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人文主义思潮的实质(合集7篇)

时间:2023-12-28 11:50:32
人文主义思潮的实质

人文主义思潮的实质第1篇

关键词:社会思潮;大学生;思想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2-0035-02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其思想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的重要内容。当前西方各种社会思潮与国内的社会思潮进行交流交融交锋,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引导大学生理性对待社会思潮,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当前主要社会思潮及其特点

1.当前社会思潮的类型。当代社会各种思想观念争相涌动,对大学生思想素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社会思潮有新自由主义思潮、思潮、民族主义思潮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等。(1)新自由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极力强调个人原则、平等原则、自由原则,试图把西方的思想文化当作整个世界的主流意识模式进行推广,力图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诋毁和污蔑并进而否定和取消。(2)思潮。思潮是企图以重新解读为名,任意歪曲历史的一种思潮,主要表现是歪曲和篡改历史、贬损和否定我国的革命、片面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为实现社会主义所做出的努力、丑化英雄人物等。 (3)民族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将中国的发展置于全球化进程中加以观察,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整体性角度来认识中国。其基本观点是要在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中,保持国家的独立自主,自觉抵制西方经济、政治、文化霸权,维护本民族的利益,实现本民族的发展。(4)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文化保守主义是指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面向中国本土、面向古典、面向纯学术的文化潮流,它模糊了中国与西方社会所处历史背景的差异,并带有一种泛中华的诉求。

除了以上几种社会思潮之外,新左派、普世价值论、功利主义、消费主义等社会思潮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形成。当代各种社会思潮虽然对开阔大学生视野、满足求知欲、增强批判意识、促进个性发展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少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辨析的能力,还不能客观理性认识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当他们在社会上、网络上接触到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社会思潮的“新”观点、“新”思想时,容易被吸引误导。总体来看,当前各种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影响一消极为主,尽管是少数人,但不容忽视。

2.当前社会思潮基本特点。当代社会思潮除了作为一种传播思想而具有思想性、实践性、阶级性、时代性等特征之外,还表现出多元交融,涵盖领域广泛;理论化与感性化并存,呈碎片化发展;传播途径以互联网为主等新的特点。(1)多元交融,涵盖领域广泛。当代流行的社会思潮则多达十几种,涵盖领域更加广泛。从人民论坛的思潮调查来看,每年评选的十大思潮,都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 在当代大学生中,大多数学生对各种思潮并没有明确的思想界限,他们更多地把这些思潮看成是同一思想基础和内容的东西。这一方面说明当代大学生并不仅仅是通过对某一种思潮的深入了解来接受某种思潮;另一方面表明各种社会思潮并不是以单一的方式传播的,而是相互交融在一起共同产生影响。(2)理论化与感性化并存,呈碎片化发展。20世纪80年代,社会思潮主要以理论的正确性和观点的完整性影响高校师生。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接受方式发生了改变,那些集新奇性、有用性、同感性、通俗性的社会思潮更易于被大学生接受。大学生接受当代社会思潮的原因并不因为其观点的正确性、系统性以及理论的完整性,而更主要以感性的方式接受社会思潮,使得社会思潮的影响呈现出理论化与感性化并存,向零星化和碎片化发展的状态。(3)传播途径以互联网为主。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网络成为各种思潮传播的主要途径。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基本上传达的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而网络相对宽松、自由的言论氛围更适于表达不同意见,成为思潮传播的重要平台。有关调查显示,90%以上受访者选择“网络论坛、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平台”作为了解社会思潮的主要方式,远远超过“报刊、杂志、图书等纸媒”(2%)和“学术研讨会、专家讲座、大学课堂等场所”(5%)。

二、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素质形成的消极影响

1.信仰层面:引发信仰危机,弱化政治认同。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深刻变革之中,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是不可避免的。大学生由于缺乏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分辨能力,在受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影响时,少数大学生表现出对马克思主义的怀疑情绪及信仰危机。他们怀疑社会主义制度,认为马克思主义“无用”,马克思主义“过时”,中国的改革应该遵循西方的模式。除了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之外,在部分社会思潮影响下少数大学生政治情感淡漠,他们主张在政治上既不积极,也不消极,做平常人,“去政治化”正成为这些人中流行的时尚。

2.道德层面:引发道德滑落,歪曲价值观。当前后现代主义、实用主义、消费主义等社会思潮使一些大学生放弃了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一些大学生在面对社会物质欲望、丑恶腐败等现象时,道德与良心的坐标偏离轨道,出现社会公德缺失、个人道德滑落情况。在价值观层面上,大学生渴望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但由于心智的不成熟和社会经验的缺乏,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等社会思潮就会乘虚而入,利用大学生的好奇心理、敢于尝试的心态,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的观点引起青年大学生的关注,使得少数大学生渐渐迷失正确的方向,造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离。

3.心理层面:引发错觉心理、失意心理、盲从心理。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大学生希望独立地探索人生和社会的意识也有所增强。西方社会思潮的涌入,以其强烈的理论色彩影响着大学生的意识倾向,进一步强化了青年自我意识发展中“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的矛盾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当现实与理想出入较大时,还会进一步诱发大学生失意悲观心理的产生。同时,大学生容易受朋辈影响,一人受社会思潮“奇异”观点影响容易感染到其他人。在这种情形下,大学生会很容易淡化所接受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在政治、文化、消费等方面形成茫然跟风的“从众心理”。

三、应对社会思潮影响的主要路径

1.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社会思潮的理论、性质、观点鱼龙混杂,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进一步加强马克思基本理论教育,引导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不断增强抵御各种风险和辨析各类社会思潮的实质的技巧,积极反对各种消极的社会思潮。

2.培育高校正能量的思潮旗手。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培育高校正能量的“思潮旗手”,是实现对社会思潮进行有效引领,并消解其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的根本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干力量为高校的党政干部、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他们不仅要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原理,还要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能够熟练运用网络媒体,敏锐捕捉社会思潮传播造成的大学生思想的热点、焦点和疑点问题,并能够以马克思主义原理进行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分析,提高对社会思潮的政治鉴别能力和科学分析水平。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办学理念和精神风貌的体现,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以及身心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必须始终坚持以育人为目的,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积极营造以宣传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对文化活动的引领,完善学习场所的布局,使得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中。同时,还要注意校容、校貌建设,加强校园环境的美化,使学生在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中接受科学化、现代化的信息。

4.加强对社会思潮研判。当前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渗透和影响更加多样、更加隐蔽,对各种社会思潮我们不能简单加以处理,而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和观点,研究社会思潮的历史脉络,分析其理论体系和政治诉求,揭示其内在本质和现实特征。在建党95周年、长征胜利8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高校要及时关注学生思想动向、关注网络传播平台,提高对各种社会思潮的研判、引导。

参考文献:

[1]鲍存侃,李建国.近十年来影响青年的国内外思潮述评[J].中国青年研究,2006,(5).

[2]何凡.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影响及其应对策略分析[J].东方教育,2014,(2).

[3]佘双好.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影响的特点及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0).

[4]王易,许慎.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规律与对策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4,(2).

[5]周学增.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The Influence of Society Ideological Trends on the Menta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FU Fan

(The Schoo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1331,China)

人文主义思潮的实质第2篇

关键词:西方社会思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4-0006-03

当今世界,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各国的文化市场相互开放,西方社会思潮凭借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科技优势日益渗透并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其中一些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极为复杂的影响,模糊了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的基本判断标准,影响着他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定位、思考与践行。鉴于此,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报告精神,在大学生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评价标准,阐明西方社会思潮的理论基础及其本质,揭示其消极影响,培育和构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影响当代大学生的西方主要社会思潮及本质特征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流派众多,主要有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民族主义、社群主义、新权威主义、消费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其中对我国当代大学生影响较大的有新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

1.新自由主义思潮

“liberal”一词从14世纪开始使用,意指自由的,无约束的。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为“自由主义”(liberalism),其思想渊源可以追溯至17世纪中后期的英国。在其诞生后的几百年中,逐渐演变为古典自由主义、现代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等几个阶段。新自由主义形成于20世纪中期以后,主要代表人物有哈耶克、弗里德曼、诺齐克等人,他们反对现代自由主义,主张复兴古典自由主义的一些原则。新自由主义的出发点是个人,在社会行动中将个人的价值放在首位,强调个人享有不被强迫、干涉的自由,认为国家和政府对个人的干预越少越好。新自由主义者信奉个人至上原则,主张政府是按照社会契约组成的,政府的权力应当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不应过多干涉个人的社会、经济生活,同时政府负有采取集体行动帮助平等发展机会的社会潜能,保证个人享有基本的自由和平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思潮在北美、拉美、东欧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逐步蔓延,造成了其中的某些过国家和地区激烈的政治动荡,比如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和剧变与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传播与泛滥不无关系,它严重颠覆了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政权,否定了共产主义政党对于国家和政府的合法领导,造成了一些国家呈现出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反应。新自由主义思潮对我国社会的影响虽然不是很大,但是主张政治自由化的倾向一直长期存在,奉行自由主义至上的原则在青年大学生中依然存在一定市场。

新自由主义思潮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反应,它是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与现实紧密相连的,是维护资本主义统治及其阶级利益的政治意识形态,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曾经起到积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须认清其本质特征,盲目照搬和奉行只能是危害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与稳定。

2.民主社会主义思潮

民主社会主义是当今世界主要存在的三大社会思潮之一(科学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它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都源自马克思主义,在随后的国际工人运动发展中,逐渐分流形成共产党主张的科学社会主义和社会主张的民主社会主义,两派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分道扬镳,形成对立之势。1951年6月社会党国际在其成立的大会上通过了题为“民主社会主义的任务和目标”的纲领性文件,即《法兰克福宣言》,形成了民主社会主义的完整的思想体系。民主社会主义在政治上主张改良主义,推崇多党制,主张多党合作与竞争,通过选举的方式上台执政;在经济上主张放弃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制,发展混合经济和实行福利政策,实现社会的充分就业;在派别上与科学社会主义有着明显的界线,两者都有着各自的理论主张。

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中,我们必须认清民主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危害。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是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否定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放弃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方向,从而达到西方国家别有用心的目的。20世纪90年代的苏联和东欧国家的一系列演变,就是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侵蚀的后果。我国在改革开放与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受到右的影响,有些人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普选和多党制,否定和抹杀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当今社会,中国的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纠纷复杂化,甚至有人提出“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错误言论,蒙蔽了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扰乱了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3.后现代主义思潮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后在西方国家出现的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思潮。这一思潮的核心主张就是反对理性主义,主张对现代文明发展的根基、历史文化传统等各方面进行深入反思,目的是要否认和割裂历史的,强调非理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从后现代主义社会思潮的产生背景来看,它源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哥德尔的不完全定理等新的科学理论对传统理论的冲击,这些理论的“不确定性”“非中心性”和“非整体性”等,影响着人们对于社会的理性认识。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实质是对现代文化和精神价值取向进行质疑、批判和解构,是彻底的反传统和反权威的。这一思潮自20世纪末在我国思想界产生较大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后现代主义思潮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当中受到追捧,影响者青少年对于价值理性的认识和判断,使其容易滑向,否定和割裂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认识。

二、当代主要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大学校园是当代主要社会思潮传播和渗透的重要场所,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同步化的现代社会,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的影响作用不容忽视。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从积极的方面讲,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有助于大学生认识和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从而客观地分析社会思潮产生的原因和社会影响,激发了学生对于西方社会问题的思考,明晰了资本主义的本质,有助于培育和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场。但是,总体而言,由于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认识还缺乏一定的思辨能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还在形成阶段,很容易被西方社会思潮所诱导。具体来讲,当代主要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导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淡漠

理想是人们精神价值追求的较高层次,决定和反映一个人的基本价值追求和目标实现。社会理想信念是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使人们在一定时期的价值共识和共同追求并实现的目标。在当前,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确认识和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坚决抵制西方社会思潮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腐蚀。我国在改革发展过程中,人们的思想复杂化,利益呈现多元化,有时还存在腐败现象和不平等、不公平等,西方的社会思潮从某种角度契合了某些人的思想利益动机,社会改革过程中出现了“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资本主义制度比社会主义制度优越,倡导“普世价值”和三权分立的多党制政体,这些错误的言论严重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动摇了他们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使他们对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产生怀疑,抹杀了社会主义的历史成果,出现了的悲观情绪。主要表现为新自由主义思潮鼓吹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终结论”,批判社会主义和否定马克思主义,大肆宣扬资产阶级自由化和金钱至上的腐朽观念,是大学生盲目崇拜西方资本主义的物质生活方式,接受和认同西方的思想价值体系,从而达到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颠覆社会主义政权的目的。

2.导致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出现偏差

社会价值取向是人们在进行社会选择时所做出的基本价值判断和道德衡量准则。坚持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新自由主义的社会思潮向大学生鼓吹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等价值观,使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片面追求金钱至上,以自我为中心,忽视集体和社会多数的利益和感受,造成在班集体活动立独行,集体参与意识不强,同学间关系冷漠。部分大学生在西方社会思潮的消极影响下,造成了对亲情的冷漠,对社会不公平的抱怨,丧失了一个大学生应有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由此可见,西方的社会思潮的渗透麻痹了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消极的作用,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是最根本的还是对西方的资本主义的社会思潮的本质认识不深刻,低估了其社会危害性,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不到位。

3.引发大学生形成的思想意识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新媒体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和扩大了人们之间的思想交流,这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有完全建立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很容易陷入西方社会思潮的某些价值观中去,影响较大的就是虚无主义的思想。这种思想不但否定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共产党的领导,而且完全否定历史文化的传承性和优越性,实际上是认同西方的社会价值观,将本民族的历史看成是漆黑一片,毫无可取之处,造成盲目地崇拜国外的思想价值体系,片面追求西方资产阶级的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从大学生个体而言,往往容易生活在虚拟的、虚幻的世界中,他们根本不相信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从而否定了价值的合理性,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业和未来的发展。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和传播文化知识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的重任。面对西方纷杂多样的社会思潮对学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何在意识形态领域与西方社会思潮的博弈中取得胜利,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成为当前高校必须要面对的新课题。为此,高校必须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从多个方面加以应对,积极构建高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行动指南,是中国共产党的建党指南。必须使大学生认识到的是,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也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才能在工人阶级的斗争中迫使资产阶级做出一次又一次的让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是具体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求大学生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看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是要坚持在实践中将实现个人价值与实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有机统一起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正确审视和分析西方社会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揭示其本质面貌,达到去伪存真,正本清源的目的。

2.要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正确评价和对待西方社会思潮

对于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传播与影响,应充分发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主渠道作用,让学生通过课堂途径真正了解西方社会思潮的发展与本质,结合其社会背景找出社会思潮理论发展的局限性。同时,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国社会革命和建设中必须坚持的原则和理论思想,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历史发展和时展的必然。教学中可以比较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的社会思潮的异同,合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课堂互动,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与思想灌输,让学生养成自我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自觉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

3.积极发挥现代媒体的作用,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学生了解社会媒体的渠道多样化,接受教育的途径也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单一的形式,互联网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的第二课堂。依靠网上获取信息和学习社会知识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重要阵地,必须紧跟时代潮流,积极探索符合社会发展的教育模式,利用新媒体,不断创新教学形式,比如开通第二课堂的微信、微博和QQ群等。利用这些新媒体向学生答疑解惑,让广大学生真正认清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发展背景和本质特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下的校园文化,用符合当代潮流的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生的价值观,使之与明辨西方社会思潮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从而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光明日报,2012-11-18(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3]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4]周新城.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评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5]霍布豪斯.自由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6]俞可平.全球化:西方化还是中国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7]梁金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收稿日期:2014-10-10

作者简介:赵和文(1967-),男,北京人,北京农学院党委常委、党委组织部部长、党委统战部部长,硕士研究生导师,副教授,从事党建理论与实践研究。

An Analysis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Construction in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Thoughts

ZHAO Hewen

(the CPC Organization Department, 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2206, China)

人文主义思潮的实质第3篇

关键词:社会思潮 大学生 影响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01: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027

社会思潮是指某一时期内在某一阶级或阶层中反映当时社会政治情况而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它以一定的社会存在为基础,以相应的意识形态为理论核心,并与某种社会心理发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作用。社会思潮是一种意识形态,是在特定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反应特定群体的利益诉求的思想主张。社会思潮在本质上反应了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表达的是一部人的心理诉求。信息化时代,社会思潮在高校更是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传播特点,有必要对信息化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探索引领新时期社会思潮的有效对策。

1 引领高校社会思潮的发展是新时期的战略任务

对高校社会思潮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焦点话题,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社会思潮的本质,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引领社会思潮的方法。特别是党的十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任务,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来,学界一致认为引领当代社会思潮的发展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思潮在高校的传播既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但同时也会给大学生带来一定的思想困惑。在高校传播的社会思潮既有积极的、上进的、反映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思潮,同时也有消极的、倒退的、不利于我国社会发展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社会思潮。因此,引领高校社会思潮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引领高校社会思潮的发展,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各种社会思潮的本质,明确马克思主义与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关系。从而使大学生树立起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主导地位。

2 信息化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

信息化时代各种社会思潮在高校广泛传播,对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没有成熟的大学生来说产生了极大影响。下面列举几种对大学生负面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

2.1 消费主义思潮

消费主义是一种消费至上、享受至上的社会思潮。崇尚消费主义的人们,他们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不断地追求对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消费主义迎合了大学生追求时尚、彰显个性和在消费中追求新、奇、美的心理。随着消费主义思潮的蔓延,大学生中出现了一种不顾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和自己家庭收入状况的超前消费的倾向,造成了大学生人格上的扭曲及挥霍浪费的生活方式。在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形成了一种重物质利益轻精神追求、重金钱实惠轻理想信念、重等价交换轻无私奉献的思想,把奢侈和享乐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美德教育面临新的挑战。

2.2 思潮

就是虚无历史,它否认历史的规律性,对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任意解释甚至刻意歪曲,其根本就是历史唯心主义。在近代中国,是作为同“全盘西化”论相呼应而出现的一种错误思潮,通过对我国一些阶段性错误发展的分析,全面抹杀我们先辈的革命成果,是一种违反历史事实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潮。持“全盘西化”论者往往对民族文化、历史遗产采取轻蔑、虚无的态度,表现为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思潮会使大学生无法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导致价值虚无主义。

2.3 新自由主义思潮

“新自由主义是在亚当・斯密古典自由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理论体系。”主张全面实现自由化、市场化和私有化,力主取消国家干预,否定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制度,狂热鼓吹超级大国主导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一体化,推崇资本主义全球化。新自由主义主张全球一体化,但前提是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导之下的自由经济秩序,极力反对构建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新自由主义将更高的价值赋予个人而非集体,认为个人是比人类社会及其制度更为“真实”的存在,把个人与社会孤立起来,否定集体主义价值观。这些思想割裂了权利与义务的辩证统一关系,容易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催生极端个人主义倾向。

3 引领高校社会思潮发展的对策

信息化时代社会思潮在高校的传播呈现出新的特点,需要将理论讲授、社会实践、校冈文化建设相结合,探索引领社会思潮发展的有效机制。

3.1 提高课堂教学的引领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渠道,是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让大学生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分析问题,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觉悟与理论思想水平。引领高校社会思潮的发展必须要不断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介绍,分析这些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的来源和对社会的不良影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思潮的本质,帮助学生更好地鉴别社会思潮,提高学生的判断力与选择能力。“教育的本质是教会学生怎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如专题讨论、辩论赛、知识竞赛等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逐渐把问题引向深入,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探索和辨析某一社会思潮的利与弊。在课堂上教师更重要的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讲深讲透,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多采取大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使大学生自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价值观,从而增强抵制各种社会思潮不良影响的能力。

3.2 增强实践教学的引领作用

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环节,是学生具体感知社会、与思想理论产生共鸣的有效途径。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社会观察与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领高校社会思潮的发展要增强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加深对社会的理解,看到中国社会变迁的过程,感受中国人追求民族复兴的奋斗历程,明确当前我国所要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实践教学活动可以通过参观访问博物馆、革命历史纪念馆、著名的企事业单位等形式加强大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的感知,也可以通过社区义务公益活动让大学生在亲身参加社会劳动的过程中来认识社会,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变化,深刻体会先烈们改造社会、追求理想的艰辛历程,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社会的责任感,从而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产生共鸣,自觉抵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的不良影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3.3注重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

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同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学生生活在校园里会不自觉地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不论是校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还是校园的精神文化都承载着人类的文明,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这些文化形式又会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引领高校社会思潮的发展要努力发挥校园文化的熏染功能,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让大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拼搏进取的发展精神、报效祖国的责任意识、敢为人先的创新情感。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关注物质文化的象征意义,比如在校园中树立一些伟大人物的塑像、积极醒目的标语、富有生命力的书画作品等形式。在校同里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社团活动,通过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社团活动让学生找到展现自己才华的平台,同时锻炼学生的能力与意志品质。在校园文化长期的浸染下使学生逐渐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培养起对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的免疫力。

参考文献:

【1】余双好.当代社会思潮在高校生成和发展的新特点及发展趋势【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4).

人文主义思潮的实质第4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引领 社会思潮

安东尼奥·葛兰西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他提出文化领导权理论。这一理论主要是指用一种非暴力的思想文化对意识形态的控制问题,“领导权主要是标志一些阶级同其他社会力量关系的范畴,一个获得了领导权的阶级是一个经由政治和思想意识斗争同其他阶级和社会力量建立起联盟的阶级,并在这个联盟中它的领导受到其他阶级的欣然同意”。①

葛兰西对作为文化领导权实践场所的市民社会展开了深刻分析,在他看来,市民社会所包括的不是“整个物质关系”,而是整个思想文化关系,不是“整个商业和工业关系”,而是整个知识和精神生活。②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对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无产阶级要夺取国家政权就必须首先夺取市民社会的文化领导权,用马克思主义占领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在多元化社会思潮中的主导地位,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创造良好的意识形态氛围。

明确马克思主义在各种社会思潮中的主导地位及其引领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的联系也随之日益紧密,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和交锋也更加频繁。当前我国进入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我国的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十报告中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从本质上说,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了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同时,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③我们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去引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才能避免因落后的、反动的社会思潮导致思想混乱、社会动荡等,才能牢固树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的良好社会氛围。

所谓社会思潮,是指某一时期内在某一阶段或阶层中反映当时社会政治情况而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它是以一定的社会存在为基础,以相应的意识形态为理论核心,并与某种社会心理发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作用的思想潮流④。社会思潮是社会存在的产物,就其社会作用来看,可分为积极思潮和消极思潮、有先进思潮和落后思潮、进步思潮和反动思潮。加强党的思想领导,必须充分认识社会思潮对我国社会发展各方面带来的深刻影响,注意发挥其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

当前我国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化趋势,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潮,此外还有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和普世价值等思潮。其中,最具有迷惑意图的是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和普世价值。民主社会主义倡导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致力于实现“民主、平等、自助”,其实质上是一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主张政治文化的“一体化”,推行欧美式的多党制、民主化;普世价值在哲学上则是指把一些有限的,所有人类都认同的观念集合在一起。“民主、自由、法制、人权”是其另一种说法; 目前在中国对于“普世价值”的争论,仍然存在。

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是否存在普世价值;二是普世价值到底是什么。有的学者认为普世价值确实存在,是人类一直以来遵守的基本道德理念,中国是世界的组成部分,所以中国也存在普世价值;而有的学者则认为普世性是西方国家的一厢情愿,他们认为普世价值的本质是西方的价值观,是西方新的意识形态斗争形式。在这里,笔者认为,普世价值是存在的,但是其本质却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对其他国家的一种意识形态的斗争,其本质是将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到其他国家,控制其他国家的发展和壮大,从而控制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独霸全球。

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从根本上说,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给整个社会以正确的导向,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基本的道德规范以及统一的指导思想。从而团结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前进。社会思潮是促进社会变革的思想先导。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离不开中世纪晚期西欧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影响;殖民地国家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离不开民族自决等社会思潮的鼓舞。然而,任何政权的也必定是因为意识形态的坍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其主要原因都是任凭各种社会思潮的泛滥而不加引导,主张意识形态的多元化。

鉴于历史以及现实,我们可以得出社会思潮对于社会具有引导作用;因而,任何执政党都要高度重视社会思潮。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研究当今各种社会思潮的思想内容及其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加强对社会思潮的正确引导,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的引导力。

明确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的主要方针

社会思潮一般具有历史性、区域性、群体性、功利性、变异性和症候性等特点,同时,当今在中国的社会思潮在具有普遍特征的基础上又具有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理论性、现实干预性、广泛传播、潜隐性、非主流性⑤。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们可以得知,社会思潮之间有相互斗争、相互排斥而此消彼长的一面,但更有相互撞击、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一面。由于社会思潮的多元化,每种社会思潮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在坚持本身基本价值取向、核心思想的基础上,有限度地吸收其他社会思潮中对自己有利的影响。因此,从社会思潮的特点出发,我们要明确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的主要方针。

“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方针。在对待社会思潮的方针上,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就是指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尊重社会思潮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特点。善于包容多样化社会思潮中与社会主义前进方向相一致,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协调的因素,以最大限度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实现有效引领。社会意识的多样化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多样的思想补给,我们只有坚持社会意识的多样化才能使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样,使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生动活泼,使人们的思想更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不论其思想文化如何多样,精神生活多么复杂,都必然只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和思想体系。因此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同时抵制和批驳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针。马克思主义矛盾规律认为,矛盾具有特殊性,这就要求我们在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的过程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各种社会思潮加以研究和辨析,吸收其合理成分,纠正其偏颇,批判其错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只有全面了解和研究现代西方各种社会思潮,才能加深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了解,正确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增强引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目前国内流行的“普世价值”思潮的实质就是把西方的特别是美国意识形态中的资产阶级核心价值观中性化、普遍化、神圣化、绝对化为一种超阶级、超时代、超越历史条件的“普世价值”,企图用以误导我国的改革开放⑥等等。

“双百”、“二为”方针。“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我国发展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但其基本精神指的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挥,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二为”方针指的是文学艺术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双百”、“二为”方针不仅符合我国文学艺术和科技发展的客观规律,也符合我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过程中坚持和贯彻“双百”、“二为”方针,就是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前提下,推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社会思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

明确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的路径

社会思潮必须在一定范围内传播,才能得到相当程度的社会确认。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一种没有传播过的社会思潮。“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⑦社会思潮的传播是一个由发送者通过一定的传播媒介发送,然后由接收者接收或接受,最后又被传至次级接收者以至以下多级接收者或接受者的多级网状传播过程。现在社会思潮的传播主要是大众传播。一般说来,最具普遍意义的信息传播过程为:传播者大众传播媒介接收(受)者次级接收(受)者。

还有一种认识是,社会思潮经过三级层面传播:第一级专业学术界,这是思潮的源头,也是核心;第二级一般知识界;第三级社会公众⑧。这一发展趋势使得社会思潮传播的范围更广、速度更快、渗透性更强。因此,我们要从社会思潮的传播途径和方式的角度,注意顺势利导,从多角度加强马克思主义对社会思潮的引领。

找准引领着力点。虽然对于社会思潮的传播两种认识中各个环节缺一不可,各环节在思潮的传播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但是两者有着一个共同点,即社会思潮核心观点能否被中间层次接受和热情拥护,是思潮能否形成与发展的关键,也就是说,中间层次的阶级属性、政治倾向、文化水平对社会思潮的传播影响较大。所谓中间层次,在前一种认识中指接收(受)者,在后一种认识中指的是一般知识界。这个中间层次在我国主要是指中产阶级和广大的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通过对这个中间层次引领达到对社会思潮的引领,这就找到了在传播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的着力点:一是对中间层次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分辨是非、好坏的政治态度和文化水平;二是扩大中间层次在社会思潮传播过程中的影响力,要高度重视和加强思想理论阵地的建设和管理,使其成为宣传理论科学、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阵地。

重视传媒的作用。当前社会思潮的传播已经进入一个多维立体的时代,新式传播媒介和传播的方式都趋于多样化、立体化,除了书报、杂志、音像等传统的传播媒介之外,还有影视、电话、短信、互联网等新式传媒。首先要提高主要大众传媒机构的主要负责人的政治理论水平,使其在工作中要“讲政治”,不被各种消极的、落后的社会思潮所蛊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宣传教育;其次,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作用,以了解人民群众需要什么,从根本上对社会思潮加以引领。最后,当前我们处于网络时代,网络时代是一个全球化时代。网络传播具有其他传统传播方式所没有的优点,如信息量更大、互动量更强等。因此,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要更加重视网络传播,运用网络传播超越时空界限、快捷及时方便的特点,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

把关传播内容。社会思潮,作为社会意识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由于我国目前处于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因此,人们在现实面前不断进行着价值的重估和选择。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一方面改变着人们单一的思维模式,另一方面,也对以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带来冲击,因此坚持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就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把关社会思潮的传播内容,揭示社会思潮的本质,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要坚持正面宣传,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同时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答疑解惑,揭示社会思潮本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和教育,为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的精神支持。

结语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为我国新形势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借鉴。在我国现阶段,由于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出现,我们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指导性思想,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把社会成员和人民大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上来,才能保证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不会迷失正确的前进方向,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健康有利的意识形态氛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作者分别为四川农业大学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四川农业大学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系系主任、副教授】

【注释】

①毛韵泽:《葛兰西:政治家、囚徒和理论家》,北京:求实出版社,1987年,第168页。

②萨尔沃·马斯泰罗内:《一个未完成的政治思索:葛兰西的〈狱中札记〉》,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49页。

③易新涛:“有效引导社会思潮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理论月刊》,2007年第10期,第33页。

④梅荣政:《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2页。

⑤佘双好:“当代社会思潮的内涵、特征及其研究意义”,《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第19期,第9页。

⑥:“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年6月21日。

⑦王炳权,梅荣政:“论社会思潮的传播与控制”,《求实》,2005年第11期,第83页。

人文主义思潮的实质第5篇

关键词:人的文学;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同质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024-02

“人的文学”是一个很常见的名称,尤其是被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它与“人道主义文学”这一名称经常形影不离。在很多文学史性质的叙述和研究中,更是频繁可见他们的身影。二者之间看来必然存在某种比较密切的关系。

一、两种思潮的能指空间

许志英、邹恬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主潮》,第一编为《五四:人的文学》,下列十章。本书在宏观的架构上将现代文学视为文学“现代化”的进程,因而将现代文学段落成从“五四”到“文学”,系统地梳理了现代文学“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学思潮。而从作者第一编十章的设置来看,作者很明显是将五四时期富有代表性的“人的文学”这一创作思潮作为文学“现代化”的开始。正如作者在文中说“从‘五四’时代开始的现代文学史实质上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曲折历史;现代化也是现代文学的总体风貌、特征与性质。”“‘人的文学’的提出,又催生出了一种‘现代性’的新文学,推进了中国的‘现代性叙事’。”难怪夏志清会下如此判断:“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实在可以看做是现代中国文学成熟时期的开端。那么“人的文学”作为一个概念、一种思潮,这种命名所要指称的是些什么内容呢?或许可以回到周作人《人的文学》一文来寻找答案。

文中开篇说:“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新文学,简单的说一句,是‘人的文学’。应该排斥的,便是反对的非人的文学。”周作人企图用二元对立的结构给“人的文学”进行理论约束,意在缩小这一提法的能指空间。《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这样叙述:“同年(1918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试图将19世纪欧洲文学发展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道主义直接移用于中国新文学,使文学革命内容更加具体化。”可见自从周作人此文发表以来,“人的文学”就一直被认可为五四时期创作的主潮,虽然当时有文学研究会强调“为人生”的创作思潮,有创造社宣称“自我表现”的创作思潮,但一个关注社会人生,一个关乎自我体验,都是对人的强调。因此《中国现代主义主潮》首编一章《“五四”社会改造思潮与人的文学》,在讨论社会历史变迁与改造时,文学思潮乃落脚于人的文学,寻绎出其发展轨迹,乃至个性解放、人生探索及后来历史新变下“人的文学”思潮的衍变、流播。

书中提到“五四人的文学一方面显示出五四知识者个性觉醒的同时,又体现出鲜明的时代主人公感和社会责任感……这就使得五四人的文学中既有个性解放意识,又有社会解放精神的双重趋向。”这里呼之欲出的不正是人道主义的精神诉求?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中说“世上生了人,便同时生了人道”,“只因我们自己愚昧,闻道太迟”。也就是说“人的文学”这一命名是久已存在的,是先于概念而存在,只是在此概念诞生之前被笼统地包含在“人道主义文学”这一概念中。“周作人所提倡的‘人的文学’或‘平民文学’,是以人道主义为本的‘为人生的文学’,强调文学是人性的,是人类的,也是个人的。这些主张虽然有些抽象,但恰与‘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热潮相合,所以有相当的代表性,对文学革命的推进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一事实在刘卫国的专题研究中更清晰。

刘卫国《中国现代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研究》一书,详细的梳理了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产生、发展、消退,并作了独到的反思,认为人道主义应该在推进“现代性叙事”进程方面发挥伟力,力图重建人道主义文学观念,即建立“文学本质观”、在人道主义价值观擎领下确立文学的本质为人学、表现“人性”。这正呼应了五四“人的文学”,也即是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中说的“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他的解释是“人道主义,是从个人做起。要讲人道,爱人类,便须先使自己有人的资格,占用人的位置。”尽管后来周作人在《新文学的要求》演讲及《自己的园地》评论集中很快又对“人的文学”口号表示否定,但那已是“人的文学”思潮踏上历史舞台之后的事了。不可忽视的是他提出的“人的文学”这一口号成为“五四”时期文学一个中心概念、一种主流思潮的绝对影响和主导地位。

二、两种思潮的同质旨归

人文主义思潮的实质第6篇

关键词:新加坡;引领社会思潮;启示

一、坚持继承和发展相结合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优秀的传统文化,如尤儒家的仁、义、礼、信、孝、悌、忠、廉、耻等传统美德,不仅可以促使公民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而且可以帮助公民抵御各种不良社会社会思潮的影响。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还应与时俱进,积极培育新时代全民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今阶段,我国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和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同时也是引领社会思潮的伟大旗帜,具有强大的整合能录和引领能力。思想文化领域存在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各种思想观念存在诸多差异,各种社会思潮之间也存在多方面的不同,因此,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过程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以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

二、坚持理论武装与实践行动相统一

新加坡引领社会思潮的经验,并对照我国现实情况可以发现,虽说很有特色,但我国也有部分类似的方法和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部分原因还在于没有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行动有效结合起来。反观新加坡,其不仅注重理论的说教和灌输,也很注重社会实践这一环节,使得政策和理论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例如在引领个人主义思潮时,新加坡就以集体主义为反击板,对民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且注重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新加坡的小学生每天都要参加升旗仪式和唱国歌,并举行升旗宣誓。我国相关的理论和措施是比较丰富的,但由于实践不够有效,尤其是理论和实践没能很完美的结合。为此,一方面,要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产生的原因、本质、传播的途径等的研究,提出具有可行性、操作性强的措施引领之。另一方面,要把各项措施落实的实处,并且要一以贯之。

三、坚持教育引导和法律规范相结合

新加坡不仅仅把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中,注重发挥教育在引领社会思潮中的功能,同时也善于通过法律和政策来规范各种社会思潮的传播和控制其影响。新加坡引在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引领社会思潮不仅要靠外在的法律和法规制度的来保障,而且更为关键的是通过教育来提高人们的内在素质,提高自律在其中的作用。在我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是引领社会思潮的主要途径,但囿于各种的原因,我国引领社会思潮的实际效果还不够理想。因此,首先必须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导向性。要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主流意识形态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各种社会思潮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靠拢。第二,要注意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多渠道性,提高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社会思潮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最后,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各种方法的有效结合,凝聚力量,共同为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而努力。另一方面,还应该健全完善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不良社会思潮没有滋生的土壤,有效控制其传播的途径,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各种社会思潮的本质,提高自觉抵御不良社会思潮的能力。

人文主义思潮的实质第7篇

论文关键词: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全球化

一、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概况

所谓社会思潮,是指某一特定时期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状况,并适应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理状况和要求,在社会上流传甚广、影响较大的思想潮流。其实质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学术文化观点和实践在社会层面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及它们与社会政治经济间相互制约的总和或总体特征。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是指产生于西方社会,发生于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社会思潮。它派系庞杂、学说众多,首先就学科领域而言,社会思潮可表现为政治思潮、经济思潮、文化思潮、哲学思潮等。具体到各个领域,诸如政治自由主义、政治保守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属于政治思潮;诸如经济自由主义、国家干预主义、货币主义、市场社会主义等属于经济思潮;诸如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抽象主义等属于文化思潮;诸如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属于哲学思潮。当然这种区分也只是大致性的并非绝对化的,有些社会思潮同时涉及多个领域的内容,像全球化思潮既包括经济全球化,也包含了文化全球化,同时又涉及一系列政治问题。各种思潮内部还存在许多派别,这些派别都有自己的思想观点、理论体系,而且又都有其符合社会心理的情感内容,在社会的某一层面占有一席之地,在各自领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总而言之,这些思潮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因而又有如下共同的特性。

第一,非理性主义色彩浓厚。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最早源头可追溯到l9世纪末2O世纪初哲学上的非理性主义流派——意志主义。叔本华、尼采的意志主义引发出以无意识、泛性论等非理性的“欲”为主要特征的弗洛依德主义,以及以个人的情绪体验为核心的存在主义,影响到以社会批判为核心,鼓吹“爱欲解放”论的法兰克福学派。这一影响又从哲学波及到众多其他领域、文化形态史观、宗教社会等也有浓厚的非理性倾向。

第二,相对主义的流行。相对主义最先冲击的是科学上的绝对主义,主要依据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现代物理学中的量子力学。哲学上的相对主义是从反对黑格尔的绝对主义哲学开始的。以晚年维特根斯坦的反本质主义、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罗蒂的新实用主义和利奥塔的后现代主义为代表的新相对主义思潮,目前正深层次地影响着西方社会思潮的各个流派。

第三,人本主义倾向明显。西方社会人性异化的事实乃是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普遍关注人的问题的根本原因。人本主义强调以人作为其主要研究对象,给人的生存与发展以及人性的解放等等“属人的问题”以合理的说明。在现象学、存在主义、人格主义和哲学人类学等人本主义流派看来,思想家们不应关注科技发展和物质文明的成果,而应力图关心现代人的困境、痛苦、恐惧和迷惘的现实。

第四,注重全球问题,关注人类未来发展。20世纪下半叶开始,以世界新科技革命为基础的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特点。它既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前景,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许多全球性问题。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到来,在现代西方社会思潮中产生了未来主义。未来主义从全球角度探究人类面临的新问题,并探讨新科技的应用和发展对社会的影响,体现了理论的超前性、预测性。

如果说,在农业社会里,人们总是着眼于传统的历史经验,工业化社会里,人们总是注重现实的实践活动和利益得失,那么,在步人信息化社会时,人们更注重从现实中把握未来,从未来规则中发展现实。

二、分析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我国的影响

社会思潮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对社会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已经深深地融人国际社会,庞杂的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十分复杂的。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起了消极作用。例如,存在主义思潮在我国的流传,曾导致不少人不恰当地强调个人自由,反对社会制约。这种思潮也就一度成为“自我设计”、“自我造就”的理论基础。在我国80年代的“弗洛伊德热”中,精神分析学说的某些观点曾成为一些人丢弃社会道德理想,把自我与社会对立起来的理论依据。它早在上世纪2O—3O年代就传人我国,80年代又会同存在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我国广泛流传,以至继“萨特热”、“弗洛伊德热”之后,又形成一股“尼采热”。尼采及其先驱叔本华的某些观点曾成为我国一度蔓延的悲观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心态的理论依据之一。在前些年出现的中西文化比较热潮中,有些人受西方文化形态史观的影响,无视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精华,导致文化虚无主义的出现。所以,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社会的稳定,我们必须对西方社会思潮进行正确地引导,结合我国实际进行合理地传播,做到批判与借鉴有机结合。

首先,应当追踪有关思潮,特别注意在改革开放环境下西方思潮的冲击,深人分析和评判其本质。事实表明,社会思潮是动态的,常常可以跨越地界、国界,跨越世纪,影响极大。特别要明确的是,对我国社会产生消极影响的许多西方思潮,尽管它们在产生之时对其社会环境而言或许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西方社会制度与我国社会制度的差异性决定了他们流向我国以后则往往变成祸水。况且,有些进入我国的社会思潮本来在当今的西方社会已不再时髦。如果不分青红皂白,盲目追随,除了给人的思想造成混乱之外,别无他用。这方面的教训是相当深刻的,我们应当认真吸取。以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的情况为例,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社会文化也开展了广泛的交流。本来,如果及早有意识地分析研究可能由之产生的负面影响,而后发生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必然被大大限制,甚至未必能形成气候。应当承认,当时介绍和出版的大量哲学、政治、经济和文艺方法有影响的思潮,对于刚刚步人改革开放时期的人们来说,有开阔眼界、促进学术的作用。其中的某些观点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即使如此,其作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社会矛盾反应的本性也并没有改变,仍然不能掩盖其很大的消极作用。可惜的是,长期封闭导致的信息饥渴使人们疏于分析和防范,忽视了中国的背景和特点,对帝国主义推行其价值观的意图即和平演变的阴谋没有足够的分析。结果,西方思潮很快便在中国泛滥成灾。于是,许多人人生观倾斜,价值观缺失,道德观沦丧。这是一个严重的教训,也是我们在分析思潮时必须记取的。

其次,必须认真分析我国社会矛盾有关方面的相应变化,揭示社会思潮形成和流传的社会基础。社会思潮得以形成和流传,需要许多条件,其中最根本的是社会特定的生产方式。社会思潮起初作为一种思想观点或口号,当然要由少数人或某个人倡导。但是,至于能不能形成规模,则是由其是否与某些人的利益有关了。事情往往是这样,先是社会矛盾的复杂化,然后是某些群体感到危机,而某些观点和口号恰恰适合了他们的需要。因而,看起来是眼花缭乱的社会思潮,实际上却是社会矛盾特别是社会基本矛盾涌动所导致的现象。因此,把握了社会矛盾的运动特别是社会矛盾双方各自向对立面转化的性质,便可以提高防范思潮的针对性。比如,社会思潮向对立面转化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作为绝对主义表现形式的个人崇拜思潮盛极之后,继之而起的则是怀疑一切的相对主义思潮。极“左”路线践踏了人的尊严和价值,改革开放之后,乘机而人的西方所谓人道主义哲学正中一些人的下怀,并孕育了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潮。了解了社会思潮相互转换的规律,就要注意,在反对一种错误思潮的时候,不应忘记可能导致的另一种思潮,并注意在其未形成广泛影响时,及早因势利导,努力将其引向正确轨道或将其消灭在萌芽之中。

最后,分析西方社会思潮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现代资本主义的剖析。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作为现代资本主义的产物,其理论学说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状况。研究现代西方社会思潮,能帮助我们加深对现代资本主义的了解。例如,唯科学主义思潮为我们送来了新技术革命的信息,通过这些思潮的理论学说,我们可以了解到新技术革命给发达工业国家的产业结构和社会生活所带来的深刻变化,了解到许多我们以前不甚了解的事实、数据和议论,不仅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而且有助于我们深入研究新技术革命的社会意义,以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抓住有利机会,迎接挑战,发展我国经济。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有关材料,这个学派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虽然失之偏颇,它鼓吹的“阶级同化论”虽然是错误的,但它所提出的许多情况,如在工业文明地区劳动阶级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却能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很有参考价值。唯意志主义、存在主义、凯恩斯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也都为我们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矛盾提供了线索。

三、中国应对西方社会思潮挑战的对策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作为社会生活中变动着的精神之流,不断渗透于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的两个层面。在全球化的大潮中积极应对当代社会思潮及其实践性和批判性的挑战,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我们不但要认真地去分析吸收,还要勇于面对,主动出击。

第一,积极投身于社会思潮全球化的洪流,保障中国话语权。随着中国民主宪政建设步伐的加快和与国际交流的加深,国际上各种立场和观点的社会文化思潮都会很快地从思想和行动上影响到国内的方方面面。像国内十余年来激烈而又持久的新左派与新自由主义之争,其理论基础和思想出发点都来源于国际思潮中的新左派运动和新自由主义思潮,他们大都奉哈贝马斯或哈耶克等人为圭臬,其思想也仅是对他们观点与理想的中国化表述。当前,国际性的社会思潮主要是欧美的声音,还缺少中国的表白。我们不仅不能远离全球化的运动而“放弃”话语权,更要勇敢地主张、捍卫和实施自己的话语权。现在我们还处在思潮的“引进”阶段,很容易在话语权和价值评判标准上受制于人。我们应当成为社会思潮的输出者,勇敢地站在时代思潮和道德的制高点上。我们要积极勇敢地参与社会思潮全球化的洪流,要成为“表述”自我的主体,不能成为“被表述”的对象。

第二,未雨绸缪,迎接社会思潮实践性和批判性的挑战。随着中国的发展与崛起,会越来越成为各种意识形态或各种“超越意识形态”的思潮、组织与行动关注的主要对象。可以想见,当年绿色和平组织的“彩虹勇士”号抗议船对澳大利亚的抗争行为,今后我们也有可能受到这样的组织和类似行动的影响。如何与他们打交道?一旦在一段时间被他们“盯上”、或在某件事上被他们“缠住”乃至发生冲突时,如何解决?如何争得国际主流舆论的同情和理解?这不仅是具体的行为结果,也是政府的国际形象问题,更为深远的是国际舆论与民意对中国发展和崛起的态度认同问题。我国传统外交是“重政府、轻议会”,现在决不能再走上“重政府议会、轻民间思潮”的道路。由于这些思潮和运动对西方各国政府的超然独立性,一旦出现这种现象,仅靠传统“外交”是无济于事的;对其回避、绕开或置若罔闻也是不可能的。与其主动交往、增加了解、建立友谊,以未雨绸缪,把矛盾减到最小,把不利降到最低才是根本之道。因为,能否正确处理这种思潮的实践化,对于我们的和平发展战略的实现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第三,吸收优秀时代思潮,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国文化的发展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当今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当代西方哲学与文化理论已较多地在中国被介绍、引人,正确了解、研究它们才能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既有分析地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又抵制消极或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机械地移植、嫁接西方文化会导致本土文化停滞、断裂。我国的新文化建设,应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审视“中外古今”的气概,继承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融冶合理的外来文化成果,在“综合创新”中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以适应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对人类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此外,研究现代西方社会思潮,是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资本主义不仅要重视硬件,即重视资金、资源、技术等这样一些属于物质层面的东西,还要重视软件,即重视思想层面的内容。现代西方社会思潮的理论学说部分,作为当代西方社会的文化现象是现代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马克思主义是在广泛吸取世界文明成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样,当代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对现代世界文明成果的广泛吸取,其中当然少不了吸取现代西方社会思潮理论学说中的合理因素。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