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少儿教育心理(合集7篇)

时间:2023-09-27 09:32:25
少儿教育心理

少儿教育心理第1篇

[关键词]农村 少年儿童 心理健康

一、加强农村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关注少年儿童,尤其是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健康又有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如果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比身体健康还可怕,可是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少年儿童频频犯罪要么自杀,要么杀他人,孤独症、抑郁症在不断的上升,这些无形的杀手在向少年儿童袭来。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少年儿童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关注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已成为社会、家长、和教师的共识。但是作为一名农村教师我觉得农村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更值得关注。

二、农村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

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多么美好的生活,但是,对于我们农村的少年儿童来说这是一种奢望。1、因为许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与孩子联系的时间相对较少,孩子长时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变得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性格极易变得内向、悲观、孤僻、冷漠。没有家长的监督慢慢的孩子就养成了自由散漫、没有自我约束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内心有矛盾,缺乏安全感,心里话无处倾诉,内心变得脆弱,性格发生偏差。2、家长给予丰富物质生活,使少年儿童得到的宠爱和照顾远多于锻炼和体验,以宠爱甚至溺爱代替关爱,孩子娇生惯养,如要什么买什么;家长关注少年儿童的智力发展和应试的成绩的程度,传统教育“黄金条子出好人”如打人骂人;还有部分家庭家长自身就有严重的行为或心理问题,双亲对少年儿童的成长没有树立良好榜样,甚至还以其不良行为和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少年儿童的成长,如打牌、喝酒等。

(二)学校教育问题:

1.农村的教学质量低下,学校只对少年儿童的学习成绩进行评定。忽视少年儿童德育、人格、心理等全面发展,从而误导少年儿童心理和智力不平衡发展。

2.目前教师没有经过专业的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培训,在工作中不能运用心理科学知识帮助少年儿童解决心理问题,致使许多少年儿童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存在有人格的缺陷也不知道怎样解决。

(三)社会的责任问题:

少年儿童面对日趋激烈的学习和就业竞争,面对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幼小心灵中感受到难以摆脱的压力和困惑,在当前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下,这种心理负担很难得到有效宣泄,出现自我意识混乱、青春期适应不良、厌学、考试焦虑、学校恐怖、孤独症、抑郁症甚至精神分裂症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少年儿童健康发展。

三、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家庭是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环境

家庭是少年儿童生活的第一环境,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长期性的特点,父母采取怎样的养育方式都直接关系到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家长不应当只担负传统意义上的养育职责,更要担负起对少年儿童进行心理教育的责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

留守儿童心理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造成的,是由于家庭的缺失造成的。因此,要重视发挥家长在留守儿童健康心理成长中的作用。要多跟孩子交流,尽可能地保证每天跟孩子通电话,多跟孩子谈谈心,多跟孩子沟通,对孩子的心理、情感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

2.以身作则,为少年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

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对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父母应改变不良习惯和不良思想,为少年儿童做出正确的表率。

3.全面了解少年儿童,注重因材施教

父母应全面了解少年儿童的性格、情绪等特点,发现少年儿童的长处与短处,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多鼓励,少批评,采取赏识教育。

(二)教师是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辅导员

教师,教书育人,还要当发现者,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不歧视,平等地对待他们。首先要特别关心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多给留守儿童一些热情的帮助,解答学生成长中的烦恼。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

(三)社会是少年儿童心理成长的大环境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打工潮流直接影响农村的少年儿童,各种不良风气不断出现,对少年儿童心灵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因此,改善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积极净化居住环境,还少年儿童一个洁净的成长空间。

少儿教育心理第2篇

【关键词】少儿;心理健康;心理素质教育;阳光心态

少儿是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对他们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质,能够是他们今后能适应快节奏、高风险、强压力的环境。少儿正处于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此时的心理素质教育会直接影响健康心理的形成,对人的一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时代变化,也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变化,甚至有的少儿已形成了一些严重的心理问题。学校教育是义务教育,青少年宫教育是校外教育;学校教育是基础学习,青少年宫教育则是业余兴趣培养;学校教育强调的是共性,青少年宫教育更多强调的是个性的发展;学校教育强调知识灌输,青少年宫教育则强调能力培养;学校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承,青少年宫教育则重视潜能的挖掘。在多年的工作中,我认识到提高少儿心理素质越来越重要,也积累了几种行之有效的策略。

1.建立个案库,探究新方法

素质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综合性的社会工程,各种单独的教育机构都难以独力承担这一重任,它还应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各种各样的校外教育。而青少年宫则是社会校外教育的重要场所,是政府建立的校外教育阵地,它与学校教育各有特点、各有优势、相互补充。开展心理教育过程中,依据教育心理学,遵循少年儿童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遵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规律,坚持实践育人,坚持抓住重点建立个案库,探究教育新方法尤其重要。笔者采取了通过选择典型个案,紧密跟踪,进行心理介入的方法。

首先,通过试点班负责人的详细了解与观察,确定少数有较重心理困扰及障碍的少年儿童作为个案跟踪辅导对象,由年级组辅导教师一月一次开展交流谈心活动并做好记录,认真分析行为原因及教育效果,以便提高后期教育的针对性。在实践中,对于不太合群、倾诉欲望强烈或沉默寡言、参与小组容易影响他人、但又存在偏差行为的少年儿童,适宜采用个案跟进的方法。青少年宫辅导教师和他们进行个别会谈,更好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案跟进,改善其偏差行为。

其次,通过初步接触,青少年宫辅导教师与来访者建立专业关系,观察来访者对青少年宫辅导教师的态度,对于青少年来访者,则从兴趣方面入手,聊一些来访者喜欢的话题,进行他们喜爱的游戏,在这过程中观察其情绪表现,再逐渐扩宽会谈范围,包括与老师、同学相处情况,在家与父母的关系等。记录过程,收集来访者各方面表现、身体健康情况等信息,作出需求评估,定出来访者的主要需求和次要需求,编写个案介入计划,定下介入目标和具体的个案跟进日程安排。

再次,给来访者订立个案协议,一起讨论建立条约,促进青少年宫辅导教师与来访者建立互相信任的专业关系,让来访者学会情绪管理等。引导来访者学会自我认识,了解自己,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偏差行为,确定目标,共同订立改善自身情况的计划,把解决问题、烦恼的方法分阶段、步骤、具体化。通过定期的个案跟进,与来访者进行会谈,观察来访者的进展程度,继续巩固其有所转变的方面。最后,根据来访者行为的改善,逐渐减少会谈次数,让其尝试独立面对困难和挫折,最后结案。结案后可定期观察来访者的情况,采取相关措施维持其改变。

2.深化团体辅导,打造阳光心态

加强青少年宫辅导教师与组员之间的认识和沟通,使成员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注重少年儿童的阳光心态的引导,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些在学校学习成绩不太好,在学校不是很受老师和同学们的重视。但他们兴趣广泛、善于思考、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可能比较强,甚至在某些方面有着特别的兴趣或特别的天份,可遗憾的是这些兴趣和天份在学校往往得不到满足和发掘,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有时还要受到压抑。而值得庆幸的是在青少年宫可以自由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可以使自己某些方面的天份得到极大的发挥,他可以在青少年宫找回自信、找回快乐、找到成功的喜悦。性格外向的学生可以与更多的朋友交流心得与思想,性格内向、孤癖、怪异的学生也可以交到很多兴趣相同、志趣相投的新朋友,找到相互倾吐的对象,在此过程中,可以锻炼和提高其社交能力,增强其群体观念,提高其互助意识, 培养良好性情。

3.文化德育心灵,促进心理教育

3.1 营造文化德育氛围,创新开展感恩教育

笔者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工作中觉得可从感恩德育、心理课题、生态教育等为抓手,以培养少年儿童的感恩情怀和健康的心理及生态教育为目标,开展培育少年儿童健康人格的活动。笔者在单位开展了讲究实效性的“文化德育现代学子爱的教育触动心灵”、讲究校园文化教育的“荷清柳韵汇智龙腾——与爱同在,追求真善美的道德情操”、将审美融入心灵的荷柳诗书画文化、荷柳龙形口诀诵读等系列活动。笔者结合课题研究对少年儿童感恩意识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归纳了感恩教育实施策略的几个方面,开展感恩为主题的诵读、撰写心得等形式的实践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3.2 彰显文化德育滋养心灵

德育离不开文化对心灵的熏陶与滋养,笔者提出形塑新的“荷柳文化”——“荷清柳韵,汇智龙腾”,重点通过创新的活动形式,营造“荷清柳韵汇智龙腾”生态德育氛围,引导少年儿童学习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创建美好和谐的学习环境,进而学会感恩自然、感恩生活,提高正确做事做人的认识,从而做到以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方式面对学习和生活。

青少年宫教育不受教学大纲、教学任务、升学指标等多方面的限制,可以较为灵活地进行各种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在教学中可以试验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工具、教学内容,为学校教育的教育改革作尝试。另外,培养兴趣、培养创造力、想象力、观察力,强调个性的发展是青少年宫教育的目的和宗旨。所以我们青少年宫一直强调和推行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太在乎教给孩子们具体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享受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愉悦,培养孩子们的兴趣,让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创造自己、发现自己、欣赏自己、放松自己。

4.统一认识,抓住关键

笔者以为:所有的教育场所和教育基地的家庭教育都是教育的补充与延伸,都影响着教育效果。因此,抓好这些教育场所是促成系统教育的关键。

从大处说,抓好“家庭教育”和“心理教育”工作,既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必由之路,更是我们校外教育工作者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责任所在。从小处讲,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所从事的事业,不是普通以收费传艺为目的的营生,而是肩负“百年树人”工程奠基工作的重任。因此,唯有越来越多的同仁达到共识,才会让我们消除势单力薄的感觉,才会在更短的时间内创建这方面工作的先进典型,推动这一事业的蓬勃发展。其次,我们也要重视整合资源、扩大影响。由于对从事“家庭教育”和“心理教育”、尤其是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来说,素质要求较高,所以,就一个单位而言,这方面人才的确较为缺乏。不少的教育场所也是人才辈出之地,可在上级组织的协调和自愿结合的基础上,在一定区域内整合资源,发挥优势,结合自身实际,利用教育系统内工作时间相同、性质一样、对象一致、单位间兄弟情深等独特优势,相互支持,互促工作;在落实好人员、场地、设备、经费的基础上,努力钻研业务、细化少年儿童心理教育的工作程序、建立相关的工作制度,不走过场,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想家长所想、急家长所急,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家庭教育”和“心理教育”这些工作,完成教育工作者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神圣使命。

5.结束语

总之,少儿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为此,心理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策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切实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少儿的心理素质,培养少儿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少儿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少儿教育心理第3篇

一般认为儿童健康成长是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环境是维护青少年健全心理的基础。家庭成员间行为、气氛及家庭教养方式等,对青少年的心理发育和成长有着潜移默化影响。[1]不良的家庭因素和父母与子女间心理上的差异、距离,容易造成青少年心理异常,如父母离异、家庭人员关系紧张、教养方式不当等。

二、EMDR的适应性信息加工模型

EMDR的适应性信息加工模型认为记忆网络是心理临床症状和心理健康的基础,除了信息不足或器质性损害导致的病理症状外,未经加工的记忆是产生病理症状的主要基础。大脑的物理信息加工系统,像其它身体系统一样,是以健康为导向的,就像生理方面的伤口会愈合一样,除非这一过程被阻断。当现在的知觉和记忆网络建立联系之后,之前未经加工过的记忆所具有的多种成分就可以被体验到(情绪,生理感受,想法或信念)。加工被视为储存于大脑的信息网络间建立适应性的联结。EMDR会促进联结过程,从而使得相关的联系得以建立。在通过加工从而得到一种适应性的解决途径的过程中,记忆网络中那些未经加工的部分或者表现内容会发生改变。那些有用的信息得以储存下来,以供为将来的体验提供进一步的信息;那些不再适用的信息则被舍弃(躯体感受,非理性信念等)。加工的紊乱可以由于以下原因造成:困扰程度很高的情绪,这些情绪可以阻碍体验得到适应性的加工,比如说童年早期的依恋问题,童年创伤或忽视,“t”生活事件。

三、适应性信息加工模型对心理创伤导致儿童持续负面影响的解释

如上所述儿童心理受创后困扰程度很高的情绪可以阻碍体验得到适应性的加工,导致记忆网络的紊乱,它们是以状态依赖方式储存的早年生活经历。从进化学上来说,人们在儿童期有需父母照料和养育的需要,同时有被团体同化和认同的本能需要。在此基础上,任何威胁到和谐性的事件都可以导致这些经历被以标志着危险的逃跑-战斗唤醒状态储存下来。这种对于儿童知觉的封存基本停留在全封不动状态,直到这个事件得到加工,有适应性的解除。儿童期经历有着长期作用的原因可能在于信息加工系统被生存的恐惧给淹没。由于“过去即是现在”,这种对于过去事件和现在事件的知觉的区别的缺乏对于由受创引起心理问题者习得非适应性反馈环路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在相似的情景中不断得到强化。例如,一个人童年期经常被母亲言语羞辱和躯体虐待。如果这些经历没有被加工,那些对于过去而言合适的对危险的躯体感觉在生理上储存下来。过去在当下重演,并且通过任何相关刺激的二级条件化作用强化了自己,被用作当下危险相关的自动化反应;确实由于功能不良的反应,她无法守护自己。尽管她可能试图进行认知控制,但在当下她无法选择自动化反应,它们听命于基于过去事件的生化反应。四、家庭对于儿童教养应注意的问题鉴于前文所述,在家庭中对于儿童教养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恐吓儿童,让儿童没有安全感,当儿童无力对付产生害怕心理时,应通过讲述科学道理和实际示范对孩子进行教育启发。

2.不要忽视儿童的适宜需要,应注意观察并满足其需要。3.不要对儿童进行情绪虐待,比如经常对儿童的轻微不端行为进行惩罚;经常批评、嘲笑和羞辱儿童等。

少儿教育心理第4篇

调查发现,青少年面对的具体心理问题、不健康心理大概可以表现为:自私、任性、嫉妒、叛逆、浮躁、忧郁、自卑。究其原因比较复杂:

首先是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方式。父母关系不睦、单亲家庭、家庭成员有不良嗜好是常见的不良影响因素。另外家长对孩子的情感表达上,一是过度溺爱,事事替孩子想好,这时父母们以为是爱孩子,却没考虑实际上剥夺了孩子成长中适当遭受挫折和困难、学习爱护和帮助他人的机会和权利;二是漠视,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对他们成长中的问题置之不理,使孩子不得不寻找其他途径解决问题或得到情感满足,又往往因为经验不足或受外界不良影响出现问题。

其次是不良的社会和文化因素。不少家长和教师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优劣的唯一标准,降低了其他方面的要求,使孩子学习压力极大。独生子女的增多,也使孩子们更加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为他人着想的素质。物质条件的改善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使青少年不知不觉增强了对金钱和情爱的关注等等。

再次是学生认识自我的不够,自我总结调节能力差。认识自我是成功的第一步,这一步没有走通,后面的路将越走越窄;这一步走好了,下一步“认识别人”、“认识世界”就容易多了。“认识自我”的过程漫长而艰辛,因为“自我”是天生的,从一个人第一次面对世界开始,这个“自我”就一直存在着,与我们形影相伴。大部分人都认为这些“自我”非常自然、非常必然,但是真的如此吗?

调查发现,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很大程度上是参考老师和同学的看法,对于自己缺乏一个整体的认识,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认识自己的特点等一些问题从来不去思考。有的学生心理上已出现一些不健康因素全然不知,有的学生从来没有从自身寻找问题的根因去总结,而是归结于环境的影响,因此永远不会认清自我,更加认清不了环境。有的学生总是否定自己的勇气,否定了自己,其内心不能开阔,总是被“自我”蒙蔽。对于上述一些现状,学生无法认识到。现实因素是学校没有一套心理辅导体系,学生无法得到心理辅导。鉴于此,现在我们成立了“青苹果信箱”,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展辅导工作。一个人只有能正确地认识自我,才能更好地完善自我、提高自我。

最后是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学生玩与学习两者没有处理好,导致了一些并发症的出现。调查发现,一个重点就是学生的业余生活,特别是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现在网络以其声音、文字、图像、互动性相结合“立体式”的特点给青少年儿童带来了强烈的刺激、全新的感受,因而赢得了他们的普遍好感。网络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但正如太阳既有阳光也有阴影一样,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也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消极问题,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们都知道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1.“网络黄潮”、“色情文化”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以极大的摧残,使部分青少年不能自拔、深受其苦,从而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2.网络交流的虚拟性、随意性和隐匿性削弱了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随之而来的是责任感和责任能力减弱。3.网络文化的直接化、形象化以及网络信息的易逝性,对青少年的思维方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其整体素质的提高。4.青少年长期沉溺于网络中,极易形式一种新的心理疾病――网络成瘾症。

因此,要针对这些问题,确定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实施关键的转变。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须先转变三个观念:

一、教育观念的改变

过去相当长时期,人们认为个人的智力高将来就可能成功成材。心理学界曾对3000名高智商的儿童追踪研究了30年,发现并不如是。故而当今世界学校教育的目的不再是把学生成当储存知识的容器,认识到教育是塑造人的创造性,是要让每个学生任何方面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心理素质恰恰又是其它所有素质得以构建的基本素质。

二、健康观念的改变

传统的健康观念使人们偏重身体健康,忽视了心理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更新、生活方式的改变等,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要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只有身体健康是不够的,还需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所以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是没有身体疾病和虚弱的现象。”简而言之,健康即指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健康。

少儿教育心理第5篇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对于孩子的个性发展、人格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重视亲情关怀,强化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基础作用。同时,社会和学校要合力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转变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理念,发挥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主导作用。

一、马蹄藏族乡留守儿童所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差

我们学校是一所少数民族地区的农牧村寄宿制九年制学校,我现在任教的九年级,学生有34人,其中28人的父母或外出打工或在离家二三百公里以外的牧场放牧。留守儿童较多,监护得不到落实。留守儿童大部分是隔代监护,由此产生三个突出问题,一是心理代沟太深,祖孙难于沟通,二是祖辈过度溺爱,百依百顺,三是缺乏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这34名儿童平时与父母联系很少,与父母双方经常打电话的只有六七个,同时,父母也缺乏必要的教育意识,只有极少数家长在期中或期末关心一下孩子的考试成绩,大部分家长认为教育只是老师的事情。而现实情况是,40%的留守儿童感到学习压力大,60%的留守儿童明显学习成绩不好。部分留守儿童表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识字,不能辅导学习,还有一部分留守儿童认为自己很想学好却没有相应的条件。在巨大的学习压力和应有的情感缺失双重作用下,留守儿童心理压力很大,表现为:60%以上的留守儿童遇事不能拿主见,思念父母,25%的留守儿童为今后的生活着急,部分留守儿童感到孤独,失望、羡慕别人。面对这一问题,大部分外出务工的父母往往也对孩子产生负疚感,但大多采取给予物质、金钱的方式,来弥补孩子精神上的缺失。然而这一方式并没有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上的问题,反而使留守儿童养成胡乱花钱、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气,渐渐形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错误思想认识,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差。

(二)心理孤僻、抑郁

马蹄藏族乡留守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他们渴望亲情,渴望父母能在他们身边。当他们的情绪情感发生变化时,由于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引导,他们更容易产生自卑、孤僻、敏感、抑郁,甚至是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影响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反映在孩子的行为上,就是经常会出现一些反常的行为,有的行为甚至超越了道德和法律底线。

(三)学习态度不端正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村总体教育水平不高,很多出门务工的父母自己都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因此,这些地区盛行“读书无用论”。受年龄和认知能力的限制,加上社会家庭对教育的偏见,马蹄藏族乡留守儿童自我约束能力普遍比较差,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具体表现为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等。该地区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直接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学习观念的养成。

二、马蹄藏族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一)家长的物质补偿方法,造成孩子金钱至上的认知

马蹄藏族乡一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或放牧,由于经济条件较好,出于一种补偿的心理,给孩子拿钱十分慷慨,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理财能力和自控能力,因此,很多孩子花钱无计划、无节制,并且自恃家长有钱,模仿大人请客过生日,花钱请人做作业,久而久之,生活上追求享受,学习上怕吃苦头、不思进取、自由散漫、懒惰贪玩。

(二)祖辈的教育方法缺失,造成孩子骄横跋扈

隔代抚养的一个弊端就是,祖辈对孩子管教不严、一味纵容,甚至不辨是非、偏袒孩子的不良行为,无形中滋长了留守儿童骄横跋扈的气焰,“骄”、“娇”二气严重。有的监护人甚至认为孩子的成长主要靠学校,认为“孩子在学校,父母出钱学校管,教育不关自己的事”。这种教育理念与思想认识,大大增加了学校对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难度。

(三)缺乏亲情抚慰,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失落感、无助感

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得到的关爱就少。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有着自己的认识,也带来一些相关的烦恼。由于外出务工父母及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这些变化,留守儿童缺少与家人交流的机会,这对学生心理产生了不利影响,容易导致心理问题。如自卑、封闭、虚荣;过于敏感,过分自尊;盲目交友等。

总的说来,马蹄藏族乡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对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关注更加少之又少。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子女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重。此外,父母外出务工,给留守儿童带来一种不良的心理暗示,即父母没上过什么学,照样在外打工挣钱,并形成“书读不读也没啥区别”的错误认识,对他们来说,“知识改变命运”就是一句空话。因为他们根本看不到知识将会给生活带来什么改变。如此一来,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极大地偏差。

三、加强马蹄藏族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家庭、学校、社会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三个重要因素,因此必须从这三方面入手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也是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为了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学校应从实际入手,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几个办法。

第一,建立留守儿童情况登记制度。各班级要对在校留守儿童进行全面登记,了解和掌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以利于对留守儿童开展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

第二,建立留守儿童监护人联系制度。每学期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通报留守儿童在校学习、生活、品德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情况,提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建议。班主任每学期要对全班每位留守儿童进行一次以上家访,了解指导监护人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学校开通“校讯通热线”,畅通家校联系渠道。

第三,建立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制度。通过师生之间一对一、学生之间一对一等多种形式,与留守儿童结成学习、生活帮扶对子,使留守儿童得到学习、生活、心理健康、情感交流和思想上的关怀和帮助。

第四,建立留守儿童沟通交流制度。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学生喜闻乐见又积极参与的少先队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文体活动、法治安全教育活动等,为留守儿童增进与同龄人的交流沟通、师生间的关爱互动、社会环境人际交往等搭建健康和谐的情感交流平台。

第五,建立留守儿童管理教育责任制度,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共同关心、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机制。

学校要担当起育人职责,落实相关帮扶制度,丰富留守儿童的生活,用宽容的心对待他们,关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了解他们的想法,解答他们的困惑。经常和他们谈心,了解并协调处理他们的心理问题。

少儿教育心理第6篇

1.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1.1法制观念缺乏

1985年中共中央就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教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通知》,但生活中学校和家长往往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分数,忽视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和思想引导,导致相当多的孩子在生活中没有法制观念,很多青少年在实施犯罪时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触犯了法律,当被公安机关逮捕时才知道自己已经违法,但此时后悔已经为时已晚。

1.2生活方式不健康

青少年时期由于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对外界不良信息和诱惑缺乏正确的判断,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习气和人员的影响,沾染上不良的嗜好和习惯,再加上现在信息时代网络泛滥,很多孩子整天沉浸在上网聊天、玩游戏和收看一些低俗、暴力的视频,生活上没有积极的目标,一味追求新鲜和刺激,久而久之,很容易就走上犯罪的道路。如北京在一次针对本市6个城区、53所中学的3000名中学生的上网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每天上网的学生达到总数的84%,其中上网聊天的占34%,玩游戏的占28%,查资料的30%,其他的占8%,可见相当大一部分学生在网上都从事与学习无关的活动[2]。

1.3家庭教育环境影响

有调查显示青少年的暴力行为与家庭成员的暴力行为呈正比,父母之间经常使用暴力解决日常问题的,孩子在生活中使用暴力解决问题的高达44.4%,父母从不使用暴力行为,孩子在生活中使用暴力的仅占14.2%,前者是后者的3倍还多。同时浙江省少管所对在押的150名少年犯的调查结果也显示,51%的家庭有剧烈冲突,21%有一般冲突。所以德国犯罪学家西格尔指出:在一个病态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由于他们目睹了家庭暴力和冲突、家长感情上的不和谐以及社会上的冲突等,其犯罪的驱动力要比其他的青少年要大得多。

1.4享受自私心理严重

由于现在很多家庭都是4、2、1的模式,6个大人只有一个孩子,所以父辈们大多存在着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不能让下一代再吃苦的想法,孩子们有任何的要求,都是不顾一切极力满足,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了过分依赖、为我独尊、孤僻、自私、冷漠、脆弱的缺陷性格,走向社会我行我素、玩世不恭,对于家庭和社会缺乏起码的感恩和付出思想,一门心思想着自己如何享受,当自身欲望无法满足的时候,就去抢劫、偷盗实施犯罪,根本无法承受社会上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有结果显示目前我国约有13%的小学生、15%的中学生、19%的高中生都存在着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孩子们很很容易就会走向犯罪道路。

2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2.1犯罪的初犯年龄年轻化

据调查近年来青少年的犯罪年龄要比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普遍提前了2―3岁,而且以14岁以下的犯罪年龄居多,青少年犯罪正在朝着年轻化的方向发展,同时调查结果还显示,这些问题少年大多文化水平偏低,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缺乏起码的责任感,尤其是那些成绩较差、中途辍学的青少年占了很大比例。以河南省新密市检察院办理的案件为例,2009年以前,该院一年受理的“90后”未成年人案件仅有10余件,而到了2009年1月至2012年2月,受理的“90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总数竞上升为745件。

2.2暴力倾向严重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由于青少年犯罪的个体年龄较小,思想还不成熟,自控能力较差,很多人在看到电影、电视、网络等传播的带有暴力情节的消极视频时,盲目模仿,把这些暴力情节还原到生活中,在实施犯罪时不顾忌后果,施暴手段由原来的仅仅口头威胁、拳脚施暴等,转向使用棍棒、匕首、砍刀、枪支等暴力武器。施暴手段逐步朝着暴力性、残忍性方向发展。

2.3犯罪反复性

据调查,很多青少年在第一次成功作案成功以后,在物质和心理上获得很大的满足,犯罪动机得到了强化,会产生连续作案的冲动,继续实施犯罪行为。还有相当多的人群在劳教解除或刑满释放以后,由于年龄较小、意志力薄弱,自控能力较差,很容易再次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重新走上犯罪道路。

2.4团伙犯罪

据统计在青少年实施的犯罪中75%都是团伙犯罪,这些问题少年大多学习较差、缺乏家庭约束、辍学较早,整天无所事事,闲逛在街头巷尾,久而久之就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狐朋狗友,他们在一起吸烟、喝酒、上网、打架滋事,有的甚至学习电视上的黑社会拉帮结派,创立自己的犯罪团伙,共同实施犯罪。从目前逮捕的一些犯罪团伙来看,他们很多还具备一定的反侦察能力,作案前有计划、有预谋,作案中有明确分工,作案后破坏现场,组织严密,手段越来日趋成熟。

3.儿童图书馆针对青少年犯罪开展教育引导的方式

3.1丰富馆藏,充实孩子的精神生活

儿童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18岁以下的青少年,故图书馆应组织专门的人员对相关人群进行调研,只有准确的掌握孩子的阅读兴趣与需求,才能为阅读服务的推广提供坚实的基础与保障。同时图书馆文献资源中应加大青少年犯罪引导、犯罪心理学、人际交往主题的图书配置,也可以引进一些相关的音频、视频、电子资源等,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此外,少儿图书馆的读者多是家长陪同到馆阅览,儿童图书馆应适当增加一些适合家长阅读的教育读物,如《幼儿教育》、《家庭教育》等,给陪同孩子来馆的家长提供正确引导孩子的素材与方法,以补充家庭教育的内存。例如:英国的“阅读起跑线计划”通过为每个0-4岁的孩子发放阅读包拓展图书馆服务,不仅孩子的阅读与语言表达能力等得到了显著提升,参与家庭的父母也能从中受益,从而更加重视对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更愿意参与到孩子的阅读与讨论中,使图书馆的服务更加深入人心[3]。

3.2普及法律知识,树立榜样引导

根据调查,很多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都是因为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导致,针对这一共性,图书馆可以定期、多次的开展青少年法律普及讲座,加大对到馆孩子的违法宣传教育,使孩子们了解到相关的法律规定,认识到哪些是违法行为、触犯法律有哪些严重后果等,这样在客观上就可以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再者,青少年由于年龄较小,自控能力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与人员的影响,走向犯罪的道路。对于此类情况,儿童图书馆则可以邀请一些儿童教育专家或者当地的标杆人物到馆,开展一些红色教育讲座或者就个人积极的生活态度与孩子们进行经验交流,给孩子创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

3.3注重青少年的交流,培养独立的人际交往能力

培养青少年的健康心理是儿童图书馆的重要责任,国际图联在《青少年图书馆服务指南》中曾多次指出儿童图书馆要为青少年提供一个个人才艺展示的平台,如作品、才艺展示(录像、短剧、出版物等)或者辩论等展示机会,促进他们个性的培养,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而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由于受到环境的影响,把自己的业余生活都安排在家里上网聊天、玩游戏等,缺乏与他人正常的沟通和交流,导致很多孩子都存在着人际交往的障碍,对此图书馆可以通过开展游戏、社会实践以及各种文体活动,尽可能的创造孩子与他人交流的环境,调节他们的紧张情绪,使他们形成自信、乐观、独立、豁达的个性,以减少人际交往的障碍。广州图书馆少儿部开展的周末亲子读书会,给孩子预留时间供孩子登台表演,展示他们个人的风采,孩子通过自己与大家的交流学会了如何交际。斯蒂芬中央图书馆则在馆外专门为青少年设置了交流空间,PoterHenderson图书馆在馆内划分大量的格子,每个格子内容纳6个孩子,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孩子们的交流[4]。

3.4开展儿童心理咨询服务,减少负面情绪影响

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障,故图书馆应在平时普及健康心理知识的同时,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邀请心理专家为到馆儿童及时解决心理问题,也可以通过图书馆的网络平台为不能亲临馆内的用户提供网上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测试等一系列贴心服务,这样孩子不用露面就可以敞开心扉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在宣泄过程中心理专家结合实际给予积极的心理治疗和引导,使其可以认识到自身心理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从而摆脱负面情绪的影响。

3.5开展家长培训,强化孩子的家庭教育

要想青少年的教育实施达到良好的效果,离不开家庭的密切配合。对此,图书馆可以依托馆内人才、儿童教育专家和心理学家等组建一个专业的家庭教育培训讲师团,针对家庭教育所要面对的共性问题组织讲师团开展专题讲座或者家庭教育辅导,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和家长的素质,从而减少儿童犯罪的发生。2010年广州图书馆少儿部,就通过邀请广州市青少年心理辅导协会会长、首席家庭治疗师廖新华先生来馆为家长开展主题为《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的教育讲座,图书馆少儿部主任王蓉也开展了主题《绘本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的知识讲座等一系列活动[5],搭建了图书馆与家庭教育的桥梁,通过这些讲座不仅大大拓宽了家长的教育思路,同时也推动了家庭教育的深入开展,为更好的开展家庭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少儿教育心理第7篇

[关键词]儿童图书馆;犯罪心理;矫正

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青少年犯罪总数达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左右[1],并且朝着年轻化、暴力型、团伙犯罪等方向发展,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儿童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教育的重要机构,应该时刻关注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把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矫正作为一项重要课题来研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正面的心理引导,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1.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1.1法制观念缺乏

1985年中共中央就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教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通知》,但生活中学校和家长往往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分数,忽视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和思想引导,导致相当多的孩子在生活中没有法制观念,很多青少年在实施犯罪时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触犯了法律,当被公安机关逮捕时才知道自己已经违法,但此时后悔已经为时已晚。

1.2生活方式不健康

青少年时期由于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对外界不良信息和诱惑缺乏正确的判断,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习气和人员的影响,沾染上不良的嗜好和习惯,再加上现在信息时代网络泛滥,很多孩子整天沉浸在上网聊天、玩游戏和收看一些低俗、暴力的视频,生活上没有积极的目标,一味追求新鲜和刺激,久而久之,很容易就走上犯罪的道路。如北京在一次针对本市6个城区、53所中学的3000名中学生的上网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每天上网的学生达到总数的84%,其中上网聊天的占34%,玩游戏的占28%,查资料的30%,其他的占8%,可见相当大一部分学生在网上都从事与学习无关的活动[2]。

1.3家庭教育环境影响

有调查显示青少年的暴力行为与家庭成员的暴力行为呈正比,父母之间经常使用暴力解决日常问题的,孩子在生活中使用暴力解决问题的高达44.4%,父母从不使用暴力行为,孩子在生活中使用暴力的仅占14.2%,前者是后者的3倍还多。同时浙江省少管所对在押的150名少年犯的调查结果也显示,51%的家庭有剧烈冲突,21%有一般冲突。所以德国犯罪学家西格尔指出:在一个病态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由于他们目睹了家庭暴力和冲突、家长感情上的不和谐以及社会上的冲突等,其犯罪的驱动力要比其他的青少年要大得多。

1.4享受自私心理严重

由于现在很多家庭都是4、2、1的模式,6个大人只有一个孩子,所以父辈们大多存在着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不能让下一代再吃苦的想法,孩子们有任何的要求,都是不顾一切极力满足,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了过分依赖、为我独尊、孤僻、自私、冷漠、脆弱的缺陷性格,走向社会我行我素、玩世不恭,对于家庭和社会缺乏起码的感恩和付出思想,一门心思想着自己如何享受,当自身欲望无法满足的时候,就去抢劫、偷盗实施犯罪,根本无法承受社会上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有结果显示目前我国约有13%的小学生、15%的中学生、19%的高中生都存在着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孩子们很很容易就会走向犯罪道路。

2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2.1犯罪的初犯年龄年轻化

据调查近年来青少年的犯罪年龄要比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普遍提前了2―3岁,而且以14岁以下的犯罪年龄居多,青少年犯罪正在朝着年轻化的方向发展,同时调查结果还显示,这些问题少年大多文化水平偏低,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缺乏起码的责任感,尤其是那些成绩较差、中途辍学的青少年占了很大比例。以河南省新密市检察院办理的案件为例,2009年以前,该院一年受理的“90后”未成年人案件仅有10余件,而到了2009年1月至2012年2月,受理的“90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总数竞上升为745件。

2.2暴力倾向严重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由于青少年犯罪的个体年龄较小,思想还不成熟,自控能力较差,很多人在看到电影、电视、网络等传播的带有暴力情节的消极视频时,盲目模仿,把这些暴力情节还原到生活中,在实施犯罪时不顾忌后果,施暴手段由原来的仅仅口头威胁、拳脚施暴等,转向使用棍棒、匕首、砍刀、枪支等暴力武器。施暴手段逐步朝着暴力性、残忍性方向发展。

2.3犯罪反复性

据调查,很多青少年在第一次成功作案成功以后,在物质和心理上获得很大的满足,犯罪动机得到了强化,会产生连续作案的冲动,继续实施犯罪行为。还有相当多的人群在劳教解除或刑满释放以后,由于年龄较小、意志力薄弱,自控能力较差,很容易再次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重新走上犯罪道路。

2.4团伙犯罪

据统计在青少年实施的犯罪中75%都是团伙犯罪,这些问题少年大多学习较差、缺乏家庭约束、辍学较早,整天无所事事,闲逛在街头巷尾,久而久之就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狐朋狗友,他们在一起吸烟、喝酒、上网、打架滋事,有的甚至学习电视上的黑社会拉帮结派,创立自己的犯罪团伙,共同实施犯罪。从目前逮捕的一些犯罪团伙来看,他们很多还具备一定的反侦察能力,作案前有计划、有预谋,作案中有明确分工,作案后破坏现场,组织严密,手段越来日趋成熟。

3.儿童图书馆针对青少年犯罪开展教育引导的方式

3.1丰富馆藏,充实孩子的精神生活

儿童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18岁以下的青少年,故图书馆应组织专门的人员对相关人群进行调研,只有准确的掌握孩子的阅读兴趣与需求,才能为阅读服务的推广提供坚实的基础与保障。同时图书馆文献资源中应加大青少年犯罪引导、犯罪心理学、人际交往主题的图书配置,也可以引进一些相关的音频、视频、电子资源等,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此外,少儿图书馆的读者多是家长陪同到馆阅览,儿童图书馆应适当增加一些适合家长阅读的教育读物,如《幼儿教育》、《家庭教育》等,给陪同孩子来馆的家长提供正确引导孩子的素材与方法,以补充家庭教育的内存。例如:英国的“阅读起跑线计划”通过为每个0-4岁的孩子发放阅读包拓展图书馆服务,不仅孩子的阅读与语言表达能力等得到了显著提升,参与家庭的父母也能从中受益,从而更加重视对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更愿意参与到孩子的阅读与讨论中,使图书馆的服务更加深入人心[3]。

3.2普及法律知识,树立榜样引导

根据调查,很多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都是因为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导致,针对这一共性,图书馆可以定期、多次的开展青少年法律普及讲座,加大对到馆孩子的违法宣传教育,使孩子们了解到相关的法律规定,认识到哪些是违法行为、触犯法律有哪些严重后果等,这样在客观上就可以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再者,青少年由于年龄较小,自控能力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与人员的影响,走向犯罪的道路。对于此类情况,儿童图书馆则可以邀请一些儿童教育专家或者当地的标杆人物到馆,开展一些红色教育讲座或者就个人积极的生活态度与孩子们进行经验交流,给孩子创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

3.3注重青少年的交流,培养独立的人际交往能力

培养青少年的健康心理是儿童图书馆的重要责任,国际图联在《青少年图书馆服务指南》中曾多次指出儿童图书馆要为青少年提供一个个人才艺展示的平台,如作品、才艺展示(录像、短剧、出版物等)或者辩论等展示机会,促进他们个性的培养,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而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由于受到环境的影响,把自己的业余生活都安排在家里上网聊天、玩游戏等,缺乏与他人正常的沟通和交流,导致很多孩子都存在着人际交往的障碍,对此图书馆可以通过开展游戏、社会实践以及各种文体活动,尽可能的创造孩子与他人交流的环境,调节他们的紧张情绪,使他们形成自信、乐观、独立、豁达的个性,以减少人际交往的障碍。广州图书馆少儿部开展的周末亲子读书会,给孩子预留时间供孩子登台表演,展示他们个人的风采,孩子通过自己与大家的交流学会了如何交际。斯蒂芬中央图书馆则在馆外专门为青少年设置了交流空间,PoterHenderson图书馆在馆内划分大量的格子,每个格子内容纳6个孩子,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孩子们的交流[4]。

3.4开展儿童心理咨询服务,减少负面情绪影响

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障,故图书馆应在平时普及健康心理知识的同时,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邀请心理专家为到馆儿童及时解决心理问题,也可以通过图书馆的网络平台为不能亲临馆内的用户提供网上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测试等一系列贴心服务,这样孩子不用露面就可以敞开心扉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在宣泄过程中心理专家结合实际给予积极的心理治疗和引导,使其可以认识到自身心理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从而摆脱负面情绪的影响。

3.5开展家长培训,强化孩子的家庭教育

要想青少年的教育实施达到良好的效果,离不开家庭的密切配合。对此,图书馆可以依托馆内人才、儿童教育专家和心理学家等组建一个专业的家庭教育培训讲师团,针对家庭教育所要面对的共性问题组织讲师团开展专题讲座或者家庭教育辅导,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和家长的素质,从而减少儿童犯罪的发生。2010年广州图书馆少儿部,就通过邀请广州市青少年心理辅导协会会长、首席家庭治疗师廖新华先生来馆为家长开展主题为《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的教育讲座,图书馆少儿部主任王蓉也开展了主题《绘本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的知识讲座等一系列活动[5],搭建了图书馆与家庭教育的桥梁,通过这些讲座不仅大大拓宽了家长的教育思路,同时也推动了家庭教育的深入开展,为更好的开展家庭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6开展延伸服务,完善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读者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传统图书馆的借阅服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在用户的要求,那么如何更好的发挥儿童图书馆的作用,让更多的问题儿童愿意走进图书馆,是每个儿童图书馆人值得思考的问题。香港中央图书馆中的玩具图书馆模式充分利用游戏发挥儿童的阅读才能,利用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强,喜欢模仿的特点,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完成阅读活动。北京平谷区少儿图书馆开展“请进来”“送出去”的延伸服务宣传图书馆,首先,“请进来”是把小读者请图书馆,感知图书馆的氛围、学习利用图书馆;另外“送出去”是通过开展“书香溢校园”、“快乐阅读下基层”的送书下乡活动,为偏远山区的学校建立图书流动点和捐赠图书室,将流通图书车开进校园,长期坚持提供流动借阅服务[6],通过这些图书馆的延伸服务,农村偏远山区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图书馆提供的文化盛宴,这样不仅丰富了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这些落后地区的孩子以积极的影响,从而减少这些地区青少年犯罪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法制日报http://.cn/.

[2]谷艳锋,钱超.新时期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与图书馆建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9):97-98.

[3]王琳.婴幼儿阅读推广策略研究:基于英国“阅读起跑线计划”案例[J].图书馆建设,2013(3):39―42.

[4]李彬.国际儿童图书馆发展趋势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3):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