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思政学科的核心素养(合集7篇)

时间:2023-09-01 16:37:38
思政学科的核心素养

思政学科的核心素养第1篇

关 键 词 高中思想政治课;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国家认同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6-00-04

近年来,中小学核心素养研究成为热门话题。而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重要的国家课程,如何适应核心素养时代的教学变革,如何从学科教学向学科育人转变,如何真正将核心素养落到课堂实处、走到学生心中、表现在学生的行为上,这既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现实问题。

一、“国家认同”素养之价值认识

时代必然。当前,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但与上个世纪相比,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价值多元化的特征。今天的高中生多出生于本世纪初以后,他们的成长经历与互联网发展息息相关,可谓是网络原住民。互联网带来的扁平化人际关系、微传播的沟通方式和海量的数据信息,都给传统的国家认同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在学科育人,尤其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科育人中,做好国家认同这篇文章,有效提升学生的国家认同素养,值得我们思考、研究与实践。

复兴使然。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本世纪最重要的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中国梦”的主要内涵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具体表现为本世纪的“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中国梦”实现要走中国道路,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确立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四个自信”。“四个自信”的确立,恰恰说明了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以说,国家认同素养是“四个自信”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国家认同素养,就不可能有“四个自信”的确立,也就没有实现中国梦的精气神。

教育应然。重视和强化国家认同教育,是任何一个国家教育的普遍共性。制度化的国家教育或者说学校教育,都会面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而国家认同就是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内涵之一。一个国家的国民国家基因、文化底色、价值追求和共同理想都是制度化国家教育必须完成的,而国家认同素养也就是国民国家基因、文化底色、价值追求和共同理想的综合体现。而就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言,制度化国家教育不应该、不可能在这一重大问题上缺位,制度化的国家教育必然要求重视国家认同素养的培育。

课程实然。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课程和国家意志表达的主干课程,通过各种途径培育学生国家认同素养是课程的应有之义、应当之为。同时,国家认同素养并不是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专有的核心素养,而是在中学大部分学科中都有分布。29门学科课程标准中,都涉及了国家认同,其中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提及了21次,高中历史提及了15次,高中语文提及了13次,义务教育语文提及了12次,高中思想政治课仅仅提及了4次。[1] 由此可以看出,国家认同素养是绝大多数国家课程在课程实践中的一个重要任务,这也为跨学科进行国家认同素养的培育提供了可能。

二、“国家认同”素养之概念辨析

“国家认同”的本质内涵。国家认同素养属于社会参与中“公民责任和道德实践”这一核心范畴。即一个国家的公民对其生活的国家的政治认同、历史认同、语言认同和文化认同四个领域认同。[2]这四个领域认同相互叠加、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国家认同素养的宽度,同时也表现为对四个领域的基本认知、价值认可和情感认同三个水平维度,共同形成了国家认同的深度。

四个领域认同中,政治认同为核心,历史、语言和文化认同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当下政治认同的投射和反映。一个者总是以解构历史、歪曲历史的方式来否定政治认同,同样,一个文化软骨病患者也不会有政治自信和政治认同。而三个水平维度则是在不同水平维度对国家认同的基本测量,一般呈现出阶梯式上升,有时也会呈现出某种错位和倒置。首先是基本认知,然后是价值认同,最后是情感认同,这是一个交替上升的过程,国家认同素养最终应该表现并内化为情感认同这一水平维度。当然,我们不否认存在两种现象:或仅仅停留在基本认知,止步于价值认同,更谈不上情感认同;或在盲目从众心理下情感认同很强烈,基本认知却知之甚少,完全没有主体性判断、独立性的理性思考。而这些都不是成功的国家认同教育。

学界提出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政治认同主要表现为对当前国家政治制度、政治道路和领导力量的认知、认可和认同。就我国而言,就是对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执政方式和执政地位的认知、认可和认同。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政治认同素养的实践,既要重视国家基本制度、基本理论、基本道路的认知性教育,更要通过历史、文化和语言多个领域认同来提升和助力政治认同;既要在基本认知上,做到准确、全面、到位教学,更要在价值认可和情感认同上下功夫、做文章,实现国家认同素养的螺旋式上升。

“国家认同”的理性辨析。 国家认同素养并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习得的;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核心素养相伴相成。思想政治学科将学科素养分为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个维度。我们要真正理清国家认同素养的内涵,就需要对国家认同素养与理性精神素养、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和国际意识等相近素养进行辨析。

国家认同与理性精神。理性精神是个体在生活中表现出的独立思考、辩证批判、宽容多元的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它是国家认同在自我认知、现实行为、人际关系等层面的具体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非理性的所谓爱国行为,一般呈现两个极端,要么完全否定我国现行政治制度、领导力量,要么静止地看待我国现行制度,完全否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进步空间。这两种极端的共通之处就是缺乏理性精神下的家认同,而这样的国家认同是对国家认同素养的背离和伤害。

国家认同与法治意识。法治意识表现为对法律权威的认可、尊重和遵从。法治意识是个体国家认同、政治认同在行为处事、权利义务上线意识、底线意识、边际意识的体现。因此,国家认同离不开法治意识,法治意识也不可能脱离国家意识。几年前,在问题上,有西安某青年破坏其他公民的合法财产,甚至损害其他公民的人身健康的行为;几个月前,在韩国萨德问题上,依然出现部分群众打砸乐天等企业的行为。如果排除蓄意寻衅滋事,那么他们就是缺乏法治意识的“爱国行为”。就国家机关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而言,法治意识就是做到依法行政、公正司法,让每一个行政行为都能经得起法律的考验,让每一个司法行为都能守住有效维护公民合法权利实现的最后底线。有法治意识支撑的国家认同更能入人心,动人情。

国家认同与公共参与。公共参与是每一个公民在公共生活中享有自己的合法权益、履行自己的法定义务,参与国家社会事务管理,有效承担公共责任的能力。一般而言,良好的国家认同素养支撑着公共素养,公共素养综合呈现出公民的国家认同素养。俗话说,你在哪里,中国在哪里;你做什么,中国就做什么;别人怎样看你,就怎样看中国。无论在国家“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还是在社区“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无论在国内人情场面上,还是在国外旅途游玩中,我们每一次的公共参与其实都承载了国家认同素养的高低,都展示了我国的国家制度、民族文化和道德价值。

国家认同与国际意识。国际意识与国家意识同属于核心素养的社会参与领域,主要表现为具有多元文化与国际化的视野,关心本土和国际事务,能够关注全球议题和国际形势。近代以来,由于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将各国以越来越密切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国家认同和国际意识也越来越紧密起来。尤其在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传播网络化,世界越来越小,传播越来越快,国家认同与国际意识更是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可以说,没有国家认同的国际意识是虚无的,而没有国际意识的国家认同是虚假的。

三、“国家认同”素养培育之案例实践

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例,笔者通过常态性学科课程课堂实践、活动型学科课程和跨学科综合课程实践三种基本样态,尝试分析国家认同素养的实践策略。

基于常态性学科课程课堂实践。核心素养引领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全盘否定,恰恰相反,传统教学方式是课程实践的常态。在一个特定空间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特定的知识点,通过教师讲解、师生、生生互动、小组合作、共同探究、限时训练、评价反馈等环节,实现教学目标。

具体做法:教师通过创设学生熟悉、感兴趣的生活场景或者案例,如针对去年个别思维的议员在宣誓时的种种辱华事件,全国人大及时对基本法104条进行了释法,调动学生已有的学科知识,让学生明确知道政府、人民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知识,并对应理解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议员和香港议会等机构。教师通过全国人大释法过程,讲清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中,人民与人民代表大会、人大代表权利义务,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中央与地方等的关系,从而显示全国人大释法行为的合法性、正当性和权威性,最终培育和提升学生的国家认同素养。

实践反思:教师讲解是常态性学科育人过程中基础性的教学方法。而通过教师精要讲解、精当分析、精选习题,将学科理论逻辑与学生生活逻辑有机统一,让学生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准确理解学科理论逻辑,让理论的力量有效指导学生生活,为国家认同素养从认知认同到学科认同和情感认同飞跃准备必要条件。同时,合作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课堂集体学习的重要呈现。在同伴互助、师生相助中,学生不仅学习了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价值认可和情感认同。因此,合作学习是培育包括国家认同素养在内的核心素养的有效方式。

基于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践。新修订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将社会活动作为思想政治课的必修内容,并占到三分之一的学时和学分。课程标准提出了基于必修课程包含社会活动的规定,采取内容与活动相互嵌入的组合方式。也就是说,活动型学科课程将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独特的学科育人方式而存在,也将展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色和特质。因此,在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程中作好国家认同素养的落实,显得非常重要。

具体做法:教师可选择一个学生熟悉的议题,组织课内外一体化的设计流程和探究过程,从而组织教学。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本地现实需求,事先设计若干开放性的议题,让学生进行选择。如笔者结合昆山地方实际,设计“小区居民停车难问题”“昆山美丽乡村建设”“昆山普通高中资源现状与瓶颈”等多个议题,让学生选择,并形成几个议题小组。用一节课时间进行课本知识的自主学习,用一个半天的时间让学生走访,将昆山市地方人民大会作为必访环节,了解昆山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机构设置、工作制度、代表工作,形成对于自选议题的基本看法、已有工作和未来设想。最后,利用一节课时间进行各组成果展示,将地方人大的相关知识作为必展内容,同时展示本组对所选议题的总体介绍、问题困境和具体建议。

实践反思:相较于常态化课程实践中案例的选择,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议题更加注重学生的生活性、现实性、开放性和探究性,能够满足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认知走向实践,从学中练变成做中学、做中悟的需要。议题的选择既要包含学科的主干知识,也要呈现学科价值追求和情感呈现,选择开放性、引领性的议题,围绕议题开展教学设计,包括学习路径、方法和策略,并能为不同学生提供表达机会。

同时,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在于辨析,突破一言堂的最佳办法也是辨析。让不同的描述、甚至对立的观点在课堂中展示,对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质疑,老师可以有意成为异见者,成为学生辨析的靶子和素材,从而让课堂包容更多不同的声音,在碰撞中捕捉真理的火花,在争辩中展示理性的价值。

基于活动型综合课程的实践。学生在多学科老师的指导下,基于生活,通过特定主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充分调动包括思想政治课程在内的多学科知识,来解决特定问题。而多课程、多学科交叉、相融和整合,设计活动型综合课程来实现国家认同素养的培育,能够突破单一学科教育教学中的很多不足和局限。

具体做法:教师可将思想政治、历史、英语等不同学科整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各学科的知识。比如,学生可以中国近现代革命史的史实,论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必然性,通过对建国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史搜集、分析,论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现实可行性,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的总结,论证人民代表大会的重大优越性;学生可通过选择、阅读英文版的美国独立宣言、英国大的部分章节,原原本本地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现实条件;通过现代传媒了解西方议会制度的优势和局限,尤其是台湾地区的“国会”乱象。最后在学校层面,将学生的学习成果以某个主题活动的形式进行呈现、展览和评比。

实践反思:跨学科的活动设计仅仅依靠学科教师是难以完成的,需要学校层面协同好相关处室,如德育处、团委、教务处,做好顶层设计,统筹安排主题活动,做到有计划、分阶段、分年级、分主题持续推进。如此,既能提升综合实践课程的学术内涵,也能依靠丰富、活泼、参与感强的主题活动,提升学生素养,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正如前文所述,国家认同素养不是思想政治学科所独有的,而是多种学科的共同素养。因此,通过设计跨学科课程,也即活动型综合实践课程,培育学生的国家认同素养,有着独特的优势。跨学科课程让学生面对真实世界、真实场景、真实场景,让学生充分调动已有各学科知识和生活经验来解决真实问题。

参考文献:

[1]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07.

思政学科的核心素养第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路径

一、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界定

当今时代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课程改革也在不断发展,中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所谓核心素养,是指“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景时,能够通过自身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综合解决问题,而且还指通过自身技能和观念的提升,在各种问题面前表现出的综合品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大体上是指学生通过教师传授的知识和自己的亲身实践,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和相关的技能以适应生活,并在个人情感和生活技能等方面得到正确的发展,走正确的人生道路。立足于学科,才能更好地把握学科的本质。中学思想政治学科,主要是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素质。作为学科素养的精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集结了“最能体现育人价值的根本性和关键性要素”。培养中学生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关键就是要加大中学生对此科目的重视程度。思想政治学科的内容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是综合性的,但是却又有别于我们通常所指的综合课。思想政治课程的设置,是我国课程体系的重要标识,尤其是在初中阶段,更是对国家教育发展有着很大的基础作用。提高核心素养,也是育人的本质。

二、培养核心素养的途径

1.注重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辨析式思维

政治思想教育本身就能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的努力下,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的辨析性思维,不仅能够培养中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还能尽快实现教育的改进与突破。在课堂中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应充分运用每一分钟,鼓励学生提出疑点,在各个知识点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共同交流、共同探讨、共同分析,向45分钟课堂要效率。

2.注重课堂设计,增强练习引领

自古以来,教师都是一个伟大的职业,虽不能创造物质财富,却能创造精神财富,给予每个人真正的财富原动力。课堂设计对于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把握课堂,设计课堂展示方式,体现课程活动性。课堂设计大致可分为三个维度:主体活动、思维激发和情感体验,让学生从各个方面提高知识掌握程度和素养。练习引领就是将练习题联系本课的内容,让学生从书中和生活中寻找答案。课堂设计与练习引领相结合能逐渐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3.注重课下指导,体现差别式评价

教师对中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体现在课堂的实践和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教师应该在每一个环节中督促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出结论,而不是一味地追随课本。教师要利用多种途径对中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尽量进行单个指导,这样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三、追求教育的深度与广度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都要求课堂教学保持“深度”和“温度”。在知识研究方面,要尽可能地开发更深一步的知识,教师也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心里想学,从心里要学,跟随教师的步伐,在心里和情感上共同接受思想政治核心素养。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径,在中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学生无论是心理素质的提升还是技能的提升都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和指导,学生的责任感以及正确三观的培养也都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需要理论联系实际,把最有效、最简捷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尊重学生的意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所以,课本知识固然重要,但是也需要联系实际,不仅是要求学生掌握书本上的哲学知识和思想教育知识,也要通过亲身实践对知识进行全面而且系统的理解。知识是一步步探索得来的,与生活结合的知识,才是教育的真谛,才是核心素养的体现。中学时代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只有不断地提升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和品质,才能为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育应该连同经济与科技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中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不断进步的同时,也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中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需要每一位学者以及每一位接受教育的人共同探讨、共同创新。这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

思政学科的核心素养第3篇

当今时代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课程改革也在不断发展,中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所谓核心素养,是指“??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景时,能够通过自身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综合解决问题,而且还指通过自身技能和观念的提升,在各种问题面前表现出的综合品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大体上是指学生通过教师传授的知识和自己的亲身实践,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和相关的技能以适应生活,并在个人情感和生活技能等方面得到正确的发展,走正确的人生道路。立足于学科,才能更好地把握学科的本质。中学思想政治学科,主要是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素质。作为学科素养的精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集结了“最能体现育人价值的根本性和关键性要素”。培养中学生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关键就是要加大中学生对此科目的重视程度。思想政治学科的内容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是综合性的,但是却又有别于我们通常所指的综合课。思想政治课程的设置,是我国课程体系的重要标识,尤其是在初中阶段,更是对国家教育发展有着很大的基础作用。提高核心素养,也是育人的本质。

二、培养核心素养的途径

1.注重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辨析式思维

政治思想教育本身就能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的努力下,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的辨析性思维,不仅能够培养中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还能尽快实现教育的改进与突破。在课堂中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应充分运用每一分钟,鼓励学生提出疑点,在各个知识点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共同交流、共同探讨、共同分析,向45分钟课堂要效率。

2.注重课堂设计,增强练习引领

自古以来,教师都是一个伟大的职业,虽不能创造物质财富,却能创造精神财富,给予每个人真正的财富原动力。课堂设计对于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把握课堂,设计课堂展示方式,体现课程活动性。课堂设计大致可分为三个维度:主体活动、思维激发和情感体验,让学生从各个方面提高知识掌握程度和素养。练习引领就是将练习题联系本课的内容,让学生从书中和生活中寻找答案。课堂设计与练习引领相结合能逐渐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3.注重课下指导,体现差别式评价

教师对中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体现在课堂的实践和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教师应该在每一个环节中督促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出结论,而不是一味地追随课本。教师要利用多种途径对中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尽量进行单个指导,这样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三、追求教育的深度与广度

思政学科的核心素养第4篇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思想政治;选择;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2-0010-01

为了展示常州市高中在学校办学思想和核心价值观统摄下所形成的教学特色,引导高中教师研究如何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从而加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深化高中课程改革,促进高中教育的良性高位运行,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围绕“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成性教学研究”这一主题开展了“八所高中联校主题教研活动”,以“同题异构”的方式开设了研究课“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在完成本课内容的教学以后,针对本次教研活动,结合活动主题,作如下研究。

一、对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1)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一词是由2014年3月30日正式印发的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的,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引人关注。教育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组首席专家朱明光教授指出,所谓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在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

(2)什么是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四个要素,四者之间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政治特级教师方培君教授在谈到2015年上海高考文科状元刘逸冲同学为什么选择加试政治时,给出了刘逸冲同学的回答:“出于政治学科对于社会现象的理解与分析、思维上的锻炼,有挑战性;出于对社会经济政治现象的兴趣”“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分析社会政治经济现象的思维模式,不再仅仅看到 ‘是什么’,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分析为什么和怎么样,让自己变得更‘聪明’,且慢慢从纯粹的观察者逐渐进入到参与者甚至小决策者”。由刘逸冲同学的回答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作为将来中国社会公民的学生来说,思想政治课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从核心价值来看,这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从基本功能来看,这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能力的课程;从培养目标来看,这是一门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养的课程。

二、对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探索

(1)在情境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政治认同:培养有立场、有理想的中国公民,关系着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也决定着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方向。政治认同教育既是促进高中生政治社会化的需要,也是达成思想政治课程任务的需要。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后创设了“公平之意”“公平之重”“公平之路”“公平之伴”四个环环相扣的教学情境,构建基于政治认同的教育内容,如“共享发展”“两会热点”“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个税改革”等,促使学生在形成一定政治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政治情感体验,从而坚定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政治信念。

(2)在问题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理性精神:培养有思想、有理智的中国公民,是达成政治认同、形成法治意识的主观要求;法治意识:培养有自尊、守规则的中国公民,是公共参与的必要前提。理性精神的培育需要多管齐下,其中,尤其需要从这两方面着力: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够坚持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分析各种现象,防止孤立地、僵化地、片面地看待问题; 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重逻辑、讲规则的意识。在本节课“公平之路”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用视频展示了我国现阶段收入差距扩大的相关新闻报道,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直面现实:概括我国现阶段收入差距扩大的具体表现”“追根溯源:了解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出谋划策:谈谈你对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问题的解决措施”的三个环节。一事一议,引导学生理性思辨,以合作探究的形式来诠释深奥的经济道理,引领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氛围营造中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公共参与:培养有担当、有情怀的中国公民,是法治意识的必然表现,也是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的必然结果和行为表现。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始终融入了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创建情景、营造有利于学生“亲历政治”的课堂氛围。在“公平之路”环节的最后一个教学内容中更是设计了“模拟提案”环节,鼓励学生就如何解决收入差距扩大问题提交自己的“议案”。

三、结束语

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课程改革已经扑面而来,要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获得终身受益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任重而道远。作为政治教师,应对国家政治生活基本要义做出理性的把握,并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法和理性的态度触摸社会的政治脉搏,进而培养其独立的辨析能力、理性的爱国精神,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就一定能够实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宏伟愿景。

参考文献:

思政学科的核心素养第5篇

素养一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出现,有深刻的社会烙印。早在两千多年前,学生发展评价更多注重“品德”的养成,无论是中国孔子培养健全人格的思想,还是西方亚里士多德提倡“公民德行”的素养,都把“德”的培养放在第一位。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社会分工明显,职业多样化,于是以能力为中心成为衡量一个人的指标,教育也相应的研究人的能力发展,比如皮亚杰在发展科学领域将能力解释为一般智力,通过同化和顺应双向构建的过程实现个体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加纳德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等等,都体现着对能力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更强调全面发展的人才,传统单一的德行、能力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催生一个新的词汇――核心素养,于是“核心素养”成为21世纪世界范围的教育潮流。[1]各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都对核心素养开始了普遍关注和研究。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核心素养指向终身学习,并提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学会改变”五大支柱,成为一时的潮流。

我国新课改走了十几个年头,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为了适应国际发展和我国现阶段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课程改革在进一步的探索中,党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的教育发展目标,这无疑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必须培养全面发展,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在全国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核心素养的实现必须依赖具体课程的实施,因此,对学科核心素养的探求成为现阶段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的新话题。所谓“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发展素养在特定学科的表现,是学生学习一门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2]对于思想政治学科来说,由于其课程性质是一门德育课程,肩负着党和国家公民教育的职能,不仅具有自己的学科体系,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经过专家学者的商讨,目前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素养基本确定为四个方面: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

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从最开始的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到上一次课改的三维目标的提出,再到本次核心素养的提出,它们之间是一个不断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新课改只有不断深化,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前进。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在原有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

(一)内涵上的继承

所谓“三维目标”是一个目标的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即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而核心素养实际上是对三维目标的提炼和整合,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提炼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能力和品格的形成即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这是两者在内涵上的一致性。

(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创新性

首先,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更体现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素养是一种内在的要求,是从内在去培养学生具备的学科品质和社会发展必备品质,更关注是知识到素养的转化,培养学生在未来不确定性的情境中所需要的真实问题解决能力和必备素质;三维目标更多体现对学生的外在要求和期望;其次,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着手,这次课改的重要一点是教材的重新编排,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依据来编排教材,不同于过去三维目标是从教材标准的角度出发,编写教材,要求学生应达到的标准。最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更突出综合性,核心素养并不是不要知识和技能,它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与三维目标相比,它包括知识、能力和态度等多元层面,更强调三者的统合,进一步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作用,应该说核心素养的角度是更宏观和全面的。

三、培养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途径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四个方面,即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这四个方面在内容上相互联系、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朱明光对这四个要素进行具体的概括,他认为从培养公民的角度从出发,对应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四个要素,就是要培养有信仰的中国公民、有思想的中国公民、有尊严的中国公民和有担当的中国公民。[3]基于此我想谈谈作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如何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一)在情景体验中培养国家认同

政治认同主要是指对我国历史、文化、政治制度、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认同和追随,是一个国家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主要渠道,而学生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光靠简单的思想灌输是低效且无用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自己主动去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真正的?W习才发生。首先,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现代教学提倡师生平等对话,只有营造平等的课堂氛围,学生才敢于参与课堂互动,才能激发思维,唤醒学生的能动性;其次,教师应该精心准备教学设计,给学生激发思维的情景或问题,高中生是一群思维活跃,想法奇特的孩子,只要给他们足够的情景或者问题,他们的积极性很容易被调动起来,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程,精选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和事件,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二)在问题探究中培养理性精神

高中阶段是理性发展的高峰期,这时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发展到理性认识,理性精神得到发展。而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使其成为敢于批判的理性公民。思想政治内容要想得到学生的认可,必须从实际问题中辨明思想,让学生经历由不疑到产生疑惑,从有疑到质疑,再从质疑到释疑这一系列过程,这时利用问题探究能很好的达到效果。

(三)在案例分析中培养法治意识

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法制社会关键就是公民的法治意识,由于受中国传统历史的影响,公民的法制意识比较淡薄。思想政治课要培养公民的法制意识必须要在思想上触动学生,从思想层面去培养法治意识。案例的选择和呈现是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方式。首先,精心选择案例,选择热点案例,并且让学生真实可感;其次,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合作探究等方式分析案例,解构案例,让学生写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交流分享。

思政学科的核心素养第6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核心素养;三维目标

一、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界定

素养一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出现,有深刻的社会烙印。早在两千多年前,学生发展评价更多注重“品德”的养成,无论是中国孔子培养健全人格的思想,还是西方亚里士多德提倡“公民德行”的素养,都把“德”的培养放在第一位。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社会分工明显,职业多样化,于是以能力为中心成为衡量一个人的指标,教育也相应的研究人的能力发展,比如皮亚杰在发展科学领域将能力解释为一般智力,通过同化和顺应双向构建的过程实现个体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加纳德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等等,都体现着对能力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更强调全面发展的人才,传统单一的德行、能力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催生一个新的词汇――核心素养,于是“核心素养”成为21世纪世界范围的教育潮流。[1]各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都对核心素养开始了普遍关注和研究。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核心素养指向终身学习,并提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学会改变”五大支柱,成为一时的潮流。

我国新课改走了十几个年头,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为了适应国际发展和我国现阶段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课程改革在进一步的探索中,党的十提出立德树人的教育发展目标,这无疑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必须培养全面发展,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在全国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核心素养的实现必须依赖具体课程的实施,因此,对学科核心素养的探求成为现阶段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的新话题。所谓“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发展素养在特定学科的表现,是学生学习一门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2]对于思想政治学科来说,由于其课程性质是一门德育课程,肩负着党和国家公民教育的职能,不仅具有自己的学科体系,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经过专家学者的商讨,目前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素养基本确定为四个方面: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

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从最开始的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到上一次课改的三维目标的提出,再到本次核心素养的提出,它们之间是一个不断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新课改只有不断深化,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前进。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在原有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

(一)内涵上的继承

所谓“三维目标”是一个目标的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即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而核心素养实际上是对三维目标的提炼和整合,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提炼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能力和品格的形成即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这是两者在内涵上的一致性。

(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创新性

首先,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更体现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素养是一种内在的要求,是从内在去培养学生具备的学科品质和社会发展必备品质,更关注是知识到素养的转化,培养学生在未来不确定性的情境中所需要的真实问题解决能力和必备素质;三维目标更多体现对学生的外在要求和期望;其次,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着手,这次课改的重要一点是教材的重新编排,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依据来编排教材,不同于过去三维目标是从教材标准的角度出发,编写教材,要求学生应达到的标准。最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更突出综合性,核心素养并不是不要知识和技能,它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与三维目标相比,它包括知识、能力和态度等多元层面,更强调三者的统合,进一步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作用,应该说核心素养的角度是更宏观和全面的。

三、培养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途径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四个方面,即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这四个方面在内容上相互联系、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朱明光对这四个要素进行具体的概括,他认为从培养公民的角度从出发,对应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四个要素,就是要培养有信仰的中国公民、有思想的中国公民、有尊严的中国公民和有担当的中国公民。[3]基于此我想谈谈作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如何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一)在情景体验中培养国家认同

政治认同主要是指对我国历史、文化、政治制度、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认同和追随,是一个国家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主要渠道,而学生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光靠简单的思想灌输是低效且无用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自己主动去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真正的W习才发生。首先,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现代教学提倡师生平等对话,只有营造平等的课堂氛围,学生才敢于参与课堂互动,才能激发思维,唤醒学生的能动性;其次,教师应该精心准备教学设计,给学生激发思维的情景或问题,高中生是一群思维活跃,想法奇特的孩子,只要给他们足够的情景或者问题,他们的积极性很容易被调动起来,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程,精选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和事件,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二)在问题探究中培养理性精神

高中阶段是理性发展的高峰期,这时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发展到理性认识,理性精神得到发展。而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使其成为敢于批判的理性公民。思想政治内容要想得到学生的认可,必须从实际问题中辨明思想,让学生经历由不疑到产生疑惑,从有疑到质疑,再从质疑到释疑这一系列过程,这时利用问题探究能很好的达到效果。

(三)在案例分析中培养法治意识

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法制社会关键就是公民的法治意识,由于受中国传统历史的影响,公民的法制意识比较淡薄。思想政治课要培养公民的法制意识必须要在思想上触动学生,从思想层面去培养法治意识。案例的选择和呈现是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方式。首先,精心选择案例,选择热点案例,并且让学生真实可感;其次,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合作探究等方式分析案例,解构案例,让学生写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交流分享。

(四)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公共参与

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服务社会,是政治课的必然要求,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必备素质。思想政治课程定位是活动型学科课程,从定位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活动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重要性。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要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活动,在活动中促进学生的思想转化。

【参考文献】

[1]辛涛,姜宇,林崇德等.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J].中国教育学刊,2016(06):3-7.

思政学科的核心素养第7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情感素材

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新鲜的血液。在最新一轮的课程标准修订中,就对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学科核心素养又是一个相对抽象化的概念,怎样才能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的核心素养加以构成,再进行一个合理的划分,就是下文要研究的内容。

一、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

作为个体,当面对不确定或者复杂的现实情境时,可以将特定学习方式中衍生出的探究技能、思维模式以及学科观念进行综合运用,将跨学科之间的知识技能、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等内在动力系统结构化,然后进行情况的分析、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所呈现的综合性品质就是所谓的核心素养。在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首先是素养,这是种品质,是后天形成而并非天生。而形成素养不仅是“教化”而来,更多的是靠自身“阅历”养成,是一种人人都会得到的品质。换句话说,不管你身处怎样的职业、何种角色,也不管你受教育程度达到怎样的标准。都会在你自己特定的“生活情境中”将各自素养进行表现;其次就是核心素养,这中间包含的是情感态度、知识以及能力的三个维度。换句话说,核心素质的形成是一个有预期目标的结果。就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例,这里主要说的就是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品格;最后,就是学科素养。这是一种经历了特定学习后的技能养成。将这些概念理清之后,我们就能够了解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对学科核心价值和意义,进而让思想政治课程能够为学生更好地服务。

二、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

1.对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加以培养

在人的一生中,是众多智能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其中主要的发展就有:语言智能发展、人际交往智能发展以及数学逻辑智能发展等等。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应该片面地只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多的应该是各种技能的培养,对于学生情感心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绝对不能缺少的。如,在进行《政治生活》课程的教学时,对于“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知识点学习,如果单纯地依靠教师对知识的输出去死记硬背的话,学生一旦遇到真正冲突情况的时候,就真的会首先考虑国家的利益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就可以多给学生举一些实际的例子,告诉学生现在安稳幸福的生活都是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在此基础上注意对学生准确人生观的引领,帮助学生树立长远的目标。

又如,进行经济生活中“商品”的课程讲解时,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比如,“商品为什么要出现呢?”这样学生就会对商品的形成前因进行分析,目的就是为了分析商品经济如何才能更好地发展。

2.情感素材在问题对话中的导入

开展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过程中,首先就是教师对知识深入浅出的理解,将知识教学的挑战性不断提高,这样做的根本目的就是将学生思维能力加以最大程度的培养。教师在进行案例的讲解时,要注意让学生有感而发,而不能是单纯地生搬硬套。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展开情感素材,让学生能够主动进行探究和思考,尽量鼓励学生能将教学情感感悟完整地表达出来。在教师进行学生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争取使其能在情感体验中将思想品质加以升华。利用相互探讨或者辩论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是非观。

比如,在教学生活与哲学课程时,物质的变化是需要量的积累而形成的。教师就可以利用日常生活的各种现象来进行课堂的提问:比如,生活中有哪些不文明的现象是不容易被发现的?这时学生就会积极地进行回答。等到回答的差不多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询问学生可使用的解决方法,进而完成教学。

不仅如此,教师还可提问更加有深度的问题来促进学生的思考。比如在国外就有针对我国人民而设立的中文标语,比如“垃圾请丢在此处”或者“禁止大小便”的字样。学生这时的情感一定会有所触动,从而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培养以及情感的调动。

在我国教学体制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学模式还会继续发展和完善,对本文讨论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核心素养的建立也只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希望学生在学习效率和主观能动性等方面有所提高。在改革的基础上如果教师可改变成绩至上的观念和束缚,那么效果可能会更好,希望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共同提高教学和学习水平。教师也会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一直努力。

参考文献:

[1]方培君.让学生终身受益:浅谈思想政治课的核心素养[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5(6):57-59.

[2]李彰有.试论政治课教学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优化策略[J].教师教育论坛,2015(12):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