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精神医学的重要性(合集7篇)

时间:2023-12-13 15:08:38
精神医学的重要性

精神医学的重要性第1篇

高职医学生 医学理性精神 高职医学院校 卫生职业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卫生职业教育的兴起,本身就是医学理性精神属性之必然逻辑性的展开,与坚持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范式和医学理性精神教育息息相关,故医学理性精神的泛化是卫生职业教育发展的活力因素。医学理性精神属于医学科学精神的范畴,是医、护工作过程的精神基础,与医德养成教育关联密切,与医学应当相辅相成。面对守望生命的医学事业,卫生职业教育的医学理性精神内涵包括学习理性精神和医学职业服务理性精神,对高职医学生坚持高尚的和稳定的医学理性精神教育,是基于“工作过程”的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是卫生职业教育和工学结合办学属性之逻辑必然性的展开的基本要求。在新医改背景下和基于“工作过程”的卫生职业教育的范式教学模式下,再认识高职医学院校的医学理性精神教育的品位建设如何开拓是一个现实命题。

当今过度医疗、看病难、看病贵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医疗消费不合理、医疗资源浪费、医疗资源共享缺陷的弊端已不是一般性的问题,关系到现行社会医疗消费市场和各类医学教育是否公平、诚信、实用,关系到医疗保健的公益性保障,也关系到医疗消费者对医学理性的信任问题。在此种背景下,医学理性精神建设正在成为当今医学领域,特别是职业医学应当亟待探讨的问题,同时医学伦理学的善良总原则要求树立医学理性精神,忠实实践医学目的与公平、公正的医疗消费,籍以保证医学服务的公益性取向。卫生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新兴的医学教育事业,其生源质量较差,毕业生工作能力受限,但高职医学生接受医学理性精神培育的空间较大。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高职医学院校势必需要加大力气对高职医学生进行医学理性精神的培育,再认识医学理性精神教育与医学职业行为培育的相容性方面的问题,再认识坚持和弘扬医学理性精神建设与提高高职医学生职业成长性和医学职业服务境界的内在关系,或许更有利于显现卫生职业教育改革的实效性。

二、卫生职业教育医学理性精神的基本属性

医学理性精神基本内涵是职业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行为中具有的医德理性的特定渗透、表达和反映的心理状态,是医学目的之逻辑必然性展开的心理活动,是医学随时代变迁、广大医疗消费群体消费需求和消费水平而适时自我审视、自我发展的必然属性。其属于医学科学精神的范畴,是医疗活动的精神基础,是以善良总原则和“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为前提的精神境界,也是白求恩精神的内涵元素。笔者认为,卫生职业教育医学理性精神是学习理性精神和医学职业服务理性精神的集合,基本属性包括学习理性精神和医学职业服务理性精神,是理性主义和建构主义倾向的综合体现。卫生职业教育坚持医学理性精神教育,可以造就高职医学生的医德境界和职业成长性,在一定程度上导向和定向卫生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培养高职医学人才。

三、再认识高职医学生建构医学理性精神的几个相关问题

1.再认识高职医学生对现代医学理性产生困惑的症结

目前,三大因素困扰着高职医学生医学理性的建构:其一,过度医疗、医疗技术主义的萌生与泛滥,使“利润绩效”转嫁于医疗消费者,造成医院公益性淡化,有悖于医学理性和善良总原则,引咎高职医学生对医学理性精神产生模糊认识。其二,“必需、够用”的教学理念束缚着卫生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属性的必然逻辑性展开,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教学没有完全融入卫生职业教育教学体系,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连受“挫折”,知识体系的积累存在缺陷,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理性精神混沌。其三,高职医学院校建构主义理论缺陷,不能有效地创设医学理性精神的教育情境,使高职医学生对医学理性的知觉理解和思考方式存在局限性,不能从真正意义上同化、顺应和平衡学习理性精神和医学职业服务理性精神的建构。

沉思高职医学生对现代医学理性产生困惑的主要的社会背景, 需要再认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多数高职医学生对卫生职业教育的地位和就业前景的担忧,使其医学理性精神的自我建构和自我调控能力低下;二是,医疗消费是商品消费的再认识进一步印证了卫生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医疗的商业化影响,并由此引发诸多的现实医德问题,高职医学生与医疗消费者一样,对从医人员的医德境界和医学理性精神提出质疑,而医疗机构并没有采取积极的措施尽快改善现实医德和医学理性的问题。三是,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滥用对医学目的的异化,并带来的道德和医学伦理难题,使高职医学生与医疗消费者对医学目的产生了困惑,同时对从医人员的形象建设和医院文化建设提出争议,进一步对医学理性精神产生困惑,而从医人员又不能时常自觉维护和履行医德规范及坚定医学理性精神。四是,医疗机构及其从医人员医德不自律而蕴生的拜金现象、过度医疗、医疗技术主义、医学情感淡化、医院文化建设无序均为医学理性精神的惰性因素,它们有悖于医学理性精神的真谛,是坚定医学理性精神的系列障碍。

面对高职医学生对现代医学理性的困惑,高职医学院校对高职医学生必须坚持医学理性精神的教育,引导高职医学生认识和明确现代医学遭遇的医学理性和伦理道德困惑的根源在于医疗服务业忽视了对医学性质的认识、对病人是医疗消费第一因素的认识、对以人为中心的整体医学的认识以及对人文医学的认识,籍以引导高职医学生自觉地接受医学理性精神的教育,不断完善人格素质。

2.再认识高职医学生的学习理性精神对医学职业服务理性精神的制约

学习理性制约着高职医学生的学习困惑、学习挫折的转归,是影响学习发展与医学理性精神问题的基本因素之一。学习理性精神的内隐与外显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职医学生学习心态、学习行为与医学职业服务理性精神建构的律正、医学伦理关系的协调与医学责任的归属问题。学习理性精神是自律学习行为、制控学习责任和界定学习价值的重要因素,对高职医学生诸多的学习责任、学习困惑、学习挫折和学习心理障碍问题有一定的制约效应,其终究要潜移默化为对医学职业服务理性精神的心理感应。面对卫生职业教育“淡化学科意识、知识体系弱化、注重技能训练”的不争事实,积极倡导和督促高职医学生建构坚定的和稳定的学习理性精神,会使其在医学专业知识体系的学习积累中处于优势地位,进而对其职业成长性和医学伦理观念产生良好的启示作用,对医学职业服务理性精神建构呈现良好的制约效应。

3.再认识高职医学生医学理性精神的迷茫与医疗困惑的问题

当今,高职医学生基于上述原因,对医学理性精神产生了迷茫或困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对医患医疗消费心态、医学人权的律正、医学伦理关系的协调和医学责任的归属等问题的判断。试想,高职医学生在对医学理性精神产生迷茫的情境下,面对诸多医学责任问题、医德困惑和医学伦理问题,就不能表现出应有的医学理性精神,不能把握医学理性精神制衡效应,就会产生医疗困惑的心理阴影。这说明医学理性的迷茫与医疗困惑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后者是前者的归宿。

面对守望生命的事业,高职医学院校对高职医学生重新提出、界定和审视医学理性精神是一个重要课题。

四、创设医学理性精神的教育情境是高职医学生建构医学理性精神的新起点

人们期望高职医学生拥有高尚的医学理性精神,是医学的重要进步,也是高职医学院校新的教学取向和教学潜能。这种教学取向和教学潜能需要创设医学理性精神的教育情境,方能使高职医学生置于其中,建构自己的医学理性精神,为自己的顶岗实习、择业、服务能力和职业成长性奠定良好的精神基础。

1.师生共创和谐的学习理性的教育情境

教师在高职医学专业课施教中充分展现教学热情、教学情感、教学成果、教学有效感和教学品位,可以创设教学理性情境,引导高职生正确对待学习挫折,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学习情感、学习成果、学习有效感和学习品位,籍以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理性情境,形成培育和强化高职医学生学习理性的合力。

2.工学结合、院院结合,共同创建医学职业服务理性的教育情境

工学结合、院院结合基于“工作过程”进行教学改革,可以结合案例教学,超前性创建医学职业服务理性的教育情境,提升高职医学生医学理性精神的建构效果。以工学结合为抓手,培育医学理性精神建构的土壤,是提高高职医学生医学理性精神境界的新起点。

3.实习带教,创设医学理性精神的教育情境

临床实习的带教环节是创设医学理性精神的教育情境的有效平台,注重实习带教情境培育高职医学生的医学理性,是卓有成效的举措。面对医学服务工作情境,带教医师(护师)以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情感体会,可以直接将工作平台需要的医学理性精神施教于顶岗实习的高职医学生, 会收到现实的、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

4.社会舆论和顶岗实习创设医学理性精神的教育情境

过度医疗、医疗技术主义、转嫁医疗费用、看病贵、看病难等不满的社会舆论和救死扶伤、医者仁心、为患者排忧解难等满意的社会舆论与顶岗实习中的服务流程的训练,从医人员的言行和患者的评议,可以共同创设高职医学生的医学理性精神的教育情境。

参考文献:

[1] 罗根海.评判中医药学需要科学与理性精神[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1):13-15.

[2]孙奥丽,孙永波,陈红霞.医德养成教育和医学理性精神的思考[J].医学教育,2004,24(6):34-35.

[3]杜治政.卫生改革中的利益冲突与调节[J].医学与哲学,2007, 30(1):3-9.

[4]林国生.“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成因及解决措施[J].学习与实践,2006,24(1):57-61.

精神医学的重要性第2篇

【关键词】 县级综合医院;会诊-联络精神病学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610-02

会诊-联络精神病学(Consultation-liaison-psychiatry,CLP),又称联络精神病学或综合精神病学,是临床精神病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指精神科医师在综合性医院开展精神科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重点研究心理社会因素、躯体疾病和精神障碍之间的关系。从心理、社会和生物学等方面来多维诊断和处理病人的分支科学。我院是一所县级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被卫生部长马小伟评价为“代表全国县级医院最高水平”,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医院,医院床位1200张,设心理科门诊,可以进行心理测试和心理治疗。由神经内科医生负责相关精神心理科的会诊和门诊工作。现将2011年11月至2013年7月间100例会诊病例资料总结如下。

1 资料与分析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其中男性55例(55%),女性45例(45%),男女比为1:0.81,年龄20-94岁,平均年龄56.2±19.1岁。

1.2 会诊病例 急会诊26例,一般会诊74例。其中神经内科21例,神经外科12例,消化内科12例,ICU9例,循环内科9例,呼吸科7例,内分泌科8例,急诊科8例,普外科6例,肿瘤科4例,骨科4例。

1.3 要求会诊原因 分为3种情况:①有明确躯体疾病出现精神障碍,要求诊断及治疗者占68例(占68%)。②主诉躯体不适症状,但经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疾病或器质性疾病不能解释症状,疑为精神方面问题要求诊断和治疗者25人(占25%)。③原有精神疾病并患躯体疾病要求精神科处理者,或原有精神疾病加重要求处理者7例(7%)。总结原有疾病包括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肿瘤、药物过量中毒、外伤、内分泌疾病、术后、酒精药物依赖与戒断及其他。

1.4 会诊的主要临床症状 抑郁状态27例(27%)、急性脑病综合征11例(11%)、躯体化症状17例(17%)、分裂样状态7例(7%)、焦虑状态11例(11%)、焦虑抑郁状态12例(12%)、神经衰弱6例(6%)、痴呆状态2例(2%)、轻躁狂状态2例(2%)、附体体验5例(5%)。

1.5 精神科会诊的诊断情况 精神科会诊医师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和行精神状况检查,对会诊病人按照“CCMD-3”诊断标准作出相应精神障碍的具体诊断,见表1、表2。表1显示100例病人诊断有精神科情况(或障碍),其中脑器质性精神障碍45例(其中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26例、脑变性病所致4例、颅内感染所致9例、脑外伤所致6例),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23例(躯体感染3例、内脏器官疾病所致8例、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9例,中毒性精神障碍3例)。

1.6 精神科会诊处理 精神科会诊处理情况见表2。处理原则为:对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酌情给予对症治疗,对躯体疾病合并功能性精神障碍者给予精神药物治疗,通常使用小剂量或给予心理治疗。对于一些病人(兴奋、躁动、抑郁症状突出)药物治疗同时强调加强护理,防止意外。

2 讨 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医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社会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及致病作用,随之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综合医院精神心理卫生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作为精神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会诊-联络精神病学随着综合医院中精神卫生服务的出现而得到逐步发展,其重要性也是日益受到重视。

从会诊后诊断结果分析,县级综合医院精神科联络会诊具有患者平均年龄大,与脑功能密切相关的神经科病人最多、以器质性精神障碍为主要病种和新一代精神病的药物使用较多特点。与国内大多报道相符。

申请会诊的患者年龄较大,平均(56.2±19.1)岁。稍高于国内相关研究。分析原因:①年龄大者身体机能减退,患病时容易合并或并发精神障碍。②同申请会诊科室及原发疾病有关,本研究中神经内科申请会诊次数最多。而这些科室患者多为老年人。

申请精神科会诊者的原发病分布范围广泛,主要集中在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及循环系统疾病。申请会诊科室则以内科最多,尤其是神经内科为主。

会诊后诊断主要是器质性精神障碍68%,及神经症或神经症样反应(10%),躯体化障碍23%,器质性精神障碍仍然是会诊的主要任务,这与国内外报道基本相符,但器质性精神障碍所占比重明显多于其他研究,分析原因:①县级综合性医院的精神心理卫生工作注重会诊,忽略联络,临床医生对精神障碍的识别率仍较低。得到精神科会诊治疗的人群不及需要诊治的1/20,绝大多数此类患者没有得到精神科的诊断和处理。②国内会诊-联络精神病学的工作范围长期仅限于对非精神病学临床专业对患者所出现精神症状的治疗。而非精神科希望得到精神科会诊的目的也仅限于控制兴奋、躁动病人或有严重自杀企图的病人,以减少自己在执业过程中的“麻烦”,而并没有注意到各种躯体疾病患者所存在的心理、社会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患者心态和躯体疾病病程、治疗效果、预后等的影响。③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滞后,大众对心理卫生和精神疾病的知识了解甚少,这又给予会诊-联络精神病学的实践带来了困难。

会诊后处理方面,抗精神病药合并抗焦虑抑郁药(如新一代的非典型抗精神药物和SSRIs等新型抗抑郁药)占是主要部分。整体而言,抗焦虑药及抗精神病药物的应用多于抗抑郁药,这与国内研究一致。抗焦虑药物中,氯硝安定、阿普唑仑、地西泮使用较多,用于抗焦虑症、控制兴奋、及催眠作用之外。抗精神病药物中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及利培酮使用也较多,两者除具备抗精神病作用之外,奥氮平的非特异性镇静作用较强,两者不良反应小,比较适合老年患者及一般状况较差者的患者。抗抑郁药主要应用SSRI类药物。

综上所述,有关专家指出,人类已经从“躯体疾病时代”进入“精神疾病时代”。心理疾病已成为21世纪的“世纪病”,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敌人。在综合性医院开设精神心理科,发展会诊-联络精神病学的工作,有利于丰富非精神科医生的精神卫生知识,提高对精神障碍的识别率、转诊率、及进行有效的处理。适应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是当今医学发展的一种趋势。

参考文献

[1] 江开达.精神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 姚树桥,孙学礼.医学心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

[3] 龚梅恩,刘军,黄学军.综合医院精神科联络会诊277例临床分析[J].广州医药,2006,37(3):72.

精神医学的重要性第3篇

关键词: 医学生 职业精神 教育研究

职业精神是一种态度,一种对待工作、对待社会的态度,它蕴藏着的是使命感、责任感、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医学职业精神是指从医者表现在医学行为中的精彩的主观世界,是其在医学实践中创立和发展并为整个医学界乃至全社会、全人类所肯定和倡导的基本从业理念、价值取向、职业人格及其职业准则、职业风尚的总和。医学职业精神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群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实然性与应然性的统一,医学职业精神中的科学精神是指业医者应该具有的科学追求、科学态度、科学准则、科学理想等;其中的人文精神是指业医者应该具有的人文追求、人文理念、人文准则、人文理想等。

中国医师协会于2005年5月22日加入了推行“新世纪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活动,并向全国医师发出了“学习新世纪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的倡议。希望《医师宣言》所倡导的三项基本原则和十条职业责任成为每个医务人员对生命意义和职业价值的终身追求和心灵深处价值取向的行为戒尺。《医师宣言》围绕三项基本原则和十条职业责任为当代医师提出了21世纪医学职业道德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三项基本原则为: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的原则、患者自主的原则、社会公平原则。十项职业责任即提高业务能力、对患者诚实、为患者保密、和患者保持适当关系、提高医疗质量、促进享有医疗、对有限的临床资源进行公平分配、对科学知识负有责任、通过解决利益冲突而维护信任、对职责负有责任。

医学高等教育是为我国医学事业培养具有高级医学知识和高尚职业精神的医生,以推动我国医疗事业发展进步。因此,在医学院校学生培养过程中,不但要使医学生掌握医生执业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目前,由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模式带来了一些负面因素,致使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担忧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势下,注重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尤为重要。

虽然我国医疗卫生界已意识到医学院校学生医生职业精神培育的重要性,有关的理论与实践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已经出现,但从研究成果来看远未达到成熟和取得应有的效果。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陈兴汉提出医生职业精神培育有利于医学和医生职业道德品质良性发展,是医学教育和医学实践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陈新生较为关注医患关系,提出医学院校学生医生职业精神有利于在医学院校学生工作之后在医生执业过程中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维护医疗行业与社会和谐发展。此外,刘志飞等的《浅析如何在医学院校阶段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李雯等的《医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与医学职业精神培养探索》、马菊华等的《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与评估模式研究》一系列研究成果为当前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提出了有益的见解。总体而言,这一研究仍未形成合理体系。总之,我国医学界对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研究已经有二三十年的时间,医学界对培育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经达成共识,但仍没有形成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合理教育模式,这方面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在正确认识医学科学的发展规律,积极培养医学院校学生医生职业精神,对提高医疗行业医疗水平、促进医疗事业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的基础上,从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内涵入手,阐明医学生职业精神与医生职业精神的联系和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目标及主要内容[1]。在充分了解医学院校教育实际状况的基础上,分析目前我国医学院校职业精神培育存在以下问题:医学院校重视专业教育,轻视医学职业精神和道德教育;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方法较为单一;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行业特征不明显;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效果不显著。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课程安排少,且安排不够科学合理;医学生更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忽视职业精神养成;医学院校缺乏专门职业精神培育的师资和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考核标准体系[2]。鉴于此,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首先是培育医学生人文精神,使医学生树立维护人的生命健康和救死扶伤的观念;其次要加强专门职业精神培育师资的建设,配备职业精神培育专职辅导员或班主任,同时加大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有关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最后要建立合理评价体系和配套制度,依据医学生职业精神内涵,结合医学生职业精神要素确立具体的评价指标,后继分别设置相应的行为条目细则,建构完成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评价指标体系[3]。

医师职业精神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必须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从点滴做起,从细节抓起。医师职业精神说到底是专业技术和人文关怀的完美结合,只有把医师职业精神内化为学员的高尚品德和内在动力,使之形成一种行业习惯和职业操守,才能真正取得实效。培育医学生职业精神,有利于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保持医生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整体提高医生职业道德和精神,改变和纠正目前医疗领域利益至上、医患关系紧张和重临床诊治技能、忽视关怀和照料患者的困局。因此,积极探索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规律和模式[4],积极开展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5],是医学教育界面临的重大且紧迫的任务之一。根据医学科学发展趋势和规律,践行培育医学生职业精神,使医学生坚持不断提升自己的医疗水平,培养敬业精神,使其终身受益,还可以推动我国医疗行业医疗水平提高,从而促进医疗事业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胡晓燕.对培养医学生良好职业精神途径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6):58-59.

[2]万学红,吕小岩,郑尚维.医师职业精神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循征医学杂志,2010,10(4):376-378.

[3]刘志飞,马晓丹,闻德亮.浅析如何在医学院校阶段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J].中围医学伦理学,2010,23(6):60-62.

[4]张金钟.医学生职业精神养成有效模式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2007,20(3):7-10.

[5]芦平,王雯.浅议医学生职业精神及其培养途径[J].职教通讯,2014(17):20.

精神医学的重要性第4篇

【关键词】医学教育;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内涵;缺失;路径

医学最早的诞生是为了减轻人类的病痛,为人类消除疾病的困扰.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医学的本质逐渐发生变化,甚至开始成为了人们谋利的工具.医疗行业不断涌现出的暴利内幕,医患矛盾的不断升级恶化,这些都使得百姓对于医疗行业的信心愈发脆弱.因此,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教育在今天的医学教育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医学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内涵

医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比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要求更加严谨.因此,医生在职业活动中所具备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都是衡量医生职业精神的重要指标.其中,医学科学精神是医生求真务实、推崇理性、勇于创新以及追求医疗技术卓越的精神;医学人文精神是医生向善、求美、利他以及关注服务对象情感体验的精神.[1]

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推动了医疗卫生行业的迅猛发展,医学技术也由最初的单纯依靠医生的经验手法转变为越来越多地依靠现代化医疗器械.科学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问题也随之而来,尤其是当现代医学以现代科学为基础,关系到全人类的安危时,医学科学精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医学科学精神求真、求实和推崇理性的学科特征和强调客观性、精确性和效用性的方法特征,从根本上来说是为维系患者生命健康服务的,是关爱生命、体现医学价值的科学保证.[2]医学科学精神在某种程度上又是以医学人文精神为前提而存在的,因为科学发展的本身就在于造福人类.从医学哲学的角度而言,医学人文精神是人类在特殊状态下和特殊场景中表现出来特殊的情愫,是人性超越本我的尺度,医学在本质上是“求真、崇善、尚美、达圣”的事业.[3]可以说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两大基础,相互支撑,相辅相成.

二、当代医学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缺失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当代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内容,而对于医学生的教育而言,将医学专业知识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相融合,是医学生教育的初衷和根本所在.然而现代医学过分重视对于疾病的治疗,而忽视对于病人的关怀,致使医学生的教育也多以专业知识为主,缺乏对医学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重视.总结当代医学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医疗行业发展趋于商业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医疗行业也开始成为了一些人谋取暴利的特殊渠道.随着医疗器械、医用耗材中的暴利不断被揭示,医疗行业的暴利成为了人们心照不宣的事实.一个出厂价几千元的心脏支架,到了医院便卖到上万元,这其中近十倍的利润何尝不是百姓来买单,这又怎能不让百姓对医院失望痛心.医院把病人当作消费者而非患者,把治病当做赚钱而非救人,尽管医疗设备和药物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但是对于它们的应用若不以更好地解决病患的痛苦为目的而以赚取更多的钱为目的,便是对医学精神的亵渎,同时也违背了创造它们的初衷.

医疗行业的商业化发展一方面造成了百姓高呼“看病贵”,另一方面,也给了非法商贩可乘之机.每年我国食品药品监督总局都会查处大量药品造假案件,黑心胶囊、无效保健品不断涌入市场,无良商家为了谋取利益而不惜用重金属超标的原材料来生产对人体有害的药品,这些药品不但不能治愈疾病反而会对身体造成更严重的二次伤害.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他们选择将医学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抛之脑后,从而违背医学治病救人的宗旨.

2、过分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人文教育

我国对于医学生的教育一直以来都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主,而关于医学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甚少,这点从各个医学院校开设的课程即可看出.课程主要集中在医学专业知识方面,而开设的人文类课程屈指可数.随着医学生的实践能力被不断做出要求,医学专业课程也不断做出改善,增加了对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然而在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环节,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在医学人文类课程教师的设定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以医患沟通学为例,部分高校由于师资力量紧张,致使该课程的教师队伍中缺乏具有临床工作经验的资深医务工作者,取而代之的是由只拥有理论和科研能力的高校教师来授课.这样的授课效果无异于纸上谈兵,再加上课时安排的不合理,学生对于医患沟通能力的掌握和重视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同样的,对于医学类研究生的教育多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而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少之又少,考核也以学生的科研成果为主,这样所造成的后果就是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甚至有的学生为追求科研成果而学术造假,从而也违背了医学的科学精神.

3、以疾病为本的观念成为主导

为了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看病需求,现代医学治疗多讲求高效率,这样所带来的优点不容置疑,然而另一方面高效率下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由于提高工作效率,致使病人的看病时间大幅缩短.有时病人好不容易排到的专家号,还未向医生充分说明自己的不适,就被医生安排去做各项检查了,检查结束后医生根据检查报告提出治疗方案,整个过程中,医生甚至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了解病人,更不要说对病人施以人文关怀了.这种以治好疾病为根本的观念已经渐渐取代了医学以人为本的理念.医生在行医过程中,只看到疾病本身而忽视了病人的心理需求,便很容易造成病人的不满,甚至是二度伤害.就笔者曾经在医院监察室实习的经历而谈,在对病人电话回访过程中,病人普遍反映的问题是就医过程繁琐,检查项目多.医生对医疗器械的过分依赖也使得现代医学逐渐偏离以人为本的重心,而更多地倾向于以疾病为本.这就免不了百姓在治病过程中多花冤枉钱,甚至看一些小病也要做高额的检查项目.这样所造成的后果也是有目共睹的,病人对医生的信任感缺失,成为引发医患矛盾的导火索.希波克拉底誓言强调医学应当以人为本,疾病和病人二者并不能孤立看待,医人的前提是医心.而现代医学在追求量的同时更应该看重质的追求,让医疗服务和医疗技术共同发展.

三、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教育的途径

1、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要加强对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重视,首先要加强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对于医学人文教育并不重视,其师资力量相对于其他医学专业课程的师资而言也较为薄弱,医学人文教育工作者也处于相对尴尬的地位.他们一般被医学专业人员视为“边缘人”,这样也就使得从事医学人文教育的人才队伍容易出现不稳定,也使得人员易于青黄不接,因此而带来的教育水平的高低就可想而知了.[4]对此,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首要条件是引入多领域人才,在医学人文教育中实现“一课多师”.以医患沟通学为例,单纯依靠从事医学人文教育的教师来讲授不免纸上谈兵,造成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厌烦感,进而失去学习兴趣,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在此间隙,由一名富有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医生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出发,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以身边的医患问题为实例来讲授,则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二次消化,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医学人文教育中引入多领域人才,一方面缓解了在校教师由于受专业和工作环境等方面的限制所造成的知识局限性,另一方面具有临床实践工作经验的授课者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根据自身擅长的领域发挥自身优势,使课程变得更加多元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医学人文精神的认识.

2、将科学精神教育融入到人文教育中

越来越多的造假行为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将科学精神提上台面,科学精神的核心在于实事求是,尤其对于医学而言,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都可能直接关系到人命.科研创新的本质是得到造福于人类生命安全的成果,解决当今的医疗难题,为全社会谋福利.然而部分医学生迫于毕业压力,违背医学科学精神,在论文中篡改编造数据或是照抄他人的成果,使科研创新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同样的,也有部分医生或教师在竞聘职称的过程中在上造假.在医学人文教育中深入贯彻医学的科学精神以达到医学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发展是医学教育所要实现的.教师在平时的授课中可以以社会中发生的案件为例,让学生认识到学术造假问题的严重性,同时也可以开展医学相关讲座,聘请阅历丰富的医生或是学术界的优秀人才,使学生树立崇高的医学理想,认识到科学精神在整个医学事业中的重要性.

3、在教育实践中增加对人文素质的考核

对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不能只是纸上谈兵的大空话,而要落到实处.传统医学教育的实践中,教师多注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的考察,而对于人文素质的专项考察几乎没有.这也就使得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看重专业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医学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今天的实习医生就是明天要走上医疗岗位的医务工作者,因此他们今天对于医学的态度直接关系到明天每位病人的健康与安全,因此,教育实践对于医学生专业技能的考察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提出高要求,进而端正其医学行为.

精神医学的重要性第5篇

关键词:精神医学;PBL;案例分析;角色扮演

目前,各种需要治疗的精神疾病的患病率为15%左右,其中得到治疗的不到10%,能够评估和处理的医生极少,这和精神医学(包括精神病学和医学心理学等)教育的错位有关。精神医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精神医学的教学不仅涉及到本学科医学知识的传授,还要结合其它医学课程来讲授(如相关的医学心理学、内科学、影像学等)。同时鉴于精神疾病的复杂性,精神医学往往涉及到其它方面的问题,如社会问题、文化问题、司法问题等[1]。这就决定了精神医学的教学更加复杂。虽然国内外精神医学教学均有欠缺,但国内和国外医学院校的精神病学教学相比尚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开展理论课程的教学学年、教学课时、教学模式以及见习实习的教学课时、教学模式等。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精神医学教学现状的分析,试图提出较为理想的精神医学教学模式。

1精神医学教学课程特点

1.1精神医学具有一般临床医学的特点 和其它医学学科一样,精神医学的教学也讲求疾病的症状认识、诊断标准、鉴别诊断、治疗方案,最终的目的也是治疗疾病。精神疾病也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精神活动与大脑有着密切关系。很多精神疾病需要生物学治疗(如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等)。所以精神医学的教学思路与其它临床学科有共同之处。

1.2精神医学的学科联系更加广泛 精神医学除了与其它临床医学分支学科有密切联系外,还与各种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密不可分。随着社会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临床上更加注重患者的心理健康和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在精神医学上更加如此,因此精神医学与人文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联系更加广泛。同时与司法上的联系也随着社会问题的被重视而受到关注。

1.3精神医学教学方式受限 精神疾病具有抽象的特点,其症状涉及到思维、意识等抽象概念,常常难以形象表达,这就使得精神医学的教学手段较单一。随着患者隐私意识的提高以及社会对精神疾病的特殊观念使得精神医学的教学案例紧缺,大部分院校使用的教学录像还是几十年前的作品。学生在课程上无法通过更多更形象的方式获得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1.4精神病学的不受重视(国内很多医学院校和医院中,精神医学或精神科都被认为是"小科")使得学生的学习态度受到影响,难以提高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下降,很多学生的学习动机只是为了得到学分或考试及格,这就使得精神医学的教学更加困难,要取得好的教学成果较为困难。

2目前国内外精神医学教学现状

2.1日本九州大学医学本科六年制,在第四学年中设置精神病学课程。其中精神病学的理论大课共有16次课,90 min/次,共24 h。课程要在1个月内集中完成。第5年时进入临床医学实习,医学生以 4人为一组 ,开展床边实习 ,以1w为限。在此期间中 ,主要是体验精神科医疗加深学生对精神疾病的认识。第6年 ,开展4个月精神科实习,一般2~4人一组,学生参加到研修医师、医生、主治医生中去,成为一个小型团体,连续开展1个月的床边实习研修[2]。

2.2英国皇家精神学院精神科本科阶段课程设置远远多于我国,几乎涵盖了精神科所有专业课程。见习实习时间也多于我国,如牛津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系的见习实习课程共有8 w,安排在第5年。一般成人精神科的4 w见习,以及在老年精神病科,法医精神病科,青春期精神病科和一般医院的精神科共4 w的见习[3]。

2.3中国香港地区精神病学教学延续了英国的模式,如香港中文大学六年制临床医学本科阶段精神病学理论教学达38.25 学时,见习教学达 89 学时,共计127.25 学时。精神病学教学安排在本科第四学年。课程设置比较国内增加了许多。89个学时的见习又分为 7 次教学查房、5次医疗查房、3次访问、13次小组讨论及1次个别辅导;在整个精神病学教学期间, 学生只学习一门课程,在没有安排的其它时间, 学生也要求到病房学习[4-5]。

2.4中国医科大学孙宝志[6]对比了中国和美国的医学课程设置情况,其中精神病学也有差异,尤其在实习教学方面,美国有106所院校安排精神病学实习课程,平均时间约6.2 w,而中国只有2所院校有精神病学实习教学,平均只有2 w左右。可见至少在实习教学方面,中美有巨大的差别。

3目前国内的精神医学教学方法改革的现状

3.1问题启发式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强调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将学习与环境、实际问题紧密结合,通过设计问题或任务,使学生投入其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及相互合作来最终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法中,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学生课前并未接受过相关知识的培训或讲解,其必须发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不断思考、查阅文献资料来逐步解答问题,而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认知学习的训练。这种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利于其创造性思维的开发。教师虽然不是学习的主体,但对教师素质和教学技巧的要求却很高,除了设计合理的问题之外,还要求教师掌握全面的学科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并且具备良好的控制课堂节奏、调动学生学习等技巧。对于精神医学的学习来说,这一教学方法较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7-8]。对于医学专业来说,各位老师均受过系统的医学教育,因此对学科及相关知识掌握得较为全面,应用PBL方法具有一定优势。其不足之处在于国内的生源和师资现状,与欧美及香港的情况不同[4,9],国内医学生人数众多,相反的,师资力量却较为欠缺,配套的科室、设备也难以跟进,这就使得PBL这种需要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难以很好的进行,预计无法完全发挥这种学习方法的最高效率。

3.2案例分析教学法[10] 医学是以人为本的,这就决定了案例分析必然会带来讲授法无法带来的学习效果。这一方法与上述PBL教学法的问题引导方式不同,案例分析法是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的基础上采用典型案例、疑难病例讨论分析的方法是学生对所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应用,从而更加融会贯通,这一教学方法在临床医学课程中已被广泛使用,尤其在见习、实习教学中。对于精神医学教学,这一方法尤其重要而效果显著。鉴于精神疾病的抽象性和复杂性以及主观性、经验性诊断的特点,如果只是课堂讲授,学生永远无法掌握一种疾病的诊断、治疗,而典型案例的分析能使学生形成对疾病的初步印象,积累一定的形像经验和记忆,有利于以后临床工作的开展。对于精神医学来说,其缺点主要在于精神疾病多设计患者隐私,即使是教学医院,患者也往往不愿在多人面前暴露自己的隐私。

3.3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法[11] 与上述案例分析法相似,在无法得到典型或所需要的案例时,部分教师采用角色扮演法进行教学。在精神医学教学中也时有被采用。这种方法是在课前由教师设计各种场景,在与参加角色扮演的同学进行一定协商的基础上,有学生分别扮演医生、患者和家属的角色,模拟临床实际就诊程序,从而使学生亲临其境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一方法在精神医学的教学中更为重要,可以在避免侵犯患者隐私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对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这种教学法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训练了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这一方法较为容易设计和执行,不足之处在于角色扮演与真实案例仍有一定差距,需要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去调整。

3.4远程网络教学 这种教学往往以网络课程为基础,通过网络技术进行教学。这一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离开了课堂,学生与教师不需要面对面教授。网络信息技术的强大使得学习变得容易。但其缺点也显而易见:首先,无法保证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其次,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见缺少面对面的交流,对于人际关系、相互合作能力的培养欠缺。目前国内也有少数院校建立了精神医学网络课程,但大多数形式单一、内容单一,且使用起来较为繁杂,版权的问题也影响了其共享性。因此,以网络课程为基础的远程教育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

3.5利用多种多媒体技术的混合教学法 这种方法是在课堂讲授法的基础上,辅以多媒体技术,包括PPT、图片、视频、动画等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使得课堂讲授法的丰富性大大提高,也使得既往无法表达的观点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地表达出来。部分教学通过网络互动的形式,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这些充其量只能说是教学手段的丰富,而非教学方式的改革。这是在精神医学和其它临床医学学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都乐于和主动使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但并没有一套系统的理论指导,而是各自为政。也有部分学校的教学流于表面,为应用多媒体而应用多媒体,忽视了教学的根本目的--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

4讨论

19世纪末西医精神病学传入中国,20世纪初北京、上海等一些城市的医学院校开始设置了精神病学课程。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卫生部对精神病学教学的内容和时数有了统一的规定(72 h),1980年以后卫生部不再严格规定各门课的教学时数,目前多数院校精神病学课程仅有20~30学时,内容也仅限于绪论症状学、精神分裂症、情感、神经症、心因性精神障碍等[12]。见习和实习教学很少甚至根本没有实习教学医院。

理想的精神医学教学模式应该是建筑在为临床医学服务的基础上,究其根本就是能够培养解决精神科常见病和多见病的医学生;目前的矛盾就在于旧的精神病学教学不能满足现代整体医学的要求,培养的医生对精神疾病诊断的误诊率高(如大多数通科医生对抑郁症的误诊),本世纪是脑科的世纪,表现在医院就是神经精神科的发展,其中的精神科是目前最有潜力、也是发展最滞后的一门学科。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一环-精神医学正面临一个重大机遇,我们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改革医学教育,让教育出来的学生能够与时俱进。

而目前国内的精神病学教学很不完善,主要表现在:院校对精神医学的教学采取不重视甚至忽视的态度,有的院校精神病学甚至不是必修科目,由此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也表现得可有可无;教学时数的设置不合理,理论时数偏少,见习教学不到位,不少学校的精神病学见习常常很多学生缺席;实习教学欠缺,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学校安排了精神病学的实习课,时间又太短,这不仅与国外的精神病学教学有很大差异,根本上也忽视了精神病学的特殊性以及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由此我们建议,若要提高精神医学的教学水平,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改进:①国家相关部门以及医学院校加强对本课程教学的重视,要清楚的认识精神疾病的特点,疾病的影响力和发病现状,要充分认识精神医学教育的重要性,如此才能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和恰当的教学学时分配。②提倡加强理论课学习:建议将精神医学(包括但不限于精神病学和医学心理学)的教学推广到学校的所有临床相关专业。将精神病学作为和内科、外科、神经科等所谓的"大科"同等位置上的二级学科对待。增加理论教学时数,争取将常见病和多发病都让学生有系统的了解,教学时数的的增加也有利于学生对精神疾病的正确的深刻的理解。③加强精神病学的实践教学:目前虽然多数院校都安排精神病学的见习教学,但在时长和重视程度上与国外差异很大,需要提高。更重要的是要设置或增加精神病学的实习教学,由于精神病学的特殊性,很多症状和疾病必须通过实例教学才能使学生在实践中领会精神病学的特点和处理。因此需要提高实习教学的数量和质量。目前我们认为至少需要2 w,每日8学时的实习时间。④多种教学方法联合应用:如上所述,精神病学不仅需要理论,更需要在实践中去学习,因此建议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采取多种手段联合教学的方法。如角色扮演教学和问题启发式教学(PBL)等,这样在由于学科特殊性而无法通过实例教学的情况下也能通过互相的探讨、启发和学习而掌握相关的知识。

总之,精神病学的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各方面的协同努力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郝伟.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1-10.

[2]王祖承.日本九州大学精神病学教学计划[J].上海精神医学,2010,22(1):61-62.

[3]郭晓云,王祖承.英国精神病学教学现状[J].上海精神医学,2009,21(6):308-381.

[4]梁华君,潘集阳,马萍等.粤港医学本科教育中精神病学教学的比较研究[J].医学教育探索, 2008,7(4):376-391.

[5]蒋良函,闻晖,沈瑜君,等.台湾香港地区精神医学教育简介[J].上海精神医学,2010,22(3):189-190.

[6]孙宝志.中国与美国医学课程详细比较及重要借鉴[J].医学教育,2002,8(4):16-19.

[7]曹玉萍,张亚林.PBL教学在精神病学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8,7(2):147-148.

[8]王大文,戚昕.PBL教学法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3,39(4):479-483.

[9]Wang Zucheng, Guo Xiaoyun.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teaching of psychiatry in England[J].Shanghai Archives of Psychiatry, 2009, 21(6):380-381.

[10]Sun Zhenghai, Yan Fengwu.Application of case teaching method in clinical teaching of Psychiatry[J].Journal o f Qiqihar Medical College,2006,27(4):464.

精神医学的重要性第6篇

医学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的交融。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对于医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对于今后医患关系的改善及我国医学科学的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分析我国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缺失的客观现实的基础上,从改变思想认识、重视课程建设及丰富校园文化等方面提出了培育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措施。

【关键词】

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培育

“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观念,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和道德等。”[1]虽然对人文精神的探讨是一项无休止的过程,但笔者认为其主要内涵表达完整即可,无需在字句上作过多的争论。医学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在医学实践领域中的体现,医学人文精神对于医学科学不可或缺,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大医精诚》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这表明医学绝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性工作,更要体现对患者的关爱、对生命的敬重的人文精神。“医学以人的生命和健康为服务对象,自古以来就被誉为最具有人文意蕴的一门学科,其本质是人性化的医疗。”[2]在承认医学是技术性与人文性的交叉和融合的认识的基础上,重视和加强对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就成为医学院校的重要使命。“医学教育不仅需要传授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3]。

一、医学人文精神对医学生的价值

1.促进医学生完整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养成。作为一个个体,其独立健全的人格,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对于其从事的任何一项工作都具有重要的基础价值。医学院校是专业院校,其大量的课程、实践实验、活动都围绕增加专业知识、增强专业技能展开,很容易造成医学生知识结构的单一性。“人文教育熏陶高洁的人性,练就非凡的灵性。”[4]医学作为生命科学,对从业者的要求很高,这种要求不仅仅体现在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更是包括其完整的知识结构和健全的人格。在医学院校重视和加强对医学生的专业知识积累和专业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更应重视促进医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的形成,培育关爱他人、敬畏生命、仁慈博爱和公平合理的医学人文精神。

2.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医患关系恶化、医患矛盾突出是当前我国医疗卫生行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笔者知道化解医患矛盾远非一日之功、一蹴而就,其有很深刻的体制原因、环境影响及心理因素。有人批评道“在医学的服务上不是以病人为中心,而是以疾病为中心,见病不见人。”[5]实属当下医患关系的真实写照。医患关系的基本主体是患者和医生及医疗单位,基础是医生和患者的关系。患者抱怨医生对自己冷漠、不负责任、开“大处方”挣钱,医生抱怨患者不通情达理、嗦等。然而医生如果能抱着“关爱病人、敬畏生命、仁慈博爱、公平合理”地对待病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就不是很困难的事。医患关系,医生处于主动、优势和关键,处理好医患关系主要在于医生。所以对医学生要加强以“爱”为核心的人文教育,这种仁爱教育的核心就是尊重生命,这正是医学人文精神承载的核心内容。

3.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与进步。现有的医疗行为被称为单一的生物医学行为,其唯一目标在于解决生物意义上人的问题,被称为诊疗行为。作为病人,其伤口得到愈合、生理功能得到恢复,诊疗的目的就会实现了,而不会去顾及病人其他。但是病人在疾病或是意外中遭受的创伤却不仅仅局限于其生理意义上的。汶川地震中获得救治的伤病员,伤病虽得到了救治,但是他们却很难走出由于痛失家人的悲伤,很难面对由于家园顷刻崩塌的恐惧,在后来的救治中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看来对病人的救治不仅仅是生物生理学意义上的救治,更是心理和社会学意义上的救治。这种疾病治疗的模式被称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由美国恩格尔哈特教授于1977年首次提出。医学不再仅仅关注生理意义上的救治,而要多角度、综合性地考虑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对疾病本身及疾病发生的原因及其他不良后果进行一并诊治。笔者认为,所谓的生物社会医学就充分反映了医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本质,科学性解决的是生物意义上的救治,人文性解决的是心理社会意义上的救治。通过对医学生进行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和培训,培育现代医学生综合的医学人文观念,将极大有利于这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发展。

二、当代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

种种调查和研究表明,当代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缺失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这种缺失呈现出恶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对生命的尊重不够。生命是至上和无价的,每一个生命都应该得到尊重和救治,不管他是穷人或是富人。当前老百姓对看病是充满了畏惧,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家庭不是个案。医疗、教育和住房被有的社会弱势群体戏称为“新三座大山”,看病难、看病贵成为当前医疗领域最突出的难题。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对待病人是以治病救人为第一要务,而不是营利或挣钱为第一目的。先交钱再看病,不交钱不给看,钱不够就停药体现的不是对生命的尊重,而是对金钱的尊重。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首要在于教育即将成为医务工作者的医学生树立生命至上的理念,救死扶伤的信仰。没有这种教育成效,医学生培养是“跛脚的”,医学生德育是失败的。如果不从学校开始对其进行敬畏生命教育,等待其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繁重的工作和一些不良影响和诱惑,尊重生命的人文价值精神就很难培育成功。

2.对病人的关心不足。人们形容医院经常使用“冷冰冰”这样的词汇来形容,其想表达的不仅仅是医院里有很多离开亲人无法治愈的病人,更想表达的是医生对患者冰冷的态度。从医务工作者的角度来看,看病是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不可能对每一个病人、每时每刻都热情洋溢、关心有加;另一方面,热情或是冷冰医生会认为不会影响到对病情的研判,疾病的治疗。殊不知,医生一个微笑、一份鼓励带给病人的不仅仅是和谐的态度,更是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有患者抱怨到:排队等了十小时,问了我五句话,看了我三眼,就结束了。在美国,一名医生的经历值得我们去思考,这名美国医生形容自己的工作是“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医务人员对病人的关心不仅仅有利于良好的医患关系的建立,也有利于病人疾病的治疗。关心病人作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医务人员把病人不仅仅作为工作对象,也是朋友和家人。关心他人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这种品质的形成需要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长期教育和熏陶。

3.对病人的仁爱欠缺。医乃仁术,医生是最富仁慈博爱的职业。没有哪项职业能像医学职业这样具有直接意义和应当充满仁爱。但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现实中有的医护人员对患者态度冷漠;在诊疗中有的医生喜欢给病人开“大处方”;在诊疗中有的医护人员对病人身体和心理上的痛苦视而不见,这些都表现出对患者的仁爱欠缺。仁者爱人、仁爱救人的精神要求在疾病的诊断、检查、治疗和护理中关爱病人,坚持病人利益最大化,坚持有利与无害,坚持尽量给病人带来最小的身体、心理和经济上的损害和损失。对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教育要着眼于平时、着眼于小事。医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和实习见习中,要注重培养其关爱同学、帮助室友、关心患者的优良品质,使关爱成为一种习惯。

4.对资源的分配不公。我国医学科学在建国后特别是1978年以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城乡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对医院等医疗机构的投入不断加大,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民营医院得到了大力发展,医生的收入获得了大幅度提升。但是,总体而言我国的医疗资源仍然是不足和稀缺的,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当前的医疗资源分配存在的问题是分配不公平,是一种平均分配和单一购买分配机制。不同的病情,所需要的医疗资源的程度是不同的,平均分配医疗资源的结果是几乎所有的病人全部涌向大医院。从患者角度来看,有的病情不需要到大医院,真正需要的患者因为优质资源稀缺又难以获得;从医院角度来看,大医院门庭若市,医务人员长期超负荷运转,小医院门庭冷落、无人问津。医疗资源的分配从医学的本质出发就注定了医学应以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基准,医疗资源的配置公平合理是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

三、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

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有政府体制机制的原因,有社会、学校和学生自己的原因。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应当着眼于四个方面的努力。

1.在思想上重视医疗人文精神的培育。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举并重,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首要在于学校、教师和学生主观上要认识到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医学人文教育的不可或缺性。只有主观上重视,客观上才会采取措施去加强,否则就会陷入主观上不重视,客观上重视的矛盾境遇。就学校而言,应加强对人文社科科研经费投入,在学科建设课程中优先考虑人文学科和课程,重点引进高层次人文社科教师,并加强对其培养培训,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就教师而言,不能认为自己任教的学科是边缘学科、自己是“边缘人”就对教学工作敷衍了事,注重对人文社会知识的学习、积累和研究,注重人文精神传播、关注好的教学方法的使用;就学生而言,要端正学习态度,纠正错误的学习思想认识,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突出、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巩固的“专才”和“全才”。

2.在人文课程中培养医学人文精神。要重视医学院校医学人文课程建设,医学院校要克服重视专业课轻视公共课,重视医学自然类课程轻视人文课程的偏激思想,更不能认为开设人文课程就是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医学院校医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任务较重,这本身就是医学院校的一个特点,很多医学院校本着为学生“减负”的动机,人文类课程能不开的就不开,能压缩课时的就压缩课时,客观上给学生造成了人文类课程可有可无的错觉,严重影响了人文类课程的形象。重视和加强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和规范医学院校人文类课程建设,发挥其培育医学人文精神的“主渠道”作用,努力构建医学院校培育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课程体系。一是严格执行教学计划,规范开设人文类必修课,如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医学心理学、医古文等。对于这些课程要保证师资力量、课时安排、教学条件等方面不受轻视和挤压。二是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精选好人文类选修课,如艺术类、人际沟通等。构建一个门类齐备、结构合理、科学论证、学生喜欢的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医学人文教育,这是首要和基础。

3.在医药学课程中渗透医学人文精神。“全员意味着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在医学院校不只是人文教师的任务,而是所有教育者的责任。”[6]医学院校是专业院校,其课程教学、实验实践都密切围绕医学的主题和中心,因而医学生学习的课程也主要是专业课即医药类课程。但不能认为医药类课程与人文精神的培育毫无关联,医药类课程与人文类教育内容截然分开。实际上,医药学课程教学内容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教育内容。如中医学中关于医家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精神内容,又如“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誓言。相对于人文课程有关人文精神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而言,专业课中的医学人文精神渗透教育更加潜移默化,更易于为学生接受和信仰,因而效果更好。医学专业课中的医学人文精神教育渗透对医学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承担起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的“授业”任务,更要完成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传道”任务。医药专业课教师要本着高度负责的责任感,认真备课、勤于思考、注意挖掘、把握方法、有机结合,才能完成科学知识和技能、人文知识和精神传承的双重任务。

4.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熏陶医学人文精神。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和发展历程的“胎记”,是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载体和途径。一是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基础逐步凝练出医学核心价值观,并以此为灵魂精心设计校园文化建设内容来加强医学生人文精神教育。二是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有利于培育医学人文精神的爱心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活动、义务献血活动、义务支教活动、“三下乡”活动,使我们的医学生在活动中接受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人文精神熏陶,使我们的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成长。三是抓住契机,开展好节日活动。青年大学生热衷于节日活动,要善于利用大学生的这一特点开展好节日人文精神的教育熏陶活动。引导大学生逐渐重视中国传统节日,利用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对医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反对崇洋,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人文教育活动。当前,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缺失严重,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培育迫在眉睫;今后,医学人文精神教育任重道远。相信在政府、学校、社会和我们医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将会取得长足进步。

【参考文献】

[1]戴艳军,王卫,房宏君.时代精神的滥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交融[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50-53.

[2]孙宏亮,姜兰姝.青年医生培养中加强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意义及措施[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6):797-799.

[3]严钰峰,王见之,张慧琴,等.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医学与哲学,2013,(12)89-92.

[4]夏雨晴.医学专业研究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及其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2006,5(11):1069-1071.

[5]周耀华,蒋晓俊.培养以爱为核心的医学人文精神[J].南方医学教育,2010,(4):6-8.

精神医学的重要性第7篇

一、医学院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现状

首先,学校不重视。目前医学院和其他高等专业教育院校一样,医学院校更关心在校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的培养,对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重视不够,甚至在职业精神培育上走过场,以至于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医疗业务水平过硬,却在职业道德的方面栽跟头,影响着我国的医疗事业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为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各医学院校务必重视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教育,并拔高到与专业知识培育同等的高度。其次,培育的方法单一。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方法单一是现行我国医学院共同存在的问题。多数医学院校仅按国家教育部要求设置职业精神培育课程,在学校不够重视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状况下,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效果是差强人意的,课堂教育的特点一般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育模式,通常是教师讲解、演示和范读。学生则是被动的听众,这种方式适合学生掌握理论性的知识,并不适应职业精神培育,因为职业精神培育不仅是了解职业精神的有关知识,它更侧重于能培?B出学生的职业素养,需要多样式的培育方法。再次,内容缺乏针对性。目前我国医学院校职业精神培养也是以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开展一般性职业道德教育,这只是普及职业精神教育的基础,与社会对医生职业精神素养的要求差之甚远,医学院校职业精神培养内容从深度,广度等方面都欠缺。在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基础课程之外,我国医学院校还要有医德医风教育课程,比如《医学伦理学》,形成医学院校独有的医德教育体系,目前医学院校的医学德育教育就好比副课,脱离于医学专业教学计划,老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佳。医学院校要增加职业精神培育内容将职业精神培育摆到医学专业培育同样的地位,对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重视程度也决定了是否能培养出服务和谐社会的高素质专业医学人才。

二、医学院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对策

(一)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

医生的使命是救死扶伤,医学相比之下要具备更为深刻的人文精神。,缺失人文精神的医学将不再是真正的医学。医学精神起源于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内涵的展现。人文精神助力医学发展,提升医学内涵,人文精神要求医生尊重生命、以人为本。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使医学生充满爱心、尊重和懂得关爱病人。在医学院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背景下加强人文教育,具体谈以下几点。

首先要设置优良的,系统的人文教育课程。人文教育课程是培育医学生人文教育的基础,从而展开对医学生系统的人文教育,为医学院学生的道德培育和职业精神培育构建人文基础,培养医学生的人文信仰。医学院校在保障专业课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增加人文课程比例,形式上兼具人文必修课和选修课,向学生传授必要的人文知识,具体包括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史、医学社会学、医患沟通学、医学法学等课程,课程量适当,避免过多影响医学生繁重的专业学习任务,也不能过少,太少不利于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保持合理课程量同时避免与其他德育课程混淆冲突,制定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计划,完善医学生人文教育。在人文课程讲授过程中,要避免灌输式教学方式,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观念的引导。通过人文教育的课程使医学生对医学人文思想发展和形成过程有感官的认知,引导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强化医学的使命和最终目标,实现人文教育的目标。

(二)促进职业精神培育与实践相结合

职业精神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它反映特定职业特殊利益要求,它是在特定职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1]。实践教学是医学院校专业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一方面是提高医学生职业技能水平重要手段,一方面是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的重要思路。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对实践教学都很重视,每个学生都有一年的实践课程,在这期间学生是在医疗第一线亲身体验医生实际工作,同时这也为他们职业精神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延展性规律,医学职业精神教育的延展性表明其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和通过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就可以完成的,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必然是对医学职业精神感知并逐步内化过程,最终才能成为学生的素养。实践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必须的环节。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己经认识到仅仅开设医学伦理学和医学哲学等职业精神培育课程,并安排教师教授这些课程就是医学职业教育的终结,遵循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培育规律,这只能将职业精神培育停留在“知”的阶段,而医学职业精神教育中“情”的培养、“意”的锻造都必须在实践中进行[2]。在实践的环节延续培育医学生职业精神,利用临床实习和实训等学习实践活动感受人文精神,从而深化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让医学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在实践中深刻印在医学生的脑海中,职业精神培育与实践的成功结合,让良好的职业精神素养指引医学生未来的行医生涯。

(三)完善培育监督与评价体系

和其他专业大学生德育和综合素质的测评标准一样目前结课考试方式也被用于我国对医学生进行评测。随着社会对医生要求不断提高,采用这种方法考察德育和精神教育已不合时宜,并且一般大学生德育内容满足不了医生对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要求,存在很多的不同,还使用原有的测评体系极为不当,在基于医生的职业精神教育特征和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目标和具体内容,来制定具体的考核和评价标准使趋势所在,才能更为科学的综合评价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效果。目前我国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方面合理的监督和评价体系还极不完善。首先改变部分人的错误认知,认为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是不可测评的,完善监督和评价体系更无从谈起。职业精神是可以测评的。第一职业精神教育有实体教学课程,测评学生对课程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状况可以测评教育效果,第二任何行为都是在思维活动指导下的实施,可以对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前后行为变化进行考评来测试教育效果。因此,职业精神在能不能测评上毫无争议,最重要最急迫的是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工作需要一套切实可行的职业精神教育评价体系。

职业精神教育评价体系首先要明确医学生职业精神内涵,然后制定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目标,选择具体的参数指标,过程又包括逐一对条目细则进行行为标准上的详细描述,再对评价指标进行分级排序,排列组合,交叉使用量变和质变的分析方法对这些指标逐一分析研究,然后形成参考指标。采用问卷调查,听证会等形式对参数指标的合理性、重要性进行民意测试,并召开大会进行公开讨论和总结,形成较科学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出明确具体的评价量表,以此评价量表来考核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效果[3]。职业精神教育评价体系具体的讲:就是根据优秀医生应有的职业精神筛选出的追求卓越、责任感、利他主义、同情心、严谨科学态度、诚实正直、和敬业精神参数指标,按其重要程度列出了一个量化的评价表,根据这个评价表对一个学生形成的职业精神分别进行质的和量的考察,以此来评价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效果。以往的结课考试方式来对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效果的评价是不可取的,必须像教师评价机制一样,具有考评激励机制,形成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能够根据职业精神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量表对医学生评价的具体结果,及时表扬,奖励职业精神教育成绩优异的学生,用相应的荣誉和奖励激励医学生自己去加强职业精神培育[4]。合理的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监督与评价体系不仅仅可以用于评价医学院的职业精神教育效果,可以有效地保障医学院校职业精神培育效果,也可以用来发现医学院校职业精神教育存在的不足,对优化和改进医学院校职业精神教育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