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经济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合集7篇)

时间:2024-01-03 16:56:47
经济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

经济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第1篇

关键词: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关系;分析与探讨

经济学是由“理论经济学”以及“应用经济学”两大学科组成的。理论经济学主要揭示了经济的运行及其发展规律,论述了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以及其基本原理。在西方经济学体系中,理论经济学又包含宏观经济学以及微观经济学两个学科。应用经济学是以运用经济学为基本原理,从而对国民经济和经济生产中的各个领域以及各个部门的经济活动进行研究与探索,并分析其经济规律,从而进一步揭示了其经济以及社会效益的内容。工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企业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环境经济学以及劳动经济学等组成了应用经济学。关于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之间的关系,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理论经济学是基础,应用经济学识具体的运用和实践。但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一问题又被重新审视。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之间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讨论,以此来适应我国经济管理以及经济发展的要求,从而在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正确地指导。

一、在我国经济学中“重应用,轻理论”的现象

在我国经济学术界,大多数还是比较注重应用经济学的研究,而忽略了对理论经济学的研究。这种现象在出版界,学术界以及教育界随处可见。例如,经过实际调查研究表明,在各类经济刊物以及经济学论著的收编,刊印,发行等过程中,相对于理论经济学来说,应用经济学的成果更受欢迎。其论文和刊物更易于发表和发行。相反,许多出版社对理论经济学研究的成果不怎么看好,对投稿的作者态度也相对冷淡。有些出版社甚至颁布了许多硬性条件和规则,要求理论性学术专著的作者在出版时提交高额的资助金,这就致使许多的理论经济学研究成果无法公诸于世。这些高水平学术著作的流失也是制约整个经济学发展的原因之一。与理论研究的情况不同,应用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在出版界则受到广泛的欢迎。这就严重导致了经济学畸形发展问题。

二、经济学畸形发展的原因

由于应用经济学一边倒的倾向性现象,严重制约了理论经济学的发展与进步,同时这一现象也必将制约应用经济学的日后长远发展。其主要因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的冲击。市场对人们追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行为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当前,理论经济研究收益少,见效慢,因此大多数人比较看重应用经济学在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上的潜力,这就导致了在一定程度上人才与资源偏向应用经济学的现象。二是观念认识落后。对于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学者,专家,还是管理者,企业界,都缺乏全面认识。这种片面的认识导致了人们在思想观念上重视应用经济学而轻视理论经济学,进而导致了经济学的畸形发展。

三、经济学畸形发展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改变学术界的观念及其现状

目前在学术界“重应用、轻理论”的现象比较严重,这就导致了我国经济学的发展不平稳。因此要想改变这种过分倾向应用经济学的现象,首先要做的就是从观念上进行改变,加强对理论经济学的研究与支持。可以为理论经济学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比如提供研究基金,在政策上给予鼓励支持等。这样的做法有助于鼓励更多的学术工作者投入到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当中,进而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当前经济学术上研究片面思想问题,为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的平衡发展提供保障。

(二)革新经济学教育观念

要想改变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的不平衡发展问题,就必须改变教师以及学生对理论经济学以及应用经济学之间关系认识片面性的思想观念,明确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之间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要深刻体会到理论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研究的基础,坚定基础理论经济学学习的思想观念。只有学生自觉进行理论经济学的学习与实践,才能提高理论经济学的研究水平,从根本上解决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不平衡发展的现状。

(三)创新教学手段及学习方法

众所周知,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因此必须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以此来提高学生对理论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在理论经济学教授过程中,不能光靠教师讲课,而是教师鼓励学生多阅读,多思考,多交流。通过相互交流,相互讨论的方式,到达启发思路,开拓视野的作用。此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作,例如学习心得,学习感悟,评论文章等。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教师要始终发挥其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平衡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的学习时间和精力,以此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创新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进行理论经济学的学习,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主动应用于实践当中,进行问题的分析与探讨,从而达到锻炼应用能力以及思考能力的目的。

(四)理论联系实际

要时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强调基础理论经济学的重要性时,并不是提倡将基础理论经济教学与经济实践教学分开,而是在经济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基础理论经济知识教学。争取做到学以致用,而不是学而无用。理论经济的学习必须具有服务于经济实践的价值,因此基础理论经济的学习与经济学的实践是紧密相连的。通过实践进行理论知识学习,通过基础理论进行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刻认识,体会到基础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四、结语

作为应用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经济学为应用经济学给予了强大的支持力与推动力。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经济学知识,那么对于应用经济学的研究来说只能是纸上谈兵,毫无意义可言。没有基本经济学作为指导和基础,那么应用经济学的发展则无法实现。因此,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趋势下,以及“重应用、轻理论”的形式下,必须注重对理论经济学的支持,增强理论经济学的发展力度,以此来保持我国经济学的平稳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一定的保障。

作者:张镇川 单位:山西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继详.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辨析[J].江汉论坛,2000(05).

经济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第2篇

会计基础理论作为会计学的作用内容,应随着会计学的不断发展有所创新与完善。本文针对会计学发展战略,首先对会计基础理论的概念、分类、相关研究等加以概述,通过分析会计基础理论的功能表现,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等问题。

关键词:会计基础理论;会计学;发展战略;功能表现;发展趋势

一、前言

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经济与科技水平日渐提高,会计学理论知识难以满足新时期经济的发展需要,应不断加强对会计学理论知识的研究,促进会计学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充分发挥会计学科的有效作用。当前,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增强,会计学发展应向着全球化进行,基于会计学发展战略要求,现根据个人多年的工作经验,对会计基础理论问题加以探究。

二、会计基础理论概述

1、概念

基础理论是对人们社会实践获得的系统结论的概述,往往蕴含在某些基础学科之中,指导社会活动中人们进行事物分析与判断,从而获得更多的自然规律,认清事物或者活动具有的本质特性。而对于会计基础理论而言,既具有基础理论的所有的性质,又是会计学包含的理论基础,同时又是对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一般理论探讨[1]。

2、分类

会计基础理论涵盖内容较多,涉及到会计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可根据基础理论的形式不同,对会计基础理论进行划分。第一类,一般基础理论。会计本质理论、会计方法理论、会计系统理论、会计目标理论等都属于会计一般基础理论范围。第二类,会计体制理论。主要指涉及到会计体制的理论探讨,包括会计法规、会计机制、会计机构等方面的理论研究。第三类,会计核算理论。会计核算会计学科中的主要部分,涉及的基础理论较多,重要的有会计信息理论、会计计量理论、核算准则理论等。第四类,会计管理理论。该类基础理论涉及到会计的管理方面,管理体系理论、效益理论、经营理论等。

三、会计基础理论的特点

经过大量的实践表明,会计基础理论具备几个显著的特点,首先,会计基础理论具备一定的客观性,即相关的会计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对会计事物的评价要保持客观的态度,不允许将个人的主观思想融入到工作环境中,影响对事物本质内容的评判。其次,会计基础理论还具备一定的规范性,在会计人员的实际工作中,企业的相关部门会根据会计工作内容的特别和功能等方面制定出相应的机制和政策,并要求会计人员在开展工作时严格按照制度的规定来执行。因此,从中可以看出,会计基础理论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它可以促使会计事物的运行保持较好的协调与统一。除此之外,会计基础理论还具备系统性、前提性、支持性等特点。

四、会计基础理论的功能表现

基础理论是学科发展的基础,对于相关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会计基础理论作为会计学科的基础内容之一,对会计学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现针对会计学发展战略下,会计基础理论具有的功能表现加以总结。

1、认知功能

根据相关基础理论概念可知,会计基础理论的形成是基于具体的会计实践活动,通过相关的会计实践研究从而对会计事物有所系统总结。因此,会计人员可以通过对会计基础理论的学习,对会计事物与会计活动形成全面认知,当在企业会计经营活动中,若遇到相关会计问题可根据会计基础理论对问题进行分析与判断,从而根据相关规律解决问题减少经济损失。可见,会计基础理论具有重要的认知功能,指导会计人员对会计事物形成良好认识,并在具体的会计活动中将认知的理论进行运用,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较多的经济效益[2]。

2、规范功能

基础理论一般是对正确的认知与规律的总结,其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与科学性,可以作为一种会计标准对会计行为加以规范。企业在进行会计行为时,要对会计基础理论充分掌握与理解,将其作为标准对个人行为进行规范,也可作为重要指标考核相关会计人员的行为是否合理。与此同时,会计基础理论也可规范会计活动,比如说会计核算基础理论,该理论可对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加以规范,使会计核算工作更具实效性。

3、指导功能

新时期,会计工作在众多的企业、事业单位都有所涉及,是社会经济活动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对于企业而言,会计基础理论更是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首先,企业的经营决策与发展目标的制定都离不开会计基础理论,通过会计基础理论的指导,企业管理者才能更好的掌握企业发展方向,制定完善的企业发展目标。其次,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生产经营工作是企业的关键,同时由于涉及的会计行为较多,人员素质与专业技能都需要借助相关理论加以指导,当会计人员对基础理论有了充分认识,就会产生自我约束的作用,从而减少了不规范行为的发生。最后,指导企业的管理工作。会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点,做好会计管理工作首要任务是对相关管理理论有所掌握,根据理论实践经验指导管理工作的开展。

4、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主要是将基础理论运用于教学,当前会计专业是我国热门学科专业之一,也是经济类院校的重点学科,开展会计教学工作则需要相应的会计基础理论作为依据。进行会计学知识学习,首先要对会计基础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与职业道德的培养,高校展开会计教学时,会以《会计学原理》或者《会计基础》等课程进行基础知识教学,让学生对会计学知识形成充分了解。其次,教师会对学生进行《会计规范》知识讲解,提高学生会计行为的规范意识,这些规范准则都是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内容。最后,结合现代会计理论知识与会计方法,运用会计基础理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可见,会计基础理论对会计教学做出重大贡献[3]。

五、会计基础理论的发展趋势

1、发展战略方向

新形式下,会计基础理论应适应时展,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制定相应的战略目标。当前,科学发展观极大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对社会进步有显著促进作用,会计基础理论研究应遵循科学发展观,坚持做到以人为本,促进会计基础理论的可持续发展。明确会计学发展战略,制定科学的战略目标与计划,并在会计基础理论运用中加以体现,比如说,理论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时代的不断进步,会计学发展应紧跟时代步伐,对会计基础理论不断改革创新,提高会计学理论水平,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会计基础理论应遵循如下发展原则:

第一,全面协调、可持续原则。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对人类生存环境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致使我国自然资源逐渐匮乏,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为此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应充分考虑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做好全面协调工作,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环境损害设定成一定的指标,并将其运用到经济核算之中,提高企业环境保护意识,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原则。新时期对会计学提出了更高的理论要求,会计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满足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前,相关研究人员对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会计基础理论发展相对滞后,在今后应重视对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的研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理论方法,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构建具有鲜明特色并符合中国国情的会计基础理论[4]。

3、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要关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研究基础理论时,要将会计学的发展同社会的发展结合起业,具体的是要将环境会计作为研究的一方面,注重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在对经济组织的经济核算中,更要注重对于坏环境造成的损害是否超出了设定的标准。会计基础理论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就是要依据社会的不断变化而推动基础理论研究跟上时代的步伐。

六、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会计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提高了对会计基础理论的关注,并开始着重研究会计基础的特点,内容和功能等,经过大量的实践研究表明,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促使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的核算能力等。会计基础理论具有较多的功能表现,对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新时代背景下,对会计学发展提出的重要要求,我们应该始终致力于会计基础理论研究,营造良好的基础理论创新条件,不断更新会计理论发展观念,推动会计基础理论发展,发挥理论带动实际优势。不断加强现代化会计学科建设,更相关会计基础理论研究学者,因遵循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原则,结合中国实际国情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充分发挥会计基础理论的作用。更好的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创新建设道路。

参考文献

[1] 于玉林.基于会计学发展战略的会计基础理论研究[J]. 企业经济,2012,05:5-10.

[2] 王燕,于卓.基于会计学发展战略的会计基础理论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4,10:224+239.

[3] 姜华伟.基于会计学发展战略的会计基础理研究[J]. 时代金融,2014,18:186-187.

经济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第3篇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课程特点;对策

计量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必修的三门经济学核心理论课程。近年来,计量经济学的应用与教学受到国内众多学者、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然而,基于笔者的教学经验以及对其他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工作的调研,发现现有的计量经济学在其教学开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对于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学科理论基础、学科性质等问题未能形成清楚的认识。此外,在课时安排上仍存在不足现象,而学生的统计学、数理经济学乃至宏微观经济学的先修知识不足。这些问题对于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教学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如若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对于计量经济学的教育教学目标、学生的培养目标将事倍功半。为此,本文对计量经济学的学科特点以及结合本人在教学及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梳理,基于此,提出本人对于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解决方案。

一计量经济学的界定与学科特点

Frisch(1933)对计量经济学的定义给出了一个较为明确的界定,他认为将统计学、经济理论与数学结合起来构成了计量经济学的研究理论体系。进一步说,基于现有经济数据、构建经济理论回归模型、估计模型参数、参数检验以及对相关实证结果的具体应用构成了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框架。而时间序列分析、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非参数计量经济学以及微观计量经济学构成了现代计量经济学的四大分支(李子奈,刘亚清,2010)。此外,学者们基于对计量经济学理论基础的研究或者将计量经济学模型应用于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的角度,将计量经济学划分为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对于大部分本科院校,其对学生的培养定位或者理念就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注重计量经济学在现实经济问题分析中的应用,而对其诸如模型构建、参数估计、参数检验等理论基础未作深入探讨。整体而言,计量经济学具有综合性、数据依赖性以及理论与应用结合的特点。首先,对于其综合性,正如Frisch(1933)指出的那样,计量经济学融合了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的研究体系或方法。这也对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要求,不仅要掌握经济理论以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等理论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编程基础。其次,计量经济学对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据的质量,以及数据的可获取性。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各种统计资料、数据库、互联网采集大量的数据,而且对于数据的处理、特征提取、缺失数据等诸多工作也有较为严格的要求。数据的质量以及数据的数量对于计量模型估计结果的稳健性、准确性影响较大,这就是所谓的计量经济学的数据依赖性。最后,计量经济学理论与应用的紧密结合特点,经典的计量经济学研究体系,其模型建立的理论基础就是传统的经济学理论,通过模型的建立,数据的采集,参数的估计、检验等一系列计量经济学理论,最终达到分析经济问题间的数量关系的目的。即进一步将计量经济学应用于解决、服务实际问题,完成经济问题定量关系的探究、经济预测等目标,而这也是经济学学科研究本身的最终目标。因此,计量经济学的综合性、数据依赖性、理论与应用结合的特性决定了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或者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一门较为综合的学科。但也充分反映了计量经济学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对学生理论、应用研究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基于笔者计量经济学的授课经验以及相关调研,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列举了较为突出的几项问题。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问题分析

(一)先修课程有待完善

计量经济学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不仅要求学生对经典的经济理论体系具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对于学生的统计学与概率论基础,以及计算机编程等内容要求也较为严格。然而,部分高校在大学二年级就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学生对于经济学内容、数学内容未能形成深刻的认识,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较大难度。同时,由于本科生注重计量经济学的应用,学生对于采用诸如Eviews、Stata、Matlab等工具进行计量经济学模型的估计甚至模拟过程中对于缺乏一定的计算机编程知识,导致其入门难度大。这些问题不仅会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计量经济学,也会导致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学习兴趣的缺失。此外,姚福寿等(2010)指出,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尤其是文科生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方法等了解较为困难。因此,在整个课程的设置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例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以及概率论等课程应成为经济学专业学生较为重视的先修课程。

(二)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方式

随着计算机、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教学在高等院校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多媒体教学可以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对授课内容的兴趣,提高了教师的授课效率。但是,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模型的估计、参数的检验等需要较为复杂的数学推导过程,而将这些内容仍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现,无疑会出现较多的问题。例如,学生对于公式的推导过程未能形成深刻印象,教学内容展示过快。这些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效率以及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因此,多媒体教学在表面上看来提升了教师的授课效率,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因此,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应注重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的结合,以达到最高效的授课方式。

(三)计量经济学软件掌握较差

现在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注重对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的讲解。王少平、司书耀(2012)指出,计算机已成为计量经济学课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知识的仿真实现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学习兴趣。然而,教师大都通过计算机实验室对案例演示操作,使得学生不能熟悉的掌握操作,影响了计量经济学实验的效果(郑兵云,2010)。

三改进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该学校在计量经济学的师资条件、硬件设施等是提高计量经济学授课效果的重要保障。例如,对于以理科为主的学生要注重其对经济学理论相关知识的强化,否则,计量经济只是作为数学与统计学的结合,学生对现实经济问题不能形成很好的分析能力。而对于文科背景的学生,应注重其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数学知识的强化。否则,学生对于其模型的设定、参数估计问题一知半解,更无法将其应用于经济问题分析与预测中。综合而言,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必须以经济学、统计学、数学结合的特点为前提展开。否则,会导致学生不能真正把握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与应用分析。

(二)优化课程设置

在某种程度上说,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这就要求学生的经济学理论知识、数学基础,计算机基础都应较为扎实。因此,在教学方案以及培养方案的设定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对于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笔者认为将计量经济学和经济学、高等数学及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的设置综合规划、考虑,优化教学课程体系;其次,将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开设置于经济学、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等计量经济学支撑课程学习之后;再次,在以初等计量经济学为教学重点的同时,以专题模块的方式适度开设高等计量经济学相关内容的介绍,引导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前沿理论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这门课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认知。

(三)注重学生基础课程的学习

高等数学以及宏微观经济学等内容是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这些课程不仅是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的要求,对于学生知识的把握以及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都至关重要。因此,必须注重、强化学生对于这些基础课程的学习。同时,注重学生对于基础课程应该的训练。尤其对于计算机软件的熟悉,例如最为容易掌握的EXCEL、SPSS、EViews等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基础训练,这也为计量经济学等应用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注重计量经济分析软件的学习

学生熟练掌握计量经济分析软件,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提高其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计量经济软件在整个课程设置中具有重要地位,不应忽略。鉴于此,每个学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我们分配了三分之一的课时给实验教学,就是在锻炼学生对软件的学习运用能力的同时加强对计量经济学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做完每个模型的模拟,我们在课堂上都会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成果进行展示,通过做报告,学生的反馈是学到了很多有用的,课本上没有的软件应用知识。这对于掌握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五)因材施教,学以致用

计量经济学课程融合了经济学理论、数学知识以及计算机的相关内容,学生在这三方面的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计量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讲解,对其应用分析以及在现实经济问题上的应用也该给予充分重视。同时,根据笔者教学的经验,应该针对不同的内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将计量经济学模型和实际的经济活动相结合,并且应用模型去分析探索相关问题的解决,同时请学生将分析的结果在课堂上展示,通过笔者的尝试,这样的教学活动效果较好,学生反映可以做到“学以致用”,同时这也符合我们“应用型人才”高校办学的基本宗旨。

参考文献

[1]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王少平,司书耀.论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能力培养[J].教育研究,2012,(07):110-114.

[3]李子奈,刘亚清.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体系解析[J].经济学动态,2010,(05):22-31.

[4]黄犚,张台秋.论计量经济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J].统计与咨询,2008(3):52-53.

[5]方雯.提高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3):159-160.

[6]姚福寿,刘泽仁,袁春梅.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0(2):45-48.

经济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第4篇

一般来说,本科生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的任务。因此,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教育的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具备一定经济管理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它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大学本科生一般是高中毕业之后,直接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存在显著的差异。高中教育是基础知识的教学,课程数目较少,在三年时间内学习固定的几门课程;而大学教育课程数目较多,往往在一个学期内需要完成数门课程的教学,相关课程的学习周期变短,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发生较大的改变。第二,大学教育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考以基础理论测试为主,高中教育所关注的重点是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虽然近年来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对高中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有待加强。大学教育则有所不同。在大学教育中,理论知识教学必不可少,但除此之外,还需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教育,更注重对学生实际管理能力的培养以及管理经验的积累。第三,与土木工程等专业性较强的专业不同,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项目管理的教学更侧重管理理念与方法。土木工程、软件工程等专业性较强的专业在进行项目管理授课时,更多的是从相关专业领域出发,重点介绍具有自身专业特征的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而经济管理专业涵盖面较广,其专业性与土木工程等专业相比较弱,因此该专业的项目管理课程更注重一般性理论知识与方法的教学,更关注知识体系的全面性以及学生知识面的拓宽。

二、传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人类活动的广度与深度不断延伸的今天,项目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重要性日益显现。项目管理是研究项目活动中统筹规划和系统管理的学科,是高等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然而,由于认识上的欠缺以及现实条件的制约,传统的项目管理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致使该课程教学实践的效果不是非常理想。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学内容以基础理论与基础方法为主,缺乏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讲解。在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如果只一味地讲授基础理论知识与方法,一方面由于学生刚完成高中阶段的学习,对项目管理方面的基本专业知识掌握有限,且缺乏实践经验,而大学课程与高中课程相比进度较快,因此难以很好地接受与消化相关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由于理论知识比较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从而影响课程教学的效果。第二,教学多采用理论加举例的方式,缺乏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由于认识不到位,另一方面由于客观条件的约束,项目管理的课程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然而,项目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无法在课堂的理论教学中培养实际管理能力,积累实战经验。而以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讲理论头头是道,一遇到现实问题便束手无策,严重偏离现实情况。第三,缺乏对具体行业或领域相关项目管理知识的介绍,忽视项目管理理论的新发展。虽然经济管理专业涉及面较广,但在教学过程中若只讲解项目管理的一般性知识,而不以具体的行业或领域为背景,泛泛而谈,那么讲授的知识将过于空泛,学生也难以了解实际行业或领域中的具体管理方法。此外,项目管理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若忽视项目管理理论发展前沿的介绍,将不利于学生对项目管理理论发展脉络的整体把握。

三、项目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项目管理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应用性以及开放性特点,针对传统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结合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教育的特点,提出如下教学改革建议:

1.在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融合经典案例

从现象学的观点看,课堂教学应悬置既往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假设,回归课堂教学事实本身,而案例教学就是有效途径之一。针对项目管理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如项目成本管理、项目组织管理、项目质量管理等,搜寻与设计相契合的案例,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穿插案例的讲解。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将教学内容分成三个部分,即基础理论、典型案例分析、随堂问题。其中,通过基础理论的介绍,让学生了解项目管理相关环节的基本概念、内涵特征、管理方法等知识;通过具体典型案例分析与讲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随堂问题,检验学生对一些重点、难点知识的掌握,并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相关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上述三个部分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具体的课堂情况进行灵活安排:既可以以基础理论知识讲解开始,也可以以用随堂问题引出基础理论知识,更可以用经典案例引出后面的基础理论知识等内容。

2.通过多种形式加强项目管理的实践教学

虽然实践教学成本高,实施难度大,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但是可以转变思路,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展开项目管理的实践教学。首先,可以通过模拟教学的形式来弥补实践教学的欠缺,如运用ERP沙盘模拟的形式开展工程项目管理的实践教学。其次,可以利用学生生产实习的机会开展实践教学。在此过程中,授课教师需要在学生生产实习之前做好实践教学的准备工作,如依据教学大纲,设计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规定实践教学的内容、目的、具体实施步骤、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等,以确保实践教学达到预期效果。此外,可以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一方面科研项目是项目的一种,可以借此机会让学生在整个科研活动中加深对项目管理的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项目管理经验。

3.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经济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第5篇

关键词:经济学基础;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4-18

一、“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困境分析

1.教学内容过多,学时分配不够

“经济学基础”作为高职财经类和管理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其内容非常庞杂,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微观部分包括价格理论、消费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以及分配理论等,宏观部分包括国民收入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笔者根据对各大高职院校和本科学校的调研,了解到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一般安排在一个学期完成,学时为56课时,而本科院校“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几乎都安排在两个学期完成,学时一般不少于96课时。高职院校要在一个学期,仅几十个学时的时间内完成“经济学基础”课程微观、宏观主要内容的教学,学时显得非常紧张。

2.学生学习基础薄弱

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招生是文理兼收,文科学生偏多,他们与工科类学生相比,有其自身的知识特点和思维方式,这些学生数学、英语基础普遍比较薄弱, 再加上高职院校数学课程学时较少,导致学生对数理知识掌握不深入,对“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学习产生了比较大的障碍。不少学生在数理推导、经济学术语理解等方面具有一定困难,不能很好地理解相对抽象的经济理论、数学模型与经济理论之间的关系等。老师在教学中讲到经济学的一些案例、当今经济形势时,学生非常感兴趣;而讲到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模型等内容时,就觉得很枯燥,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积极性不高。

3.教师过分注重讲解

经济学原理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教师往往照本宣科,不注意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到生活中去并分析当今经济问题,学生没有进行思考,只是死记硬背知识应付考试。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会“纸上谈兵”,达不到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很多高职院校的老师都有深入学习相应学科知识的经历,专业能力都比较强,问题是如何把晦涩难懂的经济学基础的理论知识通过更简单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而不是自己一个人在课堂上机械地从头讲到尾,不顾学生是否消化吸收,不管学生是否乐于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样呆板的教学方式只会不断降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高职院校与普通大学相比,更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许多课程都根据所学的理论课程配备实训环节,但是在高职经济学原理教学中缺乏这一块,整个学期就是老师在讲理论知识,学生做习题,要么讲几堂案例分析课,学生只能学到书本上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不够,这样的学习可以说是没有成效的。

二、改进“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建议

1.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为了培养出符合市场和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适当削减过于高深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而应该结合市场和企业实际,有针对性地选取更实用更接近生活实际的理论知识,并且结合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把理论知识内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目的。虽然“经济学基础”是经济管理众多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但是并不代表各专业对于该课程的教学应该一成不变。每个专业有自身的特点,专业课程的设置都应该以服务于本专业的学习为目的。另外,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受到教学课时的局限,在讲授过程中就更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经济管理中众多专业应该选取更接近本专业实际应用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进行讲解。比如,物流管理专业应该加强企业理论最大化理论的学习,会计专业应该加强成本理论的学习,市场营销专业应该加强消费者均衡和生产者均衡的学习。只有真正以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才能有的放矢,让学生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

2.用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及各种有趣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来解释经济学原理,可以使学生学习更加直观,记忆深刻。如在学习影响需求的因素的内容时,可以从以下经济学现象引入: 汽车涨价了,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有何变化?社会收入普遍增加了,人们对汽车的需求是增加还是减少了?汽油价格涨了,人们对汽车的需求是增多还是减少了?

利用《渔夫与金鱼的故事》说明深刻的寓意:老渔翁的妻子代表了人类的本性――总是追求更多更大的享受,永无止境。这无可厚非,也无所谓善恶。问题在于怎样来满足人类无止境的欲望。这正是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通过介绍《三个犯人的故事》告诉学生: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我们要了解最新的信息,了解最新的经济形势,从而更好地创造自己的生活。而经济学就是如何选择的学问。

通过上述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的引导,用学生熟悉的有关现象来解释经济学概念,让学生感到经济学不仅不那么难学,而且非常有趣。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和时政相结合,多用最新的数据说话,这对后期知识的学习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3.解放课堂,以任务推动学生参与

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不是教师一人说了算,不是对某个经济观点或封闭体系的“经典教条”的灌输,而应该注重学生分析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将自己定位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学生学习的协作者、研讨活动的支持者,并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实践能力不是通过几个实践学时就可以简单培养的,而应该把这个培养目标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始终。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模式,甚至有个别知识点放手让学生来讲,教师适时进行知识点的点拨,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另外,在教学中应侧重讲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效地利用案例,尤其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有说服力和时效性强的案例来讲解相关知识,以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掌握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提高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与经济实践相结合,通过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探索批判、创造性潜能的发挥,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当前高职学院“经济学基础”课程存在知识体系庞大、教学内容过多、学时分配不够、学生数学基础不好等问题,导致教学难度很大,教学效果不明显,因此,教师应从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手段的改进以及本身教学能力的提高出发,增强“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汪海洋.高职经济学教学的几点体会[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09,(1):72-74.

[2]李 刚.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教育与现代化, 2009,(3).

经济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第6篇

招投标程序的相关介绍在建设工程招投标、项目管理中的采购管理、土木工程建设法规中的招投标法、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中招投标阶段的合同管理等内容中均有涉及。资金的时间价值在工程经济学、财务管理、建设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造价管理、项目决策与评估等课程都有介绍。资金筹措与资金成本在财务管理、工程经济学、建设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造价管理等课程中都有介绍。项目经济评价在财务管理、工程经济学、建设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造价管理、项目决策与评估中的介绍内容基本一致。工程造价的构成在工程估价、工程造价管理中有介绍。项目投资的构成及投资估算在财务管理、工程估价、建设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经济学、项目决策与评估课程中有重复。建设工程招投标的标价在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工程估价、项目管理中的成本管理、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中均有介绍。索赔管理在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建设法规等课程中均有介绍。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在工程经济学、项目管理、项目决策与评估、工程造价管理等课程中的介绍是重复的。方案的评价比选在工程经济学、项目决策与评估、财务管理等课程中均有涉及。设备更新的相关内容在工程经济学、项目决策与评估中都有介绍。质量管理在项目管理、建设法规中均有涉及。安全与环境管理在项目管理、建设法规中均有涉及。建设项目成本管理在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工程估价、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造价管理中均有介绍。风险管理在项目管理、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经济学、建设法规(合同风险策划)、项目决策与评估中均有介绍。进度管理在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施工组织设计等课程中均有介绍。

二、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结构

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工程技术和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其知识体系的构建既要满足学生专业素养的要求,又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围绕培养目标,形成工程管理专业如下五大课程模块[5]。

(一)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基本技能的课程,它为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奠定基础。总体上可以分为五大模块:(1)政治类基础课,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课程;(2)数学类公共基础课,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3)英语类基础课程,如大学英语等课程;(4)计算机类基础课程;(5)实践环节类公共基础课,如军事训练及国防教育等。公共基础课虽然不一定同所学专业有直接联系,但它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以及为进一步学习提供方法论的不可缺少的课程。

(二)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是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是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课程。该课程内容覆盖面较广,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知识广度,往往是专业课的理论基础。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基础课包括以下四大类:土木工程技术类、管理原理类、经济学基础类、法律基础类。

(三)专业课

专业课是根据培养目标所开设的有关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课程。专业课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该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和发展趋势,培养分析解决专业范围内一般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课的设置要坚持总体优化原则,精选课程内容,合并内容相近的课程。工程管理专业是管理学科和工程学科的结合,因此专业课应兼顾管理类课程与工科类课程。根据专业课与基础课相对应的特点,专业课同样应包括四大类:土木工程技术类、管理类、经济学类、法律类。

(四)专业实践类课程

专业实践类课程的设置,旨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与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同,实践类课程培养的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围绕能力培养目标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设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类课程主要包括:工程管理专业认知实习、制图实习、测量实习、施工组织设计实习、生产实习、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五)选修课

选修课可以分为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两类。限定选修课主要体现专业特点,加深理论基础,体现本学科与相邻学科的关系,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自由选修课主要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满足学生个人兴趣和爱好需求,以发展和完善学生个性为目的。以上五大课程模块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具体结构图如图1所示。

三、工程管理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之间的联系

(一)工程及技术知识体系

建筑识图、AutoCAD制图、工程测量是工程类专业课程的共同基础,房屋建筑学、建筑力学、土木工程材料、建筑结构、施工组织设计是专业理论基础课程,为土木工程施工及施工技术提供理论支持。它们将土木工程类的专业知识整合起来,为工程造价、土建装饰及安装工程概预算做理论与技术准备。

(二)管理学知识体系

管理学原理、统计学、运筹学等课程是对管理学理论知识的普及,为工程项目管理的学习做理论准备,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及建设项目招投标与工程合同管理是普遍管理学在工程管理专业领域的深化与拓展,研究如何运用管理知识和手段使工程建设增值。

(三)经济学知识体系

以财务管理为基础,掌握财务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建筑领域,对工程成本会计进行研究,支持可行性研究的财务分析。工程经济学是工程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掌握这一知识有利于进行工程投资与融资分析,进而开展可行性研究与建设项目评估的经济评价环节。

四、结语

经济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经济学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经济学基本原因,形成运用经济学原因、方法、工具来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为其他经济学专业知识的继续教育打好基础。

一、经济学基础课程课程特点

1.课程地位。经济学基础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涉及到经济学很多基本概念和知识,课程理论性和逻辑性比较强,涉及到微观经济学以及宏观经济学两方面内容,涵盖供求理论、消费行为、生产行为、市场结构、要素市场、收入分配以及一般均衡等多个方向。宏观经济学则涉及到国民收入核算、IS-LM短期模型、AD-AS中期模型、长期增强模型、经济周期、通货膨胀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等相关内容。在经济学基础课程知识中,介绍理论以及分析问题都涉及到很多图形、公式和模型,需要使用大量数学分析方法和工具,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分析能力要求很高,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理论学科。2.课程特点。学生在学习经济学基础课程时,普遍反映教材知识理论抽象理解困难,畏难情绪比较严重。经济学基础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科学生的必修课程,对学生后续专业知识的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该课程以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为依据,同时也深入结合了中国经济建设发展实践,是西方经济学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应用,课程重视理论知识,同时也强调对理论知识的灵活应用,鼓励学生在市场经济制度背景下,对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其运作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包括企业、消费者以及政府等经济行为。

二、教学现状

经济学基础课程有着自身的特殊性,理论基础知识艰深晦涩,对结合中国市场经济实际情况的实践分析以及应用能力要求也比较高,导致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不利于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的开展。1.学生理解困难。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大部分知识都属于理论经济体系,课堂教学以及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也集中在理论分析方面,而且课程理论体系中蕴含着西方人特有的试验分析论证思维模式,导致学生对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比较困难,知识点比较抽象,涉及到的内容范围又比较广泛,而经济学结论成立又建立在严格的前提假设基础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掌握重点,理解困难,而且经济学基础课程中涉及到了较多的概念、定律、原理以及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理解不深容易混淆,课堂教学有效性一般。2.分析方法难度较大。经济学基础课程中涉及到了大量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如边际分析、均衡分析、动静态分析以及数学分析等,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的要求比较高,教材中在介绍某一研究对象时,往往首先介绍理论,之后构造函数,最后绘制函数图形进行直观描述,并形成一般数学推导过程与结论,而这一过程需要学生熟练运用各种经济学分析工具,深入理解经济学以及数学思想方法,但是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着数学水平不高,基础较差的问题,逻辑思维能力不强,高等数学教学对学生经济学的数学分析帮助不大,影响了学生对经济学分析方法的掌握。3.课时安排不足。经济学基础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重要的理论基础知识,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是引导学生掌握经济学思想方法,形成使用经济学分析工具解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的重要课程,教学内容也比较丰富,涉及到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多方面知识和研究领域,本科院校的经济学基础课程需要开展两个学期,而高职院校因为理论学习时间有限,经济学基础课程课时也被压缩至一个学习,导致教师在叫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之间要进行取舍,影响了学生对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途径

1.教学内容调整。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相比,教学体系结构有自身的特殊性,高职院校更注重对学生岗位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基础知识教学以为工作实践服务为准,因此高职院校的经济学基础课程理论知识设置应该求精求准,无需求全求深。经济学基础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高职院校学生需要在一个学期60个学时内完成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方面内容,教师需要跳出传统的教学方式束缚,对教材进行重新编排,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接受知识,综合考虑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岗位技能需求、课程知识体系、技能结构,自主编写经济学基础教材,将供求原理、均衡原理、生产原理、收入理论、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政策等和学生就业岗位息息相关的理论知识内容作为教材编排的重点,并且根据不同专业学生有所侧重,加强经济学基础知识和学生专业知识之间的联系,减轻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知识压力。2.教学方法创新。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板书演示式教学方法,综合应用多种更加生动、高效且富有表现力的教学方式,从多个方面为学生反复论述复杂的经济理论、体系以及分析工具,减轻学生死记硬背的负担,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提高教学反馈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可以通过教材演示、多媒体课件、案例教学、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组织开展课堂教学,鼓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通过快速阅读了解课堂上即将讲解的各种知识,并借助多媒体屏幕为学生直观讲解数学分析图形以及其一般性数学结论,减轻教师板书负担,也减轻了学生学习和记忆压力。3.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也比较高,学校要加快教师队伍以及教学资源建设,通过多渠道提高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丰富自身的教学知识资源储备。教师自身可以积极向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听听老教师授课,学习教学过程安排、教学方法,业余时间多阅读相关专著,不断充实丰富自身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知识,多多学习和思考,为学生树立榜样,及时发现自身教学过程中以及教材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完善之处。学校还可以组织教师成立课程研讨小组,鼓励学生分享教学案例、教学思路以及教学方法,集思广益,共同讨论并编排更加复合专业以及学校实际情况的教材,并充分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借助网络平台来接触了解更多最新的经济学资讯,与时俱进,逐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四、结语

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教学改革要从教材调整、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以及加强数学学习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打消畏难心理,锻炼学生的经济学以及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工具的应用能力,为学生其他经济学专业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俞健萍.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探析[J].知识经济,2017(05).

[2]伍玉华.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高职《经济学基础》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6(24).

[3]张浩,马涛,徐黎源.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16(11).

[4]温晓琼.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16(24).

[5]文良.对高职院校《西方经济学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