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文化教育市场分析(合集7篇)

时间:2023-10-26 09:59:27
文化教育市场分析

文化教育市场分析第1篇

国内都市报得以在短时期内兴起,其核心的因素之一在于确立了服务的观念,恰如号称“中国都市报之父”的席文举所言:“我们把宗旨定为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是从另一个视角来考虑的,那就是我们着重是为人民服务和服从人家的。我们把位置摆得很低,不是去领导市民,而是做市民的公仆。”固然,教育报刊与都市报的定位迥异,教育报刊更强调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确保教育报刊要实现引导人、教育人的历史使命,但从根本上说,教育报刊必须时刻牢记自己的首要宗旨,始终把“服务教育、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放在最根本的位置上,有效的服务才是教育报刊完成其历史使命、实现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今时代传媒数量众多,受众选择面很宽而居于主动地位,在如此局面下,江苏《莫愁》杂志社副总编马建强曾说过这样几句话:“我的本职工作是编刊物,编刊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制造读者,继而服务读者”。“办刊物,赢得读者是根本,巩固读者是关键,成就读者是目的。”这几句话道出了教育报刊以服务寻求自身事业发展的诀窍,教育报刊要成就自身的事业,必须拥有稳定的读者群体,而无论是“制造读者”、“赢得读者”或者“巩固读者”,都依靠切实的服务。

教育报刊为青少年读者服务,核心是变革报刊对待青少年读者的视角,真正以平等的视角看待青少年读者。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教育报刊始终认为自己是教育者和引导者,青少年读者应该无条件服从于自己的教育,如此必然导致报刊忽视青少年读者的想法和要求,而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去开展信息传播和宣传教育,双方的想法在许多时候难以“无缝对接”,传播的效果自然很难保证。平等视角的重要作用,在于教育报刊能够自觉把青少年读者作为与自己平等的主体进行思考,从而认真考虑他们的各种信息需要,了解他们的接受观念,进而以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传递青少年需要的各种信息,使青少年切实感觉到自己是在接受服务。

教育报刊开展信息服务工作,主要方式是为青少年读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产品。过去由于与教育主管部门存在紧密的工作关系,教育报刊习惯于“布置任务”、“安排工作”,现在应该转变观念,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手法传播信息,体现出“服务读者”、“以读者为中心”的思路,把报道当中读者最关心、对读者最有用的信息要素充分提炼出来,放在最明显的位置,使对方乐意接受,增强新闻报道的服务性,增加信息的穿透力和到达率。实际上,教育报刊上许多报道都与青少年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日常活动紧密相关,以前在旧的思维模式下总是被处理成工作报道,只要真正转变观念,把有利于青少年学生的信息内容和要素突显出来,就能够变成体现服务意识的信息产品,它的运作不在于执行起来困难多少,而在于观念是否切实转变了。

只要真正具备了服务的意识,教育报刊还可以为青少年读者开拓出许多服务手段,例如,提升印刷、发行等工作的质量,使这些环节更加人性化,使读者能够尽快阅读报刊,促进信息产品切实发挥功效;此外,教育报刊还可以借鉴邹韬奋当年办《生活》杂志时的一些举措,如帮助读者购买书籍、学习用品等,借助报刊较为完备的发行网络开展物流工作,为一些边远地区、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生提供帮助。

二、隔离“市场化经营”恪守公益宗旨

教育报刊坚持“市场化服务”观念,可望为自身赢得读者,但它们却不能因此开展市场化经营,把稳定的读者群体作为自身争取广告和利润的重要砝码,因为教育报刊社是一个具有公益性质的教育工作部门,而不是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团体——隔离“市场化经营”,是教育报刊确保其公益性质、体现其公共产品特色的重要标志。

报刊市场化经营的基本模式,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只要创造利润的行为不违背国家法律、政策,报刊都可以实施,以此促进自身的利益扩大。通常而言,报刊市场化经营的主要手段有这么几种:尽量多刊登广告,增加广告收入;将发行控制在合理的区间,对报纸而言尤其突出,因为发行将造成巨大的亏损,所以并不追求绝对发行量大,而是寻求发行量与广告之间达到最佳的配比;在纸张、印刷、发行费用上涨的时候,提高报刊零售价格,减少亏损乃至增加利润……

应该说,市场化经营对于改善报刊经济状况是大有益处的。不过,人们常说教育要公平,因此青少年对于教育重要环节之一的教育报刊在享受、消费方面也应该实现公平——教育报刊要真正实现“服务于青少年,服务于教育事业”的使命,必须回归其公共产品的特性,公共产品的本质在于它的公共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供给结构的公平性,公共产品具有对消费者的非排他性,政府只有公平、均衡地向各社会成员提供公共产品,才能实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均衡;二是产品供给过程的公开性,公共产品供给实际上是政府对公共资源的配置过程,按照公开透明的原则生产和分配公共产品,是市场经济对政府特别是财政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基本要求;三是产品供给取向的公正性,这要求政府要按社会公众的集体意愿提供公共产品,弥补市场失灵,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实现社会总福利和人均总福利的最大化。

由此可见,上述的市场化经营举措,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妨碍教育报刊完成其公共产品功能的实现:报刊上广告内容太多,必然影响青少年读者获得的有效信息;为追求发行与广告的最佳配比而控制发行量,势必造成部分读者无法享受到信息服务;提高售价,更会直接增加读者的经济负担,甚至导致部分经济困难的学生无法订阅报刊,从而失去获得这一教育途径的机会……因此,教育报刊为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摒弃许多在其他报刊经营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市场化运作措施,其目的是避免报刊向市场获得的经济效益最终转嫁给读者,增加他们的经济负担,或者降低他们获得的服务质量,甚至造成他们失去被教育的机会。

教育报刊自觉隔绝“市场化经营”,必然导致其经济效益的大幅度下降,而这又将妨碍它们实现“服务于青少年,服务于教育事业”的使命,为此国家和社会应当承担责任,通过扶持和赞助等举措,有效弥补“市场失灵”,使教育报刊的服务功能稳步得以提高。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国家将扶持面向青少年开展教育的报刊事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出版专门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等出版物,国家将予以扶持。”因此确保财政资金投入、消除教育报刊的经营压力是应有之义,也是最直接的办法。不过,鉴于当前我国公共财政紧张的现实状况,我们还可以考虑更有效的措施,既能确保教育报刊这一公共产品切实提供给广大青少年,又能节约成本,减少财政支出,这就是政府“购买”服务而提供公共产品,体现在教育报刊领域,政府可以不再由教育部门包办教育报刊,而采取“购买”教育报刊产品的方式实现这一职能,即允许某些社会机构和组织在政府和教育部门的监督下提供教育报刊产品,具体而言,一是让部分教育报刊组建跨地区的报刊集团,形成规模,以往一省一报、一省一刊的机构分散、重复、不均衡,在竞争中必然势单力薄,而进行资金联合、技术联合、市场联合后,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分工负责,统筹协调,有效降低运作成本,并增强服务能力。此外,也可以将各地的教育报刊逐步转入当地的报刊集团,借助这些媒体集团的优势,提高教育报刊的服务水准,并切实降低经营成本,但是,国家对于教育报刊的扶持政策仍必须落实,切不可让教育报刊进入传媒集团后也跟着采取“市场化经营”模式了,或者把教育报刊经营中的政策性亏损等经济负担转嫁给读者,使教育报刊最终丧失了公共产品的特性。

文化教育市场分析第2篇

关键词:基础教育培训;PEST;PEST分析模型;差异化战略

1.我国基础教育培训市场背景分析

我国,从幼儿园开始,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各教育阶段实行等级区隔,形成了“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的两大类别。如果说进入重点大学是一个人前十二年教育的个人努力,那么,抛除智力因素,在学生同等的努力程度下,所在学校所占有的教育资源对学生在高考中的结果拥有绝对影响。而这些影响的因素组成主要体现在:第一,国家政策分配;第二,不同级别的学校软硬件设施差异极大;第三,学校的学习氛围及社会地位。

在公立教育系统下,知识获知途径限制和升学压力是当前中小学教育困扰学生和家长的最大问题。由此,许多家长以及学生群体将眼光投向了市场上的民营教育机构,也正是以上三个原因的影响,使得培训教育产业成为了社会上为数不多的照样产业之一。

2.PEST理论及其分析模型的宏观环境分析

2.1PEST理论

PEST最初是被称为“ETPS”。在《Scanning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1]这本书中,作者描述“ETPS”这个称呼是他对于四种企业环境因素(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技术(Technological)和社会(Social))的一种记忆法。而后学界讲以这四种要素进行指宏观环境的分析称之为PEST分析法。这个理论工具可以为我们有效的了解市场的成长或衰退、企业所处的状况、潜力与营运方向提供帮助。

2.2基础教育培训市场中基于PEST分析模型的宏观环境分析

结合PEST分析模型,我们可以对当前基础教育培训市场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

(一)政治(Political)。从政治角度看,政府主管部门政策的变动和更迭带来教育行业不断的洗牌。当前,我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义务教育阶段期间,政府会投入大量的财政及相关政策去扶持基础教育产业的发展。同时,为了保障基础教育的施行,政府对其他非公立教育的发展也引入了市场机制。但对于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政府也在不断出台更变各项政策,提高民办资本兴办教育的准入门槛与规范程度。

(二)经济(Economic)。从经济的角度看,培训行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大型连锁教育培训或成为行业领头羊[2]。大型的连锁教育机构一般占据着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二线以下城市鲜有涉足。中小城市地区的教育培训市场基本被本土企业牢牢占据。小家散户的教育机构则以游击战的形式遍地开花。国内教育培训产业随着国内教育行业巨头扩张的步伐加快,国内教育培训业的小家散户将业面临更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和生存压力。

(三)技术(Technological)。从技术的角度看,基础知识的同质化使得对教师个性化授课的要求更高。主要体现在教育机构教师的授课能力以及机构本身的科研实力,这两项内容直接决定了培训机构的教学实力、教学结果与学生的满意度。大型的教育机构依托其多年的学术积淀以及一大批经过历练的教学精英可独挡一面,但一般民办教育机构的教职工基本以刚出道的毕业生或者创业者为主,并且机构不具备单一学科的权威和学科科研积淀。

(四)社会(Social)。从社会的角度上看,社会上普遍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教育观念,为教育产业成为朝阳产业提供了社会价值观念基础。当前社会对于家庭子女的教育观念基本一致,即大多都拥有“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加之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控,对于仅有一个子女的家庭来说,对子女的教育支出可谓不计成本,不论代价。

3.PEST理论下当前基础教育培训机构市场运营分析

(一)产品分析。通过一些市场调查可知,许多培训市场主要使用是“打包”式培训,即对每个不同的学科实行的是整体流程化培训。学生在报班进行具体学科培训的时候,培训机构总是笼统进行。在客观情况下看,使用“打包”式的教学方法无疑只是机构的挣钱手段。

(二)服务分析。当前大部分教育机构以走读式的培训为主,即教育机构不提供除课堂教学服务以外的其他服务。该运营方式最好的方面在于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教育机构支出以及最大限度的降低机构的运营成本,而且该模式也是各教育机构学校的通行做法。

(三)品牌分析。纵观诸多教育广告,我们很容易看出几乎所有的教育机构的广告都是在宣传机构整体实力有多强,教学成果有多好,即在宣传过程中,主要以突出一个机构品牌为主,除了极个别知名培训机构,许多机构在没有宣传自己在某个领域具有绝对的优势或实力。所以对于当前教育机构而已,整体化宣传仍然使他们最主要最核心的广告手段。

4.差异化战略在基础教育培训市场的具体运用

由于基础教育内容同质化过于严重,所以在对于培训机构的市场战略选择来说,选择差异化战略可以在教育内容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以全新的角度重新开辟出一个空白的细分市场,通过对该细分市场施行产品集中差异化、服务集中差异化、品牌集中差异化[3]。

(一)产品集中差异化——模块化培训。模块化培训是指在培训某个科目时,将该科目中考或高考会考到的内容以及某一学科的模块进行拆分,按各个模块进行单一培训,达到短期内见效的结果。率先实行模块化培训这一产品差异化战略可以让自己的产品更加适合新课标基础教育的要求,短时间让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中获得高效的市场反馈。

(二)服务集中差异化——课后服务。施行课后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企业的运营成本,增加企业的运营负担,但由此换来的却是消费者的更高的满意度、更好的口碑。因此,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纯粹的开辟出一块面向机构学生甚至是所有学生免费自习辅导的场地,很容易在市场上快速培育出优质的口碑,其成本也远远小于在主流媒体上投放广告。

(三)品牌集中差异化——口碑子品牌。当前基础教育培训机构投放在市场上的广告宣传大多以机构名称为主,旨在宣传机构。通过实实在在的提高学生的成绩及学生的满意度来达成机构口碑品牌的建立,从而达到在市场上形成学某个科目,找某个机构的某个学科组的意识。强化市场对于机构品牌的认可度。

5.结束语

“万邦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对于教育产业这样一个为人类发展提供条件的朝阳产业来说,基础教育产业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细分产业。文中通过PEST分析模型、差异化战略相关知识分析当前基础教育培训市场。对于企业来说,重要的是要努力修炼内功,用教学成绩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此才能在市场上长久的发展。(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Aguilar,Francis.Scanning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New York:Macmillan.1967.

文化教育市场分析第3篇

关键词:读经教育;商业化发展;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004-02

读经教育就是以“读经”为主要教学方法的一种教育形式,即为学生提供经典文学的教学服务。自读经教育运动发起以来,其市场状况总体处于上升趋势,各种读经教育机构纷纷开设,商业化发展蓬勃兴起。SWOT分析,即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分析的简称,这是一种常用的内外环境综合分析技术,以此分析读经教育的商业化发展有助于更好地探索其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的潜力。

一、优势分析

1、国学经典丰富多彩,内涵深刻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当中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活水,又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其包括了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科学、技术、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通过国学经典的诵读,可使诵读者受到人生境界的熏陶,受到古人传统美德的熏染,继承圣贤的智慧,塑造时代需要的精神。这些带有根本性的教育,会使孩子受益终生,从而有利于将读经教育的正向功能与商业价值进行有效联接。

2、大师推崇,理论基础扎实

自1993年王财贵教授在台湾发起“儿童读经教育运动”之后,南怀瑾、冰心、赵朴初等大师纷纷提倡,并提出了“填牛理论”、“黄金记忆理论”等行之有效的读经教育理论。尤其是1998年6月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与技术学院合作进行的实验研究表明:国学经典是儿童身心发展的有效方式。由此,大师的提倡以及理论探讨为读经教育商业化发展铺平了道路,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3、市场广阔,商业价值潜力大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与人民收入的增长,许多人转变了消费观念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不仅是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教育问题。根据调查研究,现在相当一部分社会群众对读经教育认可度较高,这为读经教育商业化发展奠定了广阔的市场基础。就目前读经教育商业化发展的情况来看,不仅“读经班”通过培训与服务创造了商业价值,与读经有关的读经教材、读经教育推广服务机构以及读经影像制品公司也直接或间接的创造了商业价值。由此可见,读经教育拥有较高的商业价值潜力。

二、劣势分析

1、市场处于初创阶段,经营经验不足

读经教育开展二十年来,许多读经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起来,由于读经市场进入门槛低以及缺乏借鉴经验,故各读经教育机构发展良莠不齐,出现了许多“昙花一现”现象,并暴露出许多经营当中的问题,如公司体制不完善、团队协作能力低下、公司人员素质不高、管理层能力有限等等问题。这种状况极大的制约了读经教育商业化的长效发展。

2、产品服务单一,师资力量匮乏

当今读经教育市场上读经教材普遍缺乏系统性与规范性,且版本复杂,种类繁多,故也导致了不少滥竽充数的教材混入;同时许多读经教育机构的课程也缺乏系统的课程规划和有效的时间保障,教学方式也存在单一背诵的缺陷性;最严重的是目前各读经教育机构十分缺乏一支训练有素的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这些因素导致读经教育的效果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三、机会分析

1、“国学热”带动人们关注传统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然而国民精神文化的缺失以及近年来外国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强烈冲击,使人们开始重视国学的继承与弘扬,“国学热”随之兴起。近年来国家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在国内开展“经典诵读工程”,也在许多国家成立了孔子学院。

2、文化政策提供了契机与机遇

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的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传承,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报告中指出:以文化强国,建设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威胁分析

1、中高端的市场定位可能面临经济环境不稳定性的冲击

读经教育机构的市场地位主要是针对中高水平的消费者,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如:银行利率的波动,通货膨胀率,行业景气度一节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在经济低迷时期,公司的经营状况有可能会随之下降,目标市场也会随之减小。

2、市场竞争激烈,生存空间狭小

自读经教育商业化运营以来,市场上读经教育机构纷纷设立,数量众多,而且部分公司如绍南文化读经教育推广中心、北京香堂孔子学校、武汉童学馆等已经初具垄断雏形,隐隐有成为读经教育市场的“龙头”态势。且由于读经教育市场进入壁垒偏低,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会进入该行业,市场会涌现出更多类似的产品或服务,原有的竞争对手也会因此作出相应的调整来抢占市场,市场竞争比较激烈,新进企业生存空间狭小。

3、家长的功利化趋向制约市场的进一步开拓

客观来讲,读经教育商业化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家长在选择读经教育机构时多进行功利化考量,更多的是关心读经教育对考试升学的作用。但其实,读经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不断积累的教育过程,故在应试教育和升学压力面前,读经教育的价值很难受到家长的重视。故“读经班”如何在“英语班”、“奥数班”当中抢占市场夺得一席之地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综上所述,读经教育商业化发展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并不成熟,可谓是优势与劣势并存,机会与威胁同在。因此,我们既需要发挥读经的正向教育功能,又要妥善进行商业化运营来规避负向功能。双管齐下,统筹共抓,促进读经教育商业化发展真正健康有序的发展,同时也能更加充分的体现读经教育的当代价值。

参考文献:

[1] 程文淦.读经教育的社会功能及其商业价值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广东:华南理工大学,2013

[2] 梁永昌.少儿读经教育市场营销分析(硕士学位论文) [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文化教育市场分析第4篇

>> 抑制政府失灵:政府与市场和谐互动的基础 政府与市场互动的新区开发建设模式 政府与市场间互动制度探析 浅析政府与市场互动关系中的经济法构建 政府\市场\公民社会间的互动模式研究 政府与媒体的互动关系 媒体与政府的良性互动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政府审计与政府会计的互动研究 NGO与政府互动 基金投资与市场的互动效应 教育专刊与市场的良性互动 用市场与政府良性互动 助推中国光伏产业发展 京津冀一体化 政府与市场应良性互动 公物供给中的市场与政府 政府的使命与市场均衡 欧盟:政府与市场的角色 论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政府与市场边界的国际摸索 政府与市场的新边界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和《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解读中职免学费政策》,等资料。

② 参见“顶风作案赣部分职校公然有偿招生”,.和“用回扣买老师抢生源、中职招生有点难有点乱”,新华每日电讯,2007-05-17.

③ 需要补充说明的就是,有些地方政府实施的宏观调控措施,有利于职业学校的招生工作,并不符合以上特点,从性质上来讲不属于“统筹”,但是他们也称自己是在实施“政府统筹”,这是不规范的说法。

④ 实践中,一些办学质量较好的学校反而招不到生即为“优汰劣胜”的例证,参见《回扣兴风作浪 职教名校“受伤”》 )和“今年武汉中职招生至少5万 中介不得为职校拉生源”(http:///newscenter/2009-06/01/content_16677162.htm)两文。

⑥ 可参见朱孝平,贾幸民:《中职招生过程中的非理性现象分析》(载《职教论坛》2003年第4期)一文。

⑦ 朱薇,任力波:《用回扣买老师抢生源 中职招生有点难有点乱》[N].新华每日电讯,2007-5-17。

⑧ 实践中,各中职学校会想尽一切办法多向政府要计划指标,此时就有可能出现“设租”、“寻租”、“官员腐败”、“计划失灵”等问题。

参考文献:

[1]杨金土.90年代中国教育改革大潮丛书-职业教育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7-80.

[2]庄西真.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心理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05):32-36.

[3]刘守义,要凤云,刘佳君.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目的与期望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07):26-27.

[4]朱孝平,贾幸民.中职招生过程中的非理性现象分析[J].职教论坛,2003(04):20-21.

[5]徐建华.职业中学教师招生体验的个案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4(02):14-15.

[6]周淑英.中职招生大战透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5(06):126-127.

[7]高云亭.关注:职业院校招生市场化[J].中国成人教育,2007(03):74-75.

[8]乔玉璞.政府统筹职校招生工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02):28.

[9]G·M·霍奇逊:现代制度主义经济学宣言[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298-299.

[10]朱蓬蓬.从“招生掮客”说开去[J].中国职工教育,1998(9):35.

[11]陈胜祥.论中职有偿招生的多环节治理——基于若干中职学校招生办主任的访谈[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90-95.

[12]孙荣,许洁.政府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34-38.

[13]P A Samuelelson and W.D.Nordhaus: Economics, 13th Edition,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89, 769.

[14]陈胜祥,曹婷.财政资助对中职学校招生的影响——基于赣、浙、青三省1218份问卷调查[J].职教论坛,2011(07):9-13.

[15]李晓.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制度分析[J].职教论坛,2010(31):4-7.

[16]张剑,陈胜祥.就业宣传对促进中职招生的影响——基于农民反应的问卷调查分析 [J].职教论坛,2010(31):45-48.

[17]顾明远,梁忠义.世界教育大系——职业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496.

[18]庄西真.影响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文化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3(04):9-12.

文化教育市场分析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理念、市场分析、品牌意识

中国加入WTO之后,人们普遍将目光集中在经济领域,讨论哪些产业将有机会获得效益,哪些产业会受到冲击,以及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然而,勿庸置疑的是,经济的一系列变革必将影响到教育领域,尤其是职业教育领域,这是教育发展的规律之一。

从1999年开始,我国开始扩大高等教育的招生数量,以缓解上述矛盾,但长期积淀下来的体制、经费、容量等方面的原因导致的高等教育供给不足,以及由知识经济时代引发的对未来社会发展的认识,使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升级,在客观上为国外教育资源进入中国市场创造了条件。西方国家在经历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之后,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教育资源,特别是高等教育资源已出现过剩现象,许多发达国家已把教育当作产业来发展。美国每年靠留学生就可带来100亿美元的财富,并创造出16~17万个就业机会。美国高校已成为美国从海外获取利益的第五个行业。澳大利亚将留学教育称为"出口工业",1994年获外汇20亿澳元,到2010年,将接受20万名外国留学生,创汇72亿澳元。西班牙的高等学校也逐渐把国际教育项目作为学校创收的重要内容。目前,西方教育发达国家正纷纷调低门槛,来到中国教育市场施展它们的竞争力,利用过剩和丰富的资源在中国的教育市场抢滩登陆。WTO协定中有关"教育服务"的条款规定,除政府彻底资助的教育活动外,凡带有商业性的教育活动,所有协定签署国都有权参与服务的竞争,涉及各级各类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参与方式有远程教育、国外机构独资、合资办学、放宽出国留学政策以及专业人才的自由流动等。在WTO的143个成员国中,目前有40个国家签署了该协定。该协定对于具备人才、信息、管理优势、教育资源过剩的发达国家极为有利。可以预见,随着国外经济活动的全面介入,教育作为西方经济活动的"附属活动"将伴随着经济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介入中国教育市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以各种形式积极介入中国教育市场,据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统计,2009年自费留学人数已超过10万人,而且逐年递增,每年增幅高达40%以上,年龄也呈低龄化趋势,中小学生由30%上升为50%。北京地区出国留学生的数量每年平均增加5000人左右,2009年突破25000人。最新资料显示,教育支出已成为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的第2大支出,仅次于食品,出国留学的范围也在扩大。谁都明白"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个道理,这样,国外的教育机构每年在中国教育市场盈利至少100亿元之多。此外,洋学历、洋文凭的介入也冲击本国的教育市场。近些年,国外的学历进入中国并得到认可,如MBA(工商管理硕士)、MPA(公共管理硕士)等,MC(商学硕士)还处在介入中国的初级阶段。国外教育和洋文凭的入境对我国的教育品牌,对我国传统的职业定位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根据国家教委对国内高校实施的改革与调整要求,近年来,许多地方性院校进行不同形式的合并与重组,打造出一批规模大、学科全的综合性院校,调整后的院校无论在学科、专业、师资、资金等方面都比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占有优势。随着招生制度改革的深化,不同种类的院校将具有越来越多的招生自主权,而考生有更多的选择和报考机会,国内院校对高考学生的吸引和争夺强弱更加分明,原有的生源差异将会更加突出。同时,随着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人口正增长的比率不断下降,5年后生源总体基数的萎缩是必然趋势;再加上普通高校的逐年扩招与传统高考政策的延续,以及人们对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差异认识的偏薄,高职院校无论在生源的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将面临着巨大挑战。

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育市场中拓展自己的空间是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获得国家政策的支持、改变人们对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差异的错误认识……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大环境的逐步改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目前,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急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学校经营与发展模式。伴随着我国教育市场的进一步放开,结合以上分析的诸多因素,我国教育市场也将必然进入“买方”市场阶段,传统的学校经营与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需要引入市场营销的理念。

通过对西班牙高等职业教育的初步考察,以及对欧美其他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西方国家在市场营销理念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结合上已经趋于成熟。例如:西班牙机床学院(IMH)是西班牙一所典型的职业技术院校,2008年教职工不到200人,政府对其公共教育部分的政策上的资金支持400万欧元,这一部分收入仅能维持学院公共教育部分的常规运转;其它部分收入100余万欧元,除去学院运转的基本消耗、教学材料的消耗以及教职工工资等教学成本净利润70万欧元左右。

西班牙机床学院(IMH)位于西班牙北部巴斯克地区,该地区人口230万余人;由于西班牙机床制造业的70%主要集中于该地区,所以IMH的影响范围主要在该地区,除去该地区的普通高等学校,巴斯克地区与IMH同类型同领域的职业院校有8所之多。生源之少,竞争如此激烈,创造出每年70万欧元左右的利润,学院还在不断的扩大与发展,这在国内是不可以想象的。那么是什么提高了IMH的竞争能力,并促使其不断的发展呢?这源于市场营销理念的引入与市场营销手段在学校经营中的合理应用。

一、准确进行市场定位,合理制定发展计划,正确把握长远利益与既得利益的关系。

市场定位它不仅仅是对高职院校要招收哪一分数段或是哪类学生、最终培养什么样的毕业生的定位,更是对自身竞争位置以及为企业提供哪种服务的一种定位。

市场定位是对市场进行正确分析的结果,它是基于对市场大环境的分析和对市场微环境分析两大基础之上的

市场大环境分析包括:国家的教育政策与导向分析、国际与国内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人力资源结构及变化分析、职业教育手段以及方式方法发展分析等等。它是对市场目前状况的一种认识手段以及对未来市场发展走向的一种展望。对市场大环境分析可以使我们准确把握国家的教育政策、未来职业教育的走向;并结合国际与国内经济变革、产业结构变化以及人力资源结构变化进行专业调整,结合市场要求合理进行专业建设及改革;以科学合理的制定学院发展的可行性长期计划。

市场微环境分析包括:学院自身竞争机制分析、自身所有专业及教育项目分析、其他高等学校情况分析、学院自身情况与其他学校情况比较分析、生源分析、毕业生就业走向分析、企业对教育培训项目的要求分析等方面。对市场微环境的分析要求我们对学院自身以及其他高等学校目前的教学资源、教学方法、专业设置、生源状况、毕业生就业情况及社会反映、资金投入的数量及方向、发展计划等方面进行详尽的比较分析,以准确的把握自身在教育领域内的竞争位置,制定合理有效的短期计划。 转贴于 在进行市场分析、制定长期与短期计划的过程中要正确把握长远利益与既得利益的关系,把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有机的结合。

二、准确对客户进行分析,掌握客户需求,提供符合客户需求的高质量产品。

高职院校应该树立一种观念,首先在学院中的进行学习的学生是高职院校最大的客户群,学院在教学的组织与管理上要考虑这些客户的需要: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学内容、他们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他们适合于那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等。

企业也是高职院校的的客户,他们不仅有到学校中找高素质的毕业生补充工作岗位的需要,也有对现有员工进行提高的需要和从学校中获得技术支持的需要。针对企业客户的需求,院校的目标就应该是:1、向企业提供高素质的毕业生;2、为企业提供高品质的短期培训项目;3、竭尽所能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

这样学生就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消费者,同时也是学校教育的产品;而常规的教学方案和短期培训项目的教学方案以及教学服务也成为学校的最重要的产品。

因此,高职院校不仅要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毕业生,还要向学生和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服务。行为引导教学、项目教学、模块化教学是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服务的良好方法,尤其是将教学内容合理科学的进行模块化划分,既可以实现教学产品的标准化控制,也可以把不同教学模块有机结合以适应不同客户对学习的要求。产品的质量是学校生存的根本,那些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就业市场上目前什么专业热门、什么专业毕业生好分配就仓促上马什么专业;什么专业成本低廉就大半什么专业;只要多招生,不论学生素质如何;学生要文凭,为了吸引学生,只要你来就发文凭的盲目的只顾效益忽视教学质量,甚至是不要教学质量的短期行为只能将高职学校自身引上绝路。

三、树立品牌意识,重视无形资产的开发。

企业界有一种营销模式叫品牌营销,它是通过品牌的形象塑造、宣传和对其所依附的产品更新质量提高等营销手段的运用,创立全国乃至世界名牌。高职院校也可以把这种模式引入到学校的发展经营中来。一方面,学校应通过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来完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形成优秀的校园文化来提高学校自身的形象;另一方面,学校要进一步走出去,利用各种手段宣传自己和自己的产品,首先把学校自身打造成一个信誉度高的知名度高的良好品牌。其次,学校还应注意自身下属教学产品的小品牌打造,也就是建设核心优势专业,开发精品课程,建立优秀的短期培训项目,并注意这些小品牌的推广与宣传。再次,学校还应注意对成功项目的经验总结与各项制度和管理方法的完善,并把其标准化、系统化,逐步实现可操作的授权式办学(也就是目前企业界盛行的连锁加盟式经营),这样不仅可以使学校得到发展,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校发展中的资金问题。

市场营销理念引入高职院校的经营与发展并不是简单的将学校企业化、经营化,更不是把教育变为市场行为,教育始终是公益事业,是要首先考虑社会效益的,所以市场营销理念引入高职院校的经营发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市场营销过程中的销售手段、融资手段等经营方法经过客观的分析与合理有效的在学校经营中应用对学校的发展是有益无害的。

参考文献

[1]MBA核心课程编译组.企划经理.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6.

[2]MBA核心课程编译组.市场营销.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6.

文化教育市场分析第6篇

(一)物质形态商品市场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由于社会分工的细化,人们必须购买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繁衍,这就要求商品具有交换价值,商品交换价值是以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为基础的,而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价值)则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也就是说,当现有社会的生产条件和劳动强度一定时,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就决定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长短,而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又取决于劳动者所具有的生产技能、技巧和速度,而这种生产技能、技巧和速度是需要职业教育来传授的。因此,物质形态商品市场的丰富和繁荣需要职业教育能够为其提供足够的、具有该专业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的,甚至高于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的劳动力。

(二)职业教育对物质形态商品市场需求的满足

职业教育对物质形态商品市场需求的满足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职业教育通过产学结合,或者校办产业,直接生产各种物质产品,充实、丰富物质商品市场;第二种则是通过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间接满足物质形态市场对职业教育的价值需求。职业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和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教育,这一教育目的要求职业教育课程必须围绕技术来展开,技术是职业教育中最为丰富的课程资源。职业教育通过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或职业培训,向未来的劳动者传授各行各业所需要的专门性质的理论知识、技能技巧,提高他们的劳动熟练程度,生产技能技巧和劳动速度,从而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以生产更多的商品,丰富和繁荣物质形态商品市场,满足社会和人民的物质生活、生产需求;同时企业也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和价值,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为国家积累更多的资金。

二、职业教育对服务市场的价值

(一)服务市场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服务产业是伴随第一、第二产业的不断发展的客观需求而产生的,随着服务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服务客体需求的系统化要求日益强烈,服务市场也应时而生。从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需求分析,无论是生产服务市场、生活服务市场、还是流通服务市场,其中一项最重要的服务就是为第一、第二产业,甚至第三产业提供劳动力的专业劳动能力,以满足产业部门生产和再生产的劳动力需求,这个劳动能力的培养,则需要职业教育来完成;从市场客体的需求分析,各级政府机构需要职业教育研究部门为其开展宏观政策决策、教育战略决策提供数据;各行各业的企业等团体需要职业教育为提供劳动力服务、技术服务、信息服务以及文化服务等;各个家庭和个人需要职业教育为其提供教育咨询服务、就业指导服务、职业资格认证服务等等。

(二)职业教育对服务市场需求的满足

职业教育对服务市场需求的满足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职业教育本身就是国家服务市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主要通过改变劳动力的质量和形态来为市场服务。一方面,职业教育通过职业教育或培训,提高劳动力的智力水平,教育程度和生产技术水平,把非熟练的劳动力训练成熟练劳动力,提高未来劳动力的质量;另一方面,通过职业教育或培训,改变现有劳动力的形态,使其由从事简单劳动到从事复杂劳动,由从事一般性劳动到成为专门人才。二是职业教育本身作为一种市场客体,也需要服务市场的系统化服务,从服务需求的角度满足服务市场的价值需求。这种由职业教育服务需求驱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也成为服务市场中主要的组成部分。例如,由职业教育服务需求驱动的教育服务有:教育咨询服务、职业教育金融服务、职业教育学术服务、职业院校学生服务等;面向职业院校的服务主要有:学校招生服务,贫困生资助服务,教师干部培养培训服务,教材开发、发行服务,实训设备、实训基地服务,顶岗实习与就业服务等;面向职业教育整体工作的服务有:机关、学校、培训机构、管理和教学等各方面科学研究服务,院校办学水平、教育质量的评估服务,各种职业教育学会的学术社团服务,职业教育的传播与宣传服务,职业教育竞赛与会展服务,职业教育的各种评奖活动,表彰活动服务,等等。

三、职业教育对文化市场的价值

(一)文化市场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从文化市场的主要构成要素文化产业的角度分析,目前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际上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自1996年以来,美国的文化产品出口就已经超过航空航天工业成为第一大出口创汇产业,美国文化产业在GDP中的比重高达25%以上,仅次于军事工业,位居第二。2005年底,动漫产业成为日本第三大产业,占世界市场的62%。据统计,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文化产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比例分别达到20%和10%。在英国,文化产业平均发展速度是经济增长的两倍。2004年和2005年,我国文化产业产值的年增长率约为10%,当然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相比,仍然大相径庭。从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情况分析,技术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最大推力之一。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的科技化、工业化和大众化都需要技术的大力支持,需要职业教育这个以技术传授为主要目标教育类型的大力支持。

(二)职业教育对文化市场需求的满足

职业教育对文化市场需求的满足主要是从促进文化产业繁荣的角度。首先,职业教育促进了文化的科技化。文化作为精神产品,不能永远留存在创作者的头脑之中,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技术,使之外化为具有一定文化的载体,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教育,职业教育通过对技术的传授来实现文化的科技化;其次,职业教育促进了文化的工业化。尽管文化艺术的本质在于“个性的、一次性的、独一无二的存在”,但是,文化艺术的个性、独创性主要是通过文化生产的创造环节和作品阶段来体现的,“批量化、格式化、标准化”的大规模制作、复制手段,则大大促进了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最后,职业教育通过它的公益性教育活动,推动文化民主,推动文化大众化,保障了文化人权,从而发展了文化产业,繁荣了文化市场。

四、职业教育对劳动力市场的价值

(一)劳动力市场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依据我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2013年第一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首先从行业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分析:从行业需求看,83.4%的企业用人需求集中在制造业,36.5%的企业用人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从需求看,对技术等级有明确要求的占总需求人数的57.8%,主要集中在初级技能人员、中级技能人员和技术员、工程师,其所占比重合计为49.6%。从求职看,55.7%的求职者都具有某种技术等级,主要集中在初级技能人员、中级技能人员和技术员、工程师,其所占比重合计为50.4%。从供求状况对比看,各技术等级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大于1,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其中,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能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较大,分别为2.72、2.31和2.1。这就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巨大的教育、培训空间。再次,从求职人员的分类情况来看,在所有求职人员中。失业人员所占比重为50.6%,除去其中的新成长失业青年的23.9%,仍有就业转失业人员与其他失业人员26.7%;外来务工人员(包括本市农村人员和外埠人员)的比重为38.8%,这些人员亟需职业教育对其进行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培训。

(二)职业教育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满足

职业教育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满足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结构必须满足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劳动力需求,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变化基本上反映了我国经济转型期产业结构优化的劳动力需求,但是职业教育不能仅仅依据劳动力市场需求进行职业教育结构、布局调整,而应该分析劳动力市场供需变化的驱动者———国家经济转型的趋势,要紧密关注国家经济发展策略,对经济转型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而引发的劳动力需求进行预测,并结合劳动力市场供需情况合理调整职业教育结构。二是职业教育需要依据劳动力市场对不同文化程度和技术等级人才的需求,确定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各职业院校也需要据此科学分析自己的教育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并据此进行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方式的选择,及时淘汰落后专业,开发新兴专业;各职业院校要积极开展“双证书”制度和“学分制度”,以满足劳动力市场对不同文化程度和技术等级人才的需求。三是职业教育要依据经济转型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实现职业教育的多样化,在积极开展职业学校教育的同时,也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和类型的职业培训,以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职业学校教育在进行全日制学历教育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职业院校的各种资源,进行多元化的职业培训。

五、职业教育对技术市场的价值

(一)技术市场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党的十七大要求我国经济增长要“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党的十则强调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党的战略决策,促进了我国技术市场的繁荣,为我国技术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技术市场是科技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科技商品的质量和多寡是影响技术市场的重要因素,技术市场首先需要丰富的科技产品,也就是说,技术市场首先需要科技产品生产者的大力支持。从技术发展的历史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前,技术发明主要由行业中技艺娴熟的工匠承担,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技术与科学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技术的突破越来越离不开科学的支持,“此后,技术发明的主要源泉由经验转移到科学”,这就需要职业教育一方面要大力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在生产实践中进行技术的创新和发明,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本身拥有的巨大技术资源,也会在“产学研”过程中为技术市场做出贡献;其次,技术市场中先进的科学技术产品,也需要职业教育通过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进一步推广,使其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职业教育对技术市场需求的满足

职业教育对技术市场需求的满足,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途径:一是职业教育通过对传统科学技术、生产经验的选择和传递,为技术市场提供大量的技术应用者,这些高质量的技术应用者,一方面在生产实践中继承、传播前辈积累起来的基本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技术;另一方面,他们也是新技术领域的开拓者和创造者。二是职业教育是新技术传递和再生产的有效形式,职业院校充分利用、整合本院校的教育资源,对新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并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大批量掌握新技术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大大缩短新技术再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对技术市场中技术商品的使用和推广产生积极的作用。三是职业教育本身拥有丰富的“双师型”教师,这是一个既能从事教学,又能从事科技研究的师资队伍,再加上职业院校专业对接产业的专业设置及专业群建设更加贴近社会和企业需求,科技创新和技术开发的空气也很浓厚,教学和科技研发本身的相互促进,因此职业教育本身就是新技术创造中心,可以直接为技术市场提供技术产品。

六、职业教育对信息市场的价值

(一)信息市场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信息市场的形成起源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随着各种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采用,信息量的成倍增长,信息需求范围的不断扩大,信息市场逐步成熟和完善。信息市场的繁荣需要信息产业的繁荣做支撑,信息产业的繁荣带来的是生产方式的转变:自动化生产方式将取代传统的机械化生产方式,柔性生产方式将取代刚性生产方式,规模适度的分散型生产方式将取代大规模集中性生产方式;信息产业的繁荣还带来新兴产业的兴起和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信息产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传统产业普遍实行技术改造,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效率;同时,信息产业的兴起还带来了数字化生产工具的普及和应用。所有这些变化,都需要有职业教育培养出能够迅速适应信息社会的劳动者,来推动信息产业的进步和发展,推动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

(二)职业教育对信息市场需求的满足

文化教育市场分析第7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专业开发 理论 实践

新经济理论的出现,知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等等,都对劳动力市场的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而经济领域及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又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为了加强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市场竞争力,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构筑新的、与经济发展同步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动态适应模型,以满足变化着的外部环境的要求和适应由此带来的压力。

一、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开发理论

1.两个重要的概念:教育平台和成组课程。 “教育平台”源于计算机科学中的计算机平台,由于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若干课程之间,高等职业教育中文科与工科的若干课程之间,高等职业教育文科或工科不同专业中的若干课程之间,虽然存在着很多相同部分,但由于各自服务的对象目标不同,使得他们彼此之间互相不能替代。但是借助于平台,他们中的一些相同的部分,就能服务于不同的对象目标体系。“成组课程”源于现代机械工业的成组技术。教育科学借助于成组技术的概念,将内容相关的学科组合成成组课程,服务于一个共同的对象目标,同样也能达到提高教育效益,降低教育成本 (授课时数)的目的。

2.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动态适应经济发展的框架模型。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动态适应经济发展的框架模型主要是由教育平台(P)和若干组成组课程(C)构成。在成组课程中又根据课程的特点区分为核心课程(H)和拓展课程(T),所谓的核心课程是指该成组课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相对稳定的部分,其服务对象相对来说比较宽广;所谓的拓展课程是指该成组课程中明显带有个性的部分和显著变动的部分,其服务对象相对来说比较专一。所以该模型又可简称为P-C(HT)模型,如下图所示:

第一教育平台:公共基础平台(P1)。该平台由高等数学、大学语文、英语、计算机基础等核心课程以及若干拓展课程构成。所有进入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学生都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到达这个平台。登上这个平台之后,学生可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路径选择。一是进人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文科类课程 (或者语言类、艺术类课程等等)学习;二是进入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工科类课程(或者农科类、医科类课程等等)。第二教育平台:大类专业基础平台 (P2)。进入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学生在登上公共基础平台之后,可开始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继续攀登大类专业基础平台。我们以文理兼收的管理学为例:根据现行的国家颁布的专业目录,文理兼收的管理学至少可以分成三个大类专业,一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二是工商管理大类,三是公共管理大类。第三教育平台:专业基础平台(P3)。学生经过努力在登上大类专业基础平台之后,可再次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和社会需求继续攀登专业基础平台。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在一个专业中可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设立多个专门化方向。现以工商管理大类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市场营销专业可根据营销方向的不同,分为商品营销、房地产营销、保险营销等等,在商品营销专业中仍可根据商品的类型,分为汽车营销、家用电气营销、服装营销等等,在商品营销专业中还可根据商品的业态,分为电子商务、连销经营、百货经营,甚至移动商务等等。该平台由市场营销、国际市场营销、消费者行为学、市场调查等核心课程以及若干拓展课程所构成。其中的核心课程都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主要课程,无论哪一个营销方向都离不开这些课程。这部分约占整个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50%左右,另外50%的课程,为拓展课程,是根据各个专门化方向的特殊要求而设定的,相对于前者来说,他们更容易发生变化。

以上是我们构建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动态适应经济发展框架模型的基本内容,当经济发展了,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时,我们的第一教育平台 (公共基础平台);第二教育平台(大类专业基础平台)和第三教育平台(专业基础平台),可基本保持不变或进行少量的变化,专业成组课程中的核心课程也可相对保持不变,需要变化的仅仅是专业成组课程中的拓展课程,而这一部分课程占专业总课时的比例并不是很大。

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开发技术和方法

本文提出的职业教育新专业开发技术和方法是在借鉴了国外职业教育开发新专业中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具体的实际情况之后总结而成的,是建立在宏观经济分析、劳动力市场分析、职业能力分析和教学分析等四个分析的基础之上的。

1.宏观经济分析。要开发一个新专业,首先就要对该区域的宏观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势做出分析。这种分析往往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实现。通过分析,就能初步把握学校所在的经济区域内宏观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哪些产业属于朝阳产业,就应加强开发相关专业;哪些产业属于夕阳产业,相对应的新专业的开发工作就不能继续进行下去。

2.劳动力市场分析。一是潜在的劳动力市场(新生劳动力市场)分析。主要通过对区域内的常住人口的总量进行分析,通过修正,得出每年该区域的新增劳动力的数量,再根据普职比、大学毛入学率计算出今后若干年就读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数量。二是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实时分析,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中获取有用的信息。通过分析,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当前劳动力市场中供不应求的职业有哪些,当前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职业有哪些,从而根据供求情况设置有市场需求的专业。三是对竞争对手的分析。是否开发一个新专业,除了必须考虑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之外,还必须考虑自身的情况和竞争对手的情况。自身的情况主要是看将要开发的新专业是否具有相应的教师、教学设备和教学经验。而竞争对手的情况则相对复杂一些,要分析劳动力需求的总量,分析参与竞争的对手的总量,分析每一个竞争对手的具体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你无我有、你有我好、你好我特、你特我全”的策略。

3.职业能力分析。职业能力分析是新专业开发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在做职业能力分析时必须注意以下三点:(1)选择合适的人选。职业能力分析应选择两类人员参与,一是来源于基层第一线的负责人;一是企业的领导者和总工程师。前者拥有丰富的生产第一线的实践经验,是对该职业最具发言权的人,他们能够准确地、直观地、生动地描述职业的种种要求;后者则是站在该行业的高处,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国际最新发展的动态和今后若干年行业发展的总体趋势。两者有机地结合是该职业能力分析的最佳人选。(2)兼顾长远,与经济同步。众所周知,教育需要一个周期,当前决定的事,往往要在三年或更长的时间之后才会有毕业生。教育滞后于经济发展似乎在所难免。因此,职业能力不应只涉及到当前,还应顾及到不久的将来,即3~5年后的情况。(3)准确定位、定时。职业能力分析不仅要准确地提出某一职业所需的全部技能,还需要确定掌握某项技能所需的培训时间。这就要求计算每一项专业技能的重要程度系数、难度系数和频度系数,然后根据三者之间的关系确定该项专业技能获得所需的培训时间。

4.教学分析。教学分析是新专业开发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新专业开发的最关键的环节。教学分析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将职业能力分析中某个职业所需的全部专业技能点逐一转化成知识点,然后将这些知识点按照新的技术学科的要求组合成一门门新的技术活动课程。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开发的基本目标是满足企业的需求,学生的需求,教育自身的要求和各级各类教育衔接转换的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开发必须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实现从“供给驱动”向“需求驱动”的转变;必须立足于经济发展的要求,深入人才市场或有关行业产业进行专业人才需求的调研,根据宏观微观经济理论和现状进行合理地预测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为专业开发计划的制定提供指导。在四个分析的基础上,掌握第一手调研资料,按照技术学科和能力双导向的指导思想,将专业按不同的内容划分为不同的专业方向,对每一方向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再结合学生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的分析,制定专业培养目标,进而设计教育平台、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刘来泉.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纵览——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邓泽民.CBE理论与在中国职教中的实践[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5.

[3]冯晋祥.中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比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