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铁道运输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10-16 02:23:23
铁道运输论文

铁道运输论文第1篇

加强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包装安全,对于保障铁路的安全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正确认识危险货物的危害性及其性质,成为加强各项安全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

一、危险货物的性质分析

1、爆炸危险性

危险物品爆炸一般具有迅速性,同时还会伴随着剧烈的化学和物理变化过程。对于铁路运输而言,如果出现了危险货物爆炸事故,则将瞬间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进而会对铁路运输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是严重的安全事故。对于爆炸危险性,第一类是爆炸品、第二类是爆炸性的气体、第五类是氧化性很强的一些物质及有机过氧化物等,这些物品一般都存在着爆炸的危险性。据有关部门提供的统计数据,在近些年国内发生的安全事故中,因为爆炸而造成的火灾导致人员伤亡位居于首位,造成的经济损失难以计量。

2、燃烧危险性

一般而言,危险货物燃烧要同时具备三个要素,即可燃物、点火源以及助燃物。火灾事故的危险性主要指危险物品起火后,火势开始蔓延与扩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物品的损失量就会不断的增加。就燃烧危险性本身而言,除放射性的物质与杂项的危险物质及物品之外,其他的危险货物品主要表现为一种燃烧危险性。基于此可以断定,由于具有燃烧危险性的物品和货物种类非常的多,因此在铁路运输中应当加强对这类物品的检查和管理。

3、毒害危险性

第六类危险货物就是毒害品,具体包括氰化物、异氰酯类和砷类物质,由于这类物质具有很大毒性,因此很易造成大范围死伤的恶性安全事故,有关部门已将这类毒害品列入重点监管物品行列。第二类毒性气体、第三类易燃液体以及第八类腐蚀性物质中的多数危险货物都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尤其是燃烧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其杀伤力非常强。

4、放射危险性

对于众多的危险货物分类而言,第七类放射性物质一般都具有放射危险性。当放射性的物质过量时,会因为射线照射而引起人体机体损伤,甚至可能伴随着一些发烧、恶心以及出血性死亡现象发生。通常情况下,放射性危害所产生的伤害都具有一定的潜伏期,除急性的大剂量照射外,因此而造成的损伤不会立即显现出来,有些射线所引起的损伤甚至肯能会在下一代新生儿中表现出来。当放射性事故发生时,一般会造成内容器严重损坏。对于经常进行放射性物品办理经营的车站而言,由于日常的作业过程中不太注意遵守物品装卸作业的时间和装卸方式,实际作业过程中没有按照要求严格的穿戴防护设备,这些工作人员很可能会受到放射性的危害而不觉。

5、腐蚀危险性

第八类危险物品就是腐蚀性的物质,这些物质都具有一定的腐蚀危险性。所谓腐蚀,主要是指在化学或者生物化学的作用下,接触面出现了严重的损坏现象。这类物品与其他的许多物质混合在一起,很可能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一旦接触人体或纤维物品,就会产生强烈的损害。比如硫酸、氢氧化钠和各种腐蚀性很强的盐类物质;有些腐蚀性的物品具有一定的挥发性,挥发过程中可能会伴随着一些刺激性的气体产生,及其对人的眼睛或者眼粘膜产生巨大的伤害;如果将烟硫酸、氢氟酸以及发烟硫酸等气态腐蚀物质吸入呼吸道,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二、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包装事故原因分析

铁路危险货物运输过程中出现运输包装事故的原因很多,总结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安全检查设备和作业器具问题。虽然铁路运输过程中的危险货物装卸叉车和手推车都具有一定的防爆和防静电性特能,但多数情况下为了方便还是在用普通的叉车、手推车。虽然有些车站已经在实际工作中用到了防爆叉车、手推车,车上也安置了必要的防爆铜和镍板,但由于长时间的使用而磨损殆尽,已经很难起到防静电和防爆功能。安全检查设备的功能在于对危险货物进行泄漏检测与放射性物质的检测,如果出现了危险货物泄漏问题,相关工作人员可以根据检测结果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目前来看,就危险货物办理站正在使用的安全设备来看,根本达不到要求。

第二,检查和包装上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些托运人因受到利益的驱动,往往通过以次充好的方式来降低包装的质量,比如减小铁桶体的壁厚、使用旧的铁桶刷上一层漆等;在曾经多次发展事故的黄磷运输工程中,正是因包装桶存在着破漏现象,导致储水出现了严重的外泄,其中黄磷的自燃后最终引发了一场严重的火灾。包装封口的处理不合格,瓶装液体、粉末以及一些颗粒状的包装袋密封的不严;发货单位对这些气体、液体以及固体的气密性与液密封口的封装没有严格的检查,最终导致铁路运输隐患问题。包装上的标志、和标识不全,对包装上的标志和标识重要性认识不足问题,一旦出现危险货物事故,很可能会对周围的人员和物品造成非常严重的危害。

第三,车站工作人员的素质问题,因检查不严而出现了安全事故。危险物品包装检测不到位,也会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目前来看,我国铁路危险货物包装检测网点还是比较少,实际操作中的检测难以有效的满足铁路运输实际需求;在对包装进行检测的过程,因为缺乏科学合理的抽样检查、准运和运输之前的检查验收等工作,而导致事故的发生。比如,为了有效的降低托运费用,托运人在送检物品过程中的包装质量都非常的良好,但在运输过程中使用一般包装甚至不合格包装就会出现变质、包装质量下降,最终因包装质量不合格而引发各种事故。

三、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包装管理及对策

基于以上对当前铁路运输中危险物品的性质及危险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应对:

1、提高包装质量

货物外包装应当坚固完好,可以有效的抵抗运输和装卸过程中的振动或者挤压,同时还要便于搬运和装卸。包装内的衬垫物不能与所运输的货物发生反应,能够有效的防止内装的物品移动和震动。包装的表面应当保持清洁,不能沾附所装物质或者其他的有害物质;包装封口应当根据实际运输的货物性质适当的选择封口材料,液体的货物要达到液密封口;干燥固体物质应牢固封口;产生易燃和有毒、腐蚀性气体,变干后易爆炸的危险物质气密封口。对于必须安装通气阀的危险物品,通气阀设计与安装应能有效防止货物的流出和杂质、水分进入,并且排出的气体不致造成危害或污染。

2、进一步完善安全检查设备设置

对危险货物进行包装前应当对其包装性能做一下试验。试验的方法、标准和要求应当符合我国《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包装性能试验规定》。放射性的物品包装时,应当严格按照我国关于《放射性物质安全运输规定》的要求,进行设计与试验。

3、加强危险货物包装及管理

第一,进行定点生产与检测试验。从危险货物包装检测实践来看,包装应当严格按照国家质检部门的规定进行操作,且危险货物包装过程中应当经铁道部们的认定以及包装检测机构的试验,方可进行。第二,应当对包装承运过程进行严格的检查和检测。尤其是危险货物受理、装卸、承运以及保管作业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要严格检查,审验包装检测证明,并认真执行《危规包装表规定》;第三,如果包装发生改变,应当符合相关规定和要求。严格遵守改变包装申请、审查、批准以及试用之规定;第四,要严格查看特殊规定的物品《。品名表》中的特殊规定中,对品名包装有特殊要求,仅特殊规定就有七十五项,其中直接关系着包装要求的就有三十项以上。

铁道运输论文第2篇

关键词:钢铁企业,铁路运输,系统优化,研究

 

1.钢铁企业铁路运输概况

铁路运输是钢铁企业的大动脉,肩负着运送物资、保障生产的重任。铁路运输总量一般可占到全厂运量的70%一80%,每年有多则上千万吨少则数百万吨的生产原辅料、燃料、半成品和成品源源不断地通过铁路专用线运进工厂车间或发往全国。是企业生产的重要基础设施,常被称为企业的生命线。

1.1.钢铁企业铁路运输特点

除了一些铁路运输的共性外,钢铁企业铁路运输与一般铁路运输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1.1厂区布局

我国各大中型钢铁企业由于建厂较早,改扩建中没有进行合理规划,另外受地形条件限制,厂内轨道线路复杂不规范,没有专业的编组场地和驼峰设备。博士论文,铁路运输。在厂区内,铁路和道路几乎普遍采用平面交叉。事故多发,给铁路运输能力的提升增加困难。在炼铁站高炉区,纵列式是高炉最佳的排列方式,可以有效的降低列车的走行干扰,增加线路的通过能力;横列式排列方式虽然节约土地资源,易于改扩建,但是不利于列车走行,还会增加道岔数目,使线路变得狭窄,加之铁水区的运输作业繁忙,易产生大量交叉干扰,限制列车走行速度。

1.1.2运输目标

钢铁企业铁路运输除了办理路、厂车辆交接,接发货物外,还要担负厂内中转运输任务,在运输生产过程中特别考虑要安全性、时间性和准确性。

(l)安全性

钢铁企业厂内运输大部分属于特种货物运输,例如在运输铁水的过程中,铁水的温度大约在1200℃一1300℃之间,如果在运输的过程中出现脱轨造成车辆倾覆,大量铁水流出,不但作业人员的生命会受到严重的威胁,而且在短时间内铁水会凝结,造成机车、车辆、线路以及附近设备大面积熔化,由于线路及通信设备不能在短时间内修复,导致生产严重停滞,经济损失巨大。

(2)时间性

钢铁企业铁水罐车在高炉下的停留时间是固定的,停留时间与出铁水的时间要相一致,根据生产作业要求,超过这个时间,罐车必须离去,由于高炉出铁批次的限制,罐车的数量和停留次数也是固定的。延误高炉区铁水运输,不仅会造成炼铁站后续作业的等待,降低高炉的生产效率,还会延误炼钢站的生产,造成炼钢厂的设备空闲。

(3)准确性

钢铁企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不延误出铁水的时间,要求调度人员不能排错进路,机车司机不能操作失误,列车取送铁水的罐车必须在指定的高炉下对位停放,所以必须确保铁路运输组织作业的准确性。

2、钢铁企业铁路运输系统优化基本内容

2.1行车组织

钢铁企业铁路道岔多,股道短,复用线路多,机车多、运行区域固定,特种车辆多,行车调度的难度往往高于一般铁路运输调度;特别是钢铁企业在进行运输生产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市场情况不断变更生产方向,新建厂房和产量调整导致厂区运输线路的频繁变动,几乎每隔几个月就要对厂区线路进行改造,致使行车组织更为复杂、多变。

因此在优化行车组织调度优先级别上,根据钢铁企业铁路运输系统的自身特点,本文建立钢铁企业铁路运输能力利用指标如下:

(l)道岔(组)占用时间。

道岔(组)占用时间指的是采用合理的技术作业过程和线路固定使用方案,一昼夜办理各项技术作业占用道岔(组)时间之和。车站咽喉区道岔较多,咽喉区最繁忙道岔利用情况通常制约着整个车站的通过能力,甚至成为制约全厂运输系统能力提升的瓶颈。

(2)轨道区段占用时间。

轨道区段占用时间指的是采用合理的技术作业过程和线路固定使用方案,一昼夜办理各项技术作业占用轨道区段时间之和。在分析区间通过能力时通常要分析区间线路即整个轨道区段占用时间。

(3)道岔(组)利用率。

道岔(组)利用率是指一昼夜道岔(组)占用时间与道岔(组)可占用总时间的比值。道岔(组)可占用总时间是指一昼夜除去交接班、线路检修等固定作业时间,道岔可被实际利用的时间。道岔(组)利用率是研究车站通过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4)轨道区段利用率。

轨道区段利用率是指一昼夜轨道区段占用时间与轨道区段可占用总时间的比值。轨道区段可占用总时间是指一昼夜除去交接班、线路检修等固定作业时间,区段可被实际利用的时间。轨道区段利用率是研究区间通过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5)列车等待时间。

列车等待时间是指列车接到运输命令以后,由于前方线路被占用或其他原因暂时不能前进,等待进路被开通的时间。在制定和优化企业运输组织方案时,应尽量降低各列车等待总时间。

(6)等待列车数。博士论文,铁路运输。

等待列车数指的是不同列车产生敌对进路时,排队等待同一线路开放时的列车数目。通过等待列车数可以分析出现行设施及运输方案下,车站及区间的繁忙区域及主要冲突作业,等待列车数指标可以在列车等待时间指标中有所反映。

2.2运输“瓶颈”

在整个铁路运输系统中,运输能力最薄弱的环节总是对运输能力起决定性的限制作用或所谓“瓶颈”作用。博士论文,铁路运输。在运输地位重要的车站、区间上,运输限制部位或“瓶颈”地段的通过能力利用,往往成为保证运输畅通和关系全局运输的关键。在这些部位或地段,需要通过周密的规划和计划,精心组织均衡运输,在保证一定的运输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运输波动,最大限度地是使用通过能力。

通过分析钢铁企业的铁路运输系统的特点,可知钢铁企业铁路运输通过能力受车站和区间通过能力影响较大,车站和区间通过能力是制约整个运输系统的“瓶颈”,对于运输系统这部分运输能力的提升是系统优化的重点。

3、钢铁企业铁路运输系统优化步骤

3.1进行钢铁企业铁路运输系统优化中,应根据企业发展规划,预测短期及中长期运量增长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改扩建和运输组织优化。博士论文,铁路运输。博士论文,铁路运输。在运输系统的优化过程中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l)产品需求量发生变化。当产品需求量超过现有生产系统的生产能力时,就需新建或扩建厂房,增设线路,优化运输组织方案,使运输能力满足生产需要;而产品需求量变小时,会使得原有生产系统出现不平衡现象,运能闲置。

(2)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技术、新工艺的引入改变原有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往往导致产品在厂内各车间运输流程的改变,对运输组织和厂内铁路布线均有较大的影响。

(3)新产品开发。新产品的问世通常意味着被市场淘汰的老产品下线,旧厂房的拆除,新厂房的选址、建立,运输设施设备的更新,对铁路运输系统具有深层次的影响。

3.2对钢铁企业铁路运输系统进行系统分析和优化,本文采取的基本步骤是:

(l)系统分析。通过和企业决策者的沟通和运量预测等手段,确定一定时期内运输系统拟达到的目标。对目标钢铁企业铁路运输系统现状和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调研和分析,获取企业厂区地理信息、运输数据等必要分析信息。

(2)系统状况的量化分析。

确定企业铁路运输系统的瓶颈所在,依靠研究人员的规划经验找出运输紧张的影响因素,对重点区域提供改造方案。

(3)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设计与实现。对系统的结构及功能进行优化设计,并予以实现。向企业提供多个铁路运输系统优化方案和分步实施方案,通过系统评价对各个待选方案的实施效果及工程造价进行比较和排序,供企业决策人选择。博士论文,铁路运输。

小结

钢铁企业铁路运输系统优化研究涉及很多领域,研究程较为复杂,由于作者水平和时间有限,论文中还存在一些尚待研究的问题,任需要进一步完善。

铁道运输论文第3篇

关键词:钢铁企业,铁路运输,系统优化,研究

 

1.钢铁企业铁路运输概况

铁路运输是钢铁企业的大动脉,肩负着运送物资、保障生产的重任。铁路运输总量一般可占到全厂运量的70%一80%,每年有多则上千万吨少则数百万吨的生产原辅料、燃料、半成品和成品源源不断地通过铁路专用线运进工厂车间或发往全国。是企业生产的重要基础设施,常被称为企业的生命线。

1.1.钢铁企业铁路运输特点

除了一些铁路运输的共性外,钢铁企业铁路运输与一般铁路运输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1.1厂区布局

我国各大中型钢铁企业由于建厂较早,改扩建中没有进行合理规划,另外受地形条件限制,厂内轨道线路复杂不规范,没有专业的编组场地和驼峰设备。博士论文,铁路运输。在厂区内,铁路和道路几乎普遍采用平面交叉。事故多发,给铁路运输能力的提升增加困难。在炼铁站高炉区,纵列式是高炉最佳的排列方式,可以有效的降低列车的走行干扰,增加线路的通过能力;横列式排列方式虽然节约土地资源,易于改扩建,但是不利于列车走行,还会增加道岔数目,使线路变得狭窄,加之铁水区的运输作业繁忙,易产生大量交叉干扰,限制列车走行速度。

1.1.2运输目标

钢铁企业铁路运输除了办理路、厂车辆交接,接发货物外,还要担负厂内中转运输任务,在运输生产过程中特别考虑要安全性、时间性和准确性。

(l)安全性

钢铁企业厂内运输大部分属于特种货物运输,例如在运输铁水的过程中,铁水的温度大约在1200℃一1300℃之间,如果在运输的过程中出现脱轨造成车辆倾覆,大量铁水流出,不但作业人员的生命会受到严重的威胁,而且在短时间内铁水会凝结,造成机车、车辆、线路以及附近设备大面积熔化,由于线路及通信设备不能在短时间内修复,导致生产严重停滞,经济损失巨大。

(2)时间性

钢铁企业铁水罐车在高炉下的停留时间是固定的,停留时间与出铁水的时间要相一致,根据生产作业要求,超过这个时间,罐车必须离去,由于高炉出铁批次的限制,罐车的数量和停留次数也是固定的。延误高炉区铁水运输,不仅会造成炼铁站后续作业的等待,降低高炉的生产效率,还会延误炼钢站的生产,造成炼钢厂的设备空闲。

(3)准确性

钢铁企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不延误出铁水的时间,要求调度人员不能排错进路,机车司机不能操作失误,列车取送铁水的罐车必须在指定的高炉下对位停放,所以必须确保铁路运输组织作业的准确性。

2、钢铁企业铁路运输系统优化基本内容

2.1行车组织

钢铁企业铁路道岔多,股道短,复用线路多,机车多、运行区域固定,特种车辆多,行车调度的难度往往高于一般铁路运输调度;特别是钢铁企业在进行运输生产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市场情况不断变更生产方向,新建厂房和产量调整导致厂区运输线路的频繁变动,几乎每隔几个月就要对厂区线路进行改造,致使行车组织更为复杂、多变。

因此在优化行车组织调度优先级别上,根据钢铁企业铁路运输系统的自身特点,本文建立钢铁企业铁路运输能力利用指标如下:

(l)道岔(组)占用时间。

道岔(组)占用时间指的是采用合理的技术作业过程和线路固定使用方案,一昼夜办理各项技术作业占用道岔(组)时间之和。车站咽喉区道岔较多,咽喉区最繁忙道岔利用情况通常制约着整个车站的通过能力,甚至成为制约全厂运输系统能力提升的瓶颈。

(2)轨道区段占用时间。

轨道区段占用时间指的是采用合理的技术作业过程和线路固定使用方案,一昼夜办理各项技术作业占用轨道区段时间之和。在分析区间通过能力时通常要分析区间线路即整个轨道区段占用时间。

(3)道岔(组)利用率。

道岔(组)利用率是指一昼夜道岔(组)占用时间与道岔(组)可占用总时间的比值。道岔(组)可占用总时间是指一昼夜除去交接班、线路检修等固定作业时间,道岔可被实际利用的时间。道岔(组)利用率是研究车站通过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4)轨道区段利用率。

轨道区段利用率是指一昼夜轨道区段占用时间与轨道区段可占用总时间的比值。轨道区段可占用总时间是指一昼夜除去交接班、线路检修等固定作业时间,区段可被实际利用的时间。轨道区段利用率是研究区间通过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5)列车等待时间。

列车等待时间是指列车接到运输命令以后,由于前方线路被占用或其他原因暂时不能前进,等待进路被开通的时间。在制定和优化企业运输组织方案时,应尽量降低各列车等待总时间。

(6)等待列车数。博士论文,铁路运输。

等待列车数指的是不同列车产生敌对进路时,排队等待同一线路开放时的列车数目。通过等待列车数可以分析出现行设施及运输方案下,车站及区间的繁忙区域及主要冲突作业,等待列车数指标可以在列车等待时间指标中有所反映。

2.2运输“瓶颈”

在整个铁路运输系统中,运输能力最薄弱的环节总是对运输能力起决定性的限制作用或所谓“瓶颈”作用。博士论文,铁路运输。在运输地位重要的车站、区间上,运输限制部位或“瓶颈”地段的通过能力利用,往往成为保证运输畅通和关系全局运输的关键。在这些部位或地段,需要通过周密的规划和计划,精心组织均衡运输,在保证一定的运输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运输波动,最大限度地是使用通过能力。

通过分析钢铁企业的铁路运输系统的特点,可知钢铁企业铁路运输通过能力受车站和区间通过能力影响较大,车站和区间通过能力是制约整个运输系统的“瓶颈”,对于运输系统这部分运输能力的提升是系统优化的重点。

3、钢铁企业铁路运输系统优化步骤

3.1进行钢铁企业铁路运输系统优化中,应根据企业发展规划,预测短期及中长期运量增长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改扩建和运输组织优化。博士论文,铁路运输。博士论文,铁路运输。在运输系统的优化过程中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l)产品需求量发生变化。当产品需求量超过现有生产系统的生产能力时,就需新建或扩建厂房,增设线路,优化运输组织方案,使运输能力满足生产需要;而产品需求量变小时,会使得原有生产系统出现不平衡现象,运能闲置。

(2)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技术、新工艺的引入改变原有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往往导致产品在厂内各车间运输流程的改变,对运输组织和厂内铁路布线均有较大的影响。

(3)新产品开发。新产品的问世通常意味着被市场淘汰的老产品下线,旧厂房的拆除,新厂房的选址、建立,运输设施设备的更新,对铁路运输系统具有深层次的影响。

3.2对钢铁企业铁路运输系统进行系统分析和优化,本文采取的基本步骤是:

(l)系统分析。通过和企业决策者的沟通和运量预测等手段,确定一定时期内运输系统拟达到的目标。对目标钢铁企业铁路运输系统现状和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调研和分析,获取企业厂区地理信息、运输数据等必要分析信息。

(2)系统状况的量化分析。

确定企业铁路运输系统的瓶颈所在,依靠研究人员的规划经验找出运输紧张的影响因素,对重点区域提供改造方案。

(3)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设计与实现。对系统的结构及功能进行优化设计,并予以实现。向企业提供多个铁路运输系统优化方案和分步实施方案,通过系统评价对各个待选方案的实施效果及工程造价进行比较和排序,供企业决策人选择。博士论文,铁路运输。

小结

钢铁企业铁路运输系统优化研究涉及很多领域,研究程较为复杂,由于作者水平和时间有限,论文中还存在一些尚待研究的问题,任需要进一步完善。

铁道运输论文第4篇

关键词:重载运输,安全评价,物元理论,关联度

1.引言

重载运输因其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在世界许多国家得到重视并迅速发展,重载运输已被国际公认为铁路货运发展的方向。铁路重载运输由于货车轴重大,列车编组数量多,载重高等特点,其运输组织特点远比普通的货物列车要复杂,承担的安全风险也大。因此,重载列车的开行对运输组织、行车安全和设备安全均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文献[1]对重载列车运输安全问题深入研究,探究了列车制动安全问题和线路桥梁设备安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1]。文献[2]分析了机车、线路等因素对重载铁路行车安全影响[2]。文献[3]从人员、设备、环境、管理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影响铁路运输安全的因素,并构建了铁路运输安全评价指标体系[3]。文献[4]构建了重载列车安全评价指标体系[4]。本文在已有研究的成果的基础上,对铁路重载运输安全评价展开研究,以期为重载铁路运输安全评价提供科学的评价标准。

2重载运输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2.1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通过分析铁路运输安全生产和管理的实际情况,结合已有相关研究成果,遵循科学性、系统性、易操作性以及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建立铁路重载运输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8-11],见表1。

3 铁路重载运输安全等级综合评判物元模型

重载运输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涉及28个二级指标,其中有定量指标,也有难以定量表述的定性指标,选择一种适于定性定量指标混合、规模大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是重载运输安全评价的关键。物元理论评价方法利用物元分析法建立事物多指标性能参数的评定模型,通过关联函数和关联度来判断评价事物属于某集合的程度,能够较完整地反映事物质量的综合水平。具体步骤如下:

3.1 确定待评物元

3.2 经典域及节域物元

3.3 关联函数

重载运输安全等级由待评物元与各等级物元的关联度确定,关联度计算式为:

3.4 确定指标权重

表1中28个指标对重载运输安全等级的影响程度不同,应根据各指标作用大小分别赋不同的权重。考虑到重载运输安全等级影响因素较多,本文采用专家咨询法和模糊统计法,通过每位专家的指标权重,用加权平均法得到各指标的综合权重见表3。

3.5 计算综合关联度,确定重在运输安全等级

综合关联度是权系数与关联度的乘积,即:

4 实例

本文以某一重载运输线为例,具体量化数据见表4。利用本文构造重载运输安全综合评价物元模型对其安全状况进行实证分析。

根据MATLAB编程求解可得各指标的关联度:

因此,该线重载运输安全综合评价属于安全等级。与实际情况是相符合的。

结论

(1)本论文对重载运输安全评估分析进行了深入分析,结合重载运输的特性建立了重载运输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物元理论对重载运输安全等级进行了综合评价。并结合实例对其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符合重载运输实际情况。

(2)本文构建的重载运输安全评价物元模型,有些问题尚待深入研究。比如,如何更合理的划分评价等级,如何合理构造经典域、节域物元及关联函数,使得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

参考文献

[1] 朱耀武.重载运输安全问题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5(3)

[2] 黄凯.呼铁局重载列车运营下线路安全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

[3] 王寄存,刘英伟,严川.铁路运输安全评价体系研究[J].货运安全,2006,(12):21-24

[4] 宋剑. 重载列车重量与开行密度组配问题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0

[5] 陈佳玲,胡安州,肖贵平.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系统构成及其运作[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6

[6]蔡文,杨春燕,林伟初.可拓工程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7]徐蔼婷. 德尔菲法的应用及其难点[J]. 中国统计.2006,9:57-59

[8] 邹稳根. 国内外机车车辆用车钩缓冲器发展综述[J]. 国外机车车辆工艺.2006,3:1-15

[9] 赵铁民. 轨道超高与粘着系数取值的探讨[J]. 铁道建筑.2007,6:96-98

[10] 李洪斌. 张唐重载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2011,7:5-9

铁道运输论文第5篇

   关键词:铁路 交通运输 

   绪论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根据《2006年中国铁路运输市场研究报告研究报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交通运输企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各种运输方式发展迅猛。铁路交通运输虽然运量逐年增长,但市场份额却逐年下降,铁路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尤其是在交通运输部门中,铁路运输的发展呈现滞后状态。这种状况与“铁路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部门,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的地位不相适应,有些地区的线路甚至无法支撑运输需求的巨大压力,铁路运输发展滞后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明显存在。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共同规律是,当一个国家处于经济起飞阶段时,铁路对于经济增长往往具有先导性的带动作用。德国和美国是发达国家的后来者,它们之所以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来居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当时对作为社会先行资本的铁路进行高投入,从而带动和支持了其它产业的大幅度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综上所述,分析当前铁路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铁路行业的发展战略,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时代课题。本论文所探讨的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即是基于此而做出的一份努力。

   (二)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

    就我国而言,国家铁路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否则就会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进程。由于铁路运输是基础产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在改革实施之前必须要有方向明确、思路清晰的发展战略的指引,才会使改革向预定目标顺利推进。因此论文的主要内容即是围绕“铁路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和战略方案如何拟定和设计”而展开,也就是说要从理论和方法上论证为铁路运输行业制定的发展战略是在吸取国外铁路变革经验的基础上,适合中国铁路自己的国情和路情的。

    论文的研究思路如下,首先是对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归结其原因,提出通过制定发展战略加快铁路运输现代化进程的观点;然后指出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最后在借鉴国外铁路运输改革实践和成果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对国家铁路运输行业发展战略方案的设计。

   二、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存在问题分析

   中国铁路运输行业已有127年的历史。与计算机、通讯、生物等高新技术行业相比,它是个传统行业。进入21世纪,世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正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转变。世界发达国家铁路较高的起点上,以全新的方式,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的升级,使铁路这个传统行业展现了全新的面貌。中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建设起步并不晚,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现状

    改革开放以前,国家铁路实行“政企合一”的计划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与国家宏观计划经济的整体基础相适应,也与铁路当时自身经营的环境与条件相适应。当时我国经济技术落后,资金资源严重短缺,不可能优先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度要求较高的航空和公路运输,适合中国国情、运价低廉的铁路运输因而长期处于垄断优势地位,没有面临生存竞争方面的任何挑战。

    进入新时期之后,国家经济运行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铁路运输行业随之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运能短缺上。运能短缺一方面是铁路物质基础相当薄弱的基本情况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是不断扩大的对客货运输的巨大需求。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铁路运能短缺的问题不可避免。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增速,铁路运能短缺的严重后果一览无余。全社会爆发出来的巨大货运需求压向铁路,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石油、棉花、粮食、煤炭、磷矿石等重要原材料运输严重受阻,影响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缺口加大,迫使不少工厂半停产运行。因铁路发展不足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使铁路素有“瓶颈”之称,国家因此而损失巨大。

    同时,对局部区域铁路客运列车而言,一方面有些落后地区根本就没有开通铁路交通运输,如湖北恩施州;另一方面普遍超员严重,特别是在重大节假日。客运的全面紧张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铁路运输行业存在运能短缺问题的原因分析

    铁路交通运输的运能短缺问题除运力基础与运输需求矛盾的原因之外,还有其深层次的原因,这主要是:

    1、就认识根源而言,关键在于现代交通运输意识的普遍薄弱。人们并未真正理解现代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先行这种根本道理,为保障宏观经济高效率、高效益运行所必需的交通富裕度的观念薄弱,甚至视超常紧张为正常。现代交通运输意识的缺乏,根植于我国长期的小农经济及计划经济环境之中。环境封闭、交通不便与运输需求被抑制的长期存在,使人们很难超越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去观察和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大生产、大流通必然面对的诸多问题。

   2、就经济根源而言,关键在于不发达经济的长期存在。百事待举而资金严重短缺,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之一。人们在拮据的经济条件下,很自然地会选择将资金投向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的加工工业及其他产业,而对虽然社会收益广泛,影响久远,但周期长、收益慢、直接效益低的铁路等基础产业,则往往被置于忽视地位,从而忽视“社会成本”与“直接生产成本”间的协调均衡。而这一协调均衡,又恰恰是欠发达国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整体财力有限,所以需要一个较长时期来改变铁路的现状。

   三、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

   经过近十几年市场经济导向改革,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所依存的经济环境和基础,已发生了深刻变革,面对新世纪的新形势,铁路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必须注意两个基本前提。

   (一)将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放在优先考虑的战略位置

    行业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战略发展模式。行业生命周期分为开始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曾经有一种观点认为,铁路是夕阳产业,已处于行业发展的衰退期,其实无论从我国铁路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考察、还是从西方铁路复苏的国际比较考察、抑或是从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察,铁路都是需要大发展的重要交通运输方式,它正处于行业的成熟发展期。从我国铁路运能短缺这一基本事实判断,铁路运输行业处在行业的成长期,应加大发展力度,以尽快发挥其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外,从节约资源兼顾环境保护的角度考察,公路和航空运输耗费石油巨大,土地资源日益锐减。相反,我国可转化为电能的煤炭和水利资源丰富,因此,占地较少、对环境影响甚微的铁路运输,特别是电气化铁路和城市轨道运输,应成为我国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战略重点。世界铁路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崛起,正处于行业的成熟发展期;而我国的铁路运输行业现处于行业的成长上升期,由此决定了制定的行业发展战略应保证其优先得到发展。

   (二)依行业市场化趋势制定行业发展战略规划

   在我国铁路运输行业市场化的表现在于:①进入上世纪90年代之后,铁路货物运输需求主体单一的格局己不复存在。多元化的市场经济主体决定了多元化的运输需求主体,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产生了灵活多样的运输需求,使铁路运输的经营环境向市场化转变;②同一时期,铁路运输生产正常运行所必备的各种生产要素,如钢材、水泥、木材和柴油等,在国民经济市场化的总格局中,也日益市场化,使铁路运输生产的供给主要求助于市场,推动其经营成本随市场价格波动而升降;③铁路运输市场化的另一个推动因素是交通运输市场的激烈竞争,铁路运输行业开始留意研究公路、水路、管道和航空运输的动态和规律,从以前的市场垄断走向市场竞争。

    以上情况说明,铁路运输生产的投入和产出两大领域,均已受到市场机制的制约和支配:铁路运输在交通运输市场上已不再处于以前的绝对垄断地位。随着时间的延续,铁路运输向深度市场化方向的发展趋势己不可避免。对铁路行业而言,就是要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其适合公众需求的特有的产品和服务,制定其行业发展战略。 [论文网 Www.LunWenData.Com]

   四、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方案设计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要达到10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复线率和电化率均达到50%,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分析基本前提和借鉴国外铁路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国情和路情出发,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方案可作如下描绘和勾勒。

   (一)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步骤选择

    1、实现运输主业和辅业的分离

    根据2005年底铁道部的统计数据,中国铁路现在职工人数有228.41万,其中运输主业职工152.68万人,非运输主业职工队伍较庞大,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铁路行业所没有的现象。铁路办社会,大而全,势必制约铁路运输主业的发展。铁路系统中的社会公共部门,如公检法、医院和学校等社会性、事业性单位应剥离出铁路系统,这些单位可以说都与铁路运输没有直接关系,长期“捆绑”在一起将导致运输主业专业优势不突出,竞争能力低下。

    另外还应剥离铁路系统中的辅助产业,即工业、建筑、工程、通信和物资五大公司和若干勘测设计院,还与国家邮电网并存的铁路通信网等。机务段、车辆段、车务段和工务段等运输主业中的“多种经营”也应被剔除。这些部门或多经产业虽说与铁路运输相关,但由于没有实行分账独立核算,产业属性不同,容易导致职责不清,扯皮推委。

    2、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股份制改造

    股份制是一百多年来被实践证明为行之有效的资产组织形式,既可以迅速聚集社会资本,又可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铁路行业在完成主辅业分离的前提下,选择业内的优质资产,即盈利能力强、管理效率高的资产,结合主干线、客运专线和城际客运铁路等项目建设,寻求境内外投资者,进行股份制改造,可实现企业持续快速发展。

    3、通过上市融资

    实行股份制改造的目的是拓宽融资渠道,解决铁路建设资金主要依赖于铁路建设基金的收取与国家开发银行的长期借贷而成的长期性的极度短缺问题。其它渠道资金的进入为铁路加快建设速度和更大程度扩展规模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帮助铁路部门引进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建立新机制。而其他渠道资金的筹集主要是通过公司上市来解决的。

    相比客运而言,货运业务彼此独立性较强,更容易把市场前景较好的优良资产单独剥离出去进行公司化改制;而且,货运的国际市场开放程度高,可以更好地吸收地方政府、社会和国际投资。因此,应按照先货运后客运的次序推动股份制改造成功的企业上市融资。

   (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措施选择

    1、积极通过多种方式筹集建设基金

    在我国,制约铁路交通运输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是资金问题。美国铁路建设之所以能在1887年一年中铺轨2万多公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拥有发达完善的资本市场,可以迅速吸收国内外的投资资金。我国的资本市场虽不发达,但却具备了吸收投资的有利条件。首先,我国大陆性地理特征条件,决定了铁路还远未达到发展的极限且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次,集装箱、冷冻冷藏、行包快运等具有高附加值的货运业务正在成为铁路新的经济增长点,经过商业性开发、建设和经营之后必将达到较高的投资收益率。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除了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进行股本融资这一方式外,可以选择的方式还有直接债务融资、利用国际贷款以及融资租赁等。

   2、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现代企业规范制改革

   在“政企分开”的基础上,还需要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建立有效激励、严格约束、责权利相统一的法人治理机构。对于具备一定市场生存能力的改制企业,可以直接改制为国有股占49%以下,民营资本持股51%以上的非国有法人控股的法人实体;那些暂时生存能力还比较弱的改制企业,可保持国有股占51%至75%的国有法人的控股地位,但仍应强调产权明晰、独立核算、面向市场、自负盈亏;实在无力经营的可以选择破产清算或者出售。铁路的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能因而转向宏观管理和行业管理,不再干预铁路运输企业具体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当前的主要任务应是:落实铁路运输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完善资产经营责任制;实现政企分开、社企分开、事企分开和减员增效,组建客运公司及专业货运公司,为实现运输专业化打下良好基础。

   3、积极推进铁路行业技术引进开发,提高行业服务质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产业进步的最终驱动力是科学技术,包括与之相适宜的管理技术,员工和资金都因科学技术的光明前景而重新优化组合,以实现更高水平的产业生产力。这种技术效应是不可阻挡也无法回避的时代潮流,可谓顺之者盛,逆之者衰。我国铁路系统经过近年来的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铁路技术的开发应用呈现出加速追赶的趋势。当前的工作重点是高速铁路系统技术开发及建设;铁路行车安全技术保障系统开发;重型优质钢轨及新型轨枕制造;编组站自动化、装卸作业机械化及货场设备制造;铁路客货运信息系统开发等。

   为顺利实现铁路运输行业的战略目标,铁路运输系统干部和职工必须转变工作是完成国家运输任务的思想,树立铁路运输行业具有服务性特别强、同时竞争性也特别强的观念,此外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演练来更新自己的服务知识和技能。为此需要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对现有的铁路系统干部和职工进行全新的思想动员和教育培训,使之在新的工作环境下各司其职,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4、注重和其他运输行业的协调配合,创建交通运输大领域的“共赢”格局

   在我国五大运输行业之间不仅存在着资源和市场的竞争,而且还存在着因各自优劣势相异而需要协调配合的实际可能。因此就可能会出现两种结局:恶性竞争与良性竞争。恶性竞争是不突出和强化自己的运输专业优势,不讲究服务的质量和方式,而是拼命压低运输价格,大打价格战,最后落得个共败共伤的结局,既浪费了经济资源,又造成了社会效益的损失;良性竞争与此刚好相反,五大运输行业坚守各自的目标市场,运输价格不下降或略微上扬,在运输服务的质量和方式上下足功夫,靠服务和技术创新来赢得市场,这样的竞争方式不仅合理配置了经济资源,而且创造了越来越大的社会效益。

   预计随着市场发育得越来越完善,市场机制作用的越来越普遍和深入,交通运输领域的行业结构将趋向发达完善,通过且只能通过良性竞争而必然形成“共赢”格局。届时,处于独立市场竞争主体地位的铁路运输行业将呈现在世人面前,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结论

   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问题既是一个严肃的实践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因为通过中国铁路建设与发展的历史回顾和中外铁路行业的对比分析,很容易得出铁路运输行业物质基础薄弱的结论,发现存在着运能短缺的问题.而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问题的关键是:铁路运输行业如何在技术飞速进步、行业竞争激烈的时代条件下确定自己的发展战略以及如何实现自己的发展战略。

   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研究是个内涵丰富、政策性和实践都很强的课题。囿于篇幅和资料的限制和作者的学识水平,论文只是粗线条地对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作了整体上的勾画和描述,还远远没有深入、细致和全面地揭示事物本身所蕴含的特征和规律,因此论文的不足和缺陷在所难免,在此恳请各位专家、同行批评和指正。

   参考文献:

   [1]厉国权.铁路运输经营与管理所面临的体制创新和课题[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3.

   [2]李红.加快铁路多元经营发展的思考[J].铁道技术监督,2003. 

   [3]宋强太,杨月芳.中国铁路客运体制改革探析[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2. 

   [4]张江宇.铁路改革:哪种模式能突围[J].综合运输,2002.

   [5]王金祥.铁路多元经营新格局的实践与思考[J].铁道经济研究,2003. 

   [6]郑明理.对铁路跨越式发展中改革问题的思考[J].铁道经济研究,2003. 

   [7]高婕,高卉.加入WTO后我国铁路行业面对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铁路,2003.

   [8]江小国.论我国铁路经营体制改革的市场化取向[J].市场论坛,2004.

铁道运输论文第6篇

关键词:煤炭物流;铁水联运

引言

由于我国的煤炭资源在分配空间、供需时间存在不平衡和煤炭本身价值廉价的特点,所以我国煤炭运输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的主要方式为铁路、公路、水路。然而这三种传统的运输方式虽然有各自的优势,但是铁力运输较为紧张,水路运输对天气条件的依赖性比较强,公路运输运量又较小的缺陷成为三者的一大局限性。随着沿海地区的工业得到迅速的发展,使得对于能源的需求也迅猛增加,要解决好沿海地区煤炭物流运输问题,要如何利用铁水联运方式,充分发挥其优点,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煤炭运输与物流资源优化配置要素分析

在系统的运作过程中,煤炭主要消耗企业(电力、冶金、化工、建材)向为其服务的煤炭配送中心提出煤炭需求,煤炭配送中心向其煤炭供应方提出煤炭需求,采用相应信息系统来完成需求信息的传递环节。经过一种或若干种运输方式的运输和中转大批量的煤炭从各

煤炭生产企业送达煤炭配送中心,在煤炭配送中心经过储存、混配以及其他操作后,在根据各耗煤企业的需求将相对小批量的煤炭配送至各个企业。现实问题为了实现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中转换装,不仅要从不同运输方式的内部进行优化,更重要的是要做到各运输方式之间的组合优化。

煤炭资源运输调配优化是根据现有煤炭运输通道的布局和利用情况,依据煤炭运输的需求量,将运量合理的分配到各个运输通道上。建立煤炭运输目标规划模型的关键是选择合理的优化目标,并科学确定这些目标的目标值。目前,在建立运输调配的优化模型时,普遍采用的优化目标是运输费用最少,即煤炭运输总成本最小。除此之外,还应考虑的优化目标是调配量、运输时间、调配煤炭种类等,并且煤炭生产、消费状况,各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与国家铁路网及主要港口布局的协调配合,煤炭运输通道容量限制也是应考虑的一些综合因素。

2.煤炭物流“铁水联运”网络布局

煤炭物流“铁水联运”网络节点布局是物流网络的基础,其层次由一些规模、地位、功能、作用、服务范围不同的物流节点设施构成。按照煤炭物流“铁水联运”网络节点在煤炭供应链中所处地位及作用的不同,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煤炭物流生产基地、煤炭物流园区、煤炭配送中心。

煤炭物流生产基地具有较强的煤炭生产能力、物流服务福射覆盖能力、经济吸引带动能力、物流需求量与交换量集中;煤炭物流园区通常位于煤炭物流生产基地,是在政府规划指导下多家物流组织机构和多种现代物流设施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是具有多种服务功能和较大规模的新型物流活动的载体;煤炭配送中心是指主要从事煤炭储存、配送业务的物流组织或场所,依托综合交通枢纽、拥有方便快捷的运输联系的节点设施。

基于网络节点布局,煤炭物流铁水联运”又可形成网络通道布局,分为以下两大布局:铁路通道布局、水路通道布局。根据各铁路的位置和运煤种类,我国东西方向煤炭铁路运输子系统线路可划分为3个通道:北路通道是“三西”煤炭外运的主要通路,以输送动力煤为主,主要负责将一些矿区及宁夏的煤炭运至京津冀、华北,到达秦岛、唐山、天津、黄弊等港口的煤炭再通过海运转送到华东地区;中路通道主要将无烟煤和炼焦煤运输至青岛港以及华东、中南地区;南路通道主要将一些生产基地的肥煤、焦煤和无烟煤运输至中南、华东地区。我国煤炭物流水运通道主要通过沿海港口、长江、京杭大运河徐州――南京段以及西江实现。“北方七港” 是煤炭装载港口,负责将“三西两东”及山东省的煤炭通过公路或铁路集中到中转港口,再通过海轮运向环窈M濉⒒东、东南沿海等缺煤地区以及国外运送;华东地区70%的煤炭调入运输量和华南地区90%的煤炭调入量都是通过这些港口完成的。除供应沿海省份外,海运煤炭还向沿江的电厂和工业企业提供转运。

3.煤炭物流“铁水联运”网络规模结构特征

我国煤炭主要依靠铁路、水路(包括沿海及内河、公路)三种运输方式,其中铁路和水路运输发挥着干线的作用,铁路的单一方式运输是我国内陆运输的最主要方式,其余水路运输组成的联合运输则形成了我国特有的煤炭“铁水联运”走廊;另外公路运输在其中发挥着补充作用,是集疏煤炭的重要方式。铁路具有的运能大、运距长、运价低等特点,恰好可以满足我国煤炭运输运量大、运距长等要求,随着近几年煤炭需求的不断增长,铁路煤炭运量受煤炭市场变化的影响而迅速增长;我国煤炭水上运输包括海运和内河运输。本文中主要考虑的水上运输为海运运输。煤炭实现海上运输首先要通过公路或者铁路将煤炭从生产基地运送到北方沿海各大中转港口,然后再通过海运运向华东地区、东南沿海各省市和以及国外运输;我国煤炭铁水联运是指煤炭通过铁路运输到北方各个下水港口,再通过北方各下水港口运输到华东地区、东南沿海各省市等消费地。近年来,我国煤炭通过铁水联运完成运量每年近6亿吨,铁水联运是实现北煤南运的主要运输方式,是“三西”煤炭供应华东地区、东南沿海各省市和外贸出口的主要通道。

4.煤炭物流“铁水联运”系统理论分析

该系统运行的目的就是要实现煤炭的有效供给,实现煤炭产运需平衡。煤炭物流运输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具有一定技术装备的交通运输网及其结合部;二是交通运输生产系统;三是交通运输组织管理和协调。

“铁水联运”煤炭运输系统是在铁路、水运两种主要运输方式综合发展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不同的运输方式,其技术经济性能指标各异,运输生产过程也有其不同的特点,因此,为实现系统中不同运输方式的分工协作、有机结合、连接贯通,必须要在明确煤炭运输的基本特征和各种运输方式技术经济特征的基础上,合理确定不同运输方式的分工与作用。

铁路运输子系统从运输成本来看,与航空运输和公路运输成本比起来优势明显;从运力方面来看,铁路运输以其适用于重载运输的优点,从环境污染方面来看,铁路运输对周边的环境污染较小,同时铁路运输还可以运输几乎所有不同性质的货物,是中、长途客货运输的主力。水路运输子系统从运输成本上来看,均远低于航空、公路、铁路运输成本,是四种运输方式中最低的;从运力方面来看,水路运输的运载工具船舶载运能力大,劳动生产率高,可实现大吨位运输;从建设成本来看,水路运输投资较省,可节约我国大量土地资源。

结语

本文根据煤炭能源的应用前景,对煤炭运输与物流资源优化配置要素进行了初步分析,接着针对煤炭物流“铁水联运”的网络布局,剖析了其网络规模及结构特征,最后对煤炭物流“铁水联运”做出了总的系统理论分析并展望未来,若采取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 “铁水联运”将使煤炭物流运输迈出崭新的一步。

[参考文献]

铁道运输论文第7篇

关键词:铁路交通运输

绪论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根据《2006年中国铁路运输市场研究报告研究报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交通运输企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各种运输方式发展迅猛。铁路交通运输虽然运量逐年增长,但市场份额却逐年下降,铁路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尤其是在交通运输部门中,铁路运输的发展呈现滞后状态。这种状况与“铁路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部门,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的地位不相适应,有些地区的线路甚至无法支撑运输需求的巨大压力,铁路运输发展滞后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明显存在。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共同规律是,当一个国家处于经济起飞阶段时,铁路对于经济增长往往具有先导性的带动作用。德国和美国是发达国家的后来者,它们之所以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来居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当时对作为社会先行资本的铁路进行高投入,从而带动和支持了其它产业的大幅度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综上所述,分析当前铁路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铁路行业的发展战略,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时代课题。本论文所探讨的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即是基于此而做出的一份努力。

(二)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

就我国而言,国家铁路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否则就会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进程。由于铁路运输是基础产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在改革实施之前必须要有方向明确、思路清晰的发展战略的指引,才会使改革向预定目标顺利推进。因此论文的主要内容即是围绕“铁路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和战略方案如何拟定和设计”而展开,也就是说要从理论和方法上论证为铁路运输行业制定的发展战略是在吸取国外铁路变革经验的基础上,适合中国铁路自己的国情和路情的。

论文的研究思路如下,首先是对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归结其原因,提出通过制定发展战略加快铁路运输现代化进程的观点;然后指出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最后在借鉴国外铁路运输改革实践和成果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对国家铁路运输行业发展战略方案的设计。

二、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存在问题分析

中国铁路运输行业已有127年的历史。与计算机、通讯、生物等高新技术行业相比,它是个传统行业。进入21世纪,世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正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转变。世界发达国家铁路较高的起点上,以全新的方式,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的升级,使铁路这个传统行业展现了全新的面貌。中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建设起步并不晚,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现状

改革开放以前,国家铁路实行“政企合一”的计划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与国家宏观计划经济的整体基础相适应,也与铁路当时自身经营的环境与条件相适应。当时我国经济技术落后,资金资源严重短缺,不可能优先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度要求较高的航空和公路运输,适合中国国情、运价低廉的铁路运输因而长期处于垄断优势地位,没有面临生存竞争方面的任何挑战。

进入新时期之后,国家经济运行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铁路运输行业随之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运能短缺上。运能短缺一方面是铁路物质基础相当薄弱的基本情况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是不断扩大的对客货运输的巨大需求。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铁路运能短缺的问题不可避免。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增速,铁路运能短缺的严重后果一览无余。全社会爆发出来的巨大货运需求压向铁路,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石油、棉花、粮食、煤炭、磷矿石等重要原材料运输严重受阻,影响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缺口加大,迫使不少工厂半停产运行。因铁路发展不足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使铁路素有“瓶颈”之称,国家因此而损失巨大。

同时,对局部区域铁路客运列车而言,一方面有些落后地区根本就没有开通铁路交通运输,如湖北恩施州;另一方面普遍超员严重,特别是在重大节假日。客运的全面紧张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铁路运输行业存在运能短缺问题的原因分析

铁路交通运输的运能短缺问题除运力基础与运输需求矛盾的原因之外,还有其深层次的原因,这主要是:

1、就认识根源而言,关键在于现代交通运输意识的普遍薄弱。人们并未真正理解现代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先行这种根本道理,为保障宏观经济高效率、高效益运行所必需的交通富裕度的观念薄弱,甚至视超常紧张为正常。现代交通运输意识的缺乏,根植于我国长期的小农经济及计划经济环境之中。环境封闭、交通不便与运输需求被抑制的长期存在,使人们很难超越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去观察和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大生产、大流通必然面对的诸多问题。

2、就经济根源而言,关键在于不发达经济的长期存在。百事待举而资金严重短缺,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之一。人们在拮据的经济条件下,很自然地会选择将资金投向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的加工工业及其他产业,而对虽然社会收益广泛,影响久远,但周期长、收益慢、直接效益低的铁路等基础产业,则往往被置于忽视地位,从而忽视“社会成本”与“直接生产成本”间的协调均衡。而这一协调均衡,又恰恰是欠发达国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整体财力有限,所以需要一个较长时期来改变铁路的现状。

三、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

经过近十几年市场经济导向改革,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所依存的经济环境和基础,已发生了深刻变革,面对新世纪的新形势,铁路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必须注意两个基本前提。

(一)将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放在优先考虑的战略位置

行业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战略发展模式。行业生命周期分为开始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曾经有一种观点认为,铁路是夕阳产业,已处于行业发展的衰退期,其实无论从我国铁路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考察、还是从西方铁路复苏的国际比较考察、抑或是从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察,铁路都是需要大发展的重要交通运输方式,它正处于行业的成熟发展期。从我国铁路运能短缺这一基本事实判断,铁路运输行业处在行业的成长期,应加大发展力度,以尽快发挥其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外,从节约资源兼顾环境保护的角度考察,公路和航空运输耗费石油巨大,土地资源日益锐减。相反,我国可转化为电能的煤炭和水利资源丰富,因此,占地较少、对环境影响甚微的铁路运输,特别是电气化铁路和城市轨道运输,应成为我国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战略重点。世界铁路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崛起,正处于行业的成熟发展期;而我国的铁路运输行业现处于行业的成长上升期,由此决定了制定的行业发展战略应保证其优先得到发展。

(二)依行业市场化趋势制定行业发展战略规划

在我国铁路运输行业市场化的表现在于:①进入上世纪90年代之后,铁路货物运输需求主体单一的格局己不复存在。多元化的市场经济主体决定了多元化的运输需求主体,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产生了灵活多样的运输需求,使铁路运输的经营环境向市场化转变;②同一时期,铁路运输生产正常运行所必备的各种生产要素,如钢材、水泥、木材和柴油等,在国民经济市场化的总格局中,也日益市场化,使铁路运输生产的供给主要求助于市场,推动其经营成本随市场价格波动而升降;③铁路运输市场化的另一个推动因素是交通运输市场的激烈竞争,铁路运输行业开始留意研究公路、水路、管道和航空运输的动态和规律,从以前的市场垄断走向市场竞争。

以上情况说明,铁路运输生产的投入和产出两大领域,均已受到市场机制的制约和支配:铁路运输在交通运输市场上已不再处于以前的绝对垄断地位。随着时间的延续,铁路运输向深度市场化方向的发展趋势己不可避免。对铁路行业而言,就是要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其适合公众需求的特有的产品和服务,制定其行业发展战略。

四、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方案设计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要达到10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复线率和电化率均达到50%,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分析基本前提和借鉴国外铁路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国情和路情出发,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方案可作如下描绘和勾勒。

(一)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步骤选择

1、实现运输主业和辅业的分离

根据2005年底铁道部的统计数据,中国铁路现在职工人数有228.41万,其中运输主业职工152.68万人,非运输主业职工队伍较庞大,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铁路行业所没有的现象。铁路办社会,大而全,势必制约铁路运输主业的发展。铁路系统中的社会公共部门,如公检法、医院和学校等社会性、事业性单位应剥离出铁路系统,这些单位可以说都与铁路运输没有直接关系,长期“捆绑”在一起将导致运输主业专业优势不突出,竞争能力低下。

另外还应剥离铁路系统中的辅助产业,即工业、建筑、工程、通信和物资五大公司和若干勘测设计院,还与国家邮电网并存的铁路通信网等。机务段、车辆段、车务段和工务段等运输主业中的“多种经营”也应被剔除。这些部门或多经产业虽说与铁路运输相关,但由于没有实行分账独立核算,产业属性不同,容易导致职责不清,扯皮推委。

2、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股份制改造

股份制是一百多年来被实践证明为行之有效的资产组织形式,既可以迅速聚集社会资本,又可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铁路行业在完成主辅业分离的前提下,选择业内的优质资产,即盈利能力强、管理效率高的资产,结合主干线、客运专线和城际客运铁路等项目建设,寻求境内外投资者,进行股份制改造,可实现企业持续快速发展。

3、通过上市融资

实行股份制改造的目的是拓宽融资渠道,解决铁路建设资金主要依赖于铁路建设基金的收取与国家开发银行的长期借贷而成的长期性的极度短缺问题。其它渠道资金的进入为铁路加快建设速度和更大程度扩展规模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帮助铁路部门引进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建立新机制。而其他渠道资金的筹集主要是通过公司上市来解决的。

相比客运而言,货运业务彼此独立性较强,更容易把市场前景较好的优良资产单独剥离出去进行公司化改制;而且,货运的国际市场开放程度高,可以更好地吸收地方政府、社会和国际投资。因此,应按照先货运后客运的次序推动股份制改造成功的企业上市融资。

(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措施选择

1、积极通过多种方式筹集建设基金

在我国,制约铁路交通运输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是资金问题。美国铁路建设之所以能在1887年一年中铺轨2万多公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拥有发达完善的资本市场,可以迅速吸收国内外的投资资金。我国的资本市场虽不发达,但却具备了吸收投资的有利条件。首先,我国大陆性地理特征条件,决定了铁路还远未达到发展的极限且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次,集装箱、冷冻冷藏、行包快运等具有高附加值的货运业务正在成为铁路新的经济增长点,经过商业性开发、建设和经营之后必将达到较高的投资收益率。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除了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进行股本融资这一方式外,可以选择的方式还有直接债务融资、利用国际贷款以及融资租赁等。

2、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现代企业规范制改革

在“政企分开”的基础上,还需要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建立有效激励、严格约束、责权利相统一的法人治理机构。对于具备一定市场生存能力的改制企业,可以直接改制为国有股占49%以下,民营资本持股51%以上的非国有法人控股的法人实体;那些暂时生存能力还比较弱的改制企业,可保持国有股占51%至75%的国有法人的控股地位,但仍应强调产权明晰、独立核算、面向市场、自负盈亏;实在无力经营的可以选择破产清算或者出售。铁路的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能因而转向宏观管理和行业管理,不再干预铁路运输企业具体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当前的主要任务应是:落实铁路运输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完善资产经营责任制;实现政企分开、社企分开、事企分开和减员增效,组建客运公司及专业货运公司,为实现运输专业化打下良好基础。

3、积极推进铁路行业技术引进开发,提高行业服务质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产业进步的最终驱动力是科学技术,包括与之相适宜的管理技术,员工和资金都因科学技术的光明前景而重新优化组合,以实现更高水平的产业生产力。这种技术效应是不可阻挡也无法回避的时代潮流,可谓顺之者盛,逆之者衰。我国铁路系统经过近年来的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铁路技术的开发应用呈现出加速追赶的趋势。当前的工作重点是高速铁路系统技术开发及建设;铁路行车安全技术保障系统开发;重型优质钢轨及新型轨枕制造;编组站自动化、装卸作业机械化及货场设备制造;铁路客货运信息系统开发等。

为顺利实现铁路运输行业的战略目标,铁路运输系统干部和职工必须转变工作是完成国家运输任务的思想,树立铁路运输行业具有服务性特别强、同时竞争性也特别强的观念,此外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演练来更新自己的服务知识和技能。为此需要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对现有的铁路系统干部和职工进行全新的思想动员和教育培训,使之在新的工作环境下各司其职,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4、注重和其他运输行业的协调配合,创建交通运输大领域的“共赢”格局

在我国五大运输行业之间不仅存在着资源和市场的竞争,而且还存在着因各自优劣势相异而需要协调配合的实际可能。因此就可能会出现两种结局:恶性竞争与良性竞争。恶性竞争是不突出和强化自己的运输专业优势,不讲究服务的质量和方式,而是拼命压低运输价格,大打价格战,最后落得个共败共伤的结局,既浪费了经济资源,又造成了社会效益的损失;良性竞争与此刚好相反,五大运输行业坚守各自的目标市场,运输价格不下降或略微上扬,在运输服务的质量和方式上下足功夫,靠服务和技术创新来赢得市场,这样的竞争方式不仅合理配置了经济资源,而且创造了越来越大的社会效益。

预计随着市场发育得越来越完善,市场机制作用的越来越普遍和深入,交通运输领域的行业结构将趋向发达完善,通过且只能通过良性竞争而必然形成“共赢”格局。届时,处于独立市场竞争主体地位的铁路运输行业将呈现在世人面前,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结论

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问题既是一个严肃的实践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因为通过中国铁路建设与发展的历史回顾和中外铁路行业的对比分析,很容易得出铁路运输行业物质基础薄弱的结论,发现存在着运能短缺的问题.而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问题的关键是:铁路运输行业如何在技术飞速进步、行业竞争激烈的时代条件下确定自己的发展战略以及如何实现自己的发展战略。

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研究是个内涵丰富、政策性和实践都很强的课题。囿于篇幅和资料的限制和作者的学识水平,论文只是粗线条地对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作了整体上的勾画和描述,还远远没有深入、细致和全面地揭示事物本身所蕴含的特征和规律,因此论文的不足和缺陷在所难免,在此恳请各位专家、同行批评和指正。

参考文献:

[1]厉国权.铁路运输经营与管理所面临的体制创新和课题[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3.

[2]李红.加快铁路多元经营发展的思考[J].铁道技术监督,2003.

[3]宋强太,杨月芳.中国铁路客运体制改革探析[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2.

[4]张江宇.铁路改革:哪种模式能突围[J].综合运输,2002.

[5]王金祥.铁路多元经营新格局的实践与思考[J].铁道经济研究,2003.

[6]郑明理.对铁路跨越式发展中改革问题的思考[J].铁道经济研究,2003.

[7]高婕,高卉.加入WTO后我国铁路行业面对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铁路,2003.

[8]江小国.论我国铁路经营体制改革的市场化取向[J].市场论坛,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