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农村产业融合的路径分析

时间:2022-11-28 10:19:11
农村产业融合的路径分析

一、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与作用

产业融合开始于各个产业之间的技术关联,通过相似或相通的技术共享和链接,形成大融合的局面,而随着实践的发展,产业融合的概念从技术视角逐步扩散到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产品、产业和市场视角。而关于农村地区产业融合,某种程度上是以往发生在城市中的产业融合现象向农村地区的扩散和转移,而日本有学者提出“第六产业”的概念,将农村地区三大产业的融合发展聚焦于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和产业范围的持续扩展。近年来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和农村地区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稳步发展,农村产业融合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活动也得到了有效而广泛的支持。当前对农村产业融合的研究主要是农业与其他产业的交叉融合,例如农业生产和文化旅游之间的融合,形成生态旅游的产业,以及对农村产业体系的某一方面进行交叉融合,例如专门针对农村地区流通体系对服务行业和金融行业进行融合等。而在具体的实践推进过程中,产业融合的形式也在不断地完善演变。从产业内部融合的视角看,通过强调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发展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等新形态的产业结构,立足于农业优势资源,利用资源的有效整合打通农业内部产业之间各个区域,借助生态链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在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的同时,也解决了长久以来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问题。从产业链延伸的融合视角看,基于农业生产的中心点,不断完善生产环节的各个组成部分,发展集生产、供应、销售一体化的新型农业,纵向延伸扩展农业生产产业链,大大拓展了农业生产所得到的利益空间。从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视角来看,通过传统农业与旅游业、教育业的交叉融合,借助农村地区独有的条件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型产业形态,激活当地的消费功能,从而起到带动就业、提高居民收入的作用。而同时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将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加快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智能化,搭建“互联网+农业”的电子商务平台,能够更好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创收。

二、农村产业融合对实现“碳中和”的意义

“碳中和”顾名思义是指生产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与植树减排所吸收的二氧化碳总量相当,进行正负抵消,从而实现相对“零排放”的最终目标,我国提出的2030年碳排放量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彰显了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和维护世界可持续发展蓝图的大国担当。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是我国国民经济中关键部分,直接对我国的整体发展和中国梦的实现产生重大影响,而“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势所趋,因此在进入低碳经济时代后,如何在碳中和背景下进一步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深入实践,成为当前众多学者和从业者必须关注的重点问题。农村地区具有广阔的土地和植被,是生态环境的主体,与城市地区相比,其优势就是生态,因此推进农业生产绿色发展是必然要求,要在维持绿水青山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开发金山银山的现有价值,通过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控制,以及农业与第三产业的交叉融合,集中开发农村文化旅游、生态教育等新兴产业。与此同时,也不能够忽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农业保障压力大等问题,在强调农业减排的同时,也要通过利用新兴技术开发新型绿色能源,加强农业生产内循环,减少化肥使用和秸秆燃烧等传统生产方式中的二氧化碳排放,使用有机肥料和绿色燃料,在减少碳排放的同时增加绿色植物的二氧化碳吸收能力,从而实现“碳中和”的伟大目标。

三、“碳中和”背景下农村产业融合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污染问题

随着农村产业的不断融合和农业生产方式的不断转变,以及以前城市中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向农村地区扩散,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很严峻。在我国一直以来的农业经济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对农药和化肥的滥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制造化肥的过程中的碳排放量也是居高不下,与此同时过度使用化肥农药造成的土地污染和地下水污染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这件事本身人体的健康也是有损害的,这种种问题对我国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和生物生长环境都产生了阻碍作用。虽然随着现代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低碳减排意识的增强,我国农业减排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其整体格局仍未改变,所面临的形势依然很严峻。农业生产过程中秸秆燃烧问题一直是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难题,秸秆燃烧造成的大气污染和碳排放量都是相当程度的。

(二)能源体系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能源消费仍然以煤炭燃烧为主,由此造成的二氧化碳等大气污染排放也造成了北方地区冬季雾霾频发的重要问题,虽然相关政府对“煤改气”和“煤改电”的相关举措的推行力度持续加大,但我国化石燃料的主导地位没有改变,成效仍不显著。同时秸秆禁燃一直是各级地方政府关注的重要政策,但由于对秸秆处理的相关技术的革新与普及存在滞后,导致当前农村地区的能源结构中秸秆燃烧始终占据重要位置,而柴火秸秆等物品直接燃烧的利用率极低,所产生的污染又较高,这无疑是得不偿失的,对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是一大阻碍。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地区得益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具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且由于其广阔的土地面积是天然的土地空间资源,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本身具备天然优势,但当前的开发和利用的程度仍然有待提高。

(三)农业科技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推进,各个地区对农业生产发展和管理体系建设的投入不断极大,但受制于不同地区发展顺序和发展水平的差异,造成一些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不高,而农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性较强,居民的收入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和不确定性,虽然在农村产业融合的过程中技术手段得到了明显的关注,但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由于技术学习和普及的周期性和困难性,农业生产中的技术水平仍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在农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存在部分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的机械化水平不高、生产效率较低的问题,同时“互联网+农业”的经营模式也较难开展,部分农村地区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的影响,即使学习了新型的科技手段却难以实施,难以依靠大数据等手段构建新型的农业销售平台,难以实现完全的产业融合。在当前努力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这无疑是对其实现的基础设施依托的阻碍,也是对居民低碳意识普及的阻碍。

(四)从业人员素质问题

我国农村地区产业融合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这导致在产业融合的推进落实过程中存在部分居民的认识不够,不能够主动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现象,使得在生产过程中缺乏系统性的专业化的技术指导,大大降低了农村产业融合及农业生产发展的效率。同时,由于从业人员的素质低下,也进一步为绿色农业理念的推广和普及形成困扰,使得当前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着大量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如过度依赖和使用农药化肥、农业生产废弃物的乱丢现象屡禁不止。从居民消费的角度看,素质低下也使得其难以在短时期内接受绿色环保的理念,对“碳中和”几乎没有认识,未能成为农村产业融合的主力军,反而阻碍了绿色农业的发展。

四、“碳中和”背景下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

(一)探索农村产业融合绿色发展的经济手段

在努力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的背景下,政府有关部门应当进一步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和生态环境治理相关的政策体系,有效实现刚性政策和柔性激励并举,并运用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手段不断提高农民的产业融合和生态治理参与度,提高农业生产力,激发农村地区防止污染、节能减排的内生活力。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力发展乡村振兴事业,使得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得到稳步的提升,以往城市地区的工业生产功能也逐步向农村地区转移,使得部分落后低效的产业落户农村,这在造成城乡差异进一步扩大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农村地区成为污染接收的“避风港”,而受制于农村本身产业融合的程度不高和环境治理体系的不完善,一定程度上使得农村地区的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权利得到了限制。经济和生态协同发展的关键路径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提供资金补贴和技术扶持,加大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同时利用市场化的经济手段,立足于农民切实的生产生活需要的基础,继续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逐步向二、三产业过渡。同时要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独有的自然环境资源,拓展农业产业链延伸,开展绿色金融服务,加快建立以碳交易为主要工具的新兴市场,推进农业与第三产业的交叉融合,开展绿色生态农业旅游项目,以乡村旅游为依托构建低碳化导向的特色服务业。产业融合和生态治理都离不开以人为核心,激发农民的绿色发展和低碳意识尤为重要,通过建立相关的教育培训基金,开展定期定点的宣传普及活动,加快产业融合和碳排放交易等意识在农民中的渗透,培育一批具有低碳意识和科技手段的新型农民,形成以点带面的状况,在以产业融合拓宽农民收入渠道的同时以碳排放交易为基点构建新型低碳乡村建设,完善农村治理体系,提升环境治理能力。

(二)转变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建立清洁能源体系

农村地区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是转变当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改用电能为主的清洁能源,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可再生资源,根据实际发展水平和生活需要,综合推进光伏产业和太阳能热水器等相关技术的普及,因地制宜地建设农村能源网络。同时加快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构建生物质能源体系,要广泛地利用好农村地区以秸秆和生活垃圾为代表的生物质资源,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充分开发其价值,如将秸秆粉碎处理进行发电,与玉米进行混合制成畜牧业的养殖饲料等。这不仅转变了以往粗暴焚烧造成的碳排放和大气污染现象,更为农村能源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提供新思路,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能源支撑。从资源充分利用的角度,深入推进资源共享模式在农村地区的开展,能够大大降低能源使用的成本,从而调动农民使用清洁能源的主动性。当前我国城市地区的共享模式已经较为成熟,但在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还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而对于数量众多但单一抗风险能力弱的农民来说,购买先进的机械化设备的成本过高,又受到农业生产活动的季节性影响,设备的利用率偏低,因此通过构建资源共享平台,租借无人机、烘干机等设备,不仅能够大大降低前期投入成本,也能够满足农村生产用能需求,培育农民绿色用能的消费习惯。另一方面不可忽视的是能源产业本身也能够给农民带来巨大的利益,农村能源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始终,在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过程中,能源消费问题始终是基础的支撑,同时能源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也能够更好地带动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通过不断提高用能结构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能够以更为便捷高效的清洁能源为农村电商物流服务等提高支撑,培育农业经济发展和产业融合新动能。

(三)提高农村产业融合绿色发展的科技水平

当前科学技术的革新,使以往农村产业融合中存在的问题找到了新的解决思路,尤其是新能源技术的突破使得农村生产生活方式都得到了巨大的转变。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加快实现“碳中和”的背景和乡村振兴的战略要求下,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仍然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一定程度上为实现农业科技化、现代化提供了发展契机。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在育种、耕地质量提升和农业废弃物处理等生产环节都已经初步实现了先进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农村第一产业的融合得到了显著的成效,但二、三产业的发展融合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以绿色科技支持农业绿色成长,在加快实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绿色科技不仅仅只局限在农业的发展,而应当贯穿于产业融合的全方面。应当完善对绿色科技创新的各项扶持手段和加大激励力度,加大对相关科技研发的资金投入,通过科技手段进一步将农村产业融合中的各环节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打造新型农村产业形态,建设数字乡村。

(四)借鉴传统乡村文化中的低碳环保智慧

农业发展在我国农村地区拥有数千年的历史,在演进过程中孕育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智慧,从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到农村地区家家户户屋舍的建造,无一不是先辈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的体现,就地取材的本质是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以达到满足当地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的目的,而这与当前所倡导的绿色生态文明建设有许多的相通之处,我们在学习传统农村文化和习俗的过程中,应当深入发掘其中符合当前低碳环保理念的部分,并将其与当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为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的“碳中和”提供借鉴。以农业生产废弃物的处理来说,农民得益于其生长环境,对哪些可以腐烂造肥,哪些可以循环利用的废弃物具有更为鲜明的认识,将传统处理方式中值得借鉴学习的部分与现代技术进行有效结合,能够更好地实现资源的整合利用,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农村。

参考文献

[1]唐伟,李俊峰.农村能源消费现状与“碳中和”能力分析[J].中国能源,2021,43(05):60-65.

[2]陆岷峰,徐阳洋.低碳经济背景下数字技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J].西南金融,2021(07):3-13.

[3]王乐君,寇广增.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7,38(06):82-88+3.DOI:10.13246/j.cnki.iae.2017.06.010.

[4]靳晓婷,惠宁.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农村产业融合动因及效应研究[J].行政管理改革,2019(07):68-74.DOI:10.14150/j.cnki.1674-7453.2019.07.010。

作者:王艳 单位: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