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资本市场的历史(合集7篇)

时间:2023-12-19 11:28:08
资本市场的历史

资本市场的历史第1篇

关键词: 新课程 课堂教学 创设情境 有效性

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情境,让学生在一种较为愉悦轻松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并使学生的能力有相应的提高,从而改变历史课程一贯以教师讲述为主这一枯燥乏味的模式,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才能达成教学的有效和优化。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这一专题是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五的内容,它包括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血与火的征服和掠夺、“蒸汽”的力量和走向整体的世界四个部分,本专题线索十分清晰,即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过程。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雏形雏形,殖民扩张和掠夺使世界市场得以拓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线索虽然清晰,但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而部分教师则依然沿袭旧的套路,未能紧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条主线,而是割裂地、零散地将重点放在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过程,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成就上,而自觉不自觉地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条主线遗弃,从而背离了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的理念,并未真正达成教学目标。下面笔者就以这一专题的教学实践为例,谈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达成及优化。

历史研究的主题是过去的社会,而社会是生动的、形象的、复杂的,所以历史教学需要把过去社会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要场面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高中历史教学更需要在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唤起学生的心理反应,上升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越丰富,越容易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有效历史教学有一种有效的手段――创设情境。关键在于设置的情境是否围绕教学主题,能否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和探索的热情,是否有一定的挑战性和趣味性。

1、有意义的主题,以有趣味的情境切入

以《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为例,有关于哥伦布航海的学习与探究,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呈现,取名为《为哥伦布领航》,让学生课后搜集材料进行研究并对学生加以辅导,我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

(1)哥伦布时代怎么来证明地球是圆的?

(2)哥伦布先去游说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但遭到了拒绝。若昂二世拒绝哥伦布的理由有哪些?

(3)哥伦布是怎样说服西班牙伊莎贝尔女王的?

(4)哥伦布得到西班牙女王的支持与资助后,他是怎样为远航做准备的?

(5)首次航行,七十多天才发现陆地。七十多天船上的人是怎样生活的?水手又是怎样叛乱的?

(6)哥伦布初次与印第安人打交道的情形是什么样的?

(7)哥伦布返航首先到了葡萄牙,若昂二世会见哥伦布的情形是什么样的?

(8)哥伦布凯旋回来后,是如何向葡萄牙国王炫耀的?西班牙女王是怎样奖励这位英雄的?

学生对这些问题很感兴趣,课后就有人追问,我鼓励他们自己动手查找资料。这种方式不但节约了宝贵的课间四十五分钟,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新航路开辟所产生的影响上,更让学生有了探究的兴趣,对教学本身也是一种促进。

2、有意义的问题,以有意思的方式提出

问题的提出能否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直接决定了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其一,问题必须是有意义的,吻合历史情境的,这就需要教师对课程内容及相关素材进行认真思考。其二,提问的方式要符合学生的心理,也不必追求固定答案,学生对话题有兴趣、期待回答、期望能介入讨论,是最重要的。其三,问题绝对不能局限于教科书,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出与现实有关的探索性问题,让学生感到历史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去解决它,并提供充分的交流机会。

例如,在《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一课中的重点之一“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价格革命”教学中,笔者设计这样一个情境问题:

“随着黄金白银大量涌入欧洲(货币大幅增加),在社会生产力一定(不变)的前提下,必然造成货币贬值,物价大幅上涨,同学们你们认为今天的货币购买力与十年前相比是增值还是贬值了?”(学生齐答:贬值)在这种情况下,你愿意当地主还是当商人?(学生有答商人,也有答地主)不要着急回答,站在地主和商人的角度并认真阅读教材找出理由。(一学生答:我愿意当商人,因为物价大幅上涨了,我只要贩卖物品低买高卖就可以获得巨额利润)那地主不也可以提高地租吗?(另一学生回答:老师,不行,教材中说,欧洲地主征收的是定额货币地租,定额就说明地租是固定的,当时货币又在贬值,所以两相结合,地主的购买力就一落千丈了)这位同学十分仔细地阅读了教材并抓住了关键,欧洲人自古就重视契约,因此定额就意味着地主不能随意提高地租,而货币的持续贬值则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同学们给他掌声鼓励(掌声雷动)于是,笔者引出:新航路开辟后,大量黄金涌入欧洲,其结果就是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

这一问题设计的特点是:话题有情趣,学生感兴趣;历史和现实相联系,教育融入史实之中;教师和学生在互动中达成共识,在交流中形成共鸣。

3、有深度的问题,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呈现

本专题的关键词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关键词是世界整体化,但是教材的叙述结构,突出了两次工业革命,似乎对世界整体化及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着墨较少,按照教材顺序展开,似有偏离主题之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采取了史料呈现的方式为学生展示两次工业革命的巨大影响。

此表格学生很容易得出工业革命的直接影响就是使得生产力获得了巨大的飞跃。

材料二:大约在1880年或1890年,一个巨大的变化席卷了资本主义社会。从前的特点是非常小的经营单位数不胜数,由个人、合股或者小公司进行小规模的经营管理。后来,规模庞大和非个人的有限公司成了越来越突出的特征……企业在同等水平上互相联合起来减少竞争,对付价格和市场的波动,保护自己。这些企业联合有的固定价格,有的商定限制生产,它们在美国被称为托拉斯。

――R.R.帕尔默《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

这段材料可以引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垄断组织出现,由此可纵向比较手工工场、大工厂制(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和垄断组织(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联系和区别进而将知识整体化和系统化。

材料三:英国人在1846年着手制订一项系统的自由贸易政策,紧跟着其他国家也采取了同样的行动。经济活动处于普遍的自由主义环境里,在这种环境下,商业被认为应该不受政治国家限制,因而经济活动依然主要是国家性和全球性的。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市场业已创立起来。货币、劳务、金钱、资本和民间往来,差不多不再顾及国界。

――R.R.帕尔默《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

这段材料学生可以很快速地得出工业革命另一重要影响:世界连为一体,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同时将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做一简要梳理,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可让学生探讨工业革命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革新(技术条件),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及殖民扩张(重要手段)对推动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作用,教师再加以引导以达成教学目标。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尽可能充分按照新课程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需要教师以各种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从而在这一过程中使教学得到优化。

参考资料: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试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资本市场的历史第2篇

关键字:资本市场 改革发展 战略转型 机遇挑战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70(2007)05-022-05

当前,我国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正在经历深刻的转折。这既为银行的转型提供了辽阔、深邃的蓝海,又对银行的“弄潮”本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实施全面创新,积极融入资本市场,避免被直接融资“边缘化”。

一、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为银行转型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一)推动商业银行实现功能转型

从国际范围内看,凡是商业银行转型比较成功的国家,往往是资本市场比较发达的国家。在我国资本市场欠发达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功能转型受到很大的制约。随着资本市场变革的逐步深化,商业银行可以依托资本市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开展交叉融合,进一步丰富资金清算结算、金融资源配置、金融风险管理和国民财富管理等方面的功能,实现由“信用和支付中介”向“全面金融服务机构”转变。例如,商业银行可以提供更为丰富的流动性创造、风险管理和收益提升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再如,商业银行可以进一步拓展综合经营,更多地直接介入资产管理、承销、经纪等资本市场“核心领域”。

(二)给商业银行带来一系列业务机遇

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将为商业银行拓展业务、优化结构提供巨大的契机。传统业务的客户结构、产品结构将进一步优化。资本市场相关业务的发展空间将彻底打开,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有望长期、大幅提高。

与资本市场相关的资金融通业务发展潜力巨大。商业银行与证券经营机构之间的资金融通有望得到快速发展。融资融券、股指期货、T+0等的推出将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与券商或者券商融资公司之间的资金融通。我国企业开展资本运营的空间将进一步打开。放开银行为企业资本运营提供资金支持的有关政策限制,将是大势所趋。

新型产品在商业银行资金运作中的比重有所提高。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和创新,将为商业银行的资金运作提供更大规模、更为丰富、更高收益的产品,使其投资组合更加多元化。近年来,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金融债券、资产支持证券等新型产品的总额以及商业银行的持有额都在迅速增加,未来几年将维持这一趋势,预计上述债券占商业银行持有债券总额的比率将从2006年末的3%上升到2010年末的接近10%。

与资本市场相关的资金存放和结算业务有望进一步做大。一、二级股票市场的规模快速扩大,加之融资融券、金融期货和T+0回转交易的推出,市场交易将更为活跃,相应带动商业银行存放结算业务的发展。商品期货保证金存管结算业务将继续快速增长。衍生金融产品的发展前景广阔,将给商业银行资金存管和结算业务提供巨大的增长机遇。

资产管理(代客理财)业务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未来我国金融资产结构中股票、债券、基金等资本市场产品的比重将显著上升,银行直接为客户提供的基于证券市场的理财业务和通过下属的基金管理公司为客户理财的业务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预计2007-2010年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净值的年增速在30%左右,届时每年基金管理费约为160亿元,其中银行系基金的占比将达到四分之一左右。同时,基金管理公司所管理的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保险资金、QDII、QFII等资产的规模将快速扩大,还将推出专户理财业务。预计将带来20-30亿元的管理费收入。这也给银行系基金管理机构提供了大好的发展机遇。此外,银行理财业务对于追求长期稳定收益的投资者来说具有较强的吸引力。QDII已经推出,目前额度已经超过100亿美元。将来银行QDII的投资范围可能进一步扩展到境外的股票型基金,发展前景看好。

给商业银行拓展资产托管业务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机构投资者数量的增加和资金规模的扩大,将给商业银行不断拓展资产托管业务提供良好的机遇。估计2010年银行业基金托管收入将接近30亿元,年均增幅约30%。其他入市资金托管方面,预计2010年保险入市资金、QDII、QFII、企业年金、社保基金、券商集合理财资金、资产证券化资金合计,托管规模将超过6000亿元,托管年收入也将超过10亿元,年均增幅在30%左右。

商业银行代销资本市场产品有强大的优势。商业银行的机构网络、企业品牌、客户资源等优势将使其继续充当各种资本市场产品销售的主力军。以基金代销为例,预计2010年商业银行基金代销收入超过30亿元人民币,2007-2010年的年均增长率为30%。

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范围将进一步拓宽、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伴随着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商业银行将更多、更广地开展投资银行类业务。预计2010年ABCP承销可以产生数亿元左右的承销收入。企业和公司债券承销方面,只要监管部门批准,商业银行完全可以开展相关承销业务。假设2010年企业债券当年发行额为2000亿元,其中由商业银行承销的份额达到50%,将给银行带来数亿元的承销收入。另外,商业银行可以积极争取开展综合经营,通过设立或者收购证券公司,直接开展股票承销等业务。

(三)有利于商业银行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

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将为商业银行提供更为丰富、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目前我国银行间市场上已经开发出了债券远期、货币远期、利率互换、货币互换、资产证券化等工具。今后还将推出债券和货币的期权、期货以及信用衍生品等工具,从而建成比较完善的场外衍生交易市场,进一步丰富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具。同时,场内衍生品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将为银行间市场衍生产品定价和风险管理提供了透明度高、可靠性强的必需参数和盯市目标,有利于商业银行建立健全市场风险管理模型。

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将使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在来源、结构、运用等方面进一步得以优化:为银行利用境内市场补充资本提供了更为便利、更加多样化的选择;有利于商业银行优化资本结构。例如,商业银行境内上市后,可以发行可转换债券补充附属资本,优化资本结构;有利于商业银行提高资本运用能力,开展资本运营,通过资产证券化的形式进行资本管理,丰富资本运用的渠道,提高资本运用的多样性和可逆性。

二、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对银行构成严峻的挑战

(一)给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造成负面影响

在资产业务方面,表现为银行贷款占融资总量的比重下降,商业银行优质对公客户显著分流。首先,金融脱媒将导致银行贷款占融资总量的比重下降。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银行工商企业贷款占总贷款的比重显著下降,而这一阶段正是金融脱媒比较严重的时期之一(图1)。从我国融资结构长期发展趋势看,预计2020年银行贷款占非金融部门融资总额的比重将从目前的93%大幅下降到57%(激进的预测,表1)。其次,更多的大型优质企业更倾向于通过股权、债券、资产证券化等低成本的直接融资方式来募集资金。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使有潜力的小企业可以通过创业板获得资金支持,从而对银行优质客户造成显著的双重冲击。

在负债业务方面,表现为负债波动加剧,存款增速下降,对储蓄的影响尤大。从国际经验看,随着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一般存款的增长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借入负债(同业存款)的稳定性较差,导致商业银行负债的波动性加剧。由图2可见,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脱媒的发展,美国商业银行的存款占负债的比重显著下降,而借入负债的比重则显著上升。

从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对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中长期影响看,我国金融资产的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金融资产中存款的比重显著下降,基金、股票、债券、保险产品的比重显著上升。保守估计,2020年末存款占我国社会金融总资产的比重将从2006年末的70%降低到57%(表2)。

与企业存款相比,居民储蓄的逐利特征更为显著。随着我国股票市场迎来规范发展的历史机遇,以及债券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居民将有品种更加丰富和收益率更高的投资工具可供选择,储蓄存款的增长将受到更加显著的抑制。预计15年内,储蓄占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的比重将从85%下降到60%左右。

(二)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首先,中小企业在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组合中的比重会逐步提高,如何有效管理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日益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课题。其次,商业银行的利率、汇率、股票、商品价格敏感型业务的比重将显著提高,对市场风险的管理更显重要。再次,客户的市场风险将成为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考验其风险管理能力。最后,商业银行负债的稳定性显著降低,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的问题更为突出,对其有效管理流动性风险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三)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给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负面影响有“总量效应”、“价格效应”和“成本效应”三种。“总量效应”是指在利率受到管制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与市场利率相比没有竞争优势,直接融资的发展会使银行传统业务的增长受到抑制,从而影响其盈利的增长。“价格效应”是指在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资本市场的发展导致商业银行的利差收窄,从而使其盈利能力受到影响。“成本效应”是指商业银行优质客户的流失会造成其资产质量的下降,提高其风险成本,影响盈利能力。从美国银行业的情况看,20世纪60-70年代,其资产收益率一直较为稳定,但在80年代出现显著下降,资本市场的发展是重要因素之一(图3)。

(四)要求商业银行改进经营管理的理念、模式和方法

第一,经营理念和经营定位需要转变。随着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发展,商业银行传统的“信用支付中介”的理念和定位已经过于狭窄。必须依托和面向资本市场,逐步向“全面金融服务机构”的理念和定位转变。否则有逐渐被边缘化的危险。第二,经营模式需要改变。在以分业经营为主的模式下,商业银行被限制在资本市场的活动,缺少“核心话语权"。长此以往,商业银行的微观经营效率和我国宏观金融稳定都会受到负面影响。必须适应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趋势,正视“脱媒”所带来的重大影响,在政策法规上加以突破,鼓励商业银行继续积极推进综合经营试点。第三,资源配置方式需要改进。为了平衡好传统业务与新兴业务之间资源投入的关系,避免顾此失彼,需要改进传统的总量式、平均化、刚性化的资源配置方法。第四,激励约束机制需要完善。一些资本市场业务的驱动因素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有较大的差异,同时资本市场业务的发展又离不开有关条线、部门、分支机构的密切配合。必须进一步更新观念和做法,形成与战略转型总体要求相一致的、与资本市场业务特征相适应的、与经营业绩更为匹配的、更富有市场竞争力的激励约束机制。

三、积极实施创新,融入资本市场

(一)加快推进综合经营,巩固、深化战略联盟

密切关注综合经营政策动态,深入研究、适当调整综合经营的方案,争取进一步开展综合经营的试点,尽快在境内形成比较完整、强大的资本市场业务平台,培育证券市场的核心功能,增强为客户提供全面金融服务解决方案的能力。

重点选择市场形象好、发展潜力大、较为“对等”的若干非银行金融机构,拓展、深化业务层面的合作,形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互补共赢。同时探索与其他金融机构开展股权合作、共同推进综合经营的可能。

(二)完善产品开发体系,提高创新的速度和层次

完善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前台部门驱动的、密切分工配合的产品开发体系。加强资本市场产品开发的事前调研和论证,准确把握市场趋势,充分了解客户需求,摸清同业类似产品的功能。健全产品开发的分工配合和资源配置机制。对同一时期内拟开发的各项产品进行综合比较,充分考虑客户和前台的需求,明确前中后台的职责分工、开发的先后次序和相应的资源配置,确保及时、高质量地将新产品推向市场。完善产品开发的事后分析和奖惩机制,对产品销售情况、客户满意情况、产品开发速度、功能先进程度等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分清有关部门的贡献和责任的大小。

加强对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前瞻性研究,力争及早介入,形成先发优势。密切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及时获取相关信息。积极争取新业务的试点资格。当前,可以重点关注融资融券、金融期货、新股认购融资、股票质押贷款、过桥贷款、企业债券承销,基本养老金和企业年金入市资金托管等方面创新的可能。丰富、优化网上银行的功能,为客户提供高度整合、方便快捷、全国统一、富有个性的产品和服务。

(三)创新管理机制和方法,有效管理相关风险

完善统一管理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监控部门要对资本市场相关业务风险管理总体政策进行把关,对其他相关部门风险管理的整体状况进行监控,特别是要加强对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的总体把握。剥离前台部门对资本市场业务有关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等进行管理的职能,划到相关的部门进行管理。创新风险管理方法,关注企业、个人客户参与资本市场活动给其信用风险状况所造成的影响,防范客户的市场风险变为本行的信用风险。健全和完善针对同业客户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加强市场风险的管理,逐步完善市场风险管理的内部模型。

创新资本管理方法,实现资本管理从粗略、单向、间断型到精细、双向、连续型的转变。运用资本市场工具和发展资本市场业务,对表内和表外,银行和集团的资本实施灵活、有效的管理,合理募集、科学配置资本,稳步提高资本收益,实施双向微幅调整,始终保持较为恰当的资本充足率。量化分析股权投资和兼并收购对本行资本充足率及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通过资产证券化手段来加强资本管理,等等。

(四)创新资源配置方法,建设高效的分工协作机制

推动资源“硬配置”到“软配置”的转变,确保资源配置能够兼顾各方面的需求。从统一化的配置向差异化的配置转变,从以行政手段为主的配置向市场化手段和行政性手段相结合的配置转变,从注重总量刚性控制向更加注重通过激励措施来优化资源配置的转变。

以科学的利益分配和绩效评价为基础,完善分工协作机制。对传统业务和新兴业务、资产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实施捆绑考核。提高资本市场业务的考核权重。加大对重点业务发展进行专项奖励的力度。根据其成长规律和生命周期,拉长对新业务的考核周期,允许初期出现战略亏损。。对前台部门的考核更加注重横向比较的因素。加大前台部门满意程度在中后台部门考核中的权重。

i 注:本文所指的资本市场不包括银行中长期信贷市场

资本市场的历史第3篇

[关键词]股指期货 必要性 影响 风险管理 政策建议

一、股指期货在我国发展的必要性

对于海外股指期货及其现货市场的比较研究表明,股指期货的开设有利于促进市场运行效率和信息效率的提高,从而在总体上提高现货市场的效率,完善证券市场结构,增强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股指期货的推出可以促进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培育市场交易主体,促进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二、股指期货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

1.我国推出股指期货对资本市场的积极影响

(1)有助于优化投资者结构。股指期货作为一种新的金融衍生品,虽然并不阻隔散户的投资和参与,然而无论从投机买卖还是套期保值的角度来说,机构投资者都具备小散户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股指期货推出后,也将提高证券市场的发展程度和层次。

(2)满足投资者规避市场风险的需要。由于我国股市还不够成熟,股价和大盘走势上下震荡剧烈,信息披露仍不够规范,各类信息对市场的冲击与影响颇大。

(3)有利于创造性地培育机构投资者,促进股市规范发展。我国目前正积极推进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和创新,投资基金、保险基金、三类企业相继进入股票市场,开设股指期货将为其提供低成本的避险渠道和资产组合调整手段,便于其进行多元化的长期投资,从而真正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

(4)将会促使股指期货和股票现货两个市场活跃度的同时提高。这是因为开展股指期货交易后,利用股指和股票两个市场进行套利是一种低风险的操作,因此将会吸引大量套利资金进入;同时,由于有了股指对股票的避险作用,使众多的大机构更加大胆地建立股票头寸。

(5)股指期货的推出给投资者提供了在牛市、熊市两种状况下均能盈利的机会。

2.股指期货对我国资本市场的消极影响

(1)导致资金的挤出效应。股指期货作为一种新型金融品种,其推出必然会引起市场资金分流。

(2)机构投资者规模小,股指期货可能引发过度的投机行为。由于股指期货存在着杠杆效应,交易者只需支付期货合约价值一定比例的保证金(通常为5%~10%)即可进行交易,极容易引发众多投机者利用股指期货作为工具进行投资操作。

(3)对股指期货的风险监管缺乏经验。由于股指期货在我国是一个新的品种,同时它又具有一系列的特点,在运作中由于管理法规和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可能产生流动性风险、结算风险、交割风险等。在股指期货市场发展初期,这种不健全的机制会产生相应风险,导致股指期货功能难以正常发挥。

三、我国发展股指期货的风险管理措施

1.选择合适的标的指数。股指期货合约设计必须选择适当的指数。股票指数要成为股指期货的标,必须注意要有一定的市值覆盖率,而且个别成分股所占比重不能过大。

2.防范信息操纵。信息操纵是操纵者操纵市场的一种重要手段。如何杜绝虚假的市场信息干扰投资者,也是监管部门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另外,完善证券民事赔偿制度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3.交易所加强对风险的防范和控制。交易所应采取各类风险控制措施以实现股指期货的风险管理,包括:分级结算制度,涨跌停板制度,限仓制度,大户报告制度等等。

4.联合监管。对于股指期货而言,加强与现货市场的协调监管也很有必要。因为要操纵指数必须通过现货市场来进行。

5.完善机构内控机制。从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我国中航油石油期权的亏损,到法国兴业银行的欺诈案,这些教训告诉我们,参与股指期货交易的机构应加强内部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

四、一些政策建议

1.交易所对股指期货市场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1)实行会员资格审批制度。所有机构都必须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批,获得证监会颁布的股指期货经营许可证才能成为股指期货的会员。

(2)建立保证金制度、强行平仓制度、限仓制度、涨跌停版制度和风险准备金制度等。

(3)建立稽查制度。风险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需要交易所实行严格的稽查制度,稽查的对象主要是会员。

2.投资者的风险监管。

(1)选择经营规范的经纪公司。投资者在进入市场之前,应选择一个具有合法资格、信誉好、资金安全、运作规范和收费比较合理的经纪公司。

(2)提高期货投资者的风险意识。

(3)在遇到自身利益受到不公平、不公正侵害的时候,投资者可以向中国证监会及其他有关机构进行投诉,要求对有关事件和问题进行调查处理。

3.监管者的风险控制。

(1)立法管理方面。立法机关通过对现有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以及补充出台一些针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管理法规。

(2)行政管理方面。中国证监会是中国证券期货业的监管部门,对股指期货市场行使直接的行政管理权,在风险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证监会应严格依照法律法规来规范期货市场各参与者的行为,保证期货市场的正常运行。

(3)建立全国统一的结算与风险监控系统。

参考文献:

[1]曹凤岐,姜华东.中国发展股指期货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2003,(11).

[2]刘玉生,杨继.股指期货的推出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探析[J].宏观经济研究,2007,(11).

资本市场的历史第4篇

[关键词]股指期货 必要性 影响 风险管理 政策建议

一、股指期货在我国发展的必要性

对于海外股指期货及其现货市场的比较研究表明,股指期货的开设有利于促进市场运行效率和信息效率的提高,从而在总体上提高现货市场的效率,完善证券市场结构,增强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股指期货的推出可以促进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培育市场交易主体,促进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二、股指期货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

1.我国推出股指期货对资本市场的积极影响

(1)有助于优化投资者结构。股指期货作为一种新的金融衍生品,虽然并不阻隔散户的投资和参与,然而无论从投机买卖还是套期保值的角度来说,机构投资者都具备小散户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股指期货推出后,也将提高证券市场的发展程度和层次。

(2)满足投资者规避市场风险的需要。由于我国股市还不够成熟,股价和大盘走势上下震荡剧烈,信息披露仍不够规范,各类信息对市场的冲击与影响颇大。

(3)有利于创造性地培育机构投资者,促进股市规范发展。我国目前正积极推进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和创新,投资基金、保险基金、三类 企业 相继进入股票市场,开设股指期货将为其提供低成本的避险渠道和资产组合调整手段,便于其进行多元化的长期投资,从而真正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

(4)将会促使股指期货和股票现货两个市场活跃度的同时提高。这是因为开展股指期货交易后,利用股指和股票两个市场进行套利是一种低风险的操作,因此将会吸引大量套利资金进入;同时,由于有了股指对股票的避险作用,使众多的大机构更加大胆地建立股票头寸。

(5)股指期货的推出给投资者提供了在牛市、熊市两种状况下均能盈利的机会。

2.股指期货对我国资本市场的消极影响

(1)导致资金的挤出效应。股指期货作为一种新型金融品种,其推出必然会引起市场资金分流。

(2)机构投资者规模小,股指期货可能引发过度的投机行为。由于股指期货存在着杠杆效应,交易者只需支付期货合约价值一定比例的保证金(通常为5%~10%)即可进行交易,极容易引发众多投机者利用股指期货作为工具进行投资操作。

(3)对股指期货的风险监管缺乏经验。由于股指期货在我国是一个新的品种,同时它又具有一系列的特点,在运作中由于管理法规和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可能产生流动性风险、结算风险、交割风险等。在股指期货市场发展初期,这种不健全的机制会产生相应风险,导致股指期货功能难以正常发挥。

三、我国 发展 股指期货的风险管理措施

1.选择合适的标的指数。股指期货合约设计必须选择适当的指数。股票指数要成为股指期货的标,必须注意要有一定的市值覆盖率,而且个别成分股所占比重不能过大。

2.防范信息操纵。信息操纵是操纵者操纵市场的一种重要手段。如何杜绝虚假的市场信息干扰投资者,也是监管部门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另外,完善证券民事赔偿制度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3.交易所加强对风险的防范和控制。交易所应采取各类风险控制措施以实现股指期货的风险管理,包括:分级结算制度,涨跌停板制度,限仓制度,大户报告制度等等。

4.联合监管。对于股指期货而言,加强与现货市场的协调监管也很有必要。因为要操纵指数必须通过现货市场来进行。

5.完善机构内控机制。从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我国中航油石油期权的亏损,到法国兴业银行的欺诈案,这些教训告诉我们,参与股指期货交易的机构应加强内部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

四、一些政策建议

1.交易所对股指期货市场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1)实行会员资格审批制度。所有机构都必须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批,获得证监会颁布的股指期货经营许可证才能成为股指期货的会员。

(2)建立保证金制度、强行平仓制度、限仓制度、涨跌停版制度和风险准备金制度等。

(3)建立稽查制度。风险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需要交易所实行严格的稽查制度,稽查的对象主要是会员。

2.投资者的风险监管。

(1)选择经营规范的经纪公司。投资者在进入市场之前,应选择一个具有合法资格、信誉好、资金安全、运作规范和收费比较合理的经纪公司。

资本市场的历史第5篇

[关键词]股指期货 必要性 影响 风险管理 政策建议

一、股指期货在我国发展的必要性

对于海外股指期货及其现货市场的比较研究表明,股指期货的开设有利于促进市场运行效率和信息效率的提高,从而在总体上提高现货市场的效率,完善证券市场结构,增强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股指期货的推出可以促进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培育市场交易主体,促进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二、股指期货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

1.我国推出股指期货对资本市场的积极影响

(1)有助于优化投资者结构。股指期货作为一种新的金融衍生品,虽然并不阻隔散户的投资和参与,然而无论从投机买卖还是套期保值的角度来说,机构投资者都具备小散户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股指期货推出后,也将提高证券市场的发展程度和层次。

(2)满足投资者规避市场风险的需要。由于我国股市还不够成熟,股价和大盘走势上下震荡剧烈,信息披露仍不够规范,各类信息对市场的冲击与影响颇大。

(3)有利于创造性地培育机构投资者,促进股市规范发展。我国目前正积极推进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和创新,投资基金、保险基金、三类 企业 相继进入股票市场,开设股指期货将为其提供低成本的避险渠道和资产组合调整手段,便于其进行多元化的长期投资,从而真正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

(4)将会促使股指期货和股票现货两个市场活跃度的同时提高。这是因为开展股指期货交易后,利用股指和股票两个市场进行套利是一种低风险的操作,因此将会吸引大量套利资金进入;同时,由于有了股指对股票的避险作用,使众多的大机构更加大胆地建立股票头寸。

(5)股指期货的推出给投资者提供了在牛市、熊市两种状况下均能盈利的机会。

2.股指期货对我国资本市场的消极影响

(1)导致资金的挤出效应。股指期货作为一种新型金融品种,其推出必然会引起市场资金分流。

(2)机构投资者规模小,股指期货可能引发过度的投机行为。由于股指期货存在着杠杆效应,交易者只需支付期货合约价值一定比例的保证金(通常为5%~10%)即可进行交易,极容易引发众多投机者利用股指期货作为工具进行投资操作。

(3)对股指期货的风险监管缺乏经验。由于股指期货在我国是一个新的品种,同时它又具有一系列的特点,在运作中由于管理法规和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可能产生流动性风险、结算风险、交割风险等。在股指期货市场发展初期,这种不健全的机制会产生相应风险,导致股指期货功能难以正常发挥。

三、我国 发展 股指期货的风险管理措施

1.选择合适的标的指数。股指期货合约设计必须选择适当的指数。股票指数要成为股指期货的标,必须注意要有一定的市值覆盖率,而且个别成分股所占比重不能过大。

2.防范信息操纵。信息操纵是操纵者操纵市场的一种重要手段。如何杜绝虚假的市场信息干扰投资者,也是监管部门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另外,完善证券民事赔偿制度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3.交易所加强对风险的防范和控制。交易所应采取各类风险控制措施以实现股指期货的风险管理,包括:分级结算制度,涨跌停板制度,限仓制度,大户报告制度等等。

4.联合监管。对于股指期货而言,加强与现货市场的协调监管也很有必要。因为要操纵指数必须通过现货市场来进行。

5.完善机构内控机制。从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我国中航油石油期权的亏损,到法国兴业银行的欺诈案,这些教训告诉我们,参与股指期货交易的机构应加强内部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

四、一些政策建议

1.交易所对股指期货市场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1)实行会员资格审批制度。所有机构都必须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批,获得证监会颁布的股指期货经营许可证才能成为股指期货的会员。

(2)建立保证金制度、强行平仓制度、限仓制度、涨跌停版制度和风险准备金制度等。

(3)建立稽查制度。风险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需要交易所实行严格的稽查制度,稽查的对象主要是会员。

2.投资者的风险监管。

(1)选择经营规范的经纪公司。投资者在进入市场之前,应选择一个具有合法资格、信誉好、资金安全、运作规范和收费比较合理的经纪公司。

资本市场的历史第6篇

[关键词]南阳 历史文化资源 市场化 问题 对策

根据《南阳市文化产业发展规计划刚要》(2010-2020年),“到‘十三五’末,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9%”,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充分挖掘南阳历史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实现历史文化资源的最大市场化,扩大南阳历史文化产业在国内外的影响,充分发挥历史文化产业对南阳地方经济的强力推动作用,使历史文化资源成为建设南阳文化大市、强市和南阳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一、南阳历史文化资源市场化的条件

历史文化资源的市场化需要相应的条件,就当前形势而言,内外部条件已经具备。

1、外部条件

(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随着商品化社会的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商品的个性化、特色化成为一种普遍趋势,这为历史文化资源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充分展示提供了良机,使历史文化资源市场化成为可能。

(2)政府重视。南阳市委、市政府历来都相当重视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文化领域的发展建设,先后制定了《南阳市2007-2012年文化强市规划纲要》、《南阳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并为文化产业大发展培育了良好的投资环境。所有这些,都为我们促进和发展南阳的文化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培育和优化了市场环境,提供了无限宽阔的发展空间和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3)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认为,当人们初级的、物质层面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从国际上看,当城市人均GDP达到一定的水平后,社会消费结构就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相当一部分居民的消费重心开始向教育、科技、文化、旅游等领域转移,这是文化资源市场化的现实推动力。

2、内部条件

(1)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南阳古称宛,早在50万年以前,“南召猿人”就在这里生息繁衍。南阳还是楚文化的发源地和汉文化的代表区域之一。悠久的历史使南阳拥有极为深厚的文化积淀,并因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种类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作为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南阳“现有部级历史文化名城(南阳市)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邓州市)各1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荆紫关镇)1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赊店镇、石桥镇)两座。有南阳武侯祠、南阳府衙、张衡墓、张仲景墓及祠、南阳汉代冶铁遗址、石桥鄂城寺塔、社旗山陕会馆、内乡县衙、淅川香严寺、淅川荆紫关、邓州八里岗遗址、邓州福圣寺塔、唐河泗州塔等1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00多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历史文化资源独具特色。一是种类多,数量大,品位高。有被学术界誉为“长城之父”的中国最早的长城楚长城,有“神州大地绝无仅有的历史标本”、目前全国保存比较完整的县级官署内乡县衙,有武侯祠、医圣祠、张衡墓、汉画馆等汉代历史文化遗存,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商业文化遗存社旗山陕会馆,南水北调渠首工程等。二是历史人物众多,名人效应突出。从古到今,南阳名人辈出,代不绝书,著名的有“商圣”范蠡、“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智圣”诸葛亮、哲学家冯友兰、“甲骨四堂”之一董作宾、著名作家姚雪垠、建筑学家杨廷宝、王码五笔字型的发明人王永民等等。三是知名度高、规模大、关联l生强,有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南阳是部级历史文化名城,武侯祠、医圣祠、张衡墓、汉画馆、荆紫关清代古街、内乡县衙、楚长城、社旗山陕会馆、南水北调渠首工程等,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知名度,有极高的市场化价值。四是学术研究价值高,与市场化有极好的互动基质。如楚文化、汉文化、古代官署文化、商文化、三国文化等,一方面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同时也具有极大的市场开发潜力。

二、南阳历史文化资源市场化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为繁荣南阳文化市场,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南阳市委、市政府和文化管理部门在开发、利用南阳历史文化资源、建立南阳文化产业等方面做了不少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总体而言,目前南阳历史文化资源市场化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历史文化资源市场化的认识不到位

文化和产业历来被认为是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但现代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却将这两个领域结合在―起。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日益提高的重要标志和具体体现。当人们初级的、物质层面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之后,相当一部分人的消费重心开始向教育、科技、文化、旅游等领域转移。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有许多人一提到文化产业就仍然狭义地理解为以前传统的文化,就仅仅是唱戏、唱歌、跳舞这类文化娱乐演出,根本没有认识到,在当今社会文化产业已经发展为支柱性产业,更没有认识到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

2、历史文化资源转化机制和市场机制不完善

在文化资源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过程中,体制不顺,多部门管理,形不成合力,经营管理水平不高;财政调控能力较弱,“吃财政饭”使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与利用处于边缘化状态,融资渠道狭窄,资金投入不足,市场开发层次偏低;产业化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特色不鲜明;与其他资源的互动不突出,缺乏“大文化”市场底蕴。

3、历史文化资源转化的创意不新、文化市场产品创新力不足、科技含量低、层次浅、缺乏文化品牌、竞争力不强

由于南阳市历史文化资源市场化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高科技应用方面十分有限,文化资源开发、经营、推广低效粗放,文化品牌打造乏力,品牌效应不高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结合度低,科技含量小。这直接导致文化产品档次低下,不能满足人们文化消费方面“高、新、精”等个性化需求,很难启动文化消费的新领域,严重制约了南阳市文化产业竞争力和产业化程度的提高。

4、在有特色、有影响的文化产业基地和龙头产业建设上力度不够大

已开发的文化产业存在着“散”、“粗”、“泛”等问题,产业市场的开发缺乏系统性、利用缺乏科学性,龙头产业的建设还基本上停留在书面形式上。

总之,南阳历史文化资源之丰富、特色之鲜明、价值之高同市场化程度之间存在极大反差,即:文化资源丰富但挖掘利用较少,历史文化内涵深厚但表现形态档次低,文化资源经济价值高但现实社会认可度低。这既是制约南阳历史文化资源市场

化发展的关键,更是阻碍南阳成为文化强市的“瓶颈”。

三、发展和繁荣南阳历史文化资源市场化的对策

要解决南阳历史文化资源市场化存在的以上问题,并尽快使其步入发展的快车道,成为南阳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充分认识历史文化资源市场化在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在新时期,对文化市场的本质和功能要有一个重新认识,文化市场的本质不再是简单的文化消费场所,而是有支付能力的文化消费需求。在越来越重视“软实力”竞争的今天,各级政府应更加注重文化市场化发展的大环境建设。在大力提倡发展“低碳经济”的时代,更应该认识到文化产业是最有前途的“绿色产业”之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引导和后劲作用。合理、科学的开发,不仅有利于保护历史文化资源,而且有利于形成新的产业资源,增强文化市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这种认识的转变是符合新时期要求的。

南阳文化资源虽然丰富,但文化资源丰厚不等于文化产业强大、文化市场繁荣,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要树立文化资源蕴藏着大产业的意识,是今后一个时期政府部门和各界人士的共同责任和义务。

2、理顺体制,规范管理,建立完善的推进文化资源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机制,实现历史文化资源市场化多元一体的复合运作模式

南阳的历史文化资源因性质不同而使其隶属关系也不同,要想深入市场化,就必须理顺体制,规范管理,建立完善的推进文化资源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机制。

针对目前南阳历史文化资源市场化的现状,首先应将分散、孤立的历史文化资源系统化发掘和整合以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形成历史文化资源的合力,激活历史文化资源要素,使分散的、呆滞的历史文化资源变成系统的、有活力的现实资源,为推向市场奠定基础。其次是与其他产业建立横向联系,以优化结构和布局,并通过开展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做大做强历史文化资源市场,形成特色和品牌产业链条,使文化产业在南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到战略支柱作用。

在市场化运作模式上,要采用三位一体的交互运作模式,形成多位一体的局面,实现历史文化资源的可持续性,这既可以理顺管理体制,又丰富了市场化渠道,更拓宽了融资渠道,为历史文化资源市场化铺平了健康的发展道路。

3、培育主体文化产业市场,建立和打造主体文化产业基地及产业龙头

文化市场化是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作为特殊资源的文化资源,其经济价值的实现必须符合主流文化价值,反映进步价值观,同时还应突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为此,应培育主体文化产业市场。根据南阳历史文化资源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优先开发和发展历史文化资源旅游业,“以做大做强和做宽做深南阳山水文化和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旅游业”。以山水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的融合互动为主要目标,以特色和精品旅游线路的设计为突破,以品牌旅游文化产品的打造为主要手段,快速实现历史文化资源的商品化,并大大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通过对历史文化资源和山水自然资源的整合,以水带“活”文化,以文化提自然之“神”和“品”,实现山一水一历史文化资源的互动。

(2)在内容战略上突出区域特色主线,实施精品、名品、特品战略,努力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对南阳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走精、名、特之路,深入挖掘和开发其特有的历史、文化、艺术和市场价值,提炼独特的文化主题。如以楚汉文化、三国文化、医药文化、官署文化等为主要代表的文化产业品牌。通过品牌带动战略做大做强南阳历史文化资源市场。

(3)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音像、影视、出版产业开发,使历史文化资源以最快速度从学术“象牙塔”走入寻常百姓家。

南阳作为文化资源富域,历史文化资源的市场化对于建设文化强市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历史文化资源市场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使开发利用和更好保护同步,走可持续、和谐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南阳市政府:南阳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南阳市政府门户网,2010-01-22

资本市场的历史第7篇

关键词: 马克思 世界历史思想 资本主义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提出与发展

世界历史与以往的区别之处在于,其突破了民族、国家界限,地域的界限,世界通过世界市场建立起了普遍的联系,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世界历史的形成是在15世纪末新航路开辟之后,这是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客观结果。

马克思最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到了世界历史这个概念:“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①这可以看做是其世界历史的一个萌芽。世界历史不是黑格尔及其追随者所说的“绝对精神”的历史,而是通过人的劳动而产生的,是现实的人的生产活动的产物。在马克思初步萌芽的新的历史观的视角下,世界历史是人类劳动的产物。

在1845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角度,阐释了世界历史的形成与生产力的关系。“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普遍交往,……最后,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的普遍的个人所代替”②。正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才促进了自然经济的瓦解,把各个商品的提供者和需求者紧密联系起来的市场改变了人们的交往形式,从而使得全球范围内的普遍交往得以建立,从而才造就了世界历史性的个人。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随着其唯物史观的不断形成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研究的深入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共产党宣言》中其世界历史思想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因为他直接指出了世界v史形成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③。正是由于资本的本质是要实现剩余价值的最大化,从而需要从整个世界获取更加丰富、廉价的原料,需要把整个世界的市场都纳入其中。正是有了世界性的生产和消费,各个国家、民族才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才有了真正的世界历史。

二、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主要内容

首先,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起点是16世纪初期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和由此而开始建立的世界市场,这应该看做是世界历史的序幕。世界历史的形成从根本上说是由世界市场导致的,马克思指出世界历史的形成与资本主义的产生、世界市场的建立具有逻辑同构性。资产阶级是资本的人格化,不管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还是中后期,资本家一直没有改变追逐最大化的利润这一特点。并且其往往是不计手段的,不管是通过侵略战争还是欺骗的手段,甚至是罪恶的奴隶贸易,最终目的都是实现资本的增值。这些在客观上打开了其他国家的市场,把其他国家纳入了其市场范围,纳入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范围,从而世界历史就真正形成了。

由于新大陆的发现,世界市场的出现,使各个国家孤立发展的历史走向世界历史,这是带有历史必然性的,是不可逆转的时代大潮。从生产力的发展规律看,世界历史必然会领取它的合法出生证,世界历史是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矛盾运动的客观结果。马克思指出,交往形式随着生产力的改变而改变,但一种交往形式成为生产力的桎梏,必然为新的交往形式所取代,以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内在原则和现实原则。世界历史是在资本主义制度这一历史外壳下形成的,对于民族国家尤其是对落后的民族国家而言,则是以被迫卷入的方式进行的,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它必然要把一切国家、民族都卷入到这一历史洪流中。

其次,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形成的前提是,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发展和资产阶级走向世界市场的普遍交往。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上逐步确立了其主导地位,世界历史才变成了现实。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是一个交互发展的过程。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其生产效率、产品质量随之提高,为其走向世界市场提供了前提;而世界市场的逐步扩大,需求的增多也促使资本家进一步改进生产工具,改善经营管理,从而就促进了现代工业的发展。

再次,马克思提出了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共产主义社会建立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的发展使人们的存在方式、交换活动的方式普遍化,使人可能超越血缘的关系圈、地域的关系圈、民族的关系圈、商品物化的关系圈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历史性存在,使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成为可能。所以,世界历史的形成客观上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提供了历史前提。

三、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对分析当今全球化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是他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历史和其内在规律时的一个理论成果,其对于我们认识今天的全球化仍然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我们要客观看待这一事实: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我们不能拒绝接受这一产物,要看到其进步的一面,看到其对人类文明所作出的贡献。

这样,我们就能客观看待当今的全球化。全球化对人类社会具有双重影响。全球化一方面是历史的进步,它促进了人类物质生产的发展,也促进了各个民族国家精神文明的相互交融与促进。另一方面要看到全球化过程中的不完善、不公平的地方。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难获胜,经济、科技、文化的交往中都处于劣势,这样就使其处于被动的状态,利益很难得到保障,往往成了发达国家发展的牺牲品。

全球化为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创造了前提条件,其发展趋势是共产主义。只有在共产主义条件下,才能克服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从而克服当今全球化的各种不足之处,从而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一共产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总之,在马克思看来,全球化是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建立而产生并发展的,而全球化的历史发展趋势则是共产主义,只有共产主义才能给全球化以新的动力。因此,只有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继承资本主义具有历史进步性的东西,并克服资本主义的弊端,才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注释: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5(第三版):92.

②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114,276.

参考文献:

[1]赵华飞.近年来国内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述评.前言,2014.7.

[2]韦斌.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

[3]胡嘉苗.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理解全球资本主义的钥匙.观察与思考,2014.7.

[4]方汉文.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当代后殖民主义批评.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8).

[5]王雅丽.浅析马克思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