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精神医学的就业前景(合集7篇)

时间:2024-03-30 17:43:49
精神医学的就业前景

精神医学的就业前景第1篇

该校校长方家选告诉记者,近年来,南阳医专秉承医圣精神,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办学理念,结合南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适时调整专业结构,精心培育“仲景学子”,为南阳中医药人才培养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医药专业作为南阳医专的特色专业,在省内同级同类学校中实力雄厚。目前,该校拥有中医药实验室26个,中医药图书20多万册,药用植物园种植各类中草药370余种,创办的《国医论坛》杂志在医学界独树一帜。该校每年招收中医专业新生1000多人,中医药人才教育规模在省内外名列前茅。

更新办学理念 弘扬仲景精神

南阳医专立足医圣故里丰厚的医药文化沃土,着力培养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构筑弘扬“仲景精神”的阵地。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立足点,紧密结合现代医学教育特征,通过调整、增设人文选修课,把“仲景精神”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感受传统医学文化的丰富多彩,领略医圣思想的精神内涵。营造“仲景精神”的育人氛围。把“仲景精神”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努力铸造品牌效应。校园内竖立了医圣张仲景的塑像,设置了医家经典石刻和格言标牌,用仲景与南阳医药文化为校园道路命名,使师生时刻感受到“仲景精神”的熏陶。搭建“仲景精神”的实践平台。该校先后建起了全国一流的中草药标本馆、药用植物园和中医综合实训平台,学生可以随时看标本、做实验。定期邀请省内外著名中医专家、学者进行国医讲座,组织学生开展进乡镇社区、街头义诊等青年志愿者活动,引领学生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基层群众服务,以实际行动实践“仲景精神”。

校院一体 医教结合

在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模式上,该校更新理念,大胆创新,采取校院一体、医教结合的科学方法,形成了实践性、地域性两大医教特色。

实施“导师制”创新人才培养工程。该校每年从在校的中医专业二年级学生中,选拔30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参加为期两年的“导师制”教学活动,13位学验俱丰的中医临床专家通过对这些学生的一对一、手把手的师徒教育,使学生的中医临证思维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结合南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中医专业结构,增设了针灸推拿、中医骨科、中医学、中药学等专业,其中护理和针灸推拿实训基地被确定为河南省高职高专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针灸推拿被确定为省重点特色专业。

注重实验实训工作。该校建有形态、机制等5个综合实验平台,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训操作和自主练习,必修实践、实训课开出率达到100%。建有78个稳定的实习基地,形成“实验、实训、见习、实习”逐层递增、相互渗透的实践教学体系。

健全机制,加大投入,不断创新,切实提升科研水平。学校成立了学术委员会,设立了科研奖励基金,激发师生教研科研的积极性。三年来,该校专业技术人员累计公开774篇,其中核心期刊217篇,主编、参编教材、著作223部,承担国家、省部级、地厅级研究项目37项,获得各级科研成果奖217项。特别是由方家选等数位专家历时三年编著的《南阳中草药名典》,收载药用植物2027种,药用动物319种,药用矿物63种,并附有中草药原色图谱890幅,被国内医学界权威人士誉为“南阳本草”。

培育仲景学子 力争德技双馨

植根医圣故里,始终将“仲景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南阳医专培育出了一大批德技双馨的中医人才,为张仲景医药创新工程和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1992年以来,该校共为社会输送中医药毕业生万余名,其中考取硕士、博士研究生200多人,绝大多数毕业生已成为省内外各级中医药战线的骨干力量。

精神医学的就业前景第2篇

[关键词] 护理英语教学人文精神人生观职业道德观

一、引言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身体、心理健康和社会幸福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免于疾病或衰弱”。在护士的职业生涯中,良好的身心素质是顺利完成护理工作的前提。护理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从事的职业是护士。人们把护士视作“白衣天使”。作为培养护士的摇篮,中等职业卫护校有义务将护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人文素养的人才。作为护理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护理英语是为了适应中等护理教育改革形势的需要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就业而讲授的专业英语教材。护理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熟悉国外医患情景,适应国外医患情景下的护理工作,因此,护理英语教学并非以单纯讲解英语或利用英语讲解医学护理知识,而是让学生把英语作为实践工具来应用。护理实践本身也富有浓厚的人文精神,从询问病人的基本情况,为病人作相应的体格检查,制定护理计划到护理计划的实施这一全过程都体现了人文精神。所以寓人文精神于护理英语教学中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措施。

二、在护理英语教学中重视人文精神的意义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我国传统医学是人文主导型医学,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资源。如它十分重视医疗实践的伦理价值,强调医疗活动以病人而不是以疾病为中心,把病人视为一个整体的人而不是损伤的机器,在诊断治疗过程中贯穿尊重病人、关怀病人的思想,主张建立医患之间的合作关系,将“医乃仁术”作为医学的基本原则。作为医疗工作者,护士是熟练掌握基础护理和一般专科护理知识和技能,配合医师执行治疗并进行护理的人。护士职业道德规范包括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时刻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病痛和尊重病人的人格与权利等内容。这就要求护士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爱护病人,关心病人,尊重病人。因此,护士这一职业赋予他们一定的人文精神。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包涵的人文精神,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逐步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护士职业道德规范的合格护士。

三、在护理英语教学中如何体现人文精神

1.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内涵,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护理英语是以英语语言来介绍护理专业涉及的相关人物,护理技能和护理理念的一门课程,教材内容取材广泛,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内涵,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观。

2008版医护英语水平考试教材中Why become a Nurse?(“为什么成为一名护士”)一文中指出:“Nurses receive the largest reward from their patient’s smile(护士从病人的微笑中得到最大的回报)”。”Patience and love will take you all the way in nursing.(耐心和爱心将带你在护理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课文内容本身是对人文精神的一种诠释。在讲授新课前,我提出两个导入问题,即为何选择护理专业以及对未来工作的期盼。虽然学生之前的想法各不相同,但通过学习,学生懂得了“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南丁格尔精神,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观。

2.补充背景知识,传达课文内外的人文精神的内涵

英语语言知识是以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为载体的,因此,英语语言教学离不开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如果脱离语言背景去理解课文,学生凭借基础英语知识仅能从表面读懂文章细节,但不能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文章内容就不能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介绍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不仅使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熟悉国外医患情景,还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外的人文精神的内涵,从思想意识上为从事护理工作打下基础,同时更好地适应国外医患情景的护理工作。

2008版医护英语水平考试教材中Florence Nightingale一课属于阅读理解内容。在教学中,我先介绍南丁格尔所处的时代:女性不能从医,医疗技术的落后,药品的匮乏。让学生回到南丁格尔的时代,体会南丁格尔为护理事业做出的伟大贡献:她将护理这一职业带出了黑暗的时代,使护士这一职业受到人们的尊重。培养学生具有职业荣誉感,热爱所学专业,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护理专业学习。在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课文后,我引用南丁格尔的两句名言:“护士必须有一颗同情心和一双愿意工作的手。”和“护理本身是一项最精细的艺术,精细的艺术要靠高洁的护风和高尚的护德铸就。”,培养学生具有“以人为本,关心患者,尊重患者”的人文精神意识,在学习护理技能中,严格要求自己,促进自身的护理技能的提高。

3.突出医患沟通技巧的分析,引导学生实践人文精神

护理职业道德规范提出护士要尊重病人的人格和权利,耐心向病人解释、不训斥病人。[2]护理职业道德规范本身就体现了“尊重人,关心人”的人文精神的内涵。尊重病人和关心病人主要体现在护士和病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是初中毕业的学生。他们的沟通意识较强,沟通机会并不充分,因此,他们缺少一定的沟通技巧,尤其是医患情景的沟通能力薄弱。剑桥护理英语教材(Cambridge English for Nursing)介绍了不同医患情景中的沟通技巧。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帮助学生理解对话内容,还要突出沟通技巧的分析,帮助学生熟悉如何在医学实践中与他人沟通,掌握与病人或医生沟通的技巧,引导学生实践人文精神。

如第四单元区护士(The District Nurse)一课呈现了Managing embarrassing moments(应对尴尬时刻)的医患情景。教材设计的是听力判断题型,让学生分辨哪一个护士的语言是正确的。我先介绍英国区护士的护理工作,让学生明确区护士的职责是到病人家里或老年护理院为病人提供护理。他们所护理的病人大多数是中风后行动不便、瘫痪在床、甚至大小便失禁的老年病人。根据病人的特点,我在听录音之前请学生思考护理此类患者时护士需要注意哪些言行,然后播放录音,让学生作出判断,最后再和学生一起分析原因。

情景1:护士为病人换尿布。护士说:Phew!That smells awful!What have you been eating? Phew一词在英语中表示不快,惊讶的声音。护士用该词传达了对病人的不满,完全不符合“尊重病人”的职业道德要求。在病人表示抱歉后(I’m sorry. I didn’t mean to do it.),护士又说:Well,you’re very naughty,aren’t you? Oh,that’s disgusting。naughty意为顽皮的、淘气的,常用来形容小孩的言行。护士把一位老年病人说成是不听话的小孩,让病人感到羞耻,严重侮辱了病人的人格。护士的语言完全不符合“尊重人,关心人”的人文精神。

情景2:护士护理尿湿病人。病人说I think I’ve wet myself。Wet oneself的意思是尿湿全身,包括病人的衣服和床单等物品。病人感觉难为情,一直为自己的行为自责(I’m so sorry. It’s awful for you to have to do this.)护士说Don’t worry. It’s OK. I’ll sort it out for you.该护士的用语充分顾及了病人的感受,符合“尊重人,关心人”的人文精神。

教师通过分析两个截然相反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医患沟通中用语恰当对于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只有心里想着病人,尊重病人的护士才可能满足病人的需求,在今后的工作中实践人文精神。

四、在教学中实践人文精神

1.在教学中融洽师生关系,实践人文精神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护理英语教学的顺利开展。护理英语是学生完成基础英语学习后而开设的专业英语课程。中专卫护校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弱。他们在护理英语课程的学习中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教师首先应是学生的朋友,然后才是学生的领路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各种文体,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解其需要和薄弱点。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针对性地予以帮助。课后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要求,并常常反思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是否与学生的学习相适应,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努力让教师的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形成教学相长的积极教学氛围。这是教师实践人文精神的要求。

2.在教学中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践人文精神

学生的主动性与教师的教法有密切关系。中专卫护校的学生一般是中考落榜学生,她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受挫。如果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那么这批学生也能在自己的专业上收获成功。这就要求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创造机会,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取得了成功,教师实践人文精神也就有了收获。教师可采用以下方式和方法:(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真实的医护情景搬入课堂。如http://省略 和http://englishatames.省略/ 网上有大量的医护情景对话,教师可以下载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在真实的医患情景中。(2)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实践语言功能。剑桥护理英语教材(Cambridge English for Nursing)中大量的护理操作是通过听力的形式呈现的。教师在完成听力练习后,可以组织学生将对话表演出来,一方面可以检查学生的听力理解程度,一方面可以巩固学生应用英语进行医患沟通的技巧。(3)注意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语言是个人思维的反映,也是个性的反映。没有必要使学生都按照相同的模式学习。护理英语归根结底还是语言。语言的灵活性同样适用于护理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发言,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并且客观地评价学生。这样,教师既保持了学生对护理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形成独立的思维,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教师也实践了人文精神。

五、总结

护理英语教学的对象是护理专业的学生,她们是未来的“白衣天使”。她们肩负着传承我国传统医学美德,全身心护理患者的伟大使命。护理实践本身富有人文精神,在护理英语教学中贯彻人文精神是时代赋予护理英语教学的使命,也是全面提高护理学生素质的重要措施。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精心备课。在教学中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让我们的护理事业能够持久造福于人类。

参考文献

[1]葛剑雄,朱永刚.人文精神.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潘孟昭.护理学导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精神医学的就业前景第3篇

蒋景文为人谦逊有加。虽已在神经系统疑难症疾病诊治方面拥有很高的造诣,却仍然勤奋学习。

蒋景到老学到老。他总说,学医的人不能吃老本。医学的发展促使他要不断学习,病患的需求激发他要了解更多的病症,为了给下级医生授业解惑,更是需要更新经验和知识。

做医生一定要兢兢业业

虽然平时工作繁忙,蒋景文仍然每天抽出时间看书学习。医院图书馆新购置了一套2寸多厚的外文版神经类书,还没有上架,就被他借了过来。别看蒋景文已是八旬老人,却能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他经常在美国国立图书馆查找文献资料,进行在线阅读。 蒋景文经常教导身边的医生说:“医生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1/100的风险概率,遇到一个病人身上就是100/100的危险。医生的对象是人,是性命,处理不当,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所以做医生一定要兢兢业业。”

经过他诊治的疑难病例不计其数,但对于那些收获过赞美的成功病例,蒋景文从不提。反倒是有些曾出现过偏颇的诊断,却总让他没齿难忘。他说,我记住的都是失败的教训。只有记住了这些教训,才能避免今后再犯同样的错误。

自1958年以来,蒋景文通过自学研究,归纳总结出神经电生理方面独树一帜的学术成果,先后建立和主持开展了脑电图、肌电图、诱发电位、行为与脑电同步检测、连续(24小时)脑电检测及睡眠分析、眼震电图等检查。并对脑电地形图、诱发电位地形图进行了开创性研究。1988年至1989年间,他带领研究生进行的“正常中老年人及急性脑血管病人SEP头顶分布的初探”,在诱发电位地形图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对运动神经诱发电位、视网膜诱发电位、交感神经皮肤反应和事件相关电位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并应用于临床。

严谨行医,舍己利人

接触过蒋景文的人,无不为他全身心扑在事业上、一切为病患的精神所佩服。他淡泊名利,见荣誉就让。在蒋景文身边工作的人,无不被他病人至上、不计名利的真情所赞叹。大家都称蒋景文是一个平凡脱俗的医生,一个纯粹的医生。

蒋景文常说,“做医生一是要勤奋,二要胆大心细。胆子太小,并不是对病人负责的态度。虽然这样对医生本人来说一点责任都没有,但是病人却得不到最有效的治疗。要从病人出发,不能有自己的私心杂念。”蒋景文从不盲目跟风、人云亦云。对于有疑问的仪器、药物,自己一定要经过确凿的理论实践认证之后才会采纳。他总是强调,“要给病人用可靠的仪器,可靠的药物。不能让病人多花钱。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新研制出来的药物。因为只有科学才最经得起重复。”

医德为先,一切为病人着想,是蒋景文50余年来的行医准则。他总是告诫身边的年轻医生,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对待病人和病例要具备追随的态度。获得病人的信任,帮助病人减少痛苦,不贪财,不贪利,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好医生。曾经有一位家住房山郊区的病人,四肢瘫痪,经治疗住院40天后出院。时隔两年半,蒋景文特意去房山看他,目的就是询问患者恢复的情况如何。还有一次,医院动员病人家属做尸检,家属不同意。蒋景文不顾年迈,跑到其家里去做动员,给他们讲做尸检的目的和意义。有的病人做手术,他也会跑去参与观看。以期发现与神经内科有关联的细枝末节……

就是凭借着这样有始有终的严谨作风,令蒋景文获得了患者及患者家属的交口称赞,也使他对于某些特殊症疾有了更为完整的了解和经验,他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创立了断层气脊髓造影术诊断腰间盘突出,于1979年在国内首先引进并改良了颈1-2穿刺脊髓造影术及小量注气桥脑小脑角定向CT检查法。对当时脊髓和脑桥小脑角疾病的诊断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授业解惑,硕果累累

能够成为蒋景文的学生,是众多医师最幸福的事情。在他们看来,蒋景文诚恳待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他们毕生学习的榜样。无论是本院的下级大夫,还是到北京医院进修的年轻医生,甚至参加过蒋景文会诊的外院骨干,都感到跟他学习受益匪浅。他的学生们曾经由衷地慨叹:“我们从他的身上学到了怎样做一名好医生。”

自1994年至今,蒋景文每周坚持一次教学查房,令下级医师们收获颇丰。更为可贵的是,这样的教学查房是没有任何报酬的。为了培养新人,他主动请缨。十几年如一日地从事着这项义务性的工作。别看这样的查房每周只有一次,但之前的准备工作却要耗费他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每一次他都要事先选出有代表性的病例,然后找病因、查文献、安排备课,以期给在为患者解决问题的同时,帮助于下级医生提高诊疗水平。与此同时,蒋景文还保证每周进行2次医疗查房,1次疑难病门诊,同时负责北京市神经病理讨论,参与北京市神经疑难病中心工作。作为中央保健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他在担任本院高干医疗保健任务的同时,每月还要到301医院参与3~4次的高干保健会诊工作。

如今,年事已高的蒋景文依然坚守在救治病患前沿阵地。如果出现了下级医生解决不了的病例,即便是深夜时分,蒋景文依然会披星戴月的赶到医院去。

蒋景文曾在国内首先报道了“马尾间歇性跛行”、“空蝶鞍综合征”、“庆大霉素引起的前庭功能障碍”,分别发表于《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华精神神经科杂志》、《新医学》杂志。2007年11月于《中华医学杂志》以讲座形式发表了“多发性硬化的MRI诊断”。并参加编著了“心脑卒中”、“老年人神经系统电生理检查”、“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人急性意识障碍”、“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神经系统感染”等专题,分别发表于《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老年医学》、《老年病急症》、《临床糖尿病学》、《老年神经病学》、《脑血管病》、《简明神经电生理诊断学》、王新德主编的《神经病学》和王维治主编的《神经病学》等著作中。

自1991年,蒋景文连续18年度被北京医院考核评为优秀。1992年被评为卫生部优秀党员,1991年、1993年、1995年、1996年被评为北京医院优秀党员;1992年,中央保健委员会授予蒋景文荣誉证书,同年被国务院授予有贡献的科学家特殊津贴。

大事记:

1955年北京医院评为一等奖

1959年北京医院“四好先进工作者”

1984年北京医院“服务态度好”单项标兵

1985年中央保健委员会授予奖状

1990年中央保健委员会授予奖状及荣誉证书

1998年中央保健委员会授予特殊贡献奖

精神医学的就业前景第4篇

 

关键词:高等中医院校;大学生;中医文化教育

一、中医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培养一名真正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医术精湛、医德优秀的医学人才,是高等中医院校工作的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高等中医院校与其他医学类院校不同之处在于,高等中医院校还秉承我国传统的中医文化精神,是中医院校大学生不同于其他高等教育工作对象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中医院校大学生中开展中医文化教育是高等中医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从专业教育和行业特色角度的分析

中医学专业不同于其它专业,其产生根源和学习过程与中医文化密不可分。中医文化也就是指有关中医的思维方式、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甚至一些影响深远的事件等。[1]对中医院校大学生来说,中医文化对中医院校大学生来说,是伴随着他们学习和今后工作的精神基础。中医文化蕴涵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人文精神影响了中医院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中医院校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首先要具备一定的我国传统文化知识基础。中医学的和谐观体现在中医辨证施治的各个环节中。[2]中医文化中蕴含着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朴素的辩证思维方式,注意调整阴阳的平衡观;动静结合的恒动观有助于培养中医院校大学生的辩证思维,也将影响中医院校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

(二)从学生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角度分析,中医文化教育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1.从对人的教育角度分析,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医道不仅仅是治病之道,它关涉到每个人的精神内涵和人格确立,关涉到我们对宇宙万物整体的认识。于是,一个独特的,不同与其他医学的一种新型医学就是在这样的人文背景下产生了。

2.中医文化倡导“悬壶济世、大医精诚、以人为本”的伦理道德。“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救死扶伤精神是中医医德观的体现。对此,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名利思想“此医人之膏育也”,作为一名医生必须“无欲无求”、“志存救济”。张仲景的医德[3]观完全体现了中华民族以“仁爱”为核心的传统美德,形成以“仁”为核心的职业道德。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医乃仁术”的命题,充分体现了医疗实践的伦理价值。

可见,中医文化的内涵与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要达到的目标在许多方面是一致的。

二、当前高等中医院校中医文化教育工作面临的危机与挑战

从目前中医院校大学生对待中医学和中医文化的态度看,有的学生不热爱中医专业,不相信中医、学习不认真、缺乏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更不愿意去了解和学习中医文化,有的学生毕业后不愿意从事中医药事业,而已经走上中医业岗位的人员,他们的中医文化知识和底蕴不能让人满意,这样就难以培养出合格的中医从业人员。形成这些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新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给中医文化教育带来了挑战

1.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复杂的国际形势变化和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渗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和多元文化背景下,给中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带来了挑战,也给高等中医院校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

现代中医大学生,进大学前接受的主要是以现代科技文化为主的教育,再加上他们从小就接触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一旦接触到精气、阴阳五行这些传统理论,自然就会与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发生冲突,容易导致认识上的困惑、理解上的偏离,甚至对所学专业失去信心。

2.此外,近代以来一直没有消除的中医废存之争给中医文化带来了危机。近代百年曾有过三次关于中医废存的论争。在中医文化发展过程中,近代以来的中医废存之争给中医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危机和困境,同时,也给中医院校大学生中医文化教育工作带来了一个新的课题。

精神医学的就业前景第5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高职 医学专业学生 人文精神 塑造 

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各类技能型人才。作为设有医学专业的高职院校来说,除了具备高职教育的共性之外,还应具有自身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其培养出来的高职医学专业学生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懂得尊重生命。 

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厚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尤其汇集了中国医学家智慧的、优秀的古医文,是培养医学专业学生人文精神的宝贵财富,医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必须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形成并传承。 

一、研究现状 

在多元化价值观共存的今天,人文精神的缺失是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现实问题,主要表现为高职生的“价值困惑”,生源质量较差,但又关乎大众安危的高职医学专业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表现得更为严重。不少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对民族优秀文化、优良传统知之甚少,甚至造成了价值观的错位和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今后的工作。当前,培养高职医学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俨然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和趋势。 

针对这种现状,设立医学专业的高职院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医学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向来以其独有的特质承载着传承和延续传统文化、思想责任观念、价值观念、人际和谐等民族人文精神的重任。高职语文课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大学”上,即通过提升高职生的生活感受力与认知能力,使其具备人文关怀意识,所以高职院校医学专业的语文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更要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由此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医学专业语文教学应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塑造学生人文精神为主要目标。 

2007年,教育部高教司第38号文规定:“大学语文应作为高校全体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此后,大学语文的地位有了显著提高。然而,我国高职院校医学专业语文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一份来自医学院校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不少学生反对把《大学语文》设为必修课,其主要原因是:第一,大学语文教材多沿用中学《语文》教材编纂体例,没有充分考虑高职生的特点,缺乏创新;第二,高职语文教师仍然使用“课本、粉笔、黑板加嘴巴”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注重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灌输,忽略了学生主体的感受;第三,教师过分强调大学语文的工具性,而忽略其人文性,忽略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综上所述,具有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用的语文教学对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有着重大意义,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极为重要和有效的途径之一。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研究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高职语文教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背景分析 

1.现实背景 

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后,同志提出了“中国梦”的指导思想,他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用“三个必须”来指明实现“中国梦”的路径,即实现“中国梦”,我们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北京大学教授乐黛云先生认为,“中国梦”就是要以中国的方式建构一个社会理念、一种生活理想、一套价值观,中国文化复兴的根本要义就在其中,简而言之就是重塑人文精神。 

重塑人文精神,实现“中国梦”的不竭动力和内在需要,是“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执着追求的梦想。儒家强调“修齐治平”是实现文化振兴、民族复兴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必要条件。儒家精神已融入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它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是振兴中国文化,实现“中国梦”的内在需要。 

高职院校医学专业有其特殊性,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医学专业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这正符合实现“中国梦”的时代要求。而关爱病人、敬畏生命是医学专业学生人文精神的核心,它要求医务工作者应具备较高的责任感、使命感和道德感,具有高尚的医德修养、良好的沟通技能、端正的医学态度,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目的;它要求医务工作者不仅要关心患者的身体康复状况,还应关注患者的心灵,充分理解患者、尊重患者,能够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帮助广大患者以身心都健康的状态重返社会,继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医学教育和人文学科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学生尊重和关爱生命的有效途径,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较高人文素养的医生才能更好地推动医学的发展。正因为如此,培养医学专业学生人文精神就成为“医学职业本身的要求”“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医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必须”。 

2.理论背景 

精神医学的就业前景第6篇

[关键词]高等医学教育;人文精神;人文教育

[作者简介]蒋晓俊,中央财经大学在读博士,广西医科大学人文学院助教,广西南宁530021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7-0105-03

医学即人学,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医学院校科学发展中担当的时代性任务。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应始终尊崇“以人为本,确立其对医学科学、技术的指导地位,适时约束医学技术行为”这一理念,并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结合医学模式转变的要求,我们需要正确处理在培养医学人文精神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构建全景式的医学人文精神培养平台,使医学教育走向具有人文关怀的健康发展之路。

一、培养医学人文精神需要正确处理的两大关系

(一)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渗透的关系

医学精神是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天然结合,但在现代高等医学教育中往往强调了科学技术而忽视了人文涵养,造成了整个医学界的畸形发展。为适应全科医学生教育培养的要求,摒弃中国高等医学教育长期以来走单科办学的道路,转变实行生物医学的教育模式,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相互渗透已经势在必行。

虽为中国的医学界培养了大批实用性人才的旧模式,但其暴露出诸多弊端:最明显的是学科面窄,人文课程单薄,指导思想突出政治信念、忽视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作为医学精神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理应得到正视。因此,医学教育界要在理论、观念上,关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渗透的最佳结合点――价值的相通性(医学科学对于真善美的自觉体认和永恒追求),并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实现科学与人文的并重。只有把人文精神培育的意识贯穿在医学科学知识的传授与整个的医学实践中,这样才能实现医学模式的真正改变,使得医学教育、人才培养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二)注重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双向整合的关系

两种教育的整合要求文理渗透,学科交叉,使学生视野开阔,有利于碰撞出创造的火花。中国现阶段的高等医学教育就其本质而言,仍然是一种专业教育,仍然以20世纪初的医学课程体系为主,这就使得我们至今也只能在分科教育的基本框架内进行改革,在专业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英国学者阿什比曾举例阐释,“叫一个想当物理学家的学生花费时间去学习西方文化遗产,可能会很不耐烦。假如叫他以物理学为学习中心,讨论物理学在历史上的影响,物理学对社会产生的结果以及物理学与伦理学的关系之类的科目,他就会注意了。一个学生只要认识到非专业学科与专业学科的关系,他就会热心钻研的”。因此,人文教育必须整合到专业教育之中,必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必须通过各种专业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来实现。

两种教育的整合是通过交融从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浑然一体的关系。科学本身是一个融会贯通的整体,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有机相联,不可分割。学校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做“事”(专业教育),教会学生做“人”(人文素质教育)同样重要,对于医学生尤其如此。因此,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不是两者的简单调和,也不是教育价值的专业取向与人文取向的二元相加,而是它们在教育思想、教育价值观、教育制度和课程编制等高层次方面的结合。甚者,整合须基于两点:其一,转变教育观念是实现两种教育整合的提前;其二,观念、思维、知识三个维度的整合是相互联系与渗透的。

二、构建全景式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平台

如能正确处理好在培养医学人文精神中的“科学与人文相互渗透”的理论关系和“专业与人文双向整合”的实践关系,籍此基础上,笔者试图从三个层面构建全景式的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平台。

(一)以人本为核心的全员育人平台

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构建以人本为核心的全员育人平台,首先,要积极引导医学院校教职员工转变观念,调整思路,切实提高人文素质。只有人人把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视为己任,全员育人,把人文精神培育渗透到办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才能够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言传身教、传道授业。第二,要强化管理与服务的双育人功能。在管理中要有为学生服务的意识,管理就是服务,管理的本质就是为人才培养服务,“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细心的关爱使学生体会到‘家’的感觉,使服务管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由单纯的管理育人向管理与服务双育人转变”。做各项工作时要树立“学生事无小事”的意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学生的爱好和志趣,尊重学生的追求和创造。第三,要在教学中启发学生“人学”的思维。让学生从自身存在的问题出发去完善自我,学会引导学生从哲理的高度去总结、体验、认识、反省自己。人文精神是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的,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感受到“以人为本”的思想,走上社会后学生才可能更好地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二)以课程为核心的教育教学平台

1.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在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第一,构建科学合理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根据学校学科专业特色,精心建设课程体系,明确规划人文社会医学核心课程与体系,将其纳入医学教育体系中,其学时应占总学时的10-15%左右。同时,要广泛动员学生积极参加医学人文技能培训,培育正确的医学人文意识和理念,学会规范化的基本操作技能。第二,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医学人文教育。专业课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教学中宜选用该专业发展史上里程碑事件、著名科学家的事迹、典型事例等启发教育学生;要创新教学内容,适量适度,精心选择,让学生全面接受心理学、社会学、医学美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文学艺术等人文学科的系统教育。第三,在见习、实习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教育。见习、实习教学单位将医学生见习、实习所接触的典型病例与医学人文知识结合起来,将加强医学生人文精神教育和开展医德医风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会从医学、道德、法律、政治等不同角度去研究、解决医疗问题,让学生既丰富人文情感,升华职业精神,又能

培养敬畏生命、尊重权利、关心群众疾苦的品质。第四,在教学改革中推进医学人文教育。改进教学方法,变灌输式教学模式为师生互动、学生自我教育式的教学模式,促进人文知识向人文品格转化;加强教材修编,在专业教科书中的关键章节、内容中注入医学人文元素;建立健全医学人文精神教育教学课程综合评估体系,借鉴国外的人文课程的评估方法,除笔试外,还可以有论文、讨论、参与教学研究。

2.充分发挥隐性课程在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中的无形阵地作用。隐形课程是人文教育的无形阵地,建设隐性课程是培育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符合精神教育的基本尺度。人文精神的培育其实就是精神教育中的一种,王坤庆在《精神与教育:一种教育哲学视角的当代教育反思与建构》一书中谈到:“实施精神教育必须遵循两个基本尺度:人的主体性和人的自由性。”在隐性课程建设过程中,需遵循人的主体性和人的自由性为前提,在此前提下建设隐性课程的主要任务不是教材的编写、课时的安排,而是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校园生活、改善校内人际关系、形成优良校风。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有效学校理论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学校风气对学生成绩的提高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一些基本显性课程并无多大差别的情况下,学风好、校风好的学校培养出更多的更为优秀的人才的现实也证实了这个问题。因此,对于那些想使学校站在医学科学技术高峰的医学院校来说,建设隐形课程主要就是创造优美的校园与医院环境、丰富校园与医院的生活、改善学校与医院内的人际关系、形成优良的医学院风气。总之,人文素质的培养既有赖于见诸教学计划的显性课程,更有赖于教学计划之外弥漫于整个校园环境的隐性课程,因为隐性课程在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具有整体性、非公开性、潜隐性、愉悦性和易接受性等特性,这些特性恰恰是在第一课堂进行人文教育所欠缺的!

(三)以仁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平台

如果说医学人文是一种精神,那么更确切地说它显著地表现为仁爱精神,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关爱生命。仁爱精神提倡泛爱仁厚,倡扬医学术业超凡入圣,强调的是博大而高尚的泛爱情怀。优秀医学文化的熏陶和渗透对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中的载体作用,在医学生中有层次的构建以仁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平台,引导学生“感受爱、认识爱、学会爱、能够爱、传递爱”,在校园中树立起积极追求医学人文精神的良好风气,培育“大医必有大德,大德必有大爱”的医学人文精神。

1.积极开展“以爱为核心”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爱,认识爱。加强学生感恩教育,让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人性化的服务和指导中感受到社会、学校、老师、同学及亲人的各种关爱;积极发挥国家新资助政策宣传教育活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实际困难,让他们感受到国家、学校给予的支持和关爱;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诚信、励志教育活动,引导他们树立自立、自强的精神,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爱无处不在,爱心之举随处可见。

2.加强校园“以爱为核心”的主流文化建设,引导学生学会爱,能够爱。加强校园主流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主流文化的爱心作用。积极开展歌颂为医学事业捐献遗体的志愿者活动、无偿献血志愿活动、宁养义工等爱心活动,引导学生自发、自愿进行爱心行动;组织获得奖助学金的学生进行服务社会的公益活动,以感恩之心回报学校、回报社会、回服祖国;

3.积极开展“以爱为核心”社会实践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传递爱,升华爱。积极开展党员帮扶实践教育活动,开展“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等党员实践性活动,采取“一帮一、多帮一、结对子、党员联班”等形式,深入到班级、宿舍,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让爱的接力棒在帮扶中传递;积极开展学生干部、党员“三下乡”实践教育活动,让“爱”在实践过程中传送,让“爱”的能力在传递中升华为服务生命、服务社会、服务国家的实际行动。

精神医学的就业前景第7篇

高职医学生 医学理性精神 高职医学院校 卫生职业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卫生职业教育的兴起,本身就是医学理性精神属性之必然逻辑性的展开,与坚持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范式和医学理性精神教育息息相关,故医学理性精神的泛化是卫生职业教育发展的活力因素。医学理性精神属于医学科学精神的范畴,是医、护工作过程的精神基础,与医德养成教育关联密切,与医学应当相辅相成。面对守望生命的医学事业,卫生职业教育的医学理性精神内涵包括学习理性精神和医学职业服务理性精神,对高职医学生坚持高尚的和稳定的医学理性精神教育,是基于“工作过程”的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是卫生职业教育和工学结合办学属性之逻辑必然性的展开的基本要求。在新医改背景下和基于“工作过程”的卫生职业教育的范式教学模式下,再认识高职医学院校的医学理性精神教育的品位建设如何开拓是一个现实命题。

当今过度医疗、看病难、看病贵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医疗消费不合理、医疗资源浪费、医疗资源共享缺陷的弊端已不是一般性的问题,关系到现行社会医疗消费市场和各类医学教育是否公平、诚信、实用,关系到医疗保健的公益性保障,也关系到医疗消费者对医学理性的信任问题。在此种背景下,医学理性精神建设正在成为当今医学领域,特别是职业医学应当亟待探讨的问题,同时医学伦理学的善良总原则要求树立医学理性精神,忠实实践医学目的与公平、公正的医疗消费,籍以保证医学服务的公益性取向。卫生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新兴的医学教育事业,其生源质量较差,毕业生工作能力受限,但高职医学生接受医学理性精神培育的空间较大。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高职医学院校势必需要加大力气对高职医学生进行医学理性精神的培育,再认识医学理性精神教育与医学职业行为培育的相容性方面的问题,再认识坚持和弘扬医学理性精神建设与提高高职医学生职业成长性和医学职业服务境界的内在关系,或许更有利于显现卫生职业教育改革的实效性。

二、卫生职业教育医学理性精神的基本属性

医学理性精神基本内涵是职业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行为中具有的医德理性的特定渗透、表达和反映的心理状态,是医学目的之逻辑必然性展开的心理活动,是医学随时代变迁、广大医疗消费群体消费需求和消费水平而适时自我审视、自我发展的必然属性。其属于医学科学精神的范畴,是医疗活动的精神基础,是以善良总原则和“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为前提的精神境界,也是白求恩精神的内涵元素。笔者认为,卫生职业教育医学理性精神是学习理性精神和医学职业服务理性精神的集合,基本属性包括学习理性精神和医学职业服务理性精神,是理性主义和建构主义倾向的综合体现。卫生职业教育坚持医学理性精神教育,可以造就高职医学生的医德境界和职业成长性,在一定程度上导向和定向卫生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培养高职医学人才。

三、再认识高职医学生建构医学理性精神的几个相关问题

1.再认识高职医学生对现代医学理性产生困惑的症结

目前,三大因素困扰着高职医学生医学理性的建构:其一,过度医疗、医疗技术主义的萌生与泛滥,使“利润绩效”转嫁于医疗消费者,造成医院公益性淡化,有悖于医学理性和善良总原则,引咎高职医学生对医学理性精神产生模糊认识。其二,“必需、够用”的教学理念束缚着卫生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属性的必然逻辑性展开,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教学没有完全融入卫生职业教育教学体系,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连受“挫折”,知识体系的积累存在缺陷,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理性精神混沌。其三,高职医学院校建构主义理论缺陷,不能有效地创设医学理性精神的教育情境,使高职医学生对医学理性的知觉理解和思考方式存在局限性,不能从真正意义上同化、顺应和平衡学习理性精神和医学职业服务理性精神的建构。

沉思高职医学生对现代医学理性产生困惑的主要的社会背景, 需要再认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多数高职医学生对卫生职业教育的地位和就业前景的担忧,使其医学理性精神的自我建构和自我调控能力低下;二是,医疗消费是商品消费的再认识进一步印证了卫生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医疗的商业化影响,并由此引发诸多的现实医德问题,高职医学生与医疗消费者一样,对从医人员的医德境界和医学理性精神提出质疑,而医疗机构并没有采取积极的措施尽快改善现实医德和医学理性的问题。三是,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滥用对医学目的的异化,并带来的道德和医学伦理难题,使高职医学生与医疗消费者对医学目的产生了困惑,同时对从医人员的形象建设和医院文化建设提出争议,进一步对医学理性精神产生困惑,而从医人员又不能时常自觉维护和履行医德规范及坚定医学理性精神。四是,医疗机构及其从医人员医德不自律而蕴生的拜金现象、过度医疗、医疗技术主义、医学情感淡化、医院文化建设无序均为医学理性精神的惰性因素,它们有悖于医学理性精神的真谛,是坚定医学理性精神的系列障碍。

面对高职医学生对现代医学理性的困惑,高职医学院校对高职医学生必须坚持医学理性精神的教育,引导高职医学生认识和明确现代医学遭遇的医学理性和伦理道德困惑的根源在于医疗服务业忽视了对医学性质的认识、对病人是医疗消费第一因素的认识、对以人为中心的整体医学的认识以及对人文医学的认识,籍以引导高职医学生自觉地接受医学理性精神的教育,不断完善人格素质。

2.再认识高职医学生的学习理性精神对医学职业服务理性精神的制约

学习理性制约着高职医学生的学习困惑、学习挫折的转归,是影响学习发展与医学理性精神问题的基本因素之一。学习理性精神的内隐与外显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职医学生学习心态、学习行为与医学职业服务理性精神建构的律正、医学伦理关系的协调与医学责任的归属问题。学习理性精神是自律学习行为、制控学习责任和界定学习价值的重要因素,对高职医学生诸多的学习责任、学习困惑、学习挫折和学习心理障碍问题有一定的制约效应,其终究要潜移默化为对医学职业服务理性精神的心理感应。面对卫生职业教育“淡化学科意识、知识体系弱化、注重技能训练”的不争事实,积极倡导和督促高职医学生建构坚定的和稳定的学习理性精神,会使其在医学专业知识体系的学习积累中处于优势地位,进而对其职业成长性和医学伦理观念产生良好的启示作用,对医学职业服务理性精神建构呈现良好的制约效应。

3.再认识高职医学生医学理性精神的迷茫与医疗困惑的问题

当今,高职医学生基于上述原因,对医学理性精神产生了迷茫或困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对医患医疗消费心态、医学人权的律正、医学伦理关系的协调和医学责任的归属等问题的判断。试想,高职医学生在对医学理性精神产生迷茫的情境下,面对诸多医学责任问题、医德困惑和医学伦理问题,就不能表现出应有的医学理性精神,不能把握医学理性精神制衡效应,就会产生医疗困惑的心理阴影。这说明医学理性的迷茫与医疗困惑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后者是前者的归宿。

面对守望生命的事业,高职医学院校对高职医学生重新提出、界定和审视医学理性精神是一个重要课题。

四、创设医学理性精神的教育情境是高职医学生建构医学理性精神的新起点

人们期望高职医学生拥有高尚的医学理性精神,是医学的重要进步,也是高职医学院校新的教学取向和教学潜能。这种教学取向和教学潜能需要创设医学理性精神的教育情境,方能使高职医学生置于其中,建构自己的医学理性精神,为自己的顶岗实习、择业、服务能力和职业成长性奠定良好的精神基础。

1.师生共创和谐的学习理性的教育情境

教师在高职医学专业课施教中充分展现教学热情、教学情感、教学成果、教学有效感和教学品位,可以创设教学理性情境,引导高职生正确对待学习挫折,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学习情感、学习成果、学习有效感和学习品位,籍以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理性情境,形成培育和强化高职医学生学习理性的合力。

2.工学结合、院院结合,共同创建医学职业服务理性的教育情境

工学结合、院院结合基于“工作过程”进行教学改革,可以结合案例教学,超前性创建医学职业服务理性的教育情境,提升高职医学生医学理性精神的建构效果。以工学结合为抓手,培育医学理性精神建构的土壤,是提高高职医学生医学理性精神境界的新起点。

3.实习带教,创设医学理性精神的教育情境

临床实习的带教环节是创设医学理性精神的教育情境的有效平台,注重实习带教情境培育高职医学生的医学理性,是卓有成效的举措。面对医学服务工作情境,带教医师(护师)以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情感体会,可以直接将工作平台需要的医学理性精神施教于顶岗实习的高职医学生, 会收到现实的、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

4.社会舆论和顶岗实习创设医学理性精神的教育情境

过度医疗、医疗技术主义、转嫁医疗费用、看病贵、看病难等不满的社会舆论和救死扶伤、医者仁心、为患者排忧解难等满意的社会舆论与顶岗实习中的服务流程的训练,从医人员的言行和患者的评议,可以共同创设高职医学生的医学理性精神的教育情境。

参考文献:

[1] 罗根海.评判中医药学需要科学与理性精神[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1):13-15.

[2]孙奥丽,孙永波,陈红霞.医德养成教育和医学理性精神的思考[J].医学教育,2004,24(6):34-35.

[3]杜治政.卫生改革中的利益冲突与调节[J].医学与哲学,2007, 30(1):3-9.

[4]林国生.“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成因及解决措施[J].学习与实践,2006,24(1):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