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低碳城市的意义(合集7篇)

时间:2024-03-11 14:44:25
低碳城市的意义

低碳城市的意义第1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保护运河;利用资源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试论在运河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及途经

收录日期:2012年7月25日

大运河是中华民族南北文化交流的桥梁,更是一项融注了人民智慧、流淌着中华文明的重要人类文化遗产。运河在城市中讲述着这座城的历史,或浩浩荡荡依然肩负运输、调水重任,或默默地注视着城市的发展和变迁。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使运河原有的生态环境受到种种威胁。在运河城市发展“低碳经济”,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低碳”指更少的温室气体排放;“经济”指社会物质生产、流通、交换等活动。其实质是一种绿色的经济循环模式,倡导资源少投入,能效高产出。运河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维持生态环境稳定、可持续;同时,也要用“低碳”的理念保护运河、利用运河资源,力求用最少的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生态、人文效益,从而促进城市建设,打造城市特色。

一、运河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发展低碳经济的概念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倡减少人类生产生活温室气体排放的背景下提出的,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预示着世界范围内生态文明发展模式的兴起。

1、有利于为运河保护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我国城市化进程大有燎原之势,大量的能源消耗、土地和景观改造史无前例。据统计,我国2007年是煤炭出口量大于进口量的国家,而2010年上半年的煤炭净进口量比2009年上半年增长约70%,仅次于能源稀缺国家日本。可想而知,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量也随之不断攀升。煤炭的使用以企业为主,企业在大量释放温室气体同时,常伴有废水排放和噪声污染,这些势必改变城市生态环境,对河流、河道生态环境造成威胁。因此,在运河城市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运河生态保护。

2、有利于建立可持续的生态循环,形成地域生态特色。地球上有三大生态系统——森林、海洋、湿地。湿地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缓解温室效应等功能,被誉为“自然之肾”。全球湿地面积占仅6%,为全球约20%的生物提供了栖息地,但湿地面积仍在缩减。因此,无论从经济学还是生态学的观点看,湿地都是最具有价值和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

运河属于人工湿地,得到国际湿地公约的认可。合理地保护运河,低碳发展城市,不但为我们营造了较好的城市气候,减少新病种的产生,也保护了运河,丰富了运河生物。在此基础上,根据城市气候特点,有地域性的种植会极大丰富城市河道景观,从而打造出城市生态特色。

3、有利于社会文明、城市文化建设,教化于民。若能将“运河城市”与“低碳经济”在发展建设的过程中联系起来,当运河的保护工作及其周边的环境整治也“低碳”发展、“低碳”建设的时候,势必对市民,甚至外来游览者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运河是一个城市的母亲河,往往记录着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保护运河和整治运河周边环境的举措中融入“低碳”的理念,大量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如户外太阳能发电路灯),能有效倡导节约和绿色消费。同时,正确弘扬运河内在的文化精髓,充分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不但能丰沛城市文化底蕴,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还能增强市民的城市荣誉感和荣辱观,从而加强全市人民的凝聚力,推动文明发展进步。

二、运河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途经

1、实现遗产廊道、城市“绿道”合二为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应结合该城市特色,避免出现“千城一面”。大运河是贯通中国古代南北的水路,在现代,它是我国没有省、市边界的文化遗产走廊。河道的保护是每个运河城市的义务和荣誉,城市规划部门应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区域空间生态管制,确保遗产廊道在城市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中得到合理地保护和利用。可结合城市实际情况通过沿河绿化、建造带状公园绿地等形式对河道进行保护。这样既保护河道不受构筑物侵袭,丰富河道物种,又为城市景观生态格局补充了“绿道”,调节了城市气候。

2、企业加强自身责任感,广开思路发展“低碳经济”。企业是低碳经济的第一执行者。根据我国国情,以大量的资源投入和对环境的污染换取企业产品,是目前我国最尖锐的社会矛盾之一。各类企业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建立健康的企业文化,是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保障和直接执行力量。发展低碳经济促使企业承担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责任。一是企业本身就要做到低能耗、低排放;二是利用国家有关政策积极迈向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企业要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社会责任的一种自觉行为,建立起节约的责任制度,积极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力开展科研工作,鼓励科技创新。作为政府,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企业要积极响应,充分利用。为帮助企业早日走上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我国税收、信贷等方面都有相应的减免和补贴政策。日前,我国将全面推广节能服务公司,企业所有节能需要的设备、技术、资金均有节能服务公司承担,企业仅支付部分因节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即可。同时,国家对节能公司进行补贴,节能公司每节约一吨标准煤,国家补贴240元,地方补贴60元。2010年是我国节能减排的攻坚年,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帮扶将为企业走上“低碳”提供平台。

3、让发展“低碳经济”深入人心。发展低碳经济,仅靠政府的措施和企业生产的自觉是够的。要让发展“低碳经济”的观念永远持续下去,必须使其深入人心。使每个公民有履行“低碳”的义务也有监督“低碳”的责任。把节约当作一种社会公德,自觉遵守。市民参与低碳城市的建设就是要树立绿色生活观念,提倡节约,反对浪费。推行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提倡物品的重复使用。积极采用“低碳产品”;积极参与到“低碳”建设中来,推行全社会的低排放运动。城市是人类聚居活动的产物,它仅是一个载体,人在其中的生产生活活动才是城市的实质,当人们改变了生产、生活观念,以能源、环境的低投入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先进科学技术为生产的主要动力时,我们才正真走上低碳经济的路,才有可能建设低碳城市。

三、郑州市运河保护与发展“低碳经济”

郑州,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水文环境,历史上曾是大运河贯穿南北、联结东西的交通要地。郑州段运河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沿用约1500年。郑州市历史文化渊远,现代城市建设不能脱离历史背景和城市资源。合理保护大运河,发掘其内涵价值,以历史文化为依托,在郑州发展“低碳经济”,是郑州市经济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双赢的重要举措。

1、注重郑州段大运河历史文化的研究。河洛文化是大运河历史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对其进行正确、深入的研究,我市大力开展了各项勘察、研讨工作。邀请北京和省、市各相关部门(水利、地质、文物等)的专家学者以及村镇知情人士,组织召开了大运河勘察研讨会。对勘察中的新发现予以认真的研究和讨论,总结其价值和意义,证实河洛文化在大运河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正确深刻的认识郑州段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使保护、宣传工作更具层次。

2、积极的保护和利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与大运河相关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因大运河漕运享有伟业和美名的康百万庄园,建于明末清初,其家业兴盛十二代,四百余年。为恢复康百万庄园的历史原貌,进一步发展旅游业,郑州市对庄园进行了一系列保护维修和绿化。现庄园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成立有专门的文物保护机构,职工80人。

为加强遗址的保护和宣传工作,进一步扩大文化遗产的社会影响力,在当地政府和周围村民积极配合下,电视成了以康百万为题材的电视剧拍摄,全国观众播出。康百万庄园自我保护的同时发展旅游业,不但提供了就业岗位,还把大运河文化推到了银幕前。这便是郑州市发展低碳经济,节约利用资源,保护遗产与城市发展共赢的典型例证。

3、以大运河申遗为契机,开展新农村建设。自大运河申遗工作启动以来,借大运河遗址维修保护和环境整治之机,开展当地新农村建设,有效地加强了农村政治、文化体系建立,完善了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

当地政府对河道及相关遗址维护和整治工程,使长期居住在运河周边的村民们,对运河原本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对村民起到了耳濡目染的教育作用,并美化了农村居住环境,带动了经济的发展。这些村民们切身感受到的变化,能促使他们思想觉悟的提高,更有利于当地政府将来开展工作,有利于城市发展、社会进步。我们在保护运河的同时,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为将来城市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不但能为城市发展节约资本投入,也是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而运河城市发展低碳经济较之其他城市更应先行,先行“低碳”保护和“低碳”利用,从而推动整个城市发展低碳经济。

主要参考文献:

[1]谢军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08.12.

[2]任力.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社会科学家,2009.2.

低碳城市的意义第2篇

Abstract: The carbonneutral system has been playing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constructing low-carbon cities. Firstly, 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 of "carbonneutral" and takes the Beijing zero-carbon auto allowance as an example. By using the game theory and image analysis, it lays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carbon compensation system". Secondly,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arbon compensation system through using the SWOT analysis method. Lastly, the author raises several points to better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arbon compensation system. The carbon compensation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has been increasingly popular for the recent years. The focus of the article lays on the public awareness of the carbon compensation so as to construct a reasonable carbon compensation system.

关键词:碳补偿;低碳城市;零碳车贴

Key words: carbonneutral;low-carbon city;zero-carbon auto allowance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5-0005-03

1 碳补偿的内涵及其意义

随着中国越来越多的城市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一个名词逐渐走进中国人的生活――碳补偿。所谓碳补偿,就是一种特殊的环保方式,人们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

2006年,《新牛津英语词典》将carbonneutral这个词评为2006年度词汇,并将它正式编列到字典当中。而carbonneutral的意思即为碳中和,碳补偿。2008年12月,中国首个官方碳补偿标识――中国绿色碳基金碳补偿标识。如果公众愿意加入“消除碳足迹,参与碳补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活动,自愿捐资到中国绿色碳基金进行“植树造林吸收二氧化碳”的活动,就可获得碳补偿标识。2009年3月9日,中国艺人周迅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创立的环保意识推广项目“OUR PART我们的贡献”也将不遗余力地承担地球公民的责任与义务,并将“碳补偿”进行一辈子。《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增强森林生态系统固碳减排能力,改善生态系统。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主席提出: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所以在这样政策支持下我们更有必要将“碳补偿”进行到底。

严格意义上来讲,碳补偿是一种奢侈行为。因为碳补偿实际上是为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付帐。但是,事实上,当城市的文明程度达到一定高度,大规模减少城市碳排放就会变得十分困难,而且其成本会很高昂。这时,购买碳补偿就会显得相对经济实惠。所以,在构建低碳城市的进程中,碳补偿机制的作用会变得越来越大。

2 国内外碳补偿机制的实施情况

2.1 国外碳补偿机制的应用 由于发达国家的节能减排措施相对科学,所以大规模地减排民用碳排放变得相当困难,所以碳补偿在国外民众中的受欢迎程度很高,碳补偿的行为也风靡发达国家。在几个重要的发达国家中,碳补偿行为一般由民众自发的一种环保行为。2003年,美国电影演员迪卡普里奥就付钱在墨西哥植树,用于抵消他制造的二氧化碳。自称是美国第一个碳补偿公民。2005年,好莱坞影片《辛瑞》成为第一部碳补偿影片。美国前副总统戈尔2006年执导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时也计入了碳补偿成本。英国最大的零售商特斯科超市宣布,超市内商品将贴上显示“碳足迹”的标签,告诉消费者,生产、加工、运输这些商品产生的二氧化碳总量。

同时,碳交易也变得日益风行,碳交易是《京都议定书》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排减,以国际公法作为依据的温室气体排减量交易。在6种被要求排减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CO2)为最大宗,所以这种交易以每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为计算单位,所以通称为“碳交易”。其交易市场称为碳市(Carbon Market)。

发达国家通过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和资金上的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并以此来弥补自身减排温室气体的指标。

2.2 国内碳补偿机制的试点 上海世博会是中国碳补偿行为的最大试点。公众参与的自愿减排行动,是世博“碳补偿”项目的重要一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低碳交通卡发行不到一个月已售出近2万张。而所谓低碳交通卡,是上海世博会倡导绿色出行的全球首款低碳交通卡,具备普通交通卡的功能,并且每张卡内含有一吨碳指标,即购买一张低碳交通卡通过绿色出行就能减少一吨二氧化碳的排放。在世博园区内,来自全世界的参展方也主动参与“碳补偿”项目。伦敦零碳馆通过场馆设计及各类低碳技术应用,努力实现零排放;比利时馆、葡萄牙馆等已自行抵消碳排放;联合国馆和万科馆将通过上海能源环境交易平台,购买场馆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碳排放。

北京市建立了中国绿色碳基金北京专项,专门管理北京市企业、社会团体以及个人为林业碳汇造林所捐赠的资金。2010年3月30日,北京市直机关工委启动了市直机关党员干部参与林业碳汇行动,领导干部带头购买了“零碳车贴”。每出资1000元的捐款获赠一张“碳汇车贴”,可贴在汽车风挡玻璃上,表明购买者已购买5.6 吨碳汇,通过碳补偿消除了该车一年的碳排放。1000元是北京地区造半亩林地的价格,半亩林地在20年之内可吸收的二氧化碳大约就是5.6吨。购买林业碳汇已成为北京市民履行植树造林义务的重要形式。

同时,广东、山西等地都开始积极发展林业碳汇工程,碳补偿在中国逐渐由理想变成现实。

3 碳补偿机制实施的经济学分析

3.1 博弈分析 碳补偿(carbonneutral)是指通过个人付款、植树等方式对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补偿,从而使个人或企业增加其外部成本,达到合理排放二氧化碳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由于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因此基于博弈论是分析碳补偿机制的重要手段。本文尝试使用博弈论分析碳补偿机制实施的合理性,为碳补偿制度的不断完善提供理论支撑。

3.1.1 模型假设

①假设参加碳补偿计划的A为支持,不参加碳补偿的A为不支持;

②企业或个人自发降低碳排放所带来的收益为k(k>0)(该收益可以是新鲜空气,清洁的河流);

③政府支持碳补偿,无论企业/个人支不支持,均可以获得收益a(a>0);

④政府支持碳补偿,企业/个人若支持,可以得到额外的收益m(m>0);

⑤政府支持碳补偿的概率为P1,企业/个人支持碳补偿的概率为P2;

⑥政府支持碳补偿,碳补偿机制实施成功的概率为P3;

⑦博弈对象:A(企业、个人),B(政府部门);

⑧博弈为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3.1.2 博弈分析

下面进行博弈分析,得益矩阵见表1。

①假如B选择支持,因为m+k+a>a+k>a>0,所以A一定会选择支持;

②假如B选择不支持,那么B的收益将为0,由于A支持的会有收益k,因此A会倾向于选择支持,也就是说无论B是否支持,A都会选择支持;

③由于b+n>n>0,因此B会倾向于支持,所以该得益矩阵的均衡解为(支持,支持);

④假如B选择支持,并且支持成功,A也选择支持,那么B的收益为I■■=P1P2P3(b+n),A收益为I■■=P1P2P3(m+k+a);

⑤假如B选择支持,但支持失败,A也选择支持,那么B的收益为I■■=P1P2(1-P3)n,A收益为I■■=P1P2(1-P3)(a+k);

⑥假如B选择不支持,A选择支持,那么B的收益为I■■=0,A收益为I■■=kP2(1-P1);

⑦假如B选择不支持,A选择不支持,那么A、B的收益均为0。

3.1.3 以北京市“零碳车贴”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①根据我们发放的743张问卷,其中544人选择支持并购买零碳车贴。即P2=73%,假定政府的支持力度为80%,即P1=80%,再假设成功率有P3=60%。所以I■■=P1P2P3(b+n)=0.35(b+n),I■■=P1P2P3(m+k+a)=0.35(m+k+a);I■■=P1P2(1-P3)n=0.233n,I■■=P1P2(1-P3)(a+k)=0.233(a+k);I■■=kP2(1-P1)=0.36k。

②通过比较I■■>I■■,I■■>I■■,所以无论B选择支持与否,A均会选择支持。

3.2 作图分析 在博弈分析之后,为了进一步确定碳补偿机制对减少碳排放的推进作用,下面讲结合北京市“零碳车贴”,运用经济学作图作进一步分析:

3.2.1 前提假设

①假设每一个个体(或企业)的收入不变,为I0;

②将碳排放赋予实体化,视碳排放具有单价,设其单价为m0=■,其中X0为消费者将收入全部用于消费碳排放所能排放的最大碳量;

③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为U0(X,Y),其中X表示碳排放的数量,Y表示购买其他商品的数量,这里假设其他商品的价格为1。

3.2.2 作图分析

下面作图分析,见图1。

原消费者(个体或企业)的消费量为X0,碳排放的价格为m0=■。

①当消费者购买了零碳车贴后,其为此付出了一定的成本,相当于以后的碳排放价格提高了,变成m1=■,为了保证碳排放支出不再增加,因此消费者往往会倾向于嫌少消费,即减少碳排放(减少驾车);

②另一方面,政府得到了消费者(个人或企业)的资金后,添补资金用于我国的绿化等事业,从另一个角度又再次减少了碳排放。

3.3 结论

通过博弈论以及作图分析可以看出,碳补偿机制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即当政府推出碳补偿的机制并积极减少碳排放时,群众会积极响应,主动购买,当他们购买了碳补偿物品时,他们为了维持原有消费的不变性,会倾向于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政府增加国家的绿化面积,从侧面再次减少了碳排放,达到了减少碳排放的目标。

4 碳补偿机制的SWOT分析(以北京市零碳车贴为例)

4.1 S分析

4.1.1 民众认可度的优势 单纯的捐款形式已经使民众感觉反感,而通过自愿认购零碳车贴的方式来达到募集碳汇林工程资金的方式显得有新鲜感和亲和力。认购零碳车贴者可以通过中国绿色碳基金会的平台查询自己认购的1000元的碳补偿基金的流向。这种方式,使民众捐款变得公正透明,并且认购者可以获得一张零碳车贴来证明自己已经补偿了一年的汽车碳排放量。

4.1.2 政府支持度的优势 北京市正在构建低碳城市。中国绿色碳基金北京专项的成立也证明了政府建设低碳城市的决心。零碳车贴的发行,得到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北京市的政府车,公务员私家车将率先成为认购零碳车贴的主力军。而政府的带头作用也会更好地鼓励民众认购零碳车贴的热情。

4.1.3 宣传力度的优势 零碳车贴的推行起到强大的宣传效果,这将使绿色出行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它将起到正面宣传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它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观念,使人们自发的绿色出行,低碳生活。

4.1.4 减轻交通压力的优势 北京的交通压力是巨大的,无论是单双号限行政策还是私家车限额认购制度都是为了缓解北京的交通压力。零碳车贴也许会成为另一种使人们主观上去减少使用私家车的方法。零碳车贴将会让绿色出行的概念深入人心,从而间接地去减缓交通的巨大压力。

4.1.5 提高知名度的优势 无论是个人认购零碳车贴还是企业集体认购零碳车贴,这都将提升认购者的知名度。尤其对企业来说,花费少量的金钱在公众面前树立一个良好的社会形象无疑是物有所值的。

4.2 W分析

4.2.1 政策法规的不完善 迄今为止,中国绿色碳基金会依然是一个非官方机构。在碳补偿方面,我国依然确实政策上的规范和支持。关于碳的定价,以及碳汇林工程的选址均无明确定位。只有通过合理的法制法规去完善它,碳补偿机制才有更好地发展空间。

4.2.2 缺失良好的社会导向 民众会有一系列的担忧,害怕零碳车贴将会成为另一种变相的收费形式。据不完全统计,在北京市普通私家车每一年的综合支出在15000元左右,看似1000元的零碳车贴收费并不高昂,但是这不能成为一种收费形式。整个碳补偿机制是建立在自愿的原则上的。

4.3 O分析

中国大力建设低碳社会的机遇。如何构建低碳社会和低碳城市是今年的一大热点。而建设低碳社会不仅仅是从大方面去强制节能减排,如何从生活细节上去实施节能减排的目标是一大问题。碳补偿机制就提供了一个思路,这种非强制的措施能有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生活,使之达到低碳生活的目标。

4.4 T分析

4.4.1 碳补偿依然只能小范围推广 狭义上来讲,碳补偿行为算一种奢侈行为,这注定了它不能无限制的推广到各个地方。小范围的试点和小范围的推广将会成为它的发展模式。所以碳补偿不能取代通过政策节能减排这种大方式。

4.4.2 碳补偿产业中潜在的不透明性 作为一种公益行业,很少有人不去质疑其不透明性。如果碳补偿行业无法做到公正公平透明的原则,碳补偿机制将失去民众的信任度和政府的信任度,这会成为碳补偿产业发展的最大阻碍。

4.5 针对碳补偿机制的SWOT分析的总结 通过以上SWOT分析,我们发现碳补偿是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积极效应的,但是如何克服劣势和风险将成为发展碳补偿机制的首要任务。这要求政府建立合理合法的碳补偿规范制度,使碳补偿机制规避潜在风险。同时,我们要明确,碳补偿机制只能和节能减排相辅相成才能够发挥最大的效应。

5 碳补偿机制的推广及几点建议

5.1 碳补偿产业必须形成全国统一的规范,并且争取与国际接轨。加强林业碳补偿领域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引进国际林业碳补偿项目。

5.2 碳补偿产业可以尝试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推广。比如上海世博会的绿色交通出行卡,就可以面向全国发行;北京的零碳车贴也可以推广全国。

5.3 碳补偿行为不仅仅用于民众个体,可以广泛用于企业中。2009年11月17日,中国首笔企业间碳中和交易完成。2009年11月17日,上海济丰包装纸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济丰”)委托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以上海济丰的名义在自愿碳标准(VCS)APX登记处注销一笔6266吨的自愿碳指标(VCU),并向厦门赫仕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厦门赫仕”)支付相应交易对价。由此,国内首笔碳中和交易完成。此例说明在企业中,碳补偿行为也可以得到推广。该行为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品牌知名度。

5.4 碳补偿产业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减少贫富差距,平衡区域的发展。森林具有多种生态价值,其中森林二氧化碳汇集量是最容易计量的生态服务功能。将森林二氧化碳汇集功能进行货币化,作为生态补偿的切入点,而城市是主要的排放源,山区是重要的吸收汇,所以生态平衡同时也会促进经济的平稳发展。

5.5 培育林业碳补偿交易市场,制定林业碳补偿交易规则及相关方法标准,充分利用中国林业产权交易和相关环境交易所的交易平台,培育林业碳补偿市场,发展壮大绿色碳基金,推动公众参与志愿碳市场。

5.6 建设覆盖全市的碳补偿宣传网络体系,搭建公众参与林业碳补偿的网络平台。在主要机场,政府办公大厅,剧院,图书馆等公共场所选择20多个具有代表性地点,安置网络终端查询机和林业碳补偿宣传广告机。将林业碳补偿宣传网络体系拓展到各大信息亭的多个网点,使林业碳补偿宣传体系覆盖到全市。

5.7 大力开展宣传,推广碳补偿理念,包括社会广泛关注和媒体宣传报道,还可以以音乐等为载体宣传林业碳汇应对气候变化的公益性活动。

5.8 制定发展规划,扩大绿化面积,增加碳存储量。包括全面完成宜林荒山地造林,加强郊区绿化卫星城建设,加强滨河森林公园和重点乡镇公园建设,积极推进垂直绿化,立交桥绿化,墙体绿化,阳台绿化,停车场绿化,屋顶绿化。

5.9 制定林业碳补偿计量监测技术标准,不断完善计量监测网络体系建设,为生态效益促进和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低碳城市的意义第3篇

关键词:低碳;城市规划;现状;意义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国内外研究及发展动态

和其它泛泛而谈的规划理念不同,低碳城市的研究必须建立在科学合理的量化分析基础之上,“碳审计”技术就成为低碳导向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关键支撑。1997年《京都议定书》通过后,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城市即己开始城市碳足迹和碳排放的研究。2003年英国在政府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先提出了“低碳经济”一词,之后通过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计划,进一步将碳减排目标向社区和邻里尺度分解。同时,相关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分析工具,也将气候影响因子和碳排放指标考虑进来,通过多部门合作,建立具体而完备的地方性建筑、基础设施以及社会经济等方面数据的共享平台,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来管理和分析本地化动态信息,以形成对发展政策的技术支撑(邱红、林姚宇,2012)。200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MarilynBrown教授所提交的BrookingsInstitution研究报告针对美国200个都会区的碳足迹,提出城市碳足迹研究的方法论,对低碳城市研究有很大参考价值。美洲发展银行的Magalhaes(2009)等认为城市形态影响了城市的能源消费模式,城市空间结构和街区结构、大小、密度,以及土地利用模式、交通模式等均影响了城市的碳足迹,并通过对巴西首都Brazilia和东南部的Curitiba两个城市燃料消耗量的对比研究,验证了低密度开发的Brazilia相较于适度密度开发的Curitiba,在城市运行过程中消耗了更多的能量。日本学者Harashina(2o09)通过对比东京大都市区与纽约都市区的城市空间结构,认为低碳的城市结构应是多核心的。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的杨沛儒教授等(Yang,2011)则在澳门填海区低碳城市建设的研究中,采取自上而下的系统输入输出(input一output)研究方法(即Brown教授所应用的估计碳排放在区域发展中的总量)和自下而上的空间分析方法,探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intemalstructure)包括密度及空间形态以及碳排放的关系。目的在于让碳足迹的分析落实到城区及街廓尺度,提供了一个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所关注的密度、开发形态及生态绩效的评估等关保等的操作方法。

关于低(零)碳社区(城市)的实践,全球己经有部分成功案例,如1980年竣工的丹麦Beder的太阳和风社区,是由居民自发组织建设的公共住宅社区,以太阳能和风能作为主要能源。再如英国伦敦南郊的BeddingtonzeroEne卿oevelopment仍zEn),占地1.65hmZ,将众多节能减排的措施集中于一个小生态社区中,切实有效地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与之相比,国内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均处于起步阶段。寇有观(2010)认为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即需对城市形态、土地利用、交通体系进行整体研究,并针对不同地区在功能、开发强度、建筑和空间形态方面的差异,提出各地区在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一方面实施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汇的规划设计对策。顾朝林等(2008)认为低碳城市规划理论研究重点在于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城市规划框架,揭示中国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低碳城市生活方式、低碳城市运行系统之间的祸合关系。潘海啸等(2008)认为低碳城市目标下的城市规划应坚持5个导向原则:POD>BOD>TOD>XOD>COD,即步行导向发展>自行车导向发展>公共交通导向发展>形象导向发展>小汽车导向发展;低碳目标下的区域规划应采用“轨道或区域公共交通导向的走廊式发展模式”,且强调区域公交网络与区域空间布局模式相适应。

目前国内低碳城市规划的实践,较有代表性的有天津中新生态城、上海临港新城(上海首批八个低碳发展实践区之一)、曹妃甸开发区低碳发展战略等。天津中新生态城规划总结了生态型规划步骤,即指标体系建立一定位与产业选择~规模确定一空间布局理念与模式确立~配套政策制订,从自然生态格局、用地布局模式、绿色交通理念、生态社区模式、文化保护理念、水资源利用理念和能源利用理念等七个方面总结生态型空间布局理念与模式(杨保军等,2008)。临港新城从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两个层面研究低碳城市形态和土地利用空间规划策略,并提出低碳城市能源和产业规划设想。在总体规划层面,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构建紧凑式城市空间格局,建设绿色交通等(孙强,2011)。曹妃甸开发区则基于碳足迹计算提出了包含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减排、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开发区低碳发展战略(朱越杰等,2011)。

总体而言,我国的低碳城市规划主要还停留在理念和定性分析的阶段,缺乏详实的地方性基础数据,也缺少将“碳审计”技术融入城市规划与设计程序中的经验,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也未就低碳城市规划的实施提出具体方法。

2基于我国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低碳规划框架构建

不同空间尺度上的能耗和碳排放评估及计算方法也不同,对应的低碳城市规划内容和方法亦有所差别。结合我国“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法定规划编制体系,并考虑城市设计等非法定层次规划,在各个层次以低碳规划设计为导向,可相应构建我国的低碳规划框架。

2.1低碳规划空间层次

(1)宏观空间层次

宏观空间层次主要包括大尺度的区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层面。在这一层面,收集有关能耗与城市或地区的人口、社会经济等统计数据,通过比较这一尺度的数据,得到能耗排放情况和城市人口密度、面积等大尺度参数之间的关系,并制定明确的、可定量的碳排放目标。

(2)中观空间层次

中观空间层次主要包括中尺度的地区或街区城市设计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能耗通过由下而上的方法计算,即首先计算建筑的能耗,然后迭加累计。太阳能可接受率在GIS平台上直接计算.在这一层面,研究能耗/太阳能接受情况与更具体的城市规划参数(街区长度、建筑容积率、人口密度、建筑形态)之间的关系。

在中观空间层次的低碳规划上,需要广泛应用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模型。采用主流的三维建模技术,结合城市模型对建模精细程度的要求,组合使用多种建模工具和三维软件平台。例如,三维城市规划应用基于Skyline软件平台开发建设,三维地形场景采用TerraBuilder制作,灰盒子模型和简体模型均采用TerraExPlorerPro生成,精细模型采用3DsMax软件建模。另外也可选择CAD与Creator结合的建模方法:基于真实城市大比例尺高精度地形数据,严格遵循工程项目设计的各项标准和要求,建立逼真的三维场景。可以通过开发各种人机交互辅助工具,尽量减少人工干预,实现自动作操作。

(3)微观空间层次

微观空间层次主要包括小尺度(街廓).在这一层面,太阳能可接受率用更精确的计算工具伍coteet)计算,目的是得到建筑脂区的规划参数与太阳能可接受率之间的关系。该层次更多和建筑单体与小尺度景观设计结合。

2.2低碳规划设计框架

由于低碳城市的实践起步较晚,因此目前尚未形成系统和成熟的规划体系。研究应广一泛收集国内外低碳城市/社区规划的案例,形成案例库,总结分析其规划方法、规划内容和规划实效,为建构低碳城市规划框架提供基础和依据。基于上文的分析和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3结语

低碳规划设计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在国外也无成熟的经验可供参考。在未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低碳为导向的规划设计将成为我国城市规划设计的主导思想之一。在低碳规划设计的理论和实践,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处于起步阶段。作为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大国,我国城市的低碳发展对全球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这也为中国规划师在低碳规划的理沦和实践_L提供了最广阔的舞台,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低碳城市的意义第4篇

碳实际践行,使得伦敦市的环境、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通过探讨,指出其对国内城市发展、建设的积极借鉴意义。

关键词: 城市建设 低碳践行 借鉴意义

今年适逢“十二五”开局之年,各地政府都雄心勃勃

地提出域内发展规划以及各种专业规划,城市建设也多在

规划之列。而随着节能、环保政策的逐步深入,“低碳城

市”也成为炙手可热的“热词”:在2011 年全国“两会”

的提案中,其独占10%的比例;而在Google搜索中输入“低

碳城市”,0.30 秒内即可找到约 3610 万条结果。根据不完

全统计,国内大大小小660 多个城市中,至少有100 个城

市提出了打造“低碳城市”的口号,其热度可见一斑。

但在国内城市建设的历程中,不仅没有一座城市有过

可以量化的减排历史,并且在“低碳城市”建设中,还出

现了诸多怪状。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相

关专家表示,国内目前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城市。

目前国内的“低碳城市”建设依然还是多依赖于经济的

发展,伴随而来的是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快速发展,又

伴随而来的是大家逐渐习惯了或正在习惯着的拥挤的车流、

成片的绿地、污浊的空气。同时伴随的,还有地方政府豪情

万丈的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宣传、地方官员引以为傲的城镇化

率,以及逐渐成为一种常态的圈地卖地大搞开发的土地财政。

反观伦敦市低碳建设,除了一系列废旧资源的二次利

用等国内耳熟能详的节能手段,其城市建设中的低碳践行

对于国内的“低碳城市”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借鉴意义。

伦敦市与国内大行其道的“低碳城市”建设方式的最

主要的区别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交通方式的改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曾经的自行车王国毅然决然地

集体将自行车弃之如敝履,大家转而郁闷于超级拥堵与超

高油价的纠结中。据相关资料,北京市小汽车日均行驶达

45 公里,是东京的2 倍,是伦敦的1.5 倍,首善之区的首

都被称为“首堵”。广州的调查报告称只有15% 的人在使

用单车,其中以月收入2500 元以下的居民为主;而2009

年的使用率更是低至6.6%。国内都市交通方式的“更新换

代”,最直接的结局就是大家蜷缩在有限的汽车空间中,

诅咒着超高的油价,拥堵在寸步难行的车流中,享受着有

车族独有的郁闷。

城市拥堵不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据前期的资料,

我国15 个城市每天因堵车而浪费近10 个亿,而全国600

多座城市中在高峰时段有三分之二城市发生堵车现状),

同时浪费大量资源(据测算,因为交通拥堵全国每年多消

耗燃油数千万吨),而且带来大量的环境污染(按相关资料,

全国汽车发动机空转的时间每减少1 分钟,就可减少1000

吨汽油转化的废气排放;广州市的调查显示,32%的市民

认为空气质量太差而不敢骑车出门),而附带而来的环境

恶化导致的健康问题,堵车带来的心理问题、负面心态等

更是难以测算。

当地时间2011

3

月31

日,英国伦敦市长鲍里斯与

美国加州前州长施瓦辛格一起骑自行车,宣传伦敦的自行

车租赁计划

当国人追求生活舒适交通便利,更用拥堵与消耗、污

染为“面子”买单,纷纷热衷于机动车辆购置为“四子”

中的车子奋斗挣扎时,伦敦正在掀起一场交通方式变革,

市长正将人民引导向自行车革命:市民可以从全市400 个

车辆停靠点任意租借车辆;每天全市自行车行驶量已达50

万次且这一数据还在增加;市内有12 个自行车高速通道,

安全、快捷、连贯的道路可以使骑车人方便地从郊区到达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5•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 年11 月25 日

市中心(而广州市的调查结果显示,42%的市民认为广州

非机动车道不足,导致在广州骑自行车有困难);计划通

过引进10 万辆电动车打造欧洲电动车中心。与之相对应的

是:发达的伦敦市实际上90% 的人们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只有44% 的人有私家车;有私家车的人平常也很少使用。

而北京2008 年私家车占有率即达29%,此后因为制“堵”

的需要采取措施,2011年数据调查降为22%,但其使用率

却远远高于伦敦市。

二、都市种植

区别于国内的都市里绿地、花草的大力倡导和实施,

以及对公用绿地种植的近乎严苛的管理,伦敦就是一个大

菜园:它不断增加空地进行零食、蔬菜种植。伦敦市长提

出的“都市种植”项目更是把这一趋势推向极致:到2012年,

市内将新增2012 个新的种植空间;屋顶、废弃建筑物工地、

公园、被忽视的住宅角落都会被改造为社区菜园;内河航

道提供免费的河边空地,而且利用驳船作为“流动菜园”;

交通局也开发利用铁道两边空地作为菜园――而这在国内

几乎不可想象。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城市的大规模扩张不可避免

地挤占大量的有限土地资源,原来城市周边大量的蔬菜种

植区域也都在或正在城市化进程中被一栋栋高楼大厦取代。

前不久央视记者一番“深入调查”后,更是把菜价飞涨归

结为城市扩张挤占蔬菜种植面积。如何借鉴伦敦的市政建

设经验,有效地保护百姓的“菜篮子”工程,也是我们城

市建设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蔬菜价格高企导致的市民“菜篮子”问题尴尬之外,

蔬菜长途贩运伴随的成本增加、消耗增大,特别是能源消耗、

环境污染增加,也不容忽视――异地购物、长途运输的减

少也是践行低碳的重要内容。这方面,伦敦有值得国内都

市借鉴的地方。

三、限定区域内进行城市化

区别于国内城市的扩张甚至是摊大饼式的盲目扩张,

伦敦市被环绕于广阔的乡村区间内,城市之间的分界线受

到法律保护;所有城市开发和经济增会必须在现有城市覆

盖区域内;要求对土地进行高度的集约化利用。

我国本就是人均土地资源比较缺乏的国家,随着城镇

化建设的推进,以及都市化的发展,有限的土地资源也将

成为经济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一个严峻考验。如何借鉴

先进经验,合理进行规划,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必将成为

国内城市建设和发展中一个重要课题。

通过伦敦市城市建设的经验可以发现,这些发达国家、

•6•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Cheng Shi Jian She Li Lun Yan Jiu•理论前沿•

发达都市的理念和我们的日常大力倡导、推进和引以为豪

的数据、追求差别太大,但是鲜明的结果却会告诉你到底

孰优孰劣:通过一系列低碳倡导和践行,在节约油、气资源,

充分利用有限资源等可以量化的参数之外,环境保护、空

气质量改善,以及市民健康等难以量化的指标更是得到大

幅提高。单就空气质量而言,曾饱受工业化恶果以“雾都”

闻名世界的伦敦,早已今非昔比,其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图)。

图:装在瓶子里的1955年、1970年和2010年空气对比

由于条件所限,国内的城市建设甚至“低碳城市”建

设仍然依赖于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但当多年

以后资源枯竭时,留下的,将只有恶劣的生态环境。而环

境治理空气质量改善的费用,又远非现在以环境破坏为代

价而取得的蝇头小利所能弥补。

气候问题已成为国际共识,节能减排、践行低碳对于

人均资源占有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我们有着更为重要的意

义。在“十二五”之初,在新一轮造城运动中,伦敦市城

市交通方式的改变、加强都市种植以及城市化的限定范围

等手段,对国内改进城市建设中急功近利的措施,推进低

碳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更重要的是,伦敦市城

市建设中先进的低碳理念以及理念践行决心,对国内的城

市发展、城市建设特别是以“低碳城市”建设为目标的地

方政府,具有相当积极的借鉴意义。

参考资料

[1]张耘.北京蓝皮书•北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

(2010-2011)(2011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林衍,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未上马,已脱缰.

《中

国青年报》[N].北京:2010,12.01.第11版。

[3]杜娟.广州自行车出行率提高[N].广州日报.广

州:2011,06.13.A16版。

[4]佚名.施瓦辛格与伦敦市长骑自行车宣传环保

[N]. 中国新闻网. 北京:2011,04.21.

[5]佚名.产业关注[N].江南时报.南京:2008,

低碳城市的意义第5篇

Abstract:Our country promised in the 2009 Copenhagen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that in the year 2020 the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our country will decrease 40% to 45% compared with the year 2005.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emission target,to establish a low- carbon urban planning system is a mark of the new concept. It is also the only way to develop a low- carbon city. Urban planning is the development of low carbon basic strategy of the city,effective strategies and reliable protection.

关键词:低碳城市;城市规划;体系

Key words:low-carbon city;city planning;system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4-0185-01

研究背景:

早在189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斯凡特・阿列纽斯就预测:化石燃料燃烧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从而导致全球变暖。过去100多年来,人类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在2007年,二氧化碳浓度达到了383.1ppm,全球平均气温也因此上升了0.74℃,科学家预测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385ppm是“引爆点”。很显然,控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刻不容缓的事情。

1 全球气温上升源头分析

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太阳活动强度变化、大气气溶胶浓度的变化、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状态变化和海洋的作用是导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的因素。首先,根据近万年来气候变化的地质记录,太阳活动强度变化是造成气温波动的最为重要的因子,但是这种活动强度变化人类对其无能为力。其次,海洋作用主要表现为通过海洋吸热、环流调整等过程对全球气温变化起平衡作用,因此,不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外在驱动因子。第三是土地覆被状态变化,第四是大气气溶胶浓度,这两者都与人类活动有关,城市化进程必然会影响其变化。所以,城市化进程是全球气温上升的主要原因。

2 低碳城市规划在低碳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分析

低碳城市规划是一种土地和空间资源的配置机制,是政府引导城市发展的重要规制手段,也必然成为快速城市化地区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的直接手段。气候变化涉及的人为碳排放成为影响全球增温的主要因素,而碳排放与城市化过程相交织,因此,低碳城市成为遏制全球增温的首要选择。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加速、碳排放日益增加的转型时期,低碳城市规划则是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

3 低碳型城市主体功能区分类是发展低碳城市的基本战略

在推进低碳城市发展模式过程中,各个地区由于基础地理条件不同,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同,经济基础不同,城镇化发展过程和阶段不同,主体功能定位应有差异,具体的低碳发展道路也应有所区别。

低碳主体功能区的思想实质,就是根据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确定区域的发展定位。要从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的生态环境基础、发展任务和功能要求出发,遵循低碳生态城市发展要求,合理定位城市发展方向。从主体功能区三类地区的基本特征、发展需求和限制因素出发,采用不同的发展策略分类引导城市按照低碳生态理念发展,应是中国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的基本宏观战略。

优化开发区的低碳生态城市发展,要注重优化产业结构;集约化布局,提高集聚经济效应;合理安排产业组织,优化行业内资源配置;提升产业技术水平。要强化用地标准,注重土地挖潜,结合新增用地调控,鼓励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要确立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总体发展方向;建立政府环保投资增长机制;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4 低碳城市规划理念是发展低碳城市的有效策略

低碳城市规划是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生态和谐”为城市发展目标,在多学科参与的基础上强化生态学和生态规划的理论知识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通过广泛的部门协商和公众参与对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等来实现城市复合系统的良性运转。低碳城市规划应坚持城市整体规划原则,综合平衡原则,区域协调原则,生态高效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参与管理原则和效益协调原则。

低碳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1)城市低碳现状分析;(2)制定低碳城市规划和专项规划;(3)建立低碳城市指标体系为规划、建设、控制和评估低碳城市提供重要手段和工具;(4)预测和评估。

5 推行低碳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发展低碳城市的保障

低碳城市规划环境评价是对城市规划发展对环境影响进行预评价,通过技术指标与规范性要求对规划方案进行干预,可以有效预防城市发展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低碳城市规划环评旨在从规划缓解强化城市未来发展对可持续思想的贯彻力度。

规划环评工作要遵循早期介入原则、整体性原则、互动性原则、公众参与原则和与相关规划之间的一致性原则。

低碳城市规划环评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以下九个主要方面:(1)规划区域环境状况调查及评价;(2)规划的环境影响因素分析和预测;(3)规划区域资源承载能力分析;(4)规划方案的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5)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6)规划的环境合理性综合分析;(7)公众参与和专家咨询;(8)规划的调整建议和环境影响减缓措施;(9)规划实施的跟踪评价。

6 建立低碳城市规划体系的展望与建议

低碳城市规划是最近城市规划师、官员、学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在今后30至50年中,低碳城市规划应该是城市规划的重点,我们应该在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过程中,探索中国追求低碳城市的方法和手段。

建设低碳城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目标,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低碳城市规划目标的设立、评价体系的建立,对我国发展低碳城市提供了基本战略、有效策略以及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顾朝林,谭纵波,刘宛.低碳城市规划:需求低碳化发展[J].建筑科技,2009,15:40-41.

[2]潘海啸,刘贤腾,John Zacharias,等.街区设计特征与绿色交通的选择[J].城市规划汇刊,2003(6):42-481.

[3]何涛舟,施丹锋.低碳城市及其“领航模型”的建构[J].建筑经纬,2010,2:55-57.

低碳城市的意义第6篇

论文关键词 城市居民 低碳生活意识 必要性

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工作。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代表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国务院已经要求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与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的发展阶段,碳排放量将持续增长,电力、工业、交通、居民生活四部门排放量最大,约占总排放量的90%以上。�豍而从生产领域入手实施碳减排对我国GDP增长有较大影响,越早开始实施碳减排 GDP损失率越大。�豎因此,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从城市居民生活入手,加强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意识教育,以减少衣食住行等一系列活动产生温室气体为宗旨的低碳生活方式更具有现实意义。加强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意识教育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意识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客观要求

马克思主义在批判旧哲学抽象自然观的基础上,把人和自然、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统一起来认识,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基本内涵。首先,马克思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可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是人与人关系存在发展的前提。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的,并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产生、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界。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本质上是人与自身的关系。人以实践为中介,能动地从事着改造自然的活动,人类的生产活动影响、制约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豐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这两者共同影响着人类的劳动实践过程和社会活动,形成了生态关系与经济关系结合的生态经济关系。再次,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一旦发展起来,就会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巨大的反作用。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人类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而人与社会的关系必定会影响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只有首先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才能真正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使社会发展同自然生态系统相协调。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为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导,为人类解决环境问题指明了方向。

低碳生活意识教育是指教育者以一定的低碳生活意识理论为基本内容,采用多种途径和手段,对一定的教育客体,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低碳生活观念教育,如:低碳伦理意识教育、低碳法制意识教育、低碳自觉参与意识教育等,以使教育对象的身心发生变化而使其生活方式向低碳生活转变。低碳生活意识教育其目的在于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主要与人的思想、价值观念的偏差有关。目前,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重当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等非理性的价值观还有较大的市场。在这种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环境下,人们关注的只是经济的增长,忽视了自然环境的承受力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更没有考虑到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所造成的威胁。因此,要构建低碳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只是技术问题,而是核心价值观问题。为此,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创建与低碳生活相适应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使个人生活方式与道德价值观变革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是低碳生活意识教育的指导思想,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是人与自然冲突的根源,认为生态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个人的素质密切相关,其实质是人的价值观或社会发展观问题。因此,加强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意识教育,树立科学的低碳生活观念,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客观要求。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意识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为价值取向和主要内容,改变传统的高浪费、高透支、极端物质化等“异化消费”的生活方式,代之以低消耗、健康合理、全面协调的绿色消费生活方式,使城市居民了解生态的重要价值,自觉践行低碳生活,积极投身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践中,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承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二、加强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意识教育是推进应对气候变暖历史进程的必然要求

2009年12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凝聚共识加强合作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重要讲话。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近些年来,大气污染、酸雨、沙尘暴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已被确认为人类社会破坏自然环境、高能耗的生产模式以及高碳的生活方式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气候变化问题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减少碳排放不仅是政府、企业的职责,它更需要每一位公民的共同参与。联合国环保规划署执行主任施泰纳说“在二氧化碳减排的过程中,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

城市既是人口、建筑、交通、工业的集中地,也是高能耗、高碳排放之地。城市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力量,城市居民的生活行为方式是影响城市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因素。城市高碳生活方式根源在于人们对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的动力技术系统的依赖性的增强,更乐意享受电气化、自动化技术给日常生活带来的便利。而城市居民的低碳生活意识和对低碳知识的了解和把握程度将直接制约着我国低碳相关政策的制定、实施和执行,会影响应对气候变暖的历史进程。据研究结果表明,居民的生活用能具有巨大的节约空间,在基本不降低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单是在住房(采暖、制冷、照明、家用电器等)、汽车、摩托车这几项就可以节约能源2176.3 万t标准煤,占年居民生活行为用能的11.0%(按2002年统计),相当于每年减少1628.8万吨碳的C02排放。因此,我们应该将“低碳生活” 的价值理念深植入城市居民的思想,让他们更多地了解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做到节约能源,践行低碳生活,从而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 2007年,我国成为首个提出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通过节能减排计划实现相对碳排放,并已经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在应对气候变暖的过程中,提高城市居民对低碳生活的认知,自觉将低碳意识深入到行动中,强化公众参与,充分发挥每个城市居民在践行低碳生活方面的作用,通过示范和宣传获得广泛的公共支持,是推进应对气候变暖历史进程的重要路径。

三、加强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意识教育是构建“两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决议,首次把“两型社会”建设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目标。“两型社会”的提出是建立在对我国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的正确认识上,其核心内涵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追求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是对我国较低的生产效率和较低的增长质量的反思,而环境友好则是对经济发展的环境影响以及生存环境的考虑。

低碳生活是指人们在生活作息时要尽量减少所耗用的能量,有效降低碳特别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环境的恶化。建设“两型社会”,就是要在保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实现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转变,其核心是要把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降到最低限度,以尽可能少的能源消耗和环境代价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并最终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体现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倡导低碳生活,构建低碳社会与“两型社会”建设这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要求节约能源资源、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要求人类活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其目的最终都是为了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低碳城市的意义第7篇

关键词: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策略

全球气候变暖,“低碳”生态环境的建立成为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2007年APEC会议上,主席提出了要发展低碳经济;2009年,国务院强调要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点,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2009城市发展和规划国际会议”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博士提出建设“低碳生态城市”,他将低碳经济和生态城市这两个关联度高、交叉性强的发展理念相结合,提出要把低碳城市和生态目标相结合,走自己发展的模 模,建立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低碳生态城市。到2011年,已经有许多大中小城市(如江西南昌、深圳等)打出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口号,这些种种都说明了在全球低碳时代,低碳生态型是城市规划建设必须走的道路。

一、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

“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是指以“低碳经济”为城市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以“低碳社会”为城市社会发展样本和发展蓝图,以“低碳生活”为城市生活方式和生活导向的城市。实质上“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理念、低碳社会理念、低碳生活理念在城市发展中的实际运用。生态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升华而提出来的,它不仅反映了人类谋求自身发展的意愿,最重要的是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更加丰富的规律的认识。正如美国著名生态城市研究者R•White(2009)所指出的那样:生态城市是一种不耗竭人类所依赖的生态系统和不破坏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为人类居住者提供可接受的生活标准的城市。

“生态城市”与“低碳城市”有着密切的关系,任何一座生态城市必然首先是低碳的,但是生态城市涵盖的范围要大于低碳城市,它是更为综合、更高更长远的目标。当然在当前的低碳时代,“低碳”毫无疑问地成为了生态城市发展、规划、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和需要优先突破的领域。

二、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策略――将生态环境承载力引入规划建设中

1、生态环境承载力与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关系分析

①目标的一致性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目标是使城市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生态环境承载力本质上是使城市在保持城市自然系统可持续的基础上发展,因此,生态环境承载力是使城市得到“长治久安”延续的根本保证。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是人类营造栖息环境的阶段(当然这一行为可能是迄今为止最适合城市、并具有相当高的可行性的行为);而生态环境承载力对城市发展的制约和限制作用则更为长久。在目标层面上而言,尽管生态环境承载力与低碳城市规划建设在语义上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两者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却是高度一致的。这一目标的一致性,使得我们建构融合两者的城市规划体系的思考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②效应的双向性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对城市发展具有革命性的意义,这种意义又使其对城市发展具有广泛、深刻的“效应性”,即对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必须指出的是,虽然人们的正确的主观意志可使这种效应具有积极、正面的作用;但是,也不可否认,这种效应完全可能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当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路线出现偏差时――这正是低碳生态城市效应的双向性表现。与之类似,由生态环境承载力概念可见,生态环境承载力具有明显的功能属性,其至少具有支撑、保障、调控城市生态环境状况及运行等正面作用和功能;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正面效应的另一面,则可以理解为,当坚持城市规划建设在生态环境承载力阈值下进行时,后者对城市发展速度、规模等的限制和制约。显然,这种效应与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时出现偏差时纯粹的负面效应有较大的本质区别。但是,生态环境承载力促进城市发展的功能属性,以及“限制”城市发展的作用(尽管这种限制在长远意义上对城市有利)还是使其具有了明显的“双向效应”特征。而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所共同具有的“效应性”的特征,使得我们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低碳生态城市及城市可持续发展途径等问题的探索。

2、生态环境承载力视角下的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若干途径

①在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中建立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制度

生态环境评估在我国已经颁布并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中有所体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对拟议中可能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活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但是这一规定只是重点控制,局限在工程项目上,并未在城市整体层面建立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制度。

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对城市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1)生态环境承载力是城市发展的背景条件之一,它影响和制约了城市土地利用的方式以及强度。(2)生态环境承载力对该地域人的行为有一定的影响。 当生态环境承载力水平较高,人的社会经济活动的自由度及强度可能较大;反之, 当生态环境承载力水平较低,则人的活动的自由度及强度可能受到限制。(3) 城市发展受生态环境承载力制约,要将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所有组成部分都作为城市发展的参照因素,如有所遗漏,则意味着城市发展有可能遗留隐患。以上说明, 掌握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动态、特征及趋势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制度是城市生态化建设评价的法定化、制度化和程序化的体现。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规划需要具有全局层面和意义的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信息作为规划的重要依据。缺乏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的信息,漠视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性,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将缺乏目标,并可能因此步入歧途。具体从事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可依据不同的城市发展目标与评估需要,构建各具特色的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模型。评估模型建立后应定期对城市区域进行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并将评价结果指导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方方面面。

②将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与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融为一体

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是实现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目标的具体化工作之一。其功能具有多重性,既可对城市发展的生态化水平进行评价及测度,又可作为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目标及建设目标的分解之用,使之具体化、实际化和阶段化。 低碳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从构成内容上,可以分解为人口、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结构、效率、公平等指标;在阶段上可以分成近期、中期、远期指标;在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方面可以分成初级、过渡、高级阶段等指标;在功能或服务对象上包括低碳生态城市测度及评价指标、规划指标、规划标准指标;在指标体系来源上可分成国际性组织指标、部级指标、城市级指标等。

生态环境承载力可以按照其构成元素,从资源承载力、社会经济承载力和污染承载力(环境容量)等几方面分别构建。从类型上,生态环境承载力有综合承载力指标和专项承载力指标等数种类型。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明确和清晰地反映了其现状特征、问题、水平,可以作为对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调控的重要依据。

③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应加强碳汇系统建设,提升生态环境承载力

碳汇系统是指存在于地球圈中的具有储碳作用和效应的生态系统,包括植被(含森林、草地、农田)、水体、湿地等等。城市碳汇系统是指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范围内,以各种类型的碳汇组分构成的具有碳汇功能的整体。从内涵上归纳,城市碳汇系统具有生态、空间和社会等多种效应。 从这种意义上来解释城市碳汇系统,可以将其定义为:在城市空间环境内,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能发挥生态平衡功能,且其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

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目标之一为去碳化(decarbonization),去碳化的重要方式是采用低碳能源甚至无碳能源,以减少碳排放;同时,还包括加强城市的碳汇系统建设。 作为城市中的自然生态空间的构成要素, 碳汇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低碳生态城市的“生态”(绿色空间)的外在体现。一般来说,生态城镇的绿色空间不应低于总面积的40%。可以通过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估测,结合城市产业构成、污染强度等推算出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所需的碳汇空间比例。更重要的是,低碳生态城市规划通过加强城市碳汇系统的建设, 将有效地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水平,并因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居民美好生活的标准。

三、结束语

总之,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大势所趋,但“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是一项范围广、时间长、新兴复杂、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它的一些新型的理念有悖于传统的城市规划理念,因而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因此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不同领域的科研合作,因地制宜,更灵活更有效地规划“低碳生态”城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