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职业教育发展(合集7篇)

时间:2022-03-11 04:23:28
职业教育发展

职业教育发展第1篇

1 福建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经济取得长足的进步,经初步核算,2011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410.21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10.61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9167.54亿元,增长16.4%,第三产业增加值6632.06亿元,增长8.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6972元,比上年增长11.4%,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2.7%,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8.1%[1]。全省国内生产总值比1978年的66.37亿元增长了262倍[2],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需求拉动,与全国经济状况相似的问题存在着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为此在2011年11月15日召开的中共福建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省委书记孙春兰在报告中提出:切实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持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并举,产业群、港口群、城市群“三群”联动,继续打好“五大战役”,拓展战役的领域和内涵,壮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效益[3]。从报告中可以看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成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经济增长方式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出口拉动向出口、消费、投资协调发展转变,由结构失衡型向结构均衡型转变,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型转变,由投资拉动型向技术进步型转变,由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由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由忽略环境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由“少数人”先富型向“共同富裕”转变。 以上诸多转变离不开各式各样的人才,特别需要一大批技术工人、高级技术人才队伍来支撑,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工人队伍的摇篮,在福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大有可为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

2 加强职业教育是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

2.1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三化”并举、“三群”联动的重要举措

政府报告中明确提出:改造提升主导产业和传统主业、加快推进大企业大项目建设、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做大做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产业,形成若干个产值超千亿元产业集群,打造东南沿海新兴钢铁基地和全国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基地,大力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海洋资源优势,打造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着力把物流、文化、旅游等培育成为新的主导产业,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创新中的源头作用,建设一批国内一流的科研机构和公共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这就必须实施“三化”并举、“三群”联动的发展战略,而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技术工人和高端技能型人才。例如打造钢铁和不锈钢生产基地需要大量训练有素的产业工人;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新型的高技能人才;要构建现代服务体系,需要具备高质量服务意识的实用型人才,而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技术人才的摇篮,在福建经济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2.2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把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

福建省劳动力结构不合理,不时出现“用工荒”,企业一方面找不到所需的技术工人,另一方面社会就业压力大。要想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首先必须实现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转变,应该看到福建省经济要腾飞,不仅需要一定数量的高层次人才,也需要大量的应用性、操作性的实用型人才,而职业教育是完善人力资源结构、缓解劳动力就业压力、解决产业用工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对职业教育来说,应该多渠道培养人才,为福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人力资源保证。

2.3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解决再就业和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手段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必将带来大量劳动者下岗、转岗、带来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是不断提高这些人员从业能力、竞争能力、生活能力的必由之路。职业教育中开设的涉农专业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阳光工程”培训为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保证。因此,推进就业与再就业,让更多的在岗工人掌握一门乃至数门劳动技能,以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让更多的下岗职工通过培训重新获得再就业技能,职业教育必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3 福建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和建议

3.1 深化专业结构调整,对接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

目前福建各类职业学校规模、质量、投入渠道、办学效益差别很大,存在专业重复建设现象,只有对各类职业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调动政府、行业和学校的积极性,对教育资源进行统筹规划,结构优化,采取合并、重组、共建、联办、划转等形式进行调整。

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漳州市要打造海西重要的石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多个产业基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就需要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按照“一校一特色”的要求,结合各校师资、设备、招生规模和市场需求情况,对各校专业结构进行调整。比如,漳州漳浦职业技术学校以石油化工类为主,南靖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以电子技术类为主,平和职业技术学校以农业机械类为主,漳州灿坤职业技术学校以家用电器类为主。又如,福州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处于东部沿海临港产业发展区,意在利用沿海港口优势引导产业聚集,发展能源、港口物流业、滨海旅游、港口航运、生态养殖等产业,从福州“以港兴市”经济发展需要出发,深化福州市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建议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优化组合,突出调整,改造、完善职教育结构,参照国家所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职业技能标准重点结合福州市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以及科技进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趋势,由政府牵头,吸收各行业部门、产业界以及职教机构,进行科学的研究和细致深入分析,合理审慎地调整、改造、加强现有专业,增加建设新专业,形成一套有利于适应福州地区产业发展布局的专业体系。

转贴于

3.2 加强校企合作,拓宽办学新路子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更关注的是学生的教育与培养,注重学生就业的能力与对社会职业的适应。校企合作首先是满足各类人群的需要,它适应不同区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各类学生,为各类人群提供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如初次工作的人员、找工作的失业人员、为了一份新工作而接受培训或再培训的人员、提升技能的人员、为了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人员。其次,要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实施产学合作教育是培养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使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能直接进入工作轨道。校企合作促进学生把学校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化到工作实践中,把工作实践中的东西反馈到学校课堂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再次,是“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它为企业输送合格的员工。职业教育该由职业学校和企业一起完成,“双元制”强调的是就业和直接通向生产岗位,为未来而工作的一种教育。初、高中学生毕业后,应先到企业进行应聘,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或培训合同后,才能到职业学校学习,这样就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使职业教育更具有针对性,使学校的招生计划、教育计划和企业的需要紧密联系。

3.3 创新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适合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职业教育存在专业设置未能与市场有效对接,实训设备未能与市场完全匹配,专业老师未能与市场有机融合等弊端,为了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加快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

首先,建立“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将每个学年分为学习阶段和实践阶段,两种阶段交替进行。实践阶段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三个月后回学校学习理论知识,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多次循环方式,使学生的技能更贴近市场,有利于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所需要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其次,建立校企一体化教学模式。职业教育学校可以利用空闲的地块与企业合作办厂,企业把设备、技术专家、资金和生产任务投放到学校,共建教学工厂。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工厂,使职业教育学校的实训设备更能与市场有效对接,在教学过程中,企业技术人员是学生的专业老师,工厂是学生的实习车间,按照分段教学形式开展教学与实训。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在校就能接受企业文化教育,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难题,同时解决了企业的招工问题。

最后,建立“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目前,职业教育学校中存在着专业老师不能适应新专业的需要,导致新专业的老师严重缺乏,专业老师的技能无法做到及时更新,不能及时把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技术、新知识整合到课程中去。为了改变这个状况,采用把车间移到教室、教室移到车间的教学形式,请企业的技术员、车间管理主任、品质检验员与学校老师一起实行“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方法,形成教室与车间合一、老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员工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实践与创收合一的“六个一”一体化模式,使专业老师在学校里就能实现“下基层、进企业、学技能”的目标,提升老师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企业技术人员走进学校,实现校企人员理论和实践能力共同提高。

3.4 加强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服务国家转型升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总体战略的必然要求。目前全国有高职院校1200多所,招生300万多人,中职学校14000多所,招生800多万人,高、中职教育每年招生1100多万人,在校生有3000多万人,我国已经拥有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中职学校明确自己所培养的学生是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面向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工人。新型工业化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21世纪真正的新型工业是在信息工业基础发展起来的智能工业,一种以人脑智慧电脑网络和物理设备为基本要素的新型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这不仅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基层劳动者,而且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高等职业教育能比较系统地培养高端技术型人才,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支撑,是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伟大转型的支撑, 是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支撑。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于职教体系的高端,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类型,高等职能教育被赋予培养高端技术型人才的重任,能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添砖加瓦。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高等职业教育下连中等职业教育,上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应用性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程中具有引领作用。为此,中等职业教育必须与高职教育进行有效衔接,具体应从培养目标、专业设备、课程体系与教材、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等完成“十个衔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发展第2篇

[关键词]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职业教育 建议

1 福建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经济取得长足的进步,经初步核算,2011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410.21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10.61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9167.54亿元,增长16.4%,第三产业增加值6632.06亿元,增长8.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6972元,比上年增长11.4%,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2.7%,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8.1%[1]。全省国内生产总值比1978年的66.37亿元增长了262倍[2],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需求拉动,与全国经济状况相似的问题存在着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为此在2011年11月15日召开的中共福建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省委书记孙春兰在报告中提出:切实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持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并举,产业群、港口群、城市群“三群”联动,继续打好“五大战役”,拓展战役的领域和内涵,壮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效益[3]。从报告中可以看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成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经济增长方式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出口拉动向出口、消费、投资协调发展转变,由结构失衡型向结构均衡型转变,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型转变,由投资拉动型向技术进步型转变,由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由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由忽略环境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由“少数人”先富型向“共同富裕”转变。 以上诸多转变离不开各式各样的人才,特别需要一大批技术工人、高级技术人才队伍来支撑,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工人队伍的摇篮,在福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大有可为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

2 加强职业教育是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

2.1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三化”并举、“三群”联动的重要举措

政府报告中明确提出:改造提升主导产业和传统主业、加快推进大企业大项目建设、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做大做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产业,形成若干个产值超千亿元产业集群,打造东南沿海新兴钢铁基地和全国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基地,大力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海洋资源优势,打造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着力把物流、文化、旅游等培育成为新的主导产业,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创新中的源头作用,建设一批国内一流的科研机构和公共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这就必须实施“三化”并举、“三群”联动的发展战略,而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技术工人和高端技能型人才。例如打造钢铁和不锈钢生产基地需要大量训练有素的产业工人;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新型的高技能人才;要构建现代服务体系,需要具备高质量服务意识的实用型人才,而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技术人才的摇篮,在福建经济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2.2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把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

福建省劳动力结构不合理,不时出现“用工荒”,企业一方面找不到所需的技术工人,另一方面社会就业压力大。要想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首先必须实现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转变,应该看到福建省经济要腾飞,不仅需要一定数量的高层次人才,也需要大量的应用性、操作性的实用型人才,而职业教育是完善人力资源结构、缓解劳动力就业压力、解决产业用工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对职业教育来说,应该多渠道培养人才,为福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人力资源保证。

2.3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解决再就业和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手段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必将带来大量劳动者下岗、转岗、带来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是不断提高这些人员从业能力、竞争能力、生活能力的必由之路。职业教育中开设的涉农专业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阳光工程”培训为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保证。因此,推进就业与再就业,让更多的在岗工人掌握一门乃至数门劳动技能,以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让更多的下岗职工通过培训重新获得再就业技能,职业教育必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3 福建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和建议

3.1 深化专业结构调整,对接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

职业教育发展第3篇

关键词:美国;职业教育;历程;特点

随着科技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已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未来综合国力的增强,既需要高层次的创新人才,更需要大批有文化、有知识、能够将先进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高素质普通劳动者。因此,重视教育和发展教育,特别是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解决劳动力就业和提高人力资源的迫切需求。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与经济联系最为密切的部分,其改革和发展更应有世界的眼光。美国是世界经济技术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美国的职业教育体系相对也较为先进,通过对美国教育体系的分析研究,也许可以从中发现一些对中国现代教育制度改革具有现实意义的地方。

一、美国职业教育的历程及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经济格局有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人类生产方式也向前跨进了一大步。美国社会那时的生产方式己不能适应变更的社会生产关系了,因此美国工人的失业人数剧增。旧的工人不能适应有更高技术要求的新工作,而正处在发展状况的新的生产领域也因为缺少有技术的熟练工人而得不到充分发展。这对美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对职业教育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1958年,美国通过了《国防教育法》,确定了职业教育的地位,肯定了职业教育的重大意义与作用,并明确表示政府将在经济等方面对职业教育提供资助。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美国职业技术学校的数量和专业门类都大大增加了,其中服务业占了相当的比例。职业课程主要以实际操作为主,注重培养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能力。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职业教育的地位也越发显得重要。许多企业也参与了对学生的职业培训,形成了美国职业教育钓一个高潮信—为了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美国成立了国家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美国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美国职业教育体系真正的成熟期应该算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新技术革命的强大冲击下,职业教育走向成熟,并进一步向终身教育体系转变。当美国社会进入挑战和机遇并存的信息时代,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终身教育必然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趋势,而职业教育也不再是一个单一的孤立的形式,它必将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阶段。

进入21世纪以后,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巨大变革,以知识和信息技术应用为特征的新经济发展模式改变了工作技能的内涵和水平,要求教育进行相应改变,帮助学生为适应这种新经济特征做准备。美国职业技术教育加强了生涯咨询与指导,体现了升学预备性教育与就业预备性教育统筹、学术性课程与职业性课程结合、学校里的普通教育与企业内的职业教育交替进行等发展趋势。

二、美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

1.教育体系完善,功能齐全、方式多样。美国职业技术学校根据社会需求设置课程并及时调整专业门类:学生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需要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主要有:一是副学士学位课,一般为二年,学生毕业可转入大学(学院)继续深造;二是职业培训证书课,分为两年制、一年制、不到一年的短期培训课,重在就业的岗位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培训;三是学徒培训课,学徒可在职业技术学校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接受培训。总之,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设置都与300多个职业有关,专业领域主要包括类:农业综合企业、工商业、市场与销售、建筑与工程制图、家庭经济、公共卫生、服务行业和技术培训。

2.教学方法针对性和实用性强,能力为本,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是美国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核心内容,课程开发、教学组织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主,并突出实践教学伪重要性。美国职业技术学院规模较大,教学硬件建设十分先进,建有实习车间,教学环境就是工作环境的模拟,有些课程甚至到企业去完成,使学生置身工作现场,教学效果非常好,学校各专业科目和课程经常调整,针对市场行业变化情况,增加或减少教学科目和课程。同时,学校和各大公司和企业联系紧密,互动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

职业教育发展第4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理论;战略选择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4年底,我国有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1047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60.5%,此外,还有600多所本科院校设置了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为595.654万人,占全国高校在校生总数的44.7%,招生数达到237.43万人,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52.3%,办学规模已占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我们认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重心将向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倾斜。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使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成为主要的经济增长点。首先是制造业的发展,有关专家预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将由发达国家向中国转移。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将由2000年的38%增加至2010年的39%和2020年的40%。要实现由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的目标,尚存在两大障碍:一是我国掌握的核心技术不多.二是原创技术不多。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大力培养从事产品和技术研发的学术型人才,又要大量培养在生产一线从事技术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和在生产一线从事操作的高级技术工人。其次是以航空、航天、生物、电子信息技术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研究表明,到2010年,我国将发展成为世界信息技术强国。中国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和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吸引了大量外资投向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使我国迅速融人世界高新技术链条中,成为世界上重要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基地,与此同时,我国也将实施“走出去”战略,开拓高新技术产品国际市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巨大的人才培养任务。三是第三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第三产业相对落后,占GDP的比重还不到36%,而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已达70~80%。加入WTO后.我国对外服务贸易的承诺及外国公司的进入.将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据有关部门测算.未来五年我国将新增就业岗位数上千万个,这些岗位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要着力为发展第三产业培养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将由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规模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前提,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没有规模就谈不上发展。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质量的高低是衡量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准。没有基本的质量要求,盲目的规模扩张必将以牺牲质量为代价,必将削弱市场竞争力。在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日益扩大的情况下,质量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核心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必然从规模扩展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由单一的岗位技能型人才向岗位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并重的方向转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之间交叉、职业岗位复合的现象凸显.复合的职业岗位对人才提出了具备复合的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的要求,因此,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是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形式由单一性向多元化发展。为适应社会对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教育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既要重视学历教育,也要重视非学历教育;既要重视新生劳动力的培养,也要重视在岗劳动力的培训提高;既要重视城市弱势群体的就业和再就业培训,也要重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趋向校企一体化。高等职业教育与生产的联系最直接.企业离不开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参与。加强同企业的密切联系与合作.校企一体化培养人才,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的实现,也有利于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注重终身教育将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是社会发展的趋势。高等职业院校应突破学历教育的范畴,把学历教育与培训结合起来,把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结合起来,把学校教育与人的终身教育结合起来,建立“学习一工作一再学习一再工作”的循环终身教育模式。

本文根据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试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理论。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观

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观是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与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理念、原则、思路和方法的理性概括,是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理论的系统化,它包括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以人为本,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为根本目标,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包括:以人为本的发展观、适应性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1.以人为本的发展观。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为各行各业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肯定这类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视这类人才的培养和使田;以人为本,就是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尽最大可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以人为本,就是既要重视对受教育者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又要重视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按照就业需求设置专业、设置课程、组织教学,为学生掌握就业本领提供优质服务。

2.适应性发展观。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与经济发展最紧密、最直接的部分。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必须适应区域经济和行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适应各类群体就业以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3.协调发展观。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观.是指高等职业教育除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之外,还要协调好教育内部的各种关系,如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关系。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关系,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关系,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外延与内涵发展的关系等等。

4.可持续发展观。本文所指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指教育资源与办学规模要相匹配,保持其发展的后劲。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在学校的建设上,或贪大求洋,缺乏风险意识,造成沉重的债务负担;或忽视办学条件的改善,始终处在低水平运转状态。另一种是只重视征地建房,忽视内涵发展,包括忽视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现代教育制度建设等等。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是学校的基本建设要与办学规模相适应,注重资金的积累;其次是要重视内涵的发展,特别是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三是要重视办学经验的积累,并积极吸收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经验,始终保持一种创新的活力。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

教育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保证,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我国当前正从低收入国家进入中低收入

国家行列,人均生产总值已突破10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型进入小康型。随着经济持续增长,人们对教育的要求更加多样化,对教育的品位要求也更高。同时,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城镇化、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我国急需大量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管理人才,所有这些都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采取正确的发展战略。

1.定位发展战略。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是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地位的认定和作用的评价。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高等职业教育能否持续健康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定位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法律定位,国家通过立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任务、地位和作用予以认定,它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二是层次定位,高等职业教育要以专科层次教育为主,本科层次可适当发展。三是学制定位,以3年制为主,理工类专业一般为3年制,文科类专业一般为2年制.本科层次一般为4年制,初中起点的5年制作为补充。四是规模定位,国家要根据我国的人口基数、大众化教育水平、人才结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等因素确定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地方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确定不同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确定学校的发展规模。

2.区域发展战略。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首先必须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因此,必须考虑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因地制宜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学校布局上,高等职业院校的设置既要考虑地区、行业均衡发展,又要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特殊需要。在学校管理上.要打破条块分割,加强地方政府统筹。在人才培养上,要注重为当地的主导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服务。

3.重点发展战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重点培养紧缺人才。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着力于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紧缺人才的培养。二是重点办好示范性学校。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现已超过1000所,但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因此,建设一批示范性学校和重点专业极为重要。要由政府统筹建设一批部级和省级示范学校,充分发挥示范学校在办学模式、内部管理、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示范作用,从而带动整个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三是重点建设一批实验实训基地。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成本高,培养技能型人才需要强有力的实验实训条件作支撑。因此,国家和地方政府要重点建设一批部级和省级实验实训基地,还要确定一批大中型企业作为校外实验实训基地。

4.特色发展战略。特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立足之本。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一是体现在培养目标上,主要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服务;二是体现在培养模式上,高等职业教育要按照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总体要求,突出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加强全面素质教育;三是体现在专业建设上,要办好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品牌影响的专业。

5.多样化发展战略。高等职业教育只有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和社会的多样化需求,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一是办学形式的多样性,要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并举之路,把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办学模式的多样性,要积极发展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境内外合作、连锁式和集团化等多种办学模式;三是办学主体的多样化,要以政府办学为主导,积极鼓励企业办学、社会力量办学。

6.开放式发展战略。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培养目标决定了高等职业院校必须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要,走开放式的办学路子。一是向企业开放。高等职业教育只有向企业开放,才能了解企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包括素质结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的要求,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只有向企业开放.才能有效地构建一支校企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只有向企业开放,才能创造实践环节的真实教学情景;只有向企业开放,才能开辟广阔的就业渠道。二是向社区开放。通过向社区开放.积极引进资金和其他教育资源,有利于改善办学条件,有利于改革办学管理体制,也有利于拓展服务功能,主动回报社会。三是向境外开放。高等职业院校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需要,主动向境外开放,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办学模式

1.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与企业签订协议,明确学生的就业方向和合格标准,再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设计和制定教学计划,学校与企业利用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采取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实用人才。

2.集团化办学模式。集团化办学模式是以一所高等职业学校为核心,采取并人、联合并以联合为主的形式,将若干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及相关主管部门联合起来,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实行纵向沟通、横向联合,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把职业教育做大做强,实现办学效益的最大化。

3。连锁式办学模式。连锁式办学模式是指以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为龙头,整合职业教育资源,通过“辐射”,带动其他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学模式。连锁式办学模式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有一所规模较大、办学条件较好、办学水平较高、具有品牌专业或特色专业的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作为连锁办学的主体,依托其他学校的资源,主要通过品牌和特色专业的“复制”,把示范性院校先进的办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制度等辐射到其他学校。

4.股份制办学模式。股份制办学模式是在自愿和互利的基础上,由多方共同投资按股份制运作的一种办学模式。参与股份制办学的可以有公办学校、民办学校、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和公民个人,还可以有境外投资者。由于经营体制上采取较为成熟的现代企业制度,参股各方在资本的升值欲望与教育产品的开发之间能够找到契合点,只要运作得当,发展潜力是很大的。

5.境外合作办学模式。境外合作办学模式是指依照我国的法律法规,吸引境外教育机构和其他组织与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合作办学的一种模式。一是通过引进境外资金,解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经费的问题;二是通过引进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

育的办学水平,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熟悉国际准则的人才。

四、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培养目标服务的,不同的培养目标有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干,按照工作或生产过程组织教学。以就业为导向,就是强调培养目标的岗位针对性,强调技术教育,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就业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校企合作为途径,就是利用双方的资源,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就是以做人教育为主线,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干,就是在全面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学科型教学体系,对现行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进行调整,突出就业关键能力——专业能力的培养。按照工作或生产过程组织教学,就是把完成工作或生产任务的过程分解成一个个环节,或一个个项目,在教学中,把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结合到一个个环节或一个个项目中去,做到“教学做合—。

参考文献:

[1]朱文兵,郝达.略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笫1期.

[2]叶春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展望闭,江苏高教.2002年第3期.

[3]王浒.面向新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1999年第7期.

[4]郝克明.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几个问题[J].中国教育报.20(00年10月25日.

[5]汪华,孔康伟.论我国高职教育的科学发展观[J].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第1期.

职业教育发展第5篇

【关键词】整合 职业教育资源 发展职业教育 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3-0166-02

一 百色市职业教育的现状

百色市位于广西西北部,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区域——“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辖区基础条件差,石漠化严重,自然环境恶劣,贫困人口地域分布广,贫困人口比例大,是集老、少、边、山、穷为一体的欠发达地区。全市现有中职学校30所,其中自治区属职校3所,市属职校27所,市属职校中有公办职校17所、技工学校2所。12个县(区)的职业技术学校中,有6个县职业学校与市直职业学校和区级示范性职校开展了联合办学。市属中职学校校园面积2188.7亩,建筑面39.42万平方米,图书61.38万册,教学、实训设备总价6717.6万元;专任教师857人,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654人,学历合格率为72.3%,其中专业课教师519人,“双师型”教师294人。目前,市属中职学校的在校生人数达41374人,市属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在校生比为0.79∶1。

二 百色市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1)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认识不足,部门条块分割管理;(2)专业设置不当、专业设置重复,资源浪费现象严重;(3)招生秩序混乱,生源严重不足,县级职业学校步履维艰,生存困难;(4)经费投入不足,点多面广,成效不佳;(5)缺乏特色,无品牌专业,办学吸引力不强;(6)师资力量不足,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影响教学质量。

三 百色市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工作情况

1.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工作初见成效

2010年以来,把人口规模不到30万人口的那坡、乐业、西林、田阳等县的职教资源进行初步整合,均获得了一定效果;相继取消辖区内6所小型的民办职业中职学校学历办学资质,转为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组建了一批技能培训考核鉴定点;2011年将百色市城区3所中职学校合并,组建了百色职业教育中心,今后还计划将2所职业学校合并到职业教育中心。百色职业教育中心重组得到了国家及自治区财政的重点扶持。

2.教育扶贫在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中作用显著

第一,开办“百川励志班”取得阶段性成果。2011年7月15日,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司、自治区发改委、百色市人民政府、百川慈善基金会4方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在百色市正式启动国家教育扶贫试点项目,开办“百川励志班”,将国家发改委的政策指导优势、广西壮族自治区发改委和百色市人民政府的组织协调优势,与百川慈善基金会依托大型企业的资金募集和就业平台优势相结合,以百色市籍生态脆弱地区和贫困地区的适龄学生为主要对象,采取以“1+1+1”为主、“2+3”为辅的职业教育扶贫模式,通过中央、自治区及地方专项财政和慈善机构的资金支持,使受助贫困学生达到“接受职业教育并优先就业,带动家庭脱贫致富,实现生态保护”的目标,最终实现“教育—就业—移民”。该项目计划在2011年7月至2015年7月,由广东百川慈善基金会投入资金1000万元,每年资助500名生态脆弱地区和贫困地区的适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三年共培养1500名贫困生成功就业。“百川励志班”承培学校为田东县职业技术学校,第一期2011年8月开班,共471名学生,第二批2012年8月开班,共400名学生,目前进展顺利,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第二,以点促面,全面扩展教育扶贫试点项目工程实施范围。在2011年成功开办“百川励志班”的基础上,百色市得到国家扶贫办和自治区扶贫办的大力支持,在广西右江民族商校成功开办了“巾帼励志班”,2011年第一期招收350名学生,2012年第二期招收400名学生。除此之外,百色市财经职业技术学校的“506特困村助学班”,2012年招收学生300名,百色农校的“好男儿自强班”招收学生400名。

百色市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工作初见成效,特别是组织实施教育扶贫项目,贫困学生得到了实惠,切实减轻了贫困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减少了贫困学生的流失,使贫困学生招得进、留得住、学得好、有出路,成效显著,成为了全区职教工作的新亮点。

四 整合百色市职业教育资源的必要性

1.纲领性文件所提供的政策性依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自治区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各县(市、区)政府要统筹辖区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通过合并、联办、划转等形式,使各类职业教育资源向具有竞争优势的骨干职业学校集中,实现职业教育规模化、集团化,重点办好部级和自治区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这些纲领性文件为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提供了政策性依据。

2.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现实意义

百色市各职业技术学校经过多年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为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一是有利于形成职业教育的整体合力,实现资源共享,降低办学成本,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二是有利于争取项目和资金、统筹发展经费,减少重复投入和无序竞争,为创建部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奠定基础条件;三是有利于发挥集团优势,打造职业教育品牌,把百色市职业教育做大、做强;四是有利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百色市职业教育整体水平;五是有利于净化全市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实现中职招生的统筹管理,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五 整合百色市职业教育资源、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

1.进一步提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各级政府要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当作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要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1)要根据职业教育发展需要,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制订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标准,依法督促足额拨付到位;(2)要充分利用金融、税收以及招商引资、社会捐助等手段,建立完善的教育融资体系;(3)要强化组织领导,多渠道筹集项目资金,为教育扶贫工程的实施提供软环境和经费保障。

2.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

本着跨县协办、优势互补的原则,对邻近的县实行联合办学,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形成集团优势。(1)以自治区级重点中专学校建设为目标;那坡、靖西、德保三个县以靖西县职业技术学校为平台;西林、隆林、田林三个县以隆林县职业技术学校为平台;平果、田东两个县以田东县职业技术学校为平台;乐业、凌云、田阳、右江四个县(区)以百色市职教中心为平台,组建新的职教中心,整合后的其他县职业技术学校转为短期职业技能培训。(2)集中人力、财力、物力,以部级重点中专学校建设为目标,重点发展百色市职教中心,结束百色市无部级重点中专学校的历史。(3)专业设置以服务百色市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打造有特色的品牌专业,努力提高办学水平。

3.整顿和规范招生秩序

加大招生宣传力度、规范招生行为、严明招生纪律,按照“政府主导、学校自主、各负其责、规范行为”的原则有序规范地推进招生工作。

4.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

创新办学机制,建立以政府为主导,行政、行业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办学体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做好职业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进一步改革管理和服务方式。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教育行政部门作为政府主管教师工作的职能部门,要建立全方位的教师评估、监督、考核机制,依法履行中职学校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流动调配和考核督察等管理职能。学校要力所能及地解决教师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校管理更加人性化,营造一个和谐的教书育人环境,构建一支文明和谐的教师队伍。广大教师要依法执教,依法规范教育教学行为。要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制度,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中心,以调整优化教师队伍为主线,以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起骨干和示范作用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名教师。建设一支数量充足、分布合理、结构优化、富有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6.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学校要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到实处,把“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为社会服务”的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学校的管理者要通过制度建设、情感渗透、教育沟通等途径,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办让人民满意的学校,为建设富裕、幸福、充满魅力、生态、和谐的新百色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百色市“十二五”教育扶贫移民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百政办发〔2011〕137号

职业教育发展第6篇

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这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定位。也就是说,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与学术型教育处于并列关系,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

长期以来,在许多人心目中,职业教育相比学术型教育总是低人一等。这一世俗的偏见严重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导致众多职业院校千方百计“升本”,从而忽视专业建设和内涵建设。学校尚且如此,教师和学生就更可想而知了,教师缺乏荣誉感和自豪感,学生缺乏自信心甚至自暴自弃。特别是在我国受“学而优则仕”“万物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一些教育管理者、学生及其家长从内心深处轻视甚至鄙视技能型人才。总认为优秀的学生一定要上“本科”,继而读硕、考博,一定要成为研究型人才,由此延伸到轻视甚至鄙视职业教育,认为职业教育一定是较低层次的教育。认识上的这种差距,导致职业教育招生难、生源差、教师缺乏事业的庄严感和神圣感,从而导致部分从小动手能力强、操作技能好的学生不能到职业院校学习,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严重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滞后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其实,“白领”的优势在于管理,“蓝领”的优势在于落实和创造,“蓝领”更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力军。尤其是在当前,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更加凸显了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要实现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深化对现代职业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明确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明确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别”而不是“层次”,允许在这个类别中有不同层次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首先要解决的认识问题。

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明确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前提,同时,建立起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也有助于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和重视,最终确立起职业教育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其实,中国的学术型大学教育前身大都有职业教育的痕迹,许多著名的大学是由中专、大专院校不断发展起来的。职业教育“本科”“专业硕士”甚至“专业博士”在国外早已有之。那么,在我国要建立起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当前迫切需要的是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建立政府有关部门的联动机制。即包括教育、财政、发改委、人力资源与社保等多个部门参与的联动机制。在各有关部门的统筹下,建立起社会上用人政策的协调统一,这对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单从教育内部进行体制改革很难建立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二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纵向看,必须要建立起职业教育独立的从初级到高级的学历体系,即从中专学历层次到研究生学历层次都要有职业教育。从横向看,要建立起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成人在职教育和普通学历教育、教育部系统教育和人力社保部的教育横向流通机制。三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必须体现出面向人人、面向终身的教育,必须是开放的教育。当前最为迫切的是要解决好职业教育内部的衔接关系,就目前来说主要是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关系。关于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具体实施问题,建议专业衔接按专业大类实施。课程衔接分为理论课的衔接和实验实训技能课程的衔接两部分。其中,理论课的衔接,建议一开始就要由两校一起设计,基础课和专业课中高职都要开设,衔接的思路主要是由浅入深。如计算能力的学习在中职用计算器进行,到高职则用程序设计。实践动手能力在中职侧重单项技能的培养,主要是进行操作能力的学习;在高职阶段则侧重综合技能的培养,主要是解决复杂实际问题能力的学习。在进行衔接方案设计时,重点要防止低水平重复的问题。目前,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与北京市园林学校合作的园林规划专业“3+2”中高职衔接试点的情况运行良好,两校共同制定了中高职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案,正在有效推进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与评价过程、教育管理与学制等方面的科学对接。

实施集团化办学,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成立农业职教集团有利于实现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强化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一是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通过集团内成员单位间的资源共享,加强校际之间、校企之间不同层次的交流与合作。二是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集团的成立有利于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企业人力资源运作的模式,完善就业指导机制,构建学校与企业人力资源在校际、校企间良好的培训互动机制,为职业学校订单培养和毕业生就业、企业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新型农民培养等提供支持。三是有利于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结合专业特点,建立由职业教育专家、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组成的集团专业委员会,合理进行专业设置、课程改革与创新、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并优先在集团内使用。四是有利于科研成果孵化。在集团内建立农业科技示范与推广信息平台,推广和扩大研究成果,更好地促进首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总的来看,通过建立现代都市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建设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和科研院所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探索有效的组织结构、治理结构和决策模式,推动现代职业院校制度建设。为更好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目前,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正在积极组建“北京都市农业职业教育集团”。

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职业教育发展第7篇

关键词: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形势;问题;建议;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

江西农业职业教育是江西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基层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摇篮。作为直接服务江西“三农”的农业职业:校,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农业职业教育的国际与国内发展形势

1.1国外农业教育的发展

目前,世界上多数农业发达国家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体系。例如法国形成了农业科研创新体系,以国家农业研究:为主体,农业科研机构作为补充。美国、荷兰、加拿大等国着力发展农业教育,受过职业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占比超过70豫。荷兰则实行农业免费教育制度,并规定农民在没有一定技术基础的条件下无经营农场的资格。

1.2国内农业教育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随着我国高考制度恢复,我国农业中专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农业教育进入高等教育时代,并且逐渐成为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的重要途径。北京、山东、江苏、浙江、辽宁、新疆等省市的农业职业教育在发展中脱颖而出,一些农业类职业:校进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校建设行列。

2江西省农业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江西省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省份相比,发展缓慢,差距仍较大,没有一所农业类职业:校入围国家示范行列。这既有来自政府和社会的原因,也有来自农业职业:校自身发展过程中的问题[1-2]。

2.1农业职业教育招生困难

部分人对农业职业教育存在固有偏见,同时随着高等教育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考生大多不愿意报考农业职业:校,导致农业职业:校的招生及发展受阻。

2.2政府对农业职业教育投入不足

由于投入严重不足,新型、先进的教学设备无力购进,导致农业类:校办学条件与教学设备落后,限制了农业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

2.3农业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不顺

农业职业教育各层次与类别协调度不够,重复办学情况严重,导致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不利于农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4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农村、农民需要有差距

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人才培养和农民技术需求存在不一致的情况。教育质量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与理解不足。

2.5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

由于高等农业教育的科研投入较少、周期长、成效慢,许多科研成果难以直接有效转化为农业生产力。部分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普及率等均已达到70%耀80%,而我国仅为30%耀40%。

3建议

3.1制定有利于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

为推动农业职业教育的有序发展,应完善农业产业劳动准入制度,增强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标准的联系,促使农业职业教育逐步规范化、法制化。

3.2发挥政府在农业职业教育上的引领作用

在政策上加大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投入与支持,建立起多元化农业教育投资机制。同时,保证对农业职业教育有利的政策环境,充分考虑农业行业的特殊性并给予专门的政策支持。

3.3创造环境,构筑农业职业:校人才通往“三农”的道路

自2014年开始,江西省推动了基层农技人员定向培养工作,然而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落实不到位,因此要继续推动基层农技人员“三定向”培养工作,使培养计划真正落实到位[3-4]。

4对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发展的思考

学:要树立“以基地强基础、以创业带就业、以合作促发展”的办学思路,努力破解难题、消除瓶颈、谋求发展,加快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步伐。

4.1加快转变思想,适应现代农业发展

面对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形势,学: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融入到“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中去,切实发挥农业职业:校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培训和推广应用中的重要作用[5-8]。

4.2加大资金投入,推进实训基地建设

积极争取政策,创造一切条件,加快重大条件平台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的速度,建设符合农业职业教育需要的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基地,提升学:的办学治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4.3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坚持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组织开展内容实用、学习期限灵活、学习形式多样的职业技术培训。同时,逐步建立起就业引导、职业辅导和创业指导一体化的就业指导体系。

4.4服务地方经济,改革专业结构

根据江西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情况,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同时结合区域特色进行专业设置,集中力量办好一批特色骨干专业,增强培养的学生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

4.5强化师德师风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德师风的宣传和教育,并根据职业教育的发展特点,推进专业教师假期轮训制度,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努力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5参考文献

[1]谷莘,杨世彦.国外农业职业教育研究综述[J].世界农业,2009(12):68-70.

[2]卫,张琦.现代农业发展的国外经验及其对皖北地区的启示[J].阜阳师范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1-16.

[3]张丽.江西省农业职业教育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作用和对策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7.

[4]盛建军,周晓刚.高等职业教育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实践与创新[J].中国电力教育,2014(2):24-25.

[5]李玮炜,贺定修,苏江.“政校行企”职教联盟实践探究[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学报,2014(3):25-28.

[6]季琼,弓永钦.行业协会在职业教育中的促进作用研究:以中国报关协会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14(增刊2):25-26.

[7]张瑞,全.城乡统筹视“下职业教育均衡发展评价体系研究:以重庆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4):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