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国民经济的基石(合集7篇)

时间:2023-12-06 10:17:47
国民经济的基石

国民经济的基石第1篇

[关键词] 石化产业;民营经济;“双赢”

福建泉州泉港区石化产业,是国家规划新建的六大石化基地之一,石化产业主要涵盖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造业、塑料制造业,涉及行业之间产品关联性产业。如何抢抓机遇,趋利避害,取长补短,因势利导,利用国有石化大企业的优势,有效地带动地方民营经济发展,增强国有石化企业发展实力,促进国有石化企业和地方民营企业两者的“双赢”共同发展,是一个必须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经济问题。

一、福建泉州泉港区石化行业的发展状况

1.泉港石化工业已经成为福建泉州的第一大支柱产业。目前,全区共有各类石化企业75家,2004年石化工业实现产值117亿元,占全区工业产值76.5%。其中,石化工业园区内已入驻企业16家,预计产值163亿元。在建项目14个,总投资54亿元;拟建项目9个,总投资千亿元,泉港区石化工业规模巨大,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有重大的贡献。

现已投产的石化企业有:福建炼化公司,年加工原油400万吨,年产聚丙烯10万吨,2004年产值达98亿元,占石化产值84%。湄洲湾氯碱工业公司,年产烧碱4万吨、环氧丙烷2万吨、聚醚5万吨,2004年产值3亿元。海洋聚苯树脂,公司年产聚苯乙烯60万吨,2004年产值8亿元,目前正在推进年产60万吨聚苯乙烯、120万吨重油催化裂解项目的前期工作。华星石化公司,低温液化气年储能力达50万吨,是中国进出口公司500强之一,其投建的低温冷冻液化气储存库,已成为我国第三大低温液化气贮库,2004年产值达4.2亿元。目前,泉港石化产品在国内市场占重要地位的有:无铅汽油、聚丙烯、硫磺、石脑油、烧碱、聚苯乙烯、液化石油气等,初步形成以福炼公司为龙头,以湄洲湾氯碱公司、海洋聚苯乙烯、华星石化等30多家骨干企业为主体的石化板块。泉港石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福建泉州地区经济发展的依靠力量。泉港石化工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2000-2005年“泉州泉港石化工业五年年均增长40%,石化工业产值140亿元”。但从长远发展看,要持续迈向新台阶,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承担应有的发展目标,还存在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亟待解决。

2.福建泉州泉港石化工业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第一,资金制约。石化企业属于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需要雄厚的资金做基础,只靠国家提供,有些力不从心,必须调动泉州的民营资本加以补充。因为泉州有各类民营企业12万户,如果能吸收一部分民营资本参与石化行业,就有利于解决石化企业资金短缺的困难。经过几年的发展,福建泉州民营企业仍步履维艰,绝大多数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窄,企业的自有资金不足,主要依靠银行贷款,一旦发生资金链断裂,企业极容易倒闭。2005年国家对金融市场实行宏观调控政策,使得许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持谨慎态度,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因资金缺乏而停止了新业务拓展。手中有一定资金的企业主,又因融资渠道单一,而不敢投资新项目。民营企业家的思想又倾向保守,所以,民营企业要对接石化优势,首要的问题是必须解决好民营企业融资或资本集中、资本积聚的问题。

第二,技术制约。石化企业是典型的重化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控制性行业。具有资本有机构成高,技术含量高的特点,是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进入门槛很高。泉州民营资本大多投在房地产、服装鞋帽、石材等有机构成较低的产业,技术含量普遍偏低。民营企业家自身的技术、知识水平也普遍较低,但他们普遍有危机感。因此,对接石化行业,进行转业转产,是他们的期盼。但由于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家对石化方面知识了解不多,造成他们不愿轻易冒险。除福建炼化公司、湄洲湾氯碱公司外,全区企业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只有44人,中级职称的有144人,其中属石化方面的专业人才不及40%。所以,民营企业要对接石化产业,必须从技术层面上解决人才短缺问题,以此来激发他们的预期愿望。

第三,信息制约。国有石化企业对民营企业了解不多,同时民营企业外部经济信息及资源转换信息的收集也相当差。据有关部门调查,在泉州12万多家民营企业中,真正实现计算机辅助设计、管理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所占比例不足10%,真正实现电子商务的企业仅为3%左右,利用信息化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只有11.3%,近9成的企业从未接触过任何形式的电子商务。民营企业的信息来源更多靠企业主的经验判断和有限渠道的了解,对石化行业发展状况和前途的了解甚少。所以,民营企业要对接石化产业,必须要畅通信息渠道。为此,促进国有石化企业与民营企业两者之间的信息沟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是引导民营企业的生产向石化附属企业扩张的重要手段。

第四,竞争制约。根据我国加入WTO后的约定,2006年以后,我国将对外开放成品油批发市场,一些国际石油巨头介入中国石油市场的规模将愈大、速度将愈快。如在油品流通领域,埃克森——美孚、壳牌和BP等实力强的国际著名公司,在2002年与中石化成立成品油合资公司后,计划用5年时间,将分别在福建、广东、江苏及浙江经营2100座加油站。BP公司2001年在与中国广东合作经营300座加油站的基础上,最近又协议在福建成立合资公司,建设经营800座加油站。“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的趋势,加剧了当前以成品油贸易、批发和加油站零售为主要业务的福建泉州泉港石化企业压力。

第五,用地制约。福建泉州泉港区土地321平方公里,福厦路以西161平方公里大多为不可建设的山体。扣除不可建设的山体及已建设的炼油厂、高速公路、铁路、城市中心区、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用地,实际可建设用地只剩40多平方公里。一些大项目如炼化一体化、南埔电厂、泰山码头、富源石化的相继落户,使民营企业未来发展的用地空间十分狭窄。此外,煤、电、运及政治、市场变化等问题,也是民营企业对接石化优势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因此,必须为实现“双赢”创造有利的发展空间。

二、福建泉州泉港区石化产业为实现民营经济对接国有石化企业提供的有利条件

1.石化产业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发展前景。目前,我国的石油化工产业已基本形成完整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工业体系,石化产品的自给能力已明显提高,但仍不能满足市场快速增长的要求,缺口较大,石化产品自给率不到50%,基本有机原料乙烯、丙烯、乙苯等一直处于净进口状态;部分精细化工及合成树脂产品(聚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ABS等)严重供不应求,进口依赖度相当大。预计未来10年,国内石化产品市场需求仍将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这为民营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石化产业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福建泉州泉港石油化工、基本化工业的生产密集度相对较高,为民营经济进一步扩张提供了坚实基础。从中央企业看,福建炼化公司是国家的骨干企业,现拥有400万吨/年原油加工能力和7万吨聚丙烯生能力。扩建后,原油生产能力将达1200万吨/年,并新建相应规模以上的配套化工生产装置。从地方企业看,泉港区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思路,不断推进石化产业聚集,一大批重量级非公企业如华星石化、海洋聚苯树脂、泰山石化、新益鸿基沥青等企业陆续建成,初步形成以石油加工、基本化工原料、仓储及深加工相互衔接的石化工业体系,为民营经济的参与提供了比较良好的基础条件。

3.石化产业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区位优势。从海域看,泉州泉港与台湾隔海相望,距环球航线仅15海里,距台湾基隆港和高雄港不足200海里,距上海港和广州港500海里左右,居于菲律宾马尼拉港和日本东京港的中心点。从陆域看,泉港位于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繁荣带的中部,距省会福州和特区厦门均在1个半小时车程之内。良好的区位优势,为泉港民营企业北接“长三角”、南进“珠三角”提供了便利。同时,规划中的福建省LNG管道和福厦高速铁路贯穿全境,为泉港民营企业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新的便利条件。

4.石化产业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完善的配套设施。近几年来,泉州泉港区投入20多亿元资金,大手笔、高起点建设基础设施。厦、漳、泉铁路直达港区,324国道穿境而过。投资150亿元,总装机容量580万千瓦的福建南埔电厂一期工程已投产发电。目前,全区已具备供电能力150万千瓦/日,供水能力50万吨/日,铁路运输能力5000吨/日,港口吞吐能力3万吨/日,高速DDH数据网为全区数据通讯提供有力保障,国家一类口岸——泉港口岸运作顺畅,海关、检验检疫、边检、海事等联检机构配套齐全。全长33.2公里的泉州沿海大通道泉港段,日处理量5万吨的净水处理厂、日处理量215吨的垃圾填埋场已全面开工,并将在近期内陆续投入使用。总投资2亿元的海巡基地、海上溢油反应基地和船舶管理系统也在加紧建设中。

5.石化产业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天然的港口优势。作为全国四大国际深水中转港之一的湄洲湾肖厝港,被孙中山称为“中国少有、世界不多”的天然良港,可建万吨至10万吨码头的深水岸线长5.5公里。规划建设石化、集装箱、煤炭、粮食泊位30个,远期年吞吐能力达5000万吨。目前,全区已建成码头泊位7座,其中10万吨原油码头1座,5万吨码头1座,万吨散货码头2座,5000吨以内成品油码头3座。在建和将建的码头9座,总投资达25.5亿元。

6.我国新经济政策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权威的政策支持。2005年初,国务院正式《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非公经济36条”),从7个方面提出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和要求。其中关键性措施是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制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提出“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在石油、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等行业和领域,进一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这对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也为泉港民营企业借石化优势,实现二次创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证。

三、促进国有石化企业与民营经济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措施

1.改善决策环境,为“双赢”发展提供创业条件。石化行业是一个高关联性、高资金技术密集度、强周期性的行业。投资者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投资环境。稳定的投资环境,首先表现在政府必须在宏观决策上坚持科学性和保持延续性。因而,政府对石化发展的产业规划,一定要有定位的前瞻性、布局的科学性、结构的系统性、执行的坚定性。其中,执行的坚定性是后期增强投资者信心的重要因素。实际上,地方之间竞争的关键是投资环境的竞争,而投资环境竞争的关键是决策环境。实践证明,一个地方政府决策程序公开透明,决策内容集思广益,决策执行持续有力,投资者对政府就有信心、就放心,就能聚集资金、技术和人才,吸引民营企业投资,形成发展强势。

2.改善政策环境,为“双赢”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一个宽松自由、公平公正、统一规划的政策环境,是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制度保障,也是民营企业联姻国有石化企业,走向创业新层面的重要前置条件。打造政策环境,要狠抓政策的科学、务实。制定政策要有的放矢,对不利于优化经济发展的软环境、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要及时修订或果断废止。创新政策要敢为人先,既要加强沟通联系,争取上级部门更多的政策支持,又要放开领域、放宽政策大胆实践。既要搞活机制,灵活创新措施,又要鼓励放手大干。尤其要多制定一些民营企业对接石化大企业的鼓励性政策。各级部门落实政策要雷厉风行,切实解决好政策不落实、不兑现、不管用的问题,从而创造一个有利于国企、民营经济双方走上合作前台的政策环境。

3.改善服务环境,为“双赢”发展提供优势支持。服务环境体现一个区域的综合服务水平。在服务环境的营造中,最关键的是政府行政效能和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当前,泉州民营企业在融通资金、信息咨询、人才培训、技术引进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需要政府的真心支持和帮助。要坚持“项目至上、客户至尊”和“行政零收费、服务零等待、合作零距离、环境零投诉”的原则,结合服务型机关建设,大力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工作提速,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要学会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抓发展,切实做到:重引导不越位,把不该管理的事坚决放开,消除所有制歧视,进一步放开搞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善管理不错位,把应该管的事管住、管好,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放开中规范,在规范中加快发展;抓服务不缺位,对所有投资者都满腔热情,全心全意为民营企业对接石化优势提前、产中、产后的专业化服务。

4.改善法制环境,为“双赢”发展提供创业保障。民营经济正处于起步阶段,对接石化产业更是举步维艰,迫切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爱和扶持,特别需要一个公正、公平、透明的行政执法环境予以保障。因此,要进一步解决好干部思想中依法行政观念淡薄问题,摒弃“规随人意”、“土办法”、“潜规则”、“熟人好办事”的人治思想,树立法治观念。要进一步解决好依法行政过程中简单化问题,坚决整治随意执法、野蛮执法和司法不公、枉法裁判等问题,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要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净化市场环境。要坚决清除擅自设立收费项目、重复收费、多头收费、搭车收费、强行收费不法行为,释放软环境蕴涵的巨大生产力。努力为经营者创造一个安定有序、公平竞争、依法行事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国民经济的基石第2篇

[关键词] 石化产业;民营经济;“双赢”

福建泉州泉港区石化产业,是国家规划新建的六大石化基地之一,石化产业主要涵盖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造业、塑料制造业,涉及行业之间产品关联性产业。如何抢抓机遇,趋利避害,取长补短,因势利导,利用国有石化大企业的优势,有效地带动地方民营经济发展,增强国有石化企业发展实力,促进国有石化企业和地方民营企业两者的“双赢”共同发展,是一个必须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经济问题。

一、福建泉州泉港区石化行业的发展状况

1.泉港石化工业已经成为福建泉州的第一大支柱产业。目前,全区共有各类石化企业75家,2004年石化工业实现产值117亿元,占全区工业产值76.5%。其中,石化工业园区内已入驻企业16家,预计产值163亿元。在建项目14个,总投资54亿元;拟建项目9个,总投资千亿元,泉港区石化工业规模巨大,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有重大的贡献。

现已投产的石化企业有:福建炼化公司,年加工原油400万吨,年产聚丙烯10万吨,2004年产值达98亿元,占石化产值84%。湄洲湾氯碱工业公司,年产烧碱4万吨、环氧丙烷2万吨、聚醚5万吨,2004年产值3亿元。海洋聚苯树脂,公司年产聚苯乙烯60万吨,2004年产值8亿元,目前正在推进年产60万吨聚苯乙烯、120万吨重油催化裂解项目的前期工作。华星石化公司,低温液化气年储能力达50万吨,是中国进出口公司500强之一,其投建的低温冷冻液化气储存库,已成为我国第三大低温液化气贮库,2004年产值达4.2亿元。目前,泉港石化产品在国内市场占重要地位的有:无铅汽油、聚丙烯、硫磺、石脑油、烧碱、聚苯乙烯、液化石油气等,初步形成以福炼公司为龙头,以湄洲湾氯碱公司、海洋聚苯乙烯、华星石化等30多家骨干企业为主体的石化板块。泉港石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福建泉州地区经济发展的依靠力量。泉港石化工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2000-2005年“泉州泉港石化工业五年年均增长40%,石化工业产值140亿元”。但从长远发展看,要持续迈向新台阶,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承担应有的发展目标,还存在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亟待解决。

2.福建泉州泉港石化工业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第一,资金制约。石化企业属于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需要雄厚的资金做基础,只靠国家提供,有些力不从心,必须调动泉州的民营资本加以补充。因为泉州有各类民营企业12万户,如果能吸收一部分民营资本参与石化行业,就有利于解决石化企业资金短缺的困难。经过几年的发展,福建泉州民营企业仍步履维艰,绝大多数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窄,企业的自有资金不足,主要依靠银行贷款,一旦发生资金链断裂,企业极容易倒闭。2005年国家对金融市场实行宏观调控政策,使得许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持谨慎态度,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因资金缺乏而停止了新业务拓展。手中有一定资金的企业主,又因融资渠道单一,而不敢投资新项目。民营企业家的思想又倾向保守,所以,民营企业要对接石化优势,首要的问题是必须解决好民营企业融资或资本集中、资本积聚的问题。

第二,技术制约。石化企业是典型的重化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控制性行业。具有资本有机构成高,技术含量高的特点,是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进入门槛很高。泉州民营资本大多投在房地产、服装鞋帽、石材等有机构成较低的产业,技术含量普遍偏低。民营企业家自身的技术、知识水平也普遍较低,但他们普遍有危机感。因此,对接石化行业,进行转业转产,是他们的期盼。但由于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家对石化方面知识了解不多,造成他们不愿轻易冒险。除福建炼化公司、湄洲湾氯碱公司外,全区企业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只有44人,中级职称的有144人,其中属石化方面的专业人才不及40%。所以,民营企业要对接石化产业,必须从技术层面上解决人才短缺问题,以此来激发他们的预期愿望。

第三,信息制约。国有石化企业对民营企业了解不多,同时民营企业外部经济信息及资源转换信息的收集也相当差。据有关部门调查,在泉州12万多家民营企业中,真正实现计算机辅助设计、管理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所占比例不足10%,真正实现电子商务的企业仅为3%左右,利用信息化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只有11.3%,近9成的企业从未接触过任何形式的电子商务。民营企业的信息来源更多靠企业主的经验判断和有限渠道的了解,对石化行业发展状况和前途的了解甚少。所以,民营企业要对接石化产业,必须要畅通信息渠道。为此,促进国有石化企业与民营企业两者之间的信息沟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是引导民营企业的生产向石化附属企业扩张的重要手段。

第四,竞争制约。根据我国加入WTO后的约定,2006年以后,我国将对外开放成品油批发市场,一些国际石油巨头介入中国石油市场的规模将愈大、速度将愈快。如在油品流通领域,埃克森——美孚、壳牌和BP等实力强的国际著名公司,在2002年与中石化成立成品油合资公司后,计划用5年时间,将分别在福建、广东、江苏及浙江经营2100座加油站。BP公司2001年在与中国广东合作经营300座加油站的基础上,最近又协议在福建成立合资公司,建设经营800座加油站。“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的趋势,加剧了当前以成品油贸易、批发和加油站零售为主要业务的福建泉州泉港石化企业压力。

第五,用地制约。福建泉州泉港区土地321平方公里,福厦路以西161平方公里大多为不可建设的山体。扣除不可建设的山体及已建设的炼油厂、高速公路、铁路、城市中心区、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用地,实际可建设用地只剩40多平方公里。一些大项目如炼化一体化、南埔电厂、泰山码头、富源石化的相继落户,使民营企业未来发展的用地空间十分狭窄。此外,煤、电、运及政治、市场变化等问题,也是民营企业对接石化优势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因此,必须为实现“双赢”创造有利的发展空间。

二、福建泉州泉港区石化产业为实现民营经济对接国有石化企业提供的有利条件

1.石化产业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发展前景。目前,我国的石油化工产业已基本形成完整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工业体系,石化产品的自给能力已明显提高,但仍不能满足市场快速增长的要求,缺口较大,石化产品自给率不到50%,基本有机原料乙烯、丙烯、乙苯等一直处于净进口状态;部分精细化工及合成树脂产品(聚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ABS等)严重供不应求,进口依赖度相当大。预计未来10年,国内石化产品市场需求仍将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这为民营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石化产业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福建泉州泉港石油化工、基本化工业的生产密集度相对较高,为民营经济进一步扩张提供了坚实基础。从中央企业看,福建炼化公司是国家的骨干企业,现拥有400万吨/年原油加工能力和7万吨聚丙烯生能力。扩建后,原油生产能力将达1200万吨/年,并新建相应规模以上的配套化工生产装置。从地方企业看,泉港区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思路,不断推进石化产业聚集,一大批重量级非公企业如华星石化、海洋聚苯树脂、泰山石化、新益鸿基沥青等企业陆续建成,初步形成以石油加工、基本化工原料、仓储及深加工相互衔接的石化工业体系,为民营经济的参与提供了比较良好的基础条件。

3.石化产业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区位优势。从海域看,泉州泉港与台湾隔海相望,距环球航线仅15海里,距台湾基隆港和高雄港不足200海里,距上海港和广州港500海里左右,居于菲律宾马尼拉港和日本东京港的中心点。从陆域看,泉港位于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繁荣带的中部,距省会福州和特区厦门均在1个半小时车程之内。良好的区位优势,为泉港民营企业北接“长三角”、南进“珠三角”提供了便利。同时,规划中的福建省LNG管道和福厦高速铁路贯穿全境,为泉港民营企业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新的便利条件。

4.石化产业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完善的配套设施。近几年来,泉州泉港区投入20多亿元资金,大手笔、高起点建设基础设施。厦、漳、泉铁路直达港区,324国道穿境而过。投资150亿元,总装机容量580万千瓦的福建南埔电厂一期工程已投产发电。目前,全区已具备供电能力150万千瓦/日,供水能力50万吨/日,铁路运输能力5000吨/日,港口吞吐能力3万吨/日,高速DDH数据网为全区数据通讯提供有力保障,国家一类口岸——泉港口岸运作顺畅,海关、检验检疫、边检、海事等联检机构配套齐全。全长33.2公里的泉州沿海大通道泉港段,日处理量5万吨的净水处理厂、日处理量215吨的垃圾填埋场已全面开工,并将在近期内陆续投入使用。总投资2亿元的海巡基地、海上溢油反应基地和船舶管理系统也在加紧建设中。

5.石化产业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天然的港口优势。作为全国四大国际深水中转港之一的湄洲湾肖厝港,被孙中山称为“中国少有、世界不多”的天然良港,可建万吨至10万吨码头的深水岸线长5.5公里。规划建设石化、集装箱、煤炭、粮食泊位30个,远期年吞吐能力达5000万吨。目前,全区已建成码头泊位7座,其中10万吨原油码头1座,5万吨码头1座,万吨散货码头2座,5000吨以内成品油码头3座。在建和将建的码头9座,总投资达25.5亿元。

6.我国新经济政策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权威的政策支持。2005年初,国务院正式《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非公经济36条”),从7个方面提出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和要求。其中关键性措施是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制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提出“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在石油、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等行业和领域,进一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这对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也为泉港民营企业借石化优势,实现二次创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证。

三、促进国有石化企业与民营经济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措施

1.改善决策环境,为“双赢”发展提供创业条件。石化行业是一个高关联性、高资金技术密集度、强周期性的行业。投资者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投资环境。稳定的投资环境,首先表现在政府必须在宏观决策上坚持科学性和保持延续性。因而,政府对石化发展的产业规划,一定要有定位的前瞻性、布局的科学性、结构的系统性、执行的坚定性。其中,执行的坚定性是后期增强投资者信心的重要因素。实际上,地方之间竞争的关键是投资环境的竞争,而投资环境竞争的关键是决策环境。实践证明,一个地方政府决策程序公开透明,决策内容集思广益,决策执行持续有力,投资者对政府就有信心、就放心,就能聚集资金、技术和人才,吸引民营企业投资,形成发展强势。

2.改善政策环境,为“双赢”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一个宽松自由、公平公正、统一规划的政策环境,是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制度保障,也是民营企业联姻国有石化企业,走向创业新层面的重要前置条件。打造政策环境,要狠抓政策的科学、务实。制定政策要有的放矢,对不利于优化经济发展的软环境、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要及时修订或果断废止。创新政策要敢为人先,既要加强沟通联系,争取上级部门更多的政策支持,又要放开领域、放宽政策大胆实践。既要搞活机制,灵活创新措施,又要鼓励放手大干。尤其要多制定一些民营企业对接石化大企业的鼓励性政策。各级部门落实政策要雷厉风行,切实解决好政策不落实、不兑现、不管用的问题,从而创造一个有利于国企、民营经济双方走上合作前台的政策环境。

3.改善服务环境,为“双赢”发展提供优势支持。服务环境体现一个区域的综合服务水平。在服务环境的营造中,最关键的是政府行政效能和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当前,泉州民营企业在融通资金、信息咨询、人才培训、技术引进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需要政府的真心支持和帮助。要坚持“项目至上、客户至尊”和“行政零收费、服务零等待、合作零距离、环境零投诉”的原则,结合服务型机关建设,大力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工作提速,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要学会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抓发展,切实做到:重引导不越位,把不该管理的事坚决放开,消除所有制歧视,进一步放开搞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善管理不错位,把应该管的事管住、管好,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放开中规范,在规范中加快发展;抓服务不缺位,对所有投资者都满腔热情,全心全意为民营企业对接石化优势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专业化服务。

4.改善法制环境,为“双赢”发展提供创业保障。民营经济正处于起步阶段,对接石化产业更是举步维艰,迫切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爱和扶持,特别需要一个公正、公平、透明的行政执法环境予以保障。因此,要进一步解决好干部思想中依法行政观念淡薄问题,摒弃“规随人意”、“土办法”、“潜规则”、“熟人好办事”的人治思想,树立法治观念。要进一步解决好依法行政过程中简单化问题,坚决整治随意执法、野蛮执法和司法不公、枉法裁判等问题,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要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净化市场环境。要坚决清除擅自设立收费项目、重复收费、多头收费、搭车收费、强行收费不法行为,释放软环境蕴涵的巨大生产力。努力为经营者创造一个安定有序、公平竞争、依法行事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国民经济的基石第3篇

【关键词】石油 石油储备 选址

一、前言

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能源,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都被各国政府视作一种及其重要的战略资源。当今世界,石油价格飙升,因石油引起的经济争端不断,甚至因石油引起的局部战争以及地区冲突近年来也时有发生。石油在国家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之重要可见一斑。发达国家需要石油。作为西方发达国家代表的美国,被称之为车轮上的国家。高度物质文明的代价就是美国国民在某种意义上在消耗全世界的资源,其中很重要的资源就是石油。发展中国家更需要石油。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居民消费上还远远没到消耗资源来享受生活的程度,但是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汽车制造业等各种工业的崛起,对石油等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我国必须有强大的能源储备作为后盾。在新能源的开发尚未成熟之前,石油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说,足够的石油储备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的石油储备远远没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展需求迫切。因此,我国应当根据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建立完善的石油储备体系,加大石油储备,以保证我国经济发展需求和国家战略安全需求。

二、石油的战略地位

(一)石油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石油对工业发展的保障。

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机械制造、汽车工业、钢铁冶炼、交通运输、航空航天、旅游开发等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而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与能源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众所周知,汽车工业的长足进步离不开成品油的供应保障。没有汽柴油的充足供应,发展汽车工业无从谈起;就全国各地所搞的旅游开发而言,似乎是一件耗能少产出高的第三产业,而且无工业污染,但我们不可否认,旅游开发离不开交通运输,而海陆空所有的交通运输途径都是与能源,确切地说是与石油分不开的。其他工业发展更是如此,因此说石油是我国工业发展的保障之一。

第二,石油对居民生活的保障。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腾飞,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在一些大、中型城市,汽车已经大量进入家庭,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普通百姓也开始关心油价的涨跌,因为这关系到自己的出行成本。间接影响居民生活的就更多了。例如,油价上涨,交通运输成本上涨,从而间接影响到大城市的菜价,粮价,而这些无一例外地影响着居民生活的成本和生活质量。

(二)石油在我国国家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世界局势多变,和平的主旋律下暗潮涌动,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时有发生。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纷争除了宗教、种族间的冲突外大部分是国家之间的利益之争,而这当中源于石油的不在少数。当年的海湾战争就是其一。而要避免战争,除了实行我国一贯坚持的和平友好的外交策略以外,必须增强国家实力以减小遭遇战争的危险。经济实力、军事实力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实力。石油储备是增强国家实力的强有力的和必要的保障。

三、加强我国石油储备的必要性

(一)我国石油储备分析

我国自1959年发现大庆油田石油产量逐年上升。1963年我国宣布了石油的自给自足。科学家李四光,铁人王进喜都是我国人民不能忘记的名字。那么,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石油供给状况是什么情况?下面根据有关资料报道做简要分析。

第一,我国石油进出口现状。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从1993年开始成为了石油净进口国。下面资料援引自我国商贸部对外贸易司副司长梁树和在第六届上海衍生品论坛上的讲话。他讲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我国对能源的需求,也在增长。2008年,我国共进口原油1.78亿吨,同比增长了9.6%。当年原油的消费量是3.65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接近一半。成品油的进口,2008年进了3686万吨,同比增长15%。由于原油价格的问题,国内的成品油出现了局部的紧张,我们增加了采购国际市场的资源,保证了国内市场的供应。”通过这个讲话我们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对石油进口、成品油的进口大大增加。也就是说,我国的石油供应在相当程度上来源于国际市场,而国际局势、国际市场的风云变化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国内的石油供应,其风险随之增大。

第二,我国石油储备现状。

下面资料来源于《新浪财经》2011年3月9日的报道《国家物储局:我国石油储备量已达30天》。“在今年两会期间,《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了国家能源局的第一任‘主帅’张国宝和国家发改委党组成员、物资储备局局长王庆云。王庆云局长透露,目前我国石油储备量大体可用1个月,将来会扩建到国际准则的90天要求。按照国际能源署的标准,石油储备应达到90天的标准。我国目前的石油储备(量)大体是一个月,也就是说一期已经基本储备完毕。这里面的储备包括原油储备和成品油储备,基本上原油和成品油储备的比例是三比一。”从这个报道中我们可以清晰、全面地了解到我国目前的石油储备情况:只达到了国际标准的三分之一,与国际标准相距甚远。而我国相关部门也正加紧做石油储备的工作,可见石油储备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二)世界发达国家石油储备现状分析

下面仅就西方发达国家代表美国和亚洲强国日本的石油储备状况进行简要分析。美国是一个地广人稀资源丰富的国家。而美国的石油政策却是大量低成本进口石油。1975年美国通过《能源政策和保护法》,1977年开始,该国从世界各产油国长期大量进口原油并保持相当高的战略储备。下面是来自国家发改委国家物资储备局官方网站的资料。该网站《储备研究》专栏标题为《美国战略石油储备接近“满仓”》的文章表明,美国早在2005年的石油储备就高达6.9亿桶。而标题为《日本石油安全的重要保障》的文章显示,日本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就建立了战略石油储备制度,并制订了《石油储备法》等,通过立法来强制国家和企业储备石油。该法规定,政府必须储备够全国使用90天的石油,民间企业必须储备够全国使用70天的石油。石油储备制度经过30多年的改进和完善,已经成了日本石油安全的重要保障。目前,日本政府拥有的石油储备量可供全国使用92天。另外,日本民间的石油储备量也可供全国使用79天。加上流通领域的库存,日本全国拥有的石油储备量足够全国使用半年以上。我们发现,日本作为一个几乎全部石油靠进口的国家做到了石油储备的世界第一,远远高于国际能源署的90天标准。日本作为一个幅员远不如中国辽阔,人口密度高于我国,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石油储备工作做到如此巨大的储备量,对我国的启示作用是及其明显的。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仅仅有30天的石油储备,距离世界强国的差距不言而喻。

(三)加强石油储备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石油储备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加强我国石油储备建设是十分必要和十分紧迫的。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石油,人民生活需要石油,国家安全需要石油。我国的进口油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中东。众所周知,中东地区是近年来因石油引发战争最多的地区,也是时局最不稳定的地区之一。我国的石油供应不可避免地受到该地区诸多事件的影响。最近发生战争的叙利亚也是我国石油进口国之一。虽然从该国进口量在我国进口石油中所占比例不大,据报道只占3%,(2011年3月9日新浪财经报道)但这个事件足以提醒我们,加大国内石油储备是保障国家安全的必要保障。古语讲“有备无患”,因此加强我国石油储备体系建设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四、当今我国石油储备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石油储备法律体系有待完善

迄今为止,我国石油储备工作仍缺乏完备的法律法规的支持,石油储备法律法规尚未颁布实施,相关立法工作仍在进行中。

第一,发达国家石油储备法律体系现状。

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日本等亚洲强国的石油储备历史和现状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国家无一例外地在早期就制定了完善的石油储备法律法规。在1973年石油危机开始之后,美、日、德、法等国开始对石油储备立法。美国制定了《能源政策与保护法》,日本制定了《石油储备法》,德国则是《石油及石油制品储备法》,法国是《关于工业石油储备库存结构的第58―1106号法》。这些国家的法律法规为该国的石油储备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指导。

第二,我国石油储备法律体系现状。

据报道,我国的《石油储备条例》已经列入国家立法计划,但目前还未得到该条例颁布实施的信息。

(二)我国石油储备体系建设尚未完备

我国的石油储备工作起步较晚。我国建立石油战略储备的讨论始于本世纪初。2007年12月18日,国家发改委宣布中国国家石油储备中心正式成立,旨在加强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建设,健全石油储备管理体系。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地方战略石油储备、企业商业石油储备的石油储备体系,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体系尚未完备,很多方面都有待建设。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仅仅建成投如使用了一期工程,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的储备需求;商用石油储备也处于起步阶段。一个完备的石油储备体系还需要有诸如储备资金保证、合理高效的运行模式等多方面的支持。总之我国在很多方面都需要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完善。

(三)已建成石油储备基地数量少储量低

我国的一期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已经于2008年全面投入使用。该期基地位于浙江舟山、镇海、辽宁大连以及山东黄岛,储备总量1640万立方米,约1400万吨,储量相当于我国10余天的原油进口量。这是国家储备的情况。由中国石化建成的我国第一家原油商业储备基地于2008年12月24日在江苏镇海岚山建成,该基地建有38座10万立方米储油罐,总储油量380万立方米。虽然仍有一些在建项目,但就已建成项目来看,储量还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石油储备的要求,储量与国际标准相距甚远。

(四)石油储备企业形式过于单一

目前来看,承当我国石油储备义务的企业大多为国有大型石油石化企业。中国石化、中国石油是主力企业。根据国外经验,民间企业也可以成为国家石油储备企业的一部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报道称我国有针对民营石油企业参与国储油的试点,也仅限于租用民营企业闲置油罐的方式。我国应充分利用民营企业的设备资源和人力资源,发挥民营企业规模小、储油分散安全的特点,用经济手段调动民营企业为国家石油储备做贡献的积极性。

(五)石油储备基地选址存在的问题

已建成的石油储备基地在选址上有着共同的特点,存在共同的问题。

第一,已建成石油储备基地选址特点。

我国的一期战略石油储备基地位于浙江舟山、镇海、辽宁大连以及山东黄岛。中石化的商用原油储备基地位于江苏镇海。不难看出,已建成的石油储备基地全部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具体来讲北至辽宁南到江苏,涵盖了我国东部海运发达的沿海城市。

第二,当前选址的弊端。

石油储备基地选址于沿海地区,临近海港,有利于海上运输,降低了运输成本。而且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市场成熟,包括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在内的各种资源丰富,有利于商业企业取得经济收益。但是我们发现这种选址存在一个弊端,那就是不利于油品储备的安全。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的紧邻国家,包括朝鲜、日本、韩国、乃至我国台湾地区都处于一种微妙的国际局势当中。西方国家如美国的介入更使得这一地区的局势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可以想见,一旦战事发生,我国的现有石油储备基地的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

五、加强我国石油储备的对策研究分析

(一)国家从政策、法律上保障体系建设

我国应当根据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日本等国的石油储备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国情实际建立完备的石油储备法律体系。相信已经列入国家立法计划的《石油储备条例》会尽快出台,并将为我国的石油储备体系建设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和保障。我建议除政策性规定外,还应具体出台能够指导储备企业实施具体储备运作方式、规定储备企业义务等相关具体法规,规定尽可能细化,使这些法律法规具有十分实用的可操作性,让我国石油储备工作有法可依,有条不紊地步入发展成熟的快车道。

(二)加快完善我国石油储备体系建设

虽然我国的石油储备工作现状落后,起步较晚,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国具有了大量的国外先进经验可以借鉴,成为我国石油储备建设中少走弯路的一个优势。我们欣喜地看到,我国的石油储备工作已经逐步展开并走向成熟,规划中的三级石油储备体系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相信我国按照计划严格执行,能够在计划时间内完成健全石油储备体系,完成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使我国的石油储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国家战略储备和石化企业储备相结合

根据国外经验,一个国家的石油储备通常由几个部分组成而不是完全来源于国家的战略储备。也就是说采取国家储备和民间储备想结合的方式。例如日本的石油储备采取国家、民间两级储备体制。国家储备原油,民间企业储备原油、成品油。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议采取以下储备方式:一,国家储备为根本保证。从国家安全角度出发,中央政府应当建设一定规模的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位置应当以隐蔽安全为考虑主旨,这部分建设国家可以不考虑经济效益,应有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储存油品应该以石油为主体,成品油为辅。这部分储备油品在一定周期内采取“发陈存新”的原则随时保障国家安全的用油底线。二,国有企业储备为主体。充分发挥我国大型石油石化企业的资源优势,支持大型国企建设原油、成品油储备基地,增强企业储备能力,实现石油储备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双赢。国家应给予相关企业优惠政策,调动石油石化企业扩大储备的积极性。可依据企业实力不同确定该企业应具有的储备能力。具体操作上可以划分出义务储备和非义务储备两部分,义务储备部分属于企业为国分忧,无经济收益或者收益较低。经济效益好的国有大型企业适当增加义务储备,为国家分担储备任务,做到义务与经济效益的合理分配。三,民营企业为必要补充。石油储备是国家大事,每个有能力有实力的企业都要做出应有贡献。民营企业是不可忽视的一分子。基于民营企业的经营特点,国家对于这些企业应该以经济杠杆调动储备积极性,采取非义务储备方式,国家给予其应有的经济利益,使之成为我国石油储备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相信通过国家统一部署,多方合作,石油储备工作必然快速发展成熟。

(四)关于石油储备基地选址的建议

目前我国的二期战略石油储备基地正在建设之中。有消息称建设地点位于新疆、甘肃、广东、江苏等地。我国的三期战略石油储备项目正在规划中,目前选址没有确定。下面简单谈谈关于选址我的一些粗浅看法。纵观一二期的建设基地,主要位于东南沿海、东北、西北等地。东南沿海海上运输便利,成本相对低;西北地区地理位置偏远,但从战略安全的角度也是十分必要的,一旦发生战争,沿海地区的石油储备基地的安全问题较大。三期的建设可以考虑一下地点:首先是西南地区。我国大西南幅员辽阔,尤其是四川省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战略要地。虽自古有“蜀道难”的说法,但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运输不再是一个难题。四川的地理环境复杂,作为战略石油储备基地有着相当的优势。而且我国当年的“三线”企业在该地区有着大量的运输、通讯资源,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四川是我国的“井盐”生产基地,有着大量的盐矿。自贡井盐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产地。我的想法是,利用开发井盐后废弃的地下矿井作为地下储存资源,安全性和经济性都值得考虑。美国的石油储备是沿海的岩洞,我国四川地区的战略安全性要远远高于沿海地区。其次可以考虑内蒙古地区。虽然该地区石化企业匮乏,现有条件不优越,但该地区幅员辽阔,而且靠近国际形势相对稳定的蒙古、俄罗斯,从安全角度比南部沿海占优势。当然,从隐蔽的角度出发,这一地区需要建设地下储油设施。虽然建设大型地下储油项目投入相对较大,但储存损耗相对较小,后期效益较好。综合战略安全考虑,可以在该地区建设适当规模的战备成品油储备库。一则保障国家储备,二则降低当地企业、居民的用油成本,方便该地区企业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用油。

再次可以考虑海南地区。海南是地处祖国最南方的一个省,但这里距离东南亚国家较近,众所周知的原因,南海地区一直与一些国际有着领海分歧,小磨擦不断。在海南建设战略石油储备基地有着一定必要性。而且海南海上运输相对便利,利于在油价较低时大量储备国际原油。建议采取山洞油库或者地下油库储存方式,严格保障储存安全。

六、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石油储备体系与发达国家先进的石油储备体系尚有很大差距,储备能力也未达到国际标准。从保障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的目的出发,我国应加速石油储备建设,从国家实际出发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完善的石油储备体系,尽快建立完备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和企业商用石油储备基地并将符合条件的民营石油石化企业纳入石油储备体系,使我国的石油储备工作做到储存安全、储量充足、管理先进、调运便利,为国家经济的腾飞、国家的安全和国民的安居乐业提供切实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军,齐银山,王梦康.我国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J].海南金融,2010

[2]朱颖超.我国石油战略储备方式研究[D]. 中国石油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

[3]朱颖超,张在旭,朱渊超,王翘楚.我国石油战略储备问题研究[J].油气储运,

国民经济的基石第4篇

关键词:石油;价格波动;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F41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3-0005-02

石油是当前工业经济社会中,生产、生活中一种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不可再生能源,对促进经济增长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曾经的每一次的国际石油价格的大幅度的波动,都给经济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石油价格的波动变化当前表现的更多的是繁复、不确定,因此研究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成为炙手可热的学术课题。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对石油资源的利用量也逐步增大。因此,加大力度研究国际石油价格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针对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现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为促进我国经济稳定、经济安全,提高国民的经济生活水平做出一点贡献。

一、建立国家的石油储备系统,实施价格调控策略,利用国际市场上的石油价格变动,促成国内油价的稳定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持续增速发展,对石油的需求日益增大。因此,若想维护国民经济生活稳定、持续地进行,就需要作为国家能源经济命脉的石油产业的稳定,保证在国外石油价格市场不断变动的情况下国内油价的稳定,保持一定的石油供求平衡,而且有抵御突发性政治、经济、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的价格剧烈变动的能力。这时,就需要建立国家的石油储备系统,制定价格调控策略。

国际上的石油储备机构包括政府、石油公司以及销售者和消费者等三个机构,后面两个机构也可以叫作民间储备机构。日本是世界上石油消费量最大的国家之一,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进行了石油储备,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储备国,第一石油储备国是石油消费量最大的美国。在国际油价波动的时候,利用本国的石油储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本国油价的变动。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对石油资源仍然是供不应求的情况,需要长期进口,如果不建立自己国家的石油储备,长期靠国际石油供给,当国际油价发生波动的时候,对国民经济生活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因此,不论从国家安全方面着想,还是从国民经济稳定方面考虑,都需要建立国家储备政策,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一体的相辅相成的储备网络,利用统一规划,分层储备的策略,在重点城市、港口地^建立大型的石油储备设备,石油公司也应该在确保正常运作的需求量外,建立一定的应急储备量。利用市场随时调整放、补石油储量,从而确保市场的油价稳定、供求平衡。另一方面,应该建立单独的石油价格风险基金储备,当国际油价低于国内油价时,多进口国际石油,放缓国内石油储备量,但是不降低国内油价,而是将国内外石油价格差价作为风险基金储备起来,当国际油价高于国内油价时作为油价补贴,从而稳定国内的油价,达到价格平衡。还可以利用这些石油储备应对国际突况,提高我国的国际石油价格市场的作用力。建立国家的石油储备系统与价格调控策略,利用国际市场上的石油价格变动,不仅能够促成国内油价的稳定,还能增加国际影响力。

石油是国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和商品,而国际石油市场油价变动是繁复、不确定的,我们需要建立必要的储备制度,利用政府的宏观调控稳定石油资源的价格。从法律法规和市场两方面调节国内市场的油价波动,政府利用法律法规宏观调控,市场上利用石油储备来稳定价格,只有两者相互共同作用,才能在变幻莫测的国际石油市场上取得最高的利益,最大限度地降低国际油价对国内石油市场的影响,使国际、国内的石油资源更好地服务社会,达到最佳的供求平衡,稳定国内市场经济。

二、借鉴国际发展战略

我国成为石油进口大国的需要。我国在20世纪末的1999―2002年的三年间的进口油量几乎增加了1倍,而自给率却在逐年降低。

保证国家资源安全的需要。作为石油进口依赖度较高的国家,中国也承担着保障石油经济安全的责任,在执行能源策略时,中国石油国际化的政策能够达到稳定市场经济、保障石油经济安全的目的。

要想实现中国石油国际化,制定策略时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1.考虑国际环境。中国周边国家的石油储量较大,与中国建交关系良好,应充分利用这样的优势,在制定策略时,要结合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的优点,利用好国内外石油市场。

2.发展国际战略空间。我国政府把中亚―俄罗斯、中东―北非和南美作为“十五”期间国际石油气开发的重点区域,加大扩展石油气开发业务,加强同这三个区域的经济合作,建立长期的生产基地,巩固了我国在国际石油市场的地位。

3.采用多向化措施。中国石油工业要实现国际化需要在多方面采取措施,主要的战略措施如下:第一,采用集团化战略经营方式,这种经营方式通过各个集团间的合作共同面对并抵御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目前我国的石油集团主要包括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洋,通过三大集团的携手努力共同打造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石油公司,充分发挥集团化战略的优势,提高国内公司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第二,中国石油经济需要作为开放经济走向世界。我国石油工业要实现国际化需要全面了解国际石油形势,结合自身具备的特点,充分发挥优势,加强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石油经济方面的合作,扩大石油工业的战略发展空间,使我国石油经济沿着国际化道路持续发展。第三,寻求更大的资源量来改善我国贫乏资源的现状。面对国内资源紧张的形势,不仅要努力寻找国内石油资源,同时也应该增强国家间的合作,加大国外石油勘探力度,增大国外市场石油储备量,减小国际石油价格波动,降低国外石油购买成本。第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向多元化经营发展。增加开发资源种类,拓展公司经营项目,探索其他经营方式,树立多元化的经营理念对石油工业走向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五,调整产业结构,适应国际化要求。分析并强化地方优势,通过兼并或收购等方法调整产业结构;与国外企业建立合资公司,这种方法使国内公司更快地进入海外市场,为公司实现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第六,开展线上营销模式。当前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国内较多企业也突破传统的实体店营销开拓了线上营销服务市场并取得了明显收益。国际上一些石油公司也提供了线上供货采购业务,方便了顾客的了解和购买。国内的石油工业也需要开通网上服务业务,加强线上系统开发应用,为国内国外的顾客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了解沟通渠道。

三、加强节约能源和替代能源的研究

据统计,我国石油耗费量大,资源利用率也明显低于发达国家。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国民经济需要提高,但是我石油资源储备量又相对贫乏,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亟待改善。节约石油资源要从各方面着手实施:第一,降低汽车油耗,设定进口汽车需满足的耗油标准,同时国内要生产低能耗的汽车;第二,在汽车加油时,采取实用节油添加剂的措施,督促行驶车辆应用节油技术;第三,国家建立推广实施石油节约技术研究基金机制,该基金的有效利用可以为石油研究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同时,要加强节约石油的宣传活动,使每一个人能够认识到石油资源缺乏的现状并鼓励人们节约资源,为节约石油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家的工业化发展也需要石油的支撑,但是石油是地球上有限的自然资源,如果我们不懂节约、一味获取,一定会取之殆尽。除了节约使用提高使用率,还可以寻找石油替代品。目前,一切汽车采用了使用天然气作为原料,该原料成本较低,天然气的使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石油使用的压力。加大资源勘探力度,寻找其他替代品,减少石油使用对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四、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增加信息科技类产品出口,降低油价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国际上石油资源有限,我国石油资源也相对贫乏,如果我国国民经济过度依赖石油资源,那么进口石油的价格上涨势必会对我国经济造成重大的冲击。因此,我国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如计算机、软件、电子商务等,与工业不同,不需要过多依赖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支持,其成本较低,发展潜力大,更新周期短,产品利润也比较高。我国电子产业在追赶世界发展的脚步,并在世界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加大信息科技类产品的研究,提高科技产品的出口对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加大国内产品研发力度,减少国外产品进口

我国经济处于发展阶段,一些产品的研发还不到位,只能通过进口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加大国内产品研究实现国内产品替代进口产品,不仅减少了该产品的成本,缓解了对国外市场的依赖,而且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国内产品替代进口产品对国内的研究、生产、制造等多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要实现这种贸易方式,需要多方面技术改进配合。每一项技术可能需要较大的资本投入,而每一个进步都将会对国内企业生产效率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增大国内产品研发投资,减少产品进口量,能有效降低国际石油价格变化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

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势必会给我国国民经济带来影响,尤其是外贸行业。针对国际石油价格上涨的问题,我们必须分析形势,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并确保有效实施才能确保企业稳定发展,才能使国民经济免受或者受到较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杨玉峰.本轮经济危机前后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J].中国能源,2009,(7).

[2] 汪莉丽,王安建.世界石油价格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分析[J].资源与产业,2009,(5).

[3] 马登科,张昕.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研究:1861―2009 年――基于汇率制度选择视角[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0,(2).

国民经济的基石第5篇

关键词:石油消费 经济增长 关系 协整 分析

前言

纵观我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从2002年开始,再一次进入经济周期性扩张时期,2003年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及稳定的货币政策,有效的强化了投资需求及消费需求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直到2004年,我国经济持续增长,而通货膨胀情况较为良好,最后实现了经济繁荣的经济周期形态的变化。在该社会形势下,许多能源消耗较高的行业的不断扩张,石油供给与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之间产生了严重的矛盾,石油资源短缺及价格上涨成为了必然趋势,也造成了2003年年底至2004年石油紧缺问题。油价不断升高,运输行业的成本也会提高,运力负担巨大,煤电供应紧张。我国资源条件限制,对石油进口较为依赖,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变化大,直接影响我国的能源价格,使得我国经济的发展受到较大的应先及限制,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解决能源问题的途径。

一、石油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我国的能源消费中,石油消费占有重要的比重,其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国民经济增长、国家发展政策、行业的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等。

1.国民经济增长对石油消费的影响

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石油作为能源动力,其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依然会具有不可替代性,国家对于石油消费的强度也会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包括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经济实力、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国民经济发展的能源需求结构等。当国家经济实力较弱时,某些产业的规模较小,该体系中各个产业并没有经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产业的技术水平也较为有限,对石油的消费需求强度较小,但是国家经济实力会不断提高,各个产业的规模的逐渐扩大,对石油的消费需求不断提升;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提升,工业生产速的效率不断提升,运输行业的极为繁荣,与之配套的服务产业也会随之发展起来,石油消费需求强度较大[1]。

2.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对石油需求的影响

国民经济的发展的过程中,其经济形态会出现重大的变化,从初级的以农业为基础逐渐变化为以工业、服务业等产业为基础,其对于能源消耗量及消费点均会出现变化,即为能源结构出现剧烈的变化。在该形势下,需要在经济总量得到较大提升的基础上,兼顾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重视环境的保护及生态平衡。而投入产出比较低、高污染、且运输成本较高的煤炭需求会不断降低,国家制定的各项环保措施均会提高石油的需求强度。

3.国家发展政策及产业结构变化对石油消费的影响

我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属于工业化进程阶段,国家对于重工业十分重视,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和石油产品消费量的增长速度没有显著的差异,但是在80年代之后,国家积极的调整了产业发展方向及策略,较为重视轻工业,不断的满足人们的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直至2000年左右,国家对于石油产品的需求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国民经济增长速度。2000年以后,国家产业发展重点集中于汽车工业及环保事业,石油产品的消费增长速度更高[2]。

二、近年来石油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分析

本文中以1990年至2005年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在这15年之间,中国的经济总量和石油消费都呈现出了较大增长趋势。按照1990年的人民币价格计算,我国的实际GDP由1990年的18549亿元提高至2005年的74511亿元,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长十分迅速在石油消耗量方面,从1990年至2005年,我国的石油消费量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升。1990年的石油消费量为16384.8万吨标准煤,到2005年,石油消耗量已经达到了45658.2万吨标准煤,每年平均以5.2%的幅度快速增长。1990年至2005年我国实际GDP及石油消费总量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2%,其集中体现了我国进入周期性经济扩张阶段,经济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第二波增长高峰。石油消耗强度方面,可以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即1990年及1991年,我国石油消耗强度的平均值为0.9吨标准煤;1992年及1993年我国的石油消耗强度平均值降至0.8吨标准煤;1994年至2000年我国石油消耗强度均值为0.7吨标准煤;而2001年至2005年中,除了2004年稍有回升,回到0.7吨标准煤之外,其他年份的石油消耗强度均为0.6吨标准煤。从数据上可以看出我国的石油消耗强度从1990年至2005年均呈现出稳定下降的变化趋势。在石油消费弹性系数方面,1990年至2005年之中均属于上升趋势,其最高值出现在2004年,为1.6。整体上分析石油消费量增长的速度已经逐渐超过了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该15年中石油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的时间有1997年、2002年及2004年;石油消费量增长速度大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时间有1997年及2004年,其他时间内尚未出现较为显著的变化规律,整体数据来看,我国石油消费量也在不断的提高。石油消费与国民经济的增长呈现出协整关系[3]。

各个能源的标准煤折算比率为:石油为1.43吨标准煤/吨;煤炭为0.714吨标准煤/吨;天然气为13.3吨标准煤/吨;水能按100年计算发电量,350万吨标准煤/亿千瓦时。

三、总结

多年来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和石油消费均出现较大的增长,但是该现象并不能表示中国经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得到了根本的改变,单位GDP消耗的能源较高,且许多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较差,无法满足集约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石油及能源问题逐步演化成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国画问题。我国的工业发展、城市化建设的深入、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石油作为高效的能源,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及地位会逐渐提升。但是能源的形势也要求我国积极的调整产业结构、逐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各个行业对石油资源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刘宏杰.中国石油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时间序列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121-126.

国民经济的基石第6篇

[关键词] 石油消费 经济 政策

一、国民经济增长与石油消费

由于短期内石油在国民经济发展所必须的能源结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国家经济规模的大小、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高低、国民经济发展所赖以的能源需求结构等决定着一个国家对石油消费需求的强度。

首先,国家经济规模的大小是决定该国对石油消费需求强度的首要因素。因为,当国家经济规模较小时,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产业门类并不十分齐全,具体产业的规模也处于较低水平,此时国家的经济发展对石油的消费需求强度也比较低下;然而,随着国家经济规模的逐渐扩大,国家经济发展对石油的消费需求得以强化。其次,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对该国的石油消费需求强度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为随着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逐渐提高,工业生产速度提高、运输业务总量增加、相关服务产业发展,导致对支持国民经济发展所必须的石油消费需求强度加大。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石油消费弹性系数来研究国民生产总值与石油消费之间的关系。所谓的石油消费弹性系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石油消费和国民生产总值两者年均增长速度之间的比值。通过对1990年到2003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与石油消费量的增长率的回归分析,得出下列回归模型:

Y=0.086+0.836X

其中:Y:石油消费增长率;X: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

根据前述数据可以计算出“八五”、“九五”期间我国石油消费弹性系数分别为0.576和0.83,今后十几年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关键时期,国民经济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势头。据估计2001年~2005年将保持年均8.5%左右的增长速度,那么根据上述模型结果,2001年到2005年石油消费系数将达到0.9左右,也就是说,国民经济增长将带动石油消费几乎同比例增长。

二、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产业结构演变对石油消费的影响

国家的产业发展政策是指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发展目标而对产业发展的方向和总体目标所制定的产业结构的演变对石油的需求产生重要的影响。

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工业化进程阶段,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与石油产品的增长速度之间的差距较小,这主要是因为国家强调重工业发展的结果;进入80年代以后,由于国家的产业发展方向调整为主要发展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轻工业方面,在这之后的20多年中,石油产品的需求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家再度将产业发展重点转向以发展汽车工业和环境保护产业时,石油产品的消费增长速度会更高。从三个产业的回归分析中可以看出:今后十几年,第二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主导地位将继续加强,石油化工、建筑业、机械、汽车、电子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到2010年达到 43%;第三产业的比重将继续上升,第三产业中的运输业也将占据重要的地位;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继续下降,预计在 2010年可望降至 12%的水平。随着第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主导地位的继续加强,石油消费必将持续增长。

表 三个产业的回归分析结果

三、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对石油需求的影响

从经济运行的本质方面分析,一个国家能源消费结构变化过程从一个侧面发映了该国国民经济发展历程和产业结构调整进程。当国民经济形态从以农业为基础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基础的转变过程中时,能源结构也会发生重大的变化。此时,经济运行不仅强调在经济总量方面得到巨大发展,而且强调能够确保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那么,煤炭等高污染、高运输成本、低投入产出比的能源需求会相对下降;加之保护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及相关政策的实施,导致石油的需求强度逐渐提高。

总之,我国对国际石油市场依赖程度日益提高,而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属于外在风险,短期内无法通过内部的政策调整有效化解。国际石油价格在目前的高位水平持续较长时间,高油价对经济的冲击、对GDP增速的影响将进一步显现。

参考文献:

国民经济的基石第7篇

关键词:石油化工业;循环经济

一、石油化工业循环经济内涵

1.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就是在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是一种建立在资源回收和循环再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原则是资源使用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再循环。其生产的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2.石油化工业循环经济

石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它的发展带动了交通运输、钢铁、电子、建材、农业等部分的发展,但同时石化产业也是能耗物耗水平高,污染严重的产业。为减轻石化产业发展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石化产业对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二、辽东湾新区石油化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盘锦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全国第三大油田、辽河油田就坐落在此,辽河油田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开采经验,同时也十分注重持续、稳定、高效的发展油气生产,更是具有大量的专业技术优势和专利优势、人才优势,这些都为辽东湾新区发展石油化工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盘锦作为省城4大石化基地之一,在近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以央企优势打造辽宁石化产业新优势的过程中,更是独占鳌头、辽河油田和华锦集团均位列重点项目之中。盘锦这个老城将在诸多优惠政策的影响下改容换貌。将成为重交沥青、环烷基油、合成树脂等综合石化产业基地。石油化工行业历来是盘锦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石油化工行业开启了整个盘锦市的繁华,盘锦建市之初,盘锦的经济实力在全省排列倒数第2位。而如今,盘锦市的国民生产总值绝对额在2014年省内14个市中已位居榜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900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13400元,增长17.5%。在全国55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万元的城市中列第5位,是全国36个率先进入小康行列的城市之一。盘锦建市仅30年,从经济基础最薄弱的小市一跃成为辽宁省的强市,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主要是油田扩张拉动的结果,石油化工产业拉动的成效。石油化工业既然带动了盘锦市第一次的经济腾飞、那么在辽东湾新区诸多优惠政策的影响下,在辽东湾人的不断努力下,石油化工行业亦能在辽东湾的经济发展浪潮中起好发动机的作用,带动整个辽东湾经济的腾飞。所以辽东湾经济的发展应利用好盘锦内地的经济优势优先发展石油化工业,用石油化工业带动辽东湾经济发展,用辽东湾经济的发展带动整个盘锦经济的飞跃。辽东湾新区近期和远期的发展目标涵盖了重交沥青和合成纤维和有机化工等为盘锦乃至这个辽宁的汽车、道路、和电子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原材料。在开发区内部,石油化工业同样可以作为核心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由于石油化工行业的特殊性,它的发展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可以大幅度的带动经济发展,但是其三废对环境的破环作用亦非常大,虽然市委市政府一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社会,这必然会增加企业的运行成本、给我们的招商引资工作带来阻碍。由于在国民经济产业链上,石油化工行业处于上游位置,可以带动、促进下游产业的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适时提出整好破解这一难题,加强企业间特别是大型骨干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支持华锦集团、北方沥青等大型企业之间建立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的稳定的原材料供应、生产、销售、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的协作关系,整合产业优势,促进企业的共同发展,形成上下游产业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生态模式,建立起良性循环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接续腹地产业、实现转型复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和沈阳经济区建设三大国家发展战略构想的确定,为盘锦实现向海发展、全面转型,建设东北及内蒙古东部地区最便捷出海通道带来契机。作为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试点城市,盘锦向海发展、构筑蓝色文明产业,将成为城市区域地位和综合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助力。辽东湾新区处于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主轴和渤海翼起点上,区位优势明显,是东北经济圈区域开发开放的门户。辽东湾新区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即是盘锦腹地“辽河油田”产业的延续、同时也是石化产业链条的拓展。是实现沿海、内地产业经济协同发展的具体体现。

三、石油化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

1.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

辽东湾新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的,不可能再走过去靠投资拉动、粗放生产的老路。从辽东湾的发展实际情况看,我们必须在招商体制和经济发展模式上创新,在企业的管理模式上创新,在企业人才的引用机制上创新,在人才的培养体制上创新,从而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2.利用原油乙烯资源发展有机原料和合成材料产业链、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辽东湾新区是以石油化工产业为支柱。石油化工产业链重点突出炼油-化工一体化的特点,通过对炼油工艺的优化,在生产油品和乙烯的同时,延伸生产合成材料及其他石化产品包括各种油品、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环氧丙烷、聚氯乙烯、醋酸乙烯、EVA、对二甲苯、环氧乙烷、乙二醇等市场缺口大,近年来进口量大的产品等。使上下游一体化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实现循环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3.对民营企业加大投资力度

对于重要的民营企业予以重点支持。同时,引导资金,支持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鼓励企业进行内部挖潜,技术升级换代以及盘活存量资产。对于新建项目,要充分论证,优化投资方案,加强管理,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在重点项目设想中主要考虑依托国有企业和引进外资做大做强。同时鼓励民营企业加大在石油化工方面的投入。

4.引进专业人才,搭建企业信息平台、强化支撑体系

增强人才储备、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进程,搭建高效完备的循环经济信息平台,在循环经济信息的搜集、建立信息库以在促进企业间交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强化支撑体系,有利于循环经济工作的顺利开展。

5.初期以石油化工业为核心,带动其他新兴产业的发展

石油化工业作为一个资源型行业、对原材料的要求较高、对环境的影响大,对土地面积要求比较大。所以初期利用盘锦市的资源和技术优先发展石油化工业,之后均衡带动其他新兴产业的发展。培养另外的经济增长值,保持辽东湾经济长期均衡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军.循环经济的理论与研究方法[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