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互联网下的教育(合集7篇)

时间:2024-02-27 14:45:15
互联网下的教育

互联网下的教育第1篇

关键词 “互联网+教育” 教育 共享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9.003

The Sharing of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et + Education"

LI Yibao

(School of Marxism,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05)

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 of society、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also derives new forms, "Internet +". "Internet +"not only provided the opportun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istance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but also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of the orient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reform. "Internet + education" is not a simple kind of online education. It is the advanced combination of the "Internet +" and tradi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best meeting point of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under the internet era of human beings. "Internet + education"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and make education achievement sharing possible.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relevant policies about realizing education sharing with the use of "Internet+education"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the meaning and function of "Internet+educa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Internet + education"; education; sharing

1 “互联网+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通俗来讲,“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通过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①例如,互联网加传统集市造就了淘宝,加媒体产生了网络媒体,加金融就有了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等等。

当然,教育也不例外。那么,“互联网+教育”是什么呢?“互联网+教育”其实是在尊重教育本质特性的基础上,用互联网思维及行为模式重塑教育教学模式、内容、工具、方法的过程。②之所以我们需要使用“互联网+”的模式来促进教育化的发展,是因为“互联网+教育”具有以往传统教育所没有的特点和优势:(1)教育资源利用最大化。优秀的教师和教学资源是有限甚至缺乏的,但是互联网对人群具集中效应,这让有限的资源比线下传播的速度快百倍。(2)学习行为自主化。“互联网+教育”给予受教育者更自由的学习时间和地点,为偏远地区,教育设施落后的贫困山区的学生增加了“教育福利”,有助于提高整体的教育素质。(3)学习形式交互化。互联网+教育”使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网络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学习,在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形成交流互动的合作关系。在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等问题,老师可以通过网络更加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4)教育管理自动化。远程学生的学习、报名和管理等,都可以通过网络远程来完成,教师也可以通过远程来上传更新一些教育课件等等。“互联网+”能够实现教育的信息化、数字化以及网络化,使传统教育脱去陈旧的外衣,逐渐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2 “互联网+教育”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互联网+”是基于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信息革命,“互联网 + 教育”模式下的人机交互、人工智能……不仅革新了教育技术,对原有的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人才培养也是一次深层次的影响。③因此,实施“互联网+教育”有助于实现教育的现代化,让更多人共享互联网带来的教育发展成果。

2.1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

“互联网+教育”能够促进教育资源从封闭走向开放,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育资源集聚在相对封闭校园,局限于课堂、图书馆等场所,而互联网在短时间内可以迅速吸纳大量知识和信息,使教育资源可以跨越校园、地区、国家甚至覆盖到世界每个角落,使教育资源共享成为可能。例如,目前风靡全球的慕课就是典型的“互联网+教育”的产物。“慕课”是英文缩写MOOC的音译,“M”,Massive,大规模;第二个字母“O”,Open,开放;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第四个字母“C”,Course,课程的意思。所以,慕课的英文直译就是“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显然,慕课使教育资源不再局限于校园,不再局限于课堂,不再局限于图书馆,它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全球共享。它是以网络化学习的开放教育为基础的、开放式的在线学习课程,受教育者只需免费注册一个邮箱就可以参与学习。 慕课之所以在短短几年就吸引了全球数以百万计的学习者,正是得力于其开放性和免费性。

另外,“互联网+教育”能够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更加公平。教育资源配置是指各种教育资源,包括人力、财力、物力、时空、信息、文化、权力、制度、政策、关系等,在各种不同的使用方向之间的分配,以期投入的教育资源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使用。④由此可以看出,教育资源配置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效率和公平。而“互联网 + 教育”能够最大化地发挥教育资源的价值。通过互联网授课,学生只需要一个移动终端连接到互联网,就可以自主地挑选想要学习的课程,而这只需要一个老师就可以授课给千万个学生,“互联网 + 教育”可以加强地区或行业的合作交流,促进资源共享。

2.2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加强自主学习

“互联网 + 教育”的核心优势就是个性化教育,这也是在线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需要按照课程安排到教室去上课,而“互联网+教育”打破了这种传统教育模式,使学习成为无时无地不可的事情。这种模式使教学的进行能够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加强了其自主学习能力。课程结束后,学生还可以将自己的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这就完全实现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突破了传统教育中的时空限制,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中的主导者。例如,通过“翻转课堂”,就是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重新调整课内外时间,是对基于印刷术的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的彻底颠覆。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按照自身的情况设置学习内容和计划。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在线讲授知识,不再占用课堂时间,这样学生有大量的时间进行专业项目的研究,从而对知识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总之,通过“互联网 + 教育”,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个性化的服务模式让学习由“套餐”转变为了“自助餐”,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促进因材施教的实现。

2.3变革原有教学方式,丰富课程内容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是传授知识的唯一来源,是课堂中的主导者。“互联网+教育”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减弱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增强了其自主性。教师的作用从教学的主导转变为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协助者,他们更多的是提供资源,通过移动终端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根据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式,并在教学的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纠正和指导。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将与教学相关的学习资源发送到学生的手机上,这样就加快了教学信息的传递速度,也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由此可见,“互联网+教育”的网络教学平台,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促使原有的教学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丰富了学科的课程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3 运用“互联网+教育”实现教育共享的对策分析

与传统教育相比,“互联网+教育”展现出了极大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它是对传统教育的传承与扬弃,不仅继承和强化传统教育的优势,而且摒弃传统教育中低效率和不公平的一面,最主要的是“互联网+教育”能够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更加公平,从而可以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使更多人共享教育发展成果。因此,我们应该从教育改革的真正需求出发,积极探索运用“互联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实现教育共享。

3.1 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力度

教育资源和经费是“互联网+教育”顺利推进的首要条件。首先,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偏远地区的教育资源投入力度,并在此基础上设立专项基金。同时,政府要加强各省市和自治区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动员全社会投入到“互联网+教育”的环境建设上来,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加”的信息建设机制。其次,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拓展网络覆盖面。长期以来,我国经济较落后的农村偏远山区,学校教育基础设施较差,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相对不足,大部分学生连义务教育都无法完成。因此,对于这些地区,国家和地方政府不断改善教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使这些地区的学生也能够享受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成果。在“十二五”期间,刘延东提出了教育信息化要以建设“三通两平台”为抓手,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在这些贫困偏远山区,要加强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山区的校园提供网络宽带、建设多媒体教室等基本教学环境,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学薄弱的状况,使偏远山区的学生也可以体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成果。

3.2 提升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发展“互联网+教育”的基本保障,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水平以及信息化应对能力都极大的影响着“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实施。因此,各个高校要积极开展教师技能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化应用水平。首先,依据教师自身实际掌握信息技术的情况来设置和拓展教师培训的内容,建立有层次、循序渐进的培训体系。其次,拓展培训渠道和方式,例如可以通过开展教研、集中培训、实践应用等方式对教师教学实践能力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基本信息素养以及应用能力。最后,不仅学校要积极鼓励教师日常生活中多接触互联网相关技术,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学习、不断激励自我,积极参加信息技能培训和自学进修,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掌握能力,并将其与课堂教学“捆绑”起来,使自己在日常教学中能够适应“互联网+教育”这种信息化教学。这样才能使“互联网+教育”顺利地应用于课堂和教学之中,使更多人体验和共享教育现代化成果。

3.3 强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教育的主体性主要是指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在传统教育模式中,老师占据主体地位,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人。而“互联网+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转换师生之间的本末位置,形成“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一个教学模式。在“互联网 + 教育”的大背景之下,知识信息之复杂而又宽泛,所以,要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指导,使学生熟练掌握并运用互联网技术来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切实针对个性化的需求,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互相交流、分享经验的互联网平台。例如,易班的建设,它是一个适应青年个性化发展需求和在线学习的新型网络平台,是课堂教学的助推器。为了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课程内容,易班的建设使在线视频、在线讨论和面对面相结合,让学生抱着手机也可以收获知识。由此可见,要强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和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能够促使“互联网+教育”更好地融入到教学当中,使得学生可以在娱乐中学习,在日常中收获。

注释

① 平和光,杜亚丽.“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和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5.1.

② 李碧武.互联网+教育的冷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17.

互联网下的教育第2篇

国内外关于思政教育的情理互动机制引起了相当的重视。部分国家和地区已经拥有较为成熟的实际应用机制。尤其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新一代的学生越来越多地接触到社会,沟通与交流的方式也有着根本性的改变。作为个人主体越来越强调个体个性的突出与发展,一般的说教与灌输的思政教育方式难有实效。情理互动机制所强调的正是深入学生生活,主张以学生为主体,依靠主体调动自身的价值观和认知,充分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情理互动机制扮演的往往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通过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设置情景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政教育的目标很广泛,对于学生的价值观建立、世界观构建、人际关系处理、理想目标培养、情怀素养的引导等都在其范畴之内。教育的内化效应是情理互动机制的立足点,国外在实际的互动机制应用上有着很好的实效。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在机制建设与探索上都更为成熟。网络时代的到来为各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提供了一个信息环境。对于教育体系而言,学校不再是知识信息的唯一的、主要的来源。生活着这样的一个网络环境之下,学生交流沟通的方式都习惯以互联网媒介为基础,以至于思维方式、行为习惯都与互联网相契合。但是对于正在成长阶段的学生,各种观念、价值取向等都没有稳定成型,容易受到影响与引导。互联网信息良莠不齐,虽然能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信息资源但同时也容易对学生形成不完全正确的诱导。这对于思政教育就有着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另一方面,学生都习惯于利用网络进行人际交往与感情交流,这正好成为思政教育工作的突破口与着力点。情理互动以互联网为基础,通过网络互动开展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这种机制的实现必然符合学生的情感。当下,QQ、人人网、校园BBS、电子邮件、网络论坛等,都成为学生交流的主要阵地。多元的交流平台与交流环境,既为学生提供了交流手段,也充分实现了个体自主价值实现。基于互联网建立情理互动机制,可以实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主动与被动的转换,增强教育效果。受教育者在思想、思维、行为方式、道德、审美、意志等方面都能在这类的机制下得到深刻的引导与转变。

二、互联网环境对思政教育互动机制探索的积极影响

互联网的普及对以往的思政互动机制产生了较大的冲击,无论是从教育资源的掌握,还是从学生适应的有效互动机制角度来看,都对思政教育的改变提出了迫切的要求。首先,互联网环境为互动机制提供一个全新的平台。互联网因其新奇的形式与丰富的资源而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网络媒介的形式也呈现出越来越丰富的形式,声音、文字、图片、视频等,QQ、BBS、人人、微博等平台都是学生活跃的平台。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够仅仅停留在课堂以及学校的教育形式中,这些平台都能够被思政教育充分利用成为主要的思政教育阵地。思政教育融入互联网业必须改头换面,一改严肃认真的说教形象,形式不一而足,但是要符合互联网特征。可以采用当下互联网上流行的图片、视频、焦点人物与事件。内容丰富多样、形式活泼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取得认同,教育才能直达学生心底。其次,互联网形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除了学生对互联网有浓厚的兴趣外,互联网的虚拟特性为教育者与教育者提供了一个平等的、可互换的、民主的交流平台。当前,众多高校、中小学都在网络上开设有专门的校园论坛、留言板等,学生可以在上面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样,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以及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都大有裨益。通过网络沟通更容易使学生接受,沟通交流的效果当然更加有效。

三、互联网环境下情理互动具体机制探讨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一定的社会群体用一些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影响力,使其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都符合该群体的行为规范、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其实就是提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并且能够在自身客观世界得到改造的同时,也改造好主观世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者将社会主流价值观传播给学生,进而对他们产生影响,从而提高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的过程。

(一)整合教育资源,利用互联网建立思政教育机制各阶段的教育单位手中都拥有者丰富的教育资源,这其中就包括互联网信息设备。可以说,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已经具备基础设施条件。不同教育阶段的学校拥有的网络规模与平台可能数量与质量有所不同,但是这不影响学校从自身实际出发,针对性地利用资源优势建立互动平台与互动机制。当前,绝大部分学校都拥有自己的网站,其中包含各类BBS、论坛、留言板以及各个下级单位的网站、群、论坛等,这些都是学生较为集中活跃的平台。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展思政工作是容易实现的。在新媒体出现之前,思政工作队伍当然已经有了相当的工作经验累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首要要素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环境是一个外部条件,对于任何系统来说都是这样,当然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也不例外,这种思想道德教育的环境既是教育对象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也是其发展的必要条件。可以说创造优良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对于思政互动机制的工作思路、工作条件、流程以及措施和教育环境都有相对成熟的认识以后,就可以知道,思政工作在互联网中的开展只是在形式上的创新,工作目的与工作思路仍然是没有改变。那么如何整合网络资源为思政工作所用、如何提高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如何在网络的基础上创建契合学生心理的互动机制就是思政工作人员要重点考虑的。

(二)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情理互动网络技术是在不断发展的,原有的QQ、MSN、飞信、人人网等等都成为主流的学生交流平台与交流手段,而近来微信、米聊、微视频等又成为学生的网络新宠。思政教育要搭上网络平台的快车,不断与时俱进。具体的网络互动机制的开展需要依赖这些平台与手段展开。当代各年龄阶段的学生更习惯于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观点。这种论坛与热点事件帖子都逐渐走入学生的视野成为学生吸纳观点态度、表达自我的一种形式与手段。基于此,思政教育的互动机制开展大有可为。思政教育也可以开设论坛、建立讨论群、设置留言板等形式开展与学生的情理互动。通过这些形式,发动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思想政治讨论,充分表达自身的观点与想法,在讨论与互动中实现对学生的观点与态度的影响。再加以适当的引导与干预,达到正确影响学生的目的。当然,这一机制的实现并非简单的一成不变的,对于形式的创新与平台的跟进是十分重要的。思政教育的形式可以多样,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视频、微电影、视频剪辑、视频配音等形式。平台的跟进要紧跟时代,网络新产品的推出应十分迅速,选取学生最为喜爱的、学生较为集中的平台作为思政教育开展的阵地。

(三)结合网络热点话题作为素材,开展情理互动思政教育选取的题材并不一定要拘泥于党国大计这些过于宏观的事情。贴近学生生活的、社会热点集中的、学生较为感兴趣的事物都可以成为思政教育的题材。学生身边有好的坏的事情都可以选取到网络上,发动学生进行讨论,当然题材的选取与加工要通过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审核,叙述的方式与角度要利于学生教育。对于网络上较为热点的话题与人物,通过论坛帖子、BBS等都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通过讨论,一方面可以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另一方面可以加以引导、修正学生的价值取向与价值判断。通过这种模式与机制的多次实施,形成相对固定的讨论机制。思政教育工作人员要主体定调与营造氛围,同时给予学生充分的网络讨论自由,把握住大致的讨论方向。同时结合个别学生针对性地指正与交流,力求达到全面而深刻的教育效果。

(四)全面创新思政教育情理互动机制载体传统思政教育方法如同确定了初始条件就可以按公理一步步地推理和预测出来的“拉普拉斯妖”一般,容易脱离实践生活而自我封闭。在互联网时代,因为多元化思想的介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都已经认识到思政教育不仅仅是培养或训练,也不是数学公式,而其实更加类似于一种生成和发展,所以以对不可逆性的全面认识为前提,正视曾被视为“噪声”的不确定性,采用开放灵活的教育教学方法,将有助于提高实效和活力。除了上述的MSN、email等交流讨论形式,学校网站、校园BBS、各级QQ群等都应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平台。一方面,在现有的网络平台上积极创新交流模式与交流平台。部分学校已经实现了诸多网络栏目的创办,成为思政教育的主要形式。“校长信箱”“回音壁”等网络栏目都已经取得不俗的效果。另一方面,在原有平台之外,开创一系列的栏目与平台,诸如网络时政事件收集,系列网络评选活动、校园网络文化节等都可以在这些载体中,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潜移默化地完成思政教育。

(五)提升学生网络素养,提高学生互动参与的积极性思政教育最为根本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自身的价值观体系。所谓网络素养就是使学生具有独立甄别网络信息,判断信息价值,规范网络行为的个人能力与修养。思政教育的情理互动机制的主体是学生,同时学生也是参与主体,互动机制实现的基础。互动机制的实际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与参与积极性。从这个角度来讲,创新互动形式、选取互动题材就显得至关重要了。从情理出发,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能否在互联网背景下,紧密贴合网络,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成为能否激发兴趣从而接受思政教育的关键。

互联网下的教育第3篇

在新形势下,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归根到底就是思想上不重视,理念上不更新,措施上不跟进造成的。网络远程教育发展的技术基础是网络技术,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如果忽视了对网络技术发展的研究,就不能敏锐地捕捉到网络技术发展所带来资源利用开发的全方位的改变,就不能及时地提出并实施应对措施,长期以往,就会逐步丧失进一步发展的机遇。目前对于移动互联网对网络远程教育影响的研究,很多网校重视不够,仍然沿用传统的模式,对新情况、新诉求漠然置之。虽然在现阶段,传统模式还能够维持网络远程教育的运转,但措施将越来越不得力,服务学员的能力和质量也将越来越不能够得到保证。

2新形势下创新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建议

面对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各个网校应该抓住问题的本质,创新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开发的手段,适应新形势,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服务学员:

(1)重视趋势研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新途径。各个网校都应该认真研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对网络远程教育带来的深刻变革,要清楚地认识到只有顺应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这个大趋势,才能够把握网络远程教育的未来发展,才能在网络远程教育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一个优势地位。在此基础上,各个网校更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新途径,方便学员,提升教学质量。

(2)完善服务平台,为学员提供全面的网络技术支撑。作为网校,一方面要完善传统网络远程教育资源服务平台,为桌面系统的访问提供更好的服务;另一方面,更要大力建设网络远程教育资源的移动互联网访问平台,为学员提供友好的界面操作,兼容包括Android,iphone,ipad在内的移动终端。网校通过整合好各种网络平台资源,以适应各种访问方式,特别是移动互联网访问方式,方便学员的登录学习。

(3)革新课时体系,为学员提供碎片化学习的授课模式。在总教学量保持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将原有的以课时为核心的授课模式,变革为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授课模式,即将网上的授课视频以一个课时为单位变为以一个知识点为单位进行授课内容的组织,将每个学习视频的时间缩短为10~20min。通过革新,一方面使每个视频的知识内容更具完整性,另一方面也适应了一般大学员一次适宜的移动学习时间为5~30min的调查结论。通过学习更新,有利于学员充分、有效地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积少成多,在不知不觉间完成了课程学习,避免了没有延续性闲暇时间所带来的困难。

(4)及时更新内容,为学员提供高质量的课件资源。教育资源质量的高低是吸引学员接受、参与网络教学的关键,网校一方面要有优秀教师担当主讲老师吸引学员,另一方面更要有好的教学内容,最新的学科知识留住学员。这就要求网校要不断地遴选优秀主讲老师,创新教学形式,更要不断借鉴其他网校和教育机构的成功经验,不断更新教学资源,科学安排教学内容,适应在职学员不断提高的学习需求。

(5)构建交流平台,为学员提供资源共享的畅通渠道。网校可以重点利用移动互联网构建便捷的学员与老师共同参与的交流平台,如建立BBS、微信群、QQ群等,在平台上可以进行实时咨询、答疑、交流学习心得,共享学习经验和课外学习资料。交流平台的建立,使得传统网络远程教育枯燥的单向授课变成了丰富多彩的群体性共同学习,在共同学习中思想更容易出现了碰撞,产生新知识、新经验,使网络教育资源更加丰富,更好地促进学员主动学习。

互联网下的教育第4篇

【摘 要】互联网技术在中职德育教育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普及和应用,为传统中职德育开辟了创新之路,注入了新的活力[1];同时,互联网的出现对传统中职德育教育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当下德育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科学看待互联网的利弊,寻找适宜的应对策略,让中职德育教育在互联网背景下发挥最大效用是当下中职德育教育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中职德育教育 互联网 影响 策略

一、中职德育教育概述

着眼于中职教育不同于其他阶段教育的特殊性,中职德育教育应当以学生的职业教育规划为主要依托点,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程序对中职学生围绕未来职业规划、职业法律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开展德育教育,培养学生优良的就业观、道德观、人生价值观,为中职学生日后的发展夯实思想基础,做好心理培育。纵观传统模式下的中职德育教育,凸显出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没有贯彻“因材施教”的德育原则。中职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大多较为薄弱,不具备较高的理解能力与学习能力,在德育教学中难以高效地掌握难度较高的概念、知识等,导致中职德育教育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无法顺利地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不利于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

二是传统模式下的中职德育教育大多以传统的教师课堂授课为主要模式,采用“满堂灌”的方式,形式上过于单一、呆板,强调知识的接受,不注重学生的自主思考。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忽视了兴趣对德育教育的促进作用,与德育教育的宗旨不相契合,无法激起学生浓厚的W习兴趣,进而影响德育培养效果。

二、互联网对中职德育教育产生的影响

(一)互联网冲击着传统的中职德育教育授课方式

互联网的兴盛使得传统授课方式中学生与教师的分饰角色得到了改观,一改教师在中职德育课堂中扮演的知识传授者角色[2],大大削弱了课堂中师生之间地位的绝对性,在德育课堂中赋予了学生强大的话语权与自。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课堂中不再是绝对意义上的知识接受者和知识传播者,在某些情况下,有些学生所掌握的信息相比较教师而言更具时效性与全面性,在课堂德育教育中能够对教师讲授进行及时的补充甚至质疑,学生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

(二)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大大改变了以往的信息传播方式。学生通过智能手机、电脑等多元化媒介,能够较为容易地获取各种信息与知识,拓宽了获取信息的途径,而不再局限于从教师处和书本上获取知识,能够有效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假若教师在现有层次上止步不前,不及时有效地补充各种知识和信息,将无法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因为只靠乏味陈旧的知识、理论并不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使德育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师提高知识水平势在必行。

(三)对教师的自身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基于德育教育课程的特殊性,教师在传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要结合实例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出现的一丁点片面、错误观点极其容易被曝光,然后被无限放大,受到舆论的谴责,这就会对教师的职业生涯、个人生活带来恶劣的影响。而导致教师出现错误观点的原因之一就是教材内容较为陈旧、片面,没有得到及时更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教学产生误导。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养以应对新挑战[3]。

三、中职德育教育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推行策略

(一)提升教师文化素养,为德育教育提供有效给养

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念,与时俱进,着眼于当下世界局势和社会发展潮流,善于捕捉新鲜德育素材,在日常备课中要将眼光适当发散,着眼于时事政治或社会热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与学生的思想、心理相对接,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体味学生的所思所感,在倾听学生发言的同时积极对其思想与观点中不科学的成分进行纠正、补充,避免学生被事物表象所误导和蒙蔽。这样一来既大大提升了学生思想、心理的认知层次,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更改进了传统的德育课堂模式,营造了浓厚、活泼的课堂氛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合作学习的开展,更加契合德育教育的宗旨,更好地提高了德育教育质量,推进了德育教育进程。

(二)严谨治学,保证德育教育的科学性

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德育教育,教师要把握好言语分寸,认真斟酌教学语言,防止对学生产生误导,做到对学生负责的同时也避免自己“被推向”网络的风口浪尖[4]。这就要求教师认真践行教学过程,充分做好备课工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客观、科学的角度对现有德育教材中过时、错误的成分进行修改与完善,保证德育教材正确性的同时,赋予德育教材新的时代内容,避免教材中的错误观点对学生产生误导。教师还要对零散的信息进行整合,对孤立、片面的信息给予全面的补充。另外,教师要积极反省自身,及时摒弃错误、过时的观点,保证个人观点的科学性、全面性,注重言辞的严谨,提升素质。德育教育对学生的人格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德育教育中要做到为人师表,在对学生开展德育的过程中以身示范,做学生德育培养道路上的榜样。

(三)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兴趣

首先,互联网为德育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储备。在互联网背景下开展德育教育,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得到强有力的信息支持,让时事热点填满理论知识的空白,为传统德育教育注入新活力。

其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结合互联网,采取为中职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方式来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德育教育,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模式,改变单一的课堂授课模式,通过微信、QQ、微博等社交平台[5],开展与学生的“对话式”教学,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德育教育模式在时间、空间上的局限。教师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心理、思想进行不同的疏导,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出不同的解决对策,实现了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得教师能够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德育教育服务。

再次,教师还应当对传统课堂授课模式加以创新,将课堂的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让他们做自我德育的操控者,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要让学生在德育教育过程中保持与教师平等的地位,积极开展课堂讨论,进行合理的争辩。此种德育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的“满堂灌”教育模式,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提升了德育教育效果。

(四)丰富教学手段,在实践中落实德育教育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教师提供了多种德育教育手段。教师可以在网上搜寻视频、图片等直观的教学资源运用到教学中,改善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式,增强德育课堂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真正意义上的德育教育不应流于形式,要努力突破传统课堂的限制,实现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的联合。教师将德育教育充分地落实到实践中去,让学生用行动去充分感受与他人分享、为社会服务的乐趣所在,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社区服务、志愿者团队等形式为他人谋福祉,在实践中接受高尚道德的陶冶,提高个人素养,这才是德育教育的意义所在。

四、结语

互联网的出现是现代社会科技不断向前发展的结果。如今,互联网已渗透到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并进入到课堂上。德育教师应当看清现实,顺应形势,做互联网背景下德育教育的支持者,依靠互联网强大的数据支持和便捷的交流平台,最大限度地榈掠教育服务。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以身作则,努力提高个人素质和文化修养,为引导学生,培养学生优秀、健全的人格做出完美表率;在德育教育中,教师要与学生保持眼光上的持续对焦,想学生所想,悟学生所悟,真正致力于学生的人格养成。中职德育教育的推广和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依托互联网优势,不断探索,开辟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姚中进.中职德育课程教学实效性调查分析与改革建议[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3(01):18-20.

[2]张孺,徐超颖.中职德育实践性操作探索――以福建省税务学校为例[J].生活教育,2016(21).

[3]郭颖.中职德育失效的拷问与应对[J].当代职业教育,2014(02):105-107.

互联网下的教育第5篇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教学;思考

引言: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其不仅仅为我国教育教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使我国教育教学面临着一定的挑战,通过采用何种手段与方法才能够使我国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有效地规避风险,使我国教育教学事业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教学发展研究的主要话题之一。

一、正确认识互联网教学的功能与作用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我国教育教学之所以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部分教师与学生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并未正确的认识到互联网教学的功能与作用,认为互联网中负面的信息内容可谓是占据了整个互联网平台中的绝大部分,其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的消极的作用。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首先应该明确互联网其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起作用的发挥完全在于操作者,其对教育教学改革的作用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教学变革实施者。

另外,在推崇互联网教学的同时,也要逐渐认识到互联网教学并不代表它能够完全取代学校线下教学,从当前社会教育教学的发展来看,学校教育以及社会实践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挥仍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这种意义是互联网教学所不能取代的。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互联网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当前我国教育教学的形式与内容,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对线下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对此在实际教育教学改革中要加强学校教学与互联网教学的融合,进而实现教育教学的创新。

二、完善互联网教学的运行机制

互联网下的教育第6篇

P键词:互联网+教育;挑战;教学改革

当今时代,“互联网+”方兴未艾,互联网的发展对教育产业的影响有目共睹。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也从我市、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行动中感受到了“互联网+”教育带给我们的机遇和挑战。“互联网+教育”环境下的教学改革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环境的改革

“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由于计算机的不断普及、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我校根据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变了教学环境:

1.综合多媒体电教室。主要设备有:投影机、多媒体计算机、视频展示台等设备;2.多媒体CAI网络教室。这种教学环境建有几十个学生计算机工作站,并配有耳机等。网络教室功能强大,主要功能有广播教学、演示教学、分组教学、在线讨论等;3.多媒体电子阅览室、备课室、校园网等综合型电教设备。其功能强大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方向;4.闭路电视教学系统。有线电视信号网、录像机、VCD、计算机等设备,主要适应教学中播放音像资料。

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教学实践活动的改革提供了平台。教师教学实践活动从传统的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桌椅、黑板、粉笔的现实环境,变革成了以互联网为媒体,现实的学生为主体的新形式,教学中运用许多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模拟仿真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动态地呈现过程,收到良好的成效。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也变成随时随地地交流与讨论,避免一些教师不善于表达,学生不善于沟通的缺点。

二、教学方式的改革

在“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微课程、二维码等互联网技术的运用,让教学方式更加便利,并进一步引发了师生思维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微课程”作为颠倒的课堂(即翻转课堂),受到教师的广泛应用和学生的喜欢。教师从开放教学、分享式课堂、班级管理、主题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各个方面的特色课程用手机或交互式电子白板制作成微课,并生成码书。把固定的课堂,变成随时可视的教学资源。

三、教师职能的转变

在“互联网+教育”环境下,作为教师仅具备自己专业的能力,已远远不能胜任。我们不但要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还要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意识、理论水平、操作技能是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教师不再采用简单的教学设备及工具,向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学,教师转变成领路者、服务者,随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创造广阔的、多样化的、互动的、个性化的教学环境。教师使用信息技术,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挖掘到每个学生的兴趣点、对课程的特点,学生的特点准确定位与把握,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并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资源,让学生的学习空间进一步地扩大,对学生的成长提供有利的条件。

四、学生的变革

“互联网 + 教育”打破了流水线式传统教育模式,让教育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体验,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中的主人。在教学实践中,我校教师实现了与学生在网络上的交流与互动。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工具与教师进行在线沟通与研究。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空间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与问题,在线与网络上的其他学生进行讨论,形成讨论空间,营造共同学习、自主学习、协助学习、探索学习等学习氛围。这样的学习形式,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互联网”带来的便捷,并主动地利用互联网上的优势资源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同时也让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轻松与愉快。学习之外,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兴趣爱好的培养也在我校所构建的“互联网”环境中得到了提升和锻炼。

总之,我们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抓住“互联网+”所带来的时代机遇,在教学一线形成教学改革突破口,实现教育教学的创新,才能够顺应互联网发展的潮流。但是目前传统教育模式仍占据主导地位,互联网技术虽然对教育产生了一些影响,相比于其他被互联网改造的行业,仅仅是前进了一小步而已。究其原因还是在融合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难点。“互联网+教育”是教育发展的远景,为我们前行指明了方向。但是,路还在脚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作为教师我们只有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提升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精神,去实践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才能实现“互联网+教育”的美好蓝图。

参考文献:

[1]《“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对策》,平和光,现代教育管理,吉林省教育科学院,2016.

互联网下的教育第7篇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教学;网络教研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8-0071-01

在当前这个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的普及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发展与转变。2015年召_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式上,国务院总理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概念。一时之间,“互联网+”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各行各业反响强烈。我们可以发现,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推动下,互联网技术早已润物细无声般地与教育相融合了。

一、“互联网+”背景下学生的学

“互联网+”正促使教育冲破学校的有形围墙,形成一个覆盖全球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体系,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思维都发生了变化。

(一)互联网突破了教育环境,拓宽了学习内容

网络化的教育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物理空间的限制,但凡有信息媒体和网络的地方,就有学习信息,就有学习空间。因此,学生除了可以学习学校为他们开设的固定课程外,还可以从另一个包罗万象的虚拟教育环境中获取课程内容的补充材料或全新的课程。由于海量的信息储存,互联网可以在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提供丰富的共享资源内容,这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单纯提供知识和理论的缺陷,进而使现在学生的学习可以从问题入手。

(二)互联网改变了学习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互联网+”引发教育的革命,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学习,将我们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带向了探究发现式学习,并且正走向以网络学习和面对面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方式。现在正逐步推进的智慧化教室就是“学习会所”的一种类型,以互联网作为基础,电子书包或平板电脑作为学习的主要辅助工具。学习内容以学生为主,考试针对学生自主选择,可以不再是统一的。课程的容量减小,除了网络公开课之外,其余的课程内容都可以以时长非常短的微课视频呈现。有了互联网,有了微课视频,有了自由的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学习效率的提高是非常有利的。

(三)互联网转变了学习思维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传授价值观念和如何对待生活,而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传播。传统的文理分科中,理科学生在学习时主要训练左脑的逻辑思维能力,而相当一部分文科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时则主要训练右脑的形象思维能力,从而影响了青少年创造性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互联网+”带来学习内容的增加、学习方式的改变,能够转变学生惯有的学习思维,使学生逐步在学习中同时训练左右脑,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开发,提高创新能力。

二、“互联网+”背景下教师的教

(一)教师教育理念和实践与时俱进

当前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得到飞速发展,教育领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师提出了如下的挑战:教师教学的原有教育观念、教育关系、教育形式、职业素养都必须与时俱进,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机遇。

(二)教师教育方式不断转变

基础教育基于课堂的教学方式大致可分为接受式和探究发现式两类,信息技术在这两种教学方式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前者基本上是辅助功能,后者则起到引领作用,两者的关系是互补而不是替代,数字化、交互性、差异化学习是变革的方向。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又产生了第三种教学方式,那就是网络学习和面对面学习融合的混合学习方式。“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方式重构了课程和教学,支持差异性自主学习,支持交互性学习,支持探究性学习,支持移动学习。

(三)“互联网+”引领教师实现过程式专业能力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