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土地工程管理(合集7篇)

时间:2023-09-26 09:30:32
土地工程管理

土地工程管理第1篇

搞好成本预测、确定成本控制目标。成本预测是成本计划的基础,加强成本控制,首先要抓成本预测。土地整治中成本预测的内容主要是使用科学的方法,结合中标价并根据各项目的施工条件、机械设备、人员素质等对项目的成本目标进行预测。如:工、料、费用预测;施工方案引起费用变化的预测等。

围绕成本目标,确立成本控制原则。成本控制的对象是工程项目,其主体则是人的管理活动,目的是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增加效益。土地整治中的成本控制一般应坚持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节约原则。节约绝对不是消极的限制与监督,而是要积极创造条件,着眼于成本的事前监督、过程控制,在实施过程中经常检查是否出偏差,以优化施工方案,从提高项目的科学管理水平入手来达到节约。

全面控制。全面控制原则包括两层涵义,即全员控制和全过程控制。所谓全员控制就是控制项目涉及的所有部门、班组和员工,调动部门、班组和每一个员工控制成本的积极性。

而全过程控制是指成本控制工作要伴随项目施工的每一阶段,使工程成本自始至终处于有效控制之下。

目标控制。即目标的设定应切实可行,能落实到部门、班组、个人;目标的责任要全面,既要有工作责任,更要有成本责任;做到责、权、利相结合。

动态控制。所谓动态控制就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下进行成本管理活动。实施成本动态控制应遵循“例外”管理方法,即在工程项目建设活动中那些不经常出现、但对成本目标的顺利完成影响重大,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问题。如:成本差额金额的确定;地面建筑(构)物拆迁、土地平整土方量及工期延长、机械临时租用费用的上升等。

寻找有效途径,实现成本控制目标。项目经理部是作业管理班子,是企业法人指定的项目管理代表人,属非经济实体。所以首先应明确项目经理部与企业、企业法人之间的责、权、利的关系。其次,要明确成本控制者及任务,从而使成本控制有人负责,避免项目亏了责任却不明的问题。

在施工阶段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对标书中主要技术方案作必要的技术经济论证,以寻求较为经济可靠的方案,从而降低工程成本,包括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节约能耗,提高机械化操作等。

土地工程管理第2篇

1.1项目概况

《石家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线网包括“三主三辅”6条线,其中1号线是中心城区东西向骨干线,也是轨道交通线网中连接主城区与正定新区的骨干线。1号线分期建设,一期工程由中国中铁以BT模式投资建设,总长度23.9km,均为地下线;共设车站20座(其中中国中铁投资建设19座),21个区间,设车辆段、综合维修基地、停车场各一处,控制中心一座,主变电站两座;工程开工日期为2013年7月1日,竣工日期为2017年12月31日,建设总工期54个月。石家庄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简图见图1。

1.2工程进展情况

截至2014年12月底,全线19座车站已经全面进行主体结构施工,累计完成13个车站的主体结构封顶,除05标人民广场站全盖挖车站外,剩余5个倒边或半盖挖车站主体结构完成过半;全线14段盾构区间中,有3段区间实现双线洞通、有6段区间单线贯通;全线11段暗挖区间均已进入正线初期护护施工,其中有4段区间初期支护贯通、有4段区间初期支护完成95%以上、有7段区间进行二次衬砌施工;车辆段、综合维修基地、停车场、控制中心均已展开主体结构施工。目前,全线土建施工进展顺利,预计可提前1个月实现洞通里程碑工期目标。

2土建工程进度管理要点

自2013年1月进场以来,秉着超前策划、合理组织、科学施工,全线土建施工进度可控。通过2年来对本项目工程进度管理的实践总结,BT模式下土建工程进度管理应注重以下要点。

2.1合理确定里程碑工期目标及工期技术参数

1)里程碑工期的确定。依据合同工期,借鉴其他城市地铁施工经验,结合本市实际情况,与轨道公司进行沟通,制定合理的里程碑工期,据此来控制洞通、轨通、电通、车通等主要项目的开完工时间。石家庄地铁1号线里程碑工期目标见表1。2)工期进度技术参数的确定。根据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综合进度技术指标,结合本项目各施工单位综合施工能力,就地铁工程建设的施工准备、交通疏解、管线改迁、围护结构、车站主体、区间、轨道、设备安装、装饰装修、机电设备采购及安装和调试等重要施工项目制定合理的平均工期进度基本技术参数,作为工期进度技术参数依据。地铁1号线土建工程工期进度技术参数见表2。

2.2高度重视前期工程工作,推动站点按期开工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一般位于繁华闹市区下方,前期工程难度较大,根据其他城市的实施经验,通车运营时间是政府确保的。为了避免前期工程工作占用过多时间,而导致地铁土建工程施工及后续工作工期紧张,必须高度重视前期工程工作。前期工程虽然一般由业主主责[6],但指挥部和各施工单位必须积极主动推动各项工作,要坚持“以围促迁、以围促干”的工作思路,贯彻“主动作为、主动担当、替政府与业主着想”的工作理念,按照“分区围挡、分区开工,全线分期分批开工”的工作原则制定各站点的围挡、开工计划,并刚性考核,在促进解决前期工程工作的同时,顺利展开主体工程的施工。截至2013年12月底,全线完成了43个站点围挡和39个站点开工,分别占全线43个站点的100%和91%,实现了“当年进场、当年签订合同、当年全线围挡开工”的良好开局。

2.3坚持“五保”思路,全面推进主体工程建设

坚持“通过前期工程保车站、通过车站保盾构、通过盾构保洞通、通过洞通保三通、通过三通保履约”的“五保”总体思路,有序组织现场施工生产。根据工期进度技术参数编排各站点节点工期,本项目多数盾构区间处于洞通工期关键线路上。为此,开工后立即抢抓车站端头井结构施工进度,确保按期提供盾构下井、吊出条件。目前,全线均按期或提前完成盾构的始发和接收,有效减小了洞通工期压力。同时,暗挖法施工安全风险较大,进度指标相对较低,必须高度重视暗挖竖井的及早围挡与开工,以降低工期风险[7]。

2.4紧抓关键线路站点管控,狠抓短板单位管理

关键线路站点的施工进度直接影响里程碑工期的实现,必须高度重视,对其严管严控。对于02标长城桥站暗挖段及长和暗挖区间、05标人民广场站盖挖施工、09标留火2号竖井等4个站点,坚持每周召开现场办公会,加强对关键线路标段施工资源配置、现场施工管理的检查,确保各主要节点受控。根据“木桶效应”[8],短板单位施工能力制约全线整体施工进展情况,一旦管理不当,极有可能由非关键线路站点转变为关键线路站点,甚至影响里程碑工期的实现。对于短板单位,要加强指导与帮扶,通过技术培训、对标学习、上级公司工作组驻场指导、专业咨询监管等多种方式,强化过程管控,严格落实执行下达的各项工作目标,切实提升单位的施工管理水平。目前,通过有效管控,全线关键线路站点工期虽然紧张,但基本受控;短板单位现场组织管理及施工进度均有所提高,全线整体施工水平提升明显。

2.5坚持过程预警、严格节点目标、专项考核和劳动竞赛考核

强化过程控制,坚持周计划监控,月度预警约谈,对计划完成较差的标段通过现场专题会查找原因并解决问题。每月根据各标段实物指标完成情况,结合全线洞通工期及标段工期,对土建主体工程施工进度与计划工期逐月进行动态分析,为工期预警提供依据,指导下一步生产,月工期动态分析示例。根据里程碑工期目标,细化制定各年度关键节点和重要节点目标(其中关键节点简称A类节点,是指对全线里程碑工期有重大影响的工期节点;重要节点简称B类节点,是指仅对标段工期产生影响而未对全线里程碑工期造成影响的工期节点)。每月根据现场施工进展情况下达一般节点(简称C类节点)目标以确保A和B类节点目标的实现;为保证盾构、矿山法区间洞通工期受控,根据盾构、矿山法工筹及现场施工进度,每月下达盾构掘进和矿山法二衬施工进度专项考核指标,并逐月对A,B,C类节点及对盾构掘进、矿山法二次衬砌等指标进行专项考核。通过周生产例会、过程预警会、月生产会、季度计划会及专题会等各种会议制度,加大对各标段节点、计划管控力度,并保证目标一致、信息畅通,通过例会解决全线共性问题,专题会解决个性问题,现场办公会解决重难点问题,以推动全线施工管理进一步规范有序。同时为充分调动各施工单位的积极性,“鼓励先进、鞭策落后”,组织开展劳动竞赛考核活动,并严格每月检查、每季考核、刚性考核兑现,形成力保工期,争先创优的良好施工氛围。

2.6按照“洞通为本,三通咬合,压茬推进”的工作思路推进各项工作

“洞通”之前受前期工程、设计方案稳定等工作影响较大,施工安全风险最大,工期不确定因素最多,只有采取强有力措施,且只有实现了全线洞通,后续的轨通、电通等才有保证。在抢抓洞通的同时,要超前谋划,及早启动站后工程的前期策划工作,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目前,根据里程碑工期以及各专业的特点和各专业之间的相互接口关系,并与轨道公司多次沟通,已经完成了常规设备安装及装饰装修、系统设备以及铺轨工程的专项策划和站后工程总体策划工作,明确了站后各专业节点目标,站后工程材料、设备的招标工作正在紧张、有序的进行,图纸提供明确了时间表,为2015年站后专业施工的顺利进行及“三通”目标的圆满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2.7优化技术方案保履约

首先编制全线总体策划,据此编制全线指导性施组,各标段项目部依据指导性施组编制各标段的实施性施组、专项方案和重大危险源管理方案,并按程序组织专家评审。同时为确保洞通工期,按照全线总体策划,针对矿山法、盾构施工又编制了盾构区间专项方案策划、矿山法区间专项策划,进一步细化区间施工组织安排,对盾构的到场、始发、掘进、转场,对矿山法开挖初期支护工作面、二次衬砌台车数量及进场、二次衬砌施工等方面做了详细部署。目前全线矿山法、盾构区间均能够按照策划有序组织施工,施工进度正常,工期可控,满足了预期。

2.8强化安全保履约

生产安全是保证现场施工进度的基础,必须深化安全生产全过程管理,强化过程管控。要紧紧抓住不同施工阶段安全卡控重点,聚焦重点作业,重点部位专项检查,短板单位重点检查,日常检查常态化,查隐患,补漏洞。要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动态监控及预警预报体系,针对性开展重要部位场合应急联合演练,全面提升各类突发事件应对和综合管理能力。针对重大风险工程,要进行分级管理,编制专项方案,制定应对措施,进行专家论证,为重大风险工程的顺利实施做好技术准备,同时实行挂牌监管,责任落实到人,实施销项管理。目前,全线一期主体工程20个一级风险源,10个一级风险源已经顺利通过或完成;除石南盾构区间下穿石德铁路外,其余9个一级风险源正在进行施工,2个柱洞法施工车站安全可控。2.9对接设计保履约坚持按照“三个方案一体化,三个方案循环优化”的原则,不断“深入设计,稳定设计”,加强与业主及设计单位的协调、沟通,避免设计工作滞后对施工造成影响。在图纸供应方面,要根据施工进展情况编制及时施工需图计划,与业主及设计单位建立对接机制,有计划、有重点的推进设计供图工作,确保图纸供应满足施工需要。

2.10物资供应保履约

为保证物资供应及时,本项目实行集中统一与专业化采购管理相结合的采购管理体制,充分发挥股份公司集中采购平台优势、指挥部集中管理优势、中铁物贸专业服务优势,对工程需用的钢材、水泥等物资采用战略集中采购、厂家直供的采购供应模式,对商混、防水材料等市场充分竞争的物资采取集中公开招标的方式采购,对盾构管片、柴油等特种物资进行集中采购供应,确保了项目的顺利推进。同时做好节前及重污染天气影响下的物资存储、运输、供应的应急预案,确保物资供应满足现场施工需求。

3结论与体会

土地工程管理第3篇

【关键词】土建工程;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管理对策;灌浆加固

引言

地基处理是土建工程施工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整个工程质量的提高和工程运用有重要影响。为提高地基施工质量,必须根据施工需要选用合理的施工技术。另外软土地基是土建工程施工的常见类型,影响土建工程质量提高和正常使用。因而施工中必须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对软土地基加固,确保土建工程施工质量。

1.土建工程软土地基沉降的原因

软土地基如果没有处理到位,容易出现沉降现象。总的来看,引起软土地基沉降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1地质原因。主要表现为地下水丰富,软土地质地层分布等原因。由于土建工程的规模较大,不同部位软土地基出现沉降现象不尽相同,会发生不均匀沉降情况。对土建工程的负面影响大,必须采取加固措施,预防软土地基不均匀沉降现象。

1.2结构原因。随着施工推进,土建工程自重会增加,在自重作用下土建工程会出现下沉现象。同时为保证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对不同地基施工部位往往采用不同施工技术,一般对地质条件好的地方,为节省施工时间,运用人工挖孔桩施工技术。而对地质条件差,或者是软土地质施工时一般运用静力桩、振动桩进行施工。由于施工技术不同,土建工程不同部位出现不均匀沉降,不仅影响整个土建施工质量,还对后续工程施工带来不利影响,严重的话甚至会降低土建工程质量,影响土建工程施工安全。为预防这种现象发生,对出现的病害进行有效处理,施工中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合理的软件地基处理技术,提高土建工程软土地基施工效果。

2.土建工程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管理的作用

土建工程软土地基处理中,如果地基不坚实,必然影响土建工程稳定性。而基础指的是将荷载传递给地基的下部结构。地基承担的是整个结构的荷载,因此必须具有足够强度,防止出现破坏和失稳现象。所以为确保土建个的稳定性,必须控制沉降,使沉降不超过地基变形允许值。在满足这些条件的基础上,尽量选择埋深不大,按照普通施工程序就能修建的基础类型。也就是尽量利用天然地基,如果天然地基不能满足要求的话,需采取措施对地基进行加固,在处理后的地基上修建土建工程基础,以满足施工需要,为接下来土建工程建设做好准备。

3.土建工程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的管理对策

土建工程软土地基处理施工中,有很多不同的技术类型。而桩基础施工技术是比较常见的技术,在土建施工中有着广泛的适用性。具体施工中,桩基础将结构上部较大荷载传送到较深坚硬土层上,从而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小地基形变。实际工程运用中,桩基础具有承载力高,施工方便,沉降量小等多方面优势和特点,土建软土地基处理施工中有着广泛的运用,施工中比较常见的技术包括以下几种。

3.1静力压桩技术管理对策。与传统打桩施工技术相比而言,静力压桩有自身显著特点,它改变传统打桩施工技术噪声大,污染严重的情况。该技术不仅噪声小,环境污染小,而且施工速度快,施工质量高,主要适用于软弱土层地基施工中。通过利用静压力,将预制桩逐节压入土建工程地基中。静力压桩除具有污染小,环境破坏小等特点外,还能节约钢筋使用量,减少混凝土使用量,节约工程成本,收到良好的经济环境效益。所以在土建工程地基基础施工中,需根据具体需要采用静力压桩施工技术,以取得更好的效益。

3.2振动沉桩技术管理对策。该技术利用固定在桩顶部振动器所产生的激振力,通过桩身使周围颗粒受迫发生振动,从而大大减小桩表面与土层间的摩擦力,在自重和振动力共同作用下,桩体下沉入土层中,从而实现稳定土建工程地基基础的目的。该技术施工中需要的设备较简单,不需其他辅助设备。并且体积小,适应性好,操作简单方便,工程质量好,施工效率高,在土建工程软土地基处理中有广阔的适用范围。

3.3灌浆加固技术管理对策。该技术的工作原理是,采取适当措施对软土地基土壤进行改良,从而实现加固地基基础的目的。具体施工步骤如下:利用钻机将钻孔钻入设定的软土基础层,然后利用高压灌浆设备,将配制好的水泥化学浆液从钻孔灌入软土基础地层,从而让土层和浆液发生物理和化学反应,进而胶结,在劈裂、挤压、凝结等综合作用下实现改善土体性能和结构的目的。从而确保整个土建工程地基稳定性,能实现对整个土建工程的有效支撑。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该技术前要确定软土特点和类型,合理选用灌浆用的化学浆液,实现对土建工程的有效加固,改善土体结构,稳定土建工程的地基。

3.4静力压桩加固技术管理对策。该技术工作原理如下:将土建工程承重柱重力作为反力,通过自重装置将静力压桩预制桩分节压入土中,进而改变土壤颗粒组成,结构,间隙,从而实现对土建软土地基加固。使用该技术进行加固时,对上下节静力桩连接处应该焊接牢固,保证静力压桩连续和稳定。施工中需要控制好压桩的液压和压力,同时加强施工安全管理,确保施工安全进行。压力达到设计荷载时要终桩,终桩后将压入桩和桩头钢筋与原基础钢筋焊接,同时浇筑混凝土承台,使其与基础联为一个整体。通过采用上述加固方式,能有效将上部结构荷载通过桩直接传递到坚硬土层当中,从而实现加固土建工程基础的目的。从上面的论述可以得知,这些不同的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各有自身特点,在土建工程软土地基处理中应视具体情况选用,以取得更好的效果,满足地基基础加固要求,确保土建工程施工质量。

4.结束语

土建工程软土地基处理中,采用相应的施工技术和管理对策,对工程质量进行控制具有重要作用。施工中要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合理选用软土地基处理技术,遵循工艺流程,加强施工管理,提高软土地基处理效果。另外还要注重提高施工人员素质,重视经验总结,加强施工检测,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预防和处理,保证土建工程软土处理效果提升。

参考文献

土地工程管理第4篇

1.1施工前管理改善工程的地质结构,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施工,认真调查土木工程工程的现场地质,室内配比的实验和土工的实验要先做好,有了合格报告之后再进行大面积的开展。对软土地基的加固处理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土木工程桩位的设计图,依据室内配比的实验和土工的实验实施,先试桩再对单位喷粉量合理的计算,加固优化软土地基结构。充分检验施工材料的质量水平及和合格性,保证土木工程施工现场的规整,确保施工的各类机械设备能顺利安全运行,并科学的组装施工的各类机械设备,及时对设备机械调试,保证尽快运行,发挥最大的作用。

1.2软土地基施工技术管理

1.2.1表层处理法管理在土木工程软土地基施工的过程中,最常见的的方式就是强化一些地面表层极软弱的部分,然后再进行施工,通过地质排水强化处理软土的表层,加强材料的设置,提高地表的强度,大大提升组织结构能力,达到加固处理、预防塌陷的目的,对于软土表层质量比较好的,并且含水量较高的软土地基,在土木工程施工填土之前,进行排水沟挖掘土地表层,让水分引导留出地基。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降低土地表层的含水量,提高土壤的干燥程度,有利于土木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开挖沟槽进行排水之后,可以将沙砾石块填埋进去,使地基底座更加强筋,提升透水透气性,软土地的构成材料得到改善,地基架构更坚固,为土木工程软土地基施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调整和改善软土地质的特性,在软土地基施工中,可以在土层中加入一些韧性材料或者沙砾石块垫层,垫层所起到的作用有:①进一步提升了地基的承载力,由于各种垫层的抗剪强度比软弱土层高,因此需要提高土承载力,以免破坏软土地基。②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沉降量,如条形基础在基础宽度及深度范围中的沉降量,大约占总沉降量的一半,运用分布严密的垫层取代上部软弱土层,可以大大减少这一部分的沉降量。垫层针对应力具有一定的扩散作用,进而致使下卧层软土的压力变小,这样一来回减少下卧土层的沉降量。③提高软土层排水固结速度,由于垫层材料的透水性很好,当软弱土层受到压制后,垫层能够充当良好的排水面,可以让基础下面的孔隙水压力消散,增强垫层下面弱土层固结的强度,以免出现地基下软土塑性破坏的不良情况,从而使整个土木工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上部的地基的软土层较薄,并且含水量较高时,可在软土地基之上铺设一层一米厚度的砂垫层,不仅使软土良好固结,砂垫层还可以用作排水层,合理的调整土层水分。如果软土的表层土壤是粘性非常强的,就可以在软土的表层土壤里加入一些混合添加剂,土层粘接力得到提高,并且有效改善了土层的压缩性,整体的地基性能提高上去,使软土结构更加密实。如果软土地基不均匀,容易造成侧向变位,并且会出现不均匀的局部沉降现象,就必须对材料进行一定的增添和敷垫,利用抗拉力和抗剪力使地基能够均匀支持填土的负荷,尽可能的控制侧向变位和局部沉降现象,施工工程中的机械设备可以安全持续进行施工。

1.2.2爆破和抛石排淤法管理爆破和抛石排淤属于新型的加固处理方式,爆破加固技术方式是炸药爆炸之后,利用其张力的作用令泥沼软土地基改善结构,排除松散的土壤和淤泥土质,用强度比较高的材料进行填充,这种软土地基的处理加固方式的操作有很严格的要求,操作者需要有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并且耗用的成本费用较高,还有一定危险性,如果操作不当就会引起施工环境的严重污染。抛石加固技术方式是将大片石料抛出,利用产生的挤压力进行排淤,比爆破加固技术方式的操作更加方便,成本相对来说低廉,所以这种方式在土木工程施工的软土积水洼地地基中被广泛适用,但同时也需要严格依照规范进行,加强施工规范性管理。

1.2.3竖向排水法管理在本工程中软土层地基厚度大、均匀粘土地质使用竖向排水处理技术,在强粘性的底基层中设置垂直竖向排水柱,短距离排水强化地基固结排水,全面增强综合抗剪性能。通过纸板材料或矿井排水,振动沉桩、袋装打入、水射、螺旋钻入方式等开展良好设置,这种施工方式,是将处理目标放在填土坡面下,全面强化地基从而更加的稳定。

1.2.4换填法管理在工程中暗沟区域、杂填土区域和低洼水源地区域等软土地基很浅的地区,采用换填法加固地基,利用挖掘方式,把地面下面的软土土层挖掘掉,然后在挖掘空出来的区域填埋土质性能稳定、压缩性很低、高强度和承载能力很好的碎石材料等。在换填土层的时候把每个层面都进行压实操作,目的是保证换填之后的土层可以保持很好的含水量和压实度,使其满足工程建设规定的各项指标数据。

1.3施工观测管理在软土地基施工过程中,注意对地基的稳定和沉降进行动态观测管理,施工现场中地形变化大、条件差及设计问题较多、土质调查点附近均应设置有观测点,在施工期间通过各观测点对施工进行同步跟踪观测。观测后,整理记录好观测结果,并绘制出成果曲线,以指导工程下一步的设计和施工。

二、结语

土地工程管理第5篇

1、土地管理现状及土地整理的意义

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加、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地矛盾愈来愈尖锐。目前我国每年的建设用地在逐年增加,耕地面积在逐步下降,而中国的人口却以每年近1000到1200万人的速度在增长,人均耕地只相当于世界人均的43%。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中国采取了“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土地资源的占用受到了严格的控制。为实现有限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一般有两种方式:

1.1开垦宜农荒地,直接增加土地面积。

1.2开展土地整理,利用现有存量土地,通过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变用地结构而腾出土地。

1.2.1长期以来,我国土地利用十分粗放,浪费严重,通过土地整理增加土地资源的潜力很大。土地整理作为落实我国基本国策、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解决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土地供求矛盾、协调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主要手段,已在我国各地蓬勃开展起来。

1.2.2城市土地整理手段作为土地整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由于一方面,城市土地整理还是新生事物,人们对其理论认识的深度不够;另一方面,人们的风险意识普遍不强,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城市土地整理过程中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其带来的损失,更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致使在实际中城市土地整理的风险不断发生,既影响了城市土地整理收益的实现,也阻碍了城市土地整理事业的发展。因此,为保证我国的城市土地整理事业的顺利发展,防范风险的发生,迫切需要对城市土地整理模式进行全方面的研究。正是基于上述理论和现实的需要,探寻城市土地整理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影响整理项目顺利实施、影响预期收益实现的各种风险因素,对这些风险因素的种类、特性、风险发生机率以及风险损失等方面加以分析研究,构建恰当的风险分析模型来评估城市土地整理风险,并针对分析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为城市土地整理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借鉴意义,将显得十分重要。

2、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建议

土地整理作为促进土地资源重新配置、增加土地利用效益和提高土地供给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土地整理事业的发展,人们对土地整理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也不断深入。现阶段,土地整理项目对项目前可行性研究、施工过程中的生态效益问题和项目后效益评价问题研究较多,而对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与实施方面却缺乏重视,从而使建后工程管理环节普遍薄弱,影响了土地开发整理综合效益的发挥。

2.1根据实际调查分析,目前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后期管护主体基本上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或项目承担单位委托的当地政府。工程后期管护落实情况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验收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项目竣工验收时项目承担单位制定项目工程后期管护方案,并提交有关协议以及相关设备移交证明等材料,但项目验收后各种后期管护的方案、措施的落实、执行情况却不尽如人意。 .

2.2目前,各地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验收时制定的各种方案、措施没有很好的落实,造成部分工程被破坏、设施丢失、工程闲置。由于工程后期管护的问题,导致工程设施丢失、损毁,直接影响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整体效益的发挥,失去了土地整理应有的意义。

2.3我国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基本由国家、政府专业部门负责管护与运行。这种产权类型单一、权能模糊的管理体制,往往造成除新增耕地外的工程设施出现所有者缺位、经营权模糊、工程有人建无人管、年久失修、运行效率低下等问题,难以支撑土地整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4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中还存在如工程产权主体不明确、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管理体制和市场经济原则相背离、建后管护经费缺乏、工程后期管护的制度没有有效建立等问题,而后期管护资金的筹集与落实是实现有效管理的关键。土地整理项目完成后,按照现行的管理程序,一般移交给当地政府进行后期管护。由于后期管护是个长期的过程,资金的筹集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当地政府必须设立专门账户管理土地整理的后期管护资金。

建议:建立土地整理后评价制度,能检查土地整理投资的宏观目标实现程度和资源配置的优化度,不断调整土地整理决策和政策机制,提高土地整理投资项目的整体效益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保证土地整理工作的持续发展。通过后评价不仅可以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水平和工程实施管理水平,更能促进对项目的后期管理和维护。

3、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的新模式

3.1项目实施后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是巨大的,生态效益是明显的,经济效益是显著的,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才符合土地整理的目标。“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国家投资土地整理事业,即使是公益投资,名义上也享有投资后的收益权,这部分收益应该还之于民,调动民众的积极性,最合理的方式由街道或村一级的单位代为实现这部分的收益权,并规定其投向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的管护费用。由土地管理部门协助监督这部分收益的收取、管理与使用。

3.2提供制度激励,健全管理体制,强化工程管理,吸引私人、私人联合体和民间团体加入到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中去,并有一系列制度来保障这些人或团体的权益。具体可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方式来进行。项目竣工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将项目的工程设施移交给项目的管护主体,并签订移交协议,制定养护标准,由管护主体将工程设施管护落实到个人,同时向国土资源部门提交管护方案、管护预算及管护协议等材料。

3.3具体使用管理模式,可以采取承包与拍卖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工程设施有偿使用制度。这样不仅解决了工程设施的管护,又保证了工程管护的资金问题,从而保证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的可持续运行和使用。

结束语:

土地工程管理第6篇

Abstract: In civil engineering, enhancing soft soil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can be helpful for improving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of the whole project. In soft soil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the first thing to do is supervise and control the soft soil foundation reinforcement technolog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oft soil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technology in civil engineering.

关键词: 土木工程;软土地基;施工管理

Key words: civil engineering;soft soil foundation;construction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6-0131-02

0 引言

软土地基的成分主要是由粉土和粘土构成,粉土的比重较大,含水量高,但是透水透气性很差,承载力弱,所以地质结构的稳定性易破坏,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软土地基危害性极大,如果施工管理不当,常常会因为剩余沉降及不均匀沉降导致各种失稳或者破坏现象,在施工过程中会发生地面开裂以及塔滑情形,严重时还可发生路基整体坍塌,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带来极大的损失,因此,采取相应的处理技术加固软土地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土木工程基本情况

某土木工程软基处理长度1734m,主要为具有膨胀性的亚黏土,局部为冲洪积累的卵石层,基座为石炭系的砂泥岩。软土的粉土比重较多、压缩比例较大、透水透气性差、承载力低,将其作为地基对工程非常不利的,因此,土木工程的软土地基施工,必须先对软土进行加固处理,改善了软土的渗透性和易变形的特性,加强软土地基施工管理,保证土木工程地基的安全、可靠和稳定性。

2 土木工程软土地基施工管理

每一种软土地基处理方法有一定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条件,在处理方法和施工工艺的选择上,需要根据软土地基特性、工程建设条件、施工条件等进行施工技术的选择,加强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2.1 施工前管理 改善工程的地质结构,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施工,认真调查土木工程工程的现场地质,室内配比的实验和土工的实验要先做好,有了合格报告之后再进行大面积的开展。对软土地基的加固处理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土木工程桩位的设计图,依据室内配比的实验和土工的实验实施,先试桩再对单位喷粉量合理的计算,加固优化软土地基结构。充分检验施工材料的质量水平及和合格性,保证土木工程施工现场的规整,确保施工的各类机械设备能顺利安全运行,并科学的组装施工的各类机械设备,及时对设备机械调试,保证尽快运行,发挥最大的作用。

2.2 软土地基施工技术管理

2.2.1 表层处理法管理 在土木工程软土地基施工的过程中,最常见的的方式就是强化一些地面表层极软弱的部分,然后再进行施工,通过地质排水强化处理软土的表层,加强材料的设置,提高地表的强度,大大提升组织结构能力,达到加固处理、预防塌陷的目的,对于软土表层质量比较好的,并且含水量较高的软土地基,在土木工程施工填土之前,进行排水沟挖掘土地表层,让水分引导留出地基。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降低土地表层的含水量,提高土壤的干燥程度,有利于土木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开挖沟槽进行排水之后,可以将沙砾石块填埋进去,使地基底座更加强筋,提升透水透气性,软土地的构成材料得到改善,地基架构更坚固,为土木工程软土地基施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调整和改善软土地质的特性,在软土地基施工中,可以在土层中加入一些韧性材料或者沙砾石块垫层,垫层所起到的作用有:①进一步提升了地基的承载力,由于各种垫层的抗剪强度比软弱土层高,因此需要提高土承载力,以免破坏软土地基。②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沉降量,如条形基础在基础宽度及深度范围中的沉降量,大约占总沉降量的一半,运用分布严密的垫层取代上部软弱土层,可以大大减少这一部分的沉降量。垫层针对应力具有一定的扩散作用,进而致使下卧层软土的压力变小,这样一来回减少下卧土层的沉降量。③提高软土层排水固结速度,由于垫层材料的透水性很好,当软弱土层受到压制后,垫层能够充当良好的排水面,可以让基础下面的孔隙水压力消散,增强垫层下面弱土层固结的强度,以免出现地基下软土塑性破坏的不良情况,从而使整个土木工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上部的地基的软土层较薄,并且含水量较高时,可在软土地基之上铺设一层一米厚度的砂垫层,不仅使软土良好固结,砂垫层还可以用作排水层,合理的调整土层水分。如果软土的表层土壤是粘性非常强的,就可以在软土的表层土壤里加入一些混合添加剂,土层粘接力得到提高,并且有效改善了土层的压缩性,整体的地基性能提高上去,使软土结构更加密实。如果软土地基不均匀,容易造成侧向变位,并且会出现不均匀的局部沉降现象,就必须对材料进行一定的增添和敷垫,利用抗拉力和抗剪力使地基能够均匀支持填土的负荷,尽可能的控制侧向变位和局部沉降现象,施工工程中的机械设备可以安全持续进行施工。

2.2.2 爆破和抛石排淤法管理 爆破和抛石排淤属于新型的加固处理方式,爆破加固技术方式是炸药爆炸之后,利用其张力的作用令泥沼软土地基改善结构,排除松散的土壤和淤泥土质,用强度比较高的材料进行填充,这种软土地基的处理加固方式的操作有很严格的要求,操作者需要有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并且耗用的成本费用较高,还有一定危险性,如果操作不当就会引起施工环境的严重污染。抛石加固技术方式是将大片石料抛出,利用产生的挤压力进行排淤,比爆破加固技术方式的操作更加方便,成本相对来说低廉,所以这种方式在土木工程施工的软土积水洼地地基中被广泛适用,但同时也需要严格依照规范进行,加强施工规范性管理。

2.2.3 竖向排水法管理 在本工程中软土层地基厚度大、均匀粘土地质使用竖向排水处理技术,在强粘性的底基层中设置垂直竖向排水柱,短距离排水强化地基固结排水,全面增强综合抗剪性能。通过纸板材料或矿井排水,振动沉桩、袋装打入、水射、螺旋钻入方式等开展良好设置,这种施工方式,是将处理目标放在填土坡面下,全面强化地基从而更加的稳定。

2.2.4 换填法管理 在工程中暗沟区域、杂填土区域和低洼水源地区域等软土地基很浅的地区,采用换填法加固地基,利用挖掘方式,把地面下面的软土土层挖掘掉,然后在挖掘空出来的区域填埋土质性能稳定、压缩性很低、高强度和承载能力很好的碎石材料等。在换填土层的时候把每个层面都进行压实操作,目的是保证换填之后的土层可以保持很好的含水量和压实度,使其满足工程建设规定的各项指标数据。

2.3 施工观测管理 在软土地基施工过程中,注意对地基的稳定和沉降进行动态观测管理,施工现场中地形变化大、条件差及设计问题较多、土质调查点附近均应设置有观测点,在施工期间通过各观测点对施工进行同步跟踪观测。观测后,整理记录好观测结果,并绘制出成果曲线,以指导工程下一步的设计和施工。

3 结语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土木工程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整个工程施工的建设中,软土基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并且是我国整个工程施工的难点,在使用结构的过程中,软土基会直接影响着土木工程沉降的问题。地基失稳,工程结构的质量受到破坏,还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应掌握并合理利用土木工程软土地基施工技术,积极使用新技术来提高工程的质量,采用科学的施工方法,才能提高施工工程的质量,保证了土木工程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黄国文.公路建设软土地基的处理问题[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17):47-48.

土地工程管理第7篇

【关键词】: 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新模式 引言土地整理是在一定的区域内,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产权调整,达到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和维护生态环境的一项整体性、综合性的土地利用调整措施。

1、土地管理现状及土地整理的意义

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加、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地矛盾愈来愈尖锐。2003年度全国建设占用耕地22.9万公顷,比2002年增长17%;耕地面积由2002年年末的1.26亿公顷下降到2003年年末的1.23亿公顷,而中国的人口却以每年近1000到1200万人的速度在增长,人均耕地只相当于世界人均的43%。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中国采取了“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土地资源的占用受到了严格的控制。为实现有限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一般有两种方式:

1.1开垦宜农荒地,直接增加土地面积。

1.2开展土地整理,利用现有存量土地,通过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变用地结构而腾出土地。

1.2.1长期以来,我国土地利用十分粗放,浪费严重,通过土地整理增加土地资源的潜力很大。土地整理作为落实我国基本国策、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解决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土地供求矛盾、协调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主要手段,已在我国各地蓬勃开展起来。

1.2.2城市土地整理手段作为土地整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由于一方面,城市土地整理还是新生事物,人们对其理论认识的深度不够;另一方面,人们的风险意识普遍不强,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城市土地整理过程中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其带来的损失,更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致使在实际中城市土地整理的风险不断发生,既影响了城市土地整理收益的实现,也阻碍了城市土地整理事业的发展。因此,为保证我国的城市土地整理事业的顺利发展,防范风险的发生,迫切需要对城市土地整理模式进行全方面的研究。正是基于上述理论和现实的需要,探寻城市土地整理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影响整理项目顺利实施、影响预期收益实现的各种风险因素,对这些风险因素的种类、特性、风险发生机率以及风险损失等方面加以分析研究,构建恰当的风险分析模型来评估城市土地整理风险,并针对分析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为城市土地整理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借鉴意义,将显得十分重要。

2、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建议

土地整理作为促进土地资源重新配置、增加土地利用效益和提高土地供给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土地整理事业的发展,人们对土地整理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也不断深入。现阶段,土地整理项目对项目前可行性研究、施工过程中的生态效益问题和项目后效益评价问题研究较多,而对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与实施方面却缺乏重视,从而使建后工程管理环节普遍薄弱,影响了土地开发整理综合效益的发挥。

2.1根据实际调查分析,目前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后期管护主体基本上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或项目承担单位委托的当地政府。工程后期管护落实情况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验收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项目竣工验收时项目承担单位制定项目工程后期管护方案,并提交有关协议以及相关设备移交证明等材料,但项目验收后各种后期管护的方案、措施的落实、执行情况却不尽如人意。 .

2.2目前,各地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验收时制定的各种方案、措施没有很好的落实,造成部分工程被破坏、设施丢失、工程闲置。由于工程后期管护的问题,导致工程设施丢失、损毁,直接影响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整体效益的发挥,失去了土地整理应有的意义。

2.3我国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基本由国家、政府专业部门负责管护与运行。这种产权类型单一、权能模糊的管理体制,往往造成除新增耕地外的工程设施出现所有者缺位、经营权模糊、工程有人建无人管、年久失修、运行效率低下等问题,难以支撑土地整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4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中还存在如工程产权主体不明确、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管理体制和市场经济原则相背离、建后管护经费缺乏、工程后期管护的制度没有有效建立等问题,而后期管护资金的筹集与落实是实现有效管理的关键。土地整理项目完成后,按照现行的管理程序,一般移交给当地政府进行后期管护。由于后期管护是个长期的过程,资金的筹集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当地政府必须设立专门账户管理土地整理的后期管护资金。

建议:建立土地整理后评价制度,能检查土地整理投资的宏观目标实现程度和资源配置的优化度,不断调整土地整理决策和政策机制,提高土地整理投资项目的整体效益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保证土地整理工作的持续发展。通过后评价不仅可以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水平和工程实施管理水平,更能促进对项目的后期管理和维护。

3、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的新模式

3.1项目实施后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是巨大的,生态效益是明显的,经济效益是显著的,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才符合土地整理的目标。“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国家投资土地整理事业,即使是公益投资,名义上也享有投资后的收益权,这部分收益应该还之于民,调动民众的积极性,最合理的方式由街道或村一级的单位代为实现这部分的收益权,并规定其投向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的管护费用。由土地管理部门协助监督这部分收益的收取、管理与使用。

3.2提供制度激励,健全管理体制,强化工程管理,吸引私人、私人联合体和民间团体加入到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中去,并有一系列制度来保障这些人或团体的权益。具体可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方式来进行。项目竣工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将项目的工程设施移交给项目的管护主体,并签订移交协议,制定养护标准,由管护主体将工程设施管护落实到个人,同时向国土资源部门提交管护方案、管护预算及管护协议等材料。

3.3具体使用管理模式,可以采取承包与拍卖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工程设施有偿使用制度。这样不仅解决了工程设施的管护,又保证了工程管护的资金问题,从而保证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的可持续运行和使用。

结束语: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持续增长。只有通过土地开发整理,获得土地整理折抵指标和建设用地复垦指标,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才能缓解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紧缺的矛盾,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必需的合理用地,推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应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土地工作和土地整理项目的后续管理工作,统筹各方面利益。土地整理和后续管理工作涉及农村土地和城市土地,关系到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长治久安及利益保障,同时也提升了区域发展和社会经济。把土地整理的后续工作融合到城市建设中,使城市建设内涵更丰富,范围更广阔,这样才能使土地整理工作更有效地发挥其作用,成为真正的惠民工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