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精神文化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03-16 12:11:41
精神文化论文

精神文化论文第1篇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63(2013)03-0057-05

苏商文化精神伴随着苏商的发展、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苏商文化精神在改革开放的大时代,不断增进新的内涵,不断闪耀新的光芒,不断激发新的能量;苏商文化精神通过苏商在现实中的创造性发展而强烈辐射、渗透、扩张和融合,发挥积极能动作用,推动促进苏商及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苏商文化精神是苏商面向未来稳健务实、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爱国主义是苏商文化精神的核心价值

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苏商传承弘扬了近代苏商“实业救国、实业报国”为特征的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的新时期江苏精神,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坚守实业,创新发展,敢于争先,创造了骄人业绩,涌现出联想集团柳传志、苏宁电器集团张近东、沙钢集团沈文荣、雨润集团祝义材、波司登集团高德康、红豆集团周海江、离通集团崔根良等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优秀企业家,树立了当代苏商的良好形象。当代苏商不仅传承弘扬和充分表现了敢于争创一流、乐于回报社会的优秀精神品质,更突出地展现了勇于迎接各种挑战和能够驾驭复杂局面的可贵品质,在亚洲金融风暴、国际金融危机等一次次冲击之下,苏商沉着冷静、意志坚强,在应对危机中抢抓机遇,在攻坚克难中培植优势,表现出稳健务实抗击危机的不屈精神力量和坚厚实力。苏商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不断拓展实体经济,把实业做得越来越稳,越来越强,“江苏制造”和“江苏创造”双辉闪耀世界。尤其是广大苏商小微企业坚持实业,艰苦奋斗,竭尽心力,在各个行业做精做专,做稳做实,是江苏矢志不渝发展实体经济的坚实基础,也是大中型苏商企业的成长之源,更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海外苏商融入当地,情系桑梓。在江苏的民营企业家和江苏藉民营企业家在新的历史起点接续和传承了苏商文化精神,传承了“听、跟、走”的光荣传统,与党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必须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爱党与爱国、爱家乡是高度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怀是渗透苏商的充沛情感,规范着苏商的行为和价值观。苏商弘扬“爱国、敬业、诚信、守法、贡献”的优秀建设者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义利兼顾、以义为先”核心理念,建设家乡,建设祖国,大步走向海外,以民族复兴为己任,把企业壮大与国家发展、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自身需求与人民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苏商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自身素质三个方面有更大作为,在全面推进实现现代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更大作用,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业中实现人生价值。

苏商稳健务实,敢为人先,是创造者、创新者、创优者;苏商创新包容、尚德诚信,是致力于发展实体经济、建设市场经济和商业文明当仁不让的主角。苏商凭借着艰苦创业打基础、勇于创新走新路、全力创优争一流的精神状态,凭借着积极进取、奋发向上、争先抢先、沉稳务实、诚信共赢的精神状态,无论在本省,还是在外省,抑或是在海外,总是矢志不渝,百折不挠,吃苦耐劳,披荆斩棘,激流勇进,执着地走出属于自己的“创业创优创新、争先领先率先”的成功之路,充分表现出历史使命感、赤子之情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苏商文化精神解析

苏商文化精神是苏商之魂。苏商的健旺生命力,是以创造巨大财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重要标志的,这也是苏商文化精神的生命力。苏商精神总是深深烙铸在苏商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和影响力之中的。“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这里,简要解析“爱国尚德、稳健务实,开拓创新、敢为人先,开放包容、睿智敏行,诚信经营、祟文惠民”的苏商文化精神内涵。

第一,爱国尚德、稳健务实的文化精神

苏商文化精神最突出的品质特征就是爱国尚德、稳健务实。江苏水文化之柔到极致是坚实。苏商为人低调平实,经营诚实守份,发展务实沉稳,苏商吃苦耐劳,埋头做事,精细作业,不急不徐,不贪不狂,有着稳健务实,沉稳坚实,脚踏实地,自强不息,执著追求,实业报国的精神品质,形成了苏商特有的稳健务实精神优势。

苏商稳健务实是与实业报国的出发点和发展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苏商爱国主义精神力量和博大情怀。苏商向来主张“货殖为急”、“时任知物”,苏商一直以工业资本著称,以实业为主,商贸为辅,走“实业富国、实业报国”之路。张謇是近代苏商的领军人物,是第一个站在时代高度的民族企业家。他目睹甲午惨败,国事日非,毅然弃仁仕就商,奋力开拓实业救国道路,展现了苏商浓烈的爱国情怀。从1896年开始,张謇一生创办南通大生纱厂等18家企业,创立了实力雄厚的大生资本集团,形成一个包括农、工、商、运输、金融等业的实业体系。张謇、盛宣怀、荣德生、刘国钧、范旭东等等,他们无不是稳健务实的典范,他们办实业不是为了自己一家一族的发财致富,而是为了抵御外侮,实业救国。

苏商稳健务实,不断提升精神境界,有着越来越强烈的实业报国意识和自觉的社会责任感。近代以来,一大批苏商在进步思想影响之下,心中曙光映现,沸腾一腔爱国热血,在“实业救国”和“设厂自救”热潮鼓动之下,发奋图强,经营实业,做大做强,以报国救国为自己经商办企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稳健从事,精于盘算,精细作业。当代苏商传承着实业报国的光荣传统,稳健务实,祟尚实业,在亚洲金融风暴、美债欧债危机的一次次冲击下,苏商岿然屹立,昂然前行,显示出稳健务实抗击危机的实力,苏商沉稳坚毅,咬紧牙关,呕心沥血,实业报国,矢志不渝,不断拓展实体经济,把实业做得越来越大,越来越稳,越来越强,特别是面广量大的苏商小微企业坚持实业、发展实体经济不松劲,在各个行业做精做专,做稳做实,成为大中型苏商企业源源不断的成长之源。

稳健务实是生长在苏商骨血之中最鲜明突出的精神品质。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中,苏宁电器集团依然坚持稳健务实不放松。张近东认为,稳健务实就是发展战略必须务实稳健,企业的内部建设、团队建设要稳而刚,实而坚。苏宁电器集团创业以来,就是在形势特别好的情况下,也一直坚持稳健务实的发展策略,始终按照既定的发展战略稳步前行,在内部管理、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物流平台上进行持续投入和长期建设,积累了沉稳强劲的扩张能力。张近东曾经说过,人们看到的是苏宁电器集团的稳健,实际上我们的自我感觉是淡定。我们要的是务实,要的是平衡,我们低调不张扬,不等于我们没有能力。苏宁电器集团看起来并不是那么咄咄逼人,没有那么惊天动地,却持续爆发强劲扩张力,于无声处炸响惊雷。

弘扬苏商爱国尚德、稳健务实的文化精神,就是要传承近代苏商“实业救国、实业报国”的优秀传统,秉持当代苏商与党“同心”和“爱国、敬业、诚信、守法、贡献”的优秀建设者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义利兼顾、以义为先”核心理念。执着创业之志,坚守实业和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坚持稳健务实的发展方略,稳中求实,稳中求进,稳中求快,稳中创优,夯实苏商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常青基业,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创造越来越多的财富。

第二,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文化精神

苏商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深刻内涵是思想解放、敢冒风险、与时俱进。既是苏商的文化依托和支撑,也是促进苏商开拓创新的基因和动力,越自主创新、就越敢为人先,越敢为人先、就越能够开拓创新,互为因果,互相促进,形成苏商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独特精神品格。

当前我们理解苏商文化精神,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很好地把握和弘扬当代苏商体现的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文化精神。“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的新时期江苏精神是苏商精神之源,同样,苏商开拓创新、敢为人先、不断超越的精神,凝聚在新时期江苏精神之中。新时期以来江苏民营企业家在奋进发展的过程中,对企业的体制创新、战略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文化创新、管理创新等创新活动从来没有放松过。一批又一批成功苏商的典型,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把开拓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灵魂,开拓创新、敢于争先是苏商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持续发展的根本。当前,江苏正在大步迈向“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苏商正在大力拓展创业创新创优的新的发展空间,继续发挥江苏经济争先发展、领先发展、率先发展的主力军作用。

盛宣怀开创了中国近代工商、金融、教育等领域十一个第一,荣宗敬说“干得痛快,处处争第一”,荣德生斩钉截铁地说“我就是要争第一”。当代苏商,“艰苦奋斗、甘于奉献、严于律己”的“华西精神”创造者吴仁宝要创办的就是中国最好的工业化村镇,最好的股份制民营企业,他毫不隐瞒华西的定位、追求和取得的业绩就是“华夏第一村”。沙钢集团董事长沈文荣瞄准行业世界先进水平,领导沙钢集团实现了产品、产量、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成为第一个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民营企业,在2009年、2010年、2011年和2012年连续四年跻身世界企业500强。苏宁电器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办公室的背景墙就是一面世界地图,他已经做成中国最大,还要做世界最大的电器流通企业。泥瓦工出身的、20岁创业的恒力集团总裁陈建华,领导集团向世界第一化纤企业集团奋斗,他的目标就是“让恒力成为世界品牌,做全球化纤业的巨子”,无锡尚德成为全球最大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制造商。苏商拥有全球最大的光伏太阳能产业、造船产业等等,“敢为人先”的例证举不胜举。苏商文化底蕴深厚,低调淡定,作风严谨,从不会不分场合暴发户般大声嚷嚷,但这绝不影响他们敢于把自己的发展目标定为行业第一,并毫不犹豫地付之行动,做成第一。

苏商的“敢为天下先”是以稳健务实为坚实基础和底气的,也是以开拓创新为持久动力、支撑和锐气的。“敢为人先”体现苏商积极进取意识,“不等不靠不要不服输”,从不被动,从不犹豫,从不迟缓,从不停顿,总是饱满着奋发向上、不甘落后的精神状态,自加压力,有着一定要走在行业发展前列、走在全国前列和走在世界前列的责任心、使命意识。正是因为有这样勇于争先、敢为人先的精神、意念和勇气,苏商能够应对全球化的竞争与挑战,沉稳应对和战胜一次又一次危机,把握和创造一次又一次机遇,抢先发展,争先发展,领先发展,率先发展,为民族、为国家创造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

弘扬苏商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文化精神,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创新驱动和敢想敢干、开拓进取精神。创新战略目标,推动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开创发展模式创新和经济创新发展新局面。坚持创新发展的责任心和使命意识,始终保持不甘落后的精神状态和蓬勃向上的朝气、开拓进取的锐气和追求卓越的志气,勇于争先发展,敢于领先发展,奋力率先发展。

第三,开放包容、睿智敏行的文化精神

敢为人先的精神来自于开放包容的文化襟怀、睿智敏行底气。开放包容、睿智敏行是苏商文化精神重要特征。

开放包容是指苏商在一次次时代变迁中善于开放包容,接受其它商帮和外来文化精华,既不消融主体性主导下的勇于创新,也从不动摇对多元文化的开放包容、吸纳兼容化育生成的积极态度,近代苏商注重吸收西方现代文化,化为我用,睿智敏行,在经营中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特别是近代苏商在上海的开放包容向金融业的华丽转身、更好地支撑发展实业,新时期苏商更加开放包容,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苏商一向注重摆脱狭隘视域和地域羁绊,克服自我陶醉的任何可能,战胜或许会有的优越自负不良心态,包容兼容吸纳消化天下精化,合作共赢抱团发展,通过湖河江海的相容相通更好走向天下。

开放包容、睿智敏行是苏商秉持的精神品质力量。开放包容、睿智敏行使苏商总是进退自如,不把自己逼入死角,有充分的回旋转圜转型机会。苏商文化精神中没有单边选择,而是善于将看似矛盾对立的双方协调统一,巧妙地化解矛盾,把思想和精力集中到化危为机、合作共赢做实事上。苏商把创新包容融为一体,展示海纳百川的博怀,睿智敏行、走出去的苏商积极融入当地社会,携手当地商帮,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合作与交流,他们在海外创建开发区,创办研发中心,运营企业和运作市场,呈现了加快“走出去”、能够“走进去”、努力“走上去”的喜人景象,促进了江苏经济外向型发展的崭新格局。苏商已经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力量。苏商不断站上更高的发展起点,同时又低调自省,勤勉自励,自我鞭策,放实位置,以更为积极有效的创新,更加包容的博怀和恢宏气度,来不断推进自己的发展。

弘扬苏商开放包容、睿智敏行的文化精神,就是要坚持对多元文化开放包容、吸纳兼容的积极态度,取精去伪,扬长补短,汲取先进科技文化理念。坚持勤思善学、睿智敏行的文化品格,尊才重智,与时俱进,不断提升生产技艺、企业素质和企业家修养,在各个行业做精做细、做专做实、做优做强、做大做久。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促进经济外向型发展的崭新格局。

第四,诚信经营、祟文惠民的文化精神

诚信经营是苏商文化精神的突出体现。张謇提出:“人可以穷,可以死,不可无良;国可以弱,可以小,不可无信。无良,不人,无信,不国。”荣德生提出“心正思无邪,意诚言必中”、“经营事业,信用第一。”苏商有着极强的诚实、守信、守法、守约精神,在借贷还款、货款结算、税款缴纳等商务基本方面做到重诺守信,自觉保持诚信经营的自律精神,从根本上体现出合作互助精神和合作共赢的商贸精神。苏商素有竞合共赢的奋斗胸襟,在竞争中诚信合作、在诚信合作中发展、在发展中实现共赢,苏商清楚只有精诚合作,最大程度地共享资源,才能稳健快速发展。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苏商面对新情况,抢抓机遇,继续有效保持并全面增强尚德诚信的精神特性。尚德诚信是苏商的品行,是苏商的责任,是苏商的道义,更是苏商的准则。如雨润集团在全国食品行业率先提出了“食品工业是道德工业”的道德理念,以此建立道德与诚信品质一流的企业文化,雨润集团坚持诚信经营,质量第一,倡导品牌文化,向全社会亮出苏商尚德诚信的企业品牌,充分体现“真诚如雨、滋润万家”的服务宗旨,表达“诚信勤敏、谦学艰毅”的文化精髓。

苏商向有祟文惠民、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文化传统和自觉追求,“积金积玉不如积书教子,宽田宽地不如宽厚待人”、“绵世泽莫如为善,振家声还需读书”。苏商的崇文既是通过祟文重教重义来体现,也是通过讲信用重信誉守规则的诚信商贸品德来具体体现的,近代苏商大多是信守传统道德、讲究操行气节的“绅商”。他们把儒家学说应用到企业经营中,宣扬“信义经商”。这是苏商立业之基、经营之道,使苏商立于不败之地保持基业常青。

苏商祟文惠民,反映了江苏重教育、重科技、重创新、重发展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苏商极为重视师道教化,对创办教育,培育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向来高度重视,有切切实实的举措落实推动。对人才地不分南北,向来视为同乡,善用善待,团结共进,从不排斥歧视。

苏商崇文惠民,强调积极进取,创造财富,善于处理好义与利关系,践行“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理念,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毋庸置疑,不赢利的企业是不道德的企业,苏商有能力追求利,但追求的是“仁中取利,义中求财”,并以“利”作为自身进一步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原动力。苏商总是富而怀仁,以“义”来支持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促进祟德向善的社会和谐。苏商大力倡办教育、文化、科技、慈善以及各种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公益事业,当代苏商积极投身“光彩事业”、“同心工程”、感恩行动和社会慈善事业,通过富而思源、富而思进,回馈社会、造福社会、促进共同富裕,实现产业报国的大志和大义。

三、苏商文化精神是全社会的财富

苏商精神充分体现了世纪之交在东方古老传统与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对接、碰击中融合中西文化的苏商情怀,体现了新时期苏商高起点传承,更加稳健务实,更加敢为人先,更加创新包容,更加尚德诚信的新品质。苏商精神中既恪守儒家思想,吸纳各大商帮的文化精华,祟文重教,儒雅温润,尚德诚信,又开放包容接纳西方市场经济观念,主动接轨近、现代工业文明,开放开拓,创新包容;苏商既重商追本逐利,血脉贲张,又重义回报社会,侠胆义肠;既有开拓创新的意志品格,又有开放包容的文化胸襟;既有务实重工的价值理念,又有尚德诚信的处世哲学;既有前瞻开放的战略眼光,又有精明善变的经营谋略。

苏商文化精神体现出重实业重制造重科技重市场的价值理念,体现出稳健务实的全局性战略部署和扎实沉稳推进的经营之道,体现出前瞻开放和创新包容的文化襟怀,体现出抢先争先的目标定位、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超前意识和一以贯之、坚定不移的尚德诚信商贸操守;苏商精神中也还呈现出苏商既谨慎稳健又灵活机敏的经营谋略,既稳扎稳打又钻营精明的盘算以及严谨精细的制造技术追求和低调内敛温和平实的为人处事风格;更体现出苏商重视和苦心打造终端市场,强调企业与顾客共享产品、与员工共享财富、与政府共享文明、与社会共享资源的大合作大共赢理念。

苏商文化精神是苏商竞争力之源,是苏商凝聚力、影响力之源,是苏商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苏商的发展证明,苏商有了这样的精神力量,就有了核心优势,就能够头脑清醒、明识大势,就能够精力充沛、抓住机遇,就能够坚毅果断、顶住压力,就能够聪明智慧、创造机会,就能够始终稳健务实、迈开大步。

精神文化论文第2篇

当代文化理论一般把文化分为几个层面:其一是基本层,是社会人群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各种娱乐性技艺、兴趣、爱好等。它们和人的生活最为紧密,是人的生活乐趣的基本表现形式,具有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参与面广等特点。比如,各种文玩器物之把玩、三教九流之绝技、鸟兽鱼虫之饲养、琴棋书画之表演、劳动实践之创造等。其二是习俗层,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礼仪、禁忌、习俗、宗教等。其三是制度层,是国家、单位、机构、组织等为规范社会行为所制定的法律、规则、契约等。其四是精神层,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体系。精神层不仅仅是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取向、精神皈依,也是一个国家、民族的价值取向和赖以存续的精神支柱。比如,国家推行的核心价值观理念,就是文化的精神层最集中的体现。精神层看不见、摸不着,其实它才是文化之精华,是文化运作的大脑与中枢。所谓政治信仰、民族精神、道德律令等,皆属于精神层面。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等,是精神层最为常见的载体。有人把文化分层形象地类比为一个“洋葱头”,最外的为基本层,处于核心位置为精神层。各个层面紧密联系,形成一个结构系统。没有外层文化的支撑,内层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少了精神文化的主脑引领,文化也就失去了精气神,成为无帅之兵。与之相适应,公安文化也是分层的。第一层是公安文化基本层,它虽然不像社会文化层那样包罗万象,但是具有公安文化特色。比如,警察图书馆、警察博物馆,警官俱乐部、各种类型的协会等。第二层为公安礼仪层。包括公安特有的文化礼仪、各种行为仪式等。第三层为制度层。有关人民警察的各种法律、法规、行为规范、条例、禁令等,都包括其中。第四层是精神层。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上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体系。四个层面相互关联、渗透,形成公安文化分层运作的体系。当然,文化分层只是一种理论假设,其目的在于说明人类文化以什么方式存在,以何种功能作用于人群。尽管分层略显生硬,但基本表明了人类社会文化运作的方式,为我们研究文化基本功能、实施文化育警战略提供了基本的参照系。

二、公安文化育警现状分析

根据上述文化分层理论,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文化表现为多个层面。在此背景上,文化育警也不再是单个层面的实施,而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有浅层次的行为规范、兴趣、爱好的培养,也要有中层次的制度建设、绩效考核、奖惩机制管理,更需要高层次的精神文化哺育、心灵的升华。但在当前公安基层文化育警的实践中,还存在着不平衡现象,那就是实体化、浅层次、形而下、操作型、娱乐型文化研究多,高层次、形而上、审美性、精神性文化活动较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文化育警的认识不够全面,将文化育警等同于“表层文化悦警”、“文化产品享警”、“文化技艺惠警”层面,还没有上升到精神文化产品育警的高度。在当前公安文化育警的过程中,基层蕴含着巨大的热情与能量,成千上万的人民警察参与到公安基层文化建设伟大实践中。但公安基层领导比较偏爱“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见效快”的实体文化形态,将文化建设重点主要放在浅层次的实体文化建构方面。诸如警察图书馆、警察博物馆等知识文化形态;警察茶社、棋社、沙龙等休闲文化形态;音乐、绘画、书法、摄影等才艺文化形态;警营文化月、文化周、开放日等仪式文化形态;警官艺术团等社团组织文化形态;地方特色警民联谊文化形态等。这些当然是有很大育警价值的公安文化形式,但是由于大多处于公安文化体系的表层结构,并不能很好地体现公安文化的精神特质。其结果是将文化育警过程湮没在大众文化建设的海洋里,实体文化过剩,精神文化缺失,导致实际文化活动与警察精神需求脱节现象发生,给许多警察留下“被文化”印象。不可否认,公安文化的繁荣要靠基层文化的繁荣来支撑,但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在抓大众实体文化的同时,更要重视高层次、审美性、精神性文化产品的建设,因为它是公安文化的“塔尖”。“塔基”和“塔尖”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崇高的文化理想和艺术追求创造具有公安“灵韵”的黄钟大吕之作,才是公安文化发展的“黄金塔尖”。基础层、特色层、精品层构成公安文化建设的基本结构层次,有了合理的结构体系,文化育警才能兼顾形而上和形而下,达到对人民警察娱形、悦心、培德、聚魂的作用。

三、高层精神文化在文化育警中的重要作用

文化育警不仅仅要让人民警察享受技艺、礼仪等实体文化,恪守、信服中层制度文化,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心灵开放层面上自由自觉地接受高层精神文化,成为高素质的人,而“非工具”的人和“单向度”的人。其原因在于:实体文化的娱形、悦心作用,可以使人民警察在繁重的工作之余,舒缓疲劳,减轻压力,投入到更为紧张的工作之中;制度文化,能使他们形成坚硬如铁的法律理性精神。但达到这样的层面依然不够,因为在当代文化理论看来,一个不知疲倦、拼命工作的个体,一个唯命是从的被动主体,一架冰冷的法律机器,并不能称之为高素质的人,因为他们可能是“工具”的人或“单向度”人,而不是马克思意义上“全面发展的人”。怎样才能避免培育对象成为“单向度”的人,答案显然是明确的。“单向度”的文化才是培育“单向度”的人的根本原因;丰富、立体、全面、高品位文化的哺育,才能避免工具、单向度的人的出现。这就要求文化培育者自觉遵守文化教育的基本规律,避免强制性文化灌输,实施多渠道的润物细无声式的文化哺育。除了培育身体强壮、心理健康的主体,还需要培育具有更高精神追求的马克思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人。最终目的是培育警察的精神世界,形成人民警察的核心价值观,筑牢精神信仰体系。就是说,高层精神文化育警是文化育警高级阶段,在文化育警中具有统摄地位,是培育高素质人民警察的必由之路,也是文化育警最终目的与归宿点。就目前情况看,基础性文化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人民警察享受到了文化活动带来的种种乐趣,但也确实存在样式单调重复、行为功利应付、形式大众化等现象,高层次、精神性、审美性文化教育机制、体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这与提高人民警察文化软实力、培育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提升人民警察价值判断力这一育警总目标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四、如何实施高层次精神文化育警

其一是思想意识方面。实施主体方面,特别是领导层,一定要充分认识文化分层理论,了解文化诸层面的性质与功能,把文化哺育看做一个相互关联的结构系统,既要有浅层次的行为文化,也必须有高层次精神文化。避免将相互关联的文化形态割裂开来,单层面实施文化育警活动,防止育警过程的碎片化、庸俗化。在实施对象方面,要使受教育主体切实感觉到精神文化对心灵的滋养与提升作用,杜绝在文化育警活动中搞形式主义。全警上下要形成这样的意识:文化活动是人生难得的精神享受活动,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盛宴、思想灵魂的升华,而非一项需要“被动”完成的“任务”和“负担”。

其二是培育体制方面。制订合理的文化育警大纲,正确配比文化育警所需文化产品层次比例,制订近期、中期、长期培养计划,使文化育警规范化。文化育警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低级到高级的渐变过程,因此,制订合理的实施大纲,实行目标管理,是文化育警取得成功的机制、体制保障。基层机关要根据警察实际接受能力以及文化感受兴奋点、关键点、特色等,找对切入点,步步引导,由俗及雅,由浅入深,由行动层到精神层,由培育日常行为、兴趣爱好向培育核心价值观转变。在时间要求上,要给予足够长的时间段,不必急于求成,也不必天天督促,而是把文化育警看成国家层面的精神启蒙教育,常抓不懈,按大纲要求不疾不徐、有条不紊地实施,日积月累,由量变到质变,必见成效。

其三是层次转型。在夯实表层文化教育的基础上,应适时向高层次、审美性、精神性文化教育转变,这是文化育警成功的关键步骤,也是文化育警根本目的所在。无论何种形式的文化育警,其基本理念都是通过“文化”这一中介,达到对作为主体的人的影响,这种影响应是多层面、立体型的。从表层转向高层,文化育警就不再是靠物力、财力投入,建警察沙龙和博物馆、成立警察俱乐部、举办警察文化艺术节等中介形式所能解决的,而是需要高层次精神文化产品的介入才能完成。选取的高层次育警文本要有思想、哲理深度,尽量贴近警察生活,引起他们思想上的共鸣。例如,一些优秀公安小说,较好地把握了生活、艺术、意识形态之间的互动关系,显出丰厚的人性内涵和公安文化底蕴。《警察世家》中周栓宝的善良与正义、刘海山的执着与忠诚,《无悔追踪》中老肖的忠于职守,这些人物背后都隐藏着一座水下冰山———不为邪气所动摇的人性、法律底蕴。有了这一深厚底蕴,警察才有属人的判断力。欣赏这样的艺术文本,才能给受教育者以审美震撼力,陶冶和净化心灵,形成高素质警察队伍。

其四是实施文化育警要遵守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原则。育警形式可灵活多变,多种多样,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引导实施。如引导警察开展读书活动,培养艺术鉴赏力;聘请专家就某些人类精神价值极高的文化名著做“导读”报告,做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提高普通民警对文化精品的接受与欣赏能力。通过这些活动,使他们由浅入深,慢慢接触高层精神文化,逐步理解高层精神文化精髓,主动享受高级精神文化,达到开阔视野、了解社会人生、增强社会管理创新意识之功效。

其五是最终实现受教育主体的文化塑形。所谓文化塑形,是指通过文化氛围的熏陶,让人自觉按照某种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精神信仰行事。因此,文化育警活动的目的必须凝结在“人”上,培育理想的人是最终目的,其他都是手段。一个精通法律文本的人,如果缺少人性内涵,他的执法水平就只能停留在较低层面上,甚至可能变成缺少人性光辉的酷吏;一个对青山绿水怀有爱心的人,才有可能自觉保护环境;一个真正体悟杜甫诗中“忧国忧民”高尚情怀的人,在执法活动中才不会出现“扰民”现象。文化育警不是一种知识教育(浅层),而是一种“精神塑形”教育,一种信仰和价值观判断能力的培养,一种对社会、自然人生正确体验能力的培养,一种美好心灵的哺育(深层)。只有实施了高层次文化塑形教育,主体才能以正确、全面的视角理解真相,透悟人生真谛。对于失去判断能力的主体来说,即便有丰富的人文知识,也只能是知识的叠加和堆积,这样的人知识虽多,但摆脱不了素质低下的命运。

五、结语

精神文化论文第3篇

1.发扬“红船精神”,重视“红船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对学生德育目标的强化功能

德育目标是由各个部分相互关联所构成的统一体,其内容宽泛。德育任务在某种程度上即是这些构成德育目标部分相互关联的显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总的规格性的要求构成了德育目标,而德育任务对规格性的要求则相对较为具体。通过实施教育使学生符合建设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总任务的要求,符合接班人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要求是德育的根本任务之所在。校园文化建设要与学校的德育教育培养目标相统一,其指导思想和具体内容也必然根据这些要求来确定和体现。德育功能在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中起奠基性的作用,校园文化以共有的文化氛围、人文精神气质熏陶和滋润着每一个在校的师生,使生活于其中的每个师生在价值判断、行为方式和观念思想等方面都受到教育。健康有益、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是教育、引导、团结师生的有效方法,为学校的德育思想工作提供了新的可供选择的视角,由此也成为了学校德育的重要渠道。学校可以发挥“红船精神”推进校风建设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德育的另一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由于大学生还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事情的判断和把握处于一个确定的不确定性阶段,必须发挥“红船精神”的教育来引领净化学生的心灵,丰富内心的精神生活。为此,学校应该充分汲取“红船精神”的价值因子,实现“纯化”德育目标建设的目的。校园文化寓涵着德育目标的内容,其物质形态具有随意性、多元性和形象性等文化特点。它同时具有寓教于景、陶冶感情、优化坏境的作用。其非物质形态所包蕴的因素极为丰富,主要包括科学观、价值观、世界观和行为规范、教育态度、教育思想等不同层次,而所有的这些都是涵盖于德育目标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与要求的,正是这种非物质的校园文化造就了校园文化的姿态万千的形态并使其各种形态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从而形成(锻造出)一所学校独有的“文化场域”或者效应,熏陶校园文化人的性格、情操、思想等。据此,要发扬“红船精神”,积极倡导“德育目标”的价值理念。将“红船精神”的实质性内核价值与德育目标的精神品性相结合,努力营造一种与德育目标相符合的校园文化。

2.坚持和发扬“红船精神”,坚持与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精神相结合

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坚持以人为本,从师生的实际出发,有利于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和科学配置各种教育资源,从而更好地遵循学生和教师的成才规律、教学规律、校园建设规律以及行政管理规律,使一切有利于师生成长成才和学校发展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推动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此,学校可以与坚持“红船精神”之首创精神相结合,发挥学校统筹兼顾的作用。通过将“红船精神”之首创精神融入师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积极推进“红船精神”之首创精神进校园、进课堂,帮助学生树立创新的价值观。以“红船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是时代的要求,是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教师文化建设问题的必须。建设优秀的教师文化,引导教师努力形成具有感召力的人格能力和精神气质,有助于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教师要运用“红船精神”强化师德建设,发挥高尚师德的熏陶感化作用。譬如,教师可以在相关的课程设计中讲解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并取得成功的历史,从而引导学生理解这种诸如奋斗精神与艰苦卓绝的奉献精神。通过“红船精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作用,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追求,锤炼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将这种精神与现实联系起来,在实践中完成大学生的自我成长。各高校通过组织以“红船精神”为课程背景的社会调查、社会考察活动和“红色之旅”考察活动、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研究生文教团等实践活动,品牌性的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等,使青年学生真正感受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通过实践,学生感受到时展的脉搏,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奉献精神、责任意识。坚持和发扬“红船精神”,积极倡导校园文化的创造性精神。不断通过“红船精神”的价值引导作用,鼓励学生创造的积极性,并同时与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相结合。所有的创造都是为了服务于人的,进而要全面提升人的综合素质能力。

3.坚持发扬“红船精神”,把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契机

红船劈波行,精神聚人心。“红船精神”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开天辟地,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夺取一个又一个新胜利,为人民谋求幸福生活。今天,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红船精神”,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干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向导,在创造中求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运用“红船精神”以先进的文化引导青少年,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青少年,培养青年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提高青年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要坚持弘扬“红船精神”,努力把青年塑造成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共产主义的大力弘扬者、科学理论的坚定追随者、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精神的广泛传播者、健康生活方式的积极倡导者和社会主义道德的自觉实践者。要带领青年广泛开展科技文化活动,加强科学精神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教育。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结合“红船精神”在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和艰苦奋斗等方面下功夫。要积极弘扬“红船精神”,要用发展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机制,谋划新思路,推出新举措。

二、结语

精神文化论文第4篇

(一)以“天人合一”为基础的“中”“和”精神。以“天人合一”为基础的“中”“和”精神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之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由庄子提出,是中国人对天地最初的基本的思维,该思想认为人与天不是处于在主体与对象的关系,而是一个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这一思想后经董仲舒进一步继承后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成为了儒家、道家和佛教的的重要观点。

(二)以“仁”“礼”为内核的伦理精神。孔子创建了以“礼”“仁”、“中庸”为内核的伦理思想体系,为儒家伦理道德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基础。其中,“仁”的思想的提出是孔子对中国伦理学最突出的贡献之一,是中国古代伦理学由自发走向自觉的标志。仁”以爱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为根基,“仁者爱人”,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思想根源逐渐演变为社会的伦理原理与道德情感。同时,孔子对“礼”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提出了“克己复礼”的观点,后来时期的荀子也很重视“礼”的观点,认为礼是节制人的欲望的最好办法。后来的儒家思想继承发展了先贤的观点,主张用礼来调节人的,成为了儒家核心思想之一。

(三)以“修身”为根本的道德精神。儒家思想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所在。从儒学思想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来看,儒学的精华在做人这方面体现的尤为重要。《论语》在学做人方面蕴含着很精髓的思想,其中提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的根本是在修身,而且从天子到庶人,所有人都要以修身为本,这就是儒学的根本精神。要成为一个君子,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儒学把希望寄托于人的价值的提升,而人的提升要靠自身修养的提升来实行,而不是靠一套规则的束缚来实现。

(四)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在中国传统的道德思想中,推人及己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不少思想家对推人及己的观点进行了论述,其中《论语》中就记录着很多关于孔子推人及己的观点,“其怒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都是该观点的体现。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能够合符规范,一个社会或国家就能够长治久安。后来的墨家的“兼爱”思想也体现了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后世的儒学家在前人的基础上将这一思想发扬光大形成了儒家处理伦理关系的重要原则之一。这种推己及人的伦理原则及其思维方式,在当今核心价值观的建构过程中,也仍有重要意义。

二、核心价值观与现代文化精神

(一)现代文化的含义。通常意义上提到的现代文化是指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不断建构和发展的优秀文化。这种现代文化传统,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吸收西方文化精神而建构和发展起来的。

(二)现代文化精神的主要内容

1、现代科学精神。现代科学精神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所提倡的现代文化精神之一。中国古代曾经有着灿烂繁荣的科学文化,形成了举世瞩目的中国传统的科学精神,但是随着中国闭关锁国的政策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中国渐渐在世界科学的发展进程中落后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我们开始逐渐接受西方先进思想,形成了“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的现代科学思想。而在现在我们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时刻,必然要求我们弘扬现代科学精神,树立科技决定今天,科技决定明天,教育决定后天,文化决定永远的科学观点。

2、现代民主精神。现代民主精神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所提倡的现代文化精神的另一个方面。中国古代的优秀思想中有着悠久的民本思想,但长期的封建社会的统治,使得中国长期与民主无缘。“五四”运动以后,被引进的西方民主观点逐渐在中国生根发芽,中国完成了从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的阶段的更替,后来到当代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最终形成现代民主精神。当今培育和践行“民主、自由、平等”的核心价值观,也要求我们必须弘扬现代民主精神。

3、现代法治精神。现代法治精神的含义在于一是要求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二是要依据法律法规治理国家(依法治国);三是公民自觉知法、守法;四是法治目标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民自由、平等的民利,文明、和谐的社会秩序。当今我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逐步形成和强化“依法治国”理念。

三、结束语

精神文化论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思想政治;应用;方法

1运用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实施企业精神文化建设的意义

运用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可以提升企业精神文化建设的效果,从而也提升企业文化建设的效果。从管理的本质上讲,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灵魂。现代企业的主体是人而不是物。正如是人创造着社会一样,企业人员也创造着企业。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努力奋斗,企业既不可能生存,也不可能发展。企业中人的素质、人的热情、人的积极性和献身精神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和资源。因此,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人。而企业管理的本质也就是围绕对人的管理这一核心而产生的深层意义,通过企业成员的发展而使企业发展。企业文化也正是通过做好人的工作而使企业产生核心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而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最擅长的就是做人的工作,对如何做好人的工作有一整套完善的理论和具体的实施方法,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进行企业精神文化建设完全可以提升企业精神文化建设的效果。

2利用思想政治工作的大力宣传,实现企业价值理念灌输

宣传手段在企业精神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由于企业精神文化也是属于思想范畴的东西,在进行企业精神文化建设的时候,利用好报纸、书籍、杂志、电影、电视、广播、板报、黑板报、互联网等主要宣传媒体,充分发挥宣传的作用,可以统一广大员工的思想,使员工的价值理念与企业所倡导的价值理念相一致。

宣传形成舆论、引导舆论的功能对企业精神文化建设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在企业精神文化建设的时候,充分利用各种媒介传播企业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多种宣传媒体在连续的时间传播一致的价值理念,就会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一起,吸引人们按照企业倡导的价值理念思考问题。同时,它又批评对立价值理念或其他价值理念的异己倾向,启发人们从其他价值理念的束缚中摆脱出来。通过不断引导与企业所倡导价值理念一致的舆论,批判与其不一致的价值理念的舆论,从而形成统一认识的价值理念。因此,在企业精神文化建设中运用宣传的手段是非常有必要的。

3通过评比竞赛法,实现企业价值理念自我培养

评比竞赛法是组织员工相互竞争,激励他们奋发向上的一种方法。因为它有一定目标的优劣之争,可以激发人争强好胜的心理要求。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这是一种非常常用的方法,通过各种先进的评比,开展各种竞赛,在潜移默化中向员工灌输政治理念,比如优秀党员、先进党支部、先进生产工作者等。

企业精神文化建设的工作对象也是人,也就是说企业精神文化的工作对象也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要求,所以在进行企业精神文化建设的时候,也可以并且应该利用人们争强好胜的这种心理特点,充分利用评比竞赛法的优势,通过评比竞赛法使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企业所要倡导的价值理念,使案头价值理念转变为实践价值理念,提升企业精神文化建设的效果。

评比竞赛可采取多种多样的内容和形式,既可以在团体之间开展,也可以个体之间进行。从内容方面讲,可进行单项赛,也可以进行综合性评比。在企业精神文化建设中采用评比竞赛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在企业精神文化建设中开展评比竞赛活动,为的是把案头价值理念转化为实践价值理念,因而开展评比竞赛的活动要围绕企业所要倡导的价值理念进行,设计好评比竞赛的内容、形式、规则等。

其次,评比竞赛的条件要具有明确性。评比竞赛活动的开展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的,这些条件是竞赛参与者必须遵守的,也是评比的依据。这些条件必须明确具体,使参与竞赛者和参与评比工作的人都能够理解和掌握。这样既有利于竞争者明确努力方向,也有利于评比者掌握评比标淮,使竞赛评比工作少走弯路,顺利地开展和进行。如果评比竞赛条件模棱两可,可以作多种解释,就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分歧。这不仅使参加竞争者难以掌握其要求,也容易使评比工作出现差错,影响价值理念转化的效果。

再次,评判要公正。评判是竞赛评比法的最后环节,它不但影响这种方法的整体效能,而且会影响员工对这种方法实施的态度。也就是说如果评比是公正的,如实反映了参赛者的实际水平,不仅能给优胜者以鼓舞,也能给其他员工以鞭策,促使广大员工向优胜者学习。如果评判不公正,真正的优胜者被淘汰,而功效一般者却被评为先进,就会使参赛者产生被蒙骗的感觉,不仅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而且会使价值理念转化的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评比者要把握好标准,秉公评议,尽力做好评判工作。

最后,要奖励优胜者。奖励优胜者也是对员工一种有效的鼓励,为充分发挥奖励对员工的激励作用,从制定竞赛评比计划时起就要考虑奖励的方式方法,并连同竞赛的条件一起公布于众,使其成为推动员工参加竞赛评比的动因,激励员工参加竞赛评比活动。奖励可分为精神奖和物质奖。4发挥情感激励,投入企业精神文化建设

情感激励是一种以联络人的积极感情为基础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过程。通过关心人,帮助人,尊重人,协调企业中的人际关系,对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可以起到较好的作用。在企业精神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如果能利用好情感激励的方法,将会对价值理念的转化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企业精神文化建设中运用情感激励法,企业管理者通过对员工情感投入,关心、帮助、尊重员工,必然会拉近管理者与员工的感情,打开他们的心灵大门,使员工从心理上接纳管理者,从心理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管理者所要倡导的价值理念借助感情这种“催化剂”也容易被员工所接受,企业精神文化建设的效果更为显著。

5引导非正式组织,促进企业精神文化建设

在企业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引导和控制非正式组织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巧妙利用人性化管理的技术。企业是由人组成的,人性则是联结人群的纽带。采用人性化管理,就是合理利用人的心理因素或精神状态来取得最佳的工作效率。企业管理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企业员工的情绪、心理和人际沟通的方式对管理绩效具有重大影响。经验表明,企业中的信息沟通往往在非官方的场合中交合力更强。也就是说,企业管理者在与员工接触中应多一些人情、人性,真心与员工交朋友,了解员工的疾苦,解决员工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二,学会平易近人的交流方式。企业中劳动分工是一种自然方式,并不意味着人的先天能力的不平等。但由行政关系而形成的心理距离,使企业的管理者为员工所敬畏。管理者只有通过主动与员工接触,才能使员工消除对领导的恐惧、顾虑和防备。这样,才能使管理者容易加入到“非正式组织”中,对员工的种种情绪反应有真切的了解和把握,从而更容易对“非正式组织”施加影响。

第三,善于把握“关键人物”,把握住非正式组织的枢纽。首先是中层干部,他们往往都具有自己的一个小集团,对相当一部分人施加着影响,在一定范围内有较大的影响力,放弃他们就等于舍本逐末。其次是秘书与助理,他们不仅对企业业务上的事很清楚,而且对各种传闻及各类事件的来龙去脉也知之甚多,他们完全可以作为桥梁,起到沟通作用。当然,若他们试图维护自己的上司,则可轻而易举地通过“闲话网”来传颂上司的感人事件,达到管理者通过自身努力难以达到的效果。再次是非正式组织中“情绪领袖”,他可能是一个很普通的工人,但他对群众舆论有着极大的影响力,管理者的任何一个不慎之举,都可能招致料想不到的严重后果。因此,认清这种情绪领袖,并与之保持沟通是很有必要的,争取在一些棘手问题的处理上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使他们的作用方向与企业的目标一致。

6树立典型,培育企业价值理念

典型示范方法是以典型人物典型事例教育和鼓舞人们,以推动各项工作开展的一种方法,是企业思想工作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企业精神文化建设中,进一步研究和运用典型示范方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培养和树立不同的典型。从典型的主体分,有个人典型、集体典型;从典型的内容分,有单项典型、综合典型;从典型的影响面来分,有社会典型、行业典型、单位典型;从典型的价值判断上分,有正面典型和反面典型。

在企业精神文化建设中运用典型示范法,也就是把价值理念的内容寓于典型的人和事中,通过对典型事件和模范人物的宣传,把抽象的价值理念变成具体生动的形象,从而起到转变员工价值理念的作用。典型示范的形象具体,生动直观,便于引起人们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任何典型都是个别的、具体的,生活在它周围的人们可以直接接触它。有关典型的宣传,很容易得到人们的确认,能够使人们形成较为深刻的印象。同时,人是有感情、有理智的,大多数人的心理情绪总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比较消极落后的人,往往也具有某种程度的积极心理因素。因此,通过生动直观的典型事迹的影响,必然引起人们思想感情上的共鸣。这种共鸣感又将潜移默化地促进人们价值理念的变化。因此,在企业精神文化建设中可以也应当运用好典型示范法。

参考文献

[1]张云初,王清,陈静.让企业文化起来:企业文化塑造实务[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7.

[2]贾强.文化制胜:如何建设企业文化[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6.

[3]韩玉芳,林泉.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教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

精神文化论文第6篇

(一)精神的概念“精神”在《辞海》里大致有下面几项意思:“一是指心理状态、人的思维活动和意识;二是指心神和神态的指向程度;三是指精力、活力;四是指神采、韵味;五是指内容的实质。”这五种解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是指人的主观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特征,是对人的情绪、意志、心理以及心境的描述;第二是指事物所体现出来的意境、神韵或主题。

(二)检察精神文化的概念同样,在研究检察精神文化之前,我们先得探讨一下检察文化的概念和定义。检察文化的定义是什么?目前检察理论界和法律文化研究者都已经做了大量的探讨,但是都莫衷一是,没有统一、精确的答案。关于检察精神文化,孙光骏在该书中指出:“检察精神文化是由检察工作而产生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心理状态、理想人格、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总和。检察精神文化作为检察文化在理念层面的具体表现形态,它决定着检察文化的特质,代表着检察文化的层次,引领着检察文化的发展方向,也是检察文化的核心要素。”

二、检察精神文化的主要内容

(一)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检察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它决定着检察精神文化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在所有检察精神文化因素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没有价值观的引领和主导,构建科学、和谐的检察精神文化就会因为失去遵循而迷失方向。因此,“务实、为民、廉洁”价值观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它使检察机关深刻地认识到,仅仅办好案件、做好业务是远远不够的,而且,核心价值观没有树立,检察机关也缺少了一种具有凝聚力的精神文化认同的力量。因此,价值观的建立关系到检察机关的社会信用和检察工作的社会效果等,是构建检察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

(二)检察职业精神职业就是人们根据社会分工不同所从事的具体工作,职业精神则是指人们在一定的职业生活中能动地表现自己,反映职业性质和特征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职业精神是人类精神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什么样的职业精神就会有什么样的职业群体,高素质的职业群体必须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和所追求的事业坚定地尊奉着一种内在的共同职业精神。检察官作为法律监督者,肩负代表国家提起公诉、查处贪污贿赂等艰巨职责,必须养成良好的职业精神。

三、检察精神文化之于检察文化的重要作用

(一)检察精神文化是检察文化的重要内容检察精神文化从属于文化学,从文化学的视角看检察文化的三个维度有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检察文化。任何一种文化都有三个方面的要素,即:文化的心理要素,也即是文化的精神观念层面,一般称为精神文化;文化的行为要素,也即是文化行为方式层面,一般称为行为文化;文化的物质要素,也即是文化的物质实体层面,一般称为物质文化。检察文化亦不例外地由此三要素构成:检察精神文化、检察行为文化和检察物质文化。检察精神文化是属于精神、思想、观念范畴的文化,它体现检察行业的特点,反映检察工作和检察工作活动规律,是由检察工作而产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心理状态、理想人格、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综合。检察精神文化作为检察文化在理念层面上的具体表现形态,它决定着检察文化的特质,代表着检察文化的层次,是检察文化的核心所在。

(二)检察文化的本质是精神文化检察文化的本质是从哲学角度上分析其与其他文化现象相区别的本源性特征,从我们对检察文化的定义可知,检察文化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价值观念”、“检察传统”、“工作习惯”、“思维模式”等精神层面的要素,最终在文化传播、传承中最为稳定和自然的传递机制也是由这些精神要素所构成的。另外,从哲学上对检察文化的定义,可以概括为历史凝结而成的,检察群体中占主导地位的存在样式。这种样式并非完全依靠器物、文字、声音、图像等可感知的要素表现并传承的,其实,这方面的要素所占的比重并不大,更为关键的还是依靠人的精神理念、思维习惯、文化传统等精神层面的要素进行的。中国古代哲学认为精神是一种根源性因素,具有先验性的色彩。因此,虽然从文化属性上讲具有多重属性,但最本质的是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论文第7篇

关键词:新经济文化大学文化创新自由开放

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百年校庆的“五四”重要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他又进一步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因此,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和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碰撞的中心,高等学校应当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把创新作为大学文化精神的核心。同时,在核心之外,还需要加人“自由”和“开放”,才能构成大学文化精神的完整内容和体系。

1文化

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本身具有创新性,人与自然物区别开来,就在于人的创造。所谓创造.就是建立前所未有的新质文化的过程,也就是创新;创造表现着人的本质。文化以创新为内核,因为创新才有了文化。关于文化的发展,有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不同时代、内涵和民族的之化,其内在的创新机制是不一样的。这里的不样有两层含义:一是有没有创新机制,二是创新机制是什么样的。就第一个问题而言,即使没有创新机制,当然也要创新,因为人要生存,更要发展,而发展的前提便是文化创新:就第二个问题而言,文化内在的创新机制不一样,文化的创新和转型也会不一样,例如中国封建文化的墨守成规,使中国文化长期被禁锢而得不到充分发展,而欧洲的文艺复兴沐因为文化思潮的突变和打破成规的创新精神,使欧洲文化冲破中世纪的黑暗,进人了一个新的辉煌时期。

文化本身具有创新性,这种特性是需要一定的创新机制来发掘的,而机制的存在与否以及机制的健全程度如何,则取决于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氛围。中国的封建文化在唐朝时达到鼎盛,各国学者云集长安。当时的封建统治者不但支持学术外传,对中外文化的兼容和吸收也持宽容和鼓励态度。这种开放和自由,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并不多见,也因此使唐朝时的中国文化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然而,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知识分子并没有把这种优良传统一直留存下去,“传内不传外”“文人相轻”的不良风气,以及封建王朝的固步自封、闭关锁国,使文化有名无实,有形无体,沦为摇头晃脑的“之乎者也”。尽管我们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尽管欧洲中世纪教会统治的黑暗阻碍了西方文明的进程,但冲破层层阻隔的欧洲文化在经过一段较长的阵痛期后,终于迎头赶上并超过了停滞不前的中国封建文化,并使这种西方文明对中国文化的优势几乎一直保持到现在。历史事实说明:隔离、封闭必停滞;开放、自由方发展。具创新性的文化需要自由与开放。

2大学文化的特征和地位

所谓大学文化,是指在大学历史发展过程呼形成的.人们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士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匆围。大学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以潜移默化的形式传递着社会文化的精神。

2.1大学文化的基本特征

要认识大学文化,首先要分析大学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一,大学文化是传统与现代的同一。如果孤立地看待传统与现代,认为传统的就是过去的,现代的就是现实的,那传统与现代就成了一对矛盾。但如果从这个概念来看,传统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对现实社会仍产生巨大影响的特质或模式。既然传统是特质或模式,那么,完全可以在现实当中和现代化进程中自主决定是否吸收这种特质或采用这种模式,则传统与现代也就不成其为矛盾:大学文化,首先是吸收和继承了以往的文化成果,是传统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积累。同时,大学文化相对处于社会文化发展的前列,又因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大学成为现代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这就使大学文化成为传统与现代的同一。

第二,大学文化是融合与批判的同一。大学文化既秉承传统文化.又吸收现代文明;既背靠民族文化,又面对外来文化,通过学术交流,各种文化中的不同观念、学说、思潮在相互交锋中渐趋融合而形成了新的文化或文化现象。在融合的过程中,因为文化本身具有批判性,因而大学文化不仅仅是吸收不同文化的成果,也会理智地进行批判和选择,进而剔除文化中的糟粕。

第三,大学文化是积累与突变的同一:所谓文化积累,是指旧文化的保存和新文化的增加。现代大学所设的学科囊括了人类几千年来积累与创造的文化的各个部分。大学的科学研究与知识的传递起着保存与继承人类文化的作用。大学在培养能够继承与创造人类文化的下一代的同时、还发展与创造着新的文化。文化突变则是指新文化结构的飞跃,这种飞跃主要依赖于两种要素:一是具有文化创造精神与能力的人,二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之间的接触与渗透。大学文化的组成中无疑同时具有这两种要素:

文化积累和文化突变的交互活动即文化的变迁,大学文化中积累与突变同一的这一特征、使大学文化具有了引导和改造社会文化的能力。

2.2大学文化的地位

要认识大学文化,还要充分认识大学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所处的地位。所谓亚文化,是指为部分社会成员所承认与接受。由在某一群体内流行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与表现构成的文化。亚文化是相对于主文化而言的。亚文化要符合主文化的潮流,亚文化处在主文化的指导下,其主要性质与主文化在方向上是一致的,主文化对于一个人的影响也往往要通过亚文化的传递。大学亚文化不断地从社会主文化中吸取精华,并以其创造的精神产品和人才向社会反馈先进文化,引导社会文化进行更新。同时,社会文化中的某些内容,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往往是消极作用与积极作用共存。文化潮流中的某些支流.可能是涓涓清流,也可能是股股浊流,甚至是汹涌暗流。基于大学文化的基本特征,以及它所具备的学术自由、文化创新和真理为上的基本特点,使大学文化不仅能直面整个社会文化,而且还能运用自身的批判能力和改造能力,对社会文化的变迁和发展产生积极与正面的影响。因此大学文化既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连,又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大学文化不同于社会文化。但总体来说,大学文化应该顺应社会文化,应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的要求,大学文化精神应追随时代的精神。

那么,我们今天所处的21世纪是一个什么时代,又具有何种时代精神呢?

3新经济时代的社会文化精神

sp;21世纪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有人称之为知识经济时代,有人称之为信息化时代。首先应该肯定的是知识经济的存在和信息化的加快,并且二者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中的热点和潮流。事实上现在最新的提法是:20世纪是新经济时代。

何谓新经济时代?必须从新经济时代的两个组成部分来谈:

其一,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的根本在于创新,它的产生得益于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创造。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创造的知识总量远远超出人类几千年来积累的全部知识总和。而当今社会日益自由和开放的经济和文化体系,恰好为知识的迅速转化提供了必需的外部条件和重要的保障,才真正实现了知识~财富的转化,从而产生了知识经济。

其二,信息化。网络以几何级的增长速度把人类带人了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里,物质财富和传统价值的重要程度和所占地位,远远不能和信息相比。当前的信息革命正在使具有创新意义的知识和信息成为人类财富的主要来源。人类虽然仍被规范在社会系统之中,但由于交通和通讯的便利,人们已不再受到空间的严格限制,而是可以通过网络系统分散在不同的地点从事科研、学习和生产活动。

那么,应该如何来评价网络文化呢?网络文化的载体是互联网,它是充分自由和完全开放的,因此使知识可以突破地域、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在瞬间传播到全世界。同时,在联通网络的那一刻,就进人了一个完全自由和开放的领域:知识可以自由传播和汲取,不同的学术派别可以进行最深人的探讨,迥异的民族或个人也能相互沟通与交流,由此产生的网络文化也因此被赋予了自由和开放的内在精神。

知识经济的精髓是创新,信息化的理念是自由与开放,两者是新经济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正如前文所表述的,文化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承载着人类新世纪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毫无疑问也是新经济时代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新经济时代的社会文化籍神是创新、自由与开放。

4大学文化精神与杜会文化精神同构

社会文化精神是一个具有完整而严密结构的系统,它由许多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构成。大学文化精神正是整一个社会文化精神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和核心系统。在人类迈人新经济时代之际,社会文化精神为适应时代的变更,必须要改进其中某些落后于新经济时代的内容。而社会文化精神的变化,又会促使大学文化精神发生变化,使之顺应新经济时代的要求。在社会文化精神对大学文化精神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大学文化精神也会对社会文化精神产生促进作用。这种作用表现在大学文化精神使社会文化精神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充实,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社会文化精神的发展。

社会文化精神影响着大学文化精神,大学文化精神促进着社会文化精神,两者相互作用,以不断同构来满足新经济时代的要求,使新经济时代的大学文化精神具备了如下特点:

第一,以创新为灵魂。现在我们要研究的不是要不要创新蜘题,而是在大学文化中如何创新的问题。如果哪所大学仍意识不到创新的重要,或者还在讨论究竟要不要创新,那么,这所大学也只好自动被淘汰。

第二,将更加自由。首先是学术自由。学术研究是大学的基本功能和传承文化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克制,在某种程度上延缓了新文化的产生。学术派别之间的壁垒森严,人为地造成了学术分割,这些弊端阻碍了学术的自由发展。其实在亚里士多德时代就是以“自由教育”为主,只是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社会分工的加剧,自由教育才逐渐为专业教育所取代。我们不否认专业教育的贡献和重要性,但也不能片面强调之。在大学文化中,要体现“学术自由”,就要做到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同时,要实现相同学科内部不同研究方向的融合,把分得过细的学科体系统合成大学科,模糊专业界限,实现技术交叉和学科综合。其次是管理自由。这主要体现为大学在自身运作、招生、体制改革和其他相关方面有较多的自,应该允许高校根据自身情况和社会濡要进行更多的决策。大学文化植根于大学,大学是实施高等教育的场所,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大学管理的自由就意味着培养人才的自由,这样更有利于创新意识自由精神和开放思想的培养。超级秘书网

第三,实施开放战略。当前,大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社会进人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到处可以学到知识,大学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同时,中国高等教育不足10%的毛人学率表明:高等教育仍属于精英教育。这说明,能够加人到大学文化中的人太少,需要更多的参与者来充实队伍和阵容。因此,大学应当总结历史教训,立足于自身的发展,主动面向国内和国际社会,积极提升软硬件条件,提供开放体系的课程,改革教学、科研和内部管理,并为更多公民提供多途径、多渠道的大学人学方式,全面实施开放战略,进行自我调整、从而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