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产业发展的建议(合集7篇)

时间:2023-06-21 09:14:35
产业发展的建议

产业发展的建议第1篇

本文详细阐述了白城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探讨了今后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白城市;蔬菜产业;发展;建议

蔬菜产业作为白城市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产业,对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经过多年的努力,白城市蔬菜产业已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三大生产格局:一是以保护地生产精细菜和雪寒韭菜、羊角葱等特色菜为主的生产基地;二是以保护地生产大路品种以及露地生产夏、秋菜为主的生产基地;三是以生产薯类、大葱、红干椒等为主的专业化生产基地。但是按照白城市提出的“到2020年,温室、大棚面积发展到10万亩,把白城市打造成‘吉西蒙东’蔬菜生产基地”的奋斗目标,还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采取更积极的措施。

1现状与问题

自吉林省蔬菜产业提升工程实施以来,白城市蔬菜产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截至2015年底,全市蔬菜总种植面积达到23.55万亩,较2014年增加2.95万亩,其中保护地蔬菜面积由6.7万亩增加到8.12万亩,增加了1.42万亩,温室、大棚数量由8.51万栋增加到9.54万栋,增加了1.03万栋;产量达到了55万吨,较2014年增加5万吨;产值达到13亿元,较2014年增加1.21亿元;面积在50亩以上的标准化蔬菜园区达到77个,而且规模逐渐扩大,标准化程度逐年提高,蔬菜产量及菜农的收入也在逐年增加。2015年,全市棚膜经济实现产值5.52亿元,纯收入4.58亿元。从全市整体看,1亩温室平均纯收入4.5万元左右,1亩大棚平均纯收入1.5万元左右,而种植玉米每亩平均纯收入0.07万元左右,种植水稻每亩地平均纯收入0.12万元左右。棚膜经济作物的效益与种植其他作物相比,优势明显。当前,白城市蔬菜产业发展已经驶入持续健康发展的快车道,总体形势向好,但在生产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制约产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个别县对蔬菜产业的重视不够。距离把白城市建设成为“吉西蒙东”重要蔬菜生产基地还有很大差距;二是有些已建成的园区以及一些合作社或协会的作用没有得到完全发挥;三是蔬菜及食品安全问题没有真正提到正式日程上来,没有落到实处;四是品牌意识淡薄,没有拿得出手的名牌。

2建议与对策

2.1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全市蔬菜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发展规划

各县(市、区)、各乡(镇)要高度重视蔬菜产业发展、大力发展蔬菜园区建设,借着省农委提出的“蔬菜产业提升工程”的契机,充分利用上级政策发展地方经济,完善白城市蔬菜园区建设,加快标准化蔬菜园区建设进程。2.2要充分发挥协会或专业合作社的作用要借鉴平台镇红塔村的成功经验和发展模式,快速推进发展步伐。红塔村的雪寒韭菜从2004年开始引进种植,2008年开始规划建设雪寒韭菜园区,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该村的农民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总结出一套完整的种植技术,也积累了丰富的栽培经验,在生产过程中实现了专业化生产、合作化经营的致富模式。合作社组织农民对生产实施“五统一”管理模式,即“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包装、统一价格和统一销售”。在2009年10月份申请了“雪寒牌”商标,从此,红塔村成了远近闻名的韭菜屯,其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影响力也不断提升,产品远销到乌兰浩特、齐齐哈尔、沈阳等外省(区)市场。雪寒韭菜不但成为洮北区棚膜蔬菜生产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全省享有盛名,并且在全省的棚膜经济工作现场会上进行了经验交流。

2.3要建立健全产地无公害监督体系,完善检测手段

无公害蔬菜的宣传和产地无公害监督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绝不能掉以轻心,相关部门要真正把这项工作提到正式日程上来。目前,长青批发市场已成为满足本市居民购买蔬菜的零售点,而保胜市场是市内唯一一家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具有优越的地理条件,交通四通八达。据调查,每年市场内的物流量达50万吨,其中淡季外进蔬菜达20万吨,地产菜在市场内的交易量达30万吨(包括部分外销量和本地批发、零售量)。所以,建议在市场内建立无公害蔬菜检测站,设置监督岗,随时对进出产品进行检测,作为蔬菜进出的把关口,把监督和检测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4各乡(镇)蔬菜村要依靠各自独特的产品优势,申请注册商标,打造自己的品牌

产业发展的建议第2篇

1政府的优惠政策

结合沈阜13.3万hm2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2014年县政府出台了树莓发展的优惠政策,每栽植树莓666.7m2,在享受辽宁省林业厅600元补助的基础上,县政府增加补助1310元,含苗木、架材、铁线、栽植等费用。面积集中连片超过33.3hm2的给予水电路配套。有了政府的补贴政策扶持,推动了树莓基地建设的快速发展,调动了企业集团和合作组织参与的积极性。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不重视肥水管理,产量偏低树莓尽管相对于其他果树的管理要简单得多,但是仍然需要加强肥水管理。果农单靠夏季施入无机肥维持树体生长,对秋施基肥不够重视,严重影响树莓的产量和质量。

2.2采摘成本高树莓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工采摘每人每天只能摘30~40kg。而且采摘时间长,采摘季节与农民秋收冲突,劳动力价格上扬,增加了采摘成本,急需引进树莓专用的采摘机械。

2.3服务体系不健全从技术层面,树莓生产基地与科研院所对接少,缺乏技术后盾;从生产销售层面,树莓生产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少,营销队伍短缺;从树莓加工层面,树莓大部分通过冷冻贮藏,以速冻果销售,深加工的少,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3建议

3.1发展目标到2017年,全县树莓面积达到3333.3hm2,年产量达到3万t,年产值3亿元。打造以富荣镇和阜新镇为主的树莓生产基地,促进农民增收增效。其中发展资源优势明显、科技含量高的一村一品专业村5个;打造一批市场占有率高、产品附加值高的名优产品,注册商标2个以上;扶持一批辐射面广、劳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现有辽宁金果树莓产业和阜新鑫海树莓加工企业,产品深加工率达到80%以上;新建一批树莓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5个以上,覆盖农户达到20%以上;鼓励果树生产大户进行规模生产,使农民靠树莓产业每666.7m2增收2000元以上。

3.2保证措施

3.2.1品种选择以双季莓为主,适当发展单季莓,栽植比例为3∶1,双季莓以‘海尔特兹’‘秋红’和D为主,单季莓以‘维拉米’和‘菲尔杜德’为主。使用组织培养的一年生苗木,杜绝使用根蘖苗。

3.2.2园址选择尽量选择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的壤土,具有水源条件的平地或缓坡栽植。栽植时间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行距2.5m,株距0.5m,666.7m2栽植530株。

3.2.3加强肥水管理树莓栽后第2年开始结果,第3年进入盛果期后要特别注意加强肥水管理,尤其注意9月份早秋施基肥,以保证果实生长和树体营养积累,为明年的开花结果做好充足准备。在树莓行两侧30cm处撒施腐熟的农家肥,利用深耕机深翻到土壤内。每666.7m2施腐熟有机肥5000kg,并配合施入氮、磷、钾复合肥100kg。

3.2.4积极推进树莓产业化进程首先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积极引进和培育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树莓良种;其次加大组培苗木的繁育力度,提高苗木质量和数量;第三加大土地流转力度,进一步落实完善项目、信贷等扶持政策,鼓励扶持树莓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基地建设速度;第四推进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积极建设果品冷冻库和果品加工企业,与果品基地建立稳固的产销关系,最终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格局。

产业发展的建议第3篇

关键词 第三产业 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广东省国民经济经历了飞速的发展,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地区发展成为全国名列前茅的经济大省。回顾广东省经济的发展,由于服务业占的比重相对于工业占的比重一直相对较弱,工业一直都是广东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广东经济实力的增长、人均GDP增长、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但前一阶段经济的增长主要是以固定资产投资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来推动的,经济的增长方式是以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增长为主。而随着这一增长方式的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伴随而来的能源和资源的紧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等问题,慢慢地制约着我省工业的发展,进而制约总体经济的增长。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得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广东省实现新一轮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

一、广东省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按照世界银行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的划分标准,工业化初期人均GDP为1060-2120美元,中期为2120-4230美元,后期为4230-7940美元,按2009年广东省地区人均GDP已达到41166元,以现在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6.6729算,广东省地区人均GDP达到6169.13美元,已经步入后工业化时期。进入后工业化时期,我省经济结构的调整是必然发展趋势。

世界大多数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经济体要走向发达,发展第三产业是必由之路。而广东省第三产业在过去三十一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一)第三产业总体规模扩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我省地区经济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改革开放三十一年来广东省经济经历了飞速的发展,地区总产值从1978年的185.85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39482.56亿元,增幅达212倍;第三产业的产值也由1978年的43.92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18052.59亿元,相应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也由1978的23.63%增加到2009年的45.72%,2009年底我省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为32.8%,与2008年相比上升了0.6个百分点。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如何有效解决就业问题,就在于如何发掘第三产业的就业潜力。

按当年价格算,2009年第三产业对我省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5.7%,与1978年的26.3%相比上升了19.4个百分点。2009年第一、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5.1%与49.2%,与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了24.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稍微上升了2.4个百分点。第一、第二产业对GDP的拉动作用在逐步的减弱,表明长期来我省经济依靠工农业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在逐步地改变;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带动经济发展的趋势在逐渐形成。

(二)第三产业带动了总就业量的增长。

第三产业不仅吸纳了大量新就业的劳动力,而且还吸收了大量从第一、第二产业转移过来的劳动力。2009年我省总就业人数为5652.39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为1584.96万人,占28.0%,第二产业为2211.71万人,占39.1%,第三产业为1855.73,占32.8%,由此可看出第三产业已成为吸收劳动力的主要渠道,为我省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减轻社会就业压力作出了极大贡献。

(三)第三产业结构的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省的产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除了第三产业总产值在改变外,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也在进一步得到优化,不但第三产业的一些传统产业在增长,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由1978年的10.05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1595.34亿元,增幅达158.7倍;批发和零售业由1978年的19.39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3907.43亿元,增幅达205.1倍;新兴的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也得到迅猛的发展,金融业由1978年的4.53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2283.39亿元,增幅达504.1倍,房地产业由1978年的1.42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2470.63亿元,增幅为1739.9倍;新兴产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13.5%上升到2009年的26.3%。从上述的数据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第三产业的结构在慢慢地优化,在原有的传统产业保持发展的同时,也使得新兴产业得到快速的发展。

二、第三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第三产业发展的质量有待提高。

在改革开放的这三十多年,与我国其它省份相比,我省第三产业的发展总体上是良好的,增长的速度也是比较快的,但是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到2009年底,传统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的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5.0%,在第三产业中仍占据着基础地位。其原因有:(1)一些如医疗、住房、教育制度改革等的社会保障措施还不完善,无法解决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极大地抑制了居民的即期消费;(2)中国老百姓长期以来形成的消费观念,“勤俭持家”一直以来被誉为中华民族的美德,认为只有多增产少消费才能富国强民,使得居民的消费需求未能有效地启动;(3)市场环境、商品和服务质量不高,使得居民消费的欲望被抑制,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市场环境差、商品少、服务质量、服务意识不强等极大地抑制了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与世界上其它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如果一个经济体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低于50%,可以判断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程度已经达到发达水平。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多在60%以上,而根据广东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广东省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为39081.59亿元,比上年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17805.09亿元,比上年增长11.0%,约占GDP的45.6%。这一数据与西方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GDP的60%,相差甚远,所以发展第三产业尤为重要。

如图1所示,第三产业的比重能达到45.72%是非常不错的,但是在服务业现代化的今天,这还是远远不够的,第三产业还需大力向前发展。

另外,从上述广东省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的趋势图,不难看出第三产业的比重总体上保持上升的趋势;但是从2005年开始,上升的幅度比较小,上升的速度趋于缓慢。如何才能保持第三产业的增长呢?

三、未来发展的建议

要使得我省第三产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趋势,要做好以下的几点:

1、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1)在市场的准入方面,要放低服务业进入标准,开放第三产业的市场化,大力支持金融、房地产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为新兴产业的进入创造条件。(2)健全、建立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对一些不再适用且阻碍第三产业的规章制度进行清扫,对一些还未建立而第三产业的发展确实需要的法律、法规要尽快建立,以切实保障第三产业的发展。一些国家还没建立而我省第三产业发展又需要的规章制度,可以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尽快建立。

2、有侧重点地发展第三产业,在保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重点发展金融业、房地产业等新兴产业。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越是发达的经济体,其金融业、发地产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就也大。

3、推进服务业的专业化。加速制造企业服务与生产环节的脱离,鼓励企业实行主辅分离,实现专业化经营,促进生产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同时鼓励和引导企业进行重组,通过外包方式利用社会资源,实行深化分工,以达到服务业的规模经济。

(作者:广东商学院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工作单位:广东商学院国民经济学研究所,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1]H.钱纳里,S.鲁宾逊.M.赛尔奎.吴奇、王松宝译.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89版.

[2]肖萍.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8(2).

产业发展的建议第4篇

关键词:空间层次;都市农业;产业选择

据报道,近年来世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城镇化现象,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2008年,城市居民人数首次在历史上超过农村居民,预计至2050年世界人口的70%是城市居民。在我国,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城镇化的进程大大加快,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4.72%,城镇常住人口达91425万。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各地都市农业也有了长足发展。都市农业一般是指在城市及周边地区,充分利用城市提供的科技成果及现代化设备进行生产,并紧密服务于城市的高层次、多形态绿色产业。它是以现代科技为基础,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以规模经营为条件,集生产、服务、消费于一体,经济和生态等多种功能并存的现代农业。都市农业是与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紧密相连的一种农业产业,不仅可以提供新鲜的果蔬产品、有机健康的农产品、可观光休闲的基地,保障、丰富城市生活,还可以提高农民收入、完善农村产业,为乡村振兴提供助力。因此,如何更好地发展都市农业、助力城乡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文献综述

围绕都市农业的相关问题,学者们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多数学者关注了具体地区都市农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梁丽娜和李奇峰从农业种植、农业供应链、休闲农业、农村智能信息服务等方面,探讨了北京市数字化产业与都市农业的融合发展模式。钟佳利等对成都当前都市农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围绕土地资源、发展机制、供给模式与行业标准4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华贝贝等指出临沂市河东区都市农业存在竞争力弱和融合程度不高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转型升级、拓展功能以及完善运营3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张玉芬和吴红聚焦于都市农业发展中的土地利用问题,从用地方式、土地污染治理、农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刘一鸣等则关注了天津市都市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两者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部分学者则聚焦于都市农业的某个具体功能。于姜莉等以潍坊市坊子区三个农业休闲旅游带为例,重点分析了都市农业中休闲和观光功能的设计与实现。赵婵璞等则以茂名市小东江田园风光带为例,重点从彩色农业景观和立体农业景观两个方面探讨了都市农业中的景观设计。骆希等聚焦于都市农业中的粮油功能区,并以崇州为例提出建设粮油产业集群、构建农业经营组织、践行绿色兴业兴村等多条发展路径。少部分学者关注了都市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价问题。褚立岑构建了湖北省都市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系统,并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赋权法以及熵值法进行了评价。综上所述,目前都市农业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在具体地区的发展问题及对策,某一功能的设计与实现、发展水平评价等方面。在实践中,都市农业涉及的产业很多,而距离城市的远近又对产业的选择有着较大的影响。然而,这个方面的研究却较为缺乏。基于此,本文拟在空间层次视域下对都市农业发展的产业选择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建议。

二、产业选择

都市农业是个大的概念,其中包括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观光、生态旅游等许多产业,各个产业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发展所需的农业资源和外部条件也不一致,所以在经济、社会和生态兼顾的发展模式下,还要根据各产业的特点合理规划,使得各个产业相辅相成,共同促进都市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都市农业发展根据距市区的远近可划分为4个层次:市区、近郊、中郊、远郊。市区土地资源有限且成本很高,所以市区都市农业的发展主要偏重于生态功能,如为市区居民提供公共绿地资源,而经济功能主要是特色农产品和水产品、绿色产品的销售和相关餐饮。近郊都市农业的发展主要偏重于经济功能。近郊土地资源价格比市区低,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而且贴近消费市场,所以近郊较适合发展高附加值的都市农业项目,如农产品加工、设施农业、农产品贸易等。中郊都市农业要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功能。中郊土地价格资源较为丰富且价格适中,物流费用也适中,该区域是非常适合农副产品生产的区域,而且城镇居民日常到此区域休闲旅游也较为便利,所以较为适合发展农副产品生产、农业观光和体验、农家乐等项目。远郊都市农业主要偏重于生态功能。远郊土地成本较低,政府只需少量资金辅助即可实现维护本地区生态平衡的生态功能,该区域适合种植林木果树这种周期长、生态功能明显的作物和开发生态旅游、民俗旅游等项目(具体如图)。

三、政策建议

(一)建立网络化与智能化的都市农业社会服务体系

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目前小农户占农业经营户的比例高达98%,占耕地面积达70%。小农户对接现代农业发展面临一些困难,如对接大市场的困难;不具备资金优势,农业投入能力不足;不具有规模经营优势;经营农业的积极性减退等。此外,农业劳动力当前的老弱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农产品成本的提高,增加动植物疫病防治、现代农业技术采用和食品安全治理的难度,影响农业经营效益和农业优质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实现。解决以上矛盾,建设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关键。目前,新技术在不断为传统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赋能,市场中出现了许多基于网络化与智能化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例如,慧种地、农医生、田田圈、嗡嗡农服等。然而,单纯依靠市场力量建立新型农业社会服务体系,较易出现地域之间发展不均衡、建设速度慢、与传统服务体系缺乏协调等问题。因此,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进行引导和扶持。例如,完善网络等基础设施、组织农户参观新型农服企业的现场和参加培训、搭建传统农服体系与新型农服体系的协调平台等等。

(二)推进都市农业产业化经营

都市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村家庭生产为基础,依靠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现一体化经营的农业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发展都市农业的必经之路。一方面,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和服务。首先,通过财政和税收等方式对龙头企业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减轻经营压力。通过贴息和补贴等政策引导龙头企业进行农业技术改革、技术研发、品牌宣传等,提高科技含量、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企业竞争力。其次,建立融资互动平台。健全银行、龙头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协调金融机构创新银企信息沟通平台,对龙头企业的优势项目优先推荐,定期或不定期举办龙头企业银企洽谈会,促进银行、龙头企业和政府信息对接,拓展企业融资渠道。最后,在企业用地方面可给予优先优惠政策,在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统一规划、优先建设,对于已经形成规模的产业可建立相应的农产品产业园区。另一方面,建立农产品连锁专卖体系,发展农产品新型流通业态。连锁专卖方式有利于保证产品质量、树立品牌、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这种流通业态适合高附加值、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的销售。政府在此类连锁专卖店的建设上,可以给予税收的优惠和房租补贴。此外,要积极发展新型农产品流通业态,支持农产品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在乐购、大润发、沃尔玛等大型连锁超市设置绿色农产品、特色农产品专柜,同时可积极开拓社区便利店,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再者,可建立都市农产品信息网,在淘宝、拼多多、京东、抖音等平台进行网络销售,进一步扩大农产品的销售空间。

(三)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的统一

一方面,开展土地整理,严格保护耕地。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使一些农业用地变为了非农业用地,而今后随着城市化建设进一步推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对土地仍有一定需求,要严格贯彻和执行《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对农业土地面积严格保护;将各乡镇建设的工业园区进行统筹规划,提高园区土地使用率,节约土地资源。另一方面,加强资源保护与开发,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在保护现有生态资源的同时,继续加强生态林建设,建立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护林、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共同组成的生态林体系。保护和开发是相辅相成的,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有更大的开发价值;合理的开发则能为保护提供资金支持。要在保护的基础上,鼓励以湿地公园、休闲农庄、森林公园等形式全面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实现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梁丽娜,李奇峰.北京都市农业数字化建设路径与前景[J].农业展望,2021,17(07):73-77.

[2]钟佳利,孙强,魏成轩.成都市都市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南方农业,2022,16(01):118-120+124.

[3]华贝贝,刘振宁,刘媛,王永慧.临沂市河东区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22(01):50-52.

[4]张玉芬,吴红.乡村振兴战略下都市农业土地利用策略分析[J].现代农业研究,2022,28(04):33-35.

[5]刘一鸣,王小琼,樊晓盼.天津都市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性研究[J].天津农学院学报,2022,29(01):66-70.

[6]于姜莉,毛金玲,刘红.坊子区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及取得的成效[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12):48-49.

[7]赵婵璞,王美溪,张天柱.都市田园建设中农业景观的应用研究——以茂名市小东江田园风光带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2,50(07):191-193.

[8]骆希,李雪,陈巨.崇州都市农业产业功能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五大路径[J].产城,2022(01):54-57.

产业发展的建议第5篇

一、银发产业市场需求巨大

1、生存需求:包括对食品、衣服、居住、饮水、性生活的需要等。

2、安全需求:包括预防会导致身体损伤、疾病、经济困难和意外事故等。

3、社会关爱需求:人们需要人际间友爱关怀(包括爱情、亲情、友情、临终关怀等),尤其希望成为一定社会群体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包括老同事、志趣相同的朋友和邻里、相同的群体关怀与帮助)。

4、社会价值需求:人人都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并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希望自己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并获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

5、服务需求:发展银发产业需要大批从事专业产品开发生产和服务的人才,而我国目前此方面人才严重缺乏。目前活跃在银发产业中的大多为凭着人道主义和经验而工作的人(诸如养老院、敬老院的服务人员,其中大多为从城市贫困居民和农村中招募的低文化程度人员),没有接受过相关专业的教育或有关老年知识的培训,不仅影响银发产业的服务质量,而且制约其未来的发展,专业的银发产业服务人才需求巨大。

老年群体的庞大、老年人多种多样的需求,形成了巨大的产业需求市场,为发展银发产业创造了巨大市场机遇,故银发产业被认为将是21世纪最赚钱的十大产业之一。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老年人的退休金总额将达到8383亿元;到2020年时将达到28,145亿元;到2030年,将增加到73,219亿元。这些资金,大部分将进入市场消费,关键看有没有适应老年人需求的产品。

二、银发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1、银发商品生产

发达国家的银发商品生产,在当代已形成巨大市场规模。在欧美、日本等国家,厂商根据老年人的需要大力发展银发商品和服务,从药品、食品、保健用品到宠物、生活用品、家居防盗安全系统,因适应老年人消费需求,深受老年人的欢迎。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银发商品主要以老年保健营养品为主,老年人专用品开发得很少。因此,老年专用银发商品开发生产潜力巨大。

鼓励开发老年专用银发商品。我国目前老年人专用商品开发明显不够,已成为银发产业发展的重大缺陷。应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加强产品研发。可根据不同需求的老龄群体的市场需求情况开发商品,市场需求量大的可规模化生产,量少的则可以定购定做。

开办银发商品专营商店。目前,专营中青年和儿童商品的商店众多,而专营老年用品商店极度缺乏。应在大力发展银发商品生产的同时,畅通销售渠道,鼓励发展银发商品专营商店甚至连锁商店,其市场空间巨大。

2、银发服务业

依托社区服务中心、调解中心、敬老院、托老所、老年学校、婚介所和家政服务中心等,为老年人提供多方位的生活保障服务、心理服务、临终关怀服务等等,发展老年服务产业。还可发展老龄自助服务业,组织老年人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生产和服务活动创造一定经济价值,组织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有赏服务等等。

3、银发房地产业

发展养老公寓及养老社区(如老年公寓、老人村、老人城等,配套养老机构)、老年度假康疗保健社区(宜建于距离区域中心城市半小时车程内而生态环境好、绿色农副产品丰富的地区)、亲子套房(在同一楼层设计出“亲子套房”,老年、子女各住一边,既能就近照顾又可满足子女与老人因生活方式不同对自有空间的需求)、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等,让老年人老有所养。

4、银发康疗保健业

发展老年医院、康疗保健中心、老年医药保健药品与商品、老年医疗和康疗器械,为老年提供医疗保健服务。

5、银发文化旅游业

发展老年文化娱乐、老年健身中心、老年教育、老年旅游,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6、银发产业人才培养

开办银发产业专业人才教育培训,培养银发产业经营管理、产品研发和生产、老年服务等方面专门人才,促进银发产业的发展。

三、给罗江的几点建议

罗江是一个经济结构以工业为主、农业为辅的丘陵县,旅游业基础较为薄弱。从罗江的经济基础条件、自然生态和旅游资源条件,结合罗江“十一·五”规划、成德绵经济区产业经济发展及构建城际间快速交通体系的趋势分析,罗江要发展银发产业,建议以如下方面为重点:

1、大力发展银发商品生产

依托工业基础和农业基础、成德绵城市群基础消费市场、成德绵经济区的经济和交通优势,大力发展老年日用品、老年食品、老年医疗和康疗保健用品、老年文化旅游用品生产。

2、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和康疗保健、绿色美食产业。

依托文化旅游资源、生态环境、绿色农副产品(粮食、水果、水产品、家畜禽蛋等)等资源优势和成德绵城市群基础消费市场、交通区位优势,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和康疗保健、绿色美食产业,吸引老年消费市场。

在发展文化旅游业方面,建议转变宣传角度,多宣传忠义文化。如对三国庞统的宣传,过去的宣传重点为庞统在落凤坡代刘备为箭射死、惜庞统身怀大智慧而英年早逝,对于相信祥瑞的人群来讲,其地为损主折将的不祥之地,不愿前往。宜从忠义角度宣传庞统作为身负大智慧的一代奇才,却在主公危难之时不惜舍身救主,堪为古代知识分子的忠义楷模,与武将关羽和赵云等追随主公忠心不二、诸葛亮忠心辅国扶助幼主等忠义相比,共同构成三国不朽的忠义篇章。而唐代罗江进贡给唐太宗李世民的桃花犬也是以忠心主人而流芳于世。因此,罗江可说不仅人忠义,连狗也忠义。打好忠义文化牌,罗江在发展银发产业方面,就可以用桃花犬作为品牌,大力驯养为老年人服务的宠物犬,成为罗江养殖业的一大亮点和宣传罗江的著名品牌。游人到罗江,就可追思忠义之魂、购买忠主之犬。若发展桃花犬养殖,建议早日对品牌名进行商品注册。

3、适度发展银发地产

发展银发地产,需要有良好的植被环境、空气环境、水环境及方便的生活环境、医疗保障、便利的交通等多种条件,而罗江在植被生态环境、水环境等方面缺乏优势,而在距罗江不远的环岷山诸县却有着良好的山地植被等环境条件,故罗江发展银发产业只可能是近地小规模市场,不宜大规模发展。因此,建议罗江适度发展银发地产,控制规模。

4、发展银发产业人才教育培训产业

产业发展的建议第6篇

【关键词】建筑产业化;问题;机制;体制;政策;建议

建筑产业化是用现代工业的生产方式改造提升传统建筑业的设计、配套生产、施工安装和运行管理,促进集成与集约,实现建筑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最终实现建筑业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

一、建筑产业化发展中的问题

1、机制不健全。具体存在着以下三方面的问题:(1)供求方面。消费者对工业化建筑市场认可度不高,需求不明显,没有消费者对工业化建筑产品的需求,就缺乏应有的市场刺激,建筑产业的相关企业就不会有动力改变目前的开发建设模式。(2)价格方面。由于市场规模尚未形成,建筑产业化产业链条较为分散且不完备,难以市场价格信息来调节生产和流通,从而达到资源配置。(3)交易成本方面。由于当前市场化程度低,构件生产商少,就会形成构件商坐地起价的现象,建筑产业相关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就增多,从而增加了需求方的交易成本。

2、管理体制制约。具体存在以下五方面问题:(1)设计审查方面。现行的施工图设计深度仍然不能满足产业化的生产与施工,同时对设计深化的监管缺乏规定,包括设计单位的资质、深化设计的审批,以及与现行设计审批的衔接等问题。(2)质量监管方面。工业化产品的监管隶属质量监督部门,但是建筑构配件的工厂化生产的监管是个空白。(3)造价管理方面。目前现行预算定额和清单计价都是针对现浇结构,缺乏与预制装配式结构相配套的预算定额和工程量清单,不利于该行业的监督管理,且构件价格信息的缺失也将给造价核算工作带来困难。(4)资质管理方面。大多数总承包企业不具备预制构件的生产和装配能力,有关工业化建造集成商、生产厂商的市场准入制度也亟须建立。(5)招投标管理方面。当前对于预制生产部分能否作为专业工程来承包尚不明确,且预制装配生产技术远远高于传统建造方式,在招投标技术方案中对工业化技术的评定标准尚缺,导致构配件生产商和装配商的资格审查有一定难度。

3、产业政策不完善。缺少必要的优惠政策和调控手段,不能有效地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建筑产业化的积极性。具体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1)税收征收方面。首先是计税标准和依据尚缺,目前建筑企业和工业企业并不是统一的税收核算方式,现行建筑企业缴纳营业税,以营业额的3.4%计取,而工业企业缴纳的增值税,按增值部分的17%计税。工业化部品或构件的制造涉及工厂生产和施工现场生产,这类产品是按照工业还是建筑业的范畴征税不明确,同时工业化部品或构件进入现场施工以后是否可以抵扣成本也尚未明确;其次,未出台专门针对建筑产业化相关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如所得税、营业税及配套费的减免或返还政策;对产业化项目、成品住宅还涉及重复计税。(2)缺乏对开发企业、构件生产、消费者的激励政策和专项基金等。(3)技术创新政策不明确。建筑产业化代表着建筑业最先进的技术,但目前没有相应的技术创新政策,被纳入高新技术认定的重点范畴,部件生产也尚未进入西部区鼓励类产业目录。

二、促进建筑产业化的建议

1、加强法制和机制建设。原建设部等八部委出台的《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若干意见的通知》,已不适应新形势的新要求,建议研究制定《建筑品质促进法》,用法律手段推进建筑产业化;建立建筑品质保证制度,强制要求对建筑质量提供合理的保质期。逐步建立构部件产品准用证制度、淘汰制度和质量认证制度,实施企业自控、行业管理、政府监督、社会监理、用户评价相结合的产业化建筑质量管理机制。对产业化建筑实施市场准入机制,引导建筑业生产方式加快转型升级。

2、健全标准和监管体系。完善的标准和监管体系是建筑产业化健康发展的根基。为此特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一是完善规划、勘察、设计、生产、施工、验收和运营等环节的标准和规范,建立健全建筑产业化的标准体系。二是健全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工作标准和管理标准在内的标准体系,鼓励企业结合自身优势制定高水平的建筑产业化技术标准。三是在规划审批、设计审查、施工许可、竣工验收、销售许可等行政审批环节,建立建筑产业化全过程监督、考核、奖惩制度,明确量化指标,加大监督和执法力度。

3、加快技术体系建设。一是健全建筑产业化技术保障、构部件产品以及产业化建筑质量控制等技术体系。二是设立建筑产业化科技专项,加强技术集成与创新,加快对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将建筑产业化作为建筑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领域。三是参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政策,重点支持一批建筑企业、设计院所、科研机构对建筑产业化的技术集成、推广及应用。

4、建立经济激励政策。一是通过财政支持激励企业的建筑产业化技术研究和创新,设置适当条件将实施建筑产业化的企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二是对企业开发建设和消费者购买产业化建筑,给予适当税收减免,放宽贷款比例和期限,降低贷款利率等优惠。三是改革城市建设基础设施收费制度,改变按建筑面积为依据的收费制度,实施与建筑产业化程度挂钩的征收政策。调整水、电、气等公共产品价格政策,引导消费者从仅关注购买成本向关注综合使用成本转变。四是在土地出让时,将建筑产业化的相关要求纳入评价条件;对产业化建筑给予适当的容积率奖励;优先安排建筑产业化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

5、培育产业健康发展。良好而成熟的产业链有助于建筑产业化的推广。一是扶持建筑产业化研究与设计队伍发展。研究与设计是建筑产业化的核心,建议将建筑产业化有关要求纳入建筑工程师的教育培训、资格认证、职称评定、资质申请等方面,在企业和专业人员申请资质、升级或执业资格时,对有建筑产业化认证项目咨询、设计、建造业绩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加分。二是支持建筑构部件生产企业产业化发展布局,促进产业链完善。加大产业化建筑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试点示范,提供建筑产业化发展需求,以迅速形成市场规模效应。引导建筑构部件生产企业由产品供应商向集成商转变,形成完整的建筑产业化技术解决方案,使工程质量得到有效保障、相关责任得以明确。重点培育龙头企业,以市场力量推进建筑产业化发展。三是加强示范作用。住建部在全国建立了一些建筑产业化基地,对培育建筑产业化健康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建议在此基础上,加大基地的建设规模和推广力度,扩大建筑产业化示范试点覆盖面,通过产业化基地和示范工程建设,积累基础技术,共享先进经验,破除技术壁垒,推动建筑产业化健康发展。四是在绿色建筑推广中加强对建筑产业化的要求。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建筑的产业化发展面临着许多体制、机制制约和传统建筑生产方式转变的问题和困难,推动建筑产业化发展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规划、国土、建设、房管、财政、税收等等部门的全面参与与大力支持,随着行业技术进步和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大力推动,建筑产业化发展一定会得到改观。

参考文献:

[1]王建廷,李迎迎.我国住宅产业化绿色发展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9).

产业发展的建议第7篇

关键词:福建 水产品出口 隐忧

2015年福建省出口水产品81.19万吨,同比增长5.6%,货值54.87亿美元,同比小幅下滑0.8%,出口货值占全国水产品出口总货值的28.0%,重量和货值同比增长率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6年1―4月,福建检验检疫局辖区共出口水产品16.37万吨、23.96亿美元,同比增长7.58%、15.3%,在外贸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企稳回增。经过调研福建省30余家水产加工企业,提出相关发展建议。

一、企稳回增的主要原因

(一)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有所提升

三明市梅列区出口鳗鱼、长乐市出口鳗鱼、东山县出口海捕水产品、诏安县出口养殖虾和宁德出口大黄鱼质量安全示范区均获批部级质量安全示范区,助力带动产品质量提升,形成水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效应。

(二)企业主动开展供给侧结构改革

部分企业加强育苗和养殖技术研发,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如东山县逸昌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和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共同研开发工厂化室内循环水健康养殖技术,掌握多种石斑鱼育苗技术,与越南农业部门开展合作开展鱼苗和技术输出;另外,部分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加强深加工产品研发。

(三)闽台水产品贸易和东盟国家一带一路沿线新兴市场水产品贸易热络

企业利用“一带一路”的持续升温以及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建设、中澳等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等有利契机,继续扩大东南亚、台湾、澳大利亚等新兴市场份额,同时积极开拓欧盟、拉美和非洲等国际市场,进一步形成多元化的市场格局。2015年福建省水产品出口国多达109个、基本覆盖全球,其中出口台湾水产品突破11亿美元,占比21.3%,对南亚、东南亚地区出口分别达1.06万美元、18.8亿美元,分别增长80%、16%。

二、出口稳定表象下存多种隐忧

(一)企业盈利水平普遍下滑

调研显示,8成以上企业反映2015年利润比往年明显下滑。多数老企业处于极微利,部分新增企业甚至出现亏损情况。调研情况显示,原料价格、人工成本明显上涨,俄罗斯、日本、东南亚部分国家货币贬值,粗加工产品面临东南亚国家的低价竞争等成为企业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9成企业判断2016年形势比2015年更加严峻。

(二)“融资难”问题未得到有效改善

由于原料收储存在季节性,水产品加工企业往往需要大量资金用于流转,加之水产品行业中小企业众多,申请贷款难度较大。近两年,各商业银行纷纷紧缩银根,减少授信额度,水产品出口行业利润微薄,难以获得除银行贷款以外的其他融资。部分企业在行业快速发展期对行业前景判断过于乐观,大量融资上项目,在盈利下滑和银行资金抽离的双重压力下陷入经营困难。

(三)贸易壁垒影响仍存

韩国颁布《进口食品安全管理特别法》和《农药肯定列表制度》,加大水产品口岸查验频率,且出现以模糊标准判定我国出口产品感官、净重不合格,以技术性贸易措施压低价格的现象;出口欧盟水产品自2015年1月1日起不再享受普惠制优惠待遇,而东南亚等国却并未受欧盟普惠制方案调整影响,这进一步削弱福建省水产品出口欧盟的竞争力;美国实施《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新规》,对我国出口水产品加严检查;俄罗斯新注册企业批准较慢。

(四)粗放式发展模式未彻底转变

福建省水产品行业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但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品结构单一、无序竞争等现象较为普遍。在全国最大的水产品加工出口基地东山县,60家水产出口企业中年出口规模上亿美元的仅有5家,占8%;一千万美元以下的中小企业40家,占67.8%;能够以自主品牌开拓市场的仅有6家,占10%。

(五)原料紧缺瓶颈未有效改善

水产加工行业对原料依赖性较强。过度捕捞、环境污染等问题导致近海海捕资源不断减少。虽然近年来远洋捕捞业发展迅速,但总量不大,短期内无法弥补海捕原料缺口。在养殖水产品方面,部分种类价格上扬竞争优势减弱。

三、促进福建省水产品出口行业发展的有关建议

(一)扶优扶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合理规划水产品加工产业布局,促进漳州、宁德等地水产加工业集群发展,扶持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式渔业,提高现代渔业组织化和标准化水平。完善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对企业研发高新产品的补贴力度,引导有关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合作,推动行业精深加工技术水平的突破性提升,打造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集团化企业。在税收、贷款、政府补贴等方面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大力扶持。

(二)群策群力营造优质营商环境

借鉴台湾渔业协会先进经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对内加强行业自律,避免同行业之间的恶意竞争和血本竞销。对外加强同其他国家行业协会的联系,做好水产加工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及,满足政府制定政策和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决策的需求。政府部门出台政策、对企业进行奖惩时征求协会意见,提升协会地位。

(三)抓好质量安全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以质量安全示范区为平台强化养殖环节和海捕环节的卫生安全监管。行业协会、有关部门要加强国外技术性贸易信息的收集和研究,建立信息库及时传递并指导企业应对。探索与国际接轨的水产品全过程监控体系,狠抓源头和关键节点管理,引导企业根据出口市场积极参加各种国际标准认证。建立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多部门合作机制,联合企业共同应对不合理的贸易壁垒。

(四)多措并举突破原料瓶颈

扶持水产养殖业发展,采取综合措施稳定大宗水产品价格,防止大范围波动损害养殖户利益。加强养殖源头监管工作,帮扶企业完善养殖企业和农户备案制度,进一步规范养殖过程用药管理。加强渔业捕捞监管,严格实行休渔政策,加大对“绝户网”等非法捕捞方式的查处力度,划定海洋保护红线,全力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同时大力发展远洋捕捞,鼓励进口水产品缓解原料紧张局面。

参考文献:

[1]郑思宁.闽台水产品贸易竞争与互补关系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3(1):10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