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科技发展建议(合集7篇)

时间:2023-11-26 15:33:42
科技发展建议

科技发展建议第1篇

通过各种形式宣传科技中介机构对于全面提高城市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其在工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高社会对科技中介服务的理性认识,特别是政府职能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科技中介机构的重要性,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同时还要引导科技中介机构和从业人员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逐步形成重合同、守信用、诚信经营的行业风尚,以良好的信誉,赢得社会的理解、重视和支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推动科技中介机构不断跃上新的发展台阶。

2科学制定发展规划,营造良好政策

环境加快制定科技中介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相应的政策措施,营造促进科技中介发展的良好氛围。

(1)要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科技行政部门要把科技中介机构的建设作为区域性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摆上议事日程,按照上下对口、方便工作的原则,理顺职能处(科)室,切实加强对科技中介机构的工作指导。

(2)要优化政策环境

切实贯彻落实各级文件中关于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扶持政策,把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作为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科技服务业的重要举措来抓,并在逐步完善现有政策的基础上,抓紧研究制定重点科技中介机构扶持的各类细则文件,进一步为科技中介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从政策上切实保护科技中介业的合法权益。

(3)要加强发展规划

尽快启动各地科技中介机构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对科技中介机构建设进行统筹、协调,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建设;成立科技中介行业协会,通过协会加强对科技中介机构的引导和管理;加强管理与监控,建立科技中介机构的市场诚信机制;建立理事会制度、专业委员会制度,以及登记制度、资格认定制度、科技行政性事务受托资格准入制度、年度统计制度、绩效考核与奖励制度等。

(4)要加大扶持力度

设立科技中介机构建设专项基金,重点支持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科技中介机构。科技三项经费中,调整支持方式,逐步减少直接拨款给企业,将其中一部分作为中介机构服务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咨询经费。中介机构完成企业科技咨询与中介服务的,可获得政府经费的支持,实现转移支付。有关科技计划验收、科技成果鉴定、科技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科技计划项目申请、评审等工作可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委托给科技中介机构承担。

3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拓展科技中介发展

空间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切实做到政务、事务、服务分离,将科技中介机构能够承担的事务,如实施面向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计划、先进技术推广、扶持政策落实等,采用招标、委托等方式,交由科技中介机构操作,对重大事项决策、重大项目论证和重要工作部署要进一步依靠科技中介机构,为其创造更加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4发展科技中介行业协会,推进人才培训与行业自律

(1)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有针对性开展对科技中介的人才培训工作,鼓励再学习、再培训,同时要不断吸纳知识结构符合岗位需要的优秀人才。建立技术经纪培训基地,制定培训计划,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地加速培养技术经纪人,特别是培育一支适应市场化运作,懂法律、会经营、有技术、善管理的技术经纪人队伍,造就一批有高尚思想、职业道德、业务技能娴熟的高素质科技中介服务的专业队伍。

(2)建立科技中介机构协会

科技发展建议第2篇

    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是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和谐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各地在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村科技发展方面均作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辽宁省紧紧围绕“科技兴农”的主题,农业科技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同时也有出现了问题和障碍。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比较脆弱,机械化作业水平不高,对基础设施、农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是制约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瓶颈;二、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科学生产观念不强,较难适应现代化农业;三、科技资源配置不均衡,重复性研究多;四、科研服务体系机制不活、管理缺位,难以承担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与实际示范工作。五、农业科研单位普遍存在研究经费不足,制约了科技资源的研究利用,从而影响了科技创新效率;六、科技创新领军人物严重不足,科研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七、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科研成果与实际生产联系不够紧密,能够形成科技产业的成果数量少,科技成果利用率不高[2]。

    2加速辽宁农业科技发展建议

    2.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在全面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的进程中,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仍旧是制约农业共发展、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因素。从整个地区农田水利设施来看,很多设施已经严重老化,或没有排水设施,阻碍了农业生产发展,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刻不容缓。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抓住影响民生关键问题,从农民最迫切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入手,择优扶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带动农业的进一步发展[3]。

    2.2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和支持力度

    邓小平同志曾说:“我们的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农民要致富,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素质提高了,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就不是问题了。各部门沟通协调,建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完善农民教育的培养内容和方向。形成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农民科技培训机制。科研院所也要做好示范引导作用,鼓励、激励农民主动学习新技术,开展全方位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方式。

    2.3加强政府对科技部门的宏观调控能力

    科技管理部门应加强区域科技的整体布局能力,集成省、市、地方的科技资源,进行汇总再分配。加强下级各级科技管理部门组织协调的基础上,政府应重点针对各地方资源环境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进行定位扶持。增强县市科技服务和支撑能力,健全县市科技机构机制,推动基层科技队伍的建设。建立地区间区域性科技合作机制。以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地区创新能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4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建立以农业科研机构为主体,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科技型企业、中介服务组织相连接的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建立以农业科技企业为主体,农业科技生产基地为依托的成果转化体系,从而不断提高全省农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效能。积极推广科技特派、科技下乡、专家入户、“科研院所+企业+农户”等推广新模式,形成科技产业化的新格局,提高农业科技的快速转化成生产力的能力。通过媒体广泛宣传新成果、新品种、新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有效发挥农业科技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积极作用。发挥试验示范基地的带头作用,建设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供广大农民培训学习。鼓励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利用该组织在农村社区中的组织优势,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和推广应用范围。

    2.5建立以政府为主体持续稳定增加农业科研投入的长效机制

    政府应建立对农业科研机构的长期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引导农民搞好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提高对农业科研投入的力度,增加基础性、经常性科研经费,支持从事农业重大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的公益性研究。优化政府科研投入结构,有效提高科技机构和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完善农业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地设计预算标准。同时,要引导和鼓励国内外知名企业投资,鼓励科研院所之间、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联合,开展科技攻关。逐步形成政府、地方、企业相结合的多渠道的投入环境,进而建构一个多元化、高效率产出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投资体系[4]。

科技发展建议第3篇

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是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和谐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各地在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村科技发展方面均作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辽宁省紧紧围绕“科技兴农”的主题,农业科技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同时也有出现了问题和障碍。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比较脆弱,机械化作业水平不高,对基础设施、农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是制约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瓶颈;二、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科学生产观念不强,较难适应现代化农业;三、科技资源配置不均衡,重复性研究多;四、科研服务体系机制不活、管理缺位,难以承担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与实际示范工作。五、农业科研单位普遍存在研究经费不足,制约了科技资源的研究利用,从而影响了科技创新效率;六、科技创新领军人物严重不足,科研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七、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科研成果与实际生产联系不够紧密,能够形成科技产业的成果数量少,科技成果利用率不高[2]。

2加速辽宁农业科技发展建议

2.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在全面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的进程中,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仍旧是制约农业共发展、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因素。从整个地区农田水利设施来看,很多设施已经严重老化,或没有排水设施,阻碍了农业生产发展,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刻不容缓。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抓住影响民生关键问题,从农民最迫切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入手,择优扶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带动农业的进一步发展[3]。

2.2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和支持力度

邓小平同志曾说:“我们的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农民要致富,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素质提高了,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就不是问题了。各部门沟通协调,建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完善农民教育的培养内容和方向。形成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农民科技培训机制。科研院所也要做好示范引导作用,鼓励、激励农民主动学习新技术,开展全方位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方式。

2.3加强政府对科技部门的宏观调控能力

科技管理部门应加强区域科技的整体布局能力,集成省、市、地方的科技资源,进行汇总再分配。加强下级各级科技管理部门组织协调的基础上,政府应重点针对各地方资源环境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进行定位扶持。增强县市科技服务和支撑能力,健全县市科技机构机制,推动基层科技队伍的建设。建立地区间区域性科技合作机制。以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地区创新能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4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建立以农业科研机构为主体,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科技型企业、中介服务组织相连接的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建立以农业科技企业为主体,农业科技生产基地为依托的成果转化体系,从而不断提高全省农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效能。积极推广科技特派、科技下乡、专家入户、“科研院所+企业+农户”等推广新模式,形成科技产业化的新格局,提高农业科技的快速转化成生产力的能力。通过媒体广泛宣传新成果、新品种、新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有效发挥农业科技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积极作用。发挥试验示范基地的带头作用,建设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供广大农民培训学习。鼓励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利用该组织在农村社区中的组织优势,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和推广应用范围。

2.5建立以政府为主体持续稳定增加农业科研投入的长效机制

政府应建立对农业科研机构的长期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引导农民搞好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提高对农业科研投入的力度,增加基础性、经常性科研经费,支持从事农业重大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的公益性研究。优化政府科研投入结构,有效提高科技机构和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完善农业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地设计预算标准。同时,要引导和鼓励国内外知名企业投资,鼓励科研院所之间、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联合,开展科技攻关。逐步形成政府、地方、企业相结合的多渠道的投入环境,进而建构一个多元化、高效率产出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投资体系[4]。

2.6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建造一流的农业科研团队

科技发展建议第4篇

1广西农垦国有金光农场现代农业示范区优势

1.1资源优势

广西农垦国有金光农场创建于1955年,距广西首府南宁市43km,下属有20多个企事业单位和12个农业分场。拥有土地面积1.1万hm2,已开发利用0.5万hm2,其中甘蔗2733hm2“,吨糖田”2000hm2。56年来,已发展成为一个以蔗糖为主,农林牧渔业并举、工农商运建综合经营的国家大型(二类)国有企业。农业以甘蔗及番木瓜、柑橙、澳洲坚果、香蕉等亚热带水果为主。工业以优质白砂糖、酒精、饲料、淀粉等产品为主,主要产品“三冠牌”白砂糖先后荣获全国亚法糖质量评比第二名、自治区优质食品奖,食用酒精荣获全国质量评比优质食品奖。农场一直以来受到自治区领导和农垦局领导的重视,农业基础设施齐全、甘蔗生产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职工素质高,是广西农垦系统蔗糖生产示范典型,在广西农垦系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1.2地理位置和土地优势

农场地处广西南宁市永新区坛洛镇,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22℃,年平均降雨量1194mm。地势较平坦,土壤肥沃,有明显的区域优势,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条件优越,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甘蔗生产发展潜力巨大。

1.3有专业化大农场优势

农场20世纪70年代后进行大规模的蔗糖生产基地建设,发展到今天,拥有先进的农业机械化设备、较完备的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体系,农场基本实现了农作物的农业标准化作业,甘蔗种植面积0.3万hm2,年产甘蔗30万t,2010年农场甘蔗面积3458hm2,进厂原料蔗1.8万hm2,原料蔗79.5t/hm2,甘蔗糖分15.6%。2008—2009年甘蔗良种繁育基地示范面积236hm2,繁殖甘蔗良种1.6万t,在东风分场、友谊分场核心示范区,示范总面积80hm2,辐射面积达1.3万hm2,核心区甘蔗糖分达14.5%。近年来,农场种植脱毒健康种苗,有部分甘蔗种植所需种子由种子园提纯复壮提供,这些品种表现出比常规种苗分蘖强、生长旺盛、宿根好、产量高等优点。1999年至今,已建设有良种和健康种苗区、甘蔗高产示范区、栽培新技术开发试验区,生物防治农药、肥料实验区,综合节水灌溉区、甘蔗全程机械化生产区等核心技术示范区,农业园区领导与组织机构健全,全面负责园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示范区坚持建设、生产、示范、推广同步进行,发挥各职能部门业务骨干的作用,认真做好产业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抓好甘蔗原料基地建设,全力以赴提高单产水平,取得了明显成效。

1.4科技优势

农场(含糖厂)人口1.1万人,职工总人数488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95名。农场领导非常重视技术人才的引进和教育培训工作,通过组织他们培训、走出去到区内外研究单位和蔗区参观、考察、观摩活动,互相交流先进技术,拓宽知识面,年青的科技人员很快成为科研、生产上的主力军。农场加强与上级部门和科研单位等多方交流,协作攻关,充分发挥了科技力量优势,2007年参加了广西农业科学院牵头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糖料蔗新品种选育与高效节本增效栽培技术研究”,开展了“深耕深松技术、蔗叶还田技术、节水灌溉技术、酒精发酵液还田技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机械化收获技术、健康种苗、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智能化施肥技术、化控技术”适用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2009年统计,蔗叶还田面积2000hm2,地膜覆盖栽培1666hm2,旱地喷灌面积1333hm2,2009—2010年榨季机械化收获面积666.6hm2,促进了科研水平的提高和甘蔗的增产增效,核心区对周边蔗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时,通过与中国农大和国内外农业科研院所合作,把当今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先进的农业设施和先进的经营理念以及先进的管理模式引进金光,为示范园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人才和科技支撑。

2金光农场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建议与思路

2.1建设高标准的良种和健康种苗区

2.1.1加强良种示范区的领导建立健全领导机构,明确分工,全面布置、指挥和协调示范区的建设,建立和完善提高干部职工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培训机制,加强试验部门、糖厂、职工的沟通、配合,把甘蔗良种繁育和示范推广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增强为蔗糖产业服务的意识,抓好示范区高优蔗园的建设,增强科技与产业的结合力度。

2.1.2抓好良种和健康种苗示范区建设①要逐步建立健全甘蔗脱毒健康种苗育、繁、推三级扩繁体系;制定甘蔗脱毒健康种苗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加强对健康种苗扩繁生产各环节的监督管理和种苗质量检测,加快脱毒健康种苗示范推广。以甘蔗试验站为核心,抓好繁育健康种苗苗圃扩繁,每年种植健康种苗200hm2以上,保证纯种供大田种植。②建立优质新品种试验示范田,通过引进良种在金光农场综合试验站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结合试验效果,加快推广早熟、高糖良种的发展速度。如引进较适合在农场种植的品种桂糖29号、桂糖35号、福农28号、粤糖60号等。③加强与育种单位协作,参与育种试验和大项目的攻关协作,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区域试验,积累经验和选育合适本地推广种植的良种。

2.1.3加强高产栽培示范片建设制定一套标准的甘蔗新品种高产高效种植管理技术,抓住高产栽培示范片建设,继续抓好800hm2甘蔗高产示范样片田管理和展示工作,积极扩大示范片辐射范围,提高示范片补贴资金标准,提升新品种、新技术集成示范能力,增强示范效果。高产高糖“吨糖田”示范区,要以推广旱地高产高糖栽培“十大”适用技术应用为主,开展深耕、深松精细整地,使耕作层达到深、松、碎、平,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创造良好的保水、保肥、透气和增温条件,利于甘蔗发芽和根系的生长;在总结历年测土配方施肥成功经验基础上,继续搞好测土分析试验工作,合理配方施肥,特别是植前基肥的合理施用。

2.2加大综合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力度

建设现代农业的目的是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资源利用和农业劳动生产等效率。近年来春旱出现的机率较多,春旱频率在50%左右,而到每年9~11月,又易发生秋旱。2009年农场出现了历史罕见的干旱,受春、秋两季的干旱影响甘蔗缺苗断垄,宿根生长受阻,给甘蔗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据2009年10月调查,全场甘蔗总面积3432hm2,受旱灾面积2640hm2,其植株仅存4张青叶以下的严重受灾甘蔗面积的1573hm2,占45.0%,植株仅存5~7张青叶的中度受灾面积1066hm2,占30.9%。自2008年至今,农场重视综合节水灌溉建设,到目前为止,已新购置了潜水泵、抽水机、安装了喷灌、滴灌抗旱设施,但是仍然满足不了大面积生产需要,“十二五“期间要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和争取财政扶持,加大水利灌溉设施的投入。地埋式滴灌技术可将灌溉、精确施肥和虫害防治及自动化控制系统科学结合起来,形成先进的灌溉、施肥、防虫害三位一体的综合节水工程,提高农业单位面积整体产量和效益。因此,建造一系列如地埋式滴灌、微喷、淋灌、自走式喷灌和常规喷灌等节水灌溉系统是解决旱地甘蔗灌溉的主要途径之一。

2.3完善甘蔗全程机械化生产,逐步提高应用范围和效果甘蔗种植

、田间管理和收获等环节用工较多,随着蔗区产业化结构调整,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和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传统的人工栽培管理方式已无法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甘蔗机械化管理省工、节水节肥、节本降耗。近年来,金光农场在犁地、深松、旋耕、开沟、培土、喷灌、收获等甘蔗生产机械化作业已趋成熟。使用了180匹大马力拖拉机进行深耕深松;引进使用90匹高地隙中耕植保拖拉机和喷灌设施,使用了CASE7000切段式甘蔗联合收割机收获等,但甘蔗机械收获能否做到适时、高效、优质、低耗,不仅关系到甘蔗的产量品质和效益,还直接影响到来年宿根蔗的生长、管理、产量。因此,要加快甘蔗机械化收获的推广力度,修建适合机械化收获的田间道路,整合土地资源,品种和栽培管理要服从和适应机械化操作,加大甘蔗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区的资金投入,不断探讨甘蔗全程机械化生产的新模式。做好宣传培训工作,帮助职工适应机械化生产,引导职工改变传统种植习惯。同时要继续加大灌溉设施的投资力度,改善甘蔗生产条件,提高甘蔗产量,推进甘蔗全程机械化生产进程。

科技发展建议第5篇

1.1计算机技术

在检验检疫领域的应用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工作需要系统的信息存储和快速的分析计算,而计算机正好具备这种能力。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建立某些数据库系统,通过模拟计算等手段,对可能存在的潜在危险性进行分析,相关资料显示,已有前人做过此类实验,并取得很好的结果,为宏观预测提供了很大的依据。

1.2GIS和GPS在植物检疫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空间信息手段,提供了生物和环境空间数据管理、分析和显示的方法,全球定位系统(GPS)是先进的定位技术,可以将诱捕器编号和其经度、纬度建立诱捕器空间数据库定位系统。GIS与GPS技术在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疫情监测、检疫决策等方面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将对植物检疫的科学化和促进植物检疫迅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3NASBA在检测中的应用

通过利用NASBA,可以简便的实现单链RNA的扩增,在很多DNA和RNA病毒中均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突破,例如HIV,甲乙丙型肝炎病毒,西尼罗河,鼻病毒等等,而且也实现了对李氏杆菌等细菌、衣原体、细胞因子、寄生虫等的检测工作。在国家的禽流感系列标准中,有多项需要应用NASBA检测方法。

1.4生物芯片在植物检疫中的作用

近几年来,基因诊断技术高速发展,基于PCR的病原体检测广泛应用,能够较为快速的诊断出很多种类的微生物,但是仍然有很多例如混合感染、耐药菌株的情况非常棘手,传统的基因诊断难以成功检测,这时就发挥出生物芯片的作用,基因芯片与检验医学的关系是密切的。另一方面,生物芯片为检验工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使一些检验工作中难以解决的问题成为可能。

1.5荧光定量PCR技术

在检验中的应用荧光定量PCR是1996年由美国AppliedBiosystems公司推出的一种新定量试验技术,它是通过荧光染料或荧光标记的特异性的探针,对PCR产物进行标记跟踪,实时在线监控反应过程,结合相应的软件,可以对产物进行分析,计算待测样品模板的初始浓度。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出现,极大地简化了定量检测的过程,而且真正实现了绝对定量。多种检测系统的出现,使实验的选择性更强。自动化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反应快速、重复性好、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结果清晰。

1.6反向点印迹杂交和毛细管区带电泳技术

反向点印迹杂交法(Reversedotblothybridization,RDBH)曾经在加拿大使用,用于检测高尔夫球场草根部的疫菌,反向点印迹杂交法属于分子生物学的范畴,与传统的方法比又快又准,传统法需要14到21天才能检测出来的疫菌,用RDBH两天就可以完成,并且一次可检出多种疫菌,检测结果也往往十分稳定。毛细管区带电泳技术(Capillaryzoneelectrophoresi)曾经用来检测兰花的齿兰环斑和建兰花叶病毒。利用病毒电泳迁移率不同,在毛细管中区分开。可以从病株粗制汁液或病毒提纯液中检出10fg的病毒。

1.7DNA条形码技术

生命条形码联盟(CBOL)阐述了DNA条形码的优点:(1)以DNA序列为检测对象,其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不会改变。同种生物不同生长时期的DNA序列信息是相同的。同种生物不同生长时期的DNA序列信息是相同的,即经过加工,形态发生变化,而DNA序列信息不会改变,较之传统的方法,扩大了检测样本范围;同时样本部分受损也不会影响识别结果。(2)可进行非专家物种鉴定。该技术是机械重复的,只要设计一套简单的实验方案,经过简单培训的技术员即可操作。(3)准确性高。特定的物种具有特定的DNA序列信息,而形态学鉴别特征会因趋同和变异导致物种的鉴定误差。(4)通过建立DNA条形码数据库,可以一次性快速鉴定大量样本。分类学家新的研究成果将不断地加入数据库,成为永久性资料,从而推动分类学更加快速深入地发展。

2.对未来的建议与展望

2.1推动检验检疫技术发展的建议

充分发挥优势,加快建设人才队伍。技术机构对人员的需求还是应体现在对其综合素质的要求。人才是影响检验检疫技术机构发展的关键因素,检验检疫技术机构需要一批在国际国内同行中具备领衔水平的专家队伍,也需要一批和其它同类机构相比具备强有竞争力,综合素质高的管理人才队伍。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检验检疫技术服务是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涵盖了多种领域,例如检验、检测、认证、咨询等等,根据相关统计,检验检测行业直接影响了全球仅80%的不同的商品。这是该产业的一种良好的发展,也是一种趋势,在这种潮流下,作为公益性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检验检疫系统技术机构,也需要转变思路,逐渐的进行国际化的服务合作,努力实现多元化的合作,提升自身的技术能力,实现技术进步。

2.2展望

科技发展建议第6篇

关键词 气象科技服务;现状;发展建议;河南濮阳

中图分类号 P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1-0194-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气象科技服务工作在气象业务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濮阳市气象科技服务发展一直坚持快速健康发展的目标,日益形成了以公众需求为导向,以专业气象业务为依托的气象科技服务体系,为濮阳市气象事业的不断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撑,成为创新与开拓庀笠滴褚约胺务领域的中坚力量。

1 濮阳市气象科技服务现状

1.1 不断建立完善农业气象科技服务基础设施

近年来,濮阳县气象局认真做好“三农”专项试点工作,根据濮阳县高标准粮田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规划,调整村级气象信息服务站、气象预警机、电子屏、田间小气候气象观测站、多要素站布局,并制作了沙盘模型,建成20个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26个村级气象信息服务站、6个企业(专业合作社)气象信息服务站、4个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共安装电子屏(含液晶显示屏)38块,预警接收机146部,可视化RYQ-4型田间农林小气候观测站1套、棚内RYQ-4型田间农林小气候观测仪3套、四要素站设备1套、土壤水分自动测试仪2部,气象科普教育宣传栏74处近800 m2,完善了濮阳市乡镇气象信息服务平台、气象预警信息平台。对20个乡镇、26个重点村及47家种植养殖大户、合作社开展开展“一对一”贴身式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取得了良好效果[1-2]。

1.2 大力开展专题气象科技服务

针对关键性事项开展专题气象科技服务工作。一是及时制定气象服务方案,细化服务内容。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制作“三夏”期间滚动天气预报和喷药(肥)、夏收、夏种、晾晒等农用天气预报,提出针对性农事生产建议,服务“三夏”生产。二是充分利用电视、广播、12121电话、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预警大喇叭、互联网等及时为政府、有关部门和农民群众开展专题服务。三是加强大风倒伏、干热风、冰雹、暴雨等灾害性天气跟踪监测,及时制作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指导农民采取有效措施。四是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做好秸秆焚烧火点监测工作,确保禁烧工作圆满完成。五是做好麦收前期病虫害防御工作,做好病虫害防御[3-4]。

1.3 加强全市危化品防雷安全检查工作

定期检查全市油库、气库、弹药库、化学品仓库、烟花爆竹、石化等易燃易爆建设工程和场所的防雷年度检测情况。检查全市危化品防雷年度检测、防雷安全大排查和防雷安全管理、防雷安全隐患整治落实等是否到位,以及各县区防雷监管部门是否依法履职尽责到位。

2 濮阳市气象科技服务存在的不足

虽然近年来濮阳市气象科技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社会公众缺乏气象科技知识,气象科技服务体制不健全,导致工作职责分工不明确;气象科技服务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很少拓展新领域、开发新项目,缺乏气象科技服务人才,尤其气象信息产品开发、经营策划与营销人才还不足,影响着气象科技服务的快速发展。

3 濮阳市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发展建议

3.1 加强气象科普知识的宣传,提高公众气象知识水平

要定期开展气象科普知识宣传工作,建立气象科普基地,加大公众对气象知识的了解,认识天气预报产品种类及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标志,学会根据灾害严重程度等采取对策,减少或避免气象灾害导致的生命财产损失。

3.2 做好气象科技服务的调研工作

气象部门要深入农业、工业、林业、交通等行业开展气象调研工作,了解当地对气象科技服务的具体需求;加大科技资金投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气象科技等研发工作,同时对各类气象信息进行深加工,开发满足社会公众要求的气象科技服务产品,提高气象科技服务产品科技含量。

3.3 加强气象科技服务的管理

建立完善气象科技服务管理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气象科技服务发展措施,逐步形成“界面清晰、责权明确、管理规范、监督有效、成效显著”的气象科技服务管理体系,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气象科技服务标准化实施方案,不断提高气象科服务工作的标准化以及规范化水平。

3.4 加强气象预报预警系统的建设

加强气象科技服务信息制作平台的建设,主要包括天气实况及监测分析评估服务系统、决策气象服务系统;完善气象科技服务信息系统及气象预报预警平台建设。主要包括气候预测业务系统以及灾害性天气预报业务系统等,全面提高天气预报预警水平。

3.5 加强气象科技服务队伍的建设

建立有效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采取外引内培方式,引进气象科技专业人才,补充到气象科技服务队伍中,并定期对气象科技服务人员开展培训,为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4 结语

濮阳市气象部门须高度重视气象科技服务工作,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加强气象科技服务队伍的建设,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开发研制出气象科技服务新产品,以更好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推动气象科技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5 参考文献

[1] 赖虹,周N,王丽平,等.赣州气象科技服务现状及发展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2(9):38.

[2] 陈健,王志刚.贵港市气象科技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2(4):95-97.

科技发展建议第7篇

科学发展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同、邓小平和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科学发展观有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内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科学人才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前提。树立科学人才观,对于推动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努力开创新时期的用人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事业要腾飞,都离不开人才工作的发展。以科学人才观的要求确立新的人才标准,就是要在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下,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

作为机关一名从事科技工作的中层干部,既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又要贯彻落实科学人才观,要把科学人才观作为衡量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断完善,努力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形成一个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进我县人才工作的深入开展,加快我县人才建设的步伐。在此建议: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人才工作平台。根据目前我县快速发展的情况,建议把人才工作作为“一号工程”来抓,把它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建立县、镇(企)二级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党政一把手工作负责制,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和协调。组织、人事、科技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发现、引进、推荐、服务人才,为领导做好人才工作决策当好参谋,为人才顺利开展工作提供热情优质服务。

二、完善规划,明确人才工作重点和方向。去年下半年人才领导小组已经对我县目前人才状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摸底,建议在摸清人才资源现有存量和流量的基础上,建立人才资源数据库并实行动态管理,全面掌握我县的人才现状,认真分析我县缺什么人、该怎么解决等问题。要认真研究人才规律,特别是人才的成长规律、流动规律和配置规律,根据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制定出《铜山县人才资源开发总体规划》和《人才开发专业目录》,明确我县今后人才工作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认真研究相应的工作措施,把真正急需的人才培养和引进好,避免出现因人才工作无序开展造成新的人才过剩、人才短缺现象。

三、创优环境,为人才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保障。一是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通过各种新闻媒体、会议表彰等形式宣传我县的人才政策,宣传人才工作中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使社会各界都能关心、支持、参与人才工作。二是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要根据铜山实际,制定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逐步建立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流动、保障等方面的政策体系,尽可能地吸引人才,为人才开展科研、创新等活动创造宽松融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三是要形成良好的用人环境。高度重视人才的价值,针对人才的成长和专业特点,努力营造一种尊重特点、鼓励创新、信任理解的环境,给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要强化服务意识,变管理人才为服务人才,在政治上关心,在工作上支持,在生活上帮助,积极创造条件留住人才。

四、强化管理,充分挖掘人才资源潜力。一是要调动现有人才的工作积极性。我县与发达地区相比人才相对不足,但并非没有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我县也存在人才闲置、人才浪费的现象,因而,要盘活现有人才存量,合理配置人才,努力做到用人所长、用人所愿、人尽其才,把现有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二是要加强人才的培训和再教育。人才的标准是一个相对动态的概念,它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因此,加大人才培养、培训力度,使各种人才得以及时、有针对性地“充电”,实现知识更新,使其在岗位上能持久发光。三是要不断探索新的选人育人机制。通过公开选拔、公开招聘等形式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不断壮大我市党政管理人才、企业实用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五、创新形式,大力引进外地人才和智力。要制定、实施《铜山县引进人才暂行办法》,创新引进人才的方式、方法,不拘一格吸引人才,特别是专才。一是要丰富人才引进形式,采取“跑校赶会”、人才招聘、专场洽谈、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等多种形式,通过调入、聘用、借用、兼职、参与课题研究、技术攻关与开发、投资创办实业等方式吸引外地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和急需人才为我县所用。二是适当调整人才策略,通过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如维维集团)、研究所、校企合作、孵化器等载体聚集优秀人才,或者邀请高层次人才来我县进行短期指导和解决实际问题等形式,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求所在、但求所用,变人员引进为智力引进,实行人才的“柔性流动”。三是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变高薪引进为项目引进,推行“项目+人才+智力”,实现事业引才、事业留才。四是尽快出台我县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在人才引进、培养深造、学术交流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