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思政教学(合集7篇)

时间:2022-11-26 11:50:30
思政教学

思政教学第1篇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习惯于“超文本”的非线性思考,排斥独立的、逻辑的、理性的思考,消解了大学生的理性思维,给思想政治教育加大了难度。由于大学生处于“全天候”的网络生活状态,一旦离开网络他们就会非常不适应。庞大的信息量也使得大学生产生“信息焦虑”,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理性和辩证思维,给大学生健康心理的维护造成巨大挑战,并引发大学生这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教育的接受障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影响力式微,引发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把关障碍网络化生存状态为大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了可能,但网络宽泛的信息往往缺乏严谨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不同的价值观念又相互冲突和激荡,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力不从心,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影响力式微。一方面,这些巨大的网络信息量冲击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传播,造成过多无关的信息影响大学生判断和选择有利于自身健康发展的信息。另一方面,教育者在海量信息面前“守门人”的职能弱化,难以及时地剔除垃圾信息。特别是网络信息的无归责性使信息的传播可以随心所欲,逃避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再加上单向度的传统教育模式,致使教育客体的质量和传播都受到了严重干扰,让教育者对网络信息难以进行适度的“把关”并把教育内容“配送”给大学生。话语表达鸿沟弱化了互动反馈,引发教育双主体间话语衔接障碍网络话语不仅作为一种新的沟通媒介,更是大学生亚文化的集中体现,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以诙谐幽默的表达为特征的网络话语,简明扼要、个性十足,但思想政治教育者对网络新生事物的敏感度和认同感远远低于大学生,对运用网络话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意识更是不强。因话语鸿沟引发的教育双主体间的沟通障碍,使教育者难以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特点,而大学生则对枯燥无味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敬而远之,最终导致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再弱化。另外,与注重严肃性、权威性和稳定性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相比,网络话语表达则具有娱乐性、草根性和多样性等特点,这也使二者之间形成了不对称的话语体系。负面信息的滋生冲击主题教育,引发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环境障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环境因素是一个重要的变量,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生的网络化生存状态对负面信息的滋生提供了可能,它不仅使大学生容易产生非理性情绪,更加影响主题教育传播的可控性。由于传播的自由化,网络世界常常会有民族分裂、极端情绪和低俗拜金等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甚至煽动“”。大学生在面对网络突发事件或者社会热点时,往往难以辨别海量信息的真伪,同时伴随着这些信息的负面情绪,又使网络极易成为情绪的发泄口并形成“群体极化”,严重污染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最终导致具有批判现实精神的大学生,对与负面信息所反映出来的“现实环境”不符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触心理。

网络化生存状态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思考

提高教育主体的政治素养,降低“维稳”难度当前,国内外的政治思潮与文化思潮相交织,主流意识形态与各种错误观点相交锋。互联网是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强化网络化生存状态下的大学生政治素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首先,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首场被称为“维基革命”的“茉莉花”革命就是以网络作为动员青年的手段之一,致使突尼斯政权在短时期内交替更迭。因此,教育者要主动、积极地占领网络思想阵地,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其次,旗帜鲜明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同志在十报告中强调,“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是对当代大学生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政治要求。提高教育主体的媒介素养,增强大学生价值理性媒介素养主要包括信息选择和接收素养、信息解析素养以及信息再传播素养。因此,教育者可以通过三方面努力,提高自身以及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担负起构建和谐网络世界的公共责任。首先,大学生在信息的选择和接收过程中要有批判意识,不人云亦云,养成良好的上网用网习惯。教育者在这一环节则需要明确“把关”职责,把错误的信息在源头就拦截下来。其次,大学生要重视自己网络技能提升,只有具备较高的信息解析能力,才能获取多渠道、全面和有效的信息,做到真实、客观。再次,信息的再传播素养要求大学生有自律精神,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与道德规范。教育者则需要将教育内容转换得含蓄有度、大象无形,从而促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外化。充分开发网络教育资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认同感适应青年特点,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突出教育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信息纽带。因此,开发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需要更加贴近大学生多元化的生活实际、性格特征以及利益诉求。大学生普遍关心自身的就业、深造、恋爱等问题,教育者可以通过主题网站、微博和即时通讯等各种网络手段与他们进行沟通,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和现实困难。另外,结合红色文化挖掘网络教育资源也是破解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性阻力的途径之一。如湖南首档主旋律微电影原创大赛就是利用微电影的形式将抽象的教育概念转化为可感可知、具体形象的影像。教育者不仅可以在教学课堂上播放这些红色主旋律的微电影,还可以组织大学生举办类似活动,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国家意识、民族精神和社会道德感。追踪社会热点,挖掘事件的思想深度,突出教育实效性大学生除了关心与自身利益相关联的问题之外,对社会热点问题及其解析的需求也十分迫切。教育者可以利用大学生的网络化生存状态,对国内国际的热点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使大学生在关注社会大事件的同时,培养其政治敏感性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另外,虽然网络有自我纠错的能力,但当一些网络事件升温之后,庞杂的信息传播异化、部分网民的起哄围观再加上网络情绪的极化,会非常影响大学生的社会判断,此时教育者对事件的及时跟进将有助于把握热点问题的发展轨迹。通过对热点事件的表态,同时挖掘事件的思想深度,教育者则无需干瘪的说教,就能收到满意的教育效果。科学把握网络话语体系,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嵌入大学生群体树立交往互动意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交往资质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线性思维,要求教育双主体树立交往互动的意识,建立符合主体间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哈贝马斯曾提出过“交往资质”的概念,主要是指个体与个体在交往互动中所形成的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一个主体,要提高这种交往资质,首先需要改变“独白式”的惯性思维,挖掘和激发大学生的发展潜能,共同实现教育目标。其次,在网络上创设基于生活、富于情感、注重形象的教学情境,这是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构建开放的话语模式的重要途径。大学生作为另一个主体,要有主体的自觉意识,发挥和使用自己的话语权,对感兴趣的话题和社会热点要主动积极地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体现自己的价值、提升自身的主体性。注重网络传播技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非工具化传播技巧的运用是为了增强传播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也需要教育者运用传播技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非工具化,真正将书本上死板的教育内容转化为大学生的感性体验,最终内化为理性认同。在网络化生存状态下,大学生不可避免地暴露在各种错误观点之中,思想政治教育并不简单排除这些观点,而是辩证地利用它们的反面价值。教育者可以运用“两面提示”的传播技巧,在微博等网络平台上,将利于和不利于己方的事实摆出,再通过驳斥不利于己方的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让大学生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另外,“情感诉求”和“理性诉求”的传播技巧可以帮助教育者实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教育正效果。

思政教学第2篇

    网络化生存状态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障碍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习惯于“超文本”的非线性思考,排斥独立的、逻辑的、理性的思考,消解了大学生的理性思维,给思想政治教育加大了难度。由于大学生处于“全天候”的网络生活状态,一旦离开网络他们就会非常不适应。庞大的信息量也使得大学生产生“信息焦虑”,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理性和辩证思维,给大学生健康心理的维护造成巨大挑战,并引发大学生这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教育的接受障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影响力式微,引发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把关障碍网络化生存状态为大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了可能,但网络宽泛的信息往往缺乏严谨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不同的价值观念又相互冲突和激荡,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力不从心,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影响力式微。一方面,这些巨大的网络信息量冲击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传播,造成过多无关的信息影响大学生判断和选择有利于自身健康发展的信息。另一方面,教育者在海量信息面前“守门人”的职能弱化,难以及时地剔除垃圾信息。特别是网络信息的无归责性使信息的传播可以随心所欲,逃避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再加上单向度的传统教育模式,致使教育客体的质量和传播都受到了严重干扰,让教育者对网络信息难以进行适度的“把关”并把教育内容“配送”给大学生。话语表达鸿沟弱化了互动反馈,引发教育双主体间话语衔接障碍网络话语不仅作为一种新的沟通媒介,更是大学生亚文化的集中体现,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以诙谐幽默的表达为特征的网络话语,简明扼要、个性十足,但思想政治教育者对网络新生事物的敏感度和认同感远远低于大学生,对运用网络话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意识更是不强。因话语鸿沟引发的教育双主体间的沟通障碍,使教育者难以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特点,而大学生则对枯燥无味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敬而远之,最终导致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再弱化。另外,与注重严肃性、权威性和稳定性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相比,网络话语表达则具有娱乐性、草根性和多样性等特点,这也使二者之间形成了不对称的话语体系。负面信息的滋生冲击主题教育,引发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环境障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环境因素是一个重要的变量,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生的网络化生存状态对负面信息的滋生提供了可能,它不仅使大学生容易产生非理性情绪,更加影响主题教育传播的可控性。由于传播的自由化,网络世界常常会有民族分裂、极端情绪和低俗拜金等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甚至煽动“颜色革命”。大学生在面对网络突发事件或者社会热点时,往往难以辨别海量信息的真伪,同时伴随着这些信息的负面情绪,又使网络极易成为情绪的发泄口并形成“群体极化”,严重污染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最终导致具有批判现实精神的大学生,对与负面信息所反映出来的“现实环境”不符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触心理。

    网络化生存状态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思考

    提高教育主体的政治素养,降低“维稳”难度当前,国内外的政治思潮与文化思潮相交织,主流意识形态与各种错误观点相交锋。互联网是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强化网络化生存状态下的大学生政治素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首先,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首场被称为“维基革命”的“茉莉花”革命就是以网络作为动员青年的手段之一,致使突尼斯政权在短时期内交替更迭。因此,教育者要主动、积极地占领网络思想阵地,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扞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其次,旗帜鲜明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是对当代大学生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政治要求。提高教育主体的媒介素养,增强大学生价值理性媒介素养主要包括信息选择和接收素养、信息解析素养以及信息再传播素养。因此,教育者可以通过三方面努力,提高自身以及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担负起构建和谐网络世界的公共责任。首先,大学生在信息的选择和接收过程中要有批判意识,不人云亦云,养成良好的上网用网习惯。教育者在这一环节则需要明确“把关”职责,把错误的信息在源头就拦截下来。其次,大学生要重视自己网络技能提升,只有具备较高的信息解析能力,才能获取多渠道、全面和有效的信息,做到真实、客观。再次,信息的再传播素养要求大学生有自律精神,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与道德规范。教育者则需要将教育内容转换得含蓄有度、大象无形,从而促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外化。充分开发网络教育资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认同感适应青年特点,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突出教育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信息纽带。因此,开发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需要更加贴近大学生多元化的生活实际、性格特征以及利益诉求。大学生普遍关心自身的就业、深造、恋爱等问题,教育者可以通过主题网站、微博和即时通讯等各种网络手段与他们进行沟通,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和现实困难。另外,结合红色文化挖掘网络教育资源也是破解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性阻力的途径之一。如湖南首档主旋律微电影原创大赛就是利用微电影的形式将抽象的教育概念转化为可感可知、具体形象的影像。教育者不仅可以在教学课堂上播放这些红色主旋律的微电影,还可以组织大学生举办类似活动,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国家意识、民族精神和社会道德感。追踪社会热点,挖掘事件的思想深度,突出教育实效性大学生除了关心与自身利益相关联的问题之外,对社会热点问题及其解析的需求也十分迫切。教育者可以利用大学生的网络化生存状态,对国内国际的热点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使大学生在关注社会大事件的同时,培养其政治敏感性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另外,虽然网络有自我纠错的能力,但当一些网络事件升温之后,庞杂的信息传播异化、部分网民的起哄围观再加上网络情绪的极化,会非常影响大学生的社会判断,此时教育者对事件的及时跟进将有助于把握热点问题的发展轨迹。通过对热点事件的表态,同时挖掘事件的思想深度,教育者则无需干瘪的说教,就能收到满意的教育效果。科学把握网络话语体系,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嵌入大学生群体树立交往互动意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交往资质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线性思维,要求教育双主体树立交往互动的意识,建立符合主体间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哈贝马斯曾提出过“交往资质”的概念,主要是指个体与个体在交往互动中所形成的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一个主体,要提高这种交往资质,首先需要改变“独白式”的惯性思维,挖掘和激发大学生的发展潜能,共同实现教育目标。其次,在网络上创设基于生活、富于情感、注重形象的教学情境,这是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构建开放的话语模式的重要途径。大学生作为另一个主体,要有主体的自觉意识,发挥和使用自己的话语权,对感兴趣的话题和社会热点要主动积极地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体现自己的价值、提升自身的主体性。注重网络传播技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非工具化传播技巧的运用是为了增强传播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也需要教育者运用传播技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非工具化,真正将书本上死板的教育内容转化为大学生的感性体验,最终内化为理性认同。在网络化生存状态下,大学生不可避免地暴露在各种错误观点之中,思想政治教育并不简单排除这些观点,而是辩证地利用它们的反面价值。教育者可以运用“两面提示”的传播技巧,在微博等网络平台上,将利于和不利于己方的事实摆出,再通过驳斥不利于己方的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让大学生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另外,“情感诉求”和“理性诉求”的传播技巧可以帮助教育者实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教育正效果。

    利用校园文化载体,促进历时教育与实时教育相结合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它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落脚点。教育者通过分析校园网站、高校论坛以及学生微博等,把握校园文化动向,及时调整教育教学策略,“带着体温”与大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时教育。另外,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教育者应通过整合网络资源,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环境。通过利用建立在价值认同上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进行历史知识教育、民族自豪感培育和国家忧患意识养成。这不仅可以让大学生在国际视野中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感,也可以让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更为柔性。

思政教学第3篇

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高校不断扩招造成的毕业生数量的持续性递增,使得医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和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人才交流市场在整体上已经倾向“买方”市场,医学生能否实现成功就业,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取决于用人单位。然而,大多数用人单位在进行招聘时,只注重毕业生的学历和技术,看重他们的外语和计算机的过级情况,但忽略了对毕业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品质的考核,导致部分医学生错误地认为思想政治课对他们来说“无大用”,甚至干脆就“无用”,进而把主要精力都投在对专业课、外语和计算机的学习方面。目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而医学生也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代,其思想、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均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他们具有强烈的表现欲和竞争意识,注重自身的感受和体验,看重的是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因此,他们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喜欢形式多样、针对性强、平等的、双向式的教学方法,以及以自我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反感“强迫式”的知识灌输;他们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喜欢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然而,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大多数思想政治课教师仍然采用灌输方法;教授的内容与医学生思想实际、专业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脱离和重复叠加的现象;考核方式单一,缺乏新意。这无疑使得思想政治课教学丧失了应有的特色和针对性,教师也就无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弱化了教学的实效性,影响了其教书育人功能的发挥。

2加强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研究

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才能真正发挥思想政治课对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作用。高等医学院校应对原有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教学考核方式,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如黑龙江省某医学院校采用“3+3+3”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把整体教学活动设计为“课堂理论教学、专题讲座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3个模块,以课堂理论教学为基础,以专题讲座教学为补充,以社会实践教学为延伸,实现内化、检验、运用相结合;其次这种教学方法是将课堂教学设计分为“案例引入、讨论分析和理论归纳总结”3个模块,并实施案例教学和PBL教学,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另外,这种教学方法是把考试环节设计为“期末理论试卷考试、社会实践考核和日常操行(包括课堂出勤状况)考核”3个模块,实现理论素养考核与行为考规范考核相结合。为了检验这种教学方式的实效性,黑龙江省某医学院校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任务结束后进行了相关实验实证调查,并对其教学成效进行检验与分析,具体做法为:①确立研究对象与方法。选取2009级药学专业和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共121人为研究对象,其中将医学检验专业学生60人作为实验组,药学专业学生61人作为对照组。2组学生在年龄结构、性别分布、接受专业教育程度和环境方面,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故本实验结果具有可比性。②设计教学成效评价指标和调查问卷。

思政教学第4篇

作者:梁会兰 戴如莲 杜锦文 单位:遵义师范学院马列部

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课长期以来都不受广大学生的欢迎,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重视不够,建设不足,管理不严”的现象。要想改变这种现状,让思想政治课真正成为学生所喜爱并且终身受益的课程,首要任务就是不断加强对思想政治课堂的建设和管理,合理配置课程资源,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坚守思想政治课堂主阵地的基础上,充分做好学生业余时间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工作首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渗透要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在渗透形式上,可以组织一些活动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既要不拘一格,又要让大学生喜闻乐见。具体可以按以下方式来操作。积极组织学生进行一些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古迹和革命文物遗迹资源,对学生开展一些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例如在每年的清明节、“五四”青年节等节日,组织团员青年祭扫烈士陵园、举行入团宣誓仪式等爱国主义教育专题活动,积极引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使之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和价值追求。通过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我培养的重要课堂,同时也是学生成长的第二集体,是当代大学生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重要载体和依托。因此,学院应该支持帮助团员青年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

积极组织一些校园文化艺术类的活动。丰富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能够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同时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健康的生活态度,激励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其次,面向基础教育的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范围上要积极面向社会开放,并且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渗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指在校园内,还应该走出校园,积极面向社会开放,创造机会让大学生参与到广泛而深入的社会实践中去,接收到书本以外的学习体验。最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总结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并且充分分析和认识这些问题,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加以弥补。(1) 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应坚持真理当前一些高校所开展的课堂教学以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大多比较浮泛,很少能够顾及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严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量实践证明,当前面向基础教育的师范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顺应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广大学生的积极响应,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 在教育形式上注意形散而神不散学生的业余生涯本身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在学生的业余生活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很容易让学生觉得形式零散,这就要求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注重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做到在教育形式上形散而神不散,充分保证教育的内在主旨和内涵,增强各种活动的主题性和针对性。

对当前面向基础教育的师范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先进的教学手段和互联网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2]根据这些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新途径,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应该充分发挥互联网工具的作用,使互联网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推广载体,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思政教学第5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有趣而活泼的导入不仅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而且能启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情绪。可以用实例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引用名言导入法等,吸引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状态。有新意的导入,能使学生的思维大门打开,使枯燥的哲理生动起来从而使学生明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通过导入,能使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增强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创造一个生机盎然的意境,可以达成教学效果的“事半功倍”。重点的讲解,一方面要精而简;另一方面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逐层分解,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加深理解。

教学环节中,要善于提问,教师富有艺术性的提问可以启发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精神、竞争意识和创造精神。语言的优势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作用和影响是自始至终的,其对于师生的双向交流,教学内容的表达,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及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语言,渲染课堂氛围,启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情理交融,教与学的统一的境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如果能较好地融入情境,达到情景交融,不仅能扣人心弦,深化教育内容,而且能增强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未来社会对人才智能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综合,以发展人的综合素质、创造能力。“综合科目”的设立,既是对中学素质教育的促进与支持,同时也给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以学科内综合为主,跨学科综合试题占一定比重,且其比重将随着普通高中教学深入,逐步加大。要求我们切实树立从“学科能力培养”向“跨学科综合能力培养”转变的新观念,探索符合本校、本学科实际的开放性教学模式。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制定教学双向细目表,以知识为目、能力为纲,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训练,注重学科内部的综合,初步达到知识间的融会贯通、灵活应用。加强相关学科的通力合作,集体备课、相互听课,以及重、热点专题研究等,扩大相关学科知识面,树立起全局观念,改变以往各学科“单打一”、“各自为政”的做法,夯实学科基础,构建“综合”体系。

教学中必须以学科综合作为基础和重点,跨学科综合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把握好各个年级教材中的相关基础知识及其内在联系。努力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教学效率,逐章逐节地梳理各年级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事实,构建各章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做到“点”、“线”、“面”的有机统一。引导学生把握好三个年级教材结构体系中相关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从三个不同角度去说明同一个问题。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知识同时,把着力点放在加强学科知识迁移、注重多角度多层次启发上,从整体把握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跨学科的综合。是在学科基础知识及学科综合的基础上,跨政、史、地三学科的综合,是“综合”的难点。这种试题,只出现在98、99两年全国或上海的保送生试题中,教师、学生基本上没有或很少接触此类型的试题,综合力度大,解题角度指向性不十分明显,解题突出全面性、整体性。教师经常性地通过跨学科试题的设计和训练,使各学科在知识背景、教学内容、等相互补充、相互配合,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达到跨学科知识“触类旁通”的效果。

思政教学第6篇

每一个人都成为独立、自由、平等的个体,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和自主性,从而带来了社会交往的高频度化以及社会流动性扩大化。社会流动的背后体现出的是人们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思想交流。社会现代性加剧了时空的浓缩,让整个世界都成为了“地球村”。时空的扩大化反映的是社会成员思想交往的高频度与高密度。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的人们竞相汇集在同一时空。越是在人员流动性大的社会空间,人们相互之间的差异性就越大,难以达成共识的可能性也在不断增长。尤其是拥有不同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精神信仰的人们常常产生分歧、冲突乃至矛盾。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交往,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团结的实现使得人们思想观念之间的交流、沟通、协商乃至达成思想共识显得越发重要。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化解人们的矛盾、打消人们的思想困惑,最终实现协调人际交往、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以及实现社会团结的重要精神纽带。第三,现代社会个体自主性与主导政治价值观的传播。按照社会学家的说法,传统社会是一种整体性的社会,权力自上而下一竿子见底,整个社会一种观点,一种想法,个体是缺乏自主性的。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在传统社会空间中有效地开展是不成问题的。作为政治性思想传播途径的思想政治教育,采用的是自上而下垂直式的方式,表现为‘上行下效’、“我说你听’、‘我打你通’,这样,它无需解决它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问题。然而,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都是具有独立意识、思想、价值观的社会个体。由于个体的自主性增强,要在多元化社会主体共存的社会空间中实现主导性政治思想观念的传播就变得困难起来。如何把具有政治性的、一定的阶级的、既定的思想教育内容,在开放的社会空间中传达给多样的社会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和整个社会之间)就呈现紧张性的内在张力。此时,社会空间中充斥的是多元化的、具有相对自主的思想观念的社会成员,而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是将既定的政治价值观传达给社会成员。这时,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就需要专门地加以揭示。对于当下的中国社会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建构越发具有必要性与现实性。首先,当下中国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社会的出现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知识上的更新和重塑。社会的出现是当下中国社会呈现出的最基本的结构特征。近年来,理论界对于中国社会的这一崭新特征基本上也做出指认,诸如保护社会(郑永年)、重建社会(孙立平)、重新发现社会(熊培云)、社会的兴起(任剑涛)等提法都旨在揭示并呼唤社会的到来。那么,在这样一个新出现的社会空间当中,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怎么开展,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并未能够对之作出有效的知识回应,缺少专业化的、能够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紧密连接起来的知识体系。其次,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与复杂性加剧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异质化、多变性。所有的现代与传统的、东方与西方的交融汇聚在当下中国社会加剧了社会转型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此时,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对当下中国社会的思想领域作出解释与回应,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公共性品格。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理论发展需要进行知识体系上的再造以及思维方式、方法论的突破。在日益分化的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从社会系统分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自足的社会空间与职业空间,它有系统的内在结构、自己特殊的运行方式。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转换对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理解方式,而讨论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对于转换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认知方式起着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社会现代化的推进以及社会形势的剧变,人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程度在不断地加大。尽管很多人并没有自觉地将很多社会问题的肇因与解决思路指向思想政治教育,但当下社会出现的很多问题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参与之下才能够完满地加以解决。社会的变化让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正遭遇关节点”,当下中国的社会转型对人们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产生巨大的挑战,迫切地需要一门立足社会、关注社会、解读社会乃至进入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

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基本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社会成员需要的产物,它的出现对于提升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水平、解读社会现实以及解决社会问题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当下处于转型的中国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所开放出的知识效应、现实效应以及学科效应将会是十分明显的。笔者在此将重点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社会功能以及学科功能。

(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社会功能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在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讨论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最接地气”的一门知识体系,它担负着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双重功能。具体来看: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以用自己的方式解释社会。面临复杂的社会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用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方式,用自身学科的话语来描述、解读当前的社会,尤其是当下复杂的中国转型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就是一种基于思想交往的方式,它从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流动的角度看待这个社会。当社会学家看到的是人与人之间展开的社会互动的时候,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研究者应该看到的是社会流动背后人们的思想交流。当下中国社会中发生的很多现象,尤其是思想领域出现的很多问题,都可以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寻求解释。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以自己的方式回应社会。所谓“回应社会”,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对社会表达出某种价值态度。对于社会现象或社会实践,尤其是新兴出现的事件或社会事物,我们是应该持一种批判的态度,还是反思的或是认可的观点呢?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具备这样一种回应社会的价值立场的。“影响人的思想,促进人的态度(取向)转向,实现人的思想解放,为着正义而自觉奋斗,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立场”。当下,很多人之所以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没用,与思想政治教育并未能有效地介入社会空间,表达自己的态度或立场是密切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研究立足于社会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关系,它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深嵌于社会系统并发挥其对社会系统的回应功能。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以自己的方式塑造社会。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的关系解读存在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刺激—反应”模式,认为只有当社会出现问题的时候人们才启动思想政治教育;第二种是“挑战—应答”模式,认为只有当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对之作出回应。这两种模式存在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动的消极性与被动性。第三种模式是社会互构模式,即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之间相互塑造,社会在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塑造社会的形态与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发挥着主观能动性,它可以通过思想的力量和观念的力量来引导乃至改变社会。就当下的社会转型期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转型期应该要把握主动的地位,不能是简单的本能性反应或者是被动的应答,而应该是和社会之间相互塑造,为塑造出一个稳定、健康、和谐、美丽的中国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所具有的这些社会功能将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社会语境之下显现出绚丽的理论活力与实践生命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功能笔者在此强调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功能主要针对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所发挥的作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它的“母体”学科具有重要的学科价值,最为突出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可以发挥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论证功能。有些人会质疑:当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独立性都成问题的时候,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研究是否成为可能呢?他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应该是建立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解或相对稳定的基础之上,否则的话就没有办法展开后续的研究。诚然,人们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时候,必然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学提供的知识、原理以及方法,但并不意味着必须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熟以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才能够展开。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是可以做到同步研究、协调发展的,这两者之间是可以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在当下,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发展存在问题的时候,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遭遇到学科独立性的质疑的时候,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独立性、学科的合法性可能会提供一种新的解释视角。如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现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说过,“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那么,人类社会实践究竟如何会生发出思想政治教育呢?这样的实践在什么时期,到了什么阶段的时候,思想政治教育才出现呢?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政治性思想交往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一种特殊的人类社会实践到底是什么样的实践?这样的实践有什么样的特征,它是如何展开的呢?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就需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分析,寻找思想政治教育赖以发生的社会历史土壤。当我们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作为一种方法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以及知识体系在什么时候出现的时候,我们便能够清晰地展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独立性的论证。笔者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具有政治性的社会实践,它具有强烈的社会性。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开展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将会为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打开另一个窗口。值得注意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效应无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还是对社会学都具有拓展学科视野的意义。这与现代社会很多问题的复杂性相关,因为现代社会的很多现象、事件都具有社会事件与思想政治教育事实的双重性质。只不过,笔者在此处更为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论证功能,这与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所遭遇的学科合法性质疑有关。

三、突生性: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质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学科联姻的产物,但不能认为它是两者之间的简单叠加,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具有自身独特的学科特质。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究竟是一门什么特质的学科呢?社会学家涂尔干关于社会的分析给了笔者很大的启发。西方社会学关于社会的理解一直存在社会唯名论与社会唯实论之争,两者的焦点在于社会究竟是不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物,它究竟是人为建构出来的,还是现实存在的。社会唯名论的代表人物,如孔德、斯宾塞、韦伯等人,将社会看作是个体简单叠加的结果,是人为虚幻地建构的结果。然而,涂尔干却认为社会是实实在在的社会事实,这类事实有自己特殊的性质,“这类事实存在于个人之身外,但又具有使个人不能不服从的强制力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构成。”

社会固然是由单个个人组成的,但它一旦形成之后就具有自身独特的结构特征与运行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但它既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也不是社会学,而是应该有独立的学科特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超越于两者之上的学科特质,我们将它的这一学科特质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突生性。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建立借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提供的经验事实、理论、原理、方法等知识基础,但又不简单地等同两者的学科突生性,这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是一门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基础之上的、具有独立学科特质的分支学科。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又表现出超越于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之上的突生性品格。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超越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偏于对思想政治教育作出“背景式”的研究。如果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当作一出戏的话,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对这出戏做出“场景化”的揭示,帮助我们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为什么会在“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必然发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侧重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做出语境和条件等背景方面的理解。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偏向于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依赖的社会土壤。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现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后的社会现象,它的产生、发展必然依赖一定的社会基础与社会条件。对于这些问题的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可以发挥其独特的学科立场与学科价值。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提供一套观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即用一种社会的思维方式与方法观察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详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提供的社会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社会系统之中考量,从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角度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观察视角在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中是缺少方法论自觉意识的。

对社会学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也体现出自身的突生性。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注重揭示社会成员的社会关系背后复杂的关系。社会学将社会看做是人与人相互交往的关系体,注重揭示社会关系中人际互动、社会群体交往以及不同的社会成员之间如何相处。“社会学的理解并不只是关于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生活,而是我们的生活如何与别人相维系”,但它不会渗透到社会成员背后复杂的思想关系、价值联系、情感交往等主观因素,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恰恰要揭示的就是社会关系中人们背后的思想关系、价值关系以及情感关系等。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要将社会交往背后人们的价值观、思想观念以及精神领域里动态的、复杂变化过程揭示出来。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思想作为对象的一项教育活动,思想交流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方式。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超越社会学之处也体现在它对社会变迁的精神动力的揭示。与社会学相比,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擅长从思想、价值观、精神的维度挖掘社会变迁的原因与规律,揭示思想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尤其是要揭示那些支配社会变迁的精神动力以及观念力量。另外,在方法论上,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吸纳了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一般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

思政教学第7篇

思想政治教育是哲学发挥作用的“阵地”。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哲学取向,有助于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也是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

1、有助于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

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对人进行道德的教化,鼓励个性解放,促进人的自由发展,顺应人的本性要求,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促进人的完整发展,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从而培养真正的社会人、全面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从哲学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进行反思和考量,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效的有效举措,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专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题中之义,对更好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能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思想保障和智力支援。

3、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取得论文长足和发展。但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还在一些问题,诸如思想政治教育公信力不高、忽视受教者的利益、个性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说服力和感染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现实脱节现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科学的方法论和世界观指导下,从哲学的视域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进行抽象、概括和总结,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解决理论教育与现实教育脱节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哲学内容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丰厚的哲学底蕴,有着自身严密的一套逻辑体系,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论规定、认识论构成和方法论形态三个方面,他们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内容体系。

1、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论

对思想政治教育本体论的研究,是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根基问题的哲学研究,解答思想政治教育“何以存在”,从而揭明“人的存在与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之维,是其存在的现实根基,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建立在人学立场之上,深刻把握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具有广泛性,具有自觉性、先进性、创造性、开放性的特点,在思想教育过程具有决策与实施功能、说理与管理的功能、言教与身教的功能、输出与反馈的功能等。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实践活动,其主体构成、外部环境、方法结构等等都必须立足于现实这一基础之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相互对立又统一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它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质和目的,建立良好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认识关系、实践关系和价值关系相融一致,对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最大化具有重要意义。

2、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论构成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用在于道德教化和政治引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人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论基础,是社会意识和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其基本问题是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通过对“社会人”的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和政治价值观的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之目的。道德观是人们对自身,对他人,对世界所处关系的系统认识和看法,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人类道德思想发展的最高成果,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各种进步道德观的升华;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

3、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形态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育人”,即对人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的塑造。透过提升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改进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方法,更新人们的思维观念,通过说理使教育对象理解、接受并认同道理,进而转化为相应的实践活动。方法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连接着主体和客体,起着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灌输式与启发诱导式相并举方法。灌输理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原则,而不是具体的方法。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的灌输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灌输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启发诱导诱导式方法,重视教育对象主体性,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有效良性互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对偶范畴,就必须实现灌输和启发的有机融合,才能取长补短,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效果。层次分类与循序渐进相结合方法。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要对不同层次类别人员的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同时还要求有所侧重。层次分类法,是指注重从不同层面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出发,根据社会群体的不同,开展普通民众教育与社会精英教育,区分层次、分类施教,建立不同教育对象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特殊与一般相统一方法。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结;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教育方法是指对一个人或者较少一部人进行单独教育,需要采取个别教育的方式,分别加以解决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教育方法,主要是进行有共性的问题进行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要坚持一般教育方法和特殊教育方法相结合,才能更好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