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少儿文学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12-24 01:38:54
少儿文学论文

少儿文学论文第1篇

校外教育不同于校内教育,校内音乐课上总有一套固定不变的教材和培养目标。而校外教育在遵循最终的培养目标不变的条件下,要发展与校内教育不同的教学模式。现如今有关校外声乐教育的教材比较单一,多为一些流传多年的经典儿歌。经典固然是好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些歌曲已完全满足不了少儿的求知欲与对外来事物的新鲜感。对于这些从小已经听到滚瓜烂熟的音乐,孩子们已失去了对它们的学习兴趣。

在每年的教材编写中,笔者都尽可能的去发掘更多更新的少儿歌曲,这些最新的歌曲创编很容易就会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而对于那些经典曲目,笔者亦不会舍弃,而是采用其他的教学方法来抓住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比如经典儿歌《小红帽》,很多小朋友在幼儿园里就已经学会唱了,那么在曲调已经熟记的情况下,笔者会设计故事情境请学生表演。将学员们分角色表演,小红帽、大灰狼、邀请家长表演、加入诗朗诵、配合舞蹈等等,经过“包装”的经典儿歌同样能让课堂上充满欢声笑语。

二、声乐教学环节的生动有趣

有人说小孩子学唱歌不就是扯着嗓子大声喊吗?有什么学习的?其实不然,在少儿阶段,孩子的发声器官还十分稚嫩,如果一味的蛮唱会造成声带甚至其他身体机能的永久损伤。但对于理解接受能力远不及成人的孩子来说,枯燥的声乐理论知识、技能练习有时又会成为斩断孩子兴趣的刽子手。如何用简单、通俗、生动、有趣的方法来传授这些基础知识又成为了声乐教学中一个重难点。

笔者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将教学中的几个重要环节归纳出了以下几点方法:首先,基础的乐理知识是必不可少的,有些孩子在学习唱歌几年后还无法自己识谱,基本乐理知识的缺失对于学员以后的发展产生了很多不良的影响,作为老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对于基本乐理的教学,教师们可以采用图片法、童谣法进行教学。将“1、2、3、4、5、6、7”这七个音配合形象的图片,比如“2”就像只鸭子,“5”像挂钩等等,联系生活中最易想到的事物,配合简单的童谣———“1”是老大像铅笔”、2“是老二像鸭子……直观又形象的教学将会把这些枯燥的理论学习变得有趣味,学生们学习起来也不会感到生涩难懂。其次,对于少儿来说,爱动爱玩是天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一味压抑孩子的这种天性反而会适得其反,但是过度纵容又会打乱课堂秩序。在这里,掌握好一个“度”非常重要。

当教师发现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热情不够高涨时,一个小游戏就会解决这个窘境。比如简单易学的绕口令、你来比划我来猜、歌词接龙等等都会成为调动孩子兴趣的不二法宝。最后,要鼓励孩子们对所学歌曲进行“二度创作”,给学生发散思维的空间。可以尝试给歌曲配上简单的诗朗诵,加上表情动作,甚至是对歌词的改编等等。教师对创编活动中好的部分给予鼓励,不好的部分引导大家一起再改编,让孩子们在动脑动手的活动中得到自我价值的肯定,提升荣誉感。此外,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表演舞台、多与家长进行沟通、对特殊情况的孩子给予更多的关怀等都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三、总结

少儿文学论文第2篇

【关键词】少儿舞蹈;教学;引导;模仿

少儿舞蹈是以人体动作提炼、组织、美化(节奏化、造型化、虚拟化)为主要手段来塑造舞台艺术形象的,它不像话剧、电影艺术那样直观刻划、展现,而是长于抒情和拙于叙事的人体艺术,是人类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感情迸发的集中表现。少儿舞蹈也正因此而产生了自身独特的舞蹈语言来塑形象并产生了舞蹈语汇,利用舞蹈语汇使舞台形象恰似“活的绘画”、“动的雕塑”给观众美的享受。

笔者根据多年的舞蹈教学实践认为,要根据培养的目标精心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因人而异,因人翩宜。本着提高少儿舞蹈技艺,开发少儿智能的双重教学目的,使少儿通过舞蹈训练,不但体态端正、敏捷、优美、含有艺术细胞,同时也使孩子更加聪明伶俐。因此,舞蹈的发展要从娃娃做起,舞蹈教学理论必须要从教师科学教学法抓起。

一、引导启发式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以舞蹈的形象美感入手,启发儿童少年舞蹈表现自己的形象美,抒发自己的情感,逐步引导少年儿童对舞蹈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由好奇到爱好,再到深入自觉,从中得到快乐,按着他们兴趣升华,使他们一步步走进舞蹈的殿堂。引导启发要耐心,要因势教导,要由浅入深,要循序渐进。例如:一位刚到舞蹈班的孩子,看到别的同学很轻松熟练地随音乐做着各种舞蹈动作,就会产生胆怯和自卑心理。这时,老师一定要耐心地引导和唐发,鼓励他大胆地走到同学中间,对他说:“你先慢慢去做,过几天你会和他们一样,甚至比他们做得更好,你是聪明勇敢的孩子,去吧”。他受到老师的鼓励,就会把羞怯抛开,走到那些学生中去。兴许,一个舞蹈家的第一步就是这样走的。再如,初学者练软度时,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把腰腿练出来,同时在适当时候还必须借助外力练习。在老师用力帮助孩子练习时,孩子们的怕疼反抗力很强,不配合,这样教师要进一下步引导,让他们不怕苦,有毅力,积极配合,然后刻苦训练,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示范模仿式

模仿是孩子们的天性。他们每看到一个动作,听到音乐声就会模仿,有的聪明的孩子模仿教师维妙维肖。而示范模教授舞蹈也是少儿舞蹈教学的一个基本方法。教孩子基本功,小舞蹈组合都要做示范。主要要以示范的形式去传授。老师示范要标准,要专业,要一丝不苟,这样学生学得认真,会通过模仿很快地接受。音乐节奏练习、软度、开度、身体的协调性训练,教师要认认真真地示范。尤其启蒙和初级课,让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得以发挥,就是送给他们打开舞蹈宝库的钥匙。例如:有一次我收了一名和别的老师学过一年多舞蹈的孩子。我发现她的腰椎弯曲不对,后来看她做才发现是由于她压腿时姿势不正确造成的。这以后,我每次做动作,都在她前边做,让她认真模仿,并让她用手抚摸我做动作时的关节、肌肉、骨骼的变化帮助她用正确的动作姿势练习半年后,弯曲的骨骼得到了很好的校正。她舞蹈的动作姿势标准了,也美了。

三、对比教学法

现在我国对少儿编写的舞蹈教材是《中国舞分级考试教材》,它可以让少儿循序渐进地发展。而现在普通教学教师还是采用“弯腰、压腿、排舞蹈”的三步曲形式教学,这样训练出的孩子力量性、柔韧性和协调性都不够,所以会影响表现效果。

对受过“三步曲”训练的孩子就要采取对比教学法,先让他们把自己的所学先是认真练习,加强记忆力,然后,根据《教材》再系统地帮他们进行音乐、软度、开度、力量、协调性的练习。一段时间后,再让他们复习“三步曲”时学习的舞蹈,他们立即体会到系统学习后,再做综合性表演的轻松。经过对比,会使孩子更进一步,对孩子差的方面可以补充,错的方面可以校正。

四、观摩讲解法

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学生不可无友,不能不去见识。因此。要让孩子们长见识,就必须多进行观摩,多给孩子们讲解,让孩子们在别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差距与不足,从而提高我们的舞蹈表演水平。首先是观看录像资料带,观看各种权威性训练和表演,并且认真地给孩子们讲解,让孩子们心中产生对更高层次的向往。其次是观看各种实践性的表演,让孩子们熟悉各种表演环境,提高表现能力,增强表演兴趣。

五、联想教学法

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让孩子们大胆地联想,去幻想,又是一个主的教学方法。在编排有歌词的舞蹈时,先让孩子们通过歌词去想象,然后再进行练习。例如:我在讲授音乐和身体的协调性时让孩子们联想蝴蝶、蜻蜒、大雁等飞翔的姿势,然后用舞蹈动作去表现。这一组练习,孩子们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接受非常快,一学就会,并且很感兴趣,做得非常投入。我在教眼位练习时,把它稍做加工,就成了一个扑蝴蝶的小舞蹈,让孩子们想象一只美丽的花蝴蝶,上下翻飞在花草丛中,一个翩翩少年高高兴兴地来回捕捉,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蝶童相戏画。:

六、实践教学法

少儿文学论文第3篇

(一)让孩子快乐跳舞

善于抒情叙述的特点从古至今始终贯穿于所有舞蹈当中。拉丁舞的五个舞种有着不同的风格特点,例如:恰恰舞欢快热情奔放,舞步花哨利落;伦巴舞音乐浪漫抒情,舒展优美;牛仔舞诙谐风趣,轻巧灵活等等。在少儿拉丁舞的教学中,我们教师除了要教授舞蹈技术外,更重的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抓住每个舞种的风格特点,让孩子们体验不同的舞蹈文化,只有通过快乐的学习舞蹈,才能达到以舞抒情,陶冶情操。

(二)打好良好的身体体态习惯

无论基于以上那种类型的孩子,我们教师首先应该解决的是孩子的舞蹈基本体态。

1.从舞蹈的视觉效果出发。基本体态是所有舞蹈的根基,例如:双脚重心原地基本站位时,教师应当反复纠正并且提醒孩子的脚尖方向“小八字”方向打开、夹紧、不能塌腰耸肩等一些注意事项,使孩子无论从意识或是肢体上养成良好的习惯。

2.从身体发育情况出发。目前,很多少儿拉丁舞老师仍处于教舞步在先,跳舞步为主的教学误区。对于少儿拉丁舞者,孩子的身体情况还没发育健全,是养成良好体态的黄金期,如果教师忽略严抓体态的最好时期,那么孩子只会变成会跳舞步的机器,与他们当初选择学习舞蹈,希望成为“小公主”“帅气的王子”的意愿背道而驰。

(三)提高身体素质

舞蹈除了具有抒情达意的特质外,还有着强生健体的特性,通过学习跳舞来达到锻炼身体效果同样是很多家长的期望。拉丁舞的运动强度较高与其他舞种,对孩子的爆发力、耐力、协调性也有较高的要求,我们老师应当抓住拉丁舞这一特点,循序渐进的进行一些辅助训练,如腰背肌、高抬腿、压跟腱等等。

二、教学方法

(一)模仿教学法

少儿在学习舞蹈时,由于理解能力不及成人,所以我们教师在讲解动作时,应该掌握“会分解”“抓重点”,对于初学者来说,教师更应该完全掌握镜面示范教学。除了正确的动作示范,笔者认为,教师在教课中应适当加入错误性动作示范,并且让孩子进行对比,并进行口头表述,不仅让孩子们从视觉上有了认识,而且意识上也能独立更正错误动作。

(二)启发教学法

处于少儿时期的孩子通常都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我们教师应该抓住这一特点,在教课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充分融入到课堂中。舞蹈训练是一个枯燥单一的过程,对于年龄偏小的学生,发挥孩子的想象力更有助于教学,举例如下。

1.命名。我们在教授恰恰舞五拍横并步的时候,可以启发孩子自己给这个舞步取名字,通过观察老师的动作,很多孩子会觉得这个步子跟螃蟹走路很像,便命名为“螃蟹走路”。

2.给孩子们编舞步口令。恰恰五拍横并步的节奏为“恰恰、1、2、3”,加上前面孩子们对舞步的新命名,我们的步子口令可以喊成“小、螃、蟹、弯脚弯脚(恰恰、1、2、3)。

3.规范动作细节。

(三)游戏教学法

游戏是每个孩子都热衷的一项活动,将游戏与课堂有效的结合,是提高孩子学习兴趣的最快途径,在这里笔者谈到的游戏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游戏;另一种是教师通过编排,讲授课内容和日常游戏相结合的一种游戏方式。

1.日常生活中的游戏。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在课堂中,这类游戏以奖励的方式进行,通常孩子们是在已完成规定的动作,达到教学任务或提前完成的情况下,在下课前10分钟进行的各类小游戏,介于游戏的吸引力,孩子们对复杂的动作有了强烈的学习欲望,而且学习积极性及高,在达到教学任务的同时,孩子们也在游戏中训练了团队协作的能力。

2.通过教师编排的游戏。这类游戏建立平时孩子们能接触到的游戏的基础上,教师再将舞蹈动作融入到游戏中。例如:击鼓游戏,在击鼓声停的时候,根据教师的指令,孩子需要完成舞蹈造型或舞蹈动作,或是孩子们自行将舞蹈动作进行编排,由同学扮演的评审评分等等。这类游戏课穿插在课堂中,在游戏中通过动作反复的训练,达到巩固、加深印象的效果。

三、总结

少儿文学论文第4篇

本文作者:张燕作者单位: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中文系

搭建其交流平台,增强汉语阅读教学的活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在教学中耗时最多,表面上也适合用“量”来评价的阅读教学,教师却死死守着每册教课书的二三十篇课文,对课外阅读教材及阅读篇目或点“目”为止,或置之不理。为什么呢?一是不少小学语文教师把阅读仅仅地理解为“读”,所以阅读变成了朗读,变成了堂上百花齐放的诵读与点评;二是对通过阅读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理论,迫于急功近利的“分数考评”压力不敢实施,而是采用堂上过量分析、讲解的方式来“提升”学生阅读答题的套用能力。其实,在当下师生都无法挣脱分数羁绊的前提下,通过搭建丰富的儿童文学作品的交流平台,可以让教师慢慢由前台转到后台,从而自然而然地变革教学方式,使阅读由“读”回归阅读。譬如,儿歌适合朗诵与游戏:现在课堂教学常用的方式是诵读乃至背诵与讲解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感知汉语的节奏与韵律美及积累应试所需的语言材料。如,将教师讲解儿歌内容的时间缩短,加入设计的儿歌游戏,这样儿歌的学习可自然延展到学童的课外娱乐生活中了。堂上游戏平台的搭建,在增强趣味性的同时,不仅加强了学童对语言材料的识记,而且也加深了学童对儿歌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使语文学习发展为语文生活。这样做虽然会增加教师课前教学设计的工作量,但课堂教学的效果、效率及课程的活力都可得到提升。又如,学生们非常喜欢的童话、故事等儿童文学作品适合讲述与表演:当下已有不少教师在单篇作品中运用学生讲述与表演的方式来调节讲析为主单调的阅读教学方式,虽效果不错,却比较费时且受益面有限。其实童话与故事可用全册集中分组交流教学的方式,来解决时间与受益面的问题。堂上讲述与表演平台的搭建,不仅仅是训练了学童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还可以在活动中检测学童的阅读水平与矫正学童的阅读误区,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童课外自主阅读的积极性,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散文适合自主阅读与体悟:当下常用的方式是讲读结合。其实,儿童散文一般比较清新、浅近,教师只需点拨一下,可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体悟与交流读后感。堂上阅读体悟与交流平台的搭建,不仅可节省大量的堂上时间,而且有助培养学童专注阅读的习惯,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童自主学习与交流、探究能力的形成。搭建各种儿童文学学习的平台,可促使教师更多地从台前走向幕后,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进行教学设计,从整体上、根本上动摇以教师为主的阅读教学方式的传统,把时间与空间交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搭建起语文课与学生的“语文生活”之间的通道,[6]从而解决困扰各层次教育者的“学生读书少及不爱读书”的问题。

回归其审美特质,促进作文教学难点问题的解决

学生怕写老师难教,因而写作教学不仅枯燥而且低效。学生为什么“怕”呢?一是写不出来;二是“写不好”。其实儿童文学可以帮师长们找出原因与方法:“写”不为心声,不是自然而为的,所以写不出;“好的评价”来自成人标准,不是孩子能理解的,所以写不好。要解决写不出的问题,其实教师们首先要像儿童文学作品一样回归儿童的世界,了解他们的心智与情感特点,提出合理的写作要求:写心声,语言自然(稚拙)。对于还“写”不出心声的第一学段的学生“说”出心声,其实已是“写”了。这其实就体现了李吉林老师所说的“提前起步”的作文教学理念的“提前”了,这种“提前”是教师对作文教学的意识提前,为第二学段的作文教学做好铺垫,并不是简单地将三年级的作文写作要求提到二年级甚至一年级下学期,使不少学生在这种要求的压抑下写不出作文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书写困难的解决,学生或急中生智或背水一战,“写不出”的问题会得到缓解,但随之而来的“写不好”的问题却更为普遍、更难解决。真的有那么多的孩子写不好吗?其实,其中不少的作品我们用儿童文学的审美特质去评判,则充满童真之趣。比如,有一个孩子写自己学琴时等待老师时的无聊心情,他不断地如实重复叙述他看到一个又一个学生来了,爬上楼梯,老师还没来,只好在走廊等,这样重复叙述了三四次。当然老师的评语是“重复啰嗦,应写出每个同学不同的细节。”这样的要求其实等同于福楼拜对莫泊桑的要求。站在非语文教师角色读这段文字:第一次叙述觉得“平”;第二次感觉“烦”;第三次有点想笑;第四次忍俊不住。回味整个片段很有荒诞派小说关于“无聊”情绪表现的艺术效果。教师们重温一下儿童文学的审美特质“纯真、稚拙、欢愉、变幻、朴素”,[7]就会发现有不少孩子的习作是写得很不错的。由是作文的问题,还不不仅是“分”的问题,还来自于成人对儿童的了解与尊重的问题———以适合孩子的标准判断他们的行为,包括写作活动,这样才能较好地解决作文教学的问题。对于孩子们来讲,有趣的语文课堂才会有效。儿童文学是孩子们的文学,他们喜欢它。教师有责任与义务在语文学习中让孩子们读自己喜欢的书,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能写的语言。

少儿文学论文第5篇

象似性(iconicity)是指语言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之间即语言的形式与内容之间有一种必然的联系,语言的形式实际上是人们对客观现实世界的认知和体验的结果———语言具有理据性。当代认知语言学中的象似性理论是基于对语言的各个层面研究之上而得出的,从词语发音、词汇发展到句法、篇章、语用等层面综合得出结论。形式和意义之间具有大量的象似性。而就词汇层面而言,我们知道,在英语中有很多单词是可以进一步再分的,那它就具有一定的理据性。认知语言学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又承认认知对身体经验的组织作用。因此,象似性不是指语言结构与现实结构之间的象似,而是语言结构与基于身体经验之上的认知结构象似。人类是基于对客观外界结构的感知之上,经过认知加工才形成了人类的语言。我们若能将语言形式与所表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描述清楚,便可大大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对从根本上提高语言能力和运用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认知语言学理论在少儿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一)原型理论的应用原型理论对词汇教学最基本的作用是单词间字母组合的联系。单词不能仅仅靠发音、拼写和意义存储在学习者的大脑中,不同的单词之间应该建立起一种网络联系。根据原型理论,同一范畴的不同成员之间具有不同的地位,它们由中心词也就是原型,向外不断延伸到边缘词汇。例如,儿童可以很容易地学习并记忆“o”这个字母,那么我们就把它作为有相似拼写词汇的中心。与其相似的词汇有on,no,go,one,now,some等。如果我们把“o”作为这个家族里面的核心,那么其他成员与其相比就有不同的相似度。当儿童熟练掌握“o”这个字母时,那么越与其相似的词就越容易被接受和记忆。比如go会比some更容易记忆,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优先学习更加靠近原型的词汇。在原型效应的影响下,人们认识事物总是从基本范畴的基础上开始的。对于小学阶段的少儿,在记忆词汇时总是偏简避繁。因此教师可以优先选择词形简单的词汇让学生记忆。例如,ear一词仅有3个字母,如果把ear作为原型,那么向外延伸由4个字母组成的单词有bear,pear,tear,hear,dear,fear,near,year等;由5个字母组成的单词有clear,earth,early,spear等。由于词形越简单,少儿越容易从心理上接受。因此,如果教师先让学生学习ear这个原型词汇,再学习其他延伸词汇,那么效果肯定会事半功倍。

(二)象似性理论的应用对英语词汇来说,词义与事物或现象的名称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但大量词语的意义和形式、语义和语音之间存在种种不同程度的关联,这种现象称为“词的理据”。Householder指出:英语中只有9%的词汇是完全任意的,绝大多数词汇是有理据的。所以,词的理据对词汇习得有重要影响。如breakfast,un-derstand都是源自古英语的复合词,它们具有词源特征;fast有斋戒、禁食之意,breakfast是breakone’sfast,即开戒,后引申为吃早饭;understand原意为standamong,据说,在人群前接受提问的人,如果问题答对,他就可以站到人群中去,故引申为理解;gossip在古英语里是godsib(上帝的孩子),它在现代英语中的同源词有sibling,所以gossip原指那些无所事事、整天闲聊的教父教母们,现在gossip可以引申为八卦或爱说长道短的人。词汇的语音理据表现在词的语音形式与词义的联系上,Waugh将这种音位与意义之间的关系称为词汇中的拟象象似性。如sl-的声响效果让人联想到嘶溜、滑溜的意味,于是在这样的词语中就有slip,slide,slush,sled,slick,slippy,slippery,slope等。以sn-开始的词与鼻息有关:sneeze,sniff,snore等。英语中的短元音经常表示急促或短暂的动作,如rush,quick,swift,jump,cut,dig,run等。而长元音或双元音表示缓慢的动作,如slow,walk,lazy,wait,stay,clam,draw,idle等。象似性理论使词汇系统的规律性更加明显化,对英语词汇习得有很大的启示作用。以这个理论为依据,将语言形式与所表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加以语义分析和认知解释,形成有组织的系统,便可大大加深对语言的理解,使少儿在记忆英语词汇时不觉枯燥,提高英语词汇的习得效果和效率。

三、结论

少儿文学论文第6篇

东南亚古代儿童文学中的汉文化元素

最早的东南亚文学是以神话、民间故事的形式出现,并且缺乏文字的记录而仅仅局限于口头流传,所以至今留存的古代神话、民间故事的文献资料有限,只有少数世代口头流传至今的故事内容为世人所知。这些早期的神话与民间故事体现出十分浓重的热带地区文化的特点,如缅族群众喜闻乐道的《拇指哥儿》,讲述一个小孩因为受到太阳的诅咒而长得只有拇指般大小,长大后立志要找太阳报仇。一路上认识了破船、苔藓、竹竿和臭鸡蛋4个朋友,在他们的帮助下,拇指哥儿制服了凶残的妖婆,并在与太阳的较量中,聪明巧妙地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最后在雨神的帮助下战胜了太阳。越南的《癞蛤蟆告玉皇大帝》、柬埔寨的《为什么蛤蟆叫就会下雨》的故事体现出当地人们对雨水的渴望等等。对于关于人类起源问题,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都有不同的“人从竹生”的传说,明显地体现东南亚地区独有的特色。还有部分神话故事是直接受中国的影响,其中涉及到中国神话中的龙的传说故事,这“反映了东南亚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源远流长的融合关系”(方汉文,2007年)。

1.有关创世和民族起源的神话

菲律宾、缅甸、老挝各国有关创世和民族起源的神话,与中国的同类神话接近。如越南《天柱神》:当宇宙和人类都尚未形成前,乾坤一片混沌。不知何年何月,忽然出现了一位威力无比的巨大天神。他用头把天顶起来,然后掘土运石,筑起了一根顶天立地的大石柱,用它撑住了天的中央。天被不断增高的石柱顶得越来越高,逐渐变成拱形的苍穹,从此天和地就彻底分开了。后来,不知为什么,那位天神忽然间又把这根擎天柱毁了,一时间,土石崩飞,溅落在大地上,形成今天的高山和海岛,当初天神掘土之处就变成了今日的海洋。这则神话传说关于开天辟地的内容,如天圆地方的概念、混沌初开的原始世界,天柱擎天而又崩塌的结局等都与中国神话有相似之处①。菲律宾《阿陶的故事》与我国《神话》也有许多惊人相似之处。柬埔寨的《高棉王与龙公主》,老挝的《九龙的传说》,越南的《貉龙君的故事》,缅甸的《三个龙蛋》,把民族祖先看成“龙种”,与我国人民对龙的推崇、认为是龙的传人也有偶合之处。如缅甸的《三个龙蛋》故事中讲到“早在帝释时代,太阳神的后裔与龙公主邂逅相爱,龙公主生下3个龙蛋。一个龙蛋漂至中国,变成一位美貌的少女,后来成为中国的皇后。一个龙蛋沿江漂到缅甸境内抹谷,变成了红宝石(抹谷是缅甸著名红宝石产地)。另一个龙蛋沿伊洛瓦底江漂到缅甸境内良宇,变成一个英俊的男孩子,长大后智慧超群,力大无比,是一位力挽千斤的神箭手。后来成为驸马,并继承了王位。这位国王就是蒲甘国的始祖、历史上有名的骠苴低国王。缅甸人据此称中国人民为“胞波”,即同胞兄妹之意①。

2.解释自然现象的传说

缅甸的《月中老人》、越南的《月亮》与我国吴刚伐桂故事或玉兔捣药传说也同出一辙。关于月食,缅甸的《月蚀》、泰国的《拉霍》又与我国民间天狗吞月的传说几乎雷同,只是情节不同而已(梁立基,2010年)。越南是东南亚各国中受汉文化影响最深远的国家。越南的神话传说就是中越文化交融,文学变异的产物。虽然这些古代的文学瑰宝散见于一些文史典籍之中,但是足以能够窥视到越南神话传说与中国文学的联系。国内对越南儿童文学的早期研究主要保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人黄恭谨、曾兖所作的《交州记》、越南人李济川所著的《粤甸幽灵集》(13世纪)、陈世法的《岭南摭怪》(13世纪末)、阮屿的《传奇漫录》(16世纪)和段氏点的《传奇新谱》(18世纪)等古籍和作品集中。《岭南摭怪》是古代越南流传的一本传说故事集,包含了一些越南古代习俗及民间传说故事,有相当大部份的内容与中国传奇故事接近,如《越井传》与唐代、宋代时的《才鬼记》及元代吴来的《南海古迹记》;《鸿庞氏传》里的泾阳王娶洞庭君之女的情节与《柳毅传书》;《李翁仲传》与秦代阮翁仲威震匈奴的故事等。

东南亚当代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汉文化元素

海外华文文学是一个广阔多姿而又充满疑难的领域,今后,如何加强这一领域的跨文化研究,揭示华族文化在世界各地传播、延续的广度、深度以及与人类其他文化(西方的和非西方的)融会相生的生命力,不仅是当今多元文化崛起后的文化理想诉求,也是一条极具中国特色的通向世界文学领域的路径。

1.爱薇作品

爱薇原名苏凤喜,1941年12月16日出生于马来西亚柔佛州麻坡县。1998年和1999年两次被马来西亚读者提名为该国“十大最受欢迎作家”之一,也是“国际儿童文学研究中心”唯一的马来西亚会员,对儿童文学的热心闻名于亚洲儿童文学界。在马华文坛上被喻为“多面手的作家”,在将近半个世纪的笔耕中,出版的小说、散文、儿童文学、报告文学等作品近50本之多。如著名儿童报告文学《小羊的黎明》(1979年8月),儿童小说《小野马》(1981年5月),《小小园艺家》(1997年),《爷爷的故乡》(2001年1月)。《爷爷的故乡》是一本马华文学本土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完美结合的代表作。作者通过祖孙三代一起出发旅游,以笔记式和对话式的描述呈现马华文化与中华文化。故事情节主要为:主人公———爷爷(阿公)率领儿子、媳妇、孙子、孙女三代远赴中国福建省的厦门市及泉州市———阿公的故乡旅游、探亲、祭祖。故事围绕10天里的所见所闻,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讲解和描述有关厦门的历史、地理环境、教育、音乐和美食等,还有泉州市的历史、名胜古迹、及享有“海上丝绸之路”的美誉等等。该作品以思念故乡的情怀弘扬孝亲敬老的精神,也强调了华文教育与海外华裔同胞的血肉关系,表达了对两岸统一的期盼,如歌谣“…厦门望金门,金门望厦门;何日齐开门,骨肉引进门?”作品中处处灵活融合了作者家乡方言(福建话)、马来本土化语言和中国耳熟能详的词语,如浅白的语言:本地人使用的“巴杀”“、卖猪仔”、“山芭”“、过番”、“好脸”等和中国著名诗人贺知章的短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郑成全,2008年)。

2.年红作品

年红,1939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柔佛麻坡。1971年获马来西亚首届“首相敦拉萨文学奖”。1978年、1982年及1996年先后获得马华文化协会及福联会颁发的“儿童文学优秀奖;2002年被誉为“世华儿童文学建设的创业者”之一。已出版小说集、散文集、评论集、翻译小说集、寓言集、童话集、笑话集、广播剧本及儿童文学剧作品70余部。年红笔下的儿童世界洋溢着浓郁的童真童趣童情,又充满着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如《红红灯笼挂门前》、《龙舟往前冲》。又如《生肖歌》,运用民谣“连锁调”的创作手法,将12种动物形象巧妙地融汇在一起:“鼠偷油,看见牛/牛耕田,看见虎/虎眼凸,看见兔/兔出笼,看见龙/龙吐舌,看见蛇/蛇吞蛙,看见马/马首仰,看见羊/羊毛厚,看见猴/猴着急,看见鸡/鸡乱走,看见狗/狗追鹿,看见猪/猪睡了,梦见鼠/十二生肖牢记住!”全篇朗朗上口,生动形象,诙谐幽默,是一首十分成功的十二生肖儿歌,更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动教材(王泉根,2007年)。

3.杨惠媚作品

少儿文学论文第7篇

儿童文学与阅读教学的关系

在语文教育开展的道路上,一直伴随着儿童文学的发展.从儿童文学的崛起到深入探讨研究,一直是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近些年来,我们已经见到了一些关于儿童文学研究成果.朱自强教授是研究我国儿童文学著名的学者,他在《小学语文文学教育》一书中倡导将语文课本中的儿童作品文学化,并深入、系统地阐述了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的方法和理念,这为儿童文学教学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儿童文学在小学阅读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挖掘儿童文学因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在我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儿童文学界和语文教学,并非始终联系紧密.由于特殊的教育形式,儿童文学曾一度脱离语文教学,这对于儿童文学界和语文教学界来说,都是不可弥补的损失.

儿童文学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

1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

小学语文教材是培养少年儿童语文能力和爱国情感的重要资料,它是按照一定的组织结构把各种语文知识结合起来的科学体系.而作家在创作儿童文学作品时,他们会重点考虑儿童自身心理特征和儿童教育的需要,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儿童文学最适合儿童阅读.它是开展儿童素质教育最得力的助手,当然也是小学语文课本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它是对少年儿童课内学习的补充和延伸,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少年儿童仅依靠课堂上的阅读是达不到素质教学要求的,还要依托课外阅读来辅助共同完成,才能真正达到阅读的目的,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小学生的课外读物中,儿童文学作品占了一半以上,这是因为非文学读物通俗易通,儿童容易理解,而作品的内容无论在思想、情感、还是在语言表达等方面都不是儿童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所以儿童文学是最适合小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内容.

2儿童文学是教师了解学生的窗口,有助于帮助教师永葆童心

教师通过讲解儿童文学作品可以了解儿童,与儿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因为创作儿童文学作品主要是为儿童学习服务,正是它的特殊服务对象决定了其在创作的过程中必须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和生活特点,充分反映儿童的思维特点和行为方式等.因此,教师在讲解儿童文学作品时,就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儿童的心理、兴趣和性格等.所以,儿童文学是教师推开学生心灵大门的一把钥匙.教师通过讲解儿童文学作品可以唤回美好的回忆,永葆童心,童心是教师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心理素质,要想真正走进儿童世界,具有童心素质是不可或缺的,鲁迅曾说过:每个人都是从儿童时代成长起来的,但赤子之心却早早消失了,就像毛毛虫一样,变成美丽的蝴蝶后,前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情状:这是相当不幸的.要想真正了解儿童,走进他们心灵的世界,教师必须永葆童心,而童心恰恰可以通过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塑造与展示,其很多内容都是在描写与颂扬童真童趣的,所以教师阅读儿童文学,不仅可以走进儿童美好纯洁的心灵世界,还可以使自己更加热爱儿童和教育事业.

3儿童文学有助于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开展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使学习者继承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在小学教育中,小学生通过儿童文学可以促进自身形成健全的人格,培根曾经说过:读书可以朔造完美的人格,由此可见阅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说这就是儿童文学存在的真正意义,小学生在学习和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会情不自禁地被作品中的情感内容所吸引打动,这样他们慢慢地就会领悟到文学作品的内涵,领悟到人生的意义,这将对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儿童文学的主要特点是想象力丰富,在儿童文学的素材中,大部分都是以幻想为主要表现手法的,如科幻小说、童话等等,有些素材更富于幻想,如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等,犹如金近曾说过:孩子们思想情感最主要的特点是富有幻想,幻想一直伴随着人们的整个童年时代,托尔斯泰也曾说过:儿童适合阅读什么样的书籍呢?应该给他们看一些能够启发幻想的书籍,引导儿童培养健全人格和心理特征,富于创造思维能力的书籍,由此可见,在培养儿童人格、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方面,儿童文学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4儿童文学契合儿童学习的内在节奏,有助于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

使儿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从我们人类的心理特点来说,人的思维能力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儿童恰恰是这个发展的起点,即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形成,然后逐步发展到成人所具备的抽象逻辑思维.只要儿童感兴趣阅读,有激情去阅读,那么语文阅读目的就会很容易实现,进而儿童就会获得理解语言的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儿童的成长特点,把握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语文阅读的作用.

5儿童文学有助于实现有效性阅读教学课堂

儿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构建精神家园,而课堂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师与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师生之间必须认真沟通交流,才能建立起和谐的、活跃的课堂关系与气氛,才能真正创建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当前的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既有既有儿童诗,也有童话故事.这些选文的主要特点是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人文精神丰富,时代气息浓厚,与儿童的想象世界联系密切,因此通过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也可以在情感上熏陶和感染他们.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正中的精髓,积极引导儿童阅读.

儿童文学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加强儿童文学的诵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通过学生“读”来学习的.儿童必须通过诵读才能体验和感悟文本内涵.教师应积极鼓励儿童大声朗读,让他们在读书中不断积累、体验语文知识.特别是那些富有童趣和能够激起想象的素材.当然除了那些语言典范、构思巧妙的教材外,我们还可以鼓励儿童诵读一些语言优美生动的经典名篇,这样有助于发展儿童的语言和智力.

2创设阅读儿童文学的情境

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可以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教师在阅读课堂中,应想方设法创设情境,使儿童对文学作品感兴趣,愿意去阅读.儿童文学的语言通俗易懂,文章本身构思也比较巧妙,教师恰恰可以利用儿童文学的这些特点创设美的课堂情境.例如,再现作家创作时的情境,引导儿童全神贯注阅读文章,将自己置身于文章之中.这样儿童在这种情境的感染下,就会无意中通过自己的活动学习知识,有利于培养自身运用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