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区域经济方向(合集7篇)

时间:2023-09-26 09:30:32
区域经济方向

区域经济方向第1篇

华东与华北部分地区作为国家主体功能区的优化开发区域,将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区域,全国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以及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地区。政策上将把提高这一区域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保持区域经济持续增长,提升参与全球分工与竞争的层次,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长三角发展路径选择是主攻附加值和产业能级高、发展空间大的高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也迸发出勃勃生机。比如,江苏省增强有效投入,加快了调结构、促转型的步伐。今年上半年,江苏三次产业全面增长,其中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高于地区生产总值1.1个百分点。全省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环保四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尤其是新能源产业实现63%的增幅,光伏产业、风电装备产业的规模、产值、销售额均居全国前列。来自江苏省科技部门的信息表明,今年以来,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投资额、新开工项目、高新技术新产品增幅以及专利申请量,均居全国前列。

在政策的指引下,预计未来长三角区域的产业结构将进一步向第三产业倾斜,金融、文化、软件、信息、旅游等服务业与高技术产业将成为今后这一区域的主导产业;同时船舶制造、精密仪器制造等高端制造业也将有一定发展;经济增长将继续保持稳定。目前,这种结构趋势已初露端倪。

中南、东北地区,国家在政策取向上将在实施促进中部崛起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同时,进一步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拓展发展空间,控制开发强度,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加快经济发展,承接优化开发区域的产业转移,承接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转移。预计未来中南、东北地区在新区域战略的影响下,重化工业化产业、机械装备制造业以及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高技术产业比重与规模将逐渐扩大;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将呈现出双加速态势;区域经济增长速度仍将持续提高,在产业升级与城市化加速的带动下,其发展速度将高于全国平均增速。

区域经济方向第2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差异方向;影响机制

[DOI]10.13939/ki.zgsc.2016.29.020

在“十二五”及“十三五”时期,作为主体功能区之一的河北省致力于研究及缩小区域经济差异方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河北省占据环首都经济圈重要板块的背景下,如何推动河北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就成为新时期增强主体功能区发展效益的主要课题。

1 河北省区域经济差异方向的测量计算

在对区域经济差异进行测量计算时,主要是以绝对及相对差异作为计算及衡量的基本参数,然后借助数量统计、建模分析及指数计算的方法,对区域经济差异的方量大小及差异程度进行测算。相关的测量计算方法及指标有Theil指数、加权变异系数、加权平均离差、基尼系数等,其中,Theil指数主要是通过T指数及L指数的计算,对区域经济的变动情况及区域经济差异的波动规律加以显示。[1]本文以2001年度到2011年度河北省全省市的总GDP大小及人均GDP数值为主要计算数据,采用Theil指数计算公式,对河北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测量计算。在该计算公式中,河北省区域经济差异主要以T指数来衡量,区域范围内经济差异较大,则T值则越高,如区域范围内经济差异较小,则T值同步下降。

其中,T值反映出河北省全省区域范围内经济差异总体情况;全省区域的个数用n表示;全省范围内的GDP总额用Y表示;Yi为i区域范围的GDP数值;P为河北省全省的人口数量总和;Pi为i区域人口数量大小。

在上述公式中,河北省区域个数用n表示;各区域范围内的地级市数量用m表示;三大经济带(圈)之间的经济差异用TBR表示;区域经济差异用TIR表示,为区域内部经济差异――TIR(i)加权求和所得;i区域范围GDP所占份额用Yi表示;Pi为i区域人口数量大小;yij表示i区域内地级市GDP所占份额;pij为i区域地级市j人口数量大小。

2 河北省区域经济差异测量计算结果情况及相关分析

2.1 区域经济差异总体变动情况

从整体上看,河北省区域经济差异呈现出一定的波动状,在区域经济差异的数值及变化态势上逐渐变大。纵观T值数据,从2000年开始,每年的年均增幅比重达到了4.05%,在T值的增幅大小上突破了44%。从2006―2011年这6年间,T值年均增幅大小超过了6.65%,T值总增幅达到了33.33%。从T值变化所反映出的趋势看,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在形态上符合经济发展的“倒U理论”,而且映衬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仍存在较大幅度的扩大及蔓延迹象。

2.2 区域内部经济差异变动情况

从下图中可见,相比于环首都经济圈,河北省冀中南经济区和冀东沿海经济带所产生的经济变动差异更为明显,在经济差异的变动趋势上又与河北省整体经济差异变动轨迹有所重合。环首都经济圈在经济增速上较为平缓,反映到区域内部经济差异变动情况则显示出较为平稳的变化曲线,从侧面也表明了河北省区域内部经济差异最大制约影响因素在于冀中南经济区及冀东沿海经济带的经济差异变动状况。[2]

2000―2011年河北省区域经济差异分解示意图

3 区域经济差异的制约影响因素探究

3.1 经济发展基础

区域经济的发展有赖于依托原有的经济发展基础,从河北省区域经济差异状况看,冀中南经济区相比冀东沿海经济带,其经济发展基础,如经济发展所需具备的基础设施、投资环境等,都要比之沿海区域更为滞后,这也使区域经济发展在资金及政策的聚集实施上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例如,经济基础较为雄厚,作为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而发展起来的河北唐山市,其经济发展就较为迅猛,而身居内陆地区的承德市及张家口市,由于其本身的经济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壮大客观上形成了阻碍。

3.2 区域经济发展软因素

区域经济发展软因素主要侧重指区域经济发展必备的发展政策,从河北省经济发展历程看,在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区域政府主要采取了非均衡发展的相关战略政策,如以两环经济发展为主的战略决策,将河北省沿海区域及港口区位优越的区域设定为经济优先发展地区,并在投资吸引、资金招徕等环节出台了众多优惠政策,导致河北省的冀东沿海经济带实现了率先发展,而张家口等内陆城市所享受的政策优惠力度不大,相应地,河北省区域及区际间的经济差异就较为显著。此外,在制约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因素构成中,区域范围人口素质能力也常常被视为主要要素之一。[3]区域范围人口素质不佳,人才内部交流不够畅通,带来的必然是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

4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对策

4.1 做好区域沿海地区与内地地区经济发展整体筹划

在河北省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筹划上,要以打造建设沿海经济隆起带为契机,将沿海城市,如沧州、唐山、秦皇岛等作为拉动冀东沿海经济带的主要增长极,充分借助沿海城市的地理区位优势及经济发展基础条件,培育发展特色产业类型,如港口设施、海运服务、临港工业等,夯实沿海地区经济基础,完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从而为河北省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架构桥梁及辐射带。在河北省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筹划上,要针对内陆区域的城市特色资源,积极培育及拓宽内陆经济发展增长极,通过形成具备鲜明特色的产业集聚群,使内陆经济发展能够大幅起步及提升。[4]例如,省会城市石家庄在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等方面占据较大资源优势,可以充分依托该类资源,壮大相应的产业类型;而张家口市等在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具有较大的优势和发展空间,可以针对性地发展特色农业及深加工产业,形成独具魅力的现代绿色农业产业发展带。

4.2 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做好区域沿海及内陆衔接产业规划设计

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法规出台上,要在广泛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制订实施的立足于省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等法律文件,根据本省区域内实际发展状况,在对各个区域经济发展利益诉求加以全面归纳及考虑后,制定适用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及内陆地区经济增长的相关政策,提高经济发展政策的匹配性和协同性。作为区域地方政府来说,应本着主体功能区经济行为有序推进的目的,出台细致的有利于区域融资的政策。例如,在唐山市及秦皇岛市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制定上,要将着眼点放在产业的优化升级上;而冀中南等亟需强化经济设施建设的区域,应将政策的侧重点放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及生态建设等方面。在区域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产业的衔接设计上,要站在海陆资源共同开发、海陆资源互补的角度上,对海洋产业及内地工业产业进行优化整合及升级改造,形成分工较为明确、特色较为鲜明、资源互补性较强、资源优势显著的海陆联动产业发展群,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奠定基础。

5 结 论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影响,既要看到区域经济差异的具体数值表现,又要重点分析制约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在使区域经济差异缩减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规划设计中,要在对区域发展资源情况加以综合分析探究的基础上,着重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整体筹划及相关发展政策推行实施等方面入手,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培阳,朱喜钢.基于不同尺度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J].地理学报,2012(8):1085-1097.

[2]吴爱芝,杨开忠,李国平,等.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研究综述[J].经济地理,2011(5):705-711.

区域经济方向第3篇

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持肯定态度的专家,强调区域经济发展中政府的积极作用,该专家认为,我国作为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需要根据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制定和实施切实可行的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最终实现高水平的经济协调发展。良好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剂”和“加速器”。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政府这一“有形的手”通过宏观调控加以有效解决。政府在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效的政府干预即宏观调控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重要手段。市场是实现资源高效配置的有效手段,如果一味采取强制性手段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调控,就会违背客观经济规律,使有限的资源得不到最优利用。但是,一味强调市场调节,就会使得“循环积累因果效应”和“马太效应”十分明显,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改革开放之初就是利用市场调节的“聚集效应”,结果使得国家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流入东部地区,区域差距拉大。因此,在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同时,国家必须进行宏观调控,消除区域差距过大造成的“市场失灵”。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关键是要在区域之间建立公平竞争、机会均等的宏观调控体机制。这一调控机制的实质是政府基于社会的整体利益,为各区域发展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

具体而言,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指出,这几年,推进地区经济工作,总体上是循着如下基本思路进行的:第一,紧紧扣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条主线。在现阶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是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区际良性互动,实现一体化发展;改善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协调。第二,坚持把抓重点地区发展作为基本路径。着眼于缩小两极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我们一方面抓条件较好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开放,对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改革开放以来一直率先发展的地区,使其继续发挥辐射、带动、示范作用;与此同时,遵循市场规律,突破行政区界限,以城市和城市群为依托,在全国特别是中西部推动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着力培育新的增长极。另一方面,抓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的发展。第三,立足解决深层矛盾和突出问题。我们着眼于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缩小区域差距,着力推动解决那些关系到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结构和体制问题,通过制定相关文件,做出前瞻性谋划,提出解决深层矛盾的方向、思路和主要措施;通过开展相关专项试点和综合试验,在一些风险较大、涉及面较宽的重大问题上先行先试,摸索路径,积累经验。

区域经济方向第4篇

关键词:直辖市 二元经济 一体化

重庆位于中国内陆西南部、长江中上游,是中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先行区。重庆1997年被纳入直辖市,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自提出“一圈两翼”的发展规划以来,其GDP快速增长,2011年达到10011.13亿元,位居中国大陆第七,成为“万亿俱乐部”的新成员。另外,重庆还力压北京上海获得了“城市成长竞争力”第二名的好成绩。但是,繁荣并不意味着完美,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其“大城市、大农村”的二元经济结构依旧突出,明显拖累了重庆经济发展的速度。

一、重庆经济结构现状

经济发展的本质之一是产业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演进。因此,区域经济发展既是总量增长的过程,也是结构成长的过程。就重庆而言,第一产业人口众多,但其产值却很低;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相对比重较小,却贡献了大部分GDP。这说明重庆经济结构表现出严重的城乡二元性。

二元经济结构是指,以农村农业为主的传统部门和以城市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时,传统部门比重过大,现代部门发展不足,城乡差距过大的经济结构。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劳动生产率来计算重庆二元结构的强度,如下图是1997年来重庆二元强度分析表。

1997年以来重庆二元结构强度变动分析表

数据来源:1997~2008年重庆统计年鉴整理而得

上图的最后一栏很直观地反映了自直辖以来重庆二元经济结构有逐年增强的趋势。根据库兹尼茨的研究,我们知道除了中国以外,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中国家最高二元结构强度为4.09,而重庆二元结构强度一度增加至9.61,几乎呈现出世界发展中国家最高水平的两倍,这说明重庆的城乡二元结构已经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重庆的城乡二元结构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1.农村人口比重过大,城市化率低

重庆“一圈两翼”辖40个区县,全市人口总数达到3257.05万人,其中72.14%为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仅有907.38万人,城乡人口比例严重失衡且高出全国农村人口占比(全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数约为54%)近18个点。此外,从1997年直辖以来,重庆的城镇化率虽然由最初的29.5%迅速增长至2010年的53%,但相对于北京的85.96 %、天津的77.23%和上海的96.54%来说,其城镇化率任然较低。且从全市地域来看,一圈两翼的城镇化率分别为62.75%、32.79%和24.49%,显示出非常不平衡的发展态势。

2.城乡收入、消费水平差距大

从近年发展趋势来看,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比明显高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这是有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1.农户本身作为基本的生产单位,其收入要同时支付个人开销和每年必须的生产性支出;2相对于农村来说,城镇居民拥有更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得其能够更放心地消费,拥有更为强大的支付能力。所以逐年扩大的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差异也体现了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

3.农业与非农业部门享受资源不一,两部门劳动生产率悬殊

重庆在固定资产、劳动力素质和技术水平的投资数量上都明显偏向于非农业部门,这加剧了近年来第二、三产业的GDP贡献率增长的速度明显高于第一产业的现象。两部门劳动生产率悬殊是经济结构的二元性正在增强的又一信号。

二、重庆二元经济结构的深层次原因

重庆经济结构发展的不平衡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症”,但深究起来主要有以下四大原因:

1.农业自身发展滞后

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基础设施,造成了重庆农村地区信息闭塞的现实,先进的技术无法进入该地区,导致其依旧原始的生产方式和低于全国的机械化率、良种率。这种长期自给自足、靠天吃饭的生产方式严重制约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决定了该地区低消费、思想观念落后的局面。另外,人力资源对资金和技术的替代效应也阻碍了资金和技术的进入,无法帮助农村地区实现产业化经营。这种低水平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了现在重庆农村地区长期生产落后、发展滞后的格局。

2.长期以户籍制度为标志的城乡二元制度体系对城乡的分割

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所形成的一套城乡隔离的待遇体系是中国特有的,它严重制约了城乡之间经济要素的双向流动,成为造成城乡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

3.强势的国有经济和发展缓慢的民营经济加剧了城乡经济的不协调

凭借老工业基地的地位,重庆一直以来依靠行政力量推动了工业和城市的高速发展,但却加重了城乡差距。改革开放后,已经得到很好发展而强大起来的国有企业凭借自己的垄断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又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

4.城乡市场分割的产业体系增大了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协调

长期以重工业为主的重庆,近年来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工业生产企业,例如惠普、长安等。但可惜的是,这些工业产品几乎与农村市场没有任何瓜葛,使农村地区不能享受到工业快速发展带来的任何福利。使得无法享受到任何加工环节利润的重庆农业依旧只能提供初级产品赚钱微博的利润。所以,没有形成互为市场产业体系的各个部门导致了不断拉大的城乡差距。

三、如何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破除二元经济结构的唯一道路就是实现劳动力在发展失衡的农业与非农业部门之间的重新配置。所以,重庆必须做出积极的努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非农业部门,实现二元经济向城市一体化的方向转变。

1.加快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这三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农村城市化是实现其它两化的前提和基础,不仅可以促进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同时也能够引导劳动力从传统部门流向现代部门,实现劳动生产力的提速。因此要继续深化“一圈两翼”的发展战略,尽快把重庆转变为“一个中心,多个组团、城市群集合”的现代化城市。农民市民化是三化工程的核心,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各项城市化建设使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市民化,以适当的宣传教育使农民的思想观念现代化。走农村现代化道路是最终目标,要求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转变传统生产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最终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的整体经济效益。“三化”的实现能够让所有农村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经济成果。

2.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乡镇企业的发展可以以优先就业为指导原则,在此基础上着力发展劳动型密集产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另外,对于相比较为大型的乡镇企业,要扶持其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增强自主研发能力,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小微企业,可以通过放低准入门槛、提供资金支持的方式加快其壮大速度。发展良好的乡镇企业能够有效地帮助吸收城镇剩余劳动力。

3.设计农村“ 补偿性教育” 制度, 推动农业人员素质的全面提升

加大力度协调各级政府共同发展农村的教育事业,不仅能提高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人口素质,而且能够增加农村人力资本长期性地发展。完善的教育制度是将长期形成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在为农村地区提供良好教育的基础上,扩大社会教育体系的公平和公正,为国民经济增长积累后劲。

4. 逐步废除二元户籍制度

城乡二元化的根本问题就是二元户籍制度,要想实现经济一体化,就必须废除不科学的二元户籍制度。一旦农民身份的限制能够解除,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能够没有限制地在各个社会部门之间转换自如,有效减少人力资源成本的同时,还能换给农民其应有的公民权利,这是一种促进社会进步的做法。

四、总结

重庆经济通过近些年来对各产业的优化整合,经济上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企业。但是与其它三座直辖市比起来,差距依旧比较大,究其原因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严重阻碍了其经济的发展。所以,如果政府能够加大力度,转变现有经济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则重庆的经济会跃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耀.国家中西部发展政策研究口川,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2]陈勇军.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中国经济问题,2010.06.

[3]陈钊.我国区域发展的南北差异,国土与区域经济,2011.05.

[4]陈才著.区域经济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区域经济方向第5篇

一、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同一性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同一性关系表现为二者相互促进,互利共生。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更为密切,是一种直接为社会经济服务的高等教育,并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乃至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区域经济对职业教育而言是作为一股强大的原动力而存在,推动着职业教育的向前发展,并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点亮了启明星。

(一)职业教育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需要随之进行不断地调整。而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人力资源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在所有的各种需要变动的生产要素中,由于人力资源结构变动是有意识的劳动者分布情况的变化引起的,人力资源配置结构的变动是最为困难的。而职业教育能够使劳动生产者快速的熟悉整个新的系统,使他们能够根据工作的需要和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企业到另一个企业。这样则能够改善人力资源配置结构,而且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职业教育为企业员工的深化再培训和教育提供了主要的渠道,为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了条件。

(二)职业教育在校学生与消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作为职业教育机构的主要载体是高职院校,其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在高校云集区域,大量学生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消费,都带动了高校周边地区相关行业的发展和增长。提供了大量就业,创业的机会和条件,直接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并且高校发展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并且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学生消费给区域经济发展所带的直接间接的贡献将越来越大。

(三)区域经济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速度主要是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可用于教育投资的资金数量。区域经济的发展直接推动者职业教育的规模的扩大与教育质量的提升。从另一方面而言,区域经济的发展会使社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与就业机会增多,使得受过职业教育者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与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样,对职业教育的直接目的――就业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与推动作用。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来看,沿海这一批先富起来的城市,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显著的推动了该区域职业教育朝气蓬勃的发展。

(五)区域经济促进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优化

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反过来也会影响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并对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进行优化。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导致劳动力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在蓬勃发展中的产业,势必会有一个较好的发展趋势。好的发展趋势则会提供广大就业者较多的就业机会,并提供较为丰厚的劳动报酬。这将吸引受教育者在接收职业教育之前,选择职业方向时向报酬较高,好就业的方向前行。而这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高职院校对专业设置的重点与方向的改变,从而达到优化专业设置的目的。

二、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制约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二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通过上述几点的对职业教育的同一性阐述中可知,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职业教育的发展中不好的方面直接或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且区域经济的各个方便都会反过来制约职业教育的进步。

(一)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与职业教育发展速度和规模的相互制约

从经济视角看待职业教育发展速度问题的基本思路是:教育的发展水平是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相互作用,并最终达到均衡的结果。因此教育发展差异产生的原因在于教育需求与供给的差异。如果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则不能给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而职业教育最需要支撑的点就是教师素质水平的高低,没有强大的经济支持就难以保证吸纳优秀的和培养提升现有教职员工。如果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不高而导致职业教育投资不多,影响职业教育的质量,导致职业教育贫乏,又会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这样,双方面的恶性循环将会导致双亏的情景发生。

(二)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的相互制约

从理论上来讲,职业教育能够用前沿的教育理念与先进的教育模式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职业工作者,促进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提高生产力;区域经济也能够以实际生产需要与自身的欠缺不足的人员配置,影响高职院校的专业体系结构。能够让高职院校的专业配置更加贴近市场与实际,从而优化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但是,这仅仅只是从理论出发。如果在实际中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没有及时的跟上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的走向,校企之间没有良好的沟通,校企沟通中存在不全面、不科学、不合理的认识等等原因。就会导致在实际的教育中专业设置不合理,不能够将培养出来的人才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这样,即使学校办的再好,教育质量再高,人才也无用武之地,从而造成人才过剩,积压,改行,阻碍区域经济的发展。反之,如果存在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配置过分的追求眼前利益,不按科学发展观科学的可持续发展。就会影响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造成人才培养重复,过剩,淘汰周期短等弊端。

(三)区域经济的技术结构与职业教育人才层次双向选择的制约

在我国,由于东南沿海地区自然和地理条件优越,经济基础好,产业结构合理,城镇化程度快,出现了很多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而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以传统结构为主,工业化程度低。这一鲜明的对比体现了两个区域的技术结构的不同与人才层次的不同。由于东南沿海城市在相同的岗位的薪资待遇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导致西部大量人才流入东部。这样,西部的经济在人才流失的情况下发展缓慢。而其职业教育也在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制约之后受到资金支持。实践证明,职业教育的层次安排并不是主观确定的,而是由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中的技术结构客观决定的。在一个地方的职业教育层次适合于技术结构的需要,则能够满足经济建设的人才需要,推动经济发展;相反,就会滞缓经济发展,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科学发展建议

(一)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济投入

托达罗指出:“经济发展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唯一的组成部分,因为发展不纯属于经济现象,发展必须包括不仅仅人们生活的物质和财经方面,并且发展应该是是一个多方面的进程,包括整体经济与社会体系的重组与重新定位。”所以,资金投入不应该是以利益为导向,应该注重以人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华名族一直重视人才培养,而人才的培养需要资金投入。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强大而充足的资金充足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只能是天马行空。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能够培养专业型优质人才,推动生产力发展;能够让高职院校少受区域经济的负面影响,科学的设置专业体系。职业教育一旦发展,则会拉动区域经济发展。

(二)高职院校要以自身的特色专业与市场为导向

为了避免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在职业对口上发生冲突,高职院校需要找准自身的定位,扬长避短,办好自己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在此基础上以市场及未来市场发展趋势为导向。培养社会、国家需要的人才和技术过硬的人才。不造成人才的积压、过剩等问题就间接的为区域经济输送大批有用的、新鲜的血液。使区域经济能够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三)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紧密联系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区域经济的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职业教育要想更好的发展,服务区域经济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来考虑自身专业设置,是职业教育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虽然说,在地理环境不同的区域,薪资待遇不同,但树立为家乡,为区域经济服务的意识非常重要。高职院校应该加强与地方企业的交流,把教学活动与区域内企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紧密联系起来。区域经济的拉动则会以多种形式直接发展职业教育。

区域经济方向第6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地方高校;人力资本

地方高校在全国高校这座“金字塔”中居于中间的塔身部分,不论是学校的数量还是在校学生的数量都占据重要位置。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向知识社会的发展,地方高校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区域经济发展所提供的平台,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高校发展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一、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高校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区域经济发展对地方院校发展的需要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地方高校为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具体表现如下:

1、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本要素

高等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德、智、体、音、美全面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是提高人力资本存量的主要渠道。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地方高校所提供的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本要素。尤其是在目前社会以科技创新、知识经济为支柱的今天,没有人力资源根本就谈不上技术创新。而能够提高区域经济发展中所需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就是地方高校所提供的高等教育。因此,地方高校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本要素。

2、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由于地方高校扎根于地方,其用于特殊的区位优势。就目前江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社会经济的发展正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在高校集中的区域建立高新技术园区从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技术的不断升级正成为区域经济实现快速发展重要渠道。地方高校的发展已逐渐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源泉。

3、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第三产业正逐渐取代第一、二产业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伴随着地方高校的不断增加和扩招带来的学生数量的增加,使得地方高校的教学及其他生活设施处于饱和状态[1]。为此,地方高校开展的基础建设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消费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拉动作用。

(二)区域经济发展对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支撑

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的发展也离不开区域经济发展所提供的平台,地方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所需的条件需要区域经济提供支撑。也就是说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地方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办学依托。

1、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地方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证

多数地方高校是在原来基础较差的本(专)科院校或中专学校通过合并、共建、合作等方式重新组建而成,人才引进、学科发展、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基础设施建设等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而这些投入的主要来源就是区域经济发展所提供的这一平台。因此,可以说区域经济实力是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的重要支撑。

2、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影响着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

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也得到了不断调整,从而引发区域内结构性劳动力的调整,因此,在本区域内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特点要进一步优化,从而使得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内的产业结构相适应。

3、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影响到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市场对劳动力需求的水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劳动需求也就越大,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前景也就越好。地方本高校毕业生就业前景不仅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预期收益[2],还会影响到个人、家庭甚至社会对地方高校的信任程度,进而影响到地方高校的进一步发展。

二、江苏省区域经济运行的特点

江苏省地处长三角经济发展地带,近年来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初步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优势产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相配套的国际制造业基地。由表1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江苏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9316.01亿元,占江苏生产总值的22.5%。

(一)地域优势的凸现

江苏省地处长三角经济圈,毗邻上海,内河、外海港口众多,在经济发展上,江苏省产业发展与上海产业发展的具有错位互补的关系,在资源上互通共享,因此江苏区域经济与上海经济在发展上的具有联动共赢紧密联系。同时,长三角地区目前经济联动效应明显,人员流动频繁。尤其是沪杭高铁开通后,与先前开通的沪宁高铁一起,形成长三角一小时经济圈,进一步加强长三角经济区域一体化的进程,这也为江苏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区域经济方向第7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学;教学;改革方向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5-0128-02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区际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及相关经济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需要,极大地推动了区域经济学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教学队伍不断壮大,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全国已经有103所高校设置了区域经济学硕士点,近30所高校开设了区域经济学博士点,中国社科院、北大、清华、人大、复旦、南开、厦大等著名高校都发展了区域经济学博士点或硕士点,其中,区域经济学国家重点学科有南开大学、人民大学、兰州大学、厦门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院校,区域经济学正成为高校经济学教学与科研的重要领域,区域经济研究正为国家的发展和区域协调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区域经济学教学现状

若想全面认识区域经济学的教学现状,必须搞清楚中国区域经济学的来龙去脉,这是因为区域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不同于其他经济学科,区域经济学的设置不仅在经济学院(系),而且存在于公共管理学院(系),地理学院(系)。总的来说,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研究与教学队伍主要有三大部分:

1.经济学院系统

区域经济学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主要存在于经济学院系,如南开大学区域经济学、厦门大学区域经济学、兰州大学区域经济学。另外,在经济学院系统里面,有些专业的研究人员也在从事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如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等。这一方面说明区域经济学的研究队伍的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科之间越来越交叉。

2.地理学院系统

这类区域经济学主要是由经济地理学演化而来,与人文地理学的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类学校有南京大学的区域经济学,设置在南京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东北师范大学也是如此,也将区域经济学设置在地理学系。我们发现,中科院地理所也在开设区域经济学的有关学位点。

3.公共管理学院系统

这类院校包括东北财经大学,其区域经济学设置在公共管理学院,北京大学设置在政府管理学院、人民大学设置在公共管理学院。应该指出,设置在公共管理学院的区域经济学多是新近迁入,如北大的区域经济学原来在城市与环境学系即地理系,而人民大学的区域经济学也是从经济地理和生产力布局学转化而来,他们的课程设置多少留有原来的痕迹。

大量教科书的出版也显示了区域经济学的繁荣景象,同时,促进了区域经济学教学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区域经济学类的教课书有数十种,其中,比较出名的教学书有南开大学翻译出版的《区域与城市经济学手册》3卷,人民大学的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系列教材等。

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有两个学术机构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学科建设委员会,二是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学科建设委员会。两个委员会自新世纪成立以来每年均召开一次或多次学科建设的发展工作,有众多的专家学者参与会议,相互交流切磋教学,大大促进了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在信息时代,网络的作用也促进了区域经济学教学和科研的提升,有两个著名的网站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和人大经济评论网均作出了贡献。

三、存在问题

区域经济学的教学存在的问题,可以大致分成以下几类:其一,学科的快速发展准备不足;其二,学科的多重血统带来课程设置的参差不齐;其三,课程体系等没有和国际接轨;其四,学科教学落后于实践发展。

1.学科的快速发展准备不足

区域经济学的教学尤其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生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近年来发展迅速,学生数量激增,教师资源紧张,一个导师带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研究生,这种情况下教学质量存在下降的趋势,加之部分高校研究生学制的缩短,研究生往往是第一年应付理论上学习,第二年忙于找工作,必要的研究性教学大量缺失。另外,由于部分高校盲目上马区域经济学硕士点,导致教材建设和课程大纲建设滞后,有55%的被调查院校认为教材和教学大纲建设是目前区域经济学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学科的多重血统带来课程设置的参差不齐

如上文所述,我国的区域经济学教学点分布于不同的单位,与其他经济学科的显著不同点是,区域经济学课程设置差异很大,如地理学系的区域经济学设置都是区域经济规划之类,经济学系的设置缺乏空间分析的基本课程,公共管理学院的课程设置呈现出公管特点。这一特点突出的表现在区域经济学的教材建设上,每套教材都有自己的体系,人人都想自己建个区域经济学的大厦,这样的后果导致了众多大厦没有建成,反而影响全国区域经济学教学水平的提升。

3.课程体系等没有和国际接轨

我国的区域经济学课程体系远远没有和国际接轨,很多高校处于自我发展、自我欣赏阶段。国际上著名的区域经济学著作很少被国内采纳,如藤田昌久的《城市经济学》是研究生的极佳教材,但是,我们的调研发现国内高校几乎对此漠视。这种课程体系的自我封闭性质很大原因是来源于对区域经济学的认识的偏差。国际上,往往将区域经济学与城市经济学并列,因为它们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JEL分类将此称为城市、农村与区域经济学,我国台湾地区则称之为都市与区域经济学,而我国学位评定时则将城市经济学去掉并变成了区域经济学下属二级学科。这种舍弃城市经济学的做法无疑对区域经济学的教学造成影响,因为作为城市与区域经济学最为核心的部分,城市经济学的作用没有被正确的认识。

4.学科教学落后于实践的发展

学科教学落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区域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特别是针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的深入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缺乏很好的案例教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造成了本专业学生对于区域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认识不清。

四、改革方向

区域经济学教学应该按照顶天立地的要求全面进行改革,以促进其更好的发展和适应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学的需求。顶天就是教学科研与国际接轨,立地就是发挥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区域问题的特有优势,研究中国的区域经济现实问题,为建立和谐社会而努力。

1.区域经济学教学要面向国际化与现代化

国际化和现代化就是要求全面与国际接轨,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的理论、研究方法和优秀教材。一是系统引进并翻译国外的区域经济学优秀教材,如空间经济学、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新经济地理、空间计量等;二是采用请进来和送出去的办法,邀请国外著名的城市与区域经济学研究大家来国内讲学,并且大规模选派优秀的中青年区域经济学研究和教学人员到国外进修或攻读相应的博士学位;三是建议将二级学科区域经济学改成城市与区域经济学,并相对重视城市经济学的教学工作。

2.构建以经济学为基础的合适的区域经济学教学体系

区域经济学本质上属于经济学范畴,但是,它的发展又和地理学尤其是经济地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现代空间分析技术与GIS大规模在空间经济分析中的应用,使得这些更成为区域经济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东西。我们认为,一个合适的区域经济教学体系应该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主要是经济学基础,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第二部分区域和城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如空间经济分析、城市经济学、地方政府经济、空间计量与GIS技术等;第三部分内容则为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教学。

3.撰写丰富多彩的案例

区域经济学的特点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都为我国区域经济学教学案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撰写区域经济学的案例,利用案例教学应该成为未来区域经济学教学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黄楠.区域学科建设发展迅速,仍亟待开拓创新[D].经济中国网,2007-10-13 省略.cn/xueshudongt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