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家庭健康管理师的重要性(合集7篇)

时间:2023-10-16 10:33:48
家庭健康管理师的重要性

家庭健康管理师的重要性第1篇

社区家庭医师制度应运而生

我国台湾地区已进入高龄化社会,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14%。快速的人口老化引发了新的医疗问题,慢性病医疗以及长期照护的需求大幅度增加。但目前的医疗设施与照顾模式大部分是为了处理急性问题,对于慢性疾病特别是关系到病人行为改变、心理咨询与各种专业协同照顾的部分有明显的不足。许多慢性病人缺乏长期的健康监测,使得慢性疾病控制不良,各种急性并发症增加,进一步占用了宝贵的医疗资源。

为解决上述问题,社区家庭医师制度应运而生。社区家庭医师制度以基层开业医师为基本成员,结合社区内医院的医疗资源,组成社区照护网络,以实现家庭和社区的健康目标。它可以提供全方位的医疗照护,提升医疗品质;可以建立基层医疗诊所与医院的合作关系,为社区居民提供周全性、协调性与持续性的服务;促进分级医疗及双向转诊;减少医疗浪费,合理控制医疗支出。

社区家庭医师制度主要内容

开办共同照护门诊。为提供社区居民完整性的医疗及健康照护,基层医师团队在不影响各自诊所业务的提前下,由医院聘为兼任医师,并在医院开诊,至少每周一个诊次,成立整合照护的“共同照护门诊”。“共同照护门诊”是由医院与基层医师团队的医师合办的联合执业模式,双方形成合作关系而非雇佣关系,以克服诊所与医院间彼此缺乏合作的困难,逐步建立诊所与医院的新伙伴关系。基层医师团队医师可以利用在医院出诊的时段,将诊所病人安排到医院进行必要的治疗,也可以利用医院的仪器设备为病人进行必要的检查,解决病人在医疗上的问题,真正落实由基层医师与医院来共同照护病人。

建立社区照护网络。家庭医师制度的顺利推动必须依赖社区照护网络的建立,亦即经由“疾病管理”、“个案管理”发展至“照护管理”,以“共同照护门诊”为基础,主动关心特定病人的健康,并逐步在社区中扩大照顾的范围,建立照护网络系统。

社区照护网络以“疾病管理”的概念为核心,促使居民认同家庭医师,也促使家庭医师主动关心社区居民的健康。“疾病管理”以单一疾病为对象,可在特定疾病治疗过程中有效利用医疗资源,但涵盖范围毕竟有限;“个案管理”则是以个人为关注核心,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疾病;“照护管理”则是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为以整个家庭成员为关注核心,实现家庭健康的目标。以慢性病人为对象的“个案管理”与以家庭成员为对象的“照护管理”都涉及多种卫生服务机构,包括卫生所、长期照护、日间照护、护理之家、老人养护中心等。在家庭医师制度中,医院与诊所承担重要的医疗服务工作,其它机构则分别承担健康促进、疾病预防、早期发现及康复工作。

以糖尿病的照护为例,社区可成立包括医师、营养师、护理人员在内的医疗团队,针对特定的病人提供长期照顾。在照顾的过程中,将关注的范围扩及病人家庭成员,即可逐步落实以“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个人为对象”的照顾理念。

宣导健康家庭观念。家庭医师制度的推广有赖于基层医师与社区居民的互动,以此逐渐改变群众喜欢到大医院的求医行为。需要透过卫生教育让社区居民改变观念,了解家庭与健康的关联,以及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医疗照护的优点,使他们愿意经由家庭医师的照顾,接受以家庭为单位的医疗服务,亦即由整个社区医疗群共同照护一个家庭。

家庭健康管理师的重要性第2篇

全科医师家庭责任制是以社区为载体、家庭为单位、个人为目标,以契约服务的形式为家庭及其每个成员提供连续性、协调性、可及性的综合医疗保健服务模式,是改变传统的坐诊模式,采取主动服务、提高社区居民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医改新形势下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创新和内涵的提高。服务对象将以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障人士及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及其家庭成员为主,逐步延伸至辖区人群的全覆盖,最终实现“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全科医师”,全科医师将为签约家庭提供包括热线应答、健康教育、门诊预约、区内定点医院双向转诊、健康体检、家庭健康档案管理、慢性病干预、中医适宜技术及养生保健等服务,最终实现“全科医生在身边,健康服务在全天”的目标。

1社区概况

北蔡镇地处浦东新区西南部,东邻张江高科技园区,南连南汇康桥工业开发区,西接南码头街道,北依花木行政文化中心,全镇总面积23.71平方公里。下辖56个居委,11个村民委员会。

北蔡社区服务中心承担着社区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项目,包括健康教育、计划免疫、妇幼及老人保健、残疾人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慢性病的防治等工作,并对本社区居民健康进行信息化管理,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健康管理。

1.1人口概况户籍人口总户数47659户,共120612人,户均人口2.53人,男女性别比为1.01:1。14岁以下儿童数11115人,少年儿童人口比例为9.22%。

户籍人口65岁以上老年人口18154人,老年人口比例为15.05%。老少比例为1.63:1。

2存在问题及探讨

2.1本社区人口老龄化,重点人群干预力度尚待加强本社区65岁以上户籍人口老人18154人(60岁以上常住人口4.8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5.05%,本社区已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2010年对北蔡社区常住户口的已婚妇女进行妇科疾病检查,共检查7233人次,受检者年龄为21-70岁,平均年龄为45.5岁。查出异常人数5716例,疾病构成前4位分别是乳腺增生、子宫肌瘤、慢性宫颈炎和阴道炎。2011年检查北蔡地区2-6岁在园儿童4090名。体检内容为:测身高、体重、头围、胸围,内科(心肺听诊等),外科(平足、外生殖器等),五官科等项目;化验血常规、尿常规。检查结果显示:营养不良率,随年龄增长而减少;肥胖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龋齿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全科医师家庭责任制服务对象将以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障人士及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及其家庭成员为主,对老年人进行体检、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妇女普查,在原有儿童体检的基础上扩大0-6岁儿童保健的覆盖面;坚持精神病人、残疾人管理。因此全科医师家庭责任制服务模式势在必行。

2.2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影响本社区居民健康的主要卫生问题根据死因顺位显示高血压、糖尿病等循环系统疾病(40.46%)死亡率已排名第一,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的患病率增高,其中高血压病成为最主要的慢性病。高血压既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影响人们健康,同时又是脑血管病、糖尿病等其他疾病的危险因素,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可以有效地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因此全科医师家庭责任制对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人群进行科学管理,提高规范化管理率,为他们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已成为当务之急。

家庭健康管理师的重要性第3篇

关键词: 党组织管理方式 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发展

党组织是学校的政治核心,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主要负责学校领导班子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参与学校重大问题的决策,并支持和监督校长行使职权,协调学校内部关系,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办好学校。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校党组织在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同时,更要利用自身优势,立足本校实际,创新管理方式,提升管理的有效性,其中以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为突破口,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党组织日常管理中是当前党组织给力教师健康发展、快乐成长的重要方式,对学校教育教学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1.党组织创新管理方式,以专家引领为导向,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人是学校教育教学事业发展的主体,能否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是学校发展最直接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学校领导、教职员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良好的发展,人际关系的和谐、业务素质的提高及校园和谐才能快速实现。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师因工作、生活、家庭和社会的压力而产生工作上的情绪化、生活中的堕落化、人际关系中的冷淡化等不良行为层出不穷,严重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也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人力资源的内耗。

党组织作为协调学校内部关系,调动各方积极性的重要力量,要针对社会现实的发展,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坚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提高教师心理的健康素质、舒缓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证。近几年来,我所在学校党支部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日常工作来抓,每学期都固定邀请全国著名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周红五、郑日昌、钟志农、王国荣、章毓光等来学校进行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协调、工作适应性等为主要内容的讲座及个别教师心理辅导,效果很好。据统计,学校原来有9位教师因工作压力而产生压抑的心理问题、有4位教师因家庭关系而产生郁闷的心理问题、有7为教师因人际关系紧张而未能在学校很好地发展,学校党组织及时邀请有关专家为他们做心理健康辅导。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这几位教师都走出了阴影,在工作、生活、家庭等方面都获得了很大发展。

2.创新党组织管理模式,以及时充电为抓手,培养优秀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一是学校党组织要求教师系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党组织要积极引导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学习,为教师外出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创造机会,同时向教师推荐心理健康教育书籍,及时为自己充电,引导全校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二是党组织要求教师不但要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而且要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和学习,大大提高了教师自我心理健康水平,这确保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有先进的、前沿的科学理论指导。但是,如何把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细化、具体化为可操作知识就需要进行实践操作,必须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为此,学校党支部建议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经验和心得体会,并注意把它们上升到理论的层次,不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撰写,为学校教师的健康发展提供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理论和第一手资料。

在学校党组织的引导下,我所在学校涌现出了一批年轻的、有作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这些教师不但为同事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指导,而且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辅导,为校园“人和”环境建设提供了师资保障。我所在学校党组织从周一到周五都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在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为学生做心理健康咨询或辅导,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提供最大的帮助。

3.创新党组织管理方式,以开展活动为载体,舒缓教师工作和生活压力。学校党组织除积极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外,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努力促成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把教职员工的注意力、兴奋点不断引导到学校发展的整体目标上,让学校的办学目标成为全体教职工的共同理想。

近年来,我所在学校拨出专项资金建设了室内乒乓球、羽毛球馆、塑胶排球场、篮球场,为教师的文体活动提供场地。学校党组织通过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在重大节假日组织教师进行登山、长跑、趣味运动会等比赛,以激发教师的潜能,挑战极限。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不仅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加强了教职工之间的深度融合,而且提升了教职工的心理健康素质和文化品位,培育了教职员工的团队精神,凝聚了教职员工同心同德的办学激情。

4.创新党组织管理方式,以家长辅导为支点,营造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最重要领域,家长的生活方式和家庭关系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一些家庭夫妻关系不和谐,“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一些家庭夫妻离异;部分家长缺乏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手段,以错误的观念和方式来要求孩子成龙成凤等都在孩子心灵中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造成孩子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如何引导家长构建和谐的家庭,树立正确的教育孩子的观念,提高自我教育孩子的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温暖舒心的学习环境,直接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我所在学校党组织利用家长会、家长约谈、家访等方式为家长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千方百计为家长构建和谐家庭和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而努力,并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家长问卷调查反馈的情况来看,家长教育子女的观念、方式、理论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家庭和谐的氛围也浓了很多。

在学校党组织的领导下,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中有序开展,学生、教师、领导自然融入到了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全校学生没有因心理问题而产生过激行为,师生关系和谐、和睦、健康发展,校园文化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培育下呈现出了蓬勃生机、蒸蒸日上的良好发展态势,为学校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洪建斌.班级管理社会化的实践和思考.班主任之友,湖北教育学院班主任之友杂志社,2010,(1).

[2]胡亚.浅谈班级的人格化管理.教师报,2009.3.2,第三版.

[3]季诚钧.班主任工作基本技能训练.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11,第一版.

[4]李耀志.以德治校:学校管理文化的核心.教师报,2008.10.30,第三版.

[5]九会.校园呼唤“人性管理”.教师报,2002-10-23,第五版.

家庭健康管理师的重要性第4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 幼儿; 心理健康; 导向作用;

引言

在医学领域, 关于健康的界定停留在生理上的健康层面, 以人的生理特征为主, 但是在心理学领域, 一个人的健康与否完全取决于人的心态。在今天, 健康是评价每一名社会成员进步的标准, 尤其在幼儿的成长阶段, 心理健康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目前, 很多家长对幼儿的健康仅仅是停留在生理健康上, 以生理特征为主要的标准, 并不涉及精神领域, 所以家长在儿童心理健康上的忽视越来越明显。但是, 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 很多关于中国青少年犯罪的报道越来越多, 对社会形成了较大的影响, 推动人们越来越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相关调查显示, 幼儿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有很大的相关性, 教育方式、家长的学历与道德修养等, 成为幼儿的心理健康关键因素。由此,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得到中国家长的关注, 也应该得到社会成员的关注,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形成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正确导向, 才能够为幼儿心理健康提供诸多益处。

一、家庭教育与幼儿教育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1. 良好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家是一个人的避风港, 是一个人精神的栖息地, 即使一个人在社会上遇到一些艰难险阻, 只要一回到家, 便可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幼儿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关怀, 当父母对子女提供较多关怀的时候, 子女便可以在父母的关爱下健康的成长, 形成健全的人格, 对幼儿的成长起到关键的作用;反之, 如果父母在幼儿教育中缺少关爱, 或者过分地溺爱, 则会影响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为此, 家长的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的教育观念, 对幼儿心理健康形成较大的影响。

2. 健康的幼儿心理有助于家庭内部的和谐

伴随着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中国家长在国家优生优育政策的指引下, 对子女教育上的关注度不断提升, 尽管最近两年中国出台了“二孩”政策, 但是中国家长重视子女教育的观念已经形成, 新的生育政策并没有对中国的家长产生影响。很多家长为了不让子女输在起跑线上, 往往会加大教育投资力度, 参加一些家长认为有作用的早教班, 为了让子女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很多家长会为孩子制定一些饮食计划, 使得子女能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 在家长的精心培育下, 很多幼儿获得了心理与生理上的健康, 为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创造了条件。

二、家庭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导向作用

1. 家庭教养方式

当前中国的很多家长对儿童生理健康方面过分地关注, 但是对心理健康指导上却缺乏一定的关注。很多家长过多地宠爱幼儿, 在日常饮食中以健康食材为主, 但是心理健康上考虑的成分并不多, 比如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上、幼儿情感满足等方面, 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使得幼儿形成了较多的依赖感, 抗挫折的能力变弱。其实之所以出现此类现象, 与家长对幼儿家庭教养方面的缺失有关, 使得幼儿连最基本的生活常识却没有, 无法实现生活上的自理, 影响幼儿教育的正常推进。

2. 家长榜样效应

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的行为习惯会对子女产生重要的影响, 并且会对子女未来的成长起到引导作用。目前, 很多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仍然以传统的教育理念为主, 当孩子在生活中出现一些错误的时候, 家长往往会因为子女犯错而大打出手, 对子女的教育形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1]。因为家长的行为已经对子女形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甚至是形成了子女初始社会化阶段的人格特征。幼儿处于人生阶段模仿能力最强的时期, 很多生活中常用的语言都是在幼儿阶段形成的, 其中也包括一些幼儿的前期思想。因此, 家长在幼儿成长阶段会给孩子形成榜样效应, 由此, 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形成影响。

3. 家庭结构

不同家庭结构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形成影响, 一般而言,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的人口结构, 在家庭社会学领域, 关于家庭结构有以下几种, 分别是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单亲家庭等, 在今天, 核心家庭是常见的家庭形式, 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 形成了良好的家庭氛围, 并且对幼儿心理健康发挥着较大的功效。但是, 单亲家庭在中国社会也比较常见, 一般而言, 不完整的家庭便不会产生完整的教育体制, 也不会形成规范化的家庭教育, 残缺的家庭经常会使孩子感到孤独, 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 会形成幼儿心理上的压抑感, 如果不能够使幼儿的这种情感得到控制, 会极大地损伤幼儿的心理健康。

4. 祖辈与保姆代养

目前, 中国的很多家庭由于父母忙于工作而没有过多的时间照顾子女, 很多家长出于对子女健康的考虑, 往往会将孩子放在爷爷奶奶家里, 由其父母帮忙照看, 但是由于“隔代亲”的缘故, 很多孩子在爷爷奶奶身边尽管在衣食住行上得到了关注, 但是在心理健康方面却得不到应有的关爱, 因为爷爷奶奶的溺爱, 严重影响幼儿心智的形成。除此之外, 还有一部分家长, 聘请保姆照顾子女, 使得自己能够安心工作, 但是由于现阶段中国保姆良莠不齐, 文化素质不高, 导致孩子的一言一行与保姆相近, 使得家长的后续教育工作难以为继。由此可知, 祖辈与保姆代养对幼儿心理健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是当前我国幼儿教育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5. 家长较高的期望值

由于当今中国社会处于激烈的竞争中, 很多家长身处竞争压力较大的社会中, 深深地意识到只有个人能力强才能够在今天的社会中立足。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 由于“望子成女、望女成凤”的迫切心理, 使得很多家长在对子女的日常教育过程中, 经常会讲述一些个人工作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 现身说法, 让子女深刻地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但是, 由于幼儿年龄尚轻, 对生活充满了期待, 并且以自己强大的想象力幻想着美好的未来。但父母在生活中对子女传输负面情绪时, 会给幼儿带来较大的心理负担, 甚至会因为幼儿平时表现不佳受到家长的大声呵斥, 极大地挫伤了幼儿的自尊心[2]。

6. 重智轻德

在“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理念的指引下, 很多家长过分地重视子女的智力开发, 经常参加一些教育培训, 让孩子过早地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以此来打好学习提前量, 为自己的孩子能够在班级成为学习上的佼佼者提供条件。尽管家长的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这部分家长为了能够提升子女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子女的德育教育, 使得很多幼儿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者。其实, “要想成才, 先要成人”这句古语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可是, 中国的很多家长往往忽视了德育的重要性, 除了学习之外, 对子女是百依百顺, 从而形成了子女任性、自私的心理, 并且很少地考虑到别人的感受, 仅仅以个人为中心。这种重智轻德的家庭教育, 会给子女的健康心理的养成造成阻碍。

三、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导向措施

1. 家长转变教育观念

中国家长的教育观念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强的家长性, 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将来能够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 往往会给子女制订诸多的计划, 并且监督子女的日常生活, 其实这种对子女的严格管束最早起源于幼儿园时期。中国大部分家长认为从小就应该培养孩子的性格, 在具体的生活中, 引导孩子做中规中矩的学生, 以此来获得教师和同学们的喜爱。但是, 在家长这种教育理念下培养的孩子, 尽管在智力水平上没有差别, 但是性格方面却表现得孤僻, 意志力不强等等, 使得很大一部分幼儿抗挫折能力不强, 即使遇到很小的困难也会萎靡不振, 影响后期的学习与生活。为此, 中国的家长一定要转变当前的教育观念, 以积极的心态影响幼儿, 彰显幼儿的个性, 并且引导子女锻炼坚强的意志, 使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有效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2. 管理幼儿情绪

“性格决定人生”这句至理名言具有较强的现实性, 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 不仅仅依赖于良好的智力水平, 更多的是取决于一个人是否具备良好的性格。由此可见, 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 家长对幼儿情绪上的管理很重要。对于子女来讲, 家庭便是发泄情感的最佳场所, 因此, 家长在幼儿性格形成中一定要发挥良好的导向作用, 否则会对幼儿性格形成障碍。家长在幼儿教育中, 应该做幼儿的朋友, 当子女有不良情绪产生时, 应该帮助其及时地调整, 并且与子女心平气和地分析, 理顺子女的情绪。如果家长没有能力对子女的情绪进行疏导, 则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通过社会心理辅导机构与家庭心理疏导相结合的方式, 促进子女健康心理的形成。同时, 在心理疏导的过程中, 培养子女控制个人情绪的能力, 从而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直面学习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

3. 多与子女进行沟通

沟通是建立良好家庭关系的重要桥梁, 在一个家庭中, 沟通所具有的功效往往是最大的。目前,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远远地超越了社会成员的精神生活, 使得中国的很多家长盲目地追求物质生活, 以期能够给子女带来诸多的物质保障。但是仅仅在物质上给子女带来优越的生活条件并不能从心理上给子女做引导, 建立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良性关系有赖于双方之间的沟通, 只有通过沟通才能够取得彼此的信任, 为幼儿心理健康的养成发挥功效。幼儿在成长时期, 最希望得到的便是父母的关爱, 很多时候, 父母简单的一句话或者一个细小的动作, 都会给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因此, 中国的家长不应该过分追求物质生活上的给予, 更多的应该是与子女进行沟通与交流, 建立良性的沟通机制。具体而言, 父母可以在工作之余为子女讲讲故事、谈谈心等, 或者参与一些户外活动, 增进两者之间的沟通与了解, 为子女健康心理的形成做铺垫工作。

4. 采用奖罚分明的教育方式

在幼儿家庭教育中, 经常会出现两个极端, 有一部分家长为了给孩子树立信心, 往往会过分地表扬子女, 尽管子女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但是很多家长会把小事夸大, 进行大量的奖励, 使得子女在褒奖中迷失了方向, 忘乎所以、自高自大, 久而久之会形成子女自负的心态, 不利于将来良好性格的养成[3]。还有一部分家长, 由于对子女抱有过高的期望, 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无论在哪个方面都是最优秀的, 为此, 对子女管束得相当严格, 即使子女出现了一些小的问题, 家长也会大声呵斥, 严重的还会采取惩罚措施, 使得子女在白色恐怖之下生活, 缺乏生活上的信心。为此, 家长在幼儿教育中, 应该采用奖罚分明的教育方式, 既能够及时地纠正子女的错误, 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子女奖励, 鼓励子女继续努力。家长要掌握好“奖”与“罚”的度, 时刻注意子女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 帮助幼儿树立健康的心态, 从而培养健康的幼儿心理。

5. 与幼儿园教师合作

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仅仅依靠家庭单方面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健康的幼儿心理是需要建立在家庭、社会、学校三个维度之上的, 只有通过三方的联动机制, 才能够形成良好的幼儿心理, 如果缺少与幼儿园教师的交流与沟通, 则会出现家庭教育方向的偏差, 达不到幼儿教育的社会目标。因此, 家长有必要与幼儿园教师建立合作机制, 多数情况下, 家长与幼儿园教师之间的沟通, 能够帮助家长充分地了解幼儿。因为从目前的幼儿教育来看, 家长陪同子女的时间远远比不上教师, 子女几乎每一天都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习或者是参与课外活动, 尤其是一些幼儿集体活动, 教师可以从各项集体活动中了解幼儿的性格特征。所以在很多时候, 幼儿教师对幼儿的了解多于家长对幼儿的了解。为此, 家长要想树立幼儿正确的思想观念, 往往要与幼儿教师建立合作机制, 与教师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 通过双方的沟通, 实现对幼儿心理健康的辅导。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幼儿心理健康与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家庭环境以及家庭关系会对幼儿教育形成重要的影响力。经过笔者的研究发现, 幼儿心理健康与家庭教养方式、家长榜样效应、家庭结构、祖辈与保姆代养、家长较高的期望值五个方面息息相关。为此, 中国家长应该注意到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为了提升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 应该发挥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导向作用, 根据幼儿的生活实际, 及时地了解幼儿的心理状态, 改变家长教育观念与管理幼儿的情绪, 多与子女进行沟通, 并且采用奖罚分明的教育方式, 加强家长与幼儿园教师之间的合作, 从而重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家长、教师、社会三方的协作, 实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运转, 为中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做出贡献, 完善中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家庭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向工作尽管会有很多的困难, 但是只要家长能够树立信心, 便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任静, 杨梅先, 程家明.家庭教育中幼儿心理健康的引导[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 36 (14) :2124—2125.

[2]曹新茹, 李梅.家庭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干预措施[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 25 (4) :87—88.

家庭健康管理师的重要性第5篇

一、转变观念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如果一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存在偏差,那么当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则会无从寻求帮助,进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对于农村学校,应科学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对象、内容,以及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教育管理部门也可以定期开展教师培训、心理健康教育座谈会等,更加有效的帮助农村学校建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发展。

二、健全制度

教育管理部门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一方面,制定合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监督管理制度,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评估体系中。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考虑农村学校的实际,给农村学校提供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指导。农村学校也应设立心理健康教育部门,比如心理健康辅导咨询室等,明确相应的工作职能,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加强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活动直接的体现者和从事者,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及相关知识技能,是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和学校都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可以挑选有志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培训。同时,加强所有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鼓励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四、构建教育网络

家庭健康管理师的重要性第6篇

于2013年7—9月在本健康中心进行现场预试验验证后,再经多轮的专家会议讨论,制定出社区家庭医生式社区健康管理主路径。

2结果

2.1团队建设本社康中心按照自身特色及人员构成,组建了全科团队、妇幼保健团队及中医康复团队三大团队。在诊疗过程中,以全科医师为主,全科护士为辅,公卫医师参与,以重点人群为签约对象并为其提供连续性、协调性、可及性和个性化的医疗保健综合服务模式。

2.2建设目标服务方式由每次接诊的随机服务向家庭医生负责制转变;服务对象由个体服务向整个家庭管理转变;服务内容由疾病诊疗为主向健康管理为主转变。

2.3家庭医生责任制的建立家庭医生责任制是以家庭医生为责任主体、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技术依托、社区居民及其家庭的健康管理为工作内容和建立契约关系为服务形式的新型医疗保健服务模式,是与全科诊疗为基础的健康管理主路径十分契合的一种服务模式。家庭医生责任制通过约定的家庭医生为家庭及其每个成员提供连续、综合、协调和可及的健康照顾,是转变医生坐诊模式、创造和谐医患关系,提高居民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全面开展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建立本社区健康服务“团队合作、责任到人”的家庭医生责任制,形成以“契约式”、“全科医师团队式服务”为特点的家庭医生服务模式,与社区居民建立健康、稳固的医疗卫生合作关系。家庭医生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为通过全科医师与服务对象签订家庭医生协议,家庭医生对所负责的家庭中的成员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全科诊疗服务以及签约家庭重点保健人群(老人、儿童、孕妇和慢性病患者)的预防保健服务,包括常规体检、用药咨询和健康咨询,家庭访视服务(产前、产后、老人、慢性病和残疾人),家庭功能咨询评估,家庭生命周期指导,家庭健康干预计划等[1]。

2.4拓宽服务,突出特色从本中心特色出发的三大功能化家庭医生团队建设,可针对家庭中的育龄妇女、儿童、慢性病人群等重点人群开展全周期、信息化管理。充分依托家庭医生式服务和利用妇幼保健团队,对签约家庭中孕产妇儿童给予全程免费的产前检查、婴幼儿健康体检和免疫接种服务等。推进中医药服务进家庭,开展中医治未病活动,发挥中医康复团队的特色,从针灸、理疗、推拿和按摩等特色服务入手,应用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运用中医养生理论普及健康教育,将中医“治未病”理论融入居民群众的平常生活,突出“冬病夏治”、“冬季进补”等中医药服务项目,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针对签约家庭中的慢性病人群、老年人群,以中心的全科门诊为基础,签约家庭可进行电话预约门诊,家庭医生定期下社区,对行动不便的签约家庭成员开展上门的慢性病随访及指导用药。利用微信、QQ群等新型网络媒体,积极开展多种健康教育活动方式。注意挖掘家庭中的骨干力量,培养家庭保健员队伍,逐步灌输社区居民自我健康管理理念。

3讨论

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这两大任务应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尤其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如何保持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齐头并进的工作态势,如何坚持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并重,为群众提供综合连续、防治结合的卫生服务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新医改方案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2],社区卫生作为城市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后必将发挥重要作用。深圳市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启动较早的城市,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深圳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体制与其他地区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经过多年发展,深圳社区卫生规划布局和体系建设已基本完成,正在进行网络的规范化建设,工作重点已经转移到功能任务深化、运行机制探索等。虽然硬件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是深圳市社区卫生工作仍然存在着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经常脱节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社区卫生服务快速发展。如果居民就医模式仍然是等患病才去看医生,那么,即使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提高了,也仅是将患者从三级医疗机构分流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而已,并未起到“预防为主”促进居民健康的作用。目前,我国人口与卫生科技发展战略确定了“战略前移”、“重心下移”的方针。

20O9年3月国务院提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明确了从2009年开始,逐步在全国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定期为65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这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健康管理服务指明了方向。当今国际趋势是以疾病治疗为主的医疗模式转向以预防和健康管理为主的医疗模式[3]。我们需要机制的设置和制度的创新,解决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脱节的问题。这需要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水平。家庭医生责任制工作的开展,就是让基层社区卫生机构落实自己作为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大大提高了医生的主动性,通过主动沟通,改善服务态度,逐步实现居民与家庭医生的稳定“契约”关系[4],有利于把公共卫生服务触入家庭医生责任制工作中而得到顺利开展,从而形成健康管理的有效签约服务机制,引导更多的群众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

家庭健康管理师的重要性第7篇

关键词: 偏远地区中小学 心理健康 现状 对策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经成为每个学校的硬性指标。很多经济发达地区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与实施情况已经步入规范科学的发展轨道,而偏远地区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还很突出,更亟待解决。

一、偏远地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现状

1.认识偏差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多次发文要求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已经成为学校的硬性指标。偏远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更重要的是人们认识的偏差,导致这门课程目前处境尴尬,甚至沦为应付上级部门检查时临时抱佛脚的课程。

(1)学校领导的认识偏差

偏远地区经济落后,学校的教育经费比较紧张。学校领导为了争取资金改善本校教师待遇和学校条件,往往更愿意在争取生源上下工夫。保证良好生源的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尽可能提高本校升学率从而扩大知名度。于是,学校领导在管理方面对提高升学率上下了很大工夫,一味强调学生的分数。于是,所谓的不考试的科目就变得可有可无,甚至挤占这些课程,使之名存实亡。

(2)教师的错误理解

心理健康真正落到实处就是要渗透到所有学科中,所有老师都有承担学生心理健康的责任和义务。而实际上,校领导包括广大教师也认为那些学习差、纪律涣散、不听话的学生都属于“心理疾病”的典型。学生不交作业、上课不注意听讲、学习成绩差统统交给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而且希望心理健康老师三言两语就可以让“差生”洗心革面,奋发图强。结果导致很多学生望“心理咨询室”而却步,学校里的心理咨询室似乎成了学校的“检讨室”,导致很多学生担心被嘲笑,即使有问题也不敢倾诉。

2.师资力量薄弱

人们认识的偏差导致很多学校在选择心理健康与教育专职教师时过于简单。例如某个说话慢、声音轻柔的老师虽然对心理学知识一窍不通也可以被选中担任心理辅导员,有些学校是觉得哪位老师任务量小就指派其做心理辅导员。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队伍的整体力量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及学生的心灵成长。目前,绝大多数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是半路出家,有政教处负责德育工作的教师,也有长期担任班主任的,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是临时凑数的。这部分人虽然有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但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辅导技术。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容易按照传统的思路教育、帮助学生。这样不仅没有在心理上对学生予以关心和辅导,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与厌恶,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加重。

3.开展工作时的某些误区

(1)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

有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权由政治教师做,虽然也按照课程要求讲了情绪、意志、认知等等心理学知识,但都是枯燥无味,不但对学生不起任何作用,相反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2)建起心理咨询室犹如“守株待兔”

一些学校按照上级要求设置了心理咨询室,也安排了相应的教师。可是从来不把心理知识带入课堂,让大家了解心理学知识,意识到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咨询室的最终结果是“门前冷清”,陷入无人问津的窘境。所以,一个学校仅仅设立心理咨询室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应该把心理学知识带入课堂,普及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3)工作、评价机制不完善

很多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都遇到了极其尴尬的问题,那就是教育效果的评定。以我多年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经历来讲,心理咨询室的设立及开放对于学生来说基本上形同虚设。因为教师上班时间与学生上课时间一致,学生在上课时间是无法去心理咨询室的。时间久了,同事和领导也会误以为心理咨询室就是养闲人的地方。事实上,大多数时间学生上课,我必须按时上班,学生放学后有时间找我,我都是占用了我的休息时间。所以心理咨询室在要求上不能和其他科室一样,搞一刀切的政策,对上班时间、工作任务等都需要从实际情况考虑,合理设置。

有些学校搞所谓的竞争机制,其他有考试成绩的教师拿成绩论高低。而心理健康教师无考试成绩,学校为了“一视同仁”,居然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规定作业和考试,完全把国家在基础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与教育课程的本来初衷搞乱了套,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

二、偏远地区高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加强对学校领导以及教育主管人员的培训

学校是个育人的地方,所以必须关注人性,只有人性和谐发展了,才能使家庭和社会和谐。如果一个学校的管理人员知识陈旧、思想落后,那么管理出来的学生和教师都会出现很多问题。学校管理者表面上是管理了教师,殊不知因为自己的认识偏差或者管理瑕疵,最终的受害者就是学生。让一个完全不懂心理知识的人给一个患有人格障碍的学生去治疗,简直不可想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其目标就是形成、维护并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最高目标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健全个性的形成,其次是预防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所以,我国还是要继续加强、提高学校管理者的水平。应该在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中,甚至是普通教师中开展心理健康的普及、培训工作,以增强学校领导和教职员工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尤其是对其目的和意义的认识。这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校的开展才能得到领导和管理人员的理解和支持,才能得到其他教职工的同步配合,效果也才能更明显。

2.加强对心理健康与教育工作者的能力培养

做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者不仅体现在听几场报告和讲座上,需要不断补充新知识。同时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更要注重自己的身心健康,搞心理学不仅仅凭一腔热血,只有在不断学习和反省中才能成长起来。人的心理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在自我学习的同时一定要走出去。心理学知识比任何一个学科都需要参加各种培训,从而提高个人水平。但是在落后地区,教师培训依然针对的是主科,心理学的培训可谓“千年等一回”。即使有相关的心理健康教师培训,也是最基础的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当然这也与落后偏远地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层次有重要关系,毕竟大部分都不是相关专业毕业的专职教师。但是对于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来说,这种培训味同嚼蜡。

3.将心理健康渗透到学校与家庭

谈到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人们首先会想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却很少有人怀疑教师也有心理健康问题。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及社会文化等原因,人们往往重视教师的教学质量而忽视了教师的家庭生活质量;重视教师对于社会的责任,而忽视了其对于家庭和孩子的责任;鼓励教师的牺牲精神,而忽视了教师维护自身心理健康。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人格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没有教师对学生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可见教师的心理品质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之重要。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这就要求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同时,加强教师自身心理状态的调适与人格的提升,用教师美好的心灵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在很多发达和较为发达地区,心理健康的学习不仅限于心理健康专职教师的任务,而是所有教职工都定期进行心理测量和疏导,首先排除教师的不良心理,绝不让教师“带病上岗”。而在落后偏远地区,这些工作依旧处于空白。

其次,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即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与社会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也就是相当于社会这一大环境的小环境。所谓的“家校分离”即是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分离。一个孩子一天在学校的时间不低于6个小时,在社区大约3个小时,其余的时间在家庭。因此仅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

当今时代,社会参与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许多国家采取种种形式沟通社会与学校之间的关系。而在社会参与力量中,家庭参与对学生来说具有极大影响。家庭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学校折射式地反映出来,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困难都可以追溯到家庭。

实施学校—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很好地培养年轻一代,而且可以使家庭和父母的道德面貌与心理素质完得到善。没有对子女的教育,没有学校生活的积极参与,没有成人与孩子之间经常的精神上的接触和充实,就不可能作为社会基层单位的家庭本身,不可能有学校这个最重要的教育教学机关,也不可能有社会在精神上的进步。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关下一代的成长和发展,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教育工作。必须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制度上加强管理,从措施上进行深化,切实形成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机制和环境。特别是偏远地区,一些中小学生路还没走就已经严重走偏,我们所有的人都应该反思。多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而不能任其错误地发展下去,关注人性、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才是教育的首要前提。

参考文献:

[1]赵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及反思[J].黑龙江教育,2011(1).

[2]何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初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25(12).

[3]刘兰,洪顺刚.学校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