性的问题,究竟是善、恶、无善恶或者有善有恶,这都不能说明人的潜能及其实现的向善性。这三个关于潜能的神话,使人们对自己的发展研究走错了方向。认为潜能是稳定的,学校教育者考虑的就是学校应该开设什么课程,如何开展教学活动,就把教学变成了事实性问题“学生有哪些潜能”和技术性问题“如何实现这些潜能”。他们没有认识到潜能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现在没有的潜能,不代表以后也不具有;现在有的潜能,不代表会一直保持下去。认为潜能是和谐的,这就导致人们追求全面发展,忽略了潜能是不可能同时实现,在教育中也追求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均衡,实际上这样的发展要求基本是不可能达到的。认为潜能是价值性的,导致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忽略道德的培养,这在职业学校更为严重。

潜能概念的重构作者在分析

(一)作为形成中的可能性的潜能在这里,谢弗勒举例说明他的观点:当说约翰是一名潜在的钢琴家时,否定了他弹钢琴的可能性,但是这也表明约翰具有成为钢琴家的可能性。我们不能绝对地否定人的潜能,即使现在不具有某些潜能,不代表以后不会具有;某人不具有某潜能,不代表其他人也不具有。在这里,作者强调潜能的可能性,这是基于潜能的变化性基础上的,而这也是符合人们的认识的。(二)作为形成中的倾向性的潜能在这里,为了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其观点,谢弗勒举例说明“形成中的倾向性的潜能”:如果说琼斯是一个潜在的心脏病患者,这并没有完全否定在可以避免心脏病的情况下可以使之免于患心脏病,而且,也没有预测琼斯实际上一定会患上心脏病。这种说法否定了琼斯现在就患有心脏病,但是琼斯有患心脏病的可能性。在这里,条件性预测失去了作用,即“假如—那么”不能完全成立。这是因为“如果”的实现,并不能促使“那么”的出现,而只是使“那么”有出现的倾向。(三)作为形成中的能动性的潜能能动性的潜能,指当某人具有形成某一特征的能动性时,表明在没有干扰的条件下,如果他自己也愿意的话,他将形成这样的特征,即实现这样的潜能。可以看出,能动性的潜能并不代表一定会实现的潜能,它的实现要没有其他因素干扰(或者说阻碍条件),并且还要本人愿意实现。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要促使主体人某特征的实现,除了要排除主体以外的环境的阻碍,还要诱发主体内心对该特征的偏好,这可以说是增强主体实现该潜能的动机。而动机的激发既可以从外部出发,也可以从主体内部出发。这对于促进人类潜能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

职业教导论文第5篇

作者:杜艾芳 单位:江苏铜山中等专业学校 机电专业部

职业教育理论教学实践功能化之阻却及其根源

所谓功能化阻却,就是指功能化在实现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阻碍因素,导致功能化过程无法顺畅和正常地进行下去,继而导致功能化结果的不出现和不完全出现的情形。在实践中,不少地方职业教育的理论教学实践功能化阻却严重,主要表现及其根源有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陈旧无法指导实践技能,根源在于教本与实践的严重脱节。(1)重点安排上实践性不强。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着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的主次错位、重点倒置、内容割裂的现象,重知识、重原理而轻技能、轻实践。受此影响,理论教学过分注重知识理论的系统性而忽视理论与具体技能的链接,注重知识原理而严重脱节于具体技能层面,没有在理论教学实践中对研究性理论和操作性理论加以区分。毕竟,职业教育教学需要给予的理论主要不是研究性理论,而是一种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的操作性理论。最终导致理论教学更抽象难以对技能培训形成浅显易懂的效果,导致学生实践能力的严重不足甚至缺失,导致理论教学功能化重点发生偏离甚至阻却的现象。(2)内容更新上滞后性明显。理论教学不同程度滞后于生产实际需要,滞后于就业创业需要。以电子专业为例,专业基础理论课为电工基础和电子线路,笔者从教十余年,这两门专业课所用教材已持续多年没有改变,以至于对于这两门教材的内容和习题几乎能够倒背如流。而电子技术的发展迅速,对技能培训的要求时刻在变,教材内容显然已经老化,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对技能培训的理论支撑和直接帮助非常有限。(3)学科教学间综合性薄弱。职业教育不同学科知识内容的综合融会欠缺,文化学科知识之间、专业知识之间、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之间、专业基础与专业技能之间的互渗互融严重不足,职业学校学生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在这种孤立学科教育下,其基本的职业技能素质难以得到锻炼,多层次、多方面的技术潜能难以得到启发,综合性、复合型的职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难以得到培育和提升,背离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指向。2、理论教学主体:教学师资薄弱无力指导实践技能,根源在于教师与实践的脱节。(1)师资水平有待提高。教师处于比较封闭的工作环境,“吃老本”现象大量存在,对企业发展、产品技术等缺乏最新的了解,呈现出理论日趋老化、教学水平递减的状态;部分教师从企业转入,技能理论教学水平不高。(2)教学模式实训性有待提高。很多学校以传统的灌输性知识传授为主,以实践为基础的生成性教学和实训性教学严重不足。这既是当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薄弱、实训基地匮乏、实训设施严重不足的结果,也是传统教学方式的惯性使然。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职业教育理论工作者落后于时代、脱离于实践的现象较为严重,成为职业教育理论教学功能化的一个突出障碍。3、理论教学环境:学校服务技能氛围不足,客观上没能最大化指导实践技能,根源在于导向与实践的脱节。(1)教学管理导向偏离。很多职业学校实践技能教学氛围建设重视不够,就理论教学抓理论教学,对于理论教学与技能教学的重视程度严重失衡,与职业学校围绕技能抓教学的重要任务相背离。(2)教学设施建设导向偏离。很多职业学校硬实力建设没有坚持技能优先原则,既没有围绕实践技术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及时更新相关教学设施,也没有建立稳定有效的校企合作与联合办学机制,必要技能实训基础设施严重缺乏。(3)技能考核评价机制导向偏离。很多职业学校在考核与奖励机制上,着重于一般的学校秩序管理,而忽视了职业学校所应具有的技能这一特质性考核导向,忽视了对于教师的专业技能等级水平、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的关联度、学生在理论教学指导下学习专业技能的效果等职业学校教学考核上的核心要素和评价标准,忽视了教师理论教学对于实践技能贡献度的激励机制建设,其结果必然是影响理论教学指导实践的积极性,加剧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的脱节后果。

构建职业教育理论教学实践功能化的六大支持机制

职业教育理论教学,基本前提在于职业教育,基本出发点在于紧扣技能,基本方向在于指导实践,基本目的在于促进就业和提升能力。构建职业教育理论教学的实践功能化机制,必须统筹理论教学的多元要素,多方考量,多措并举,努力形成内涵丰富、理论系统、支持有力的机制体系。(一)教学设置的互渗互融机制———注重课程间关联渗透对实践技能的促进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课程设置不仅表现为课程组织方式,更在实质意义上体现为一种课程价值观念,课程设置的好与不好、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能否实现上。定位上,职业教育理论教学的课程开发设置,应当符合“实践功能化”的教学方向,符合职业教育“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基本目标,能够培养学生基本的就业技能和方法能力。可以说,既不同于单纯的理论研究,也不同于短期的岗前培训,这是课程设置的基本方向所在,应当尽可能避免出现偏离目标方向的课程组织设置。体系上,必须坚持以创新为基调,积极完善职业教育理论教学课程设置体系,推动理论教学向实践技能渗透融合。坚持从一般就业、特定专业和具体岗位等不同层面出发,纵向谋划、统筹考虑理论教学课程设置体系,既要提供学生就业的一般素质能力,也要提供特定的专业理论能力,以及具体岗位技能理论知识,体现出一套宏观、中观、微观层次分明,一般、特殊、具体层层递进的知识体系;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之间、不同专业之间、不同岗位之间以及同一专业岗位的不同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横向谋划理论课程设置体系,最大限度地促进课程之间的渗透、联系和融合,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的内在链接,促进理论知识在实践中释放最大化的效能。(二)教学内容的超前更新机制———注重对实践技能的超前指导职业教育理论教学实践中,必须摒弃因老师而开设专业、老师能看懂什么教材就用什么教材的内容陈旧、秩序混乱的教学现状。理论教学内容上,应当确立需求导向的思维,坚持“三个方向”:坚持理论教学的职业方向。按照专业决定内容的思路,从专业发展的实际以及与其相关的职业岗位实践出发,超前确定教学内容和选取教材。坚持理论教学的市场方向。按照需求决定内容的思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社会人才市场什么专业紧俏、什么岗位紧俏、什么技术工人紧俏,教学内容就有针对地向这些方向倾斜和覆盖,并做到紧扣当前、把握趋势、适度超前。坚持理论教学的时代方向。按照技术决定内容的思路,教学内容要紧跟科技创新实践和劳动技能发展趋势,适应区域主导产业发展需要。总之,教学内容要突出职业岗位需求、市场需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体现地方性和时代性而不是一味强调系统性;教材选取上要突出需求性、科学性,坚决祛除随意性。(三)教学重点的实践延伸机制———注重对实践技能的理论对接职业教育理论教学应当坚持以能力为本位、实践为主线、项目教学为载体,切实做到“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理论教学中,应当紧扣实践、结合实践、融入实践,做到理论教学的项目化、具体化、实践化,使得教学内容有针对、不枯燥、解决实际问题,使得学生对教学有兴趣听、听得明白、听后能用,从而体现出职业理论教学与普通中学理论教学的本质区别。另一方面,辅之以在实践教学中紧密结合理论,做到实践教学理论化、抽象化,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融互动,进一步促进和支持理论教学向实践延伸结合的努力。(四)教学方式的实训应用机制———注重对实践技能的理论运用借鉴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企业结合学校、企业为主,理论结合实践、实践为主的理念,在理论教学的具体组织方法和教学模式上充分考虑实践因素,构建形成理论与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具体而言,可以总结为“四个强化”:强化在实训基地中开展理论教学,让学生对于技能理论的认知更加形象和具体;强化在校企合作中开展理论教学,让学生对于技能理论的理解更加直接,且学后即可运用;强化在技术开发中开展理论教学,让学生对于理论的运用在创新中更加深入;强化在技能大赛中开展理论教学,让学生在技能竞赛中补充理论知识、提升理论水平、生发出对技能理论的浓厚兴趣,并在平时教学中有机渗透技能大赛标准,使得这些以实践为基础的理论教学方法和模式,能够成为职业学校理论教学实践功能化的重要且直接的支撑机制。(五)教学师资的全面提升机制———注重对实践技能的教学顺应应全面提高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理论教学水平,当前,应着力做到“三个注重”:注重提升专业技能教师的理论水平。针对一些来自于专业技术岗位一线教师实践技能强而理论功底不足的实际,通过加强培训强化其理论水平,实现理论功底与实践技能的同步提升与协调发展。注重提升理论教师针对专业技能的教学能力。针对很多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技能薄弱的实际,引导广大教师既要强化技能水平提升,继而在理论教学中能够结合实践开展教学工作,更要鼓励理论教学的创新和发展,最大化推动理论教学实现其实践化功能。注重教师知识技能的更新提升培训。顺应职业技能实践日新月的发展趋势,强化专业技能教师的定期培训机制,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使得职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始终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不断更新和提升,职业教育理论教学始终能够为广大职业学生学习技能发挥现实有效的作用。(六)教学管理的技能导向机制———注重对职业技能教育的制度引导从学校领导和组织管理的角度讲,应当树立以实践职业技能为导向的管理理念,并着力完善“三大制度”:完善技能导向的硬件投入制度。健全职业教育的稳定投入机制,全力争取并用足用好各级对发展职业教育的扶持政策和财政投入,切实加大对教学设施、实训基地、专业器械等职业学校硬实力建设投入力度,为推动职业教育教学的实践功能化奠定坚实基础。完善技能导向的激励制度。建立必要的奖励机制,引导广大理论教学工作者在技能锻炼中研究理论、在理论研究中开发新技术技能,积极带领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创新大赛,形成教学工作清晰明确的职业技能导向,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独特内涵与实践功能。完善技能导向的约束制度。建立完善的考评约束机制,健全教师理论教学工作考核评价制度,把教师技能水平、理论教学效果、学生实践能力等作为教师绩效的重要评价标准;健全民主监督制度,把学校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教学设施、管理制度等建设水平,作为监督学校各级管理层的重要标准,应用于学校管理层的考核,最大化推动职业教育教学的实践功能化的实现。

职业教导论文第6篇

关键词 :职业活动导向教学;中职语文口语

前言:《中职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方面,提出要注意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未来职业的联系,创设与职业活动相似的情境。

而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活动的学习领域为内容,运用谈话教学、头脑风暴法、项目教学、模拟教学、案例教学和角色扮演等行为导向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的教学形式。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职业技术教学方法之一,是对传统课堂讲授型教学法的根本性改革,是20世纪80年代世界职业教育教学论中出现的新思潮。

一、中职教育特点与中职语文教学需求职业化倾向

中职教育具有鲜明职业化取向,即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学计划中占较大比重等。

中职语文教学作为中职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理应彰显职业特色,强化职业能力。但反思中职语文教学,现有部分中职语文教学仍然固守以学科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对学生的职业语文能力培养不够重视,不能较好融合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践训练脱离了职业活动来进行,使学生学非所用,与实际的工作需求相差甚远,没有较好的体现职业特点。如何以就业为导向让语文教学在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加强职业语文能力的训练,增加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砝码,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从业能力,这已成为中职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中职语文口语教学应紧扣职业化取向

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各门课程要立足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中职语文教育教学本着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着重于学生人文精神和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它既要实现文化传承、知识传播功能,又要突出中职教育的职业特色。所以,在语文教学中的口语教学其实就是语言的实践性教学,它是“听、说、读、写”能力中的“说”的能力体现,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也能培养未来岗位的实战能力。根据这一目标要求,中职语文教育应该切实培养学生将来职业生活和日常生活中必需、够用的语文素养。无论是文科类还是理工类的中职生,他们必将成为生产、服务或者管理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口语将是他们体现自身才华的重要因素。因此,中职语文中的口语教学应该成为提高中职生语文能力、适应未来职业竞争的重头戏。

三、如何在中职语文口语教学中应用职业活动导向教学

在教学中,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是适合职校生学习心理特点的教学方式。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带有针对性、开放性、实践性、技能性、层次性的特点,使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得以实现,实践表明它能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给学生提供了在专业中应用这些知识的方法、线索,教学效率高。

3.1 针对性。

运用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淡化知识的学科界线,主张知识的够用、实用和活用。这就要求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在完成其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兼顾专业教育的要求,把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合职业语境的表达需要,达到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突出其针对性的特点。

3.2 开放性。

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职业活动导向教学要让学生在不同的外部活动中实现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转换,以至将知识内化为职业能力与核心能力,实现活动建构的教学目标。职业活动导向教学实现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核心能力。这个总目标可以分解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方面的具体目标。

3.3 实践性。

职业活动导向教学强调让学生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进行职业活动实践。在教学中要运用案例法、模拟法。这两种方法,能以较低的成本给予学生重复训练的机会,体会专业所需,提高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学生在情境模拟活动中,因身临其境,积极参与,情感情绪体验会达到高潮。学生的口语表达有着显著的进步。学生在实战演练时能很好地运用老师教给他们的方法。

3.4 层次性。

职业活动导向教学不要求教师和学生是一个完美的人,而是一个会犯错误并能从错误中学习的人。教学中教师不允许批评学生。由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基础的不同,学生在学习上必定表现出差异,出现好、中、差层次。

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课堂如何才能共同有效学习?教学评价必须从学生差异出发,在“导”与“练”上适应这种层次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职业活动中来。因此教师还承担着“主持人”这一角色。要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在此课中学生的表现是令人惊喜的,整堂课师生交流和谐,互动紧密,学生乐学。

四、结语

职业教导论文第7篇

论文摘要:论述了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分析了目前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就业指导工作的革新措施

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在国务院的直接推动下.高等学校开始大幅度地扩大招生规模,高等教育在我国已经南“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学校的规模迅速扩大,2008年高等学校毕业生达到559万人,是2001年Il5万的近5倍,给本来就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同家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加丁基地,是为{_十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一种以培养职业技能、解决就业、服务于经济建设为目的的教育机构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教学成败的标志之一,是对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直接检验。闪此,存针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提高毕业生的求职技能和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

l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

1.1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我国的劳动用T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市场经济客观要求通过市场配置人才资源。作为人才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其就业也就必然走向了市场.通过供需见面、双向选掸的方式就业,最终走向全面的自主掸业。这是市场经济内在的客观要求,它给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造就了大显身手、参与竞争的机会但是,由于过去我国长期实行汁划经济的影响,毕业生等待学校和国家分配工作的被动型掸业心态与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竞争性和主动性已经越来越不相适应,毕业生的市场经济和现代化所需要的竞争观念、创新观念等还十分缺乏,南此而产生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从思想上、理论上、实践上给予指导。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已刻不容缓,这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1.2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运行机制,根据丰.十会的需要设置专业,根据职业的需要安排教学内容,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IfJ高素质、高质量的懂技术、会操作的实用型人才.当他们进入市场后就成为社会主义人才市场巾的特殊商品,就必然会通过供求关系和竞争来实现就业。要顺利地实现就业,就必须加强就业指导,使毕业生学会自我推销,并且对推销的过程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树立正确的掸业观.有针对市场而进行的准确的自我评价;有良好的心理索质,并掌握择业的技巧。这些邡迫切地要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提高毕业生求职的技能技巧,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

1.3是高职技术教育毕业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要求

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对丰十会的贡献.职业岗位是个人施展才华的舞台。但是由于学生没有进人社会.对劳动力市场变化的具体趋势缺乏了解,对自己的能力缺乏准确的评价,就业心理准备不足,在职业选择巾缺乏正确的择业导向.使得他们在择业和就业的过程巾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闪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根据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和追求动向,正确引导他们转变就业观念,了解自我,主动适应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毕业生顺利就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建功立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巾施展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要求。

2目前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就业指导工作没有在学校得到足够的重视。虽然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相继建立了就业指导机构.开展就业指导方面的工作,但普遍流于形式,缺乏实效。

(1)学校教育与职业定向脱节,缺乏行之有效的职业观念的教育。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与生产实践、劳动就业相脱离的现象仍然存在,学校只管学生培养、不管市场需求和只管毕业、不管学生去向的现象还很普遍,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与社会所需存在着差别,学生入学时的专业选择存在着盲目性.毕业生缺乏有关社会分工及社会职业方面的知识。职业意识很淡薄.就业心理准备不足.择业和就业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2)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职能不完善。就业指导包括教育、指导、管理、服务等多种职能。目前不少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挂在招生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等职能科室.缺少办公和活动场地,缺少固定的经费,缺少办公和管理所必需的设备.缺少应配备的人员等,使得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职能不完善。

(3)缺乏争职就业指导人员,指导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就业指导_T作起步较晚,缺乏专职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和指导教师,有关工作人员对职业指导的理论和实践还缺乏比较系统的了解。由于人员少、丁作量大、忙于应付.使得就业指导人员很少进行培训、学习、充实和提高,影响了就业指导工作实效。

(4)缺乏完整系统的就业指导内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不少学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内容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没有贯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全过程。就业指导方法也比较简单,对学生的了解和分析少,对社会职业状况了解和分析少.使得就业指导内容不充实、针对性差、效果不理想,没有达到就业指导的真正目的。

3就业指导工作的革新措施

就业指导丁_作好坏直接关系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1)健全机构.完善职能。健全就业指导机构,这是实现其职能的重要条件。首先,就业指导机构要有足够的办公和活动场地,要有必要的办公和管理等所需的设备,以满足办公、存档、接待、洽谈、咨询、面试、资料查询等就业指导活动的需要;其次,就业指导机构要有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精的专门就业指导人员,就业指导人员与学生的比例要相适应,从而保证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