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合集7篇)

时间:2023-11-26 15:33:42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第1篇

关键词 竞技体育 群众体育 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1 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关系

1.1 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区别

竞技体育是以竞技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而群众体育则主要是以社会全体成员为对象,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的,以健身和娱乐为主要目的的、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两者之间本质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参与对象的差别、目的不同、组织形式的不同。

1.2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联系

1.2.1群众体育是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群众体育是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的基石,竞技体育选拔竞技人才、竞技体育所取得的成绩均与群众体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是群众体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结果。

1.2.2竞技体育对群众体育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

竞技体育的发展有利于推动群众体育的发展,激烈的竞争、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强烈吸引着人们关注。竞技体育运动表现出的技术的规范性和锻炼方法的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为群众体育锻炼提供较大了的指导和帮助,引导群众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2 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状况

2.1 我国竞技体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一,我国竞技人才的培养采用“包办形式”,“职业化”趋势凸显;我国的竞技体育人才训练实行的是“半训办学”的方针,极易导致我国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普遍低下,并影响以后的就业。其二,我国的竞技训练体制― “三级训练”、粗糙的运动员选材,不健全的退役后运动员的社会保障体系造成我国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效率较低。

2.2群众体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群众体育人口的老龄化严重,青少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稀少;群众体育的组织率较低,以单独、结伴的形式较多;群体体育锻炼管理松散、没有一定的强制性和约束性;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相分离,群众体育锻炼的指导力量相对薄弱,技能水平较低,运动项目大部分是为了自娱自乐。

3影响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发展的因素

3.1我国的体育政策

加速优先发展竞技体育、以奥运会为核心的竞技体育“优先发展”、在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战略下形成的“举国体制”的三大体育政策,导致我国在政策和资金方面过多的投入倾向于竞技体育,导致了其他类型的体育活动开展不足,体育的内部结构严重失衡,特别是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之间的发展失衡。

3.2群众体育自身体制的不足

我国人民群众体育锻炼意识淡薄,片面地理解对体育的认识,忽略了更为贴近群众生活的群众体育活动的内容。其次,我国的群众体育的法规建设及宣传工作不足,管理制度不够完善,造成了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经费不充足、体育的场地设施遭到破坏、健身市场发展混乱等现象不断发生。

3.3经济对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影响

群众体育的发展规模、水平和速度,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取决于经济发展所能够为群众体育发展提供的物质条件,取决于经济发展带来的个人经济状况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的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变化。(1)经济制约着体育经费投入水平;(2)经济制约着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水平;(3)经济制约着居民体育消费水平

4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途径

4.1正确处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

通过竞技体育带动群众体育的发展,通过群众体育促进竞技体育的提高,坚持提高与普及相结合,遵循在普及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在提到的引导下普及的原则,从而实现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

4.2改革体育管理体制

4.2.1用科学发展观统筹群众体育

我国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协调持续发展,关键是以增强群众体质健康为目标作为国家发展体育的重心,群众体育工作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利用经济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为人民群众提供体育健身场地、器材,创造优越参加体育活动的环境和参加体育活动的机会,加大对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尽量实现各类体育资源与群众共享。

4.2.2发展社区体育

社区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推动作用,是向群众宣传体育文化最好的途径,同时也能够增强群众的体质健康,所以要加大对社区体育发展的建设力度,积极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队伍,完善社区体育组织的体育系等。

4.2.3重视学校教育

学校体育的发展状况是衡量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重要标志。竞技体育是在学校体育的基础上向更专业化得发展;群众体育则是学校体育的延续,只有搞好学校体育,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更好的协调发展。重视和加强学校体育,把学校体育发展的状况作为衡量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能否协调发展的重要标志。

5结论

重视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是体育事业深远发展的基础,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要想真正的做到协调发展,就要改善群众体育滞后的状态,加大对群众体育的投入。只有使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事业的协调发展,我国才有可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体育强国。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第2篇

关键词: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协调;发展

一、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关系分析

1.竞技体育

竞技体育又称竞技运动,是指在全面发展身体,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个人或者群体在体力、心理、智力等方面的潜力。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体育竞赛为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竞技体育包含了运动训练和运用竞技两种形式,其主要特点表现为:(1)能充分调动运动员的体力、智力和心理能力。(2)具有对抗性和竞赛性。(3)具有国际性。(4)具有娱乐性。(5)具有观赏性。(6)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7)具有规范性、公平性、公开性以及不确定性。

2.群众体育

群众体育又称社会体育或者大众体育是指在广大社会成员余暇时间中,广泛开展的以身体运动为主要手段,以提高健康水平、进行娱乐消遣为主要目的。在身心健全发展的基础上不断超越自我,促进社会物质、精神文明进步的社会文化实践。其主要开展形式有锻炼小组、运动队、辅导站、社区体育等以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业余、自愿以及多样性、文明为原则进行开展。其具有发挥体育的社会功能,是提高民族素质和完成体育任务的重要途径。

3.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区别

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是存在着性质差别的。竞技体育主要是一种制度化的。完整体系化的竞争性体育活动,而群众体育则是具有自由性的全民健身的业余体育活动;竞技体育是具有正式的历史记载和传说,并且要求对参加者做出明确的界定和正式规则,而群众体育是普通民众自愿参加的一种以娱乐为主社交为辅的形式多样性的体育活动,其不追求名次和运动成绩。

二、我国现阶段体育发展的情况分析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便有了主次之分,在以“竞技体育为主”的思想观念下,群众体育被放置在次要位置上面,随之冷淡多年。在过分在意金牌的政治价值观上,群众体育现不能凸显出其的重要性。导致发展至今,越来越多的人成了体育的观看者,而越来越少主动参与其中,从而使群众体育的发展远远落后于我国的竞技发展水平。

三、国际体育发展的情况分析

根据调查资料显示,日本在第18届冬奥会结束后,便把大量的时间、金钱、物力人力从竞技体育中撤离出来,不再对其投资过多的资金,即使在当时的比赛中其获得了金牌第三的好成绩。在其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境下,其却在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并且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时至今日,日本无论是竞技体育还是群众体育都发挥得足够好,并且在大力的宣传下得到了足够全面的发展。而纵观国际,很多国家都是以经济体育为发展的主导方向,在经济快发展的情况下,以体育事业的发展壮大来要求民族心理和政治规划,其经济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并且有效的反映过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情况,从而再逐渐实现体育强国的发展方针。

四、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在发展中存在的矛盾

1.竞技体育对群众体育的资源挤占

改革开放以来,考虑到显示的需要,我国决定重点发展经济体育,其承载着国家荣誉和大量的资金投入。在竞技体育飞快发展的同时,其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之能在国际比赛中与发达国际分庭抗礼,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体育事业,尤其是竞技体育的高度关注。而再国外,很多国家也注意到这种体育体制,并加以致用。

2.竞技体育的群众基础与群众体育

群众体育是竞技体育的基础,竞技体育的发展必须要有强大的群众体育基础。因此,群众体育决定了竞技体育的生存、发展方向和发展进程。以奥运会为例,在奥运会中,30多种竞技比赛,并且都制定了相应的规则,根据其周期属性从而进行评估和筛选,看其吸引国际多少个体育入口来判定其项目的加入。这充分体现了群众基础对竞技体育的影响能力。但是竞技体育的群众基础却并不等于群众体育。在观看体育比赛的时候,很多群众都有因赛事也热血沸腾,却不甘心自己无法常态如此。当普通民众有想要亲身体验竞技体育的念头时,社会为了避免其承担高额的体育锻炼的费用,便有了安全便捷的体育设施及体育场所的出现,与此同时也实现了群众基础转变为群众体育的过程。

五、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人们需要改变发展的不仅是生活和经济,也是自身的一个生活观念。所谓全面发展不仅仅指的是小康生活,其中也包括健康的体魄和人格,而体育是人们自身素质发展的基础之一。体育的发展不仅需要推动全民健身,更需要社会的不断支持,才能利民利国,只有在个人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做好准备,才能让竞技体育更加的稳步快速发展。而从反方向来看竞技体育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群众体育的发展,为群众体育发展带来机遇,两者相辅相成。

六、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改变,人们的健康观念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健康在于锻炼,锻炼在于坚持”。在和谐社会大发展构建中,开展体育性的运动和培养体育精神不但有利于全民身心健康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竞技体育还是群众体育都被广泛的传承着,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我们应该平衡发展,使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发展进程成正比,多创造一些运动的机会,拥有更多一点的运动空间。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才能巩固强大体育事业,为其保驾护航使之更加壮大。

参考文献:

[1]记者 张海峰. 坚持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N]. 新疆日报(汉),2009-02-15001.

[2]马德浩. 我国区域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研究[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6,02:54-57+95.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第3篇

关键词:竞技体育 群众体育 互动关系

体育是伴随人类文明的进步而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作为一项人类自我完善的精神文化,体育最初与教育、劳动、娱乐、军事、医疗、祭祀等活动处于一体化,以分散、自发、小规模的状态而存在,在西方工业革命之前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之分。文艺复兴之后,英国的户外竞技体育和欧洲大陆体操奠定了近代体育的基础。工业革命及欧洲文化的传播使得现代意义上的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生根、发芽。1894年,国际奥委会成立,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举行,此后世界各国的竞技运动发展更快,传播更广。竞技体育不仅成了教育青年的绝好手段,也是向青年培养公平竞争,坚忍不拔精神和遵守法律理念的难得方式。与此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余暇时间的增多以及现代社会给人们带来的种种不适,经常性、普遍性和稳定性的体育活动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群众体育悄然兴起,与竞技体育的分化越来越明显。竞技体育在径赛规则的支配和现代科技的支配下,向着国际化、标准化、公开化、科学化的道路迅猛发展,成为观赏性、娱乐性很强的社会文化现象,并日益突显其前沿性、标志性和象征性的特质,群众体育则沿着深入群众,融入生活的方向发展,成为人类积极、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波澜壮阔的大众健身运动和大众娱乐运动。为了更好的分析论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之间的关系,首先需要确定它们的概念。

一、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的概念

伍绍祖同志《学习邓小平同志理论,做好我国体育工作》这篇文章中说:“体育有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之分。竞技体育指运动员所进行的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取得竞技比赛优异成绩为目的的训练、比赛等活动。”本文中的竞技体育指的是提高水平的竞技体育。

首先群众体育的概念是指广义的群众体育对应于竞技体育,是指除竞技体育之外的学校、厂矿、企业、事业、机关以及城镇和农村等开展的以健身、健美、娱乐为目的的体育活动,是社会成员为了达到或保持自身的身、心、群(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性)诸方面的健康状况,提高人口素质,自愿在余暇时间进行的与身体活动有关的社会活动。它包括除竞技体育之外的所有体育,一般也称大众体育。狭义的群众体育不包括学校体育和武装部队的体育,一般也称为学校体育。本文所论述的群众体育是广义的群众体育。

其次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有着对立统一的关系。从哲学层次上讲,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是对立统一关系。所谓对立统一,是指两者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两者在一定层次和范围内的差别性。从本质上讲,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它们的表现形式,因此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互相依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互动关系。

二、竞技体育对群众体育有激励、指导和示范作用

竞技体育是体育中最直观、最显性的部分,它往往能振奋民族精神。1968年,捷克冰球队战胜苏联队后出现举国欢腾的盛况。我国1959年容国团第一次获得乒乓球世界冠军,激励了广大群众参加锻炼,因发了长达几十年的乒乓热潮。中国女子排球的“五连冠”和“人生能有几回博”,“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祖国至上、敬业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友爱、艰苦奋斗”的中华体育精神都激励了一代代的青少年以及国人。不仅对体育界,对整个社会都有积极的影响。

同时竞技体育需要高、精、尖的设备以及先进的技术、战术经验等方面的借鉴,有利于群众体育向合于自身规律的方向发展。竞技体育在观赏方面能吸引广大群众,有可能把间接的体育人口转变为直接的体育人口,能有力地促进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发展。竞技体育科技含量高,是展示世界科技成果的一个橱窗,竞技体育的训练方法、康复手段等成果加以转化,可以提高群众体育科学化水平,更好地为群众的锻炼服务,它可以加强群众体育锻炼的科学性,避免盲目性,以达到更好的锻炼效果。

三、竞技体育能培养和造就群众体育骨干

竞技体育的人才来源于广大群众,它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不断淘汰一般的体育练习者的过程。但是竞技运动能发动、吸引群众参加体育锻炼,正如顾拜旦所说:“为吸引100人参加体育锻炼,必须有50人从事运动;为吸引50人从事运动,必须有20人接受专门训练;为了吸引20人接受专门训练,必须有5个人具备创造非凡成绩的能力”。从事竞技体育运动员的职业生涯比较短暂,他们有很好的体育实践经验,退役以后,可以胜任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教师、体育辅导员,成为指导群众的骨干力量。如前国家女篮队长宋晓波退役后组建了宋晓波篮球俱乐部,吸引了许多青少年参加,原足球运动员高丰文也建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足球学校,朱建华也建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跳高俱乐部。根据资料分析,现在全国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仍缺额很大。

综上所述,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是体育母项下的两个子项。它们在目标和手段上具有同一性,都是利用身体练习这一手段,达到人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体育功能方面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要协调发展,也就是使两者的优势互补,产生良性的互动作用,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使我国体育事业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使效益最佳化。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130.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第4篇

邓小平同志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和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邓小平同志的一生不仅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联系在一起,也与新中国体育事业联系在一起。小平同志一生热爱、关怀和重视体育。在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历程中,许多关键问题都可以听到小平同志的意见。小平同志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思想体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学习、探索、继承、实践他的体育思想,对我国新时期体育事业的发展和深化体育改革具有深远的重要意义。 1国内邓小平体育思想研究概况 国内对邓小平体育思想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至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这一时期用专门篇幅来研究邓小平体育思想的文章较少,大多是在谈教育问题时引用邓小平同志有关体育的指示语录,深入探讨不多。 第二个阶段,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至邓小平同志逝世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改革的深入,以往体制的弊端越来越多的暴露出来,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但体育战线的一些老同志仍沉湎于过去那种高度集中,国家应该对体育事业的发展全包的思维中。体育改革应该怎么搞,成为摆在体育战线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邓小平南巡讲话,对体育战线统一思想、深化改革起到了很大作用。虽然邓小平同志没有直接指导体育改革,但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探讨体育改革和体育市场化的文章。大家认识到,深化体育改革,并不是对原有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从总体上讲,就是要使原来适应计划经济的体育体制逐步转变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国家调控、依托社会、自我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体育体制,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第三个阶段,从邓小平同志逝世至今。一方面,把邓小平体育思想作为邓小平完整思想体系的一部分加以重视。另一方面,注重运用邓小平理论的架构、原则立场、观点方法和精神实质去演绎概括他的体育思想内涵。研究体系趋于完整和成熟,研究对现实体育工作的指导作用日益增强。 2邓小平论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我国的体育发展战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处于核心地位的是全民健身战略和奥运争光战略。明确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把握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 2.1群众体育是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 1974年8月,邓小平同志在接见我国参加亚运会的队伍时说:“向来主张体育方面主要是群众运动,就叫‘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就是广泛的群众性问题。当然,这就是广泛的群众体育运动。体委就应该主要在这方面搞好。 当然也要有国家的水平问题。要搞好各个项目的运动水平。这也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中所阐明的,在普及基础上提高,在提高指导下普及。 体育也是这个问题嘛!没有广泛的群众体育活动,就没有雄厚的基础,好的选手就选不出来。当然整个国家水平要提高,要在提高指导下普及,这也是不可缺少的,这是对立的统一。”[1]这段讲话是邓小平同志关于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关系思想比较经典的一次论述,在研究邓小平体育思想的文章中被广泛引用。对邓小平这段讲话进行解读可以发现,邓小平对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辩证关系的看法是:两手都要抓,但重点是群众体育。在战略层次上,群众体育应该在竞技体育之上,“体委就应该主要在这方面搞好,”全民健身战略应该是全局性的、处于最高层次的战略,其它战略应该在全民健身战略的协调下进行,竞技体育是为全民健身服务的,“提高”主要是为了“普及。”认清邓小平讲话的这一真正内涵,对于完成我国体育的根本任务,为全面达到小康社会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2.2理论研究与体育实践中出现误差 遗憾的是,在更进一步的研究中,可能由于对“普及与提高”的理解产生了偏差,也许是受实际条件的限制,大多数研究者陷入为实际工作寻找理论依据,而不是从理性角度去研究问题的怪圈,全然不顾他们自己已经得出的群众体育处于优先发展地位的结论,把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看成了平行关系。结果是,群众体育要为竞技体育服务,竞技体育要为群众体育提供指导或者引导。并且这种理论为决策者所采纳,提出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战略。这种战略的提出,表面上看二者并重,但由于对“提高”这个词的微妙理解,似乎从理论上讲竞技体育还是比群众体育更重要一些。例如,有学者就沿用1955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文件中的说法,明确提出,“没有普及,就没有提高的基础,没有提高,普及也就失掉了方向,”[2]细细品味这个结论,提高是“方向”,普及是“基础”,“基础”是为“方向”服务的,孰重孰轻,不言而喻。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再加上金牌在中国社会里有巨大的影响力,人民群众对竞技体育成绩期望居高不下,驱使“一切为了奥运”成为体育系统头等大事,造成了实际工作中的重竞技、轻群体倾向,金牌成了评价体育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群众体育上不去、搞不好无人过问,竞技体育上不去丢职罢官。近年来,在各方关注下,群众体育被忽视的局面有所改变,1995年颁布了全民健身纲要,但相较于竞技运动来说,虽然口号喊得震天响,在实际工作中,全民健身在体育发展战略中的劣势依然存在,并未根本改观。在这种状况下,我们有必要领悟邓小平上面这段讲话和其它关于群众体育工作论述的真正含义,重新确定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全民健身的优先地位,并准确把握这种新定位的内涵,制定切实有效的实施措施,并积极推行。 3坚持体育工作的人民性是党的领导核心的一贯思想 新中国的历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群众体育的发展,把全民健身看作是体育工作的根本。1952年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召开成立大会上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他还提出:“全国的江河这么多,能不能利用起来游泳”。他又根据工人劳动分工细,动作单调的特点,提出“每天做两次工间操”的意见,并号召“凡能做到的都要提倡做体操,打球类,跑跑步,爬山,游泳,打太极拳及各种各色的体育。”1953年,在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时,向青年发出了“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号召。在大力提倡群众体育的同时,对锦标主义及运动过度带来的损伤极为警惕,在其所著的《体育之研究》中,他严厉批驳那种“率多有形式而无实质的体育”。他一生中曾多次批评体育中锦标主义思想,曾指示:“体育是关乎6亿人民健康的大事”,他说:“我们搞体育运动不是为当选手,出风头,而是为了锻炼身体,增进健康。”以下举措可以反映邓小平同志对体育工作的态度:1)认为群众体育是关系全国人民健康的大事,于1954年促成国家体委单独成立群众体育司;2)1952年在西南区第一届体育运动大会上题词:“把体育运动普及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3];3)在向外国友人介绍新中国体育事业时说:“体育是个群众性的东西”[4];4)关心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活动,尤其关心青少年儿童。为《中国少年报》和《辅导员》杂志题词:“希望全国的小朋友,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立志为人民作贡献,为人类作贡献。”在这“四有”中,他把“有体力”作为为人民、为人类作贡献的基础;5)1974年的讲话(见上文);[5];6)积极进行体育健身活动,喜欢散步、洗冷水浴、爬山、到江河湖海中去游泳,喜欢打桥牌和台球等[6]。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邓小平对群众体育和体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视并且身体力行的。#p#分页标题#e# 继承了邓小平群众体育优先发展思想,很重视全民健身运动,他曾评述道“中国有12亿人口,体育的中心任务、重要任务就是保证人民身体健康。的方针和小平同志的指示是一致的。”[7]他1997年“全民健身、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题词则更进一步阐明了他对全民健身的重视。 也非常重视体育事业和全面健身,强调开展全民体育健身活动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 2005年10月12日在南京会见参加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会、全国体育系统先进表彰会的代表时,强调,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希望广大体育工作者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为目标,不断开创体育事业和体育工作的新局面。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邓小平、、等历代领导人都把群众体育的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加以强调。为人民服务,为增强人民体质服务,是党和国家对体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体育事业是群众事业,广泛开展群众参与的体育活动,是体育工作的重点。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第5篇

摘 要 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融合在高校校园中已经非常普及,“教体结合”的改革在体育专业院校运行的非常顺利,同时对学校群众体育及全民健身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文章通过对学院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访问及研究,了解到学院开展的体育竞赛与课堂体育教学的相互融合对学院群众体育活动的影响,为学院群众体育工作的发展提供可利用的建议。经调查、分析发现,学院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是多样化的,各体育俱乐部的成立也促进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关键词 竞技体育 学校体育 融合 群众体育

群众性体育活动历来被认为是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无论是学校举行的田径运动会,趣味运动会,各球类项目、操类项目等的比赛,各体育项目的俱乐部成立等等,都是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相互融合的体现,也是学校体育课程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和补充的最佳展现,这些都为群众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群众体育在高校中的长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群众性体育活动也是反应学校体育工作成绩、学生精神面貌的重要窗口,是体现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是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集中展示。但是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教体结合”的方式在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实行效果,对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发展高职院校群众体育活动,做好群众体育工作是否有一定积极的影响,需要何种资源条件,影响因素等都需要进行调查和研究。

一、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融合

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从“结合”到“融合”经历了漫长的改革,近年来,“教体结合”的方式在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运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相关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在体育课堂中组织相关竞赛,比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都可以在课堂组织教学比赛,并融入相关裁判知识,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学院体育发展现状

学院力争广东省高职院校的排头兵,无论是在办学特色,还是在教学管理以及学生课程设置方面都经过严谨的过滤与审核,并一直坚持“以生为本、以质立校、学工并举、崇尚实用”的办学理念,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认真实施“特色化、本土化、智库化发展工程”,扎实推进“文化强校”建设。学院由最开始的建校500人,到现在万人的规模,各项学科的发展目标都在不断的深化、细化,体育发展的目标也逐渐达到顶层设计。学院体育工作者为完成学院办学目标,在体育工作方面加倍努力,无论是在体育教学、体育竞赛,还是在课外体育活动等方面都做了很多的工作,为学院建设“文化强校”提供了最好的保障。

(一)学院体育课程项目开展现状

学院自建校来,体育与健康课程由最开始的篮球、足球、健美操仅三项运动项目可供学生选择,到现在又增加了武术、乒乓球、瑜伽、排球、羽毛球、网球六个选项,一共九个选项可供学生选择的体育项目,不仅满足了学院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使得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从而提高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二)学院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

为满足学院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学院成立了篮球俱乐部、足球俱乐部、健美操俱乐部等,这些俱乐部的成立为学院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并且使学生的行为角色由被动向主动转移。

学生在体育俱乐部组织的活动、竞赛中担任了策划、组织、服务、裁判等不同的角色,在角色转移中增加了自我学习和自我锻炼的机会,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学院俱乐部由学生进行管理,设置管理机构及管理机制,组织活动、竞赛都能得到学院的支持与鼓励,体育教师起到辅导和引导的作用,使得学院体育俱乐部发展的井然有序,对学院的群众体育工作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学院体育竞赛的发展现状

学院自建校以来,一年一次的田径运动会举行的井井有条,学生参加的人数也逐年增加,积极性越来越高;运动会中涉及的项目也逐渐增加。学院运动会最大的特色就是学院领导、教师与学生一同参加,师生同乐,共同锻炼,享受体育的乐趣,享受集体锻炼的快乐。

学院成立田径队和篮球队,并参加广东省的相关比赛,每次都能取得优秀的成绩。特别是2013年12月田径队参加广东省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由九名队员参加比赛,取得了团体前八的好成绩,为学院挣得了荣誉。这一荣誉对学院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起到了一定的促进和激发作用,为学院体育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学院篮球队的成立不仅为学院每年一次并且持续近一年的“学院杯”篮球赛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学院整体的篮球水平的提高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创建出了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三、学院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调查与分析

以上是本人对学院2012级、2013级固定在校生参与体育锻炼情况的随机调查,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学院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大致情况,即学院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总体较高。

通过表1的数据只能得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是否积极,并不能了解到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所以,本人对参与调查的学生进行随机访问,并一一记录下来与其他教师进行讨论,了解到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及不愿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动机:(1)喜欢运动;(2)锻炼身体,劳逸结合;(3)减肥,塑造良好的体型;(4)为参加学校相关比赛而锻炼,比如田径运动会、篮球赛等;(5)看到田径队、篮球队和健美操队为学院挣得荣誉,也希望自己能参与,为班级争光添彩,并且提高自己;(6)受到老师的感染,在上体育课中觉得很快乐,老师的情绪和教学魅力带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不喜欢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1)不喜欢运动,觉得很累,或者是喜欢运动但是找不到同伴;(2)喜欢的运动学校没有,或者同学之间没有水平高的,提不起兴趣;(3)学校的场地、资源不够,想去打球没有场地,特别是女生不愿意与男生在同一片场地上打球;(4)自卑,觉得自己什么体育项目都做不好,不好意思。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调查、数据分析以及访问与讨论,了解到学院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主要来自于学院体育俱乐部组织和开展的各项比赛,学院体育俱乐部发展规模的壮大,不仅带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而且推动学院群众体育工作的发展,为学院群众体育工作更顺利地进行奠定了不可忽略的基础。

(二)建议

为学院群众体育工作发展的更快、更好、走的更远,为解决学院学生想运动、运动难的问题,可以从学院的体育教学资源入手,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与管理,多开展趣味性的体育运动竞赛,将体育教学与竞技体育在学院更好的融合;有针对性的进行开展体育教学项目,考虑到有身体或心理缺陷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困难,并给予解决;开设某些学生和教师能同时参加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运动项目,例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保健类的项目,不仅能让学生与教师锻炼身体,而且能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国粹――武术的博大精深之文化,让学生在运动中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个人的认知能力,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为学院创造符合社会需要的全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敏.试论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J].体育时空・上半月.2012(6).

[2] 钱耀庭,等.学校体育学[M].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第6篇

关键词 竞技体育 群众体育 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1.070

On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of Hunan Mass Sports and Competitive Sports

LIU Keming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Hu'nan 411201;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Xiangtan, Hu'nan 411104)

Abstract High and low level marks the pros and cons of sport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Competitive sports and mass sports are two important elements of national sports, but also the focu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the joint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two is crucial to promote China's sustained and steady development of sports undertakings. In this paper, interviews, documentation and other methods,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mass sports and competitive sports in Hunan province, the discovery of mass sports and competitive sports development in Hunan Province despite significant progress, but they do not co-development problems are more prominent. To this end, the author proposes a perfect combination with education system, improve sports-related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changes in thinking and other sports evaluate proposals to achiev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and mass sports.

Key words competitive sports; mass sports;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体育事业由体育文化、体育科技、体育产业、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等多种要素构成,其中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占据着核心地位,二者发展水平的高低、协同程度将直接关系到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前景。长期以来,怎样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协同发展都是相关领域的一大热点研究课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湖南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进行研究。(1)文献资料法:根据本次研究的目标与内容,查阅国内有关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利用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资源查询相关研究成果,将查询到的文献资料、政策法规作为本次研究的理论依据。(2)访谈法:通过电话访问或面谈的形式,向多位体育局相关领导、工作人员了解湖南省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发展状况,以及对二者协同发展的一些看法与建议。(3)数理统计法:数据资料录入Excel 2003 软件中进行归纳、整理。

2 湖南省群众体育及竞技体育的发展现状

2.1 群众体育发展现状

群众体育承担着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重任,是国家体育事业的重要基石。近年来,随着全面健身热潮的兴起,湖南省的群众体育事业发展势头强劲,居民健身意识明显增强,健身参与积极性明显提高,但是群众体育事业发展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2.1.1 居民经常参与锻炼的比例不高

健身活动是居民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全民健身意识的不断增强,湖南省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发展也日益蓬来。然而,从调研结果来看,湖南省居民中仅有29%会经常参与体育锻炼,而全国的平均水平为38%,湖南省居民经常参与锻炼的比例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湖北、河南、山西等中部省份的这一比例分别为41%、38%、32%,也都明显高于湖南省。由此可见,湖南省居民的体育锻炼参与积极性虽然在近年来有明显的提高,但仍然不及全国平均水平和中部其他省份。

2.1.2 居民锻炼组织形式松散

截止2014年底,湖南省已建成投入使用的青少年俱乐部有150个,健身活动点逾9000个,老年体育协会2.5万余个,农村体育协会1500多个,居民锻炼场地与设施明显增加,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健身活动点成为了广大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阵地。湖南省为提高居民体育锻炼的科学性,加大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现在基本上能够达到每万人有3.6个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标准。但是多数社会体育指导员都为非专业人士,对居民体育锻炼的科学指导能力较弱。①在锻炼组织形式方面,居民多为自发性组织,且主要与朋友、同事、家人进行锻炼,组织形式松散,缺乏系统、规范的组织与管理。

2.1.3 基础体育设施有待完善

现目前,湖南省群众体育基础场地还较为短缺,这主要是因为:政府在群众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明显不及竞技体育;修建在企事业单位及学校中的基础体育设施基本上不对外开放;大型体育场馆较少向民众开放;社区的体育设施配置较少,且规划欠合理等。基础体育场地与设施的缺乏,直接影响着广大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制约了群众体育的发展。

2.2 竞技体育发展现状

湖南省的竞技体育事业发展历史悠久,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湖南省的竞技体育已经逐渐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轨迹,游泳、体操、羽毛球、跳水等都是湖南省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②虽然湖南省竞技体育总体实力有明显的提升,但任然存在整体实力不强、职业化程度不高、后备人才培养不足等问题。

2.2.1 竞技体育的整体实力不强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湖南省就根据国家奥运战略,率先对竞技体育项目进行了大幅调整,以“女、巧、轻、小、水”为项目发展目标,对三大球等项目进行了调整,同时对非奥运会项目(如定向越野、航模、武术等)的发展进行了限制。③将竞技体育发展重点放在了羽毛球、体操、田径、游泳、网球、射击、皮划艇等项目上,在竞技体育项目调整后,湖南省的竞技体育项目质量有了明显提升。从湖南省历年参与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取得的成绩来看,运动技能水平均有了全面提升,竞技体育发展势头强劲。在第十二届全运会上,湖南省以15金、13银、13铜的成绩排在第11位,在本届全运会上,湖南省的水上项目和体操有明显突破,但羽毛球、跳水等重点项目无亮点,可见湖南省竞技体育的整体实力仍有待加强。④

2.2.2 竞技体育的社会化、职业化程度偏低

现阶段,我国竞技体育管理采用的是“举国体制”,这一体质的实行让全国的竞技体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也让中国的竞技体育水平进入到了全球先进水平之列。⑤然而,这种管理体制作为一种非营利性体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也逐渐凸显出一些不足。这种非营利性管理体制并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其导致了竞技体育社会化程度的低下。湖南省目前采用的也是“举省体制”,尽管为了迎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在实体化、社会化、职业化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起步较晚,并且形式单一,所以发展情况并不乐观。

2.2.3 后备人才培养不足

后备人才培养是竞技体育持续、稳定发展的坚实后盾。湖南省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建立了多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程,也创建了部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部级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省级单项运动训练基地等,省内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数量明显增加。逐步形成了高水平体育人才试点中学、传统体育项目学校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相结合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全省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虽然湖南省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规模、数量都有明显增长,但在国内外的参赛成绩却并不理想,可见湖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质量还有待提高。

3 促进湖南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的相关建议

3.1 积极完善相关体育政策法规

体育政策法规是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发展的重要保障,其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指明的方向。要实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同发展,首先就应从政策法规方面予以保障,政策法规应当在保证全省竞技体育水平的基础上,适度地向群众体育倾斜。在体育政策法规中要明确规定群众体育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地位,指明其发展方向,同时还要与多部门联合执行,确保有利于群众体育发展的政策法规能够真正地落到实处。

3.2 对体教结合制度加以完善,以促进竞技体育发展

学校体育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为此,湖南省应当加强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结合,让竞技体育走入校园,能够将竞技体育中先进的技术与训练理论带入课堂,有利于提高学校体育的教学效果。同时,竞技体育的引入也能够在校园中形成一种浓厚的体育氛围,感染、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最终达到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三者共同协调发展的目标。

3.3 加大体育宣传力度,转变体育评价思想

现目前,湖南省的竞技体育发展情况明显优于群众体育,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不均衡、不和谐的局面,根本性原因还在于人们对竞技体育、群众体育认识的不足。受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响,人们普遍形成了一种“以成败论英雄”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反应在体育工作评价中,就是以金牌数量来评价体育工作成绩。这样一来,来自社会民众的舆论压力,迫使体育部门将工作重心转向竞技体育,从而忽视了群众体育的发展。要扭转这一局面,首先就要转变人们对体育工作的认识。体育部门应当对民众加大体育宣传力度,让人们充分认识到金牌数量并不等同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体育发展水平,群众体育同样是反映体育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样才能让政府部门和广大居民更多地关注群众体育,在群众体育发展中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从而推动群众体育发展,最终实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同发展。

综上所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在体育事业发展中均占据着重要地位,湖南省积极完善相关体育政策法规,在政策法规上适度向群众体育倾斜,对体教结合制度加以完善,以促进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三者的协调发展,同时还要加大体育宣传力度,转变体育评价思想,为群众体育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注释

① 汲智勇.关于体育强国认识的演变历程与发展策略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0.31(5):26-29.

② 王群,莫建明.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融合对群众体育的影响――以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体育时空,2015(15):76-76,78.

③ 顿志强.试论体育强国建设中的群体竞体协调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12(9):1-3,7.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第7篇

摘 要 文献资料法、分析法、归纳法分析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在目的、表现形式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同点,但在运动的内容、形式上有共通性,各自在实现目标时,所产生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转化,相互促进。

关键词 群众体育 竞技体育 协调 发展

一、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

中国军团在北京奥运会上最终取得51金21银28铜的历史最好成绩,超过美国,高居金牌榜榜首,从1984年许海峰为中国夺得第一枚奥运金牌,到如今金牌数目笑傲群雄,中国体育走过的24年道路见证了我们竞技体育的崛起。但是,金牌第一并不等于就是体育强国,如果没有强大的群众体育基础,仅凭运动员和奖牌数量,并不意味着一定是体育大国和体育强国。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二者的关系,经历了转变到按并列的两个子类来认识的变化。回顾中国竞技体育近几十年的历史,中国运动员在竞技体育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一个运动项目参加活动的人数越多,越有可能更快地提高参加这个项目的广大群众的技术水平。例如,我国的乒乓球运动多年来长盛不衰,原因之一是开展的基础好,普及率高。

二、竞技体育对群众体育的向导作用

竞技体育作为一种竞争性身体活动,其实基本功能是娱乐。但是,通过与其他社会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往往表现出相应的潜在功能。如指导娱乐产业经济功能;促进人全面、协调、完善发展以及人的社会化的教育功能,以及独特的竞技体育礼仪庆典文化与道德规范文化整合功能;另外对外改善国际关系,对内维护政治统一和民族团结以及促进社会稳定的政治功能。

中国运动员在北京奥运会参加28个大项38个分项的全部比赛,运动员639人、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和各个体协,包括42个少数民族,有利于中国运动员向各国,促进奥林匹克事业的发展,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健身热情,促进群众体育的健康发展,带动体育产业和各项体育事业的进步。

三、要以竞技体育带动群众体育大发展

回顾中国竞技体育近几十年的历史,进步无疑是巨大的。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各运动健儿的刻苦训练、顽强拼搏分不开,但同时更得益于“举国体制”这一发展模式。

竞技体育与全民体育并不是矛盾的,它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就以我们的乒乓球为例,容国团拿了第一个乒乓球世界冠军,带动了当时全国群众的乒乓球运动的普及和开展,现在中国既是乒乓球竞技的第一强国,也是打乒乓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像2008年奥运会中国选手获得网球比赛的双打冠军,在国内肯定会掀起一阵网球热,群众的广泛参与,也会为中国网球早日走向世界提供良好的上升空间。

竞技体育具有示范作用,而群众体育为竞技体育夯实基础。群众体育的发展需要相应的物质条件,比如人才、经费、场地等等。竞技体育正成为经营城市、提升城市国际形象一个重要手笔。在沿海的厦门,马拉松已经成为城市每年一度的全民体育狂欢节,围绕仅仅半天时间的马拉松赛事,厦门人玩出了花样,对激发广大市民的运动热情起到了明显作用。

四、用科学发展观统筹群众体育

群众体育工作要贯穿科学发展观。当前,群众体育虽然获得蓬勃发展,但体育基础和资源不足仍然是制约着群众体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利用经济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为广大人民群众尽可能提供充实的体育用品、体育服务和参与体育的机会,创造优质的体育健身条件和环境,从而动员、吸引和引导人们在自愿参与中使体育需求得到满足,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

“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工作主题伴随着北京奥运筹备过程,在深化了“人文奥运”理念的同时,极大动员了全社会参与健身的积极性,推动了群众体育的发展。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扎实工作,开拓进取,推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做出更大贡献。

五、中国将迎来群众体育时代

在群众体育方面,我们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人民群众的健身意识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从讲究技战术水平的提高,到注重人才素质的培养,从推崇赛场竞技,到倡导全民健身,现代中国体育将迎来一个群众体育的新时代。依靠“乒乓外交”成功打开中国通往世界大门的新中国体育,走过了一段曲折、艰难而又辉煌无比的崛起之路。至今日中国乒乓球依然保持着全球领先地位。全民素质的提高,从运动员抓起,赛场竞技是手段,推动群众体育和提高民族素质才是目的,让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发展齐头并进无疑是中国体育加强创新的一个亮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各级各类大型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各地的体育场馆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六、小结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在目的、表现形式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同点,但在运动的内容、形式上有共通性,各自在实现目标时,所产生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实现中国竞技体育的全面发展,就必须重视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必须认识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是相互依靠、相互渗透的关系,回顾过去,中国的体育事业的发展今非昔比,展望未来,中国体育事业依旧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宋全征.中国竞技体育人才[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2] 苏连勇.体育社会问题与控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3] 王峰.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研究[D].职业圈.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