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低碳发展建议(合集7篇)

时间:2024-02-04 14:50:57
低碳发展建议

低碳发展建议第1篇

所谓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实质就是要建立新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以最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最大的社会产出。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节能,强调节约使用能源和减少总的能源需求,特别是碳基能源;二是改善能源结构,降低能源的碳密度,即单位能源中碳的含量。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以限制排放温室气体已逐渐成为全球共识。从战略层面来看,未来的国际经济竞争很可能是低碳经济的竞争,谁超前部署,谁就可能赢得先机。当前,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正掀起一场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新工业革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意在占领新时期产业制高点,为自身经济寻找新的增长动力。我国政府亦制定出台了能源结构调整、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承诺2020年比2005年单位GDP碳减排四成。北京、上海、深圳、珠海、杭州等十余所大中城市已启动低碳经济的研究和试验。我市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中后期发展阶段,当前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对今后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能源消耗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所以必将引入低碳理念,增加碳排放的指标。

二、正确认识发展低碳经济的挑战和机遇

宁波是经济大市、资源小市,面临着能源消费、经济结构和环境状况等多重压力。近几年来,虽然我市针对节能减排的力度很大,成效显著,但由于临港型重化工业比重偏大,节能减排的压力还是很大。若碳排放指标成为国家控制的一项指标,将给我市带来空前的压力和挑战,但也会为我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煤炭消费为主。宁波既是能源资源匮乏城市,又是能源资源消费大市,经济快速增长推动能源消费持续攀升,由于临港重化工业和能源基地定位,宁波原煤消费增长速度很快,尽管近年来宁波能源消费结构有所调整,但煤炭消费总量仍在不断上升。2001年全行业原煤消费总量为1350万吨,2007年为3456万吨,到2008煤炭消费近4000万吨,增加了两倍,“十一五”末将达到5000万吨。

(二)经济结构偏重。宁波重化工业结构特征十分明显,其中电力、石化、钢铁、造纸等行业都是高耗能、高碳排放的产业。我市国华电厂装机容量已达440万千瓦,北仑电厂扩建后将达到50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接近1000万千瓦,年耗煤量接近2000万吨,产生二氧化碳达8000万吨。

(三)能耗强度偏高。我市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大量的能源投入,成本代价过高。2008年,年能耗在3000吨以上的用能企业达到549家,等价综合能耗达到1380万吨标煤,占规模以上工业能耗的78%,占全社会总能耗的47%,其中镇海炼化和宁波钢铁两家企业等价综合能耗就达到了528万吨标煤,占全社会能耗总量的六分之一以上。临港大工业中钢铁、造纸、化工的能耗强度分别为7.6、5.2、2.4吨标煤/万元增加值,远超过2007年全市单位GDP综合能耗0.84吨标煤、规模以上工业单位GDP综合能耗1.73吨标煤的水平。

(四)大气污染加重。近年来,我市机动车保有量增长迅速,机动车废气已成为城市空气污染加重的主要因素之一。到2009年底,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70万辆,月均增加8000辆以上,产生的总碳氢、一氧化碳排放总量至少达到6.70万吨和36.64万吨。另外,我市有上万辆集装箱卡车在行驶,其单车的排放量比小汽车高出近百倍,同时还有大量黄标车在运行,由于燃烧不完全,排放出大量苯系等有毒物质。

(五)低碳意识薄弱。尽管低碳观念得到许多人的赞同,但公众的低碳意识仍显得比较淡薄,对如何具体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了解不多,能全面掌握相关知识的人更占少数。同时,由于政府、企业推出节能产品的节能成本过高,市民很少购买。这种情况下,公民的低碳意识很难真正形成。

三、扎实推进宁波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有关专家预测,低碳经济是第五次经济浪潮,必将给经济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带来巨大变化。宁波应创造条件,率先突破,积极抢占低碳经济发展先机。

(一)抓住机遇,尽快研究发展低碳经济的路线图

根据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与宁波实际,我市要把构建低碳城市作为今后发展的战略重点。一是结合我市“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尽早制定宁波中长期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和低碳城市发展路线图,确立今后各发展阶段推进低碳发展的目标、途径和工作重点,明确一系列重点支持的优先领域和重大项目,为低碳发展提供战略导向。二是着手设立低碳经济试验区。安排一批低碳经济重点开发项目,从资金、技术、税收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倾斜。三是积极争取部级低碳经济试验区。

(二)加强组织领导,抓紧出台相关政策

我市还处于低碳经济发展初期,必须依靠政府的管理和政策的引导。一是成立宁波市低碳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市低碳经济发展。牵头负责低碳经济发展的各项工作,包括研究全市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研究低碳经济开发、推广、对外合作、技术引进等重大政策,组织协调解决低碳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困难等。二是抓紧出台扶持激励政策。建议有关部门就发展低碳经济政策、技术、应用等问题作出专题研究,并从税收、信贷、土地、产业等方面,对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提出具体支持意见,特别是对新能源和高效节能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给予激励政策。三是探索碳指标交易制度。用政策、经济等手段合理控制碳排放速度,尝试进行碳指标交易,逐步推行区域碳排放额度逐年递减和减排量交易制度。

(三)着力发展低碳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以产业为支撑,把打造低碳产业作为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一是优化经济结构调整。提高“高碳”产业准入门槛,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新能源等低碳、高效产业,严格控制高碳排放产业的引进和扩张。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突出抓好汽车、钢铁、石化、电力、造纸、纺织等重点耗能行业的节能降耗,用高新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生产工艺,提高现有生产能力的能源利用水平,坚决淘汰高耗能产业。三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重点优势领域,加快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并大力发展以光伏产业为主的新能源、以碳纤维为主的新材料和以LED为主的新光源。

(四)大力发展低碳技术,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节能减排的关键因素之一。一是重视低碳技术研究开发。加快对燃煤高效发电技术、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脱碳与去碳等技术研发,力争在关键技术和关键工艺上有重大突破,形成技术储备,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二是加大科技推广应用。融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快建立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扶持新能源、节能减排、生态环保装备制造业,努力提高关键设备国产化率,加快成熟技术和工艺的转化利用,缩短技术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时间。三是加快技术引进与合作。加强地区间、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地区和国家的技术转让,积极争取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转让的机会,实现低碳技术发展的“跨越式”进步。

低碳发展建议第2篇

【关键词】低碳金融;经济发展;建议

1.保定市低碳金融支持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

在国家试点政策和保定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保定市低碳经济发展进行的如火如荼,先后打造了“中国电谷”、“太阳能之城”等重点项目,提出了“探索一条城市经济以低碳产业为主导、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的符合保定发展实际,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的发展理念。

1.1 保定市低碳经济发展概况

1.1.1 大力推广新能源和能源设备制造业发展

保定市在以清洁能源建设促进低碳经济城市发展方面,成绩突出。2006年提出了打造“中国电谷”,加快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业发展。“保定・中国电谷”已拥有太阳能、风能及输变电、蓄能设备制造骨干企业170多家,初步形成了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风力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新型储能设备、高效节能设备及电力自动化设备等六大产业体系。2005年―2008年,销售收入由60亿元,增长到254亿元,出口创汇9.77亿美元,同比增长82.7%。骨干企业众多,其中,英利绿色能源公司已是国内最大的具有完整产业链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制造企业,中航惠腾公司也已成为亚洲最大的风电叶片生产企业。

1.1.2 尽心打造低碳城市生活

2007年,保定市政府出台《关于建设“太阳能之城”的实施意见》,旨在发展光伏LED及LED其它产品,将其推广到太阳能照明、热水供应、取暖等城市生活的多个方面,目前,“太阳能之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37条路段的太阳能路灯应用改造,共安装太阳能路灯700基;完成159个小区照明太阳能改造工程,在交通信息、道路照明、建筑工程光热利用、小区改造、公共园林等众多方面实现了低碳生活改革。

随后,又推出了“蓝天行动”、“碧水计划”和“绿荫行动”,以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行动,目前已卓有成效。2009年底,全市已取缔改造燃煤锅炉472台,大气质量明显改善;新建污水处理厂32座,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日均104.7万吨;园林绿地面积扩大,目前全市绿化覆盖总面积4377.77公顷,人均绿地面积、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等“三绿”指标分别为9.28平方米、33.9%和38.7%。

1.1.3 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业,助推绿色产业

支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低碳发展,发展生态旅游、促进农业等绿色产业发展,也是保定建设“低碳城市”的一条重要途径。涞水县金融体系投放资金6000余万元,将“野三坡”景区发展成为5A级旅游重点景区,年收入超过6500万元;易县则着力打造狼牙山、清西陵景区,推出“农家乐”特色服务,年收入超过560万元;又在“太阳城计划”中,完成23处景区(其中,自然景区10处、文物景区13处)的太阳能应用改造,完善了旅游景区的生态保护工作。

1.2 金融支持低碳城市经济发展现状

1.2.1 支持新能源产业壮大和发展

保定市各金融机构在低碳城市经济建设上,积极支持“保定・中国电谷”打造,为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截至2011年10月末,全市各金融机构对“英利”新能源、“中航惠腾”等新能源建设骨干企业发放贷款共计67.96亿元,其中,仅对“英利”新能源贷款高达54.91亿元,对“中航惠腾”等其他骨干企业投放贷款达13.05亿元。除此之外,各金融机构还给予新能源产业信贷政策优惠,建设银行在贷款投向上,加大了对低碳经济相关行业,比如风电、光伏太阳能行业的投放,并且积极争取差别化信贷政策和客户政策,对行业中的骨干企业加大了资金支持力度;浦发银行保定分行也给予新能源和环保行业重点授信支持,同时开辟绿色信贷项目融资专项审批通道,大大提高审批效率。

1.2.2 支持低碳技术开发和应用

为贯彻国家产业政策,拓展节能减排市场,加大对节能减排金融支持力度,保定市各金融机构加大节能减排技术应用方面的资金投放力度。其中,建设银行及其办事处选择优质企业进行重点支持,在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分别投放0.45亿元和0.12亿元。

1.2.3 支持低碳城市建设项目

全市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在内的各金融机构高度重视低碳城市经济建设项目,为相关项目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其中,农村信用联社对“碧水计划”建设项目发放贷款0.46亿元;建设银行对高阳污水处理企业发放贷款0.9亿元,有力的促进了“蓝天行动”、“碧水计划”等低碳城市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加快了保定市区“两环四廊、五湖十园;青绿交映、水城一体”的城市水系空间格局的形成。

1.2.4 支持生态农业发展,创新“绿色信贷”模式

保定市农村人口占比80%,是一个农业大市,积极推进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对低碳城市经济建设至关重要。为此,金融机构不断推出新产品,创新“绿色信贷”模式,对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其中,保定市商业银行推出了生态农业发展贷款产品,发放贷款160万元支持保定市固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扩建;中行保定分行对生态农业建设,提供“绿色信贷”5820万元资金支持;建行保定分行支持农业优质企业发展,2011年对生态农业发放贷款600万元;此外,农村信用联社发放贷款0.11亿元,促进生态旅游业发展。各金融机构为打造“山水保定”,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金融支持城市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综合扶植政策

首先,缺乏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对新能源开发、清洁能源开发及低碳技术的研发缺少政策扶持,尤其是地方上财力有限,很难给予低碳经济有力的财税政策扶植。其次,缺乏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激励机制,对绿色金融的利率补贴、风险补偿等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对节能减排、新能源开发企业的融资信贷、上市发行股票等也缺乏政策扶植。最后,缺乏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节能减排全民科技行动方案》这两部文件偏重宏观指导,政策约束与激励作用不强。

2.2 低碳经济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不同,与金融机构利润目标矛盾

低碳经济以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以节能、减排和清洁能源为三大主线,节能环保、缓解能源紧张问题、可持续发展和改变人们的生活观念与方式是低碳经济的主要社会效益。而在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研发成本上升,盈利模式转变,短期的经济效益很难实现。金融机构作为低碳经济信贷融资的主要来源,十分注重贷款的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其经营目标,这与低碳经济的经济效益相矛盾,低碳经济可能面临较严峻的融资形势。

2.3 新能源生产本身高耗能、高污染

低碳经济发展的新能源主要包括风能、太阳能、核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它们可以替代煤和石油这些传统能源,通过先进成熟的低碳技术,比如清洁煤技术(IGCC)和二氧化碳捕捉及储存技术(CCS)等,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但有些新能源比传统能源更加昂贵,太阳能发电的主要材料是多晶硅,这种材料的生产本身就是高耗能、高污染的,并且光伏发电的成本也是较高的。风能发电中玻纤风机叶片和风机轴承易损坏,会相应增加成本。核能发电厂热效率较低,热污染较严重,大量的放射性物质一旦在事故中泄露,将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对人身造成极大危害。

3.金融支持城市低碳经济发展对策和建议

3.1 加强对低碳经济综合扶植

政府的大力扶植在加速城市低碳经济建设的进程中至关重要,若缺乏综合性的扶植政策,金融部门支持城市低碳经济建设的作用效果必然会受到阻碍和制约。于是,保定市出台了“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建立了“一个理念、两个阶段性目标、三个主要任务、六项重点工程”的建设框架;在项目审批,财政、税收优惠政策,物价工商管理,配套金融监管制度建立等众多方面对金融促进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综合扶植,有效地推动了低碳城市的建设。同时,政府对金融部门的风险补偿、担保提供等扶持政策,对金融部门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和资金配置调整起到了显著的激励作用。可见,建立综合的低碳经济扶持机制,形成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公众等多方的共赢,是实现低碳金融支持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

3.2 政府银行审慎选择支持低碳项目,防止高耗能高污染

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系统构成的金融体系,是完成低碳金融支持的核心,该体系通过增加低碳项目融资力度,同时限制“高污染、高耗能”项目信贷支持的方法,“双管齐下”,能有效地优化城市经济发展结构、支持城市低碳经济建设。首先,政府、银行部门应明确发展目标,加强经营管理,特别注意完善风险防控机制,从贷款审查、项目评估、借款人分析等“贷前”环节入手,审慎选择优质低碳项目,重点扶持。其次,必须建立严格的金融监管和信息披露机制,下大力度控制商业银行对“三高一低”项目的资金贷放。最后,要加强低碳金融观念的宣传,在银行部门树立低碳新理念,从根本上建立低碳金融支持体系。

3.3 银行加强低碳金融创新,综合考核经营效益

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要求商业银行拓宽贷款范围和金融服务内容,还应进行必要的金融创新。总的来说,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创新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建立在“碳排放权”交易基础上的各种金融创新。当政府设定了碳排放的总量上限,于是排放权就会具有经济价值,可以通过转让获得收益。因此,商业银行可以允许申请贷款的企业将其作为抵押来获得贷款。另外,商业银行可以尝试推出“绿色信贷”和“碳排放权”交易挂钩的结构性产品,为企业的“节能减排”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和风险规避工具,为个人,企业和相关投资提供便利和渠道。

二是贷款管理机制的创新,制定一套适合低碳项目的贷款管理办法。如采用合同能源管理(EMC)方式,即企业贷款建设节能减排项目,并用由此节省下来的开支分期偿还设备价款。节能项目的提供者多为中小企业,它们一般不具备充分的抵押贷款条件,也较难获得银行满意的信用评级。按照传统的贷款管理方法,这些银行难以获得银行的贷款支持。而采用应收账款质押这种新的贷款方式,则可以使企业获得贷款。

3.4 大力引进培养碳金融人才等其他措施

低碳发展建议第3篇

关键词:建筑;低碳化;内涵;路径;建议

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为人类创造大量的财富,但同时也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特别是近几年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低碳经济由于其具有绿色、环保和可持续性的优势,越来越为国际社会所重视。我国也采取了一系列低碳经济的发展措施,但建筑业低碳化还鲜有人提起。实际上我国每年的建筑碳排放量占社会总碳的排放量的比重很大,大约在25%以上,仅次于工业排碳,因此,研究建筑低碳化的发展路径是很有必要的。

1 低碳建筑的内涵

根据生态文明的角度来看,低碳经济包括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以及低碳工业三大部分。低碳建筑并不是一个全新理念范畴,在我国建筑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低碳建筑在潜移默化的存在着,只是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定义它。现在我国陕北存在的窑洞、福建园楼等,都包含着融于自然、亲近自然的建筑理念,这些建筑简约、宜居,具有低碳环保的物理属性。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低碳建筑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低碳经济的发展的大潮中,低碳建筑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客观上使低碳经济和低碳建筑联系更加紧密,因此,新时代的低碳建筑必将包含低碳经济相关内容,否则,低碳建筑的内涵就是不完整、不精准的。

国内建筑学家对低碳建筑的内涵做了很多研究,但是说法不一,大体上存在着三种论述:第一种是邢立轩、代月于2006年提出的建筑体系论,他们指出低碳建筑包含一系列的体系指标,主要体现在能效要高、排放要少、污染要少同时能耗也要少等,具体特征为宜居、舒适、通风、节能等[1]。第二种是最早由赵黛青等人于2010年提出的低碳策略论,他们指出人们在进行建筑的过程中,在保证人类光照、通风、温度等基本需求以及一些特殊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低耗材、低排放和低污染,节约资源,通过技术的上的协调与整合,达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优化,实现建筑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第三种是由李启明、欧晓星在2010年提出的建筑模式理论,该理论认为低碳建筑是一种在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尽量较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的建筑模式,需要做到污染低、能耗少以及少排放。第四种是目前争议最多的理论,叫做建筑低排放理论。龙惟定在2010年指出建筑低排放分为两种解释,一种是狭义层面的解释,也是目前认同度较高的一种解释:在建筑使用中所排放的碳量要低标准,另一种是在广义层面的解释:建筑物在这整个寿命周期所排放的碳量要尽可能低。曹小琳在2010年指出低碳建筑要在建筑设计、使用能源、建筑过程和使用过程中,全方位进行低碳处理。蔡筱霜与许多建筑学家对低碳建筑的着眼点不同,其在2011年指出应该更加重视低碳建筑的输出,即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要低,而不是建筑输入的耗能要低。

通过分析以上几种观点,我们通过归纳总结,可以发现建筑学家对低碳建筑有一个共性的认识:从广义的角度上看:大多数建筑学家对低碳建筑定义的出发点都是以建筑物从设计到使用过程中进行理解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把握低碳建筑内涵的核心要点是碳的低排放量,两个基本内容是能源要低能耗和高效率,最终的目的是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在狭义上,低碳建筑就是建筑在使用运行过程中温室气体低排放的建筑,大量的研究效果证明,建筑物的运行碳排放量是建筑物从设计到使用过程中碳减排最关键、最重要的部分,因此,研究狭义的低碳建筑,并探索低碳建筑发展的路径,对低碳建筑的进一步应用与推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我国建筑低碳化发展路径

2.1 优化产能结构

造成我国煤炭消耗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较高,建筑能源供给种类单一的主要因素除了与我国资源禀赋有关外,低碳处理技术发展滞后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我国的低碳技术起步相对于国外较晚,发展还不够成熟,这大大阻碍了低碳技术在人们实际生产生活的应用,从而使建筑业只能被动的依附于我国的资源禀赋,这不但造成了能源的大量浪费,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破坏,因此只有发展低碳技术才能优化产能结构,促进建筑业低碳化的发展。促进低碳技术的发展可以从两方面对我国的建筑能源供给结构进行优化:首先,可以开发清洁能源,如风能、水能、可燃冰、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充实我国的能源结构,实现建筑业的低碳化;其次,可以改变煤的物理属性,如煤化气、石油的液态化等,使这些化石能源得到清洁,实现高碳消耗到低碳消耗的转变。

2.2 降低电力碳的排放量

2.2.1 促进技术进步,降低电力碳排放量

我国目前有火力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水力发电以及核电等发电形式,在这其中,火力发电占绝对的主导地位,也是碳排放量最高的一种发电形式,其他的发电形式碳排放量几乎为零,因此,因此推动技术进步降低电力排放量主要就是针对火力发电来讲的。我们可以通过技术的革新,使得火力发电消耗的煤炭等能够得到高利用率,更加清洁化高效化,降低单位电力消耗煤量,并且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而达到电力发电碳总体的排放量的降低。通过与国外对比,我国的火力发电单位电力的煤炭消耗量总体水平相对较高,降低单位电力的煤炭消耗的相关技术手段的研究工作发展较慢,潜力巨大。

2.2.2 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步伐,降低电力碳排放量

火力发电大量消耗煤炭资源,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火力发电所占能源结构比重越高,电力碳的排放量也越大。相反,在总发电量不变的情况下,如果火力发电所占结构较低,其他清洁能源发电的比重就会提高,就可以通过稀释效应,降低电力碳排放。目前,我国的发电形式主要以火力发电为主,其他能源发电所占我国能源发电结构的相对较低,能源结构亟待改善。只有通过调整我国能源发电结构,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步伐,才能有效降低碳排放量。

2.3 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强度

2.3.1 调整能源市场的价格政策,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强度

运用市场机制,通过调整能源价格是降低能源消耗强度的有效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第一,提高能源价格,使能源消费企业选择其他成本相对较低的可替代能源,达到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对建筑应用该策略原理是:提高能源价格后,就会产生资本的替代效应。具体的对于正在新建的建筑而言,当能源价格的上升时,就会促使建筑商改变消费策略,加大对建筑本身保暖材料的投入;对于已经完成的建筑,建筑开发商会对已有的建筑进行保暖工程升级改造,达到保证建筑舒适度的同时控制建筑成本。因此,无论是在建建筑还是已建完的建筑,通过调高能源的价格形成资本替代效应可以促进建筑的低能源消耗,但前提是要保证经济的健康运行。第二,将能源分为高碳能源和低碳能源两类,运用宏观调控价格机制,调整能源价格,实现能源消费结构的合理化、清洁化的目标,通过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的进一步合理化,使得能源的耗用转向节约、高效方向的进行,使得能源消耗量减少。第三,逐渐提高建筑的供热价格,减少供热的二次补贴,实行阶梯型价格机制,对减少公共建筑以及北方城市能源的消耗强度有着积极的作用。第四,建立刺激低碳技术创新的激励制度,在符合市场供需关系的前提下,使得市场主体会转向低碳能源的技术开发,促进低碳技术的发展,降低能源消耗强度。

2.3.2 培育低碳意识,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强度

低碳节能环保的意识,实际上是人的一种精神,更是一种社会文化,通过这种意识、文化影响人们的行为活动,进而影响建筑的能源消耗强度。具体的有两个方面:第一,意识上的规范约束。低碳节能环保意识可以使人们进行自我约束,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选择低碳环保的方式去生活,去做事。第二,行为导向。低碳节能环保意识可以使经济行为中的主体进行经济行为时做出低碳的偏好选择,起到一种自觉的引导作用。

3 对我国低碳建筑未来发展的建议

3.1 培养公民的低碳意识

从上文可知培养公民的低碳意识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其是实现低碳建筑的重要步骤,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公民低碳意识的培养力度,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加强政府引导作用。政府机关是国家的管理者,因此在社会活动以及相关经济活动中有强大的示范性作用,在培养公民的低碳意识上需要发挥示范性作用。政府机关应勇于承担起社会责任,要建立起公共建筑节能评比制度,各级政府部门要争做公共建筑节能的标兵,同时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形成一种浓厚的节能减排的社会氛围,要让广大民众了解低碳的意义,并进一步付诸于行动。第二,要广泛发挥社会组织力量。社会组织力量是是对政府的一种有效的补充,互补优势强,政府部门要支持社会力量加入到建筑低碳的行动中来。第三,要重视宣传工作,在宣传上深下功夫。要把培育公民的低碳意识当作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来抓,要发挥广大媒体的宣传功能,要联合教育、行政、媒体、企业等各界力量,将低碳的生活方式以各种形式宣传出去,同时创新宣传方式,让低碳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3.2 建立有利于低碳技术进步的财税政策

恰当的财税政策可以为科学技术注入强有力的动力,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使能源的利用率更加高效,使单位电量的耗能降低,实现建筑低碳化;二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使人们减少能源的消耗的同时获得与能源高消耗前同样的效益;三是通过技术进步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并促进清洁能源的进一步推广和使用,比如地热资源、风能、水能、太阳能等,使得能源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进而实现建筑的低碳化。因此,科学技术进步是全面实现低碳建筑的关键之所在。但是目前低碳技术的推进工作并不乐观,主要原因在于其本身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政府应该利用其“有形的手”进行管理和统筹,进一步推动低碳技术的推广与普及。政府的财税政策要通过政府扶持、金融杠杆、银行利息优惠等政策为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保驾护航,同时要重点鼓励低碳建筑所需的建材领域的研发和应用,促进能源的高效利用,推广清洁能源的应用

3.3 推动能源价格改革进程

改革建筑能源的价格体制可以促进能源的低碳化,具体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增加对低碳建筑的政府性补贴,扩大低碳建筑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而调动市场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实现建筑的低碳化、清洁化。另一方面, 实施能源的价格管制,增加碳含量相对较高的能源消费成本,进而使得社会效益实现最大化。而且要针对地方的不同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重点,比如我国的北方在冬季取暖的主要方式就是火力供暖,但普遍存在着能源耗用量大、使用效率不高等特点,针对这种情况下要建立相应的能源价格策略,对原有的价格政策进行改革,比如由按面积收取供热费过渡到按供热量收取费用,由单一的计费标准实现阶梯制计费标准。要大幅度提高价格梯度性收费,增加能源存在浪费、使用率不高的企事业单位的成本。

3.4 改革市场运行机制

通过改革市场运行机制,可以进一步推动低碳建筑的发展。具体采用以下三种措施:

3.4.1 首先建立融资平台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任何一项技术的创新、研发以及推广都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没有资金的支持,低碳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就无从谈起,因此要创新融资方式,加大融资平台的建设。可以通过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建立低碳基金,为低碳技术的研发、居民建筑和社会公共建筑的低碳化的改造提供支持。

3.4.2 引进先进的清洁能源发展机制

清洁能源发展机制是《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进行温室气体减排机制,主要参与方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通过该机制的引入,一方面可以引入发到国家低碳的先进技术,促进我国低碳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使发达国家减低国内低碳减排目标实现的成本。所以,该机制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双赢的。但目前虽然我国节能减排的潜力还很大,也应该加大清洁能源发展机制的应用和推广,但目前应用该项机制的案例少之又少。

3.4.3 引入EMC模式

该模式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节能服务管理模式,是实现建筑低碳化的重要措施。节能技术先进的服务公司通过与能源消费企业签订节能合同来达到节能目标。该模式可以给能源消费企业带来很多实实在在的效益,如能耗企业不需要资金的投入就可以使本公司的设备进行改造升级;EMC为企业承担技术改造过程中的经济风险和技术风险。

参考文献:

低碳发展建议第4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低碳发展道路

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在能源短缺北京下寻求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从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署到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再到后京都谈判艰难上路,一个涵盖国际政治、经济、技术、法律、环境等各方面的国际气候制度已经形成并处于不断演化的进程之中。国际气候谈判已不只是单纯的环境事务,而是涉及未来各国争取发展空间和选择发展道路的问题,关乎各国重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我国是个易受气候变化影响且能源紧张的发展中国家,国内正经历着以重化工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进程,国际上面临着后京都时代的外部压力,同时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内部压力,低碳经济必然是中国未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选择。

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压力

发展低碳经济对中国而言,紧迫性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我们可能会面对一个所谓“锁定效应”问题,低碳经济已经是未来轨迹经济发展的一种新趋势,低碳经济可能会带来贸易条件、国际市场、国际技术竞争格局的变化,我们不能违背时代大趋势,而要跟上时代的变化,走低碳经济道路。这对国家、地区和全球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我们正处于重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转型时期,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一)工业GDP比重大幅增长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期阶段,工业占GDP的比重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重化工产业化特征非常明显。目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一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并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然而,快速的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具有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强度大等特征。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不仅仅在于排污总量的增加、生态破坏范围的扩大和资源供需矛盾的严峻,已经危及国家可持续发展。我国面临着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艰巨发展任务,未来的发展必将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而且会越来越大。

(二)我国资源短缺

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已传递了一个明显的信号:资源供给已经远不能满足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需要,资源压力迅速增大。我国对钢铁的需求超过了美国和日本的需求总和,对铜、镍、锌、铁矿砂和水泥的需求也都超过美国。在未来15年,中国将处于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这一阶段是资源消费的高峰,而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耕地面积、水资源量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3,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6;人均石油、天然气和煤炭量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约1/10、1/20和3/5。与占世界21%的人口比例相比,我国已发现的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是相当贫乏的。因此,未来我国经济增长将会把世界初级产品价格推上新的高峰,我国与世界主要资源进口国的利益摩擦将会不断增多。

(三)气候变化

1990年至2003年的13年间,中国的GDP增长约占世界的10%,而同期能源消费增长却占世界的27%,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占世界的34%。中国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净增长趋势说明中国有必要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与此同时,能源供给和能源安全已经成为中国工业化的主要制约因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因此,在未来20―50年,我国必须要在工业化发展和温室气体减排之间进行平衡,选择低碳发展的道路。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

目前,欧美国家正掀起一场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新工业革命”,意在占领新时期产业制高点,为自身经济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借鉴世界各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所采取的行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关键因素,政府主导和企业参与是实施的主要形式。鉴于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结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尽快开始研究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开展社会经济发展碳排放强度评价,指导和引领政府、企业、居民的行动方向和行为方式。建议全国人大环资委和全国政协人资环委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加强协作,共同推动我国早日加入世界低碳经济转型国家行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我国能否利用后发优势在工业化进程中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主创新能力。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研发工作,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理顺企业风险投融资体制,鼓励企业开发低碳等先进技术;加强国际问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

(二)政策手段

积极运用政策手段,为低碳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开征碳税和推行碳交易被认为是富有经济效率的政策手段。研究表明,近期在中国征收低税率碳税对经济的影响并不大,但对抑制二氧化碳排放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作用明显。全国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国家有关综合经济、环境保护和税务等部门应密切协作,充分利用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之间的政策协同关系,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支持低碳经济的市场体系和政策体系。

(三)先行示范,再逐步推广

先行试点示范,总结经验后再逐步推广建议责成有关部门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能耗高、污染重行业先行试点,选择作为我国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同时,积极构建“低碳经济发展区”,在东部发达地区和国家重点能源基地,选定典型城市进行试验试点,寻求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杨美蓉.我顾发展低碳经济新探索[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9.(4).

低碳发展建议第5篇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的出现,减少碳排放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召开前,中国政府宣布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温室气体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行动目标,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时期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约束性目标:到201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物流业作为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也将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而得到进一步发展。但与此同时,物流业的碳排放所占碳排放总量比例巨大,达到18.9%。2008年《美国科学院学报》刊登的研究报告表明,自1998年至2008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全球增加了13%,其中交通工具的碳排放总量增长率为25%。我国物流行业的碳排放情况缺乏相应的统计数据,但从全球范围来看,物流业本身就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大户,而且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个比例可能会更高,其节能减排潜力巨大。因此,要发展低碳经济,物流业的低碳化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

2我国物流低碳化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世界性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和一系列国际环境会议的召开,低碳经济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题。物流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部分,我国为促进物流低碳化发展已采取了许多政策措施,但仍然有一些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低碳物流的制度建设已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发展低碳经济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优良的设备、优秀的人才等,这无疑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为了避免私人成本社会化,税收优惠、政府补贴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国已采取了一些促进低碳物流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如:2011年我国交通运输行业有122个节能减排项目获得共2.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拉动投资达到80.6亿元;2011年财政部和商务部第28号公告,公布2011年老旧汽车报废更新补贴车辆范围及补贴标准;自2011年7月1日起,对符合条件的国内企业为生产国家支持发展的千万吨炼油设备及天然气管道运输设备、大型船舶装备等,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然而就目前低碳物流发展水平来看,我国现已实行的相关政策不能在大范围内有效地激励企业采取低碳行为,这表明其广度和深度有待提高。物流业在低碳经济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追求物流业的低碳化,首先要测算出企业现在的碳排放情况。现在比较权威的核算体系是温室气体核算体系。中国虽已引入该体系,但没有落实到包括物流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以及各个企业,导致目前多数企业对于自己的减排目标和减排量仍不明确。

2.2低碳意识比较缺乏,要实现从社会到物流企业的低碳化尚需努力从社会角度来看,“低碳”概念产生之后,全球各国开始了探索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共进的道路,低碳的影响力已经开始渗透进社会的工业、农业、经济、居民生活等方方面面,“低碳生活”“低碳产品”等概念层出不穷;然而,公民对低碳这一概念的真正的、正确的了解却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根据问卷星网站对有关低碳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大多数民众对低碳、低碳生活等概念只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低碳意识在民众中的普及程度还很低,因而低碳政策执行力不高。对物流企业来说,随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和全球“低碳革命”的兴起,物流作为高端服务业,也必须走低碳化发展的道路。然而我国的物流行业发展时间较短,仍处于粗放、专业化水平低的状态,而这种粗放、低效率的物流运作模式造成了能耗的增加和资源的浪费。低碳物流的概念引入我国的时间仍较短,很多物流企业尤其是中小型的私有企业的负责人,还没有意识到物流行业低碳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也就不会有目的地向低碳化物流发展。

2.3低碳技术发展与应用与先进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我国在信息、运输和仓储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相比国外或许有一定的差距,但这并不是物流低碳化的主要“瓶颈”,相对于技术的开发水平,我国企业对技术的应用水平更是低碳物流发展的一个明显短板。因此,技术发展与应用的重点在于如何推动低碳物流技术的运用,政府的科学规划在其中起到基础性作用。然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部门来规划物流业的发展和监督物流活动的实施。物流活动需跨越不同的行业和地区,而管理却分属不同的职能部门,如交通运输、铁道、民航、邮政、商务等;特别是我国空运、铁路、公路等专业化物流系统分割运营,使得物流低碳化技术很难普及。同时我们注意到,运输过程的碳排放量巨大,行业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18.9%。目前,我国交通运输业单位能耗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节能减排潜力巨大。虽然我国的清洁能源技术尚不成熟,但是与推进清洁能源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相比,低碳物流技术应用才是限制低碳运输发展的关键问题。

2.4低碳物流人才比较缺乏,亟须加大培养力度我国很多高校都有物流管理或者物流工程专业,但很少开设低碳物流或者低碳经济方面的课程;高校和研究机构对低碳物流的研究缺乏实践经验,企业的研究人员对理论的整体理解不够深入。我国在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从业人员的培训上并没有完整的一套政策体系,无法为低碳物流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

3国外物流低碳化发展的经验

英国、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对物流低碳化的研究起步较早、发展水平较高、政策措施比较完善,通过对其发展经验的整理分析,将为我国的低碳物流政策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借鉴经验。

3.1英国

英国在物流低碳化方面起步最早,其“碳预算”体系和一系列经济政策工具的运用在低碳技术的推广和发展中卓有成效。2007年3月,英国通过《气候变化法》,主要内容包括:碳财政预算提供目标管理,建立气候变化委员会,为英国能在2050年达到温室气体减排量60%的法定目标出谋划策,在排放交易方面赋予政府更大权力等。2009年4月,英国通过立法成为全球首个实施“碳预算”的国家,也成为首个把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纳入法律框架的国家。“碳预算”体系要求从2008年开始,以5年作为一个减排周期。英国通过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协议、气体排放贸易机制、碳信托基金等一系列经济政策工具的运用达到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目的,其中碳基金被认为是最富有成效的经济政策手段:英国鼓励企业与政府签署资源气候变化协议,对签订协议的企业,如果企业达到协议规定的能效或减排目标就可以减免80%的碳税。目前,英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基础、以政府为主导、以全体企业公共部门和居民为主体的互动体系。

3.2欧盟

欧盟在低碳意识普及方面为全世界做出了表率,各国政府为推广低碳技术、培养低碳人才开发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欧盟于2000年6月启动欧盟气候变化计划,该计划旨在确保欧盟在其管辖范围内制定最为经济有效的政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施《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各项减排目标。计划整合了欧盟正在实施的各类减排活动,除欧盟委员会牵头外,还发动了行业部门、非政府组织、各国专家等相关各方广泛参与。2007年年底,欧盟委员会通过了欧盟能源技术战略计划,明确提出鼓励推广低碳能源技术,促进欧盟未来能源可持续利用机制的建立和发展。欧盟各国在推动可再生能源产业化的进程中,都强调了政府在可再生能源发展中的责任,通常是政府科技投入先行,随后进行市场开拓,以此来推动产业化进程。2009年11月23日,欧盟委员会发表的《2009年度欧洲就业报告》指出,欧盟国家一个新的阶层“绿领”即将产生,他们将从事环保材料生产、碳足迹测量、环保评估等工作。为此,从现在起,欧盟在制定就业政策时就必须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并加强“绿领”行业的宣传和技能培训,以适应经济转型的需要。

3.3美国

美国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措施可以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其中新能源是其核心。2009年2月,奥巴马正式签署了以发展新能源为核心的“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未来10年美国政府将投资1500亿美元建立“清洁能源研发基金”,为使用太阳能、风能、生物燃料和其他清洁可替代能源的企业提供250亿~450亿美元的税收抵免。在通过政府牵头、财政补贴等方法加强低碳技术产业化的同时,美国力求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这些法律法规对于美国各个行业的节能减排规定了明确的法律约束和指标控制。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不仅设定了美国温室气体减排的时间表,还引入温室气体排放权配额与交易机制。其主要内容包括:①排放总量控制。对约占温室气体排放量85%的排放源设置了具有法律约束力且逐年下降的总量限额。②配额发放。排放源对其排放的温室气体须持有相应数量的排放配额,并可以交易、储存和借贷。最初几年对排放配额中的80%进行免费发放,之后随着总配额的减少,免费发放配额也将逐年减少。③治理结构。除美联邦环保署和国务院外,还授权美农业部、美能源管理委员会、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分别负责相关监管。

3.4日本

日本在新能源推广方面同样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同时,日本采取了许多财政货币手段支持低碳物流企业的发展。2006年,经济产业省编制了《新国家能源战略》,通过强有力的法律手段,全面推动各项节能减排措施的实施。2008年5月19日,日本内阁综合科学技术会议公布了《低碳技术计划》,设计出一套低碳技术战略图:一是今后5年将在低碳技术创新方面投入300亿美元,开发气温变化监测与影响评估技术等;二是在强调政府在基础研究中的作用和责任的同时,鼓励私有资本的投入;三是建立官、产、学密切合作的国家研发体系,提高技术研发水平和效率。2009年,日本政府推出的经济刺激方案延伸和细化了2006年提出的《新国家能源战略》,如发展环保车等。日本政府通过政策性银行,如日本开发银行(DBJ)、日本中小企业融资公司,对进行节能投资的企业给予贴息和低息优惠贷款。企业改造现有设备、减少化石能源消耗、资源再生利用的技术开发项目,享受国家规定的特别利率优惠。

4我国物流低碳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通过参考国外低碳物流发展经验,针对我国现状,笔者从制度建设、低碳意识培养、低碳物流技术发展应用以及低碳物流人才培育四个方面提出我国物流低碳化发展的建议。

4.1制度建设

(1)税收政策。要限制各物流企业的碳排放量,首先必须制定碳排放标准,即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套检测和评估体系,即“碳预算”体系,以确定我国物流业减少碳排放的潜能。引入“碳预算”措施,要求各大物流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各自的碳预算,制定出各自的减排和低碳发展战略,详细列出减排项目;政府将对这些项目进行测评,确定各物流企业的减排潜能和任务。该“碳预算”措施要每隔五年进行一次,以适应物流企业低碳发展的进度。政府依据“碳预算”措施所确定的具体减排数值制定税收政策,减少的碳排放量少于这一数值的实行较高的税率,高于这一数值的实行较低的税率。同时采取更多促进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的税收政策,对相关企业给予税收优惠。(2)补贴政策。政府的补贴政策主要通过各种基金的形式实现。一类是物流企业低碳发展基金。该基金主要用于对开展减排及能效改进活动的企业补贴部分资金、对引入特定节能技术的中小型物流企业补贴资金。另一类是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其中一部分用于支持物流低碳化发展。与此同时,国家规定一系列物流方面节能产品,如小排量汽车等,并对这些产品给予价格折扣,从而实现对其购买者的补贴。(3)政府采购。国家制定完善低碳采购政策。撰写低碳目标,公布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政府采购清单中要包括涉及运输低碳化的节能车辆和涉及包装低碳化的绿色包装等;将采购低碳化制度化、法律化。政府采购应当逐步建立起低碳采购网络,覆盖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等,利用地方政府采购手段支持低碳物流企业的发展。地方政府可考虑将政府采购中涉及低碳物流部分的合同向物流企业以特定的方式和政策进行倾斜,培育和做强低碳物流企业。(4)金融市场。从市场层面来看,在建立“碳预算”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并设立物流分市场。通过规范自愿减排交易和排放权交易试点,完善碳排放交易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建立企业间跨省区的物流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优化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以最小化成本实现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在货币市场领域,对进行节能投资的物流企业给予贷款贴息和低息优惠贷款;在资本市场领域,支持低碳物流企业上市融资,对其上市提供各种优惠政策。

4.2低碳意识培养

要想让企业和民众都把低碳提上议程,不仅要让其了解有关低碳的常识,更要切实落实低碳生活、低碳物流。首要的工作就是提高企业与民众的低碳意识。政府应结合低碳意识普及现状,采取适合的方法来达到宣传低碳意识的目的。在制度和法律层面上,政府应出台有关低碳化物流的指导性文件,以便于指导和完善物流低碳化的工作,使之能够以正确的方式进行。在社会层面上,政府可以借助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等行业协会,通过组织的活动和宣传,让更多的企业和个人从更专业的角度了解和学习低碳物流。

4.3低碳物流技术发展与应用

(1)加快物流结构调整。通过政策调整和体制创新,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物流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和产品推广,逐步形成以低碳为特征的物流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促进区域整合。将不同区域的优势资源整合在一起,合理利用水运;有效利用区域物流中心,减少迂回运输和倒流运输;促进地区间的交流,使跨区域运输更便利。②加强模式结合。将各种运输模式综合考虑,促进多式联运的发展。为此,我国必须要推动建立物流标准化体系,使各种运输方式能方便地相互转化,实现无缝链接。③优化物流结点。国家统筹规划物流园区的建设,从物流结点的辐射范围到其内部的设施布置,都要采用最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方式。④发展清洁运输模式,促进管道运输的建设和水路的利用。(2)优化能源结构,发展低碳运输。①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对于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要有相关责任部门对企业的执行力度进行监督和管理,把减少碳排放的任务切实落实到每个企业;对于达标企业和不达标企业的认定要真实公正,奖惩措施的实施要公开公平。②重视政府引导作用。率先在公共服务领域进行低碳运输示范,促使企业效仿。③开展低碳运输专项行动。以专项行动为契机,规范物流运输市场。我国在2010年启动的“车、船、路、港”千家企业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促进建立节能减排监测考核体系,依据营运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建立营运车辆准入、退出制度等一系列节能减排规章、制度、标准,使其制度化、规范化。这类专项行动值得推广和扩大。(3)扎实推进低碳试点。组织试点省区和城市编制低碳发展规划,积极探索具有本地区特色的低碳发展模式,率先形成有利于低碳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积极开展低碳物流园区、低碳运输模式试点。低碳试点的有效开展,将在全社会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为使试点工作顺利实现既定目标,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城市和项目,同时要积极关注并调整试点工作的进行状况。

4.4低碳物流人才培育

首先要进行低碳物流人才需求预测和调查,制订科学的培养目标和规划,发展多层次教育体系和在职人员培训体系。同时,国家对各大院校的物流专业课程建设给予适当补贴。还要注意加强与国外物流教育与培训机构的联合与合作,深入学习国外低碳物流发展经验,培养高素质物流人才。

低碳发展建议第6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气候变化 清洁发展机制 能源 印度

一、全球低碳经济发展概况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减低温室气体排放为标志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实质是通过技术创新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从而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如今,低碳经济成为全球认可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经济方式。

同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印度,都是亚洲大国,都面临着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和保护环境的巨大压力。在碳金融的道路上,中国和印度两国都担任着重大责任,为亚洲和世界做出较大贡献,但是,中印两国低碳发展的道路却有所不同。

二、印度低碳经济业务发展状况

作为亚洲的另一经济大国,印度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上日趋成熟。无论是在碳金融的发展机制,还是碳融资的政策环境,印度较中国更为成熟。

首先,从碳排放量来看,美国的人均排放量是19.1,澳大利亚18.7,加拿大17.4,中国4.6,印度只有1.2。而各国在全球二氧化碳排放中的份额,印度排在第17位。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印度的能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在过去20年中印度的GDP增长在8%以上,工业生产增长率达到8%,能源消费却只有4%,单位GDP耗量从0.3降到0.16。其次,碳排放权交易的重要形式――清洁发展机制在新兴工业国中国和印度出现了不同发展趋向。当中国的CDM还局限于大企业圈子,而在印度已经变成一种新的民间管理形式,形成了一股自下而上的推动力。再次,场内碳交易和碳融资方面,印度国内也已经形成了较为宽松优越的环境,有力支持了印度本地CER的出口。两个交易所推出了碳金融衍生品交易,包括多种商品交易所(MCX)推出的欧盟减排许可(EUA)期货和5种核证减排额(CER)期货,以及印度国家商品及衍生品交易所于2008年4月推出的CER期货。印度所签发的CER与中国签发的相比,具有2-3欧元的溢价,流动性更高。

三、印度碳金融道路对国内碳金融发展的启示

1、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概况

中国已成为全球认可的最具潜力的减排市场,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我国在2012 年之前不需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只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参与CDM下项目的开发。从2006年起,中国超过美国,一跃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具有潜力的碳减排市场和最大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供应方。截至2009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数量达到2200个,签发的减排量约为1.5亿吨,合作项目主要集中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节能和提高能效等方面。在碳交易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08 年以来,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为代表的交易所纷纷成立,其他省份也在加紧筹备成立碳排放交易所。自2007年推出中国绿色碳基金以来,先后在北京、山西、大连、温州等地相继启动,规模不断扩大;商业银行也积极跟进,推出了CDM 项目融资和挂钩碳交易的结构性产品以及CDM 融资顾问等业务和产品,并得到快速发展。

2、中国低碳经济发展障碍

与邻国印度相比,目前国内低碳经济及碳金融市场发展依然遇到不少瓶颈。除了政府规制上的欠缺,低碳经济认识不到位,民间组织与相关金融组织的参与程度均欠火候。

首先,国人对低碳经济、CDM机制和“碳金融”的认识尚不到位,民间与金融机构参与力量不足。印度企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企业不仅能够足够的信贷支持开发单边CER,并且企业自身也愿意承担开发的成本以及风险。两家印度的碳交易所成立后,本地CER在市场上流通,形成了比较充沛的供给。另外,印度的环保NGO组织力量不可小觑,提高了公民环保意识。印度金融机构较中国来说介入更为深入,中国的金融系统目前还没有把环境权益作为金融机构可以投资的产品。低碳经济、清洁发展机制和“碳金融”是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兴起逐渐被中国所认知的,由于在中国经历的时间短,国内许多企业并没有认识到其中的潜在商机。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用市场化来解决环境问题,中国的金融实体也没有参与到解决环境问题中来。

其次,政府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还未起到应有的作用,低碳经济实施环境风险的计算和实施水平应得到提高。印度的金融机构、企业和大量民间组织基于自身判断,能够承担风险,其场内碳交易能够推出并保持一定成交量,这是市场的选择。从更深层次看,还这与一个国家对整体环境风险计算和控制的战略选择有关,与该国的企业对环境风险预测和把握的意愿及能力有关。尽管中国政府比较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但目前仍缺乏配套的碳经济发展扶持政策,由于没有明确的激励政策和优惠措施,致使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低碳经济发展内在动力不足。地方政府也仅仅局限于眼前的经济发展,而忽略了排污权等碳金融的交易。国家政府机构首当制定和完善碳金融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碳金融业务的发展。

四、基于印度低碳经济发展的中国碳金融发展建议

同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印度,都是亚洲大国,都面临着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和保护环境的巨大压力。通过总结印度的低碳发展历程以及低碳经济对策,为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带来启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不仅要注意加强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大规模使用,而且要配合社会经济体制机制的改革与调整,及早周密地筹划发展低碳经济的总体战略。

第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法律法规,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从政府、企业和公众多种层面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借鉴欧美大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经验,在条件相对成熟时创建碳市场,研究制定价格形成机制;制定财税激励政策,综合考虑能源、环境和碳排放的税种和税率,引导企业和社会行为,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国家应鼓励地方政府尽快出台相关的地方低碳经济法规,规范低碳经济的内涵、模式、发展方向和评价体系等。

第二,加强民众及民间组织的参与程度。目前,中国民众对低碳消费意识还略显淡薄,没有养成良好的节能减排的消费习惯、生活方式和交通出行方式。政府应当大力将低碳概念列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当中,为我国未来的低碳发展创造条件。

第三,中国低碳发展的道路离不开技术创新,应要实现促进国家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大力推广高能效、低排放技术,逐步建立起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以及森林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并且要加强国际政府间合作,引进先进的国际合作机制和国际领先技术,制定行业能效与碳强度标准,使我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乃至领先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增武,袁增霆.碳金融市场中的产品创新[J].中国金融,2009, (24):51-52

[2]蔡博峰,刘兰翠.碳货币-低碳经济时代的全新国际货币[J].中外能源,2010,10-14

[3]郑照宁,潘韬,刘德顺.清洁发展机制的项目融资方式[J].商业研究,2005, (2): 116-119

[4]冯巍.全球碳交易市场架构与展望[J].发展研究,2009, (5):42-44

[5]李岚.借鉴国际经验加快我国碳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J].金融研究,2010, (8): 124-125

[6]杨佳琛.国际碳交易市场及其衍生金融产品分析[J]. 金融财经,2009,(2)133-134.

[7]郭冬梅.印度低碳经济对策及对中国的启示[J].东南亚纵横,2010, (4): 107-111

[8]欧阳国杏.印度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探析与启示[J].技术与市场,2010, (17): 72-73

低碳发展建议第7篇

[关键词]惠州市;低碳经济;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申滢,惠州学院讲师,广东惠州516007

[中图分类号]F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2-0019-05

2007年,主席在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明确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在随后的中国科协年会及政协会议上,低碳经济被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多次提出。2008年初,全球性保护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上海、保定入选首批试点城市;未来3~5年内,(国际)气候组织将在中国发展15~20个低碳城市。“低碳城市”迅速成为自“花园城市”、“人文城市”、“魅力城市”、“最具竞争力城市”之后中国城市的最新最热目标,已有多个城市如杭州、珠海提出了打造低碳城市、申报低碳经济示范区的构想和具体措施。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笔者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是惠州的一大突破口,是惠州获得跨越式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初是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在2003年2月24日发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自皮书中提出来的。英国政府早在上个世纪末就开始意识到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并开始致力于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的行动,白皮书首次提出英国建设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目标,开创了世界低碳经济发展的新纪元。2005年在英国召开的由20个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的环境和能源部长参加的“向低碳经济迈进”的高层会议之后,低碳经济的概念迅速为世界许多国家采纳接受,最终成为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成为一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自2003年英国提出低碳经济后,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诠释。目前,低碳经济已成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经济前沿理论,但至今却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低碳经济的分析,本文认为,低碳经济是指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降低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具体包含:低碳的生产方式,通过低能耗、集约式的能源和资源利用,降低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缓经济增长给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带来的压力;低碳的能源供应和消费体系,通过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加低碳和无碳能源的供应,控制化石能源使用量,使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引发的碳排放脱钩;低碳的生活方式,通过社会节能减排,抑制高能耗产品消费,改变人们的高碳消费倾向和高碳偏好,减少碳足迹,实现低碳生存的可持续消费模式。

二、惠州市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一)能源消费总量平稳增加

2008年,全市各县(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质量明显提高(图1)。初步核算,各地的C-DP增长分别为:惠城区12%、惠阳区11.5%、大亚湾区10.2%、惠东县12.5%、博罗县13.5%、龙门县13.5%。同时,全市能源消费也相应增加,2009年前三个季度,全市能源消费总量为945.97万吨标准煤(等价值),比2008年同期上升12.39%。全市能源消费总量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达699.57万吨标准煤(等价值),同比增长14.57%,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74%,贡献率高达85.3%,第二产业中,又主要集中于工业企业,达684.3万吨标准煤(等价值),同比增长14.81%,是拉动全市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的主要原因。

(二)县(区)GDP能耗均显下降

2009年前三季度,各县(区)的综合能源消费总量增加,而各县(区)在经济增长提速的同时加大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节能监察及关闭落后产业的力度,在节能方面,截至2009年底,全市淘汰了24台火电机组、110万吨小钢铁企业和332万吨小水泥等落后产能,减少能源消耗超过70万吨标准煤;在减排方面,COD(化学需氧量)累计减排1.31万吨,顺利完成省下达的减排任务。单位CDP能耗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降幅分别为:惠城区3.15%、惠阳区5.08%、大亚湾区1.82%、博罗县3.89%、惠东县3.34%、龙门县4.6%。

(三)石化工业发展改变能源消费格局

由于受新项目中海油项目投产的影响,惠州市首次出现原油消费量,且一出现即高居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消费量首位,2009年前三季度的原油消费量为407.64万吨,折合标准煤为582.4万吨;其他石油制品的消费量与其不相伯仲,为217.7万吨,折标准煤为276.5万吨标煤。两种能源品种的消费量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71.4%。同样,受新上项目的影响,液化天然气也是首次出现在消费量三甲的位置,消费量为72.62万吨,折合标准煤为127.6万吨(图2)。

(四)综合能源消费行业分布明显

在全市34个工业行业大类中,综合能耗超过10万吨标准煤的行业分别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82,83万吨标准煤,当量值),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业(75.82万吨标准煤,当量值)、非金属矿物制品业(68.87万吨标准煤,当量值)、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55.72万吨标准煤,当量值),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7075万吨标准煤、当量值)。五大行业的累积综合能源消费量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总量的91.2%,同比上升15.34%。中海油1200万吨炼油项目投产之后,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业的综合能源消费量同比增长了59倍,环比增长1.4倍。

(五)工业用电量平稳增加

全市工业企业用电量为84.1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9%,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继二季度扭转跌势后,电力消费保持平稳增长,其中重工业更是取得两位数的增幅,达13.9%,而轻工业仍处于下降区间,降幅逐月收窄。

三、惠州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现阶段惠州市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过程之中,低碳发展不能以牺牲工业发展为代价,低碳发展模式必须是工业化、城市化和低碳化并行发展的模式,发展低碳经济还不能抛弃“高碳”产业,而是要在降低碳排放量中,即低碳化过程中推进工业化,优化产业结构。依据当前我国政府提倡的走低碳之路,结合惠州市实际情况,提出惠州市发展低

碳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一)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产业支撑体系工业领域

由于在产业结构中,能源消耗大的是电力、石化、化工、电子等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单位产值耗能量较小。初步核算,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GDP)1290.4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0.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759.4亿元,增长11.5%;第三产业增加值440.3亿元,增长12,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1:58.9:34.0调整为7.0:58.9:34.1。同时,2008年全省生产总值35696,46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70.23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8402.64亿元,增长11.4%;第三产业增加值15323.59亿元,增长9.1%。第三产业增长比例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从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来看,惠州还是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70%的水平。因此,未来惠州市应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上,利用水运、轻轨、高速公路等资源,努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现代商贸流通业、现代旅游业以及医疗、社区服务等消费产业,在提高GDP的同时降低碳排放。

发展低碳经济,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发展低碳经济还需要调整惠州市工业领域产业结构,推进工业行业升级换代。对于单位GDP碳排放量大、减排速度较慢的工业行业,如石油加工、炼焦、电力等的生产,应该限制其发展;鼓励发展那些碳排放量小、单位GDP增加量下碳减排量较大的行业,比如机械、电气、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大力发展低碳模式企业。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可以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强度,促进惠州市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

石油、天然气、煤等化石能源均为高碳能源,对大气变暖影响极大,而且这种有限资源只能越用越少,难以维持经济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模式主要依靠清洁能源替代燃煤能源,以及提高能源效率来实现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水能经济、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和生物质能经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会大大减缓碳排放的增长速度。鉴于石油及其他石油制品在惠州市能源消费中的主导地位,要大力推进石油净化技术创新,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利用惠州市日照充足的自然条件,推广太阳能供热和太阳能光伏发电;利用惠州市新能源的产业体系,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的新能源与其他可再生能源,比如风能,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建中曾说:“地球接受的太阳辐射能大约有20%转变成风能,全球风能总量如果1%用来发电,就能满足全部能源消耗。”惠州具有绵长的海岸线,发展风电是能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鼓励农村推广生物质能技术,最大限度地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实现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的逐步脱钩。

(三)树立低碳意识,提倡低碳生活方式

惠州市各级政府机关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开展创建低碳型机关活动。各级教育部门及相关院校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及低碳城市建设内容渗透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从小培养儿童青少年的节约、环保、绿色经济和低碳意识。企事业单位、社区等要经常性组织开展低碳宣传,大力宣传建设低碳惠州的重要性、紧迫性。开展低碳机关、小区、学校、酒店、家庭等创建活动。

积极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从传统的高碳生活和消费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尽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出行或以步代车,倡导生活简单、简约化,尽量减少奢侈消费。推进住房节能装修,采用节能的家庭照明方式和科学合理使用家用电器,倡导消费惠州本地生产的产品。

(四)政府支持,引导企业参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

清洁发展机制(CDM)是《京都议定书》发达国家缔约方首位实现其部分温室气体减排义务与发展中国家缔约方进行项目合作的机制。该机制鼓励企业通过参与CDM项目履行自身减排职责的同时,还可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截至2009年3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准的项目有1935个,而惠州只有4项,因而惠州参与的项目非常之少(表1)。

对于惠州市而言,利用清洁发展机制,通过项目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资金,既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又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工艺生产水平,符合我国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国内众多企业目前对CDM项目了解不多,这主要是政府层面上的宣传不够,另一方面,由于CDM项目开发使用的语言是英语,而且CDM规则较复杂,技术性很强,因此国内成立这些专门的服务机构比较少,因此,惠州市政府需要出台支持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发展CDM项目的政策,促进更多的企业进入CDM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