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城乡规划专业的就业方向(合集7篇)

时间:2023-09-26 09:30:55
城乡规划专业的就业方向

城乡规划专业的就业方向第1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应用型人才;就业;人才培养

2011年,城乡规划独立成为一级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思路正处于更新、转变的过程中。随着国家深化教育改革,2014年2月,国家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在转型的大背景下,城乡规划专业的高等教育在教学内容、教育培养方向、就业等方面应有新的思考和举措”。

一、城乡规划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及主要工作内容

从以往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得出,城乡规划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有六个:城市规划设计:依据现行的规划原则和设计规范,组织制定、参与各层面规划项目。城市规划管理:组织拟订、编制和修改各层面规划,可对规划设计工作进行审查和管理,实施城市规划管理监督检查,查处违反城市规划的建设行为。村镇规划:组织城乡一体化建设、村镇体系规划、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改造等镇域、村域规划设计工作。④城市设计:承担城市公共空间、开放空间、建筑空间组合、空间形象节点等的设计工作,撰写设计文件。⑤城市规划咨询:负责各类规划项目的咨询和策划、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及招投标技术咨询等;组织市场调查,进行相关分析。⑥制图:使用CAD、PHOTOSHOP、SKETCHUP、3DMAX、GIS等软件工具进行制图:运用各类规划设计表现技法进行方案表达。

二、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应用能力要求

目前商丘师范学院城乡规划专业主干课程为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建设史、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城市园林绿地与规划、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城市地理学等,以理论课程为主。但从城乡规划专业就业方向来看,较为偏重实践和政策,这就需要调整课程结构,以适应人才需求。

在原有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新增城市规划初步课程。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基本职业素质:较强的自信心、进取心、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并具备忠实、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全面的质量意识、法律意识。除基本素质外,毕业生还应具备相应的职业应用能力,每个就业方向要求具备相应的职业应用能力。

三、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探索

为满足不同方向的就业应用能力要求,根据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应用能力要求调整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结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新增设的主要能力课程,详见表1。

城乡规划专业的就业方向第2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地方高校;学科发展;特色办学;安徽建筑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6)03001104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同济大学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城市规划本科专业[1]。到2015年5月,我国设有城市(乡)规划本科专业的学校有207所,其中通过评估的高校有42所①。可以看出,我国城乡规划专业发展迅速,但水平差异较大,大城市、办学历史悠久的高校发展良好,地方性、新办专业的高校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2]。为此,2013年高等学校城市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颁布了《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对城乡规划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安排、师资队伍和硬件条件等进行了要求,提出地方院校可根据本校专业特色和定位增加有关教学内容,制定专业培养方案[3]。近年来,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提出了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等要求。综上所述,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如何凝练特色,将是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办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一、 城乡规划专业面临的新形势

(一)地方高校办学竞争日益激烈

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开办城乡规划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以安徽省为例,目前有8所高校开办城乡规划专业,除合肥工业大学属于部属院校,其他7所高校均为省属地方高校(表1)。从办学时间看,除了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开办时间较早外,其他高校城乡规划或相关专业开办时间均小于15年。从办学背景看,5所高校是依托建筑学的工学专业,1所高校是依托地理学的工学专业,2所高校是依托农林学的工学专业。从招生数量看,年招生数量普遍在50~70人。这些高校的城乡规划专业大部分依托原有相近专业开设,不同背景的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建立自身特色,已成为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发展的当务之急。表1安徽省高校城乡规划及相关专业简表高校名称专业名称开办时间学制专业类型招生数量/年是否通过评估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19835工学60是合肥工业大学城乡规划20005工学50否安徽农业大学城乡规划20025工学60否安徽科技学院城乡规划20085工学70否黄山学院城乡规划20114工学70否安徽师范大学城乡规划20124工学30否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城乡规划20075工学60否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城乡规划20045工学100否高等建筑教育2016年第25卷第3期

顾康康,等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特色办学路径探索――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

(二)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近年来,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快速,城乡规划行业市场需求火热,毕业生就业面不断拓宽。但是随着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毕业生数量快速增长,部分城乡规划设计企业需求日趋饱和,城乡规划专业毕业生就业也面临了许多的困难。由图1可以看出数据由安徽建筑大学就业办公室统计。,2011―2015年,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就业率整体高于90%,但2015年降到70%。究其原因,一方面大城市就业市场日趋饱和,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面较窄,中小城市及乡镇选择较少。从就业方向来看(图2),35%的毕业生进入设计公司,25%的毕业生读研,这2个方向的毕业生占总数的60%。进入建设单位、考取公务员以及出国的毕业生分别占21%、7%和9%。就业方向以大中型规划设计企业为主导,就业区域以省内大城市和省外大中城市为主,就业选择仍相对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就业率的提升。

二、 国内地方高校特色办学案例探讨

(一)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是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中唯一一所土建类高等学校。其城乡规划专业在办学过程中一向注重实践,实践教学共计6分(课内实验120学时,折合实践教学7.5学分),占总学分33.5%,加之所在地域为经济发达地区,其将专业实践与城市发展互动,形成了共赢局面。该校的课程设置以设计课为核心,从本科低年级到毕业设计各个环节以学生创造力培养为侧重点,围绕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下的六个研究方向,在学校的大平台课程基础上,设置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设计课、专业核心理论课,同时辅以宽基础、宽知识面的基础课与选修课程,构成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实践性强,学生除理论与设计类课程学习外,还应参加多项专业实践环节。围绕“立足首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行业,服务城乡建设”的办学定位,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生就业范围广、就业率高。良好的就业前景带来了良好的声誉,良好的声誉又吸引了良好的生源,形成了专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 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办学历史长,是改革开放后国内第三所开办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的学校。学科基于地方院校的特点,立足地域城乡发展,在山东半岛城镇群可持续发展研究、山东省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半岛蓝色经济区村庄建设研究、浅水层城市有轨交通研究、城市洪水防治研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其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特色是土地使用,在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和评价体系、城市核心功能要素配置和布局、城市建设用地变化测度和分析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山东省区域类型多样,城市发展各异,为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的空间与样本。山东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对外技术服务方面,为地方城市建设做出较大贡献,业已成为山东省城市规划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基地,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

三、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特色办学路径

(一)特色凝练

1.依托学校大土建学科优势,创造交叉方向

安徽建筑大学是安徽省唯一一所以土建类学科专业为特色的多科性本科高校,现有6个一级学科,在节能环保、城镇化与徽派建筑、地下工程、公共安全、先进建筑材料等重点领域,形成了多个具有影响力、特色鲜明的科研方向和学术团队。因此,依托学校优势学科,积极寻找城乡规划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方向,构建相关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是学科特色凝练的途径之一。

2.依托地方合作资源优势,创新实践教学

落实产学研合作,是提高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办学水平的重要保障[4]。“产、学、研”相结合是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的办学传统,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应把面向市场培养实际动手能力放在第一位。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同时,需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际工程设计中锻炼学生。由城市规划系、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甲级)及研究所(教授工作室)等单位共同形成了城乡规划专业教学、科研、生产互相支持的体系,在省内外建立长期、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为城乡规划专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3.依托地域文化特色,创新研究领域

徽派建筑在中国建筑文化史上独树一帜,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体现了徽州工匠的建筑设计理念和艺术风格。徽州古村落是我国保存最完整,数量最丰富的古村落群之一,其代表黟县西递、宏村是至今为止我国唯一的古村落型世界文化遗产[5]。近年来,城乡规划专业依托学院下设的徽派建筑研究所,以及学校和世界遗产地宏村同时设立的徽派建筑陈列馆,在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与课程设计中,设置了地方建筑或古村落及古建筑保护规划、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等课程作业,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徽派建筑,为弘扬徽派建筑文化、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夯实基础。我国新型城镇化政策更加重视乡村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提出通过振兴乡村和农业来解决城乡发展差距的社会矛盾[6]。安徽省农村人口多,乡村规划是城乡规划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安徽建筑大学开展大量乡村规划与研究(表2),乡村规划课程在本科生课程体系的比重日益增大,乡村规划教学与实践已成为我校城乡规划专业的一大特色。表2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乡村规划实践项目时间地点人员成果委托单位萧县新农村规划2011年7月至8月萧县20个村庄教师2人,本科生20人编制《萧县新农村规划》萧县人民政府皖北美好乡村调研2012年8月皖北6市12村教师3人,本科生6人编写《皖北美好乡村调研报告》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皖北农民及企业员工城镇化意愿与影响机制调研2013年3月皖北地区教师6人

本科生28人编写《皖北农民及企业员工城镇化意愿与影响机制调研报告》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岳西县水畈村美好乡村规划2013年11月岳西县

水畈村教师2人,本科生4人编制《岳西县水畈村美好乡村规划》,水畈村荣膺“2014年度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称号岳西县人民政府岳西县美好乡村规划2014年4月岳西县6村教师6人,本科生12人编制《岳西县美好乡村规划》岳西县人民政府宁国市美好乡村规划调研2014年7月宁国市2村教师3人,本科生12人美好乡村调研报告宁国市人民政府安徽省农民流动与宜居性调研2015年7月安徽省5县30村教师5人,本科生10人编写《安徽省农民流动与宜居性调研报告》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金寨县村庄布点规划2015年8月金寨县教师2人,研究生5名村庄布点规划(文本、图纸、说明书)金寨县人民政府海门市海州乡美丽乡村规划方案竞赛2015年8月至12月海门市

海州乡教师4人,本科生8人美丽乡村规划方案同济大学(二)课程优化

专业理论课程体系设置既注重高等教育“宽口径、厚基础”,工程教育理念的落实,同时又要适应城乡规划学科综合性、社会性与政策性发展趋势,与我国注册规划师执业制度接轨,注重以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7-9]。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以城乡规划设计与城乡规划管理两大方向为核心构筑系列课程群,其中规划设计类课程以我国现行规划体系及城镇化发展人才需求为导向,重点培养学生进行区域规划设计、总体规划设计、详细规划设计及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设计能力,城乡规划管理类人才培养在设计表达类课程设置基础上增设规划政策、规划管理及规划实务类课程。实践类课程体系设置围绕规划专业“双主线、三阶段”教育过程,按专业认知规律要求分阶段设置城市认识与体验实习、建筑测绘实习、城市建设史实习、系列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

(三)就业导向

据统计,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就业以规划设计单位为主,且集中于大城市,中小城市较少。但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面向二、三线城市以及乡镇的规划人才需求将大大增加。因此,中小城市及乡镇将成为未来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的重要就业市场。此外,除了规划设计单位,拓宽就业方向将成为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例如,安徽建筑大学近年来组织的“创业之星”活动,多名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走上了创业之路,扩宽了城乡规划专业就业方向,促进了城乡规划学科发展。

四、结语

新型城镇化对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提出了新要求,地方高校由于种种限制因素不可能延续985、211高校的发展模式,只有凝练特色、错位发展才能在竞争中保有一席之地。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积极创造特色化发展道路,依靠学科和地域特色凝练教学、实践和研究内容,学科建设逐步发展创新力、提升竞争力、扩大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侯丽, 赵民. 中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回溯与思考[J]. 城市规划, 2013, 37(10):60-70.

[2]方程. 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城市规划专业发展道路探索[J]. 规划师, 2013, 11(29):101-104.

[3]杨贵庆. 城乡规划学基本概念辨析及学科建设的思考[J]. 城市规划, 2013, 37(10):53-59.

[4]唐春媛. 地方院校城市规划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10, 19(4): 15-18.

[5]陆林, 凌善金, 焦华富, 等. 徽州古村落的演化过程及其机理 [J]. 地理研究, 2004, 23(5): 686-694.

[6]周岚, 于春. 乡村规划建设的国际经验和江苏实践的专业思考[J].国际城市规划, 2014, 29(6):1-7.

[7]徐岚, 段德罡. 城市规划专业基础教学中的公共政策素质培养[J]. 城市规划, 2010, 34(9):28-31.

[8]吕飞, 戴锏, 路郑冉. 城市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体系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12, 21(4): 85-89.

[9]白淑军, 许峰. 城乡规划专业城市调研类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探讨[J]. 高等建筑教育, 2015, 24(2): 129-133.

Exploration on the path of schoolrunning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in local university under new situation:

taking Anhui Jianzh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GU Kangkanga, CHU Jinlonga, ZHANG Hongyab

( a. School of Architecture & Planning; b. Graduate Faculty, Anhui Jianzhu University,Hefei 230022, P. R. China)

城乡规划专业的就业方向第3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

1新型城镇化概述

新型城镇化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而逐渐被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新型城镇化的“新”主要表现在:其在城镇发展的过程中不再只是片面地追求重量、规模以及城乡区域空间的扩展,而是要将发展的中心放在“质”上,要在城乡发展的过程中以人为本、统筹好城乡之间的发展。新型城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农民的知识水平、道德素质也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对于城镇协调发展的需求更大。同时,农民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更加渴求得到专业化的城乡帮扶,使他们的城乡发展更具科学性、合理性。此外,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的类型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就对城乡之间的合理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城乡规划方式已不能满足当前城乡间的发展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就要对此开展一定的实践教学研究,使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真正能够所学为所用。

2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目标

2.1城乡规划专业的明确定位。地方高校的城乡规划专业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定位,城乡规划专业尽管主要是针对城乡区域发展所设立的,具有大致的发展方向,但就其专业涵盖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性质而言还是存在范围过广的现象,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在进行城乡规划的专业定位时,要有计划地对城乡专业进行严格的性质、方向定位,使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能够在专业方向、领域内有明确的学习发展目标,对于未来的就业有更加光明的展望。举例来说,高校在进行城乡规划专业定位时,可以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需求,制定不同的专业发展方向,可以设置以研究小城镇的城乡规划方向的专业分支;还可以设置以研究景观设计为主要方向的城乡规划专业分支。通过这两种细分专业方向使高校大学生能够术业专攻,更好地将所学的城乡规划专业知识致力于城乡建设中去。2.2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良好的城乡规划教学队伍。教师在高校的教学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学生在开展城乡规划的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生的指路明灯,无论是在课堂中、还是课下;无论是实践教学,还是城乡规划的理论教学,教师都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在对城乡规划专业进行教学改革时,对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师也要有一个清晰的选拔、培养、发展目标。要致力于在城乡规划专业教师中培养出享誉国内外的知名的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科带头人;此外,高校还要组织有关城乡规划专业课的最新教学内容的学习,确保教师的教学理论永远走在时代的尖端;再者,就是高校在对外招聘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师时,要注重选拔那些兼具实践教学技能与理论教学能力的“双师型”的城乡规划专业教师。力求在本高校内打造一支高精尖的城乡规划的教学队伍。2.3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在一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课程体系的设计直接对学生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地方高校在进行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时要注重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完善,由于我国当前正处于新型城镇化高速发展的阶段,所以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原有的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城镇化的发展需求,传统模式培养出的城乡规划毕业生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地方城镇对于人才的需求,为此,在进行课程设计优化时,要结合最新的城镇化发展现状。同时,要在课程体系中加入一定的实践教学的环节,以此保证城乡规划人才的发展质量。2.4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实践教学平台的设计与搭建同样是确保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实践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我国目前在人才培养方面最大的问题就是高校学生普遍缺乏一定的实践机会以及实践经验,使得其一毕业就进入工作岗位,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为此,高校在进行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改革时要能够为学生搭建一个城乡规划的实践教学平台,使学生们有机会到城镇一线去锻炼、学习,从而将所学转化为所用;能够将所用上升到理论教学。

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3.1城乡规划专业教学队伍的建设。上文中提到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师对于高校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性,同样表述了地方高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发展目标,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在本节将讨论如何在高校建设一支高精尖的城乡规划教师队伍。首先,就是对在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师的培训,并且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培养;其次,就是要鼓励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师积极在授课外时间开展多种学术研讨活动、学术比赛等,同时,还要鼓励这些教师多多参与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科相关的省部级、部级的教学实验活动、比赛以及其他设计活动等,以此来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最后,就是在城乡规划教师人才选拔方面,要优先考虑兼具城乡规划理论教学能力与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专业人才。3.2城乡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再定义。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城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大致方向,因此,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时,要能够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将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到城县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去;在进行城乡规划专业人才方案设计时要加强课程设计的系统性、整体性与严谨性;另一方面,在城乡规划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要着重加强教学资源的建设,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应用领域扩大,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用到相当多的网络知识,因此,在城乡规划专业的设计中也要考虑到这一方面。3.3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方法、手段直接关系着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为了能够激发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需要对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方式进行一定的变革,丰富城乡规划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开展多媒体教学,并将多媒体教学设备与其他教学方法相融合,进行教学创新,例如,在城乡规划专业课堂引入项目教学法、微课授课的方式等开展城乡规划的专业课教学;另一方面,还要在城乡规划专业课教学中引入一定的实践环节,鼓励学生们亲身参与,通过实践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3.4城乡规划实践教学探索。实践教学是新城镇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城乡规划是一门兼具实践与理论的专业学科,因此,高校在开展城乡规划专业课实践教学探索时首先要构建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其次,就要对城乡规划的课内教学实践展开教学研究,在课堂中引入一定的城乡规划的教学案例,指导学生们学习;再次,就是搭建课外的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实训平台,方便学生们的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最后,就是要对学生的城乡规划的专业实践教学有一个评价活动,通过考核、评价将学生们的实践成果反馈回去,使其能够更有效地开展下一阶段的城乡规划的实践教学活动。

作者:覃永晖 单位:湖南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城乡规划专业的就业方向第4篇

[关键词]新型城化;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

[DOI]10.13939/ki.zgsc.2017.08.194

1新型城镇化概述

新型城镇化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而逐渐被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新型城镇化的“新”主要表现在:其在城镇发展的过程中不再只是片面地追求重量、规模以及城乡区域空间的扩展,而是要将发展的中心放在“质”上,要在城乡发展的过程中以人为本、统筹好城乡之间的发展。新型城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农民的知识水平、道德素质也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对于城镇协调发展的需求更大。同时,农民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更加渴求得到专业化的城乡帮扶,使他们的城乡发展更具科学性、合理性。此外,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的类型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就对城乡之间的合理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城乡规划方式已不能满足当前城乡间的发展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就要对此开展一定的实践教学研究,使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真正能够所学为所用。

2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目标

2.1城乡规划专业的明确定位

地方高校的城乡规划专业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定位,城乡规划专业尽管主要是针对城乡区域发展所设立的,具有大致的发展方向,但就其专业涵盖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性质而言还是存在范围过广的现象,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在进行城乡规划的专业定位时,要有计划地对城乡专业进行严格的性质、方向定位,使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能够在专业方向、领域内有明确的学习发展目标,对于未来的就业有更加光明的展望。举例来说,高校在进行城乡规划专业定位时,可以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需求,制定不同的专业发展方向,可以设置以研究小城镇的城乡规划方向的专业分支;还可以设置以研究景观设计为主要方向的城乡规划专业分支。通过这两种细分专业方向使高校大学生能够术业专攻,更好地将所学的城乡规划专业知识致力于城乡建设中去。

2.2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良好的城乡规划教学队伍

教师在高校的教学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学生在开展城乡规划的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生的指路明灯,无论是在课堂中、还是课下;无论是实践教学,还是城乡规划的理论教学,教师都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在对城乡规划专业进行教学改革时,对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师也要有一个清晰的选拔、培养、发展目标。要致力于在城乡规划专业教师中培养出享誉国内外的知名的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科带头人;此外,高校还要组织有关城乡规划专业课的最新教学内容的学习,确保教师的教学理论永远走在时代的尖端;再者,就是高校在对外招聘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师时,要注重选拔那些兼具实践教学技能与理论教学能力的“双师型”的城乡规划专业教师。力求在本高校内打造一支高精尖的城乡规划的教学队伍。

2.3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

在一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课程体系的设计直接对学生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地方高校在进行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时要注重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完善,由于我国当前正处于新型城镇化高速发展的阶段,所以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原有的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城镇化的发展需求,传统模式培养出的城乡规划毕业生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地方城镇对于人才的需求,为此,在进行课程设计优化时,要结合最新的城镇化发展现状。同时,要在课程体系中加入一定的实践教学的环节,以此保证城乡规划人才的发展质量。

2.4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

实践教学平台的设计与搭建同样是确保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实践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我国目前在人才培养方面最大的问题就是高校学生普遍缺乏一定的实践机会以及实践经验,使得其一毕业就进入工作岗位,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为此,高校在进行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改革时要能够为学生搭建一个城乡规划的实践教学平台,使学生们有机会到城镇一线去锻炼、学习,从而将所学转化为所用;能够将所用上升到理论教学。

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3.1城乡规划专业教学队伍的建设

上文中提到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师对于高校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性,同样表述了地方高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发展目标,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在本节将讨论如何在高校建设一支高精尖的城乡规划教师队伍。首先,就是对在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师的培训,并且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培养;其次,就是要鼓励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师积极在授课外时间开展多种学术研讨活动、学术比赛等,同时,还要鼓励这些教师多多参与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科相关的省部级、部级的教学实验活动、比赛以及其他设计活动等,以此来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最后,就是在城乡规划教师人才选拔方面,要优先考虑兼具城乡规划理论教学能力与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专业人才。

3.2城乡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再定义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城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大致方向,因此,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时,要能够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将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到城县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去;在进行城乡规划专业人才方案设计时要加强课程设计的系统性、整体性与严谨性;另一方面,在城乡规划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要着重加强教学资源的建设,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应用领域扩大,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用到相当多的网络知识,因此,在城乡规划专业的设计中也要考虑到这一方面。

3.3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方式的变革

教学方法、手段直接关系着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为了能够激发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需要对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方式进行一定的变革,丰富城乡规划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开展多媒体教学,并将多媒体教学设备与其他教学方法相融合,进行教学创新,例如,在城乡规划专业课堂引入项目教学法、微课授课的方式等开展城乡规划的专业课教学;另一方面,还要在城乡规划专业课教学中引入一定的实践环节,鼓励学生们亲身参与,通过实践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4城乡规划实践教学探索

实践教学是新城镇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城乡规划是一门兼具实践与理论的专业学科,因此,高校在开展城乡规划专业课实践教学探索时首先要构建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其次,就要对城乡规划的课内教学实践展开教学研究,在课堂中引入一定的城乡规划的教学案例,指导学生们学习;再次,就是搭建课外的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实训平台,方便学生们的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最后,就是要对学生的城乡规划的专业实践教学有一个评价活动,通过考核、评价将学生们的实践成果反馈回去,使其能够更有效地开展下一阶段的城乡规划的实践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城乡规划专业的就业方向第5篇

(云南农业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摘要: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为新设置的本科专业,定位不清将影响到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本文通过对国家本科培养不同层次、专业内涵以及云南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宏观分析,总结过去云南农业大学该专业三阶段人才培养经验,提出未来以职业为导向的专业定位,确定培养方向和课程结构体系,明确专业基本课程和方向拓展课程,以供其他地方高校探讨和参考。

关键词 :地方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专业定位

中图分类号:G 640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4.390X(2015)01.0051.05

收稿日期:2014.08.02修回日期:2014.10.22网络出版时间:2015.01.0713:06

作者简介: 吴晓敏(1970—),女,湖北蕲春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城乡规划研究。

网络出版地址:http://cnki.net/kcms/detail/53.1044.S.20150107.1306.011.html

Discussion on the Specialty Orientation of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for the Local University

WU Xiaomin, DONG Ping, LU Xiang, HU Hu

(College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China)

Abstract: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is a new undergraduate specialty. In a long term, the specialty has an unclear orientation which has seriously affected on graduate′s job seeking. This article makes macro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t factors such as different levels of national bachelor′s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onnotation and local economic as well as the need of social development, on this basis, it summarizes the former personal training experience of three stages of this specialty in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nd then it proposes an idea with a career?orientated undergraduate training program and main courses structure, as well as basic course and course expanding directions, at last,it offers a discussion and useful reference for other local universities.

Keywords: local universities; specialty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一、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背景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来源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新增地理学科类本科专业, 1999年首届招生,至2009年统计,全国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包括独立学院、民办院校)已达173所,成为了教育部新增速度最快的专业之一 [1]。由于专业名称涉及理、工及管理多种学科门类,全国开办该本科专业的院系的学科背景多样,包括理学、工学、管理学等,专业培养定位存在多种倾向:在综合性大学、理工院校定位为资源环境规划方向;在具有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科背景定位为城乡规划方向;在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的定位为应用数字城乡规划管理方向;在管理学科为背景的院校定位为土地管理方向、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旅游管理方向等[2]。办学十多年来,全国该专业缺乏统一而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各校根据自己的学科背景设置专业培养方向,导致对新专业培养人才难以得到社会认可,影响到新专业持久发展。不少院校将各学科的主要课程拼接在一起,没有形成一个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框架,从对毕业生就业来看,主要是专业方向不明,没有对口的行业和岗位[3.4] 。

基于实际情况,2012年教育部新公布的专业目录中,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一分为二,即“070502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和“070503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专业[5],可授予理学或管理学学士学位。2013年开始,各高校以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为基础,调整新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在大学扩招背景下,对于一个全新的快速发展的专业,厘清专业定位显得非常重要 [6]。

二、地方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定位分析

(一)国际国内本科教育定位政策导向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2011》中规定,大学本科(LEVEL6) “3年以上的理论学习期,以具体职业需要为导向,注重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 [7]”。《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本科教育学业标准规定是:“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及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在我国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根据学科背景各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层次,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8]:(1)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高校,强调的是理论的应用性,属于理论应用型人才,或称工程研究型人才。其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将发现的一般自然规律转化为应用成果的桥梁性人才。(2)教学型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培养目标介于工程研究型和技能应用型之间的工程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主要从事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和工艺过程的指导、监测、管理和控制等方面的工作,属于使研究开发的成果转化为产品,在生产第一线解决实际问题、保证产品质量和性能而必需的人才。(3)高职类院校,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突出应用性、实践性,有较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地方高校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毕业生直接面向就业市场,出国、考研和再深造为少数,因此本科人才培养以应用型人才为主。在当今大学生就业困境下,明确的职业定位对于专业定位来说是其关键所在。

(二)地方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解读

2013年起,新调整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本科专业从名称上看,仍保留了多学科交叉专业特点,理学学位侧重于人文地理,管理学学位侧重于城乡规划。新调整的专业名称可以解读为“基于人文地理学科背景的城乡规划管理 ”,重点是城乡规划管理 [9]。 根据政策确定的本科教育以职业为导向,确定以城乡规划管理作为新专业的职业方向,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

(三)云南地方城乡规划管理人才社会需求分析

在当前我国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城乡管理人才需求旺盛。1992年以后,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高速增长期,平均每年新增小城镇800个左右。1978年我国城镇人口为1.72亿人,城镇化率为17.9%,至2011年,城镇化率到51.27%[10],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这个阶段,城镇建筑数量多,规模大可谓史无前例。在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重大问题,城市建设与环境协调,城乡协调,城镇规划与建设管理、新农村建设管理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2008年我国建设部更名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从国家管理层面上,开始了对城乡规划进行全面统筹管理,并从根本上结束“城乡分治”的局面,反映了国家对于城市、镇和乡村建设管理的重视。过去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迅速发展和招生旺盛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该方面人才的迫切需求。

云南属于边疆少数民族省份,资源丰富,但社会经济不发达。城乡建设水平比内地落后较多,2011年云南省城镇化率为36.80%[11],低于同期全国城镇化率15%左右。以县城镇为主体的城镇基本处于农业社会形态。云南教育相对落后,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受教育人数和教育程度低,有些地方甚至不懂普通话,城乡建设的专业技术人才更加缺乏。

云南共有129个县(市、区),建制镇和乡镇1500余个。城乡建设管理基层部门是县级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主要职责是城乡建设管理、规划管理、园林绿化管理等,每个部门都需要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据了解,目前大多数县住建局主要领导为中专毕业生,技术岗位有本科相关专业学历的仅有1~3人,有些偏远县住建局基本没有土木建筑类本科专业毕业生,乡镇住建所普遍没有具有基本建筑知识的人员,由此可见云南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旺盛。然而,除云南大学以外,其他4所高校该专业学生培养方向定位为矿产资源、林业资源、房地产等,相关城市规划、建筑学专业毕业生基本不愿意回地方,因此对口人才供给明显不足。

三、云南农业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发展历程

(一)初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基本情况

云南农业大学为云南省省属重点大学,办学思想是植根边疆、服务三农,围绕国家和云南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培养边疆民族人才的具有农科优势特色的地方高校。云南农业大学水利水电与建筑学院于2001年正式面向全国招收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除2007年停招以外,至2013年共招生13届。已毕业和在校学生共计 600余人。从2008—2013年招生控制线来看,该专业比学校大部分专业录取分数高,最低控制线高于录取线18分以上,2011年最低控制线超出录取线54分。总体上讲,专业招生容易,生源质量相对较好,学生综合素质高,思维活跃,云南籍生源约占80%以上。

据已毕业的8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看,总体就业形势不如其他工科专业,就业难成为学生和专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对往届就业情况分析发现,就业去向不够明确,零散分布于县市建设局、规划局、设计公司、房地产公司等、测绘公司等、建筑施工单位等。

(二)专业人才培养发展三阶段

专业招生以来,人才培养方案历经多次的修正与完善,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1—2006年。按照教育部地理学科指导标准下设置的培养计划。以地理学科为基础,课程设置涉及地理、建筑学、城市规划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学生反映课程内容宽泛,能力与就业目标指向不明确,毕业生从事专业工作的实际能力有所欠缺。

第二阶段,2007—2012年。对已毕业的学生在就业方向、业务能力两方面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改变按照地理学科的培养思路,确定以城乡规划为培养方向,主导就业方向是县市建设局、规划设计院所、房地产公司等。重新梳理该专业应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特别强调学生毕业能够有“建筑和规划设计方面的”技能。在此原则下,调整课程结构,由原先较多的理论型课程改变为以规划设计为主线,以造型能力、制图表现以及综合设计课程为专业主干课程。实施效果:由于学科背景和师资队伍缺乏,规划及设计课程没有相关教师队伍,导致主干课程不能完全按计划安排。

第三阶段,2013至今。基于学校专业整合,该专业由水利水电与建筑学院调整到建筑工程学院,随着全国专业名称调整,招生专业定为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初步确定专业方向城乡规划管理,授予管理学学位。以建筑学和城乡规划为学科背景,师资队伍、实践基地、就业领域等能够有效形成对专业的支撑,明确了城乡规划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线,为扩大就业面,增加国土与环境管理、建筑设计、房地产开发等三个拓展方向,从而确定专业基本课程和拓展方向课程,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结构体系。

四、基于职业导向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定位

(一)专业定位

结合云南农业大学定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地区定位以云南为主,培养服务于云南边疆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应用型人才。专业培养目标面向规划设计院所、城乡建设管理部门和房地产行业,掌握城乡规划和建设管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城镇和乡村进行规划设计、城乡规划管理、咨询、房地产开发等行业和部门从事相关技术工作。

(二)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1.素质要求。学生接受通识教育,打下较坚实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基础,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系统学习城乡规划学科基础课程,掌握扎实的学科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毕业生能从事城乡规划及其相关规划设计机构的业务工作;政府有关部门、土地综合利用和市场服务机构,以及项目策划、决策与工程等部门咨询工作;城乡规划、建设、国土、环保等政府主管部门管理工作;城乡规划的相关教育及研究工作。

2.能力要求。以调查分析和研究能力、城乡规划及管理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表达能力、其他能力(外语运用能力、自学能力)等构成毕业生的专业技能结构。毕业生必须具备从事城乡规划、设计和管理工作,可以拓展到从事建筑类相关行业的技术工作,如国土资源及环境管理、建筑设计、房地产开发管理等领域工作。

3.知识结构要求。在校期间,提供学生三种训练:基本素质训练、工程素质训练和基础研究素质训练,使学生具备三种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最终达到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三)课程结构体系

根据专业定位,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如图1。

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专业基本课程和方向拓展课程。其中,专业基本课程共计28门,分别为:(1)基本方法工具课程: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建筑与规划制图、构成、美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Photoshop、Sketch up)、地理信息系统(Arc GIS)、建筑表现技法9门;(2)专业基础知识及理论课程:工程测量、建筑材料、建筑初步、建筑设计原理、建筑构造、城市建设史、城市环境与生态、人文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城市规划原理等12门;(3)城乡规划与管理技能课程:城镇总体规划、城镇详细规划、城镇工程系统规划、城镇道路交通规划、景观规划设计、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城市设计等7门。专业方向拓展课程8门,分别为:(1)国土与环境管理课程:公共行政学基础、土地评价管理、区域规划;(2)建筑设计方向课程:建筑模型、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3)房地产开发方向课程:房地产策划与管理、工程经济等。

(四)毕业生就业主要领域

就业方向和部门主要有: (1)政府部门:建设局、规划局、土地局、环保局;(2)企业:规划设计院、房地产公司等。(3)考研究生:方向为人文地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等;(4)教学科研部门:中学、职业教育、民办大学等。

五、结论与探讨

在我国大学扩招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历经十多年发展过程,反映了新专业发展的缩影。云南农业大学在总结专业定位不清的基础上,初步探索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规律,结合地方城乡建设,明确专业定位和职业方向为城乡规划管理。确定了专业课程结构体系,明确城乡规划管理应用与技能为课程结构主线,结合多样化人才需求,提出国土与环境管理、建筑技术设计和房地产开发三个拓展方向。确定了专业基本方法工具课程、专业基础知识及理论课程和城乡规划与管理技能课程等3个课群。

一个新专业在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有些问题往往不是一所大学、一个培养方案就能解决的,而需要全国高等教育管理顶层设计。基于多年的办学实践,提出如下建议。

(1)尽快成立全国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机构的确立便于研讨本科专业办学普遍性问题的,提出明确的思路和方向。尽快凝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这个“二次新”专业的统一规格,明确专业人才的基础标准和基本要求,指导不同层次的大学所办的该专业人才的基本规格,明确“门槛”和办学方向。

(2)引导专业特色。目前各高校根据自己背景学科,培养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人才,社会对专业认可度不高,毕业生就业时往往“找不着北”。全国统一人才规格便于社会对新专业的认识和接纳,有利于新专业的持续发展。规范的学科和人才培养标准,可以让不同院校该专业的毕业生都找到“归属”和认同,对于新专业而言,共性比“特色”更为重要。

(3)理清与类似专业间的关系。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相近专业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城乡规划”,三个本科名称相近,各高校分清楚其中的差异很困难,更重要的是专业雷同,与“宽口径”培养要求不符。从土木专业办学经验来看,由于它包含房屋建筑、地下建筑以及道路桥梁三个专业方向,毕业生就业面宽,对相关领域专业技术岗位适应性有明显优势,是近来成为热门专业重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毕华兴,朱清科.关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8,26(4):16.18.

[2]吴晓敏,付云松,倪金卫,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高校教育研究,2009(10):124.125.

[3]王如渊,翟有龙,唐小平,等.对我国高等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思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8(1):78.82.

[4]谢双玉,刘大均,胡静,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8(7):173.180.

[5]国家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教出版社,2012.

[6]林江湧,吴素梅,宋彩萍.专业定位与专业建设——以上海高校为例[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28(4):102.107.

[7]UN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s. 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ISCED2011)[EB/OL]2011.http://uis.unesco.org/Education/pages/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spx.

[8]刘迎春,熊志卿.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10):56.57.

[9]杨贵庆.城乡规划学基本概念辨析及学科建设的思考[J].城市规划,2013,37(10):53.59.

城乡规划专业的就业方向第6篇

关键词: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地改革和创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口径相对较宽,就业层面相对较广,在就业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很多学校开设了这样的课程。但是,从目前来看,很多地方还存在不足,需要进行改进。

一、培养目标明确化

从目前来看,我国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上侧重于培养具备地理知识、环境知识、规划知识、科学管理知识等在内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所包含的全部学科知识,使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这些方面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事实上,这样普遍性的教学目标使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各门专业上都不占有优势,都只是略有涉足而已。比如说,地理知识不如地理专业的学生,对资源和环境的评价能力不如资源环境专业的学生,计算机更是不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同时,由于我国大学扩招,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也在陆续进行扩招导致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供大于求。故此,专业能力不强和学生人数过多导致学生在就业的时候面临尴尬的境地。

因此,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和方向上要明确化,将目标设定为培养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知识的,并且具备相应技能的,会应用计算机的,具有一定专业能力的学生。这种有重点的综合能力培养才符合当今社会的要求,符合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

二、重新审视学科特点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动态性、创新性这几个特点,这是与其他学科所不同的,因此,要注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独特性的审视。

(一)综合性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具有综合性是指其学科基础和学科结构具有综合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质上是结合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为一体,协调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可持续发展,在组织结构上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同时,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学科背景上也具有综合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涉及地理学、农学、测绘学、环境科学、林学、建筑学等各个学科领域,在可设课程上也基本上将这些学科容纳进取,体现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综合性的特点。

(二)社会性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关注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可借鉴性。同时,在城乡规划方面也具有可行性和指导意义。因此说,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资源环境和城乡规划管理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三)动态性

资源的使用和城乡规划已经成为我国关注的重点,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和城乡规划也在变化,并非一成不变,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就是适应了这种动态性,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四)创新性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身就是为了适应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生态环境变化而出现的一门学科,也可以说是一门不断变化的学科,因此学科本身也必须不断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

三、发展方向审视

近年来,开设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许多高校乐于模仿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及其他对本专业研究比较深的学府,但是,这些学校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方向的定位未必就适合本校本专业的发展,刻意模仿会导致发展中遇到障碍。在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上要注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可持续发展。首先,要结合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师资队伍,专业的发展方向主要依靠师资队伍。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才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方向调整的保障。同时,要根据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特点做出相应的转变,比如说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更容易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进行调整。

四、改革课程体系

从目前来看,我国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主要由专业必修、专业选修、公共必修、公共选修、实习课组成,每一部分都有着固定的学科,比如说公共课大多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政治、法律、计算机、军事理论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也要改革课程体系,建立更为科学和更切合实际的课程体系,以配合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发展目标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

五、教材改革

教材作为师生交流的媒介,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对教材的改革方向关系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自身的发展。对教材的改革主要结合以下几点完成:第一,确立核心课程。在编排教材的时候要选择有权威的机构,在核心课程定位上要结合实际性和科学性,确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和核心教材。第二,将创新、探索、科学、实践等融合到教材中,使教材具有可行性和成熟性。教材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后能够为学生和教师所用,服务于社会。第三,教材编排要具有综合性。在编排教材的时候,不能由一个单一的部门进行,要体现综合性。

在继承优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定会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使本专业获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云清,池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创新主体化模式的思考[J].地理教育,2006(6):73-74.

城乡规划专业的就业方向第7篇

关键词:课程体系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地理学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

2012年国家对高校本科专业招生目录进行调整,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拆分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等两个本科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1999年国家教育部将原来的自然资源、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农业资源利用等专业合并调整后设置的三大专业(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和地理信息系统)之一。由于学科背景不同,各院校对专业的理解不一致,因此,形成了各异的课程体系。为此,学者们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思考。

由于全国约有150 多所高校开设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因此,2012年学科专业调整之后,大部分院校都会设置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这些院校除传统的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院校地理院系外,还有多所农林院校、地质矿产类院校、工程类院校、军事院校等。学科基础不同,不同院校对该专业的理解不同,也会基于不同的理解设置各异的课程体系,诸多学者也对此进行了探讨,并探讨了该专业部分课程设置问题。当然,学科背景不同,必然存在不同的课程体系设置,但是,同一学科背景应该存在相似的课程设置,从而使同一专业的毕业生形成相似的知识结构。论文探讨地理学视角下,当前背景下综合性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问题,以为相关专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学科发展背景、学科特色与发展趋势

1.学科发展背景

学科发展。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前身是建国后设立的经济地理专业,1980 年代后更名为人文地理专业,部分综合类高校地理学类学院上世纪八十年代设置了国土规划与整治专业。之后,又先后调整为经济地理类专业或者城乡规划类专业,当然,此时的城乡规划类专业不同于工科性质的城乡规划专业,到1999 年,国家教育部统筹设置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2012年国家再次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分置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本科专业。

城镇化发展转型。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3.73%,城镇人口数量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化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同年,国家和地方新型城镇化规划出台,新型城镇化进程全面推进,我国城镇化已经由原来的关注城镇化数量提升,转向关注质量提升,关注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城乡关系转型。我国城镇化发展已由原来的注重城镇发展,转向同时关注乡村的发展,走城乡统筹发展的道路。随着我国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全面推进,城乡社会经济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城乡之间由分隔、对立走向融合发展,城乡关系加速转型。

城乡规划转型。城镇化发展转型、城乡统筹全面推进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促使现有的城乡关系加速转型,城乡结构优化重组,这导致全地域的城乡规划全面展开。受此影响,城乡规划逐渐深入到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生态环境等的深处,关注更为细致而微的问题。

2.学科特色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是具有工科性质的城乡规划和具有理科性质的地理学的结合,或者说是两者的交叉学科。因此,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是具有地理学特色的城乡规划。地理学的突出特色是区域性(地理学的研究必然落实到具体的地域空间)和综合性[多要素(人文、自然-气象、水文、地质、生物、地貌)、多学科、多技术手段等的综合],城乡规划学科的最主要的特征是实践性(规划必然和具体的城市地域相结合)和综合性(多要素、多技术手段、多方案、多专题等的综合)。因此,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应突出区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

3.学科发展趋势

学科发展趋势为:第一,理科化趋势。地理学特别是人文地理学兼具理科和社会学科的性质,它们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科基础,具有地理学专业的院校开设此类专业必然充分考虑和发挥地理学优势,从而呈现出理科化的趋势。第二,工科化趋势。一方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之一是进入规划设计公司,承担城乡规划与设计方面的任务,这必然需要增加工科方面的设计课程,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部分学生的考研取向为城乡规划专业,为了满足学生未来的考研需要,专业培养方案有必要增加工科城乡规划方面的课程。

二、基于学生毕业去向与专业技术能力需求的专业培养目标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属于基础应用学科,教学改革、课程体系的调整必须充分适应社会需求,形成特有的学科特色。

1.毕业去向

过去的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以发展和改革发展委员会、国土资源局、城乡规划建设等政府相关部门和大中小学等教育研究机构为主。但近些年由于公务员考试制度的实施,传统的就业路径逐渐转型;加之,大学扩招、新专业增加,就业观念转变,使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呈现多元化趋势。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毕业去向主要为:第一,考研。进入地理学相关专业(比如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应用经济学(如区域经济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规划或生态学等相关专业深造。第二,就业。①进入行政事业单位,比如,诸多地方的城乡规划局及其城乡规划设计单位、其他行政事业单位。②进入规划类公司,比如,事业单位的规划公司、部分改制的或私人城乡规划设计公司。③其他公司,主要是其他非规划类公司。

2.专业技术能力需求

基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毕业去向,该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专业技术能力:一是城镇规划技能。具有能够承担包括区域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村镇规划、土地规划等方面的规划任务。二是综合分析与评价能力。主要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分析、发展现状分析、区位分析、区域资源条件分析与评价等方面的能力。三是基本技术能力。主要包括区域社会经济调查、数据整理与定量化分析、规划成果图的制作等方面的技能。

3.培养目标设定

从学生的毕业去向和专业技术能力需求的角度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为:具备扎实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基础,较强的城乡区域规划技术能力,宽广的文理知识修养,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适应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发展需求,适应城乡规划与管理领域需要,能够从事资源、环境与城乡发展方面的规划工作、咨询业务、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工作、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及社会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大体可分为三种人才:管理型人才,主要从事城乡规划和社会发展管理方面的人才;研究型人才,通过现在及未来的科研实践培养,能够从事城乡规划方面的研究;应用型人才,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能够从事城乡规划方面的实践工作。

三、课程体系构建

1. 地理学视角下的课程体系设置

基于专业培养目标,根据高等教育的一般教学规律和地理学的学科基础,一般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三个部分: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性教学环节。

必修课分为公共基础平台课、学科基础平台课和专业基础平台课。公共基础平台课是通常的公共课,如英语、政治、体育类等课程。学科基础平台课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学等地理学的通识性课程,某些院校将数学类课程也划入学科基础平台课。专业基础平台课则包括城市规划、村镇规划、城市设计、城市地理等方面的课程。选修分为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程主要包括数量地理学、城市规划制图、市政工程规划等课程,公共选修课程主要是学校的公修课。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是指学生的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方面。

2. 工科趋势下的课程改革实践

在传统的地理类培养方案中,基于地理学的传统优势,核心课程多为地理类课程,工科的城乡规划类的内容偏少。随着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工科化趋势的强化,呈现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方案交织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城乡规划专业的主干课程大量进入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专业,且部分课程作为核心课程,比如城市规划原理、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村镇规划、市政工程规划等;大量增加城乡规划专业的相关课程,比如建筑学基础、房屋建筑学、中外城市建设史、中外城市建筑史,城市规划实务,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等作为必修或者必选的课程。同时,还增加了城乡规划实践动手环节的份量,主要体现在城乡规划实习环节和规划设计业务实践环节课时的大量增加。

四、结语

论文在分析学科发展背景、学科性质及学科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在分析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毕业去向和社会对该专业的技术能力需求后,设计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最后,论文从地理学视角提出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以地理类的骨干课程作为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强化学生的地理学思维;基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工科化趋势,提出了该专业核心课程和其他特色专业课程的增设问题:增加城乡规划类专业的骨干课程和其他实践环节学习,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当然,由于学科背景不同,社会发展导致的对专业的需求不同,学科发展趋势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必然需要不断调整。但是,有必要根据综合类高校的学科特点、社会发展趋势,探究出一套既符合国家教育部要求,又能突出学校学科特色的专业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

(刘静玉,1971―,男,河南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城市-区域综合发展、城市规划与设计。)

参考文献

[1]宋戈,袁兆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探索[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3):81-82

[2]郭文炯,王玉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构想[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12(2):77-80

[3]郑耀星.人文地理学课程建设与高校跨世纪教学改革[J].人文地理,2000,15(5):54-57

[4]汤茂林,沙润,石高俊.我国高师人文地理学课程体系改革设想[J].世界地理研究,2000,9(3):107-112

[5]陆林,凌善金,王莉.试论高校地理专业人文地理学的教学改革[J].人文地理,2003,18(5):65-69

[6]邹家红,袁开国,刘艳.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优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8(1):110-113

[7]吴云清,张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创新立体化模式的思考[J].地理教育,2006,27(6):73-74

[8]娄彩荣,余建华,许婷.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方案设计――对区域与城乡规划方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想[J].地理教育,2008,29(6):71-76

[9]刘继生,丁四保.面向2l 世纪优化人文地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J].高等理科教育,2000,8(6):28-32

[10]刘云刚.21世纪高校人文地理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人文地理,2012(2):156-160

[11]张守忠,李玉英,胡囡.应用型本科人文地理学与城乡规划课程体系构建[J].山西建筑,2013,39(12):228-229

[12]许树辉,左盘石,李航飞.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地理教育,2013(5):59-60

[13]赵映慧,袁兆华,王杜春等.东北农业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高等理科教育,2013(4):94-98

[14]杨君,刘沛,周清等.新要求下农业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改革[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3,34(12):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