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语言与文化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2-16 08:25:41
语言与文化论文

语言与文化论文第1篇

Fauconnier指出:隐喻是连接语言和概念的一种显著的、普遍的认知过程,主要依赖喻体和本体这两个输入空间的跨域映射。不同的概念能够被共同激活,在某些条件下,形成了跨域连接,从而带来新的推理。概念融合可以是约定俗成的,也可以是全新的。

1.隐喻与色彩词汇语言,尤其是英语中涉及颜色的表达方式五花八门、不胜枚举,其中不乏含义与颜色本义无关甚至风马牛不相及的词汇。Red:如火般热情奔放,与革命或喜庆密切相关。ared-letterday是“良辰吉日”,因为日历中圣诞节或是一年中其他纪念日都是用红色标出的。redcarpet是迎接贵宾所铺的红毯,rollouttheredcarpet即“隆重欢迎”。redflag有时指“使人生气的东西”,于是,wavingaredflag既可以指“挥动红色的旗子”又可以指“激怒”;seered则意为“勃然大怒”。经济上入不敷出,汉语称为“财政赤字”,因账簿上亏空项目以红色墨水登记,英语亦是如此,beinthered指“出现赤字(负债)”,be(get)outofthered指“不亏空、赢利”。此外,红色还有“危险、紧急”之意,redalert表示空虚、暴风雨或台风的“紧急警报”。Black:与汉语相同,英语中black一词常与“坏的、邪恶的”相联系。其中,最广为人知的非BlackFriday莫属,类似说法还有学生中颇为流行的BlackMonday“开学第一天”。至于blacklist“黑名单”、blackmarket“黑市”、black-hearted“黑心的”与汉语中的表述有异曲同工之妙。blackandblue是名副其实的“青一块紫一块,遍体鳞伤”,而inblackandwhite乃“白纸黑字”。根据记账时所用墨水颜色不同,beintheblack即便不是“赢利”至少也是“不亏损”,所以,不能将black一概视为“不吉利”的“罪恶之色”。

2.隐喻与动物词汇狗的众多爱称最常见的当属Fido,其含义为faithful。关于狗,最著名的谚语就是“Loveme,lovemydog”,西方人对狗的宠爱和依赖可见一斑。狗的用途林林总总,gundog“猎狗”、guidedog“导盲犬”、birddog“捕鸟猎犬”、waterdog“善于泅水的狗”、toydog“供小孩玩耍的狗”,此外,还有一些“像狗一样的人”:topdog“优胜者”、underdog“失败者”、slydog“阴坏的家伙”、saddog“放荡的人”、luckydog“幸运儿”、jollydog“快乐的人”、dumbdog“沉默不语的人”、bigdog“大人物”、deaddog“无用的人”。与人一样,狗亦是一日三餐。adogsbreakfast是“匆忙准备的大杂烩”,匪夷所思的是,adogsdinner却是形容女性“浓妆艳抹、招摇过市”。纵使西方人爱狗至深,纵使Everydoghasitsday“风水轮流转”,毕竟还有不幸的狗,生的冷冷清清,toleadadogslife即“过悲惨的生活”,死的凄凄惨惨,todielikeadog即“凄凉地死去”。在有文字记载之前,马就开始为人类服务,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马载人运货功不可没。19世纪,瓦特发明了蒸汽机,最初名为“ironhorse”,功率称为horsepower“马力”。即便如此,马仍在辛勤劳作,toworklikeahorse“做牛做马般地干活”。马沉默不语,却有着和人近似的个性。马有脾气,所以Youcantakeahorsetowaterbutyoucantmakeitdrink.“若非愿意,强迫无济于事”。马很聪明,使得horse-trading“马屁买卖”成为“精明交易”的代名词。马还傲慢,toridethehighhorse表示“举止傲慢”。从17世纪开始,久经沙场的战马被称为warhorse,后来喻指“经验丰富的战将”。oldhorse指的是“老兵、老练的政客”,其含义变得可褒可贬。

3.隐喻与感情词汇爱是什么?它无处不在须臾不离食色男女,无色无味却又无形无貌。可以被感觉却不可被触摸,可以被描述却不可被描绘,可以被颂扬却不可被具象。爱与人们相伴一生,纵然感觉相异表达不同。爱情是人,有其自身的个性、情绪、特点。Loveisblind.爱情是盲目的。Loveneverdies.爱会永生。爱是生物,爱需要时间空间信任,也需要阳光水分养料。Loveisavinethatgrowsintoourhearts.爱情是长在我们心中的藤蔓。Loveislikeabutterfly.Itgoeswhereitpleasesanditpleaseswhereitgoes.爱情就像一只蝴蝶,所到之处将欢乐随身携带。Loveisfrailatbirth,butitgrowsstrongerwithageifitisproperlyfed.最初的爱是脆弱的,可如果悉心呵护,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茁壮成长。爱是火,从干柴烈火到灰飞烟灭,从炙热到冰冷,爱的火焰既能永远熊熊燃烧,也能电光石火昙花一现。Theold-timefireisgone.爱情之火已经熄灭。Loveisafirewhichburnsunseen.爱情是无形燃烧的火焰。爱是营养品,滋润心田,永驻青春。Imstarvedforaffection.我渴望爱情。Hethrivesonlove.他因为爱容光焕发。

4.隐喻与时间词汇在自然科学和哲学领域,时间都是不容忽视的研究对象。作为时间的孪生物,空间与其又是不可分割的,可被视为空间范畴的前提。“空间是围绕或高于我们的东西,而时间是永恒流淌在我们身边的东西”[5],对时间的描述,空间隐喻的支撑是不可或缺的。时间是有生命的。Timeisabirdforeveronthewing.时间是一只永远飞翔的鸟。Timeisagreatjudge.时间是伟大的法官。Timeisaversatileperformer.Itflies,marcheson,healsallwounds,runsoutandwilltell.时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演员。它能翱翔千里,能阔步前进,能治病救人,能随风消散也能影响深远。Thestreamoftime,whichiscontinuallywashingthedissolublefabricsofotherpoets,passeswithoutinjurybytheadamantofShakespeare.时光之流不停冲刷着其他诗人那些塑像,但在莎士比亚的巨像面前,却擦肩而过,毫发不损。时间是冷若冰霜的。Timeisafilethatwearsandmakesnonoise.光阴如锉,细磨无声。Timeandtidewaitfornoman.岁月不待人。千金易得,岁月难再。Experienceprovesthatmosttimeiswasted,notinhours,butinminutes.实践证明,大部分时间都是一分钟一分钟而不是一小时一小时挥霍掉的。Likecoralincectsmultitudinous,theminutesarewhatofourlifeismade.正如无数的珊瑚虫组成珊瑚,我们的人生是分分秒秒构成的。时间是标尺,长短粗细一目了然;是熔炉,同时炼就钢铁和废渣。Lifeismeasuredbythoughtandaction,notbytime.衡量生命的尺度是思想和行动,而不是时间。Timetriesfriendsasfiretriesgold.时间考验朋友,烈火考验黄金。

二、结论

语言与文化论文第2篇

非语言交际的定义

中外学者给“非语言交际”下了不少的定义,有的非常简单,如“非语言交际是不通过言辞传递的信息”或“非语言交际是不使用语词的交际”。有一些学者似乎认为非语言交际即身体语言(Body Language),如英国的Michael Argyle;美国学者Alastair Pennycook 则认为非语言交际(NVC)=副语言(Paralanguage)+身势学(Kinesics)+近体学(Proxemics)+超声音特征(Paraverbal Features)。有的学者下的定义则又很具体,如“非语言交际是不用言词表达的,为社会所共知的人的属性或行动。这些属性和行动由发出者有目的地发出或被看成是有目的的发出,由接收者有意识地接收并有可能进行反馈”。或“非语言交际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输出者或接收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既可人为地生成,也可由环境造就。”

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人类交际所使用的非语言动作既有生物性特征,又有社会性(或文化性)特征。人类也像其他动物一样,受外界条件刺激时,其生理和心理都会引起本能的反映,通过表情、动作和姿态等非语言行为表现出来。这就是人类非语言动作的生物性特征。但是,人类的非语言动作,不只留在生物性特征上,在人类长期交往和实践中,其非语言动作慢慢被‘解读’形成了一套有意义的符号体系。这种符号体系,一经出现,就打上了社会文化的烙印。这是因为‘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的行为举止必然要受社会行为规范的约束,而社会行为规范往往是一脉相承的,具有传统文化的特征。”非语言交际与文化密不可分,与文化一样,除少数人类所固有的出自本能的表情和动作外,大多数非语言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是长期历史积淀而成的某种社会共同习惯。然而,文化并不总是能决定由我们身体动作所传达出的信息。动作的前后联系、性格以及相互间的关系都影响着传出的信息。在任何一个社会里,没有两个人有完全相同的非语言的运用姿态和神情。尽管如此,像书面语和口头语那样非语言的交流根本不能从文化、亚文化里分隔开。不管我们是否强调它们之间的不同点或相似点,非语言的交流都受到文化的约束和制约。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之间,整套的非语言交流方式是很不相同的。跨文化研究表明,非语言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非语言的共同性是指同一人体动作在甲乙两种文化中有相同的意义。如篮球、排球等裁判员的手势和投降的手势世界通用。

文化对非语言交际的影响

大多数非语言行为都只是在它所属文化之内加以解释。非语言交际行为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不同文化群落都有其特定的非语言行为模式,一种意义在不同文化中可能用不同的非语言行为表示,一种非语言行为在特定的文化中有其特定的意义。第二,什么情况下该用或不该用非语言行为,各种文化都有其展示规则。展示规则告诉我们交谈时双方应该距离多远;什么时候将目光移走;什么时候皱眉,什么时候微笑;应该大声交谈,同时伴随多种手势,还是应该娴静地交谈,交谈的速度应该怎样等等。另外,展示规则还表明可接受的行为表述的程度。第三,一种非语言行为可有三种解释:随意的、特质的和共享的。随意解释指某种语言行为没有特定的意义,特质解释指某种非语言行为对某些个人有特定的意义,共享意义指某种非语言行为对某些人有共同的意义。然而,文化之间对非语言行为的三种意义的理解也不相同,一种文化认为是随意的非语言行为可能在另一种文化中有共享意义。这表现了不同文化对非语言行为的不同理解。

跨文化交际冲突的克服策略

如何才能有效地避免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冲突呢?以下几点克服策略可供参考。

第一,交际者应对支配自己非语言行为的文化规则有充分的认识。因为交际者只有充分了解并学会遵循支配自己行为的文化规则,才能去了解并在交际中适应他种非语言行为的文化规则。

第二,正确解释别种文化的非语言行为。这是建立在多种文化的非语言行为的普遍特点基础上的。不同文化的非语言行为有着普遍性或共性的特点。譬如人类表达情绪的行为方式大致相同,使得某些行为(如,微笑、哭泣、皱眉等)具有普遍相似的表意功能。然而非语言交际更大程度上具有特殊性和文化制约性。非语言行为往往能够直接反映出文化在各个层面上的特点。只有养成有意识地观察并正确解释制约非语言交际的文化规则的习惯,交际者才能够适应具体的文化、社会、场合、情景中的各种行为。

第三,交际者在对自己的文化或别种文化的非语言行为进行判断和推论时,应该避免过度概括的错误。先要进行细致的观察,然后作出试探性的解释,最后是全面和充分的概括。另外,交际者应该始终认识到,由于概括性的推论中总存在着特殊和例外的事件,因而,无论如何全面的概括,也总会存在着局限性。

第四,交际过程中,要学会调节对非语言行为差异的情感反应。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往往会对不同的气味,身势行为及体距行为等产生心理上的反应,这是正常的现象。交际者应更多地了解有关知识,做好情感反应,并在类似情况发生时,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是使交际达到有效的关键所在。

第五,通过多种途径,努力从根本上提高观察、评价和恰当有效地实施非语言行为的能力。这些途径主要包括:一是生活中通过读书、阅报、看电影等加深对本国尤其是外国文化的学习和了解;二是参加涉外活动,多与外国人接触,在实践中提高对非语言行为的敏感性等。

结论

语言与文化论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语言;文化;文化意识;翻译

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译者不仅要了解外国的文化,还要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并要不断地把两种文化加以比较,对各自文化中的含义、作用、范围、感情色彩、影响等有正确的理解,以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歧义,落入翻译陷阱。

一、语言、文化与翻译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总和。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具备文化内涵的语言是不存在的。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习俗,每种语言都反映着产生它的一种文化,因而任何形式的语言都具有某种文化的内涵。跨文化的语言交际往往会受到文化差异的干扰。因为语言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十分敏感,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有所反映。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化不清楚,便不能透彻理解反映它的语言。从语言学角度看,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往往同一个特定的文化系统紧密地联系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深深地植根于语言。语言既是文化的反映,又是掌握一种文化的直接有效的工具。如果对一特定的文化系统没有相应的认识和了解,将会影响对其语言的深入理解和恰当运用。

人类自有文化就有文化交流。交流又促进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要不是由于主观或客观的种种原因,长期处于孤立、闭塞的状态之中,或多或少都可以从交流中得到好处。现代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更是以空前的规模、内容、形式和手段,在直接或间接地进行着。因此,可以说,在现代国家中,绝对不受外来影响的固有文化是不存在的。

跨文化的交流又必须通过翻译。没有翻译,就没有跨文化交流。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既促进了各国、各民族自身文化的繁荣,也丰富了世界文化,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可见,语言、文化、翻译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二、文化差异——翻译的障碍

翻译作为一种语际间的交际,它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同时也是文化的移植过程。译者,作为这个过程的主体,不仅应该精通原语和译人语这两种语言,而且应该通晓这两种语言所反映的文化。任何两个社会都有文化重叠现象。但是除了相似点以外,各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英语和汉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构成了交际的障碍。在跨文化翻译中,译者面对不同于他们母语的一种异族语言和文化,常常碰到一些用自己的语言、文化和社会价值标准无法理解或者无法解释的事、物或者观念,这种跨文化的困惑在翻译实践中是屡见不鲜的。如:英文电视台新剧集《高校风云》(bos—tonpublic)中有句对白“no,youdidn’tdisturbus.wewerejustchewingthefat.”chewtheaft不指嚼肥肉,真正的意思是“闲聊”。所以,此句应译为“不,你没有打扰我们。我们只是在闲扯。”又如:刚刚才发薪水,有人提议周末大家一起上馆子打牙祭。一位中国女士想要减肥,好穿新近买的一条短裙,推辞说:“no,idon’tthinkicanmakeit.1wanttotightenmybeh.”后来,朋友悄悄地问她:“如果你最近手头不方便的话,我能帮你什么忙么?”该女士被问得一头雾水,解释半天才弄明白。原来,“tightenmybelt”是经济拮据,必须节衣缩食度日。例如:“theharvestwasbadlastyear,weallhadtotightenourbelts.”(去年收成很差,我们必须节衣缩食度日。)

看来文化差异引起的麻烦还真不少,值得我们进一步分析研究。

1.文化差异影响听话人获得信息的原因,往往是说话人越过了话语字面意义,传递一种带有文化因素的暗含意图。例如:thatguy’sgotamidastouch.作为听话人,我们首先要懂得midastouch是什么。

尽管我们知道它来源于希腊故事,midastouch指的是希腊国王midas的点金术(thegoldentouch),但仍不足以完全领会这句话的文化内涵,无法获得说话人要传达的信息。我们还需要结合社交语境(如商务活动),最终推断出这句话的意图是说那人很会做生意,他无需花费太多气力,就会像点石成金那样轻松赚钱。

2.汉英两个民族在各自文化熏陶下衍生出不同的思辨方式和推理模式,这种差异会导致他们在语言中产生不同的联想。交际双方如不注意这种文化差异,就会使交际发生障碍,造成相互间的信息传递不畅。例如:英语中的adultbooks一词语,从字面上看,这个是“成年人”,一个是“书”,放在一起自然就意为“成年人用书”了。然而这样推理出来的答案只是它的字面意义。从文化内涵上讲,它实际上是“色情书籍(刊)”的代名词。原来在西方社会,淫秽书刊充斥市场,为了遮人耳目,这个委婉词便应运而生。再比如seniorcitizens一词,许多学生不假思索地说它所指的是“有社会地位的公民”。而实际上,这里的senior与社会地位并无任何直接联系。中国人有尊老的传统,人们也常常倚老卖老。而西方人谁也不愿意别人说自己老,更不想变老,老年意味着孤独,所以,就在“公民”前面冠以senior这一听起来堂而皇之的字眼。

对诸如此类的词汇,我们如果只注意字面意义,忽视其内涵或社会文化意义,就很难真正理解、正确运用。在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中,不了解语言所负载的这种“文化信息”,有效交际势必受阻。如有人将字面意义对等和文化对等之间随意划等号,把“milkyway”理解为“牛奶路”,那更是不懂天文学而贻笑大方。

3.东西方文化差异造成了词语的文化内涵不对应,形成了语言之间的文化空缺现象,出现了大量的“文化空缺词”。

例句:随着经济改革的日益深化,这座昔日被誉为远东金融、经济和贸易中心的城市正在促进长江流域的经济中发展起着龙头作用。

译文:withitsdeepeningeconomicreform,hiscity,formallycrownedasthefinancial,economicandrade hubofthefareast.isplayingadragonheadroleinboostingeconomicdevelopmentintheyangtzeriverval—ley.

该句中把“龙头作用”译为“dragonheadrole”是不恰当的。因为在英文中,dragon一词的意思是:amvthicalmonster(thatresemblesalargefire—breezinglizard”柯林斯最新英语),中国人把“龙”视为吉祥的神物,有不可思议的伟大力量,因而成为至尊无上的帝王的象征,甚至把它看做是光明的未来,而望子成龙”。可是英美却把“龙”视为喷烟吐火的凶残怪物。而这里所谓的“龙头作用”意指“引导、领头、先锋作用”。不了解这种文化差异就会造成误译。

应改译为:withitsdeepeningeconomicreform,thiscity,formerlycrownedastheifnancial,economic and tradehubofthefareastisplayingaleadingroleinboostingeconomicdevelopmentintheyangtzeriv—ervalley.

可见,文化差异会给理解和翻译带来诸多障碍和困难。有些东西在一种文化里是不言而喻的,而在另一种文化里却是很难理解的;同一个词或成语在不同国家人民中含义往往不同。如不了解其文化内涵,很难正确理解、正确翻译。因此,翻译决不能只着眼于语言转换,而应透过语言表层了解其深层内涵和文化含义。译者必须深谙所要交流的民族语言与文化。至于文化差异的可译性多高,则取决于译者的文化素养和语言的功底,取决于译者的智慧和主观能动性。

三、提高文化意识,跨越文化鸿沟

文化意识即译者认识到翻译是跨越语言文字、跨越文化的信息交流,而文化的差异跟语言文字的差异一样,可能成为交流的障碍,译者在进行语言文字转换的同时,还要注意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以保证信息交流的顺利实现。为此,译者不仅要精通译出和译人语言,还要了解研究诸多语言背后的文化,不断地把两种文化加以比较,而且要在正确翻译观的指导下知道在每一具体情况下如何处理文化差异、文化障碍。缺乏文化意识的译者,可能只顾到字面上的转换而忽略背后的文化问题,或者用母语传授的文化经验去曲解信息。这就会导致误译。所以,我们说,翻译不仅仅是个语言活动,它更是一种文化活动。英国译学理论家苏珊·巴思内特曾把语言比喻为文化有机体中的心脏。因此,语言的翻译不仅是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翻译既涉及两种语言,更涉及两种文化。

翻译者在处理文化因素时必须牢牢记住两点:一是如何正确地理解原作的意思;二是如何让译文的读者在其自身的文化框架中去正确地理解译文的意思,并尽可能多地吸收原语的文化养分。译者作为文化传播者,应尽力加强和增进不同文化在读者心目中的可理解性,尽量缩短两种语言文化问的距离,清除由于缺乏理解甚至误解而造成的障碍。有了这种态度,译者才能让翻译真正成为传播文化的媒介。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语言文化的差异性,还要善于发现语言的共通性。如:speakofthedevil,andheappears.(说到曹操,曹操就到)。不难发现,中英文在这一成语上有着惊人的异曲同工之处。汉文化中,曹操素有“奸雄”的称号,而英语中就使用了“devil”这个词。中英文用法上有惊人相似之处的还有:he that has been bitten by a serpent is afraid of a rope.(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to wam a snake in one’s bosom讲述的正是我们汉文化中的“农夫和蛇的故事”。

翻译,无论是作为文化现象、思想运动,还是作为一种职业、一种知识技能,总与所处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翻译的观念、方法、样式、标准、风格等特征无不与时俱进。观察一下世界范围和中国国内的翻译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不难得出结论:翻译确实是人类精神文明中最富活力、最敏锐的领域之一。

由于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是不同民族在特殊历史地理环境里的独特创造。因此,不同民族的文化间存在着众多差异,文化差异的存在决定了不同文化的读者对同一作品的反应不可能相同。不同文化中的读者对于自己所处的社会与文化有着独特的敏感性。读者的这一独特的文化敏感性正是作者在创作语言作品时的语用前提。因此,用某一种语言创作的作品只有生活在这种语言文化环境中的人才能做出作者所期待的反应,而且这种反应也只能是大致相同。俗话说得好,读《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语言与文化论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语言;文化;文化意识;翻译

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译者不仅要了解外国的文化,还要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并要不断地把两种文化加以比较,对各自文化中的含义、作用、范围、感彩、影响等有正确的理解,以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歧义,落入翻译陷阱。

一、语言、文化与翻译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总和。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具备文化内涵的语言是不存在的。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习俗,每种语言都反映着产生它的一种文化,因而任何形式的语言都具有某种文化的内涵。跨文化的语言交际往往会受到文化差异的干扰。因为语言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十分敏感,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有所反映。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化不清楚,便不能透彻理解反映它的语言。从语言学角度看,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往往同一个特定的文化系统紧密地联系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深深地植根于语言。语言既是文化的反映,又是掌握一种文化的直接有效的工具。如果对一特定的文化系统没有相应的认识和了解,将会影响对其语言的深入理解和恰当运用。

人类自有文化就有文化交流。交流又促进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要不是由于主观或客观的种种原因,长期处于孤立、闭塞的状态之中,或多或少都可以从交流中得到好处。现代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更是以空前的规模、内容、形式和手段,在直接或间接地进行着。因此,可以说,在现代国家中,绝对不受外来影响的固有文化是不存在的。

跨文化的交流又必须通过翻译。没有翻译,就没有跨文化交流。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既促进了各国、各民族自身文化的繁荣,也丰富了世界文化,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可见,语言、文化、翻译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二、文化差异——翻译的障碍

翻译作为一种语际间的交际,它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同时也是文化的移植过程。译者,作为这个过程的主体,不仅应该精通原语和译人语这两种语言,而且应该通晓这两种语言所反映的文化。任何两个社会都有文化重叠现象。但是除了相似点以外,各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英语和汉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构成了交际的障碍。在跨文化翻译中,译者面对不同于他们母语的一种异族语言和文化,常常碰到一些用自己的语言、文化和社会价值标准无法理解或者无法解释的事、物或者观念,这种跨文化的困惑在翻译实践中是屡见不鲜的。如:英文电视台新剧集《高校风云》(bos—tonpublic)中有句对白“no,youdidn’tdisturbus.wewerejustchewingthefat.”chewtheaft不指嚼肥肉,真正的意思是“闲聊”。所以,此句应译为“不,你没有打扰我们。我们只是在闲扯。”又如:刚刚才发薪水,有人提议周末大家一起上馆子打牙祭。一位中国女士想要减肥,好穿新近买的一条短裙,推辞说:“no,idon’tthinkicanmakeit.1wanttotightenmybeh.”后来,朋友悄悄地问她:“如果你最近手头不方便的话,我能帮你什么忙么?”该女士被问得一头雾水,解释半天才弄明白。原来,“tightenmybelt”是经济拮据,必须节衣缩食度日。例如:“theharvestwasbadlastyear,weallhadtotightenourbelts.”(去年收成很差,我们必须节衣缩食度日。)

看来文化差异引起的麻烦还真不少,值得我们进一步分析研究。

1.文化差异影响听话人获得信息的原因,往往是说话人越过了话语字面意义,传递一种带有文化因素的暗含意图。例如:thatguy’sgotamidastouch.作为听话人,我们首先要懂得midastouch是什么。

尽管我们知道它来源于希腊故事,midastouch指的是希腊国王midas的点金术(thegoldentouch),但仍不足以完全领会这句话的文化内涵,无法获得说话人要传达的信息。我们还需要结合社交语境(如商务活动),最终推断出这句话的意图是说那人很会做生意,他无需花费太多气力,就会像点石成金那样轻松赚钱。

2.汉英两个民族在各自文化熏陶下衍生出不同的思辨方式和推理模式,这种差异会导致他们在语言中产生不同的联想。交际双方如不注意这种文化差异,就会使交际发生障碍,造成相互间的信息传递不畅。例如:英语中的adultbooks一词语,从字面上看,这个是“成年人”,一个是“书”,放在一起自然就意为“成年人用书”了。然而这样推理出来的答案只是它的字面意义。从文化内涵上讲,它实际上是“色情书籍(刊)”的代名词。原来在西方社会,书刊充斥市场,为了遮人耳目,这个委婉词便应运而生。再比如seniorcitizens一词,许多学生不假思索地说它所指的是“有社会地位的公民”。而实际上,这里的senior与社会地位并无任何直接联系。中国人有尊老的传统,人们也常常倚老卖老。而西方人谁也不愿意别人说自己老,更不想变老,老年意味着孤独,所以,就在“公民”前面冠以senior这一听起来堂而皇之的字眼。

对诸如此类的词汇,我们如果只注意字面意义,忽视其内涵或社会文化意义,就很难真正理解、正确运用。在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中,不了解语言所负载的这种“文化信息”,有效交际势必受阻。如有人将字面意义对等和文化对等之间随意划等号,把“milkyway”理解为“牛奶路”,那更是不懂天文学而贻笑大方。

3.东西方文化差异造成了词语的文化内涵不对应,形成了语言之间的文化空缺现象,出现了大量的“文化空缺词”。

例句:随着经济改革的日益深化,这座昔日被誉为远东金融、经济和贸易中心的城市正在促进长江流域的经济中发展起着龙头作用。

译文:withitsdeepeningeconomicreform,hiscity,formallycrownedasthefinancial,economicandrade hubofthefareast.isplayingadragonheadroleinboostingeconomicdevelopmentintheyangtzeriverval—ley.

该句中把“龙头作用”译为“dragonheadrole”是不恰当的。因为在英文中,dragon一词的意思是:amvthicalmonster(thatresemblesalargefire—breezinglizard”柯林斯最新英语),中国人把“龙”视为吉祥的神物,有不可思议的伟大力量,因而成为至尊无上的帝王的象征,甚至把它看做是光明的未来,而望子成龙”。可是英美却把“龙”视为喷烟吐火的凶残怪物。而这里所谓的“龙头作用”意指“引导、领头、先锋作用”。不了解这种文化差异就会造成误译。

应改译为:withitsdeepeningeconomicreform,thiscity,formerlycrownedastheifnancial,economic and tradehubofthefareastisplayingaleadingroleinboostingeconomicdevelopmentintheyangtzeriv—ervalley.

可见,文化差异会给理解和翻译带来诸多障碍和困难。有些东西在一种文化里是不言而喻的,而在另一种文化里却是很难理解的;同一个词或成语在不同国家人民中含义往往不同。如不了解其文化内涵,很难正确理解、正确翻译。因此,翻译决不能只着眼于语言转换,而应透过语言表层了解其深层内涵和文化含义。译者必须深谙所要交流的民族语言与文化。至于文化差异的可译性多高,则取决于译者的文化素养和语言的功底,取决于译者的智慧和主观能动性。

三、提高文化意识,跨越文化鸿沟

文化意识即译者认识到翻译是跨越语言文字、跨越文化的信息交流,而文化的差异跟语言文字的差异一样,可能成为交流的障碍,译者在进行语言文字转换的同时,还要注意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以保证信息交流的顺利实现。为此,译者不仅要精通译出和译人语言,还要了解研究诸多语言背后的文化,不断地把两种文化加以比较,而且要在正确翻译观的指导下知道在每一具体情况下如何处理文化差异、文化障碍。缺乏文化意识的译者,可能只顾到字面上的转换而忽略背后的文化问题,或者用母语传授的文化经验去曲解信息。这就会导致误译。所以,我们说,翻译不仅仅是个语言活动,它更是一种文化活动。英国译学理论家苏珊·巴思内特曾把语言比喻为文化有机体中的心脏。因此,语言的翻译不仅是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翻译既涉及两种语言,更涉及两种文化。

翻译者在处理文化因素时必须牢牢记住两点:一是如何正确地理解原作的意思;二是如何让译文的读者在其自身的文化框架中去正确地理解译文的意思,并尽可能多地吸收原语的文化养分。译者作为文化传播者,应尽力加强和增进不同文化在读者心目中的可理解性,尽量缩短两种语言文化问的距离,清除由于缺乏理解甚至误解而造成的障碍。有了这种态度,译者才能让翻译真正成为传播文化的媒介。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语言文化的差异性,还要善于发现语言的共通性。如:speakofthedevil,andheappears.(说到曹操,曹操就到)。不难发现,中英文在这一成语上有着惊人的异曲同工之处。汉文化中,曹操素有“奸雄”的称号,而英语中就使用了“devil”这个词。中英文用法上有惊人相似之处的还有:he that has been bitten by a serpent is afraid of a rope.(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to wam a snake in one’s bosom讲述的正是我们汉文化中的“农夫和蛇的故事”。

翻译,无论是作为文化现象、思想运动,还是作为一种职业、一种知识技能,总与所处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翻译的观念、方法、样式、标准、风格等特征无不与时俱进。观察一下世界范围和中国国内的翻译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不难得出结论:翻译确实是人类精神文明中最富活力、最敏锐的领域之一。

由于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是不同民族在特殊历史地理环境里的独特创造。因此,不同民族的文化间存在着众多差异,文化差异的存在决定了不同文化的读者对同一作品的反应不可能相同。不同文化中的读者对于自己所处的社会与文化有着独特的敏感性。读者的这一独特的文化敏感性正是作者在创作语言作品时的语用前提。因此,用某一种语言创作的作品只有生活在这种语言文化环境中的人才能做出作者所期待的反应,而且这种反应也只能是大致相同。俗话说得好,读《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语言与文化论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语言;文化;文化意识;翻译

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译者不仅要了解外国的文化,还要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并要不断地把两种文化加以比较,对各自文化中的含义、作用、范围、感情色彩、影响等有正确的理解,以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歧义,落入翻译陷阱。

一、语言、文化与翻译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总和。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具备文化内涵的语言是不存在的。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习俗,每种语言都反映着产生它的一种文化,因而任何形式的语言都具有某种文化的内涵。跨文化的语言交际往往会受到文化差异的干扰。因为语言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十分敏感,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有所反映。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化不清楚,便不能透彻理解反映它的语言。从语言学角度看,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往往同一个特定的文化系统紧密地联系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深深地植根于语言。语言既是文化的反映,又是掌握一种文化的直接有效的工具。如果对一特定的文化系统没有相应的认识和了解,将会影响对其语言的深入理解和恰当运用。

人类自有文化就有文化交流。交流又促进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要不是由于主观或客观的种种原因,长期处于孤立、闭塞的状态之中,或多或少都可以从交流中得到好处。现代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更是以空前的规模、内容、形式和手段,在直接或间接地进行着。因此,可以说,在现代国家中,绝对不受外来影响的固有文化是不存在的。

跨文化的交流又必须通过翻译。没有翻译,就没有跨文化交流。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既促进了各国、各民族自身文化的繁荣,也丰富了世界文化,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可见,语言、文化、翻译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二、文化差异——翻译的障碍

翻译作为一种语际间的交际,它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同时也是文化的移植过程。译者,作为这个过程的主体,不仅应该精通原语和译人语这两种语言,而且应该通晓这两种语言所反映的文化。任何两个社会都有文化重叠现象。但是除了相似点以外,各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英语和汉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构成了交际的障碍。在跨文化翻译中,译者面对不同于他们母语的一种异族语言和文化,常常碰到一些用自己的语言、文化和社会价值标准无法理解或者无法解释的事、物或者观念,这种跨文化的困惑在翻译实践中是屡见不鲜的。如:英文电视台新剧集《高校风云》(Bos—tonPublic)中有句对白“No,youdidn’tdisturbUS.Wewerejustchewingthefat.”Chewtheaft不指嚼肥肉,真正的意思是“闲聊”。所以,此句应译为“不,你没有打扰我们。我们只是在闲扯。”又如:刚刚才发薪水,有人提议周末大家一起上馆子打牙祭。一位中国女士想要减肥,好穿新近买的一条短裙,推辞说:“No,Idon’tthinkIcanmakeit.1wanttotightenmybeh.”后来,朋友悄悄地问她:“如果你最近手头不方便的话,我能帮你什么忙么?”该女士被问得一头雾水,解释半天才弄明白。原来,“tightenmybelt”是经济拮据,必须节衣缩食度日。例如:“Theharvestwasbadlastyear,weallhadtotightenourbelts.”(去年收成很差,我们必须节衣缩食度日。)

看来文化差异引起的麻烦还真不少,值得我们进一步分析研究。

1.文化差异影响听话人获得信息的原因,往往是说话人越过了话语字面意义,传递一种带有文化因素的暗含意图。例如:Thatguy’SgotaMidastouch.作为听话人,我们首先要懂得Midastouch是什么。

尽管我们知道它来源于希腊故事,Midastouch指的是希腊国王Midas的点金术(theGoldenTouch),但仍不足以完全领会这句话的文化内涵,无法获得说话人要传达的信息。我们还需要结合社交语境(如商务活动),最终推断出这句话的意图是说那人很会做生意,他无需花费太多气力,就会像点石成金那样轻松赚钱。

2.汉英两个民族在各自文化熏陶下衍生出不同的思辨方式和推理模式,这种差异会导致他们在语言中产生不同的联想。交际双方如不注意这种文化差异,就会使交际发生障碍,造成相互间的信息传递不畅。例如:英语中的adultbooks一词语,从字面上看,这个是“成年人”,一个是“书”,放在一起自然就意为“成年人用书”了。然而这样推理出来的答案只是它的字面意义。从文化内涵上讲,它实际上是“色情书籍(刊)”的代名词。原来在西方社会,淫秽书刊充斥市场,为了遮人耳目,这个委婉词便应运而生。再比如seniorcitizens一词,许多学生不假思索地说它所指的是“有社会地位的公民”。而实际上,这里的senior与社会地位并无任何直接联系。中国人有尊老的传统,人们也常常倚老卖老。而西方人谁也不愿意别人说自己老,更不想变老,老年意味着孤独,所以,就在“公民”前面冠以senior这一听起来堂而皇之的字眼。

对诸如此类的词汇,我们如果只注意字面意义,忽视其内涵或社会文化意义,就很难真正理解、正确运用。在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中,不了解语言所负载的这种“文化信息”,有效交际势必受阻。如有人将字面意义对等和文化对等之间随意划等号,把“milkyway”理解为“牛奶路”,那更是不懂天文学而贻笑大方。

3.东西方文化差异造成了词语的文化内涵不对应,形成了语言之间的文化空缺现象,出现了大量的“文化空缺词”。

例句:随着经济改革的日益深化,这座昔日被誉为远东金融、经济和贸易中心的城市正在促进长江流域的经济中发展起着龙头作用。

译文:Withitsdeepeningeconomicreform,hiscity,formallycrownedasthefinancial,economicandrade huboftheFarEast.isplayingadragonheadroleinboostingeconomicdevelopmentintheYangtzeRiverval—ley.

该句中把“龙头作用”译为“dragonheadrole”是不恰当的。因为在英文中,dragon一词的意思是:amvthicalmonster(thatresemblesalargefire—breezinglizard”柯林斯最新英语),中国人把“龙”视为吉祥的神物,有不可思议的伟大力量,因而成为至尊无上的帝王的象征,甚至把它看做是光明的未来,而望子成龙”。可是英美却把“龙”视为喷烟吐火的凶残怪物。而这里所谓的“龙头作用”意指“引导、领头、先锋作用”。不了解这种文化差异就会造成误译。

应改译为:Withitsdeepeningeconomicreform,thiscity,formerlycrownedastheifnancial,economIc and tradehuboftheFarEastisplayingaleadingroleinboostingeconomicdevelopmentintheYangtzeRiv—erValley.

可见,文化差异会给理解和翻译带来诸多障碍和困难。有些东西在一种文化里是不言而喻的,而在另一种文化里却是很难理解的;同一个词或成语在不同国家人民中含义往往不同。如不了解其文化内涵,很难正确理解、正确翻译。因此,翻译决不能只着眼于语言转换,而应透过语言表层了解其深层内涵和文化含义。译者必须深谙所要交流的民族语言与文化。至于文化差异的可译性多高,则取决于译者的文化素养和语言的功底,取决于译者的智慧和主观能动性。

三、提高文化意识,跨越文化鸿沟

文化意识即译者认识到翻译是跨越语言文字、跨越文化的信息交流,而文化的差异跟语言文字的差异一样,可能成为交流的障碍,译者在进行语言文字转换的同时,还要注意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以保证信息交流的顺利实现。为此,译者不仅要精通译出和译人语言,还要了解研究诸多语言背后的文化,不断地把两种文化加以比较,而且要在正确翻译观的指导下知道在每一具体情况下如何处理文化差异、文化障碍。缺乏文化意识的译者,可能只顾到字面上的转换而忽略背后的文化问题,或者用母语传授的文化经验去曲解信息。这就会导致误译。所以,我们说,翻译不仅仅是个语言活动,它更是一种文化活动。英国译学理论家苏珊·巴思内特曾把语言比喻为文化有机体中的心脏。因此,语言的翻译不仅是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翻译既涉及两种语言,更涉及两种文化。

翻译者在处理文化因素时必须牢牢记住两点:一是如何正确地理解原作的意思;二是如何让译文的读者在其自身的文化框架中去正确地理解译文的意思,并尽可能多地吸收原语的文化养分。译者作为文化传播者,应尽力加强和增进不同文化在读者心目中的可理解性,尽量缩短两种语言文化问的距离,清除由于缺乏理解甚至误解而造成的障碍。有了这种态度,译者才能让翻译真正成为传播文化的媒介。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语言文化的差异性,还要善于发现语言的共通性。如:Speakofthedevil,andheappears.(说到曹操,曹操就到)。不难发现,中英文在这一成语上有着惊人的异曲同工之处。汉文化中,曹操素有“奸雄”的称号,而英语中就使用了“devil”这个词。中英文用法上有惊人相似之处的还有:He that has been bitten by a serpent is afraid of a rope.(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To wam a snake in one’S bosom讲述的正是我们汉文化中的“农夫和蛇的故事”。

翻译,无论是作为文化现象、思想运动,还是作为一种职业、一种知识技能,总与所处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翻译的观念、方法、样式、标准、风格等特征无不与时俱进。观察一下世界范围和中国国内的翻译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不难得出结论:翻译确实是人类精神文明中最富活力、最敏锐的领域之一。

由于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是不同民族在特殊历史地理环境里的独特创造。因此,不同民族的文化间存在着众多差异,文化差异的存在决定了不同文化的读者对同一作品的反应不可能相同。不同文化中的读者对于自己所处的社会与文化有着独特的敏感性。读者的这一独特的文化敏感性正是作者在创作语言作品时的语用前提。因此,用某一种语言创作的作品只有生活在这种语言文化环境中的人才能做出作者所期待的反应,而且这种反应也只能是大致相同。俗话说得好,读《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语言与文化论文第6篇

论文摘要: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具备文化内涵的语言是不存在的。跨文化的语言交际往往会受到文化差异的干扰。文化差异的存在常常成为翻译的障碍,译者必须处理好语言文化间的差异问题,使翻译真正成为传播文化的媒介。

论文关键词:语言;文化;文化意识;翻译

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译者不仅要了解外国的文化,还要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并要不断地把两种文化加以比较,对各自文化中的含义、作用、范围、感情色彩、影响等有正确的理解,以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歧义,落入翻译陷阱。

一、语言、文化与翻译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总和。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具备文化内涵的语言是不存在的。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习俗,每种语言都反映着产生它的一种文化,因而任何形式的语言都具有某种文化的内涵。跨文化的语言交际往往会受到文化差异的干扰。因为语言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十分敏感,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有所反映。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化不清楚,便不能透彻理解反映它的语言。从语言学角度看,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往往同一个特定的文化系统紧密地联系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深深地植根于语言。语言既是文化的反映,又是掌握一种文化的直接有效的工具。如果对一特定的文化系统没有相应的认识和了解,将会影响对其语言的深入理解和恰当运用。

人类自有文化就有文化交流。交流又促进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要不是由于主观或客观的种种原因,长期处于孤立、闭塞的状态之中,或多或少都可以从交流中得到好处。现代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更是以空前的规模、内容、形式和手段,在直接或间接地进行着。因此,可以说,在现代国家中,绝对不受外来影响的固有文化是不存在的。

跨文化的交流又必须通过翻译。没有翻译,就没有跨文化交流。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既促进了各国、各民族自身文化的繁荣,也丰富了世界文化,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可见,语言、文化、翻译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二、文化差异——翻译的障碍

翻译作为一种语际间的交际,它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同时也是文化的移植过程。译者,作为这个过程的主体,不仅应该精通原语和译人语这两种语言,而且应该通晓这两种语言所反映的文化。任何两个社会都有文化重叠现象。但是除了相似点以外,各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英语和汉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构成了交际的障碍。在跨文化翻译中,译者面对不同于他们母语的一种异族语言和文化,常常碰到一些用自己的语言、文化和社会价值标准无法理解或者无法解释的事、物或者观念,这种跨文化的困惑在翻译实践中是屡见不鲜的。如:英文电视台新剧集《高校风云》(Bos—tonPublic)中有句对白“No,youdidn’tdisturbUS.Wewerejustchewingthefat.”Chewtheaft不指嚼肥肉,真正的意思是“闲聊”。所以,此句应译为“不,你没有打扰我们。我们只是在闲扯。”又如:刚刚才发薪水,有人提议周末大家一起上馆子打牙祭。一位中国女士想要减肥,好穿新近买的一条短裙,推辞说:“No,Idon’tthinkIcanmakeit.1wanttotightenmybeh.”后来,朋友悄悄地问她:“如果你最近手头不方便的话,我能帮你什么忙么?”该女士被问得一头雾水,解释半天才弄明白。原来,“tightenmybelt”是经济拮据,必须节衣缩食度日。例如:“Theharvestwasbadlastyear,weallhadtotightenourbelts.”(去年收成很差,我们必须节衣缩食度日。)

看来文化差异引起的麻烦还真不少,值得我们进一步分析研究。

1.文化差异影响听话人获得信息的原因,往往是说话人越过了话语字面意义,传递一种带有文化因素的暗含意图。例如:Thatguy’SgotaMidastouch.作为听话人,我们首先要懂得Midastouch是什么。

尽管我们知道它来源于希腊故事,Midastouch指的是希腊国王Midas的点金术(theGoldenTouch),但仍不足以完全领会这句话的文化内涵,无法获得说话人要传达的信息。我们还需要结合社交语境(如商务活动),最终推断出这句话的意图是说那人很会做生意,他无需花费太多气力,就会像点石成金那样轻松赚钱。"

2.汉英两个民族在各自文化熏陶下衍生出不同的思辨方式和推理模式,这种差异会导致他们在语言中产生不同的联想。交际双方如不注意这种文化差异,就会使交际发生障碍,造成相互间的信息传递不畅。例如:英语中的adultbooks一词语,从字面上看,这个是“成年人”,一个是“书”,放在一起自然就意为“成年人用书”了。然而这样推理出来的答案只是它的字面意义。从文化内涵上讲,它实际上是“色情书籍(刊)”的代名词。原来在西方社会,淫秽书刊充斥市场,为了遮人耳目,这个委婉词便应运而生。再比如seniorcitizens一词,许多学生不假思索地说它所指的是“有社会地位的公民”。而实际上,这里的senior与社会地位并无任何直接联系。中国人有尊老的传统,人们也常常倚老卖老。而西方人谁也不愿意别人说自己老,更不想变老,老年意味着孤独,所以,就在“公民”前面冠以senior这一听起来堂而皇之的字眼。

对诸如此类的词汇,我们如果只注意字面意义,忽视其内涵或社会文化意义,就很难真正理解、正确运用。在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中,不了解语言所负载的这种“文化信息”,有效交际势必受阻。如有人将字面意义对等和文化对等之间随意划等号,把“milkyway”理解为“牛奶路”,那更是不懂天文学而贻笑大方。

3.东西方文化差异造成了词语的文化内涵不对应,形成了语言之间的文化空缺现象,出现了大量的“文化空缺词”。

例句:随着经济改革的日益深化,这座昔日被誉为远东金融、经济和贸易中心的城市正在促进长江流域的经济中发展起着龙头作用。

译文:Withitsdeepeningeconomicreform,hiscity,formallycrownedasthefinancial,economicandrade huboftheFarEast.isplayingadragonheadroleinboostingeconomicdevelopmentintheYangtzeRiverval—ley.

该句中把“龙头作用”译为“dragonheadrole”是不恰当的。因为在英文中,dragon一词的意思是:amvthicalmonster(thatresemblesalargefire—breezinglizard”柯林斯最新英语),中国人把“龙”视为吉祥的神物,有不可思议的伟大力量,因而成为至尊无上的帝王的象征,甚至把它看做是光明的未来,而望子成龙”。可是英美却把“龙”视为喷烟吐火的凶残怪物。而这里所谓的“龙头作用”意指“引导、领头、先锋作用”。不了解这种文化差异就会造成误译。

应改译为:Withitsdeepeningeconomicreform,thiscity,formerlycrownedastheifnancial,economIc and tradehuboftheFarEastisplayingaleadingroleinboostingeconomicdevelopmentintheYangtzeRiv—erValley.

可见,文化差异会给理解和翻译带来诸多障碍和困难。有些东西在一种文化里是不言而喻的,而在另一种文化里却是很难理解的;同一个词或成语在不同国家人民中含义往往不同。如不了解其文化内涵,很难正确理解、正确翻译。因此,翻译决不能只着眼于语言转换,而应透过语言表层了解其深层内涵和文化含义。译者必须深谙所要交流的民族语言与文化。至于文化差异的可译性多高,则取决于译者的文化素养和语言的功底,取决于译者的智慧和主观能动性。"

三、提高文化意识,跨越文化鸿沟

文化意识即译者认识到翻译是跨越语言文字、跨越文化的信息交流,而文化的差异跟语言文字的差异一样,可能成为交流的障碍,译者在进行语言文字转换的同时,还要注意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以保证信息交流的顺利实现。为此,译者不仅要精通译出和译人语言,还要了解研究诸多语言背后的文化,不断地把两种文化加以比较,而且要在正确翻译观的指导下知道在每一具体情况下如何处理文化差异、文化障碍。缺乏文化意识的译者,可能只顾到字面上的转换而忽略背后的文化问题,或者用母语传授的文化经验去曲解信息。这就会导致误译。所以,我们说,翻译不仅仅是个语言活动,它更是一种文化活动。英国译学理论家苏珊·巴思内特曾把语言比喻为文化有机体中的心脏。因此,语言的翻译不仅是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翻译既涉及两种语言,更涉及两种文化。

翻译者在处理文化因素时必须牢牢记住两点:一是如何正确地理解原作的意思;二是如何让译文的读者在其自身的文化框架中去正确地理解译文的意思,并尽可能多地吸收原语的文化养分。译者作为文化传播者,应尽力加强和增进不同文化在读者心目中的可理解性,尽量缩短两种语言文化问的距离,清除由于缺乏理解甚至误解而造成的障碍。有了这种态度,译者才能让翻译真正成为传播文化的媒介。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语言文化的差异性,还要善于发现语言的共通性。如:Speakofthedevil,andheappears.(说到曹操,曹操就到)。不难发现,中英文在这一成语上有着惊人的异曲同工之处。汉文化中,曹操素有“奸雄”的称号,而英语中就使用了“devil”这个词。中英文用法上有惊人相似之处的还有:He that has been bitten by a serpent is afraid of a rope.(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To wam a snake in one’S bosom讲述的正是我们汉文化中的“农夫和蛇的故事”。

翻译,无论是作为文化现象、思想运动,还是作为一种职业、一种知识技能,总与所处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翻译的观念、方法、样式、标准、风格等特征无不与时俱进。观察一下世界范围和中国国内的翻译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不难得出结论:翻译确实是人类精神文明中最富活力、最敏锐的领域之一。

由于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是不同民族在特殊历史地理环境里的独特创造。因此,不同民族的文化间存在着众多差异,文化差异的存在决定了不同文化的读者对同一作品的反应不可能相同。不同文化中的读者对于自己所处的社会与文化有着独特的敏感性。读者的这一独特的文化敏感性正是作者在创作语言作品时的语用前提。因此,用某一种语言创作的作品只有生活在这种语言文化环境中的人才能做出作者所期待的反应,而且这种反应也只能是大致相同。俗话说得好,读《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语言与文化论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语言;文化;文化意识;翻译

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译者不仅要了解外国的文化,还要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并要不断地把两种文化加以比较,对各自文化中的含义、作用、范围、感情色彩、影响等有正确的理解,以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歧义,落入翻译陷阱。

一、语言、文化与翻译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总和。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具备文化内涵的语言是不存在的。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习俗,每种语言都反映着产生它的一种文化,因而任何形式的语言都具有某种文化的内涵。跨文化的语言交际往往会受到文化差异的干扰。因为语言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十分敏感,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有所反映。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化不清楚,便不能透彻理解反映它的语言。从语言学角度看,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往往同一个特定的文化系统紧密地联系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深深地植根于语言。语言既是文化的反映,又是掌握一种文化的直接有效的工具。如果对一特定的文化系统没有相应的认识和了解,将会影响对其语言的深入理解和恰当运用。

人类自有文化就有文化交流。交流又促进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要不是由于主观或客观的种种原因,长期处于孤立、闭塞的状态之中,或多或少都可以从交流中得到好处。现代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更是以空前的规模、内容、形式和手段,在直接或间接地进行着。因此,可以说,在现代国家中,绝对不受外来影响的固有文化是不存在的。

跨文化的交流又必须通过翻译。没有翻译,就没有跨文化交流。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既促进了各国、各民族自身文化的繁荣,也丰富了世界文化,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可见,语言、文化、翻译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二、文化差异——翻译的障碍

翻译作为一种语际间的交际,它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同时也是文化的移植过程。译者,作为这个过程的主体,不仅应该精通原语和译人语这两种语言,而且应该通晓这两种语言所反映的文化。任何两个社会都有文化重叠现象。但是除了相似点以外,各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英语和汉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构成了交际的障碍。在跨文化翻译中,译者面对不同于他们母语的一种异族语言和文化,常常碰到一些用自己的语言、文化和社会价值标准无法理解或者无法解释的事、物或者观念,这种跨文化的困惑在翻译实践中是屡见不鲜的。如:英文电视台新剧集《高校风云》(Bos—tonPublic)中有句对白“No,youdidn’tdisturbUS.Wewerejustchewingthefat.”Chewtheaft不指嚼肥肉,真正的意思是“闲聊”。所以,此句应译为“不,你没有打扰我们。我们只是在闲扯。”又如:刚刚才发薪水,有人提议周末大家一起上馆子打牙祭。一位中国女士想要减肥,好穿新近买的一条短裙,推辞说:“No,Idon’tthinkIcanmakeit.1wanttotightenmybeh.”后来,朋友悄悄地问她:“如果你最近手头不方便的话,我能帮你什么忙么?”该女士被问得一头雾水,解释半天才弄明白。原来,“tightenmybelt”是经济拮据,必须节衣缩食度日。例如:“Theharvestwasbadlastyear,weallhadtotightenourbelts.”(去年收成很差,我们必须节衣缩食度日。)

看来文化差异引起的麻烦还真不少,值得我们进一步分析研究。

1.文化差异影响听话人获得信息的原因,往往是说话人越过了话语字面意义,传递一种带有文化因素的暗含意图。例如:Thatguy’SgotaMidastouch.作为听话人,我们首先要懂得Midastouch是什么。

尽管我们知道它来源于希腊故事,Midastouch指的是希腊国王Midas的点金术(theGoldenTouch),但仍不足以完全领会这句话的文化内涵,无法获得说话人要传达的信息。我们还需要结合社交语境(如商务活动),最终推断出这句话的意图是说那人很会做生意,他无需花费太多气力,就会像点石成金那样轻松赚钱。

2.汉英两个民族在各自文化熏陶下衍生出不同的思辨方式和推理模式,这种差异会导致他们在语言中产生不同的联想。交际双方如不注意这种文化差异,就会使交际发生障碍,造成相互间的信息传递不畅。例如:英语中的adultbooks一词语,从字面上看,这个是“成年人”,一个是“书”,放在一起自然就意为“成年人用书”了。然而这样推理出来的答案只是它的字面意义。从文化内涵上讲,它实际上是“色情书籍(刊)”的代名词。原来在西方社会,淫秽书刊充斥市场,为了遮人耳目,这个委婉词便应运而生。再比如seniorcitizens一词,许多学生不假思索地说它所指的是“有社会地位的公民”。而实际上,这里的senior与社会地位并无任何直接联系。中国人有尊老的传统,人们也常常倚老卖老。而西方人谁也不愿意别人说自己老,更不想变老,老年意味着孤独,所以,就在“公民”前面冠以senior这一听起来堂而皇之的字眼。

对诸如此类的词汇,我们如果只注意字面意义,忽视其内涵或社会文化意义,就很难真正理解、正确运用。在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中,不了解语言所负载的这种“文化信息”,有效交际势必受阻。如有人将字面意义对等和文化对等之间随意划等号,把“milkyway”理解为“牛奶路”,那更是不懂天文学而贻笑大方。

3.东西方文化差异造成了词语的文化内涵不对应,形成了语言之间的文化空缺现象,出现了大量的“文化空缺词”。

例句:随着经济改革的日益深化,这座昔日被誉为远东金融、经济和贸易中心的城市正在促进长江流域的经济中发展起着龙头作用。

译文:Withitsdeepeningeconomicreform,hiscity,formallycrownedasthefinancial,economicandrade huboftheFarEast.isplayingadragonheadroleinboostingeconomicdevelopmentintheYangtzeRiverval—ley.

该句中把“龙头作用”译为“dragonheadrole”是不恰当的。因为在英文中,dragon一词的意思是:amvthicalmonster(thatresemblesalargefire—breezinglizard”柯林斯最新英语),中国人把“龙”视为吉祥的神物,有不可思议的伟大力量,因而成为至尊无上的帝王的象征,甚至把它看做是光明的未来,而望子成龙”。可是英美却把“龙”视为喷烟吐火的凶残怪物。而这里所谓的“龙头作用”意指“引导、领头、先锋作用”。不了解这种文化差异就会造成误译。

应改译为:Withitsdeepeningeconomicreform,thiscity,formerlycrownedastheifnancial,economIc and tradehuboftheFarEastisplayingaleadingroleinboostingeconomicdevelopmentintheYangtzeRiv—erValley.

可见,文化差异会给理解和翻译带来诸多障碍和困难。有些东西在一种文化里是不言而喻的,而在另一种文化里却是很难理解的;同一个词或成语在不同国家人民中含义往往不同。如不了解其文化内涵,很难正确理解、正确翻译。因此,翻译决不能只着眼于语言转换,而应透过语言表层了解其深层内涵和文化含义。译者必须深谙所要交流的民族语言与文化。至于文化差异的可译性多高,则取决于译者的文化素养和语言的功底,取决于译者的智慧和主观能动性。

三、提高文化意识,跨越文化鸿沟

文化意识即译者认识到翻译是跨越语言文字、跨越文化的信息交流,而文化的差异跟语言文字的差异一样,可能成为交流的障碍,译者在进行语言文字转换的同时,还要注意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以保证信息交流的顺利实现。为此,译者不仅要精通译出和译人语言,还要了解研究诸多语言背后的文化,不断地把两种文化加以比较,而且要在正确翻译观的指导下知道在每一具体情况下如何处理文化差异、文化障碍。缺乏文化意识的译者,可能只顾到字面上的转换而忽略背后的文化问题,或者用母语传授的文化经验去曲解信息。这就会导致误译。所以,我们说,翻译不仅仅是个语言活动,它更是一种文化活动。英国译学理论家苏珊·巴思内特曾把语言比喻为文化有机体中的心脏。因此,语言的翻译不仅是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翻译既涉及两种语言,更涉及两种文化。

翻译者在处理文化因素时必须牢牢记住两点:一是如何正确地理解原作的意思;二是如何让译文的读者在其自身的文化框架中去正确地理解译文的意思,并尽可能多地吸收原语的文化养分。译者作为文化传播者,应尽力加强和增进不同文化在读者心目中的可理解性,尽量缩短两种语言文化问的距离,清除由于缺乏理解甚至误解而造成的障碍。有了这种态度,译者才能让翻译真正成为传播文化的媒介。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语言文化的差异性,还要善于发现语言的共通性。如:Speakofthedevil,andheappears.(说到曹操,曹操就到)。不难发现,中英文在这一成语上有着惊人的异曲同工之处。汉文化中,曹操素有“奸雄”的称号,而英语中就使用了“devil”这个词。中英文用法上有惊人相似之处的还有:He that has been bitten by a serpent is afraid of a rope.(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To wam a snake in one’S bosom讲述的正是我们汉文化中的“农夫和蛇的故事”。

翻译,无论是作为文化现象、思想运动,还是作为一种职业、一种知识技能,总与所处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翻译的观念、方法、样式、标准、风格等特征无不与时俱进。观察一下世界范围和中国国内的翻译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不难得出结论:翻译确实是人类精神文明中最富活力、最敏锐的领域之一。

由于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是不同民族在特殊历史地理环境里的独特创造。因此,不同民族的文化间存在着众多差异,文化差异的存在决定了不同文化的读者对同一作品的反应不可能相同。不同文化中的读者对于自己所处的社会与文化有着独特的敏感性。读者的这一独特的文化敏感性正是作者在创作语言作品时的语用前提。因此,用某一种语言创作的作品只有生活在这种语言文化环境中的人才能做出作者所期待的反应,而且这种反应也只能是大致相同。俗话说得好,读《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