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新闻与传播的专业(合集7篇)

时间:2023-12-27 10:41:20
新闻与传播的专业

新闻与传播的专业第1篇

关键词 新闻与传播学 实践教学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O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the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Zheng Jian

(Colleg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412008)

AbstractAs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are applied disciplines that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studies as well as of humanities, Great attention must be paid to improving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deal with actual things.

Key words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practical teachingtraining of bright people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新闻传媒事业和产业和广告业呈几何级数飞跃发展,传媒事业、广告产业对于新闻传播学领域的人才需求量大为增加。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高校近年来新闻传播学各个本科专业的布点也呈现“”发展的态势,国内各种综合性大学和专业性大学纷纷开设传媒专业、广告专业。新闻传播学是兼具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特点的应用学科,它既不同于单纯的人文学科,也不同于单纯的理工学科,特别是其本科实践教学管理领域,长期以来一直是专业办学的难点。湖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现有两个本科专业:广告学专业、新闻学专业,多年来我院在两个专业的办学过程中,对实践教学管理的体系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一、当前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2006年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培训部,《现代广告》杂志社委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对中国广告高等教育现状进行了抽样摸底调查,并推出了《中国广告高等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报告揭示了中国广告高等教育存在五大矛盾:第一, 扩招导致学生素质下降与广告业高素质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第二, 落后的教材,课程设置与身处市场经济最前端的广告业的矛盾。第三, 老师无经验,学生无实践与广告业实务性很强之间的矛盾。第四, 专业课程不专业,基础课程不扎实造成学生边缘化倾向与广告行业需求复合型人才的矛盾。第五, 大批专业水准缺失的学生纷纷毕业与行业面临产业升级期急需复合型人才的矛盾。调查显示,现在的广告学教育教授远不能适应广告行业对于从业人员的要求,特别是在实践教学领域需要尽快提升发展,才能满足广告业的快速发展需求。

新闻学本科专业的情况同样类似,特别是一些新办新闻学专业的学校,由于办学经验不足,办学投入不够,师资结构有缺陷,又不能马上建立起与业界的深入关系,所培养的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实践能力方面,很难达到当代传媒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要求。一方面是大量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找不到对应专业的工作,一方面传媒用人单位急需的具有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又紧缺,形成了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隔阂。

从某种程度上看,以上问题也是湖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办学中面临的问题。一直以来,我院在实践教学建设和管理领域中,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师资,例如目前最缺少的是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和业界经验的老师,例如广告媒体计划、广告设计与制作以及广告调查的老师,相对而言,各种理论性课程的老师需求较低。可见,实践性专业课程的师资不足,由此带来学生的学科结构不完整,在实际操作层面欠缺,严重制约我院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校外实习基地欠缺,长期以来,我院广告学、新闻学两个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不能满足专业办学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与这两个行业的特殊情况有关,某一个新闻媒体或广告公司所容纳的实习生数量很有限,甚至一个内地城市所能容纳的实习生都有限,建设大量实习单位,往往会要跨区域,布点在全国范围内,这样在实践教学管理上带来很大的难度。三,在实践教学上还需要结合我校实际办学情况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二 新闻传播学院实践教学管理目标的确定

我院明确了广告学专业、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管理的目标和方向。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我院将专业办学定位向注重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倾斜。

例如,目前中国需要的广告人才应该是能面对不同企业的不同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他们不但要有好的文字能力,学会写长文案,提炼;好的表现能力,学会震撼性的设计;表达能力,学会沟通;策略分析,学会思考;而且能进行企划、营销、设计、管理等。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能够创造性地做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我院明确广告学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人文学科、自然科学学科知识基础,掌握广告理论和系统专业知识,有较强的市场调查、分析和数据处理能力,能独立从事现代广告的策划、创意和制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交叉的专业人才,毕业生可在报纸、电台等媒体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广告公司、担任广告管理、广告策划、广告设计制作工作,还可以在个企事业单位中承担形象塑造,公共关系等对内对外宣传工作。

同样,新闻学专业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新闻与传播理论知识,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和熟练的新闻采访、写作、编辑、摄影和摄像等业务的能力,能够独立编写和主持传播各类新闻作品。毕业生一般可胜任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的记者、编辑工作,并在党政机关、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宣传工作和新闻研究部门的研究工作。两个专业都应面向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主战场,积极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强化计算机的能力和网络传播技能,同时努力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新闻采写,创意策划与制作的实习。除平时注重能力训练外,还应集中安排时间去省、市(地)县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单位和广告公司进行实习,从而使学生在毕业后迅速是适应社会,适应工作,快出成果。我院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许多专业课的教学中含有实践性的环节,像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业务课程,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有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要求教师把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操作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理论中升华,在实践中提高。某些操作性和技术性的课程仅仅依靠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环节还远远不够,还应开设相应的专业实验室,诸如广播电视新闻学中的非线性编辑,新闻摄影中的照相机、摄像机的维护和使用等,必须通过一定的实践课时,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的动手操作能力。

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在实践性教学中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实习。我院实习分为四个阶段:一年级的学生的专业社会调查,二年级学生的专业认知实习,三年级学生的专业实习,四年纪的学生的毕业实习。由于这些实践性内容都直接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因此,其实施是完全有制度保障的,收效也十分明显。同时,我院还鼓励和创造条件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假期自行到各个媒体、企事业和广告公司实习。

三 新闻传播学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初步形成

首先,在师资建设、培养和管理上,我院逐步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并组织教师在新闻媒体和广告公司采取各种方式获得业界工作经验。目前新闻、广告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从理论到理论,很少有老师真正涉足于新闻、广告业而具备实际操作的经验,甚至是从其他专业转过来从事教学的。教学方法也是从书本理论到书本理论,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也无多少实践经验,实践的课程过少,也非常单一。而新闻和广告是实际操作性很强的行业,面对的是活生生的读者、客户、鲜活的市场,必须具有丰富的实操能力和客户经验。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具备一支掌握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近年来,我院送出多位老师参加高校和行业举办的短期培训,多位老师取得了全国广告学人才、新闻学专项能力培训的结业证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院专业教学师资结构中的短腿问题。

对于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来说,教学设备固然重要,但设备不足问题可以在短期内通过加大经济投入解决,而教师队伍的解决却需要实施中长期的建设战略。目前,我院新闻传播教育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大量从刚毕业的硕士、博士中挑选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则希望直接从业界适当引进高层次精英人才或者自己培养现有老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经验。因为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从业人员的加盟可以把自己的实践经验融入到所讲授的专业课程之中,起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作用。在学校支持下,我院今年聘任了多位行业资深人士为特聘教授,并准备继续在这方面加强,定期组织专家、学者、业界资深人士对学生进行教学培训。

其次,全面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由于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实践教学的目标不是仅仅在校内课堂就能实现的,必须与业界合作办学,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一年来,我院在学校支持下,在全国多个城市的媒体和广告公司建立的多个稳定的实习基地,初步能够为我院学生实习提供必要的场所。

新闻与传播的专业第2篇

关键词 新闻与传播学 实践教学 人才培养

abstractas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are applied disciplines that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studies as well as of humanities, great attention must be paid to improving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deal with actual things.

key words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practical teachingtraining of bright people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新闻传媒事业和产业和广告业呈几何级数飞跃 发展 ,传媒事业、广告产业对于新闻传播学领域的人才需求量大为增加。在这种背景下,

三 新闻传播学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初步形成

首先,在师资建设、培养和管理上,我院逐步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并组织教师在新闻媒体和广告公司采取各种方式获得业界工作经验。WwW.133229.COm目前新闻、广告 教育 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从理论到理论,很少有老师真正涉足于新闻、广告业而具备实际操作的经验,甚至是从其他专业转过来从事教学的。教学方法也是从书本理论到书本理论,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也无多少实践经验,实践的课程过少,也非常单一。而新闻和广告是实际操作性很强的行业,面对的是活生生的读者、客户、鲜活的市场,必须具有丰富的实操能力和客户经验。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具备一支掌握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近年来,我院送出多位老师参加高校和行业举办的短期培训,多位老师取得了全国广告学人才、新闻学专项能力培训的结业证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院专业教学师资结构中的短腿问题。

对于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来说,教学设备固然重要,但设备不足问题可以在短期内通过加大 经济 投入解决,而教师队伍的解决却需要实施中长期的建设战略。目前,我院新闻传播教育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大量从刚毕业的硕士、博士中挑选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则希望直接从业界适当引进高层次精英人才或者自己培养现有老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经验。因为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从业人员的加盟可以把自己的实践经验融入到所讲授的专业课程之中,起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作用。在学校支持下,我院今年聘任了多位行业资深人士为特聘教授,并准备继续在这方面加强,定期组织专家、学者、业界资深人士对学生进行教学培训。

其次,全面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由于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实践教学的目标不是仅仅在校内课堂就能实现的,必须与业界合作办学,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一年来,我院在学校支持下,在全国多个城市的媒体和广告公司建立的多个稳定的实习基地,初步能够为我院学生实习提供必要的场所。

新闻与传播的专业第3篇

关键词 新闻与传播学 实践教学 人才培养

abstractas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are applied disciplines that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studies as well as of humanities, great attention must be paid to improving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deal with actual things.

key words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practical teachingtraining of bright people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新闻传媒事业和产业和广告业呈几何级数飞跃 发展 ,传媒事业、广告产业对于新闻传播学领域的人才需求量大为增加。在这种背景下,

三 新闻传播学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初步形成

首先,在师资建设、培养和管理上,我院逐步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并组织教师在新闻媒体和广告公司采取各种方式获得业界工作经验。目前新闻、广告 教育 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从理论到理论,很少有老师真正涉足于新闻、广告业而具备实际操作的经验,甚至是从其他专业转过来从事教学的。教学方法也是从书本理论到书本理论,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也无多少实践经验,实践的课程过少,也非常单一。而新闻和广告是实际操作性很强的行业,面对的是活生生的读者、客户、鲜活的市场,必须具有丰富的实操能力和客户经验。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具备一支掌握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近年来,我院送出多位老师参加高校和行业举办的短期培训,多位老师取得了全国广告学人才、新闻学专项能力培训的结业证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院专业教学师资结构中的短腿问题。

对于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来说,教学设备固然重要,但设备不足问题可以在短期内通过加大 经济 投入解决,而教师队伍的解决却需要实施中长期的建设战略。目前,我院新闻传播教育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大量从刚毕业的硕士、博士中挑选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则希望直接从业界适当引进高层次精英人才或者自己培养现有老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经验。因为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从业人员的加盟可以把自己的实践经验融入到所讲授的专业课程之中,起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作用。在学校支持下,我院今年聘任了多位行业资深人士为特聘教授,并准备继续在这方面加强,定期组织专家、学者、业界资深人士对学生进行教学培训。

其次,全面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由于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实践教学的目标不是仅仅在校内课堂就能实现的,必须与业界合作办学,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一年来,我院在学校支持下,在全国多个城市的媒体和广告公司建立的多个稳定的实习基地,初步能够为我院学生实习提供必要的场所。

新闻与传播的专业第4篇

新闻传播的实践教学方式在媒体的不断发展下而日益革新,博客也逐渐融入了绝大多数网民的生活,不经意间改变了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为人们所知,为人们所用。随着博客的发展,其形式和功能也日趋多样化,利用博客,不但可以写日志还可以设置分类、布置超链接,甚至通过创建群组博客来开展分组协作等。因而笔者认为,博客是一种快捷易用的知识管理系统,博客自身的功能使其在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利用博客记录现有的实践教学方式,为教师教学提供反思平台。知识的获得不是简单的接受,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对原有知识进行反思,并在此反思基础上完成自我知识的更新与重建。因此,反思也被认为是促进教师个人知识结构不断完善的关键途径之一。在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践教学中肯定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或者出现一些不适应现实的新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对当前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比如改革一些业务主干课程的考核方式,如新闻采访与写作的量化考核方式;改革写作课的传统教学模式,把写作作为实践训练由课堂开始贯穿始终。又如举办各种论坛以及与媒体合办节目等,让学生呼吸到本专业的最新知识空气,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这些都是新闻传播专业在新形势下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及所采用的解决办法,是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碰到并通过记录、思考、评价形成的解决方法中的一部分。

博客是基于计算机技术而存在的,同时博客又是基于网络技术,随着3G、WIFI无线等技术不断发展的,网络技术更是突飞猛进,博客也借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无处不在。任何博客日志都可以很快地被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人访问到,并随时可以对博客日志进行回复、评论,并进行在线或离线对话。博客日志的对话功能可以帮助教师不断提高反思能力,教师浏览博客日志并发表回复、评论的过程其实就是其反思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基于此,博客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学反思平台,可以帮助修正当前实践教学工作,并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思考。

利用博客完成实践课程中显隐知识的转换,有助学生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获取的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并且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不断相互转化,而通过知识管理可以大大节省这个转化过程的时间。学生个人知识管理是个人对自己知识的识别、获取、转化、学习、利用、创新的一个过程。而基于网络技术的博客,对博客内容更新、管理、评论等都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因此无论在哪里都方便记录、管理、思考,因此,通过博客来进行个人知识的管理,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信息素养,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

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是属于理论实践并重的课程,既强调传播学、新闻学基础理论这类显性知识,同时又强调操作性、实践性,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而这一类通过实践教学所获得的技能知识属于隐性知识,博客正好为信息环境中学生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了一种个性化的手段,而在使用博客过程中信息资料就不断转化融合为学生的知识。博客作为信息化的工具和平台可以帮助学生整合自己的信息资源,提高实训的效率,从而提高个人在社会中的竞争力。

利用博客改革以往的实践课程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在教育教学中,评价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怎样的评价才是真实有效的,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传统的学习评价模式是以考试分数而定,成绩一般就是最后的期末考试再加上出勤情况,但对于新闻传播类课程,这种传统的评价方法往往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既不利于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也不能很好地锻炼他们的创新思考能力,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而使用博客记录学生的整个实践课程学习过程,可以对其进行过程性评价。

例如利用博客管理系统,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实践课程电子学习档案,在整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甚至更长时间内对学生的学习资料进行累积, 及时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果。学校和老师利用学生的独属电子档案可以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收到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有力地保证了教学质量。同时博客本身具有留言、评价的功能,可以指导学生在博客系统中开展自评、互评。既可以了解自己的进步情况,又可以与同学进行横向比较,确定自己学习的优势和不足。这样既避免了学生照老师的讲义死记硬背,不得要领,又集合了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和机器评价的多维度评价体系的优点,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避免学生为考分而学的功利性。

利用博客让学生在课堂实践时积极参与、协作学习。新闻传播教育倡导“走出去”教学,尤其看重社会媒体实践,一到假期,各大媒体往往人满为患,有些部门的实习生远远超过记者人数,可见新闻专业学生对新闻工作的热情之高。但奇怪的是,学生们的职业热情在课堂上往往不见痕迹,各大院校新闻专业课上不乏老师讲课、学生读报的现象。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实践教学中加以引导,适时使用新媒体激发学生兴趣,使之主动进行学习。

博客平台主要是为新闻传播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共享、探讨的平台,由于博客群组是一个共享型的开放网络交流平台,学习更强调的是共同体的协作学习,这就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协作教学环境不足的缺陷。当学生在课后碰到疑问也可以通过博客得到及时的反馈和解决,其他同学也可以避免重复问相同的问题,通过看老师或其他同学给予的指导即能得到解决方案。

利用博客的网络优势,组建学生第二课堂。一些新闻传播系会制定本专业的相关课外阅读指导书目,并装订成小册子,新生一入校,就发给其一份。读书指南从经典著作及新闻理论、新闻实务、中外新闻史、新闻人物、新闻边缘学科、文学、广告学、历史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等领域精选出若干本著作,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希望能让学生通过阅读扎实专业基础,拓宽知识面。系里设有课外阅读指导小组,指导小组每年底在全系组织学员开展一次读书回顾总结活动。但新闻传播专业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新专业,一些前沿的领域内容不断更新,课外指导书目也因此会变化,纸质册子不能即时把这个变化传递给学生,而博客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在网络上课外阅读指导书目,既环保,又能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资讯,很好地为学生组建了第二课堂。

随着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在逐渐改变。博客的出现与发展给个人学习、学校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路。以上我们谈了新媒体博客在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方面的作用,通过引入博客丰富了以往的实践教学形式,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使学生获得了许多在专业理论课教学上从未接触过的知识。虽然利用博客参与教学的效果和应用改进措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挖掘,但这一应用思路可以在今后的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中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王艳:《关于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的思考》,《青年记者》,2006(10)。

2.张蕊:《关于改进新闻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今传媒》,2010(4)。

3.王文科:《我国新闻院系新闻实践教学之一瞥》,《浙江传媒学院学报》,1999(3)。

4.苏立:《网络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5.张春水:《博客在高等职业教育实训教学中的应用初探》,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新闻与传播的专业第5篇

新闻传播的实践教学方式在媒体的不断发展下而日益革新,博客也逐渐融入了绝大多数网民的生活,不经意间改变了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为人们所知,为人们所用。随着博客的发展,其形式和功能也日趋多样化,利用博客,不但可以写日志还可以设置分类、布置超链接,甚至通过创建群组博客来开展分组协作等。因而笔者认为,博客是一种快捷易用的知识管理系统,博客自身的功能使其在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利用博客记录现有的实践教学方式,为教师教学提供反思平台。知识的获得不是简单的接受,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对原有知识进行反思,并在此反思基础上完成自我知识的更新与重建。因此,反思也被认为是促进教师个人知识结构不断完善的关键途径之一。在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践教学中肯定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或者出现一些不适应现实的新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对当前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比如改革一些业务主干课程的考核方式,如新闻采访与写作的量化考核方式;改革写作课的传统教学模式,把写作作为实践训练由课堂开始贯穿始终。又如举办各种论坛以及与媒体合办节目等,让学生呼吸到本专业的最新知识空气,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这些都是新闻传播专业在新形势下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及所采用的解决办法,是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碰到并通过记录、思考、评价形成的解决方法中的一部分。

博客是基于计算机技术而存在的,同时博客又是基于网络技术,随着3G、WIFI无线等技术不断发展的,网络技术更是突飞猛进,博客也借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无处不在。任何博客日志都可以很快地被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人访问到,并随时可以对博客日志进行回复、评论,并进行在线或离线对话。博客日志的对话功能可以帮助教师不断提高反思能力,教师浏览博客日志并发表回复、评论的过程其实就是其反思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基于此,博客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学反思平台,可以帮助修正当前实践教学工作,并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思考。

利用博客完成实践课程中显隐知识的转换,有助学生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获取的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并且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不断相互转化,而通过知识管理可以大大节省这个转化过程的时间。学生个人知识管理是个人对自己知识的识别、获取、转化、学习、利用、创新的一个过程。而基于网络技术的博客,对博客内容更新、管理、评论等都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因此无论在哪里都方便记录、管理、思考,因此,通过博客来进行个人知识的管理,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信息素养,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

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是属于理论实践并重的课程,既强调传播学、新闻学基础理论这类显性知识,同时又强调操作性、实践性,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而这一类通过实践教学所获得的技能知识属于隐性知识,博客正好为信息环境中学生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了一种个性化的手段,而在使用博客过程中信息资料就不断转化融合为学生的知识。博客作为信息化的工具和平台可以帮助学生整合自己的信息资源,提高实训的效率,从而提高个人在社会中的竞争力。

利用博客改革以往的实践课程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在教育教学中,评价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怎样的评价才是真实有效的,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传统的学习评价模式是以考试分数而定,成绩一般就是最后的期末考试再加上出勤情况,但对于新闻传播类课程,这种传统的评价方法往往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既不利于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也不能很好地锻炼他们的创新思考能力,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而使用博客记录学生的整个实践课程学习过程,可以对其进行过程性评价。

例如利用博客管理系统,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实践课程电子学习档案,在整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甚至更长时间内对学生的学习资料进行累积, 及时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果。学校和老师利用学生的独属电子档案可以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收到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有力地保证了教学质量。同时博客本身具有留言、评价的功能,可以指导学生在博客系统中开展自评、互评。既可以了解自己的进步情况,又可以与同学进行横向比较,确定自己学习的优势和不足。这样既避免了学生照老师的讲义死记硬背,不得要领,又集合了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和机器评价的多维度评价体系的优点,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避免学生为考分而学的功利性。

利用博客让学生在课堂实践时积极参与、协作学习。新闻传播教育倡导“走出去”教学,尤其看重社会媒体实践,一到假期,各大媒体往往人满为患,有些部门的实习生远远超过记者人数,可见新闻专业学生对新闻工作的热情之高。但奇怪的是,学生们的职业热情在课堂上往往不见痕迹,各大院校新闻专业课上不乏老师讲课、学生读报的现象。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实践教学中加以引导,适时使用新媒体激发学生兴趣,使之主动进行学习。

博客平台主要是为新闻传播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共享、探讨的平台,由于博客群组是一个共享型的开放网络交流平台,学习更强调的是共同体的协作学习,这就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协作教学环境不足的缺陷。当学生在课后碰到疑问也可以通过博客得到及时的反馈和解决,其他同学也可以避免重复问相同的问题,通过看老师或其他同学给予的指导即能得到解决方案。

利用博客的网络优势,组建学生第二课堂。一些新闻传播系会制定本专业的相关课外阅读指导书目,并装订成小册子,新生一入校,就发给其一份。读书指南从经典著作及新闻理论、新闻实务、中外新闻史、新闻人物、新闻边缘学科、文学、广告学、历史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等领域精选出若干本著作,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希望能让学生通过阅读扎实专业基础,拓宽知识面。系里设有课外阅读指导小组,指导小组每年底在全系组织学员开展一次读书回顾总结活动。但新闻传播专业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新专业,一些前沿的领域内容不断更新,课外指导书目也因此会变化,纸质册子不能即时把这个变化传递给学生,而博客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在网络上课外阅读指导书目,既环保,又能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资讯,很好地为学生组建了第二课堂。

随着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在逐渐改变。博客的出现与发展给个人学习、学校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路。以上我们谈了新媒体博客在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方面的作用,通过引入博客丰富了以往的实践教学形式,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使学生获得了许多在专业理论课教学上从未接触过的知识。虽然利用博客参与教学的效果和应用改进措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挖掘,但这一应用思路可以在今后的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中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王艳:《关于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的思考》,《青年记者》,2006(10)。

2.张蕊:《关于改进新闻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今传媒》,2010(4)。

3.王文科:《我国新闻院系新闻实践教学之一瞥》,《浙江传媒学院学报》,1999(3)。

新闻与传播的专业第6篇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7-0013-02

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方案,这是新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该方案突出强调了在新闻与传播硕士培养过程中的实践导向,旨在推动新闻与传播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转变,完善新闻与传播人才的培养体系。

以新媒体时代为大背景,研究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和方式,对于中国新闻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一、新媒体发展迫使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近年来发展速度日益迅猛。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更快、信息量更大、内容更丰富、互动性更强等特点,在给新闻行业乃至整个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变革的同时,也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从业人员也因此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传统媒体为求生存,纷纷寻求转型,媒介融合的优势日益凸显,成为大势所趋。十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要利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这些都在向我们发射同一个信号,那就是媒介技术的革新,对新闻从业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自然成为当务之急。新闻学教育作为输送高素质新闻人才之根本,也自然迎来了更为巨大的挑战。

“在现阶段媒介融合的条件下,新闻业需要两类新型人才,一是能在多媒体集团中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二是能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1]”然而必须面对的现实是,长期以来我国各高校对于新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均以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为主,这样的教育模式并不能完全满足新闻媒体对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专业人才的需求,造成这方面的优秀新闻人才本身就很短缺。在媒介融合对新闻从业人员自身素质提出更高要求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新闻传播研究生教育显然更无法满足当下业界对于新型新闻人才的需求,因而我国新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必须要有新的思考与改进,以促进整个新闻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新媒体条件下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简称MJC,是我国近年来新兴的一种硕士研究生类型,该学位旨在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现代新闻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深入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的专门人才。[2]”因而可以说,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存在,正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因新媒体飞速发展而带来的新闻学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的尴尬局面。并且,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存在,对于完善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体系,提高新闻传播教育的整体水平,保证新闻从业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均具有积极的作用。

“培养具有现代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深刻了解中国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这是2010年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中关于新闻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明确定位。近几年来,媒介技术迅猛发展,在为传播新闻创造了更多可能性的同时,也使新闻业的专业性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尤其是微博、微信的兴起,使得传播主体日趋多元化,只要有一部手机,就拥有了一个新闻中心。这对于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如何科学地把握新闻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从而创新新闻与传播人才的培养模式,也自然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在新媒体条件下,新闻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以下两个方面必须明确:一是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决定理论,是理论的来源,是理论发展的根本动力。若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脱节,新闻学教育则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改变传统的以理论知识讲述为主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新闻传播业务技能的训练与提高。[3]”二是新闻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不能仅局限于某一领域,要多领域跨学科进行培养。媒介技术的革新,新闻传播速度之快、传播内容之复杂,已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因此,培养新闻传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必须在培养过程中被加以重视和体现。

三、新媒体条件下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方式

对于新媒体条件下新闻传播人才的专业素养要求,曾指出,新闻工作者要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简而言之,就是要懂互联网思维,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这也为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提供了指引方向。

首先,在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的时间一定要保证。其实践教学的时间应相较于学术型硕士必须要长。这就要求学校不仅要聘请一批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的任课教师,还应将一些新闻从业人员请到课堂,向学生分享前沿资讯以及一些实战经验。以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为例,在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专业课程中,就安排了新闻实务界的专业人员做课程的任课教师。这样的方式无形中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习资源,增加了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

其次,课程的设置也是新媒体时代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不应被忽视。新闻学学科本身就是多学科的杂糅,不能局限于学科本身,加之当下媒体融合探索步伐的不断加快,新闻从业人员只掌握一门学科的知识已经远远不够。因此,要想培养出适应行业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跨学科,涉及多个领域。并且注意与学术型硕士课程的区分。

另外,媒介融合的大背景给新闻学教育带来的不仅仅只有冲击,也为新闻与传播课堂教学提供了便捷,随时可通过手机客户端查找新闻并当堂分析、教学,现场模拟研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可见,善用新媒体技术,利用其带来的便捷,对于提高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课堂教学水平的实现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新媒体条件下高校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培养的问题与改进

首先,是对掌握新闻与传播专业理论知识的忽视。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两者不能割裂,孤立地强调一个方面。若在课程安排上忽视对理论课程的合理设置,只片面追求实践,一样无法达到预期的培养效果。因此,应将理论知识的学习阶段与实践经验的积累阶段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设置。虽然相较于学术型硕士,专业硕士更加注重实践,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完全脱离理论,没有理论做基石,必然是不可取的。

其次,是在校时间短而所学课程多造成超负荷的课业压力。人的精力有限,超负荷的课业压力会使培养效果大打折扣。调查显示,目前很多高校的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都是2年制,在校学习的时间为一年,而这一年间所学的课程基本上是学术型硕士一年半的课程。不难想象,这一年专业硕士所面临的课业压力自然是相当繁重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延长学时才能解决问题。依靠改进课程设置,针对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方案打造合适的特色课程,去掉一些不必要的课程,不失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好方法。同时,这样也保证了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再次,是高校课程设置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每个学校的情况不同,比如师资能力、校外资源、学生基础的不相同,所进行的课程设置也不会完全相同。然而,目前很多高校的课程设置都是在照搬一些有名气的高校。这样只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对此,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综合自身师资力量来设置特色课程,这样既能减轻老师和学生的负担,也能在最大程度上优化资源,提高教学质量。若只是一味地照搬名校的课程设置,后果可能是老师讲不到精髓,学生也学不到真本领,这样实际上是对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有违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设置的初衷。

最后,是忽视跨学科人才的培养。目前高校设置的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大多对培养跨学科人才的培养缺乏应有的重视,课程设置上只重视新闻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单一性专业学习。显然,在新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这样的培养方式并不是最合理的,高校应尝试进行学科融合,通过学科之间的融合来推动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利用本校的优势学科资源,将该学科资源与新闻传播教育最大程度的结合,打造为本校的独有特色。例如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利用本校强大的法学资源,打造法制新闻研究、法制新闻学评论等精品课程,强调法学与新闻传播学专业之间的联系,增加了所培养人才在新媒体大环境下的适用性。

虽然当下各高校的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但其取得的一系列成果确实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必须看到,这样的培养模式为我国的新闻传播领域输送了一批优秀的新闻人才,我国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这一模式会渐渐得以优化,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新闻与传播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转变。

参考文献:

[1] 蔡雯.从“超级记者”到“超级团队”――西方媒体“融合新闻”的实践和理论[J].中国记者,2007(1).

新闻与传播的专业第7篇

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方案,这是新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该方案突出强调了在新闻与传播硕士培养过程中的实践导向,旨在推动新闻与传播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转变,完善新闻与传播人才的培养体系。

以新媒体时代为大背景,研究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和方式,对于中国新闻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一、新媒体发展迫使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近年来发展速度日益迅猛。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更快、信息量更大、内容更丰富、互动性更强等特点,在给新闻行业乃至整个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变革的同时,也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从业人员也因此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传统媒体为求生存,纷纷寻求转型,媒介融合的优势日益凸显,成为大势所趋。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要利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这些都在向我们发射同一个信号,那就是媒介技术的革新,对新闻从业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自然成为当务之急。新闻学教育作为输送高素质新闻人才之根本,也自然迎来了更为巨大的挑战。

“在现阶段媒介融合的条件下,新闻业需要两类新型人才,一是能在多媒体集团中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二是能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1]”然而必须面对的现实是,长期以来我国各高校对于新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均以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为主,这样的教育模式并不能完全满足新闻媒体对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专业人才的需求,造成这方面的优秀新闻人才本身就很短缺。在媒介融合对新闻从业人员自身素质提出更高要求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新闻传播研究生教育显然更无法满足当下业界对于新型新闻人才的需求,因而我国新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必须要有新的思考与改进,以促进整个新闻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新媒体条件下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简称MJC,是我国近年来新兴的一种硕士研究生类型,该学位旨在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现代新闻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深入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的专门人才。[2]”因而可以说,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存在,正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因新媒体飞速发展而带来的新闻学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的尴尬局面。并且,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存在,对于完善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体系,提高新闻传播教育的整体水平,保证新闻从业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均具有积极的作用。

“培养具有现代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深刻了解中国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这是2010年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中关于新闻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明确定位。近几年来,媒介技术迅猛发展,在为传播新闻创造了更多可能性的同时,也使新闻业的专业性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尤其是微博、微信的兴起,使得传播主体日趋多元化,只要有一部手机,就拥有了一个新闻中心。这对于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如何科学地把握新闻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从而创新新闻与传播人才的培养模式,也自然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在新媒体条件下,新闻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以下两个方面必须明确:一是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决定理论,是理论的来源,是理论发展的根本动力。若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脱节,新闻学教育则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改变传统的以理论知识讲述为主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新闻传播业务技能的训练与提高。[3]”二是新闻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不能仅局限于某一领域,要多领域跨学科进行培养。媒介技术的革新,新闻传播速度之快、传播内容之复杂,已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因此,培养新闻传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必须在培养过程中被加以重视和体现。

三、新媒体条件下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方式

对于新媒体条件下新闻传播人才的专业素养要求,曾指出,新闻工作者要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简而言之,就是要懂互联网思维,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这也为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提供了指引方向。

首先,在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的时间一定要保证。其实践教学的时间应相较于学术型硕士必须要长。这就要求学校不仅要聘请一批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的任课教师,还应将一些新闻从业人员请到课堂,向学生分享前沿资讯以及一些实战经验。以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为例,在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专业课程中,就安排了新闻实务界的专业人员做课程的任课教师。这样的方式无形中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习资源,增加了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

其次,课程的设置也是新媒体时代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不应被忽视。新闻学学科本身就是多学科的杂糅,不能局限于学科本身,加之当下媒体融合探索步伐的不断加快,新闻从业人员只掌握一门学科的知识已经远远不够。因此,要想培养出适应行业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跨学科,涉及多个领域。并且注意与学术型硕士课程的区分。

另外,媒介融合的大背景给新闻学教育带来的不仅仅只有冲击,也为新闻与传播课堂教学提供了便捷,随时可通过手机客户端查找新闻并当堂分析、教学,现场模拟研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可见,善用新媒体技术,利用其带来的便捷,对于提高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课堂教学水平的实现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新媒体条件下高校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培养的问题与改进

首先,是对掌握新闻与传播专业理论知识的忽视。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两者不能割裂,孤立地强调一个方面。若在课程安排上忽视对理论课程的合理设置,只片面追求实践,一样无法达到预期的培养效果。因此,应将理论知识的学习阶段与实践经验的积累阶段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设置。虽然相较于学术型硕士,专业硕士更加注重实践,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完全脱离理论,没有理论做基石,必然是不可取的。

其次,是在校时间短而所学课程多造成超负荷的课业压力。人的精力有限,超负荷的课业压力会使培养效果大打折扣。调查显示,目前很多高校的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都是2年制,在校学习的时间为一年,而这一年间所学的课程基本上是学术型硕士一年半的课程。不难想象,这一年专业硕士所面临的课业压力自然是相当繁重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延长学时才能解决问题。依靠改进课程设置,针对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方案打造合适的特色课程,去掉一些不必要的课程,不失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好方法。同时,这样也保证了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再次,是高校课程设置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每个学校的情况不同,比如师资能力、校外资源、学生基础的不相同,所进行的课程设置也不会完全相同。然而,目前很多高校的课程设置都是在照搬一些有名气的高校。这样只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对此,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综合自身师资力量来设置特色课程,这样既能减轻老师和学生的负担,也能在最大程度上优化资源,提高教学质量。若只是一味地照搬名校的课程设置,后果可能是老师讲不到精髓,学生也学不到真本领,这样实际上是对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有违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设置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