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如何做好风险管理(合集7篇)

时间:2024-02-01 17:12:19
如何做好风险管理

如何做好风险管理第1篇

【关键词】银行;小额农贷;风险管理

一直以来,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小额农贷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对农村经济和农民创收有很好的帮助。不过,在银行的小额农贷业务发展过程中,因管理不善存在着不少潜在风险。如何根据小额农贷风险,做好相关的预防是银行当前的重要工作。

一、小额农贷风险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小额农贷风险中一种常见的风险,一种是因为农民的履约环节出了问题。农民通常是根据自己的农业生产经营收入来偿还银行的小额农贷,有的也会以别的方式借入资金去偿还,但以生产经营收入来偿还是最主要的还款方式。所以,贷款农民的履约能力主要是根据他的生产经营状况和收入情况来决定。另一种是贷款农民的履约意愿有问题,多是由农户自身的品性所致。故而贷款农户为人应该诚实可信,努力发展生产。农户的人品是不能用科学方法计算的,唯有按照他们以往的诚信记录来评价。银行应该建立完善的农户信用档案,这样就能对农户以往的诚信问题有一个基本的记录和反映。

2.项目风险

因为政绩影响,政府对有些重要项目会大量投资,利用小额农贷作为项目投资,这会对银行的贷款投向产生一定的营销。有的项目是在政府盲目的政绩观下建立起来的,因为急功近利而对项目期望出现偏差;有些项目因为市场环境的变化,可能由好变坏,导致小额农贷回收有风险。

3.市场风险

一些地方的农村市场信息不畅,致使农副产品生产和市场发展脱节。在农户生产和市场对接时,对市场信息的正确判断会深刻影响到浓厚的生产经营目标。要是判断不正确,那么既会影响农户的生产积极性,还会给银行的款项回收造成麻烦。另外,农产品的价格变化也会增加小额农贷风险。

4.灾害风险

不可抗力是自然灾害的一大原因,那些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会极大危害农业生产,甚至造成巨大损失。小额农贷的主要扶持对象就是农业生产项目,有些种养殖农户十分依赖自然环境,如果自然灾害威胁到了小额农贷项目安全,就使得银行不能及时回收资金,风险也就随之而来。

5.管理风险

一般来说,有些商业银行会以一年为期限来核定农户的小额贷款,这不符合农业生产周期规律。农户小额信贷关系到大量农户,而银行因为信贷管理力量薄弱,因而会存在贷款被挪用的风险。

二、如何有效防范小额农贷风险

1.建设农村信用环境

银行要想有效预防小额农贷风险,就必须在农村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利用农村信用刚才建设强化农户信用意识,在农村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地方党和政府应和银行一起共同建设农村信用体系,制定相关的金融安全考核规定,引导乡镇地区的信用建设,并建立起完备的农户信用档案,严厉惩罚失信的行为。同时,要增加失信成本,对那些恶意逃避还债的行为要不遗余力地打击,宣传诚实守信的道德思想,以此不断降低小额农贷信用风险。

2.强化内控制度

银行应该晚上内控制度,重视责任追究。按照当前的小额农贷管理现状研究相关的改进方法,以责任落实到人的方式追回不良贷款。对不按期还款的应该加大责任追究力度,以促使贷款人如期还款。如果对新贷出去的款造成损失的,既要依法追求行政责任,还要根据规定来赔偿经济损失,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尽量减少劣质贷款,提高贷款质量。

3.完善小额农贷管理体系

小额农贷具有分布广而分散、贷款额度小的特点,它主要是为了“三农”服务而存在,具有一定的管理难度,只要稍有疏忽,就会导致各种问题。所以,银行应该以创新的管理理念构建规范的小额农贷管理体系,对小额农贷的发放、回收管理要运用科学的手段,以便于从根本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的资金周转问题。具体来说,银行应该根据小额贷款管理来创建城乡一体化的信贷管理机制,运用好当前的网络技术,不断完善小额信贷管理系统,这样才能更好地管理小额农贷。银行对农户的贷款资料应认真保存,使其能在管理系统中可以被查询,以便于在今后的贷款工作中评估农户的信用度,对那种假冒、超额贷款等行为需坚决抵制。另外,还要科学管理农户经济档案将之作为信贷管理助手,让小额农贷管理有详尽的信息依据。

4.加强银行职工培训

做好银行职工培训,将科学的方法和先进设备操作技术传授给他们,并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这样才能规范贷款流程,科学处理小额信贷问题。所以,银行的职工培训显得异常重要,尤其是要培训信贷工作者的管理能力,引导他们在包片管理方式中积极创新,提高小额农贷管理工作水平,提高贷款工作者的小额农贷管理效率。并且,要想解决小额农贷工作人员少的问题,银行可以将将一些符合条件的村干部聘为小额农贷协管员,帮助银行加强小额农贷管理工作。

三、结语

总而言之,银行小额农贷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到了扶助“三农”的作用,有效解决了农户生产经营中的资金紧张问题。然后在管理小额农贷的工作中,因为农户信用、资金回笼慢、管理不善等风险的存在,又给银行的金融服务造成了不小的麻烦。所以,重视小额农贷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信贷管理措施,强化小额农贷管理方法称为了银行当前的重要工作。

如何做好风险管理第2篇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风险类型;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1

房地产项目开发的风险在于开发商在项目开发后的结果与预期收益的差别,目前在新时期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面临的风险有很多种,而如何做好风险防范,对于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来说十分重要,以下将展开详细探讨。

一、房地产开发存在的风险类型和风险产生的原因

1.环境风险。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灾害,政策的不稳定性。在自然灾害方面,由于自然因素的不确定性,如地震、风暴等因素都会对房地产项目造成破坏,使得投资商必须承受经济损失。同时因为国家的国民经济的调控和相应的政治经济政策法律调整会给房地产投资带来无形的损失。国家制定土地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的变化对投资商对项目的成本投资造成波动和不确定性。

2.技术风险。科学技术的进步、建设材料、技术结构的变动给房地产项目投资带来的投资风险为技术风险。例如科学技术的进步导致建筑材料、施工技术、建筑风格在不断的更新换代,而跟不上时展要求的项目投资投资成本高,项目进展效率低下,而且适用性不符合要求,从而迫使投资商投入新的资金对项目进行改造。

3.决策和管理风险。决策和管理风险包括运营风险、市场环境调查和预测的风险、技术设计风险、项目策划风险、财务风险和高层战略风险,决策和管理风险对一个项目的成败起关键性作用。产生这些风险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位置的不可移动性;(2)资金投入大,投资规模大;(3)开发周期长;(4)经济水平的制约作用;(5)市场不充分性。房地产位置的固定性,地区经济水平的限制作用,导致经济对房产的消费起到制约作用,开发周期长,资金的投入量大,这些一定程度上给房地产项目带来了风险。

二、房地产开发风险应对措施

1.风险回避。风险回避主要是在房地产开发的过程中,管理者必须对风险以及可能损失做出一个初步的估计和权衡,也就是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回避虽然能避免重大损失,但同时也失去了投资获利的机会,是一种比较消极的防范手段。

2.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指的是管理者采用积极的策略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尽量将风险和损失降到最小。风险控制的手段有风险预防和风险抑制两种类型。风险预防涉及现时成本与潜在损失的比较,当潜在损失远远大于采取预防措施所支出成本的时候,就要果断采用预防风险的手段。风险控制是管理者为消除和减少风险隐患主动采取措施的一种积极办法,在运用时成本低、效益好,一般不会产生后遗症。建议在处理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各种风险时,要优先采用风险控制措施。

3.风险转移。风险转移是开发商通过一定的措施和安排将风险转移给另一方,减少企业的损失。与风险回避不同,风险转移是将责任或者风险转嫁给别的单位承担,风险回避是放弃项目开发;风险转移与风险控制也有不同,风险转移是将风险直接转移出去,风险控制是自身调节风险因素。

4.风险自留。风险自留指的是房地产开发商将一些难以避免或者最终不能控制的风险留给了自己,但是前提是不影响大局的利益,且风险能够为企业带来较大的利益。风险自留分为有意识的风险自留和无意识的风险自留。有意识的风险自留是管理者的主动风险自留,主动去承担未来的风险,具体措施有自我保险、专属保险等。无意识的风险自留是开发商对损失的发生存在侥幸心理或对损失估计不足而暴露于风险中,是被动的风险自留,需要通过风险应急准备金来应对。

5.风险利用。风险利用是在开发项目的过程中通过利用风险来为企业赢取利益的方式。一般是开发商利用现实存在的风险,通过风险管理技术化险为利。

三、房地产开发风险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1.重视可行性研究。重视可行性是房地产开发者通过科学的评级分析,明确房地产项目的具体风险系数,它是房地产开发项目前期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阶段。评价房地产开发项目是否具有可行性,开发商要研究宏观经济发展形式,在国家相关法律、政策等条例的许可范围内,根据当地房地产市场的供求需要,预测开发项目的成本、需求量、售价等,从而确定出计划投资项目的类型、规模、销售渠道。由于未来具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可行性研究阶段也是蕴藏风险最多的阶段。

2.选择最佳开发区位。选择最佳的开发区为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关系到房地产项目成功与否,通常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最佳开发区位的选择:项目所处的具体地理位置;项目所在地的交通、商贸状况及水电通达情况;项目所处区域未来的发展情况等。

3.推进企业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管理建设。房地产企业要用科学、严格、规范的标准要求自己,通过加强风险知识的系统培训,强化员工风险管理意识,加强对现行法规和企业制度的学习,提高从业人员对“违法、违规”行为的识别能力,能有效减少职工由于工作的盲目性带来的法律等风险。

4.建立具有职业化的管理体系。房地产企业应该加强企业的科学化、职业化、法制化管理模式,逐步实现企业资金的统一化、制度化、程序化管理,制定具有企业标准、工作程序和工作流程的标准化流程模式,建立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用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规范企业管理行为。用规范化的管理体系,用标准的工作模式、工作流程程序、制度规范职业行为,使得每项工作都有据可循,也就减少了不确定性和盲目性带来的风险。

四、结束语

总之,房地产开发的过程中会遇到环境、技术、管理、决策等各个方面的风险,可以说风险存在于房地产运作的每个阶段,只要我们对可能发生的潜在的危险事先预备,制定风险管理流程,并作好风险预算,将风险降到最低,就能保证我国房地产企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薛小荣,何慧丽.我国房地产风险防范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09,05:50+52.

[2]魏巍.我国房地产企业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商业会计,2009,24:45-46.

如何做好风险管理第3篇

一、小额农贷风险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小额农贷风险中一种常见的风险,一种是因为农民的履约环节出了问题。农民通常是根据自己的农业生产经营收入来偿还银行的小额农贷,有的也会以别的方式借入资金去偿还,但以生产经营收入来偿还是最主要的还款方式。所以,贷款农民的履约能力主要是根据他的生产经营状况和收入情况来决定。另一种是贷款农民的履约意愿有问题,多是由农户自身的品性所致。故而贷款农户为人应该诚实可信,努力发展生产。农户的人品是不能用科学方法计算的,唯有按照他们以往的诚信记录来评价。银行应该建立完善的农户信用档案,这样就能对农户以往的诚信问题有一个基本的记录和反映。

2.项目风险

因为政绩影响,政府对有些重要项目会大量投资,利用小额农贷作为项目投资,这会对银行的贷款投向产生一定的营销。有的项目是在政府盲目的政绩观下建立起来的,因为急功近利而对项目期望出现偏差;有些项目因为市场环境的变化,可能由好变坏,导致小额农贷回收有风险。

3.市场风险

一些地方的农村市场信息不畅,致使农副产品生产和市场发展脱节。在农户生产和市场对接时,对市场信息的正确判断会深刻影响到浓厚的生产经营目标。要是判断不正确,那么既会影响农户的生产积极性,还会给银行的款项回收造成麻烦。另外,农产品的价格变化也会增加小额农贷风险。

4.灾害风险

不可抗力是自然灾害的一大原因,那些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会极大危害农业生产,甚至造成巨大损失。小额农贷的主要扶持对象就是农业生产项目,有些种养殖农户十分依赖自然环境,如果自然灾害威胁到了小额农贷项目安全,就使得银行不能及时回收资金,风险也就随之而来。

5.管理风险

一般来说,有些商业银行会以一年为期限来核定农户的小额贷款,这不符合农业生产周期规律。农户小额信贷关系到大量农户,而银行因为信贷管理力量薄弱,因而会存在贷款被挪用的风险。

二、如何有效防范小额农贷风险

1.建设农村信用环境

银行要想有效预防小额农贷风险,就必须在农村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利用农村信用刚才建设强化农户信用意识,在农村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地方党和政府应和银行一起共同建设农村信用体系,制定相关的金融安全考核规定,引导乡镇地区的信用建设,并建立起完备的农户信用档案,严厉惩罚失信的行为。同时,要增加失信成本,对那些恶意逃避还债的行为要不遗余力地打击,宣传诚实守信的道德思想,以此不断降低小额农贷信用风险。

2.强化内控制度

银行应该晚上内控制度,重视责任追究。按照当前的小额农贷管理现状研究相关的改进方法,以责任落实到人的方式追回不良贷款。对不按期还款的应该加大责任追究力度,以促使贷款人如期还款。如果对新贷出去的款造成损失的,既要依法追求行政责任,还要根据规定来赔偿经济损失,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尽量减少劣质贷款,提高贷款质量。

3.完善小额农贷管理体系

小额农贷具有分布广而分散、贷款额度小的特点,它主要是为了“三农”服务而存在,具有一定的管理难度,只要稍有疏忽,就会导致各种问题。所以,银行应该以创新的管理理念构建规范的小额农贷管理体系,对小额农贷的发放、回收管理要运用科学的手段,以便于从根本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的资金周转问题。具体来说,银行应该根据小额贷款管理来创建城乡一体化的信贷管理机制,运用好当前的网络技术,不断完善小额信贷管理系统,这样才能更好地管理小额农贷。银行对农户的贷款资料应认真保存,使其能在管理系统中可以被查询,以便于在今后的贷款工作中评估农户的信用度,对那种假冒、超额贷款等行为需坚决抵制。另外,还要科学管理农户经济档案将之作为信贷管理助手,让小额农贷管理有详尽的信息依据。

4.加强银行职工培训

做好银行职工培训,将科学的方法和先进设备操作技术传授给他们,并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这样才能规范贷款流程,科学处理小额信贷问题。所以,银行的职工培训显得异常重要,尤其是要培训信贷工作者的管理能力,引导他们在包片管理方式中积极创新,提高小额农贷管理工作水平,提高贷款工作者的小额农贷管理效率。并且,要想解决小额农贷工作人员少的问题,银行可以将将一些符合条件的村干部聘为小额农贷协管员,帮助银行加强小额农贷管理工作。

如何做好风险管理第4篇

关键词: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路径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我们既享受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喜悦,同时也面临着社会转型与体制转轨所带来的利益分化程度加大、各类社会矛盾凸显等问题,社会稳定蕴涵着巨大的风险。厦门、大连PX事件,杭州市垃圾处理厂选址事件,发生在重庆等多个城市的出租车罢运事件都表明,重大事项,尤其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工程、重大政策的实施或出台已成为当前引发的“导火索”。因此,探索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性风险评估(以下简称稳评)制度,努力做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从源头上预防和消除社会稳定风险诱因,对于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保护改革开放的成果具有重大意义。

一、我国稳评工作开展情况

(一)正确认识稳评

稳评是指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重大事项(重大决策、重大工程建设项目、重大活动)制定出台、组织实施前,对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开展系统的调查,科学的预测、分析和评估,对不同的风险进行等级管理,并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和预案,采取措施防范、降低、消除风险的工作。从这个概念中我们可以明确以下几点: 一是稳评是针对重大决策、重大工程、重大活动而进行的,这是评估的的范围。二是稳评的主要内容是决策项目的合法性、有益性和群众对决策事项的支持率。一个项目能否得到认可,合法是前提,有益是基础,群众拥护是保障。合法要求的是决策主体、决策的程序和决策的内容三个方面都合法。有益性既考虑经济效益也要考虑社会效益,既考虑短期效益也要考虑长远效益,支持率就是对群众是否满意是否允许进行分析。三是从方法上讲稳评主要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是经济风险的定量评估方法和社会层面的定性分析相结合的产物。比如在有益性方面,我们可以用量化的经济指标来分析经济效益,但对于社会效益我们目前只有用定性分析的方法进行。四是稳评的目标是通过评估明确事件本身的分险等级,该地区的分险承受能力和提出风险防范对策。

(二)现阶段我国稳评的有效实践

现阶段我国稳评工作开展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央领导在不同场合多次要求推进此项工作。近年来,胡总书记、温总理等中央领导分别在中共中央会议上,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强调要推进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重大政策的风险评估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发生。并且指出社会风险评估不仅适用于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源头管理,也适用于其他类应急事件的源头治理。二是稳评在国家相关法律与政策中得以体现,这是此项工作开展的基础。《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就规定了国家应建立重大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综合性评估。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到“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稳评机制”。2011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中也明确要求“凡是有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等决策事项,都要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控性评估,重点是进行社会稳定、环境、经济等方面的风险评估”。2011年4月公布施行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也规定:市、县级人民政府作出房屋征收决定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稳评。三是一些地方政府在进行积极的探索,部分省市和地区建立了稳评制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福建省委、省政府颁布了《关于建立重大建设项目稳评机制的意见(试行)》,要求在重要项目酝酿及实施前,应对重大建设项目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风险评估。四川省在2004年汉源事件后,遂宁市开始探索重大事项稳评制度,并在2006年率先实施,效果显著。江苏、浙江、山东、辽宁等省相继把重大事项稳评机制引入维稳工作中。各地因地制宜,勇于创新,形成了不同的模式,如四川“遂宁模式”、山东“烟台模式”、浙江“平阳模式”、辽宁“沈阳模式”和江苏“淮安模式”等。

二、影响稳评制度实行的因素

(一)社会稳定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风险管理是指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驾驭、风险监控等一系列活动来防范风险的管理工作。风险管理作是一项防患难于未然的工作,其性质也决定了它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工作。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的原因有以下方面:一是长期形成的地方政府对辖区管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维模式,加上地方政府官员对风险管理的科学方法缺少应有的掌握,使得在工作上缺乏深层次思考,没有关口前移的意识。二是现行考核机制也使得领导干部思考的重点、工作的重心不在风险防范上,在常态下,地方经济发展、财政收入的提高更是官员考虑的重点;任期制也使得官员们不愿意考虑长远利益和影响,而着重于现前的现时效益;应急状态下,上层更看重的是官员在应急时的表现,表现好的,还有提升的机会,而风险管理得好,地方一直不出事,往往也进入不了领导的视野;考核机制的不完善,从客观上削弱了官员重视风险管理的动机。三是风险管理是一个新兴事物,学术界真正开始关注的时间不长,相关的成果更少,老百姓对此更是知之甚少,从而导致没有事前参与决策的动力,往往选择在事后再进行抗争,此时,损失已是在所难免。

(二)体制机制亟待完善

从管理学角度来说,体制指的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机制是一组以相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等为基础的政府工作流程以及在工作中各部门和单位如何通过科学地组织和协调各方面的资源和能力。从有效推进稳评进程看,体制机制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一是评估的范围不清,十二五规划中只说重大项目要开展稳评,但什么是重大项目?它的边界如何?没有明确规定,导致实际工作中地方有很大的随意性,领导重视就评,领导不重视可能就不评。二是主体不明,稳评责任主体认定原则是“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评估”,但实际操作中重大项目实际的管理单位更多的是相关部委、央企省企,属地管理难以实现,但按照“谁主管、谁评估”来做,又存在提出者或实施者难免会掺杂局部利益和本位主义的因素,影响了评估报告的客观性。三是程序自定,稳评是一种科学的风险管理方法,程序的科学性是保证结果科学的基本前提,在已推行稳评的地方,实行的程序各不相同,既使都是采用五步工作法,但每一步的实质也不尽相同,类似的只是五步。四是审批机构缺失,缺少应有的审批机构是体制中的最大问题。我们可以拿环评来对比,环评有《环境影响评价法》,有相对应的审批管理机制,有人大等部门的监督,在这样相对完善的体制下,我们还是可以看到环评被“绑架”的现象,试想在没有法律的约束、没有相关部门监督的环境下,稳评只能落于地方政府的自说自话、流于形式,让稳评屈服于地方财政收入、屈服于政绩工程。

(三)稳评结果的科学性有待提高

评估结论的科学性、可操作性,直接关系到稳评工作的推广。而现阶段,稳评的科学性令人担忧,其原因有以下方面:一是专业人才队伍的缺失,专业机构的不足,评估方法的落后,是影响评估的科学性的内在原因。二是转型社会各种因素变化较大,往往一个指标的变化就可能引起最终评估结果的偏离,这是影响评估科学性的外部因素。这几年涉及征地拆迁的事件多发,其主要原因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对资产价值的心理需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同样的房子,拆迁相差几个月,补偿相差几十万,这是市场价格变化的结果,但在老百姓的心里却是“抹不去的痛”。

(四)专业人才、专业机构缺失

邓小平说过,事业成败,关键在人。稳评包括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评估等几个方面,各方面评估的侧重点不同,内容不同,方法也不尽相同,同时被评估项目在内容上也是千差万别,因此,要求参与评估人员具备多方面的知识。一般来讲,评估需要用到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法律乃至统计学、人类学方面的知识。然而现在我们的高校中没有相对应的专业培训此类人才,目前,也只有少数院校的管理学院可以有能力开展此类评估工作和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未来,随着稳评在政府工作中的普及,人才必然成为一个新的瓶颈。与人才相对应的是我们目前大多数工程咨询单位还没有做好开展稳评工作的准备,相关的评估方法、规范化的评估流程都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完善咨询机构职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应是开展稳评工作的当务之急。

三、实现路径

(一)广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稳评工作既是政府的事,也是相关部门的事,同时也是老百姓自己的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打造能让广大老百姓积极参与的平台。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在基层干部中宣传,提高执行度。基层干部是实施稳评工作的实体,是具体工作的操作者,只有他们真正了解稳评,真正懂得稳评,才能提高稳评的执行度,才能将这项利国利民的的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在群众中广泛宣传,营造稳评知名度。稳评工作正在起步,群众对这项工作认识不足,有的甚至根本不了解稳评,认为这项工作是政府的事,与老百姓没有关系;认为这项工作是走过场,做给老百姓看的,是为一些很难推行下去的重点项目披上合法的外衣。针对这些误解,我们在项目落地之前,首先应做好宣传,让群众积极参与;在稳评工作的整个流程中,让群众拥有知情权、发言权和决定权,群众的发言决定越得到认可,参与度就会越高,周而复始,稳评必然会被老百姓所接收,成为群众参政的又一良好通道。三是要切实做到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开展稳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界定的稳评范围,都是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息息相关的,只要在稳评的任何一个环节、细节上稍有差池,都会牵动人民群众的利益,导致其利益受损。因此,我们在稳评开展伊始,就要充分考虑各个相关利益主体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充分预测项目实施后对人民群众会造成哪些不利影响,尽最大可能维护群众根本利益,把人民群众的损失降到最低。说的好不如做的好,只有在稳评的过程中切实维护老百姓利益,让群众感到稳评是反映问题、表达意愿的良好途径,稳评才能生根发芽。

(二)建立市场化的机构,增强评估的科学性

稳评的市场化是指评估报告由独立的第三方完成,评估的质量由行业自律和政府监管,评估的价格由市场决定。独立的第三方咨询机构已在众多领域得到很好的运用,如资产评估、会计审计等。建立市场化的第三方评估可以有效避免政府“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报喜不报忧、遮丑护短、缺乏公允的弊端,从而有效推动政府部门强化行政能力和效能建设,促使各级政府把目光从“上级”转向“公众”,把重程序和形式的工作方法转向重效率、效果和效益。建立市场化的第三方评估还可以有效提高评估的质量,市场化带来的专业化,既使得评估机构成为吸聚人才的洼地,也使得其成为科研创新的高地,人才的汇集、方法的创新、行业的自律自然成为评估科学性的有力保证。评估的市场化还有利于责任分担,评估机构对评估的资料收集、评估程序的合法性、方法的合理性负责,政府对最终的决策负责。

加强稳评的市场化步伐,就是要把现阶段不是市场的工作方法和办事程序等改为按市场的规则不办。具体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出台稳评机构设立和日常管理的办法,确定稳评的主管部门。建议由应急办负责稳评从业资格管理、稳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管理,以及稳评人员的评优和继续教育等。二是建立稳评专业人员的资格考试制度。稳评是一项专业性的很强的工作,需要从业人员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超的专业水平,相关的资格考试可以保证从业人员的专业性,同时,设立行业从业人员的准入制度也是现代社会的普遍要求。三是扶持行业协会的建立,为行业自我管理和自律打下基础。四是开展相关评估体系的基础性研究,通过重大社科项目促进业务水平的提升。稳评是一项新事物,国外的相关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多少可以借鉴的经验,同时,中国与外国国情的差异也决定了我们必须开展适合中国特色的评估体系研究,这项基础性的研究必须要政府牵头推进。五是鼓励相关高校在社会管理专业中设置稳评方向或专门设置稳评专业。相对于稳评的需求,我们人才的缺乏是显而易见的,在高校中设置稳评方向或专门设置稳评专业不仅可以解决稳评人才缺失的问题,同时也可部分解决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的现象,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三)进行顶层设计,完善法制、体制、机制

“顶层设计”是一个工程术语,近年引入到行政管理领域,指的是是从最高层开始,站在一个战略制高点,弄清楚要实现的目标后,一层一层去设计好。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鹤认为“顶层设计指的是主体结构和主要模式。有了这个设计之后,才谈得上其他。” 对于稳评工作,就需要站在国家的层面,对制约我国未来稳评工作开展的全局性、关键性问题进行顶层判断,提出解决的整体思路和框架,以此作为规范各类具体改革的标杆,作为制定具体改革政策的依据,从而最大限度地化解改革的阻力,降低改革的风险,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进。进行顶层设计,完善法制体制机制主要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加大立法进程,从法制上解决稳评无法可依的问题;从体制上解决稳评的业务主体、决策主体、审批主体的问题,三个主体不分,责任就不清,责任不清就会无人负责,稳评也就会流于形式;明确稳评的评估范围、稳评的程序、稳评的基本原则、稳评的质量标准,虽然社会稳定风险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但是我们的评估工作必须要有侧重点,要界定一个范围,对影响大重点领域重点评,对影响小的重点领域提取重点指标评;建立健全稳评责任监督、倒查和追究机制,加强对决策单位作为责任主体开展评估工作的监督和问责,明确稳评工作中应当被追究责任的情形。

(四)厘清经费来源,保障稳评实施

“巧妇难做无米之炊”,一项工作能否得以顺利开展,经费保障是关键。当前,稳评工作正处于探索、起步阶段,稳评能否做到时实处,能否在维护稳定方面取得实效,做出实绩,经费保障更是关键中的关键。解构稳评工作的流程,其经费开支主要有三个方面:开展相关科研的经费;具体项目的稳评评估费用,这是三项开支中最大的一笔;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经费。对于基础性研究,常规的经费来源有政府投入、个人及企业资助三种主要方式,由于稳评处于起步阶段且本身的公益属性决定了各级政府是经费投入的主体,各级政府可以通过让稳评研究在科技部等部门的规划课题中有一席之地来解决科研经费问题。对于具体项目的评估费,应明确项目主体承担的总原则,具体来说,对于企业投资的重大项目,其稳评经费由企业承担,相关部门只需将稳评费用列入投资预算,明确稳评费用在基本建设投资中的合法地位即可;对于政府自身出台重大政策等进行的稳评,应建立政策制定专项咨询费制度,由财政部门保障经费供给。对于政府部门的工作经费,应纳入部门经费预算予以解决。

参考文献:

1.陈曦.积极稳妥地推行稳评工作[J].中国行政管理,2011(8).

2.刘中起,任江鸿.“后世博”时期如何完善稳评机制[J].杭州(我们),2011(4).

如何做好风险管理第5篇

【关键词】银行 风险管理 内控体制 过程监督

一、进一步深化内控体制建设

(一)完善岗位体系,实行岗位牵制与监督

以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为基本原则,完善内部岗位体系,把各项业务进行细致的过程与责权划分,然后针对性的设立作业岗位,同时还要从记账、审查、付款、监督等角度出发,设立相关的督管性岗位,严防所谓的“一手清”工作模式出现。通过这样的岗位细化与分离,使各个岗位的职、责、权得以明确与落实,并起到岗位牵制与监督的作用效果。后台监督的岗位人员要核查好非实时性的预警信息,保证每笔业务的正确性、完整性以及真实性,同时还要查找出其中的违规、差错。审计岗位的人员要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采取跟踪调查、重点监测、抽样调查等措施,对银行风险进行监控。

(二)增强对业务创新与扩展风险薄弱环节的管理制度建设

为了最大限度满足客户对银行业务的需求,适应市场竞争形势,业务的创新与扩展是银行发展的必经之路,但也是银行管理运营的风险薄弱环节。为了最大限度避免由此所带来的风险因素,在进行业务创新与扩展的时候,还要配套性的健全、完善风险管控制度以及补救制度,以弥补在创新之初因操作不规范带来风险。

(三)强化对银行风险的分析力度,对操作行为进行规范

要想最为有效的对银行管理运营中的风险因素起到控制作用,一方面是要对监督检查出来的风险事件进行分类统计,并定期做好总结工作,通过科学的方法与手段对对风险进行分析,然后再通过下行通报制度,向各个网点、各个工作岗位的人员进行通报,使所有人员都能够受其震慑,进而规范操作;第二,从风险暴露水平、风险度以及风险率三个方向出发,对各个网点、各个岗位人员进行一对一的风险分析与评估,然后按月、按季度的进行下行通报,提高各网点与人员的规范操作意识。

(四)保证银行内控体系的科学性与操作性

首先,要合理的调配内部控制资源,根据银行经营业务的变化,指定相应的财务控制管理流程,切实提高内部控制系统的预警、识别、度量、控制水平和对各种风险管理的抵御能力;其次,要进一步整合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利用现代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整合业务和信息流程,使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信息得到共享,逐步实现财务、业务相关信息一次性处理和实时共享,提高财务判断能力;最后,要建立严密完整的分级授权体系,对不同重要程度的业务进行不同层次的业务授权。

(五)系统性的开展内控合规教育,增强各岗位人员的风险意识

不断强化对员工合规经营意识、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警示教育,认真组织学习各项规章制度,管理办法、操作流程,坚决杜绝以习惯代替制度,以感情代替规章,以信任代替纪律的陋习,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办理业务,不断强化员工风险防范意识,从经营理念、全面风险控制、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上培育良好的风险控制文化,形成一种风险控制人人有责的内控氛围。

二、对银行的业务运营过程加强监控力度

(一)进一步提升财会风险监控工作的有效性

根据银行自身的业务运营特征以及相关规定,确定各级财会风险监控系统管理和操作人员,使整个银行内部都能够自上而下的形成一套监控体系,进一步提升财会风险监控工作的有效性,提高其履职能力。要通过财会风险监控工作来增强银行自身的财会核算质量,规范业务运营操作,使银行的整体风险管理工作实现程序化、标准化以及规范化,以增强银行的抗风险能力。

(二)充分发挥银行风险监控系统时效性

第一,要最大限度将风险监控系统的时效性优点发挥出来,以有效的规避操作风险,同时还要遵循监控系统的提示,规范化的进行业务操作,最后就是要求各个网点必须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预警信息复查、确认以及回复,并迅速进行补救,纠正错误操作;第二,对预警的风险点进行跟踪监督与整改,并对各网点进行通报,引起所有人员的注意,确保风险不会第二次出现。

(三)增强对银行重点风险因素的监督与控制

预警监控员一是要重点对“柜员未签退”、“超营业时间的柜员”、“柜员多次查询同一账户”等风险点实施监控;二是要面通过调阅风险监控报告,确定重点监督网点、柜员以及风险点,进一步使检查督导工作有的放矢,经过连续、动态分析判断,达到风险控制目的,同时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四)实行并落实风险预警例会制度

首先,要根据每周、每月以及每季度的风险监测情况进行总结与分析,以对各岗位人员起到不间断的警示作用;其次,对风险监测情况的分析工作,应当交由实际的业务职能部门,这样才能保证分析结果的实用性与科学性,如果如果由管理性质的部门人员进行分析,可能会使分析结果流于表面;最后,针对分析结果与风险薄弱点,进一步加大业务运营过程风险监督、控制力度。

参考文献

[1]钱蔚琪.银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J].财经界,2009,(9):146.

如何做好风险管理第6篇

【关键词】招标;风险形式与管理

一、招标机构发展情况

作为我国建筑市场当中招投标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与组织者,招标机构在降低工程项目成本、保障工程项目质量、提升项目资金使用效益等各个方面都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在招投标制度之下,招标对于贯彻并落实我国招投标的基本法规与制度方面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我国招投标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专业化、科学化及社会化的发展进程;招标机构以第三方中介者的身份参与到建设工程的招投标工作中,有效扩大了工程项目招标及投标的覆盖面,降低了建设项目的整体造价,使得投资的效益及工作的效率都得到了提升。

二、招标在工作中主要存在的风险形式

(一)来自于外部的风险

1、国家政策法规带来的风险

国家主管单位调整招标服务费用的收取比例将对招标机构带来直接影响。伴随着不断变化的社会生产成本,同时也增加了招标成本,相较于招标机构来说目前的收费标准并不宽裕,为了确保给予招标项目更好的服务,保证企业健康发展,招标机构面临着严峻的收支考验。

2、监管部门不同的程序规定带来的风险

众所周知不同行业的招标项目都有不同的政府主管部门,这也就必然会有不同的规章制度,如果招标企业对这些规章制度不了解,在操作的时候会无意识的触犯了这些制度,这就必然的影响到招标企业。

3、行业之间的竞争对招标机构带来的风险

伴随着迅速发展的招标行业,大量出现了具备各种资质的招标机构,行业之间也产生了日益激烈的竞争,逐渐加重了地方保护。虽然国家明确规定了行业的收费标准,可是由于存在的竞争造成很多项目无法达到国家要求。这种恶性的价格战的竞争势必减少该行业的利润,降低服务的质量。

(二)来自于内部的风险

1、在业务流程管理上招标机构存在的风险

在社会生活当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我们难以预料的情况,比如机构在与业主进行招标合同的签订过程中,由于业主对于招标的整个过程了解比较少,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会提出比投标人门槛的更高要求,有些业主还会要求招标在进行招标公告时尽可能的缩短时间,如果招标本身的业务水平不够完备,就有可能达不到业主的要求。隔行如隔山,业主在很多情况下不能理解招标人的工作,造成额外的损失,甚至造成流标等最终的失败。

2、内部管理不善带来的风险以及资金链条的风险

招标机构的业务人员在工作中联系较多的是机构的业主,而对于内部的各个部门的具体操作人员则缺乏必要的沟通,使得招标过程中的各类工程档案不能及时进行归类和研究,造成了丢失,损坏等现象。这带来了财务数据与资金回收的衔接不当等一系列问题,造成了整个机构的收入和支出难以通过可靠的数据进行权衡。

3、服务质量带来的招标风险

招标是有着较强专业属性的第三方服务组织,需要具体的项目负责人有较高的综合素质,首先是要对整个招标工作的专业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这包括专业的知识和与此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其次还要对目标任务有一个尽可能详细的了解,并可以和业主进行有效的沟通。招标的业务范围往往涉及房建、道路等各种各样的工作类别,在工程中的任务类型包括设计、监理、施工等等各个环节。招标作为工程招标过程中的一个中介组织,在整个项目的进程中具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要尽量在整个招标过程中维护好业主的利益,找到最合适的投标人。另一方面,还要处理好和投标人之间的关系,投标人作为工程的另一个主体,需要招标在招标过程中对投标方的疑问进行详细的解释。

4、招标机构业务人员违背道德的风险

招标机构在招标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需要和业主接触,还需要和投标方接触,因此难免在过程中会掌握双方的商业机密,这对于招标工作人员的道德水准提出了考验。许多经受不住利益的诱惑,与投标人进行私下里的暗箱操作,通过对于投标人的推荐和评委的指定使得整个招标过程向着某一个固定的投标方倾斜,招标经常会面临这种道德的考验。

三、招标机构风险的管理与防范

(一)管理制度建设

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以权责明确、管理科学为主要特征,其任务是适应市场、面向未来。招标机构除了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之外,还应根据招投标活动的具体行业特性,建立健全企业招标工作管理制度体系、实施细则。如针对现行法律法规条款口径不一的情况,可以建立企业招投标法规收集分类管理制度、定期考培学管理制度、招标文件法律合规性审核制度等对其风险进行管理和防范。再如针对招标机构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责任心不强的情况,可以建立考培学、竞争上岗落后淘汰制度、项目管理目标责任制等予以防范。招标行业的风险管理,政策法规是前提、风险识别是基础、制度建设是保障。只有强有力的制度作为支撑,招标机构在执业过程中方能有效地识别、规避、防范风险事件的发生。

(二)人力资源建设

人才培养方面,以人为本,加强人才培养的力度。人才的发展是招标机构发展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招标业务质量完成的好坏。加强从业人员的素质建设显的尤为重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从业人员素质建设:一,聘请各行业专家对从业人员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拓宽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面;二,定期开展项目案例分解活动来巩固从业人员进行法律法规条款的理解,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三,鼓励从业人员参加全国统一执业资格考试,并对通过考试的人员进行奖励。

(三)架构处理突发事件和应急事件的管理系统

机构可以聘请专业的律师,可以让企业拥有了严谨更科学的法律知识来提前介入可能发生的风险,同时律师也可以潜移默化的将法律知识和思维传授给从业人员,这样就可以间接的强化业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提高整体的水平,拥有了一个良性系统。

四、结束语

任何行业中都会产生风险,对于这种较高风险的投标行业来讲,企业需要通过更高的标准对其进行关注,同时利用各种措施与方法对其进行控制。构建招标机构的风险防范措施,尤其是在规范招标工作程序,积极提升工作人员素质水平,加强财务风险防范措施上做大量的工作,将防范风险做到事前,这样风险也许能转变为机会。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委会编,建设工程招标一本通[J]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8年1月

如何做好风险管理第7篇

关键词:合同管理、风险防范、风险管控

中图分类号: TU7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企业工程承包的目的是通过向业主交付符合工程设计要求的建筑产品来获得工程利润,实现企业的经营发展目标。随着建筑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企业将面临着工程任务紧张的问题也逐渐严重,然而,业主利用其有利的买主地位,使施工企业签订的合同条款常会十分苛刻,而多数施工企业尚无相关的合同风险意识。因此,加强合同风险管控工作变得十分重要,施工企业应事先有效地做出规避风险策略也变得十分重要。

二、施工合同风险种类

1.合同条款不完整,合同双方的责权利关系未全面表达清楚,未预测到合同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导致合同实施过程中的出现争执,最后造成承包企业的经济损失。

2.合同条款不细致、不严密,使承包方不能清楚的理解合同内容,造成损失。

3.因业主履约能力差,而无力支付工程款或恶意拖欠工程款;分包商违约,不能保质保量按时完工;因发包人监理工程师工作效率低,不能及时解决问题,或者发出错误指令等。

4.违反法律法规签订合同。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有的承包方为了生存不得不与业主签订“黑白合同”或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合同。实质上这种合同是不受法律保护的无效合同,在产生了合同纠纷后,造成的损失无法得到弥补。

三、建筑工程合同风险的防范

(一)施工合同风险的防范手段

施工合同风险控制的主要措施:

1.建立企业内部风险评估机制。风险评估是企业对即将面临的各种风险加以分析和决策的过程。企业应该建立相应的风险评估小组,将项目的风险管理落实到相应管理部门或项目管理班子。

2.在合同正式签订前进行严格的审查把关。其要点是:施工合同是否合法,业主的审批手续是否完备健全,合同是否需要公证和批准;合同是否完整无误,包括合同文件的完备和合同条款的完备;合同是否采取了示范文本,与其对照有无差异;合同双方责任和权益是否失衡;合同实施会带来什么后果,完不成的法律责任是什么,如何补救;双方合同的理解是否一致,发现歧义及时沟通。

3.转移风险和开展索赔。工程索赔制度正是转移风险的有效方法。还要注意向第三方转移风险。主要通过履约保证、工程保险和工程分包等方式来实现风险转移。

4.防止借资、垫资承接工程。

(1)采取一些报价策略。如将工程中一些风险大、花钱多的分项工程或工作抛开,仅在报价单中注明,由双方再度商讨决定。

(2)在报价单中,建议将一些花费大、风险大的分项工程按成本加酬金的方式结算。(3)在法律和招标文件允许的条件下,在投标书中使用保留条件、附加或补充说明,这样可以给合同谈判和索赔留下伏笔。

(4)重视合同谈判,签订完善的施工合同重视合同谈判,签订完善的施工合同,使合同能体现双方责权利关系的平衡和公平合理,使业主方和承包方双方合理分担风险。这是在实际工作中使用最广泛,也是最有效的对策,充分考虑合同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在合同中予以详细地具体的规定,防止意外风险。通过合同谈判争取在合同条款中增加对承包人权益的保护性条款。使风险型条款合理化,力争对责权利不平衡条款、单方面约束条款做修改或限定,防止独立承担风险。

(二)、重视风险转移1.是向业主索赔,这是施工单位常用的,也是最有效的风险转移的方法。通过索赔可以提高合同价格,增加工程收益,补偿由风险造成的损失。

2.是向第三方转移风险,包括进行保险和担保。

3.是将分大的分项工程分包出去,向分包商转移风险。

4.是与其他承包商组建联营体,共同承担风险。

(1)组织得力的投标班子,进行详细的招标文件分析,作详细的环境调查,通过周密的计划和组织,作精细的报价以降低投标风险。(2)对风险大的工程派遣最得力的项目经理、技术人员、合同管理人员等。组成精干的项目管理小组,在技术力量、机械设备、材料供应、资金供应、劳务安排等方面予以特殊对待,全力保证该合同实施,并将该风险大的工程作为施工企业的各职能部门管理工作的重点,从各个方面予以保证。同时作更周密的计划,采取有效的检查、监督和控制手段。

四、结束语

合同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商品交换的法律表现形式。现代企业的经济往来,主要是通过合同形式进行的,一个企业的经营成败和合同及合同管理有密切关系,所以企业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合同中的种种陷阱。合同管理必须是全过程的、系统性的、动态性的。企业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尽量降低合同的风险,并完善合同管理的风险防范措施,因此,对合同的风险防范措施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承包企业,要想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就需要了解施工合同风险的性质,准确判断并有效防范风险,以争取良好的经济效益。因而加强合同风险控制对施工企业有效地规避风险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