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财务风险摘要(合集7篇)

时间:2024-01-12 15:37:48
财务风险摘要

财务风险摘要第1篇

关键词:企业;风险管理;财务管理;对策

下面针对风险管理中的企业财务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进行防范和有效应对。

一、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问题分析

(一)对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性意识不够

在发生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后,各行各业都开始关注到财务风险。但是缺乏对财务风险的研究,对财务风险控制的意识不够,也缺乏财务风险控制机制,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作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都需要认识到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性。企业的管理者缺乏对财务风险的深刻意识,导致财务风险没有在内部源头抓死,放任财务风险在企业运营中潜藏、发展,给企业造成了很大的隐患。企业员工没有较强的财务风险意识,缺乏对风险管理的学习和应对,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二)企业缺乏完善的监控机制

要想企业可以健康的发展,离不开对经营管理的实时监控和严格把关。企业中存在着各种风险,任何一个危机被放任,后果都不堪设想。很多企业内部的监管部门,缺乏完善的监控机制,没有很好的对风险进行防范和规避。财务人员和业务人员缺乏及时沟通,对于存在的问题没有及时发现和汇报,导致风险控制不力,给企业造成损失。

二、应对企业财务风险的策略

(一)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将风险扼杀于摇篮

风险防控和每个企业人员都息息相关,每个企业人员都要有较强的财务风险意识。首先,对管理层和员工要明确进行分工。管理层要严密把关内部的控制机制,及时审核经营的各个环节,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控制同步进行,及时遏制住风险,将风险扼杀于摇篮。其次,要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员工要谨遵企业的规章制度,了解和学习财务风险防范措施,积极配合管理工作。企业要及时嘉奖激励为企业做贡献的员工,惩罚懒惰犯错的员工。通过提升高素质的员工,去促进企业向新高度发展。

(二)完善风险评估机制,提高抗风险的能力

要想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对于财务风险的预防和警示就应该加强。风险评估机制可以对没有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测,科学合理进行分析,采取防范措施,合理安排资源,从而从根本上抵御风险。首先要加强管理层的职责分工,分权管理企业,督促员工明白财务风险的危害,与员工协调工作,积极和员工进行沟通。其次,业务发展目标,要用具体的书面方案,使相关人员都可以根据有效数据和规划,有效切实的执行风险评估。最后,企业风险评估机制要建立健全起来,使其更科学、更全面、更系统,并且对其定期维护和更新,让风险评估机制更可靠。

三、结语

由于企业对财务风险没有充分的认识,缺乏有效的管理,造成企业财务的不确定、不稳定,导致企业遭受各种损失。所以要加强对财务风险的防控意识,及时进行监控,对风险进行科学的评估,从而进行良好的应对,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史勇.新形势下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策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21(06):86-87.

财务风险摘要第2篇

根据我国股票上市规则(2008年修订)的规定,上市公司出现财务状况异常或者其他异常情况,导致其股票存在被终止上市的风险,或者投资者难以判断公司前景,投资权益可能受到损害的,证券交易所对该公司股票交易实行特别处理。即对上市公司进行风险警示制度,风险警示分为警示分为存在终止上市风险的特别处理(即“退市风险警示”,在公司股票简称前冠以“*sT”字样,以区别于其他股票,俗称“披星戴帽”)和其他特别处理(本文称为“一般风险警示”,在公司股票简称前冠以“sT”字样,以区别于其他股票,俗称“戴帽”)。因此,从风险等级的角度,形成了由“ST”和“ST”组成的两级风险警示体系组成的两级风险警示体系,其中*ST企业的风险高于sT企业。

史玉光(2009)统计表明,在沪深两市A股市场上,在2007年的183家和2008年的160家被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包括被sT和被*ST)中,2007年的183家公司,有42家脱帽,141家没有脱帽;2008年的160家公司中,有20家是由于2007年度亏损被戴帽的。据笔者统计,截止2008年底,在沪市A股市场上市的公司有854家,83家上市公司被“披星戴帽”或“戴帽”,受到上海证交所特别处理,其中被“退市风险警示”的有27家,被“一般风险警示”的有56家。经过上市公司一年的努力,到2010年初,有27家上市公司被降低了风险警示等级,有17家被“摘帽”,有10家被“脱星”,降为“一般风险警示”。但同时又有15家上市公司被“披星戴帽”或“戴帽”,进行风险警示。被“摘帽”、“脱星”可以视为风险警示等级降低了,特别是“摘帽”被认为是企业回归到正常渠道上来了。但是事实是否如此,证监会和证交所颁布的风险警示制度能否真正的促使企业走上正轨,在实施过程中是否得到了贯彻,效果如何,却鲜有学者进行分析和论证。本文就“披星戴帽”的上市公司在风险警示的效应进行探讨和分析,以填补这方面的空白,同时也希望能引起更多的学者也对这方面研究的关注,以促进和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的风险警示制度。

二、文献综述

很多学者认为,很多被风险警示的上市公司止亏,降低风险警示等级,由“退市风险警示”降为“一般风险警示”或直接降为正常企业,或由“一般风险警示”降为正常企业,不是依靠改善经营活动,而是借助非经常性损益来完成的。非经常性损益成为上市公司“脱星摘帽”的法宝。“非经常性损益”概念是证监会从1999年引入的一项信息披露制度,历经了数次修订,根据2008年新修订的内容,非经常性损益被定义为“与公司正常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以及虽与正常经营业务相关,但由于其性质特殊和偶发性,影响报表使用人对公司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做出正常判断的各项交易和事项产生的损益”。修改稿采取列举法,列举了21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

目前,关于非经常性损益有关的研究最为集中的部分是在非经常性损益产生的原因及其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上。孙铮、王跃堂(1999)揭示出微利公司和刚达到配股线的公司存在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高或调低利润的行为;孟焰、张莉(2003)认为若考核公司盈利能力指标时,排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影响,则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就会大打折扣;蒋义宏、王丽琨(2005)以及陆正飞、魏涛等人(2007)分析了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和作用;周勤业等(2005)在对2003年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表明,部分上市公司利用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进行利润调节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对微利公司和sT族公司尤为如此;千胜道、钟朝洪等(2006)运用频率检测法证实微利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的现象,主要靠投资类事项、资产处置收益及收取资金占用费等关联交易和地方政府支持,调增非经常性损益;周涛(2007)认为IPO公司往往会调高非经常性损益以迎合盈利预测;欧阳令南等(2006)认为在2001年配股新政策出台前,非经常性损益是配股公司操纵利润的手段;王俊秋、唐加威(2008)证实微利上市公司会通过非经常性损益调增利润以避免亏损,上一年度盈利但本年度亏损的上市公司会在亏损年度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一步调减利润,以避免连续亏损或减缓今后扭亏的压力,扭亏为盈的上市公司会在扭亏年度通过非经常性损益调增利润。因而非经常性损益普遍被认为是上市公司用于盈余管理,进行公司操控的一种重要手段。

另外,也有些学者研究非经常性损益相关规范的有效性问题。孟焰、张莉(2003),刘绍军、张海亚(2005)探讨了改进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披露规范;梁杰、赵淼(2004)证实,强制上市公司会计报告披露“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对于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来调节净利润的行为有了很大程度的抑制;周涛(2007)通过对沪市A股市场非经常性损益的研究,认为随着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制度逐渐完善,上市公司基于非经常性损益的盈余管理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限制。孟焰、王伟(2009)有经验证据支持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三次对非经常性损益的管制规范取得了期望效果。

但是,目前对企业风险警示的研究主要从财务风险的角度,集中在财务风险预警方面。Beaw(1966)提出了单变量的财务预警指标,认为一些财务指标可以提前5年对公司是否会陷入财务困境做出预测,其中现金流量对总负债的比率最为准确。Altman(1968)通过对5类22个变量进行统计分析、变量独立性观察和预测效果评估后,最后保留了5个变量,构成了著名的Z-SCORE预测模型。在国内研究方面,陈静(1999)发现在单变量分析中,发现运用流动比率和负债比率,进行财务预警,误判率最低;在多元线性判定分析中,由负债比率、净资产收益率等6个指标构建的模型,在被特别处理的前3年能较好地预测出sT公司。陈晓、陈治鸿(2000)以因财务状况异常而被特别处理(sT)作为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标志,运用多元逻辑回归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困境进行了预测。吴世农、卢贤义(2001)应用Fisher线性判定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逻辑回归分析三种方法,分别建立三种预测财务困境的模型。黄岩和李元旭(2001)应用多元统计分析,建立了我国工业类上市公司财务失败预测模型,给出了所研究上市公司的z值范围,并应用该模型对预测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但是目前有关上市公司风险警示的文献较少。黄云洲、赵喜仓(2004)通过实证分析,表明我国证券市场的退市风险警示制度对股价具有负面影响,而且这种负面影响存在过度反应。张培莉、蒋燕妮(2006)认为企业被实施了退市风险警示并不是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标志,企业“脱星摘帽”也并不表明企业走出财务困境。对风险警示的效应的探讨就更少。

三、研究设计

其一,样本选取。从2009年初到2010年初期间,在沪市A股上市企业的股票,风险警示等级下降的企业有27家,其中有17家被“摘

帽”,风险由“*sT”或“sT”变为正常。本文选取为这17家上市公司(3家数据暂缺)在摘帽后第一年(即2009年度)的财务数据作为分析样本。同时随机选取在沪市A股上市并连续三年未受到风险警示的58家正常企业的2009年度财务数据作为对比样本。

其二,变量构造。为了便于分析,本文主要采用三类变量。

(1)反映收益状况类变量:基本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增长额,计算公式:期末每股净资产一期初每股净资产。

(2)反映收益质量的变量:扣除每股收益的每股收益;每股非经常性损益,计算公式为:每股收益一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每股收益;非经常性收益比重,计算公式为:丨每股非经常性损益丨/(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基本每股收益丨+丨每股非经常性损益丨)。

(3)反映现金流量的变量: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现金收益比,计算公式为:}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流量丨/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每股收益丨。

其三,研究假没。根据我国的上市公司规则和相关的统计资料表明,上市公司被风险警示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公司出现了财务状况的异常现象,一旦企业在财务状况恢复正常,企业将不再进行风险警示。因此有第一个假设:

假设1:解除风险瞀示的企业在收益方面与正常企业无显著差异的

正如许多学者普遍被认为,非经常性损益是上市公司特别是微利企业和sT族企业,用于盈余管理,进行公司操控的一种重要手段,风险警示取消后,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降低,再加上周涛(2007)、孟焰、王伟(2009)等有经验证据支持了我国对非经常性损益的管制规范取得了期望的效果。因而有第二个假设:

假设2:解除风险警示的企业在非经常性损益方面与正常企业无显著差异的

企业的现金流量是评价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的重要指标,张新民、王秀丽(2003)认为处于稳定发展阶段的企业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应该对企业的利润有足够的支付能力,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是企业短期内最稳定、最主动、最可以寄予希望维持企业经常性资金流转的现金流量;赵春光(2004)研究表明现金流量的价值相关性主要来自于当期的现金流量。因而企业现金流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于是有第三个假设:

假设3:解除风险警示的企业在获取现金或收益转换现金方面与正常企业无显著差异的

四、实证结果分析

根据上市公司股票上市规则,从财务状况方面角度,撤销风险警示的依据主要是净利润或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是否为正值、股东权益是否为正值以及主营业务是否正常运营,如果以上指标都为正,上市公司即可申请撤销风险警示。从表1可以看出,解除风险警示的企业(即摘帽企业)在解除风险警示后的一年里,其财务状况继续好转,基本每股收益全部继续保持正值;有92.86%的摘帽企业的每股净资产增长额是大于0的,同时继续为正值。同时从表2也可以看出,摘帽企业在解除风险警示后的一年里,在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的增长额都优于对照样本,虽然通过显著性检验发现,摘帽企业在解除风险后与正常企业在收益状况方面已经无显著性差异,从而验证了本文的假设1是成立的。

在收益质量方面,从表1、表2发现,有92.86%的摘帽企业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基本每股收益是大于0,平均数为每股0.2859214,中位数为0.3,是左偏态势,这是与对照样本的右偏态势,相反的,说明摘帽企业的经常性收益与正常企业有一定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不显著了,同时摘帽企业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基本每股收益平均数为每股2859214,要大于正常企业0.2106207的平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摘帽企业在解除风险警示后,其经常性活动的获利能力有所增强,虽然在显著性检验中发现,两者间的差异是不显著的;大部分企业,不论是摘帽企业还是正常企业,超过90%的企业的每股非经常性损益都大于0,摘帽企业的非经常性损益所占比重为31.75%,中位数为26.51%,但是该比重超过50%的较少,说明只有少数企业依然靠非经常性损益来维持其被摘帽的状态,这与正常企业基本是一致的,而且这种差异也是不显著的。通过以上三个指标的检验,摘帽企业在解除风险警示的一年里,企业在收益质量方面与正常企业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从而验证了本文的假设2也是成立的。

在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方面,从表1和表2可发现,摘帽企业在解除风险警示后的一年里,92.86%企业的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大于0,其比重高于正常企业的87.93%;摘帽企业在解除风险警示后的一年里,所实现的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的均值为0.4105857元,虽然比正常企业的0.4587776要稍低些,但这种差异是不显著的;摘帽企业的现金收益比大于1的比重比对照样本企业稍低,而且现金收益比总体水平也较低,摘帽企业的现金收益比平均水平为0.485426,还低于对照企业的-0.013894,说明在经营活动所形成的利润转换成现金的能力有待都提高,但同样的是两者之间的差异也不显著了。从而也验证了本文的假设3也是成立的。

五、结论与建议

财务风险摘要第3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风险防范

一、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

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要求社会资本的进一步集中,上市公司便是生产社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上市公司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上市公司与传统公司相比,由于相关利益方的关系复杂多变,上市公司在各种财务活动中往来的资金规模日益扩大,方式日益多样,由此上市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也会更大。

财务风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财务风险是指公司由于各种原因到期无法偿付债务的不确定性。广义的财务风险则是指公司在各项财务活动中, 由于各种影响使财务系统运行偏离预期目标而产生的不确定性。更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公司所有的经营风险,因为公司所有经营风险都会引起、反映、形成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经营风险的货币化的表现形态。对于狭义财务风险的研究,更适用于传统的公司,因传统公司偿还债务是其主要的财务风险。对于更广义的财务风险的研究,则需要研究与公司经营所有相关的风险,例如法律风险等,涉及面过广。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广义的财务风险,即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营运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

财务风险摘要第4篇

一、全国衍生工具对会计确认的冲击及策略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进一步的分类,以便把会计对象纳入会计核算体系进行反映,尽管各国在要素分类的处理上不同,但在要素定义中都有一点摘要:即都是对过去已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分类的会计对象。而且均应满足两个标准摘要:一是和该项目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企业;二是该项目的成本或公允价值能可靠地计量。

(一)冲击

1.有关“资产”、“负债”的确认

金融衍生工具对会计要素的冲击着重体现在资产、负债两要素上。按现行会计要素定义,资产是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可用货币予以计量的经济资源。金融衍生工具显然不完全符合以上定义和标准摘要:一方面,其立足点不在于过去发生的交易事项,而是具有“未来”的时态性,即金融衍生工具是一种对未来权利和义务的约定,是一种对将来要发生的交易所制定的协议,而且很有可能这种交易根本就不发生。另一方面,金融衍生工具具有较高的风险,于是其将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无论在时间上和金额上都难以确定。这样,根据现行会计模式下的资产确认标准,很难将其纳入财务报表的资产中予以核算。

负债也是一样。按传统会计理论,负债是由过去交易事项带来的需要企业在未来期间用资产或劳务进行偿付的债务。这一定义强调负债有确切的或可以合理预期或估计的债权人和偿还金额。金融衍生工具则有所不同,相对而言,其只是一种可能负债,而且这种负债也许永远无法成为真正的负债。由于和传统会计要素的定义相去甚远,所以很难将金融衍生工具作为负债予以核算。

2.对“收入”、“费用”要素的冲击会计处理有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两种原则。传统的财务会计往往采用权责发生制,并要求所确认的收入是已实现的收入。其实,无论是权责发生制还是收付实现制,都以过去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作为核算基础,而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则不予反映。对于传统的收入、费用,这一原则能起到很好的功能,但对于作为预期合约的金融衍生工具,由于其可能带来巨额未实现利得或损失,则权责发生制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而金融衍生工具在订立合约时,虽然双方权利义务已基本确定,但交易并未实际发生,而且可能到期时也不会发生,如期权交易中到期选择不执行。也就是说,金融衍生工具的权利和责任并未实际发生,收入也尚未实现,按传统会计的确认标准,现行会计不能反映未来的财务活动,不能及时揭示金融衍生工具的潜在风险,不能反映金融衍生工具的未实现持有损益。假如在合约履行时以实际市价入帐以确认损益,则不能反映金融衍生工具从签约到交易过程中的风险,同时也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需要。

(二)策略

面对冲击,我们的策略是摘要:一方面对于传统的“资产”、“负债”概念进行改变。当然,要有充分的思想预备%26amp;#0;%26amp;#0;这一改变将导致财务会计理论中一系列基本概念的改变;另一方面,保留权责发生制,但必须对“实现原则”加以补充和修订。应强调“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即在合约签定,相应的风险和报酬已实质性转移时,立即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承认其利得和损失,这种“转移原则”将合约从订立到履行过程中的情况真实全面地反映出来二、金融衍生工具对会计计量的冲击及策略(一)冲击

传统的会计模式是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基础,以历史成本法为计量基础的会计模式。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坚持纯而又纯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要求一切资产的计价、负债的承诺、费用的计量、损益的计算均以交易发生时的原始成本即历史成本作为会计计量属性即会计确认金额的选择,并坚持维护这一原则,历史成本是交易发生时的实际成本,具有客观性、可计量性和可验证性,一旦形成,入帐后一般不再变动,一直到相应资产已销售或耗用,或负债已得到清偿为止。

而金融衍生工具是一种金融合约,大多具有远期合约性质,订立时,实际的交易尚未发生,只是产生了相应的权利义务,而且在未来不一定实际交割,交易所涉及的金额也只是一个未来的金额。

(二)策略

可以猜测,历史成本不可能永远是财务会计的唯一计量属性,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将同时并存。熟悉现代财务会计的人都清楚,其实作为计量基础的历史成本,从来都没有真正纯而又纯过,比如存货有可能采用成本和市价孰低法计价,应收帐款和应付帐款也很难说是“纯粹”的历史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的共存创造了条件。面对冲击,我们应分阶段、分情况运用公允价值真实地反映企业所待有的金融衍生工具的价值。首先,一项金融衍生工具,由于利率和汇率的影响,其价格有可能扶摇直上,也有可能分文不值甚至出现价值负数。对于这样一个价值的不断波动的过程,为了真实地反映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情况,我们可以采取分阶段方式反映金融衍生工具的价值;其次,分阶段反映也就要求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即在财务报表日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公允价值,进行再确认和计量,并合理处理由此带来的本实现持有利得或损失。所谓公允价值,是假定在持续经营和信息畅通的前提下,企业在交易时收到或支付的金额。一般说来,在开放和活跃的市场上,金融行生工具的市价即其公允价值;再次,对金融衍生工具的计量应分情况进行核算摘要:1.当初次确认某项金融衍生工具时,应以取得该资产的付出和耗费或产生某项负债而得到的补偿的公允价值予以计量;2.假如企业欲长期待有该金融衍生工具,原则上,在财务报表日以初始确认时的公允价值人帐,但以下两种情况除外摘要:一是金融衍生工具的未来现金流量不确定,其公允价值跌至帐面价值以下且没有充分证据证实其有能力回升的;二是金融衍生工具的未来现金流量确定,但有充分证据表明其价值极可能遭到损害。对于这两种情况,企业应在财务报表日重新计量公允价值并确认当期损益;3.假如企业不打算长期待有该金融衍生工具,根据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建议,又分为两种情况摘要:一是企业因投机目的而持有金融衍生工具,因为这种非避险目的的持有,往往在价格上涨时,企业会抛售之以赢利,而在价格下跌时又会遭受损失。干是,对于这种不是降低或转移风险的投机性持有,所产生的损失或收益,应立即确认为当期损益;二是企业因为套期保值等避险目的而持有金融衍生工具时,假如规避的是未来交易的现金流星风险,则对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损益不计入当期损益而予以递延,直至交易发生日转列为当期损益,同时在报表中披露未来交易的性质、时间及所形成的递延利得或损失金额;假如规避的是已列入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变动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应把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权益列入当期损益。

三、金融衍生工具对会计报告的冲击及策略

(一)冲击

众所周知,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记录的目的是向外界提供真实有用的财务报告,最新的财务报告应揭示对报告使用者决策最相关的全部信息,即有关会计主体未来现金流量时机、金额、不确定性的信息。财务报告的核心是财务报表,通过财务报表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但在传统财务报表中,往往存在如下局限性摘要:首先,传统财务报表有固定的格式、固定的填列方式及项目,对金融衍生工具等非凡业务往往无法反映;其次是传统财务报表以历史成本为基础提供信息,导致市场价格波动剧烈的金融衍生工具难以准确披露;县后是传统财务报表仅记录可以用货币予以量化的信息,金融衍生工具由于其本身特征,往往难以准确估计未来金额,故在会计报表中披露也有一定困难。由于以上原因,金融衍生工具不能在该财务报表中得以反映,而只能作为表外业务,在表外作附往说明,投资者甚至是企业高层决策者也无法从财务报表上直接了解金融衍生工具的的风险状况。但在现实生活中,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额十分巨大,交易十分复杂,其作为表外业务风险的隐蔽性潜伏着巨大风险的危机,对任何一个会计主体而言都不可等闲视之。但由于其不完全符合会计要素定义和标准,而只能在表外列示。这使得投资者无法依据传统财务报表估计和判定其风险和报酬,成为经济决策中的严重障碍。

(二)策略

面对冲击,传统财务报表已无法满足报表使用者决策的德要,无法适应经济、金融形式变化的需要,必须予以改进,具体改进方法有以下四种摘要:

1.改变现有会计报表的格式,按“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而不是按流动性分类,使报表使用者直接获得有关金融衍生工具的信息,这是目前较普遍的一种看法。

2.增编适应金融衍生工具非凡需要的报表,如增加“金融头寸表”等。

财务风险摘要第5篇

论文摘要摘要:中小企业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建立财务稳健模式,化解财务困境,规避财务风险,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较大的促进功能。然而,由于受产出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低、经营者素质良莠不齐、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等因素制约,使得不少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着和自身发展和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情况,一味贪大求快、强行扩张,最终导致企业负债累累、资金链断裂、财务陷入困境。

一、中小企业财务困境的分析和探究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单纯追求销量和市场份额,忽视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管理思想僵化落后,使企业管理局限于生产经营型管理格局之中,企业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1.财务困境的类型。企业的财务困境可以分为两类摘要:一类是亏损型财务困境,即真正的资不抵债;另一类是赢利型财务困境,即账面利润不菲,营运资金却严重匮乏。

2.财务困境产生的原因。(1)企业外部原因。利率变化、社会信用程度、竞争对手财务制度。(2)企业内部原因。融资困难,资金严重不足;投资能力较弱,且缺乏科学性;财务控制薄弱;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难于规避财务负债的陷阱;财务危机的陷阱凸显,经营持续亏损。

二、财务稳健模式

财务稳健模式由三个主要因素构成,即以财务“稳健度”衡量企业资产收益和资产流动的合理匹配;建立财务困境预警制度;优化财务结构。

1.资产收益和流动的合理匹配。太阳神等大企业的破产案例说明,企业假如不顾自身条件通过负债经营盲目铺摊子,就轻易聚集过多盈利能力差的资产或业务,规模再大也难逃被淘汰的命运。对企业来说,只有在财务稳健的前提下取得的成长性才是合理的。中小型企业,承受能力较差,信贷额度少,融资渠道少,融资能力差,就更应该注重财务稳健。

2.建立财务困境预警制度。建立财务困境预警制度主要通过对财务困境的猜测为财务管理及时发出警示。我们可以运用财务困境猜测模型为财务管理警示提供重要依据。财务困境猜测模型因所用的信息类型不同分为财务指标信息类模型、现金流量信息类模型和市场收益率信息类模型。

3.优化财务结构。优化财务结构是企业财务稳健的关键,其具体标志是综合资金成本低,财务杠杆效益高,财务风险适度。企业应当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不断通过存量调整和变量调整(增量或减量)的手段确保财务结构的动态优化。企业财务结构管理的重点是对资本、负债、资产和投资等进行结构性调整,使其保持合理的比例,优化资本结构、优化负债结构、优化资产结构、优化投资结构。

4.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企业全员的管理素质。目前,不少中小企业会计账目不清,信息失真,财务管理混乱;企业领导营私舞弊、行贿受贿的现象时有发生;企业设置账外账,弄虚作假,造成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的假象;等等。究其原因,一是企业财务基础薄弱,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又受制于领导,无法行使自己的监督权;二是企业领导的法制观念淡薄,忽视财务制度、财经纪律的严厉性和强制性。要解决好上述新问题,必须加强财会队伍建设,对财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政治思想教育,增强财会人员的监督意识。加强全员素质教育,首先从企业领导做起,不断提高全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只有依靠企业全员上下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改善企业管理状况,搞好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三、财务稳健模式实施的支持环境

财务稳健模式的有效实施除了政府出台扶持政策、适应市场、优化价值链和供给链外,企业自身应从两方面入手,创造财务稳健模式实施的良好环境。

1.降低投资风险。投资要面向市场,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探究,正确进行投资决策,努力降低投资风险。为此,企业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摘要:(1)应以对内投资方式为主;(2)分散资金投向,降低投资风险;(3)规范项目投资程序。

财务风险摘要第6篇

财务风险指企业财务活动中因有各种不确定因素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使企业

蒙受经济损失的机会和可能。财务风险作为一种信号,能够全面综合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本文从企业的

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两个方面对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进行了详尽分析,并对如何防范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财

务风险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最后以兖矿集团防范财务风险的成功经验进一步证明我国企业应当根据企业

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财务风险决策,以达到降低风险,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效益的目的。

 

关 键 词

财务风险摘要第7篇

关键词:电网公司;财务风险;防控;对策

1引言

所谓的财务风险指的是公司在运营过程中,实际的财务收益与提前预期的财务收益有一定的误差,并有可能造成严重的损失。财务风险在一家企业的生产运营中是难以避免的,可以说是一直存在的。对于电网公司而言,它是我国国有资金重点集中的对象,主要的核心业务就是建设运营电网,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电力保障,电网公司的建设要由国家垄断支配,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国家政策的限制,只有有计划地对生产要素进行配置,电网公司才能健康的运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电网公司存在的财务风险愈来愈明显。因此,维持电网公司的健康运行成了国家和企业的巨大挑战,提高企业对财务风险的预防意识已经迫在眉睫。

2电网公司在实际运营中面临的财务风险

电网公司的财务风险主要来源于内部环境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两大类。对于内部的环境而言,包括几个方面,其中重要的有资产风险、投资风险以及支付方面的风险。于外部环境因素来说,包括市场金融风险和自然条件造成的财务风险两方面,以下简述分析电网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1)内部环境因素。电网公司的资产数量多,面临的风险就越大,所以资产风险造成的财务风险应值得公司的重视,所谓的资产风险指的就是公司的资产不稳定性,主要包括资产质量风险和资产结构风险。两方面中只要一方面照顾不周使比例失调,对电网公司造成的风险是极大的。巨额的电网投资建设使电网公司的财务风险加大,多年以来国家各地区对电的需求量加大,电网公司投资量大于盈利,使得电网公司的建设和发展资金十分匮乏。以2007年为例,2007年国家实施了信贷紧缩政策,政策实施不到一年半的时间贷率上升了几个百分点,使得电网公司的财务负担加重。(2)外部环境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风险对电网公司的财务风险影响甚重,金融风险值得就是金融方面的风险,往往一家企业金融风险带动的财务风险不容小觑。比如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不仅使本国的经济财政受损,全球的经济都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更别说电网企业了。自然条件的对财务风险的引发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电力的不断推广,让千千万万的偏远地区也用上了电,同时增大了电力事故的发生,主要的因素有山体滑坡、地震、泥石流、洪水以及海啸台风等。举个例子来说,2008年四川汶川的“五•一二”大地震、2017年四川九寨沟的地震,严重的摧毁了电路,我国的电网公司受到了严重的财务风险。自然灾害人为的难以控制,所以自然因素对财务风险的影响将一直存在下去。

3电网公司预防财务风险的措施

(1)加强企业自身的内部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完善的检查监督体系。电网公司的财务风险大部分原因来自公司内部,所以公司必须认识到财务风险带来的危害,提高企业对财务风险的预防意识,加强企业对员工的管理,定期检查公司的财务状况,不容许出现偷税漏税的现象,使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下去。(2)提高资金的管理质量水平。科学的对企业的财务收益进行预判,关注好企业的资金流向,俗话说只有将好东西用在恰当的地方才能体现它的重要性,所以提高企业对资金的管理水平对财务风险而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4电网公司加强财务风险防控措施的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国有企业及电力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电网企业作为国有企业的重要组成之一,虽然电网企业具有独立运营机制,但是整体大局运行及经济资产都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电网企业就是国有企业的一个子链,如果子链发生问题那么整个电力行业都会受到影响。如果每个电网公司都加强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那么国家的电网就会稳定的运行,电力企业才会可持续的运营下去,因此加强电网公司的财务风险防控机制是十分重要的。二是有利于实现电网公司降低成本,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对于风险管理来说,财务风险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财务风险做好防控措施能降低整个企业的风险。企业采取适当的方式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防控,保障了企业的正常运作和稳定的发展,电力企业的兴起与衰落与国家的发展挂钩,而且企业的财务风险贯穿在真个发展过程中,公司经营的核心就是财务管理,企业计划的一切活动都是在财务允许的前提下运行的,合理有效的防控措施能提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电网公司加强财务风险的防范能有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将损失降到最低,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5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电网公司在实际运营过程中遇到的财务风险,分析探讨了电网公司预防财务风险的重要作用,并且结合实例提出了预防和解决财务风险的措施。现今电网公司存在的财务风险已经严重到造成企业破产,财务风险是公司的命脉,它严重阻碍了企业经济和国家经济的发展。我们在认识到实际运营时遇到的财务风险之后,进一步地采取防控措施预防财务风险的发生。所以,面对以上问题,企业要以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方式来预防财务风险。只要电网企业意识到财务的风险,才能防患于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赵鑫.电网公司财务风险防控现状分析及对策[J].经济管理(文摘版),2017(3).

[2]邓伟妍.电网公司财务风险防控现状分析及对策[J].商业会计,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