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互联网加教育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3-20 16:22:48
互联网加教育论文

互联网加教育论文第1篇

互联网加小学教育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其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为了能够更好的对学生的人格进行塑造,将互联网应用在小学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突破,开创了我国小学教育的新篇章。但目前我国的互联网小学教育应用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本文对其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提出了作者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小学教育;互联网;问题

互联网的兴起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对于小学教育来说,其产生的影响同样巨大。其通过建立一个广阔的信息交流平台,为人们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资源,帮助社会更好的进行变革。互联网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对小学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等带来了一场巨大的革命。但由于我国的互联网推广时间较短,其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1互联网在小学教育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当前我国的大多数小学教育已经摆脱了传统的无计算机设备的教学模式,但是不同地域由于当地的经济条件限制,导致其在互联网的应用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我国当前小学教育中互联网的应用率,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下面对当前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1.1浪费现象严重

对于我国的小学教育,其教学内容相对简单,因此,其教师在招聘时的条件相对较低,这导致很多的小学教师在计算机使用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其在进行小学教学时无法有效的利用互联网设备,这种情况导致我国的互联网技术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产生严重的浪费现象。另外,互联网设备还能够对当前的纸张和教具等进行取代,节约小学教育中的成本支出。但由于教师无法合理使用互联网技术,导致大量的教材用具和粉笔等被浪费,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

1.2教师素质较低

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小学教师逐渐趋向于年轻化,这些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由于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对于教学内容往往缺乏必要的信心。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这些年轻教师的教学效果,需要提高其信息化教学技术方面的能力,使其能够更好的应用互联网技术。但在当前我国的小学教学中,由于年轻教师眼高手低,导致其在互联网技术应用方面存在着严重的能力不足,这对小学教学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导致教学资源的浪费。

1.3无法满足学生对新兴资源的需求

通过相关数据显示,大部分的小学生在进行小学学习时对互联网资源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其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小学教学知识。而新媒体等新兴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的进行注意力的集中,特别是对于一些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资源,其兴趣更大,且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希望教师能够让其自身参与到操作中。但由于我国小学教师的自身能力不足,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实际的操作,影响小学教育的效果。

1.4学校、家长和教师对于互联网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通过相关数据可以发现,教师和家长的良好沟通是实现小学教育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对于一些新兴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和家长的有效沟通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掌握学生对新资源的兴趣,从而针对性的制定教学方法。但由于当前我国的小学教育中家长和教师的沟通严重缺乏,导致学校建立的互联网平台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影响我国小学教育中互联网资源的有效利用。

2提高小学教育中互联网资源应用的措施和建议

通过对小学教学中互联网资源的应用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在当前的应用中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但由于其良好的教学效果,导致教师和家长以及学生对其反映非常大,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我国小学教育中互联网的应用,作者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2.1多加展示互联网教学资源

小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多多采用网络中的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但由于小学教育主要是对一些基础性的知识进行教学,因此,其大部分的教学内容还是依靠教材,而互联网教学资源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方法。另外,定期将一些优秀的网络课堂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帮助其对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学习。而为了能够更好的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资源,小学教师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互联网知识的学习,学校也可以组织一些教师培训课程,帮助教师更好的掌握互联网的使用技能。

2.2课后积极利用网络课堂进行知识学习

小学教育中学生具有非常多的课后时间,这些时间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需要在课余时间积极对学生进行网络课堂教学,像浏览名家微博等,通过这种方式增长学生的见识。此外,教师还可以建立一个公共的教学平台,将自身筛选的一些重要的教学内容放在平台上,方便学生进行浏览和学习。通过这种网络资源的利用,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

2.3通过聊天软件加强和学生的沟通

对于互联网时代的学生,其对网络上的聊天软件基本都有一定的涉猎,但大多数的家长由于自身工作和生活的原因,往往对这些东西不太了解。为了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聊天软件同学生的家长或者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帮助其更好的进行学习生活。另外,这样还能实现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结合,从各个方面实现对学生的帮助,提高其学习效果。

3总结

小学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其不仅需要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同时,还需要经过学校的引导帮助其更好的同他人沟通和交流。而互联网资源的利用,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其包含着小学生的美好憧憬,且其中包含的大量有利信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世界和自身,促进其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艺柠.浅谈互联网时代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内江科技,2012,03:205-206.

互联网加教育论文第2篇

一、充分认识加强互联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1.利用互联网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具有独特优势。互联网是以网络为载体的信息传播渠道,与纸质媒体、广播、电视等传播方式相比,具有信息容量大、受众广、传播速度快、开放度高、交互性强等特点,是信息传播领域中的新兴媒介。利用互联网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通过互联网信息传播方式宣传法律知识,传播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营造法治氛围,是进一步拓展和创新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是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占领新兴阵地、引导网上舆论的具体体现。加强网上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对于扩大法制宣传教育的覆盖面,提高影响力,丰富形式和载体,方便广大人民群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提高对加强互联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利用互联网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很好。目前,全国已建立了一批法制宣传教育专业网站,多数门户网站、政府网站也都包含了法制宣传教育内容。互联网法制宣传教育在探索和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总的来说,互联网法制宣传教育的现状与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与公民对法律知识日益增长的需求不相适应,存在着网上内容不丰富、特色不鲜明、缺乏原创性;表现形式过于单一,网络的交互性与信息媒体的多样性体现不够;网络媒体及有关部门各自为战,缺乏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合作;网络法制宣传教育投入少、规模小、影响力低等问题。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互联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二、互联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互联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大和*届三中、四中、五中和六中全会精神,始终坚持互联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正确方向,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坚持依法办网,文明办网,加强正面宣传,加强网上管理,确保网上正确舆论导向。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立足法治,广泛、深入地开展互联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努力提高互联网法制宣传教育水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2.互联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互联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基本点。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以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掌握互联网这一重要舆论阵地的主动权,始终正确引导法治舆论导向。

3.互联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安排好、开展好互联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使互联网法制宣传教育始终服从服务于大局,始终配合好中心工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网上法治舆论氛围。

4.互联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服务群众,服务社会。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从社会和群众需要出发,把满足群众需要与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和手段,在网上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宣传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

5.互联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要着眼于不同地域、不同部门和行业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在创办和建设互联网法制宣传教育平台时,可采取创办独立的法制宣传教育专业网站、依托大型门户网站的平台建立法制宣传教育子网站、在大型门户网站设立法制宣传教育频道或者页面等多种形式,开展网上法制宣传教育,努力追求扩大网上法制宣传教育覆盖面和影响力的实际效果。

6.互联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准确把握互联网宣传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不断改进互联网法制宣传教育的内容、形式、方式方法,使互联网法制宣传教育始终体现时代性。

三、互联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总体目标和基本任务

1.互联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以互联网为平台,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互联网法制宣传教育的水平和能力,正确引导互联网上的法治舆论导向,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影响力,扩大法制宣传教育的覆盖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浓厚的法治氛围。

2.通过互联网深入持久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理论;深入宣传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制度,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宣传法律的基本知识、基本原则和基本理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传播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在全社会营造学习法律、相信法律、维护法律、遵守法律的浓厚氛围。

3.通过互联网深入宣传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树立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主要方面以法律手段进行调节、管理和服务的观念。

4.通过互联网深入宣传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成就,全面准确地反映我国在立法、执法、司法、法制宣传、法律监督、法律服务等法制建设各个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反映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在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方面的丰富实践。在加强对内法制宣传教育的同时,做好对外法制宣传。

5.充分运用互联网传播方式的独特优势,以文字、图片、音视频、动漫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渠道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通过开设专题专栏、举行在线访谈、制作多媒体、开办论坛等多种方式,深入推进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将纪念日、宣传月、宣传周等各种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内容整合到互联网上来,扩大宣传面,提高宣传效果。

四、努力提高互联网法制宣传教育水平

1.大力开发互联网法制宣传教育信息资源。提高法制宣传教育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益,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的法制宣传教育信息资源,根据互联网传播的特点进行分类整理后,汇集到互联网上来,满足不同阅读习惯的受众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发挥网络原创作品优势,加大网络自主创作法制宣传教育内容的力度,鼓励为互联网提供法制宣传教育信息内容,丰富网上内容。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设英文版页面,努力增加英文信息量,扩大外国受众面。

2.不断增强互联网法制宣传教育特色,努力提高互联网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艺术性。法制宣传教育的对象是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其中,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民是重点对象。互联网法制宣传教育要根据不同受众群体的需要,组织网上宣传内容和宣传活动,面向领导干部的网上内容,应当以提高依法执政、依法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面向公务员的网上内容,应当以提高公务员科学民主立法、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能力为重点;面向青少年的网上内容,应当以培养法律素质和法制观念为重点;面向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网上内容,应当以提高依法管理、依法经营和诚信经营的能力为重点;面向农民的网上内容,应当以提高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律素质为重点。发挥互联网传播快速的特点,在第一时间将法制宣传教育内容上网传播,及时更新网上内容,超过时效的内容及时汇编整合到资料库中,确实保证互联网法制宣传教育的时效性。优化页面设计和网上内容的表现形式,提高艺术性,增强吸引力。

3.组织好互联网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要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及时组织对中心工作和重要活动的互联网法制宣传教育,充分发挥网上法治舆论的引导作用。对重大突发事件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要在事实准确、导向正确的前提下,及时对其中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报道,上网,引导舆论。对群众关心的问题,以群众乐于参与的形式,组织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法制征文、法制动漫大赛、法制摄影大赛、法制书画大赛等形式多样的互联网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联合传统媒体,共同举办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突出互联网法制宣传教育特色,增强受众参与活动的广泛性。

4.建设好互动性栏目。利用互联网互动性强的优势,通过建设和加强网上互动性栏目,引导受众参加到互联网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中来。加强对互动性栏目的管理,有效防止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内容在互动性栏目中出现。

5.增强服务功能。互联网法制宣传教育内容应当突出服务性,使受众在接受法制宣传教育过程中能够得到相应的服务,在得到服务的过程中接受法制教育。在网页、栏目设计安排上,着眼于服务受众,便于受众查阅检索,便于受众获取相关信息,便于受众参与相关活动,强化在线咨询、服务专区、在线访谈、数据检索等栏目的服务功能,通过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法制宣传教育效果。

五、切实加强互联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和保障

1.要把互联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纳入议事日程。互联网法制宣传教育是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各部门和各单位都要积极运用互联网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保障互联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必要经费,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各网络媒体要把开展互联网法制宣传教育作为自身的社会责任,主动做好工作。

2.各网络媒体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严格遵守国家有关互联网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大兴网络文明之风,依法办网,文明办网,按照规定开展网上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加强网上管理,为广大网民提供健康的网上信息和网上服务,营造文明网络环境。

互联网加教育论文第3篇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1世纪是网络信息化时代,以“互联网+”为契机的各行各业都掀起创新升级的潮流。处于社会转型期、高等教育改革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紧抓时代特征,将“互联网+”发展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网络载体。“互联网+”载体的应用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探讨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依托互联网建构网络育人平台、主动掌握网络话语权M行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高校一个新的课题。[ ]

一、“互联网+”与教育

(一)“互联网+”

2015年3月,国务院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所作的《政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由此“互联网+”正式上升为一项国家战略,拉开了万物互联时代的序幕。据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1.7%。蓬勃发展的互联网不仅涉猎广、程度深,而且给人们的学习、生活、思维带来越来越大的影响。

“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是指以互联网思维为基础、互联网技术作支撑,实现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甚至创造出一种行业新形态。人们把“互联网+”跟火、电的发明相提并论,亦可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视作是一次新的工业革命。[ ]互联网可以“+”所有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要根据传统行业的实际情况通过信息通讯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取长补短,完成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具体而言,“互联网+零售”产生了淘宝,“互联网+餐饮、酒店等”产生了美团,“互联网+通信”产生了QQ。凭借自身“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影响力推动了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变革,诠释着“互联网+”时代的独特性:1.“跨界融合”,“+”本身意味着跨界、变革、开放,通过跨界创新,实现重塑融合;2.“创新驱动”,改变中国长期以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唯一出路便是创新;3.“重塑结构”,网络信息化、全球化打破原有社会结构,借助“互联网+”重塑结构,促进社会协调发展;4.“尊重人性”,人性的光辉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根本的力量,互联网的力量之强大最根本也是来源于对人性最大限度地尊重;5.“开放生态”,将孤岛式的创新相链接,实现以人性为导向,开放的价值生态;6.“连接一切”,实现互联网与其他事物有层次、有差别连接。[ ]63

(二)“互联网+教育”

一所学校、一个老师、一间教室,这是传统教育;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这就是“互联网+教育”。简言之,“互联网+教育”就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一种新型教育形态。“互联网+”时代下,教育界如何顺应互联网思维的发展趋势,转变教育观念,将互联网思维有效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互联网+”入驻教育领域,其先进的思维和技术是教育发展创新的动力和养料。目前,教育在“互联网+”时代下的探索已初步形成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微课,主题明确,短小精练,有效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空间渗透知识理论;慕课,课程丰富,门槛较低,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开放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推进教育效果最优化;翻转课堂,传统教学模式地颠覆,基于翻转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教学改革的新趋势,线上课堂学生利用互联网自主探究,线下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研讨、交流,教师答疑解惑、总结讲授,加深学生的知识理解,以此激发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弹幕教学,问题及时反馈,课程应时调整,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等等。“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模糊时间空间概念,跨越传统教育物理空间限制,通过“寓教于乐”游戏化的学习方式,力求达到教学活动的最佳效果。

二、“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顺应时代潮流,高校与时俱进,直面挑战,改革创新,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契机

1.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趋于开放共享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校园文化建设和丰富多元的实践活动为补充,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实现大学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培养目标的教育教学活动。然而受发展背景、地理位置、硬件设施和软件实力的影响,各大高校所拥有的思政教育资源却不平衡。“互联网+”打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壁垒,“思政大咖”、前沿观点、优质资源不再是某一高校的“镇校之宝”。名师讲堂的网络化,赋予大学生平等享受优质课程的机会,不仅能够进行跨越“校域”的思想碰撞,更能实现学生与“思政大咖”的平等对话,促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把握。同时依托“互联网+”不仅突破了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教学方式,更倒逼其更新教育理念。“互联网+”的开放性大大拉近了各大高校的距离,优质教育理念的共享,科学教育教学方式的借鉴,从而形成本校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2.满足个性化需求,实现自主学习

当今大学生朝气蓬勃、个性突出、思想多元,追求标新立异,但同时他们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价值观塑造尚未形成,在文化价值观碰撞激烈的社会思潮中,若不加以正确引导,很容易迷失方向。“互联网+教育”打破了传统的流水线式教育模式,学生个体根据自身差异,自主选择网络课程教育,有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同时线上教育更加注重学生体验,以生动的教育内容、立体逼真的教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自组织能力,实现在无外力监督的情况下自主探究学习,完成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思想觉悟和人文素养。

3.加速思政教育自我净化能力,丰富思政教学模式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尽管理论层面高,但实际上往往滞后于社会发展,教学内容陈旧、方法落后、效率低下,培养出的大学生易与社会脱节。“互联网+”打开了思政教育原本封闭的大门,强调知识信息的人人参与,与时俱进,关注热点,加强思政教育领域的自我净化能力,推进高校思政教育更加适应社会发展。同时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将为教育领域注入新元素,引发教学模式巨大变革。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弹幕教学等模式成为初探,通过互联网技术,打造基于“互联网+”的云教室,不仅满足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主体愿望,还提供了集图像、文字、声音于一体画面,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立体化。这些教学模式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借鉴,并为日后的改革创新提供思想启迪,结合思政课程的特殊性,探索出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思政教学模式,最大限度提高高校思政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二)“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挑战

1.学生学习深度下降,信息甄别能力有限

对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学生学习内容相对固定,信息量较少,复杂性也不高。而随着“互联网+”入生活、进课堂,学习门槛降低,海量化的信息资源无不充斥着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模糊时间空间的特性提供了随时随地获取时政信息的机会,大大增加学习广度。然而学习时间、内容严重碎片化,加之学生面对大部分零散、唾手可得的信息通常只是浮光掠影、浏览而过,缺乏深度思考,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度把握,甚至造成学生对信息的片面理解或者彻底曲解,影响正确价值观的塑造。同时网络信息是一个思想的“大染缸”,如何保障大学生有效获取有用信息、科学思想,拒绝各种落后、消极、反动的消息文化,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

2.冲击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填鸭式”的理论灌输为主,并受时间、地点、空间限制,是一种自上而下“面对面”的教育。随着“互联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渗透,传统教育方式实效性逐渐减弱。首先,“互联网+”信息交流的平等性与扁平化,大大激发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自由平等的网络空间表达观点,参与互动,依赖感倍增,思想更加多元;其次,“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了多种信息获取渠道,海量的信息源丰富了大学生的知识储备,也动摇了思政教师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再次,“互联网+”强调用户体验,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运用互联网平台实现多种网络课堂和网站信息的交互教育,由此突破了思政教育“一间教室”的传统模式。

3.课堂师生情感交互减弱,传统育人功能弱化

情感交互是情感教学的核心,具体指教师充分调动和激发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参与,控制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并使之处于最佳状态的一种双向交流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其他技能课程教育,主要实施对大学生“德”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思政教师的语言、动作、表情魅力更能调动学生情绪,引导课堂氛围,加强教师情感传达的熏陶感染力,激l大学生政治认同,引发大学生共鸣。而“互联网+”的教学模式更加凸显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音像并存,吸引眼球,师生分离的状态相对减弱了线上课堂的现实感染力、亲和力和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减少了大学生人际交往机会,弱化了传统思政课堂情感育人功能,对于铸魂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三、“互联网+”视域下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互联网+”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迪,不仅是突破传统教育模式,更是对教学思想和理念的变革。怎么利用好“互联网+”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在于怎么运用“+”思维更新思政教育理念。

(一)树立课堂联网的开放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集聚浓厚时代气息的课程,然而有些高校关闭教学楼的无线网络,有些思政教师拒绝学生使用移动网络,因为他们讲的学生都可以在网上查询到,甚至网上课程更加生动、富有吸引力。面对此种状况一味采用“堵”的形式是无济于事的,进而倒逼高校思政教师要有终身学习意识和时代意识,关注网络热点,熟用网络话语,善用网络平台,主动将互联网引入思政课堂,针对学生兴趣点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进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也加深了学校与社会技术发展的进一步联系。

(二)梳理网络时代的学生观

尽管互联网在各行各业应用广泛,但与教育领域的融合相对滞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书本、重实践,网络应用却相对浅显化。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走出拒绝网络参与的误区,旨在利用网络平台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树立学生理想信念,完善学生人格,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正确引导大学生辩证看待网络信息,科学对待互联网络,将互联网发展成为促进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 ]185

(三)构建碎片知识的重塑观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开发网络课程和网络平台为主渠道,运用碎片化时间,通过短小精炼的内容对大学生进行渗透式教育。但大学生个体政治理论知识和信息甄别能力有限,长期接收碎片化的网络信息难以依靠自身力量辨别、重组,形成正确的政治知识理论体系,这将要求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多种方式进行碎片化知识的重构,形成完整的政治理论知识体系。

四、“互联网+”视域下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

运用“+”思维,为“互联网+”视域下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奠定了理论基础。然而纵观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对于互联网的应用尚浅,把握先进网络技术的意识淡薄。因此,在“互联网+”视域下高校需多管齐下对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进行改革创新,使其更接地气、更贴近学生,进而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一)搭建“互联网+”育人平台,拓展思政教育空间

当前,互联网成为集大学生生活、学习、娱乐于一体的重要平台。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运用互联网搭建教育平台,实现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渗透教育。一方面,高校要针对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渠道,主动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贴吧论坛等新媒体平台,定时推送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正能量,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同时开设各类主题教育网站搭建互动交流平台,构建高品质“校媒群”,利用互联网信息海量化、碎片化的特点,进行有效信息的选择、加工、重构,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平台的建设,运用互联网构建预警反馈平台。建立思政教师的博客、微信群、在线心理资讯等互动平台,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利用大数据可变性与真实性的特点,实时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关注热点、心理健康,并做好积极引导与干预。[ ]

(二)占领“互联网+”网络阵地,掌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当代大学生是不折不扣的网络一代,移动互联网络如影随形,“低头族”“手指族”随处可见,成为“无网不欢”群体的主力。“互联网+”自由、平等、开放的特点,深得主体意识较强大学生的青睐,手指间的拨动就能轻松实现信息浏览、思想传播,方便快捷获取资源的同时也极易在网络舆论中沉溺其中。“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利用好“互联网+”平台的教育功能,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囊括其中,突出历史英雄、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校园之星等中华精神的感染力,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培养思政教师及优秀学生代表发挥网络“意见领袖”作用,成为思政教育平台网络舆情的引导者,确保主流意识形态占领网络制高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另外高校需要建立网络监控系统,通过网络监控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弘扬传播正能量,及时过滤失真、消极的网络信息,做到对突发事件的澄清与舆论引导,牢牢占据网络教育阵地,掌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使大学生在网络教育中也能不断完善人格。

(三)发挥“互联网+”教育优势,推进线上线下教育有机结合

“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彻底摒弃传统课堂教育,而是取长补短,通过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联动、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互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互动,借鉴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的各自优势,优化思政教育手段,实施线上线下教育相结合的新模式,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首先,课前自学。思政教师根据热点提前布置多个学习主题,学生可根据兴趣差异选择其中之一,通过网络资源库或者各大教育网站,获得相关信息资料、各大高校名师讲解,从而形成知识的初步理解;第二,课堂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选择相同主题的同学分为一组每个组内通过交流、沟通、协作、整合等学习环节,形成本组课题观点,并与全班同学分享。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聆听并记录学生主题学习的困惑与难点,判断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观察学生的总体表现,并作个性化指导。[ ]同时每个同学可以对别组课题发表看法,提出疑问,并用移动网络设备即时解决,也可以构成课下再探索问题。在此期间教师可以根据探讨内容进行及时地引导与解答;第三,课后提升。课后思政教师可以通过教育网站、手机APP等形式上传拓展资料,进行网上讨论及训练成果的评价,通过大数据记录分析学生个体的学习情况与思想状况,方便教师个体关注与指导。同时开展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运用实践经历巩固理论认知,真正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目标。

(四)紧抓“互联网+”时代契机,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互联网+”能否真正嵌入高校思政课堂,关键在于思政教师对“互联网+”时代的科学认识和运用能力。第一,高校思政教师要突破传统教育模式,主动认可并学习现代通信技术,通过多种网络媒介更新、重塑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而避免与大学生之间不必要的“数字鸿沟”,保证双方获取信息元素的同步性;第二,“互联网+”是一个思想的“大染缸”,消极、反动、暴力等负面信息不在少数。所谓正人先正己,作为大学生思想的引领者,高校思政教师首先要明道、信道,提高自身“免疫力”,加深专业知识底蕴,同时提高媒介素养,对当下时政热点做出及时有力的分析,引导大学生筛选正能量,抵制消极负影响;第三,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以大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互联网+”注重用户体验的特性决定了“互联网+”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反思,关注学生思想变化,始终以学生动态为指南,及时进行教育引导;第四,熟练互联网络技术,提高网络文化产品研发力。“互联网+”时代下的思政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拥有一定的网络技术,通过大数据记录分析,快捷准确了解大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思想状况,并作定时追踪。甚者思政教师还可依据一线教育教学经验,针对大学生的个性特点,运用网络技术开发思政网络教育产品,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主流意识形态。

参考文献

[1]孙飞,赵攀.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W报,2016(Z2).

[2]张忠华,周萍.“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变革[J].教育学术月刊,2015(12).

[3]邵云飞,刘文彬,何伟.互联网+教育: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理论与实践探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4]杨剑飞.“互联网+教育”:新学习革命[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

互联网加教育论文第4篇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大势所趋,借助互联网可以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同时也引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模式的变革。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介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阐述了其介入后的种种优势,同时又对其介入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不良后果进行了浅析,意在为后来的互联网与思想教育的融合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

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

互联网时代俨然已经到来。相较于传统行业,互联网产业随着时代的大发展而迅速的兴起,在方方面面改变着我们的世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更是离不开互联网。互联网时代的兴起使得全世界越来越像“地球村”,无论是财富流通、社会流动、文化传播交流还是互换共享、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甚至是理想追求和信念价值观,都在发生颠覆性的改变。人们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正在慢慢形成。在互联互通时代,教育的互联网思维很明显,古老的教育传统发生着改变,教育的成效、方式、内容、导向、主客体等也愈加鲜明。无论是把互联网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还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进互联网,正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主流,也是新时期培养思想政治高质量人才的必要措施。

二、互联网企业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网络课程的开发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互联网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所显示出来的最大特点就是“对症下药,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更加明显了,互联网企业开发了大量的学习课程以及其他的学习资源,并通过各种平台为教育注入这些资源,使得教育资源的广度与深度大大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可获得的资源也越来越多,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自己所需要的资源和课程,根据自己的特点真正实现“一对一”学习,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一对多”的学习模式,使得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与高效。其次,资源的学习方式也更加多样化,不仅在资源的数量上增加,而且融入进新技术,像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集视、听、说为一体的知识传送体系,声、图、文一体化教学模式更加吸引人,克服了传统单一感官教学模式中存在的知识转化率低、讲授效率不高等缺点,这是一种激发全身听觉、视觉感觉神经而组合成的一种更为先进的教育模式。

(二)网络技术的推广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素养

互联网企业的兴起带来了多种多样的互联网新技术,这些新技术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首先的任务就是学会运用这些新技术。比如电脑搜索技术的普及,以前没有电脑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要想获得教育资源,主要的方法就是各种书籍文献,而在如今的电脑时代,大量有价值的资源必须要通过电脑上网搜索,所以掌握上网搜索技能是必须的,这就无形中提升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技能;其次,网络资源课程的丰富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知识的归纳与重点的解析以及最新的知识都能在网上很好的学到,这就降低了仅仅靠自己思考而出现知识错误以及片面的风险,提升了教学能力。对于思想政治受教育者来说,时政要闻以及社会政治思想的更新网络总是比书本快得多,如果能用好,对于自己快速获得前沿知识和对自己知识的更新有很大的帮助。

(三)教学方式的改变使得教学双方的交流更加平等

无论是在传统的私塾教育和现在课堂教育中,教师占有主体地位,他们基于经验和知识,很容易在教学活动中树立起权威形象。这种权威形象一旦树立,那么受教育者就会处于被动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亦是这样,“你说我听,你说我做”的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于双方体会、领悟、交流,而不是仅仅由一方向另一方灌输大道理。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知识信息的传播速度与可获得程度大大加强,受教育者的知识经验不再一味来源于教育者,这就有利于部分上打破权威,使教育者不再以权威者的姿态自居,双方更容易平等交流,增强受教育者的自主性,这样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民主化。

三、互联网的融入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复杂,教育内容针对性降低。互联网时代,信息大量涌现的好处无疑是明显的,但弊端也是不容忽视的。在信息爆炸时代,信息的可靠性与真实性有待加强,大量虚假新闻、花边消息、垃圾信息、不良文章成了犯罪和散布谣言的载体,影响着社会舆论导向,动摇着人们的价值观。一条不良消息往往会带来整个社会的搅动,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接触的信息范围更广,但所获得的信息资源常常与自己的需求对口率较低,不能够很好的有针对性地得到自己所想要的资源,从而降低了学习效率。同时,接触到不良信息后会动摇自己原本的思考,各种文化侵蚀也随之到来,接触不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率也越来越大,受教育者的不正当思想观念就会滋生,如果用这样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日常行动,就会走上歪路。比如网瘾少年、黄赌毒、网络造谣等违法违纪行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封闭性较强,教育者可以精心筛选出那些最精华、最合适、最有特色的教育内容按计划对受教育者施教,整个教育过程可以全程控制。而在互联网教育中,由于开放性大大加强,教育的内容也是鱼龙混杂,有好有坏,这很难控制只让受教育者只接受好的信息而不接受坏的信息,而这样的垃圾信息一旦被受教育者接受会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言行、行为产生错误的引导,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一旦错误的思想产生就极容易把人带上歧路,而在纠正这样的人的时候却是不容易的,这就对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论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教育理论研究,2010(12).

[2]张国启,孙禄.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互联网思维[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06).

[3]李金.“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选择[J].学术论坛,2016(02).

互联网加教育论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时代;思想教育;创新;大学生

在我国,目前大部分的网民都属于青少年,大学生更是几乎离不开网络。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影响越来越深。网络的出现给大学思想教育工作的展开带来了方便,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困难。高校应顺应时代潮流,重视网络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利用网络,开辟全新的方式方法展开教育工作,以收获更大的教育成果。

1 互联网如何改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1.1互联网为高校学子交流提供了新的渠道

进入大学后,高校学子的班级观念不如中学时那样强烈。加上这一代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相比之下缺乏与同龄人的交流。互联网的出现给高校学子相互交流提供平台,大学生可以以论坛、微博、聊天群等各种方式与他人交流思想,表达看法,抒感,甚至是结交朋友。

1.2互联网的出现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供新的途径

高校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在论坛上阅读学生们发的帖子,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因网络通常具有匿名性,因此学生在网络上的言论比现实中的言论更能代表其真实的想法。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之后,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并提出处理问题的方案,然后针对问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往往是枯燥乏味的,大多数学生对其并无兴趣。然而互联网可以将文字、图片和视频相结合,运用多媒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大大提高了课程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兴趣。这种文字、图片和视频相结合的方式使所要表达的内容更为直观,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

2互联网使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更为复杂

互联网的信息良莠不齐,对高校学子的学习、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前网络管理体制并不健全,加上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思薄弱,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和政治立场的有着强烈的冲击。

2.1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浊化高校学子的思想

网络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吸引着大学生进入其中。由于网络的传播速度极快,夹杂在网络中的垃圾信息不能及时地被网络审查部门发现,致使大学生被这些糟粕所腐蚀。并且中国的网络审查对境外的网络信息鞭长莫及,一些西方国家为了输入其意识形态,否定中国的政治,价值观念,企图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进行否定。大学生毕竟社会经验尚浅,很容易受到其蛊惑。网络的和视频也在大学生中广泛传播,腐蚀当代大学生的心灵。

2.2互联网加剧了学生的价值观冲突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大学生在其中不仅仅是与本国或本民族的人交流,互联网也可以超越国家和民族的限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意识形态在网络中不断交流、碰撞、融合和竞争。大学生接受各种不同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冲击,用他的是非观、价值观对其进行判断,然后付诸行动。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其它教育对学生的影响的平衡被打破,前者不再处于绝对的强势地位。因此,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不再单一,而是更加多元。

2.3很多大学生患上网瘾

很多大学生在接触互联网之后,被其中丰富多彩的视觉所吸引,从而沉迷其中,难以自拔。网络不仅使很多学生荒废了学业,而且有的学生通宵达旦的上网,影响其身心健康。

3 积极创新,利用互联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虽然互联网的使用有着诸多弊端,但不能因此而否认其价值。互联网并无罪过,错误地使用方法才是罪过。在传统教育强势地位逐渐减弱之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将互联网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形成网络思想教育的体系。高校也需要摆正对互联网的态度,了解网络,熟悉网络从而将网络技术应用到教学之中。

3.1采用微博互动的方式主动走近学生

高校可在主要网站上开通微博,派专人进行管理,实时与学生进行互动,并将情况反映到学样的有关部门。可及时地纠正学生错误的价值观,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

3.2开设社会主义精神宣传网站

开设社会主义精神宣传的网站,有利于更加快捷方便地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相关知识,方便高校党建工作的展开。目前,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相关网站,但存在许多不足。有的网站过于单调,都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机械化陈述,不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学校应对网站进行改进,充分利用网络的多元化特点,使用文字,图片和视频相结合的方式,使知识的传输形式更加活泼,增加其感染力。网站也必须开设交流平台,方便与学生进行深层次思想交流,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高校网站上的言论应采用实名制的方式,防止破坏分子发表有害信息,利用高校网络对大学生进行蛊惑。

3.3加强对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

很多大学生之所以沉迷网络或者被不良信息蛊惑都是因为其本身信念不够坚定,自律能力不足。网络审查很难做到尽善尽美,网络的道德规范也并不具有法律效应,只能依靠大学生的自我约束来维持。为此,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

4 缺少理论研究

虽然现在有的高校利用网络开展了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整个实施过程没有合理的规划,缺乏理论指导。因此,对网络思想教育方式的理论研究就显得尤其迫切。根据工作展开中所出现的问题,研究其规律、特点,总结出一套切实有效的办法,形成一套成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为以后的工作展开提供理论基础并指明努力方向。

5 注重教育团队自身的素质培养

教育团队自身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因此,教育工作的展开对教育团队自身的要求也较高。高校应加强对教育工作者自身政治责任感和政治敏锐性和判断能力的培养,充实其自身理论知识,提高政治素养。

互联网既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困难,与此同时也带来便捷。高校应利用互联网探索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转变教育观念,顺应时代的发展,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军辉,张新明.论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9,(6):15—17

互联网加教育论文第6篇

关键词:互联网+;“95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挑战;方法创新

在“互联网+”时代下,互联网已经成为重要的信息传媒工具,它已成为传统产业与网络技术相互融合、相互叠加的重要产物,它的孕育产生和繁荣发展,全面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提升,为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技术保障。

一、“互联网+”的提出及基本特征

“互联网+”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2015年3月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将“互联网+”国家行动计划上升到国家政治层面。“互联网+”具有互联互通、共融共享、开放绿色、创新发展等基本特征。“互联网+”坚持尊重自然、尊重客观规律,时刻坚持以为为本的理念,不断创新发展,互通互联,将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与“互联网+”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促进科学技术、社会产业发展的同时,科学、全面地带动了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全面发展。“互联网+”的运用,使科学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革新和发展,在不断挖掘新的信息技术和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互联网+”给社会各行业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1]。同时,其也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在此背景下,需要教育工作者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教育方法。

二、“95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一)强烈的时代感,对于网络依赖感极强

“95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交往也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得到拓宽,形成了“95后”一代独有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电子产品和软件的开发和利用,使“95后”大学生对于网络有着更为宽泛的理解和把握,“95后”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同时对于网络具有更加强烈的依赖感,他们的成长和进步与网络密切相关,因此,“95后”大学生本身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对于其思想和价值观的形成、完善和成熟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思维非常活跃,具有较为宽阔的视野

“95后”大学生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有着自身独特的思想和价值理念,他们思维非常活跃,具有较为宽阔的视野。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新时代,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95后”大学生通过对新的科学技术的理解,他们的思想观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生产技术的更新和换代,东西方思想相互交融并蓄、相互影响,在新的思想影响和作用下,大学生的视野变得更加宽泛和开阔,使大学生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性、新颖性、创造性和独立性。

(三)独立自主不强,抵抗挫折风险能力较差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有些“95后”大学生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上网、打游戏、聊天消遣时光,或者将大量的情感世界寄托于网络,缺少与教师亲朋好友的沟通,长此会导致“95后”大学生产生孤独、抑郁、心气浮躁、人格分裂等不良后果,心理问题凸显。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以孩子为中心,更多地是竭尽全力的保护孩子,生怕受一点委屈和挫折,导致“95后”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独立自主的能力不强,对待事情和困难更多地是依赖父母,因而对于挫折和困境缺乏抵抗挫折和抗御风险的能力。

三、“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一)网络信息鱼龙混杂,不良信息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开放的、虚拟的空间,开放化的网络与传统的报纸、广播、新闻等媒介截然不同,在传统的媒介方式下,电信网络管理部门能够将不道德、恶意的、违法的不良信息加以审核核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将及时、真实、准确的信息传递给读者。然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互联网市场中,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也有信息不对称和漏洞的地方,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因“95后”大学生还处在成长阶段,思想观念未定型,对于善恶、好坏还缺乏分辨能力和充足的社会经验。在网络活动中,“95后”大学生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

(二)西方网络文化的冲击制约着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大环境,在网络大环境中,我们没有地域、国别、民族、学历的限制,我们通过网络可以与全世界的人进行沟通、交流和联络。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的加快,全面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因而,在社会思想价值体系中,受到西方网络文化以及全球多元化文化思潮的影响,再加上“95后”大学生思想观念发展不稳定、不够成熟,极其容易受到西方多思潮的严重影响。因此,高校应注重加强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培养,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思想素质。

(三)互联网的社会舆论导向功能较弱影响大学生价值观

互联网是一个隐蔽的空间,网络空间具有隐蔽性和不可估摸性的特点,在网络环境中,我们可以自由的打开网络浏览器,搜索自己喜欢的图片、信息、资料等并可以下载传输,但在网络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社会舆论导向的引导和道德的约束,导致当今网络与传统的传播方式不同,在网络中,大学生缺乏道德的约束和指导,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和可操作性。

四、“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

(一)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构建网络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新模式

当前,结合“95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高校应该改变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为主导的模式,全面结合网络大环境的变化和发展,高校应积极应对新时期网络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改进和变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明确教学课程目标,创新教育教学内容,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积极构建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高校充分运用校园网、校内广播站、宣传栏等传播手段,以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主题,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抵制西方多元化不良信息的影响[2]。要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的主战场作用,拓宽宣传媒介,扩大道德教育的宣传面,强化“95后”大学生思想道德的重要性,积极营造校风优良、学风端正、积极上进的校园文化,鼓励和促进“95后”大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运用新媒体加强网络主流舆论阵地建设,强化高校综合网络平台建设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校不断加强网络主流舆论阵地的建设,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微课堂教学、新媒体等新技术和新手段,不断夯实网络主流舆论阵地建设的基石。使网络平台充分发挥宣传和指引作用。同时,高校教师通过与大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不断增强教师的引导、教育和指导作用,全方位、宽领域通过情感教育培养“95后”大学生的人格、意识和价值观念,感化和引导学生,使他们受到新的网络主流思想和正确的社会舆论价值观念的引导,更好地帮助“95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实现教育的目标。

(三)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并积极拓宽思政教育的渠道和手段

当前,为更好地适应网络文化的新特点,高校应该不断加强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和培养造就一支思想政治理论坚定、专业理论素质过硬、网络操作技术精湛的教师队伍。高校应该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的引进、培训和管理,特别是通过党的大政方针、理论政策等的政治理论素养的培训,切实加强高校教师的理论素养;通过开设专门的教育技术和管理业务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通过制定具有较强针对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方案,不断加强教师理论和能力素养的提升和培养;通过专家辅导报告、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辅导报告会等不断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途径,通过积极有效措施的实施和开展,有效地保障了大学生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四)坚持以人为本、互利共赢,协同社会共同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在互联网+时代下,以互联网思维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95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战场,但仅仅依靠高校来完成“95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不够的,学校、社会、家长各个方面都应该携起手来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建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格局。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首先应该从思想上全面提升“95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家长应该减少对于孩子的溺爱,培养“95后”大学生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同时对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情况、思想状况等进行严格地控制、引导和指导;网络管理部门应该加强网络不良信息的监督和管理,关闭不法信息和网站;公安机关应该严厉查处不良网吧,用法律手段严禁不良信息和非法信息的传播。总之,社会各界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互利共赢的原则,齐抓共管、密切合作、共同营造“95后”大学生文明上网、绿色上网的新格局,不断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3]

总之,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高校应该充分结合“95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明确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构建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通过拓宽思政教育的渠道和手段、加强高校综合网络平台建设,共同营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

参考文献:

[1]李金.“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选择[J]学术论坛,2016(02)

[2]徐秀娟.“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当议[J]教学研究,2015(42)

互联网加教育论文第7篇

关键词: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1-0090-02

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宗旨的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随着互联网的推广与普及,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影响与冲击越来越大。本文以互联网发展为背景,分析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所受到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让互联网这一双刃剑更好的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一、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众所周知,互联网具有信息量巨大、反应迅速、无限制约束等特点。它犹如一把双刃剑,给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挑战。

(一)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地位的影响

高校思政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以教育工作者通过连续和反复宣传、灌输的方式,产生较强的累积效应,形成一定的舆论导向,从而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但是,互联网是高度开放的大众媒体,它为言论多样化和自由化提供充分的平台,大众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互动,自由和获取信息,这必然带来多元化的价值判断和思想理念。单凭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之谈,难以在这信息分散的状态下,形成具有主导方向的舆论,从而严重削弱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作用,使思政教育工作陷入被动,导致大学生出现各种问题,发生各种事件。

(二)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的影响

思想政治工作离不开信息,思政教育工作者只有掌握了大量的信息,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思想状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做扎实。在互联网这种开放性的传播媒介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思想政治理论功底,还要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以及掌握相当的互联网应用技术,熟练使用互联网工具等,才能不断更新知识,了解社会动态,了解大学生的喜好及思想动态,才能更准确把握高校思政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从而对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教育。因此,可以说互联网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是对思政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挑战。

(三)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客体的影响

据2011年1月19日中国互联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第27次中国互联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⑴在这其中,在校大学生占了相当比例,是中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活跃的群体。目前在校生基本已普及电脑,校园也配备了互联网,因此通过互联网了解政治信息、在论坛和新闻上跟帖、参与网站调查、网上签名和开设博客来表达对政治或社会问题的意见,已成为许多在校大学生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影响政府决策的重要途径。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在互联网上传递信息、发表评论意见等,在一定程度上不受限制与约束,不需承担相应责任,且传播广,影响大,因此包括暴力、色情、迷信等各种不健康内容广为传播,对面临着一定的政治困惑与迷惘的大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从而表现出政治信仰迷茫和理想信念模糊等现象,进而影响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⑵加之大学生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可塑性较强,有部分学生形成以享乐和金钱至上的错误价值观,给社会秩序带来新的不稳定因素。

(四)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的影响

传统的思政教育,教育工作者多使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教育方法。在互联网高度普及的时代,这些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面临诸多挑战,具体表现为:一是传统的面授方式严重地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受众有限的局面,使多个教育对象同时接受教育成为可能。二是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单一,缺乏针对性,内容陈旧,说教性较强,比起互联网上的东西来说没有新鲜感,缺乏吸引力,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不起来。

二、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深深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主动占领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互联网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为建立适应时展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除了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外,本文认为可从以下几点着手,建立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新模式。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站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总结多年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经验,传统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巨大。只要在具体社会环境中,我们能时刻感受到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氛围。但相比之下,这些宣传教育工作在互联网领域存在着一定的滞后现象,在言论自由、信息爆炸的虚拟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严重缺位,难以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引导。因此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站势在必行。以笔者所在的广东省为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作为直属学校党委领导的二级机构,绝大部分高校建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部门网站。在网站板块内容上,很多网站都有相关的时事资讯和热点评论,有部分网站开通了互动版块,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管理员采用在线或其他相关方式给予答复。但在网站的点击率方面,与其他院系部门网站相比较,点击率相对低许多。

因此,要做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充分利用学校的互联网平台,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站,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充分发挥出来,利用互联网信息量大、交互性强、覆盖面广和形式多样等优势,由以前灌输式教育向平等互动式教育转变,通过互联网平台,加强沟通,拉近距离,真正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贴近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由被动型向开放型的转变。

(二)建立高素质思政教育队伍,奠定扎实基础

建立一支高效率、高素质、有战斗力的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做好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障。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在知识和技能方面处于优势地位,具有较高的威信,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受教育者的尊重,有利于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互联网的使用和普及,这一优势被逐渐消解,进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政教育必须要培养一支既懂互联网技术、熟悉互联网特点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政治水平、互联网技术水平等,才能应对好这种新的局面,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为思政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提高大学生信息鉴别能力,增强政治敏感性

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其自身的信息鉴别素养非常重要。同志曾指出:“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阵地。”⑶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培养学生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对待信息,尤其在互联网时代,由于信息来源纷繁复杂,很多学生在复杂信息中迷失方向,要学会按照自我的信息需求,查找和使用信息。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素养,提高大学生对有害信息的自觉抵制能力,不能传播不良信息,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责任。

(四)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方式方法,搭建沟通平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要想取得更佳效果,必然需要高校各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与协调,建立和健全相关的管理和协调机制。首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同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保持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良好运转;其次,要增强环境育人的功能,协调好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协同“作战”,使思想政治教育无处不在,一起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大环境。

总之,时代在发展,互联网技术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如何在互联网环境下,取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胜利,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们面临的共同课题,我们要勇于探索,勤于实践,善于总结,敢于创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牢牢把握住高等教育的主旨和总体目标,灵活运用先进的互联网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面向全体学生,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为国家培养新型的优秀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27次中国互联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research/zx/qw

fb/2011-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