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产业经济学的意义(合集7篇)

时间:2024-01-02 14:52:15
产业经济学的意义

产业经济学的意义第1篇

>> 制度经济学视角下P2P网贷信用风险的防控 P2P网贷经营者信息披露制度的构建 构建P2P信息披露制度为哪般? P2P网络信贷风险控制中的财经媒体信息披露定位 P2P网络借贷融资问题研究 对中国“P2P”网络融资的思考 P2P火速融资 p2p网络融资中借款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P2P模式的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研究 P2P网络借贷在小微企业融资中的应用研究 面向小微企业的P2P网络融资风险识别与防范研究 我国P2P网络借贷的发展与监管制度研究 基于P2P的信息共享技术的研究初探 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的P2P产品竞争绩效研究 基于语义P2P信息共享的技术研究 关于P2P借贷研究的文献综述 P2P网络借贷平台的问题研究 P2P网络借贷的运营模式研究 基于P2P流量控制的研究 P2P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5年2月7日。

④魏宁.《从平台角度看债务人信息公开》,,2015年2月7日。

⑤http:///link?url=3H53EeTnoOnCv_NflFNNJvAoy-higj1wVmiVDTY3XgC_tW3JNBfGQc6w8bQqsq8m0_ViJaVoXWRHeiqpwlZ9cq。

⑥http:///link?url=3H53EeTnoOnCv_NflFNNJvAoy-higj1wVmiVDTY3XgC_tW3JNBfGQc6w8bQqsq8m0_ViJaVoXWRHeiqpwlZ9cq。

参考文献:

[1]陈莹莹.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规范呼之欲出[N].中国证券报,2016-3-11.

[2]巴里・贝克尔.歧视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16.

[3]于晓宁,杨印山.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再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

[4]于晓宁,杨印山.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再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

[5]廖理,李梦然,王正位,贺裴菲.观察中学习:P2P网络投资中信息传递与羊群行为[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6]庄雷,周勤.身份歧视:互联网金融创新效率研究――基于P2P网络借贷[J].经济管理,2015(4).

[7]廖理,李梦然,王正位,贺裴菲.观察中学习:P2P网络投资中信息传递与羊群行为[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8]庄雷,周勤.身份歧视:互联网金融创新效率研究――基于P2P网络借贷[J].经济管理,2015(4).

[9]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403.

[10]哈尔・R.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七版)[M].费方域,等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581.

[11]哈尔・R.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七版).费方域,等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571.

[12]CHRISTIAN OPITZ,KAY H.HOFMANN.Adverse Selection and Moral Hazard in Equity Partnerships:Evidence from Hollywood's Slate Financing Agreements.Journa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trategy,Volume 23,Number 4,Winter 2014,PP. 811-812.

[13]李真.P2P网贷信用征信:金融分析与法律建构[J].当代经济管理,2015(7).

[14]张凯,韩轶.风险投资中道德风险的信息化处理方案[J].华东经济管理,2005(1).

[15]鲁道夫・瑞切特.新制度经济学――一个交易费用分析范式[M].姜建强,罗长远,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60.

[16]姚遂,陈卓淳.不对称信息的交易成本分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7(10).

[17]陈尚前.关注金融投资中介的委托问题[J].开放导报,2006(2).

[18]李真.P2P网贷信用征信:金融分析与法律建构[J].当代经济管理,2015(7).

[19]姚遂,陈卓淳.不对称信息的交易成本分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7(10).

[20]何为,李明志.电子商务平台上的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与企业机制的运用[J].技术经济,2014(6).

[21]李真.P2P网贷信用征信:金融分析与法律建构[J].当代经济管理,2015(7).

产业经济学的意义第2篇

创意经济并不是独立于新经济的又一种经济,而只不过是我们观察新经济的又一种角度。变幻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种新经济,目的是为了发现其它角度观察问题的盲区。具体到创意经济来说,它的意义在于把观察新经济的角度,从“科学”转换为“艺术”,理解“高科技、高情感”全面发展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

创意经济的后现代特征

历朝历代都有创意存在,也都有将创意运用于经济的情况。但创意经济只有在创意开始具有主流产业形态、基本生产方式和体系化的经济范式意义的时候才具有独立意义。

创意经济只有在扬弃工业化的后现代经济背景中,才具备了上述条件。首先,它代表的经济范式,具有与理性经济人范式的互补性。它显示,经济学不光是“科学”在经济中的应用,也是“艺术”在经济中的应用。因此,不光要有理性范式,还要有人文范式。这是后现代经济否定笛卡尔心物二元论世界观的必然推论。理性经济人(在方法论上)不会创意。因为工业化从本质上说,就是将“人文”外生于“科学”的现代性过程,这决定了理性经济人的创意行为只能是体系之外的偶然行为。当前要成体系地解决“创新型国家”问题,就要超越英、德、美、日传统工业化中源自笛卡尔的思想局限,从“科学与人文统一”这一后现代关键命题基础上为创意提供新的范式,从信息化的“心经济”实践找现代化的新出路。

其次,创意经济在产业形态上引起质变。创意产业成为主导产业,代表了非物质化经济形态的成熟。它显示人类需求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发生质变,从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的阶段,上升到规律迥异的文化需求阶段,出现了文化需求的新的商业上升空间。在人均3000美元这个需求临界点上,忽视创意产业需求,将导致大范围失去创意产业机遇,造成超过汽车工业规模的游戏产业、动漫产业、影视产业等创意产业的进出口逆差,形成日美“创意经济”对中国“制造经济”的不合理国际分工。

第三,创意经济还具有生产方式的质变意义。传统工业化“科学主义”在生产方式上的局限突出表现为,在心物二元对立中,片面扬“物”而抑“心”。见物不见心、把人当作机器的传统“科学管理”,严重阻碍了人的创意。创意是生命创造行为,其生产方式的核心是演进,要讲心物进化论。创意经济要求生产方式发生“以人为本”的转向,通过具有生命演进特点的生产方式,解放被现代性压抑了数百年的心的生产力,即创意能力。

创意经济的外延

在了解了创意经济的内涵之后,我们可以从更高的眼界来观察和讨论创意经济的外延。现在不同人对创意经济的不同定义,多是出于现象界的观察,我们应尽可能高屋建瓴,拓宽思路。我们试着做一些归纳。

一、从产业角度定义创意经济

1、“创意产业化”意义上的创意经济:这是指把创意经济理解为创意产业。创意产业指将内容作为最终消费产品加以产业化的产业。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的创意产业部门划分,基本限制在文化产业范围内。这是最狭义的创意产业定义,它排斥了创意作为生产方式对国民经济所有部门具有的普遍意义,而将创意视为特殊产业现象。

2、现代服务业意义上的创意经济:这是指创意作为中间产品意义上的内容产品,即内容生产资料,而形成的产业;也是指将创意方法和工具产业化而形成的服务产业。

3、“产业创意化”意义上的创意经济:产业创意化有不同的含义。一是将创意作为生产非内容产品的方法,并加以专业化,如策划;二是使内容作为物质产品的高端附加值部分的产业延伸方式;三是指利用广告、营销等创意环节带动其它经营环节的商业方式。

二、从要素角度定义创意经济

1、将创意经济理解为“生物进化”:强调经济的“非决定论”性质,把经济发展理解为生物进化式的自然聚集。例如,由机器猫的偶然之作,引起一个玩具产业生态链的生成和发育。瓦斯尼基在《知识、创新和经济:一种演化论的探索》中系统地说明了这种观点。

2、将创意经济理解为“人本”资源配置:不是按照资源禀赋稀缺性,以效用最大化原则来配置资源,而是通过创意配置资源,主要指根据企业家主观创意和天才来重组资源,还包括根据价值、意义和文化标准配置资源,甚至根据分配配置资源等等。

三、从经营角度定义创意经济

1、将创意经济理解为对产品的内容附加值的生产。

2、将创意经济理解为创意投入和创意资本化主导的经济行为。

3、将创意经济理解为企业策划和广告营销。

四、从管理角度定义创意经济

1、将创意经济理解为与完备理性方法相反的“艺术化管理”。如奥斯汀《艺术过程:管理者需要向艺术家学习的工作方法》。

2、将创意经济理解为与完备理性方法相反的学习演进式管理。如彭新武《进化管理学――复杂、动态环境下的管理思维与方法》,强调后现代主义的管理范式转变。也有学者将创意经济理解为知识管理、人本管理或对创新型、学习型组织的管理。

3、将创意经济理解为用完备理性方法对创意活动的管理。如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主要从传统合同理论和产业组织结构理论解释创意产业中的各种“新”现象。

4、将创意经济理解为用完备理性方法对以创意为手段的商业活动的管理。如McKnight的《30分钟创意评估》,把创意理解为“大胆假设”,把对创意的管理理解为“小心求证”。

5、将创意经济理解为利用综合方法对创造力进行管理:如《公司中的创造力:创新型组织行动指南》,强调使创意从随意性较大的“点子”,转化为公司的正式组织制度。

6、将创意经济理解为人文化潜意识管理。如安奈特・穆瑟―魏曼《创意潜规则》,强调通过“天才的五种创意方程式”,使普通人具有掌握创意的潜在天分。

7、将创意经济理解为直觉决策。如杜根的《直觉》,强调通过“瞬间洞察”,“鉴往知来”,“穿透迷雾”。

五、从环境角度定义创意经济

1、强调发展创意经济就是营造使创意具有经济性的环境。营造对于创意来说便宜的环境。如伦敦“创意城市”理念,就是吸引需要生活便宜的年轻创意人,以留住“酷”的因素(cool factor)。

2、强调发展创意经济主要是提供文化公共品和创意基础设施。如在伦敦,创意产业的艺术基础设施占了全国的40%,由此集中了全国90%的音乐商业活动、70%的影视活动。

3、强调发展创意经济主要是营造文化氛围。如萨克森尼安对硅谷的研究发现,中国人和印度人,在各国国内没有创意的,一到硅谷就有创意了,原因在社会资本差别上。

产业经济学的意义第3篇

经济伦理学是应用伦理学的一个分支,通常意义上,它是以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道德现象为研究对象,涵盖宏观经济制度、中观经济组织和微观经济关系中所有与道德有关的问题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①韦伯的《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标志着经济伦理概念的诞生。经济伦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伦理学分支学科,兴起于1970年代的美国,在随后的几十年中,经济伦理学进入全面高速发展时期。一般而言,经济伦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经济伦理学是一门研究经济制度、经济决策、经济行为的伦理合理性,并研究经济活动中的组织和个人的伦理规范的学科;狭义的经济伦理学即是企业伦理学。

商业地产的蓬勃发展为我国经济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但商业地产过热发展所暴露的问题与不足也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从广义与狭义的研究角度出发,经济伦理学对于商业地产的和谐发展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广义经济伦理学与商业地产

从广义经济伦理学视角来看,科学、全面的项目规划是决定商业地产成败的决定性因素。笔者认为,中国商业地产的突出问题首先是宏观层面的经济伦理问题,政府规划部门应在规划与布局方面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1)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政府部门要有法可依、有据可依,不能在问题发生后再去处理,更不能在发现问题后却发现无法可依、无法处理。必须做到商业地产类法规及时更新。

(2)纠正政绩导向,确保经济平衡发展。任何一项重大商业开发政策的出台都需要详细的论证,要严格避免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不能以个别领导人的意见为导向,商业地产的经济决策必须切合实际,要确保商业地产的总体规模与市场购买力相符。

(3)杜绝腐败,强调政府服务功能。大型商业地产项目需要政府多个部门的协调、配合与支持,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框架内,政府应确保有关土地、环保、工商、税务、消防等相关职能部门为地产开发商提供必要的扶持、科学的指导。必须杜绝政府部门在商业地产项目开发过程中权力寻租等违法事件的发生。

(4)着眼现实,适度考虑长远规划。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土地稀缺,这要求我们在城市规划与开发过程中,特别是在制定商业地产长远规划时,要立足于现实,不可一味贪全求大,任何一项商业地产项目都应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进行适度开发,特别注意商业地产项目要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5)改善民生,科学布局商业网点。商业地产的发展不仅仅是为了商家盈利,商业地产的开发要同时关注民生问题,项目不能以牺牲居民生活便利性为代价,更不能鼓吹“引导消费”这一错误理念,要确保商业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商业地产开发要追求平衡、和谐,商业网点的规划要充分考虑项目周边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等问题。

狭义经济伦理学与商业地产

狭义的经济伦理学即企业伦理学,更确切地讲,商业伦理与商业道德等概念是包含在企业伦理之中的。众所周知,企业伦理是企业生存的条件,也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从企业伦理角度出发,商业地产开发企业应着重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改进。

(1)用企业伦理约束商业地产企业的经济行为。法制是建立市场经济的基础性规范,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之一,商业地产开发商为了谋求利益最大化,经常会触及法律底线,由于法律法规自身具有时滞性、局限性,因此,为了保证商业地产市场经济秩序健康、有序发展,必须督促、引导商业地产企业创建企业伦理、完善企业文化,只有具备完善的企业伦理的商业地产企业才能够健康持续发展。

(2)经济伦理可以规范商户的经营行为。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要求市场经营活动中各个主体的经营行为,都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畴中进行。虽然法律制约着商户的经营行为,但法规永远是不健全的。要遵循我国传统的商业伦理规范,买卖公平、货真价实等基本原则极具现实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商场获得相对稳定的客流,才能使商户获得合理利润。如果经营过程中缺失基本的商业道德,那么毁掉的将是一个市场乃至一个行业。

(3)经济伦理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不完全契约理论告诉我们,交易费用永远存在于商业地产开发、经营的全部环节,不论是地产开发商还是经营商户,在经营过程中,只有具备企业伦理、商业道德,才可以提高彼此信任,减少交易费用。信誉就是狭义经济伦理学的核心,企业伦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软动力。市场经营必须有道德基础做支撑,否则,任何一项经营过程都会变得异常繁琐,经营成本将会始终居高不下。

结论

产业经济学的意义第4篇

(一)新自由主义产生的原因单因说。有学者主要从与凯恩斯主义对立的角度看待新自由主义的产生。认为凯恩斯主义的失败是新自由主义产生的原因,因为凯恩斯的积极干预政策失败,所以人们想到用自由放纵的办法来管理经济。凯恩斯主义的政策在实践中的失败是新自由主义复兴的直接原因,干预政策失灵,所以人们在实践中只好采用自由放纵的办法。凯恩斯主义自身的理论缺陷是新自由主义得以复兴的又一重要原因。1973~1975年的经济危机被认为是推行凯恩斯主义政策的后果,这使得新自由主义的复兴有了直接的经济依据和现实契机。三因说。有学者认为新自由主义产生的原因有三点原因。一是凯恩斯主义的失灵。二是经济全球化。三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还有学者提出三因是:一是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严重的“滞胀”现象,需要寻求不同于凯恩斯主义的新的对策以缓解资本主义经济矛盾。二是新自由主义提出的政策主张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三是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运动浪潮的衰退、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蜕变、资本主义社会在20世纪50—70年的初长期未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使新自由主义有了新口实。五因说。有学者认为新自由主义产生的原因有五点原因:一是凯恩斯主义的失效,导致对于过度国家干预的反思,走向自由放纵思想;二是福利国家的破产,导致对于国家主导经济的反思;三是全球化理论的大力宣传与炒作;四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此消彼长;五是自由主义理论本身的不断调整、革新,新自由主义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曲折中发展,根据时代的特点不断修改和调整自己的理论,并逐渐扩大其影响。

(二)新自由主义的传播途径制造说。有学者认为新自由主义的传播是资本主义国家为了颠覆他国而有意为之的,是被制造出来的。“新自由主义之登上世界舞台和扮演主角,并不简单地是学者鼓噪、媒体传扬的结果,而是一种非常明确的阶级的、政治的甚至政府有组织行为的产物。它是垄断资产阶级的选择和人为的制造物。这个阶级把巨大的荣誉给予它,投入巨额资金扶植它。他们相信‘思想总会结出硕果’,这曾经是一位新自由主义者的一本书的书名。新自由主义被有意制造出来、推广开去,目的就是由此颠覆社会主义、重新奴役第三世界和强化压迫本国工人阶级,取得资本扩张、利润最大化的绝对自由,实现美国的世界霸权。”[18]经济援助说。有学者认为新自由主义的广泛传播是发达国家通过经济援助而实现的。发达国家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援助计划使落后国家接受新自由主义。进行经济援助的国际经济组织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以经济援助为名进行的计划有:贝克计划、布雷迪计划、华盛顿共识等。在进行经济援助的同时有意地传播新自由主义的理念和思想。新自由主义随着发达国家的经济援助而在全世界广泛传播开来。学术出版说。有学者认为新自由主义的广泛传播是由于新自由主义著作的出版发行。出版物是新自由主义传播的主要渠道或主要方式。而各种讲坛是由各种新自由主义译著派生出来的传播渠道和方式,著作的出版必然导致在各种讲坛上要对其介绍和述评。各种关于新自由主义的学术讨论会则是传播走向深化的主要渠道和方式,学术研讨会加大了新自由主义的影响。

二、新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影响

新自由主义自从传播到中国来以后就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新自由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广泛而深入。在这里主要介绍新自由主义对我国意识形态、经济和政治的影响。

(一)对我国意识形态的影响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主义的意识形态,一种国际垄断资产主义的意识形态,对我国意识形态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严重威胁着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的安全。学者们主要从消极方面来分析新自由主义对我国意识形态的影响。三消极因素说。有学者认为,新自由主义对我国意识形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意识形态终结论”得以传播,导致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受到冲击;二是宣扬以“个人价值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在一定范围内得以认可,导致个人主义泛滥;三是主张产权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时并进,影响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19]也有学者认为三个消极影响是:一,鼓吹非调控化、自由化、私有化,以达到意识形态趋同,妄图使我国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那一套意识形态;二,极力推崇个人主义,大力反对集体主义,导致社会主义的伦理原则集体主义被抛弃;三,标榜西方民主和散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终结论。[20]四消极因素说。有学者认为,新自由主义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宣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过时论”,影响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信仰;二是抨击集体主义、鼓吹个人主义,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传播了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思想;三是取消公有制、全面私有化的市场原教旨主义冲击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四是抹煞民族主义,鼓吹经济全球化,危及到国家的经济独立和经济安全。五消极因素说。有学者认为,新自由主义对我国意识形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积极鼓吹个人主义价值观,影响人们的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二,积极鼓吹私有化,主张国有企业退出一切竞争性领域,影响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三,极力散布“国有企业低效率论”,导致人们对国有企业的不满,进而对社会主义公有制不满;四,采用偷梁换柱的手法,用股份制来冒充私有制;五,在借口“经济全球化”的幌子下,鼓吹与西方全面接轨。

(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作为一种在凯恩斯主义失败之后流行的经济学说,新自由主义毁誉参半,从积极的方面说,新自由主义弥补了凯恩斯主义的某些不足之处;从消极方面说,每一种学说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包打天下,新自由主义也有它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和问题。学者们把新自由主义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来考察,但以研究消极影响为主。从积极方面来看,学者们认为新自由主义对中国经济主要有以下影响。推动转变计划经济体制。有学者认为,新自由主义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为推动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中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地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政府审时度势,借鉴新自由主义关于市场主导的理论精华,指出计划与市场同为经济手段,提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的著名论断。以此为理论基础,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了国民经济,增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取得了经济改革的丰硕成果。[22]为经济改革提供借鉴。有学者认为新自由主义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为为经济改革提供了借鉴。正是因为有对新自由主义的这些借鉴打开了我们的思路,拓宽了我们的视野,所以我们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道路。这些借鉴主要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尊重人权和人的自由发展,加强法制和政府行为纳入法制轨道,产权改革。[23]推动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形成。有学者认为新自由主义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改革初期,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形成。主要从三个方面推动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形成。“第一,加速了价格双轨机制的瓦解。新自由主义主张全面自由的发展经济,由市场主导价格,迎合了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这一理论思潮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价格双轨机制的瓦解;第二,促使政府职能转变。新自由主义反对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主张经济自由化,力推私有制,要求政府移开“看的见的手”,把注意力放在社会治安等问题上,这就对政府职能转变起到了推动作用;第三,对我国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新自由主义推崇自由市场经济,主张企业私有化,其观点过于走极端,但对后期我国企业进行股权改革,允许私人、员工参股是起到了启发和推动作用的。”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有学者认为新自由主义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影响表现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首先,新自由主义反对垄断、鼓励竞争的观点为我们所借鉴推进了我们的垄断行业改革。我国国有企业引入市场机制,或部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可以大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收费,使消费者受益;其次,新自由主义主张少量的有限的国家干预也是合理的、有价值的,对我们实现政企分开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国长时期以来,政府干预企业的现象十分严重,企业没有太多的自,部分国有企业中政企不分的现象仍然存在,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减少政府干预的领域和范围,实行政企分开。另外,关于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机制的观点,关于运用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以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观点,关于加强法制使政府行为纳入法制轨道的观点等都对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消极方面看,学者们认为新自由主义对我国经济有以下影响。使国有企业改革误入歧途。有学者认为在新自由主义影响下的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造成了很大危害。一是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损害了公有制的经济基础。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国企改制,国有资产流失愈演愈烈。少数不法分子乘机暗箱操作、收受贿赂、低估贱卖国有资产,这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二是国企私有化改制导致大批职工下岗、失业,生活水平急剧下降,造成日益庞大的城市贫民群体,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三是国企私有化改制导致社会两极分化形成,且难以遏止、日趋严重。四是国企私有化与外资大量过度涌入,严重威胁我国民族产业和经济安全。[26]严重削弱我国公有制主体地位。有学者认为,在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下,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的公有制主体地位被严重削弱。公有制在总体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严重下降,而民营经济的总量和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严重威胁到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使我国经济过分依赖外资。有学者认为新自由主义影响下导致我国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外资。我国为了加速改革开放,采取了一系列吸引外资的政策,以致外资大量涌入中国。外资占我国GDP的40%。而相对而言中国本土企业遭受的是“非国民待遇”,面对外资的竞争,处于劣势。如果外资撤走,中国GDP增长将下降一半。长此下去国内企业难以为继。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有学者看到由于新自由主义在全世界泛滥造成的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有很大影响。一是影响我国实体经济,造成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中小企业大量倒闭,大量工人下岗,进出口放缓,尤其是出口大幅下降,房地产出现严重泡沫。二是影响我国虚拟经济,使我国虚拟经济积聚了大量的金融风险,造成了我国股市的大动荡。

(三)对中国政治的影响学者们普遍认为,新自由主义对我国政治的影响更多的是消极的。有学者认为新自由主义对我国政治安全构成了严峻的挑战,表现在:意图取消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有学者认为新自由主义,鼓吹意识形态多元化,意图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该学者指出,剧变后新自由主义公然宣扬意识形态终结论、社会主义失败论,抓住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中的失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攻击,认为马克思主义连一个学派都算不上,主张意识形态多元论,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还有学者指出,新自由主义希望通过指责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诽谤马克思主义繁琐、独断,污蔑马克思主义是宗教是偏激的意识形态,以达到取消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目的。意图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有学者指出,新自由主义意图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新自由主义者高举自由、民主的大旗,在全球推行西方的民主化,宣称只有程序民主才是至高无上的,并在全球范围推广这种程序民主,完全不顾其他国家的具体国情和现实需要。认为在中国共产党的下是没有人民民主可言的;只有实行多党制或两党制,轮流执政,才可以制衡因权力高度集中而产生的各种弊病,才是民主的。”削弱民族国家认同。有学者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主张经济全球主义的新自由主义者鼓吹毫无限制的自由放任、自由贸易、自由市场理论,鼓吹民族国家过时论,认为一个摆脱束缚的市场会安排好一切。实质上是削弱民族国家认同,让我国放弃自己的民族产业,甘当跨国资本的附庸或殖民地。

三、简评

产业经济学的意义第5篇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是相对于古典自由主义而言的,也是古典自由主义的极端演化与发展。在西方经济学中,新自由主义是指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大萧条以来,与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相对立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都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在那个时期,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震撼了全世界,于是以凯恩斯为代表的国家干预主义出现了。凯恩斯面对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所陷入的严重危机,主张发挥两只手的作用,将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与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结合起来。从此,国家干预主义开始在资本主义世界大行其道。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出现了滞胀局面,即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情况。面对这种新现象,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束手无策,新自由主义趁机抬头,并一跃上升为主流经济学。英国的撒切尔政府和美国的里根政府,其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就来源于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为该学派的扩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哈耶克,极力主张私有化,认为私有制是自由的根本前提,私有制是自由的最重要的保障,国家干预和经济计划会损害效率。他甚至主张货币发行权也应由私人银行承办,不应由政府垄断,政府介入必然是通向奴役之路。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也持类似观点,他反对政府干预私人经济,认为只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资本主义体系就可以稳定发展。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卢卡斯以经济人理性和人的行为理性预期假设为理论基础,否定了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认为这种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是无效的。

当代中国新自由主义者认为:自由的市场能够产生自发的秩序,市场不会强制人,效率和效益也都极高,且带来合作。

二、对新自由主义思想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在我国的蔓延不是偶然的现象,不是个别人的罪孽、过错和背叛,而是整个历史时代的社会产物。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既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出现的变革客观上为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滋生和流行提供了物质条件。

下面笔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进行细致的分析,以阐述其本质和发展逻辑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新自由主义思潮产生的物质基础

1.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所有制结构单一,是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的一个主要弊端。长期以来,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我们试图建立一个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但事实证明,这种所有制结构脱离了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了各种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束缚了城乡劳动者的积极性,因而阻碍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根据我国生产力的现状,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的思想,即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成分。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目前全民所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不是发展得太多了,而是还不够。对于城乡合作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都要继续鼓励他们发展。这样,在政府的大力宣传和支持下,非公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30多年所有制形式过于单一的局面。应该承认,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这种所有制结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但任何事物都要有一个适当的度。超过这个度,问题就会走向反面。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看,国有经济所创造的产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1978年的56%,降至1998年的41%,再降至2010年26.6%;非公经济则由1978年的1%上升至1998年的21%,再升至2010年的62%;从就业人数上看,国有经济的从业人数从1978年的50%,降至1998年的27%,再降至2010年的19.2%,而非公经济已经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力,从1978年的10%,升至1998年的30%,再升至2010年的62%。目前,公有制经济成分无论产值还是从业人员占全国的比重还在进一步下降。

所有制及其结构作为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决定一个社会的经济乃至政治制度的基础,决定着一个社会的根本性质。所以,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所有制问题,把它作为运动的基本问题。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伴随着所有制结构的变迁而跌宕起伏的发展史也证明了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

笔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领域发生的变革,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产生的物质基础。

2.新资产阶级(或视为私营企业主新阶层)的兴起。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1956年公私合营时,中国私营企业只有16万户,雇工250万人,资产33亿元。到1978年,我国有工商企业670万个,工业总产值4067亿元,国民收入3010亿元,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原值4488.2亿元,流动资金2853亿元,职工9499万人。2010年私有企业的个数、产值、资产和雇工人数分别是1978年的122.1%、481%、79.1%和96.6%。

2010年,私营企业雇工9183万人,形成产值17.7万亿元;工人工资报酬约8264亿元,平均每个工人年报酬1.朋万元;企业利润11131亿元,平均一个企业利润136万元,每个私营企业主获利68万元,每个企业积累资产216.5万元。每个私营企业获利是一个工人收入的124.9倍,每个私营企业主获利是一个工人收入的61.9倍。从24.85万个私营工业企业看,2008年其总利润是8301.1亿元,每个企业获利337.6万元,每个企业主获利168.8万元;拥有总资产7.58万亿元,平均每个企业资产 3086.3万元,每个企业主资产1543.2万元。这些企业雇工2871万人,平均工资17076元,平均一名雇工为企业创利润34831元,创资产26.4元;每个企业纯收入是劳动者的144倍,每个企业主纯收入是劳动者的72.1倍,剩余价值率高达2 16.6%。

私营企业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就业,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增加了工人的收入,这是贡献。但是,工人的工资是工人自己创造的,他们创造的绝大部分大于必要劳动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占有了,形成利润并转化成新的资本,使资本不断扩大再生产。收入差距是在财产差距基础上形成的。私营企业主的收入由于剩余价值积累而不断增加,劳动者的收入仅限于自己创造的必要劳动部分,这就是我国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根本原因。

由此不难作出判断:一个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基本特征和相当经济实力及经济基础的新的社会人群在我国已经形成。其人数占全国总人口的1%,拥有10多万亿元作为生产资料和资本的私有财产,拥有的资产总量达到国有经济资产的1/3左右;雇工7000多万人,雇工人数占城镇就业人数的60%以上;其经营的企业遍布城乡及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主要生产流通领域;每年获得的剩余价值量超过1万亿元,利润总额与国有经济不相上下。人均拥有的财产和纯收入是普通劳动者的100倍以上。私营工业生产能力约占全国工业的1启,总产值在GDP中约占2/3多。

(二)新自由主义产生的意识形态背景

新自由主义在中国的泛滥除了上文提到的物质基础,还有意识形态的背景。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独立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必然去占领;总之,一个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总要在思想意识形态上表现出来,总要先做意识形态上的工作。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思想文化领域也呈现出多元化态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互相交融,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剧烈碰撞,科学文化与封建文化斗争并存,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和非科学社会主义文化激烈交锋。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准则和生活方式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追求个性、解放、自由。在理论界,新自由主义一度颇为流行。

三、新自由主义思潮的理论实质和危害

当代中国新自由主义思潮不过是西方新自由主义的翻版,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唯心史观。对当代中国来说,它的传播所带来的危害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而且渗透至整个上层建筑领域。

周新城认为,我国的改革是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进行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作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对立物出现的,它是对私有制的否定。他同时认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新自由主义则主张实行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体制。要不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指导我国改革的邓小平理论与新自由主义的根本分歧之一。不能认为我国的改革是由新自由主义指导的,更不能认为批判新自由主义就是否定改革。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是把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作为既定的、无需论证的前提,由此来解释一切经济现象。这是历史唯心主义的命题,由此得出私有化的必要性的结论是站不住脚的。在对待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上,应该用马克思主义来理解中央的有关方针政策,不允许新自由主义者把这些方针政策朝私有化方向解释。

陈岱孙认为,西方国家竭力在中国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是西方国家向中国进行和平演变的隐蔽经济战。

四、目前我们应采取的对策

事实表明,社会发展并不是一个理想的自然的历史过程,它存在着意识形态的陷阱。邓小平说过: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是一个长期教育的问题,同四个现代化建设将是并行的四个现代化,我们要搞五十至七十年,在整个四个现代化的过程中,至少在本世纪剩下的十几年,再加上下个世纪的头五十年,都存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问题。问题在于,我们有相当多的人,在淡化意识形态的思想影响下,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这种尖锐性、复杂性、长期性缺乏清醒的认识,甚至麻木不仁、人云亦云,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受到严重的削弱。这是需要警醒的。

产业经济学的意义第6篇

关键词:中国特色;和为贵;最优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重商主义;重农主义;产业结构理论;发展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6)03-0048-07

一、几种产业结构理论与相关经济实践的简单回顾与比较

(一)中国的重农主义思想与实践

从神农氏教稼开始,重农主义一直是中国古近代执政组织执政的基本经济方略。其间,或如先秦时期商鞅将重农扩张到抑商和禁末,或如西汉后期开始对商业采取自由放任。中国古近代经济在重农主义作为基本国策的上层建筑作用下,获得了高度的发展与繁荣,并为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在重农主义政策下走向强盛并最终为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在农业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下,两条丝绸之路商业的繁荣为成就人类历史上辉煌的汉唐盛世奠定了物质基础。虽经南宋和明清时期大规模的海外商业贸易,但中国古近代经济仍然没有转变为以工商业为主的西方式的资本主义社会,重农主义这一基本执政方略并没有改变。

有人为中国没有率先进入以工商业为主的西方式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惋惜,这其实大可不必。只要能实现可持续的国泰民安、国强民富就好了。中国在经济上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是从鸦片战争后沦为殖民地开始的。这可以从英国对中国的国际贸易在1785―1833年一直是逆差、为了扭转这种经济竞争上的劣势而对中国采用大规模的罪恶的鸦片贸易乃至军事侵略的历史事实得到说明。[1][2]

(二)西方的重商主义、重工主义、重农主义思想与实践

伴随着中国发明的火药和指南针传入欧洲,欧洲人在思想和地理上的禁锢被打破。在十五、十六世纪,伴随西方远洋航线的开辟,西方国家在国际贸易繁荣中崛起,由此在西方产生了影响深远的重商主义。但是,正如商鞅所言“农少商多,贵人贫,商贫,官贫,三官贫,必削”[3],法国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就遭遇了经济衰退的危机――农业凋敝、农民破产、农民生活困苦不堪、农产品供给不足以及物价高涨、工商业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国家财政难以为继。由此,法国开始转向了中国推行了数千年的重农主义。至今,法国都被称为是欧洲的粮仓。

由重商主义(先后又可分为重金主义和重工主义)转向了重农主义,在西方世界还有另外一个典型――号称人类历史上工业革命模范的英国。①只不过英国要比法国经历这一转变晚很多,一直到其深受农产品价格高涨、国内生产成本不断攀升、黄金等货币资本大量外流所带来的危害多年后才开始转向。现在,英国也是世界粮食出口国之一。

总之,不管是中国古近代的经济实践,还是西方资本主义兴起过程中的经济实践,都说明了一个很重要而又非常浅显和古老的道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这个基础动摇了,国民经济是难以实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的,更不要说什么可持续的国强民富和国泰民安了。

(三)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理论及其实践

到了20世纪中期,尤其是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在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流行起了一门新的经济学科――西方国家专门为第三世界国家量身定制的发展经济学,它主张第三世界国家应该走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简称“三化”)的道路:(1)要大力发展工业、以提高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为发展目标,最终成为诸如英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那样的工业化国家;(2)要大力扩大城市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重,要加大人口的自由流动性;(3)要大力推动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和商品化。这些理论,实际上是西方国家的重商主义在第三世界国家改头换面的应用。

拉美国家率先实践这种新形式的重商主义,分别采用了自给型工业化(流行的称谓是“进口替代型工业化”)和出口导向型工业化发展模式②,结果不是引来了国际债务危机、就是导致了货币严重贬值和财政危机。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自给型工业化也同样遭遇了国际债务危机(前苏联逼债),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后来采取了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也损害了农业的工业化发展模式。

当代流行的工业化理论,不仅有西方重商主义的渊源,也还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产资料部门优先增长理论的渊源。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工业化实践及其为成功战败德国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也为工业化理论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支撑。尤其是在帝国主义虎视眈眈的近现代世界格局中,第三世界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强化国防军事建设,自是无可厚非的。但若忽略掉优先发展重工业、强化国防军事建设与工业化的区别,忽略掉前者成立的前提,而将工业化作为一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方向,这在理论上是不能成立的。不管是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还是在《论十大关系》中所提出的平衡发展理论,都不能推导出以提高国民经济中工业产值比重为目的的工业化理论。

至于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理论),不过是工业化(理论)的衍生。以不断提高城市人口比重为发展目的的城市化理论,其实质不过是试图为工业的不断扩张准备足够廉价的劳动力而已。农业现代化的实质,也不过是在农业劳动力转向工业等非农产业后,用机械来代替劳动力、进行规模化的生产,进而实现农业生产的商业化。③不管是拉美国家在20世纪的“三化”,还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所进行“三化”,都很难说是完全成功的――很难说是有助于实现可持续的国强民富和国泰民安的。

上述理论可以说都是片面的、非平衡的产业发展理论或产业结构理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经济学,需要有自己的最优产业结构理论。在《论十大关系》中所提出的平衡发展理论为创建中国经济学之最优产业结构理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对国内改革开放后流行的产业发展理论的批判

我国现在流行的产业发展理论或最优产业结构理论,与上述各种产业发展理论又有所不同。它所关注的问题是“三大”产业的产值分别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比如用GDP来衡量的比重),从而揭示出该经济体是落后还是先进;假如农业产值的比重最大,那就说这种经济体是一个落后的、低效率的、传统的农业国(或农业型经济体);假如工业产值占的比重最大,那就说这种经济体是先进的、发达的、高效率、现代化的工业化国家(地区);假如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最大,那就说这种经济体是现代最先进的、资源环境资本节约型的(即单位产值所耗费的资源环境成本和劳动力成本是最低的)后工业化国家(或新经济体)。

这种观点可以称之为机械的最优产业结构理论,是似是而非的,其实质与上述的“三化”理论一样,是将欧美诸国近现代产业发展历程当成一般化的规律,也有西方列强诱骗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上当的嫌疑。

1. 判断一个经济体好坏优劣的标准原本就不应该是“落后”还是“先进”这样似是而非的概念,而应该是人本主义的、动态和开放的观点来评判,比如说,这样的经济体是不是最有利于本国的民生(更广泛一点,是不是最有利于本国人民福利水平的提高,人民福利在这种产业结构下是否得到了尽可能的改善),是不是最有利于可持续地改善或者维持人民福利水平,由此派生出资源环境利用效果是不是最优的、资源储备情况是不是理想的、不同产业之间的收入分配结构是不是合理的、国际国内社会环境是不是优良的,等等。

2. 工业并不一定就比农业效率高,服务业也不一定就比工业和农业的效率高。这里的“效率”本身就是一个内涵不清的概念。它是指实物意义上的投入―产出比高,还是货币意义上的利润率高呢,没有说清楚。即使是实物意义上的投入―产出比,也还要分微观和宏观,不同层面的效率也是不同的。这究竟是指微观,还是指宏观层面上的投入―产出比呢?如果说是指前者(实物意义上投入―产出比),那么,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很多国家的加工技术远比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加工技术先进,但是18世纪的英国成为了世界强国,而现在的诸多第三世界国家依然还是处于弱国之列。很显然,仅仅从实物意义上的投入―产出比来描述某个产业的效率高低,进而说明某个经济系统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根本没有意义。你可以说跟你过去相比,你是先进的,但是跟同时代的竞争者相比,你还是落后的。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分工中,重要的不是你比过去先进了多少而是你比竞争者是否更有竞争力。严格地说,重要的是你比竞争者在国际财富分配中的谈判势力是否更强。仅仅是比谁的商品价格更物美价廉,原本就是李斯特早已批判过了的世界主义的观点。再说,不同产业、甚至不同产品的投入、产出形态和使用价值都是不同的,根本无法比较它们之间的投入―产出比的高低。

如果说是指后者(货币意义上的利润率),那么,某个产业的利润率越高,说明该产业在国民财富(乃至世界财富)分配中获得的比例就越大,以该产业为主的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就越强,比如说,汉代开始直至18世纪的中国(丝绸、茶叶等)、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日本(汽车工业和电子产业)、20世纪的美国(军工业、金融业、信息产业)。货币意义上的“效率”,作为衡量一个产业乃至一个经济系统竞争力的指标,虽然能很好地实现其目的,但是表示这个指标却有一个更好的词汇――利润率。我们为什么不用更便于交流的没有歧义的“利润率”,而偏要用一个概念模糊的“效率”呢?我们约定,在中国特色的经济学中,用“利润率”来描述一个产业乃至一个经济系统竞争力的大小。

然而,利润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生产技术水平高,也不一定意味着实物意义上的投入―产出比高,它还包含了货币意义上的成本和价格的因素。也就是说,高利润率可以通过压低工人工资和地租(包括土地房产租金、减税、政府补贴等),制造出供不应求的市场态势(乃至炒作、军事逼迫)以抬高价格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工业产品市场处于供过于求或者买方市场状况,此时价格遵循就低定价机制,那它的利润率注定不会高、甚至还会亏损,这样的产业规模越大、产值比重越高,这样的经济体竞争力越虚弱。④

一个曾经赚钱的行业,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市场趋于饱和乃至供过于求,也会变成不赚钱的行业。这就是曾经靠工业崛起的英美诸国现在已经转向其他新兴产业(比如金融、信息等第三产业)的原因。

所以,我们说工业的效率(不管是用投入―产出比来表示,还是用竞争力或利润率来表示)并不是必然高于农业的。工业利润率要高于农业,是有条件的,并不是普遍存在的规律。至于“服务业比工业和农业效率高”的观点,其弊端与“工业比农业效率高”类似,都是对西方国家过去或者是现在产业结构的盲目崇拜。

3. 并不是工业所占产值越高或第三产业所占产值越高,国民经济就越发达、就越有利于民众福利水平的可持续提高。比如,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经济形势,就是工业产值比重越来越大,而民众的福利水平并没有相应提高,“上不起学”“买不起房”“看不起病”“死不起”成为中国民众新时代的“四座大山”。又如,我国的澳门,支柱产业是以业为核心的服务业,我们却很难说其经济水平有多么发达。

三、最优产业结构假说之一:“四类”产业之间的“和”

我们还是先从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说起。⑤刘易斯认为,在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条件下,由于工业的效率比农业高,农业劳动力以及其他生产资源会从农业源源不断向工业转移,从而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最终导致国民经济不断增长,一直到农业劳动力出现短缺导致工农业生产效率平衡时(此时出现所谓的“刘易斯拐点”)。[4]

中国等第三世界国家确定发展战略以及产业结构发展目标,不能脱离可持续的国强民富和国泰民安的国家治理理念,也不能脱离我们所面临的生产技术条件(包括国际市场条件),而且要区分基础性产业、公益性产业、常规性产业、战略性产业,以及区分富有国际竞争力的强势产业和弱势产业,并相应采取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和财富生产、分配机制,以及相应的行政手段、财政和金融政策。

注释:

①重工主义的本质仍然是重商主义,其工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商业贸易以获取利润。

②“进口替代型工业化”,这个词汇从字面上并不能直接表示出它想表达的含义,而且与它在含义上相对的“出口导向型工业化”不匹配,所以,作者用“自给型工业化”来代替该词汇,以便于交流。

③刘明国、贾舒宁:“论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模式的科学性”,载于《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第31-36页。

④就低定价机制,详见刘明国《新经济学原理(微观)――综合、反思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⑤刘易斯所说的二元结构,是指一个“低效率”的农业与“高效率”的工业同时存在的经济结构。在刘易斯的眼里,效率实指利润率。

⑥刘明国:《新经济学原理(微观)――综合、反思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参考文献:

[1]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348-349.

[2]朱伯康,施正康.中国经济史(下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42-344.

[3]叶世昌.古代中国经济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70.

[4][5]杨培雷.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481-482.

[6]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农业国工业化问题初探(上卷)[M].曾启贤,万典武,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3.

[7]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19-132.

[8]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5-7.

[9]叶世昌.古代中国经济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41.

产业经济学的意义第7篇

不少同学反映,高二政治是一个很枯燥、很难记的学科。其实,只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政治也是很好学、很有趣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二政治学科解题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政治学科解题方法(经济常识)一、是什么

1、图表题(说明经济现象):①概括材料(表头、表格横比和纵比、附注、关系因果联系和整体与部分联系);

②得出结论(问题所在+时政热点)。

2、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经济现象:经济学原理(要点+内容)+联系材料。

二、为什么

1、一般型:地位、作用、意义、现状(概括材料)。

2、意义型:两个角度(国内国际);三个主体(国家、企业、人民劳动者和消费者)

(1)国家

A、国内经济:有利于①社义根本任务、社义本质,社义生产目的;②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③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完善社义市场经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效益;⑤调整经济结构,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⑥具体的时政意义(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社义和谐社会、两型社会、科技进步自主创新、新农村建设)。

B、对外经济:

a、本国:有利于①对外贸易的四个作用;②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提高国际竞争力;③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④促进对外贸易,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⑤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共同富裕;⑥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b、世界:有利于①推进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各国经济交流与合作;②互通有无、调济余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③有利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推动各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c、区域合作交流方面:有利于①优势互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②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交流,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③巩固和扩大合作区域内的市场,增强区域合作地区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④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共同繁荣。等等

(2)人民:有利于①促进就业,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②调动劳动积极性、主动性;③增强意识(市场和竞争等),树立正确的观念(消费观等);④维护合法权益(生命财产安全)。

(3)企业:

(1)国内:有利于①提高市场竞争力,争夺占有市场;②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③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品结构;④树立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获得更多利润和收益;⑤提高经济效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对外:有利于①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②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劳动生产率;③提高国际竞争力与产品的国际化水平。

三、怎么办(国家、企业、个人)

(1)国家

A、生产领域:①解放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经济实力;②市场经济的两只手,以市场调节为基础,优化资源配置;③国家宏观调控的三种手段(加强市场监管,完善市场环境,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④经济手段(财政/货币/消费/对外政策);⑤改革和完善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和原则、社会保障制度);⑥深化企业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效益;⑦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⑧时政举措(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宽的货币政策、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B、分配领域:①不断解放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增加人民收入;②坚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③坚持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则,逐步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④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取缔非法收入、调整过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⑤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⑥在发展生产,增加国民收入的基础上,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C、交换和消费领域:①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监管,依法打击各类经济违法犯罪。②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③大力发展经济,优化家庭消费结构,提高人民消费水平。④倡导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提倡适度、科学、文明消费。⑤完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加强市场监管,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和法制观念。

D、对外经济领域:①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②加强对外贸易,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资金,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③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在平等互利的基础开展双边贸易,反对不等价交换,倡导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④推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优化外贸结构,提高对外开放水平。⑤运用关税等经济手段,加强对外贸易调节,促进国际收支平衡。⑥熟悉和运用世贸规则,解决国际贸易争端。

(2)企业

①价值规律作用的三个要求:a、树立市场意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b、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产经营者的素质;c、提高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②提高经济效益的四点:a、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使企业的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b、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最多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c、企业生产要面向市场,生产优质、适销对路的产品,并注意研制开发新产品;d、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不断完善兼并和破产制度。

③提高市场竞争力,开展正当竞争的五点:a、企业要保证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提供优质的服务;b、企业必须提高企业的形象和信誉,树立品牌意识,创立名牌产品;c、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要开展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d、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素质,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e、自觉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市场交易原则,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途径:a、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b、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c、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科技的进步和创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d、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正确处理工业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3)人民

A、劳动者:①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制意识,签订劳动合同,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具体权利)。②参加劳动培训,提高职业技能。③遵守职业道德,树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④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创业。

B、消费者: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适度、科学、文明消费;树立节约和环保意识,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②增强权利意识,自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具体权利)。③增强法制观念,学法、懂法、用法,依法维权(维权途径)。④提高自身素质,履行义务,遵守社会公德。

四、谈认识(看法)

①是什么:现象的性质;②为什么:a.原理/内容分析;b.正面意义/反面危害及实质;③怎么办:举措(书上+材料)

政治学科解题方法(哲学常识)一、解题三部曲:世界观方法论联系实际。

二、注意答题范围:

①(辨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人生观与价值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②哲学道理(世界观+方法论)、哲学原理(世界观)、哲学依据(世界观)、哲学启示(方法论)的区别。

三、注意答题角度

1、是什么:

①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或运用哲学道理分析上述材料:哲学原理(名称+内容)+方法论+联系材料。

②运用具体哲学道理分析:哲学原理(名称+内容)+方法论+联系材料。

③哲学启示型:方法论+原理名称+联系材料。

2、为什么:①哲学依据(哲学原理);

②书本中的含义、地位和现实意义;③归纳材料,提炼要点。

3、怎么办:①含义;

②书本要点;③提炼材料,作为要点。

4、谈认识、谈看法(辨析题):①下判断(正确、错误和不科学);

②正确的部分要论证(运用正确的哲学道理);③错误的部分要纠正(a、摆出正确的道理内容;b、指出错误的实质及危害);④总结一个正确的结论。

政治学科解题方法(政治常识)(关键是分清主体和客体,答题思路:原理依据+联系材料+现实意义+客体)

1、是什么:原理依据+分析材料

2、为什么:①国家机关(政府):a.国家性质;

b.职能+原则;c.宗旨(国家机构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d.现实意义:推动民主政治建设、构建社义和谐社会。

②党:a.性质和宗旨;b.地位、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c.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体联系);d、现实意义(,构建社义和谐社会;密切党同人民联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执政地位)

③国家:a.性质;b.义务(职能):维护人民的权益;c.原则。

④人民:a.关系(和谐、统一);b.地位、权利与义务;c.原则。

3、怎么办

①按国家机关:立法机关(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相关法律)、行政机关(职能+原则+指导思想)、司法机关。

②党:a.地位、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b.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c.指导思想。

③国家:义务(职能)+原则;④人民:义务+原则。

4、国际问题

①分析国际形势: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当今时代的主题(霸、强、国际新秩序);国际竞争实质;世界格局;主权国家的权利与义务(易忽视);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我国的对外政策和职能。

②我国对外活动:对外政策和对外职能+国际背景+意义

a.对外政策(名称、决定因素、基本内容);b.对外职能;c.对我国和世界的意义(现实意义: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d、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5、政治意义

①现实意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义和谐社会;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建设服务型政府。

②对内职能: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当家作主的地位;促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政治文明);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和荣誉。

③对外职能:

a、我国: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形象;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维护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b、世界: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促进世界多化趋势,国际关系民主化;维护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