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如何教育孩子学习(合集7篇)

时间:2022-09-14 13:49:36
如何教育孩子学习

如何教育孩子学习第1篇

关键词:习惯;学习习惯;家庭教育;培养

心理学指出: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持久的、自然的心理行为趋向。学习习惯是在后天经过长期、多次重复或练习而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自动化了的心理行为倾向。可见,习惯是一个人内在的极其重要的品质,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是孩子一生宝贵的财富。小学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小学学习,他们的学习观念淡薄,还不知道知识和学好知识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尚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已经习惯了三年的幼儿园生活,玩玩乐乐、跳跳蹦蹦;同时,刚过了两个月的暑假,娇惯自由。而一年级的孩子是各种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觉得,我们一年级的教师得以爱心、恒心来引导孩子们渐渐步入正轨,逐步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但是,单凭老师的教育很难达到很好的效果,作为家长,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重要任务之一。那么,如何在家庭教育中抓住孩子习惯养成的良好契机,促使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呢?

一、从生活习惯入手,培养孩子主动、及时学习的行为习惯

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的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用着它的利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发展。例如,要让孩子按时起床、睡觉。孩子一旦有了规律的作息习惯,不仅对身体发育有利,更有利于使孩子形成不磨蹭、珍惜时间的观念。要让孩子回家后先完成作业再玩,并与孩子就当天学校学习内容或参与活动进行交流,这会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他的关注,也有利于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而有目的地指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培养孩子注意的稳定性,使孩子养成专心学习的习惯

心理学指出,注意的稳定性是人的心理活动以同样的强度持久地保持在一定事物或活动上的特征。能够长时间地将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是良好学习习惯品质的表现,是学习高效率的保证。而人的注意又是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不变的,有研究表明,7~10岁的孩子每次注意稳定约20分钟,所以要抓住孩子这注意力集中的20分钟,使孩子有效地学习。例如,在家中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要有充足的光线和新鲜的空气,屋内要收拾整洁,桌面不堆放与学习无关的物品,即使是学习资料,与当前正在学习内容无关或当前学习用不着的也尽量不要放置。孩子学习时还要给孩子一个安静思考的空间,不要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学习时,不要边玩边学习或边吃东西边学习,以增加注意的集中。孩子有了专心学习或做事的习惯,会为他以后更高层次、更深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三、培养孩子认真书写的习惯

书写规范、工整、美观是学生的基本功。认真书写不仅能提高孩子作业的正确率,而且对端正孩子的学习态度、养成做事认真负责的态度有着积极的意义。不少教育界专家指出:“写好汉字,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是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加强学生情感、意志、心理品质培养及身体机能训练的有效手段。”对一年级孩子来说,不仅要写好汉字,还要有正确的写字姿势,这是一项特殊又非常重要的习惯。作为家长,要提醒孩子书写时做好“一拳、一寸、一尺”,即身体与书桌间距一拳,手握笔处距笔尖一寸,眼睛与书桌面距离一尺。这对保护孩子视力和孩子身体发育及孩子自制力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不断地表扬和鼓励,巩固孩子良好的行为,使之成为习惯

如何教育孩子学习第2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学习热情;兴趣培养;方法浅谈

孩子在学前教育阶段对于新鲜事物十分感兴趣,学习的潜能和知识的积累也在与日俱增,因此,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一定要把握学前教育这一重要时期,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下接触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技巧,收获学习带来的喜悦。

一、采用丰富的方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正处于学前教育阶段的孩子很难集中注意力,因此,要采取丰富的方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知识的喜悦。例如,可以引导孩子通过仔细观察图片的方法掌握知识,也可以让孩子通过朗诵的方式进行学习。再比如,在组织孩子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从而激发孩子对于学习的强烈兴趣,这样,能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有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积极沟通交流,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学前教育阶段,一定要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和互动,建立良好的关系,才能让孩子信任老师,对于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与此同时,要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仅仅是参与者,而非决策者,这样孩子才能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孩子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学习兴趣才能得到充分的激发。

三、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帮助孩子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在教学中,要想让孩子有积极思考的习惯,就要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让孩子把生活中的问题与学习中的问题相结合,才能让知识看起来不那样抽象。另外,处于学前教育阶段的孩子对于知识的领悟能力也很有限,要想让孩子真正学会知识,激发学习热情,就要将知识形象化。例如,在教孩子数数的时候,枯燥的讲解不仅让孩子感到乏味,更让他们难以接受,因此,可以通过数卡片、数玩具等生活中的事物来引导教学,才能事半功倍。

综上所述,在学前教育阶段,应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采取丰富的教学方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不断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其求知热情也在不知不觉中有所提高。

如何教育孩子学习第3篇

2、应该给孩子一个安静整洁的学习环境。孩子的书桌上除了文具和书籍外,不应摆放其他物品,以免分散他的注意力。书桌前方除了张贴与学习有关的如拼图、拼音外,更不能允许孩子一边看电视,一边做作业。

3、对孩子讲话不要总是重复。有些父母对孩子不放心,一件事总要反复讲几遍,这样孩子就习惯于一件事反复听好几遍。当老师只讲一遍时,他似乎没听见或没听清,这样漫不经心的听课常使得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老师的讲的内容,无法遵守老师的要求,自然也就谈不上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4、从小训练孩子善于听的能力。听是人们获得信息、丰富知识的重要来源。会听讲对学生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因为老师多半是以讲解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父母可以通过听来训练孩子的注意力。比如父母可以让孩子听音乐、听小说,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听到的内容,从而培养专心听讲的好习惯。

如何教育孩子学习第4篇

(一)一个前提的探讨

在进入研究之前,需要对自身的认识角度进行探讨。因为对事物的认识就像一个工具去测量被认识的东西,如果一开始这个工具就被扭曲的话,那肯定是看不出什么东西的,而且往往这个工具的选择就决定了观察的结果。

如果依此思路,那么如何来研究《弟子规》的教育呢?首先要把握传统教育的特点,了解传统教育的精髓;接着以传统教育的思路来认识《弟子规》的教育,这样的研究或许能够更接近《弟子规》的本意。那么传统教育的核心在哪里呢?

笔者认为:传统教育核心在于对学习者个体心性的培养,而不是要把学习者塑造成一个什么形象,更不是去改变外在物质世界。

正如儒家说“赤子之心”,就是我们刚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那个最纯真的心。所谓“性相近,习相远”,最初人的天性是一样的,后来为什么会岔开呢?就是我们每一个人耳濡目染所薰习的结果,如果薰习的那部分不能净化,天性所显现出来的,就不一定是好的。所以人要恢复人类本性的功能,人天性当中的特征。“天命之谓性”,这是天生来的,就是我们的本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要怎样才能把握住这个呢?天性已经熏染了,所以要“修”才能恢复它,所以“修道之谓教”。《弟子规》所要让我们学习的就是这个,熏习良善的行为和思想,将错误的改正,从而恢复我们的本性,实现心灵的净化。因此,我认为教育的核心在于对学习者心的改变,心灵的提升。

樊迟问仁,孔子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颜回问孔子什么是君子,孔子对着他最得意的弟子说:“不二过,不迁怒。”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仁”完全是内心的东西,是内心的感受。孟子也曾经明确地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又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传统教育中教育的着力点在于学者的内心成长,以存心养性。因此一个学习者成为君子的学习过程是通过“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而来。这样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也随之带入了学习者内心,是很难从外在量化的,人们从外相上最多只能窥得一二。学习者通过诗书礼乐的学习来涵养自心,而内心的成长通过这些外在的行为流露出来。

为什么说传统教育并不是要塑造把学习者模式化的外部形象呢?正所谓“君子不器”,君子可以既敦厚又敏锐,可以既安稳又充满活力,可以既谦卑又充满了大丈夫气概,君子没有一个固定的外在形象,他只是拥有健康而全面的心智能力能够去应对所有的情况,在适当的时空下表现出最适当的样子。孔子从来没有规定一个外在标准来衡量什么样子是君子,我们也一直很难形容到底什么样子是孔子。孔子的弟子却因为他们的不同特点而展示出了不同的性格特征,也只是君子一方面的体现而已。《论语》中形容孔子说:“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这样的形象不是模仿就能够达到的,必然是内心境界的展现。因此这再一次说明了传统教育并不是要把一个主体塑造成为某一固定模式,其教育目标是通过学习者全面心智能力的开发而实现的。

为什么说传统教育的方向不是去改造外部世界呢?传统教育之所以重人文科学而忽视自然科学,原因也在于它关于自我超越而不是超越其他人,更不是超越驾驭外在物质世界。它理想的境界是天人合一,如何实现呢?不是通过改造“天”,而是通过改变“人”自己,去顺应天理,去体悟天道。即便最为“入世”的儒家也强调 “修身治国平天下,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改变外在社会不过是自己修身的放大。因此传统教育更不是去征服外在物质世界。

而这些内容常常被社会扭曲,在传统社会就已经大大变样了,到了现代教育把这样核心的东西直接抛弃了,舍本逐末。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从孔孟直到宋明理学一直在这个上面做文章。这是共同探讨的基本前提。

二、《弟子规》教育的核心

因此,《弟子规》的教育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特点是:把仁爱之心落实到孝、悌、爱众等方面,进而落实到日常生活的具体行为方式上,并通过行为习惯的培养,成就仁爱人格。

换句话说,教育的中心不在于儿童是否能够标准地,规范地将所有的规条要求全部做到,言语的规范只是一个载体,关键是通过良好的言语去带动内心的提升,训练全面的心智能力,达到“仁”;随着内心的提升言语会更加得体,以复“礼”。

“人在原初状态上与禽兽的区别只有那么一点点,只是一点点区别包含了无限扩展的可能性,它使人超越了自然状态,而成为一种文化的存在。 ”因此一个人成长为圣贤的过程,不是外在言行的规范化过程,而是学习者精神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是自身的心路历程。“仁”完全是内心的东西,是内心的感受。《弟子规》真正的教育对象应该是学生的心灵。

但从另一方面而言,并不只是坐那里不动,口头上谈谈“仁爱之心”,心灵就可以提升,“仁”就可以体会到的。因为“仁”不是文字概念,必须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落实到孝、悌、爱众等具体的行为方面才有踏实的实现它的道路。

“仁”到底是什么?如何实现“仁”呢?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学生向孔子发问,孔子的回答都不同。当孔子的最得意弟子颜渊问“仁”时,孔子回答:“克己复礼为仁。 ” “克己”就是克制自己,克己有一个正确的方法——“复礼”。行为要有规范,就比如孝、悌、爱众等具体的行为方式。通过学习者各自的实践,各自心灵的净化,使人与人之间达到最和谐的状态,就是儒家所说的“礼”,但此“礼”不只是表面上的虚文,是有它基本的中心思想的。总之,通过“克己复礼”来实现“仁”,学生通过实践《弟子规》,从而心灵不断成长。

但是“克己复礼”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很容易会成为儿童身心的严格约束,从而阻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和全面人格的培养。如何避免这样的弊端而充分发挥它的本意呢?如何让学生真正依照这样的教育思想实现教育目标呢?

三、实现《弟子规》教育的关键

那么《弟子规》的教育能否实现的最根本因素在哪呢?关键点不在对文本的背诵和钻研,而是在于是否有一位德行兼备,深达其意的老师去带动学生一起心灵提升。

教育的最初入手处确实是在言行的规范,但最终的落脚点却会落入学生的心灵。因此这样的教育必然要求老师在重视外在言行管教的同时,又不拘泥于外在僵硬的形式而能把衡量标准放到学生心灵提升这个点上。因此,如何利用《弟子规》的言行规范来促进学生心灵成长,这是老师需要具备的很重要的能力。如颜渊称颂孔子“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

同时,由于关注点在于向上的心灵体验,因此教育目标的实现不是要求学生简单的恪守某几条规则或者背诵某几段经文就可以做到的,需要老师首先认真地体会和践行;需要师生之间充分的互动;需要心心传递才可能做到。只有当德行兼备的老师将自己的生命同学生们交融在一起,一同成长,一同面对,一同碰撞,一同体验才可能带动学生的生命提升。

例如孔子教弟子也就是这样,无论是周游列国,或是做官闲居的时候,他总是和学生生活在一起。许多学生跟着他一起面对问题,一起处理问题,互相交流,生命相托。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建立深厚的情谊,由于孔子对学生的用心和自己以身作则,也能激起学生对孔子的无限敬仰和积极向上的动力。王夫之说“立教有本,躬行为起化之原;谨教有术,正道为渐摩之宜” 这里实行的教育将身教作为“起化之原”,所谓“圣人有独至,不言而化成”,行不言之教,去感化和影响学生,才能让学生达到真正的自得。

如何教育孩子学习第5篇

2、应该给孩子安静整洁的学习环境。孩子的书桌上除了文具和书籍外,不应摆放其他物品,以免分散他的注意力。书桌前方除了张贴与学习有关的如拼图、拼音外,更不能允许孩子一边看电视,一边做作业。

3、对孩子讲话不要总是重复。有些父母对孩子不放心,一件事总要反复讲几遍,这样孩子就习惯于一件事反复听好几遍。当老师只讲一遍时,他似乎没听见或没听清,这样漫不经心的听课常使得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老师的讲的内容,无法遵守老师的要求,自然也就谈不上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4、从小训练孩子善于听的能力。听是人们获得信息、丰富知识的重要来源。会听讲对学生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因为老师多半是以讲解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父母可以通过听来训练孩子的注意力。比如父母可以让孩子听音乐、听小说,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听到的内容,从而培养专心听讲的好习惯。

如何教育孩子学习第6篇

自信是克服困难的巨大动力,是发挥个体潜能的前提,是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我们培养的是21世纪的一代新人,是祖国的栋梁之才,肩负着时代的重任,因此教师应当把树立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摆在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地位。以往看来,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部分学生惧怕学习数学,那么数学老师更应该把帮助孩子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作为自己教好数学的首要任务。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主要是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对学生的具体帮助过程,让孩子在体验中逐渐形成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教学中正确认识学生间存在的差异

我们必须承认:孩子之间是有差异的,事实上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学好数学。有的学生再信心十足,最终也成不了数学尖子。教师一定要客观地对待这种差异,对学生不能用同一把尺子评价,更不能指责和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横向比较,必须看到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起点,每个学生只要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进步都给予肯定,就应该承认他是能行的。有的学生经过一番努力,才得了60分,教师应像对有些学生得了100分一样为他感到高兴,给予表扬。教师只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才能看到孩子们在学习数学中的点滴进步,才能真正鼓励孩子们都能说:“我能行”!

二、在课堂上对“学困生”给予特别的关注

对这部分学生,仅仅靠口头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是不够的。由于他们的基础太差,上课时,再降低知识的起点,他们也如同听“天书”一般!而实际上,教师在上课时也不可能为这一部分学生过多地降低全班授课的知识起点。因此,在课堂上,我经常有意无意地把比较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回答,使他们觉得还有能听懂的,从而增强求知欲望。反馈练习时,我常常会出两种题,要求大部分的学生做完所有的题目,而“学困生”只要做一组就可以了。这样对不同的学生,要求的标准就不一样,使“学困生”能接受并且基本上能跟上课的节奏。教师在巡视学生做题时,主要应关注“学困生”,并及时给予辅导,帮助解决做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使他们一节课下来有所收获,长此以往,他们也就树立起了“我也可以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课后用爱心给学生补课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教学水平再高,面对情况各异的学生,课上是很难做到既让优等生“吃饱”,又让“学困生”消化得好的。因此,对“学困生”必须予以补课,补课是课堂教学的延续,补课是教师的职责,补课是教师对学生爱心的奉献。当然这个补课绝不是不加分析地留一大片作业,而是基于是学生的基础不好、贪玩或者是行为习惯不好进行“对症下药”。

四、不吝惜表扬

如何教育孩子学习第7篇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学习习惯;养成

入学是孩子新的起点,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里程碑,从孩子背上书包,走向学校的第一天起,就告别了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生活,进入了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时期。这个时期既是孩子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期,也是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怎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单单是学校老师的责任,更是家长的义务,小学低年级学习习惯养成的途径有以下几个途径:

(1)陪孩子一起学习。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成长与家庭息息相关,特别是对于刚入学的孩子,他们面临着一个重要的转折,面临着与幼儿园不一样的环境,有着许多的不适:新的老师,新的校园,新的书本,新的要求等,需要建立新的行为模式特别是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要有好的学习习惯,在孩子做家庭作业的时候,家长可以陪着孩子一起学习。从孩子跨入小学的那一刻起,晚上家长和孩子一起看书学习,一起探讨作业中的疑难问题,让孩子感觉到学习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同时,努力创造快乐的学习氛围,与孩子谈论学校的事,班上的事,老师的事,同学的事,自己的事,经常能与孩子交流,掌握孩子的内心观念。比如通过和他吃完饭以后的聊天、上学和放学接送孩子的路上,了解孩子对什么最感兴趣、学习什么感到最愉快、最不喜欢学习什么、是否经常回答老师的问题,与孩子聊天最关键的是,要掌握孩子内心的学习体验,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感觉到学习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也是快乐的事情。

(2)帮助孩子形成自我意识。即小学生对其自身的认识、评价、情绪体验、态度、调节和控制等能力。自我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随着身心成长逐渐产生和发展。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阶段正是确立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自主学习的愿望、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的关键阶段,家庭要通过各种途径为孩子创设形式多样的学习实践活动,让他们在自我设计、自我创造的过程中激发出自主学习的愿望,增强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对外部知识、经验的理解和认同乃至吸收等转化为内在的活动,从而达到有效性的学习。比如:对孩子的学习环境进行了精心设计。当你走进孩子的小房间,就能嗅到一股与众不同的氛围,房间里除了书橱外,再把孩子的书法、绘画、手工作品等及获得的奖状和证书张贴在醒目之处作为装饰,把孩子的房间营造成学习知识的乐土,展示才能的窗口。另外,经常能倾听孩子的心声:老师喜不喜欢我、老师课堂上叫我回答问题了,我的作业得A了,我的画作被老师贴在教室里了,我考试得了100分了等等,从琐碎的谈话中,从一点点小小的进步中,与孩子一起分享学习上成功的快乐。在家庭中,孩子是学习的小主人,父母成为孩子学习中的伙伴,生活中的知心朋友,成长中的精神支柱。时常为孩子取得的点点进步引以为荣,对孩子取得的成绩充满赞赏。

(3)全程跟踪孩子的学习过程。不仅是指认真检查他的作业和课外阅读,而且包括在学校和家里的全部学习经历。跟踪孩子的学习,首先是要仔细查看他的家庭作业、考试试卷、阅读内容等。通过查看发现孩子的学习特点、掌握他的学习兴趣点、了解他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了解他的学习态度和方式方法,为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学习积累素材。通过这样一种检查,发现孩子哪些学习毛病是普遍性和经常性的,哪些是偶尔的;可以发现孩子哪些知识技能掌握得比较好,也可以发现孩子哪些学习习惯值得肯定和发扬,哪些学习习惯应该纠正。同时,伴随着方法上的指导。把出错的生字、错题写在改错本上,经常拿出复习一下。每天的家庭作业完成后检查一遍。新的课程进行前怎样预习,每个单元结束时怎样复习等。

总之,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应该时时处处以身作则,要始终如一、持之以恒的进行训练,努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孩子男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瑜.《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2(6):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