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经济金融趋势(合集7篇)

时间:2023-12-29 10:37:44
经济金融趋势

经济金融趋势第1篇

关键词:金融化 宏观经济 策略

问题的提出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一轮快速发展周期,平均经济增长率10多年来达到10%左右,GDP总量也由2000年世界第六上升到2010年的世界第二,宏观经济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伴随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是金融资本对实体经济的广泛渗透,金融市场的不断成长。虽历经自2007年10月开始以来的四年大熊市,我国国民经济证券化率仍然从2001年的 50.16%上升到2011年的 63.74%,经济金融化的趋势不可改变,可以预见,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空间还十分广阔,经济金融化的趋势将更进一步需要对中国经济的金融化趋势及应对予以关注。

经济金融化的一般内容

(一)经济金融化的概念

迄今为止,金融化并没有一个建立在广泛共识基础上的定义,但不妨碍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就用它来描述和分析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过程。

保罗·斯威齐在1966年,就将金融看成是与“销售努力”同等的一种吸收剩余的方式,强调有大量的国家“剩余”被转移到金融、保险和房地产部门。从而导致这些部门资产规模呈现迅速增长的趋势。约翰·贝拉米·福斯特在金融化问题上与斯威齐观点比较一致,他从资本积累出发将金融化看成是“经济活动的重心从产业部门(甚而从诸多正在扩大中的服务业部门)转向金融部门”。

热拉尔·迪蒙和多米尼克·莱维(2005)从资本主义社会变迁的角度将金融化理解为“金融资本”(由资本所有者的上层和金融机构组成)权力的重新恢复和扩张,即金融资本这样一个食利者特定阶层的收入、财富和权力的恢复及其政治、经济势力的不断增强。

戈拉德·A·爱泼斯坦(2007)在《金融化与世界经济》一书中对金融化作了一个相当宽泛的界定:“金融化”是指金融动机、金融市场、金融参与者和金融机构在国内及国际经济运行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阿瑞吉(Arrighi)

在1994年出版的《漫长的20世纪》(The Long twentieth Century)中,把金融化解释为权力转型阶段资本之间和国家之间竞争加剧的结果。格·R·克里普纳遵循阿瑞吉对金融化的定义,把金融化理解为一种积累类型,在这种类型中,利润越来越来自金融渠道,而非贸易和商品生产。托马斯·I·帕利(2010)采纳了爱泼斯坦关于金融化的定义,金融化是指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上,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及金融业精英们对经济运行和经济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不断提升的过程。

我国学者王广谦(1996)认为经济的金融化是经济货币化的延伸和发展,定义为一国国民经济中货币及非货币性金融工具总值与经济产出总量之比值的提高过程及趋势,经济金融化的程度反映了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尽管对经济金融化概念的理解各种各样,解读角度比较多元化,但是,在经济金融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主要特征却是相通的,并无本质区别。本文对金融化的分析更接近爱泼斯坦和帕利对金融化的理解,认为经济金融化是金融体系(包罗金融机构、金融行业和人员等)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对经济运行和经济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不断提升的扩张过程。

(二)经济金融化的原因

西方学者不少从理论上探究金融化的原因,认为新自由主义的重要经济政策如全球化、小政府、弹性劳动力市场和摒弃充分就业等都是有利于金融资本的,而且都是在金融资本的推动下实施的,导致的经济结果就是金融化。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在诸多方面都与美国存在很多不同,如体制、发展模式、政府定位等,金融化的动因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资本的逐利特性。马克思笔下的“高利贷资本”就是现在金融资本的影子。资金不仅需要进入实体经济获取利润,而且还要求进入公共领域获取租金,进入金融领域获取利息和红利,从而推动了资产价格的上升,资产价格上升必然使得金融部门利益增多。此外,改革开放使国家对经济的管制进一步放松,经济自由度超过以往的时期,特别是民营资金能够进入金融领域,从而为经济金融化创造了条件。

我国渐进式的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市场竞争的强度逐步增加,实体经济竞争加剧,税负偏重,利润率不断下降,不少资本转投金融产业。这几年来,温州商人不断转战国内外房地产市场,而没有将资金投入实体经济发展。而不少国企也纷纷涉足金融业,从事保险、信托、财务公司、证券公司等业务,投资于房地产开发的中央企业曾经更是不胜枚举。占据国民经济重要力量的央企大量涉及金融产业是不争的事实,这无疑是金融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资本流动加快了金融化的步伐。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资本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套利活动。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逐步放开资本市场,近年来热钱大量涌入,助长了资产价格的高涨,从而推进了经济的金融化进程。

政府引导的投资拉动模式和人民币升值。近些年来,政府大量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铁路、公路和机场等,国家财政没有那么大的财力,必然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融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压力逐年加大。加上,为应对人民币升值,进行外汇对冲,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更加促进了宏观经济的金融化。

经济金融趋势第2篇

全球经济差异化复苏引致的利益博弈,将转型中的中国经济推入更趋复杂、更具挑战的境地。而“以我为主、内挖潜力、外拓市场、顺势而为,在发展中转变、在转变中发展”的中国模式将帮助中国经济进入更具可持续性的长期增长路径。据IMF的预测,未来5年,中国经济有望实现年均9.515%的增长,增速虽小幅低于“十一五”期间的11.2%,却明显高于新兴市场同期的6.58%和全球经济同期的4.55%,并大幅高于“十二五”规划7%的增长目标。中国经济如能以平均增速小幅下降为成本,实现经济结构的深层转型,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实现3个层次的四大转变,则有望实现兼具超预期性、稳健性和较强力度的可持续增长。

在宏观层面,以消费主增长引擎地位的巩固为核心标志,以增长质量的提升为外在表现,以民富格局的实现为物质基础,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主要抓手,以中观层次的产业结构转变和区域结构转变以及微观层面的企业层次转变为具体依托,中国经济有望确立内生增长模式。消费率有望触底回升,投资率和储蓄率将渐次下降,据IMF预测,未来5年,中国投资率预估值分别为48.565%、47.964%、47.039%、46.091%和45.238%,储蓄率预估值则分别为54.278%、54.269%、53.848%、53.324%和52.863%。消费率触底回升的基础是消费能力提高、消费预期的改善和消费环境的营造,消费能力的提高依托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消费预期的改善依托于就业创造能力的提高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消费环境的营造则依托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消费金融的推广。

在中观层面,科技创新将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大产业有望协同互促,新兴产业则有望快速发展。从全球潮流看,后危机时代新科技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将快速发展,与此相对应,中国将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增加值的GDP占比有望达到并超过8%。此外,区域经济增长极有望多点开花,区域集聚效应将初步显现,资源跨区域的优化配置有望进一步释放经济增长的内在潜能。区域结构的转变将以比较优势发挥为原则,以流畅的生产要素跨区流动为依托,以有序的产业跨区转移为手段,以金融集聚激活经济集聚为核心,以区域增长极的梯队建设为内容,以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和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扶持力度为抓手。

在微观层面,中小企业有望获得长足发展。企业层次的转变将以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为切入点,以完善中小企业政策法规体系为前提,以培育中小企业竞争力为抓手,以发挥中小企业鲶鱼效应为目的,以引导中小企业集聚发展为内容。推动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与消费需求的拉动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 “十二五”伊始,第三产业GDP占比有望从“十一五”平均的42.21%初步上升至45.21%,随着居民消费更偏向个性化、多样化和便捷化,而中小企业快、灵、活的特征使其能够充分满足消费者的各类要求。在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培育过程中,中小企业作为生产要素快速流动的主要载体将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在全球金融深化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创新依旧是金融机构的核心生存理念,但在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后危机时代,金融稳定仍然面临较大压力,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需要更为稳健、更注重基础资产质量的金融创新。在稳健创新理念的引导下,中国金融发展或将呈现出融资渠道多元化、金融体系多层化、金融服务综合化、区域金融集聚化四大重要趋势。

次贷危机并未改变全球直接融资市场快速发展的长期趋势,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数据测算,1987年至2010年全球直接融资市场规模年均增速为3.72%,高于间接融资市场规模2.91%的历史年均增速。次贷危机企稳后, 2009年至2010年,直接融资市场规模的平均增速恢复至2.08%,而同期间接融资的平均增速仅为-0.96%,并于2010年下半年才重新恢复增长。“十二五”期间,中国产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新型直接融资机构将进一步发挥直接融资功能,对传统融资模式形成有效补充,满足新兴产业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和居民消费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与此同时,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将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形成有效的互补结构,共同满足大型项目建设和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需要。

同时,全球衍生品市场的长期发展趋势也并未因次贷危机而改变,截至去年末,衍生品市场在全球金融市场规模中的占比依旧高达85.01%。而中国也仍将大力发展股市、债市、衍生品市场等多种金融市场,开拓农村金融市场,培育股权交易市场等新型金融市场,逐步形成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更大程度地发挥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经济金融趋势第3篇

关键词:金融;证券化;趋势

金融证券化能够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帮助,其具有的优势与好处十分明显。金融证券化究竟能够创造怎么样的优势,对我国经济发展能够产生怎样的意义,本文中给予详细阐述。社会经济发展能够为一个国家创造更多的国际话语权,因此,现代国家也均大力倡导经济发展,并实现经济金融化发展。金融证券化开始发展并取代了经济金融化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必然趋势。网络信息技术的传播速度飞速,使得全球范围内的资本都实现了更好的流动,金融证券化正式基于这种需求的一种满足。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实现飞跃,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一、金融证券化概念

金融证券化主要是指以金融形态完成的证券化发行,主要是实现了传统意义上的间接金融贷放转变为证券发行。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完成对资产流动化能力的提升,并可以将债权以及债务关系实现证券化,从而可以让贷放以及证券发行两者之间相互融合。金融证券化所形成的趋势主要形成与金融市场发展的特定阶段,也就是市场发展的成熟期。世界金融到目前为止已经经历了将近六百年的时间,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则只能够从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开始计算,尤其是进入到七十年代,真正意义上的全球金融工具、市场以及金融体制才开始变革,金融实现证券化的发展已势不可挡。

金融证券化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其一是社会融资证券化内容,其二就是银行贷款证券化。金融证券化实际范畴更加广泛,但是资产证券化所表现出来的形式相对更加单一,金融证券化具有十分明显的流动性特征以及可实现债权的市场化特征。

二、金融证券化的实施背景

1.金融管制层面存在问题

金融证券化发展的速度十分快,为此这个过程中表现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对我国实现资产金融化面向金融证券化造成了负面影响。现阶段国家与相关市场监管部门针对金融管理方面采取了放宽管制的策略,市场准入资格不断降低,促使商业银行与其他形式的金融单位之间产生的竞争性越来越强,为此,金融市场当中就开始形成大量的资金流动,促使客户并不需要通过银行就能够获取大量资金在。这种情况下使得大客户以及商业银行两者之间具有较为稳定的关系受到影响。基于此,西方国家之间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之后就不断进行金融自由化方面的改革。结合改革现状,商业银行以及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之间在经营形势与范围方面都存在重叠现象,彼此之间的经营界限不断模糊,使得金融投资机构等开始将金融服务内容范围进行扩大,并开始在金融市场当中存在大量的资金。

2.金融创新发展问题表现

现代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网络信息化建设程度加强,这些都促进了多种类型的降低利率风险以及相关功能的金融工具。结合现代化发展需要,计算机技术针对传统类型的金融机构的数据化以及功能拼接等都发生方式上的转变。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大量的具有吸引力的金融产品。其中包括了零利息债券、金融期货以及欧洲商业票据等多种类型的产品。

除此之外,我国金融证券化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其他方面的问题,国有银行当中所产生的商业道德风险问题同样十分严重,因为并不是一个十分有效的市场,商业银行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会从中收取费用,这样一来客户信用开始丧失,也会造成用户发生信用方面的问题,金融证券化市场的稳定性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三、金融证券化的问题分析

金融证券化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想要能够促进证券化的优势发展,需要正视当前阶段存在的问题。

在实现金融证券化的过程只能够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就是资产内容,但是现阶段能够提供给予我们的资产部分十分缺乏,我国企业主要采用的是负债资产方式存在,并不需要通过资产抵押或者是稳定供给等。尽管能够对银行逾期房地产进行抵押,但是这种方式仍然无法真正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证券化需要。这种畸形资产发展形势也是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负面因素。我国金融证券化的过程中,缺少投资机构运作,为此只能够通过借助房屋抵押债券等形势进行,住房抵押债权也需要具有长期的稳定资产提供支持,这样一来又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制造苦难。我国现阶段证券化发展水平不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较多,国有银行当中商业道德风险相对较高。因为形成的市场存在缺陷使得商业银行为了谋取经济利益会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不断下降,当客户信用发生问题的情况下,投资者可能就会对证券失去信心,这样一来就将会严重影响金融证券化的发展。

四、金融证券化的发展

1.放宽金融管制实现证券化

从我国投资方式当中分析,金融证券行业当中完成证券化阶段,商业银行采取的主要投资类型包括:财政债券、国家债券、保值公债、以及股票等,现阶段我国主要应用的投资形式主要是国家债券。针对当前阶段可实施的金融领域方面的管制策略需要能够有主意实现商业银行发现优质稳定投资,并且也有助于提升对闲散资金方面的使用效率,实现对投资的收益回报。与此同时,也能够转变对证券市场方面的调控与管理方式,结合金融证券行业方面的创新并能够不断加强对投资力度以及相关间接调控手段,能够更进一步促进证券市场方面的良性稳定发展。

2.促进金融资产领域的证券化发展

完成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就是对金融资产方面的一种证券化建设。我国需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快证券化建设就需要不断适应国内外证券化发展经验,以此实现对我国国内证券化领域与国际市场接轨。为此,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实现多样化发展,也就是对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与形式进行多样化建设,实现单一类型资产的多层次、多结构的方向发展。通过消费信贷的方式面向商业抵押的方式发展。第二,环节不良资产类型,借助于资产证券化建设形式解决存在的资产不良等情况,降低资产浪费等问题的发生,降低证券市场实际发展情况。

3.实现证券化发展的主要策略

第一,需要综合分析现阶段我国资产主要形式,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可以发现,采用住房抵押的方式毕竟不能够真正意义上促进证券化发展,因此,需要加大投资机构的建设。商业银行所采用的贷款形式与其他类型的住房抵押贷款具有较为良好的收益效果,风险相对较低。为此,住房抵押主要对象经济行为相对更加的简单。但是因阿红高低压住房贷款所产生的期限相对更加漫长,形式也更加单一,这些原因都是造成金融证券化的主要成因。

第二,作为具有专门性特征的服务系统,针对证券化的中介单位需要建立严格且具有标准化的标准,以此实现对市场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水平提升。中介服务员也应当对掌握的相关信息内容等进行规范。

五、实现金融资产证券化相关建议

金融证券化发展属于经济背景环境下的产物,属于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进入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金融证券化发展开始成为了能够代替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内容。金融证券化债券实际发行比重不断提升,金融证券化同时表现出流动性、稳定性以及安全性等多方面的优势。金融证券化除了具有一定优势,还具有产生一系列效应的能力,能够对我国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金融证券化能够促使集资规模不断扩大,并可以促使资产社会化规模加快,实现更好的融资,刺激双向投资机制形成。

通过结合实际情况完成对我国金融证券化的发展,需要从分借鉴当前阶段国内外成功经验。第一,国家政府应当给予政策性支持。我国形成的以公有制为主,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的共同发展。因此,政府对证券市场所能够产生的影响力也相对较大,为此,可以通过制定相应政策对金融证券化发展提供帮助,此外,政府也可以形成较为健全的法律制度,促使金融市场的发展符合法律要求,促进金融市场的合法化运作。

第二,提升对金融创新方面的建设要求。通过放宽管制形式,可以为建立金融管理机制环境,实现汇率的市场化建设提供帮助,并能够更进一步加强我国金融证券化发展。

六、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金融证券化发展速度进一步提升,使得我国经济发展获得的收益不断提升。在实现金融证券化的过程中也需要加强对其造成的问题的思考与分析,通过加强对相关策略的完善与调整,以便可以有效提升金融化的推进。由此也能够不断适应现代我国社会国情与市场发展,实现我国经济的繁荣与富强。并在文件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关注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也应当加强对其他金融领域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立泰,刘万明.自由化背景下全球金融监管发展趋势及对我国金融监管变革的启示[J].科学经济社会,2010,01:32-37.

[2]胡军.法国公司金融资本的形成及其在资本全球化下的变迁——对中国金融法典化道路的借鉴与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2010,02:37-40.

[3]杨继贤,何迎庆,张秀云,张冰.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能源发展趋势及煤炭企业对策[J].中国矿业,2010,08:54-57.

[4]徐亚平,张瑞.证券化、流动性与货币政策——基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反思[J].财经科学,2009,07:18-25.

[5]梁洪杰.论全球经济低碳化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战略抉择[A].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清华大学法学院.WTO法与中国论丛(2011年卷)[C].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清华大学法学院:,2010:9.

[6]李雪,张宁,刘洪甫.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智能交通发展研究[A].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第六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暨第七届国际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论坛优秀论文集(上册)——智能交通[C].中国智能交通协会:,2011:9.

经济金融趋势第4篇

【摘要】2014年5月10日,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明确提出经济新常态的概念,其主要内涵包括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等方面内容。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金融资产投资发展趋势也呈现出了一定变化,本文在对经济新常态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现阶段我国金融资产投资的新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将其概括为:转变投资结构,变间接为直接;金融监管优化,投资环境稳定;金融产品日益丰富,投资选择日益增多。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金融资产投资新趋势

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制度的情况下,对现阶段经济新常态进行分析和判断。我国经济形态朝着更高的方向发展,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由高速发展转为中高速发展,其中包含新的战略方针、新的制度条件、新的思想方法以及新的工作理念。2014年5月10日,同志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明确提出新常态。他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使我们能够在有引领的情况下正确适应经济常态的转变。在新常态下学会如何正确分析金融资产投资的基本走向以及如何正确进行金融资产投资。有利于看清社会经济发展态势,解决社会经济问题,进一步推动经济新形态的发展,为实现祖国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一、经济新常态的主要内涵

由于内外力的共同作用,新形态的出现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体现。2014年11月,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中的演讲中总结出现阶段我国的经济新形态的主要内涵包括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想要谋求更好的发展,就应该学会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态,并知道该如何引领经济形态,不被经济的快速发展所抛弃,在感受到经济的速度变化的同时科学认识并付诸实践。中高速的经济变化速度有利于更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就我国而言,现在的经济增速较世界水平而言仍然处于中高速。人民收入水平增加,社会繁荣发展,也同时推进了经济的结构优化,这就产生了新形态下的第二个也是最核心的内涵特点,即结构优化。社会的各个结构、各个方面从中得益,改变过去的粗放型的经济模式,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消费结构的变化,城乡结构的变化以及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等。经济动力转换是经济新常态的最本质的特点,对比以往过去发达国家的经济历史,只有合理进行动力转换,才能让经济保持增长的态势。如若不能根据现代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来进行创新思考,那我们只能会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到一定的拐点后,便无法为经济增长提供足够的动力准备。如何实现区间化的增长概念、多元化的目标、均衡式的发展模式,以及在金融领域我们要学会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并发挥新常态的特点推动金融资产投资。

二、经济新常态下的金融资产投资新趋势

(一)转变投资结构,变间接为直接

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然而几十年的这种高速的发展也同样使经济的住多层面都达到了极限,例如要素投资成本和资源配置效率,所以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速放缓,金融业也随之暴露了许多问题,其中结构性失衡问题较严重。在融资方面,我国企业的融资面临的问题是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比例分配不均衡,出现结构失衡的问题,产生了融资矛盾。而同时银行的贷款对象多为国有企业或者某些上市公司,这对于民营企业和中小型企业来说并不公平,本身基础条件就有不利方面,银行再在贷款上有所限制,他们便很难发展起来。针对此情况,我们应该放宽金融政策,改善金融结构,挖掘银行潜力,积极推行民间信贷的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加大金融投资优势,通过发挥资本的力量推动现代社会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创新发展第三产业。只有中小型企业发展上去了,我们的社会基础力量才能更加雄厚,我们在帮助他们的同时,他们也会反作用于我们,有利于保障人民生活,提高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推动社会进步。脚踏实地,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推动科技创新进步,实现企业的全面升级改造。

(二)金融O管优化,投资环境稳定

世界金融环境瞬息万变,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也逐渐变缓,只有在这个变化的环境中找准自己发展方向,才能更好地发展本国经济,造福人民大众。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角度出发,金融业管理监督机构要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现阶段的金融市场情况来制定具体的惠民政策,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助力结构调整。例如人民银行充分实现了再贷款、再贴现和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对于国家和人民的经济作用,不断加大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等领域的金融服务力度,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有选择地对不同种类的票据进行融资,制约资本充足率不足且资产质量不高的金融机构的贷款扩张,从而发挥激励和引导的作用,抑制通货膨胀,规避风险,增强宏观调控对差异性和灵活性的注重,稳定金融市场,促进投资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三)金融产品日益丰富,投资选择日益增多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科技创新的进步,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过去的稳健型的银行储蓄存款的投资方式,同时也针对此出现了许多科技创新型的理财产品,传统的理财方式遭遇了变革。开发合理的金融产品,有利于推动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中行根据中小型企业的“短、快、频”的特点,针对其具体的融资较难的问题,为其设定了专门的金融产品。例如中行充分发挥其国际影响力范围广、分行和支行较多的特点,作为中间桥梁,加强中外联系和交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结构网建设,帮助其在国外进行贸易和生产也有足够的资金,推动中小型企业走出国门。

三、小结

转变投资结构,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升级;优化金融监管,充分发挥引导和指挥的作用;扩充金融产品,推动中小型企业向上发展。面对日益发展的现代经济和科学技术,我国的金融环境和金融市场也在挑战中日趋优化,臻于完善。经济新常态给我国经济发展以及如何合理进行金融资产投资提出了新要求,也提供了新机遇,只有认清经济新常态下的金融资产投资新趋势,瞄准正确方向,才能在最大化投资收益的同时促进我国现代经济的长效进步。

参考文献:

[1]蔡P.党政干部参考,2016

[2]刘霞辉.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增长动力转换.光明日报,2014年09月24日15版

经济金融趋势第5篇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 互联网金融 发展新趋势

一、创新和消费将成为推动金融业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

在经济新常态下,创新和消费为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和动力,因此,互联网金融企业必须进一步发挥出其开放、平等、团结、共享的良好的互联网精神,切实真正最大限度地为客户带来更优质的服务。在当今时代,传统金融服务供给已经不能够迎合互联网金融服务的现实需要,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冲突,这就要求互联网金融不断地推陈出新,为客户定制优质的服务,使客户获得美好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享受。

与此同时,在当今的经济新常态的新形势下,互联网金融企业也应该不断地提升自身实力,实现创新突破发展。考虑到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非常容易投资和提取,因此,普通用户非常乐于进行投资理财。然而,互联网金融企业若想进一步实现其实力的提高,就应该从客户的角度出发,着眼于客户的立场,为客户提供更加新颖的业务。在互联网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互联网金融企业有必要灵活地运用互联网支付、电子商务等新的渠道来开展业务,迎合客户新的需求。随着移动4G技术的出现和日益普及,广大的客户都已经使用了高端手机,客户对于互联网更加熟悉,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互联网金融企业有必要更加有效地挖掘客户信息,发现客户使用互联网的习惯,挖掘客户的个性特征,以便更好地服务客户。进一步来说,互联网金融企业应该打造出一个移动运营统计分析系统,充分利用当前流行的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打造出有利于客户的的征信系统等,切实对于有效的客户信息予以适当地挖掘和提取,将富有价值的客户资料挖掘出来,实现不断地创新发展。

二、形成产业链平台化的新模式

在当今的经济新常态的新形势下,可以实现行业之间的深度协作沟通,在互联网金融平台上实现网上付款、投资理财、检索资料、客户征信记录查询等等各种各样的新功能。具体来说,在当今的经济新常态的新形势下,互联网金融具体涵盖了下面的几种形式:第一种就是支付中介类,也就是说,通过第三方支付机构作为中间人来实现互联网金融,这种形式在现阶段的使用已经比较普遍,而且其管理也相对较为健全;第二种就是投融资平台,该种形式在现阶段的发展非常快速,已经引起了业界的高度重视,具体涵盖了电子商务的小额贷款,网上投融资、众筹业务等各种各样的互联网渠道理财融资服务方式;第三种形式就是数据信息服务类,这种形式借助于互联网技术来为客户带来数据的搜集、信息的检索、信用记录、疑难求助等各种各样的新形式的服务体验。与此同时,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涌现出来的今天,客户的需求也是动态发展演变的,特别是在对于客户的信用越来越重视的新形势下,互联网金融企业也开始借助于各种各样的新技术来搜集和挖掘客户的信用情况,对于客户的交易情况予以搜集和挖掘,确保建设出科学有效的客户征信系统,进一步保障客户更好地进行投融资,也能够保障互联网金融企业及时根据客户的信用情况来采取进一步措施,在为客户带来更加优质的服务的同时,也能够推动互联网金融企业不断地探索和发掘出更加先进的业务和服务。

三、创新金融功能的新模式

在当今的经济新常态的新形势下,金融脱媒程度受制于实体经济的需求,还受制于风险收益关系的调整,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体现出支持实体经济践行普惠金融运行效果,监管当局的态度至关重要、决定了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的速度、业务模式及组织形式,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是一种竞争关系,传统金融的应对和反击将冲击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体制、市场及客户等基础,互联网金融已经进入了优胜劣汰、自我竞争的市场化阶段,开始逐步规范,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要解决风险关和技术关。互联网金融也具备传统金融的关键功能,也是需要在不确定环境中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最终目的也都是为了使得实体经济的需求得到满足。具体来说,需要满足的需求涵盖了支付清算、资金融通和股权细化、提供经济资源时空转移的渠道、风险管理、提供信息、解决激励问题等等各种各样的需求。另外,在当今的经济新常态的新形势下,互联网金融相关的金融企业的内涵是针对未来现金流在未来不确定的情况下的权利和义务,具体包括了股权、债权、保险、信托等等,将传统的物理形式转换成为电子形式的方式来使用,通过相应的托管、交易和清算等制度来为客户提供服务。在当今的经济新常态的新形势下,互联网金融必须始终进行创新,不断地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高度重视创新和精细化金融等,实现服务效率的大幅度提升,尤其是实现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更加有效的满足。在这一过程中,互联网金融又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出金融跨期跨区域配置经济资源、提供信息以及支付和结算的功能。在移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中能够发现,客户对于金融的需求和体验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基于创新的更加精细化的金融功能的实现和更好的客户体验,是互联网金融在金融业新常态环境下新的发展模式。

综上所述,本文从不同的角度深入地探索了经济新常态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新趋势,探索了互联网金融如何进一步实现创新发展,以便有效地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在当今的经济新常态的新形势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面临着新形势,其发展趋势是非常有前景的。

参考文献:

[1]陈小慧. 新阶段、新改革、新常态下的新金融――“2014中国互联网金融高峰论坛”圆满落幕[J]. 大众理财顾问,2014.

经济金融趋势第6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国际金融业 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呈现出各国经济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趋势,特别是在发生美债、欧债危机的今天,这种全球竞争下的相互救援显得更加重要。由20世纪90 年代以来兴起的经济全球化内容广为人知,中国加入WTO,标志着我国经济将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竞争的大潮。直面经济全球化中的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将有助于我们对国际经济市场的进一步的洞悉和了解。

一、经济全球化及其内涵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兴产业革命形成的一种全球性市场、资本、贸易、技术、金融,信息的相互依存的网络。具体包括企业全球化、资本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技术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等。高新技术引起的产业革命和冷战后当代世界经济的结构变化是“全球化”的根源。市场理念的扩张是“全球化”的内在动力。新产业革命,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 、市场理念的扩张三者相互作用,相互融合,推进了90年代后的“全球化”进程,新世纪的到来,信息经济与网络经济的结合把经济“全球化”推向了新的发展峰巅。

(一)信息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前提

由于电脑、电话、电视、电传、电子网络技术等信息手段的广泛应用和普及,现代通信成本的持续下降,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技术条件和基础。由于“全球化”以信息全球化为前提,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产业革命)的兴起地域,因此,其与21世纪新提出的世界经济一体化相对有所区别。

(二)企业主体是全球化的基础

在“全球化”的时代,生产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企业把工业化国家的先进技术水平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有利的成本结构结合起来,把生产基地建在距离原料产地、销售市场最近、劳动力成本最低、生产力水平最高、基础设施最好、税率最低的地区,使资本增值的产业链延伸空间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并使其得到了全方位改善,以期实现利润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三)资本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

资本全球化其本意并非指原始积累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从90年代的发达国家“资本外逃”和资本跨国流动,到21世纪发达国家的资本智力化和资本运营。受资本追求最大利润化的本质驱动,为逃避原所在国日益上涨的成本与税负,资本转移和外流现象日益普遍。

二、经济全球化的表征

(一)国际贸易的日趋紧密,将大大促进各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的提高,且进一步加速国际经济格局的分工。近年来,世界经济年均增长受美债,欧债的多米若骨牌效应直接影响着全球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源动力。其表现在:一是科技知识迅猛增长;二是科学技术发展面向未来;三是科技发展综合化;四是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相结合。世界贸易总额将超过10万亿美元的同时,技术、技术密集型产品将占主导地位;网络经济与电子商务平台将逐步成为对外多边贸易的连接方式,从而引起世界贸易格局分布的重大变革。

(二)开展国际互动式直接投资也将有突破性的发展。将在几年内从目前数万亿美元的水平达到几十万亿美元。金砖五国已成为即欧美发达国家之后对外投资的新兴经济体,资本流向发展中国家投资的比例快速增加。

(三)跨国并购、重组已成为各国对外实施资源重组的重要平台。

(四)后金融时代的到来,为经济全球发展的联动性提供了契机。如从次贷危机引起了美国华尔街风暴,已经演变为全球性的后金融危机时代。这个过程发展似多美若骨牌,规模之大,影响至深可以说是人们始料不及的。总的说,可以划成三个内容:第一是债务危机,借了住房贷款人,不能按时还本付息引起的问题。第二是流动性的危机。这些金融机构由于债务危机导致的一些有关金融机构不能够及时有一个足够的流动性对付债权人变现的要求。第三是信用危机。就是说,人们对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资金融通活动产生疑虑,形成了波及全球的危机。总而言之,通货紧缩、经济衰退、失业、金融危机等都可能引发成为全球问题。由于中国资本项目仍未完全开放,危机传染的风险受到一定的限制,但震撼国际金融市场的次贷危机以及欧债危机已警钟长鸣,启示愈甚。这也更显示出国际金融在危机传染机制中的新特点。

(五)随着G20会议的召开,气候变暖,保护地球和环境,将更为成为各国关心和重视的重要内容。诸如公海海洋、太空、南北极等处的财富的开发和应用都将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六)世界经济的大变局是发展中国家提高了自身话语权,国际性经济组织的权威性和职能日益加强。维护全球经济的行为准则将在各国、各集团维护各自利益的斗争中不断得到更正和确定。

三、金融全球化将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内容

经济金融趋势第7篇

截至6月10日,道琼斯指数、标准普尔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在近3个月时间里分别上涨了26.1%、30.19%和35.1%,英国富时100指数、法国CAC指数、德国DAX指数和日经225指数也分别狂涨了20.11%、23.97%、29.05%和35.06%,这些涨幅甚至在历史上都能排于靠前的位置。今年以来,全球股市市值已膨胀了16.07%。当然,金融市场的变化往往会被谨慎的市场人士视作“非理性冲动”或是“动物凶猛”,毕竟市场投机行为和羊群效应总是在不停地引致金融市场的“超调”。

而一项关键数据增强了谨慎人士对危机演化的担忧,这就是全球金融机构的亏损规模。截至6月11日,彭博统计显示全球金融机构已损失15881亿美元,这距离IMF预测的4.1万亿相去甚远。市场似可就此得出结论,金融机构清除有毒资产的过程远未结束,金融风险的彻底出清甚至没有走到中间点。

笔者以为,市场判断的逻辑没有问题,关键是数据本身存在极大的不可靠性,从某种意义上讲,IMF提供的更像是一种广义和抽象的损失预测,而彭博提供的则是狭义和具体的损失测算,直接比较两者。难免会造成对未来危机演化的莫名担忧。此外,此前市场津津乐道的中东欧引爆“危机第二渡”的金融风险似乎也在不断冲淡,无奈的是,这一因素导致的过度担忧依旧来自数据失真。IMF上月已承认在《2009年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存在双倍计数和输入错误,进而高估了东欧部分经济体的短期债务和融资需求。

笔者之所以强调市场低估了金融体系的自我恢复能力,最主要的论据在于,一系列与危机演化息息相关的标志性高频数据已大幅度好转,但由于信息获取能力的差异,较大部分市场人士对此缺乏直观的及时感知。例如TED利差,这个被经济学家和研究者广泛使用但却不具有太大市场普及度的指标,近一段时间以来持续降低,6月10日,该指标收于46.124个基点,低于2007年8月9日危机爆发初期的72.21个基点,接近危机爆发前的温和水平(这一指标在2008年9月危机升级阶段甚至飙上过400)。同样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改善,还体现在反映市场情绪的VIX指数,反映风险偏好的花旗风险回避指数,反映金融体系整体状况的彭博美国金融条件指数等指标的最新变化中。仅仅审视这些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高频数据。金融体系的恢复已接近危机前的正常水平。

在经济、金融背离的特殊时段,与低估金融恢复相对应的,是高估经济复苏。这利憾官层次的“超调”有以下两点原因:其一,市场对不同经济周期可能存在误解,在许多专业人士眼里,一个强有力的经济复苏信号是销售库存比上升,库存已满足不了需求的膨胀,所谓“去库存化”接近尾声。但大多数由此信心万丈的专业人士都忽略了一个基础性问题,与“去库存化”对应的仅仅是库存周期,而这最有名的短周期,可美国此轮经济周期可能并不是短周期,更像是十年左右的长周期,用短周期的先行指标去判断长周期的复苏趋势,电许市场一开始就有些托大;其二,预期调整的速度和幅度明显高于实体经济恢复的速度和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