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产业发展对策(合集7篇)

时间:2023-05-28 09:31:16
产业发展对策

产业发展对策第1篇

一、发展现状

——产业规模有了新扩张。柑桔总面积达到30万亩,其中结果面积18万亩,年产量2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以上。全市20个乡镇232个村中,有13个乡镇168个村种植柑桔,千亩以上的村(场)有66个,产量100万公斤以上的村(场)有72个,面积2万亩以上的乡镇有5个;畜牧业在大力发展生猪的基础上,以丹江口福润禽业公司3000万只肉鸡加工项目为龙头,突破性发展肉鸡养殖,建成鸡舍15万㎡,年出栏百万只以上养殖小区3个,发展万只以上养鸡户273户,建成种鸡场4个,2007年出笼肉鸡203.22万只;巩固扩大了丁家营、均县镇等6个养猪小区,年出栏20头以上的养猪大户2151户,50头以上的243户,100头以上的27户,500头以上的11户,2007年全市猪肉产量突破1800万公斤。肉牛建设完成了2个年育肥百头以上的小区;水产业以创建水产大县(市)为契机,实现放养面积达到33.5万亩,其中人工精养面积11万亩,预计20*年水产品产量7万吨,水产品产值超过7亿元;中药材种植面积2.5万亩,初步形成了“北草南木”的产业布局。

——良繁建设有了新突破。柑桔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项目通过国家农业部立项审批,进入实施阶段。市良种场无病毒柑桔良种采穗圃已建成投产,柞蚕原种场和凉水河油坊沟柑桔良繁基地发展良种容器育苗150万株。畜牧产业新建4个种鸡场,存笼种鸡5万套;引进种猪150余头,在石鼓、习家店、土台建生猪繁育场三个。水产业培育出了汉江鲌鱼、鳡鱼等一批优良品种,苗种繁育场由过去的三家发展到六家,有两家私营名优苗种繁育场建成投产,均州水产良种建设基本完工,继鲌、鲈、鲶鱼实现规模化繁供之后,鳡鱼、鳜鱼也实现种苗批量供应。全市孵化水花2.5亿尾,培育夏花鱼种1.5亿尾,生产大规格鱼种11090吨。

——标准化生产有了新提高。柑桔积极推进生态果园建设,高标准建设以蔡家渡果园场、玉皇顶果园场为核心,建成了一批生态果园示范区,全市新建精品果园580亩,加强了农业投入品的监管,推广病虫综合防治技术,继续深入开展了柑桔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生物药、有机肥、桔园生草、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标准化生产技术在核心示范区的应用普及率达80%以上;水产业开展了标准化养殖技术推广,以名优鱼网箱养殖为重点,推进了滤食性网箱、名优鱼网箱、库湾养殖、池塘精养、小龙虾养殖和库区银鱼增殖重点基地建设。

——科技服务有了新举措。在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上,按照“以钱养事”新机制要求,柑桔产业根据区域布局新组建六个柑桔区域技术服务中心,加大了技术服务力度,今春结合冻后恢复,实现了柑橘技术培训全覆盖;畜牧产业成立了肉鸡养殖技术服务中心,并在江南、江北、城区分设三个服务部;水产、中药材也相应成立了技术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了产业科技服务体系。结合科技入户,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生产技术培训,今春以来累计培训农民27000多人次,印发科技资料27500册(份)。柑桔、畜牧、水产继续与华农大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科技协作,分别邀请华农大专家教授多次来丹开展技术培训讲座,收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龙头企业建设和品牌创建有了新进展。畜牧以福润禽业公司为龙头,带动了种鸡场建设、养殖小区建设和合作社建设,市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支持肉鸡产业发展,肉鸡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柑桔产后商品化处理快速发展,市场建设不断加强,全市目前有柑桔产后商品化处理生产线19条,20*年共分级、打蜡柑桔2000多万公斤;以土台乡、习家店、凉水河油坊沟等为重点的一批柑桔交易市场形成了较强的辐射带动力。水产业博奥、君发、柳氏风味鱼三家加工企业扩能改造,提档升级,丹江口水库无公害产地及12个品种无公害产品已取得认证,“丹江口白鱼”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已申报国家质检总局,有机水产品认证已经申报,博奥水产公司“好鱼轩”系列加工产品获第四届中国武汉农博会金奖。水产品加工、名优苗种繁育企业注册了“丹江”、“汉丹”、“好鱼轩”、“鱼行天下”等品牌,在当地及周边已较有影响。目前,我市有一定规模的本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9家,其中省级2家,十堰市级15家。

——合作组织培育有了新起色。柑桔成立了6个柑桔专业协会和5家专业合作社,在柑桔销售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肉鸡成立了福星禽业合作社,在技术培训、饲料供应、鸡苗投放、成品收回等方面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水产新成立了4家渔业合作社,在名优鱼养殖、标准化生产示范等方面发挥了示范作用。

二、问题与思考。

应当清楚地看到,近年来,我市农业产业化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先后引进了农夫山泉、雨润公司、阿里山公司等知名龙头企业,培育了博奥水产、柳氏风味鱼等一批民营加工企业,初步形成了五大优势产业、六大特色产品格局,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凸现,产业化经营体系初步形成,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差甚远。

1、产品标准质量不优。质量安全意识淡薄,品牌产品少,标准化生产程度差,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不够,名优果、名优茶、名优鱼与福建及我省宜昌等地相比有明显差距,如:永春芦柑优质果品率达80%,宜昌蜜桔优质果品率达到69%,我市柑桔优质果品率达不到30%。

2、优势产业效益不高。一是第一生产车间科技含量低,产量和品质不高,生产效益低。二是产业链条短,如柑橘产业,没有深加工企业,产品仅靠鲜销,市场风险大,产品附加值低。三是加工企业自身实力不强,产品研发和创新能力低,市场转化慢,产品好的不多,多的不好,经济效益不高。

3、龙头企业拉动不强。我市龙头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带动能力弱,生产基地与加工企业、市场销售还不能有效对接,没有形成好的产业链条。我市柑桔面积30万亩,但与农夫山泉生产要求不对路,又没有其他饮料加工企业,只能鲜果销售,产业效益不高。引进的雨润肉鸡加工企业,由于技术、资金等原因,肉鸡养殖产业相对滞后,不能满足企业需求,难以带动农民增收。

4、产业文化挖掘不够。茶圣陆羽、桔颂作者屈原都是湖北人,但我们知之甚少,却被福建人广泛宣传应用,为福建特色产业增辉添彩。我市的武当道教文化和汉江水文化市场潜力很大,有待挖掘和开发。

5、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支农资金整合难度大,使用效率不高,投入优势产业的项目资金十分有限;社会资金,包括金融部门支持产业发展的投资不够。

三、对策与建议。

1、必须用工业化理念和产业化思路发展农业。先进地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其实质是政府将先进的工业经营理念如规模经营、标准化生产、市场导向、品牌营销等,用于指导发展农业,以工业化为推动力量克服小生产的缺陷,通过行政和市场双重推动,使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逐步实现农户与现代技术的对接、与大生产的对接、与大市场的对接。我市在农业发展中,也要树立用工业化经营方式推动农业发展的理念,不断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农业富民、农业富市的目标。

2、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优势产业开发。就是依托资源优势,高标准规划,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咬定目标不放松,一届接着一届干。针对我市现有产业,应集中领导精力、集中项目资金,重点支持发展柑桔、畜牧(肉鸡)、水产产业发展。做到一个产业、一个领导、一批项目、一笔资金、一抓到底,连片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提高产业竞争力。要大力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进一步扩大规模经营。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经营等新机制,鼓励种植大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创新流转形式,发展规模农业。要精心谋划科学定位,因地制宜地走“—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专业化发展之路。

3、必须重视培育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扶持其做大做强。按“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严格执行市委、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从土地、金融、保险、税收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让利农业龙头企业,支持农夫山泉、雨润公司、阿里山公司等龙头企业及博奥水产、柳氏风味鱼等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有助于完善,提高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同时,鼓励发展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减少农民的市场风险。在此基础上,设立龙头企业专项基金,并为龙头企业的发展专门制定和出台规范性的政策文件。有关职能部门要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规范的服务;执法部门要文明执法,对龙头企业实行挂牌保护,禁止“三乱”,做到“零干扰”,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4、必须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我市有武当名山、汉江秀水、中国水都等特色资源,发展潜力很大,要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必须在招商引资上下功夫。一是利用现有基地资源,精心编制项目,积极“走出去”,大力向外推介我市柑桔、水产、畜牧、茶叶、旅游等特色产业,吸引外地业主投资建厂。二是组织本地企业与外地实力雄厚的企业进行产业对接,合作建设龙头企业。千方百计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品牌嫁接改造本地农产品加工企业,千方百计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三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利用我市台湾农民创业实验园的招牌,争取政策和项目,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大型农产品交易会、投资贸易洽谈会,广交朋友,招商引资,开拓市场。

5、必须加强开拓农产品市场。农产品销售难、价格低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福建农业发展的模式和经验告诉我们,开拓农产品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是农业农村工作地一项战略任务。要借鉴先进地区的做法,充分发挥现有龙头企业作用,积极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市场开拓活动,加快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农产品市场网络,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形成市场+龙头+基地+中介+农户的经营模式,促进和带领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引导和鼓励种植大户、销售大户和“以钱养事”的农业科技人员有机联合,组织新型合作社,切实搞好农产品的科技指导和市场销售。同时,积极培育新型市场主体,探索农业院校及科研院所以股份合作方式参与我市牲畜、水产、柑桔等合作社建设,促进共同发展。

6、必须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是当今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在这一方面,我市还处在起步阶段,无论是认证产品种类、产品数量,还是认证体系、认证的档次,以及基地或企业的规模,我市的差距还很大,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否则我市的农产品难出市门。必须下决心、下力气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内在质量,积极引进新技术、新产品、新项目,扩大试验、示范和推广,大力发展符合市情特点的农业产业,搞好玉皇顶精品果园、青莫高效茶园和新港农副产品加工园建设,加快名、优、新、特作物品种和水产、畜禽良种的引进推广,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产业发展对策第2篇

【关键词】林业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

在当前我国贵州省等地区已经相继实施林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并且通过对实际应用效果可以看出,林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对林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分析,不仅有利于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良好的带动性作用,而且还能够为当地人民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虽然贵州省在当前林业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我国其他一些省份或者是地区相比,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这种情况下,结合贵州省现有的林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借鉴一些其他地区比较良好的发展模式,对林业资源如何科学合理的利用进行分析。这样不仅有利于为贵州省的林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而且还能够促使林业产业集群模式的应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1林业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分析

虽然当前贵州省在我国现阶段林业产业竞争中处于中等水平,但是在该省份意识到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重要性的时候,其本身在林业产业的发展上,也逐渐呈现出上升趋势。通过对贵州省的林业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可以看出,该地区的产值每一年都在上升,其本身在林业产业发展结构上也逐渐朝着合理、科学的趋势发展。特别是在实践中一些特色林产业已经能够在地理上形成具有其本身独有特色的集群态势,比如森林生态旅游业、森林食品加工行业等。除此之外,在针对林业产业集群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时,本文主要是根据林业三大产业对其进行划分研究。

2林业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贵州省在林业产业集群模式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并且其本身的发展势头也一直保持良好的状态。但是不可否认,在当前林业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各种问题,对其本身现阶段的发展会造成一定的阻碍性影响,同时还会对未来发展产生影响。通过对现阶段林业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当前主要对其能够产生影响的因素是企业自身的生存、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与林业产业集群提供的培育、成长环境相互之间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联系[2]。市场需求是林业生产和再生产的基本动力,也就是说利用市场消费可以促进林业产业发展。但是当前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对林产品的需求结构越来越多样化,不仅要求质量、安全等一些基本要素能够符合人们的需求,而且还要能够体现出一些个性化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就意味着贵州省的林产品市场已经逐渐从卖方主导的市场转变成为以买方作为主体的市场。为了在市场中获取到相对应的生存机会,林业企业就会逐渐选择分工或者是以合作的模式作为主要经营模式[3]。林业产业集群模式的应用正是为这种分工合作模式提供了有效的保证,这样不仅能够从根本上促使林业经济市场环境在实践中得到完善和优化,而且还能够最大限度为林业产业集群的稳定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保障。

3林业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

3.1加快技术创新,培养多层次人才

在当前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林业产业集群想要得到有效稳定的发展,创新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针对贵州省现阶段的林业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当前技术的创新非常重要,同时要加强对多层次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在当前林业产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形势下,企业相互之间的优胜劣汰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常态,企业如果在这之中没有占据有利位置,就会被一些实力强的企业所淘汰[4]。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贵州省林业企业要意识到人力资源在其中的重要性,为人才提供更多可以接受培训的机会,这样能够为贵州省林业产业集群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性作用。

3.2科学规划布局,分类引导,促使林业产业集聚

林业产业集群模式在规划以及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与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结合,这样才能够保证集群模式的应用具有有效性和针对性。产业集群模式在具体落实中要求与其相关的企业要针对某一地域进行集中操作。在这一前提条件下,政府应该从战略的角度出发,与贵州省的林业发展情况进行有效结合,制定出科学合理并且符合实际要求的林业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与此同时,将林业产业集群作为贵州省林业产业发展战略制定以及实施过程中的重点部分,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并且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在对贵州省林业产业集群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和布局的时候,要对企业与生产资源相互之间的成本进行综合性考量,尽可能在实践中能够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5]。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周围的一些社会经济、城市建设、配套基础设施等一些因素进行考量。这些因素在林业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影响意义,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因素的存在和未来发展趋势能够直接对产业集群的形成、甚至是扩大产生影响。

3.3优化投资环境,搭建林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有效平台

为了促使贵州省林业产业集群未来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前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级政府要意识到林业产业集群的重要性,同时要强化服务意识,并且在实践中要尽可能对投资环境进行完善和优化。政府要在实践中与贵州省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结合之后,构建林业优势产业集群培育以及具体推进实施的机构,这样不仅能够有利于对贵州省内部的一些林业企业起到良好的协调性作用,而且还能够为省内的一些林业产业发展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在该平台的构建以及具体应用过程中,能够对林业产业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性作用,同时还能够与集群发展模式进行有效结合。在这种情况下,随着平台的深入,能够逐渐将其作为林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一种动力机制。这样不仅能够从根本上促使贵州省林业产业集群模式得到有效的推动发展,而且还能够为贵州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提供基本性保证。在保证林业发展的基础上,能够实现贵州省经济的发展,促使林业企业在其中也能够获取相应的经济效益。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针对当前贵州省林业产业集群现状进行分析时,可以看出其本身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受到部分因素的影响,导致其本身的发展被制约。针对这一现状,贵州省政府要与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结合,特别是要将林业发展战略计划作为基础,与林业产业集群模式进行有效结合。这样不仅能够有利于贵州省林业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而且还能够从根本上为林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与此同时,在实践中要积极创新林业产业集群模式,在保证与时俱进的基础上,能够实现林业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彦如,李学术.基于区位商视角下的云南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02.

[2]邱晖,杜忠连.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15,09.

[3]李铜山,杨绍闻.论现代农节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对策取向[J].中州学刊,2017,04.

[4]郭印,王雪超.辽宁工业产业集群创新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0.

产业发展对策第3篇

福建省动漫产业尚在起步发展期,目前小企业较多,以作坊式的加工模式接单动画片业务为主,自主研发产品还比较少。20世纪末21世纪初,福建省政府加大了对动漫的扶持和引导力度,使动漫产业呈良性发展。在2009年至2013年间,共有186部(95255分钟)动画电影(电视剧)获得国家广电总局发行许可,审核通过的比例超过了65%,年均自主研发的游侠产品也高达30款,特别是福州动漫产业基地国产电视动画片生产情况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名列前茅。近三年,福建省动漫游戏总收入分别为102.4亿元、136.2亿元、170.37亿元人民币。2014年第二、三季度推荐27部国产动画片目录中福建省就有5部作品。目前,福建省的动漫企业有150多家,从事动漫行业的工作人员接近20000人,生产产品包括了漫画出版、手机动漫和游戏、网络游戏、闪客、2D和3D动画等。福建动漫产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福建省动漫产业采取“政府主导、园区集聚”的发展模式,以福州动漫产业基地、厦门软件园为核心的动漫产业集群逐渐成熟,带动周边城市的动漫产业发展。现阶段,该省的动漫产业发展机制主要分为外部支持机制和市场运营机制。在省委和政府的推动下,省内的多个城市,如厦门、福州不断推出了新的优化政策,给当地的动漫研发、创新及时、培养人才等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对促进全省和当地动漫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在此基础上,还着力打造长乐海西动漫之都、厦门国家动画产业基地等重要动漫产业的发展平台,为了全省动漫产业的崛起奠定基础。

二、福建动漫产业发展机制的SWOT分析

(一)福建动漫产业的发展优势1.经济实力雄厚福建处东部发达沿海地区,有良好的国家政策支持,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GDP总量和人均GDP均排在全国前列。同时,福建的侨乡众多,有雄厚的民间资本,给动漫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促使动漫企业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促进全省动漫行业的快速发展。2.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福建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福州三坊七巷、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泉州老君岩、湄洲岛妈祖文化、古田会议旧址等历史文化资源,郑成功、林则徐、朱熹等历史文化名人都为福建省动漫的创意提供了丰富的题材,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具有明显的民族地域特色,充分挖掘这些文化资源,对动漫设计师创作出富有特点又不失文化内涵的作品和产品有重要作用。3.基础设施完善福建的通信基础设施在国内一直位居前列,有先进的数字电视网络、IP宽带网,中国移动的“全国手机动漫游戏研发运营基地”也在该省设立。同时福建的交通发达,高铁、高速、港口、航空等均发展迅速,为福建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4.地理优势福建作为海西发展战略的主体,东接台湾,南承珠三角,北靠长三角。尤其是闽台之间隔不断的血肉亲情,使得福建在对台交往中有着先天优势,成为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加强两岸文化交往的重要基地。福建对于台湾动漫产业的承接互惠互利。这不仅从经济上发挥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势,节省运费、沟通成本,更从感情上使得闽台交流更进一步,这将为两岸合作创新带来崭新局面。5.传统产业优势福建有丰富的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而且轻纺工业较发达,生产加工类企业众多,如鞋类制造、玩具、文化用品、食品、服装饰品、工艺品等,福建拥有的这些产业优势,成为动漫游戏产业相关衍生产品开发生产的有力的产业配套。

(二)福建动漫产业的发展劣势1.发展规模小当前福建省的动漫企业主要集中在厦门和福州两市,且这些企业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加工的企业居多。即使有原创企业的存在,但是这些企业的盈利模式单一,主要以政府的补助、电视台播出的收入为主,通过自主研发产品获取的收益较少。2.投融资渠道狭小动漫产业的高风险、高投入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的空间。以动画片为例,完成一部动画片大概需要投入百万或千万的资金,拍摄时长至少要一年以上,耗时耗力。即使完成拍摄,盈利也很少,甚至都收不回成本,给企业后续的制作带来了很大阻力,投融资渠道有限,产业链断裂。

(三)福建动漫产业的发展机遇1.市场广大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竞争在国家竞争力结构上的地位日益突出,动漫具有传播范围广、易于接受的特点,是国家文化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给福建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我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加大了人们对精神文化财富的需求,动漫产业的受众群体较为广泛,将会有很大的市场。2.政策利好国家不断出台的政策对福建省动漫产业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机遇。尤其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出台,必将推动福建动漫产业的发展。同时,福建省委也出台了一些政策,为全省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优惠政策。

(四)福建动漫产业的发展威胁1.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知识产权是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和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如果一家企业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研发出了一个产品,但是还没等到上市就被盗用,这将严重挫败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和研发动力,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目前,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虽有发展,但仍不够完善,研发组织及个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较淡薄,这将成为福建省动漫产业发展的一个潜在威胁,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整体力度还有待提升。2.地区竞争日趋激烈福建省动漫产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与国内一些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如北京、广东、上海等。除了要面对国内这些先进地区的竞争压力外,还要面对国外的强大竞争,尤其是日本、韩国等邻近国家。可见,地区竞争是福建动漫产业发展的重要威胁。

三、推进福建动漫产业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扩大动漫产业投融资渠道福建大多数的动漫企业都经历过承接外包、外加、代工等运营创收模式,盈利能力不足,难以积累足够的创新研发资金,严重制约新产品的开发。原创动画不仅制作成本高,而且所需技术力量和人才需求甚严。福建动漫产业要实现初级阶段的快速升级发展,除了企业自身的努力和政策支持,还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所以,就需要政府搭台牵线引导,促进多元资本介入,实现多渠道的融资,以期达到以资本为链接,让各界人士关注并参与动漫产业发展,转型升级、跨行业、跨地区协同整合动漫产业资源,打造动漫产业链。

(二)完善动漫产业链动漫产业链包含前期创新研发、中期生产制作和后期营销推广三个环节,三个环节连贯发展才能实现完善的产业链。跨界整合是必由之路。整合行政、科研、企业、金融等多元资源,基于福建动漫产业现状,分析短板,在跨界中优势互补,寻求突破,打造新的、有序合理的、贯穿整个动漫产业链的生产流水线。

(三)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促进动漫产业稳固发展,提高动漫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企业而言,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如果企业自主研发的技术和产品被别人盗用,不仅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会严重打击企业职工的工作动力,阻碍企业的发展。所以,建立完善的动漫知识产权维权机制是当务之急,福建应该在加强宣传教育的同时推出系列措施,将提升动漫企业和个人创作的自我保护意识与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同步进行。

(四)大力推动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要大力推动动漫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特别是要不断地推动省内主要动漫基地的建设,完善福州、厦门两个基地的设施和服务。同时要加大对全省内有潜力发展动漫基地地区的政策、经济、技术等投入,要做好对各个基地的考察,做好规划,以免出现重复建设的现象,浪费投资。

(五)构建完善的原创动漫品牌产品为了推动福建动漫产业的发展,实施品牌战略,构建完善的产业链是必要的。品牌建设和产业链的构建相互影响,品牌建设提高前期动画产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同时,还能扩大后期动漫衍生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进而推动产业链的构建。产业链的构建,尤其是动漫衍生产品的营销,在回收前期动漫产品制作成本的同时,还能为以后建设品牌产品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和技术保障。

(六)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鼓励动漫企业与高校紧密协作培养人才,协同高校共同优化动漫专业的专业设置,促进高素质的复合型动漫人才培养。对高校而言,必须重新认知和明确动漫专业的正确定位,不断调整和优化动漫专业的设置。同时,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实现“校企合作”,如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并取得较大成果的动漫产业“项目实战课程”。

四、结语

产业发展对策第4篇

关键词:游艇产业;海南;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海南游艇产业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收录日期:2012年3月12日

游艇产业在发达国家历经30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游艇制造业和服务业互动发展的完整产业链。近年来,中国游艇业兴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开始加快游艇产业发展。与西方以游艇销售为经营核心不同,中国游艇业的发展偏重与旅游、房地产等行业联合,以游艇租赁旅游为经营主体,依托游艇消费业发展的游艇产业模式。国际旅游岛建设意见出台以来,海南游艇产业快速起步,企业投资规模日渐增大。但目前海南游艇经济以租赁、观光为主,游艇拥有量远低于发达地区平均水平,经营模式过于追求高端,消费市场过于狭小。本文将结合海南的区域经济特点对当前海南游艇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提出几点认识。

一、海南游艇产业结构及其发展现状

(一)海南发展游艇产业的优势。游艇产业对环境依赖性强,需要适宜的气候、广阔的水域和配套的水岸设施。而海南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与海域环境等都非常适合开展驾驶游艇出海垂钓、潜水观光等活动。海南地处热带边缘,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25.5℃,海水年平均温度23℃,光热条件优越,水域温度适中,温差较小,符合游艇生产15℃以上温度的标准和要求,特别是对生产游艇玻璃钢原料和在海面试航检测非常有利。同时,海域面积广阔,水质优良,大部分监测海域水质处于清洁状态。海南海岸线长约1,500多公里,沿岸84个港湾可开发成港口码头,常年可开展户外休闲项目。目前,海南游艇码头大多位于海口和三亚的港湾度假区,知名酒店集群相当密集,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相对完善,自然风光优美,热带风情浓郁。

同时,海南地处中国大陆最南端,近傍香港,遥望台湾,内靠我国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外邻亚太经济圈中最活跃的东南亚地区,具有良好的空中、陆地、海上一体的交通网络体系,这些优越的环境区位十分适合游艇产业的开发和消费。未来海南水域开放政策进一步放宽,将有利于联结游艇产业的交通区域网络,形成东南亚游艇产业集群。

游艇业发展不如汽车等行业迅速,除环境约束外,主要是由于游艇业长期缺乏游艇出入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2010年海南出台的《海南省游艇管理试行办法》(简称《试行办法》)是中国第一部专门规范游艇产业发展的地方性规章,简化了进口游艇的检验手续,放开游艇登记户籍和外资比例限制,实行全国通用的游艇驾驶员证书制度,认可境外游艇驾驶员证书,简化游艇进出口岸海事手续的办理,对外国籍游艇进出海南省口岸不实行强制引航,解决境外游艇入境后适航性问题,鼓励境内制造的游艇在海南出口境外。这为游艇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性体制机制保障,并将促进海南的游艇购置消费增长。此外,依托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有利背景,海南享有26国免签证、境外游客离岛退税、国人离岛免税等诸多优惠政策,将对游艇消费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

(二)海南游艇产业结构现状。作为经济高端化、消费现代化的代表产业,完整的游艇产业链包含研发设计、制造销售、驾驶培训、旅游等几十个相关配套产业,具有高回报和强带动性。大连、上海、青岛等地早从20多年前开始制造游艇,海南游艇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规划已着手编制,相应配套的码头、游艇会等项目正在逐步建设和完善,经济总量相对较小,产业结构框架逐渐清晰。

从游艇制造业来看,中国游艇制造自主研发能力较低,游艇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制造能力尚显薄弱,海南本土缺乏传统的造船技术优势,加之投资门槛高,发展相对缓慢。但由于游艇的进口关税高昂,且需要长期的本地化售后维护,因此海南引进国际知名游艇企业合资,高起点生产游艇具有竞争优势。2010~2012年间游艇制造业在海南的投资已有海南海航与台湾杰腾在洋浦制造游艇项目,以及海南金鹿集团与Applause Yachting Group Pty Ltd合资的海南金澳游艇有限公司项目。海南游艇制造业依靠国际知名游艇制造商的技术与品牌优势,生产的游艇比一般标准游艇的制造业质量更为可靠,兼具更高的附加值。

从海南自身的条件和特点来看,游艇经济发展重点是游艇消费服务业及其关联产业,这也抓住了游艇业的核心。因此,游艇消费及辅助服务业在海南的发展则更为迅速。海口连续举办两届游艇经济论坛,海口与三亚分别举办了国际游艇展览,海口与三亚已成国内游艇热门城市,为海南游艇产业营造了较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截至2011年底,海南已建成三亚鸿洲、海口美源、海口新埠岛、三亚亚龙湾等4个国际标准游艇码头,共372个泊位。目前海南省已有35家游艇俱乐部游艇会、260多家与游艇相关的企业。

(三)海南游艇产业的发展

1、海南游艇活动量渐增。从游艇拥有量和活动量来看,海南游艇业逐渐呈现活跃的态势。目前海南登记的游艇有36艘,其中一半是2010年登记的境外游艇。同时,据统计,2010年海南进口游艇数量居全国首位,进口额为2378.97万美元,同比增长894.28%;进口数量为48艘,同比增长433.33%。2009年海南进出境游艇仅14艘次,而根据海南省边防检查机关的统计资料,2010年11月1日至2012年2月17日,海南省边防检查机关共检查出入境游艇177艘次,其中入境(港)117艘次,出境(港)60艘次。游艇出入境活动整体数量偏少,但活动随着硬件设施的改善和政策效应的不断显现,出入海南的游艇将不断增加。

同时,海南从2008年起在海口和三亚开展游艇驾照培训和考核,目前已有200多人拿到游艇驾证。考试学员从企业高管阶层逐渐过渡到公司普通职员,呈现平民化趋势。

2、海南游艇产业投资升温。游艇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游艇码头、俱乐部、景观水系开发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海南岛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投资商建设游艇产业的配套硬件。

海南省游艇码头起步较晚,目前全省拥有游艇码头数量约为400个,包括琼海为博鳌亚洲论坛在博鳌东屿岛及万泉河口周边建有的少量游艇码头。部分旅游度假项目、房地产项目包含小型游艇会,拥有少量豪华游艇供游客消费。全省规划并进行前期工作的游艇码头项目逐渐增多,例如三亚凤凰岛游艇码头、三亚半岛帆船港游艇码头、龙沐湾游艇码头、文昌高隆湾游艇码头等一系列游艇码头项目为海南省游艇码头建设的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游艇专有码头工程已遍及海南5个市县,全省在建的码头已经有1,500多个泊位。“十二五”期间,全省沿海各市县规划建设的游艇码头达到13,500个。

游艇消费服务各项职能主要由游艇俱乐部(又称游艇会)承担,海南游艇俱乐部建设和管理渐成规模和体系。石梅湾游艇俱乐部、清水湾游艇俱乐部、博鳌中信游艇俱乐部等项目相继上马和开工建设。目前,海南规范的游艇会主要采取会员制经营模式,以岛外游艇拥有者为主,兼顾游艇租售、观光租赁、会所休闲、保养维修等综合性业务。这种经营发展既满足高端消费群体对游艇水上运动的热爱和部分旅客观光体验休闲的需求,也为企业高管等阶层人士在社交和商务服务方面填补了海南海上娱乐休闲业的空白。

二、海南游艇产业发展瓶颈

(一)消费市场普及率过低。目前,海南游艇制造业现阶段处于萌芽期,试水投资的两个游艇制造项目建设相对缓慢,尚未进入销售运营阶段。这主要是由于游艇购置尚未成为民众的显性消费需求,有待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相反,游艇消费业的发展却比较迅猛,游艇俱乐部和游艇码头的建设项目在两年间成倍增长。

然而,消费市场普及率过低却是不争的事实,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海南大部分游艇俱乐部呈亏损状态。一是由于海南游艇俱乐部基本上是旅游度假型收入,主要由岛外消费群创造。由于游艇造价昂贵,国内购买私人游艇开征10%的消费税,进口游艇超过40%的税收,真正触及游艇的人群尚在少数。目前国内潜在的游艇消费群体分布较为分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的北京、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海南整体经济实力不足,民众平均收入水平偏低,本土游艇消费几乎为空白,普通大众消费游艇服务能力不足;二是游艇消费群体主要为企业,以三亚为例,登记在册拥有游艇的企业共有47家,游艇总数达到340多艘,但所有游艇全部是企业所有,无一是注册个人名下,与国际上私人游艇的普及程度之高形成反差。

此外,受到境外自驾游艇入境或入籍登记手续繁琐、境外游艇停泊点或海上活动区域制约、境外游艇入境卫生检疫程序等方面影响,海南目前难以开拓境外游艇消费市场,消费群体结构主要为企业多、个人少、岛外多、本土少、无境外消费者的不均衡格局。

(二)经营质量有待提升。海南游艇俱乐部运营情况不乐观,不仅与市场消费普及率过低有关,也与自身经营模式缺乏创新、服务质量偏低有关。

目前,国内游艇俱乐部的建设、验收、运营等缺乏具体的标准或指导意见,国家未出台验收标准。作为游艇旅游服务业的载体,游艇俱乐部质量参差不齐。海南绝大多数游艇俱乐部经营模式单一,长期依靠会籍出售、泊位租售求生存和发展。矛盾在于,一方面游艇俱乐部过于追求高端路线,不断提高会籍和泊位的租售价格,仅海口和三亚4家国际标准游艇码头,定位过于高端使得中产阶级望而却步,无法满足不同层次游艇消费群的需求;另一方面游艇俱乐部的建设规模尚小,游艇服务维修、培训、销售平台等功能尚不完善,且各个游艇码头不能共享资源,游艇的维护和补给要么选择返回所在游艇俱乐部,要么成本翻番,独立化经营使得游艇活动范围有限,公共码头缺失严重。

除游艇俱乐部经营不佳外,游艇码头的布局也不成熟。海南大部分游艇项目建设规模小,并不适合停靠大型游艇。同时,部分游艇码头依附于房地产项目,成为开发商为旅游地产项目增加高端元素的重要筹码。这些零星分布的码头大多为十余个泊位,形式灵活但缺乏完善的游艇维修、专业保险等服务,且只有房产业主才能享有。这种针对极少数消费群体的游艇项目,使得游艇的活动更为局限,游艇消费逐渐丧失活力。

同时,游艇制造和游艇管理维护都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从国外引进高端技术、制造和管理人才的手段并不能满足游艇企业长期发展,培育游艇业人才也成为游艇企业的难题。

(三)产业政策和规制缺位。2010年《试行办法》出台掀起了海南游艇热,游艇产业蓬勃发展。然而,游艇产业相关政策、规制不健全是限制海南游艇业发展的另一个主要问题。目前,行业监管存在的问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法规政策对游艇购置、牌照、航程等活动的限制过严,不利于游艇产业联动发展;二是对游艇码头和俱乐部建设规划、管理与审批缺乏规范。尽管《海南省游艇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对游艇安全管理问题进行了具体的操作条款规范,但游艇活动依然面临着诸多现实法规问题。由于我国船舶法尚未将商务船与私人游艇区分开来,购买游艇手续之繁杂非一般阶层所能承受。目前有关规定私人购买游艇时,需要同时具备船籍证书、所有权证书和国际证书,游艇必须经过检验发证、办理国籍登记才能航行。在我国船舶管理框架下,私人游艇即使在获得许可的专用水域内航行,也须通报当地的海事、航务及港监等部门,并经一定的业务协作才能出航,每经过一地的水域都需要海事部门的检验检查,且不对国内游艇开放港澳等周边地区水域。

同时,各市县游艇码头建设项目层出不穷,部分项目占用了城市生活旅游岸线,没有统一的行业主管部门审批管理。对游艇码头占用岸线的管理权限模糊,界限不清,少数高端地产项目能审批并占用城市公共岸线,岸线资源无合理有效配置,将影响未来公共游艇码头区域建设规划。不预留用于游艇公共码头建设的岸线、陆域等,将来一旦游艇产业蓬勃发展,将面临游艇无处停泊和下水的尴尬,这可能成为发展游艇经济的瓶颈。此外,有关依附房地产项目的游艇码头,尚存在是否实行一关两检、口岸服务,以及营业范围变更等行业监管的问题和隐患。

三、海南游艇产业发展对策

(一)培育游艇消费文化。对任何产业和企业而言,拥有市场和忠实的消费者是其确立竞争优势的根本保证。游艇市场极具潜力,但需求尚未得到有效挖掘。打破游艇贵族化误区,加强海洋文化教育和海洋意识培育,培育公众游艇消费理念成为当前重要任务。

游艇不仅是奢侈消费品,也应成为大众娱乐产品,可作为健康的户外运动载体和爱好航海的年轻人学习和实习的载体。据调查显示,国际游艇消费比较多元化,价格从十几万元到几亿元不等,既有超级豪华游艇,但更多的是中产阶层能承受的帆船、钓鱼艇、快艇、休闲艇,如豪华游艇的销量只占北美游艇市场的2.5%。因此,降低游艇制造成本,增加小型简易游艇销售成为游艇制造企业的出路。

同时,海南游艇消费业应借鉴欧美成熟游艇俱乐部的建设模式,在塑造与海洋文化相关的游艇休闲特色文化方面下工夫。政府应根据发达国家游艇产业的发展经验,规划和建设大量游艇公共码头,满足公众对40英尺以下中低档游艇消费的需求,大规模推广游艇水上休闲活动。

(二)引进差异化运营模式。根据国际经验,游艇制造业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产业利润主要来自具有技术和品牌优势的一些高附加值游艇产品,游艇制造贵在精而非多。海南游艇制造企业应当学习台湾模式,以高附加值的独特设计路线为特征,为客户做定制化的服务,走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道路。目前,引进国外知名游艇制造商合资,是制造企业快速成长的捷径,但自有人才的培育成为当务之急。游艇制造企业应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积极搭建产学联盟平台,实现船舶工程技术游艇方向的专业人才维续。

海南游艇会的运营应打破单纯的观光游览模式,组建价格相对低廉、面向中产阶级的运动娱乐型游艇会,可以通过团体包租、按时收费模式,吸引会员加入组织度假、娱乐休闲服务活动,与驾照培训、活动策划等业务公司开展合作,提供包括水上训练活动、游艇驾照培训、展览聚会、旅游摄影等活动,使发展定位差异化,经营内容丰富化。

此外,港澳地区的游艇会会籍价格及游艇维修保养费用相当高昂,港澳台毗邻海南省,航程较短。在水域政策逐步放开后,区域联网运营将成为游艇消费业发展的趋势,海南游艇码头若能提供周到及价格合理的服务,凭借海南的热带岛屿资源,将在未来游艇度假市场占据更广阔的空间。

(三)政策督促行业良性发展。政府应当坚持行业监管政策与扶持政策并重的原则,既要预防游艇项目投资盲目、过热,预防行业发展无序,也要适度放宽对游艇经济的相关政策,包括游艇的活动范围、游艇消费的税额等问题,引导游艇产业向良性发展的方向壮大。

从行业监管的角度来说,政府应建立健全统一的行业管理规范和标准,涵盖从设计、生产、检验、水域管理到消费税收以及人才教育等方面的管理体系和规范,推动游艇制造集约化,加强游艇码头、监控系统硬件设施建设,严格游艇码头、游艇俱乐部建设项目的审批,建立项目验收与开放标准。

从产业扶植的角度来说,政府应利用立法权优势、海南经济特区以及国际旅游岛建设政策等优势,制定和实行有利于游艇消费的政策法规,同时建立游艇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大众游艇文化培育,进一步简化游艇出入境手续,积极申请扩大游艇活动范围,加大国际合作的深度与力度,为游艇在海南周边海域活动以及游艇码头区域联网运营创造条件,逐步提高海南游艇产业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厉无畏,王慧敏.打造核心竞争优势――奉贤发展游艇经济的思考[J].上海企业,2006.11.

[2]曹惠芬.发展我国游艇工业的思考[J].船舶物资与市场,2000.4.

[3]王晓美.美国游艇业的发展及其借鉴意义[J].船舶工业技术经济信息,2005.9.

[4]程爵浩.游艇俱乐部的设计与运营模式研究[J].企业经济,2006.3.

[5]海南人民政府.海南省游艇管理试行办法.2010.

[6]陈国雄.深圳游艇产业火热背后现产业升级隐忧[J].世界海运,2009.3.

产业发展对策第5篇

承德迎来区位提升优势环渤海地区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经济发展速度成为中国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的第三经济增长极。区域内京津冀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以其强劲的经济实力带动了周边区域的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也必将促进城际间交通更加便捷、城市形象大幅提升、旅游要素逐步完善、旅游协作更加紧密。而河北省作为环渤海地区的核心区域,将借势发展,在休闲度假、邮轮游艇、会议会展、自驾车旅游等方面大有作为。承德的区位亦身处环渤海经济圈,加之地区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在承德旅游文化产业升级过程中注入上述旅游发展元素,能使承德旅游产业发展形成“造血”机能,逐步形成具有承德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体系。承德将逐步融入首都发展经济圈《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即将出台,标志着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将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北省是现代化农业基地和重要的旅游休闲度假区域,休闲旅游业将会得到政策支持优先发展。承德八县三区历史、人文景观密布,借力京津冀都市经济圈的辐射效应,大力发展休闲文化产业,将使承德旅游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代。

旅游产业发展使承德山区农民增收途径拓宽河北省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山区地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民生重任在肩,这些地区多为京津水源地,不宜发展工业,农业发展落后。以承德山区为例,围场、丰宁坝上等苦寒地区历来是河北经济贫困县,但是这些地区作为水源地来讲,生态环境相对较好,因此通过发展旅游产业,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乡村旅游、农业旅游必将成为增加山区地带贫困农民收入的良好途径。承德交通网络多元发展河北省20多条高速铁路和客运专线、30多条高速公路、3个机场正在加快建设,主要景区将全部通高速公路,阻碍河北旅游发展多年的交通瓶颈即将打破,全省旅游产业要素组织、配置和发展将发生巨大变革。承德依托此优势亦形成了“一环八射”的高速公路建设规划,机场及高铁建设也在稳步发展中,承德旅游交通和项目建设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一、面临的挑战

承德在河北旅游业发展良好前景的带领下,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问题及挑战。

1.从交通设施的便利程度看

河北省航空、海上客运交通滞后,航空方面,全省机场数量少,开通的航线较少,远程游客到达河北旅游多数要在北京中转;航海方面,秦唐沧地区虽然濒临渤海,但秦皇岛港、京唐港、黄骅港主要功能是为工业服务,缺少客运码头和配套服务设施。航空、海上客运交通滞后,严重制约国内远程客源市场和入境市场的拓展。承德地处山区,航空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更进一层,山区地带高速公路建设造价高,建设周期较长,无疑增加了承德改善交通基础设施的成本,对于欠发达地区的承德来说需要来自政府、企业等多方面的支撑。

2.从满足旅游市场需求的能力看

河北省与京津市场需求对接不够,面对京津旅游市场的巨大需求,河北省环京津地区观光产品多,休闲度假产品少,一般产品多,旅游精品少;由于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旅游服务设施、交通设施、信息平台与京津未能全面对接,影响了京津冀旅游一体化进程,前述影响承德旅游产业发展的因素表明,承德仍需进一步与京津冀旅游大市场需求对接,加快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及升级。

3.从旅游市场竞争能力看

河北省内的旅游业同时也面对周边省市的激烈竞争,河北毗邻京津,针对京津客源市场,河北旅游业不仅面临北京、天津自身发展旅游的竞争,也面临周边省份争取京津地区客源的竞争;面向中远程市场和入境旅游市场,由于北京的屏蔽作用,大大增加了河北省旅游产业和产品的增长成本,承德旅游产品与京、津、乃至河北省内的石家庄、秦皇岛等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相比,旅游产品缺乏独特的文化内涵,旅游产品的集成性差,相关产业链没有形成,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二、承德旅游产业优化与城乡居民增收的策略分析

在国家及河北省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良好背景下,承德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在全省统一的旅游业发展指导思想下,注重旅游产业要素的空间、结构开发,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旅游产业布局。《河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重点构建“一极、两城、两带、十二区”中的“两城”之一就是承德;“张承草原生态”为构建“两带”中“环北京休闲旅游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承草原生态度假区”将成为“十二区”中具有草原文化与皇家文化特色相融合,集生态、休闲、度假于一身的承德特色旅游产业聚集区。在专项旅游产品体系中承德将凭借八县三区的旅游资源打造集“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滑雪旅游、温泉旅游”五大特色的旅游产业体系;在拟打造的十条精品旅游线路中,承德独居四条:“京东旅游环线、京西北金三角之旅、长城文化体验之旅、滑雪体育休闲之旅”。可以说,承德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广阔,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黄金期和战略转型期,同时也是由旅游大市跻身旅游强市的战略攻坚期。抓机遇,迎挑战成为承德在国际、国内视野中张旭东,司红十/著山区旅游产业发展与城乡居民增收策略分析完成旅游产业的结构调整及优化升级,实现旅游产业科学发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明确指导思想及发展原则,抓准定位

以科学发展观、“大旅游”产业观、“构建休闲新生活方式”观、城市运营观为指导,将承德旅游产业发展与周边五省市区域发展相统筹,与全国旅游战略性调整相结合,扩大旅游市场需求,促进城市发展;以“优先发展,注重关联”为发展原则,发挥旅游业新兴产业的主导地位及关联带动作用,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保护,按照国际标准,以休闲产业发展为导向,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同时逐步完善旅游业的公共基础设施、旅游服务设施及其他公共服务体系。使承德“立足京津冀、辐射辽蒙、服务全国,面向世界”构筑“一心(京津冀旅游北门户集散中心。环京津地区度假旅游目的地)、一体(观光———休闲度假-体验三位一体)、两群(国际星级酒店、品牌酒店集群和高端运动休闲产业集群)、多眼(以会议、会展、论坛为中心的‘三会’和以“国际性节事、赛事为中心的‘两事’等眼球效应手段)、多业(构筑旅游产业向休闲度假产业群)”的多极支撑。复合型、国际化的山水园林和历史文化性国际旅游城市和绿玉目的地的目标得以实现。

(二)促进旅游产业优化,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政府决策及职能发挥的好坏直接影响旅游产业发展大政方针的制定、政策的执行,实施效果的良莠,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决策、协调、沟通职能,提供制度、资金、技术等相关保障,努力打造承德旅游产业的核心吸引物,促景区升级,构建特色产业聚集区,将皇家文化、佛文化、民俗文化、商业休闲文化有机融合,建设国际会议中心及标准化展览场馆。加大旅游接待设施的改造,使得旅游交通更为便利,旅游住宿星级提高,经济型酒店、青年旅社、自驾营地、农家乐家庭宾馆等有序发展,做大做强旅游餐饮品牌,继续打造大型文艺演出及实景演出,建设娱乐街区及旅游文化娱乐中心或基地,加大承德旅游管理业态的管理、服务力度。加大对于旅游业的市场营销策略,提高旅游公关服务的能力,构造良好的城市环境与氛围。以“塑造和推广旅游城市品牌形象、引导和促进旅游产业空间聚集、培育休闲度假为主导的产品体系、完善面向国际的接待服务设施”为四条主线,形成“区域竞合和错位发展,以城镇为依托,以旅游产业聚集区、旅游景区(点)为载体,通过点轴结构,以点串线、以县为网”的“一带(京———承———围国际旅游发展带)六轴(‘承———隆———围’北部旅游城镇发展轴:行宫文化、温泉养生、草原度假为特色;‘承———丰’西北部旅游城镇发展轴:草原度假、滑雪运动;‘承———滦’西南部旅游城镇发展轴:长城文化、户外运动为特色;‘承———兴’南部旅游城镇发展轴:山水休闲、乡村旅游为特色;‘承———宽’东南部旅游城镇发展轴:生态商务度假、乡村旅游为特色;‘承———平’东部旅游城镇发展轴:以契丹文化、乡村旅游为特色”)、一心(建设一个国际旅游中心服务区)八簇”(围场皇家旅游度假聚集区、丰宁草原生态度假聚集区、隆化———承德行宫文化休闲聚集区、温泉度假聚集区、滦平长城文化休闲聚集区、兴隆山水休闲聚集区、承德———宽城商务休闲聚集区、平泉辽河源契丹文化休闲聚集区)的产业互动发展机制。在政府的强力保障及统筹规划下,承德旅游产业结构将得到整体的实质性提升,城镇居民增收有望,承德民生建设更上一层楼,这也是旅游产业发展反哺民生的体现。

(三)构筑“形神具备”的旅游文化内核,加强人才引进及培养,培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产业发展对策第6篇

一、青岛服装产业发展现状

青岛服装业门类齐全,配套产品多,产业链较长,基本形成了上中下游相衔接的产业体系,已涌现出一批骨干企业和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目前,青岛服装业主要从事出口订单加工,处于加工集聚的初级阶段。2005年青岛市规模以上服装业企业512户,完成工业总产值321亿元,同比增长27.6%;完成工业增加值90.07亿元,增长26.03%;实现销售收入293.75亿元,增长22.49%;产销率97.65%,增长0.84个百分点;实现利税12.17亿元,增长9.52%;实现利润6.45亿元,增长5.91%;纺织品服装出口创汇34.92亿美元,增长11.3%。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青岛服装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具体表现在:

第一,优势企业集团的支柱作用。优势企业集团加强结构调整、内部管理、市场开拓和产品与技术创新,在行业中发挥支柱作用,拉动整个服装业行业生产稳步增长。2006年即发集团完成工业总产值31.63亿元,增长31.9%;中泰集团5.36亿元,增长42.4%;喜盈门集团15.12亿元,增长31.3%;环球机械公司4.48亿元,增长35%;颐和针织公司3.66亿元,增长46.8%;联创公司2.90亿元,增长49.9%;大农服装公司3.04亿元,增长52%;红领集团3.13亿元,增长68.5%;雪达集团3.39亿元,增长38.2%;凤凰印染公司3.64亿元,增长23.1%;华金集团1.69亿元,增长23%。

第二,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优势。服装业企业通过引进外商投资企业,利用国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研发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喜盈门集团引进青岛盈诚纺织品有限公司等6个外商投资企业,其中盈诚纺织品公司具有年产床上用品200万套、服装500万套的生产能力;中达化纤有限公司扩建PA6POY民用纺丝线,年增加生产能力1,000吨;即发集团与日本东丽公司合资针织印染面料项目,开发新型高档针织外衣面料;青岛凤凰印染有限公司与香港东翔公司合资开发印染真蜡项目,年生产能力达2,000万米。

第三,名牌产品优势。青岛服装业已有“中国驰名商标”2个、“中国名牌”3个、“山东省名牌”12个、“青岛市名牌”17个。其中,即发集团、喜盈门集团的商标和产品分别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青岛雪驰有限公司的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青岛海珊集团、青岛红领集团、青岛宏大纺机公司、青岛华金集团、青岛胶南东佳纺机公司、青岛千惠绣品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的产品分别被评为“山东省名牌”,青岛纺联集团、青岛乐好服饰集团、青岛雪达集团、青岛一诺服饰集团、青岛好事中服饰集团等13家企业的产品分别被评为“青岛市名牌”。

二、青岛服装产业面临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青岛服装业不仅积累了很多优势,同时还出现了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表现在:服装业过分依赖劳动力资源低成本优势,技术进步缓慢,导致质量、品牌创新能力不强,劳动生产率不高。具体分析如下:

1、产业链不健全。青岛服装业结构水平不高,服装产业结构质量比较低,没有形成集研发、设计、制造、销售等于一体的纵向产业链,也没有形成区域间联动发展的横向产业链,面料、辅料设计生产环节依然比较薄弱,目前处于产业链上游的市内面料供应商较市外的面料商还有比较大的距离,面料研发能力不足,高品质的面料大多还依靠进口,这也直接制约着整个产业水平的提升。这些都是青岛服装业产业发展和提升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2、日益增大的库存压力。服装企业一般都会采取订货会或者其他活动去争取客户,赢得订单,但是这些活动的周期不会太频繁,一般是半年或者一个季度一次,厂商在每次订货会上都会了解行情,来决定本年度的服装产量,但是却往往会出现各种意外情况。例如,一些特殊原因,客商会减少需求量,那么这些剩余的服装都只能作库存积压;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打样以及其他前期工序都予以确认,但是在生产大货时,客人要求改变款式或者工厂在制作工艺上出错以及面料上有次点等,客人不能接受这批货;另外,就是客人撤单、错过了销售季节,等等。这些库存长期积压在公司的仓库里,一方面占了地方,另一方面公司的资金不能得到正常运转,给公司在财务、管理及决策等方面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3、服装企业销售渠道少。作为服装企业,如何利用产品结构与品牌武器来准确地切入市场,并找到适当的渠道合作模式很关键。服装企业的销售渠道和方式有特许连锁加盟、批发市场、总、自营专柜、专卖店、直销等。作为创业初期的企业,突破口往往在渠道,但又因为以前没有渠道经验而中途失败。可以说,很多很优秀的产品设计不是没有市场,而是开发不出市场来。企业生产什么产品可能不是最关键的,谁更有实力控制渠道,并把一定的款式送到消费者的面前展示,谁就是流行与主导,设计是服装行业里面比较重要的环节。但是,当有实力的品牌占据了传媒的主要舞台,制造更多的现场互动与时尚印象,最终形成某一方面的流行文化之后,就可以胜过设计要素价值。青岛一诺服饰集团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具备了两个关键的核心价值:消费者消费的趋势与渠道经验。服装企业要有自己的产品结构,要有除了折扣以外的销售促进形式,自己设计自己的渠道模式,资本要发挥才能实现最大的利润和市场价值,这些都是与国际时尚经营模式有差异的地方。正如青岛一诺服饰集团,抓住这两个关键环节肯定不会走一般的服装企业的老路,对产业颠覆的力量就是来自这样的本土智慧。

4、品牌含金量还不够。服装品牌含金量普遍不高,还无法与国际品牌竞争,很多企业对品牌的理解有限,品牌意识不强,太注重眼前利益,对品牌缺乏长远的规划。关于服装品牌,不能走品质诉求的老路,服装品牌必须与时尚品牌联系在一起。目前,国内服装品牌与时尚元素的结合程度是比较高的,但是要上升为品牌的内涵层面,就是把单纯的表象融入品牌之中,体现品牌的个性就比较欠缺,当然这与青岛和我国的时尚市场缺乏历史积累有关系。近现代的时尚产业是从国外传播过来的,缺乏足够的消费文化的延承和积累,时尚产业的经营阶段还处于初级阶段。喜盈门、海珊、乐好服饰、雪达集团、好事中这些品牌的质量都是经过国家质量检验的优秀品牌,但试问有多少人知道他们的名字呢。

三、促进青岛服装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彻底解决产业链断链问题,把选准定位当作突破的关键点。青岛要彻底解决产业链断链问题,其中选准定位应是青岛纺织服装突破的一个关键点。定位包括两个方面:首先,行业定位对于纺织服装企业具有指导性作用,也可以对产业链的缺失进行调节。营造行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形象,关键要有一个准确的市场定位。具体说,一是大类产品发展定位。突出正装重时装,针织服装是拳头;正装抓西装,时装抓女装,针织服装外衣化。二是市场开拓定位。抓出口,建设世界工厂;抓内销,稳固区域市场,开拓全国细分市场;建设青岛服装产品整体销售竞争新形象。三是整体形象定位。学习先进城市,使青岛成为我国北方最有影响的服装名城。四是战略布局定位。以青岛服装工业园为核心,努力创造品牌;在全市建设起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服装科研中心、服装品牌设计中心;推动其中几家服装企业成为上市公司。其次,市场定位是完善产业链,是企业成败的最终决定力量。青岛服装行业目前突出的弱点是专业化水平不高、大企业不够强、大企业内部相互间关联度低、相互协作配套不紧密,而小企业又不够精,大小企业都普遍缺少竞争的活力。大企业无疑是青岛完善产业链的关键,有实力的服装企业应在缺失的关键产业链条上先行一步,提高技术水平、劳动力水平和市场适应能力,不仅可以实现自己的突破,在企业内部实现配套协作,也可以对中小企业起到带头和领导作用。

(二)解决库存问题,充分利用资金。首先,做好市场及消费者需求调研,对行业竞争状况、竞争对手策略和企业内部资源、组织、流程状况进行深入的分析,以保证企业目标市场选择、产品定位及销售预测的准确性。其次,明确企业的营销组合策略,企业的生产和研发部门根据营销部门市场调查和分析的结果明确其产品策略,进行产品线规划、产品结构设计和新产品的开发、生产工作;企业的营销部门要在其他部门的配合下确定配套的企业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品牌策略、促销策略等。再次,企业还应该做好企业供应链的整体设计和规划,明确公司与上下游商业伙伴的订退货政策等,利用现代信息系统和健全的物流配送体系,实现对供应商、仓库、生产车间、配货中心、运输公司等的有效管理。最后,一旦发现公司有库存产品要做好销售准备,比如打折,而且并不是说所以的库存产品都是次品,要让购买者或者批发商清楚。另外,还可以做一些社会公益。如,作为赠品送给客户,以备赢得更多更大的订单;赠给社会福利事业,以树立企业形象,为自己的公司创立无形资产,等等。

(三)扩大服装销售渠道,解决渠道问题。第一,进行科学的渠道规划设计。根据品牌定位来进行渠道定位。把广告与销售结合起来,集中产品、集中人力、集中终端,快速形成旺销势头。第二,加强渠道诊断。经过诊断,对渠道的问题会看的更清晰和准确,从而找到问题的根源。及时发现各类问题并做出处理。很多企业缺乏对终端的有效管理措施,有条件的话可以请一些咨询策划公司进行定期诊断,可以有效防治、有效治疗。第三,加强渠道管理。对违反制度的经销商不能姑息纵容,坚决给予惩罚。比如,对产品进行条码管理或特殊处理,可以有助于防止窜货,对于产品的价格进行全国统一,约定最低折扣范围,对违反公司价格政策的坚决给予惩罚,可以让渠道价格体系变的规范。比如,现在很多服装企业征收保证金或者加盟费,可以有效防止窜货和保障价格体系,有利于厂家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市场管理方面的投入。

产业发展对策第7篇

【关键词】生产业 问题 对策

加快生产业发展,既是实现河北省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更是促进产业链向两端延伸,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产业格局由“河北制造”向“河北服务”转变的必然选择。

生产业的内涵

生产业是指直接或间接为生产过程提供中间服务的服务性产业,它涉及信息收集、处理、交换、传递、管理等活动,本身并不向消费者提供直接的、独立的服务,而是为生产与商务活动提供服务。它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依附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

生产业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高成长性、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等特征,其发达程度,已逐步成为衡量区域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面临的问题

“十一五”以来,河北省服务业发展迅速,对整体经济的快速增长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河北省生产业的差距仍较为明显,存在许多问题。

总体供给水平偏低。服务经济国家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70%,生产业占全部服务业比重达到70%。尽管近年来河北省现代服务业总体呈上升发展态势,但生产业总体比重偏低,发展能级不高。2009年,生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2.36%,与北京、上海等生产业优势地区相比,存在差距。生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与工业化进程不能同步发展,难以满足河北省经济发展尤其是制造业发展的需要。

发展层次较低。尽管生产业中一些新兴行业的兴起改善了行业内部结构,但总体上看,河北省生产业仍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等传统行业为主,仍处于低层次结构水平。当前金融保险业发展速度虽然较快,但与京津地区的优势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2009年全省R&D占GDP的比重仅为0.78%,科研投入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7%,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一些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的生产业,如信息、高技术、商务服务业等虽然得到较快发展,但总体上还难以满足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与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也不相适应。

市场开放性不足。河北省生产业中大部分行业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较慢。一些高技术、通信等福利型和垄断型行业,尚未进入市场,缺少竞争机制,尚未建立市场决定服务产品价格的机制,导致行业发展缺乏动力。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的专业化服务薄弱,抑制了服务的有效供给,限制消费者的选择,影响整个服务业的产业化进程。生产行业对外开放程度较低,2009年全省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34758万美元,占全省的9.66%,其中生产业所占比重仅为3.19%,远低于第二产业所占比重。

竞争能力不强。从目前情况看,河北省现代物流、研发设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业发展滞后,规模偏小;文化创意、动漫产业、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起步晚、发展慢,尚未形成竞争优势;服务业集聚区功能不完善,创新能力较差,竞争优势不突出;品牌知名度较弱,尚未形成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缺乏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制约因素分析

行业管理体制亟需理顺。服务业门类繁多,每一行业的特点和发展规律都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对不同的门类进行细分,并针对不同的行业特点制定促进政策,才能更有利于不同行业的发展。长期以来,河北省对生产业发展规律认识不足、引导不够,生产业中的一些新兴行业普遍存在多头管理、交叉管理和无人管理等现象,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行业发展水平低。

产业联动效应相对较弱。在生产业具备一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如何通过加强产业联动,使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这将成为今后生产业实现质的飞跃的关键。从目前发展来看,河北省真正意义上的生产业规模仍然较小,而且总体仍处在前期投入引进阶段,缺乏具有行业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短期内较难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和资源优化整合的需要。

人力资源匮乏。生产业具有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特点,其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一些新兴行业,如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对创新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和管理人才需求迫切。尽管河北省积极引进人才,一些院校也调整方向,加大培养力度,但短期内生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还远不能适应其快速发展的需要。

发展空间受到抑制。河北地处华北中心、京津两市的,受京津等相邻经济区域经济覆盖的影响,其生产业对周围区域的辐射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由于生产业聚集性和规模性的特点,河北省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京津等相邻区域的竞争,其发展生产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都会受到不同程度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河北省生产业的发展。

发展路径与对策

加强引导,提供政策支持。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生产业的发展,根据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支持生产业实现区域性集聚,以产业集群的模式发展河北生产业。运用法律、行政和市场相结合的手段,引导资源要素向生产业重点领域和区域集中。引导民资、外资参与生产业企业的改组改造,鼓励和支持各种分散的、弱小的、不同所有制的生产企业进行重组。对生产业的重点建设项目、关键领域和新型行业要给予诸如小额贷款、财政贴息、适当降低资本金比例、多渠道增加投入等政策扶持。

加快主辅分离,实现联动发展。长期以来,河北省企业“小而全”、“大而全”现象比较普遍,企业负担过重,影响其效率提高。要加快主辅分离,选择引导一批生产规模较大,条件较好的企业率先分离服务业,从企业分离出来的服务项目要进入市场,分离出来的服务企业要参与市场竞争。通过制造业服务剥离一方面可使制造企业集中力量抓关键环节,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剥离后也会形成专业化的生产企业群,提高生产业企业的水平和规模,为制造业提供更好的专业,构建生产业与工业互动发展的新机制。

加强人才培养,实施人才战略。生产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对从业人员要求较高。要牢固树立人力资本是生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的观念,在吸引人才、使用人才、培养人才等方面要有新思路、新机制、新条件。营造良好环境,大力引进高层次、高技能、高素质的各类紧缺人才,重点引进通晓国际规则和熟悉现代管理的专业人才和领军人才。充分发挥高校教育优势,加快生产业相关学科的建设,增设紧缺专业,为生产企业培养合格的一线人才。同时,也要积极引导生产企业,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加强对员工的培训。

扩大合作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加强区域合作,重点搞好与京津生产业的对接,积极引进京津的优质生产要素、名牌企业,借鉴先进的管理方式、经营理念和发展模式。加强与周边省份分工协作,推动文化旅游资源、交通运输体系的共同开发建设,发展一体化的现代物流体系。同时,主动承接国际服务业的转移,加快科技、信息、物流、金融、商务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大力促进国际生产企业进入河北,吸引跨国公司将采购、营销等分支机构落户河北,重点引进高知识含量、高技术密集度和高附加值的技术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法律服务、国际商务服务项目。支持有条件的生产企业“走出去”,使生产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