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群众文化工作计划(合集7篇)

时间:2023-03-13 11:24:48
群众文化工作计划

群众文化工作计划第1篇

在国家第二次对文化馆(艺术馆)评估工作中,受到文化部、省文化厅检查组的充分肯定,全市有10个文化馆(艺术馆)被命名国家一级馆,其数量和水平都名列全省第一;

在“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评选活动中,我市新民等9个区、县、乡名列其中,名列全省第一;

在参加全国老年合唱节比赛和全国四进社区文艺展演活动中,两个项目双双荣获金奖,成为全省的唯一;

在辽宁省第七届少数民族文艺调演和辽宁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美术、书法、摄影展中共取得18金、21银、36铜的优异成绩,金牌和奖牌名列全省第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项目的保护工作成绩斐然,受到了国家、省有关部门领导及专家的普遍好评,整体工作水平名列全省第一。

一、*年工作简要回顾

(一)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持续发展,后劲强盛。

*年,在党的*精神指导下,按照中央和省《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积极推进我市的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是文化馆、图书馆设施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一批区、县(市)文化馆、图书馆得到了新建、扩建和改建,文化设施的整体水平和功能的发挥有了一定的提高。经过不懈努力,市少儿图书馆新馆建设项目已列入2009年市政府为市民办实事之中;于洪区投入5,000万元建成近6,000平方米文化馆、图书馆设施和4万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已投入使用;投资1,500万元的铁西区文化馆新馆建设项目主体已完工,将于2009年上半年投入使用;总投资达6,500万元沈北新区文化中心建设项目建成并陆续投入使用;浑南新区投资2,700万元,新建的7,000平方米的文化中心大楼主体已全面完工;和平区图书馆的换建工程已完工并投入使用。此外,苏家屯、法库、新民等区、县(市)也已立项并着手设计新建文化馆和图书馆项目。

二是乡镇(街道)村(社区)文化设施日趋完善。全年新建和在建了一批乡镇综合文化站站舍,总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按照国家扩大内需的有关要求,计划设计新建和改建4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300个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全面完成,经政府采购为新建和改扩建的村文化活动室配备图书24万册,音响300套,使目前全市的1,534个行政村中有文化活动室的达1,132个,占总数的73.7%。

三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项目有了重大进展。投资182万元初步完成了市级支中心的建设任务,目前已开始投入使用;按照全省的工作部署,与市有关部门紧密配合初步完成了1,600多个基层服务点的设计和选点任务。

(二)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亮点频现。

年初,在组织和设计全市群众文化活动中,我们确立了“抓导向、抓特色、抓精品”的方针,积极探索群众文化活动的新方式、新方法。在全年的活动中基本形成了大型活动系列化、规范化,基层活动多样化、特色化。

1、第十届*大学生文化节创意新颖、精彩纷呈。

第十届*大学生文化节以“知识成就梦想,文化精彩人生”为主题。通过总结和回顾前九届大学生文化节的成功经验,以紧紧围绕“十届庆”为主要活动内容,努力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节开幕式是历届大学生文化节开幕式中编排最新颖、舞美最漂亮、节目最精彩的一届,得到国家、省、市有关领导和广大师生的广泛赞誉。从11月8日至11月22日,共进行了“青春之歌”校园歌曲创作表演赛、“盛京情愫”主题演讲比赛、“家乡新视角”大学生摄影大赛、“幽默与深邃”校园短剧小品比赛、“异域风情”*高校留学生才艺展示大赛等5项大型主体活动。在此期间,全市25所高等院校的35万师生参与了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共635项,在全市高等院校及大学生中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2、群众最喜爱的百项文化评选活动普及深入、影响广泛。

为提升我市社会文化活动的质量和水平,促进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繁荣文化事业,*年初,我们开展了第二届*市“群众最喜爱的百项文化活动”的评选活动,从市直有关部门及区、县(市)、开发区申报的1,881项群众文化活动中,确定了203项活动为候选项目。在《*日报》设专版,面向群众公开评选,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最终评出了“春满家园---百姓风采展示电视大赛”、“文化四进社区”、“欢乐进农家”等100项文化活动,为2007年度*市群众最喜爱的百项文化活动。不仅全面展示了我市社会文化活动的丰硕成果,同时也为创新全市群众文化活动载体、提高*城乡文化品位、提升市民的文化素质、促进我市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良好的推进作用。

3、大型文化活动的开展因势利导,特点突出。

一年来我们组织举办了全市性、区域性的大型文化活动185场,其中市级活动6场,区、县(市)级活动179场,起到了良好的导向、示范和带动作用。每年一届的“春满家园”百姓风采电视大赛已走进沈城的千家万户;*市图书馆的百年馆庆暨全国十五城市公共图书馆工作研讨会,在全国引起广泛影响;市少儿图书馆组织的*市中小学生与灾区同学心手相牵——“灾区小朋友让我对你说”书信征文活动,引起社会共鸣,有10余万名中小学生参加了征文活动;市朝鲜族文化馆广开渠道,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先后举办了“中韩美术、摄影艺术展”等四项活动;市还与部分区县(市)联合举办了“聚焦沈西工业走廊”*市工业题材摄影大赛,*市广场文化建设现场会,*市“欢乐进农家”农村文化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市首届戏曲票友大赛,*市首届“东城群众文艺创作”评选活动及奖颁奖晚会等。

同时,市、区、县(市)文化部门还积极组织各种文艺演出、民俗活动、图书报刊、电影放映等深入工厂、社区、部队、学校、乡村等基层,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服务活动。共组织文艺演出和民俗活动1,200余场,送图书报刊10万余册,放映电影近2万场。

此外,全市各区、县(市)、乡镇、街道、社区、村屯的基层文化活动蓬勃展开。据不完全统计,全年我市共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6,000多场、参与活动的群众达1,060万人次。

4、群众文化活动精品频出,硕果累累。

*年5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视察大东区莱茵河畔社区时,观看了大东区莱茵河畔社区老年合唱团的演唱后,给予了高度评价。该合唱团于9月10日至13日,代表*市参加了文化部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办的“永远的辉煌”——第十届中国老年合唱节比赛。经过四天的激烈角逐,勇夺第十届全国老年合唱节最高奖——“骏马金奖”。同时,根据李长春同志的提议,该合唱团将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2009年春节电视晚会演出。

在、中央文明办、文化部、中国文联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全国“四进社区”文艺展演中,铁西区启功二校的少儿舞蹈《仙鹤与女孩》以新颖的创意、完美的表现荣获金奖,同时也是辽宁省获得的唯一金奖。

在全国开展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选中,我市的新民市、皇姑区、和平区、铁西区、沈河区、苏家屯区、大东区、于洪区和大兴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占全省各地区获此殊荣的三分之一。

在“辽宁省第七届少数民族文艺调演”中,我市取得了8个金奖、5个银奖、1个铜奖的优异成绩,名列全省第一。其中,大型民族舞蹈《锡伯猎歌》在这次全省少数民族文艺调演中,荣获金奖,并填补了辽宁省没有大型锡伯族舞蹈的空白。

在辽宁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美术、书法、摄影展上,我市选送110幅作品中有51幅作品获奖,获得金奖10个、银奖16个、铜奖25个。获奖总数名列全省第一。

*年,我市群众文化活动共获得国际级奖10项、部级奖165项、省级奖211项。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普查工作科学有序,成绩斐然。

从2007年4月开始,我市组织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对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统一部署,上下协调,全面展开,有序推进”的指导思想和“深入调研、摸清底细;全面记录,突出重点;严格登记,合理分类;精心整理,图文并茂”的工作原则,共计出动普查人员4,269人次,普查范围涵盖了我市下辖的13个区、县(市)和两个开发区,覆盖率达90%。举办培训班30余期、座谈交流会219个,投入经费近50余万元。到目前为止已收获珍贵有价值的项目线索206条,门类齐全,涵盖了全部10大类别。普查征集实物1,768件,录音带18盒,录像及CD1277件,资料3,438份。其中“*四平街灯市”填补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空间”类别的空白;“何钧佑锡伯族民间故事(长篇)”得到有关专家初步认定,所具有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将会填补锡伯族发展史的空白。

根据普查成果,经过专家评审,各区、县(市)相继公布了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32项。在此基础上,组织专家进行汇总梳理、评审论证,经公示和联席会议审批,最后,市政府正式发文公布了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项,其中有8个项目被推荐参加第三批省级项目的评审。目前,我市已建立了57个项目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并有5个项目进入了部级保护名录,有5人被评为部级代表性传承人。

(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面启动,成果丰硕。

为全面完成农村电影的放映任务,年初我们及时召开了农村电影工作会议。市文化局与各区、县(市),开发区文化局(社发局)分别签订了农村电影工作目标责任状;市电影有限公司与各区、县(市)放映单位分别签订了农村电影放映合同书。同时,下发了《关于做好*年*市农村电影“2131工程”的通知》(沈文发〔*〕31号),要求各区、县(市),开发区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加强对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的管理力度。

各地加大了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的投入,除了按照市规定的场次补贴外,还投入资金购进了数字电影放映设备,使农村电影放映工作得到了快速有效的落实。如东陵区、于洪区、沈北新区、新民市等都投入大量资金购买了数字电影放映设备。目前,连同省发改委和省文化厅下发的24套数字电影放映机,全市共有43套数字电影放映机投入了农村电影的放映活动中。

经过各区、县(市)文化部门及广大电影放映人员的辛勤努力,超额完成了年初制订的*年度我市农村电影放映的任务。全年共完成19,526场,其中公益性放映19,166场次,比2007年增加了2,380场,完成了年计划的103.9%,其中数字化放映5,187场次。全年电影观众达402万人次,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好评和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年,苏家屯区十里河镇电影放映队、康平县东升放映队被省文化厅评为省农村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五)群众文化事业管理科学规范,绩效凸显。

长期的工作实践证明,科学规范的管理是群众文化事业发展和繁荣的关键。为此,今年我们着力从三个方面入手加强了对群众文化事业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以全国第二次文化馆评估定级为契机,全面提升群众事业管理水平。市、区(县、市)两级文化部门在迎检过程中,提升宣传力度,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加大投入,强化管理,科学规范,使全市两级文化馆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经省文化厅推荐,国家文化部评估验收,我市参评的14个文化馆全部达到国家三级以上标准。其中,10个文化馆获得全国一级文化馆称号,还有3个二级馆、1个三级馆,一级文化馆的数量名列全省第一。市群众艺术馆由于办馆标准规范,准备充分细致,受到文化部评估专家小组的一致好评,继续保持了国家一级馆的称号,出席了文化部召开的“全国文化馆工作会议”,并在会议上介绍了经验。

二是以绩效考核为动力,分层次、多渠道地推进基层群众文化事业快速发展。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实施绩效考核评估工作中,将文化事业建设纳入其中。根据全市的统一部署,按照文化工作的特点,我们因势利导的制订了具体考核的细则。绩效考核工作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级文化部门乘势而上,积极工作,使全市的群众文化事业建设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和平区图书新馆换建工程已完工并投入使用,还建设了全省首家自助图书馆,启动了区数字化社区图书分馆建设;

沈河区投入1,000多万元,打造集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图书阅览为一体的“文体活动中心”(文化站)10个,平均面积达到730平方米,67个社区活动室平均面积近300平方米;

铁西区公共图书馆基层图书流动站达到53个,建设工人村生活馆、博物馆等15万平方米的区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兴工九纬社区荣获等四部委命名的“全国文化先进社区”称号

大东区新建了22个高标准的“三位一体”(即物业、开发商、社区为一体)的社区活动阵地,平均面积200平方米以上,图书一万册以上;

皇姑区图书馆、少儿图书馆积极为全区的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服务,实施送书到家的等活动,受到他们的欢迎;

于洪区以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区为目标,加强大文化建设,被省文化厅、财政厅列为我市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唯一的示范单位,新建了2个高标准的乡镇综合文化站;

东陵区通过省文化厅检查验收,被命名为辽宁省文化先进区,积极承办省美术、书法、摄影大赛,全区文化工作跃上了新的台阶;

苏家屯区新建、改扩建乡镇文化中心4个,村文化活动室11个,为基础配置音响14套,图书1.4万册,基层文化设施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沈北新区投入200余万元为2个街道,11个社区(村)配置了图书和文体设施;

新民市利用当地文化资源,打造灯会文化,举办了“五彩缤纷”元宵灯会,盛况空前,新民大剧院落成,即将投入使用;

辽中县完成了近海绿洲公园等3个大型文化广场建设,新建了5个村文化活动室和19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

法库县的文学音乐创作不断普及深入,在*年“中国杯”歌曲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康平县四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基本完成,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省、市、县资金已全部到位;

浑南新区安排200万元资金为2个街道、11个社区(村)配置了图书和文体设备;

棋盘山开发区实施样板文化活动室建设工程,目前工程进展顺利。

三是采取了多渠道全方位的辅导和培训,为群众文化事业的有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年初以来,我们积极对应群众文化事业的新形势和群众对文化的新需求,对业务人员及业余文艺骨干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辅导和培训。6月下旬,对全市文化馆业务干部进行专业培训,包括基础理论、戏剧曲艺创作,舞蹈编排与音乐创作以及广场和舞台音响操控等方面,共计54课时。此外,全年市、区(县、市)两级文化部门还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种类型的培训和辅导活动100多次,共培训和辅导了各类业务干部和业余文艺骨干8,000多人次,受到了群众的普遍赞扬。

二、几点体会

*年,我们较圆满的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工作各项任务目标,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成果的取得,除了得到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外,在市文化局党政领导班子的直接指挥下,应对主客观上多变的形势,采取了一些新的思维理念和实施了一些新的工作模式,确保了各项工作全面、健康、有序的进行。回顾总结*年的群众文化工作,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体会之一:贴近民生、服务基层,始终是群众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党的*精神,实施民生工程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如何贴近民生工程,更好地、全面地为百姓提供高质量、多层次的文化服务是我们各级文化部门的责任和义务。一年来,我们以此为出发点,设计和实施我们的工作计划,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如积极争取财政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为300个村文化活动室配备了图书、音响和文体活动设备,使基层文化阵地服务功能得到较大提升;在深入基层调查了解群众文化需求的基础上,组织了全市的“文化四进社区”、“欢乐进农家”、戏曲票友大赛、市民评选百项最喜爱的社会文化活动等,使文化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更加贴近百姓的需要,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体会之二:适应新形势,适时调整思路,是准确把握和定位群众文化工作方法和重点的有效行为准则。今年上半年,由于受奥运安保、四川地震等因素的影响,根据有关指示和要求,由政府主导的大型群众活动暂停。根据这一新的情况,我们及时调整了原有的工作思路,采取了更加灵活的办法来具体组织实施。将原有的常规性集中的大型活动及时调整为小型多样的分散活动,采取了“三个面向”,即面向群众、面向基层、面向农村。提出了在奥运期间,为丰富城乡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狠抓全市民间自娱自乐活动者协会组织,广泛开展全市文化广场群众性自娱自乐活动。全市各级文化管理部门,为群众搭建了展示自我才能的“大舞台”,在这个“大舞台”,上,群众既是多才多艺的表演者,又是积极参与活动的欣赏者,极大地丰富了我市城乡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受到广大城乡群众的欢迎。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群众业余骨干队伍的培训辅导,开展了群众基础理论、戏曲创作、舞蹈编排、音乐创作、广场和舞台音响操控等方面的讲座和辅导。与此同时,我们在奥运会期间,将工作重点放在对基层工作的调研和指导上,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先后总结出基层单位发展文化广场的工作经验,写出了全市戏曲票友现状与发展调研报告,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现状调查报告等。

体会之三:整合资源,强化亮点,是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最佳组合方式。一年来,我们充分挖掘全市的文化资源,采取“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的双向机制,整合优势,突出亮点,把市里的活动普及到基层,把基层的优秀项目提升到市级活动,形成新的文化品牌。如我们与大东区联合主办了“东城文艺创作奖”评比活动,把区级文化活动上升为全市的文艺创作活动,即扩大了该项活动的影响面,提高了活动的质量,又填补了我市在群众文艺创作方面的空白;以和平区五环社区京剧活动为基础,组织了全市票友大赛,为全市戏迷票友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与铁西区联合举办了“聚焦沈西工业走廊”*市工业题材摄影大赛,有力地宣传了*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取得的辉煌成果。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随着基层文化设施的不断完善,如何加强对文化设施的使用管理,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的问题日趋突出,在这方面,我们还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奖惩措施;二是缺乏对我市群众文化区域性、特殊性深层次的研究和把握,造成全市精品品牌的活动项目和在全国有影响的工作不多见;三是基础性的建设还是薄弱环节,整体工作还缺乏有序化、现代化、规范化,在一定程度上还处于粗放式管理状态。

四、2009年工作计划要点

(一)面临的形势

2009年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党的*把文化建设纳入全党和全国战略性、全局性的重点工作,文化工作地位和作用明显提高;二是以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举措,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空间;三是时逢国庆六十周年大庆,将为群众文化活动搭建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

(二)指导思想

以党的*精神和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为指导,以文化工作的“三贴近”为原则,以“体现民生、立足繁荣、夯实基础、打造品牌”为工作方针,在构建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重点突出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全面实现我市群众文化事业的快速、有序发展。

(三)工作目标

围绕全市和全局的中心工作,全力实现“1234”工作目标,即:完善一个体系、狠抓两个重点、强化两个品牌、实施五大工程。

完善一个体系:即各项群众文化工作和活动的组织开展都要围绕构建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来进行,要通过我们的努力,使我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达到布局网络化、活动经常化、设施现代化、服务规范化、管理常态化。

狠抓两个重点:一要狠建设,使我市基层文化设施有明显改观,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奠定物质基础;二要狠抓活动,以全市性重大群众文化活动为引领,区域性特色品牌活动为标志,基层群众普及活动为基础,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强化三个品牌:一是“文化四进社区”活动——作为城市“文化惠民”方式,要充分体现多元性和现代化;二是“欢乐进农家”农村文化系列活动——作为农村“文化惠民”方式,要充分体现地域性和民间化;三是广场文化活动——作为城乡群众欣赏和参与最集中的文化场所,要充分体现参与性和特色化。要在普及深入的基础上,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所创新和提高,使之真正成为代表我市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较新形式和较高水平的常态文化品牌。

实施四大工程:

1、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一是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建设。经多方努力,该项目已作为市政府为全市办实事的内容之一,新的少儿图书馆面积计划1.35万平方米,将为全市102万少年儿童提供设施齐全、功能完备、优质服务的现代化图书馆。

二是各区、县(市)文图两馆建设。要在2-3年内新建的文化馆4个、图书馆、少儿图书馆11个。按照建设标准,15个新建馆总建筑面积达到76,000平方米。

三是乡镇文化中心(站)建设。目前,我市还有102个乡镇至今还没文化设施或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最低300平方米)。*年,根据国家发改委、文化部关于扩大内需建设乡镇文化中心的要求,新建或改建48个(2009年6月前完工);2009年计划将完成12个乡镇文化中心建设项目;其余38个乡镇文化中心建设项目,将列入2010年建设计划中。

四是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目前,在全市农村1,534个行政村中,建有文化活动室达1,132个,总建筑面积7.7万平方米。还有402个行政村没有文化活动室,我们将按照每个活动室150平方米标准要求,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用两年的时间为这些行政村建设文化活动室。

到2010年底,使我市基础文化设施建设达到:每个区、县(市)都有达到国家要求的文化馆、图书馆,乡乡建有标准的综合性的文化站,村村有文化活动室。

2、公共文化服务载体与手段现代化建设工程

一是提前完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全市城乡的“全覆盖”。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级支中心功能的发挥,配合有关部门完成基层网点的确立和完善。

二是推进农村电影放映数字化进程。2009年将在完成年度农村电影放映任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普及数字化放映设备,让更多的农民朋友及时地看到更多、更新的高质量影片。

三是加强公共图书馆服务的自动化、规范化管理。在全市推广和总结和平区图书馆数字化试点经验,启动数字化社区图书分馆的建设进程;同时做好文化部第四次对图书馆的评估定级的迎检工作。认真做好评估前的准备和自评工作,确保市图书馆和五个城区达到国家一级图书馆的标准,争取有条件的郊区、县图书馆进入一级馆的行列。

3、文化惠民工程

在市财政和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主要争取四项文化惠民举措。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免费培训辅导群众文艺骨干一万名;二是免费为农民放映电影一万场;三是为全市新建行政村文化活动室配置文化娱乐设备;四是继续组织开展好送文化下乡、下基层活动,并形成长效机制;五是更加广泛的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确保全年各项文化活动和演出超过两万场,观众达一千万人次。

4、特色文化基地建设和“品牌”培育工程

在继续组织开展节庆文化活动、“文化四进社区”活动、“欢乐进农家”农村系列文化活动、文化广场活动、企业文化活动等全市性常态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上,重点利用我市现有的9个部级基地、12个省级基地和个60市级基地,挖掘、培育和组织开展丰富多采、形式多样的特色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地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成果展示。通过一至两年的培育,使全市每个乡镇、街道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活动形式,一半以上的乡镇街道成为市级以上的特色文化活动基地,每个区、县(市)都要成为省以上特色文化活动基地和具有一项部级的优秀文化活动品牌。

下大力气抓好群众文化活动精品的的培育和创作活动,全方位的开展评比和奖励工作,打造和推出更多的群众文化精品,为迎接2010年文化部“群星奖”的评比奠定基础。

此外,还要继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保持和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全省的领先态势。在做好资源普查和项目挖掘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传承人保护和活性传承工作;积极申报省级和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确保2—3个项目进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推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五、保障措施

为全面完成2009年的工作任务,应采取和完善以下几项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科学性、规范化的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大型群众文化活动项目管理机制。其中包括活动(工作)项目的确立,承办活动(工作)项目的申请、批准活动(工作)项目的要求标准、具体实施、事后评估、奖惩等基本内容,活动经费由市前划拨改为事后奖励或划拨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二是建立市、区(县、市)联动运行机制。其中包括承办市级大型活动区县的理由、经费的来源,活动方式、规模、程序,双方的责任、任务分配等。

三是建立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和使用管理奖惩机制。其中包括文化设施建设的标准、规模,资金的划拨、使用,设施建成后的人员配备、开放时间、功能利用、奖惩等。

四是建立和完善区、县(市)文化部门的绩效考评机制。其中包括考评内容、方式、时间、标准、奖惩等。

(二)加强人才培养,强化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对区、县(市)、局属有关单位主要领导、主管领导的培训、不断提升文化队伍综合素质、工作能力、管理水平。

二是加强对业务干部队伍的管理,采取多种方式,培养群众文化方面的行家里手、高端人才,完善职称评定晋升的相关办法,业务考核、评比奖惩制度。

三是加强对群众文化骨干队伍的辅导,发挥协会、社团的组织、示范、引领作用。

(三)建立完善奖励激励政策。

一是对品牌活动的扶持政策;二是对精品节目、作品的奖励政策;三是对创新或有重大影响工作的奖励政策;四是对特色文化基地建设的扶持政策;五是对优秀协会、社团的奖励政策。

*年我市的群众文化工作,以党的*精神为指导,坚持“三贴近”原则,树立“以人为本”服务理念,以构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重点,以“立足基层、完善服务、打造品牌、协调发展”为工作方针,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经过全市各级文化部门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全面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群众文化事业建设整体呈现新的繁荣,登上新的台阶。同时,在全省创造了“五个第一”的佳绩:

在国家第二次对文化馆(艺术馆)评估工作中,受到文化部、省文化厅检查组的充分肯定,全市有10个文化馆(艺术馆)被命名国家一级馆,其数量和水平都名列全省第一;

在“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评选活动中,我市新民等9个区、县、乡名列其中,名列全省第一;

在参加全国老年合唱节比赛和全国四进社区文艺展演活动中,两个项目双双荣获金奖,成为全省的唯一;

在辽宁省第七届少数民族文艺调演和辽宁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美术、书法、摄影展中共取得18金、21银、36铜的优异成绩,金牌和奖牌名列全省第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项目的保护工作成绩斐然,受到了国家、省有关部门领导及专家的普遍好评,整体工作水平名列全省第一。

一、*年工作简要回顾

(一)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持续发展,后劲强盛。

*年,在党的*精神指导下,按照中央和省《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积极推进我市的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是文化馆、图书馆设施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一批区、县(市)文化馆、图书馆得到了新建、扩建和改建,文化设施的整体水平和功能的发挥有了一定的提高。经过不懈努力,市少儿图书馆新馆建设项目已列入2009年市政府为市民办实事之中;于洪区投入5,000万元建成近6,000平方米文化馆、图书馆设施和4万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已投入使用;投资1,500万元的铁西区文化馆新馆建设项目主体已完工,将于2009年上半年投入使用;总投资达6,500万元沈北新区文化中心建设项目建成并陆续投入使用;浑南新区投资2,700万元,新建的7,000平方米的文化中心大楼主体已全面完工;和平区图书馆的换建工程已完工并投入使用。此外,苏家屯、法库、新民等区、县(市)也已立项并着手设计新建文化馆和图书馆项目。

二是乡镇(街道)村(社区)文化设施日趋完善。全年新建和在建了一批乡镇综合文化站站舍,总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按照国家扩大内需的有关要求,计划设计新建和改建4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300个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全面完成,经政府采购为新建和改扩建的村文化活动室配备图书24万册,音响300套,使目前全市的1,534个行政村中有文化活动室的达1,132个,占总数的73.7%。

三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项目有了重大进展。投资182万元初步完成了市级支中心的建设任务,目前已开始投入使用;按照全省的工作部署,与市有关部门紧密配合初步完成了1,600多个基层服务点的设计和选点任务。

(二)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亮点频现。

年初,在组织和设计全市群众文化活动中,我们确立了“抓导向、抓特色、抓精品”的方针,积极探索群众文化活动的新方式、新方法。在全年的活动中基本形成了大型活动系列化、规范化,基层活动多样化、特色化。

1、第十届*大学生文化节创意新颖、精彩纷呈。

第十届*大学生文化节以“知识成就梦想,文化精彩人生”为主题。通过总结和回顾前九届大学生文化节的成功经验,以紧紧围绕“十届庆”为主要活动内容,努力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节开幕式是历届大学生文化节开幕式中编排最新颖、舞美最漂亮、节目最精彩的一届,得到国家、省、市有关领导和广大师生的广泛赞誉。从11月8日至11月22日,共进行了“青春之歌”校园歌曲创作表演赛、“盛京情愫”主题演讲比赛、“家乡新视角”大学生摄影大赛、“幽默与深邃”校园短剧小品比赛、“异域风情”*高校留学生才艺展示大赛等5项大型主体活动。在此期间,全市25所高等院校的35万师生参与了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共635项,在全市高等院校及大学生中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2、群众最喜爱的百项文化评选活动普及深入、影响广泛。

为提升我市社会文化活动的质量和水平,促进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繁荣文化事业,*年初,我们开展了第二届*市“群众最喜爱的百项文化活动”的评选活动,从市直有关部门及区、县(市)、开发区申报的1,881项群众文化活动中,确定了203项活动为候选项目。在《*日报》设专版,面向群众公开评选,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最终评出了“春满家园---百姓风采展示电视大赛”、“文化四进社区”、“欢乐进农家”等100项文化活动,为2007年度*市群众最喜爱的百项文化活动。不仅全面展示了我市社会文化活动的丰硕成果,同时也为创新全市群众文化活动载体、提高*城乡文化品位、提升市民的文化素质、促进我市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良好的推进作用。

3、大型文化活动的开展因势利导,特点突出。

一年来我们组织举办了全市性、区域性的大型文化活动185场,其中市级活动6场,区、县(市)级活动179场,起到了良好的导向、示范和带动作用。每年一届的“春满家园”百姓风采电视大赛已走进沈城的千家万户;*市图书馆的百年馆庆暨全国十五城市公共图书馆工作研讨会,在全国引起广泛影响;市少儿图书馆组织的*市中小学生与灾区同学心手相牵——“灾区小朋友让我对你说”书信征文活动,引起社会共鸣,有10余万名中小学生参加了征文活动;市朝鲜族文化馆广开渠道,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先后举办了“中韩美术、摄影艺术展”等四项活动;市还与部分区县(市)联合举办了“聚焦沈西工业走廊”*市工业题材摄影大赛,*市广场文化建设现场会,*市“欢乐进农家”农村文化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市首届戏曲票友大赛,*市首届“东城群众文艺创作”评选活动及奖颁奖晚会等。

同时,市、区、县(市)文化部门还积极组织各种文艺演出、民俗活动、图书报刊、电影放映等深入工厂、社区、部队、学校、乡村等基层,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服务活动。共组织文艺演出和民俗活动1,200余场,送图书报刊10万余册,放映电影近2万场。

此外,全市各区、县(市)、乡镇、街道、社区、村屯的基层文化活动蓬勃展开。据不完全统计,全年我市共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6,000多场、参与活动的群众达1,060万人次。

4、群众文化活动精品频出,硕果累累。

*年5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视察大东区莱茵河畔社区时,观看了大东区莱茵河畔社区老年合唱团的演唱后,给予了高度评价。该合唱团于9月10日至13日,代表*市参加了文化部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办的“永远的辉煌”——第十届中国老年合唱节比赛。经过四天的激烈角逐,勇夺第十届全国老年合唱节最高奖——“骏马金奖”。同时,根据李长春同志的提议,该合唱团将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2009年春节电视晚会演出。

在、中央文明办、文化部、中国文联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全国“四进社区”文艺展演中,铁西区启功二校的少儿舞蹈《仙鹤与女孩》以新颖的创意、完美的表现荣获金奖,同时也是辽宁省获得的唯一金奖。

在全国开展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选中,我市的新民市、皇姑区、和平区、铁西区、沈河区、苏家屯区、大东区、于洪区和大兴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占全省各地区获此殊荣的三分之一。

在“辽宁省第七届少数民族文艺调演”中,我市取得了8个金奖、5个银奖、1个铜奖的优异成绩,名列全省第一。其中,大型民族舞蹈《锡伯猎歌》在这次全省少数民族文艺调演中,荣获金奖,并填补了辽宁省没有大型锡伯族舞蹈的空白。

在辽宁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美术、书法、摄影展上,我市选送110幅作品中有51幅作品获奖,获得金奖10个、银奖16个、铜奖25个。获奖总数名列全省第一。

*年,我市群众文化活动共获得国际级奖10项、部级奖165项、省级奖211项。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普查工作科学有序,成绩斐然。

从2007年4月开始,我市组织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对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统一部署,上下协调,全面展开,有序推进”的指导思想和“深入调研、摸清底细;全面记录,突出重点;严格登记,合理分类;精心整理,图文并茂”的工作原则,共计出动普查人员4,269人次,普查范围涵盖了我市下辖的13个区、县(市)和两个开发区,覆盖率达90%。举办培训班30余期、座谈交流会219个,投入经费近50余万元。到目前为止已收获珍贵有价值的项目线索206条,门类齐全,涵盖了全部10大类别。普查征集实物1,768件,录音带18盒,录像及CD1277件,资料3,438份。其中“*四平街灯市”填补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空间”类别的空白;“何钧佑锡伯族民间故事(长篇)”得到有关专家初步认定,所具有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将会填补锡伯族发展史的空白。

根据普查成果,经过专家评审,各区、县(市)相继公布了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32项。在此基础上,组织专家进行汇总梳理、评审论证,经公示和联席会议审批,最后,市政府正式发文公布了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项,其中有8个项目被推荐参加第三批省级项目的评审。目前,我市已建立了57个项目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并有5个项目进入了部级保护名录,有5人被评为部级代表性传承人。

(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面启动,成果丰硕。

为全面完成农村电影的放映任务,年初我们及时召开了农村电影工作会议。市文化局与各区、县(市),开发区文化局(社发局)分别签订了农村电影工作目标责任状;市电影有限公司与各区、县(市)放映单位分别签订了农村电影放映合同书。同时,下发了《关于做好*年*市农村电影“2131工程”的通知》(沈文发〔*〕31号),要求各区、县(市),开发区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加强对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的管理力度。

各地加大了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的投入,除了按照市规定的场次补贴外,还投入资金购进了数字电影放映设备,使农村电影放映工作得到了快速有效的落实。如东陵区、于洪区、沈北新区、新民市等都投入大量资金购买了数字电影放映设备。目前,连同省发改委和省文化厅下发的24套数字电影放映机,全市共有43套数字电影放映机投入了农村电影的放映活动中。

经过各区、县(市)文化部门及广大电影放映人员的辛勤努力,超额完成了年初制订的*年度我市农村电影放映的任务。全年共完成19,526场,其中公益性放映19,166场次,比2007年增加了2,380场,完成了年计划的103.9%,其中数字化放映5,187场次。全年电影观众达402万人次,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好评和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年,苏家屯区十里河镇电影放映队、康平县东升放映队被省文化厅评为省农村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五)群众文化事业管理科学规范,绩效凸显。

长期的工作实践证明,科学规范的管理是群众文化事业发展和繁荣的关键。为此,今年我们着力从三个方面入手加强了对群众文化事业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以全国第二次文化馆评估定级为契机,全面提升群众事业管理水平。市、区(县、市)两级文化部门在迎检过程中,提升宣传力度,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加大投入,强化管理,科学规范,使全市两级文化馆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经省文化厅推荐,国家文化部评估验收,我市参评的14个文化馆全部达到国家三级以上标准。其中,10个文化馆获得全国一级文化馆称号,还有3个二级馆、1个三级馆,一级文化馆的数量名列全省第一。市群众艺术馆由于办馆标准规范,准备充分细致,受到文化部评估专家小组的一致好评,继续保持了国家一级馆的称号,出席了文化部召开的“全国文化馆工作会议”,并在会议上介绍了经验。

二是以绩效考核为动力,分层次、多渠道地推进基层群众文化事业快速发展。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实施绩效考核评估工作中,将文化事业建设纳入其中。根据全市的统一部署,按照文化工作的特点,我们因势利导的制订了具体考核的细则。绩效考核工作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级文化部门乘势而上,积极工作,使全市的群众文化事业建设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和平区图书新馆换建工程已完工并投入使用,还建设了全省首家自助图书馆,启动了区数字化社区图书分馆建设;

沈河区投入1,000多万元,打造集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图书阅览为一体的“文体活动中心”(文化站)10个,平均面积达到730平方米,67个社区活动室平均面积近300平方米;

铁西区公共图书馆基层图书流动站达到53个,建设工人村生活馆、博物馆等15万平方米的区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兴工九纬社区荣获等四部委命名的“全国文化先进社区”称号

大东区新建了22个高标准的“三位一体”(即物业、开发商、社区为一体)的社区活动阵地,平均面积200平方米以上,图书一万册以上;

皇姑区图书馆、少儿图书馆积极为全区的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服务,实施送书到家的等活动,受到他们的欢迎;

于洪区以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区为目标,加强大文化建设,被省文化厅、财政厅列为我市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唯一的示范单位,新建了2个高标准的乡镇综合文化站;

东陵区通过省文化厅检查验收,被命名为辽宁省文化先进区,积极承办省美术、书法、摄影大赛,全区文化工作跃上了新的台阶;

苏家屯区新建、改扩建乡镇文化中心4个,村文化活动室11个,为基础配置音响14套,图书1.4万册,基层文化设施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沈北新区投入200余万元为2个街道,11个社区(村)配置了图书和文体设施;

新民市利用当地文化资源,打造灯会文化,举办了“五彩缤纷”元宵灯会,盛况空前,新民大剧院落成,即将投入使用;

辽中县完成了近海绿洲公园等3个大型文化广场建设,新建了5个村文化活动室和19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

法库县的文学音乐创作不断普及深入,在*年“中国杯”歌曲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康平县四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基本完成,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省、市、县资金已全部到位;

浑南新区安排200万元资金为2个街道、11个社区(村)配置了图书和文体设备;

棋盘山开发区实施样板文化活动室建设工程,目前工程进展顺利。

三是采取了多渠道全方位的辅导和培训,为群众文化事业的有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年初以来,我们积极对应群众文化事业的新形势和群众对文化的新需求,对业务人员及业余文艺骨干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辅导和培训。6月下旬,对全市文化馆业务干部进行专业培训,包括基础理论、戏剧曲艺创作,舞蹈编排与音乐创作以及广场和舞台音响操控等方面,共计54课时。此外,全年市、区(县、市)两级文化部门还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种类型的培训和辅导活动100多次,共培训和辅导了各类业务干部和业余文艺骨干8,000多人次,受到了群众的普遍赞扬。

二、几点体会

*年,我们较圆满的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工作各项任务目标,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成果的取得,除了得到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外,在市文化局党政领导班子的直接指挥下,应对主客观上多变的形势,采取了一些新的思维理念和实施了一些新的工作模式,确保了各项工作全面、健康、有序的进行。回顾总结*年的群众文化工作,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体会之一:贴近民生、服务基层,始终是群众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党的*精神,实施民生工程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如何贴近民生工程,更好地、全面地为百姓提供高质量、多层次的文化服务是我们各级文化部门的责任和义务。一年来,我们以此为出发点,设计和实施我们的工作计划,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如积极争取财政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为300个村文化活动室配备了图书、音响和文体活动设备,使基层文化阵地服务功能得到较大提升;在深入基层调查了解群众文化需求的基础上,组织了全市的“文化四进社区”、“欢乐进农家”、戏曲票友大赛、市民评选百项最喜爱的社会文化活动等,使文化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更加贴近百姓的需要,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体会之二:适应新形势,适时调整思路,是准确把握和定位群众文化工作方法和重点的有效行为准则。今年上半年,由于受奥运安保、四川地震等因素的影响,根据有关指示和要求,由政府主导的大型群众活动暂停。根据这一新的情况,我们及时调整了原有的工作思路,采取了更加灵活的办法来具体组织实施。将原有的常规性集中的大型活动及时调整为小型多样的分散活动,采取了“三个面向”,即面向群众、面向基层、面向农村。提出了在奥运期间,为丰富城乡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狠抓全市民间自娱自乐活动者协会组织,广泛开展全市文化广场群众性自娱自乐活动。全市各级文化管理部门,为群众搭建了展示自我才能的“大舞台”,在这个“大舞台”,上,群众既是多才多艺的表演者,又是积极参与活动的欣赏者,极大地丰富了我市城乡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受到广大城乡群众的欢迎。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群众业余骨干队伍的培训辅导,开展了群众基础理论、戏曲创作、舞蹈编排、音乐创作、广场和舞台音响操控等方面的讲座和辅导。与此同时,我们在奥运会期间,将工作重点放在对基层工作的调研和指导上,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先后总结出基层单位发展文化广场的工作经验,写出了全市戏曲票友现状与发展调研报告,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现状调查报告等。

体会之三:整合资源,强化亮点,是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最佳组合方式。一年来,我们充分挖掘全市的文化资源,采取“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的双向机制,整合优势,突出亮点,把市里的活动普及到基层,把基层的优秀项目提升到市级活动,形成新的文化品牌。如我们与大东区联合主办了“东城文艺创作奖”评比活动,把区级文化活动上升为全市的文艺创作活动,即扩大了该项活动的影响面,提高了活动的质量,又填补了我市在群众文艺创作方面的空白;以和平区五环社区京剧活动为基础,组织了全市票友大赛,为全市戏迷票友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与铁西区联合举办了“聚焦沈西工业走廊”*市工业题材摄影大赛,有力地宣传了*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取得的辉煌成果。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随着基层文化设施的不断完善,如何加强对文化设施的使用管理,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的问题日趋突出,在这方面,我们还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奖惩措施;二是缺乏对我市群众文化区域性、特殊性深层次的研究和把握,造成全市精品品牌的活动项目和在全国有影响的工作不多见;三是基础性的建设还是薄弱环节,整体工作还缺乏有序化、现代化、规范化,在一定程度上还处于粗放式管理状态。

四、2009年工作计划要点

(一)面临的形势

2009年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党的*把文化建设纳入全党和全国战略性、全局性的重点工作,文化工作地位和作用明显提高;二是以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举措,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空间;三是时逢国庆六十周年大庆,将为群众文化活动搭建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

(二)指导思想

以党的*精神和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为指导,以文化工作的“三贴近”为原则,以“体现民生、立足繁荣、夯实基础、打造品牌”为工作方针,在构建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重点突出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全面实现我市群众文化事业的快速、有序发展。

(三)工作目标

围绕全市和全局的中心工作,全力实现“1234”工作目标,即:完善一个体系、狠抓两个重点、强化两个品牌、实施五大工程。

完善一个体系:即各项群众文化工作和活动的组织开展都要围绕构建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来进行,要通过我们的努力,使我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达到布局网络化、活动经常化、设施现代化、服务规范化、管理常态化。

狠抓两个重点:一要狠建设,使我市基层文化设施有明显改观,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奠定物质基础;二要狠抓活动,以全市性重大群众文化活动为引领,区域性特色品牌活动为标志,基层群众普及活动为基础,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强化三个品牌:一是“文化四进社区”活动——作为城市“文化惠民”方式,要充分体现多元性和现代化;二是“欢乐进农家”农村文化系列活动——作为农村“文化惠民”方式,要充分体现地域性和民间化;三是广场文化活动——作为城乡群众欣赏和参与最集中的文化场所,要充分体现参与性和特色化。要在普及深入的基础上,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所创新和提高,使之真正成为代表我市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较新形式和较高水平的常态文化品牌。

实施四大工程:

1、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一是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建设。经多方努力,该项目已作为市政府为全市办实事的内容之一,新的少儿图书馆面积计划1.35万平方米,将为全市102万少年儿童提供设施齐全、功能完备、优质服务的现代化图书馆。

二是各区、县(市)文图两馆建设。要在2-3年内新建的文化馆4个、图书馆、少儿图书馆11个。按照建设标准,15个新建馆总建筑面积达到76,000平方米。

三是乡镇文化中心(站)建设。目前,我市还有102个乡镇至今还没文化设施或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最低300平方米)。*年,根据国家发改委、文化部关于扩大内需建设乡镇文化中心的要求,新建或改建48个(2009年6月前完工);2009年计划将完成12个乡镇文化中心建设项目;其余38个乡镇文化中心建设项目,将列入2010年建设计划中。

四是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目前,在全市农村1,534个行政村中,建有文化活动室达1,132个,总建筑面积7.7万平方米。还有402个行政村没有文化活动室,我们将按照每个活动室150平方米标准要求,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用两年的时间为这些行政村建设文化活动室。

到2010年底,使我市基础文化设施建设达到:每个区、县(市)都有达到国家要求的文化馆、图书馆,乡乡建有标准的综合性的文化站,村村有文化活动室。

2、公共文化服务载体与手段现代化建设工程

一是提前完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全市城乡的“全覆盖”。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级支中心功能的发挥,配合有关部门完成基层网点的确立和完善。

二是推进农村电影放映数字化进程。2009年将在完成年度农村电影放映任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普及数字化放映设备,让更多的农民朋友及时地看到更多、更新的高质量影片。

三是加强公共图书馆服务的自动化、规范化管理。在全市推广和总结和平区图书馆数字化试点经验,启动数字化社区图书分馆的建设进程;同时做好文化部第四次对图书馆的评估定级的迎检工作。认真做好评估前的准备和自评工作,确保市图书馆和五个城区达到国家一级图书馆的标准,争取有条件的郊区、县图书馆进入一级馆的行列。

3、文化惠民工程

在市财政和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主要争取四项文化惠民举措。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免费培训辅导群众文艺骨干一万名;二是免费为农民放映电影一万场;三是为全市新建行政村文化活动室配置文化娱乐设备;四是继续组织开展好送文化下乡、下基层活动,并形成长效机制;五是更加广泛的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确保全年各项文化活动和演出超过两万场,观众达一千万人次。

4、特色文化基地建设和“品牌”培育工程

在继续组织开展节庆文化活动、“文化四进社区”活动、“欢乐进农家”农村系列文化活动、文化广场活动、企业文化活动等全市性常态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上,重点利用我市现有的9个部级基地、12个省级基地和个60市级基地,挖掘、培育和组织开展丰富多采、形式多样的特色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地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成果展示。通过一至两年的培育,使全市每个乡镇、街道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活动形式,一半以上的乡镇街道成为市级以上的特色文化活动基地,每个区、县(市)都要成为省以上特色文化活动基地和具有一项部级的优秀文化活动品牌。

下大力气抓好群众文化活动精品的的培育和创作活动,全方位的开展评比和奖励工作,打造和推出更多的群众文化精品,为迎接2010年文化部“群星奖”的评比奠定基础。

此外,还要继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保持和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全省的领先态势。在做好资源普查和项目挖掘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传承人保护和活性传承工作;积极申报省级和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确保2—3个项目进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推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五、保障措施

为全面完成2009年的工作任务,应采取和完善以下几项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科学性、规范化的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大型群众文化活动项目管理机制。其中包括活动(工作)项目的确立,承办活动(工作)项目的申请、批准活动(工作)项目的要求标准、具体实施、事后评估、奖惩等基本内容,活动经费由市前划拨改为事后奖励或划拨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二是建立市、区(县、市)联动运行机制。其中包括承办市级大型活动区县的理由、经费的来源,活动方式、规模、程序,双方的责任、任务分配等。

三是建立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和使用管理奖惩机制。其中包括文化设施建设的标准、规模,资金的划拨、使用,设施建成后的人员配备、开放时间、功能利用、奖惩等。

四是建立和完善区、县(市)文化部门的绩效考评机制。其中包括考评内容、方式、时间、标准、奖惩等。

(二)加强人才培养,强化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对区、县(市)、局属有关单位主要领导、主管领导的培训、不断提升文化队伍综合素质、工作能力、管理水平。

二是加强对业务干部队伍的管理,采取多种方式,培养群众文化方面的行家里手、高端人才,完善职称评定晋升的相关办法,业务考核、评比奖惩制度。

三是加强对群众文化骨干队伍的辅导,发挥协会、社团的组织、示范、引领作用。

群众文化工作计划第2篇

一、宣传我县惠民工程的丰硕成果

为了满足基层老百姓对文化的需求,计划于2016年上半年分三门类(舞蹈、戏曲、歌曲)九场次(九个乡镇)送文化下乡。具体计划戏曲类送灯明寺、于桥、秦村;歌曲类送霞口、连镇、大单;舞蹈类送龙王李、找王、城关镇。

二 、举办东光县第三届书法国画艺术公益讲座

我们计划于2016年4月中旬举办第三届书画公益讲座,此活动现正在筹备中;

三 、举办县市戏曲联谊活动

2016年5、6月,我馆组织戏迷朋友们于周边县市举行联议活动。

四、积极响应河北省文化厅市群艺馆的号召,开展群众艺术活动,积极培养群众的艺术文化生活。2015年邀请戏曲名家举办的第一期戏曲知识培训活动,为我县的广大戏迷朋友提供了学习、提高的机会;极大的鼓舞了戏迷们积极性,为我县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计划于2016年7、8月举行第二期戏曲知识培训活动。

五、举办东光县第二节届摄影艺术展

我县现有大批摄影爱好者,有在周边省市很有影响的摄影协会,协会会员们很多作品获得省市级奖项。摄影,以其直观影像作品宣扬真善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为了让我县群众获得这种影像美的文化享受,提高欣赏水平,文化馆计划与2016年9--10月份摄影展。

六、积极开展农村文艺辅导基地创建活动

2016年10月,下乡辅导基层文化,帮助农村建立起自己的文娱队伍,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七 、 组织好我县各大节日庆典活动。

群众文化工作计划第3篇

关键词:计划生育;基层群众教育;人口社会学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旋律。任何一个国家、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都离不开有效的社会管理。计划生育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一环。如何加强基层群众教育,实现计划生育管理创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中提出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一是要大力加强计划生育管理理念教育,转变计划生育工作者的工作理念;二是要大力加强生育观念教育,构建人民群众的生育文化认同感;三是要大力加强生殖健康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殖健康意识。

一、基层群众教育与计划生育管理创新的内在统一性

1、基层群众教育是计划生育管理创新的内在要求

计划生育管理创新,是我国人口现状变化和人口政策目标变化的客观要求。我国人口现状的变化和人口政策目标的改变,使我国计划生育管理格局呈现出新特点、计划生育管理理念呈现出新变化、计划生育管理对象有了新需求。上述我国计划生育管理方面的变化,必然要求对其进行理论上的解读、信息上的更新和观念上的传递,而这一切都依赖于基层群众教育的发展,因而,计划生育管理创新内在地要求基层群众教育发展。具体而言,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来理解。其一,计划生育管理格局的新特点,客观要求上发展基层群众教育。“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为内容的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打破了传统单纯依靠计划生育行政管理系统来推动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格局,呈现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新格局。新格局的构建和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生殖健康知识和计划生育管理知识向传统计划生育行政机构之外的其他社会力量包括其他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人民群众个人等传播,这就内在地要求基层群众教育参与到生殖健康知识和计划生育管理知识的传播过程中。其二,计划生育管理理念的新变化,客观要求上发展基层群众教育。计划生育管理格局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计划生育管理理念的新变化,以人为本、民主化、法制化和人性化代替了传统的强调国家意志和集体理性、简单、粗放甚至粗暴的方式,计划生育管理部门、社会协同力量不会自动地形成以人为本、民主化、法制化和人性化的理念和方式,客观上同样需要发展基层群众教育来实现。其三,计划生育管理对象的新需求,客观要求上发展基层群众教育。创新计划生育管理,根本是保障群众利益。一方面,计划生育行为的主体以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为重,为国家和社会保持稳定的低生育水平做出了贡献,他们的利益需求随着年龄增长在变化;另一方面,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和计划生育政策长期的潜移默化作用,当前许多生育行为主体的生育观念正在改变,对优生优育、生殖健康服务等相关需求与日俱增。如何协调生育主体间不同的需求,不仅需要建立相关的利益导向和利益调节机制,更需要从观念上、精神层面开展相关的教育和咨询服务,而这在客观上也要求发展基层群众教育,通过对生育行为主体的正确引导,更好地实现国家意志、集体利益和个体意志、个人利益的和谐共存。

2、计划生育管理创新是基层群众教育的重要使命

作为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计划生育管理创新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思想的指导下,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其中基层群众教育是多种社会力量中的一支。基层群众教育要满足社区成员的各种教育需求,培养和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发展,从而协调教育发展与社区发展。计划生育管理说到底就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改变传统的计划生育管理模式,推动计划生育管理创新,是基层群众教育在服务社区发展和人民群众方面重要使命之一。具体而言,可以从如下三方面来理解。其一,实现计划生育管理创新是基层群众教育的目标之一。基层群众教育的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和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和满足社区成员的教育需求。就计划生育管理创新而言,只有提高社区成员的生育文明素质,才能更好地改变传统的生育观念和对现有社会生育规范形成正确的评价,从而引导社区成员形成合理地生育文化认同。其二,实现计划生育管理创新是基层群众教育的内容之一。实现和谐社区、促进社区发展,必然要求社区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合的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这就要求基层群众教育要将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创新的理念和知识作为基层群众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易于接受的、形式多样的教育手段,对人民群众开展教育,从而构成了基层群众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三,实现计划生育管理创新是基层群众教育的功能之一。基层群众教育在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第二,一个强大的社区是医治各种社会疾病的基础;第三,良好的基层群众教育能够加强社区建设;第四,通过基层群众教育才能使社会持续发展。因为社区精神、基层群众教育、社区管理是一个良好的、强有力的社区内部的三种强大力量,其中基层群众教育又是获得发展的关键。”一方面,基层群众教育通过传承和创新计划生育管理的理念和文化内涵,来推动人民群众生育观念的变化,从而推动计划生育管理的创新;另一方面,基层群众教育有助于充分利用社区内的各种教育资源,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和培训,使人民群众获得一定的生殖健康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为计划生育管理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以实现计划生育管理创新为目标,大力加强基层群众教育

1、大力加强计划生育管理理念教育,转变计划生育工作者的工作理念

长期以来,我们的计划生育工作较多考虑的是贯彻国家意志和集体理性要求,而较少考虑为生育者的个体需要提供服务;在工作方式上,更多注重的是对人口生育状况的调控管理,而较少关注生育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这些都与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不符,也与以人为本的人口管理理念不符。尤其是社区计划生育管理工作者,作为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与个体生育成员的沟通中介、作为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直接执行者和基层社区计划生育管理的直接执行人,如果计划生育管理理念仍然止步不前,必定会对新形势下计划生育管理目标的实现产生不利影响,从而阻碍计划生育管理创新。因此,要通过基层群众教育的方式,深入贯彻学习科学发展观和认真领会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教育和引导社区计划生育工作者从以往计划生育管理模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顺利完成自身计划生育管理理念的转变。以往计划生育管理模式虽在中国的人口转变中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此种推动依然属于外部环境因索即社会政策因索的推动,在缺少内生性力量即群众这一生育主体完全自觉自愿的思想行为的情况下,可以说这类转变并不彻底。管理就是服务,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才能搞好管理,这就要求社区计划生育管理工作者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计划生育管理理念。社区计划生育工作者树立以人为本的计划生育管理理念,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以“群众第一、基层第一、弱势群体第一”三个第一的理念引领计生工作、推进计生管理。“群众第一”,就是坚持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把群众满意与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基层第一”,就是深入一线倾听广大群众的呼声,进一步密切与群众的关系,构建和谐计生新局面;“弱势群体第一”,就是将困难计划生育家庭等弱势群体成员视为兄弟姐妹,用心关注、倾力帮助,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帮助他们及早摆脱困境,让他们享受更多的发展成果。

2、大力加强生育观念教育,构建人民群众的生育文化认同感

计划生育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促使人们从“被动”转向“自为”,自觉调整自己的生育行为,将社会发展需要和整体利益的实现作为自身选择与行为的准则,而这种境界是不可能自动实现的,需要社区进行生育观念和生育规范教育,促进人民群众生育文化认同的建立。

生育行为在很多情况下代表着人口个体的利益,反映其个体理性要求,当个体目标取向与集体目标取向暂时不一致时,如何做出科学合理的体制安排,正确有效地引导个体生育行为,使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相协调,这是一个需要在基层群众教育中不断探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生育行为属于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有内涵非常丰富的“多子多福”、“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婚育理念,它们是被老百姓世代相传、广为接受的重要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并被赋予了浓重的伦理道德色彩。按照现代人口管理“以人为本”理念的要求,要改变人们的生育行为,就应该对影响人们生育行为的各个要素特别是社会支持和自信心进行调控,通过引导人们对社会生育规范的感知和对遵循规范的评价,构建一种生育文化认同感,使人们生育行为规范化。

3、大力加强生殖健康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殖健康意识

群众文化工作计划第4篇

关键词:基层 计划生育工作 齐抓共管

中图分类号:C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1-281-01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人们精神生活的多样化,既给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的健康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使其管理和服务面临许多新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受几千年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传宗接代”、“男尊女卑”等旧传统思想影响,部分职工,尤其是一方为地方单边户职工仍抱着“重男轻女”的旧思想,给基层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2.个别计生干部工作方式缺乏灵活性,习惯用简单陈旧方法来解决问题,群众难以接受,干群关系僵化,阻碍了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3.我国目前低生育水平还很不稳定,面临反弹的压力,潜在着种种复杂的矛盾和问题,比降低生育水平的任务更加艰巨,综合治理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如何在新形势下找准人口工作的切入点,以基层计划生育工作为阵地,使计划生育工作真正做到取信于民,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下面笔者结合加强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谈一些自己的浅见。

一、加强基层计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新型生育文化

1.加强计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计划生育情况越来越变得复杂,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党政领导和计划生育干部必须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的理论学习,通过重点宣传中央《关于全面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及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精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提高党政领导干部和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长期性、艰苦性、复杂性的认识,克服盲目乐观、麻痹松懈情绪。

2.计划生育是一项面向基层、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为了提高广大基层职工家属执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要把拓宽计生宣传教育作为加强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的首要工程来抓,认真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一法三规一条例”的学习宣传工作,把着力点放在转变广大育龄群众旧的婚育观念上。通过建立人口与计划生育网上宣传论坛、举办计生板报、发放宣传单等多渠道普及计划生育常识、宣讲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人口与国情、人口与环保等,在广大育龄群众中逐步形成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新型生育文化和婚育观念。

3.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做思想政治工作,与治理洪水相似,“堵”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要变“堵”为“疏”,群众思想通了,工作也就容易落实。计生干部只有经常下到基层班组,深入群众中去,听取广大育龄群众心中的想法和意见,才能在开展工作的同时,及时了解她们的思想动态,掌握工作中的真实情况。如婚育新风进万家、知情选择、优质服务等活动在基层的落实情况及群众满意程度,从而可以及时发现不足之处,及时解决问题,使工作做得更加细致。另外,对基层人员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能视而不见,不理不睬,要千方百计帮助解决,不能光讲道理,不办实事,要把基层计划生育管理工作融入潜移默化的帮助之中,最终做到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基层计划生育群众工作

1.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植根于群众,服务于群众,是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要在提高群众对计划生育工作的满意度上下功夫,在提高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上下功夫,在提高群众增强自我生殖保健意识上下功夫。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向群众做好耐心细致的宣传教育工作,搞好知情选择和生殖保健,使群众在接受服务与管理中受教育,引导群众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国家之间的关系,使党的政策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

2.要全面增强服务技能。计划生育工作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这就要求基层计划生育者必须以“群众满意”为基点,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为己任,强化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技能,突出优质服务,努力学习计划生育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掌握技术服务技能,使自己成为精通业务的行家里手,不断增强为育龄群众提供避孕节育、知情选择、生殖健康服务的本领,走出办公室到育龄群众中去,提高工作质量,精益求精地做好本职工作,心贴心地为广大育龄群众实实在在办实事,切实达到“五个促进”,即:促进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转变,促进计划生育管理模式的转变,促进群众婚育观念的转变,促进党群、干群关系的改善,促进基层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3.要有做群众工作新措施。如果在实际工作中只知道要群众实行计划生育,而不去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生育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那么,就会背离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要在满足广大群众生育上的基本要求和愿望的前提下,大力宣传和普及计划生育法律知识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知识以及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强人们自我保健的能力。同时,必须考虑一部分群众,如单边户、援疆家属、计划生育贫困户、再婚家庭、少数民族等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特殊的需要,积极推广“三结合”,开展救助贫困计生家庭户活动,尽量帮助群众解决后顾之忧。

三、坚持综合治理,切实做到齐抓共管

1.做好结合文章,把计划生育工作融入精神文明建设之中。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大优势,也是做好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基础。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要同党建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建设新型的生育文化纳入精神文明之中。通过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送服务、送温暖、送科普知识“三送基层”活动,把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融入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职工等创建活动中去;融入女工、共青团等组织的“双学双比”、“创建文明号”等活动中去;融入群众性的文化娱乐中去,使计划生育宣传在结合中切入,在融入中发展,在渗透中扎根。

2.建立新机制,在政策落实和综合治理上下功夫。中央《决定》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都对政策推动和综合治理作出了原则规定和要求。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要抓住政策推动和综合治理这一重点和难点,使真劲,出实效。认真研究制定有利于计划生育的具体社会经济政策和各项保障措施,并认真研究落实政策的措施和办法,进一步健全各级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等综合治理组织,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通过落实政策形成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推动机制,通过综合治理形成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3.加强领导,把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落实到实处。基层计划生育能不能搞好,关键是各级领导同志是不是真正解决了认识问题,能不能给予高度重视。各级单位要坚持党政领导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坚持原油生产和计划生育工作两种生产一起抓,坚持签订计划生育目标责任书,坚持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向一级交账,严格实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权”。认真规范和建立起主要领导干部政绩档案,把计生工作业绩作为党政干部考核、奖惩评先、提拔使用的一项重要指标,严格执行离任审计和追踪否决制度,从而形成党政领导、部门指导、各方配合、群众参与的良好格局。

综上所述,在油田不断深化改革的今天,我们必须正确分析形势,进一步提高认识,不断增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担负起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引导群众的重任,使广大育龄群众不断提高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使基层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的发展。

群众文化工作计划第5篇

关键词 企业人口计生工作 宣传教育探讨

计生宣传工作要教育群众、放手发动群众,是我们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推进人口计生工作的重要法宝。因为计生工作者作为具体组织,抓好群众性计划生育宣传教育者。计生工作植根职工群众,宣传者与被宣传者都是职工群众,具有群体优势、人才优势、网络优势以及茶余饭后、随时随地都能面对面、心贴心交流的沟通优势。这些优势都决定了计生工作者应在新时期的人口计生宣传教育工作中当好排头兵,主动融入企业和社会主文化建设大局,引导育龄职工群众树立“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男女平等”的婚育观。笔者认为,新时期计生工作群众性宣传教育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目前人口计生宣传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企业坚持把人口计生宣传工作作为基础性工作和先导工程来抓,有效推动了广大育龄群众婚育观念的稳步转变,但在工作实践中感到,当前基层人口计生宣传教育工作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急需加强和改进。

(1)大宣传格局尚未形成,宣传氛围不够浓厚。大部分基层计生宣传,主要是计生部门集中在世界人口日、艾滋病防治日、法制宣传日等几个特殊的日子进行,且多数限于摆桌子、发材料、挂条幅、写标语等常见的宣传方式。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上也鲜有计生工作的报道,还基本处于计生部门“单打一”搞宣传的局面。宣传形式较单一,方式不够灵活,氛围不够浓厚。

(2)精品宣传、特色宣传匮乏。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生工作思路应不断创新,宣传工作也不例外。当前基层计生宣传工作没有突破标语、宣传画、板报、公开栏等传统的形式,缺乏创意,更谈不上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宣传手段不够现代化,整体设计上不够人性化,“精品工程”、“特色工程”匮乏。

(3)宣传职业化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当前基层从事计生宣传的工作人员多不具备应有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经验,宣传方面的人才比较匮乏,宣传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由于人员少,多数宣传工作人员并不是以宣传工作为主,使计生宣传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人口计生工作的深入推进,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高素质的宣传队伍势在必行。

二、新形势下计生工作创新有效途径

多年来,我们煤炭企业计划生育工作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家庭,在各个领域广泛开展了以“婚育新风进万家”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使计划生育工作的触角延伸到了企业的每一个角落,保持了较高的工作质量,为稳定低生育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新时期里,作为一名计划生育工作者,更应该认识到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肃性,更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计划生育工作的新思路。下面就如何在企业中做好计划生育工作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形式要创新,不断增强群众性宣传教育的吸引力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群众的文化理念、欣赏水甲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假如我们抱着“以不变应万变”的心态去抓群众性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时间久了再好的内容也会失去新鲜感。因此,各级计生工作组织应积极适应形势变化,本着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的原则,积极创新群众性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形式。

要把握规律性,传统手段要升级改造。以前面向群众的计划生育宣传基本限于刷几条标语、演几个节目、发些宣传品,这些手段在过去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群众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这些手段已经难以满足工作需要和群众需求。这就需要对传统手段进行升级改造。要统一规范标语口号,使之温馨和美观;要优化户外宣传环境,结合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建设,积极建设人口文化园、人口文化一条街,使之与周边环境相互交融、相映成趣。要丰富节目类型,吸收小品、戏剧、快板、相声等艺术形式,既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又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要使宣传品更人性化、更实用,既方便群众,也宣传政策。

要发挥地方民俗文化,促进生育文明。民俗文化是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地域中逐步形成和发展演变的群众性民间生活文化,是一个地方生产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的重要标志。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多样化、多层次精神文化产生需求日益增长,民俗文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愈加受到欢迎。借助民俗文化的优势和创新发展,大力弘扬婚育新风,促进生育文明,是进一步转变群众生育观念,做好人口计生工作的有效途径。

民俗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淮北市历史悠久,民俗文化荟萃,涉及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等社会生产、生活、生育等诸多方面,遍布城乡和各行各业。其表现形式有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符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是十分宝贵的文化财富和资源。打造皖北江南,文明淮北、旅游文化名城、煤矿博物馆、相山庙会等,早已名扬省内外。民间剪纸、泥塑、石雕等民间美术;淮北大鼓筝等传统手工艺技等。随着淮北文化事业的人发展大繁荣,淮北民俗文化的发展会更加绚丽多彩。

(二)丰富的民间文化是倡导新型生育文化的有效载体

淮北民俗文化既有民风的遗存,体现了粗犷、豪放、质朴、纯厚的品格,又有诚信、和谐、昂扬、奋进的时代精神,成为淮北人民传统性格和当代精神文明的驱动力。充分挖掘其历史价值和健康的文化基因,就会产生积极的现实作用,激励和促进人们在人生价值、生活理念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健康追求。因此,民俗文化应该成为促进新型生育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和载体。

民俗文化表现于文化的各个层面,在物质和精神诸多方面,特别是在制度、意识、观念、情感方面,均可产生记录历史、文治教化、情感交融和娱乐愉悦等作用,充分表达一个地区、一个企业,一方群众的文化社会特征。在现实生活中,民俗文化较之主流文化、外来文化更具凝聚力、感染力和渗透力,把婚育新风引人民俗文化,使之与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践结合起来,与培育人们新的婚育观念结合起来,把民俗文化资源转化为提高群众实行计划生育自觉性的推动力,就可以在更深层次上挖掘民俗文化的价值,有力地促进群众婚育观念转变。继承创新和发挥民俗文化的作用,实为新型生有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创新发展民俗文化,促进生育文明建设,要把着力点放在促进人们婚育观念转变和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上。既要设计符合时代精神的民俗文化活动,充实生育观念,大力倡导婚育新风尚,又要分清良莠,自觉抵制各种腐败思想的文化侵蚀,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感染和教育;既要尊重群众历史悠久的情感和习惯,体现群众多年形成的文化性格特征,保持民俗文化的原真品味,又要适应群众现代社会的消费娱乐情趣,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信息手段拓展其社会效益,最大限度地满足职工群众多样化需求。

(三)突出“三个围绕”,不断增强实效性

群众性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人口计生事业发展大局,有利于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有利于推动各项任务措施落实,有利于满足职工群众的文化需求。这就要求做到“三个围绕”:

一要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抓好国策教育。稳定低生育水平仍然是现阶段人口计生工作的首要任务。各级计生工作机构要依托网络,利用计生人口学校、计生之家、人口文化大院等阵地,通过广大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广泛宣传国情国策,宣传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宣传少生优生、男女平等的文明婚育观念,让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当前人口形势的严峻性、人口问题的复杂性和坚持现行生育政策的重要性,关于国家计生问题,要面向群众作出准确而鲜明的回答,澄清职工群众的一些模糊认识。

二要围绕重点工作任务。抓好专题宣传。各级领导和人口计生部门都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每年或者一个时期的人口计生工作重点任务,各级计生工作组织群众性计划生育宣传教育要紧紧围绕这些重点制订相应的宣传计划,真正做到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以此推动阶段性重点工作任务的落实。

三要围绕职工群众需要,抓好分类施教。要抓住职工群众最关心、最感兴趣、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深人细致地进行宣传。要根据人群、年龄、职业等差异确定不同的宣传内容,既要考虑群众的文化程度、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又要从群众实际需要出发,有的放矢地开展好宣传教育工作。

总而言之,要从根本上改变职工群众的生育观念,首要工作就是从宣传教育着手,只有创新人口计生宣传教育的理念,创新宣传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培养一批熟悉人口与计生法律,善于学习,善于思索,善于创新,使宣传教育达到“内容精”、“方法活”、“过程优”、“范围广”、“品位高”、“效果好”的要求,让职工群众树立“少生优生”的婚育新风尚。

参考文献:

[1]韩亚荣.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人口计生思想政治宣传教育工作《政府法制》,2011.1

[2]张淑萍.新形势下如何做好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思考《管理观察》,2012.22期

[3]戚娇娥.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人口计生宣传教育工作《人口与计划生育》,2011.7

群众文化工作计划第6篇

关键词:人口文化 计划生育协会

1 计划生育协会群众性的具体表现

1.1 组织原则方面。基层计划生育协会一般采用“两上两下”作为制定计划生育村(居)规民约的组织原则。“两上两下”指村(居)协会制定村(居)规民约的流程的简称。村(居)协会先通过上门入户座谈讨论等形式广泛征求村(居)民意见,拟定出村(居)规民约讨论稿,然后发放到村(居)民手中继续征求意见。村(居)协会在充分吸收村(居)民合理化建议的基础上,制定出村(居)规民约的正式稿,在公开场合。“两上两下”是“充分相信群众,充分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工作路线的真实写照。

1.2 制度建设方面。基层计划生育协会在建立村(居)规民约时提出如下要求:群众性,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并由村(居)大会或者村(居)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匹配性,在建章立制的同时,制定与之相匹配的实施细则,如孕检、随访、奖惩、评议等制度;相互制约性,做到权利和义务对等,使群众监督干部有实际内容,干部行使职权有明确标准;可操作性,规章制度的内容要与当地具体实际相结合,条文清晰,目的明确,措施要具体,表述条理,操作方便。以上要求对保证村(居)规民约的权威、规范群众和“村(居)两委”的权利和义务起到重要作用。

1.3 组织建设方面。基层计划生育协会要有好的领头人,确定会长人选是重要环节。一般来说选择会长的基本条件是,德高望重、保证时间、保证精力、热情,有感召力、有耐心,不辞辛苦、有一定文化水平,组织能力强的本社区居民。协会会长多是在村(居)里居住的老教师,老干部,他们退休以后,利用这个机会发挥余热。随着社会管理的需要,一部分以身作则,年富力强的热心青年逐渐吸收做协会领导。村(居)“两委”成员均是村(居)级计生协会会理事会成员,他们在协会兼任的职位有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理事。村(居)级计生专干属“两委”成员,由村(居)民大会或村(居)民代表大会从有文化、热情高、年轻的女性村(居)民中选举产生,一般兼任村(居)级协会的秘书长。村(居)级计生协会有村(居)“两委成员”和专门的计生人员成为理事会成员,体现出计生协会在村(居)民自治中的地位和以计划生育为中心的主旨。村(居)级计生协会理事会一般由10以上组成,除兼职村(居)干部外,其余都是退休的老同志,有国家干部、退休教师等。理事会成员必须是有文化、有威望、见识广、觉悟高、热心公益事业的村(居)级协会会员。

2 计划生育协会引领人口文化建设

人口文化是人类在繁衍、生存、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类对自身生产、抚育后代、婚丧嫁娶、道德教育等以及人的族类、群落、生存状况、生态环境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反映。群众文化以人民群众活动为主体,以自娱自教为主导,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首先,群众文化概括了主体为群众,客体为活动;其次,群众文化内容广泛,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最后,群众文化包含了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工作、群众文化事业、群众文化队伍。人口文化是群众文化的一部分,它包括简单的器物层次,制度层次和理念层次三个部分。

计划生育协会在人口文化建设中将“群众路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同志曾经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群众工作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党的根本路线,是我党根据党的性质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创造的一种科学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计划生育协会带头实行计划生育,搞宣传教育,搞生育服务、生活服务、生产服务,倡导文明村(居)风,在人口控制和农村(居)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人口文化建设是基层计划生育协会的重要任务之一。群众成为计划生育协会的成员以后,会积极踊跃地参与到其中来,多数人做少数人的工作,计划生育工作很快取得成效。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经常性工作,任何政策的波动都会引起生育率的反弹。因此,从根本上讲,要政府和村(居)民相互做到诚信,人口文化建设才有出路。基层计划生育协会经常组织活动,活动采用腰鼓队、文艺宣传队、宣传栏、宣传标语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内容丰富多样,例如,妇科病、不孕症治疗咨询,计划生育法律法规解答等。特别指出的是,逢每年的“5.29”和“12.1”村(居)级计生协会都要组织大规模的宣传活动。集市是农村人口集中的地方,很多基层计划生育协会抓住这个良好的宣传阵地,通过发放明白纸、小知识、宣传册、有奖竞答等活动搞好法律法规和计划生育科普宣传。

很多地方的基层计划生育协会组织专题人口文化活动。比如,山东省菏泽市以“促进家庭幸福,构建和谐人口”为主题举办文艺调演赛,旨在宣传计划生育群众自强自立建设文明家庭的典型事例,让社会各界充分了解、积极参与新型婚育文化建设和文明幸福家庭建设,努力为人口计生工作的深入开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山东省昌乐县坚持把倡树婚育新风作为打造新型人口文化的着力点,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人口计生政策,营造了浓郁的计生文化氛围。组建“幸福计生・和谐家园”文艺宣传队,队员全部为周边村(居)的育龄妇女,她们定期到各村(居)巡回演出,自编自演自导的快板、相声、秧歌、小品等节目深受农民群众喜爱;以重大节日为契机,联合镇团委、妇联、文化站等部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计生主题宣传活动。

3 计划生育协会进行人口文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3.1 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人口文化建设,提高计划生育协会的整体工作水平,应按照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要求,将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领导小组,计生办、计生协、财政、民政、妇联、共青团、司法等部门负责人为小组成员,具体负责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工作中的组织领导,明确各部门在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中的具体职责任务。领导组织的建立,为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的开展在方向定位、业务指导、基层组织建设、财政支持等方面提供了条件。同时,为计划生育协会开展工作,加强人口文化建设提供了保证。

3.2 一定的经济基础是必要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文化建设要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做支撑。首先,需要支付给协会理事会成员报酬,以此作为他们耗费劳动的补偿。在农村(居),大部分年轻人到外地打工获取工资性收入,未能外出的村(居)民在当地寻找门路发家致富。如果理事会成员没有报酬,他们忙于人口文化建设,占用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而不能从事其他的有酬劳动,顾此失彼,会导致家庭生活水平下降。所以说,无论从激励的角度还是从劳动交换的角度看,理事会成员获取报酬是正常的,而工资的来源必须解决。第二,人口文化宣传活动本身需要经费。一是协会定期组织活动的费用,例如,发放宣传品、文艺汇演、慰问计划生育户等。如果村(居)里有计划生育困难户,对他们进行帮扶也需要一些费用。二是宣传品制作需要费用。明白纸、宣传册的印刷,标语制作等,需要打字店或印刷厂来完成,而这些琐事都是商业行为,必须支付相关的费用。那么,经费来源问题如何解决呢?我们认为政府财政拨付是首要来源,因为人口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使群众自觉接受计划生育,稳定低生育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集体经济、协会经济实体是活动经费的另一重要来源。个人捐助、企业赞助、募捐活动等是弥补经费不足的有益补充,不能作为活动经费的可靠来源,适当搞这样的活动大有裨益。再一个是,自力更生,创造经济条件。为了扎实做好人口文化建设工作,许多村(居)计划生育协会创办经济实体,用实体创收作为协会运作的开支和扶贫济困活动经费。

3.3 注意解决人口文化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当前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是流动人口管理。外出打工的村民数量多,分布分散,回家探亲没有固定时间,人口文化建设没有有效的载体。国家人口计生委曾明确指出,计划生育管理实行以流入地为主的目标管理双向考核。在人口城市化加速的今天,流入地和流出地政府还没有实现对接的情况下,双向考核没有得到彻底落实,基本上停留在流出地考核的水平上,流出地计划生育工作非常困难。很穷的村因缺乏经费而难以开展人口文化建设。个别的很富裕的村对人口文化建设不当一回事,视计划生育政策如儿戏。村(居)计划生育协会开展人口文化建设只能是多交流,多沟通。

参考文献:

[1]萧君和.论人口文化和人口文艺[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

群众文化工作计划第7篇

一、山东省计划生育群众自治发展历程

20世纪70年代全面推行计划生育以来,由于生育政策与群众生育意愿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当时实行了以各级政府为主体、依靠行政手段强力推动,自上而下、一抓到底的行政管理模式,使我省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功地遏制了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然而,随着各项改革不断深入,社会管理不断创新,人口计生工作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管理体制和工作方式方法的不适应性以及由此带来的问题日益显现。为改变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模式,全省各级进行了有益的试验和探索,计划生育群众自治成为改进人口计生工作管理方式的重要突破口,摆上了重要位置,并取得了积极成效。山东省实行计划生育群众自治工作,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探索试点阶段。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各地开始自行探索计划生育群众自治工作模式。1995年,中国计生协老会长宋平同志看了临沂市沂南县和庄村发挥协会作用,搞好村民自治,给予了充分肯定。济南市章丘县提出了“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潍坊市寒亭区提出了“计划生育村级自治”、泰安市肥城县提出了“计划生育群众自治”等。以1997年11月彭佩云同志在潍坊市寒亭区的题词“依法管理、群众自治、优质服务”和1999年5月姜春云会长在德州市宁津县红庙李村的题词“红庙李村计生协会工作出色,事迹突出,保持了全县全省全国的领先地位”为标志,计划生育群众自治工作在全省、全国正式提出并叫响。

(二)总结推广阶段。在探索实践、总结提炼的基础上,1999年5月,省人口计生委、省计生协联合在泰安市召开会议,总结推广了泰安市发挥协会作用、推进计划生育群众自治的经验。2001年11月,根据省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的要求,省计生协会调研了计划生育群众自治工作,由领导小组下发了调研情况通报。2002年3月,省人口计生委、省民政厅、省计生协联合下发了《关于搞好计划生育群众自治工作的指导意见》,加大对群众自治工作的推广力度,并提出了创建群众自治合格村和模范村的要求。

(三)发展提高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威海市建立了“两委负总责、协会当骨干、家庭为中心、群众做主人”的基层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姜春云会长给予了高度评价;2004年,泰安市提出了构建“自治、自主、自觉”的计划生育工作“三自模式”新机制。当年,“以自治为基础、自主为途径、自觉为目的”,加快“三自”进程被确定为全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目标。2009年,省人口计生委、省计生协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有关移风易俗、利益导向和男女平等村规民约内容的指导意见》。 2010年省人口计生委、省计生协下发了《关于开展以深化群众自治、完善村规民约为重点的千村(居)示范活动的通知》,山东计划生育群众自治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二、计生协在计划生育群众自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山东省实行计划生育30年来,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全省少生了5000多万人,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有效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在此过程中,计划生育协会在积极推行基层计生群众自治工作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期,随着我省计划生育群众自治工作的不断推进和发展,计划生育协会进一步组织积极参与计划生育群众自治,发挥重要载体和作用,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力量,其地位和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计生协在计划生育群众自治中的重要地位。开展计划生育群众自治,从根本上说要靠群众参与,靠群众内在动力、靠群众思想觉悟,还要靠有效地把群众组织起来 ,依法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计划生育协会是从事人口计生工作的群众团体,是协助政府做好人口计生工作的组织形式,其性质和工作特点决定了它是参与计划生育群众自治的群众组织载体 ,是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计生协会在计划生育群众自治中有四大优势。一是组织网络优势。基层计生协会有健全的组织网络,协会理事和广大会员分布在农村的每一个角落,为推进计生群众自治提供了强有力的群众组织保证。二是群众工作优势。基层计生协会的理事、会员来自群众,植根于群众之中,他们可以把计生群众自治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做到每家每户每个人,能协助村两委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三是情感威望优势。基层计生协会成员中,有一批“五老”和社会贤达,他们有群众基础,有威望,与群众联系广,情谊深,在推进群众自治中碰到一些矛盾和问题,由他们出面做工作,就能迎刃而解。四是人才众多优势。基层计生协会组织中,有一些专业大户、技术能手、乡村医生和私营企业主,他们在组织群众、引导群众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为群众提供生产、生活、生育服务时,具有明显特长和优势。计划生育群众自治有了计生协会的参与,就使自治的开展有了群众工作基础,有了骨干力量,有了具体组织者和参与者,就能有效地把群众发动起来,组织起来,实行“三自”,使计划生育群众自治能够深入开展、不断地推进。

(二)计生协在计划生育群众自治中的重要作用。1.通过组织建设,从机制上对群众自治的落实起到推动作用。计生协会经过30多年来的发展,已成为宗旨明确、网络健全、制度规范的群众性团体,对推动人口计生工作的作用已日渐明显。基层计生协会以育龄群众为主体,以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专家、老农民或退休职工等社会贤达为骨干。其工作任务有四个方面:组织会员带头学习国家、省计划生育方针、政策、法规,带头实行计划生育,带头勤劳致富;经常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积极开展有利于育龄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各项服务活动,为育龄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排忧解难;参与计划生育的民主管理和监督,倾听育龄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育龄群众的合法权益。2.通过宣传教育,从思想上对群众自治的落实起到引导作用。宣传教育具有广泛性、持续性、结合性和社会性。广大基层计生协会会员通过书写板报、墙报、标语,发送计生宣传品、交心谈心、组织文艺演出等方法,大力宣传基本国情省情、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计划生育政策法规、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科普知识、计划生育工作思路,总结计划生育工作经验、典型,使计划生育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3.通过优质服务,从行动上对群众自治的落实起到桥梁作用。基层计生协会的优质服务主要是通过结对帮扶、开展生产、生育和生殖保健服务以及为贫困户、受灾户捐款捐物,缓解燃眉之急的生活困难等方式进行的,不仅能根据对象户的个人、家庭状况结合当地自然资源条件提供技术培训、信息咨询、资金扶持、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来帮助对象脱贫致富,还能通过思想开导、政策法律宣传、家事互助等方式解决对象户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并可以通过积极配合计生技术服务部门开展生育和生殖保健服务,协助做好避孕节育知情选择、药具上门、生殖保健、少生优生工作,避免和减少育龄群众非意愿性怀孕与计划外怀孕的发生,保障广大育龄妇女的身心健康,弥补计划生育行政工作中难以涉及的一些不足,增强了育龄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主动性,变“要我”实行计划生育为“我要”实行计划生育。4.通过利益导向,从经济上对群众自治的落实起到巩固作用。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推行“三结合”,就是坚持农村人口计生工作与发展经济相结合,与帮助农民勤劳致富相结合,与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以突破根深蒂固的传统婚育观念,解决农村居民实行计划生育之后,劳动力减少、老无所养的问题,从而使群众的生育观念产生变化,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行动。

三、目前推行计划生育群众自治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山东省的计划生育群众自治工作的推行是健康的。但是从外部客观环境和内部运作情况看,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认识还有差距。一些乡村干部认为计划生育工作开展繁琐复杂,是“天下第一难事”,广大群众的生育意愿和国家的生育政策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需要通过强有力的行政手段来推动,推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在自我约束和管理上存在欠缺,同时,村民自治在一定程度上缺少群众基础,条件还不是很成熟。二是村规民约还不规范。一些村制定的计划生育村规民约,村民应享有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极不平等,对村民规定的义务、限制、制约措施多,享有的权力、民主、政策措施少,过分强调村民的违约责任,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违约行为频繁,很难找到合适的解决途径。三是经费保障不足。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计生部门对计划生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加大,但在村、组计生干部的报酬落实上仍显不足。虽有明文规定村计生专干工资按村支书工资标准的80%计发,但由于各方原因不能全面落实到位。有的村级没有任何活动经费,无法适应工作需求。四是村民参与意识还不强。当前,绝大多数地方的群众文化水平较低,法律意识相当淡薄,虽经多方宣传,但一些群众对村民自治工作仍漠不关心,给工作全面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五是协会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发挥。主要是没有摆正协会工作的位置,有的认为协会工作无关紧要,忽视了协会在村(居)民自治中的载体地位;有的把一切都归功于协会,这显然也是不切实际和经不起推敲的。

四、发挥计生协作用,搞好计划生育群众自治应把握的几个要素

(一)提高认识是前提。应本着“两委负总责、协会当骨干、家庭为中心、群众做主人”的工作机制,着重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强化领导意识。把实现群众自治作为人口计生工作的重点工作,切实加强领导。要结合实际,出台计划生育群众自治实施方案,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二是强化责任意识。镇党委书记和各村党支部书记为群众自治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负责人,各部门按照各自工作职能,认真做好具体的工作指导。同时,把群众自治列入计生工作目标责任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定期检查、督促落实,做到奖优罚劣,促进群众自治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二)建章立制是关键。在推行计划生育群众自治工作中,应该把握住两个关键性环节:一是计划生育村规民约制定要统筹兼顾。计划生育村规民约是实行计划生育群众自治的依据,也是规范干部依法管理服务和群众婚育行为的准则。要注重合法性,不能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要注重民主性,集思广益,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要注重针对性,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要注重可操作性,要通俗易懂,利于实施。二是实施计划生育合同化管理。要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合同的形式具体落实到位。在各级层层签订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的基础上,委托协会小组长与广大育龄群众签订遵守计划生育合同书。合同要根据育龄群众的不同特点,在内容上有所区别,让群众见到实行群众自治的好处,自觉地计划生育,为计划生育群众自治工作开展铺平道路。

(三)队伍建设是保证。实行计划生育群众自治,没有党支部村委会的重视和强有力的计生协会组织网络作保障,很难顺利开展。一是要成立群众自治领导小组。县乡(镇)成立计划生育群众自治指导小组,各村也要成立领导小组,使工作层层落实、有人管事办事。二是要配强一支村级计生协会服务员队伍。对村级计生服务员进行考核,把有文化、年轻、有工作能力、责任心强的优秀青年充实到计生服务岗位上来,充分发挥队伍的带头作用。三是成立计划生育评议监督队伍。聘请有思想觉悟、有群众基础、有工作能力的各界人士为评议监督员,加强对计生群众自治工作的监督指导。

(四)群众参与是根本。如何使计划生育群众自治落到实处,真正体现广大群众的意愿,群众参与至关重要。一是村规民约的制定、合同管理程序上要让群众广泛参与,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了解群众需求,让群众明白自己应该履行哪些义务。二是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群众活动。推行计划生育群众自治要让群众协助、参与计划生育各项工作的管理服务和监督工作,真正实现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