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人才培养措施(合集7篇)

时间:2024-01-12 15:37:47
人才培养措施

人才培养措施第1篇

关键词: “2+1”模式 人才培养 措施

所谓“2+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三年制学生的教学及学生管理工作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前两年在学校学习,以掌握职业岗位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培养基本技能和职业素质,再用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以提高职业技能。职业教育的本质,决定了培养的人才必须与市场“无缝接轨”。“2+1”这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利于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由实习向就业顺利过渡,实现无缝对接,提高就业竞争力。“2+1”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外同类学校中已被普遍采用,在我国也有很多高职院校开始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实践告诉我们,“2+1”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很好的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是今后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趋势。当然,“2+1”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学和学生管理的方方面面。我认为,学校只有从教学计划的改革、课程的整合、双师型队伍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到顶岗实习的管理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才能保证“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对第三年顶岗实习的重要性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实习单位的领导认识不够。有的教师认为这一年学生不在学校,看不到管不着,只要平平安安不出安全事故就行;有的学生认为顶岗实习就是随便找个单位打打工,挣点钱,主要任务是为就业找单位;有的学生家长认为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的学校就是两年制学校,学习两年,工作一年;有的实习单位领导对前来实习的学生不够重视,认为实习学生就是临时工,随便给安排个岗位就行。针对以上错误的认识,我认为,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加强宣传,提高认识,让每一位顶岗实习的参与者都充分认识到顶岗实习的重要性,认识到一年的顶岗实习是三年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措施。只有认识到位,“2+1”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得以实施。

2.强化能力培养,建立创新型教学模式

为了顺利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学校首先要稳步进行校内教学改革,针对培养规格的要求,对原有教学计划进行改革,对课程进行整合,改变传统教学理论性、体系性强,而实践行、探索性弱的弊端,根据不同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要求,组织模块教学,力求做到理论够用,实际应用能力被提到重要地位,这样就能减少课堂教学的内容,腾出时间到企业顶岗实习。为了达到培养目标,适应“2+1”教学模式,必须改传统单向教学方式为双向教学方式,必须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变为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要使学生由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者向知识技能的主动探求者转变;使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由只重“教法”向既重“教法”又重“学法”转变,由强调统一要求向因材施教转变;培养途径由校内封闭教学转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转变。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应转为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动因,以实际问题为基础,进行发现式、探索性的学习。应尽快实现两个转变,即由应试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传授知识向培养动手能力转变,推行“以实践教学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3.加强专业技术指导,全面优化课程设置

职业院校普遍建立了校企结合的专业设置指导委员会,在“2+1”模式培养实践中应该聘请企业部门的高级管理、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培训计划的制订和实施的全过程,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断充实新工艺和新技术,以就业为导向来设置专业。把产业优势转变为专业优势,把专业优势通过教学环节具体实施变为教学优势,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在此基础上,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培养方案,进行订单培养,增强对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根据岗位能力的新标准、新变化确立教学主导内容和课程改革的主题,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培养创新创业的高素质人才。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将来并不从事学术研究,而主要是从事生产第一线的工作,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定位和原则决定了高职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为此,在优化专业课程设置上,应充分考虑专业素质、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联系,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优化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是:在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课程框架设计上,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实践教学学时数应不低于总学时的50%,并且要构建“课堂实践环节―校内实践―校外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以应用为目的,以满足社会需要和符合学生不同个体素质为标准,体现“基础理论、基本内容、基本操作”的教学。在组织教学形式上,以“考证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组织教学。职业资格证书已经成为各行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与人才评价的重要筹码,职业教育要以此为契机,把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和就业岗位需求联系起来,把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融入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在岗位需求上寻求突破,才能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处于不败之地。

4.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推进“三师指导队伍”

“2+1”人才培养模式以技能为中心,强化了职业教育的实践环节,既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又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实践教学变传统的模拟教学模式为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强调教学的工作真实性和综合性,强调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养成职业能力。使“2+1”培养模式在实践基地建设中更适应高素质人才培养规律,职业院校是企业的培训基地,企业是学校的实践基地,这两者密不可分。只有不断提高师资水平,才能适应“2+1”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的要求。培养既懂理论又能实践,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师资队伍,是提高“2+1”人才培养模式质量的关键。

“三师指导队伍”,即由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实习指导师,由辅导员组成的职业规划师,由企业技术管理骨干组成的实习指导师。三种导师负责跟踪学生实习全程,根据实习管理规范、教学大纲等有计划地对实习学生进行全面指导和实习基地开发,确保学生“下得去”,“留得住”,“学得好”。例如,市场营销专业就把《市场调查与预测》这门课放到实习企业去上,由学校教师与企业主管共同授课,效果比在校内上好得多。

5.精心组织,科学安排实习单位

实习单位是学生开展顶岗实习的场所,顶岗实习单位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实习质量的好坏。因此,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顶岗实习单位的安排十分重要。学生的顶岗实习单位一般由系部统一安排,并由系部与实习单位、系部与实习学生签订实习协议。在集中安排的同时,应该鼓励学生及家长自行联系实习单位,采取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和学校安排相结合的方式安排学生实习。学校在安排学生实习时,一般以便于就业的行业与单位为主,依据“优生优荐、就近安排”和专业对口的原则进行安排。学校应向实习单位如实介绍学生的情况,尊重实习单位的用工自和选择权,力求做到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实习单位,学生在每个实习单位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实习岗位,从而达到较好的实习效果。

6.“三位一体”、全面监控,健全校外指导的管理制度

按照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和实习管理规范,采取实地指导、电话指导、网上了解、短信沟通等方式,对教改专业学生毕业实习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全面掌握情况。此外,要建立实习学生回校日制度,要求他们定期回校汇报实习情况,进行阶段小结及参加各种形式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活动。

“三位一体”就是由各个专业的系领导、校内专业指导教师和辅导员以及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从点、线、面三位一体全面监控负责跟踪学生实习全程:外聘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从点上负责对所在单位的实习生进行实习指导和管理,由校内专业指导教师和辅导员从线上负责专业指导和管理,系领导按地区从面上负责指导和管理。

总之,“2+1”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由实习向就业顺利过渡,实现无缝对接,是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趋势。学校必须加强宣传、提高相关者的认识,改革教学模式、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双师型队伍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建立健全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只有采取这些有效措施,才能保证“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参考文献:

[1]李青松.关于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3).

[2]卢晓春,李明惠.定岗实习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9).

人才培养措施第2篇

【摘要】高技能人才仅是技术工人队伍中的核心骨干,也是推动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骨干力量,更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代表。然而,企业生产一线的工人技术素质普遍偏低,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本文试就如何培养选拔高技能人才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措施,希望引起有关部门重视,以此冲破经济发展中人才瓶颈的束缚。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培养选拔;措施

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选拔的措施主要有:技能培养、考核评价、竞赛选拔、表彰激励、财政投入等几种方式。尽管这些政策措施具有可操作性,但因其只是行政激励手段,缺乏法律法规必要的刚性约束力,所以,许多地方在执行这些政策规定的过程中随意性较大。

技能培养成为各地选拔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全国各地通过政府投入引导、企业和职工共同负担的筹资方式,采取校企结合、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的办法,培养了一批思想道德好的高技能人才。仅以威海市为例,该市从2005年政府就组织实施了“金蓝领”培训工程,主要由符合相关条件的职高、技工院校进行培训。参加培训的学员一般为生产一线的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取得相关职业技师职业资格证书1年以上或连续从事本职业10年以上、已经取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工人,或在市级二类以上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前5名的在岗青年技术工人等。培训基地在工余时间以集中组织理论学习、模拟操作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按要求完成培训课时后,由省级统一组织技能鉴定,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两项成绩合格者,颁发“省金蓝领培训项目培训合格证”,并核发高级技师、技师职业资格证书,核发国家职业资格三级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费用由政府、企业和个人三者共同承担。4年来,该市通过这种方式已培养了1706人,造就了一批一线高技能人才。

技能鉴定成为各地考试测评选拔高技能人才的普遍方式。这种方式偏重于理论素质,其多以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的应届学生为主。2008年威海市通过职业技能鉴定总人数为16858人,其中考取3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共有1517人,而参加鉴定合格的各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就达1163人,占参加3级以上职业技能鉴定总人数比例的76.7%。这是应届学生获取高级工资格的唯一途径。尽管数量不小,但在社会上,尤其是企业当中的认知度却很小。

技术竞赛成为各地选拔高技能人才的补充手段之。原劳动保障部2000年规定,通过技术竞赛也可获得高级工或以上的技术资格。尽管这种形式使许多动手能力强的实训技术人员脱颖而出,并且参与竞争者多为企业在岗职工,同时也可获得权威部门的认可,但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社会分工的细化,各城市权威部门组织的技能竞赛种类、次数都很有限,因此,这种方式产生的技能人才数量相对较少。以威海为例,2008年该市共举办市级以上的各类职业竞赛7次,总参赛1万多人次,但通过技能竞赛选拔而产生的3级以上高级职业技术工人仅有147人,仅占全年技能鉴定合格人数的10.1%。

激励机制成为近年来各地选拔高技能人才的新形方式。通过考核考察选拔的方式推举首席技师,作为各地生产一线的拔尖人才。以山海市为例,该市从2005年起开始实施首席技师制,全市每年通过层层选拔选出15人左右,管理期限一般为3年。在第一个管理期内每人每月发给市政府津贴500元,连续第二、三次选拔为市首席技师的,每月市政府津贴分别为700、1000元。这种方法,促进一批具有绝招绝技,创造出在同行业中公认的先进操作技能人才涌现,他们是在技术上有重大发明创造或重大技术革新,并取得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对提升产品质量有突出贡献的人。

应该说,上述几种措施的广泛应用对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优化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和调动广大技能劳动者的积极性都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但仅依靠这些措施要完成从“制造大国”向“强国”角色转换和迈进,远培养不出社会所需的大批高技能人才。因此,必须强化相应的措施。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体系。高技能人才培养是一个较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但由于部门条块分割造成的政出多门,以致于“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培养体系在各地运中存在互相扯皮和掣肘现象。2008年,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保障部出台了“关于印发《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确定了企业技能人才评价的工作原则和评价范围以及对象。规定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包括技师、高级技师考评和初级、中级、高级技能鉴定,重点是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职业范围主要是企业生产一线的主体技术性的职业。目前,此项工作还在试点阶段,能否得到广泛推行还有待实践的进一步证明。

其次,出台刚性措施,加大高技能人才开发和培训的投资力度。当前,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远远不足于实际需要。因此,国家应出台相关的硬性法律法规,确保障高技能人才培养选拔的资金投入,推进各地市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开发津贴的专项基金制度,用于扩大人才队伍建设和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培养、奖励以及解决引进急需高层次人才工作生活中遇到的特殊问题等。一方面,大型重点企业应增加不低于核定工资总额的10%用于特殊人才的岗位津贴、福利分配和奖励,并可进入成本核算。推广人才资本产权制度,鼓励企业按管理、知识、技术、资本等要素进行分配。鼓励这些企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核心人才实行股权、期权激励。支持重点企业推行企业经营管理者年薪制和科研人员“基薪+项目提成”的薪酬模式。另一方面,要加大企业优秀人才奖励措施。鼓励各地开展科技拔尖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创新人才奖等人才的评选,并强制各重点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评选比例不低于40%。要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对非公有制重点企业在税后利润转增资本再投资时需缴纳20%所得税的地方部分,返还企业用于科技研发、人才培训。支持企业每年从生产经营收益中按一定比例提留资金,建立人才培训专项基金,专款专用、滚动发展。企业依法提取的职工教育和培训经费在所得税前扣除。同时,还要加强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和选拔,鼓励县区财政尽快设立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确保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选拔工作健康平稳开展。

人才培养措施第3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前期基础

我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于2007年开始招生,现有16个教学班,学生597人。建有经营与管理综合实验室、经营决策与战略沙盘模拟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ERP实验室等8个实验室,实验、实训场所面积满足教学需要,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基本满足教学需求。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与长沙通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等10个单位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依托行业,突出应用,探索校企共建专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考核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将教务、团学、招生就业等部门工作和毕业实习教学、毕业论文指导、就业指导等人才培养环节有机结合,更好地发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

1、基本思路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论文、“双师”型教师培养等方面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深度合作,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和新机制。2、基本原则1)服务企业原则。学校组织人员深入企业调研他们的人才需要、标准、技术需求等,想他们所想;一定要关心企业的发展,并与他们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这是顺利打开校企合作大门的前提和基础,这也决定着合作成败和成功率的高低。2)校企互利原则。学生在企业实训过程中企业有重点培养,优先选拔留用和淘汰的权利,这个是企业的利益。而学校的利表现为:学生就业率的相对提高、能够享受更的待遇以及企业提供的较好的实训质量等。因此,校企双方互利双赢,这是与企业实现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的基础。3)统一管理原则。校企合作是双项活动,校企双方的利益与责任必须高度统一,必须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检查考评。事实上,只要坚持高度统一,师徒教与学、理论知识与企业技术需要、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应用、以及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才能很好的实现。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

1、校企合作环境建设

专业以行业或者企业群为背景,建立“生产中育人,在育人中生产”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来实现校企环境、文化的深度融合,形成大学专业建设与企业人才培养的共生关系。构建校企合作的便捷通道,明确校企双方可提供的资源、空间;制定和完善管理体系,以及相关的激励政策和办法,形成学校和合作企业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和的制度和环境。

2、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行业专家与专业老师共同探讨,广泛求证,确定了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导向,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掌握扎实的管理、经济方面的基本知识、理论及方法,具备企业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产品营销、经营管理等工商企业运营管理各环节的基本能力,拥有适应生产业发展的工作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素质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3、“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肩负着重要使命,而应用人才培养质量不仅取决于“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推进,更重要的是取决于适应改革发展和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因此,为实现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一支师德高尚、热爱教育工作、教学经验丰富、了解社会需求、团结向上、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是必备的。按照“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培养师资”的原则制定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和一系列鼓励政策、措施:①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工作力度,重点引进高职称、高学历及经营丰富人员;②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培训和教研科研活动,每年制定并落实专业教师轮流到国内外高等院校进修,吸收国内外先进的专业建设理念和经验,及时了解专业的发展动态,追踪学术前沿,掌握先进的科研成果和工商管理经验;③鼓励专业教师到国内外公司企业学习、参加各种学术会议,鼓励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在合作企业中参与决策;④在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的同时,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鼓励青年教师到相关大型企事业单位带薪挂职锻炼,以加强师资梯队的建设,保证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⑤并积极聘请校外相关单位与企业的专家来校兼职授课,定期聘请企业高管给教师做讲座。⑥初步推进教育国际化工作,拓展教师队伍国际化视野。

4、实施“3C”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学校“三重一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企业经营与管理各岗位人才从业技能的实际需求,逐渐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工商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3C”是指学院、ERP顾问公司、顾问公司的客户公司。“ERP顾问公司是指为客户公司提供全方位的ERP的实施、企业管理问题分析诊断、管理能力提升等管理服务的公司;客户公司是本地制造企业。ERP顾问公司可以为师生提供丰富的管理实践素材,客户公司可以为师生提供实践教学环节,从而使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对理论知识运用到管理现场实现无缝对接。

5、积极开发一体化教学课程

人才培养措施第4篇

关键词:培养模式;保障措施;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6-0059-02

辽宁省教育厅关于2013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重点建设专业分为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两个类别。[1]辽宁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正是此次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中的一个,为了大力推进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有序进行,辽宁工业大学在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保障措施,现进行详细论述。

一、合理的教学团队配置

教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5人,团队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5人、讲师3人、高工1人、实验师2人;博士学位6人、硕士学位7人;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1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1人,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人,锦州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

二、校企合作保障

1.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依托丹东市“辽宁省仪表产业集群基地”,建立了稳定合作机制,与丹东东方测控有限公司、辽宁金洋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丹东东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丹东华日电气有限公司、丹东浩元仪器有限公司、丹东市万全无损检测仪器厂、丹东奥龙射线仪器有限公司、丹东通博仪表有限公司8家企业签订了实习协议,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从而确保了学生校外实习顺利有序进行。

2.与企业进行科研合作

本教学团队与企业积极开展科研合作、协同创新项目合作,参与企业新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与该集群基地的“辽宁金洋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和“丹东东方测控有限公司”合作在研项目有“基于大地磁场的车辆检测器及流量仪”、“侧装双微波流量仪”、“机场跑道FOD监测系统”、“高速公路自由流ETC车型自动判别仪”及“动态压电称重系统”。

3.聘请企业高级工程师为兼职教师

聘请企业8名高工为客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联合指导毕业设计工作;定期为学生讲授新知识、新技术方面的专业选修课;已指导6名硕士研究生、讲授2门专业选修课程,提高了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联合培养工程硕士21名,提高了企业研发、管理能力。

4.创新机制

校企共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机制,联合指导大学生创新活动,并在活动经费上给予资助,近五年部分校友累计为我专业捐赠20余万元支持大学生创新活动和各类科技竞赛;每年邀请校友为在校生作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讲座。

三、建立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实现产学对接

以学校为主体,根据专业发展方向,结合企业的人才需求,联合建立培养机制:

1.建立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

聘请行业内资深专家和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设置、培养过程及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共同制定专业建设规划,根据本专业的特点确定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技能结构和要素,进行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2.运行机制

将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成果转化,协助企业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利用学校的师资优势,为企业培训员工;企业为学生提供专业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所必需的场所、设备、工艺流程和质量标准,将企业的实际项目作为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创新项目的题目来源,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3.监督考核机制

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办法和监督机制;为保证学生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的一致性,将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基地的一体化,积极推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

四、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

学校建立了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制定健全了“院系主要教学环节质量监控办法”,实施“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制。其中“专业负责人”主要负责组织制定和调整专业培养方案,把握专业发展建设方向和该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课程负责人”主要负责制定课程教学大纲与考试大纲、进行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改革、课程的教学梯队建设,培养与指导青年教师。

在课堂教学方面制定了“辽宁工业大学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办法”、“校、院两级教学督导与领导听课机制”、“辽宁工业大学院(部)教学工作评价方案”、“学生评教与选教机制”等政策。

在实践教学方面学校制定了“辽宁工业大学实践教学评估办法(试行)”、“辽宁工业大学实验教学管理规定”、“辽宁工业大学关于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施意见”、“辽宁工业大学实验室开放管理暂行规定”、“辽宁工业大学关于在课程设计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施意见”、“辽宁工业大学实习教学管理规定”、“辽宁工业大学关于在毕业设计(论文)中加强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实施意见”等规章制度。

在学生创新教育方面学校制定了“辽宁工业大学创新学分管理规定”、“辽宁工业大学关于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实施意见”、“辽宁工业大学关于开展主要基础课程科技创新竞赛实施意见”、“辽宁工业大学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的规定”、“辽宁工业大学关于本科生进入导师课题组的实施意见”等规章制度。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制定了“辽宁工业大学关于人才引进与培养的暂行规定”、“辽宁工业大学教师进修工作流程”、“关于青年教师进入企业实践的实施意见”、“关于中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与专业综合能力竞赛的实施意见”等规章制度。

在教材建设方面制定了“辽宁工业大学教材质量评估与检查工作管理办法”、“辽宁工业大学教材建设相关规定”、“辽宁工业大学教材立项有关规定”、“辽宁工业大学教材选用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

五、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建设

实验室和实训基地条件良好、满足学生课内实验、课外开放性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学生开展课外大学生创新创业等科技活动的需求。

与其他专业联合建成“电工电子技术”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新能源汽车智能控制技术”省重点实验室、“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专业实验室主要有“测控技术实验室”、“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过程控制实验室”和“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室”等。

新建了2个大学生创新工程专用实验室,一方面满足学生课内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要求,同时为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提供场地和设备。

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与美国罗克韦尔自动化公司共建了“工业控制网络实验室”,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共建了“PLC技术实验室”,与美国TI公司共建了“DSP应用技术实验室”,与美国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共建了“嵌入式应用技术实验室”。

六、资金投入

我校重视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在国家发改委专项基金资助下,学校于2012年投资8000万元建设8万平方米的工程训练中心,满足实验实训、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师资培训等活动条件;本专业所在学院利用中央财政与地方共建特色实验室的建设资金,投入500万元进行西门子300系列PLC实验室、集散控制系统实验室等实验室的建设;对于参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确保上级下拨的建设经费全部落实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点的建设,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在经费上予以1:1的资金匹配;成立了教材建设专项基金,每年投入近60万元用于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教材的编写和出版;每年投入50万元组织教师开展“开放性实验课题”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工程项目开发,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大力支持部级、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申报和实施,除保障活动设备和场地外,每年投入100万元开展“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活动,对部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给予1:1的资金匹配;了辽宁工业大学组建大学生创新团队的实施办法,每年投入200万元用于创新团队的建设,从政策、场地、设备等多方面给予支持;每年投入5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参加部级、省级等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

七、结语

综上所述,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从人、财、物多方面为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奠定

基础。经过一年多的不断完善,各种制度不断完善,保障措施更加健全,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改革建设已经越来越成熟,该专业势必会培养出适应社会和企业发展需要的学生,最终实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实现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完美转变。

参考文献:

[1]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启动2013年度辽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建设工作的通知[EB/OL].(2013-6-3).http://.

[2]佟绍成,于自强,李昕.构建工科院校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12,(3):28-30.

[3]姚曼华,王美蓉,王军,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建设方案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14,(2):73-75.

人才培养措施第5篇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新举措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性文件,集中了学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根据社会市场需求的变化、行业调研结果、专家论证意见等,及时修订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并认真落实是职业学校专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在分析五年制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与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重点阐述五年制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新旧对比、人才培养案实施过程中的新举措。

一、传统的五年制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中主要问题

(一)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对接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虽明确,但缺乏前瞻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强调理论的普遍性和指导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实践环节;第二,培养目标中虽体现了面向中小企业,但忽视了未来发展对高技能的需求。第三,培养目标中突出会计专业能力,但缺少人文素质的培养。现代职业教育不是仅仅给学生一技之长,要‘给知识,给文化,给技能’”。

(二)现有的课程体系与会计职业能力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

会计电算化课堂教学在内容的组织上一般也是以会计法规、会计理论的讲授为主,以实务操作为辅;或者集中进行会计理论的讲解,等理论讲完后再集中进行会计的实践教学,会计理论与实践难以统一。我国近几年来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所使用的个别教材不能及时更新,校教学与会计工作岗位实务有待加强联系。

(三)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模式有待创新

会计教学方法在现代化网络发达的今天,还不能够更好的利用数字化资源教学平台进行教学。因此,应创新教学模式,在会计电算化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模式,借助于网络教学软件,充实模拟公司业务,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二、新五年制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优势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

以前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现在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有会计综合职业能力、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及终身学习能力,在企业、非营利组织单位会计及财务软件维护一线工作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是技术技能人才,也可以理解为技术人才、技能型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

(二)职业(岗位)面向明确

1.主要就业岗位:中小企业、非营利组织等单位财务会计岗位:出纳、记账、主管会计、资金管理、车间核算等;中小企业单位财务管理及财务分析岗位;中小企业单位内部审计岗位;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咨询服务公司助理工作人员岗位。

2.其他就业岗位:中小企业收银、仓库保管、物流管理、经济信息收集、财经文秘、统计、工商管理、财务软件维护等岗位。

(三)课程体系创新符合新的职业教育理念

会计电算化专业已经建立了健全的课程衔接体系,按照系统培养、全面培养、终身教育的理念,加强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基础文化和体育、艺术课程,加强新技术教育和技能训练,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重视并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形成了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课程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

(四)教学模式改革适应现代职业教育质量观

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结合不同专业课程特点,加强实践教学,探索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拓展现代化网络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实践操作能力。形成完整的包括“认知实习任务驱动项目落实模块整合全程实训企业顶岗”六步骤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教学实施过程,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课程实施方案。充分利用企业资源进行专业文化建设,教室、实训中心布置具有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指导学生阅读会计方面的报刊、书籍,浏览会计专业网站,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有关信息,了解真假会计信息的识别方法,聘请行业专家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聘请优秀毕业生作专题报告,传授工作中的业务处理技巧,聘请审计人员和经济案件的办案人员对典型经济案例进行剖析,达到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和警示教育的目的。

三、五年制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中的新举措

五年制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建立面向市场、采用优胜劣汰的专业设置机制,为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技术进步需要,已建立完备的专业课程体系。在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同时,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特色优势专业集中度显著提高。

(一)突出三个标识:明确三个层面的专业课程体系

1.以职业入门资格为基础(从业资格),以专业岗位职业能力为指向(技能型),以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规格为标志(高职)定位培养规格;既有低端定位标识(取得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又有高端定位标识(专业方向课程)。

2.适当扩大低端标识的教学课时;以简化为原则,在整合高端标识课程的基础上,适当降低课程教学课时。

3.完善三个课程模块:构建模块功能化的课程体系

(1)低定位课程体系:以会计从业资格为基础、提高专业知识为指向的专业平台课程模块系统;

(2)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体系:以提升会计电算化专业技能为指向专业实训项目课程模块系统;

(3)高端定位课程模块体系:以提升会计电算化专业发展能力为指向的专业方向课课程模块系统和专业选修课程体系。

(二)从业资格证的融通问题,已经形成亮点

五年制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证书“双证书”制度,会计从业资格证是进入会计岗位的“准入证”,是从事会计工作的必经之路。我们通过调研分析,发现学生毕业初期,主要从事出纳、记账、仓储管理等岗位的比例在90%左右,一般在两年以后逐步转向核算、采购、成本、销售、总账或更高层次的专业岗位(审计、财务总监)等,结合目前的市场需求,我们已把培养目标定位为熟悉会计法规、掌握一定会计理论基础和信息技术基础,具有较强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和电算化处理能力,持有会计从业资格或其他相关职业资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我校五年制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考试过关率达到96%,已经形成亮点。

(三)加速数字化、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建设

随着经济、科学、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使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的改革纷纷进入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阶段,根据2014年江苏省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按照我校“4.5+0.5”的培养模式,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运用要求很高,建立健全功能齐全的数字化资源教学管理系统,实现数据资源共享,为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和服务社会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五年制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已建成数字化教学资源有:厦门网中网实训平台、用友会计软件、金蝶会计软件、虚拟会计电算化实习平台、降龙990会计核算软件、用友ERP沙盘实训等,目前正在和凤凰传媒合作开发《财务管理实务》、《会计电算化实务》二门课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坚持“培养为主、引进为辅、专兼结合”的原则,以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技能过硬为标准,培养引进专业带头人,带领完成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发展;以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和课程开发为核心,培养专业骨干教师;以加强实践锻炼和专业课程教学水平为核心,培养双师型教师;为加强实践教学力量,积极聘请有经验的行家里手、企业专家为本专业的兼职教师,从而打造出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实践技能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爱岗敬业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

(五)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将工学结合贯穿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受相应的动手和实践课程,并根据培养目标同步深化文化、技术和技能学习与训练,逐步实现就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有机衔接。与企业合作开展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学徒制,企业根据用工需求与职业院校实行联合招生(招工)、联合培养。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通过合作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咨询、市场开拓及项目实施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实现校企共赢。

总之,在产业技术不断革新、新兴产业竞相发展的今天,职业技术教育变得尤为重要。会计电算化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以管理为基础、以就业为根本的理念,紧扣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和特点,坚持开明、开门、开放办学,积极加强交流合作,借鉴国内外先进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模式,同步提升学校的专业技术教育和素质教育水平,为社会输送更多精强能干、微机操作能力强、知识更新快、技术过硬、德能兼备的优秀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焦建平.五年制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原则.新余学院学报,2014,06.

[2]张秀兰.多样化教学——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选择[A]\\中国会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

[3]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4]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会计电算化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

[5]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

人才培养措施第6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培养困境;解决措施

一、管理会计的定义

管理会计,跟管理学有关,又称为“企业内部报告会计”。管理会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适当的方法,会计人员利用财务会计所提供的资料和企业内部的其他资料进行合并整理、分类归纳、总结报告,使企业管理人员能够对企业日常的各项活动、资金进出有相应的了解,对一些重要事项进行规划,对突发事件进行控制。管理会计还要帮助上层高管对项目做出相应的决定或者对策,是企业内部的一个会计分支。

二、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区别

管理会计是根据企业上层高管的需求对项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采用一系列专业办法,对企业内部的当下经济效益、未来的一些项目活动提供有效、合理的规划、分析、控制与措施,对企业的上层高管提供企业经营方面的规划、管理、决策以及措施,简单来说就是对项目的初期跟进的会计。管理会计更加注重企业的未来发展。财务会计则是按照传统会计的准则和相关制度,对企业过去发生的一些经济支出进行记账、算账、报账等,向企业高层提供企业的财务情况、经济效益、资金变动等信息。财务会计更加注重企业过去的财务信息,为企业上层管理人员提供相应的财务数据。管理会计同财务会计最本质的区别是,管理会计是针对企业内部而设置的部门,其目的是为企业内部提供相应的服务,财务会计则是针对企业外部,对企业过往的经济效益服务。

三、我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困境

我国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由于管理会计理论体制的不完善,造成人们对管理会计认知不足,对于会计的思想和认知还停留于财务会计。我国对于会计人才培养一般都是在高校培养和以社会辅导班授课的方式进行会计方面的人才培养,对会计专业认知不足,人才培养途径单一,我国会计人才培养还面临着巨大的困难。笔者结合我国会计现状,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困境进行总结,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不健全

我国现有的管理理论基本都是从西方国家引进来的,对于管理理论都只是效仿,照搬西方国家已经成形的管理理论,运用到我国的企业当中,虽然在使用初期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并没有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改善和总结,导致至今我国都没有一套适合我国企业经济发展的管理理论体系。我国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比较晚,自然起步比较晚。由于缺乏专业领域的人才,理论研究队伍相对比较薄弱。缺乏专业人才,缺乏管理会计著作,导致管理会计研究领域狭窄,相应信息停滞不前,专业技术较差,操作性差。总之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致使管理会计无法适应我国企业经济发展的需求,自然导致人才培养的停滞不前。

(二)管理会计缺乏专业队伍

管理会计在企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系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我国现阶段的管理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以及专业操作水平普遍偏低。造成这种现象有两点原因,一是因为我国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对于管理会计认知不足,不能够合理应用管理会计人才,造成人才流失;另一方面就是在管理会计队伍中,存在一些专业知识水平低、职业道德差的人员,例如,台儿庄区农业银行储蓄所原会计陈某某挪用公款案,陈某某在担任储蓄所会计期间,通过吸收客户存款,采取“大头小尾”的方式入账,截留客户资金90余万元。正是因为这些、贪赃枉法的会计存在,才导致企业对于管理会计的望而却步。

(三)管理会计制度不完善

管理会计系统的一大优点是能够提供企业的全面信息,帮助企业管理者作出正确的决定。然而,管理会计制度在企业中不具有完善的制度,工作呈现出大量资金重复核算的现象,将管理会计当做财务会计使用。管理会计只针对企业财务进行核算、信息收集、提品成本、产品销售额、产品利润额,没有同企业其他部门进行有效的配合,导致管理会计无法发挥有效的管理功效,无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四、我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困境的解决措施

(一)借鉴国外的管理会计培养方式

英、美等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注重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对于管理会计具备一套完善的模式和证书体系。英国在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上算是比较成功的国家之一,管理会计专业人只要在专业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考试通过后才能取得证书,并且英国管理会计的考试试题都是随着经济发展不断进行试题更新,让专业知识同实际作用结合在一起。因此,我国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可以借鉴英国的培养方式。

(二)提高管理会计师资力量水平

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困境想要得到有效的解决,首先必须提高的是管理会计师资力量水平,实现专业知识教育和职业资格教育相互结合的教育方式,端正学生的学习思想。目前,很多的会计专业学生注重的不是专业知识而是同会计相关各种证书考试。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报考注册会计师,这是同管理会计最相关的一个证书考试。管理会计教师应该定期进行学术交流,学校也要定期邀请相关专业人士进行知识讲座,完善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三)丰富管理会计教学内容

据统计,我国目前开设会计学专业的学校有500多所,大力推进了会计人才的培养。但是,我国高校的会计专业知识核心都是以财务会计为主,不利于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应该丰富高校会计专业教材,利用会计的分类,将管理会计分为初级管理会计、中级管理会计、高级管理会计,并且按照不同等级发放不同的管理会计教材,进行不同的讲解。

(四)将管理会计纳入资格考试

我国比较权威的会计考试有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主要服务于企业内部会计管理,注册会计师则服务于账目审核,为企业提供可靠的、真实的财务信息。在会计资格考试中加入管理会计相关知识,有利于管理会计人才培养。

(五)企业重视管理会计人才

由于管理会计体系的不足,很多企业对于管理会计人才做不到因才适用,浪费了管理会计人才。学校的职责是培养管理会计人才,企业的职责就是深造管理会计人才。企业应该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促进管理会计人员同其他部门的交流,让会计人员到企业生产一线,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的内部信息和产品的实际生产情况,对于人才企业应该做到一才多用。

(六)政府加强完善管理会计政策

要做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政府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政府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提供相关政策理论指导,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理论体系。政府还应该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学校给予一些优惠政策,例如,给学生发放专业补助金,促进学校企业之间的人才输送,保证管理会计专业学生就业。

五、结语

在现代会计管理中,管理会计是其中的重要分支之一,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管理会计方面人才缺乏现象严重,管理会计人才市场供不应求。对于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既不能纸上谈兵、凭空想想,又不能盲目效仿,必须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根据我国的市场现状、经济情况制定一套适合我国企业发展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理论体系。在此之前,还必须完善管理会计相关体制,让社会认识管理会计这一专业,能够明确认识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区别。我国在大力培养管理会计人才的同时还应该加强管理会计理论的完善,在一次又一次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归纳要点,采取更加合理有效的方法进行管理会计推广。各行业要共同努力探索出一条既符合我国当下国情,又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管理会计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罗杨.“教体结合”模式培养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

[2]周慧.基于企业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会计教学模式改革[J].商场现代化,2015,(18):218-219.

[3]唐婧妮.高职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三个核心问题及解决措施[J].高教论坛,2013,(6):109-111+114.

[4]崔淑芬.新经济下产教融合的高校会计智慧教育研究[C]//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分会.中国会计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人才培养措施第7篇

技能;人才;培养;机制

1.当前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

技能培养、考核评价、竞赛选拔、表彰激励、财政投入等几种方式。尽管这些政策措施具有可操作性,但因其只是行政激励手段,缺乏法律法规必要的刚性约束力,所以,许多地方在执行这些政策规定的过程中随意性较大。

技能鉴定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对生产一线的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取得相关职业技师职业资格证书1年以上或连续从事本职业10年以上、已经取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工人进行的培训,并核发高级技师、技师职业资格证书,核发国家职业资格三级职业资格证书。

技能竞赛成为技能人才培养的普遍方式。这种方式偏重于理论素质,技术竞赛成为各地选拔技能人才的补充手段之。通过技术竞赛也可获得高级工或以上的技术资格。尽管这种形式使许多动手能力强的实训技术人员脱颖而出,并且参与竞争者多为企业在岗职工,同时也可获得权威部门的认可,但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社会分工的细化,各城市权威部门组织的技能竞赛种类、次数都很有限,因此,这种方式产生的技能人才数量相对较少。

激励机制成为近年来各地选拔技能人才的新形方式。通过考核考察选拔的方式推举首席技师,作为各地生产一线的拔尖人才。如中石油集团公司在内部聘任的各级别技能专家,,由不同的岗位发放不同的津贴标准。这种方法,促进一批具有绝招绝技,创造出在同行业中公认的先进操作技能人才涌现,对于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对提升生产质量和水平有较好的激励作用。

2.国外对技能人才培养所采取的措施

以培养实践能力为目标,强调关键能力培养。目前,各国关键能力培养的策略主要有三种:

一是整体策略,即对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整体改革,在课程中增加培养关键能力的内容,并将其作为基本课程,每个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并达到规定的标准。英国设置了交流、信息技术、计算等三种关键能力单元。如美国增加了处理资源、处理人际关系、处理信息、运用技术等关键能力培养的能力。二是基础策略,即加强职业教育课程的基础性,加强职业教育初期的通识教育,使学生掌握深厚而扎实的基础知识,为继续学习和提高奠定基础。三是渗透策略,即在职业教育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关注“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各任课教师结合本学科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如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理解并尊重他人的品质等。

重视教师专业能力培养,实施教师认证制度。以美国为例,要求教师一是确定职教师资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新标准。美国将面向21世纪职业技术教育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归纳为3种能力和14种技能。3种能力:将现实世界的思想运用到理论教学和职业培训中去的能力;把工作环境反映到培训活动中去的能力;将理论和培训相结合的能力。14种技能:与工作团组合作;构建一致意见;应用学科的培训;批判的思维;解决问题的技能;计算机操作技能;分析技能;领导技能;处理矛盾冲突的技能;协商技能;多种文化意识;社区需要的知识;规范专业行为的技能;与非传统学生合作的技能。

3.国内技能人才培养的建议

建立师徒关系,组成帮扶对象。对于刚参加工作的人员,如何让他们尽快适应公司的正常运作,要为他们选定师傅结成对子,帮助他们尽快独立上岗,发挥自己的才干,主要通过以下手段:

挑选合适课题并启发他们,给他们能发挥才能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开动脑筋去做方案。结合每个人的工作实际,由师傅带领徒弟组成研究小组,重新明确专家培育计划的课题,主要是针对目前生产中突出存在的问题,允许大家提出不同的改造方案,明确研究的方向。

提出问题,针对他们做的方案,指出问题所在,提出如何处理最好,提出哪个方案最好,阐明解决问题的关键。

倾听他们的想法,让他们畅所欲言,多发表想法,这样才有机会了解他们的思维,进一步针对存在的不足和偏差加以调整。

继续教育。要“走出去,请进来”,加强继续教育。当今社会,是知识爆炸的社会,石油行业的技术水平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石油行业的原料路线改造、低压合成改造等新技术,冲击着市场成本,惟有不断学习,不断改造,才能使公司持续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

留住人才。要留住人才,一是“事业留人”,二是“待遇留人”,三是“感情留人”。这三种留人方法中,最不需要物质基础的就要算“感情留人”了,然而只要做好了“感情留人”,却又能发展事业,创造物质,事业和待遇自然也就有了。

持续改进培养计划。在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方面要与时俱进,结合社会大环境的发展,不断改进培训计划,不仅要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同时以管理、发展企业为已任,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给他们提升自己发展空间的机会,留住人才。

4.人才应当建立的机制

完善技能人才的培养体系。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包括技师、高级技师考评和初级、中级、高级技能鉴定,重点是高级工以上的技能人才。职业范围主要是企业生产一线的主体技术性的职业。

加大技能人才开发和培训投资。鼓励企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核心人才实行股权、期权激励。支持企业每年从生产经营收益中按一定比例提留资金,建立人才培训专项基金,专款专用、滚动发展。

提高技能人才社会地位。目前社会各界对普通高等教育的认知度远远高于职业技工教育。尤其是许多家长不太愿意让自己的子女尤其是独生子女从事技能劳动,轻视技能劳动和劳动者的现向还很严重,技能人才的成才环境存在种种障碍,存在“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技能劳动者得不到合理使用,其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也相对偏低,这些现象将使技能人才队伍出现“断层”危机。

总之,企业要培养技术人员成为技术型人才,要通过建立多种帮扶关系,树立团队精神,让他们勇挑重担,以及培养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并与时俱进持续改进培养计划,才能培养出一批对企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