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现代农业技术介绍(合集7篇)

时间:2023-10-07 08:56:04
现代农业技术介绍

现代农业技术介绍第1篇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化化工集团公司科技部王龙根主任主持,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沈阳化工研究院副院长康卓教授致开幕词,温州市和乐清市有关领导、乐斯化学有限公司总裁陈呈新先生到会讲话。 全国从事农药研究、开发和生产的专家、学者150多人到会。

中化化工科技研究总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李钟华博士向大会报告了国家“十二五”攻关农药项目的初步想法。“十二五”科技创新主题为“绿色、生态”,将绿色、生态的理念贯穿研发、生产、使用的全过程。 总体思路是依托技术创新联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应对重大病虫草害,倡导绿色生态和谐;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实现农药强国转变。 通过农药创制品种和技术的研究、关键品种与中间体的清洁生产工艺和环境友好型助剂的开发,解决农业生产中重大和疑难病虫草害的防治难题,减少农药生产和使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农业生产提供安全环保的绿色农药,为农药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提供技术支撑,提高我国农药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总工程师杨光亮在发言中指出:近年来中国农药工业产业集中度有所下降。2011年的21家农药上市企业的销售总额为208亿元,占全国农药企业销售额的10.6%,与2005年14.4%相比,下降了3.8%。中国农药企业应进一步加大兼并重组的力度,组建和形成大型企业集团,这不仅仅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农药工业参与国际分工和全球资源分配的前提,只有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才有实力进行农药创制,才能在与国外公司进行高层次合作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国家农业部农药检定所顾宝根副所长介绍了国内外农药管理动态,指出要着力构建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趋势的农药登记管理制度,完善农药管理体制机制。 要大力推进登记审批改革,强化安全管理、高毒农药管理,促进生物农药登记管理促进生物农药发展,加大国际合作内容。 全面推行农药田间试验网上审批;华东6省市实现农药登记电子审批试点,申请、初审、受理、部所评审、部批准全程电子化。 推动农药安全性评价数据的国际互认,参与全球联合评审。

会议期间,代表们就关于我国农药研究的新思维、新品种、新方法等,合成技术研究、生产工艺改进、三废治理及分析方法等绿色化研究,农药加工工艺、助剂应用及剂型研究,生物技术在农药研究中的应用,农药应用技术研究,安全评价性研究,农药生产用新设备、新器械研究等,农药在环境中的代谢与残留等几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充分研讨和交流。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吕龙副所长介绍了含氟中间体和含氟农药的创制;沈阳农业大学纪明山教授介绍了基于代谢组学的杀菌剂作用机理研究。

沈阳科创化学品有限公司程春生总工程师介绍了化工安全生产与反应风险评估,我国精细化学品的生产由于欠缺完整的安全性信息,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存在未知隐患,常常潜在风险,并引发安全性事故发生。 反应风险研究和工艺风险评估在我国处于起步或空白阶段,沈阳科创化学品有限公司以国际技术合作为契机,在中国中化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开展反应风险研究和工艺风险评估体系建设,建立研究方法和评估标准,目前,沈阳科创化学品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是具备开展化工反应风险研究的专业实验室。

上海农药研究所张一宾总工程师对农药与医药品种的双向开发介绍了一些案例,谈了自己的理解;华东理工大学药物化工研究所李忠所长介绍了顺硝烯新烟碱杀虫剂结构衍生与作用机制;沈阳化工研究院刘长令副总工程师就农药新品种开发与知识产权的关系及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姚建华研究员介绍了农用化学品的毒性计算机预测技术及其应用,利用从数据库中获取已经收录的信息,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数据库中的数据,并建立知识库,采用量化计算方法研究分子的性质,应用知识库实现预测功能。

广州市化学工业研究所成家壮研究员介绍了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的新思路;深圳朗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张荣胜总经理介绍了二元复配型水分散粒剂配方研究;华中师范大学贺红武教授介绍了以丙酮酸脱氢酶为靶标的新型杀菌剂的合理设计与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张建军教授介绍了糖及其衍生物作为绿色农药的分子设计与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凌云教授介绍了生物活性天然产物瑞香酮类似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沈阳化工研究院李淼博士就新型含吡唑的二氯丙烯醚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杀虫活性作了报告;沈阳化工研究院吕亮博士就苯并杂环醚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杀虫活性研究作了报告;南开大学汪清民教授介绍了牛心朴子草中抗植物病毒活性成份的分离鉴定、合成方法、结构优化、生物活性研究和高效的植物源植物病毒病防治药剂NK-007的创制;贵州大学徐维明博士介绍了缓释性控制农药新剂型开发与应用;沈阳化工研究院陈亮博士介绍了植物根围细菌生物农药筛选;沈阳化工研究院段明郁博士介绍了农药在环境中的代谢产物研究的意义、现状;华中师范大学彭浩博士介绍了新型含磷杂环结构的膦酸酯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除草活性;南开大学元素所徐效华教授介绍了基于化感物质设计合成生态农药分子;山东省农药研究所冯义志介绍了吡嘧磺隆在水稻土壤、田水、糙米、稻秆和稻壳中残留分析方法;沈阳化工研究院王丽颖介绍了沈阳院的新型杀菌剂唑菌酯新制剂及生物活性;沈阳农业大学陈立杰教授就植物线虫病害生物防治研究及生物农药创制作了报告;贵州大学吴剑博士介绍了新型含杂环和酰腙结构的吡唑酰胺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杀虫活性;沈阳化工研究院李新介绍了熏蒸剂主要品种市场概况及应用;沈阳化工研究院张敏恒教授介绍了世界农药市场。

南开大学汪清民教授的“牛心朴子草中抗植物病毒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合成方法、结构优化、生物活性研究和高效的植物源植物病毒病防治药剂NK-007的创制”等9篇论文被大会评为优秀论文。 沈阳科创化学品有限公司程春生总工程师的“化工安全生产与反应风险评估”被评为本届年会特别奖。

通过这次学术会议,专家和代表就当前新形势下农药行业的一些政策性、学术性问题及其他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 代表们一致认为这是一次成功、高水平的农药行业盛会,通过会议交流,代表们收获颇多,达到学者、代表相互学习、交流、提高的预期目的。 会议的举办为国内农药领域的学术交流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年会期间,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沈阳化工研究院副院长康卓教授主持召开了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副秘书长张敏恒教授汇报了近2年学会秘书处工作,秘书长刘长令教授通报了大会优秀论文的评审工作。 会议增选魏优昌、黄文耀、姚再男等3位同志为新委员,会议还商讨了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其他各项事宜。

(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

由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主办,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全国农药信息总站承办,江苏省激素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协办,乐斯化学有限公司、深圳朗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支持的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年会于2012年5月10日至12日在浙江乐清成功召开。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化化工集团公司科技部王龙根主任主持,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沈阳化工研究院副院长康卓教授致开幕词,温州市和乐清市有关领导、乐斯化学有限公司总裁陈呈新先生到会讲话。 全国从事农药研究、开发和生产的专家、学者150多人到会。

中化化工科技研究总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李钟华博士向大会报告了国家“十二五”攻关农药项目的初步想法。“十二五”科技创新主题为“绿色、生态”,将绿色、生态的理念贯穿研发、生产、使用的全过程。 总体思路是依托技术创新联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应对重大病虫草害,倡导绿色生态和谐;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实现农药强国转变。 通过农药创制品种和技术的研究、关键品种与中间体的清洁生产工艺和环境友好型助剂的开发,解决农业生产中重大和疑难病虫草害的防治难题,减少农药生产和使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农业生产提供安全环保的绿色农药,为农药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提供技术支撑,提高我国农药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总工程师杨光亮在发言中指出:近年来中国农药工业产业集中度有所下降。2011年的21家农药上市企业的销售总额为208亿元,占全国农药企业销售额的10.6%,与2005年14.4%相比,下降了3.8%。中国农药企业应进一步加大兼并重组的力度,组建和形成大型企业集团,这不仅仅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农药工业参与国际分工和全球资源分配的前提,只有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才有实力进行农药创制,才能在与国外公司进行高层次合作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国家农业部农药检定所顾宝根副所长介绍了国内外农药管理动态,指出要着力构建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趋势的农药登记管理制度,完善农药管理体制机制。 要大力推进登记审批改革,强化安全管理、高毒农药管理,促进生物农药登记管理促进生物农药发展,加大国际合作内容。 全面推行农药田间试验网上审批;华东6省市实现农药登记电子审批试点,申请、初审、受理、部所评审、部批准全程电子化。 推动农药安全性评价数据的国际互认,参与全球联合评审。

会议期间,代表们就关于我国农药研究的新思维、新品种、新方法等,合成技术研究、生产工艺改进、三废治理及分析方法等绿色化研究,农药加工工艺、助剂应用及剂型研究,生物技术在农药研究中的应用,农药应用技术研究,安全评价性研究,农药生产用新设备、新器械研究等,农药在环境中的代谢与残留等几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充分研讨和交流。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吕龙副所长介绍了含氟中间体和含氟农药的创制;沈阳农业大学纪明山教授介绍了基于代谢组学的杀菌剂作用机理研究。

沈阳科创化学品有限公司程春生总工程师介绍了化工安全生产与反应风险评估,我国精细化学品的生产由于欠缺完整的安全性信息,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存在未知隐患,常常潜在风险,并引发安全性事故发生。 反应风险研究和工艺风险评估在我国处于起步或空白阶段,沈阳科创化学品有限公司以国际技术合作为契机,在中国中化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开展反应风险研究和工艺风险评估体系建设,建立研究方法和评估标准,目前,沈阳科创化学品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是具备开展化工反应风险研究的专业实验室。

上海农药研究所张一宾总工程师对农药与医药品种的双向开发介绍了一些案例,谈了自己的理解;华东理工大学药物化工研究所李忠所长介绍了顺硝烯新烟碱杀虫剂结构衍生与作用机制;沈阳化工研究院刘长令副总工程师就农药新品种开发与知识产权的关系及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姚建华研究员介绍了农用化学品的毒性计算机预测技术及其应用,利用从数据库中获取已经收录的信息,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数据库中的数据,并建立知识库,采用量化计算方法研究分子的性质,应用知识库实现预测功能。

广州市化学工业研究所成家壮研究员介绍了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的新思路;深圳朗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张荣胜总经理介绍了二元复配型水分散粒剂配方研究;华中师范大学贺红武教授介绍了以丙酮酸脱氢酶为靶标的新型杀菌剂的合理设计与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张建军教授介绍了糖及其衍生物作为绿色农药的分子设计与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凌云教授介绍了生物活性天然产物瑞香酮类似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沈阳化工研究院李淼博士就新型含吡唑的二氯丙烯醚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杀虫活性作了报告;沈阳化工研究院吕亮博士就苯并杂环醚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杀虫活性研究作了报告;南开大学汪清民教授介绍了牛心朴子草中抗植物病毒活性成份的分离鉴定、合成方法、结构优化、生物活性研究和高效的植物源植物病毒病防治药剂NK-007的创制;贵州大学徐维明博士介绍了缓释性控制农药新剂型开发与应用;沈阳化工研究院陈亮博士介绍了植物根围细菌生物农药筛选;沈阳化工研究院段明郁博士介绍了农药在环境中的代谢产物研究的意义、现状;华中师范大学彭浩博士介绍了新型含磷杂环结构的膦酸酯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除草活性;南开大学元素所徐效华教授介绍了基于化感物质设计合成生态农药分子;山东省农药研究所冯义志介绍了吡嘧磺隆在水稻土壤、田水、糙米、稻秆和稻壳中残留分析方法;沈阳化工研究院王丽颖介绍了沈阳院的新型杀菌剂唑菌酯新制剂及生物活性;沈阳农业大学陈立杰教授就植物线虫病害生物防治研究及生物农药创制作了报告;贵州大学吴剑博士介绍了新型含杂环和酰腙结构的吡唑酰胺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杀虫活性;沈阳化工研究院李新介绍了熏蒸剂主要品种市场概况及应用;沈阳化工研究院张敏恒教授介绍了世界农药市场。

南开大学汪清民教授的“牛心朴子草中抗植物病毒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合成方法、结构优化、生物活性研究和高效的植物源植物病毒病防治药剂NK-007的创制”等9篇论文被大会评为优秀论文。 沈阳科创化学品有限公司程春生总工程师的“化工安全生产与反应风险评估”被评为本届年会特别奖。

通过这次学术会议,专家和代表就当前新形势下农药行业的一些政策性、学术性问题及其他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 代表们一致认为这是一次成功、高水平的农药行业盛会,通过会议交流,代表们收获颇多,达到学者、代表相互学习、交流、提高的预期目的。 会议的举办为国内农药领域的学术交流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年会期间,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沈阳化工研究院副院长康卓教授主持召开了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副秘书长张敏恒教授汇报了近2年学会秘书处工作,秘书长刘长令教授通报了大会优秀论文的评审工作。 会议增选魏优昌、黄文耀、姚再男等3位同志为新委员,会议还商讨了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其他各项事宜。

现代农业技术介绍第2篇

【关键词】三农;科技;惠农;兴农

解决“三农”问题,是农业现代化乃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建设中的重大课题。实现农业现代化,核心是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培养新型农民。当前,存在着农民“想致富缺技术,想学知识缺门路”的状况。为改变这种状况,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必然要承载起重大的历史使命,着力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传播,努力完成培养农业科技人才这个长期的任务。农业科技图书是农业科技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和媒介,是当前开展“农家书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农民致富和学习农业生产的有效手段。

安徽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组建于2012年,由本科高校、高职院校、县(区)中等职业学校和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等59家理事单位组成。在理事长单位安徽科技学院的牵头组织下,充分发掘自身在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以科技为支撑、以推广技术为手段,组织编写了服务“三农”的全套有22册的系列丛书:

《黄牛育肥实用技术》针对目前黄牛育肥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系统地介绍了黄牛育肥实用技术,主要包括黄牛育肥中优良地方品种与国外优良肉牛品种的选择、良种育肥牛群体构建的改良与繁殖技术、黄牛育肥的营养需要与日粮配合、黄牛育肥实用技术、育肥黄牛的管理技术、黄牛生产高档牛肉技术、提高育肥黄牛牛肉嫩度的技术措施以及黄牛育肥牛场建设与环境控制等;《山羊饲养实用技术》对山羊的营养需要、饲料种类、日粮配制及加工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说明,重点介绍了山羊的与配种、妊娠与分娩以及提高繁殖力的措施,山羊的生物学特性和消化机能的特点、山羊的饲养、山羊的放牧及山羊的日常管理等;《养猪实用技术》主要内容包括:猪的优良品种、营养需要及饲料配合,种猪的繁育技术,仔猪及商品肉猪的饲养管理,规模化猪场建设与规划等;《养鸡实用技术》主要介绍鸡的饲料与饲料配方设计技术、鸡的孵化技术、雏鸡的饲养管理技术、蛋鸡的生产技术、肉鸡生产技术等;《畜禽疫病防治实用技术》主要针对猪的传染病、牛的传染病、羊的传染病、家禽的传染病等的诊断、预防及治疗的相关实用技术;《畜产品加工实用技术》分为肉品加工、乳品加工和蛋品加工三部分。每一部分在扼要介绍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肉、奶、蛋的贮藏技术和方法;《小麦高产实用技术》主要针对安徽小麦的生产特点,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特别注重简单、易学、实用的关键技术;《玉米高产实用技术》以玉米为介绍对象,介绍了安徽玉米生产概况和自然生态条件,分析安徽玉米生长发育规律,阐述安徽省玉米播种与管理技术以及特用玉米生产加工技术;《水稻高产实用技术》主要介绍了水稻育秧技术、病虫草害管理技术、水稻抛秧栽培技术、水稻免耕直播栽培技术、有机稻栽培技术、水稻半旱式栽培技术、水稻旱种水管节水栽培技术、水稻抗旱节水栽培技术等;《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实用技术》主要针对水稻、小麦、棉花、玉米和油菜等安徽省五大农作物的主要病虫草害,重点介绍了这些作物病虫草害的发生为害症状识别、发生规律特点和综合防治技术等实用知识和技术,旨在解决当前农作物保护中的突出问题;《作物施肥技术》在结合安徽省种植情况的基础上,介绍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果树作物和蔬菜作物的施肥技术,通过对主要农作物的营养需求分析,阐述了农作物的施肥技术,并结合作物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介绍了主要农作物的具体施肥方法;《化肥施用技术》介绍安徽省特色粮食作物施肥技术,包括小麦、水稻、玉米的施肥技术;第二章介绍安徽省特色经济作物的施肥技术,包括油菜、大豆、花生、芝麻、棉花、茶树、烟草的施肥技术;第三章与第四章分别介绍了果蔬作物的施肥技术;《有机肥生产与施用技术》介绍了有机肥料的性质与作用,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的特点与利用方式,常见微生物发酵菌剂的种类与使用方法,有机肥料生产设备和有机肥料厂建设注意事项,农田科学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知识;《沼气生产实用技术》从沼气和沼气发酵,农村户用沼气池的设计,沼气池的修建,沼气输气系统的安装,以及沼气、沼液与沼渣的利用等方面介绍了沼气发酵,沼气池的规划设计、修建、安全管理和常见故障与维修等方面知识;《农用机械维修实用技术》主要介绍了农用机械的故障、故障修理与修复工艺,农用动力机械的基本结构、驾驶操作、技术保养和故障维修技术,土壤耕作技术要求、耕作机械的基本结构和使用维修技术,排灌的技术要求、排灌机械的基本结构和使用维修技术等;《大棚蔬菜栽培实用技术》主要介绍近年来及今后一段时期符合生产实际应用的大棚类型和具有发展前景的瓜类、茄果类、豆类、绿叶菜类等相关蔬菜的栽培技术,力求在良种选择、茬口安排、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突出最新科技成果,切实增强大棚蔬菜栽培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保健蔬菜栽培实用技术》介绍了我国保健蔬菜开发利用和人工栽培的现状,对保健蔬菜的生产原则、分类、市场开拓和生产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详细阐述了有关保健蔬菜品种的营养保健作用、特征特性、栽培管理、食用方法等实用技术信息,分析了开发保健蔬菜所具有的经济效益及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生产技术手段;《果蔬贮藏保鲜实用技术》从果蔬贮藏保鲜基础、采后处理方法、贮藏保鲜方式与管理以及贮藏保鲜新技术等方面,论述了果蔬贮藏保鲜实用技术,并对典型水果和蔬菜的贮藏保鲜方法作了深入浅出的介绍;《苗圃花卉栽培实用技术》主要内容包括花卉产业概况、苗圃的建设、苗圃花卉的繁殖、栽培技术,养护管理和保护,苗圃花卉的出圃、销售,以及各类苗圃花卉实用栽培技术;《盆景制作与插花艺术》旨在帮助读者掌握树木盆景和山水盆景的创作过程、方法,熟练掌握树木蟠扎及修剪、石料锯截、雕凿、胶合等基本技能,以及了解盆景的布局、构图、点缀、绿化、命名、陈设与鉴赏等常识;还能够帮助读者掌握插花创作的基本方法、步骤,熟悉花材的整理与加工,了解各种插花花型,掌握常见的插作方法;《中草药栽培实用技术》介绍了中草药种植简史,中草药的命名,中草药的分类,中草药栽培的基础知识,中草药与环境的关系,20余种中草药的植物形态、生长习性、繁殖方法、栽培管理技术、病虫害及其防治、采收加工与贮藏等,以及中草药种植与土壤的关系、现代农业技术在中草药植物中的应用、中草药的多种用途等;《特种农产品营销实用技术》立足于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市场实际,以提高特种农产品营销水平和竞争优势为目标,围绕怎样认识特种农产品市场、怎样找到特种农产品市场、怎样经营好特种农产品、怎样进行特种农产品定价、怎样建立畅通的特种农产品销售渠道、怎样促进特种农产品销售等问题展开探讨。

现代农业技术介绍第3篇

关键词:清末 《农学丛书》 农业科技 罗振玉

清末由上海农学会负责人罗振玉主持编辑出版的《农学丛书》,不仅汇辑了中国古代的重要农学典籍,而且译述了当时英、美、日、德、法等资本主义国家有关近代农业的最新成果,其内容涉及农业政策、农业经济、农业科技、农业教育、农业法规等诸多方面,堪称近代中国一套较为系统的传播与普及农业科技知识的百科全书。本文就其成书的背景与经过、主要内容以及历史价值做一初步探讨。

《农学丛书》的成书背景及其经过

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以后,面对民族危机的加深与农业生产的衰微,许多有识之士纷纷谋求自强富国之路。他们认识到单纯学习外国的“船坚炮利”决不能救亡图存,必须在工业、农业、科学技术以及教育事业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改革,而“万事之源皆出于土”,农业才是富国的基础。譬如,早在1890年,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在《致郑藻如书》一文中就曾经指出:“今天下农桑不振”,为害“亦已甚矣”,亟宜谋求改良之策,“道在鼓励农民,如泰西兴农之会,为之先导”①。翌年,他在《农功》一文中进一步指出:西方农业之所以发达,其不仅得益于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而且还在于“农部有专官,农功有专学”。因此他认为,在发展农业与发展工商业的关系上,应“以农为经,经商为纬,本末备具,巨细毕赅,是即强兵富国之先声,治国平天下之枢纽也”②。又如,资产阶级维新志士康有为在1895年4月8日著名的“公车上书”中亦提出:“养民之法:一曰务农,二曰劝工,三曰惠商,四曰恤穷。”“吾地大物博,但讲之未至。宜命使者择其农书,遍于城镇设为农会,督以农官。农人力薄,国家助之。比较则弃而从良,鼓舞则用新而去旧,农业自盛。”③

正是在兴农呼声日益高涨的情势下,1896年,罗振玉和徐树兰、蒋黼、朱祖容等人,在上海集会研究农业科学和从事农业科学实验,并在该年夏秋之际,正式成立了农学会,并定名为“务农会”。在其制订的《章程》中明确规定,务农会的根本宗旨就在于“整顿农务”。④

综观上海农学会成立后所开展的活动,其主要表现为编印农学刊物和翻译外国农书。1897年5月25日,该会创办了《农学》报刊,从第15期起又易名为《农学报》。维新人士梁启超曾为其专门作序誉曰:务农会“志愿宏大,条理万端,经费绵薄,未克具举。既念发端经始,在开广风气,维新耳目。译书印报,实为权舆”。⑤《农学报》为石印线装本,在第18期以前为半月刊,自第19期起改为旬刊。至1906年1月15日~24日停刊,《农学报》共出版315期。⑥其刊载的栏目内容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各省农政类,即国内各级地方官员关于农业方面的奏折、公牍以及官厅拟订的有关农业的章程规划等;二是农事类,即各地的农事消息以及务农会的办事情形等;三是译文类,即从东西洋农业报刊上选取翻译的文章,该类可谓《农学报》的主体部分。在《农学报》的每期后面,均附有外国农书译文。其内容甚为庞杂,文章长短不一,既有分成几期才能登完的十余万字的长篇译著,也有一两千字的短文。后来,罗振玉等又将这些附文分别抽出,单独汇编装订成册为《农学丛书》。

《农学丛书》的主要内容

《农学丛书》从1898年5月2日~21日创刊至1906年1月15日~24日停刊,共刊出文章235篇,约600余万字,共计7集。其中译自外国农书的文章为152篇,占总数的64.6%。⑦从其反映的农业科技内容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作物栽培技术。丛书中关于这方面的介绍,可以说几乎包括了一切与农业相关的稻、麦、粟、菽、番薯、马铃薯、棉、茶等作物。如在其初集中即有《美国植棉书》、《日本制茶书》、《植稻改良法》、《甘薯试验成绩》、《茶事试验报告》等;在其第2集的46篇译文中,介绍优良栽培品种的就有《农用种子学》2卷、《植物选种新说》、《种木番薯法》、《木棉谱》、《秋蚕秘书》等15篇。书中不仅对农作物的形状、产地、特性、功用等进行了详细介绍,而且还以图表的形式进行了营养成分的分析。同时,对于农作物的播种、灌溉、施肥、除虫等栽培技术给予了介绍,对于每一个耕作环节都以当时的化学、生物学等知识进行了简明易懂的原理分析。⑧

第二,土壤肥料学。关于土壤学方面的介绍,在丛书初集和第4集中分别有《土壤学》和《农务土质论》3卷等专书。另在其他书中亦有论及,如在《农学初级》第18章~30章和《农学入门》第5章中,分别专门讲述了泥土和土壤。书中以化学方法对土质予以成分分析,阐释了土能生物方面的原理。关于肥料学方面的译介,主要集中于丛书的初集之中,分别为《肥料篇》、《厩肥篇》、《肥料保护篇》、《农学肥料初编》上下卷、《农学肥料续编》上下卷等。另在其他集中亦有《人造肥料品目效用及用法》、《肥料销用篇》等。

第三,畜牧兽医学。丛书对于国外优良的畜牧品种及其饲养方法给予了大量介绍。如在第1集中的《山羊全书》、《牧羊指引》、《家禽饲养法》等;第2集中的《牛乳新书》上下卷、《台湾人工孵化鸭卵法》、《蚕蜂饲养法》、《养鱼人工孵化术》等;第4集中的《养畜篇》、《殖鸡秘法》等;第6集中的《美国养鸡法》等。尤其是在第3集《农雅》7卷、《日本农业书》上下卷和《特用作物论》4卷等书中,分专章介绍了牲畜、家禽的品种特性及饲养要领。丛书关于兽医方面的介绍,既有兽医的基本理论译书,如初集中的《畜疫治法》等,又有具有实用技术的畜禽病防治译书,如初集中的《家禽疾病篇》、第4集中的《治鸡秘法》等。

第四,农业生产工具。丛书对于各国农业生产工具的系统介绍主要体现于第6集的《农用器具学》一书,既有畜力工具如“马耙”,又有人力工具如“侠克行芟草器”,还有风力工具如“奇埃哀安摩太风车”,更有蒸汽动力机如“哈华德捆柴机器”等。其介绍方法首先是分析其原理,然后再介绍其如何使用,并配以图形辨其优劣。综观全书之介绍,基本上介于传统农具和近代农具之间,而重点介绍的则是反映工业革命蒸汽动力的农具,如在初集《农学初阶》中所描述的“哈华德之双机汽犁”,其特征为“双机汽犁,置于田之首尾,两机之中有链,首端放而尾端收,尾端放则首端收,互相循环”⑨。

第五,果树林木。丛书对于果树林木理论上的译文在各集中均有介绍,如初集中的《果树栽培总论》、《种树学》、《林业篇》、《森林保护学》、《植三娅树法》等;第2集中的《接木法》、《森林学》、《落叶松栽培法》、《金松树栽培法》、《蒲葵栽制法》、《橘录》、《水蜜桃谱》等;第3集中的《果树栽培全书》3卷、《造林学各论》上下卷等;第4集中的《学校造林法》等。同时,在某些具体林学技术书中,对于林业病虫害的防治还进行了有关介绍。

第六,园艺花卉。对于该方面的介绍,其不仅译书量多且每一叙述详尽,如在初集中就有《蒲葵栽制法》、《谈芭蕉栽制法》、《种蓝略法》、《吴苑栽桑记》、《薄荷栽培制造法》、《人参考》、《炼樟图说》、《月季花谱》、《植漆法》、《甜菜栽培法》、《甘薯试验成绩》、《日本制茶书》、《家菌长养法》、《葡萄新书》上下卷等;第2集中有《谈芭蕉栽制法》、《山蓝新说》、《覃栽培法》、《蔷薇栽培法》、《种木番薯法》、《缸荷谱》、《木棉谱》、《牡丹八书》等;第3集中有《蔬菜栽培法》;第4集中有《除虫菊栽培制造法》;第6集中有《种菊书》、《种菊法》、《农艺化学试验法》、《竹谱节要》5卷及《日本竹谱卷》3卷等。书中所述花卉,均为牡丹、荷花、月季、等传统名花的新品种。

另在丛书中还有其他农业科技的介绍,如关于糖、茶、葡萄酒、蚕丝、薄荷、樟脑等农产品加工制作的译书;以实验调查分析法对于物产和市场行情的介绍等。

《农学丛书》的历史价值

诚然,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农学丛书》所译载的文章在当时未曾能够向农村推广并直接在生产上发挥作用,但该丛书的出版则标志着我国准备用近代科学改进农业跨出的第一步,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首先,它增强了国人对近代农业科技的了解和认识。不可否认,对于外国有关农业方面书籍的翻译,早在19世纪中叶即已开始,譬如李善兰曾于1858年翻译出版过英国植物学家林德列的《植物学基础》;在梁启超于1896年编撰的《西学书目》和蔡元培于1899年编撰的《东西学书目》中亦曾编入了一些有关农业的译作等,但这些译作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均不如《农学丛书》“多而系统,与当时的国情结合得更为密切”⑩。

其次,它弘扬了我国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农学丛书》不仅译载了当时英、美、日、德、法等资本主义国家有关近代农业的最新成果,而且还汇辑了中国古代的重要农学典籍,如曾分期连载了《陈农书》等。尤其是将传统农书和农民的实践经验进行有机结合,或提炼为摘要,或加工成综述分别刊出,如摄取杨的《豳风广义之精华》摘编成的《人工孵卵法》等。时任杭州知府林迪臣曾有评价:“用中国之成法,参东西洋之新理,互相考证,以擅众长”。???由此可见,《农学丛书》在注重引进国外农业技术的同时,对中国的传统农业技术亦未偏废。

再次,它促进了我国实业建设和商品生产的发展。《农学报》在其“条陈录要”专栏中,曾收录了很多这方面的建议,诸如:请开北方利源总公司、组织自来水灌田公司、创设湖中水利公司、建立农工商矿各学堂、创办酿酒公司等。反映出了其从农业着手以改良经济,发展实业和商品生产的愿望和要求。这对于我国清末新政之后实业的兴办和商品生产的活跃,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为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0J01)

注 释:

①孙中山:《致郑藻如书》,《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2页。

②孙中山:《农功》,《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6页。

③杨家骆主编:《文献汇编(第二册)》,台北:鼎文书局,1973年版,第143~144页。

④李永芳:《近代开农学研究风气之先的学术团体》,《读书》,2009(8)。

⑤梁启超:《农会报序》,《时务报(第23册)》,第4~5页,光绪二十三年三月。转引自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料(第1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858页。

⑥⑦林更生:《〈农学丛书〉的特点与价值》,《中国农史》,1989(1)。

⑧南京农学院中国农业遗产研究院:《中国农学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58~73页。

⑨贾玮:《从〈农学丛书〉看近代西方农业科技的传入》,《安徽农业科学》,2007(19)。

⑩李永芳:《近代中国农会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8页。

???林迪臣手订《浙江蚕学馆试办章程》。转引自章楷《务农会、〈农学报〉、〈农学丛书〉及其罗振玉其人》,《中国农史》,1985(1)。

现代农业技术介绍第4篇

一、应回避对技术原理本身的过细了解

当代“STS”重大突破,涉及对许多高新技术的介绍问题,但是在中学科学教育中对高新技术的介绍,限于初中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及理解能力,本人认为介绍的重点不应在其技术原理本身上,而应对技术发展的历史、现状、趋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感性方面着重介绍,这样有利于学生体会到高新技术对社会的促进作用。

二、应关注技术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在科学教学中介绍有关技术时,还应将注意力放在技术对科学发展的影响方面,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一方面技术可以提供更精密的仪器,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可以促使科学理论更完善、深化。

三、应关注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比科学本身更加直接,因为技术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技术发明会导致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出现,在其产品化和商品化时,就会导致企业利润的形成和国家经济的增长,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技术创新。当今,各国经济的增长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技术创新可以说是各国经济发展的引擎。所以,中学科学教学在介绍技术时,还应将注意力放在介绍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方面,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科学》在九年级介绍可持续发展,介绍农态农业技术。阅读城郊生态农业模式材料的基础上,再穿插以下内容,说明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生态农业就是运用生态学原理,把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农业。它是一个复合的人工生态系统。

例如,我国南方地区的桑、蚕、鱼塘生态农业。(如下图)由于建立起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系统,丝绸、食品、能源等都得到了协调发展。

上述生态农业模式体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它们的特点是充分利用太阳能,提高有机质的利用率和农业废物的再循环利用率,对人类社会持续发展极为有利。

四、应关注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

科学课程在介绍技术时,还应该让学生明白技术怎样创造了人的现实生活,让他们意识到正是技术为人提供了富有营养的食品,使家中有了更方便、有效的家用电器,有了更快捷的交通工具,以及对环境污染的控制。这一切都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创造了现代文明。在科学七年级下册学习紫外线时,再补充一下人类对紫外线技术的利用的内容:

人工制造的紫外线灭菌灯,可用于一般用具的消毒,人们还制成了紫外线消毒柜。利用紫外线可使荧光物质发光,人们便制成了紫外线验钞机,用来鉴别纸币的真伪。利用紫外线发出的光对飞蛾等昆虫具有特殊的吸引力,人们制成了紫外线诱蚊灯,当飞蛾等昆虫飞来时,碰到灯管外侧的高压电而死亡。

五、应关注技术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科学课程在介绍技术时,还应该让学生明白技术常常在为人类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会担当一定的风险,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例如在复习九年级“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时,介绍塑料膜技术,使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塑料地膜是随着近代塑料工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塑料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已成为近代农业的一项重要技术。使用方便、成本低廉而效益显著,深受农民的青睐。随着该技术的推广利用,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上日照不够、低温、干燥等不利的自然因素,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其在促进农业发展,提高粮食产量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堪称农业的一场“绿色革命”。然而,塑料地膜在土壤中很难分解,如果不加清除而在土壤表层日积月累,会影响土壤渗水透气和根系的生长,造成污染。所以,要合理使用地膜并加强管理。

技术产生的影响会超出设计时的初衷,其中有些影响可以预测,有些则不能。近期出现的“丙烯酰胺”事件、“特富龙”事件、“苏丹红”事件等,说明技术给人类带来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

六、应引导学生利用科学的原理去解释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在科学课程介绍重大课题时,还应该引导学生根据科学的原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热点问题。例如科学九年级下册学习基因工程常识,讨论:你是否赞成利用基因工程进行人类自身的遗传改良?引起学生思考,再结合以下内容进行说明:

基因检测技术受到人们的欢迎,但也可能存在被滥用的问题。例如如果某种可以增强人的体能特征的基因被克隆以后,运动员就可以改变身高或短跑速度,这与服用兴奋剂何异?转基因动植物如果被释放到环境中,可能对生物多样性构成潜在风险与威胁。若将生物技术应用于战争,对人类可能将引起一场比核战争更可怕的灾难。

克隆羊多莉的诞生,表明人的克隆问题完全是可能的。多数科学家支持进行克隆等以用于医学和临床治疗。而克隆技术一旦应用于人体,兄弟、姐妹、父母、子女之间的相互关系将不再存在,这将威胁人类社会现有的法律、伦理、道德观念。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应选择一些“STS”课题,即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既要有西方的,又要有中国的,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价值的材料,既可作为新知识的背景材料,又可作为相关资料插入或作为阅读材料。如何在科学教学中更好、更有效地利用,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主要参考文献:

[1]科学新课程标准(7-9)年级.

现代农业技术介绍第5篇

与会代表首先到昌邑区考察了我省水稻病虫害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技术及“有机”、“绿色”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等绿色防控技术示范现场,昌邑区农技推广中心陈奉站长对我省稻田性诱剂诱捕技术、赤眼蜂防治技术、生物农药防治技术等示范区的情况做了现场演示和详细介绍,同时考察了我省绿色防控示范区的成功典范――“东福米业”的稻田养鸭、稻田养鱼、稻田养蟹、苏云金杆菌防治稻瘟病、昆虫信息素等除草除虫技术。与会的专家、领导对我省绿色防控技术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各省代表也纷纷表示,将效仿我省绿色防控模式,开展绿色防控工作。

下午,举行了北方稻区水稻绿色防控技术交流会,会议由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郭荣研究员主持,省农业总站靳锋云站长代表我省致贺辞,并对我省的自然情况、农业生产情况、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发生防治及采取的措施和经验情况以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情况做了简单的介绍。

我省有关植保专家介绍了北方稻区利用赤眼蜂、昆虫性信息素、微生物农药防治螟虫、稻瘟病等病虫害技术。华南农业大学黄寿山教授做了关于“利用赤眼蜂防治水稻螟虫的应用技术及其前景”的报告,黄教授高度赞扬了我省近几年绿色防控工作,特别是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推广工作,被其称为“世界第一,全世界领先”。温州医学院杜永均教授做了“水稻螟虫的性诱测报与防治技术”的报告,湖南王金辉研究员做了“湖南省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效果及评价”的报告,湖北省张求东研究员做了“湖北省水稻绿色防控实践”的报告。与会的各省代表交流了各省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与应用的进展和经验;相关企业做了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新技术新产品介绍。我省在大会上也进行了汇报,受到与会专家、领导、会议代表的一致好评。

现代农业技术介绍第6篇

[关键词] 农业院校; 信息管理专业; 管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5- 0109- 02

1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发展趋势和教学现状

1.1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和深入,管理信息系统已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类型的组织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管理之中,并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这一趋势使得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除了介绍学科的基础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具备在信息时代利用信息技术、合理利用和规划信息资源、提升管理效率的能力。

1.2 农业院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现状

20 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逐渐开始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应用, 一些农业院校开始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到20 世纪90 年代中期, 全国各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信息管理类、计算机类等专业基本都开设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作为一门课程,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现代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有软强的联系,它具有边缘性、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课程的高度交叉性、前沿性、理论复杂性和实际操作的困难性,给学生学习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影响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出现了学习被动、教学效果差的现象。

总体来说,该课程社会需求和课程教学存在较大的反差, 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进行研究和改革迫在眉睫。目前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学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内容缺乏侧重点等,本文结合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的实践进行探讨。

2 农业院校信息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定位

农业院校信息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准确定位是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也是设计教学内容的基础。农业院校拥有农业和计算机等多方面的师资力量,具有为社会和广大农村培养信息化人才的明显优势[1]。我国政府制定的《2006-2020 年国家信息化发展策略》中,把“推进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培养信息化人才”列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2]。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信息化急需专业化的组织和人才。基于服务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构想,本文提出高等农业院校信息管理专业应以培养农村信息化人才为主要目标,应该培养学生成为能够适应农村信息化需要的、具备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集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信息系统开发能力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这是农业院校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定位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学习后学生应该具备3种能力:一是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配合系统分析人员确定系统需求;二是理解并配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三是具备信息素养,主动思考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工作效率,更好地利用信息服务于“三农”管理工作。

3 调整、充实、更新教学内容

清华大学侯炳辉教授认为“学习管理信息系统应当有所侧重,例如偏工、偏商、偏管等”[3]。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非常赞同这种观点,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求应该是不一样的。正因为如此,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来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我国大部分管理信息系统教材内容主要为: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和作用、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组织中使用的信息系统等知识。一般以生命周期法作为主线介绍相关理论和方法,而对于社会信息化变迁、信息系统管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内容介绍很少,农村信息化内容则基本没有提及。由于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容易造成学生认为知识零散、学习难度大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对于农业院校信息管理专业来说,在讲授管理信息系统传统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应适时融入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通讯网络、农业资源管理等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让学生树立起管理信息系统在农村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中大有作为的意识。管理信息系统应更多地和农业院校专业特点相结合,教师的教学也要更多地体现农业院校专业特色,因材施教,并进行与新农村信息化建设需求相适应的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研究。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将教学主要内容放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组织管理,信息资源的收集、管理、分类、再利用以及信息技术对于解决管理问题(特别是农业经营管理、农村政务管理、农民生活信息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等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上。

结合农村信息化的现实需求,让学生了解农村信息化所需的知识,让其意识到避开非农院校强势学科所占据的领域,才能取得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注意充实以下内容。

3.1 在讲授信息化知识时,加入农村信息化知识的介绍

在教学中,强调农村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图1所示)。让学生知道农村信息化是指通过加强农村广播电视网、电信网和计算机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构建综合信息平台和服务体系,促进农村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使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生产经营、公共服务、政务管理及生活消费等各个方面实现普及应用的过程。农村信息化包括的内容有:农村环境信息化、农村社会经济信息化、农业生产信息化、农业科技信息化、农业教育信息化、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信息化、农产品市场信息化、农村管理信息化等。

3.2 在讲授信息系统的应用时,增加农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介绍

在教学中突出农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有关理论和开发技术,并结合当前农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科学前沿、发展方向和科研工作者的实践研究成果,着重介绍管理信息系统在农业生产经营与农村社会管理及服务各领域中的应用。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

(1) 种植业信息化方面,介绍基于GIS的农田管理与测土配方系统、病虫害预测预报与防控系统、精准作业系统等。

(2) 设施园艺信息化方面,介绍温室环境监控系统、植物生长管理系统、产品分级系统、自动收获采摘系统等。

(3) 畜牧业信息化方面,介绍畜禽养殖环境监控系统、饲料自动给喂系统、育种繁育系统、疫病诊断与防控系统、养殖场管理系统、质量追溯系统等。

(4) 渔业信息化方面,介绍水质环境监控系统等。

(5) 农产品电子商务方面,介绍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网络营销、电子支付、物流管理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等。

(6) 农村政务管理信息化方面,介绍农村政务管理系统等。

(7) 教育信息化方面,介绍教育资源传输系统等。

(8) 合作医疗信息化方面,介绍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管理系统等。

(9) 农村劳动力就业与转移信息化方面,介绍劳动力就业与转移系统等。

(10) 重大自然灾害与疫情监测信息化方面,介绍农村重大自然灾害与疫情监测信息系统等。

(11) 农村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化方面,介绍农村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等。

(12) 安防信息化方面,介绍农村家庭安全防范系统、公共消防系统、周边防盗报警与闭路监控系统、可视对讲系统、电子巡更系统等。

以上内容根据教学时间,适当安排一些专题来充实教学。在教学中,分别安排5~8个专题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本人的要求较高,在备课方面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4 结 论

随着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人才短缺的矛盾日益突显,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高等农业院校有责任和义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信息化发展培养大量高层次的信息人才,满足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4]。

作为一线教师,在明确具体的培养目标的指导下,贴近学生的需求,在讲授方法上多钻研,教学效果势必就会有所改善。为了完成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目的,除了常规的教学内容以外,结合农业院校特色,增加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介绍,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带动学生主动学习。希望该思想的提出能为农业院校信息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乃祥,赵平, 曹丽颖,王兆毅. 高等农业院校农业信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高等农业教育,2006(9):17-20.

[2] 郑娜,张嘉. 利用高等农业院校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的途径探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429-9430,9432.

现代农业技术介绍第7篇

2016年11月30日,由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栽培与机械研究室和西部果友联盟主办的有机苹果生产及省力化栽培研讨会在西安龙东国际大酒店顺利召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丙智教授、西部果友联盟张立功研究员、山西国康宝厂家、蒲城“褚梨技术”发明人褚丁山、《西北园艺》副主编褚会民等50余人参加了这次会议。西部果友联盟张立功研究员主持了本次会议。本次会议主要以专题报告形式进行,中间穿插讨论和茶歇,参会人员能够面对面交流,信息交流畅通有效(图1~图2)。

上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丙智教授做了《2016年苹果市场分析及矮砧栽培新技术》的报告(图3)。他对2016年全国苹果产量进行分析,发现陕西、山东和河南三大苹果产出省份的产量分别占全国的23.75%、23.44%和11.17%,其中陕西省较去年增长10%,山东省与去年持平,但河南省较去年减产15%~20%。综合来看,全年产量与去年持平,质量下降,果个偏小,冰雹果增加,其中优果率从75%下降到50%左右。他提到今年为10年来苹果价格最低、销售最慢的一年,并对此现状提出今后发展对策。一是进行结构调整及转型升级。包括区域调整和品种调整,减少低海拔区苹果面积,增加中熟品种,发展晚熟不套袋品种。二是栽培技术调整,由乔化发展为矮化,由中间砧发展为自根砧、由病毒苗发展为无病毒苗,由普通栽培发展为有机栽培。最后李教授还对西部延安及高海拔地区的苹果发展提出了32字建议:“覆盖保墒,适度高产,有机菌肥,培肥土壤,安全生产,有机栽培。省力省工,矮砧密植”。李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使广大果农受益匪浅。

随后,西部果友联盟张立功研究员介绍了有机苹果生产与EM技术(图4),EM是日本琉球大学/名樱大学国际EM技术普及协会会长比嘉照夫教授等为首的科研团队于20世纪80年代初研制的一种新型复合微生物菌群,是生态平衡型菌,这个技术的最初创始人是日本的一个果农木村秋则,他用11年种出“不腐”的苹果而闻名世界,是自然农法的追求者和实践者。EM技术开发至今40多年,已V泛应用于医疗保健、建筑、物理性降辐、塑料生产、食品加工、美容等多个行业,显示出其非凡的应用效果。研究认为EM有效微生物技术有望满足21世纪人类对农业的要求,因为EM中的有益菌群可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生物活性,进而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同时,使用EM可不用或少用化肥、农药和抗生素类物质,生产出无污染的健康食品。张立功研究员详细介绍了EM的发展历程,并多次前去日本调研,他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让人敬佩。EM的发展是造福后代的事业,可能成为中国农业的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

下午,山西北方果宝康农药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了果宝康企业的发展(图5),并对公司的产品进行介绍。蒲城“褚梨技术”发明人褚丁山先生介绍了免叶面喷洒农药技术(图6)。褚农梨,即褚农免喷洒农药酥梨,并不是在酥梨的生产周期内放弃对有害生物的管控,而是不再喷洒杀虫剂,褚丁山先生经过多年的研究试验,研制出一种制剂,将这种制剂适时适量的输入树体内,有害生物就不再危害梨树,对有害生物的天敌零伤害,减少农药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省工省力,适合果园规模化发展。最后农一网运营总监马玉林先生对农一网的运营模式进行了介绍,使广大果农能够了解新媒体时代的农业运营模式(图7)。

此次有机苹果生产及省力化栽培研讨会使果农了解了最新的苹果发展状况,并对新型技术和制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传播了信息,加强了沟通,总结了经验,对西部苹果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