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经济与社会效益(合集7篇)

时间:2023-09-18 17:28:07
经济与社会效益

经济与社会效益第1篇

关键词:图书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图书馆效益具体体现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这两方面,是衡量图书馆各种资源是否得到有效利用和是否满足读者多样化需求的重要标准。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迫使越来越多的图书馆不得不重视管理,注重通过提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来实现战略转型。尤其是在进入信息化网络时代之后,图书馆所面临的压力变得越来越多,而图书馆要想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在当前这一广阔网络环境中对自身运营机制加以改变,不断提高自身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从而为其长远发展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进而更好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们。

一、图书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内容

在我国,图书馆可以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社会公共设施。图书馆经济效益主要是指其在运营过程当中的总体消耗与其最终所获成果的一个对比结果。社会与广大社会读者的满意度也就成为了评价其经济效益的主要标准。具体看来,图书馆经济效益主要是通过如下三个方面表现出来的:第一,对图书馆所做的投入,这些投入具体包括物资投入、人力劳动投入以及经费投入;第二,在投入这一前提下所产出的包括通过信息收集筛选、开发加工以及传递等方式所获得的一系列有用价值;第三,在图书馆持续生存发展这一前提下对读者需求的最大限度满足。尽管图书馆的种类极其繁多,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直以来都是其进行自身评价的标准。在图书馆的运营过程当中所产出的任何能够促进社会进步的效益,都可以被称之樯缁嵝б妗>咛逅道矗这类社会效益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所携带信息的有效性、完整性、科学性,以及读者的满意度。

从某种程度上讲,对图书馆所做的投入就是图书馆经济效益构成的一个最基本的物质基础,而由这些投入所获得的成效则是其经济效益的一种有效表现形式。虽然从实效上看这二者是不同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都是社会之于图书馆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的一种有效检验。图书馆作为一种经济形式,其经济效益从某种意义上讲完全可以被直接看成“直接经济效益”。通常情况下,这种经济效益都是通过合理分工与科学管理来达到的,因为只有这样,图书馆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才能够得到最充分利用,也才能够更好实现为社会服务这一崇高目的。和直接经济效益所不同的是,间接经济效益通过开发图书馆的现代文献信息产品来将科技信息成功转化为一种现实生产力,从而创造出更多价值。由此可知,在分析图书馆的经济效益时,不能仅仅只关注直接经济效益,由间接经济效益所产生的长远利益也应当被充分考虑到。

二、图书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

(一)图书馆经济效益是其社会效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当前这一新形势下,图书馆的经济效益主要通过如下两个层面体现出来:一是图书馆自身通过经济化运行所获得的收入或者资金,而另一个就是图书馆通过搜集和整理相关知识而获得的某些颇具价值的信息,并且一旦这些有价值的信息被应用到实际之后,必然会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产生。从经济与社会效益这二者的关系来讲,图书馆经济效益的主要体现方式就是其自身收入,而与此同时,这种收入也属正常社会效益的范畴,可以说,其经济效益是包含于社会效益之中的。事实上,在新形势下,要想图书馆的知识与资源更好为社会所用,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找到其与经济建设的最佳契合点,而也唯有如此,才有可能使图书馆经济效益有所提升,进而更加有效地提升其社会效益。除此之外,还应该认识到,图书馆经济效益是不同于其他部门经济效益的,并且这种效益还只能够通过服务社会这一方式来实现。所以,从这一角度来讲,图书馆经济效益是从属于社会效益的。

(二)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的实现基础

市场经济是新形势下图书馆的发展基础,因此,极有必要对其经济效益的体系加以构建,要通过增长经济收入来缓解当前图书馆运营的资金困境以及其他瓶颈。与此同时,图书馆还需要对那些可以创造丰厚物质条件的运营方法进行开发,以为图书馆社会效益的取得创造更好条件。只有具备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支撑,图书馆才有可能扩大采购规模来进行业务范围的扩展,也才有可能提升图书馆信息含量,从而更好提升其社会服务能力。

(三)图书馆社会效益对其经济效益具有启发引导作用

由上文可知,图书馆兼具经济和社会这双重效益,所以更有必要扩大其社会服务面,为读者提供全方位服务。基于此,可以尽可能多地举办一些形式各样的公益活动来强化图书馆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教育意义和文化传播作用。当然,也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大量文献资源和高端网络信息技术优势,不断加大智力投入和开发力度,为读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获取更多读者的认可与支持。当认同度和美誉度上升之后,图书馆的社会效益自然就会有所提升,除了图书馆的影响力会增大之外,其在公众所塑造的形象也会更加良好,那么就会有更多人走进图书馆,如此一来,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图书馆经济效益就会随着其社会效益的提升而得到提升。因此可说,图书馆社会效益对其经济效益具有启发引导作用。

三、图书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提升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坚持以构建图书馆社会效益为基础

从社会地位上看,图书馆是属于公益性社会组织,并且这一性质界定无论何时都不可能发生改变。所以,只要图书馆的性质没有发生改变,当图书馆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出现矛盾之时,社会效益永远是放在首先位置的。但是,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的反思:部分图书馆因为过分注重其经济效益的提升而忽视了社会效益,最终使得图书馆既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图书馆,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公司形式,图书馆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氛围被大大减少。还有部分图书馆领导在其决策过程中,完全不从社会效益的角度出发,长此以往,必然会使得我们的图书馆变得面目全非。因此,必须要对此现象加以重视。

(二)坚持图书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图书馆因太过注重其社会效益而忽视了经济效益,几乎所有的经费都由国家提供和支持,图书馆总是无偿为读者提供服务,这就导致图书馆工作人员产生了较大的工作惰性,在自我成长发展方面,既无压力也无动力。这与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是极不相符的。在过去,图书馆更为注重的是收藏。而在当前,这一^念已悄然发生了改变,图书馆在文献的开发和利用方面也做了较多的尝试,极大提高了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使图书馆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有了较大的提升。由此也不难推断出,图书馆要想得到长远发展,既不能只重视经济效益,也不能只重视社会效益,而是应该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发展。

四、图书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提升策略

(一)开展并提供特色化的现代信息服务,强化信息资源建设

现代信息的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图书馆现代信息服务建设的步伐。作为一个信息部门,图书馆具备可调控的特性,基于此,图书馆更应该发挥其特色优势,提供更多特色化的信息服务。比如,充分利用自身馆藏与信息技术,在尊重广大读者多样化需求的前提下,将相关的文献信息和资料加工成为独具特色的信息服务产品。当然,同时也需要将自身融人到整个现代信息的服务当中去,以此来为广大读者群体服务。

另外,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各类知识和信息的更新速度也非常快,如果不及时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加以建设,那么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更新速度是很难赶上迅速变化的多样化读者需求的。在对信息资源进行建设的过程当中,有必要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图书馆在管理运营方面的先进技术和手段,并结合本馆的实际来进行建设管理,以为图书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效提升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二)进行馆员投资,优化资源配置

图书馆要想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经济和社会效益有效提升,就必须要进行馆员投资和优化资源配置。图书馆的发展离不开人,也就是图书馆馆员,馆员的综合素质会对图书馆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造成非常直接的影响,这些影响具体表现在图书馆的投资效益、服务效益以及管理效益等方面。所以,极有必要对图书馆的馆员进行在职教育和培训,不断调整其心理,使之能够对其职业生涯有一个明确的规划,从而更有目的、有动力地投入到工作中去。除此之外。优化图书馆的资源配置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服务成本。比如,建立相应的知识流动通道、开发图书馆咨询工具以及建立网络咨询平台等措施,都能够有效整合图书馆的各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其经济效益的目的。

经济与社会效益第2篇

(一)经济效益

医院的经济效益指的是医院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段内,其在保健卫生活动当中的保健卫生成果同所耗费的劳动、资金的比值,实质上指的是有效产出与投入存在的比值关系。医院自身的经济效益不但包括医疗服务成果的经济成效,同时还涵盖了医院自身的盈利、亏损以及卫生资源累计率。处在当前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医院自身经济效益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其自身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

(二)社会效益

医院的社会效益指的是医院充分利用各类型的医疗保健服务模式,通过自身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相应的保健卫生服务,尽最大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而医院在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过程中,必定会产生一些社会方面的影响,而这些社会影响即社会效益。社会效益不仅属于医院自身的责任,同时又关系医院自身的形象与信誉。

(三)医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属于医院经营管理工作当中两个至关重要的内容,两者之间既是对立的,同时也是统一的。倘若医院过于注重经济效益,完全不估计广大人民群众自身的经济水平与心理承受能力,医院可能会在短时间内获得客观的经济利益,然而长此以往,医院必然会丧失大部分人员群众,最终致使医院自身经济效益的不断降低。而医院如果过于偏重社会效益,则会导致医院难以承载巨大的经济开支,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最后必然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丧失竞争力。因此,医院经济效益是实现社会效益的重要基础,社会效益是经济效益的关键条件与最终目标,两者之间存在相互制约、互相促进的重要联系,医院只有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局面,才能够保障医院自身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提升医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措施与建议

(一)建立健全医院经济管理体系

新医改政策的持续推进,各个医院自身的经济效益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经济损失在所难免。医院自身的发展一般是依靠自身资金的不断积累,然而随着医院自身经济收入的不断削减,要想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医院就必须要建立健全自身的经济管理体系,通过不断提升医院医疗核算意识,切实加大医疗成本的控制力度。所以,在新医改背景下,医院应当积极降低医疗项目、医疗工作方面的开支,减少一些不必要支出,从而有效保障医院资金的积累。与此同时,医院还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医疗器械与医疗设施的管理工作,切实提升医疗器械与医疗设施的使用率,减少该方面的成本支出。此外,针对医院经济核算工作,应当积极采用全成本管理模式,将各个科室、全部类目当中的资金支出都计算到对应的成本中,通过全成本管理实现成本的高效控制,再保障医院自身社会效益的同时,切实提升医院的经济效益。

(二)协调医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1.建立正确的效益观。

正确的效益观属于指导卫生系统工作开展的重要理论,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发展;另一方面;合理的经济利润是实现两个效益统一的基本原则。社会当中发生的各种问题,经济是终极原因,倘若经济关系不顺,服务关系自然也不顺。满意的经济关系是形成满意服务关系的重要基础,即医院只有实现满意的经济关系,才能够产生满意的医疗关系。这就需要各个医院在内部树立正确的效益观,进一步明确医疗服务的宗旨,使得广大医护人员能够有效协调医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正确处理两个效益。

为避免损害社会与病人的医疗效益,医院应当在内部树立正确的效益目标。医院自身经济效益的主动权在医院本身,而社会与病人医疗效益的主动权同样也在医院本身。这就需要医院真正将谋求社会与病人的医疗效益当作最高准则,不仅要为医院自身谋利益,同时也应当为社会与病人谋利益。医院必须要在内部反复强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当两者之间出现矛盾的情况下,医院应当要求广大员工将社会效益放在首要位置,而当医院获取良好的社会效益时,社会必然会回报医院,其是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基本法则。

(三)提高医院整体素质

新医改政策主要是站在人民群众的利益角度出发,然而其对广大医院来说,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由于医院传统的经济运营模式显然无法满足新医改背景下的相关要求,因此,医院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固自身的地位,就必须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工作,以此来提升医院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各个医院应当充分利用自身的区域优势与传统优势的培育特色学科,通过与专科专病建设进行有机的整合,不仅要注重人才培养工作,同时还应当避免人才的流失,针对人才队伍建设制度进行改革创新,进一步加大职业素养方面的培训教育力度,在医院内部树立优胜劣汰的思想,使得医院内部员工能够在良好的人才机制下实现自我综合素养的提升,通过扎实的操作、优质的服务获取病人的信赖,为医院树立良好的形象。除此之外,医院还应当积极引入先进的医疗设施,加大与各个医院的合作力度,通过互相交流、沟通,实现医院综合能力共同提升的目标,切实促进各个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四)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各个医院自身的医疗、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其能够获得发展,新医改带来的不仅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这就需要医院高度重视提升自己的医疗、服务质量,使得医院自身的医疗服务质量、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能够得到有效的统一。通过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切实提升医院自身的形象,使得更多的病人更愿意选择医院。而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意味着医院必须要投入更多的资金,这就导致医院自身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都会遭受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医院要想保障自身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就应当在不断增加自身市场份额的前提下,进一步放宽对应的资金投入,保障医院能够在市场调节下,充分利用增长的经济利润来填补资金投入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差额。除此之外,医院还应当高度重视改革创新,要想在新医改背景下不断提升自己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就应当加大科研、创新方面的投入力度,通过构建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广大员工进行科研课题方面的研究,通过不断拓展医疗事业方面的新市场与利润增长点,真正把能力创新与科技创新当作提升医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重要途径,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三、结语

经济与社会效益第3篇

只有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才能凸显图书馆的社会效益。本文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图书馆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增效

进入网络化时代的图书馆面对着知识、信息服务领域的激烈竞争,迫使我们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效益增加的策略,以便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作用,求得其生存和持续发展。我国图书馆界普遍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衡量图书馆价值的标准。图书馆运行所产生的有益于社会进步的效果,即社会效益,表现在信息的完整性、及时性、科学教育性和用户满意度上;而产生的经济效益大多是潜在的、滞后的、模糊的,其主要反映在对科学进步所起的作用。

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1.经济效益是实现社会效益的保障

目前,图书馆界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经费。没有了经费,消遣娱乐型图书且不说,就是反映当前科技新动态、最新成果的图书、期刊也难以购全、购齐,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图书馆的日常工作,更无从言其发展。而图书馆的经济收入为其经费的缓解乃至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图书馆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创造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条件。

图书馆的经济收入为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提供了文献及信息保障。在强大的经济基础支撑下,可以扩大自己的采购范围,提高采购数量和质量,从而大大提高其自身的信息含量,为社会效益的实现提供了基础条件。

图书馆的经济收入为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提供了人才保障。人才是成就世间任何事业的根本。图书馆一旦有了自己的经济收入,就可在内部挖掘、培养人才。同时,良好的工作环境,优厚的待遇,馆外优秀人才也将纷纷聚拢而来。人才荟萃,设施齐全,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工作面貌将焕然一新,良好的社会形象也就树立起来了。

2.经济效益包含在社会效益之中

图书馆的经济效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图书馆的收入,二是指图书馆获得了某项有价值的信息,投入使用后取得了直接的经济效益,这就是经济效益。作为图书馆自身的收入,图书馆工作生产的经济效益正是一种社会效益。通常这里的经济效益有三层意思,一是节约投入;二是在节约投入的基础上尽量增加产出;三是产生的“产品”符合社会需要。而图书馆为社会所利用,与经济建设服务寻找到有效结合点,是图书馆经济效益的核心。图书馆的经济效益与其它部门有所不同,它通过服务社会的途径,才能实现图书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说,图书馆的经济效益包含于社会效益之中。

3.社会效益对经济效益的引导和启发

图书馆通过全开架,多方位的读者服务,最大限度的扩大社会服务面,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强化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播功能,依靠图书馆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和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优势,通过智力投入,加大开发力度,形成如专题信息提供,中国期刊网镜像站点数据检索等一系列特色服务的举措,取得了更广泛,更显著的社会效益,赢得了社会的认同和支持,扩大了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在公众面前树立起环境优雅、服务多样化、质量高的现代化图书馆形象,社会地位也随之而确立,获取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也取得了相应的经济效益。更多的信息需求者趋之若骛,使图书馆的经济效益源源不断,而且越来越可观。

由此可见,社会效益对经济效益的引导和启发是一种看似无形却有形的东西。况且蕴藏在图书馆业务领域的经济潜力十分巨大。

二、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以社会效益为出发点。由于图书馆的社会地位的界定,无论何时,其公益性不容变更。所以,只要图书馆性质不变,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矛盾时,就应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世间万物为矛盾的统一体,有其长必有其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也不离其宗。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就应尽量扬其长而避其短,以适当方式使其达到完美的统一,成为和谐的统一体。从而做到既要社会效益,同时又尽可能的获取最大经济效益,二者有机结合,互为促进。传统的只注重收藏的概念在今天已有所改变,人们逐渐开发、利用文献,使文献得以充分利用,同时也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任何以各种借口不讲效益,完全仿照国家财政的旧观念已与飞跃发展的文献信息工作格格不入。

三、图书馆实现两个效益的途径

馆藏有经济价值的文献是实现两个效益的基础。馆藏文献的经济价值存在与那些优良的高质量的图书、期刊和资料中,除了能反映馆藏文献的学术水平和参考文献价值外,还应考虑那些实用技术,高新技术类具有发展前景的文献。

开展特色信息服务是实现两个效益的途径。信息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战略资源,刺激了整个社会对信息需求的欲望,导致了社会信息产业结构的诞生与蓬勃发展。图书馆信息部门可认真调研社会经济、科技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信息用户的需求热点,利用馆藏的文献资源汇集预测各类信息,把经过加工、投入较多的信息产品投入到信息服务业中,形成特色信息服务,参与信息市场竞争,利用用户收取一定的费用。这样,即开发了馆藏图书信息资源又满足了用户的需求,体现了服务的社会价值,并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赋予图书馆一定程度的有偿服务经营职能。文献涨价和经费不足是各种类型图书馆普遍面临的问题,为了缓解图书馆经费需求对于政府的压力,图书馆服务项目应从免费逐渐变为有偿的,付费标准可根据服务的条件和形式、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既图书馆部分服务项目由公益性向经营性转变,使图书馆由过去单纯考虑服务水平发展到既考虑服务的效果又考虑投入,并将用于企业的核算方法引入到图书馆管理中。

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在开展信息服务的过程中,既要注意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社会效益。从根本上讲,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一致的。实行有偿服务的目的在于增强图书馆事业的活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更有效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开展信息有偿服务一定要立足于信息业务,要充分发挥信息优势去开拓信息市场。

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树立长期利润的观点。图书馆要实现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经营目标,必须从长远利益出发,把信息经营活动看作是一个系统的整体过程,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达到长期利润最大的目标。信息的经营活动不能急功近利,只求短期利润目标,而应当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长期利润目标。只要以用户为中心,提高信息市场的占有率,取得较大的市场份额,才能使长期利润达到最大额度。

四、图书馆实现两个效益增效的具体方法

馆员增效和投资增效。馆员增效就是通过提高馆员自身的素质来增加服务效益,投资效益和管理效益。馆员应当进行心理调整,提高综合素质,包括知识、技能的提高、观念的更新等。这样的馆员必然会增加图书馆的服务效益。投资增效包括协调采购、馆际互借、联合编目和电子文献增效几个方面。在网络环境下,为多个图书馆进行调整采购文献创造了极有利的客观条件,可以节约大量经费,并采用馆际互借方式,在满足读者需要的情况下,每个馆可节约60%的经费。网络系统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联合编目,网上各馆可以利用中央书目数据库的数据来完成自己的编目工作,这样既节约了各馆重复编目所需人力、物力和经费,又缩短了编目时间,使新文献尽早在读者中传播并发挥作用,还促进了协调采购和馆际互借。电子文献所占空间小,节约大量库房建造资金,经济可观。

服务增效和管理增效。作为网上知识信息导航员的图书馆为用户服务的高效率,都将增加图书馆的服务效率。周到的服务会使用户更好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使图书馆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增强。管理增效包括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和图书馆管理体制的增效。凡可利用的人和物都应充分利用起来,方可增加图书馆的效益。众所周知,优化管理体制实行全馆统一领导体制,势在必行,必然会为图书馆带来巨大的效益。

树立品牌意识与特色服务理念。网络时代的图书馆没有必要去追求自身规模的大而全,而应树立品牌意识和特色服务的理念,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开展特色服务,使之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从图书馆业来讲,就是要为不同需求、不同兴趣爱好的读者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也就是信息需求的“量身定制”,显然,这种服务是要收费的。可以想象,这种服务所包含的经济效益有多大。这是一个可获得巨大利润的空间,也是一个极大社会效益的领域。

加强数据库的建设。图书馆在加强数据库建设的同时,特别要加强特色数据库的建设。要在统一规范、统一标准的前提下,发挥各馆的优势,集中力量,加快建立一批市场急需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数据库存。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罗曼.20世纪图书馆效用评估方法回顾[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2:39-40,53.

[2]粟慧,杨福康.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策略[J].图书情报工作,2002,2:27-31.

[3]李文萍.图书馆服务效益浅析[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1,3:46-48.

经济与社会效益第4篇

关键词:文艺生产:双重属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内涵:对立统一:实现途径

2015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公开发表。在讲话中,围绕五个问题对文艺工作进行了重要的理论阐释,这对今后文艺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讨论第三个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过程中,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文艺“为什么人”的原则性问题。他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在讲话发表之前的2015年9月14日,中国政府网公布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为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和两个效益相统一问题提供了重要政策指导和依据在之后的201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其中指出:“评价文艺作品,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相统一,绝不让文艺成为市场的奴隶”从总书记讲话,到中共中央和“两办”文件,都反复强调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和两个效益统一的原则性问题,可见其极端重要性。

社会效益的问题是1982年9月23日由邓小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首先提出的。“文艺作品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始终是党和国家领导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重要原则作为中国共产党文艺思想的重要内容,以及在中共十报告中被着重强调,都证明了“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是中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全面繁荣快速发展的首要原则。然而,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融入全球化进程的速度不断加快和程度不断加深的新形势下,在中国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产业转型改革不断拓展的新背景下,对于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这两个概念新的总体性规范性的阐释和研究,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全面探讨,在已有的研究中还比较少见

对文艺工作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概念的全面把握,及对二者对立统一关系的深入理解,是领悟讲话和中央相关意见、政策的重要线索,也是贯彻落实党的领导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规范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创造无愧于人民并屹立于世界的伟大作品,以及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前提。因此,本文将主要辨析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这两个概念的基本内涵,分析二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并分析文艺生产中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因以及如何确保“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这一原则的实现和如何发挥作用。

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概念辨析

1.社会效益的基本内涵

所谓社会效益,从最基本和全社会已经达成的共识角度来说,是指生产活动的产品能够满足社会中所有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生产活动及其产品为何会产生社会性的影响?首先,社会生产活动的本质就是生产产品,而消费与使用产品的是全社会的人,即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产品直接对所有人产生影响

因此,生产实践活动必然是与人们普遍产生联系,并对全社会产生影响的。其次,以某一生产实践活动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在当代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也绝不是孤立的,而是必然与其他生产实践活动、生产关系发生联系。也就是说,当代社会生产活动与生产关系呈现总体性全社会性的特点。再次,生产力要发展就必然要通过生产活动的剩余价值(或者说,除去生产成本之后的经济效益)实现社会再生产以及资源再分配,因而分配与再生产的过程必然会牵涉到社会各领域各阶层以及所有人的利益。

从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因素来看,生产实践活动及其产品必然会对社会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好的方面可以看作是社会效益。

上面已经指出,社会效益最基本的方面是社会生产的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

而从更细化的角度来谈社会效益,可以将社会生产各个环节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归为两类:个人利益和对其他社会成员的利益个人利益主要由生产实践活动的成本投入与经济产出来决定,其他社会成员的利益是由该生产活动对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其他个人所产生的影响来决定。因此,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社会效益也包括了经济效益,一项生产实践活动如果收获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有助于提高社会生产力并扩大社会再生产。如果每个社会成员要分到更多的蛋糕,最直接的做法就是把蛋糕做得更大,这就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根本意义所在。从狭义的角度来看,社会效益仅仅指生产实践活动对其他活动及个人所产生的好的影响,即其他社会成员的利益狭义的社会效益又可以细分为很多类,这一点下文再谈。

第二,文艺生产的社会效益在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知识与教育需求。“文艺是人民生活的精神食粮”,由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是文艺创作的重要源泉,因而通过阅读、鉴赏文艺作品,读者能够从中学习到有关现实生活和实践的各种经验和知识。人民群众不可能在所有领域中都以直接经验作为知识的基础,必须通过阅读学习来获得可靠的间接经验。正如通过阅读巴尔扎克的小说,人们可以获得有关19世纪法国现实生活的很多知识,优秀的、贴近现实的文艺作品必然深刻而真实地再现现实生活及人民的实践经验。一部好的作品如果能够讲好中国故事、弘扬民族精神、展现国家风貌,那么这部作品就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

第三,文艺生产的社会效益在于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指出:“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而历代优秀文学的精神内涵经过历史的沉淀汇聚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部分,优秀的文学作品在这个基础上加以创造,表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书写历代民族英雄的伟大故事,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激发读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民族自豪感,进而培养人民群众的爱国精神。

第四,文艺生产的社会效益还在于培养人民群众的道德品质。指出,好的作品是“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文艺作品以其正确的价值取向、对道德与责任的正确理解、对优秀人物伟大事迹的书写,能够对人民群众起到正确的道德引领作用,培养人民群众的道德责任感与使命感,能够成为时代前进的号角,引领时代的良好风气。

在国家和民族层面,文艺生产的社会效益在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文化传承必须借助一定媒介,不可能凭空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历史上是通过历代有责任感的文人墨客以优秀作品的形式传承下来的。这些优秀作家对中华文化有清晰的理解与充分的把握,因而能够将其中的精华写进文艺作品流传千古。或者说,正是这些作品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表现了民族精神,它们才能够打动读者,获得人民群众的承认,在历史长河中留存下来。可见,文艺作品一旦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它就能够经久不衰,不断打动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进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文艺生产的社会效益在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套僵化体系,而是不断发展完善的。它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体现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一致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精神是创造性地融合优秀文化成果,凝聚社会思想共识,引领主流社会思潮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总结的12个关键词就是主流文化的基本方向。简要来说,就是文艺生产要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借鉴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去除糟粕留下精华,引领文化健康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协调发展。

文艺生产的社会效益在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基础。文艺生产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有利于人民接受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大大提升文化创造和传播的速度,人民通过对传统文化认同的不断加深,能够培养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

同时,文艺生产对世界文明优秀成果的接受和有益创造有利于人民了解人类优秀文化,接受人类文明成果,同时认同于人之类属的价值,关切全人类的根本命运。这两方面的结合,即具有世界眼光、民族根基的优秀作品,能够代表中华民族走向世界,与世界文化“和而不同”,构成我国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心的重要基础,展现我们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

文艺生产的社会效益还在于增进国民美育。文艺作品具有启迪与引导作用,而阅读欣赏文艺作品需要一定的审美素养。通过逐步引导、修正,文艺作品能够对人民群众价值取向和审美素养起到正确的启迪作用。人民群众审美欣赏水平与美学素养,又会对文艺生产活动起到反馈作用,影响文艺评价标准,进而影响文艺创作,形成良性循环。因此,优秀文艺作品能够培养人民群众美学素养,提高人民对于艺术的感受力与判断力,提升公民素质,增进国民美育水平。

2.文艺生产经济效益的内容、形式与表现

马克思指出,文艺作品虽然内容是精神的,却需要物质资料作为基础实体的文艺作品一旦进入市场,它就是一种商品,必然会产生经济效益,如电影戏剧要考虑票房,书籍、唱片要考虑销量等。

文艺生产的经济效益主要指文艺作品在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所花费的劳动和资源成本与作品被消费后所获得的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比较。文艺作品从资源变成产品,又从生产者流通到读者手中,需要花费大量劳动与资源成本,如创作者的创作、出版商与发行方的劳动、纸张与运输成本、影院剧场的运营等。而最后获得的经济收益,就是作品在交换中实现的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即文艺生产活动各个环节的盈利。具体到各个环节,文艺生产的经济效益还在于不同岗位员工的收入增长与就业扩大,直接表现为劳动者所付出的劳动与经济收入之间的比较。所谓的经济效益好,也就是所投入的劳动、资源、成本少,而收获的成果、利润多。

与其他行业一样,文艺生产的经济效益就是在经济上所表现的具体的、有效的利益,主要由收获的利润决定,它可以通过人为方式来提高。“艺术产品的经济效益是市场机制在艺术生产经营领域的直接表现,讲求经济效益是确证艺术事业面向群众的社会有效性和经济合理性的需要,也是艺术生产面向市场的必然要求,是经营性艺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文艺作品作为一种生产,它的生产与再生产都需要物质投入,而良好的经济回报,有助于艺术生产力逐渐提高,促进文艺生产活动有序进行。

3.文艺生产社会效益特殊体现的原因

文艺生产的社会效益具有与一般行业所不同的特殊体现,其根本原因在于文艺作品具有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属性,因而它不仅直接对现实的物质世界与生产实践活动产生作用,还对全社会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产生影响,并进一步影响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简单地说,文艺作品的精神性带来了文艺生产社会效益的特殊体现,其具体原因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文艺作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中,意识形态是指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从而也反映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利益和要求的思想观念体系,如经济、政治、哲学、艺术、宗教和伦理等观念,具有阶级性。马克思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也就是说,意识形态不是凭空产生与虚幻的意识,而是以社会现实与历史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的观念体系。文艺作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创作者必须从现实生活与生产实践活动中获得活生生的材料,通过艺术加工创作出具有正确价值取向的作品。而文艺作品通过影响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促进人民形成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形态取向,对现实社会与实践活动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而影响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二是文艺作品具有明确的精神目的,这一精神目的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我国的文艺是社会主义文艺,它有着明确的目的,就是要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投入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协调发展。这一明确的精神目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文艺领域的具体表现。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这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这也要求我国的所有文艺作品从根本上都是为人民而创作的,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是文艺创作的客观规律。文艺作品要表现真实的现实生活,即把所见所闻如实地记录表现出来或进行艺术改造。然而一部文艺作品不应当也不可能事无巨细流水账似地记录现实。文艺创作者不可能是生活的照相机,而且照片也仅仅能记录某一层面某一时刻的社会现实。即使是那些现代派、先锋派作品,其中呈现出的意识、精神与形象也不是纯粹虚构的,而是有确切的现实基础,是对现实的形象、情感加以艺术抽象得来的。文艺作品的形式、技巧、表现手法,都应认同基本的现实主义精神。因此,文艺作品的创作规律要求作家对现实生活及劳动实践活动的素材进行艺术选择、提炼与表现,文艺作品最后表现出的现实与人物应当是典型化的、精华的。因此,优秀的文艺作品通过选取与抽象现实生活中好的光明的方面,从创作者对社会的责任感出发,能够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与实践活动产生有益影响。这并不是说文艺作品要遮蔽社会的阴暗面,而是说只有以宣传与发扬社会的光明面为主,才有利于逐渐战胜社会的种种丑恶事物。文艺创作的这一客观规律带来了文艺生产社会效益的特殊表现。

4.文艺生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文艺生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相比于一般物质生产领域具有特殊的呈现方式,既有初级阶段,即对立阶段、冲突阶段:也有高级阶段,即统一阶段、融合阶段。

在初级阶段,两个“效益”有可能是冲突的、对立的。由于文艺产品题材、体裁、品类及表现形式等具有多样性和特殊性特点,有相当一部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社会效益比较好的高雅艺术作品,在市场上往往不受欢迎,经济效益不好。“一些严肃的档次较高的文学期刊因发行量小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或因此而被迫停刊。作家创作的一些优秀作品常常一时难以出版,也是因为征订数太少而出版社不愿赔本,或根本无力赔本。一些优秀的小说即使出版了,发行量也不大,经济效益不好”一些传统的高雅艺术,包括京剧、昆曲、交响乐和芭蕾舞等,受众面较小,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趣味与审美水平不相适应,要让它们取得比较好的经济效益是很困难的。而一些比较低端、思想意义与艺术水准都比较平庸的小说、电视剧、网文等,却容易收获大量受众,产生巨大经济效益。有些低俗、媚俗、庸俗的作品也利用文艺大繁荣的背景潜入市场,获得大量收益。在巨大的落差面前,这些高雅的、社会效益比较好的作品面临着生存危机,而创作者如果立场不坚定,不坚持艺术创作中正确的审美取向和价值取向,面对巨大的经济效益而唯利是图,一味地迎合市场经济的利益原则与观众低端庸俗的品味,就会在创作中形成不良风气,从而有损文艺生产的社会效益

实际上,文艺生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在这方面的冲突并不是本质冲突,造成这一冲突的关键除了经济发展和个人消费水平以外,人民群众的审美素养是重要原因。而要解决这一冲突,必须把文艺作品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发挥文艺作品社会效益中促进国民美育的作用

人民群众不可能轻易就获得对高雅艺术的审美感受力,需要文艺作品发挥自身的启迪作用,从最贴近人民群众的现实开始逐步引导人民群众培养自身审美能力。各类高雅艺术,也不应当消极等待扶持,而应自觉推进文艺的大众化,积极改造艺术实践,生产多层次的艺术产品

经济与社会效益第5篇

[关键词]网络传播 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

一、网络信息传播的社会效益

社会效益是指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人们所从事某种活动后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中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进步影响的经济行为,如产品的生产、利润的增加、技术的采用等。此外,还主要表现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如果某种经济行为对社会发展和进步,对人类文明建设有积极作用和影响,则称为正社会效益,否则就是负社会效益。

网络传播即利用计算机技术使网络用户之间相互沟通与交流的一种方式,以一种最简单并最被人们所认可的方式把最具有价值的文化广泛地传播给受众群体,在相互促进中推动着网络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网络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以一种特殊的传播方式出现,给大带来了先进的知识。网络的发展是与世界各地的网络受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将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各地域的民族文化都通过网络途径传播到了世界的其它角落,各种知识的集思广益发挥出的是强大的有益于群体发展的力量。网络除了传播优秀的知识外,还传播着奇闻异事,新闻信息,娱乐内容等,在满足众的日常生活以后,也使其精神生活得以提高。网络信息容量较大,古今中外,人类任何的知识都可以在此找到相关的踪迹,这些文化都记录到了网络服务器中以便供大众查阅,为人民群众的生活提供了方便。

二、网络信息传播的经济效益

网络经济效益的一般经济学认为,经济效益是指劳动占有和劳动耗费与所起的的有用成果的对比关系。也就是说,是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这种对比关系有3种表现:1、投入等于产出,为不赔不赚;2、投入大于产出,为负效益;3、投入小于产出,为正效益。网络传播的经济效益,与农业及工业效益一样,都有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问题。网络的经济效益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指网络企业在生产或销售网络产品和信息活动中的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如亚马逊网上书店为网上购书者提供图书信息和售书业务的投入产出比;另一方面是指网络用户在使用和消费网络产品和信息过程中的投入与产出之比,如网上购书者上网使用亚马逊网上书店的图书等。

选择不同的划分标准,网络经济效益便会有不同的分类。如从效益的空间范围划分,可分为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包括企业和劳动者个人的经济效益);从效益的社会层次划分,可分为全网经济效益、企业经济效益和用户经济效益;从效益的产生来源上划分,可分为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在这里,主要包括往往经济效益、企业经济效益和网络用户的经济效益。

互联网作为一种面向世界、面向社会的企事业组织和个人提供网络产品和信息的开放式网络,它与经济活动的融合的效益表现为社会角度和个人角度两个方面。就整个社会角度而言,提高了整个国家的GDP,称为全网的经济效益;就组织和个人而言,是对提高其资金增值量的贡献,称为企业经济和个人经济效益。企业经济效益是网络企业在生产销售网络产品和信息的过程中投入与产出的比较,网络企业在生产运营上的投入或成本支出是指网络设备的折旧费、软件推销费、产品和信息的开发制作费以及网络通信费和人员的工资福利等;其产出则主要是指网络产品和网络信息等。它们的货币表现为成本和收入,收入抵减成本之差额就是网络企业的利润。

三、网络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矛盾

网络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两者相辅相成,又相互对立。网络传播加速了世界一体化进程,使文化、技术等实现了沟通和交流,不仅提高了网络受众的知识水平,也给大众的生活带来了便利。这些年网购在全球发展来势汹涌,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而且给普通大众提供了就业的机会。

网络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淘宝凭借其免费开店的优势一举打败易趣,成为了国内最大的购物网站,但是作为商家来说,追求利益最大化才是他们的目的,赚足了人气的淘宝开始显露其真实目的,如何拿回投资利润才是CEO的醉翁之意,借助淘宝不断攀升的人气及其成熟的购物环境,打造利润成本更高,管理成本更低的B2C品牌,才是淘宝的最终目的。淘宝从之前的免费到现在的崛起,建立了完善的利益分配系统,将内部利益与外部利益以及卖家利益三分天下,其中最具主动权的是规定制作者淘宝网,这些规则使淘宝卖家不得不刷交易量,提高虚假信誉额度,不得不去做推广。为了获取利益,忽视了广大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淘宝网最初正是用外部利益与卖家利益相互制约和限制获取了最大的社会效益,不再满足社会效益的淘宝如今疯狂的追求经济效益,这才是当今淘宝产业的真实目的。此外,还有一些商家为了获取利益,利用网络侵害竞争对手的商誉。如利用电子邮件、BS等网络工具造谣诽谤、捏造散布虚假事实,诋毁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误导消费者的行为已屡见不鲜,商誉作为企业无形财产直接关系到经营者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影响甚至决定着经营者的经营业绩和经济效益。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的迅捷、覆盖领域的广阔使得企业的商誉权显得尤为重要,诋毁商誉的行为不仅对经营者造成严重影响,也扰乱了社会经济的良好秩序。

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经济与社会效益第6篇

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化产业就开始在欧美国家勃兴,并在较短时间内形成迅猛发展之势。如今,在西方的一些国家,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有关权威人士认为,我国的文化产业尚处于破题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们一直否认文化的经济属性。大约从80年代中期开始,部分有识之士从“以文补文”的甜头中闻到了文化的商品气息,初步提出了“文化产业”的模糊概念。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这是“文化产业”首次写入中央文件。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列提出,从理论上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这一科学论断,对于处于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中的我国文化产业乃至整个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创新与发展,无疑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于文化产业的概念,一般的理解是,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作为主体资源,通过生产经营和市场运作,为消费者提供有偿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企业和行业的总称。从文化产业的概念来看,文化产业本身就是文化与经济紧密结合的产物,是先进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它既是文化与经济结合的纽带,又是能带来丰厚利润回报、极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首先具有一般行业共有的经济属性,要按照消费者的需要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要按照市场的方式销售产品,从而实现其应有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由于文化产业为消费者提供的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即和意识形态紧密关联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它的主要功能更多的是用来满足人们“看不见”的需要,即内心的需要,精神的需要,“吃文化”的需要。这是一种更深层面的需要,这与基本的吃穿住行有本质的区别。这种需要使文化产业必然要被打上意识形态的烙印,它既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要遵循艺术生产的规律。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进步紧密相联。一方面,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文化服务与文化产品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有的比例、产生的影响将越来越大,既有利于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高国际影响力,又必将拉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发展文化产业,也是实践“三个代表”、贯彻发展先进文化要求的具体举措,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与西方文化产业不同的是,我国的文化产业根植于中国5000年的丰厚文化土壤之中,它的产生、存在与发展,始终与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紧密相连,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繁荣先进文化的具体实践紧密相连,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中华复兴的伟大梦想紧密相连。发展文化产业,其终极目标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人民群众创造并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为实现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提供强劲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其作用和功能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维护和巩固国家的文化安全,更好的弘扬、传播和创新优秀的民族文化。随着物质财富的空前充裕,国与国之间的较量将最终取决于文化之间的较量,而文化产业无疑是展示和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主窗口,并为这种特殊的较量提供了一个生动的平台。我们在欣赏《泰坦尼克》大手笔、大制作的同时,潜意识里也在有意无意的接受着作为西方主流文化的个人奋斗和冒险主义,久而久之,就有可能淡化我们一向提倡的集体主义等优良传统。同样的道理,从《英雄》的震撼画面中,彰显的不仅是东方文化的神秘,还有儒家思想的“义利观”等种种文化精神。

其二,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加快推进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和繁荣。文化产业的不断壮大,不仅对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强劲的支撑作用,而且必将为文化事业的创新提供一个全新的视野,注入一股鲜活的血液。文化产业是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剂”、催生器和动力源。

其三,发展文化产业,既有利于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又有利于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在更广阔的空间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由文化产业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产品的可选择性和服务的日趋人性化所决定的。在现阶段,由于种种原因,人民群众参与或享受免费文化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还局限与不自觉的被动的“他我”的层面。而文化产业提供的可供任意选择的有偿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才有可能让人民群众真正找到“上帝”的感觉,进入“自我”消费和享受的境界。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一方面,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要求它绝不能以牺牲社会效益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文化的产业属性又驱使它追求最大的利润回报。但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始终紧密相联,占领市场和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在总体上是统一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在长远的目标追求上具有一致性。文化产品只有面向群众才会有更广阔的市场,只有更好地占领市场才能更多地占领阵地。在确保导向正确的前提下,经济效益越好,社会效益越实在;社会效益越好,经济效益的增长潜力就越大。此外,文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不仅体现在满足国内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上,还有文化输出的意义。西方国家给我们输入文化产品,既是为赚钱,也是要强化西方文化价值观对我们的侵蚀力。

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就是我们的文化产业必须弘扬主旋律,倡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时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生产无害的文化产品,提供有益的文化服务。具体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一是从宏观上来讲,发展文化产业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依法经营,这也是一切产业都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具体到文化产业,就是不允许传播或提供、主义、违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文化产业生产或提供的可能不一定完全是作为主流文化的先进文化,但首先必须是健康有益的文化,是先进文化的补充。二是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和艺术生产的规律。因为文化产业生产的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提供的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服务,而不是一般的商品生产和服务。违反了艺术生产的规律,必然导致其丧失应有的艺术性。三是从文化产业追求的终极目标来看,作为先进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发展文化产业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长远的社会效益必然要超过其暂时的经济效益。但文化产业的社会教育功能是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只有等到相当长的时间,空前繁荣的文化产业才更有可能显现出巨大的难以估量的社会价值。

经济与社会效益第7篇

关键词:医院;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3-0181-02

医院的主要责任就是给社会提供医疗服务与保健的工作,支撑人们生存与健康,救死扶伤,满足病人需求的医疗服务机构,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在市场经济浪潮推动下,医院经济效益高低,直接影响到医院的生存与发展,在这个问题上,医院就需要必须制定一系列医疗方案和收费,从而保障医疗经济效益,医院要生存要发展,同时即要讲究经济效益,也要更好地讲求社会效益,如果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能够求得双赢,那可是医院快速发展的最好选择。

一、经济效益

医院的经济效益是指:它指的是医院在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时,所投人与支出的相关比例,是劳动耗费或资金占用与劳动成果之间的关系,随着我国医疗制度改革,我们必须加强医疗经济效益研究,实现效益最大化,目前竞争激烈的时代,医院要想继续生存发展下去,就必须要讲求经济效益,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如果医院职工的工资发放都没办法保证,医院亏损巨大,就会致使医院无法生存下去,怎样可能讲求经济利益呢?如果医院条件要好,医生医疗水平要高,管理要善,服务要优,所以医院既要重视节约,促进医院增加收入,还要促进医院拓展医疗服务范围,扩大医疗服务项目内容,以及加强医院学科建设和发展。除此之外,还必需严格按照国家物价政策规定来执行,做到不多收、不少收、不乱收。还要加强流动资产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率,流动资产安全使用周转对医院提高经济效益有着重要作用,因此要提高经济效益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医院绩效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社会效益

医院的社会效益是指:医院为社会提供医疗服务的质量、数量、服务态度等得到社会认可,医院的社会效益就是公众对医院的评价,医院在老百姓中的威信。医院应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与患者建立和谐友善的医患关系,从而真正赢得让老百姓对医院的充分信任和支持,那么怎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怎样才能在这种激烈的环境中站稳脚跟呢?怎样才能得到老百姓的真心拥护和信任?那就只有牢牢抓住百姓心理,与患者保持友好的沟通,满足患者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吸引患者,留住患者,占领更多的市场优势,从而使医院健康地向前发展,从而使医院能够在医疗市场上占领到制高点,取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双丰收,首先医院的形象至关重要,包括视觉形象、医疗形象、环境形象、设施形象、公共形象等各个方面,首行医疗形象是指医院的医生、护士等医务人员内在素质与外在形象的表现,是医院精神面貌、医院的价值观的体现,往往体现着医院信誉、医生的特长和整体实力,好的医院形象就是树立在病人心中的金字招牌,好的医生形象是医院的竞争力之所在,是医院的生命之所在。所以要注意医院的形象,做到外树形象,内抓管理,全院职工积极努力,奋发向上,一方面追求好的医术,另一方面追求好的医德,并把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从另一个层面上说它是一个医院是否能生存的社会环境,比经济效益还要重要,是医院生存的生命线,一个医院既要追求经济效益,也要讲究社会效益,两者是相依相随的,首先应该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经济效益必须服从社会效益。笔者认为,公立医院的效益观要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分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立医院的经营管理目标应是在讲求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提高经济效益,医院要想求发展就必须要求得双项效益双赢。

三、影响因素

1.医院的外部因素,影响医院经济的外部因素除了依靠国家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地理位置以及社会环境、同行的竞争、医疗患者的心理、医院声誉、方便程度、收费高低。(1)国家政府政策。政府发挥着经济调控和社会监管的作用,对医院的医疗质量、发展规模、医疗成本实行监管,必然就会对医院经济效益起到很大的影响。(2)地理位置及社会环境。良好的地理位置对医院经济效益起到积极的作用,医院是从事医疗服务行业,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有超高的医疗技术水平,才能让群众信赖,这样才能使医院长期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3)同行的竞争。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是医院与竞争对手的竞争,具备特有的占据领先地位,可为医院创造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医院在医疗服务竞争中的关键力量,是要打造医院在社会中的品牌和良好的口碑,满足老百姓对医院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是推动医院在市场竞争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力量,要提高医院在竞争力,要提升团队战斗力、温馨感染力,医院是一个团体,要互补、团结和谐,利益共享,打造和谐医院,减少医患纠纷,做到社会效益第一,生命第一,服务质量第一,医院信誉第一,这样才能在同行中赢得优势,在社会中赢得信誉。(4)医疗患者的心理。患者思维变化,逻辑性下降、依赖性提高,心境不佳,情绪不稳定,比较焦虑,病人常常对较轻的消极情绪刺激都会做出强烈的反应,需要尊重和平等对待,需要被关怀、被接纳。(5)医院信誉。医院信誉是病人、群众和社会赋予医院的,用于判断治疗水平、医疗质量、服务态度、医德医风的好坏,这些都会影响到医院的信誉。(6)方便程度。目前很多医院都开展了预约挂号,但由于其预约挂号的方式较多,更方便,更便捷,医院在网络上开通了免费的网上和电话预约挂号,患者可以凭自己在该院的诊疗卡实行网络预约和电话预约,当日提前15分钟到半小时到门诊取号,只需要付正常的挂号费就行,能让病人感觉做到方便、便捷。(7)收费高低。医疗收费是医院收入的主要来源,由于医疗费用所占医院收入的绝大份额,所以医疗技术要不断开展,医院新业务新技术不断创新,医院在对物价部门指定的收费项目以外,执行着一些浮动的收费项目。一些诊疗项目的收费甚至出现不是多收就是少收的乱象,医院的收费处担负整个医疗收费任务,收款数目大、项目多、分类也比较复杂,所以收费处在经济管理这方面也是医院的一个重要部门之一。因此,医院必须要加强对医疗收费的组织和管理,建立良好、合法的收费管理制度,以保证医院经济收入合法合规,同时保证病人的合法权益。医院的外因素是客观的,是当前社会环境造成的,医院的意志支配、自身能力也改变不了它,对医院来说是属于不可调控的因素,从而可以知道医院外部各因素之间是存在着关联关系的,医院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影响着病人的就诊质量和医疗服务。总之,医院要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与社会环境相互制约、相互发展。

2.医院的内部因素,医院的内部因素包括医疗技术水平、医务人员的服务质量、经济成本核算健全,哪些是财务支出分必要支出和非必要支出。(1)技术水平。包括医疗、护理、医技水平等,技术水平的高低可以通过治愈率、出院率、手术成功率等临床统计指标反映。(2)服务质量。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与追求越来越高,群众对医院的服务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那就必须对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效率不断的提高。(3)经济成本核算。有效控制成本,杜绝浪费,实行全面经济成本核算,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实行有效的经济核算要控制各项工作指标、质量指标和控制指标,对各项工作进行考核和分析,促进医院增收节支,降低成本。而医院的内因素则是主观的,可以通过医院自身不断的努力,加以改善和提高,内在因素可以说是可调控因素,通过正确方法来统计因素分析,从很多笼统的问题通过具体细化成为单一的因素,并从中找出哪些是可调控的变动因素,好供管理者决策者掌握和使用,促使医院做好计划,通过不断的努力,从而使每个主观因素调达到最佳状态,促使医院不断地向有利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稳步提高。

总之,就两种效益比较而言,经济效益是有形的,短期的、有限的;社会效益是无形的,长远的、无限的。从长远来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密不可分的,社会效益往往是医院长远的、更大的利益所在,所以医院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追求社会效益,社会效益从眼前利益来看可能觉得是吃亏的,但从长远来看,社会效益则必然是医院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从根本上说,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一致的,应该同步增长。坚持社会效益为第一位;以提高社会效益来提高经济效益;通过提高经济效益,增进经济实力,扩大再生产和发展医学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社会效益,所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样的重要。

参考文献:

[1] 徐莹钓.王国飞提升医院竞争力途径[J].中国卫生,2006,(10).

[2] 刘焉.有关医院信誉问题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