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新闻中级职称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3-23 15:20:26
新闻中级职称论文

新闻中级职称论文第1篇

论文摘要:作为记者,要有良好的新闻职业道德素养,对新闻报道负责,还应该遵守社会公德,承担社会道德责任,对人民和社会负责。但是在新闻实践中,往往会产生职业道德与社会道德责任的冲突和矛盾,从而使新闻工作者陷入新闻伦理的困境中。这就需要新闻记者在工作中把握好两者的关系,努力寻求职业道德与社会道德责任的和谐统一。   高级职称

一、冲突:在职业责任与社会道德责任之间

    新闻记者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的社会角色,肩负着向社会及时告知讯息的重要责任。但是记者往往面对的是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或突发事件,在及时客劝也报道与仁慈、侧隐的人类道德责任之间,在报道与被报道者之间,在报道者与广大接受媒体信息的受众之间,蕴含着复杂的伦理关系和道德冲突。这种职业责任和同情心的抗争,以及对此的评价和争论不会停止,也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高级职称

    当新闻职业与社会道德责任产生冲突矛盾的时候,新闻从业者该如何抉择?”你首先是人类的一分子而其次才是新闻记者。这是美国全国新闻摄影师协会前任会长,威廉·桑得斯的观点。大多数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社会道德责任高于新闻职业责任。被称为当今中国”最美丽的女记者”的曹爱文面对自身的职业要求,毅然选择了秉承一个普通人的人性,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努力救助一个生命垂危的落水小女孩。她的举动彰显了人性之美,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生命面前,没有什么更重要。高级职称

    二、陷落:新闻职业精神和道德责任的现实困境

    记者的职业角色使其拥有了某些因为这种职业而附有的特殊的权力,记者的社会角色又要求其在社会大系统中承担作为社会人的义务与责任。健就有可能在新闻实践中引出社会道德责任和职业责任的冲突。

    1.企业公关新闻真实性报道的影响

    涉及企业的正面新闻报道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这类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就受到了威胁。媒体的社会角色定位与角色实践就必将处于矛盾和紧张的状态。这时,媒体和企业也都需要寻找一个共同进步的解决办法。企业应该注重自身的市场竞争实力,多挖掘内部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推荐给媒体,注重与媒体的交流。另一方面,媒体一定要坚持新闻价值优先,要保证客观真实的报道。让这种冲突矛盾,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得以解决。

    2.重大突发事件中的职业精神和道德责任的冲突

    作好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既是新闻媒体应履行的社会责任,也是新闻业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闻媒体与新闻记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处理好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的新闻伦理冲突。

    (1)坚持实事求是与隐瞒事实

    面对着重大突发事件,记者首先应该真实客劝也向公众报道他们所面临的困难的和威胁。决不可以对事件采取避重就轻、避实就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这不仅是对公众的知情权的一种不尊重,也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一种轻视。高级职称

    (2)坚持正确导向与强调新闻价值

    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新闻媒体不仅要报道新闻,更有责任引导舆论。媒体与记者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要紧紧围绕着党和政府对危机事件的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事件造成的损失,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应该把坚持正确的导向与追求新闻价值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始终把坚持正确的导向放到第一位。

    (3)尊重生命价值与渲染恐怖气氛

    重大突发性事件,特别是灾难性事件往往与死亡、血腥、惨烈、残忍等联系到一起。西方新闻伦理强调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尽可能避免在文字和图片中直接表现"身体恐怖”。事实上,西方主流媒体就是对和伦敦地铁爆炸案这样的恐怖事件的报道,也很难找到血肉模糊、尸体横陈的内容或图片。高级职称

 3.记者的自身素质存在问题

    记者是人民的"耳目”、“喉舌”,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和责任。然而在多种角色和利益面前,记者经常陷人冲突、矛盾和迷茫之中。虚假新闻、有偿新闻等不仅使媒体失去了信誉,而且给社会舆论造成了混乱,甚至在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精神上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记者素质的缺乏是影响传媒宣传报道质量的重要因素,当今媒体的记者素质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现象是不容忽视的。

    三、统一:新闻职业责任和社会道德责任的理想归宿

    1.客观辩证地处理职业责任和社会道德责任的关系。

    任何职业行为都不能超越社会公共道德,记者首先应该是一个理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因为记者是社会环境的监测者,是公共信息的传播者,是公众舆论的引导者。当两者出现矛盾与冲突的时候,首一先应当维护的是社会道德。或者说,我们应该考虑每种选择可能带来的好的与不好的结果,权衡利弊的多少,去作出利益最大或损失最小的最佳选择。社会道德责任与职业责任的关系是可以协调的。

    2.努力促进两者的协调可以采取的措施

    (1)加强记者的职业素养和社会公德意识。

    素质高的记者应有敏锐的洞察力,把最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传播给受众,记者要把真实性放在首位,这是对新闻职业的尊重和负责。作为记者,一定要以正当的手段获取新闻,在报道内容上不可与法律相悖。另外,记者做人要正派,要坚持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不唯上,不唯书,不唯钱,只唯真。为记者一定要有人本精神,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2)加强媒介的道德建设和社会监督。

新闻中级职称论文第2篇

【关键词】报人 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 报人特征

当代语境下的“报人”一词

在网络普及的背景下,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的语言状况了解社会整体的语言状况。通过百度输入关键词“报人”检索,对“报人”一词的使用情况做简要梳理:

1、没有发现称中国古代的办报活动的相关人员为“报人”的。

2、梁发是基督教的第一位中国传教士,也是第一个参加近代化中文报刊编辑、出版工作的中国人。1他可以成为最早的参与外国传教势力在中国办报活动的代表人物。梁发的故乡佛山市高明区计划为他建设“中国第一报人馆”。2中国人民大学编写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称梁发为“中华第一报人”。

3、早期的《申报》可以作为外国资本在华办报的一个代表。其主笔蒋芷湘几乎没有被人直接称为“报人”。1893年创办的《新闻报》第一任主笔蔡尔康在当今的一些学术论文中开始被称为“报人”。

4、《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创办人马礼逊没有被称为“报人”;《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创办人郭士力被称为“报人”只发现一次。《申报》创办人美查和《新闻报》总理汪汉溪也没有被称为“报人”。

5、“报人”的称谓被大量地用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办报人物上。《循环日报》创办人王韬被誉为是“中国第一报人”。3对梁启超的“报人”称法则更为丰富:“老报人”、“天才报人”等等。

6、黄远生、刘少少、徐彬彬、林白水、胡政之、张季鸾等民国时期著名的新闻人都被称作过“报人”。他们还经常被称为“名记者”。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些著名记者也有被称为“报人”的时候。

7、当代也有报纸新闻工作者被称为报人的,但一般是用在资格较老的新闻人身上。

综上所述,“报人”的称谓使用情况比较复杂,但主要是用在维新派办报人物和民国时期著名新闻人上;且多用于有名望的新闻人,并带有明显的褒义性。

语言学认为,语义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稳固性和变异性”、“概括性和具体性”三个特点。4“报人”的含义也是如此。“报人”,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指从事报刊工作的人。但从语言学的角度看,一个称谓必然拥有特定的文化含义。汉语中,“×人”的构词形式来表示一种职业往往表现出尊重的含义。例如“学人”一词,就含有“在学术上有执着追求的人”的意思。

而探究“报人”一词的深意,我们必须要考察这一词最早高频使用的对象: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

作为“报人”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19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了维新运动。维新派创办了《外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 《强学报》《时务报》等一批有影响的报纸。考察当时主要报人的生平,可以发现他们有以下特点:

1、传统教育的背景和“入世化”倾向。梁启超11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1884年参与的“公车上书”也是在进京应试时发生的。传统文化对以梁启超为代表的那批报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集中体现在一种“精英意识”上。

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重。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喊出了“救亡图存”的口号。维新派报刊用大量篇幅向读者陈述了中华民族面临的严重危机,谴责了列强侵略中国的罪行。

2、接受西方进步思想。王韬科举失利后在外国传教士麦都思主办的墨海书馆任中文校编工作长达13年,后又流亡香港从事此类工作5年之久,接着又游历欧洲。梁启超虽然早年没有出国,但“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5

3、办报活动的独立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进行社会改革,发起维新变法运动。而办报成了宣传维新思想的主要途径,办报主体的目标明确。维新派有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立场,并以自办的报纸作为传播途径。

4、办报主体的非职业性。首先,维新派办报不以赢利为目。维新派的办报资金大多来自派内人士的集资,有的还接受了暂时投机于维新潮流的官员资助。6其次,维新派报人没有形成新闻理论体系,办报活动和政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民国时期的报人

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在新闻业务上有了“很大的进步”,新闻竞争日益加剧,中国新闻事业史上第一批以采写新闻出名的新闻记者应运而生。7比较著名的有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胡政之、张季鸾等。这一时期的报人出现了以下几个特征:

1、职业化。这批报人开始把新闻作为自己的事业,而不是达到政治宣传目的的工具。以黄远生为例,他年方21岁时,便高中光绪甲辰进士。辛亥革命后,他弃官而全身心地从事新闻工作,从1902年创办和主编《中国少年》周刊开始,直至1915年被害。8

2、政治独立。历数民国时期的知名报人,无不在政治上和当局保持着距离。张季鸾最先在报纸上披露袁世凯政府与五国银行团签订的“善后大借款”合同全文而被捕入狱;1926年,林白水因其主办的《社会日报》刊发时评激怒军阀张宗昌的心腹政客,被张宗昌枪杀。9

3、兼顾经营。这一时期的很多新闻名家也是经营报纸的高手。黄远生创办《中国少年》,邵飘萍创办《京报》,林白水创办《社会日报》,张季鸾任《大公报》副总经理,等等。

“报人”的内在含义

“报人”发源于资产阶级维新派办报时期,形成于民国时期。这一词的使用频率可以看出“报人”在人们心目中的真正含义。结合维新派和民国时期著名新闻人的整体特点,我们可以归纳“报人”以下特征:

第一,深厚的学识。中国近代的几代报人几乎都经历过系统的传统教育,也接触了西学知识。从更广的视角来看,中国“办刊从业者”历来被认为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部分。10

第二,独立的人格。民国时期的知名报人为了保持政治独立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供职于外商报纸的一些文人之所以很少被称为报人,原因在于他们的思想无法通过报纸自由的表达,他们只是外商投资过程中的一个赢利工具。

第三,入世的情怀。不管是维新派还是后来的名记者,他们都是希望通过报纸达到国家进步、社会发展的目的。黄远生认为记者应该“为民情社会请命”。11

第四,敬业的精神。新闻工作是非常艰险的,民国的名记者们有的甚至为之付出了生命。邵飘萍自己说:“余百无一嗜好,惟对新闻事业乃有非常兴趣,愿终身以之。”

第五,经营的能力。既然把办报作为一种事业,报人有时必须自己来把握报纸的整体风格。一个报纸的领导人对报纸的整体水平和风格会产生巨大影响。■

注释

1、百度百科:梁发

2、《珠江时报》2007年5月15日

3、百度百科:王韬

4、《语言学概论》106页 邢福义 吴振国 主编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第1版

5、百度百科:梁启超

6、《略论近代报人的知识分子品格》邵茹波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8月

7、《中国新闻传播史》第168页 方汉奇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11月第1版

8、10、11、《新闻职业化的萌芽――重读黄远生的新闻实践与新闻思想》 张洁 《新闻大学》2006年第3期

新闻中级职称论文第3篇

刘效仁

山东省枣庄电视台副台长兼广告中心主任张静参评副高级职称的10篇论文,竟然都涉嫌抄袭。其《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之创新》一文是选择性摘抄《为县级台的电视新闻开张“菜单”》一文,《浅谈电视新闻美学》一文连标题都未作改动,直接全文摘抄自1986年第4期《视听界》《浅谈电视新闻美学》一文(作者樊玉媛)。这些由中青报记者通过网络平台检索发现的抄袭论文,不仅堂而皇之地分别刊登于《现代视听》2009年的两期增刊上,而且张静还凭借这些论文评上了副高职称,并成了“2010年度枣庄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月21日《中国青年报》)。

用举报者的话说,“见过评职称抄论文的,没见过抄得这样明目张胆的。”对此,张静本人也承认写作时需援引一些权威的观点或论据时,“也会去借鉴一些权威的论文”。在教授、院士抄袭成风的语境下,笔者对张静已经“无语”,甚至不无同情感。一个主要业务拉广告的媒体人士,要评高职,要进步,必须有若干篇,否则就免谈。这种职称评审制度本身就是逼着一些人造假抄袭。

可悲的是,当下的出版环境为论文抄袭提供了适宜的土壤:一些刊物靠出增刊牟取不法利益,已成行业潜规则。与正刊不同的是,所谓增刊就是卖版面,为评职称急需者提供可交易的园地。如《现代视听》从2009年以后开始出版增刊。其常规刊一般只刊载20余篇论文,每篇在5000字左右。而增刊以1页的居多,数量可达100多篇,如2009年的第S2期增刊竟然267篇论文。由于“一手交钱,一手交版面”,编者为利益所驱,无暇顾及论文的质量,甚至连基本的审核程序都省略了。哪管它抄自何方袭自何处,一律“来文照登”,以至于所谓的增刊,成了抄袭者的巢穴,抄袭文字的集大成者。

事实上,一些职称评定也早已变成了权钱的交易。只要交上价格不菲的评审费,只要对评审官用钱“砸倒”,所谓论文之类的硬标准,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媒体前些日子曾曝,豫东某县中学的教师为评高级教师,前期投入1080元,后期投入14610元。为评高级教师,等于先透支了一年的工资。其中就包括材料到市、省里的“打点费”。至于论文的质量高低和真假,谁会去较真,去审核把关

新闻中级职称论文第4篇

高校新闻传播专业需要排名

据说中国大陆的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或系所已多达八百多家,难免鱼龙混杂,故如何评判优劣,成为当务之急。前些日子上海一位同行好友与我见面,便提出了研发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排行榜的设想,我认为极有现实必要性。

大学排行榜是西方教育产业的通行做法,近来国内也有人引进了这种模式,对全国的大学进行非官方的排行。尽管主管部门三令五申反对这种来自民间的对高等教育的评价,但客观上,各家高校还是非常重视这种排名的,而社会公众也需要这种评价体系以供报考择校时参考。

排行榜作为一个新闻炒作热点,首推胡润的财富榜。他的贡献在于让非官方的排名成为公众事件与舆论焦点,事实上,按照中国现行体制,是不可能有任何官方机构出面组织个人财富排名的,每年一度的富人榜成为一个评价标准,企业家也乐于参与其中,虽然依据与结论都非常可疑。这说明了任何行业都需要评价体系,哪怕是明显不科学或不准确的评价体系,也聊胜于无。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的新闻教育阵营简单、高中低层次分明,而现在由于新办的新闻院系层出不穷,有些名牌大学新设了新闻传播学院,而其水平实力较之一些地方普通院校还不如,也有一些新办的新闻院系因为礼聘了专业高手办学,很快就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但并不为公众所知……。这些信息目前没有公开的渠道可以获得,对于学生来说,只能靠打听过来人与局内人,而这样显然会有很大的偶然性与主观性。

相对超然客观地对高校新闻传播专业进行排名,只要指标与数据来源真实可靠,分析方法科学合理,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当功德无量。

应加大客观评价的比重

不必讳言,“人治”在现今社会仍广有市场,新闻传播专业并不例外。当评价体系的主导因素是某些官员的主观判断时,“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在很多单位依然是现实。在晋级与职称评定等环节,相当多的单位至今还在实行非量化考核方法,票决往往成为一种貌似民主的专权形式。而要根治这种弊端,就应加大客观评价的比重,也就是依靠外在客观指标来量化评价。

现在新闻教育界与学术界的评价体系,主要由教学、科研与著述任务等指标构成,比较简单明了。从真正的学术与理论高度出发,一个学者、出版著作的数量多少其实并不重要,然而,在质无从评判高低或者说有权做评价的人做不到公正无私的时候,量是惟一值得重视的标准。打分是最简单也最公平、最科学的方法,把相关因素量化指标进行考核评选。

在新闻业务层面,新闻工作或新闻作品的好坏,是需要有评价体系予以肯定或否定的。各种新闻奖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是重要的导航标准,遗憾的是,由于有些地方有些部门把新闻奖变成一种行政权力而非专业评价体系,代表的是官方机构的价值观与专业标准,其结果便是近年来得奖作者、作品与新闻传播工作中最有影响、最受欢迎的从业人员、稿件成为两股道上跑的车,各行其是,基本上不交叉。一些在全国都极有影响的著名评论员、大牌记者或撰稿人、摄影师,有的甚至成为专业标志性人物,如新闻摄影师唐师曾,却无缘大奖。而很多获得大奖的新闻工作者,不仅公众几乎闻所未闻,就连新闻界同行也往往从未听说也未曾看过其作品!

造成这种怪现状的原因,就是在推荐送评新闻奖的过程中,各单位都采取的是领导拍板,而且选择依据主要是个人主观印象或偏好,基本不考虑传播效果、转载率等影响力因素。

专业头衔职务空壳化

在正常情况下,专业头衔职务应当是业内对同行的实力水平进行推测了解的最可靠的依据。如教授、博士,在欧美国家就意味着知识修养与专业造诣。然而,在中国大陆近年来盛行假冒伪劣之风,从商品开始,凡事都可以弄虚作假以次充好,劣币淘汰良币其势汹汹,专业头衔职务也是如此,假的甚至比真的还气势,特别是最近几年,假的比真的还多。既有地地道道的冒牌货,如学历造假或资格造假,最近法国爆出中国学生买文凭丑闻决非个别偶然现象;又有货真价实的、合法正式办到的假学历、假文凭,如中南某大学的博士不乏在职获得的,人可以在北京全职在岗,三年功夫就戴上了博士帽,价钱也不贵,八万元而已,多少有点权力就不难找到报销的机会。在职务职称上,论资排辈与靠关系提拔,导致出现新任命的副处以上行政级别的干部竟然仅为中专或大专学历,而新评的高级编辑也只有大专学历。社会发展进步到了21世纪,还会出现没受过高等教育的新闻专业工作者自学成材乃至超越了同一单位大有人在的本科甚至研究生毕业的同龄人这种情况,真是对教育事业、对新闻事业的莫大讽刺!诚然,确有能力和实绩而破学历破资历的破格另当别论。

西方社会不把新闻传播工作列为用职称来评定专业水平与地位的行业,与大学、医院完全不同。实事求是地讲,这或许更符合新闻传播业规律。

职称成为官本位的辅助手段,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新闻单位开始评聘职称开始,这一关系到从业人员切身利益的专业评价体系,就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弊端,愈演愈烈。职称评聘的规范性与科学性已受到很多有识之士的质疑,而且评职称缺少复议或申诉机制,更没有类似于驾照年检的考核机制,成为一种终身制的待遇。职称成了有权位者必然拥有的职业荣誉头衔,而某些在职务与级别上无法安排的人,便以职称予以补偿。这岂非一种怪象乱象?

专业环境污染严重

当某些不是靠资格、条件与实力而是靠关系拥有专业头衔职务的人多起来之后,他们并不只是单纯地享受到本来不配得到的待遇,而是进一步污染恶化了专业环境。

由于新学科高速发展,拔苗助长,催生了一整批博导教授,流风所及,新闻传播专业如今很难凭一个从业人员的外在职务或职称评判其能力,常常是正高级职称不高于副高级职称,甚至不高于连评职称资格都没有的从业人员。

我很反感某些不学无术的同行把“学界”挂在嘴上。严肃的新闻传播学者对中国新闻传播学术的贫困早有共识。依我之见,目前优秀的新闻传播学者凤毛麟角,还远构不成一个新闻传播学界。

至今为止,全国范围内新闻传播专业能称职地开设硕士研究生层次课程的教授大概超不过十位,而事实上居然已经有了上百位博导!不言而喻只有误人子弟。所以有人说,现在新闻专业的博士并不比本科生水平高多少。

新闻传播处在变革时代,日新月异,不注意更新知识与时俱进,即使是专家权威也有落伍之虞。在行业进步之后,靠吃老本得到学术教育界名位的人,抱残守阙,还端着权威的架子放不下来,就让学生们非议甚至蔑视了。

新闻传播专业有理论有思想的学者太少,炒冷饭的太多,说似是而非、冠冕堂皇的废话的太多,徒有虚名虚位。赵泓先生在出版社工作时,告诉我他正在编某人的书要出版,因为其专业头衔职务无懈可击,当时我很不以为然地发问:“连这种人的书你也出?”事过五六年,他承认我当时的评价是正确的――那真的是一本垃圾。

课题经费科研基金错位浪费

作为对新闻传播专业的鼓励与资助,国家设立了各种课题与基金项目。从学科建设与扶助理论研究的角度看,当然有必要也有效果。在历史新闻学、传播学或新闻理论等相对务虚的领域,还是有一定成果的。而在应用学科领域,不论是部级课题还是省部级或校级课题,所付出的资金几乎完全是浪费掉了,这些年出版了数以百计鲜有读者、鲜有任何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的所谓成果。课题成为知识垃圾制造的一个渠道。

如果梳理或回归盘点一下近年来应用新闻学方面的课题项目,不难发现一个共同之处,那便是这些成果根本没有投入实践,全是空对空的形式主义。即使是部级课题成果,无论是广播、电视、网络还是报纸、杂志、出版方面的,哪家单位的哪些业务工作曾经受益于已经结题的车载斗量的所谓成果?事实上,这些名义上是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网络工作寻找对策或出路、研究问题与规律的课题,几乎没有从业人员会读,更没有从业人员参考或应用。某些课题项目其实已沦为打着学术研究幌子瓜分国家钱财的游戏,反正只要形式上符合规范,技术上正确,就可以交卷,事后又无须检验,也无考核程序。

国家基金与课题项目是对学科的很高层次的专业评价,至今总量并不多,好钢应用在刀刃上,一定不能再坐视浪费。从效果出发,有限的资金在使用时应当改革方法,应当改为奖励成果而不是申请立项后就拨经费。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不需要大宗的技术设备等硬件购置,一个课题几十万元或十几万元,基本上都是变相的收入津贴。以奖代课题经费,奖励蛋而不是奖励鸡,有些鸡占着窝不下蛋,但因为占着窝,便有申请课题的资格与机会;与此相反,有些能生蛋的鸡却没有机会吃到官粮。长此以往,显然不利于新闻传播学术的真正繁荣和发展。■

曹鹏博士现任经济日报研究部副主任、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河北大学媒介经济研究所所长、上海大学、云南财经大学等校兼职教授,著有《中国报业集团发展研究》、《中国媒介前沿》、《闲闲堂茶话》、《大师谈艺录》(一、二)、《传媒市场创意策划实务》、《把脉中国传媒》、《黄苗子说黄苗子》、《许鸿宾说许鸿宾》等专著十余种,亲手创办与参与创办或改造多家报刊,是若干媒介机构的咨询顾问。作者长期致力于媒介经济与市场研究,欢迎同行联系交流。

电话:013901034346

博客:.cn/xianxiantang

新闻中级职称论文第5篇

卫兰

身份证号码

性 别

年 龄

25岁

政治面貌

共青团员

婚姻状况

未婚

视 力 状 况

2.0

身高(厘米)

168 cm

体重(公斤)

61kg

民 族

汉族

户口所在地

南昌市(含区市县)

技术职称

高级

最 高 学 历

本科

现居住地

南昌市(含区市县)

毕业时间

2011

求 职 状 态

目前正在找工作

电话、手机

1351791179*

EMAIL

个人主页

地 址

南昌市桃源村41号

邮编

330011

受教

育及

培训

状况

2007年9 月 至 2011年7月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广播电视新闻学 本科

专业描述:

主修课程:传播学概论 新闻学 广播电视概论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 广播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 新闻评论 新闻摄影与电视摄像 广播电视史 广播电视法规与职业道德 外国广播电视事业 新闻心理学 公共关系学 电视专题与电视栏目 电视作品分析等

任职公司名称: 江西电视台五套 。

2009年7 月 至 2009年8月

实习记者

工作职责和业绩:

任职公司名称: 南昌天虹商场有限公司 。

营销策划部策划主管

工作职责和业绩:

求职意向

现从事行业:

商业服务/中介行业

现从事职业:

电视/媒体/影视

现职位级别:

学生

期望月薪:

面议

目前月薪:

面议

可到岗时间:

面谈

期望工作性质:

全职

欲工作地区:

南昌市(含区市县)、上海市、北京市、深圳市、广州市

欲从事行业:

文化/艺产业、广告/营销/公关、电视/媒体/影视、健身/运动

欲从事职业:

编辑、采编/电话采编、公关经理、文案/策划

技能特长

考取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资格证 普通话水平:全国普通话等级考试二级甲等 熟练使用办公软件: Word / Excel / Powerpoint 掌握的专业技能软件: EDIUS / Adobe After Effects 电脑水平: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 熟练掌握摄影、摄像技能,并获得:摄影师中级资格证书 摄影师高级资格证书

外语水平

第一外语:英语 一般

第二外语:英语 一般

兴趣爱好

阅读、旅行、摄影、美食、写博客、关注时事评论。

自我简评

新闻中级职称论文第6篇

万柳

身份证号码

性 别

年 龄

25岁

政治面貌

共青团员

婚姻状况

未婚

视 力 状 况

较好

身高(厘米)

175 cm

体重(公斤)

64 kg

民 族

汉族

户口所在地

陕西省

技术职称

最 高 学 历

本科

现居住地

江西省

毕业时间

2011

求 职 状 态

目前正在找工作

电话、手机

1387089****

EMAIL

个人主页

地 址

江西师大科技学院

邮编

330027

受教

育及

培训

状况

2007年9 月 至 2011年6月

江西师大科技学院

新闻传播 初中

专业描述:

新闻理论及新闻实务、(新闻史 新闻理论基础 新闻写作) 传播理论及传播实务(传播理论基础 公关 市场营销 广告) 影视后期制作及其网页设计各种软件(PS、 AE 、DREAMWEAVER 、FIREWORK、FLASH、PREMIRE、)

任职公司名称: 江西师大新青年 。

2009年7 月 至 2009年9月

助理

工作职责和业绩:

带领和分配人员招生和组织教学工作

任职公司名称: 师大家教中心 。

家庭教师

工作职责和业绩:

上门家教

任职公司名称: 江西师大科技学院 。

青信办公室主任

工作职责和业绩:

上传下达,组织协调工作

任职公司名称: 天宇通 。

工作职责和业绩:

求职意向

现从事行业:

商业服务/中介行业

现从事职业:

文案/策划

现职位级别:

高级决策层(CEO、EVP、GM...)

期望月薪:

2000-3000元

目前月薪:

1200-1500元

可到岗时间:

一周以内

期望工作性质:

全职

欲工作地区:

江西省

欲从事行业:

互联网、广告/营销/公关、建筑工程/房地产/建材、通信/电子、能源/电力/水利

欲从事职业:

客户经理/主管

技能特长

擅长网页设计以及多种影视相关计算机软件的熟练操作(PS、 AE 、DREAMWEAVER 、FIREWORK、FLASH、PREMIRE......)。做事认真细心,对待工作总是有一股持续的热情。生活中总是喜欢写写散文,参加江西省征文比赛并获奖。在学校读书期间积极参加并组织学生会举行的活动,并且多次获奖(舞龙比赛、读书月活动 报纸义卖.....)。为人踏实上进,永远认为只有真本事才能经得起社会的磨练(在考试作弊成风的大学,从未做过一次弊)。

外语水平

第一外语:英语 普通英语四级

第二外语:英语 普通英语四级

兴趣爱好

看书,交流,运动,思考,探讨

自我简评

新闻中级职称论文第7篇

据中国记协与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最近一次的调查,在新闻工作者中,男性占67.1%,女性占32.9%;平均年龄37.4岁,其中,29岁以下占24.6%。

学历:大专以上学历占93.2%,其中,本科学历占53.3%,获硕士、博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的占6.2%;

所学专业:大专以上学历中91.5%的人所学专业为社会、人文科学,其中,新闻专业(含广播电视专业)占30.6%,外语专业占4.7%,其他文科各专业占56.2%,理工农医占8.4%;

我国新闻从业人员学历状况示意图

职称:正高职称占3.3%,副高职称占18.9%,中级占40.7%;

我国新闻从业人员职称状况示意图

政治面貌:53.1%为中共党员,19%为共青团员;

从事新闻工作的年资:资深的新闻工作者在我国现有的新闻工作者队伍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从事新闻工作的总体平均年资为12年,其中,从事新闻工作11年以上的资深人士占现职新闻工作者总数的48.4%;

工作性质:27.1%的人从事“编辑”工作,15.1%的人从事“采写”工作,30.1%的人为“编采合一”,其他27.7%。

我国新闻从业人员工作性质比例图

我国共有公开发行的报纸1944种,广播电视播出机构2216座,其中电台294座,无线电视台343座,有线电视台217座,县级广播电视台1287座,教育电视台75座。

我国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结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