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小微企业保险服务(合集7篇)

时间:2024-02-02 17:14:11
小微企业保险服务

小微企业保险服务第1篇

关键词:小微企业;保险;融资

小微企业由于自身实力不足,抵御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同时由于资信程度较低,缺乏有效抵押物,融资难的问题较为突出,如何积极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是当前金融工作的重点领域。近年来,陕西保险业在为小微企业提供风险保障,特别是运用保险工具提升小微企业资信水平,帮助企业获得融资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全面真实了解小微企业在经营中面临的风险和保险融资需求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陕西保监局与省中小企业局联合开展了小微企业风险保障需求及保险融资服务问卷调查。

一、问卷调查组织开展情况

(一)调查对象范围及构成

本次问卷调查对象涉及宝鸡、汉中、延安、渭南等7个地区171家企业。从问卷反馈情况看,企业员工人数在1-50人的占46%,50-100人的占27%,100人以上的占26%;企业销售规模100-500万的占25%,500-1000万的占19%,1000万以上的占52%;企业产品出口的占13%,不出口的占86%;所属行业为农业生产的占5%,农产品加工占23%,制造加工占62%,建筑占4%,贸易占2%,服务占4%;调查企业位于集中工业园区的占53%,未在园区的占47%。

(二)问卷设计的基本情况

本次问卷设计了30个问题,涉及三个方面。一是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被调查企业的规模、类型等问题。二是被调查企业的融资现状,主要包括被调查企业的经营困难、融资缺口、获取融资方式和融资成本等问题。三是被调查企业获得保险支持的情况,主要包括被调查企业经营面临的主要风险、对相关保险产品的认识、已投保或打算投保的保险产品、购买保险服务方面的困难障碍及意见建议等问题。

二、小微企业保险服务问卷调查反映的主要问题

(一)小微企业面临的风险因素较多,保险意识普遍不强

针对小微企业最担心的风险,本次调查设计了自然灾害风险、意外事故风险、产品研发风险、账款回收风险和其他风险五个选项。从反馈情况看,被调查企业选择上述五类风险的比例分别为16.67%、29.41%、12.25%、30.39%和11.27%,数据上较为分散,显示小微企业面临的风险因素较多,账款回收风险占比最大。对于采取的措施,72.07%的选择通过加强管理降低风险,仅有27.93%选择通过购买保险转移风险。

(二)小微企业对保险功能的认识较片面

对于保险的功能作用,有89%的被调查企业选择保险可以为企业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财产损失提供经济补偿;77%选择保险可以为员工提供养老健康及意外保障,从而稳定企业人才队伍;40%选择保险可以改善企业信用条件,进而为融资创造便利条件;22%选择保险可以为企业提供直接融资便利。问卷结果显示,大部分小微企业对保险的认识还集中在财产损失补偿和养老健康意外保障上,对于保险的其他功能认识相对不足。在对具体险种了解情况的调查中,61%选择企业财产险、32%选择货运险、51%选择养老健康及意外伤害保险,其余险种选择比例较低。与上述情况一致,对于已投保的险种,有35%投保了企业财产险,51%投保了养老健康及意外伤害保险,16%投保了货运险,其他科技保险、出口信用保险、贷款保证保险、国内贸易信用险、责任险的投保比例均较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小微企业虽然较为担心账款回收风险,但出口信用保险和国内贸易信用险的投保率却为零。

(三)小微企业对于保险融资功能的认识不足

本次调查中,86%的被调查企业对于保险能够帮助企业融资的作用选择不了解。对于中小企业贷款保证保险、出口信用保险、国内贸易信用险等可以帮助企业直接获得贷款或改善企业信用条件的险种,分别有44%、71%和60%的企业选择不了解。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大保险宣传力度,使小微企业更加全面地了解保险的功能作用,从而促进小微企业积极运用保险工具来改善自身信用条件,提高融资能力。

(四)保险费率较高是制约小微企业投保的重要因素

在本次调查中,67%的企业认为保险费用较高,企业难以承受是购买保险方面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障碍,73%的企业将保费价格的高低作为了投保保险产品主要考虑的因素。对于可以承受的保险支出与销售额的比重,有57%的企业选择0.1‰以下,有30%选择0.1‰-0.5‰,这与现行的保险产品费率存在相当的差距。因此,对小微企业购买保险给予一定补贴,对于刺激小微企业保险需求、扩大保险覆盖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小微企业融资服务问卷调查反映的主要问题

(一)融资难是小微企业经营中面临的普遍难题

本次调查中,62.98%的被调查对象认为融资难是当前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最主要困难,其余选择销售难、人员不稳定以及技术不先进的分别为21.55%、12.71%和2.76%。

在单独调查企业是否存在融资难的问题中,有88%的企业选择存在融资难。可以看出,当前融资难是小微企业经营面临最为普遍的难题。对于哪些机构在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环境方面起决定作用,70%的被调查企业选择地方政府,68%选择人民银行、27%选择银监会、33%选择信用担保机构、30%选择小额贷款公司,选择证监会和创司的分别仅为3%和6%。从上述情况来看,小微企业在改善融资环境、解决融资难题方面对地方政府寄予厚望,政府应在完善支持措施、加强金融协调、营造政策环境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二)单户小微企业融资需求量不大,但满足率较低

本次调查中,有159家企业填写了年度融资总需求,平均融资需求为1661万元。有149家企业填写了年度流动资金需求,平均每家为948万元。有113家企业填写了年度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平均每家为1111万元。对于年度融资需求差额,有143家企业填写,平均每家差额为1010万元。有135家企业填写了年度流动资金差额,平均每家为633万元。有96家企业填写了年度固定资产投资差额,平均每家为574万元。

特别是小微企业流动资金满足率仅为33%。此外,被调查企业选择融资期限在两年以上的为20%、选择1-2年的为42%、选择1年及以下的为38%。总的来看,单户小微企业融资需求量不大,但满足率较低,融资期限多为1-2年,与保险的融资服务功能契合,保险融资服务可以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小微企业获得融资方式单一,融资成本较高

对于解决融资难题的方式,92%的被调查企业选择银行贷款,选择企业互助借款、民间借贷的分别为34%和50%,选择其余融资方式的均不足10%。从获取银行贷款的方式看,有70%的被调查企业选择固定资产抵押,有27%的企业选择不动产抵押,有17%的企业选择担保公司担保,其余方式选择均不足10%。从贷款外获得的金融服务看,有40家被调查企业没有获得其他金融服务,占全部被调查企业的23.39%,选择获得票据承兑及贴现、资产管理和信用证的企业分别为49%、19%和16%,选择投行业务、保函业务和外汇资金管理业务的企业分别为7%、4%和3%。从贷款利率浮动看,选择基准利率占30%,基准利率下浮的占调查企业的7%,其余均选择基准利率上浮,其中选择上浮10%-30%的占31%,30%-50%的占到了14%。从各类融资成本看,117家填写银行贷款利率的企业平均利率为8.64%,76家填写民间借贷利率的企业平均利率为15.07%,25家填写内部职工集资的企业平均利率为13.17%。可以看出,小微企业目前获取融资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偏高,亟需多种方式来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降低融资成本。

四、政策建议

从本次问卷调查情况看,小微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题,且在融资过程中存在融资渠道较窄、融资成本较高的问题。保险作为一种重要的现代金融工具,一方面可以分散转移经营风险,提高企业资信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直接促进企业融资,但目前小微企业对保险的认识不足,保险支出能力较弱,使得保险在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因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引导小微企业通过保险改善信用条件降低融资成本。一方面,要发挥保险公司的宣传主体作用,通过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和微博微信等新兴网络媒体,大力宣传保险知识,介绍保险案例,使小微企业进一步了解保险、认识保险,学会运用保险工具分散转移企业经营发展中的风险,通过保险提高自身融资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相关政府部门在组织动员小微企业方面的优势,针对重点工业集中区,采取集中讲座、巡回宣讲、保企座谈等方式,提高保险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是加强对小微企业投保相关保险产品的政策支持力度。首先,应建立小微企业投保融资服务类保险产品的保费补贴机制,建立保费补贴基金,以降低小微企业保费支出压力,扩大保险服务面。其次,应在出口信用保险、国内贸易信用保险、贷款保证保险等对小微企业融资有直接帮助的重点业务领域探索建立集约投保平台,以降低保险公司展业成本,提高展业效率。最后,应统筹目前各部门针对各金融行业的政策措施,将保险纳入到银行、担保等行业的政策支持措施当中,更好地发挥金融支持合力。

三是引导保险机构面向小微企业积极开展保险产品服务创新。鼓励保险公司深入中小微企业开展调查研究,针对企业实际创新保险产品和服务。科学厘定中小微企业保险的产品费率,在确保经营风险有效控制的同时,将企业的投保成本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加强对其他省份保险服务中小微企业产品和机制创新的跟踪研究,对于符合陕西省情况的,应及时借鉴引进。

参考文献

[1]纪琼骁,易士佳.小微企业融资保险机制初探[J].武汉金融,2012,(1):64-65。

[2]廖新年.保险机制介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J].金融与经济,2009,(9):91-92。

[3]郭左践,罗艳华,徐放.小微企业贷款保险模式创新[J].中国金融,2012,(5):48-49。

[4]课题组.正视小微企业融资难:浙江小微企业资金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浙江经济,2012,(20):34-35。

[5]周杨,刘庆彬.小微企业融资创新探析.新智慧:财经版,2014,(3):14-16。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Risk Guarantee and Insurance Financing Service Demand of Micro and Small Enterprises

1 WANG Yan LIU Lihong 2 HUANG Xin

(1 Shaanxi Bureau of China Insurance Regulatory Commission, Xi’an Shaanxi 710024

2 Shaanxi Small and Middle-sized Enterprises Bureau 710006)

小微企业保险服务第2篇

一、发挥风险保障功能,为小微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近年来,保险业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意见》,积极推动保险公司针对小微企业的风险保障需求,加大保险产品创新力度,面向小微企业大力发展企业财产保险、产品责任保险、雇主责任保险等。2013年上半年,保险业共为近60万家小微企业,提供了约2万亿元的风险保障,有效增强了小微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提升企业信用水平,帮助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保险机构积极开展创新,为小微企业量身定制增信产品,帮助小微企业方便、快捷获得低成本融资。部分公司推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短期贷款履约保证保险”、“个人商户小额贷款综合保险”等产品,较好地满足了客户的需求,为小微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助力。上海、江苏、宁波等地试点开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取得了较好效果。2013年上半年,保险业共帮助6.6万户小微企业获得368.1亿贷款资金,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此外,保险业借助中央财政每年安排的专项资金政策拉动,支持中小商贸企业投保国内贸易信用保险,有力地促进了企业销售、缓解了融资难的问题,如北京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及贸易融资试点,截至2013年6月底,已累计提供超过200亿元的信用保险额度和10亿元的贸易融资额度。

三、大力发展出口信用保险,服务小微企业“走出去”

近年来,保监会积极指导行业,大力发展出口信用保险,帮助国内企业解决国外买家和银行的信用风险、国外政府的信用风险以及战争、征收、汇兑限制等政治风险,有效提升小微企业国际竞争力,切实服务国家“走出去”的战略。2013年上半年,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服务支持小微企业2.2万家,增长112.7%,占公司支持企业总数的58.3%;支持小微企业实现出口金额186.8亿美元,并向小微企业客户支付赔款3053.3万美元;信用保险项下支持企业获得融资1300多亿元,大部分为小微企业所得,极大缓解了出口小微企业“有单无力接”的难题。

四、创新保险资金运用方式,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近年来,保险业积极开展保单质押贷款服务,截至2013年6月底,保单质押贷款余额达1001亿元,主要用于小微企业资金周转,有效盘活了存量资金,满足了小微企业的需要。此外,保监会加大保险资金运用改革力度,鼓励保险公司创新资金运用,服务小微企业。部分机构通过投资企业股权、基金、债权、资产支持计划等多种形式,探索与小微企业共赢发展的途径,如资产管理公司通过资产支持计划购买小贷公司的小额信贷资产包,为小贷公司增加可放贷资金,间接支持了小微企业发展。

下一步,保险业将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和本次会议精神,继续做好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工作。

一是推进保险产品服务创新。继续开发适合小微企业的信用保证保险产品,简化小微企业投保理赔服务流程,更好满足小微企业客户风险保障需求。

小微企业保险服务第3篇

【关键词】小微企业;社会保险管理体制;社会保险制度

社会保险制度是在人们面临社会风险时,比如生病、死亡、失业等,为其提供基本的健康保障,为其提供基本的生活需要,社会保险所需资金由个人、企业和国家共同承担。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对生活品质和生活保障要求越来越高,这对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保险制度要加强管理和改革,满足现实社会发展需要。对于小微企业来说,社会保险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它是国家的基本制度;另一方面它影响到小微企业的长期发展。小微企业具有特殊的情况,企业员工面临的风险几率更大,有些小微企业员工还受到职业病等非预测风险的困扰。所以,社会保险管理体制的制定一定要切合小微企业的客观实际,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全体员工,进而推动小微企业向前发展。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小微企业已经建立一套社会保险管理体制,但在不断的实践中,它还有不够完善,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

一、完善小微企业社会保险管理体制的重要意义

小微企业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解决了大批城镇人口灵活、就近就业问题。在这种形势下,为了使小微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能留住就业人口,社会在进行广泛改革,社会保险管理体制也是改革的主要内容。对小微企业来说,完善的社会保险管理体制可以增强小微企业的凝聚力,让员工更有归属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留住人才甚至吸引人才,使小微企业的竞争力得到提高。国家层面上,在社会稳定方面,完善小微企业社会保险管理体制有助于提升社会保险的全员覆盖率,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和安全感,促进社会公平;在国家金融方面,此举有助于提升国家社会保险金总量,也可以有效提供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对于员工个人来说,此举可维护小微企业员工的切身利益,解除小微企业员工个人发展的后顾之忧。

二、现阶段小微社会保险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小微企业社会保险意识不强

在全社会越来越重视社会保险机制的大背景下,却存在部分小微企业从上到下,包括职工和领导,社会保险意识还比较淡薄,没有全面、准确地认识社会保险。如有的员工觉得现在身体很好,参加医疗保险没有必要;如有的企业在给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时候,非常不积极,总是一拖再拖,能少交就少交;如对于社保工作中出现问题,小微企业管理者能忽视就忽视,态度非常不端正;如受传统思想影响,养儿防老观念严重,参保不积极。以上种种行为都阻碍了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小微企业社会保险意识有待提高。

(二)小微企业职工社保待遇得不到保证

医疗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热点问题,而一些小微企业存在拖欠职工医疗费的行为,导致患病职工生活陷入困境;有的企业也拖欠职工的工伤保险,使得伤残人员的基本生活缺乏保障;有的企业会拖欠员工的生育保险,女性员工医药费得不到及时的报销等。企业种种拖欠保险金的行为,使得职工基本的社保待遇得不到保障,损害了职工的合法权益。同时这也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给企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三)小微企业社会保险管理方法滞后

信息化时代迅猛发展,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国家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在社会各种公共服务中都建立了信息化系统,信息化服务已经成为公共服务的主流。但一些小微企业不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社会保险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相对比较落后。就社会保险管理来说,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小微企业个人账户信息化建设不够完善,查询手段不够全面,不少员工根本无法知晓个人的各种保险基数和缴纳数额。

三、完善小微社会保险管理体制的措施

(一)增强小微企业人员的社保意识

为增强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险意识,一方面要加大对职工进行社会保险的宣传,让职工意识到参加社会保险的重要性,安排一些社会保险的讲座,让职工了解一些社会保险的知识,令其了解参加社会保险的必要性和益处,增强其入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小微企业管理者的社保教育工作,让管理者充分认识到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有百利而无一害,保障了员工的切身利益既是保障了小微企业的切身利益,也提升了小微企业的风险抵御能力。

(二)要加强小微企业社会保险服务信息化建设

建议小微企业立足于自身社会保险工作建立一个数据信息系统。系统包括两个大数据库:一个是在职职工数据库;另一个是离退休人员数据库。企业要及时采集员工的社会保险各方面的数据,包括缴费情况等,然后把这些数据录入到数据库;再制作一个数据库ERP接口,方便小微企业员工实时进行保费核算、医疗费用结算、账户查询等服务,方便企业和员工时时了解社保信息。

(三)要加强小微企业社保服务队伍建设

小微企业要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地做好社保管理工作,离不开一支优秀的社会保险管理队伍。加强社保队伍建,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加强制度建设,社保服务人员要负责职工各种社会保险的缴费申报以及个人账户的具体业务,包括变更、查询等;小微企业管理者要负责对社会保险业务进行分析和管理,分析了解切合本企业实际社会保险工作的动态,管理社会保险的各种服务工作,保证国家政策能够落实到位;建议安排独立的企业社保监督人,主要负责对社会保险的审计和核查,监督企业对社保金基金的征缴,监督企业对社保待遇的支付,发现了违法违纪行为要及时予以纠正,切实保障员工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是加强社保服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对于社保工作人员,需要有一套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员工业务操作的流程进行规范,对员工的岗位职责进行明确,从而借社保服务之东风,推进小微企业的规范化、长远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云松.完善社会保险管理体制的若干思考[J].政策瞭望,2007,(3).

[2]孙抒春.如何促进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体制的改革[J].民营科技,2011,(1).

小微企业保险服务第4篇

关键词:小微企业 金融服务 面临问题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3-145-03

一、开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义

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不仅关系着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而且将成为下一个更为重要的蓝海市场。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对农行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

(一)提高资本充足率,缓解再融资压力

小微企业贷款风险权重降低,有效地缓解了资本金压力。据调研,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于普通公司类贷款的一般风险权重计量为100%,对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一般风险权重计量为50%,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小微企业贷款视同零售贷款(此处指个人按揭贷款)处理将降低小微企业贷款50%的风险权重。假设上市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占比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大体一致,我们测算小微企业贷款风险权重下调将提高2011年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约0.9个百分点。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效的缓解了再融资压力。

(二)国家政策倾斜有助于提高银行息差

目前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上浮比例较高,国家政策的倾斜有助于提高银行息差。由于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议价能力较强,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上浮比例较高,资金偏紧环境下利率上浮更为明显。政策扶持下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投放力度增加,今年上市银行息差有望进一步超预期。

(三)降低小微企业不良贷款风险

货币政策宽松或紧张,小微企业首当其冲受到紧缩政策的影响。由于小微企业本身抗风险能力较低,对经济环境变化敏感,经济下行时期其贷款风险最容易爆发。如果不对中小微企业信贷实行差别化监管,资本金压力下银行首先会压缩对小微企业的贷款,融资困难进一步加剧小微企业的倒闭风险,形成“经济恶化―小微企业不良率上升―压缩小微企业贷款―融资困难加剧小微企业倒闭―经济进一步恶化”的恶性循环。

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面临的问题

(一)信息资源滞后

信息资源现为当前银行机构反响最突出的难题。银行在发放小企业贷款时,最需要了解反映企业真实经营状况的相关信息;但通过企业财务报表等常规途径来了解小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显然比较困难,特别是搜集小企业非财务信息、以及参与民间融资等情况就更难。目前,企业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立法滞后、信息共享困难、行业标准不一、监管主体分散,信息不对称,银行获取客户“软信息”难度较大。银行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是,企业的各种信息资源散落于不同的政府管理部门,银行难以通过正常、稳定、统一的渠道,直接从政府相关部门获取借款企业的信息,从而制约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拓展。目前客观存在的企业信息难共享格局,根源在于部门利益。一些部门出于自身商业利益,或以维护商业秘密或涉及部门机密为由,不愿将拥有的、本属于公共资源的企业信息与其他部门、与银行共享,人为造成了企业信息的分割,造成了银行深入推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信息滞后。

(二)缺乏信心

实体经济的下行和民间融资“防火墙”的缺失,成为当前银行拓展小企业信贷的最大隐忧。从有关调研表明,当前银行机构在开展小企业信贷时最突出的困惑,除了对企业经营的真实情况难以把握外,企业参与民间融资行为的不可测及隐性风险也是银行的最大隐忧。近年来浙江辖内发生的一系列企业债务风险案例,其背后大多有民间高息融资存在,而且民间融资往往成为企业债务风险发生的导火索。由于借款者在信用行为上表现为“宁欠银行的款,不可欠高利贷的钱”,使银行在维护债权时面临诸多困难和不可测因素,进而在拓展小企业金融服务时“如履薄冰”,顾忌甚多。特别是2011年下半年以来,因企业参与民间融资诱发的温州企业主跑路等风险事件,极大地损伤了地方信用基础,削弱了银企之间、企业之间的互信基础。

(三)担保问题

融资担保体系的不健全,抑制了小企业通过担保增信、获取银行信贷支持的空间。目前浙江省信用担保机构成分复杂,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担保机构的规模总体偏小,抗风险能力较弱,银行与担保机构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均较欠缺,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担保放大倍数偏小,担保资金运用效率偏低,信用担保机构的增信功能发挥不充分。受成本、担保放大倍数、费率等方面的约束,担保公司现行的商业模式难以持续,客观上诱致偏离主业、违规经营的现象。部分担保机构挂担保之名而不做担保业务,甚至从事非法集资、高息放款等不正当业务,产生债务纠纷导致担保机构运营困难,对担保行业健康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四)管理漏洞

现行的银行信贷管理理念和模式滞后于小企业金融服务。主要表现在小企业信贷管理方式与一般企业贷款比较,无论是贷款方式还是还款方式,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在贷款方式方面,银行机构仍难以走出“抵押为本”的传统藩篱,难以适应转型升级小企业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的现实需要。虽然不少银行已在积极探索信用贷款方式,但由于内部绩效考核的偏向以及尽职免责制度设计的滞后,即使上级行有授权,基层客户经理也不愿承担信用贷款可能带来的问责风险。过于依赖抵押担保、忽视第一还款来源的信贷理念,一方面将许多小企业挡在银行大门外,制约小企业金融服务覆盖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客户经理的惰性,不利于银行信贷人员技术和水平的提高,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在还款方式方面,期限错配下的“整贷整还”“先还后贷”模式,既与小企业生产经营脱节,增加了企业流动性压力,又助长了民间高利贷。目前,银行对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期限通常不超过1年,还款方式多为到期一次性还本,给小企业资金调度带来较大困难,部分小企业需提前较长时间筹集还款资金,从而错失最佳生产经营投资机会。而“先还后贷”的要求,增加了小企业融资的不确定性和到期流动性压力,甚至迫使企业通过民间借贷等渠道高息借入转贷资金,既导致企业的财务成本上升,也间接加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

(五)制度约束力不足

缺乏对银行开展小企业金融服务硬约束和激励机制。一是差异化监管政策落地尚存在一定困难。在实施小企业金融服务与机构市场准入挂钩方面,还没有形成细化的、可操作的措施。在推动机构科学设定风险容忍度方面,既面临各家银行总行的考核激励机制设计问题,还面临监管部门监管评级等制度创新问题。在存贷比考核上,目前仅允许将专项金融债不纳入考核,对真正致力于小微企业的小法人机构激励不大,有待在制度上进一步探索、突破。二是缺乏一套科学的小企业金融服务评价体系。由于小企业贷款的统计口径调整频繁,加之各家行(主要是大中型银行)实行内外两套标准,监管部门与银行机构对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评价的基础存在差异性,不同银行之间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可比性较弱。此外,由于缺乏统一的小企业金融服务考核评价,客观上弱化了对银行开展小企业金融服务的督促力。

三、基层行创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对策和措施

(一)转变观念,提高小微金融重要性的认识

要消除对个体民营经济的所有制歧视,从“小微企业就是高风险”的认识误区中走出来,充分认识小微金融是现代化金融机构的重点市场,更是成为近年来金融创新的亮点,金融支持小微企业也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在小微企业符合申请条件,担保能够足值落实的前提下,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二)积极转型,构建优化专业组织架构

一是根据农行的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设立小微企业金融专营机构,充分调动内部资源,形成经营合力,打造一套前台抓营销,做产品制度保障,后台进行授信审批和风险管控的业务模式。二是实行有效配置资源,依托区域的产业构成、主导行业和特色经济,通过细分客户,塑造核心基本产品和行业特色产品,实现小微业务的统筹、协调与差异化发展。三是加强网点信息反馈功能。利用客户咨询、业务办理、客户维护等各种机会,主动收集和反馈网点小微客户的有效信息、大额资金变动情况。四是建立科学的信用评级体系,在小微企业授用信业务的办理过程中应采用有区别于大中型企业的体系和数据标准,取消报表数据的采集或降低授用信过程中对财务报表数据的依赖程度,而重点采集“三表”、银行流水、销售采购合同及有效资产如专利等无形资产及相关重点指标作为判断企业经营和授信准入的主要依据,看重企业的实际经营资料及软信息,调查分析企业的风险类别及程度,综合各方面情况对小微企业的信用进行评级,匹配相应的贷款额度,有效控制信贷风险。

(三)优化配置,建立小微金融资源保障体系

一是在信贷新增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全力保障小微信贷的投入占比,计划单列,专项使用。优化各条线资源配置,优先保证小微信贷的增长。二是通过各种渠道选聘小微金融人才,根据小微信贷员的工作规范和说明,在招聘制度、人才晋升通道、授信方式、管理方式、工作方式、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建立完善独立专门的选人、用人、留人的标准和机制,不断充实和加强小微金融的关键岗位,优先满足小微条线的人员配置需求。三是建立小微信贷人员的培训制度,提升员工的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四是在持续降低全行利润费用率的情况下,优先保障小微金融发展所需要的财务等资源。

(四)营造优美环境,完善小微企业业务分区功能

基层行将营业部、市场、园区网点,以及其他小微客户资源较多、小微企业业务量较大的综合型网点作为小微企业业务重点发展网点,统一开展网点内部的功能分区。一是设立小微企业业务服务标识和指示牌,按业务发展要求设置小微企业服务专区;咨询引导区应设置小微企业业务填单台,并摆放本机构主要小微企业业务的填单示范样本,客户等候区及网点宣传处布置相应的小微企业业务宣传海报、产品手册或折页等资料;在挂墙式海报架、电视壁宣传小微企业业务;二是按照业务需求开设小微企业业务柜台(或对公综合柜),优先办理小微企业业务;优质小微企业客户和个人贵宾客户共享VIP柜台及理财室、贵宾室;三是自助服务区应配置小微企业业务自助机具、回单箱等小微企业业务专用设备。

(五)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提升银行竞争力

一是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设立相应的小微企业贷款营销指标,对营销人员发展小微企业贷款给予比大额贷款更为优厚的激励,充分调动小微信贷人员的积极性。二是完善小微企业业务考核机制,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动态调整季度业务综合营销竞赛方案,对小微企业结算账户开立、企业网银、现金管理、对公理财、贷款投放等标准化产品实行产品计价。同时,对标杆网点,小微企业业务考核指标权重原则上不低于全部指标权重的60%;对重点推进网点,小微企业业务考核指标权重原则上不低于全部指标权重的40%,通过考核机制激发网点营销小微企业业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积极建立符合小微信贷业务的银行文化体系,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升银行竞争力。

(六)创新特色服务,推动产品营销和服务

一是立足于区域资源,依托其特色的产业集群,在还款方式、担保方式、服务机制等多方面大胆创新,设计相应的金融产品和风险防控手段,开展批量集群式营销,为上下游小微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实现小微企业的批量化营销。同时不断优化资产抵押、质押、第三方企业保证、企业联保、组合担保、商业用房按揭融资业务在内的多样化担保方式,辅以软性约束条件,弥补完全抵押授信方式的发展限制,提高专业化能力,充分满足不同成长阶段、不同资源禀赋行业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二是在小微产品及业务流程方面加大扶持及创新力度,其中在利率及期限均给予一定的灵活性,做到三至五年循环使用;在额度方面,专项成立小微企业额度,给予小微业务开展很大的支持;在产品方面,积极推广循环贷系列创新产品,真正解决小微企业续贷难的诸多问题。三是强化网点小微产品销售功能。大力营销存款类、账户类、投资理财类、现金管理类等对公产品,重点向小微客户宣传推介小企业简式快速信贷、出口退税托管账户质押融资、理财产品质押贷款和低信用风险信贷业务等产品,进一步加强公私联动营销,本外币联动营销,负债、资产和中间业务联动营销。四是根据小微企业资金需求“短、少、频、急”的特点,对小额贷款户和小微企业开辟绿色通道,深入优化简化授信流程和审批环节,适当调整利率、还款方式和期限,使之与客户经营周期更匹配,使融资成本更低,由单纯提供融资服务转向提供集融资、结算、理财、咨询等为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打包服务,从而实现银企“双赢”。

(七)优化流程,严防风险

一是加强与政府部门、担保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基层农行对小微企业的担保贷款要以担保额少、临时性、生产性资金周转需要的短期贷款为主,重点支持在技术上具有行业先进性,具有知识型、特色型、创业型,以及能(下转第152页)(上接第146页)将高新技术转为商品化、产业化,并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品生产的小微企业。二是实行小微企业贷款保险制度。小微企业向银行贷款,贷款数额比较大的,由保险公司只承办限额保险,承担还贷责任,在其贷款保险基金内划付部分贷款本息,并由接办该笔贷款再保险的再保险公司理陪;将小微企业对银行的负债转给保险公司,作为保险公司对银行的负债;保险公司依据三方契约,依法追讨或变卖小微企业的保险标的,取得现款还贷;还可以积极寻求优质企业将该企业并购,同时将贷款划转给新的企业;当保险公司贷款保险基金不足以还贷时,可向其它银行求助,取得贷款。贷款保险为银行保障贷款安全增加了一道防线,同时也为小微企业还贷提供了缓冲地带。三是积极开展“信用满园”工程,加强贷款流程监督,贷前信息搜集审核,严格按照“有保有压、区别对待”原则;贷款发放从严,坚持四问,即客户资金需求,借款用款,还款来源和经营状况四方面;贷后监管从严,增设专职贷后检查监督岗,从而有效降低风险。四是进一步完善柜面业务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业务环节的内部控制,以有效防范在业务和产品上形成的操作风险。

参考文献:

[1] 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2)

[2] 孙超.我国商业银行操作分险管理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10)

小微企业保险服务第5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3-145-03

一、开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义

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不仅关系着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而且将成为下一个更为重要的蓝海市场。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对农行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

(一)提高资本充足率,缓解再融资压力

小微企业贷款风险权重降低,有效地缓解了资本金压力。据调研,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于普通公司类贷款的一般风险权重计量为100%,对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一般风险权重计量为50%,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小微企业贷款视同零售贷款(此处指个人按揭贷款)处理将降低小微企业贷款50%的风险权重。假设上市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占比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大体一致,我们测算小微企业贷款风险权重下调将提高2011年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约0.9个百分点。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效的缓解了再融资压力。

(二)国家政策倾斜有助于提高银行息差

目前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上浮比例较高,国家政策的倾斜有助于提高银行息差。由于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议价能力较强,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上浮比例较高,资金偏紧环境下利率上浮更为明显。政策扶持下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投放力度增加,今年上市银行息差有望进一步超预期。

(三)降低小微企业不良贷款风险

货币政策宽松或紧张,小微企业首当其冲受到紧缩政策的影响。由于小微企业本身抗风险能力较低,对经济环境变化敏感,经济下行时期其贷款风险最容易爆发。如果不对中小微企业信贷实行差别化监管,资本金压力下银行首先会压缩对小微企业的贷款,融资困难进一步加剧小微企业的倒闭风险,形成“经济恶化―小微企业不良率上升―压缩小微企业贷款―融资困难加剧小微企业倒闭―经济进一步恶化”的恶性循环。

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面临的问题

(一)信息资源滞后

信息资源现为当前银行机构反响最突出的难题。银行在发放小企业贷款时,最需要了解反映企业真实经营状况的相关信息;但通过企业财务报表等常规途径来了解小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显然比较困难,特别是搜集小企业非财务信息、以及参与民间融资等情况就更难。目前,企业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立法滞后、信息共享困难、行业标准不一、监管主体分散,信息不对称,银行获取客户“软信息”难度较大。银行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是,企业的各种信息资源散落于不同的政府管理部门,银行难以通过正常、稳定、统一的渠道,直接从政府相关部门获取借款企业的信息,从而制约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拓展。目前客观存在的企业信息难共享格局,根源在于部门利益。一些部门出于自身商业利益,或以维护商业秘密或涉及部门机密为由,不愿将拥有的、本属于公共资源的企业信息与其他部门、与银行共享,人为造成了企业信息的分割,造成了银行深入推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信息滞后。

(二)缺乏信心

实体经济的下行和民间融资“防火墙”的缺失,成为当前银行拓展小企业信贷的最大隐忧。从有关调研表明,当前银行机构在开展小企业信贷时最突出的困惑,除了对企业经营的真实情况难以把握外,企业参与民间融资行为的不可测及隐性风险也是银行的最大隐忧。近年来浙江辖内发生的一系列企业债务风险案例,其背后大多有民间高息融资存在,而且民间融资往往成为企业债务风险发生的导火索。由于借款者在信用行为上表现为“宁欠银行的款,不可欠高利贷的钱”,使银行在维护债权时面临诸多困难和不可测因素,进而在拓展小企业金融服务时“如履薄冰”,顾忌甚多。特别是2011年下半年以来,因企业参与民间融资诱发的温州企业主跑路等风险事件,极大地损伤了地方信用基础,削弱了银企之间、企业之间的互信基础。

(三)担保问题

融资担保体系的不健全,抑制了小企业通过担保增信、获取银行信贷支持的空间。目前浙江省信用担保机构成分复杂,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担保机构的规模总体偏小,抗风险能力较弱,银行与担保机构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均较欠缺,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担保放大倍数偏小,担保资金运用效率偏低,信用担保机构的增信功能发挥不充分。受成本、担保放大倍数、费率等方面的约束,担保公司现行的商业模式难以持续,客观上诱致偏离主业、违规经营的现象。部分担保机构挂担保之名而不做担保业务,甚至从事非法集资、高息放款等不正当业务,产生债务纠纷导致担保机构运营困难,对担保行业健康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四)管理漏洞

现行的银行信贷管理理念和模式滞后于小企业金融服务。主要表现在小企业信贷管理方式与一般企业贷款比较,无论是贷款方式还是还款方式,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在贷款方式方面,银行机构仍难以走出“抵押为本”的传统藩篱,难以适应转型升级小企业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的现实需要。虽然不少银行已在积极探索信用贷款方式,但由于内部绩效考核的偏向以及尽职免责制度设计的滞后,即使上级行有授权,基层客户经理也不愿承担信用贷款可能带来的问责风险。过于依赖抵押担保、忽视第一还款来源的信贷理念,一方面将许多小企业挡在银行大门外,制约小企业金融服务覆盖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客户经理的惰性,不利于银行信贷人员技术和水平的提高,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在还款方式方面,期限错配下的“整贷整还”“先还后贷”模式,既与小企业生产经营脱节,增加了企业流动性压力,又助长了民间高利贷。目前,银行对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期限通常不超过1年,还款方式多为到期一次性还本,给小企业资金调度带来较大困难,部分小企业需提前较长时间筹集还款资金,从而错失最佳生产经营投资机会。而“先还后贷”的要求,增加了小企业融资的不确定性和到期流动性压力,甚至迫使企业通过民间借贷等渠道高息借入转贷资金,既导致企业的财务成本上升,也间接加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

(五)制度约束力不足

缺乏对银行开展小企业金融服务硬约束和激励机制。一是差异化监管政策落地尚存在一定困难。在实施小企业金融服务与机构市场准入挂钩方面,还没有形成细化的、可操作的措施。在推动机构科学设定风险容忍度方面,既面临各家银行总行的考核激励机制设计问题,还面临监管部门监管评级等制度创新问题。在存贷比考核上,目前仅允许将专项金融债不纳入考核,对真正致力于小微企业的小法人机构激励不大,有待在制度上进一步探索、突破。二是缺乏一套科学的小企业金融服务评价体系。由于小企业贷款的统计口径调整频繁,加之各家行(主要是大中型银行)实行内外两套标准,监管部门与银行机构对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评价的基础存在差异性,不同银行之间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可比性较弱。此外,由于缺乏统一的小企业金融服务考核评价,客观上弱化了对银行开展小企业金融服务的督促力。

三、基层行创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对策和措施

(一)转变观念,提高小微金融重要性的认识

要消除对个体民营经济的所有制歧视,从“小微企业就是高风险”的认识误区中走出来,充分认识小微金融是现代化金融机构的重点市场,更是成为近年来金融创新的亮点,金融支持小微企业也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在小微企业符合申请条件,担保能够足值落实的前提下,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二)积极转型,构建优化专业组织架构

一是根据农行的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设立小微企业金融专营机构,充分调动内部资源,形成经营合力,打造一套前台抓营销,中台做产品制度保障,后台进行授信审批和风险管控的业务模式。二是实行有效配置资源,依托区域的产业构成、主导行业和特色经济,通过细分客户,塑造核心基本产品和行业特色产品,实现小微业务的统筹、协调与差异化发展。三是加强网点信息反馈功能。利用客户咨询、业务办理、客户维护等各种机会,主动收集和反馈网点小微客户的有效信息、大额资金变动情况。四是建立科学的信用评级体系,在小微企业授用信业务的办理过程中应采用有区别于大中型企业的体系和数据标准,取消报表数据的采集或降低授用信过程中对财务报表数据的依赖程度,而重点采集“三表”、银行流水、销售采购合同及有效资产如专利等无形资产及相关重点指标作为判断企业经营和授信准入的主要依据,看重企业的实际经营资料及软信息,调查分析企业的风险类别及程度,综合各方面情况对小微企业的信用进行评级,匹配相应的贷款额度,有效控制信贷风险。

(三)优化配置,建立小微金融资源保障体系

一是在信贷新增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全力保障小微信贷的投入占比,计划单列,专项使用。优化各条线资源配置,优先保证小微信贷的增长。二是通过各种渠道选聘小微金融人才,根据小微信贷员的工作规范和说明,在招聘制度、人才晋升通道、授信方式、管理方式、工作方式、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建立完善独立专门的选人、用人、留人的标准和机制,不断充实和加强小微金融的关键岗位,优先满足小微条线的人员配置需求。三是建立小微信贷人员的培训制度,提升员工的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四是在持续降低全行利润费用率的情况下,优先保障小微金融发展所需要的财务等资源。

(四)营造优美环境,完善小微企业业务分区功能

基层行将营业部、市场、园区网点,以及其他小微客户资源较多、小微企业业务量较大的综合型网点作为小微企业业务重点发展网点,统一开展网点内部的功能分区。一是设立小微企业业务服务标识和指示牌,按业务发展要求设置小微企业服务专区;咨询引导区应设置小微企业业务填单台,并摆放本机构主要小微企业业务的填单示范样本,客户等候区及网点宣传处布置相应的小微企业业务宣传海报、产品手册或折页等资料;在挂墙式海报架、电视壁宣传小微企业业务;二是按照业务需求开设小微企业业务柜台(或对公综合柜),优先办理小微企业业务;优质小微企业客户和个人贵宾客户共享VIP柜台及理财室、贵宾室;三是自助服务区应配置小微企业业务自助机具、回单箱等小微企业业务专用设备。

(五)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提升银行竞争力

一是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设立相应的小微企业贷款营销指标,对营销人员发展小微企业贷款给予比大额贷款更为优厚的激励,充分调动小微信贷人员的积极性。二是完善小微企业业务考核机制,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动态调整季度业务综合营销竞赛方案,对小微企业结算账户开立、企业网银、现金管理、对公理财、贷款投放等标准化产品实行产品计价。同时,对标杆网点,小微企业业务考核指标权重原则上不低于全部指标权重的60%;对重点推进网点,小微企业业务考核指标权重原则上不低于全部指标权重的40%,通过考核机制激发网点营销小微企业业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积极建立符合小微信贷业务的银行文化体系,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升银行竞争力。

(六)创新特色服务,推动产品营销和服务

一是立足于区域资源,依托其特色的产业集群,在还款方式、担保方式、服务机制等多方面大胆创新,设计相应的金融产品和风险防控手段,开展批量集群式营销,为上下游小微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实现小微企业的批量化营销。同时不断优化资产抵押、质押、第三方企业保证、企业联保、组合担保、商业用房按揭融资业务在内的多样化担保方式,辅以软性约束条件,弥补完全抵押授信方式的发展限制,提高专业化能力,充分满足不同成长阶段、不同资源禀赋行业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二是在小微产品及业务流程方面加大扶持及创新力度,其中在利率及期限均给予一定的灵活性,做到三至五年循环使用;在额度方面,专项成立小微企业额度,给予小微业务开展很大的支持;在产品方面,积极推广循环贷系列创新产品,真正解决小微企业续贷难的诸多问题。三是强化网点小微产品销售功能。大力营销存款类、账户类、投资理财类、现金管理类等对公产品,重点向小微客户宣传推介小企业简式快速信贷、出口退税托管账户质押融资、理财产品质押贷款和低信用风险信贷业务等产品,进一步加强公私联动营销,本外币联动营销,负债、资产和中间业务联动营销。四是根据小微企业资金需求“短、少、频、急”的特点,对小额贷款户和小微企业开辟绿色通道,深入优化简化授信流程和审批环节,适当调整利率、还款方式和期限,使之与客户经营周期更匹配,使融资成本更低,由单纯提供融资服务转向提供集融资、结算、理财、咨询等为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打包服务,从而实现银企“双赢”。

小微企业保险服务第6篇

关键词:小微企业; 融资; 保险

Abstract: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s for the financing difficulties faced by small and micro businesses is the lack of enterprise credit. The insurance mechanism builds a bridge between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s it faces fewer obstacles in development,it can be an important and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 financing difficulties of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Through analyzing the status quo of the small businesses financing difficulties,this paper expounds on the significance,patterns and problems of small and micro businesses loan insurance,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developing this type of loan insurance.

Key Words:small and micro businesses,financing,insurance

中图分类号:F8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3)03-0042-05

小微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细胞,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增加财政收入、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十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目前小微企业面临诸多困难,如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和其他要素成本居高不下,税收负担重,融资难,经营环境不规范,自身能力不足等等。其中,融资难问题被认为是影响其发展的最大障碍,具体表现在信贷支持少、直接融资渠道狭窄、资金匮乏等方面。调查显示,80%的小微企业认为,资金短缺和融资难仍然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严重地制约了小微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分析

(一)融资门槛高

1. 信用评级参与度低。由于小微企业一般经营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管理差、抗风险能力弱、生命周期短,小微企业的信贷业务被银行列为高风险业务。据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的调查显示,浙江省小微企业中,只有 21.8%的企业参与了信用等级评定,其中,AAA 级企业比例为 7.7%,AA 级企业比例为 8.9%,A 级企业比例为5.2%。大多数企业未参加银行认可的信用评级,难以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

2. 抵押担保难。小微企业要获得银行信贷资金,往往要提供有效担保,但小微企业很少能提供银行需要的担保或抵押。最新数据显示,小微企业能获得的贷款依靠第三方担保的占 26.9%,以企业非现金资产进行抵押的占 22.8%,个人资产抵押的占 19.3%。无有效资产抵押是融资不成功的主要原因,比例为19.8%;其次是没有合适的担保人,比例为14.4%。

(二)融资成本高

1. 贷款利率高。小微企业必须付出更高的融资成本,贷款实际利率远远高于基准利率。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国有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一般上浮20%—30%;股份制银行一般上浮30%—40%;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贷款利率一般是基准利率的 3—4 倍,民间融资成本则更高。据浙江省的调查,向民间融资的小微企业中,51.8%的企业贷款利率为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 1—2 倍,19.1%的企业为 2—3 倍,9.6%的企业为3倍以上。只有 19.5%的企业融资利率不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利率。

2. 相关费用多。小微企业融资的收费项目繁多,包括政府部门、中介机构、银行收取的相关费用。有的商业银行还实行存贷款挂钩、提前扣除利息、搭购相关理财产品等。这些都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负担。

二、开展小微企业融资保险业务的必要性

小微企业融资难,最根本的原因是企业信用不足,缺乏有效的抵押和担保。为解决我国小微企业融资困境,政府投入了大量精力,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募集各类担保资金,解决了部分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但实践中,多数担保机构资金规模小,担保能力有限,担保期限短。此外,担保机构对反担保财产的规定也将许多中小企业拒之门外。由于许多担保机构保值增值能力较差,而且在与银行的协作中,担保机构往往处于劣势,承担了过多的贷款风险;加上再担保风险补偿机制缺位,使得风险始终滞留在担保机构内部,限制了担保机构的代偿能力,也限制了担保机构作用的发挥。

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需要建立健全直接融资渠道,完善间接融资体系及中小企业融资中间服务体系。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由于金融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上述融资体系很难在短期内建立和完善。引入保险机制则可以有效缓解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保险机制介入小微企业融资具有以下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小微企业的信用等级

目前,小微企业普遍信用等级低,银行对其“惜贷”现象严重。需要一种能提高小微企业信用等级、保障放贷资金安全的机制,以确保金融交易能够顺利进行。保险这一金融工具具有信用增级的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小微企业信用不足的问题。一方面,保险公司通过提供风险管理咨询服务,可以提高小微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使其改善经营状况,提高盈利能力,从而提升自身造血功能。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小微企业的信用等级,提高商业银行向小微企业授信的可能性。

(二)有利于增强银行资金的安全性

保险机制介入小微企业融资,能有效降低银行放贷资金的风险。一方面,保险公司作为第三方介入,可弱化放贷银行与融资小微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与银行共同防范并化解由此引起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按照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保险公司在收取保费后,承担替代性还款的责任,将主动参与融资项目论证和资金使用监督,以保障资金的安全,避免为其代偿,使贷款银行多了一个风险承担者,相对降低了银行的管理成本,增大了资金安全系数。因此,保险公司的参与,可增强贷款银行的信心,扩大对小微企业的融资规模。

(三)有利于拓展保险公司的业务领域

保险公司介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提升其融资能力,不仅可以拓展自身的业务空间,带来新的业务和利润增长点,也提高了小微企业的保险需求,为将来销售其他保险产品奠定良好基础,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四)有利于完善信用担保制度

保险公司介入小微企业融资,其功能同信用担保机构一样,其保障标的都是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都是为了弥补小微企业的融资信用不足,提升其融资能力。在目前我国小微企业信用担保制度发展尚不成熟的情况下,保险公司的介入,是对现有信贷担保的一种有益补充。由于小微企业信用等级低,使信用担保业面临较高风险。在我国担保机构内部消化风险的能力较弱、再担保风险补偿机制缺位的情况下,保险机制与信用担保相结合,共同承担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即在信用担保制度之上添加信用保险制度,共同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信用增级服务,是对信用担保制度的深化。

三、小微企业融资保险业务的主要模式

(一)银保模式

目前,银行信贷是小微企业贷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银保合作有较好的发展空间。这种合作的可行模式主要是贷款保证保险,由小微企业购买贷款履约保险,当不能按期偿还本息时由保险公司负责向银行赔偿。目前,部分省市已开展了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的试点。

(二)保担模式

在小微企业与担保机构签订贷款担保协议后,由担保机构向保险公司购买信用保险,双方共担风险。 若小微企业无力还款,担保机构先代其偿还,然后由担保公司向保险公司申请赔偿。保险公司按照合同约定给予保险赔偿,并享有代位求偿权。该模式是在小微企业信用担保制度基础上构建信用保险机制, 降低担保机构运营风险,扩大担保杠杆率,降低小微企业获得贷款担保的难度。

(三)保贸模式

这种融资模式主要是指出口型小微企业可向银行申请办理信保项下贸易融资,以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和权益为标的, 由保险公司为小微企业的贸易信用承保,当投保人的买家发生破产或账款拖欠时,按保险合同约定赔偿客户损失。一般无需提供抵押、质押或担保即可获得融资。同时,由于信用保险的保证基础,在卖方为应收账款投保后,卖方可将赔款权益转让给银行, 银行在参考保单金额后向小微企业提供贸易贷款融资,从而产生类似于“担保”的作用。通过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建立起专业的第三方监督和管理风险的控制机制。利用信用保险机构专业的信息技术优势和风险管理平台,引导和帮助企业加强信用分析与风险管理工作,正确选择贸易伙伴,动态控制贸易风险,降低企业因自身进行风险管理而需付出的运营成本。

(四)保租模式

融资租赁是小微企业的融资新途径,但目前融资租赁公司不具备稳定的资金来源,难以独立承担融资租赁项目风险,需要一种风险分担机制。通过保险与租赁融合,可以促进租赁业发展,为小微企业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引进设备、加快技术更新创造有利条件。出租人与小微企业(承租人)签订融资租赁协议后,以承租人信用或租赁物财产为标的向保险公司购买保险, 保险公司在承租人无力支付租金或租赁设备发生损坏时, 向出租人赔偿损失。通过这一模式,可有效缓解小微企业融资压力。同时,我国融资租赁公司大部分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租赁信用保险的引入,能够使租赁公司在向银行贷款时享有更优惠的贷款利率,进而可推动融资租赁业务顺利开展。

四、保险机制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浙江实践

目前浙江省开展此类保险的主要是中国人保、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中国太保以及股份制的浙商保险、长安责任险、安邦保险。

2011年,长安责任险在浙江省推出的“保易贷”融资产品,成为浙江省首个由银行、保险、担保公司三方分担风险的小微企业融资产品。该产品先由银行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公司为贷款提供担保,再由保险公司为担保公司的担保责任提供保险,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实现信用风险的分散和补偿。一旦有贷款发生风险,首先由担保公司向银行代偿,其代偿损失再由保险公司根据保险责任进行理赔。该项目试点区域为嘉兴市,试点期限为两年。

2012年,安邦保险与浦发银行合作推出企业信贷履约保证保险,安邦保险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估,由企业投保,凭借安邦保险在银行获得的高信用度,浦发银行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其目标客户锁定在能源行业、汽车行业及房地产行业,投保条件较为苛刻。

2012年,浙商财险与杭州银行签署合作协议,成立准事业部模式的项目组,专门负责试点项目的推动实施和风险管理,并率先在杭州地区开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试点。

2012年6月,太保财险浙江分公司与工商银行联合推出“易保贷”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产品,费率为贷款额的2%。中小企业单户最高贷款额度为500万元,农户最高为50万元,城乡创业者最高100万元。工商银行累计将提供50亿元以上的授信额度,全省至少有1600家小微企业受益。试运行的两个月时间里,共收到业务需求64件,批复同意42件。工商银行浙江省分行共发放贷款12265万元,太保财险浙江分公司承担风险金额9092.48万元。该产品在杭州较受欢迎,已有多家中小企业因此获得了贷款。

在省政府的推动下,浙江省逐步铺开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工作,在全省11个地级市选择1至2个市、县开展试点。目前参与试点的银行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浙江省分行,省农村信用联社及浙商银行。银行或相关小额贷款公司与中国人保、太平洋保险、浙商保险等省内保险分支机构协商签订合作协议,根据合作贷款机构的类别,推出银行与保险机构合作及小额贷款公司与保险机构合作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的共同特点是银行或小额贷款公司发放贷款,保险机构对贷款本息承担保证保险责任,小额借款人则须履行诚信守约义务,按期还本付息。一旦小额借款人连续欠息达3个月以上或贷款到期后1个月内未偿还本金、银行或小额贷款公司催收未果的,可向保险机构提出索赔,同时银行或小额贷款公司要及时向保险机构提供出险、追偿情况及相关抵押物追缴、处置情况,保险机构按照约定向银行或小额贷款公司赔偿。银行或小额贷款公司与保险机构按比例分摊贷款本息损失风险。

五、开展小微企业融资保险业务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费率厘定

小微企业融资保险业务是一种市场化的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思路,其顺利推广,除了需要政府大力支持外,还有赖于保险公司经营行为的影响。根据保险的大数法则,要求投保的小微企业达到一定数量。承保数量不足,保险经营出现亏损,保险公司就失去积极性。费率厘定应符合市场规律和小微企业的承受能力。费率过高,会直接影响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和投保意愿;费率过低,保险公司难以连续承保,对公司持续发展能力带来损害。要在一定范围内实现顺利分保,才能有效分散风险,避免系统性、周期性倒闭潮带来的集中赔付风险。

(二)利益相关方的认识

目前,为贷款提供保险服务的保险产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寿险公司以贷款人为标的、以贷款人的身故为保险责任的保险,这类产品适合消费信贷如房贷、车贷等;另一类是财险公司以贷款为保险标的的贷款信用保险。能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主要是后一类产品。从调查的情况看,银行对此类保险持欢迎态度,可以帮助其分散贷款风险。小微企业主由于对保险产品不了解,投保的意愿不强烈。而保险公司对开展此类业务动力也不足,主要是由于我国信用调查评估、商账追收等服务相对滞后,增加了保险公司承担的风险和追偿成本。为了进一步支持和鼓励保险业改革创新,2009年,浙江省保监局推出了《保险业创新试点项目管理办法》,但截至目前,主动参与试点工作的保险公司仍较少。

(三)道德风险

若非贷款必要条件,小微企业不会主动选择购买融资保险;只有当资质存在瑕疵时,企业才有购买保险增加信用的意愿。小微企业信息不透明、经营波动大,存在银企信息不对称,银行才认为有必要通过保险转移信用风险, 而且企业信用资质越差,各方对融资保险的需求会越强烈,这就形成逆向选择。同时,有了融资保险作为贷款护身符,小微企业很可能放松对贷款资金运用的管理, 降低还本付息的紧迫感;对于银行、担保机构或交易对手而言,有融资保险后,可能会忽视债务人的信用等级,对本不具备资格的客户进行融资担保,形成道德风险。但从宁波试点的情况看,只要防范措施到位,小微企业贷款保险的风险是可以控制的。在试点的两年半时间里,宁波市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的不良贷款率为3.6‰,这一比率并不算高。

(四)社会环境

受承保数量不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负面因素影响,现阶段小微企业融资保险业务有一定的风险,作为非政策性险种,其商业经营思路需要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保险业总资产规模远远小于银行业,整体抗风险能力较弱,风险管理水平相对不足,承接小微企业融资风险的规模有限。此外,我国缺乏与小微企业保险相关的风险分摊和最后风险承担人制度设计,政府在其中承担的责任有限,一旦出现类似金融危机的大规模风险,将引发不同金融领域间的风险传递,形成连锁反应。

六、政策建议

(一)政府应当承担更多的责任

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大、涉及面广,必须在能够有效识别、分担和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整合金融监管、财税、公安、司法、宣传等部门资源形成支持合力,共同探索保险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新模式。一是争取财税优惠政策。由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划拨专项资金,对购买贷款保证保险或贷款责任保险的小微企业、担保机构给予保费补贴,尤其是要建立全国范围或区域范围的超赔风险补偿基金,对超过保费收入或银行贷款一定比例以上的损失给予全额补助。二是构建工作协调机制。由于小微企业贷款保险涉及多个部门和主体,应建立强有力的协调机构,督促有关政府部门各司其职,在风险识别、监测和处置方面整合资源,建立完善贷款追偿机制与法人失信惩戒机制。三是完善信用体系。整合小微企业基本信息、经营信息、财务信息、信用信息和贷款使用信息,及时与试点金融机构沟通共享。人民银行应当为开办小微企业贷款保险的保险公司开放相关的征信系统查询权限,实现资源共享。

(二)创新产品服务,为企业融资提供便利

银行、保险、担保等机构应有效合作,加强产品创新和金融服务创新。共同确定抵(质)押物或担保物的范围和额度,科学厘定保险产品费率、相关贷款利率,将融资成本控制在合理水平。银行和保险公司在办理贷款业务和理赔服务时应提高效率、优化流程、简化手续,减少有关各方的等待时间。小微企业分散于城乡之间,银保机构服务小微企业仅仅依赖少数分支机构是不够的,需要构建立体的客户服务体系,要有专职的小微企业客户经理队伍提供专职服务,发挥网点优势提供就近服务,充分借助电子渠道来发展电子银行业务,通过网络和电话银行提供远程服务。

(三)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小微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除融资服务体系、信用担保和信用保险服务体系外,还包括技术支持体系、信息咨询体系、市场拓展体系、人才开发体系等。融资保险服务是小微企业政策的一个方面,它不是孤立的,必须有其他方面政策相配套。它的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他小微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因此,政府要多管齐下,支持各项小微企业社会化服务事业,以此提升小微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帮助改进财务制度,规范财务管理;协助增强其科技开发与创新能力;增强其产品的市场扩散能力等。只有小微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提升了,其抵御风险的能力才会增强,保险机制植入融资业务才会更安全。

(四)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信用保证保险涉及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行业和专业,技术性较强,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财务管理、风险管理、信用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对相关行业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流程也要有一定的了解。我国小微企业贷款保险开办时间很短,缺乏大量具有从业经验和相关知识的专业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保证保险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纪琼骁,易士佳. 小微企业融资保险机制初探[J]. 武汉金融,2012,(1).

[2]廖新年.保险机制介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J].金融与经济,2009,(9).

小微企业保险服务第7篇

关键词: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风险;管控创新

引言

小微企业的概念由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提出,指个体工商户、家庭式作坊、微型企业及小型企业的统称。目前,我国小微企业规模接近5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贡献了近三分值二的所得税和60%的GDP,并创造了超过80%的就业机会,对国名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大。然而,小微企业仍然普遍存在着管理不规范、缺乏核心竞争力、风险管理能力低能问题,从而影响企业有效地利用金融服务来发展壮大。根据2012年,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与阿里巴巴集团联合的《中西部小微企业经营与融资现状调研报告》显示:72.92%的小微企业需要融资,但银行贷款难以满足企业需求,近七成的企业融资主要途径为向亲戚朋友借款,小微企业中的95%没有与金融机构发生任何借贷关系。

尽管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存在较大风险,但这仅仅是对比现有的服务模式来而言的。小微企业的风险管控和服务产品设计与银行的其他服务对象有较大差异,因此需要银行进行风险管理和产品设计的创新。只要能找到适合小微企业的服务模式,便一定能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一、小微企业的特点及其金融服务需求

小微企业的特点主要有规模小、同质性强、业务变化大、管理简单、风险抵御能力差等。小微企业的特点决定了其获得金融服务难度远远大于大中型企业,同时也决定了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银行在开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业务时,必须对小微企业的特点有深入了解:

第一、小微企业最显著的特点是规模小,出了小型企业以外,以家庭作坊、个体工商户等形式存在的小微企业的人数规模不超过50人,如小型服装店、饭店、家庭加工作坊等。规模小不仅体现在人数上,还体现在资本和业务规模上。大部分小微企业的注册资本从几万到几十万、上百万不等,年营业规模也在几十万到百万之间。

第二、主营业务同质程度高。小微企业数量庞大切分布密度较大,因此在同一区域内会集中众多经营相同业务的企业。以浙江家庭作坊为例,村镇具有特有的主导产业,而在村镇内部,几乎所有住户都对同类产品进行代加工。再如饭店和小超市,在产品和服务上具有高度的同质性,同时分布密度也很大。

第三,管理简单、业务变化大。小微企业的管理简单粗放,生产计划、销售管理、财务管理等工作基本都有企业主一人控制。简单快捷的管理模式适应与小微企业的特性,有利于企业快速做出决策,或对经营业务进行调整。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小微企业对于风险的预警和应对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正由于缺乏规范的财务管理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小微企业无法获得外部较高的资信评价。

第四,抵御风险能力较弱。由于主营业务,资金来源单一,在面临较大市场波动或扩大再生产时,小微企业很有可能会因为经营业绩下滑,或错误的决策导致盲目的扩大规模而资金链断裂。因此,对于小微企业而言,需要通过不断地调整业务方向、规模等来应对市场的波动。

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需求及其风险

(1)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

从上文对小微企业的特点分析可以看出,小微企业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一方面是为了适当的扩大再生产,但更重要是利用金融服务来实现其业务调整,以应对市场波动。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特点可以概括为“短、小、频、急”四个字:

首先,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周期较短。小微企业的生产计划大多按照月度来进行制定,且不同年份的同一个月的市场预测也具有较大差异。因此,小微企业不会持有大量的闲置资金。大部分企业主会通过两种方式来融资:一是以公司名义,向有过合作或是交易的公司借钱;二是以个人名义向朋友借钱。这两种方式不仅能够快速获得资金,还能形成良好的互助关系,任意一方的闲置资金都可以随时进行其他方的需要进行流动。

其次,资金需求紧急。小微企业会由于市场的突然变化而发生资金进出的短期大幅波动,例如服装店会由于“爆款”而带来意外的市场需求,此时企业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资金,并投入生产。因为如果在几天或几周内无法到货,那么顾客的需求会很快被其他店铺消化。或者由于投资失误,库存大量积压导致资金链断裂,此时企业就需要有小额资金来进行调整。

最后,融资规模小、频率高。小微企业本身的总体业务规模较小,且资金周转较短,因此其融资规模小且频率高。例如个体工商户或家庭作坊,可能在一个季度内会产生多次几万元的融资需求。大部分融资需求能够通过坊间借贷来满足,但如前文提到的小微企业的业务同质性较强,因此市场变化对相关企业会有一致的影响。因此在出现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小微企业主可能很难在同行那里获得资金。此外,具有一定规模的小微企业,资金需求可能有十几万甚至几十万,这样规模的借贷很难从亲戚朋友那里获得。此时就需要商业银行进行支持。

(2)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风险

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小微企业,如企业内部风险管理缺失或能力不足、缺乏抵押品等等。大部分小微企业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规范。尽管小微企业不适用过于复杂的制度和流程,但对业务风险和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是小微企业必须具备的能力。而大多数小微企业在投资决策、生产销售管理等都由企业主决定,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此外,小微企业应对金融机构时不够专业,缺乏银行考核时所需要的报表资料。这都给银行提供金融服务时的风险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

在我国,抵押是向银行贷款的前提条件。然而许多小微企业没有抵押品,或抵押品的贬值风险较大,因此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一些通过项目来进行申请的企业,由于项目不具有核心竞争力或乐观的市场预期,这样也很难获得银行的支持。此外,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低。小微企业的资本构成简单,绝大多数是由企业主全资出资,因此在业务恶化时,缺乏后续有力的自有资本支撑,如果依靠银行贷款进行维持,一旦发生宏观经济较大波动或行业形势突变,总会最先倒下,从而给银行造成坏账。

商业银行对于小微企业的价值仅仅体现在资金的融通,而更要有综合性的金融服务。银行需要针对小微企业定制服务产品、设计符合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需求的业务流程和政策。使用正确的方法,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市,才能保证效率和管控风险。

三、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风险管控创新

(1)打包金融服务,有效分散风险

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首先应对客户群进行整合打包。将单个服务变成团体服务,能够有效降低服务成本。银行分支机构可以将服务范围内的小微企业进行分类,并确定最小的服务对象包,如一个客户经理团队负责某一个或几个街区的小微企业,每个客户经理负责其中的某一行业的所有企业。由于同一街区具有类似的经营环境和人际关系,因此能够进行批量经营业绩预测等分析。例如某商业银行了解到某区域内的物流公司运输车辆保险理赔十分麻烦,因此便由银行出面,将这一区域所有物流小微企业的需求进行打包,并与保险公司进行谈判,达成协议后保险公司成立对口团队来对接。这样一来保险公司得到了团队客户,银行也降低了客户不确定性,客户也获得了优惠的价格和服务。

(2)简化服务流程与标准

在将客户进行分区、组团以后,客户经理就能专注于特定区域特定行业的客户。客户经理与客户的沟通交流增加,从而获得了大量的经营和资信的信息,银行就能从业务流程上节省许多手续和环节,从而定制简便快捷的服务流程和标准。首先,减少贷款申请是的手续和流程。例如重庆的部分商业银行通过“一次调查、一张表通用、签一份合同”,就能完成微企贷款的申请、审查、审批。在资料齐全的情况下,贷款资金最快1个工作日就能到账。同时,开辟小微企业贷款“网上快速通道”,由对口的客户经理和办理人员进行服务。

(3)主动服务,匹配需求

从银行服务角度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风险大的原因在于:商业银行没有对小微企业的特点和金融服务需求进行深入分析,更没有针对这些特点对业务模式、产品和服务进行创新,而仅仅只看到了风险和成本。实质上,小微企业的风险和其金融服务需求之间是匹配的。只要银行能够主动投入到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市场中,一定能够达到共赢的局面。在对业务模式进行上述创新后,银行应将金融服务“送货上门”,与企业群体进行研讨,通过交流来了解小微企业的行业发展规律及企业的业务特点,从而提高授信方案、产品和服务的匹配度。

(4)助力企业提升竞争力

管控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风险的根本途径,还是应帮助提高小微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例如,很大一部分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来自于创业期,即在企业成立初期,自由资金无法满足项目启动要求或在业务起步时需要的支撑。对于这类融资需求,银行应当帮助小微企业进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项目风险控制方法、退出机制的制定,从而使风险在最前端就得到有效控制。而扩大再生产是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又一动因,随着小微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的分工更加明细、业务管理也更加复杂。因此,银行应持续跟踪企业的发展,帮助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才能保证企业的风险处于银行的监控之下。(作者单位:贵州仁怀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参考文献

[1]刘少京,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微企业融资模式选择[J],现代营销,2013(3)

[2]李恩,刘立新,小微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J],征信,2013(1)

[3]齐巍巍,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国际经验分析及启示[J],农村金融研究,2012(4)

[4]汪兴隆,论大中型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模式的构建[J],南方金融,2012(6)

优发表网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