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谈谈对社会心理学的认识(合集7篇)

时间:2024-02-23 14:55:14
谈谈对社会心理学的认识

谈谈对社会心理学的认识第1篇

【第一作者简介】晏家胜(1949-),男,副主任医师,贵州省性学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妇女保健及农村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研究。

【课题基金】本课题由2005年全球基金第四轮中国艾滋病项目非政府参与支持。

【摘要】目的:了解用参与性方法对农村村民和青少年进行性健康、防艾教育的效果。方法:采用“恳谈会”等参与性方法在学校、社区开展“青少年性健康、防艾”教育活动;在“性健康、防艾知识进校园”活动中,用“恳谈会”形式开展性健康和防艾教育;建立以农村健康促进“示范户”为中心,用“恳谈会”形式开展的村民同伴教育。结果:学生性健康知识显著提高;性健康态度明显改善;社区调动农村村民参与,村民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的知晓程度大幅度提高。结论:在农村学校、社区采用参与性方法开展“青少年性健康、防艾教育”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农村;参与性方法;恳谈会;性健康;艾滋病

为探索适宜于在贵州农村进行性健康、防艾教育的方法,我们在贵州省清镇市百花湖乡用参与性方法对农村社区村民、青少年进行性健康教育效果研究项目。经过半年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青少年、社区村民性健康和防艾知识,初步摸索出利用参与性方法的一些经验,现报告如下。

1方法

1.1组织保障

在百花湖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多部门合作,结合当地实际,对青少年性健康、防艾教育方面,社区、学校怎么发挥作用、适宜采用的方法进行讨论达成共识。开展用参与式方法在社区建立健康促进“示范户”,学校各班主要以“恳谈会”方式进行性健康、防艾教育活动。

1.2培训

培训项目骨干,提高对参与式方法了解。对青少年性教育的发展动态和人际交流、咨询方法了解,能积极配合用参与性方法在社区和学校开展性健康和防艾教育。

在学校主要采用“恳谈会”的形式,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参与。在教师适时、适度的从脱敏、知识、态度、技能等几个方面的启发下,同学们打破了过去对性的神秘感,直言不讳“恳谈”在性生理迅速发育所出现的身体变化和心理变化,并结合大家周围发生的维护健康和危害健康的真实事例,面对面、平等地进行互动交流、恳谈。参与者能更理智、更负责任地看待,认识到婚前等不良健康行为对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的不良后果。促进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性健康知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提高了防艾知识;对同学们认为敏感的、隐私的身体、心理变化中的困惑,采用不记名写纸条方式告诉教师,教师通过下一次“恳谈会”给同学解惑和在编辑赠送《青少年性健康知识手册》时重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同时,组织学生进行以性健康、防艾知识为主题的墙报和作文竞赛活动。

在农村培训“示范户”代表,重点使他们了解艾滋病及其传播途径、流行趋势、防治知识,性健康知识等内容后,能在社区、家庭、个人中采用“恳谈会”方式传播。

培训社区乡、村领导和卫生技术人员了解青少年性健康、防艾知识,熟悉用参与性“恳谈会”方法支持和指导“示范户”开展活动。

1.3资料准备

组织贵州省性学会长期从事性科学的专家编写《青少年性健康知识手册》,从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预防性罪错、预防艾滋病/性传播疾病等多方面介绍一些基本的性健康知识,尤其是结合在“恳谈会”中青少年学生在性生理和性心理发育中产生的困惑,编写在《青少年性健康知识手册》中,赠送给学生和社区村民。

编写社区健康家庭“示范户”培训讲义,重点介绍青少年性健康和预防艾滋病关联的核心信息,介绍应用“恳谈会”的方法在社区传播性健康知识。

1.4帮助和指导

为使“示范户”能有效地采用“恳谈会”方式传播性健康和预防艾滋病的核心信息,在“示范户”组织村民“恳谈会”时,我们配合参与,给“示范户”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为他们在社区开展活动树立信心和提高传播核心信息的能力。

1.5分析方法

采用社会学评估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1.5.1定量分析问卷调查使用匿名填写方式,并强调调查的保密性。对项目实施前后性健康知识、防艾知识、态度等进行对比分析。项目实施前对项目实施学校(贵阳市百花湖乡中学)初中部全体同学共703人进行问卷调查;项目实施后的采用分层随机抽取的方法,抽取初中部一、二、三年级部分班级共273人进行问卷调查。项目实施后,随机抽取百花湖乡所辖3个试点村,每村随机抽取20名村民进行《社区预防艾滋病知识》问卷调查。统计学方法:对资料收集后进行整理,建立数据库,数据录入计算机,使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率之间的比较使用χ2检验。

1.5.2定性分析分别与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对在用参与性方法开展“性健康教育”活动效果进行座谈,了解学生对性、防艾知识、态度的改善情况和方法的适宜性。在所抽取的3个试点村,分别进行3个男性村民和3个女性村民的小组访谈,了解村民对防艾知识、态度的改善情况和方法的适宜性。将定性调查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后进行分析。

2结果

2.1定量分析

2.1.1学生问卷一般情况项目实施前后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见表1。结果表明,两组对象的性别、民族没有统计学差异,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2.1.2项目实施前后青少年性健康知识的比较项目实施前后学生性健康知识的比较见表2。结果显示,项目实施后学生对问卷调查的性健康知识的正确回答率均好于课题实施前,具有统计学差异(P

2.1.3项目实施前后学生性观念的比较项目实施前后学生性观念的比较情况见表3。结果显示,学生对“恋爱期间发生的态度”不赞成从61.2%上升到70.0%,赞成从4.3%下降为2.9%,前后态度具有统计学差异(P

2.1.4实施对象对参与性教学方式的评价项目实施后的调查对象中267人(97.8%)认为自己在“恳谈会”中获得性健康的相关知识。168人(61.5%)认为“恳谈会”对提高相关知识非常有用,99人(36.3%)认为有用,6人(2.2%)认为没有用。207人(75.8%)希望继续应用“恳谈会”这种学习方法。

2.1.5项目对青少年行为影响通过“恳谈会”这种学习方法后,接受调查的273位同学中,74.0%的表示能在家乡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活动;98.90%愿意写信给亲朋好友,告诉他们预防艾滋病的相关知识;100.0%的认为预防艾滋病是每个人的社会责任。

2.1.6项目实施结果项目实施后在村民问卷调查中,除9例年龄较大(年龄在55岁以上)和不识字的由调查人员代填写,其它由被调查人员独自填写。其结果如下:男性17例占28.3%,女性43例占71.6%;年龄大于50岁19例占31.6%,50岁以下的41例占68.3%。项目实施后村民对预防艾滋病知识的知晓情况见表4。项目实施后,社区接受调查的81.6%村民认为预防艾滋病是每个人的社会责任,社区接受调查的93.3%村民认为学习预防艾滋病传播知识时参与性恳谈会的方法比较好。

2.2定性分析

2.2.1教师对性教育和参与性方法的态度有所转变在对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不少教师过去认为在青少年学生中讲性知识,有会把学生的思想“搞乱”影响学习,会被学生家长“责怪”等顾虑。项目实施后,通过参与用“恳谈会”的方式在教师适时、适度地从脱敏、知识、态度、技能等几个方面的启发下,同学们打破了过去对性的神秘感,并结合大家周围发生的维护健康和危害健康的真实事例,面对面地、平等地、互动式地交流、恳谈,使参与者能更理智、更负责任地看待性,并认识到婚前等不良健康行为对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的不良后果。认为“恳谈会”这种方式,对青少年进行性健康教育效果确实很好。通过同学们一起参与非常使人震撼的“艾滋病离我们多远”的“红色警报”游戏,更清楚艾滋病流行的严峻形势和防艾的紧迫感,增强了防艾是每个学生的社会责任的认识,表示今后在一些活动中可以继续采用。但也有少数教师认为,用“恳谈会”这种参与性方法进行性健康教育虽然很好,但由他们直接与非常熟悉的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恳谈”时,对一些比较敏感的问题学生仍有顾虑,效果较差,最好是聘请外面的、有经验的老师来主持。

2.2.2学生性健康、防艾知识和预防艾滋病是每个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得到提高在对部份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在用“恳谈会”方式进行性健康教育活动以后,觉得谈论性健康知识坦然多了。过去老师不讲,给“性”增加了神秘感。其实我们也似是而非知道一些,“恳谈会”是进行性健康、防艾教育的一种较好的方式。很多同学对用“恳谈会”的方式讨论一些他们似是而非的事情非常感兴趣,认为对于增加性健康、防艾知识,改善和强化性健康意识和行为,担负起防艾的社会责任等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2.2.3社区、家庭参与发挥显著作用在社区访谈中了解到,学校开展性健康教育,孩子会主动在家里和他们一起交谈性健康的问题,过去认为很“神秘”、“难以启齿”的问题逐渐在家庭中得到沟通,性健康得到了重视。在“示范户”组织的村民“恳谈会”中,更多的村民谈到发生在周围的鲜活事例,带来极大的震撼。如参与者结合发生在贵州的一个艾滋病的实际案例(某县农村一对有婚约的青年男女,男性应征入伍后,女性到沿海城市打工。男性服役期满退役回乡后,女性也从沿海返乡与男性结婚,婚后女性怀孕并生下一男婴。可出生后婴儿因发热,在乡卫生院、县医院诊治无效转州人民医院诊治,州医院医生曾接受过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疑为艾滋病,经省疾控确诊,几天后婴儿死亡。后检查发现该婴儿父母均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进行“恳谈”,总结出外出“农民工”知识匮乏,缺乏防艾的知识,婚前不洁、未使用等都可能会导致传染艾滋病,对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极大的危害。使参与者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得到显著的提高,在社区传播防艾知识起到很好们效果。在访谈中,村民通过参与“艾滋病离我们有多远”的“红色警报”游戏后反应强烈,认为“这种方法太好了,让我们明白了预防艾滋病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等。在小组访谈中,我们意外发现二位刚到家就接受访谈的村民――西南交大建筑系二年级和清镇一中暑假回家的高中生,他们应答一些关于防艾的知识还不及参加过“恳谈会”的普通村民。但他们说,学校也曾宣传和散发预防艾滋病的资料,自己没注意。当了解村民“恳谈会”后,他们也认为参与性恳谈会的方法很适合在农村传播预防艾滋病的知识。有部分年龄较大的、文化水平很低的村民认为,这种方法让他们知道了如果不注意预防的话,艾滋病会传得很快、很严重,预防的最好方法就是坚决不能、不能吸毒,其它的道理他们也讲不清楚。

3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外交流增加及社会的网络化,青少年性观念发生了转变,未婚增多,导致非意愿妊娠、人流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甚至成为性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1],而青少年性健康知识的普及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2]。一种有效的性健康教育方式不仅可以提高青少年的健康知识,而且可以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并对其一生产生重要影响。本次采用参与性“恳谈会”的性健康教育方式,无论在学校对青少年还是在社区,对村民都产生了较好的效果。

3.1促进青少年性健康知识的提高

我国青少年性健康知识十分缺乏[3],本次研究表明,在实施项目之前,学生对性健康的相关知识正确的回答率很低,尤其是艾滋病/性病的预防知识,低于侯宾宾在广州的报道[4],说明农村青少年性健康知识的匮乏。实施项目后,问卷调查显示青少年的性知识得到很大的提高,提示采用参与性“恳谈会”的性健康教育方式是可行的。

3.2促进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性观念

对比项目前后学生对不良的态度,学生对“谈恋爱时,情投意合就发生”、“结婚登记前发生性关系”的态度,不赞成率均上升,前后态度具有统计学差异(P

3.3参与性“恳谈会”的性健康教育方式获得较好的认可

调查结果表明,97.8%的同学认为自己从“恳谈会”的方式中获得性健康的相关知识。75.8%希望继续采用“恳谈会”的教育方式进行性健康教育;提示“恳谈会”的性健康、防艾教育方式获得了学生的认可。93.3%的村民认为学习预防艾滋病传播知识时,“恳谈会”的方法比较好,不识文化也大致能明白。提示这种方法也获得了社区村民的认可,对文化知识缺乏的农村社区更为适宜。

3.4参与性恳谈会的方法增强了参与者的责任感

调查结果表明,74%的同学表示能在家乡开展防艾宣传活动;100.0%的同学、81.6%村民认为防艾是每个人的社会责任。提示应用参与性恳谈会的方法进行的性健康教育不仅让学生和村民获得相应的知识,而且增强了参与者的社会责任感,有较好的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谈谈对社会心理学的认识第2篇

关键词:商务谈判;行为心理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1

一、国际商务谈判心理学应用的相关研究

1.早期社会心理学关于谈判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谈判心理的研究主要是由社会心理学家进行的。他们将大量的实证研究集中于2个领域:谈判者的个体差异和情景特点。后来社会心理学主要向认知心理学发展,谈判的主题丧失了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2.谈判的行为决定

20世纪70年代后期,认知革命兴起,对谈判心理学产生重大影响。80年代和90年代,对谈判的心理学转向行为决定研究(behavioral decision research,简称BDR)发展。描述性研究和规定性研究之间有了更多的相互影响,并促进了谈判的行为决定研究。

3.谈判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复兴

行为决定观推动了对谈判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然而许多研究者认为这一范式忽视了谈判中许多重要的因素。研究者们在最近的研究中增加了一些与BDR观相一致的社会心理变量,从而使社会因素再次成为关于谈判的研究主题,它包含:社会关系、自我中心、积极错觉和情绪。但是这种新的谈判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也接受了包括理性背景在内的一些BDR的观点。

4.行为心理学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研究

商务谈判心理学实际是心理学与更为广泛的社会学在上午谈判中的应用于结合,因此它的研究有赖于心理学与商务谈判的共同发展。近几年,随着行为心理学的发展和成熟,其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也更加广泛。然而,笔者通过查找资料及阅读文献发现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发展也很不成熟。因此本文中笔者将通过进一步研究,分析行为心理学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二、国际商务谈判中行为心理学的作用

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一切行为都能反映出他的意识或潜意识。研究行为心理学,能让谈判者通过观察与感知更好的搜集信息,做出决策。

1.行为心理学的含义

行为心理学中的“行为”指“受行为环境调节的行为”。行为心理学指明,人的一切行为就发生的方式而言都是一种反射,特定的环境定位会使人的意识或潜意识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有的是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有的是潜意识的,无法感知到的,但它确实存在和发生着。正是由于这些内在的意识及潜意识的变化,引起了我们表层现象对这种变化发生反射,使其暴露。

2.商务谈判中行为心理学的作用

从行为心理学含义可以看出人的意识或潜意识都将通过其外在行为暴露出来,即内部心理过程最终决定人的特定的行为。而在整个环境刺激到行为反应的过程中,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始终处于中心的地位。因此,应用行为心理学可以帮助谈判者根据谈判对手某些下意识的行为来推测其心理,以便采取合适的对策,运用相应的环境刺激,使对手做出被希望的行为反应。

三、行为心理学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1.日本某知名企业谈判实例

2010年,日本某知名企业与客户的谈判进行到最后一天,双方争执不下,都不让步。及至中午用餐时间,谈判依旧在进行。日方注意到对方谈判人员表现出不停地摩擦椅子把手,并不自觉地习惯性地碰撞水杯。而此时尽管午餐已准备好,日方却不急不躁,采用消磨的谈判方法,一旦对方不同意自己的条件,便以“慢慢谈”回应,最终对手答应了本不愿答应的条件,日方取得完胜。手摩擦椅子或不自觉碰撞水杯这样的小动作在行为心理学上被认为是一种想要赶快逃离,离开,难耐的心理情绪的外在表现。当谈判对手有这样的行为表现时,日本企业谈判者通过观察与推测即可知对方是急于结束谈判去用餐,进而采取拖延的做法,加剧对手的急躁感,使其迫于自身心理情绪而答应日方条件。

2.行为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谈判者在谈判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认真观察,明白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在谈判中,不仅要注意对手的言语,语气,更要注意观察对手的一举一动。细小的肢体语言往往能比语言更多地暴露出真实信息,比如,一个人在愤怒或沮丧时会拉一拉衣领,让脖子透气。当谈判对手使用此动作,可能意味着他对谈判的不满。一个人说谎时,会不自觉遮掩嘴部,或摸鼻子,摸耳朵,揉眼睛或搔脖子。此外,嘴巴,眼睛,眉毛,鼻子等处都能暴露人的心理。谈判者要仔细观察,尤其当对方说出表示同意或不同意而肢体语言却显示相反时,要做进一步判断。(2)运用条件反射,通过环境刺激,控制对手行为。人的行为无不是条件反射的结果,在观察对手行为,掌握其心理情绪后,便可采取相应的刺激方式,推动对手做出被希望的反应,从而将主动权牢牢地控制在手中。(3)运用行为心理学,自我保护或刻意引导。谈判者应多锻炼自己的谈判能力及行为心理学的应用能力,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掩盖自己的易暴露情绪的行为,从而避免自身陷入被动。

参考文献:

[1]邱林,郑雪,严标宾.谈判心理研究发展述评[J].心理科学发展,2003,11.

谈谈对社会心理学的认识第3篇

关键词:商务谈判 行为心理学 应用

一. 国际商务谈判心理学应用的相关研究

    1.早期社会心理学关于谈判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谈判心理的研究主要是由社会心理学家进行的。他们将大量的实证研究集中于2个领域:谈判者的个体差异和情景特点。后来社会心理学主要向认知心理学发展,谈判的主题丧失了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2.谈判的行为决定

    20世纪70年代后期,认知革命兴起,对谈判心理学产生重大影响。80年代和90年代,对谈判的心理学转向行为决定研究(behavioral decision research,简称BDR)发展。描述性研究和规定性研究之间有了更多的相互影响,并促进了谈判的行为决定研究。

    3.谈判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复兴

    行为决定观推动了对谈判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然而许多研究者认为这一范式忽视了谈判中许多重要的因素。研究者们在最近的研究中增加了一些与BDR观相一致的社会心理变量,从而使社会因素再次成为关于谈判的研究主题,它包含:社会关系,自我中心,积极错觉和情绪。但是这种新的谈判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也接受了包括理性背景在内的一些BDR的观点。

    4.行为心理学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研究

商务谈判心理学实际是心理学与更为广泛的社会学在上午谈判中的应用于结合,因此它的研究有赖于心理学与商务谈判的共同发展。近几年,随着行为心理学的发展和成熟,其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也更加广泛。然而,笔者通过查找资料及阅读文献发现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发展也很不成熟。因此本文中笔者将通过进一步研究,分析行为心理学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二. 国际商务谈判中行为心理学的作用

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一切行为都能反映出他的意识或潜意识。研究行为心理学,能让谈判者通过观察与感知更好的搜集信息,做出决策。

1. 行为心理学的含义

行为心理学中的“行为”指“受行为环境调节的行为”。行为心理学指明,人的一切行为就发生的方式而言都是一种反射,特定的环境定位会使人的意识或潜意识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有的是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有的是潜意识的,无法感知到的,但它确实存在和发生着。正是由于这些内在的意识及潜意识的变化,引起了我们表层现象对这种变化发生反射,使其暴露。

2. 商务谈判中行为心理学的作用。

    从行为心理学含义可以看出人的意识或潜意识都将通过气外在行为暴露出来,即内部心理过程最终决定人的特定的行为。而在整个环境刺激到行为反应的过程中,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始终处于中心的地位。因此,应用行为心理学可以帮助谈判者根据谈判对手某些下意识的行为来推测其心理,以便采取合适的对策,运用相应的环境刺激,使对手做出被希望的行为反应。

三. 行为心理学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1. 日本某知名企业谈判实例

2010年,日本某知名企业与客户的谈判进行到最后一天,双方争执不下,都不让步。及至中午用餐时间,谈判依旧在进行。日方注意到对方谈判人员表现出不停地摩擦椅子把手,并不自觉地习惯性地碰撞水杯。而此时尽管午餐已准备好,日方却不急不躁,采用消磨的谈判方法,一旦对方不同意自己的条件,便以“慢慢谈”回应,最终对手答应了本不愿答应的条件,日方取得完胜。手摩擦椅子或不自觉碰撞水杯这样的小动作在行为心理学上被认为是一种想要赶快逃离,离开,难耐的心理情绪的外在表现。当谈判对手有这样的行为表现时,日本企业谈判者通过观察与推测即可知对方是急于结束谈判去用餐,进而采取拖延的做法,加剧对手的急躁感,使其迫于自身心理情绪而答应日方条件。

2. 行为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谈判者在谈判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认真观察,明白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在谈判中,不仅要注意对手的言语,语气,更要注意观察对手的一举一动。细小的肢体语言往往能比语言更多地暴露出真实信息,比如,一个人在愤怒或沮丧时会拉一拉衣领,让脖子透气。当谈判对手使用此动作,可能意味着他对谈判的不满。一个人说谎时,会不自觉遮掩嘴部,或摸鼻子,摸耳朵,揉眼睛或搔脖子。此外,嘴巴,眼睛,眉毛,鼻子等处都能暴露人的心理。谈判者要仔细观察,尤其当对方说出表示同意或不同意而肢体语言却显示相反时,要做进一步判断。(2)运用条件反射,通过环境刺激,控制对手行为。人的行为无不是条件反射的结果,在观察对手行为,掌握其心理情绪后,便可采取相应的刺激方式,推动对手做出被希望的反应,从而将主动权牢牢地控制在手中。(3)运用行为心理学,自我保护或刻意引导。谈判者应多锻炼自己的谈判能力及行为心理学的应用能力,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掩盖自己的易暴露情绪的行为,从而避免自身陷入被动。

参考文献:

[1]邱林.郑雪.严标宾.谈判心理研究发展述评[J].心理科学发展.2003.11

谈谈对社会心理学的认识第4篇

〔论文摘要大学生作为知识社会现实的或潜在的主体力量,对于未来知识社会价值观念的建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他们所建构的良好的知识价值理念,对于现实社会的知识化进程有着重要的导引作用。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为建构大学生良好的知识价值理念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一、大学生良好的知识价值理念是知识社会的客观要求

我们今天进人的是一个以智力为中轴,以知识为资本,以人才为主体运行的知识社会。但是,“我们心理道德基础的发展是落后于劳动分工(或社会分化)的进步的”。知识化的社会必然先于良好的知识价值理念而存在,而知识化社会的到来必将随之产生与之相适应的良好的知识价值理念,于是,良好知识价值理念就成为知识社会最为迫切的吁求之一。

大学生作为新时期人才队伍中的主体力量,当仁不让地成为知识社会的主体。对于将要承担未来社会重任的大学生来说,预想并构建这样的一种良好的知识价值理念,对于未来世界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同时,其意义还在于这种预构本身对于我们今天社会的发展也有着一种现实的导引作用。

今天的大学生生活在一个信息高速公路交错纵横的时代,也是一个人类公认的价值理念正在确立的时期。现有的人类公认价值理念有明显的知识化痕迹,但是这种知识化的工具理性痕迹太重,导致这些公认的价值理念中本来最为核心的“人的价值”的痕迹被极度淡化。“为人”而形成的共识反过来成了“人为”的一些压制,使得当前公认的价值理念受到了生活世界的质疑。这些质疑迫使社会的知识精英—大学生们必须对今天的知识价值理念进行重新认识,提出一种适合生活世界的良好的知识价值理念。

二、大学生在知识社会中形成良好的知识价值理念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大学生良好知识价值理念建构的客观条件

1.知识的全面化。即对于知识内涵的理解日趋全面。在传统工业社会中,人们习惯于将知识狭隘地理解为科学技术知识,主体的价值世界被忽视并排除在知识之外,这必然导致生活世界的剧烈失衡和人类价值的严重缺失。大学生要形成一种良好的知识价值理念,必须有一种全面的知识观,对知识有一个更为科学和全面的界定和认识,即知识不仅包括科学技术知识,还包括对人类价值世界的认识及人类价值观念本身,这是大学生良好知识价值理念得以形成的前提。

2.社会的大众化。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大众不仅成为知识的消费者和被动接受者,而且成为知识创造的积极参与者。作为知识主体精英的大学生,从身份上来自于广泛的社会大众,从掌握的知识上亦由精英主义文化的象牙塔中步人了大众社会的阵地,致使其知识价值理念的建构比起以往的精英文化多了许多现实的考量,少了一些理论的苍白。

3.价值的多元化。在工业社会,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是主导性技术实践价值观中的经济价值观。“主导性”是一种一元性、单一的思维模式,在“多种价值观相冲突时,别的价值观要从属于主导价值观。……几乎达不成任何和解,只能是服从”所以,“就人类而言,只有一种价值观是十分狭隘的理念,这不是讲某种主导价值观错了,而是说它们本身不充分、不完全,价值观的多样性是平衡生活的先决条件。知识社会为这种价值的多元化创造了现实的生长环境,社会的知识化使主体的理性化程度得到相应的提高,社会的大众化又使主体表达自我价值观的意识和能力得以增强,这就为大学生良好知识价值理念的建构提供了社会背景,也是其得以形成的基本前提。

4.生活的合理化。对于知识的全面把握,使得人们对于生活世界的理解更趋于理性化,而这种理性化并非生活世界真正意义上的合理化。合理的生活世界并非只是一种理性化、规范化的生活世界,而是应该兼顾人类理性与非理性,能够真实、全面反映人类幸福的境域。在一个知识化的生活世界中,人们应该将生活世界的合理化上升到这样的一个层面加以理解,才不致使人性被异化,使人类自己的生活世界成为压迫自身自由的东西。这样的理解,需要的是一种智慧—一种更广博、更高级的智慧,这种智慧,可以建构在一种丰满的知识内涵的把握基础之上,而大学生当仁不让地成为符合这一特点的一股主体力量。今天的大学生对于身边的事物很少有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认识的成熟和善于用全面的眼光评价社会问题的合理化态度。

(二)大学生良好知识价值理念建构的主观条件

1.知识和教育上的优势。对于生活在“第二媒介时代”的大学生来讲,价值固然是多元的,但利用知识层面上的宣传与教育的效果,可以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得到一个最低限度的一致。

2.生活方式上的优势。互联网作为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已经很容易地被走在时代前沿、善于和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融人其生活世界中,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一生活方式大大缩短了大学生视域中地球的空间距离,充分地拓展了大学生的全球思维和全人类思维模式。

3.思维方式上的优势。在知识社会中,一种普世价值的产生是必然的趋势。大学生作为走在知识社会前沿的主体部分,在一种真正的“世界性视景”或多元文化的对话基础上,更有能力去寻找一种走出启蒙心态的悖论的普遍价值标准,寻求现代人类的价值共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某种限度的普世价值,这同时也成为大学生当仁不让的重大时代责任。

三、“商谈伦理”是构建大学生良好知识价值理念的台阶

“商谈伦理”( Discoursive Ethics)是哈贝马斯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是指一种交往过程中彼此通过“商谈”或“对话”、“讨论”而达成的一种伦理共识。依哈贝马斯所见,在现性多元论或文化多元论的语境中,普遍伦理的基本建构方式只能是理性的公共运用方式,也就是文化的对话方式,即在承认和尊重文化或理性多元的事实,使人们在保持各自特殊理性和话语权利的前提下,通过确立一种能够超越特殊文化传统的相互性视野,使参与伦理商谈的各方能够建立起一种“主体间性”的理解,并通过伦理商谈实践展开充分的对话,最终达成理想的公共理性,在此基础上形成真实的“交往共同体”,建立普遍有效性的伦理规范。

“商谈伦理”的理念,充分体现了知识社会中,人们普遍追求的自由、公正、效率的基本精神实质。

自由是“商谈伦理”的精神内核。“商谈伦理”的核心理念是让这个世界的不同声音都有自由发言的权利。而且,“商谈伦理”必须是在给与交往各方最大限度自由的基础上才有实现的可能。“商谈、对话、讨论”这些“商谈伦理”的现实表达方式,就充分地体现了这种自由的实现。

公正是“商谈伦理”的现实保证。“主体间性”体现的是一种对所有交往主体的尊重与公平对待,“主体间性”基础上的“视境的相互接纳”,强调的是主体之间相互尊重,得到公正待遇。这种“与邻为善”的原则,要求我们既注重自己意见表达的自由,也同样注重他人意见表达的自由,并以一种理性的方式公正地对待每一种意见,从而达成某种程度的共识。

效率是“商谈伦理”的实践目的。当代社会的专门化直接产生的社会现实状况就是多样性,正因为个体选择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决定了在“商谈伦理”中,不仅必须容纳变化,甚至必须容纳异议。如果一味强调感觉上的僵化的一致,就会因为要强制达到共同理解而阻碍或延误采取正确的行动,同时也会窒息或削弱个体意识的发展。“商谈伦理”是一种在多样性中共存而不至于导致分离的高效解决办法。

知识全面化、社会大众化、价值多元化、生活合理化的趋势,使得作为知识社会主体的大学生,对于社会的自由、公正、效率的理解和接受度不仅从理论上,更从现实层面上与日俱增。

从理论层面来看,大学生是理解和贯彻“商谈伦理”的力量主体。哈贝马斯所提倡的商谈伦理是在一个理性化、知识化程度相当高的社会中才有可能实现的,而对于我们当前这样理性化、知识化程度还不够高却已被卷人全球大潮的社会而言,这种“商谈伦理”的理解、倡导乃至贯彻执行,能够依靠的力量主体还是作为知识精英部分的大学生。大学生通过自身的理性化、知识化程度的提高,很容易去理解并接受“商谈伦理”自由、公正、效率的精神实质,并将其作为他们思考和参与社会事务的思维原则,这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当前社会合理化程度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保证了“商谈伦理”在未来知识社会中普遍影响的形成。

从现实层面来看,社会的大众化和价值的多元化,促使大学生必须将“商谈伦理”当作良好知识价值理念建构的基本原则。知识社会是一个多元价值能够得以充分发展的自由空间,这种自由,对于个体来讲意味着主体性最大的实现,对于社会来讲却会因此而产生诸多社会整合问题。在知识社会主体间的交往中,我们必须有较强的公正理念作为导引,而对这种公正理念的界定不能仅限于以维护个体自由和权利平等为目的,应该考虑到整个人类生活世界中普遍自由的获得。后一种考虑要想不流于形式化的口号,最重要的是有待于一个知识层次普遍提高的生活世界场景的实现,只有具有更高知识层次的交往主体—大学生以“商谈伦理”作为其思维方式时,才有可能理解、接受并贯彻这样的公正理念,从而使社会大众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得,获得自由和幸福,最终实现生活世界的和谐、美满。

可见,体现自由、公正、效率的“商谈伦理”是构建大学生良好知识价值理念的台阶,那么,我们通过这样的台阶,要达到怎样的目的呢?

四、借助“商谈伦理”构建大学生良好的知识价值理念

借助“商谈伦理”的启示,我们要建构的大学生良好的知识价值理念可以从三个方面得到清楚的表述。

第一,以“主体间性”作为大学生良好知识价值理念的核心概念。“商谈伦理”以“主体间性”代替了一直以来占主导地位的“主体性”概念,标志着一种全新的价值理念范式的产生。“主体间性”强调的不再是一种“自我中心”的思维模式,而是一种更具现实合理性的主体间的平等与协作。大学生应当结合知识社会大众化、价值多元化的特点,将“主体间性”作为良好知识价值理念的核心概念,以实现自由、公正、效率的时代吁求。

谈谈对社会心理学的认识第5篇

〔论文摘要大学生作为知识社会现实的或潜在的主体力量,对于未来知识社会价值观念的建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他们所建构的良好的知识价值理念,对于现实社会的知识化进程有着重要的导引作用。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为建构大学生良好的知识价值理念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一、大学生良好的知识价值理念是知识社会的客观要求

我们今天进人的是一个以智力为中轴,以知识为资本,以人才为主体运行的知识社会。但是,“我们心理道德基础的发展是落后于劳动分工(或社会分化)的进步的”。知识化的社会必然先于良好的知识价值理念而存在,而知识化社会的到来必将随之产生与之相适应的良好的知识价值理念,于是,良好知识价值理念就成为知识社会最为迫切的吁求之一。

大学生作为新时期人才队伍中的主体力量,当仁不让地成为知识社会的主体。对于将要承担未来社会重任的大学生来说,预想并构建这样的一种良好的知识价值理念,对于未来世界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同时,其意义还在于这种预构本身对于我们今天社会的发展也有着一种现实的导引作用。

今天的大学生生活在一个信息高速公路交错纵横的时代,也是一个人类公认的价值理念正在确立的时期。现有的人类公认价值理念有明显的知识化痕迹,但是这种知识化的工具理性痕迹太重,导致这些公认的价值理念中本来最为核心的“人的价值”的痕迹被极度淡化。“为人”而形成的共识反过来成了“人为”的一些压制,使得当前公认的价值理念受到了生活世界的质疑。这些质疑迫使社会的知识精英—大学生们必须对今天的知识价值理念进行重新认识,提出一种适合生活世界的良好的知识价值理念。

二、大学生在知识社会中形成良好的知识价值理念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大学生良好知识价值理念建构的客观条件

1.知识的全面化。即对于知识内涵的理解日趋全面。在传统工业社会中,人们习惯于将知识狭隘地理解为科学技术知识,主体的价值世界被忽视并排除在知识之外,这必然导致生活世界的剧烈失衡和人类价值的严重缺失。大学生要形成一种良好的知识价值理念,必须有一种全面的知识观,对知识有一个更为科学和全面的界定和认识,即知识不仅包括科学技术知识,还包括对人类价值世界的认识及人类价值观念本身,这是大学生良好知识价值理念得以形成的前提。

2.社会的大众化。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大众不仅成为知识的消费者和被动接受者,而且成为知识创造的积极参与者。作为知识主体精英的大学生,从身份上来自于广泛的社会大众,从掌握的知识上亦由精英主义文化的象牙塔中步人了大众社会的阵地,致使其知识价值理念的建构比起以往的精英文化多了许多现实的考量,少了一些理论的苍白。

3.价值的多元化。在工业社会,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是主导性技术实践价值观中的经济价值观。“主导性”是一种一元性、单一的思维模式,在“多种价值观相冲突时,别的价值观要从属于主导价值观。……几乎达不成任何和解,只能是服从”所以,“就人类而言,只有一种价值观是十分狭隘的理念,这不是讲某种主导价值观错了,而是说它们本身不充分、不完全,价值观的多样性是平衡生活的先决条件。知识社会为这种价值的多元化创造了现实的生长环境,社会的知识化使主体的理性化程度得到相应的提高,社会的大众化又使主体表达自我价值观的意识和能力得以增强,这就为大学生良好知识价值理念的建构提供了社会背景,也是其得以形成的基本前提。

4.生活的合理化。对于知识的全面把握,使得人们对于生活世界的理解更趋于理性化,而这种理性化并非生活世界真正意义上的合理化。合理的生活世界并非只是一种理性化、规范化的生活世界,而是应该兼顾人类理性与非理性,能够真实、全面反映人类幸福的境域。在一个知识化的生活世界中,人们应该将生活世界的合理化上升到这样的一个层面加以理解,才不致使人性被异化,使人类自己的生活世界成为压迫自身自由的东西。这样的理解,需要的是一种智慧—一种更广博、更高级的智慧,这种智慧,可以建构在一种丰满的知识内涵的把握基础之上,而大学生当仁不让地成为符合这一特点的一股主体力量。今天的大学生对于身边的事物很少有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认识的成熟和善于用全面的眼光评价社会问题的合理化态度。

(二)大学生良好知识价值理念建构的主观条件

1.知识和教育上的优势。对于生活在“第二媒介时代”的大学生来讲,价值固然是多元的,但利用知识层面上的宣传与教育的效果,可以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得到一个最低限度的一致。

2.生活方式上的优势。互联网作为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已经很容易地被走在时代前沿、善于和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融人其生活世界中,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一生活方式大大缩短了大学生视域中地球的空间距离,充分地拓展了大学生的全球思维和全人类思维模式。

3.思维方式上的优势。在知识社会中,一种普世价值的产生是必然的趋势。大学生作为走在知识社会前沿的主体部分,在一种真正的“世界性视景”或多元文化的对话基础上,更有能力去寻找一种走出启蒙心态的悖论的普遍价值标准,寻求现代人类的价值共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某种限度的普世价值,这同时也成为大学生当仁不让的重大时代责任。

三、“商谈伦理”是构建大学生良好知识价值理念的台阶

“商谈伦理”(DiscoursiveEthics)是哈贝马斯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是指一种交往过程中彼此通过“商谈”或“对话”、“讨论”而达成的一种伦理共识。依哈贝马斯所见,在现性多元论或文化多元论的语境中,普遍伦理的基本建构方式只能是理性的公共运用方式,也就是文化的对话方式,即在承认和尊重文化或理性多元的事实,使人们在保持各自特殊理性和话语权利的前提下,通过确立一种能够超越特殊文化传统的相互性视野,使参与伦理商谈的各方能够建立起一种“主体间性”的理解,并通过伦理商谈实践展开充分的对话,最终达成理想的公共理性,在此基础上形成真实的“交往共同体”,建立普遍有效性的伦理规范。

“商谈伦理”的理念,充分体现了知识社会中,人们普遍追求的自由、公正、效率的基本精神实质。

自由是“商谈伦理”的精神内核。“商谈伦理”的核心理念是让这个世界的不同声音都有自由发言的权利。而且,“商谈伦理”必须是在给与交往各方最大限度自由的基础上才有实现的可能。“商谈、对话、讨论”这些“商谈伦理”的现实表达方式,就充分地体现了这种自由的实现。

公正是“商谈伦理”的现实保证。“主体间性”体现的是一种对所有交往主体的尊重与公平对待,“主体间性”基础上的“视境的相互接纳”,强调的是主体之间相互尊重,得到公正待遇。这种“与邻为善”的原则,要求我们既注重自己意见表达的自由,也同样注重他人意见表达的自由,并以一种理性的方式公正地对待每一种意见,从而达成某种程度的共识。

效率是“商谈伦理”的实践目的。当代社会的专门化直接产生的社会现实状况就是多样性,正因为个体选择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决定了在“商谈伦理”中,不仅必须容纳变化,甚至必须容纳异议。如果一味强调感觉上的僵化的一致,就会因为要强制达到共同理解而阻碍或延误采取正确的行动,同时也会窒息或削弱个体意识的发展。“商谈伦理”是一种在多样性中共存而不至于导致分离的高效解决办法。

知识全面化、社会大众化、价值多元化、生活合理化的趋势,使得作为知识社会主体的大学生,对于社会的自由、公正、效率的理解和接受度不仅从理论上,更从现实层面上与日俱增。

从理论层面来看,大学生是理解和贯彻“商谈伦理”的力量主体。哈贝马斯所提倡的商谈伦理是在一个理性化、知识化程度相当高的社会中才有可能实现的,而对于我们当前这样理性化、知识化程度还不够高却已被卷人全球大潮的社会而言,这种“商谈伦理”的理解、倡导乃至贯彻执行,能够依靠的力量主体还是作为知识精英部分的大学生。大学生通过自身的理性化、知识化程度的提高,很容易去理解并接受“商谈伦理”自由、公正、效率的精神实质,并将其作为他们思考和参与社会事务的思维原则,这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当前社会合理化程度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保证了“商谈伦理”在未来知识社会中普遍影响的形成。

从现实层面来看,社会的大众化和价值的多元化,促使大学生必须将“商谈伦理”当作良好知识价值理念建构的基本原则。知识社会是一个多元价值能够得以充分发展的自由空间,这种自由,对于个体来讲意味着主体性最大的实现,对于社会来讲却会因此而产生诸多社会整合问题。在知识社会主体间的交往中,我们必须有较强的公正理念作为导引,而对这种公正理念的界定不能仅限于以维护个体自由和权利平等为目的,应该考虑到整个人类生活世界中普遍自由的获得。后一种考虑要想不流于形式化的口号,最重要的是有待于一个知识层次普遍提高的生活世界场景的实现,只有具有更高知识层次的交往主体—大学生以“商谈伦理”作为其思维方式时,才有可能理解、接受并贯彻这样的公正理念,从而使社会大众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得,获得自由和幸福,最终实现生活世界的和谐、美满。

可见,体现自由、公正、效率的“商谈伦理”是构建大学生良好知识价值理念的台阶,那么,我们通过这样的台阶,要达到怎样的目的呢?

四、借助“商谈伦理”构建大学生良好的知识价值理念

借助“商谈伦理”的启示,我们要建构的大学生良好的知识价值理念可以从三个方面得到清楚的表述。

第一,以“主体间性”作为大学生良好知识价值理念的核心概念。“商谈伦理”以“主体间性”代替了一直以来占主导地位的“主体性”概念,标志着一种全新的价值理念范式的产生。“主体间性”强调的不再是一种“自我中心”的思维模式,而是一种更具现实合理性的主体间的平等与协作。大学生应当结合知识社会大众化、价值多元化的特点,将“主体间性”作为良好知识价值理念的核心概念,以实现自由、公正、效率的时代吁求。

谈谈对社会心理学的认识第6篇

〔论文摘要大学生作为知识社会现实的或潜在的主体力量,对于未来知识社会价值观念的建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他们所建构的良好的知识价值理念,对于现实社会的知识化进程有着重要的导引作用。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为建构大学生良好的知识价值理念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一、大学生良好的知识价值理念是知识社会的客观要求

我们今天进人的是一个以智力为中轴,以知识为资本,以人才为主体运行的知识社会。但是,“我们心理道德基础的发展是落后于劳动分工(或社会分化)的进步的”。知识化的社会必然先于良好的知识价值理念而存在,而知识化社会的到来必将随之产生与之相适应的良好的知识价值理念,于是,良好知识价值理念就成为知识社会最为迫切的吁求之一。

大学生作为新时期人才队伍中的主体力量,当仁不让地成为知识社会的主体。对于将要承担未来社会重任的大学生来说,预想并构建这样的一种良好的知识价值理念,对于未来世界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同时,其意义还在于这种预构本身对于我们今天社会的发展也有着一种现实的导引作用。

今天的大学生生活在一个信息高速公路交错纵横的时代,也是一个人类公认的价值理念正在确立的时期。现有的人类公认价值理念有明显的知识化痕迹,但是这种知识化的工具理性痕迹太重,导致这些公认的价值理念中本来最为核心的“人的价值”的痕迹被极度淡化。“为人”而形成的共识反过来成了“人为”的一些压制,使得当前公认的价值理念受到了生活世界的质疑。这些质疑迫使社会的知识精英—大学生们必须对今天的知识价值理念进行重新认识,提出一种适合生活世界的良好的知识价值理念。

二、大学生在知识社会中形成良好的知识价值理念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大学生良好知识价值理念建构的客观条件

1.知识的全面化。即对于知识内涵的理解日趋全面。在传统工业社会中,人们习惯于将知识狭隘地理解为科学技术知识,主体的价值世界被忽视并排除在知识之外,这必然导致生活世界的剧烈失衡和人类价值的严重缺失。大学生要形成一种良好的知识价值理念,必须有一种全面的知识观,对知识有一个更为科学和全面的界定和认识,即知识不仅包括科学技术知识,还包括对人类价值世界的认识及人类价值观念本身,这是大学生良好知识价值理念得以形成的前提。

2.社会的大众化。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大众不仅成为知识的消费者和被动接受者,而且成为知识创造的积极参与者。作为知识主体精英的大学生,从身份上来自于广泛的社会大众,从掌握的知识上亦由精英主义文化的象牙塔中步人了大众社会的阵地,致使其知识价值理念的建构比起以往的精英文化多了许多现实的考量,少了一些理论的苍白。

3.价值的多元化。在工业社会,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是主导性技术实践价值观中的经济价值观。“主导性”是一种一元性、单一的思维模式,在“多种价值观相冲突时,别的价值观要从属于主导价值观。……几乎达不成任何和解,只能是服从”所以,“就人类而言,只有一种价值观是十分狭隘的理念,这不是讲某种主导价值观错了,而是说它们本身不充分、不完全,价值观的多样性是平衡生活的先决条件。知识社会为这种价值的多元化创造了现实的生长环境,社会的知识化使主体的理性化程度得到相应的提高,社会的大众化又使主体表达自我价值观的意识和能力得以增强,这就为大学生良好知识价值理念的建构提供了社会背景,也是其得以形成的基本前提。

4.生活的合理化。对于知识的全面把握,使得人们对于生活世界的理解更趋于理性化,而这种理性化并非生活世界真正意义上的合理化。合理的生活世界并非只是一种理性化、规范化的生活世界,而是应该兼顾人类理性与非理性,能够真实、全面反映人类幸福的境域。在一个知识化的生活世界中,人们应该将生活世界的合理化上升到这样的一个层面加以理解,才不致使人性被异化,使人类自己的生活世界成为压迫自身自由的东西。这样的理解,需要的是一种智慧—一种更广博、更高级的智慧,这种智慧,可以建构在一种丰满的知识内涵的把握基础之上,而大学生当仁不让地成为符合这一特点的一股主体力量。今天的大学生对于身边的事物很少有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认识的成熟和善于用全面的眼光评价社会问题的合理化态度。

(二)大学生良好知识价值理念建构的主观条件

1.知识和教育上的优势。对于生活在“第二媒介时代”的大学生来讲,价值固然是多元的,但利用知识层面上的宣传与教育的效果,可以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得到一个最低限度的一致。

2.生活方式上的优势。互联网作为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已经很容易地被走在时代前沿、善于和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融人其生活世界中,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一生活方式大大缩短了大学生视域中地球的空间距离,充分地拓展了大学生的全球思维和全人类思维模式。

3.思维方式上的优势。在知识社会中,一种普世价值的产生是必然的趋势。大学生作为走在知识社会前沿的主体部分,在一种真正的“世界性视景”或多元文化的对话基础上,更有能力去寻找一种走出启蒙心态的悖论的普遍价值标准,寻求现代人类的价值共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某种限度的普世价值,这同时也成为大学生当仁不让的重大时代责任。

三、“商谈伦理”是构建大学生良好知识价值理念的台阶

“商谈伦理”( discoursive ethics)是哈贝马斯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是指一种交往过程中彼此通过“商谈”或“对话”、“讨论”而达成的一种伦理共识。依哈贝马斯所见,在现性多元论或文化多元论的语境中,普遍伦理的基本建构方式只能是理性的公共运用方式,也就是文化的对话方式,即在承认和尊重文化或理性多元的事实,使人们在保持各自特殊理性和话语权利的前提下,通过确立一种能够超越特殊文化传统的相互性视野,使参与伦理商谈的各方能够建立起一种“主体间性”的理解,并通过伦理商谈实践展开充分的对话,最终达成理想的公共理性,在此基础上形成真实的“交往共同体”,建立普遍有效性的伦理规范。

“商谈伦理”的理念,充分体现了知识社会中,人们普遍追求的自由、公正、效率的基本精神实质。

自由是“商谈伦理”的精神内核。“商谈伦理”的核心理念是让这个世界的不同声音都有自由发言的权利。而且,“商谈伦理”必须是在给与交往各方最大限度自由的基础上才有实现的可能。“商谈、对话、讨论”这些“商谈伦理”的现实表达方式,就充分地体现了这种自由的实现。

公正是“商谈伦理”的现实保证。“主体间性”体现的是一种对所有交往主体的尊重与公平对待,“主体间性”基础上的“视境的相互接纳”,强调的是主体之间相互尊重,得到公正待遇。这种“与邻为善”的原则,要求我们既注重自己意见表达的自由,也同样注重他人意见表达的自由,并以一种理性的方式公正地对待每一种意见,从而达成某种程度的共识。

效率是“商谈伦理”的实践目的。当代社会的专门化直接产生的社会现实状况就是多样性,正因为个体选择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决定了在“商谈伦理”中,不仅必须容纳变化,甚至必须容纳异议。如果一味强调感觉上的僵化的一致,就会因为要强制达到共同理解而阻碍或延误采取正确的行动,同时也会窒息或削弱个体意识的发展。“商谈伦理”是一种在多样性中共存而不至于导致分离的高效解决办法。

知识全面化、社会大众化、价值多元化、生活合理化的趋势,使得作为知识社会主体的大学生,对于社会的自由、公正、效率的理解和接受度不仅从理论上,更从现实层面上与日俱增。

从理论层面来看,大学生是理解和贯彻“商谈伦理”的力量主体。哈贝马斯所提倡的商谈伦理是在一个理性化、知识化程度相当高的社会中才有可能实现的,而对于我们当前这样理性化、知识化程度还不够高却已被卷人全球大潮的社会而言,这种“商谈伦理”的理解、倡导乃至贯彻执行,能够依靠的力量主体还是作为知识精英部分的大学生。大学生通过自身的理性化、知识化程度的提高,很容易去理解并接受“商谈伦理”自由、公正、效率的精神实质,并将其作为他们思考和参与社会事务的思维原则,这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当前社会合理化程度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保证了“商谈伦理”在未来知识社会中普遍影响的形成。

从现实层面来看,社会的大众化和价值的多元化,促使大学生必须将“商谈伦理”当作良好知识价值理念建构的基本原则。知识社会是一个多元价值能够得以充分发展的自由空间,这种自由,对于个体来讲意味着主体性最大的实现,对于社会来讲却会因此而产生诸多社会整合问题。在知识社会主体间的交往中,我们必须有较强的公正理念作为导引,而对这种公正理念的界定不能仅限于以维护个体自由和权利平等为目的,应该考虑到整个人类生活世界中普遍自由的获得。后一种考虑要想不流于形式化的口号,最重要的是有待于一个知识层次普遍提高的生活世界场景的实现,只有具有更高知识层次的交往主体—大学生以“商谈伦理”作为其思维方式时,才有可能理解、接受并贯彻这样的公正理念,从而使社会大众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得,获得自由和幸福,最终实现生活世界的和谐、美满。

可见,体现自由、公正、效率的“商谈伦理”是构建大学生良好知识价值理念的台阶,那么,我们通过这样的台阶,要达到怎样的目的呢?

四、借助“商谈伦理”构建大学生良好的知识价值理念

借助“商谈伦理”的启示,我们要建构的大学生良好的知识价值理念可以从三个方面得到清楚的表述。

第一,以“主体间性”作为大学生良好知识价值理念的核心概念。“商谈伦理”以“主体间性”代替了一直以来占主导地位的“主体性”概念,标志着一种全新的价值理念范式的产生。“主体间性”强调的不再是一种“自我中心”的思维模式,而是一种更具现实合理性的主体间的平等与协作。大学生应当结合知识社会大众化、价值多元化的特点,将“主体间性”作为良好知识价值理念的核心概念,以实现自由、公正、效率的时代吁求。

谈谈对社会心理学的认识第7篇

【关键词】 高一女生;同伴;性话题沟通

青春期是人生的“第二次危机期”,处于这一时期的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会发生一系列的显著变化。而这些生理和心理的特殊变化使得学生面临一些性心理健康问题。性话题本身是一个教育话题,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此阶段学生的特殊心理活动,同伴沟通比代际沟通在学生性话题谈论中更普遍存在。

处于高一的学生,正经历青春期中的“接近期”向“依恋期”的转变。“依恋期”大约从十五六岁开始,此时学生的性生理发育完成、性机能也日趋成熟,产生望。他们对恋爱十分向往,渴望接近异性,有一个异性对象。这个时期青少年性的自然性与性的社会性构成了一对矛盾,即生理上性的成熟产生了强烈的性要求,但由于他们尚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社会和家庭都要求他们继续长知识、长身体,进一步社会化。在此阶段,社会、家庭对女生的社会性别角色要求明确,与男生的性别角色差异区分显著,此外,女生的性格特点较男生更内敛,其性心理特征更具有隐藏性。

在同伴性话题沟通中,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沟通对象的选择上都趋于一致。大一新生性话题沟通对象研究中女生与朋友谈论性话题比与母亲谈论得更多;性活跃的学生比禁欲的学生讨论性话题更为频繁;与朋友谈论性话题是了解和性信仰的重要途径(Eva S Lefkowitz,2007)。

我国上海市19 区县38 所大中学校在读学生进行的调查结果中显示,当学生有心理问题时,43. 3% 的学生选择与朋友倾诉,只有21. 7%学生会找心理咨询机构咨询,19. 1%的学生会做自我反省,15. 8% 的学生自行找书学习解决(傅伟忠,2005)。另据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调查显示(1997):独生子女目前最好的朋友依次为:同班同学、母亲、同校同学,其中同班同学占 80. 8%。此调查表明,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更倾向于与同伴进行沟通。中学生更愿意与同伴之间进行性话题交流,并且同伴交谈是青少年形成性观念的重要因素(龚爱群,2012;陈敏燕,王进鑫,2012)。

因此,本研究旨在用质化研究方式,对高一女生同伴间性话题沟通现状进行探讨,主要探讨高一女生同伴间性话题沟通现状和性话题沟通的影响因素。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以珠海市重点高中高一女生为研究对象。访谈对象选取高一女生20人,其中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均为10人。

2.研究工具

自编半结构化访谈提纲,维度划分:

(1)性话题沟通态度,如:同伴愿意和你谈论性话题吗,你自己愿意和同伴谈论吗等。

(2)性话题沟通动机(原因),如:什么情况下会和同伴谈论性话题,为什么选择和同伴谈论等。

(3)性话题沟通频率和内容,如:一般什么时间会和同伴谈论性话题,一般谈论什么内容等。

(4)其他,如:获取性知识的途径。

3.资料收集与数据整理

(1)访谈过程的控制

由于本研究访谈过程涉及隐私,访谈前向受访者说明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以征求受访者同意,与受访者协商选定访谈时间在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进行访谈,以确保访谈过程不受外界环境打扰。在访谈进行前向受访者征求录音许可,并申明访谈者会遵守自愿和保密原则,访谈录音仅供研究者研究所用,不会向外界或者在研究者论文成品中透露个人信息。

(2)访谈数据整理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中的扎根理论的进行访谈材料分析,所以访谈材料的收集和分析是同步进行的。并且,本研究采用分析质性资料使用NVivo10软件进行编码。步骤如下:

①对访谈录因、访谈笔记进行整理,做资料转录,形成电子版。

②阅读资料,并且对资料使用分析软件进行分析。

③对原始资料进行编码。

④对编码数据进行列联表分析。

⑤得出研究结论

二、研究结果

从质性研究分析中看出,20名高一女生,25%女生上过除生物课以外的性相关课程。学校教育中学生仅通过生物课上学习性知识,而生物课本中的学习内容仅仅是人体结构表层知识,如男性与女性的内部生殖结构以及胚胎的形成。在与家人谈论过的性话题中,有35%受访者表示没有与家长讨论过任何性话题,学生与家长谈论性话题的比率占65% (见表1)。

为了了解同伴性话题沟通的总体情况,对质性研究进行量化分析,对话题沟通动机、内容、态度,获取性知识途径,家长对“性”的态度,学生对“性”的认识这六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差异分析。

1.性话题沟通动机

性话题沟通动机主要有4类,其中每一类动机通过分析得出提及频数。

为了进一步分析受访者提及频数在4个沟通动机中是否有差异,对提及频次进行列χ2检验(见表 2)。

分析结果表明,受访者提及频数在4个沟通动机中有显著差异(χ2(3 )=10.91, p

2.性话题沟通内容

性话题沟通内容主要有4类,其中每一内容通过分析得出提及频数。分析结果表明,高一女生与同伴谈论性话题的内容,主要是有“生殖” “性与生殖健康” “人体发育” “艾滋病及其他性传播疾病”这4类话题,各话题谈论无显著差异。

3.性话题沟通态度

性话题沟通态度主要有2类,其中每一类态度通过分析得出提及频数。为了进一步分析受访者提及频数在2个沟通态度中是否有差异,对提及频次进行列χ2检验(见表3)。

分析结果表明,受访者提及频数在沟通态度上有显著差异(χ2(1 )=10.10, p

4.性知识获取途径

性知识获取途径主要有6类,其中每一类途径通过分析得出提及频数。为了进一步分析受访者提及频数在6个获取性知识途径中是否有差异,对提及频次进行列χ2检验(见表 4)。

分析结果表明,受访者提及频数在6个获取性知识途径上有显著差异(χ2(5 )=16.67, p

5.家长对“性”的态度

家长对性的态度主要有2类,其中每一类态度通过分析得出提及频数。分析结果表明,家长对性的态度上,家长开明与保守的态度无显著差异。表明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对性教育重视,对性的态度不再如以前般保守、避而不谈。

6.学生对“性”的认识

学生对性的认识主要有2类,其中每一类通过分析得出提及频数。分析结果表明,受访者提及频数在对“性”的认识上无差异。

三、讨论

1.高一女生同伴间性话题沟通现状

(1)性话题沟通态度。中学生更愿意与同伴进行性话题交流,并且同伴的性观念对学生有正影响作用。同伴与学生自身处于同一心理阶段,并且经历相似,更能引起自身与同伴的共鸣(傅伟忠,2005;龚爱群,2012;陈敏燕,王进鑫,2012)。这与本研究结果相同,在现今社会的教育背景下,家长更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部分家长对性的态度导致学生无法开口与家人谈论性话题。

(2)性话题沟通动机。本研究表明,高一女生谈论某类性话题的动机主要有3种,包括:与自身相关、性知识的求知欲和认为掌握性知识是重要的。而她们不谈论某类性话题的动机主要是认为此话题与自己无关,距离她们的生活比较遥远,也就无需谈论。通过列联表分析结果表明,在4种主要动机之中,以学生对性知识的求知欲和认为性知识的重要性这2种动机为主,表明,学生愿意涉及某类性话题更可能是存在这两种动机产生的行为。

(3)性话题沟通内容。中学生与同伴性话题沟通话题主要有:、艾滋病、避孕、爱情以及怀孕等话题(刘薪,2012)。在本研究中发现,68%的受访者与家人谈论过性话题,其中85%的受访者与家人谈论的性话题停留在“月经”、“青春期恋爱”和“”这类话题;此外,仅有27%的受访者曾接受过除生物课以外的性教育内容学习。高一女生与同伴间谈论过的性话题主要有:男女生身体结构、月经、、避孕、怀孕、艾滋病等话题。这与刘薪研究结果相似。其中,月经、同性身体结构讨论最为普遍。表明,被试的性话题沟通内容相对单一,多数谈论与自身密切相关的话题,这除了有学生自身对性的认识的原因外,还有就是整个社会背景下,性是一个难以公开谈论的话题,学校、家庭也对性教育的忽视,导致学生更羞涩于主动谈论。

(4)性知识获取途径。青少年性知识主要来源于同伴(王丽,2009;赵夕春,2005;,2007),与本研究结果相似。学生获取性知识的途径有6个方面,包括:家长、同伴、学校教育、电子媒体、书本、生活所见。研究者把这6个方面划分为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从中看出,学校教育所占的比例很小,而非学校教育占了大部分的比例,其中最主要的是通过同伴和家长获取性知识。从而也表明了同伴间性话题沟通对学生获取性知识有一定的意义。

2.高一女生同伴间性话题沟通的影响因素

(1)学生对“性”的认识。质性研究结果表明,同伴间性话题沟通与受访者对“性”的认识有显著相关。如受访者经常与同伴谈论性话题,包含、避孕等方面的性话题,受访者自身对于谈论这些话题是很乐意的,所以在访谈过程中表现得积极、愉悦。而有的受访者对“性”的认识是片面的,从而不愿意谈论特定话题,甚至是有抵触心理。有的受访者因自己的朋友发生过而受到伤害,认为性知识应该成为普及教育的一部分,谈论性话题是可以提高对自己的性保护。

(2)家长对“性”的态度。质性研究结果表明,同伴间性话题沟通与家长对“性”的态度有显著相关。家长对性的态度对学生对性的认识产生一定的影响(赵雪,2012;赵冬艳、王争艳等,2007;耿瑞瑾、谢雪妮等,2013),这与本研究的研究结果相似。家长对性的态度、观念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对性的禁言,或者在学生提及性话题时出言责骂,导致学生对性产生不好的想法。因此,学生在同伴间进行性话题的态度上会有所不同。有个别受访者在访谈的一开始就言明拒绝谈论“”等性话题。通过深入访谈发现受访者家长对“性”的态度是很保守的,受访者曾经因为在商场不小心错把当零食而深深受到家长的责骂。家长对性的避忌,影响了受访者对性的认识。导致受访者很抗拒性话题。而有的家长经常向受访者普及性知识,在访谈过程中,受访者对于访问者的问题也回答自然,没有觉得不好意思。家长对“性”的态度和学生对“性”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谈论性话题的意愿产生影响。

四、结论

本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高一女生与同伴间谈论最多的性话题主要有:生殖、性与生殖健康、人体发育、艾滋病及其他性传播疾病。

2.高一女生沟通动机以学生对性知识的求知欲和认为性知识的重要性为主。

3.高一女生性话题沟通对象以同伴为主。

4.高一女生获取性知识的途径以同伴为主。

5.同伴间性话题沟通的影响因素有:学生对“性”的认识、家长对“性”的态度。

五、建议

个体的成长,首先接触到的受教育场所就是家庭,根据研究结果显示,家长对“性”的态度影响学生对“性”的认识,而这两个因素对高一女生同伴间性话题沟通产生影响。可见,家庭对高一女生性教育启蒙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学生能否得到科学的、正确的性知识,学校性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因此,本研究为家长、心理教师提出以下建议。

家长

1.家长自身树立正确的性认识、性价值观。业余时间,可参考关于性心理的书籍,如格雷・F・凯利编写的《性心理学》、胡佩诚主译的《人类性学》等。

2.家长要做好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性教育,可参考: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编写的《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

心理教师

在访谈的过程中,受访者表示,她们上课时老师所运用的教学方式无非就是讲授法,老师不顾学生是否在听课,一味的埋头照着PPT苦读。本来“性”在学生耳中已然是敏感话题,每每讲到性话题,学生在台下就会哄堂大笑,有些女生甚至会略显尴尬。而教师的讲课方式,恰恰给学生灌输老师也不愿意讲性话题的观念,学生对性话题更为尴尬。

1.采用同伴教育的交流方式。教师对通过一对一或团体辅导的学生提供科学的资料和准确的信息后,让这些学生在同伴中开展有关性知识的各方面内容的讨论和活动,成立性教育分享、交流小组会,教师只起指导作用,引导同伴交换观点和意见,对可能发生的情境寻求可能的解决方法,通过同伴间的互相影响,来加强她们的性教育知识普及,优化学生的性认识,形成独立的、科学的性价值观。

2.其教育的内容可参考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编写的《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不同性知识的引导和教学。

3.教师在与学生性信息交流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性”不是单纯的表示、生殖器官,它从外延到内涵包括人体发育、性解剖和生理学、生殖、避孕、文化、赋予的人权、性别角色和性别平等、待等等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王建民,尚燕杉,张红军.青少年性健康教育新概念[M].人民出版社.2001.9.

[2]刘薪.中学生同伴间性话题沟通现状调查[J].学术探索,2012,10:73~75.

[3]赵雪.高中生性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02:79~80.

[4]王丽,楼超华,王筱金,刘宁,高尔生. 家庭及同伴因素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影响[J]. 生殖与避孕. 2008, 28(10):612~616.

[5] ES Lefkowitz,G Espinosa-Hernandez.Sex-related communication with mothers and close friends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university [J].Journal of Sex Research.2007

[6]傅伟忠. 4007 名大中学生心理卫生知识知晓率的现状调查[J].上海精神医学,2005(17).

[7]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课题组.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调查研究报告[J].青年研究,1997,(6).

[8]龚爱群.中学性教育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9]陈敏燕,王进鑫.社会转型期青少年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调查[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4:63~66.

[10]刘薪.中学生同伴性话题沟通与性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12.08,Vol.25 No.8

[11]郑夕春.当代大学生性观念与性道德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5,09:56~59.

[12].普通高中实施性教育的初步尝试[D].东北师范大学,2007.

[13]王争艳,赵冬艳,雷雳.亲子性话题沟通风格对青少年和性态度的预测:依恋的调节效应[J].心理学报,2007,06:1063~1073.

[14]耿瑞瑾,谢雪妮,韩云涛,朱敏,焦锋.昆明市大学生性健康知识情况及信息来源分析[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3,09:38~41.

[15]王丽.中国青少年性生理及性心理研究状况[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9.

[16]格雷・F・凯利.性心理学(第8版)[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