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中西方教育差异的原因(合集7篇)

时间:2024-01-06 17:04:04
中西方教育差异的原因

中西方教育差异的原因第1篇

关键词:中西方教育差异原因启示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英国政治家埃德蒙·柏克曾说过“教育是国家的主要防御力量”。进入21世纪后,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培养人才的关键就是要加强教育。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十分重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教育被放在首位。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有不少人提出质疑,为什么中国的教育培养不出诺贝尔获奖者,为什么西方可以,是不是西方教育就是优于中国教育?本文通过对东西方教育差异进行比较,并浅析了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以期能对当代中国的教育改革有所启示。

一、中西方教育差异的比较

1.学校教育的差异

(1)早期基础教育方面

我国受应试教育的制约,认为孩子在早期就应该学好基础知识,为此学校采取“灌输式”、“填鸭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让他们机械的死读书,读死书。因为只有读好书才能上重点初中和高中。

西方学校在教育上主张“融合式”的教育方法,从小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曾有一个报道,美国内华达州的一位母亲把幼儿园告上法庭,理由是孩子告诉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的O,这位母亲认为幼儿园剥夺了孩子的想象力,因为此前,孩子能把O说成苹果、太阳之类的东西,自从学习26个字母这种能力丧失了。结果法庭判幼儿园败诉,赔偿孩子精神损失费。这正是中西方教育差别:西方学校重视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新力,而中国则重视孩子的基础知识的培养。

(2)高等教育方面

我国高等教育是集权管理体制,高等学校与政府的关系是隶属关系,高校的经费来源、专业设置及招生计划等都是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控制。很多教授没有真正的学术权力,是典型的“行政指挥下的学术”。

西方的大学大多享有高度的自治,学校在制定条例、招生等方面有完全的自。在一些一流大学里,通常会设有专门的委员会,教授们通过学术委员会,参与学校或者学科的决策,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教授治学”。据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2011年10月6日了2011—2012年世界大学排行榜中,榜单前十名,美国和英国大学分占7席和3席,而中国的最著名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只位居第49和第71位。在前200强的高校中,中国夺得4席。而西方国家占据一半多。通过对比不难看出,要想建立世界一流的高校,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家庭教育的差异

中国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关注的就是孩子的学习,在家长眼中孩子只有学习好了,以后才会有出息。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很少关心。正是在这种观念引导下,才会有了像神童魏永康这样的悲剧人物,魏永康13岁考上重点大学,17岁考上中科院的硕博连读研究生,3年后却因为生活不能自理被中科院劝退回家,据相关报道,魏永康在高三的时候还要母亲喂饭。这不得不引起中国家长对教育孩子的反省。

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相比较成绩,他们更加关注的是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在西方如果孩子年满18周岁还和父母住在一起,整个社会都感到惊讶。对于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等名人中途辍学创业在西方父母看来是很正常的事情。

3.社会教育的差异

在中国,家庭背景和经验对一个人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如果你即没有过硬的家庭背景又没有相应的工作经验,那你找一份好的工作时很困难的。而且在中国很少能有人把对青少年的监督作为自己的责任,很多人都抱着“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的态度对一些青少年的不恰当行为视而不见,更有一些人在利益的驱使下向青少年销售不健康刊物、书籍等。

西方社会对家庭背景和经验比较淡薄,就算你是总统也不会有特殊礼待,同时西方人把对青少年的监督作为自己的责任,他们拒绝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等商品,并且一旦发现青少年的不良行为会及时制止。

二,中西方教育差异的原因

1.文化传统的差异

美国人类创始人博厄斯认为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西方教育的差异与其各自的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它主要以人伦为出发点,以礼义为核心。在学校里要尊师重道,特别是在课堂上学生要严格遵守纪律,强调对学校权威和老师的服从;在家里“家长制权威”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西方的文化以人文主义为出发点,以理性和科学为核心,重视个人的发展。受此文化的影响,在西方学校里,老师的角色就是一个咨询者或者顾问,无论在课上还是课下,老师和学生的关系都是平等的;同样在家庭里,家长都把孩子看成独立的个体,在给孩子做决定的时候都会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兴趣。

2.社会环境的差异

中国是由封建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所以一些封建思想仍对现在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如现行的应试教育的考核制度和古代科举制度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教育又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和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所以教育在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权制。虽然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局面有所改善,但在实践中高校的自仍然有限。在西方,历经文艺复兴、光荣革命、工业革命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很多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人们对自由、民主、人权、科技的追求是十分重视,西方教育在此观念的影响下,注重个性的培养,鼓励创新发明。同时西方的教育是建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有很大的自限。

三,中西方教育差异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教育反映的是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正是由于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的差异才构成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教育差异,所以不能武断的说适宜西方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就一定适应中国,但通过中西方教育的比较也不可否认西方的教育也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首先要完善培养体制。在早期的基础教育方面要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减轻中小学生的负担,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减少像魏永康那样的悲剧人物。同时要重视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摒弃高考考高分才是王道的思想。总之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要向能力创新培养转变。

其次要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的改革,落实高等学校办学的自。就目前中国的情况来看,政府与高等学校的关系是政府处于主导地位,高等学校处于从属地位。我国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对高等教育的管理职能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典型的就是2012年4月24日教育部正式同意建立南方科技大学,虽然正式批准的南方科技大学与当初设想的希望自主招生,打破目前我国的现有的招生体制有所不同,但是该校在录取学生时高考成绩只占60%,这种高校录取方式是对深化办学体制的新尝试。

中西方教育差异的原因第2篇

关键词: 少数民族女子;高等教育;教育机会均等

中图分类号:G7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8)06-0181-05

一、前言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广人稀,占中国人口8.47%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总面积达600多万平方公里,几乎占整个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物产资源丰富,地理位置在国防上十分重要。从当前看,构筑和谐社会需要少数民族的参与;少数民族自身的发展也不能缺乏女性的支持。少数民族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是构筑和谐社会、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历史上,中国少数民族和汉族一样,也有自己的民族高等教育。例如中世纪以后以"格西"学位制为代表的寺院教育,清光绪三十年(1908年)建立的满蒙高等学堂,1924年维吾尔族等在新疆成立的俄文法政专门学校等[1]。但不论寺院教育或贵族教育,少数民族女子都是沉默和缺席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据统计,1950年,全国有少数民族大学生1285人[2]。虽没有详细的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的数据,但据此推测,数字应该很少。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中国少数民族人口中共有女大学毕业生1040795人,其中专科生708909人,本科生318729人,研究生23215人。短短50年,从无到有,已形成了分布于各类型与层次的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群体。

然而,民族地区内部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我国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由来已久。首先,由于历史的原因,少数民族的大多数被汉族统治者驱赶到山区、高原区、高寒区、干旱区等环境恶劣闭塞,地域阻隔和交通不便的边疆地区[3],与汉族居住的沿海和中原地区相比,谋生发展的条件较差。严酷的自然条件制约了经济的增长,经济上的落后导致了教育资源的短缺,少数民族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先天不足。其次,民族地区内部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也存在巨大差异,导致少数民族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出现民族与地域等内部差异。

二、中国少数民族女子接受高等教育的内部差异

教育机会均等的含义,是指各族群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在总学生数中所占的比例,应与各该族群在同一年龄人口中所占比例相等。由于缺乏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在校生的数据,本文以“五普”中2000年各少数民族人口中的女大学生数据为依据进行分析。使用的两个指标,其一为“少数民族女大学毕业生占人口比例”,表示少数民族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其二为“少数民族女子占大学毕业生的比例”,表示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男女平等状况。选择“汉族”(或全国平均水平)与“少数民族男子”作为参照系进行对比。文中的高等教育包括各类型与层次的高等教育,少数民族包括除汉族以外的其他55个民族、“外国人加入中国籍”和“未识别的民族”。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不仅地广人稀,民族地区内部的区域差异也非常巨大,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基础教育,不同的宗教和文化习俗,少数民族女子接受高等教育呈现出民族差异与地域差异。

(一)少数民族女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民族与地域差异

1.女大学生占人口比例的民族差异和地区分布

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以各自人口分布最多的省、区为准。

除汉族外,共有18个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占人口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一。

这18个民族中,东北5个,西北9个,西南2个,其他地区2个,反映这些民族女子高等教育发展优于全国,民族人口中女子大学生所占比例高。然而18个民族人口只占全部少数民族人口的28.95%。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9个民族中,东北为零,西北7个,西南29个,其他地区3个,反映这些少数民族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水平低于全国,其人口占少数民族人口比例的71.05%。综上所述,东北的女子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最高,西北次之,西南最差。

(数据来源根据五普资料第215-301页“全国各民族分年龄、性别的人口”、第566-567页“全国各民族分性别、受教育程度的6岁及6岁以上人口”整理而成。其中民族分布参考张天路主编.中国民族人口的演进[M].海洋出版社.1993:78.)

2.女大学生所占大学生比例民族差异及其分布

有24个民族女大学生所占大学生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汉族,见表二。这些民族中,东北5个,西北10个,西南7个,其他地区2个。其中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民族,西北有蒙古、维吾尔、哈萨克、回族4个民族,东北有满(千万)、朝鲜族2个民族,西南有傣族。反映这24个民族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更平等,即性别差异小于全国平均水平和汉族。排在全国平均水平后的34个民族中,除汉族外,西北的有6个,西南的有23个民族,另土家、黎、畲主要分布于中南、南、东南。由此可见,东北、西北的少数民族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男女差异较小,西南较大。

(数据来源同上。)

3.绝大部分民族女大学生所占大学生总数的比例小于女性所占人口的比例

只有10个民族女大学生占大学生总数的比例超过该民族女性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其余民族女大学生的比例均小于女性人口的比例(参见表三)

表三 女大学生占大学生总数的比例超过该民族女性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数据来源同上。)

这10个民族中,东北3个,西北5个,西南2个,反映这些民族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多于男性。可以发现,这些民族的人口均在二十万以下,其总人口(409316)仅占少数民族人口(105226114)比例的0.39%,因此,这10个民族不具代表性。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女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低于男性。

4.少数民族女大学生所占人口比例较高的地区,其接受高等教育的性别差异也较小

进一步考察可以发现,在女子高等教育发展较好的民族和地区,其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男女性别差异较小(主要分布于东北和西北的民族),反之较大(主要分布于西南的民族)。

(二)原因探讨

1.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少数民族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差异

如上文所说,民族地区严酷的自然条件制约了经济的增长,是少数民族女子高等教育总体上不发达的根本原因。同时,中国又是世界上地域差异最大的国家之一。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内部,地理环境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就东北、西北和西南来说,东北的自然条件最优越,西北、西南较差。东北气候湿润,地形平坦,交通十分发达。加之紧靠京津唐地区,经济教育都较发达。西北地区的高山大漠的自然环境,烈日高寒的气候条件,地广人稀的人口布局,对经济发展极端不利。四大牧区传统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造成游牧民族女性受教育机会少。西南地区素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两银"、"望山跑死马"、"对面能喊话,相见得半天"、"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之谚语[4],山高谷深,交通极不发达,正规学校教育发展困难。相比之下,西北仍优于西南。尤其新疆,其少数民族女子教育兴起较早,得益于新疆处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丝绸之路便是横跨西域的东西文化交流的大动脉[5]。因此,少数民族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中,东北最好,西北次之,西南最差,这决不是偶然的。

2.民族地区经济上的不平衡发展是少数民族女子高等教育发展差异的直接原因

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条件的优劣。在少数民族内部,经济的发展同样是不平衡的。东北自然条件优越,资源充足,工业发展的历史基础好,经济的总体水平较高。西北地区随着近年来矿产资源的逐步开发,经济日渐发展。西南地区虽有较丰富的水、森林、矿产资源,却由于交通不便,经济发展非常缓慢。这是少数民族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中东北最好,西北次之,西南最差的一个原因。

3.各民族不同的历史发展历程对教育也产生了影响

由于历史的原因,在20世纪中叶,中国各民族间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结构等呈现极不平衡的现象。事实上,这也是地理环境影响作用的体现。在与汉族交往频繁的民族,汉化水平高,而在交通不便的闭塞之地,便有其自身的历史发展逻辑(参见表四)。

(资料来源:雷学华.民族教育的历史传统[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2-4.表中数据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来自钱建明,孟虹,张强.中国少数民族健康研究[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6.)

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历史发展和地理环境的差异,以及基础教育的不平衡发展是导致少数民族女子高等教育民族差异和地域差异的主要原因。

三、少数民族女子高等教育缩小差异的对策

1.发展经济,对落后地区实行财政补助

坚定不移地进行西部大开发,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政府可通过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财政转移支付、民族优惠政策财政转移支付以及国家确定的其他方式,增加对民族自治地方等贫困地区的资金投入,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及民族地区内部的差距[6]。

2.加强对少数民族女子接受高等教育的优先保护

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在民族人口中的比例还低于汉族和全国平均水平,而且民族内部颇不平衡,有些民族女大学生比例太低。今后应继续推行民族保护政策,尤其要加强对弱势少数民族女子接受高等教育的优先保护。可借鉴美国在保护弱势群体如少数民族、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方面的"肯定性行动计划",即在招生、财政资助、补习教育、聘用少数民族教师以改善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环境方面采取措施[7]。

3.关注少数民族女童的基础教育,尤其是西南、西北等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地区

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积极发展高中教育是提高少数民族女子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关键。西南、西北少数民族大多处于边远山区、牧区或环境恶劣的贫困地区,学校布局不合理,适龄女童无校就近可上。加强对这些地区的基础教育的救济补助,可以提高该地区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的入学率。

4.因地制宜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生产力水平落后,经济不发达,家庭负担重,少数民族女子接受正规、普通高等教育存在困难,目前高等教育发展应因地制宜,大力提倡低重心、多形式。具体地说,开展远程、网络、培训等成本较低、学制长短不一、形式灵活的非学历职业教育,重点发展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本专科层次(以专科为主)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使少数民族女子既能学到现代科学技术,又能服务于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更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的矛盾,是事半功倍的举措。

参考文献:

[1] 王 军.文化传承与教育选择[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2] 杨圣祥.民族高等教育对环境的适应性分析[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5 (6)

[3] 谢 宁.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和民族教育[M]. 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

[4] 任玉贵.影响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女童教育的主要因素及相应对策研究[J].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 (1).

[5] 康巴尔尼沙,徐 霞.新疆少数民族女性教育的历史状况[J]. 新疆大学学报,1999 (3).

中西方教育差异的原因第3篇

关键词: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 综合评述

一、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研究

我国自《义务教育法》实施以来,我国的义务教育就基本上实现了由基本普及向全面普及发展,从非均衡发展到均衡发展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在资源均衡、教育机会、教育过程和教育机会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许多非均衡的状态,突出表现在东中西部、城乡、校际以及群体间的差异。因此我国学者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基本上是从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角度出发,从实证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一) 东中西部教育资源投入的差异研究

东中西部从整体上看办学条件相差悬殊。具有代表性的有,翟博在《教育均衡论: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分析》(2007)中指出:东部地区的信息化程度是中西部信息化程度的两到三倍。如李崇爱在《我国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现状、成因、对策》(2007)中指出,东中西部教育经费投入差异显著,以2001年为例,我国人均教育经费东部地区平均值为619元、中西部地264元、西部地区为282元,三地区的比为1∶0.43∶0.46。东中西部的师资优质化水平不均衡。如,翟博在《教育均衡论: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分析》(2007)中指出东部地区教师数量高于西部,东部地区每个教职工平均比西部少数5-6个学生;东部地区教师质量高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小学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比西部高近20个百分点,

(二) 城乡的差距研究

关于城乡义务教育均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起点公平和教育资源分配这两个方面。乡镇不管从教育机会方面还是教育资源分配方面与城市的差距都是非常大的。如旭东英,邢顺林在《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中指出,1999年全国近有130万的农村少年在小学毕业后就成为“劳动力”,同时期城市的升学率是100%。2008年城乡的生均预算,城镇小学比农村多256.20元,农村仅是城镇的69.43%。同时,师资方面的差异也十分显著。城镇特别是在那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师资队伍出现过剩,而在农村地区师资队伍则普遍匮乏,尤其是在那些自然条件艰苦的老少边穷地区,小学和初中师资队伍严重匮乏。

(三) 校际间的差异研究

校际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校际之间的经费投入的不均衡。二是,校际间的资源配置不均衡。代表性的是翟博在《教育均衡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分析》中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对我国四个省进行调查研究,调查显示:一类小学生均经费、生均预算内经费分贝是三类小学的2.3倍、2.6倍。一类中学生均经费、生均预算内经费分贝是三类中学的2.6倍、2倍。

(四) 群体间的差异研究

我国群体间义务教育均衡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教育起点不均衡、过程不均衡以及结果上的不均衡。如阮筱棋在《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2009)中指出基于我国有限的教育资源,无法完全保证各群体间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支出调查研究”课题组在全国18个城市展开的问卷调查显示:教育机会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在不同社会阶层间的分布是有差异的。优质教育资源呈现出向社会分层体系中的中高层家庭积聚的趋势,而低层家庭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可获得性呈下降趋势。

二、我国关于义务教育均衡非均衡发展的原因研究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我国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我国学者关于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原因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原因、政策原因和社会原因这三大方面。

(一) 关于经济原因的研究

一是,教育经费总体投入是影响教育均衡的直接原因。张朝伟、魏换霞在《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差异问题研究述评》(2011)中提出,县级及县以下政府财力薄弱,行政管理力量和教育指导力量明显不足一些贫困地区更是在一般性转移支付中处于不利地位,使农村义务教育举步维艰。二是,教育经费投入主体的不明确是影响教育发展的深层原因。李崇爱在《我国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现状、成因、对策》中提出自19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实施“分灶吃饭财政”的政策,这一政策有效的增强了高等教育的建设,教学人才和资金大量流向城镇。而农村地区的中小学被大幅度撤销和合并。以及在80年代中期提出的“多渠道筹措经费”和重点学校政策,加剧了义务教育中的校际和阶层的差距。从实践的情况来看,能够利用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也往往只能是发达地区、重点学校,尤其是重点学校,这就使得区域、校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二) 关于政策原因的研究

教育政策导向的偏差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的人为原因,也是导致义务教育发展不尽如人意的内因。阮筱棋在《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2009)中提出,历史遗留下来的“重点学校制度”、“择校热”等现象长期以往造成了教育公平的缺失,影响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就近入学”的政策效果与现实存在着距离。

(三) 关于社会原因的研究

翟博在《教育均衡论》中提出整个社会过于功利化的教育价值观、教育观和过分追求“高学历”的用人取向,使我国教育仿佛进入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式赛跑,从而使教育不均衡现象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

中西方教育差异的原因第4篇

关键词:人力资本;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差异

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1

一、人力资本对我国区域经济影响差异概述

我国东西部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存在着东西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情况,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是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造成的,同时根据生产要素总是向高生产率部门流动的规律可得,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向东部地区聚集加剧了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固定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要远远大于人力资本的投资,而且东西部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差异较大。这说明虽然人力资本对不同区域的经济都有促进作用,但影响的程度和贡献率有所不同。

二、探究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作用差异的原因

导致人力资本发挥作用差异的核心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

1.东西部人力资本积累方式的不同

根据Backer和Lucas的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积累主要受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健康投资和迁徙流动四个因素影响。

(1)教育。在Lucas的人力资本模型中,人力资本存量的增长主要来自于正规教育和干中学(learn by doing)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理解成在职培训。东西部地区教育科技发展的差异化不仅导致了东西部教育质量的差别,更造成了人力资本积累方式的差别,虽然国家对西部采取支持开发的政策,但是其中的教育投资所占份额较小,这也对人力资本积累的形成有所影响。

(2)健康。下面主要运用构建模型和实证分析的方法,定量分析教育和健康对人力资本存量和积累的影响。运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作为教育资本和健康资本组合成人力资本的方式:

H = AEλM1-λ ,λ

其中H为人力资本,E为教育投入,M为健康投入,λ为参数,A为衡量地区原有教育水平对人力资本存量的影响的系数。

为了数据更有代表性和统计的便利,笔者选取东西部有代表性省份作为数据分析的对象,其中包括东部省份: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西部省份: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使教育和健康对人力资本的影响更加标准化,我们对(1)式两边取对数得到:

lnH = lnA+λlnE+(1-λ)lnM,λ

根据东西部地区1995-2000之间对教育和卫生健康的支出状况,进行回归,主要分析在近年来由于教育和卫生投入不同对东西部人力资本积累的差异,结果如图1:

从回归模型中可知,人力资本的健康状况也实际影响人力资本的存量,对医疗卫生投入较多的地区,人力资本存量也会增加的越多,从而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会越大。

(3)迁徙活动。人力资本对东西部区域经济作用的差异,不仅取决于人力资本存量,而且和人力资本流量,即人力资本迁徙有关,异质性高素质人力资本的迁入可以为当地经济注入活力,而且会增加当地人力资本积累。

2.人力资本的利用效率

随着的国家对人才流动的导向性,西部地区的异质性人力资本也在逐步增加,但其对经济贡献作用依然有限,东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利用效率的不同也是其对经济增长作用不同的原因之一。

三、政策建议

1.加强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的投资,协调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投资比例

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内生化结构启示我们两者要合理高效搭配才能促进经济发展。我国的现状是对人力资本投资仍存在东西部空间的差异的情况,西部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所占西部投资的比重较小。

2.区域配置

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激励机制,制定特殊优惠政策,加大人才激励力度,并且积极发挥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即NGO)组织的作用,通过公益志愿活动引导促进人力资本区域的合理化配置。

参考文献:

[1]雷鹏.人力资本、资本存量与区域差异——基于东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社会科学,2011(03):53-63.

[2]万军康,梅小安.论人力资本积累的机理和方式[J].科技管理研究,2005(03):103-106.

[3]段平忠.人力资本流动对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87-91.

[4]张帆.中国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估算[J].经济研究,2000(08):65-71.

中西方教育差异的原因第5篇

[关键词]泰尔指数;教育支出;均等化;路径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4.153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4-0-02

1 陕西省高等教育概述

1.1 研究背景

陕西的高等教育格局和办学模式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即陕西的高等教育不是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设立,而是根据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战略而布局,所以陕西的高校与地方经济的关联度较低,可以说陕西是为国家办学而不是为地方办学。虽然现在部委院校已逐步下放地方,但省内一些高水平的大学几乎都是属于教育部,都是服务全国的重点大学,其专业设置等方面难免会与地方经济背离。在这种国家布局的格局下,分析陕西省公共教育支出均等化、陕西高等教育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等问题时,难免会错位。因此,要想分析上述问题,必须首先理顺陕西省高等教育的隶属关系,陕西的高等教育应该有自己的发展模式。

1.2 数据统计

陕西省可以划分为陕北、关中和陕南三大板块,陕北和关中的划分是以铜川为界,关中和陕南的划分是以秦岭为界,具体划分如表1所示。

1.3 指标选择

泰尔指数作为统计学中的差距分析工具,其常被用于测度个人间或地域间收入差距(或称不平等度)。该指标的最大优势在于不仅可以衡量组内差距和组间差距的大小,还可以分析组内差距和组间差距对总差距的贡献程度。

泰尔指数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1)

(2)

I=Ia+Ib (3)

式中:I表示陕西省高等教育公共支出总体差距;Ia表示陕南、关中、陕北三大地区组间差距;Ib表示陕南、关中、陕北三大地区组内差距;S表示陕南;M表示关中;N表示陕北;ei表示第i组人口数/总人口数;λi表示第i组高等教育公共支出数/高等教育公共支出总数。

2 高等教育支出地区差异的实证分析

比较陕西省内三大地区的泰尔指数,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趋势:各地区泰尔指数均呈下降趋势,而且关中地区泰尔指数最低且变动最为平稳,这足以说明关中地区各地市之间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更为公平。陕南地区泰尔指数最高,说明该地区各地市之间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分布较为不公,而且这一结论也具有普遍性,越是经济发达地区,公共财政教育支出不公平现象越是凸显,较少的人占用了较多的公共财政教育资源。陕北地区泰尔指数较为平稳,并呈现逐年下降态势,这说明自从国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财政教育投入以及陕北地区各地政府对公共教育支出重视程度的提高。

如上所述,虽然陕南地区泰尔指数较高,但陕北地区和关中地区泰尔指数变动较为平稳且取值较小,所以从总体上带动了陕西省泰尔指数的下降。陕西省各地区高等教育公共财政支出分布的泰尔指数如表3所示。

陕西省高等教育公共支出的差异分解

在(3)式两端同时除以I,变形为:

(4)

(5)

根据泰尔指数计算的相关原理与表3的计算过程可以看出,陕西省高等教育公共支出总差异可以分解为组内差距和组间差距,从表4可以看出每年组内差距和组间差距对总差距的贡献率分别占到50%左右,而且组内差距呈现日益下降的趋势,相反组间差距是上升的。在组间差距中,关中和陕北地区贡献率较低,且表现较为稳定,各个年份均保持在2%左右;陕南地区差距对总差距的贡献率较大,且变化不稳定,这足以说明该组内差距也是造成组间差距的重要因素。此外,陕南地区差异贡献率绝大多数年份都在20%以上,且呈逐年提高的态势,而陕北及关中地区贡献差异率大部分时间都保持在20%左右,而且逐年下降。由此笔者认为,地区内部和地区间高等教育公共财政资源分配不公是造成陕西省高等教育财政支出不公平的两个基本原因,其中地区之间的差距在逐渐拉大。同时区域内部差距主要是关中、陕北和陕南之间内部差异造成,这足以说明为了缩小三大地区之间的差距、实施公平的公共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政策,必须加大对关中、陕北地区的高等教育公共财政支出,而相应缩减陕南地区的公共高等教育财政支出。

3 结 语

引起当前陕西省内三大地区高等教育财政资源分布不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体制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例如:由于经济原因,低收入家庭子女被迫辍学;陕北地区近年来经济高速发展、南北差异等。由于上述原因,当前高等教育公共支出的主要受益群体仍然是中高收入阶层,但是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物品,必须由政府负责提供并保证全体公民平等享用,否则便会由于年轻人无法得到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而人为地加剧结果不公平,这也有悖于政府干预的初衷。因此,在理论和实践两个环节都应该积极探索实现高等教育财政资源分布均等化的路径。

陕西省内三大地区高等教育财政资源分布的泰尔指数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关中地区泰尔指数最为稳定,这说明,21世纪以来,国家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所做的努力收效甚大,特别是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建立高等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等举措,都极大促进了地区之间高等教育资源分布的公平。高等教育收益率在各个教育层次中最高,所以高等教育方面的经费除了由财政分担一部分之外,还需要积极开拓其他各类融资渠道,建立起完善的高等教育经费保障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志伟.收入分配不公平程度测度方法综述[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3(5).

中西方教育差异的原因第6篇

 

一.人力资本对我国区域经济影响差异概述

 

1.我国东西部区域经济增长差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存在着东西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情况,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是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造成的,同时根据生产要素总是向高生产率部门流动的规律可得,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向东部地区聚集加剧了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固定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要远远大于人力资本的投资,而且东西部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差异较大。这说明虽然人力资本对不同区域的经济都有促进作用,但影响的程度和贡献率有所不同。

 

二.探究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作用差异的原因

 

(一)导致人力资本发挥作用差异的核心影响因素

 

1.东西部人力资本积累方式的不同

 

根据Backer和Lucas的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积累主要受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健康投资和迁徙流动四个因素影响。

 

1.1教育

 

在Lucas的人力资本模型中,人力资本存量的增长主要来自于正规教育和干中学(learn by doing)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理解成在职培训。东西部地区教育科技发展的差异化不仅导致了东西部教育质量的差别,更造成了人力资本积累方式的差别,虽然国家对西部采取支持开发的政策,但是其中的教育投资所占份额较小,这也对人力资本积累的形成有所影响。

 

1.2健康

 

下面主要运用构建模型和实证分析的方法,定量分析教育和健康对人力资本存量和积累的影响。运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作为教育资本和健康资本组合成人力资本的方式:

 

H=AEλM1-λ ,λ<1 (1)

 

其中H为人力资本,E为教育投入,M为健康投入,λ为参数,A为衡量地区原有教育水平对人力资本存量的影响的系数。

 

为了数据更有代表性和统计的便利,笔者选取东西部有代表性省份作为数据分析的对象,其中包括东部省份: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西部省份: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使教育和健康对人力资本的影响更加标准化,我们对(1)式两边取对数得到:

 

lnH=lnA+λlnE+(1-λ)lnM ,λ<1 (2)

 

根 据东西部地区1995-2000之间对教育和卫生健康的支出状况,进行回归,主要分析在近年来由于教育和卫生投入不同对东西部人力资本积累的差异。

 

注:括号内的数字为t检验值。所有自变量的回归系数均能在5%显著性水平下通过统计检验。

 

从以上的回归模型中可知,人力资本的健康状况也实际影响人力资本的存量,对医疗卫生投入较多的地区,人力资本存量也会增加的越多,从而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会越大。

 

1.3迁徙活动

 

人力资本对东西部区域经济作用的差异,不仅取决于人力资本存量,而且和人力资本流量,即人力资本迁徙有关,异质性高素质人力资本的迁入可以为当地经济注入活力,而且会增加当地人力资本积累。

 

2.人力资本的利用效率

 

随着的国家对人才流动的导向性,西部地区的异质性人力资本也在逐步增加,但其对经济贡献作用依然有限,东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利用效率的不同也是其对经济增长作用不同的原因之一。

 

三.政策建议

 

1. 加强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的投资,协调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投资比例

 

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内生化结构启示我们两者要合理高效搭配才能促进经济发展。我国的现状是对人力资本投资仍存在东西部空间的差异的情况,西部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所占西部投资的比重较小。

 

2.区域配置。

 

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激励机制,制定特殊优惠政策,加大人才激励力度,并且积极发挥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即NGO)组织的作用,通过公益志愿活动引导促进人力资本区域的合理化配置。

 

参考文献:

 

[1]雷鹏.人力资本、资本存量与区域差异——基于东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社会科学, 2011,(3):53-63.

 

[2]万军康,梅小安.论人力资本积累的机理和方式〔J〕.科技管理研究,2005,(3):103-106

 

[3]段平忠.人力资本流动对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87-91

 

[4]张帆.中国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估算〔J〕.经济研究,2000(8):65-71

 

[5]Benhabib, Jess, and M.Spiegel,1994,”The Role of Human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Evidence for Aggregate Cross-Country Data”,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34:143-173

 

中西方教育差异的原因第7篇

[关键词] 教育收益率;性别差异;地区差异

[中图分类号] G64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11-59-5

The Regional and Gender Differences of Rate of Return to Education:Research based on CGSS 2013

Duan Sifan Lu Huixian

(International School of Business,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440100)

Abstract:This paper usedthe data of China general social survey CGSS2013,by Mincer equationand OLS regression methods,found that gender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have obvious influences on rate of return to education,we should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strengthen the marketization degree of labor market,and reduce social labor market segmentation.

Keywords:Rate of return to education;Gender differences;Regional differences

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而关注教育收益率的变化可以判断劳动力的流动、劳动力市场的转变和经济转型的趋势。对教育收益率的地区差异、性别差异的研究,有利于分析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的评价,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这对增加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来说十分重要[1]。

本文使用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数据,来估计我国教育收益率的地区和性别差异。通过回归分析,我们发现,在性别差异上,男性教育收益率高于女性,这与以往一般研究的结果不同,本文将分析此现象的原因。在地区上,西部教育收益率最高,其次是东部,中部最低。本文还研究了教育收益率性别差异在地区上的分布,西部东部均是男性教育收益率高于女性,在中部男性略低于女性。

1 文献综述

人力资本投资和教育收益率的研究受到不少学者的共同关注,目前也不乏在这方面的研究文献。

在研究地区差异方面,例如魏新、邱黎强(1998)得出中部地区的教育收益率最高,东部和西部的结果相近;李实、丁赛(2003)则提出教育收益率地区差异存在但不明显,东部地区的教育收益率最高,其次是西部地区,中部地区最低;孙志军(2004)的文献综述提到总体认为西部地区的教育收益率不低于东部地区;王海港等(2007)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数据,用分层线性模型估计,得出城镇居民教育收益率的地区差异主要源于城市之间,省间差异不显著;而李实等(2013)针对农民工群体,指出他们的教育收益率的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这体现了教育收益率地区差异的趋势[2]。

在研究性别差异方面,大多数的学者研究表明女性的教育收益率高于男性[3]。例如赖德胜(1998)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收入分配与改革课题组对收入分配的调查结果,研究性别差异引起的教育收益率偏低的原因;高梦滔、张颖(2007)则提出性别差异导致的教育收益率在行业分布中的差别,低收入行业中女性高于男性,高收入行业则相反;钱文荣、卢海阳(2012)针对农民工的调查,对比CHIP数据,得出只有在较高教育水平上,教育收益率的性别差异才显著。这反映了教育收益率性别差异在行业、教育程度上的分布。

目前针对地区和性别差异的教育收益率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其一,近年来的研究主要关注其他变量对教育收益率的影响,如家庭背景、工作单位性质等,关注地区或性别差异的研究较少,而目前经济发展放缓,趋势有所改变,此问题有必要关注。其次,关于地区的研究,更多学者集中于城乡间差异、城镇间差异,或者省份间差异,对于大区域的研究的介绍较少,且存在争议[4]。其三,关于教育收益率的性别差异,缺乏对大地理区域分布的研究。其四,针对性别差异,大多数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女性收益率高于男性,但仍有少部分研究如侯风云(2005)、陈良等(2002)得出的结论与此相反,对这种情况的研究较少[5]。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一是研究了教育收益率的性别差异在地区上的分布;二是分析社会整体的教育收益率的地区、性别差异,有别于以往较多的关于城镇居民的研究;三是发现男性教育收益率高于女性收益率,与一般研究不同,并对其进行分析。

2 数据描述

2.1 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项目。CGSS2013项目调查是一项全国范围的大规模抽样调查项目,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抽样调查。此次调查数据共包含11 438个样本。本文在对关键变量的数据进行整理后,剔除了数据缺失的被访问者,最终收集到了3 961个居民样本用于实证分析,其中男性样本1 906个,女性样本2 055个。这3 961个样本分布在各个省份及年龄段,故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2.2 变量说明

在构建经典明瑟方程时,调查问卷中“您个人去年全年的总收入是多少”一题用来反映个人收入Y。“您目前的最高教育程度”一题反映的是受教育水平,在之后的模型构建中通过对其赋值,可以用来表示受教育年限S。“从您第一份非农工作到您目前的工作,您一共工作了多少年?”一题可以表示工作年限或工作经验EXP。接下来,为了探讨性别以及地区对教育收益率的影响,我们在经典明瑟方程中加入了“性别”以及“地区”变量。“性别”变量按男、女进行分类;“地区”变量依据问卷中所填的居住地,将各个省份依据东中西部划分标准,划分为西部、中部和东部三个类别。

2.3 变量的统计描述

从表1的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男性的收入均值为44 386.23元,女性的收入均值为34 259.64元,收入差异较大。据表1中的数据进行推断,首先,男性的平均工作年限为18.1年,而女性的平均工作年限为12.42年,这可能是造成收入差距的因素之一;男性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18年,女性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61年,男性平均受教育年限小于女性,但收入较高,这可能是因为性别歧视造成的在工作中岗位和收入的不同。并且可以依此推测,男性的教育收益率可能高于女性,这个问题将在第四部分的计量分析中进行探讨。

从表1还可以看出,无论是总体,还是男性、女性,东部地区的平均收入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可见,我国的教育和收入在地区上存在较大差异和不平等。

3 基本模型及计量分析结果

3.1 模型构建

我们采用明瑟方程来对教育收益率进行估计。所用模型的基本形式如下:

3.1.1 经典明瑟方程

lnY=β1+β2S+β3EXP+β4EXP2+ε (1)

模型(1)为经典明瑟方程,Y代表个人收入,lnY为工资收入的自然对数,S代表受教育年限,EXP代表工作年限(工作经验),EXP2为工作经验年数的平方,用以反映工作经验与收入的非线性关系。ε代表随机误差项。β2为教育收益率,代表受教育程度每提高一年为受教育者所带来的收入的提高的比例。

3.1.2 加入其他变量

lnY=β1+β2S+β3EXP+β4EXP2+aD*S+bF+ε (2)

在经典明瑟方程中加入其他可能影响收入的因素。变量D为虚拟变量,用来测量性别对教育收益的影响,对“女性”赋值为1,对“男性”赋值为0。由于考虑的是性别对教育收益率产生的影响,是为了改变直线的斜率,故采用与受教育年限的交叉项形式,即将D*S加入到模型中。变量F为虚拟变量,用来测量地区对教育收益的影响,将其按照西部、中部、东部 依次赋值为0、1、2,变量值越大,表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3.2 计量结果分析

3.2.1 经典明瑟方程――模型(1)

首先我们对经典明瑟方程模型(1)进行OLS估计,得到教育与工作经验对收入及教育收益率的影响。表2给出了回归结果:

表2 模型(1)估计结果

注:(1)括号内为t统计量。(2)***、**和*分别表示系数在1%、5%和10%水平上统计显著。

上述表2中,受教育年限S的系数β2,即教育收益率为11.1%,说明针对全国人民,受教育程度每提高一级,带来的收入的提高的比例约为11.1%,且估计结果十分显著,说明受教育程度不同确实对收入带来不小的影响。工作经验EXP同样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工作经验对收入同样产生影响。

接下来我们对男性和女性样本分别用经典明瑟方程进行回归,表3给出了回归结果:

表3 对性别分别回归的模型(1)估计结果

注:(1)括号内为t统计量。(2)***、**和*分别表示系数在1%、5%和10%水平上统计显著。

上述表3中反映了性别对教育收益率的影响。估计出来的男性教育收益率为11.6%,女性教育收益率为11.0%,男性教育收益率略高于女性,且都在1%水平上显著。而在工作经验上,女性的工作年限对收入的影响大于男性工作年限对收入的影响,可能是女性工作年限对能力以及岗位的提升影响更大,女性需要通过工作时间来积累经验和能力,而男性可能在更短时间内能力可以得到更大的提升。

然后我们对西部、中部、东部分别进行回归,表4给出了回归结果:

表4 对地区分别回归的模型(1)估计结果

注:(1)括号内为t统计量。(2)***、**和*分别表示系数在1%、5%和10%水平上统计显著。

上述表4反映的是地区对教育收益率的影响。估计出来的西部教育收益率约为11.9%,中部约为6.5%,东部约为10.4%。西部的收益率高于中部和东部,中部最低,之后我们将分析可能造成该结果的原因。

上述表5反映的是分地区、分性别对教育收益率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同之前的结果一样,无论是男性女性,西部教育收益率最高,中部最低;在各地区内,西部东部均是男性教育收益率高于女性,在中部男性略低于女性。

3.2.2 加入其他变量――模型(2)

接下来,在扩展的模型中,为了简化计算,直观起见,我们将性别作为一项交叉项,当样本为男性时,D=0,β2表示男性的教育收益率,当样本为女性时,D=1,(β2+β4)表示女性的教育收益率,我们可以看到此时β4表示着男女教育收益率之间的差异。我们还考虑到在我国地区差异较大、劳动力市场不健全的情况下,除了教育年限、工作经验作为影响居民收入和教育收益率的因素,还有其他因素影响着居民收入和教育收益率,比如东中西部的地区因素,因此加入变量F,将西、中、东部分别赋值为0、1、2,表示着一种发展水平的高低,从回归的结果便可以看出地区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带来的影响。

我们对加入其他变量的模型(2)进行OLS估计,得到地区差异对收入及教育收益率的影响。表4给出了回归结果:

表6 加入地区变量的模型(2)估计结果

注:(1)括号内为t统计量。(2)***、**和*分别表示系数在1%、5%和10%水平上统计显著。

上述表6反映了性别对教育收益率的影响,以及地区对收入的影响。

由受教育年限S的系数β2为0.119,D*S的系数a为-0.034可知,男性的教育收益率大约为11.9%,女性的教育收益率大约为8.5%,男性教育收益率略高于女性,且都在1%水平上显著。虽然模型(1)对男性女性分别进行回归已可看出教育收益率存在差别,但通过交互项的t检验便可以判断这个差别的确是显著的。由地区变量F的系数b为0.23可知,随着地区由西部向中部、东部过渡,人们的收入有所提高,且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地区的差异确实会对收入产生一定的影响。虽然加入变量前后R2都不大,拟合优度有待提高,但是加入后模型(2)的R2明显高于模型(1),拟合优度有所提高,说明性别和地区变量确实会对收入产生影响,将它们加入模型是有一定依据的。

4 结论及原因分析

针对性别与地区差异对教育收益率的影响问题,本研究通过选取样本、构建明瑟方程模型并进行OLS回归分析,发现如下结论,并对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和推断。首先,在性别对教育收益率的影响上,我们发现在我们的样本研究基础上,男性的教育收益率高于女性。针对全国而言,男性的教育收益率为11.6%,女性的教育收益率为11%;在分地区的条件下,男性教育收益率也一般高于女性,中部地区稍有特殊,男性的教育收益率比女性低0.4%,但差别也较小。这个结论同国内外大多数专家学者的研究有所矛盾,大多数的研究都发现女性的教育收益率普遍高于男性,但为何我们会得出一个相反的结论呢?我们对产生该结果的原因进行了推断与分析:

第一,研究所选取的样本可能存在一定问题。我们选取的是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3的数据,样本容量大、覆盖面较广且较为权威。但我们在剔除了数据缺失访问者,对样本进行一定的筛选后,样本数量有了大幅的减少,有可能会造成样本数量较少、涉及范围有所变窄有所局限的情况。

第二,该样本收集了3 961户居民数据,其中,城镇样本2 292个,农村样本1 669个,农村样本所占比例为42.15%,比例较大。在以往的许多研究中,对性别教育收益率的差异研究很多是基于城镇居民的样本而言的(如陈良,鞠高升,2004;刘泽云,2008),较少或没有考虑加入农村样本对其的影响。而在侯风云(2004)和赵力涛(2006)对中国农村的教育收益率的研究中,都发现农村男性的教育收益率普遍高于女性,可能正是因为农村样本比例较大,因此会出现男性教育收益率稍高于女性,差异却不是非常明显的结果。

关于农村教育收益率性别差异的原因,通过对文献的研究,我们发现,近年来农村地区的非农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而农村地区教育对男性非农就业的影响远远大于女性,对于男性,每增加一年的教育,非农就业的机会――与仍然从事农业相比――增加了29.4%,而对于女性则为8.8%;且非农就业机会在两性之间的分配不平等,尽管非农经济的发展同时增加男女非农就业的可能性,但男性获益更多(赵力涛,2006)[6]。联系现实的情况,这其实不难理解,许多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首先使男性接受教育,并且加之劳动力的考虑,非农就业机会会更多地提供给男性而非同等受教育水平的女性。再者,农村以农户为单位的劳动分工模式仍然存在,女性通常留守家中照顾家务,或从事一些工资相对较低的工作,而男性通常外出进入薪酬较高的工作岗位以贴补家用。

从表1对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到,该样本中的男性平均工作年限长于女性,且在计量分析中发现女性工作年限对收入的影响高于男性(可能是因为女性需要通过工作时间来积累经验和能力,而男性可能在更短时间内能力可以得到更大的提升),因此样本中女性的工作年限短且影响大可能造成了相对较低的收入水平,从而使得教育收益率较低。

第一,劳动力市场中存在工作性别歧视的问题。由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到,样本中女性的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于男性,但平均收入却低于男性,工作中的性别歧视问题一定是此结果的原因之一。有研究指出,劳动力市场上存在“职业及职位歧视”(Ehrenberg and Smith,2000),是指雇主有时会故意将与男性雇员具有相同教育水平和生产潜力的女性雇员安排在较低工资报酬的职位上,且在晋升时的机会较少[7]。这种现象将会反映在男性与女性的收入差异以及教育收益率的差异上,相同的受教育水平,或受教育年限相同的提高下,造成了收入以及收益率变化的不同。

第二,在地区差异对教育收益率的影响上,西部、中部、东部的教育收益率为11.9%、6.5%、10.4%,呈现西部高于东部,中部最低的情况,在分性别的情况下,同样如此。这可能与我们想象的有所差别,但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我们对产生该结果的原因进行了推断与分析:一是研究所选取的样本可能存在一定问题。所选取的样本数相对较少,各地区样本比例不一致,都可能造成结果不够准确严谨的情况。二是制度因素和生产技术条件。由于各地区的生产技术条件不同,对劳动力的主要需求也不同,这也会引起不同地区同教育水平劳动力的报酬不一,导致教育收益率的差异。三是教育收益率是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所带来的收入的比例的增加,是一个相对的衡量标准,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多重影响。有研究表明,对于教育欠发达的地区,接受的教育年限越多,他们就越有机会将学到的知识化作人力资本(洪金珠,2008)[8]。中部地区人口过多,就业机会相对变少,大量受过教育的劳动力无法进入较好的工作岗位。东部地区虽然同样存在着大量劳动力,但东部整体经济发展水平高,相同的教育水平和工作岗位可以得到更高的收入[9]。

5 政策建议

5.1 结合教育收益率地区差异,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国家应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教育资源投入,确保对经济相对发达的东中部地区的教育资源投入。一方面要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各地区的均衡发展,提高整体的教育水平,另一方面要发展西部的地区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向高校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倾斜,设立相关的科研机构,增加西部的高教育水平劳动力[10]。

5.2 加强西部的技术更新发展和市场转型改革

西部地区的教育收益率较高,但劳动力以农村劳动力为主,仅仅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是不足的。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对劳动者的教育水平要求不高,优质劳动力的黏性不足,往往会使高教育水平劳动力流出。只有加快技术更新发展和市场转型改革,加快经济发展,才能吸纳优质的劳动力,在劳动力和市场的相互作用下增加对经济的贡献。

5.3 加强劳动力市场流动,减少劳动力市场分割

目前,劳动力市场发展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不足,人力资本的价值并未得到充分的体现。应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市场化,减少人为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如特定的制度。给劳动者提供保障,建立和完善对企业性别歧视的赔偿、惩罚措施,尽量避免性别歧视[11]。采取激励措施,尽量平衡地区间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加快劳动力在地区间的流动。

5.4 宣传男女平等,摒弃落后陈旧思想

社会、家庭和个人都应该保障女性受教育的机会,保障女性获得的教育投资,增强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力。增强女性的维权意识和自我价值提升意识,适应劳动力市场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李实,丁赛.中国城镇教育收益率的长期变动趋势中国[J].社会科学,2003(6).

[2] 陈良.鞠高升.教育明瑟收益率性别差异的实证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3).

[3] 刘泽云.女性教育收益率为何高于男性――基于工资性别歧视的分析[J].经济科学,2008(2).

[4] 高梦滔,张颖.教育收益率、行业与工资的性别差异: 基于西部三个城市的经验研究[J].南方经济,2007(9).

[5] 侯风云.中国农村人力资本收益率研究[J].经济研究,2004(12).

[6] 赵力涛.中国农村的教育收益率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6(3).

[7] 魏巍,岳昌君.性别工资差异研究[J].北大教育经济研究,2006(3).

[8] 洪金珠.东中西部农村教育收入收益的分析与比较[J].现代经济,2008(8).

[9] 王海港,李实,刘京军.城镇居民教育收益率的地区差异及研究[J].经济研究,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