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谈谈对智慧教育的认识(合集7篇)

时间:2023-11-21 11:13:37
谈谈对智慧教育的认识

谈谈对智慧教育的认识第1篇

一、教育学智慧:教育学的实践

教育学是什么?教育学就是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意义。对教育学的理解,能使我们与孩子的生活有教育学的意义,能促使我们承担起教育学的使命。教育学的使命就是从教育的意义上投入到儿童的工作,赋予孩子们权力,使他们积极塑造和改变自己生活中的各种偶然性。[1] 孩子们的生活充满着无穷尽的可能性,而这各种偶然性的因素,都可能改变他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教育学是一门实践的学问,是发生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孩子的共同活动之中的,它不应只从教育学专著和学术论文中去寻找,而更应该回归到生活的世界去寻找。

“我的老师不能理解我为什么做这些事!”“我的老师根本就不关心我!”“为什么老师不想了解我们到底是怎么想的?”从成人的视角去观察孩子的行为,往往觉得非常困惑,认为他们怎么会这么做呢?成人出现这种困惑主要是因为他们并没有与孩子处于同一高度看世界,没有真正理解教育学。真正理解教育学的教育者,会蹲下身子,与孩子站在同样的高度,以教育学的理念为指导,运用教育学智慧,和孩子们一起看世界。换句话说,教育学智慧就是教育学的实践,就是注意孩子的行为,聆听孩子的声音,同情孩子的经历,关心孩子的发展。

二、故事的分析

小豆豆是一个生性活泼可爱、充满奇思异想的小女孩,刚被前一所小学要求退学(她自己还不知道),就被妈妈领到了巴学园,希望这所小学能够接受她。小豆豆对巴学园的第一印象就是非常喜欢。对她来说,把废旧的电车当作教室,这样的学校实在是稀罕,但这所学校的校长是否愿意接受她这个在普通小学里被视为“有问题背景的学生”还是个未知数。因此,小豆豆跟随妈妈走进了校长室,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面试。以下是校长对小豆豆面试的情境,让我们一起用教育学实践的视角来分析谈话的进程。

面试的故事:

在和小豆豆进行谈话之前,校长先让她妈妈离开,然后让小豆豆坐到椅子上,接着把自己的椅子拉到她的跟前,和小豆豆面对面地坐了下来,说:“好了,你跟老师说说话吧,把想说的话,全部说给老师听听。”这一系列的动作和言语,体现着蕴含教育学智慧的行动。小豆豆开始打开话匣子,她拼命地说,虽然她说话的顺序、说话的方式都有点乱,她还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断地在说,好像有说不完的话。校长在一边时而报以一个微笑,时而点点头,还不时地追问“后来呢”。到感觉快要说完的时候,校长又追问了一句:“已经没有了吗?”小豆豆又接着说了个话题,终于把全部的话都说完了。谈话结束后,校长站起身来用温暖的大手摸了一下小豆豆的头,并说:“从今天开始你就是这个学校的学生了。”小豆豆感到遇到了她平生第一个自己真正喜欢的人,因为,从来没有一个人能那么长时间地听她说话,即使是她的父母也做不到。并且,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校长先生一次也没有打哈欠,一次也没有露出不耐烦的样子。他也像小豆豆那样,向前探着身体,专注地听着。先生整整听小豆豆说了4个小时的话。小豆豆觉得在这所学校里和校长先生在一起的时候,她觉得非常安心,非常温暖,心情好极了。“能永远和这个人在一起就好了。”这是小豆豆第一次见到校长小林宗作先生的感受,而且,幸运的是,当时校长先生也和小豆豆一样怀着相同的感觉。[2]

(一)教育学理念:爱、尊重、平等

对教育学的理解催生了教育学理念。爱、尊重与平等是教育学理念的核心构成,假使一个人不是怀着爱、尊重与平等的理念,那他的行为就不可能像一个真正的教师所应该表现的那样。

1.爱

教育学源自于爱和关心,教育者对孩子们的爱成了教育关系发展的先决条件。[3] 校长用温暖的大手摸了一下小豆豆的头,并说:“从今天开始你就是这个学校的学生了。”从那刻起,他和小豆豆已经建立起了一种教育的关系。温暖的大手摸了一下小豆豆的头源自于一种发自内心的爱和关心,传递了一种情感,像父母对孩子般的情感。今后在学校中,校长将扮演起“替代父母”[4] 的角色。小豆豆在这所学校里和校长先生在一起感觉到非常安心,非常温暖,心情好极了,就是因为校长先生认识到必须给儿童提供一个值得信赖、受到保护的环境,只有在这种环境中,孩子才能真正地热爱学校,热爱学习。

2.尊重与平等

首先,校长把椅子拉近到小豆豆的跟前,这显示了他想主动与小豆豆进行交谈,尊重小豆豆的主体性。物理空间距离的拉近,同时拉近了小豆豆和校长之间心灵的距离。其次,面对面地坐下,显示了他希望与小豆豆处于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进行谈话,在他与小豆豆之间没有校长、教师和学生的身份,有的只是两个初次认识的人之间的平等对话。

(二)教育学智慧:耐心、同情心、开放

爱、尊重和平等是教育学的本源,是教育学理念的根基。教育学的智慧来源于对教育学理念的升华,它应内化于教师个体之中。

1.耐心

耐心一直被描述为每一个教师和父母应该具有的美德。校长与小豆豆的4个小时谈话过程,校长没有打过一次哈欠,没有流露出一次不耐烦的样子,始终向前探着身子专注地听着。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行为,没有足够的耐心几乎不可能做到这一点,更何况是一个才和学生建立起教育关系的教育者呢!小豆豆自己体会到即使连她的父母也从来没有那么多时间听她说话。可以看出,校长这么做是为了达到他预设的谈话目标——使小豆豆尽量回忆起一切重要经历。当目标还没有达到预期时,他不着急、不浮躁、不放弃。最终,在他的引导下,达到了预设目标。

2.同情心

通过谈话后,校长和小豆豆都怀有了“能永远和这个人在一起就好了”的感觉。小豆豆和校长在心灵上产生了共鸣。同情心是教育者所应该具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品质。“一位被学生评价为富有同情心的老师往往被他们描述为温暖的、开放的和善解人意的。一位对孩子富有同情心的教师往往被孩子们看作是公平的、乐于助人的和开朗的。同情心在教育学上指的是成人从关心的意义上‘理解’儿童或年轻人的情境。”[5] 在整个的谈话过程中,校长的动作、言语、表情都使小豆豆感受到了他全心全意地投入于他们这次的谈话,并伴随着小豆豆的内心世界一起畅游。在充满同情的关系中,两者的心灵是彼此互通的。

3.开放

校长请小豆豆的妈妈离开,为他和小豆豆创设了一个只有“你”和“我”的二人世界,在校长室的空间中,不会有他者(小豆豆的妈妈)。他者的存在可能会对孩子产生一定的顾忌,使他们不敢敞开心扉地谈自己想谈的事情。接着,校长让小豆豆自由发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他创设了一种开放的氛围,这能瞬间使小豆豆感觉到一种“真诚”“亲近”和“友爱”的感觉,有效缓解由于初次见面而带来的陌生感。

(三)教育学机智:沉默、动作、言语

教育学机智是教育学智慧以外显的方式付诸实践。

1.沉默与动作

孩子的世界对于教育者来说,是一个既遥远又熟悉的世界。小豆豆作为一个儿童,她所述说的东西是她所经历的、留有深刻印象的事物。她说话可能毫无逻辑,可能语法错误不断,可能造成教育者理解困难,可能使教育者昏昏欲睡。但对于她来说,这是她的真实体验,这是她的一切。她愿意与人分享她的经验,把对方视为值得信赖的人。

在交谈的过程中,校长大多保持着沉默,而有时会以点头的动作来肯定小豆豆述说的内容,有时会以微笑来表达他也体验到了小豆豆的快乐。沉默的方式不同,会造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否定的沉默和肯定的沉默。校长在交谈中表现的是肯定的沉默。这是一种聆听的沉默,是对小豆豆的经历给予全身心的关注。因为,校长在当时可能认为不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评论,可以在这种交谈方式中牵引出更多的小豆豆的经历。点头和微笑的动作似乎传递着一种赞许和肯定的态度。校长的无声,在这样的情境中,应验了中国的一句古话:“此时无声胜有声。”交谈的顺利进行需要教育学的实践,需要教育学的智慧和机智,需要教育者敏感的聆听和全心的投入。

2.言语

不时地追问“后来呢”以及最后问的一句“已经没有了吗?”把小豆豆所有能回忆起的全部的经历与校长分享了。简单的两句话却表现出校长的机智,可见,适时的言语提醒可以起到微妙的效果。通过言语本身传达出一种期待的信息。交谈的发展过程也确实验证了校长所要达到的目的——充分、全面地了解小豆豆的经历。

三、结语

正如前文所述,教育学是一门实践的学问,它不应充斥着理论的堆砌,而应更多地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场域。教育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教育真谛的路径,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以教育学实践的视角去审视各种情境。教育学中经常出现的理论术语爱、尊重、平等,耐心、同情心、开放,沉默、动作、言语,然而,它们却会由于种种原因,很难付诸实践。因此,小豆豆和小林校长的故事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使得教育者将“理论知识‘实践化’”。[6]

教育学就是这样,它来源于生活。由于每个人对教育和生活的理解不同,会形成不同的教育学智慧和机智。对教育学的理解形成了教育者个人的内在智慧。教育学机智又将教育者的智慧以外显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形成了教育学的实践。教育学的智慧和机智具有不可复制性,任何人都不可能机械地复制这种智慧和机智。只有建立在自己对教育学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创造出与自己的本性相契合的教育学智慧和机智。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 桂林,541004)

参考文献:

[1][3][5][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2][日]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M].赵玉皎,译.海口:南海出版社,2011.

谈谈对智慧教育的认识第2篇

一、教育学智慧:教育学的实践

教育学是什么?教育学就是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意义。对教育学的理解,能使我们与孩子的生活有教育学的意义,能促使我们承担起教育学的使命。教育学的使命就是从教育的意义上投入到儿童的工作,赋予孩子们权力,使他们积极塑造和改变自己生活中的各种偶然性。[1] 孩子们的生活充满着无穷尽的可能性,而这各种偶然性的因素,都可能改变他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教育学是一门实践的学问,是发生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孩子的共同活动之中的,它不应只从教育学专着和学术论文中去寻找,而更应该回归到生活的世界去寻找。

“我的老师不能理解我为什么做这些事!”“我的老师根本就不关心我!”“为什么老师不想了解我们到底是怎么想的?”从成人的视角去观察孩子的行为,往往觉得非常困惑,认为他们怎么会这么做呢?成人出现这种困惑主要是因为他们并没有与孩子处于同一高度看世界,没有真正理解教育学。真正理解教育学的教育者,会蹲下身子,与孩子站在同样的高度,以教育学的理念为指导,运用教育学智慧,和孩子们一起看世界。换句话说,教育学智慧就是教育学的实践,就是注意孩子的行为,聆听孩子的声音,同情孩子的经历,关心孩子的发展。

二、故事的分析

小豆豆是一个生性活泼可爱、充满奇思异想的小女孩,刚被前一所小学要求退学(她自己还不知道),就被妈妈领到了巴学园,希望这所小学能够接受她。小豆豆对巴学园的第一印象就是非常喜欢。对她来说,把废旧的电车当作教室,这样的学校实在是稀罕,但这所学校的校长是否愿意接受她这个在普通小学里被视为“有问题背景的学生”还是个未知数。因此,小豆豆跟随妈妈走进了校长室,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面试。以下是校长对小豆豆面试的情境,让我们一起用教育学实践的视角来分析谈话的进程。

面试的故事:

在和小豆豆进行谈话之前,校长先让她妈妈离开,然后让小豆豆坐到椅子上,接着把自己的椅子拉到她的跟前,和小豆豆面对面地坐了下来,说:“好了,你跟老师说说话吧,把想说的话,全部说给老师听听。”这一系列的动作和言语,体现着蕴含教育学智慧的行动。小豆豆开始打开话匣子,她拼命地说,虽然她说话的顺序、说话的方式都有点乱,她还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断地在说,好像有说不完的话。校长在一边时而报以一个微笑,时而点点头,还不时地追问“后来呢”。到感觉快要说完的时候,校长又追问了一句:“已经没有了吗?”小豆豆又接着说了个话题,终于把全部的话都说完了。谈话结束后,校长站起身来用温暖的大手摸了一下小豆豆的头,并说:“从今天开始你就是这个学校的学生了。”小豆豆感到遇到了她平生第一个自己真正喜欢的人,因为,从来没有一个人能那么长时间地听她说话,即使是她的父母也做不到。并且,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校长先生一次也没有打哈欠,一次也没有露出不耐烦的样子。他也像小豆豆那样,向前探着身体,专注地听着。先生整整听小豆豆说了4个小时的话。小豆豆觉得在这所学校里和校长先生在一起的时候,她觉得非常安心,非常温暖,心情好极了。“能永远和这个人在一起就好了。”这是小豆豆第一次见到校长小林宗作先生的感受,而且,幸运的是,当时校长先生也和小豆豆一样怀着相同的感觉。[2]

(一)教育学理念:爱、尊重、平等

对教育学的理解催生了教育学理念。爱、尊重与平等是教育学理念的核心构成,假使一个人不是怀着爱、尊重与平等的理念,那他的行为就不可能像一个真正的教师所应该表现的那样。

1.爱

教育学源自于爱和关心,教育者对孩子们的爱成了教育关系发展的先决条件。[3] 校长用温暖的大手摸了一下小豆豆的头,并说:“从今天开始你就是这个学校的学生了。”从那刻起,他和小豆豆已经建立起了一种教育的关系。温暖的大手摸了一下小豆豆的头源自于一种发自内心的爱和关心,传递了一种情感,像父母对孩子般的情感。今后在学校中,校长将扮演起“替代父母”[4] 的角色。小豆豆在这所学校里和校长先生在一起感觉到非常安心,非常温暖,心情好极了,就是因为校长先生认识到必须给儿童提供一个值得信赖、受到保护的环境,只有在这种环境中,孩子才能真正地热爱学校,热爱学习。

2.尊重与平等

首先,校长把椅子拉近到小豆豆的跟前,这显示了他想主动与小豆豆进行交谈,尊重小豆豆的主体性。物理空间距离的拉近,同时拉近了小豆豆和校长之间心灵的距离。其次,面对面地坐下,显示了他希望与小豆豆处于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进行谈话,在他与小豆豆之间没有校长、教师和学生的身份,有的只是两个初次认识的人之间的平等对话。

(二)教育学智慧:耐心、同情心、开放

爱、尊重和平等是教育学的本源,是教育学理念的根基。教育学的智慧来源于对教育学理念的升华,它应内化于教师个体之中。

1.耐心

耐心一直被描述为每一个教师和父母应该具有的美德。校长与小豆豆的4个小时谈话过程,校长没有打过一次哈欠,没有流露出一次不耐烦的样子,始终向前探着身子专注地听着。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行为,没有足够的耐心几乎不可能做到这一点,更何况是一个才和学生建立起教育关系的教育者呢!小豆豆自己体会到即使连她的父母也从来没有那么多时间听她说话。可以看出,校长这么做是为了达到他预设的谈话目标——使小豆豆尽量回忆起一切重要经历。当目标还没有达到预期时,他不着急、不浮躁、不放弃。最终,在他的引导下,达到了预设目标。

2.同情心

通过谈话后,校长和小豆豆都怀有了“能永远和这个人在一起就好了”的感觉。小豆豆和校长在心灵上产生了共鸣。同情心是教育者所应该具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品质。“一位被学生评价为富有同情心的老师往往被他们描述为温暖的、开放的和善解人意的。一位对孩子富有同情心的教师往往被孩子们看作是公平的、乐于助人的和开朗的。同情心在教育学上指的是成人从关心的意义上‘理解’儿童或年轻人的情境。”[5] 在整个的谈话过程中,校长的动作、言语、表情都使小豆豆感受到了他全心全意地投入于他们这次的谈话,并伴随着小豆豆的内心世界一起畅游。在充满同情的关系中,两者的心灵是彼此互通的。

3.开放

校长 请小豆豆的妈妈离开,为他和小豆豆创设了一个只有“你”和“我”的二人世界,在校长室的空间中,不会有他者(小豆豆的妈妈)。他者的存在可能会对孩子产生一定的顾忌,使他们不敢敞开心扉地谈自己想谈的事情。接着,校长让小豆豆自由发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他创设了一种开放的氛围,这能瞬间使小豆豆感觉到一种“真诚”“亲近”和“友爱”的感觉,有效缓解由于初次见面而带来的陌生感。

(三)教育学机智:沉默、动作、言语

教育学机智是教育学智慧以外显的方式付诸实践。

1.沉默与动作

孩子的世界对于教育者来说,是一个既遥远又熟悉的世界。小豆豆作为一个儿童,她所述说的东西是她所经历的、留有深刻印象的事物。她说话可能毫无逻辑,可能语法错误不断,可能造成教育者理解困难,可能使教育者昏昏欲睡。但对于她来说,这是她的真实体验,这是她的一切。她愿意与人分享她的经验,把对方视为值得信赖的人。

在交谈的过程中,校长大多保持着沉默,而有时会以点头的动作来肯定小豆豆述说的内容,有时会以微笑来表达他也体验到了小豆豆的快乐。沉默的方式不同,会造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否定的沉默和肯定的沉默。校长在交谈中表现的是肯定的沉默。这是一种聆听的沉默,是对小豆豆的经历给予全身心的关注。因为,校长在当时可能认为不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评论,可以在这种交谈方式中牵引出更多的小豆豆的经历。点头和微笑的动作似乎传递着一种赞许和肯定的态度。校长的无声,在这样的情境中,应验了中国的一句古话:“此时无声胜有声。”交谈的顺利进行需要教育学的实践,需要教育学的智慧和机智,需要教育者敏感的聆听和全心的投入。

2.言语

不时地追问“后来呢”以及最后问的一句“已经没有了吗?”把小豆豆所有能回忆起的全部的经历与校长分享了。简单的两句话却表现出校长的机智,可见,适时的言语提醒可以起到微妙的效果。通过言语本身传达出一种期待的信息。交谈的发展过程也确实验证了校长所要达到的目的——充分、全面地了解小豆豆的经历。

三、结语

谈谈对智慧教育的认识第3篇

走进北师大,平坦的道路两旁高大的树木,诉说着北师大“百年树人”的情怀;京师广场前高大的铜钟上“木铎金声”四个字在阳光下闪烁着历史厚重感的金属光泽,诉说着北师大百年历史的光辉;“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校训时时告诫着每一个北师大人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北师大博大的胸怀,高尚的追求,世界的视野令我心怀敬仰之情。在学习期间,我更深刻地体验着来自北师大及被邀请的专家、教授的思想、知识、情感,时时被他们的讲座所激励,现和大家分享三个方面的收获。

一、思想品德课的教育价值在于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付出努力

我在从事多年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中,着力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上下功夫,却往往忽视学生成长需要生活体验,忽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这样的认识偏差不仅存在于我一人的思想认识中,周围的同事们也都存在着同我一样的认识,而韩霞教授的讲座中明确指出,新课程改革“由单独的意识形态到政治、文化素质的结合,由单纯的政治教育到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相结合,由单纯的国家意识到同时注意个性与学生自身兴趣的结合,由方法上单独灌输到与学生自我体验与反思相结合”,“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课程的追求”……回到学校,重新审视思想品德课课堂,我就试图在课堂上创设一些情景或问题,如在一节课中,我加进一段材料“湖北省武汉市开始公布乱闯红灯、乱停车辆、乱穿马路、乱丢垃圾市民的名单,让有不良习惯的市民在公众前曝光”。请同学们讨论,你对这一件事有什么评价?你学到了什么?经过热烈的讨论,学生们形成了共同的认识,虽然这件事使一些市民难堪,暴露了武汉市的很多不文明行为,但是这样做,有助于市民遵守交通规则,维护交通秩序,爱护公共卫生,保护公共环境的清洁,促使公民养成美德,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等。这样也让每个同学看到美德就在身边,需要加强自身品德修养,自觉维护班级、公共场所卫生,自觉遵守交通秩序,做遵纪守法的公民。我相信,如果每节课都进行这样切实的教育,学生就能够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会有人文素养的积累和提高,。

二、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将“做魅力教师”当作自身追求

为我们做《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讲座的靳忠良老师的座右铭“一生优雅,永远微笑”,让我看到了与众不同的中学政治课教师的形象:激情、友善、真诚……她所列举的澳大利亚礼仪学院院长举止端庄、高雅,说话轻柔、面带微笑。四个小时的讲座,她一直坐凳子的1/3,精神饱满,神采奕奕。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面对身心发展快、思想波动大、情绪易变的中学生,如何能够像靳老师那样,优雅而始终微笑?这正是我们锤炼自己的地方。如果我们把学生看作成长中的生命个体,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抓住教育时机给予点拨,在与学生共同成长中体会教师生命的意义,我们是否可以优雅与微笑起来?有一天我去听课,一位同学非但不听讲,反而拿出手机玩起游戏,我走到他身边他竟浑然不知。为不打扰师生上课,我从他手中拿过手机,让他拿出书来看。等到下课,我请他走到教室外,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我学不会”。“为什么学不会?”他支吾片刻,我看他一时不能够清楚表达,就请他思考清楚后,我们再交流。回到办公室,我与他谈话时,尽量和颜悦色,说要与他探讨一些想法,而这个学生并没有感受到,面色始终凝重。这样的孩子怎能放下思想上的负累,与人平静交流?显然不能,如何让他坦诚、友好地与人谈话,应是我下次与他交谈的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

当我第二次与他对话时,他说:“在我这几天的反省中,我明白我错了,我这样做,违反了课堂纪律,影响了其他同学,无颜面对父母,我今后要好好学习。”听他说的这些学生普遍认识到的话,我知道,这个孩子对不学习所造成的结果已经习以为常,他说的话并不是他内心真实思想的反映。他的戒备之心很明显。那么,他担心什么呢?一是担心老师在全班批评他,二是担心老师请来他父母给他施加压力。我提醒自己要和气地与他交谈,我说“还有其他想法吗?你放心,这是你我之间的交流,我们的谈话不会让其他人无缘无故地知道,因此给你带来烦恼,你看呢?”他停顿了一会儿,仍固执地说:“您放心,我今后好好学。”我听到这话,内心有一种不满在上升,但仍告诉自己,要冷静,继续和气地和他谈,谈话换个角度。我问他:“你平时喜欢什么颜色?”“红色,蓝色。”“红色代表热情,蓝色代表平静,说明你有热情,遇事能够冷静处理,我说得对吗?”他的脸色开朗起来,点头。“那么老师再问你,你平时喜欢的运动是什么?”“篮球。”“篮球是三大球之一,既讲究一人技术,更讲究队员间的配合,说明你和别人能友好交往,重视自己的技能,对吗?”他的眼睛开始明亮起来……我们的谈话进入了我期望的状态,他在学习上的苦恼也真实地表达出来,我们共同探讨了他在平时应该采取的学习策略。在愉快的气氛中我们结束了交流。

这次活动让我体会到,做到“优雅与微笑”不是易事,它需要教师知识的积淀,情绪的掌控,长久的耐心和对孩子们真诚的爱。

三、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将“用智慧启迪智慧”作为教学境界

北师大王萍教授在“价值多样化时代的教育理念”中谈到,教育是培养人、针对人的活动,教育是给人知识还是智慧?二者相互支持。反观我们的教学,更多的是给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智慧”离我们遥不可及。在一次探讨初一数学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时,一位老师坦诚地说:“有道题中的知识点我们没有讲过。”另一位老师说:“备课不全面。”听着二位老师发自肺腑的自责,我的心在痛。既心痛我们的老师如此辛勤,辛勤到每一句话都需要教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应对考试题自己才放心;又心痛我们的学生只有牢记住老师的这句话,才能去解决一个问题。那么,面对世界的千变万化,面对一道题的变化多端,面对知识不断传承与发展,教师与学生怎么办?经过十几个人的共同研讨,得出结论:(1)我们应相信学生潜力无限,需要教师给予学生的是挖掘潜能的情感、价值观与方法;(2)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渴望获得知识;(3)教学成功的课堂应是知识、方法、情感不断碰撞,出现新的观点、方法、灵活解决问题的课堂。

谈谈对智慧教育的认识第4篇

教育具有时代性,不同的时代对教育有不同的要求,在多元文化、多元思维全球一体化的信息时代,要培养出真正适应未来的创新型人才,我们必须使自己走在时代前列,做一个有创新思维、充满智慧的教师,智慧型教师才是快乐幸福的,也才能培养出创新有智慧的学生。那么,当今我们的教师队伍智慧现状如何?怎样才能拥有一支智慧教师队伍,用教师的智慧点燃学生的创新思维,让智慧点燃学生的未来?是我们每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当前教师智慧印象

当今在物欲横流人心躁动的时代,影响教师智慧的获取和拥有也是多方面的,现在我试图从教师内在来探寻让我们少智弱智之因。

1.缺爱者智短

没有爱心的人难以拥有真正的智慧,教师更是如此。智慧型教师要有爱心、宽容心,对学生要有亲和力,要让家长、学生、同事感到一种亲近和温暖。但是,在今天,我们有很多教师是在就业难的情况下,勉强选择了教师这一行业,本身就不热爱这个职业,就难以让教育变成他人生真正的事业,更难以拥有一颗爱心,这样就“阻碍”了智慧火花的跳跃。

2.德薄者智浅

无德即无慧,有德才有慧。当下,教师“无德之举”也不时出现。一些教师迷上不良嗜好,不注重公众形象,不以身示范,如此教师何来“智慧”之言,哪能给学生以知识、以品德、以智慧。

3.厌学者智竭

在工业化、信息化的时代,知识更新节奏快,不再是一桶水与一碗水的关系,而是要有活水、鲜水、健康之水。可我们的教师参加工作以后,能沉心静气地学习让我们的知识与时俱进者不太多。备课看教参抄教案,上课照本宣科现象时有发生。有的教师,守着读师范的那点陈旧知识混上一辈子,既忽悠了自己,又忽悠了学生,不要说以智启智,就连知识传授也寥寥无几。

4.能低者智弱

作为教师要多能一专,现如今更是要培养全科型教师,由于现在不愿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人越来越多,让更多的优秀人才游离到教师队伍之外,所以,在聘选教师时有关部门不得不降低门槛录用,因此,让一些良莠不齐的人也挤进来了。比如,有的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差,与学生交流不畅;有的教师组织能力差,管不了课堂。

5.有的教师没有事业心、责任感,教育智慧更无从谈起

有的教师不情愿地走进学校,痛苦地走进教室,敷衍地完成任务,漠然地面对成绩,诸如此类,还有智慧型教师产生吗!

二、钻燧取火点燃智慧

我们的教师队伍整体是很优秀的,绝大多数是有品德、有知识、有智慧、有爱心、有胸怀的教师,那我们要去影响那些尚需钻木方能启燃的少数教师。怎样的教师才是真正的智慧者,从哪些方面去点燃与启迪呢?

1.良好的师德是开启智慧之基

“德智”二字,充分体现先要有德,再才有智。良好的师德,是进入教师队伍的第一要求,是一切之基础。无德就不成人,不成人何以为师。身正为范,具备职业道德,人生品德是成为一名智慧教师的前提。所以,各教育主管部门,各学校要经常性地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培训,要让他们从内心意识到“德”之重要,让我们的教师自觉地内省心、外重形,真正达到“慧德”之境界。

2.博大宽容的心是智慧的取火之钻

一个智慧型教师应该是心胸开阔、眼界开阔的人。心胸开阔之人才真正有爱心,说话才真诚,为人才厚道,处事才公正;眼界开阔之人才站得高、看得远,才有理想、有事业心。卢梭列举的三大最无用教育方式之一就是发脾气,一个心胸开阔之人是不会轻易发脾气的。这样的教师,既爱教育又爱学生,处处能够碰撞出教育的智慧火花。他会懂得如何与学生进行最好的交流,如何面对各种各样的家长,如何在外界多变的情况下宠辱不惊;他会懂得用什么样的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给予学生以智慧和力量。陶行知先生用“四颗糖教育孩子”的故事,先生先是有宽容学生犯错之胸襟,而后才有用“四颗糖施教”的智慧,这样的教师就是“慧心”之师。

3.学而不厌是智慧的活力源泉

智慧型教师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人,也只有不断学习的人,才能使自己不断地滋养壮大,才会将工作与学习协调好,才能苟日新,日日新。一个智慧型教师会懂得与时俱进,信息技术来临时,微课、慕课、翻转课堂自然会成为他最擅长的本领;每一次课改的呼吸声他会第一时间感受到,并与之同行,时时处处走在时代的前列。一个智慧型教师知道如何引领学生在书本中在生活中去获取知识与智慧。基于此,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要重视教师上岗之后的各种培训和学习,一是集中培训,接受专家讲座,二是到先进学校去观摩学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是同行互学互帮,取长补短,四是在教中学,树立学生即老师的观点。一个终身不放弃学习的人本身就是智慧的,锲而不舍把学习当成人生重要内容的教师就是“慧智”型教师。

三、智慧让生命流光溢彩

谈谈对智慧教育的认识第5篇

一、要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师生须加深对阅读能力的深层认识。

教育学博士刘济良先生在谈“教育是什么”时说:“我认为教育应当是一种引导人们追求智慧的活动……智慧并不等于知识,知识关于事物,智慧关于人生,知识是理论的解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知识属于功用层次,是具体的功利层面的追求,智慧属于完满层次,是一种理想和境界。”所以教育是给人以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更何况现在提倡素质教育。所以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一把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注意引导把握语篇的丰富内涵,从已知领域推测未知领域,并进行赏析。

我们要响应时代的召唤,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我们不仅是中国人,还是“国际公民”,要了解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不加强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将是我们事业、人生的一大憾事。

二、要提高英语阅读能力,要摒除认识和操作上的失误。

1.重智商不重情商培养。

重智商,被多数人所认可,而情商呢?所谓情商,是指信心、兴趣、意志、想象等情绪反应程度,即非智力范畴的情感能力。就如兴趣一项,有研究表明,获得良好成绩的学生中各因素的比例是:好的学习习惯占30%,学习兴趣占25%,智力因素占15%,家庭影响占5%,其他占25%;学习失败的各种因素比例为:缺少努力占25%,缺少兴趣占35%,个人问题占8%,其他占32%。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确实,兴趣是一切有成就的人成才的起点。难怪,美国企业界有智商决定录用、情商决定提升之说,所以教学中在注视智商时,还必须重视情商培养,因为我们不仅要给学生以炫耀的学识,还要给他以成功的人生。

2.重视语言形式,淡化或浅化语言的意义,影响语篇的深层理解和丰富的内涵。

北京四级教师李俊和老师说:“逐渐摆脱纯粹的语法是高考改革之一。”但我们许多教师还习惯于死抠语法,从词汇、语法到语篇顺序去进行阅读教学,这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讲,对阅读能力要培养“从语篇中准确获取信息的正确率和阅读理解速度”已显出诸多弊端。

3.我们在实际阅读教学中虽口头上讲以教师为“指导”,以学主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但由于死抠语法等,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陷入变教师“指导”为主体,变学生“主体”为“客体”的泥潭中,最终导致大多数学生烦厌。

以上认识虽有离题之嫌,但从素质教育角度出发,在谈论“如何培养阅读能力”之前,我认为完全有“谈一谈”的必要。

三、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方法。

1.精心选材,体现人文性,从内容上激发阅读兴趣,启迪智慧。

培养阅读能力,选取阅读材料极为关键:选材内容要新,贴近生活;体裁要宽,如名人轶事、传说、科技、新闻、寓言、幽默小品等;题材要广,涉及政治、经济、哲学、文化、科普等诸多领域;篇幅要短,理解难易要适中。重视文化背景教学,让学生思维驰骋于天、地、人之间,宁可不要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也要追求“锦上添花”,使学生既感兴趣,回答后又有成就感。再慢慢增加阅读量,这样学生喜欢读,在阅读中不断丰富词汇,增长语言知识,开阔视野,提高思维能力,并有利于了解各国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思维习惯及英语特有的表达方式,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英语运用能力。

2.按从整体到局部,从语言层面到隐含意义,从语篇表面到丰富内涵顺序阅读语篇,培养语用经验。

首先,阅读语篇先速读,泛读,整体感知全语篇,找出主题句(the topicsentence)。通常主题句在篇首或篇未,个别的贯穿全文。再考虑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整体感知全文、略知大意,把握语篇脉络。

其次,要跳读、拣读、掌握具体事实和重要细节。即找出扩展、补充、解释、说明、例证主题句的支撑句(supportingsentence)。因为这些事实和细节是主题句归纳、综合阐述的基础,是正确、周密理解主题句的关键。

最后,在正确把握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我们要比较顺利地根据全文大意、上下文关系来推测生词,推测隐含意义。全面把握全文的词汇,语法自然而然就可弄懂了。最后凭价值观、人生观、日常生活习惯思考、评价把握语篇中丰富的内涵。

总之,阅读时,我们要改变以往直观的传统的不良习惯,即从词汇、语法到语篇的顺序,而应该从整体到细节,从表层到隐含,再到深层含义,综合运用速读、泛读、略读、跳读、拣读等进行联想、比较、归纳、概括,实现正确理解全文,把握语篇丰富的内涵。并且通过大量的阅读,使教材中的语言知识,在新的语境中不断复现,从而加深理解,逐渐形成语用经验。

3.培养良好的习惯,掌握各种阅读技巧,提高阅读速度。

(1)要速读,就要养成默读习惯,改变以前一个词一个词念出来的习惯。否则,会影响阅读速度,一般默读的速度比读出声至少快三倍以上。

(2)扩大视幅,减少回视。在默读习惯后,再也不一词一词地默读,而是扩大视幅,从一句读到别一句,并且不回视,不怕遗漏什么。只有如此,才能提高阅读速度。

(3)为提高阅读速度,必须限定阅读时间。高考阅读理解有5篇,时间35分钟,这一阅读标准要告诉学生,让他们平时就要养成在有效准确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加快阅读节奏,使之形成压力,从而有效加快阅读速度。

以上几种方法,能让学生准确获取语篇信息,加快阅读速度,改变心译的不良习惯。这样加大阅读量,接触的语言材料就多,速度就快,而速度越快,接触的语篇就越多,获取的信息就越多,语感也就越强。

谈谈对智慧教育的认识第6篇

——读书心得

哈尔滨市复华小学

党士鹏

今年暑假学校推荐我们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书中各个案例都能让我感受到是真实的真人真事。每每看完一个案例的时候都会激起我的一个回忆,点评更是指引我这样年轻教师工作的方向。收获颇多,重点谈以下几点。

一、遇事多发现、多研究。

全书读来,给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现代教育要求教育者练就一身过硬的发现、分析和解决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案例”,来引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纠正偏差,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做人、做事的习惯,提高素养。而这一切都需要教育者独具慧眼,不以粗暴、简单的方式加以归因、干预和压制。重在发现和研究,积极探求学生表现的背后的深层次的本质原因!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不断进步。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不仅教育好学生,而且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成为一个深入学生生活的探索教育方法最优化的“研究者”。如:一个不爱学习的体育特长生,“对学习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于是老师用几乎公式化的思维方式认为:“怎样让他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成了我的首要难题。”于是老师开始主动接近他,深入了解他,谈话“一开始涉及到学习的话题,他就有些退缩”最终起作用的还是老师在获得他的信任之后,再帮助他解决一个个学习困难的情况下,经过长期努力得到转化。可见,遇到情况,多分析,少片面,才是智慧的老师。

二、教育需要更多的“三思”。

以上的案例中王老师认为这位老师一开始就出现了问题的归因错误,走了不少的“弯路”:学习的重要性是一个很常识的问题,几乎没有人不明白!这位老师的这个归因就缺乏“智慧”!“这也是目前中小学教师工作的普遍弱点”。教师面对学习障碍学生大谈学习的重要性,就是做让学生更反感的“傻事”,做的是无用功。而智慧的提问题应该是:“明明知道学习重要,为什么还不起劲呢?”解决问题,老师的爱心固然重要,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老师的专业能力,就如同医生要能对症下药。教育智慧起码也和爱心一样重要!同样,老师的真心如果没有更多的智慧相伴,则真心换回来的很可能就不是真心。可见,当今的教育要多一些三思,少一些盲目。

三、知识储备多少,你的眼界就有多宽

谈谈对智慧教育的认识第7篇

一、班主任工作需要“认真”与“智慧”

教育需要认真更需要智慧。“认真”是做班主任的先决条件,“智慧”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必备条件。认真的班主任是巧的,智慧的班主任是好的。智慧的教师,他的教育是开放的、新颖的,他的学生也是活泼的、敏捷的。随着教育实践的积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认真能使工作的做得精细,智慧让自己的工作做得精巧。

班里有个淘气的男孩,我和他谈话、聊天的次数最多,到他家里去家访的次数也最多,她的爸爸和妈妈见到我总是说:“您真是个负责的老师,孩子遇上您可是福气”。我一直以为家长很欣赏我这种认真的态度,却不知这蛮拙的“认真”会给家长和孩子带来伤害。

有一天这孩子没完成作业,我把他留下一直看着让他补完,才送他回他爸爸的公司(他爸爸的电脑公司在我们学校旁边),我一股脑的向家长如实反映了他在学校的表现:他不按时完成作业,上课做小动作,课间还和同学打闹等等。我只顾自己说得痛快,完全没有考虑家长和孩子的心理感受——爸爸作为电脑公司的经理,孩子因为在学校表现不好,被老师送回来,这是多么丢脸的事情呀!和爸爸谈完话,我一身轻松地告辞走出孩子爸爸的公司,我正假想着,这孩子明天一定会有进步。可是窗口内却传出爸爸对孩子的怒骂声、斥责声:“你这没用的东西,我的脸全被你丢尽了……”接着我听到了孩子嘤嘤的哭声。我的心难受极了,街上寒冷得很,但我的心里却更冷。我突然想到了自己小时候,被老师找家长感觉,想起了自己曾经记恨过给我告状的老师,今天我怎么也做起这样的“恶人”了?

第二天,在对新班主任的培训中,我把自己的苦闷向有经验的李主任诉说,李主任和我谈起了“爱生、敬业与智慧”的问题。当时的情境我记得清清楚楚,李主任郑重地送给我台湾 林正文教授的一本书《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并且语重心长的对我说:“教育是一门艺术,它不仅仅需要认真,更需要智慧。要想做好班主任,就要多学习,学生是一本需要你永远去解读的书。”我心悦诚服地点点头。拿着李主任送我的书,走在回家的路上。街上依然寒冷得很,但我的胸中却仿佛有一团火。这团火不但驱走了我身边的寒冷,而且还让我觉得眼前越来越明亮,我知道了班主任等于“认真”加“智慧”。

二、遇到问题多想几个为什么

面对一个学习障碍生,我们通常认为是他还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一旦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就会努力学习,而且一定能学好。于是对他进行“爱心治疗法”,千方百计地拉关系、套近乎,苦口婆心的劝说。实际上学生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不但口头上知道,而且心里也很明白。再对他们说那些耳熟能详的话,就只能引起他们的反感。此时教师的最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深入具体地分析,他的心理问题是什么,他的智力类型是什么,他的思维方式是什么,他的困难到底在什么地方,从何处突破可以见到成绩、可以建立信心。

三、做一名反思型的班主任

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现在的教师越来越难当了,学生越来越难管,太善良了吧,学生就会欺负你,把你说的话当耳边风,班里纪律一团糟。太严吧,班里纪律是好了,可是学生又反映你不近人情和他们有代沟。这种时候我们往往埋怨学生太不听话。

一位真正的合格的老师决不是整天生活在埋怨之中,而应积极主动反思自己的工作,审视自己的思维方式、处理问题的方法,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提高,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