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范文

时间:2023-09-25 17:27:46
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

第1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技术创新;未来局势

俄罗斯是世界军事大国,在综合实力方面与美国难分伯仲,但是俄罗斯的粮食产量却处于世界倒数水平,不得不靠大量进口粮食来满足国民生活需要。中国是世界粮食产量大国,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耕地面积少等因素,如何利用有限的耕地养活不断增加的人口,依然是国家的巨大挑战。尽管国家早已着手解决三农问题,但是从全国农业发展的整体水平来看,部分地区未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传统农业中对原有生产要素增加投资的收益率低,对储蓄和投资缺乏足够的经济刺激,导致传统农业持续停滞落后,无法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因此如何通过农业技术创新来改造传统农业,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1现代农业的概念

农业的发展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到现代农业四个发展阶段。现在一般引用的“现代农业”概念,脱胎于近代农业的发展模式,通常也将两者并在一起讨论。“现代农业”,顾名思义,就是相对于男耕女织的传统小农经济而言的,利用现代新型种植技术发展的农业。目前世界上对“现代农业”并没有非常确定的官方定义,因为“现代”二词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现代农业”的含义,也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而获得新的内涵。文章另辟蹊径,从三个特殊的视角,去解释现代农业的内涵。

1.1生产效率

古代农业,主要采取人畜手动劳作的耕种方式,生产效率低下。首先,古代都是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一家一户的劳力难以推进耕种和收获速度;其次,古代的耕种技术落后,主要以“二牛抬杠”为主。即使华北平原开发了新的耕种技术,也因为古代闭塞的交通难以将先进技术传播;再次,古代没有先进的化学肥料以及人工降雨人工施肥等条件,农作物生长主要靠自然光照和降水,农作物遇到病虫害也只能听天由命,“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模式未知性太多;最后,古代农民没有土地所有权,四季劳作不同还要受地主的压迫,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而现代农业不同,借助人工降雨人工施肥天气预报等先进科学技术,能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先进的耕种工具,提高了耕种的工作效率并且保证了稳定的工作质量。农民对自己耕种的土地拥有自主选择权,收获的多寡都是自己的。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效率自然就得到了提高。

1.2机械设备

古代农业主要以犁、耙、铲、锨等作为耕种工具,是“二牛抬杠”式的耕种模式。这种种植方式速度慢,一次性耕种面积小,受天气,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大。农作物收获也只能靠镰刀等工具收割,人畜运载,消耗时间长但是效率低。现代农业建筑在工业技术发展的动力基础上,借助现代先进的农业机械,一天就可以完成古代耕种工具一个月的劳动量。在播种时,播种机一次性可以完成两米宽土地面积的播种任务,并且人只负责开播种机,更先进的西方国家,甚至实现了无人驾驶播种机的耕种模式。农作物收获时,更是省力,现代化的收获机械,可以实现一次性收割农作物秸秆,粮食颗粒脱壳,粮食装袋三项工作。是农业生产技术革命性的变化。机械设备是现代农业区别于古代农业最主要的动力基础。

1.3劳动者技能

劳动者技能也属于界定现代农业概念的一部分。古代农业的劳动者,在年复一年的耕种实践下,自然也积累了一部分耕种经验。但是这里要说的劳动者技能,是关于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的,关联新的科学种植新知识的劳动技能。为了促进农业更好更快发展,国家大力支持农民学习新的种植技术,也鼓励更多农民放弃传统的种植谷物小麦类粮食,转而去尝试养殖业,渔业以及新兴的蔬菜果树种植等新领域。政府也着力于投资农村果树修剪技术培训机构,养殖业培训机构等各种培训机构的建立,力求提高中国农民的种植技术,让科学知识帮助传统农业发展,让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带动整个农业生产界活跃起来。

2农业技术创新的作用

要探究农业技术创新的作用,首先要对概念进行充分了解。农业技术的创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农业技术创新仅仅指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发明改造的新的种植技术或者种植机械。广义的农业技术的创新还包括农业创新技术在具体种植过程中的应用结果,涵盖了农业生产新技术从开发到完善的过程,并对整个农业生产要素进行重新分配,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产生多种经济效益的总和。文章主要从广义角度阐述农业技术创新的作用。

2.1生产效率提高

生产效率的提高是农业技术创新作用的体现。例如我国南方的水稻种植采用了套种模式,即稻田种水稻也养鱼。水稻的花粉散落在水田里,成为了鱼最好的饲料。鱼的游动也能帮助水稻松土,排泄物更能帮稻田施肥。农民一次性可以获得两份收入,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例如我国高原地区,山地多,平原少,传统种植方法所生产的农产品从产量方面无法与平原地区竞争,这就意味着面对耕地较少的实际情况,首先要发展高效农业,引导农户精耕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质量为目标,加强现代农业知识、技术的推广应用;围绕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产业化、规模化水平,加大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结合高原、山地地貌特征,推广普及各类农用机械,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从而达到生产效率的提高。

2.2生产质量提高

农业技术创新促进农业生产质量提高,重点表现在大棚蔬菜种植以及农田施肥上。以大棚蔬菜种植为例,现在大棚内都建有电子监测仪,能够随时监测蔬菜的生长情况,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土壤状态等,根据电子网络的精确分析,得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全自动的大棚管理模式,更会实现自己开棚顶接受光线,自动喷水施肥等种植技术。未来5G移动通信技术在蔬菜种菜方面的应用,更会实现蔬菜与电子系统的互联。针对播种的质量方面,以东北人参种植为例。人参作为珍贵的药材,其种子价格昂贵,一斤都在三百元左右,前期资金投入巨大。传统的人参种植,是采用人工手抓撒播的方式,手掌容量的大小,播种人员的经验,播种人员的专心程度,甚至自然风向都会影响种子撒播的均匀度和实际入土数量。人工难免会出现种子撒出实际面积的情况,种子的浪费在所难免。但是中央十套播出的《我爱发明》栏目中,有人发明了人参种植的机械,类似于大型小麦播种机,可以保证每一粒人参种子都能播种下土,提高了播种质量,受到大力推广。

2.3农民素质技能提高

农业创新技术的应用依托于农民的个人素质和技能。在传统农业时代,农民大都是“经验式”的播种和收获,利用牛、马犁地,几乎不需要很高的技能。但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农民掌握信息化技术、新兴种植技术、新型农用机械的使用等,而且要不断更新已掌握的的知识和技能,这无形中提高了农民的技能,提升了农民的素质。

3现代农业技术创新的注意事项

凡事都有两面性,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也不例外。在大力推广创新农业技术的同时,也应当清楚看到创新技术背后,存在的隐患和挑战。具体如下:①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在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隐患。因此必须思考如何科学利用农业创新技术;②育种科技的快速发展,涌现许多高质高产的品种。这些品种大规模的种植,会间接淘汰低产品种,导致农产品种类单一,失去多样性。而单一品种容易产生病虫害;③农业技术的创新是建立在工业和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且必须消耗大量的水资源与土地。

4结束语

现代农业科技的大力发展和创新,一方面给人们的农业生产带来巨大帮助,提高了粮食产量和质量;另一方面也给人与自然的相处埋下隐患。到底应该怎样科学利用农业创新技术,这是农业技术创新的同时必须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工济民,刘春芳,申秋红.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要模式评价[J].农业经济问题,2009(2).

[2]石明权,陈宏.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9(2).

第2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 新型农民;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5-1232-03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指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要靠“两大动力”,发展现代农业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在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通过科技进步提高生产能力,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1]。推动科技创新,实施科教兴农和人才强农战略,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大力发展与现代农业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农业职业教育。

1 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概念

实现农业现代化、保障农产品安全和社会和谐发展必须加速培养现代农业技术人员,这一问题现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县域职业教育与培训网络。《纲要》极具战略眼光地将农村与县域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体系紧密联系、同步建设。从《纲要》的表述中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建立和完善现代农业和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对促进教育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时代意义。

培养技能型人才,造就新型农民是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原农业部副部长刘瑞龙认为,农业教育、农业科学研究、农业生产三方面紧密结合,要建立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思想内核,教育、生产、科研相结合为具体表现形式的农业职业教育办学机制[2]。

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目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相关论述也只是提到了农村职业教育、农民职业教育、农民培训工程等概念。笔者认为,所谓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是指以教育培养现代农业技术人才和新型农民、研究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职业教育体系。

2 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定位

2.1 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是研究推广现代农业技术的有效途径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数据来看,全国农村人口仍然有6.74亿,占50.32%,农民占到了总人口的“半壁江山”。尽管中国正在向工业化、城镇化不断迈进,城镇人口不断增加,但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意味着“人口红利”的持续衰减。要实现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是大势所趋。通过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 培养新型农民,可以推动现代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这是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价值所在和历史使命。

2.2 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是培养现代农业技术人才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形式,解决“三农”问题,要以“人”为本。这个“人”,就是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新时代农民,或者叫新型农民。新型农民应该具备“三个会”特征:第一,会运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操作技能,使用新型农业机械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第二,会运用、开发和推广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新技术,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第三,会运用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 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懂经营,会管理。新型农民还应该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文明素质和法制素质。如何让传统农民变为新型农民,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在中国现行的教育框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

2.3 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是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农业现代化要求农业增长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向适度规模化、现代集约化、组织化、专业化转变,必须有大批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只有这样,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才可以推广应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才可能推广普及,农业劳动生产率才会得以提升。然而,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大多数农户仍然沿用一家一户的生产种植方式。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农业科研投入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大于2%时,这个国家农业科技才能展现其生命力,农业经济与其他国民经济才能协调发展,而中国农业科技投入仅占农业总产值的0.2%[4]。只有通过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最终要被农民所掌握,才能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

2.4 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选择

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建立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笔者认为,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以高等农业职业教育院校、中等农业职业教育院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为主,以农业科研机构、高等农业院校、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涉农行业(企业)内部培训为辅的全方位的教育体系。将高等农业职业教育或中等农业职业教育误认为是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的观点是很片面的。市场对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强大需求是推动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农业职业教育体系也应该借助市场需求的拉动,加快认清自身的定位,建立和完善体系建设,使其成为带动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

3 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3.1 办学思想陈旧,自身定位模糊

目前,中国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基本上是由高等教育涉农院校和专业来承担的,农业技能人才培养绝大多数是由中、高等职业院校或政府组织的培训班来承担的,这些院校大多数是公办院校,办学观念陈旧,办学思想没有跟上社会发展和“三农”发展的步伐,缺乏就业形势发展变化的洞察力和办学理念的转变,招生和就业工作都没有与市场经济接轨,从而导致涉农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暗淡的就业环境反过来影响其生源逐年减少。如何在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中找到自身的定位,是这些涉农教育机构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3.2 社会观念制约,涉农专业受冷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之前的农学专业由热门也变成了冷门专业。究其原因,主要源于四个方面。第一,办学思想、专业设置及教育教学方式落后于社会需求,就业率不高;第二,许多涉农院校和专业不能与时俱进,却想走学科设置“去农业化”的捷径;第三,社会地位不被重视加之一些社会偏见,很多青年人觉得学农和自己的理想相差太远;第四,工资待遇低、缺少发展潜力,农业院校的大学生毕业后不愿到农业企业、基层农技部门就业。这些原因都使农业职业教育生源严重不足。多数学生及家长不愿选择农业院校,学校普遍存在生源少、质量差的现象[5]。

3.3 实践经验缺乏,教育方式死板

影响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师资队伍的问题。农业职业院校一线的专任老师大多是从普通农业高等院校毕业的本科生,刚走出校门又进了校门,在实践技能方面明显存在着不足。在职业院校推崇项目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的教育教学中,其理论知识不能很顺利地融入实践教学中,而有实践经验的农业科研人员本就不多,且这些科研人员又不愿意到农业职业院校当专任老师。因此,现有的师资队伍无法真正满足学生和农民对实用技能的需求,更谈不上服务“三农”。

4 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关键

4.1 健全农业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制度

政府应该给予职业教育应有的地位,要将中等职业教育中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免费的政策继续深化扩大,切实转变“重普教、轻职教”的观念。农业主管部门在构建农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促进产学研相结合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导和促进作用。要充分发挥行业在开展人才需求预测、推进校企合作、指导专业课程建设、开展教育质量评价等方面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指导作用。指导农业职业院校根据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建立形成与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和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种、养、加、机、贸”专业体系,促进农业职业教育专业链、人才链与现代农业产业链有效衔接。

4.2 建立农业职业教育集团运行机制

建立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是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创新性项目。2010年,陕西省开始实施“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工程”,成立了杨凌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2011年,辽宁现代农业职教集团宣告正式成立;2012年,由安徽科技学院牵头组建,省内农业职业院校和农业企业联合组建的安徽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正式挂牌成立。一些省市相继成立了农业职业教育集团,集团推动了行业企业与农业职业院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产品研发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鼓励农业职业院校承担农业科学研究和农技推广项目,教学人员深入基层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农业行业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农业职业院校兼职从教,实行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等措施,形成了校企合作、产学研融合的长效机制[6]。

4.3 推进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培养模式和培养内容的创新。农业职业院校要坚持走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快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评价制度的改革,使教学内容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要。二是培养方式和培养目标的创新。要采取定向培养、订单培养、委托培养、职业培训等方式,加大农业技术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力度,全面提升乡镇基层农技服务机构、现代农业企业人才队伍素质,培养大批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善于生产经营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三是培养理念和培养方法的创新。现代农业职业教育还要培养农民创新精神,其关键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支集现代农业专业理论、实践技能与创新精神于一身的高素质教育师资队伍,这是推动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制度创新 技术进步与现代农业发

展[C].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4.

[2] 程晓强.刘瑞龙农业教育思想对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启示[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102-106.

[3] 王思萍.浅谈加强中国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实践[J].农业考古,2008(3):356-357.

[4] 万宝瑞.当前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对策[N].农民日报,2012-09-05(3).

第3篇

关键词 现代农业;特征;优势;制约因素;对策;山东莱芜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333-02

1 莱芜市特色现代农业特征与主要实践

当前,莱芜市高效设施农业面积比重达25%,高标准农田面积比重达65%;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0%,农田水利现代化水平达9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比重达75%,职业农民占农业劳动力的比重达3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 000元以上[1]。

1.1 农业发展理念现代化

现代农业的核心属性在于其公共产品性,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农产品是具有战略物资性质的产品。此外,现代农业在提供食品供给保障的同时,还发挥着生态、生活、教育以及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2-3]。目前,全市建成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基地40余个,年接待游客超过1 000万人次。

1.2 农业生产方式集约化

莱芜农业增长方式逐步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摒弃传统的粗耕简作,推广现代的精耕细作,在化肥、农药、灌溉等方面投入边际效益递减,把增产的基点转到挖掘内部潜力,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档次,提高综合效益。已累计流转耕地1.93万hm2,占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30%以上。通过土地流转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收到“一石三鸟”之效:规模化生产带动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

1.3 农业生产技术智能化

一是初步实现了生产设施自控化和生产技术智能化。依靠科技进步,建设和发展了具有国内外一流水平的设施化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示范区。二是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使现代农业获得强有力的技术依托[4-5]。以万兴公司为例,每年研发经费都占销售收入的3%以上,累计获省部级科技成果1项、市级科技成果2项。

1.4 农业经营方式组织化

莱芜逐步建立了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体系。组建龙头企业,架起市场与农户的桥梁;协调龙头企业与基地或农户的利益关系;树立农业龙头企业形象,创立品牌,注册商标[6]。全市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出口加工企业达244家,已有846个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入社农户6.5万多户,发展400多个特色产业种植企业(大户)和120多个特色产业村。

1.5 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

目前,信息技术在莱芜农业领域的应用已呈遍地开花之势,利用3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新模式不断涌现。通过开通农技服务QQ群及“12316”手机短信服务系统,满足农民的政策、技术、价格、供求等农业信息需求,合理引导生产,促进产销对接,规避市场风险[7]。

2 莱芜市现代农业的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

2.1 发展优势

目前,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全市农业整体进入了重特色、打品牌、拓功能的新阶段,呈现出特色产业板块多元化、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化、利益联结机制模式化、一二三产业深度互动融合的发展新特征[8]。

2.1.1 政策优势。莱芜市每年拿出专项资金扶持农业产业化、农民合作组织、经济林发展、畜牧业发展,先后制定实施一系列发展规划及实施办法。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实施使2008年莱芜市被列为全省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2010年莱芜蔬菜、食用菌、蜜桃、黑猪等优势农产品列入山东省农业振兴规划。

2.1.2 独特产业优势。莱芜栽培生姜、大蒜的历史悠久,《论语》中有食姜的记载。1960年全国“三辣”规划会在莱芜召开,莱芜生姜、大蒜被国家农业部、商业部命名为名贵产品;1961年莱芜被山东省命名为优质“三辣”(姜、蒜、葱)生产基地;1997年莱芜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生姜之乡”;2005年生姜、大蒜被山东省列入十大(农业)产业集群;2008年莱芜生姜成为奥运专品。莱芜黑猪是中国优秀地方猪种之一,距今已有5 000多年历史,莱芜黑猪是我国地方猪种的宝贵基因库,被专家赞誉为“中国华北第一猪”。莱芜白花丹参有效成分含量远远高于普通丹参,具有独特的保健和医疗作用,是目前国内治疗脉管炎效果最好的中药材。

2.1.3 加工能力和市场优势。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38家(其中市级、省级、国家级龙头企业分别达到89、17、2家),农产品加工储藏能力超过200万t,是当地农产品产量的2倍以上。在姜蒜保鲜、腌渍产品的基础上,开发出姜饮料、姜黄素、姜化妆品等10大类近百种生姜制品,大蒜素、大蒜胶囊、黑蒜等60多种大蒜精深加工产品以及丹参茶、丹参饮片、黄桃罐头等特色农业深加工产品,平均增值水平在10倍以上。目前,以姜蒜为主的出口农产品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生姜已经成为莱芜农业的一张名片。

2.1.4 文化内涵丰富。目前,莱芜生姜等特色农产品,已经进入从做“产品”到推“文化”、延伸内涵的提升发展阶段。为深入挖掘姜文化,扩大莱芜生姜影响,推动生姜产业发展,市委多次专门召开莱芜生姜文化挖掘和宣传座谈会,在做大做强姜文化、打造姜文化品牌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由东兴源公司牵头编制印刷的《姜文化》也于2012年6月出版。莱芜生姜等特色农产品正在向更广阔的文化空间大步迈进。

2.2 制约因素

2.2.1 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民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自由种植,分散经营,生产规模小,产业化进程缓慢。标准化生产尚属起步阶段,缺乏统一的操作标准[9-10]。产品多数以散装形式上市,无明确的包装、标识及商标,消费者在市场上无法辨认无公害农产品,也难以追究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责任。

2.2.2 产品采后处理及加工能力低。大多注重农产品的种植和栽培,对深加工新产品、市场需求等研究力度不够。产品处理多为简单的清洗、挑捡、整理,极少分级与包装;企业带动能力还未充分发挥,对产业的调控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发展仍然存在较大风险。

2.2.3 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有待健全。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不够健全,缺少检测设备与手段,产品质量存在着安全患。

2.2.4 市场信息服务滞后。科技研发能力不强、市场环境和信息服务等还不够完善,生产中带有盲目性和滞后性。批发零售市场与市外大市场衔接不够,市场对生产的引导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农户由于信息不灵难以预测农产品产销趋势,有时出现当年经济利益受到损失,下一年又盲目偏向另一种农作物种植的现象。

3 莱芜市加快现代农业跨越发展的对策

3.1 加快“五个转变”,创新农业发展思路

促进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向发展可控的设施生产转变,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二、三产协调发展转变,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11]。

3.2 构建“五大体系”,提升农业产业发展层次

强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构建以现代装备为基础、现代科技为支撑、现代经营为特征,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增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能力,加强人才培养;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强化农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针对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环节,实行统筹规划、集中治理、配套建设;强化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建设,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健全财政支农支出稳定增长机制[12-13]。

3.3 提升“五化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

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提升农业规模化水平;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14];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提升农业集约化水平;提高农业科学管理能力,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通过这些措施,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

4 参考文献

[1] 黄莉新.创新发展走有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N].农民日报,2011-06-10(8).

[2] 中共江苏省委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的意见[J].江苏农村经济,2011(9):15-19.

[3] 王林贺.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践与思考[J].河南农业科学,2005(11):7-9.

[4] 黄莉新.大力推进“三化同步”加快江苏省“三农”发展步伐[J].农业经济问题,2012(1):7-10,110.

[5] 朱启臻.理清发展现代农业的认识误区[J].中国乡村发现,2012(2):106-109.

[6] 朱启臻.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先走出认识误区[J].中国合作经济,2011(11):12-13.

[7] 席东梅,马成荣.现代农民职业教育 “任”重而“道”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36-45.

[8] 曹林奎,高峰.中国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J].中国农学通报,2005(7):115-118,137.

[9] 张传进.宁国市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践与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1(8):26-28,31.

[10] 杨贤智,万忠,苏柱华.广东省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与启示[C]//中国农学会.休闲农业与现代农业发展——2007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暨全国休闲农业论坛文集.北京:中国农学会,2007:3.

[11] 广西区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课题组.广西依靠科技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践与思考[J].桂海论丛,2002(6):84-87.

[12] 任永昌.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农村经济,2012(12):3-5.

第4篇

关键词 现代农业示范区;现状;思路;意义;山西运城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304-01

20世纪以来,相对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对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运城市人多地少,农业资源有限,只有走现代化农业之路,才能从根本上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解决该市目前农业发展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推动农业又好又快发展[1-3]。现针对运城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的现状、总体思路以及意义进行探讨如下。

1 运城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现状

运城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包括盐湖区、永济市、临猗县、夏县、闻喜县、稷山县、新绛县7个县(市、区),共涉及81个乡(镇),1 971个行政村,总人口298.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7.95万人,占全市的78%,总耕地面积33.84万hm2,占全市耕地面积54.93万hm2的61.6%。区内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农业生产条件在全省首屈一指。示范区粮食播种面积、水果种植面积、棉花种植面积、蔬菜种植面积分别为全市的57.8%、65.8%、90.1%、66.4%,总产量分别为全市的63.7%、71.0%、91.4%、75.2%;猪鸡牛羊饲养量、肉蛋奶产量分别为全市的73.2%、66.3%。区内现有龙头企业679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15家。建有产地市场72个,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15个。区内农业基础设施较好,现有大中型灌区11处,中小型水库39处,中小型机电灌站305处,农业灌溉机井2.1万眼,特别是引黄灌溉设施占全省的70%以上。“十五”以来,以果汁为主的果品加工出口和以芦笋为主的蔬菜加工出口为农民带来巨大增收。其中芦笋出口占世界贸易量的30%以上,成为国内最大的芦笋加工出口基地和世界最大的芦笋集散地。示范区南同蒲铁路线、大运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关公机场处在示范区的核心位置,正在规划建设的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必将进一步提升示范区交通运输条件。

2 运城市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义

2.1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能有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现阶段,全市农村经济发展比较滞后,农业发展现代化程度不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业作为物质产业的状况。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一是实现粗放型农业向精细型农业的转变;二是实现温饱型农业向效益型农业的转变;三是实现单一型农业向综合型农业转变。从而实现全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新跨越。

2.2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能做强做大优势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和完善发展机制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做强粮食、水果、棉花、蔬菜、养殖、观光农业等优势产业,形成运城特色的产业体系;做强粮油、果品、蔬菜、畜制品、纺织服装、特色农产品加工六大龙头企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业附加值[4-5]。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支持服务保障。整合国家资金、鼓励农民投入、吸纳社会资金,使现代农业投入机制更加完善配套;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新型农业经营、现代农业技术支持、动植物疫病防控、现代农业标准化等现代农业支持体系更加完善配套。

2.3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能有效实现科技水平、装备水平、农民素质的大提升

通过核心区展示、示范区提升、辐射区拓展等依次推进,实现农业高新技术的快速转化,普及推广构建高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使现代农业科技水平大提升;围绕农田水利、耕地地力、农业机械、农业生态园林、农业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农田灌溉节水化、耕地地力高标准化、农田园林化、农业机械化、高效蔬菜设施化,使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大提升;同时,通过示范区的建设,农业科技服务网络体系和推广体系的健全和完善,使农民得到进一步的培训和提高,有效提升了农民的综合素质[6]。

3 运城市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发展思路

按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内涵和示范辐射带动功能,大力发展粮食、水果、棉花、蔬菜、养殖、观光等六大优势产业,通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龙头企业、物流园区链接带动作用,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现代农业集中,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在建设过程中,要重点建设核心区,全面推动示范区,辐射带动辐射区,打造全省一流、全国领先的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山西省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样板。

4 参考文献

[1] 畅宏健.运城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思考[J].山西农经,2010(4):16-18.

[2] 张力民,苏武铮,邱焯,等.新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现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15):6800-6803,6966.

[3] 王晓然.全面实施现代农业建设行动计划努力把我市打造成中原农业强市[N].新乡日报,2010-02-24(1).

[4] 黄毅娟.加快培育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民[J].现代乡镇,2009(10):32-35.

第5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科技需求;政策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5 — 0076 — 03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和特征

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按照农业生产的发展历史和农业生产力的水平划分,它是属于农业的最新发展阶段。现代农业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从其内涵上讲,它指的是充分利用农业生产本身的条件和基础上,积极引进现代生产经营理念,大量投入和应用农业新技术和新成果,全面使用现代农业机械和设备,大幅度提高农业的社会化和产业化水平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在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以“六个用”对现代农业进行了科学概述和表述:一是用现代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二是用现代科技技术改造农业;三是用现代的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四是用现代的经营形势推进农业;五是用现代的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六是用现代的新型农民来发展农业。因此,和传统农业相比,它有自己的几个显著特征。

首先,现代农业是一种技术密集程度很高的产业。传统农业主要依赖土地资源和自然条件,而现代农业更多地依靠新技术、新设备的投入。因此,新技术是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使得现代农业成为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通过这些新技术和新设备,不仅大大提高了单位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还减轻了劳动强度,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使现代农业有可能成为效益最好、前途最广的产业之一。

其次,现代农业具有功能的多重性和形式多样化的特点。传统农业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一般性的农产品,而现代农业除了农产品供给外还具有休闲观赏、生态保护、旅游度假、传承文明、普及教育等多方面的功能,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同时也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此外,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以市场为导向,农产品的产业化和商品化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向,因此,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也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

第三,现代农业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现代农业强调资源节约和环境零损害。因此,它不仅是生态农业,而且是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担负着维护与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双重使命。当前,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共同理念和共同行为,这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食物安全的保障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和标准,而这种要求和标准不仅强调产品本身,还要关注和强调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既要考虑自己周围的环境,更要考虑相邻地区和相邻国家,甚至是全球环境。在农业生产方面,只有现代农业才能够满足这样的条件和要求,所这也是它的一个特点和优势。

第四,现代农业具有更加明显的产业化组织形式。传统农业是以土地作为基本生产资料,

以一家一户为基本生产单元的一种小规模生产和非专业化的农作方式。而现代农业的社会化程度得到很大提高,规模化、专业化和区域化更加明显,广大农户更多地参与到专业化生产

和社会化分工中,加入到各种专业化合作组织中,实现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这些合作组织包括专业协会、专业委员会、生产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公司+农户等各种形式。因此,现代农业表现出明显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和特点。

第五,现代农业更加突出经营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传统农业是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元的小农经济,在管理上的表现就是松散式和低效率的特点。而现代农业的产生和发展,要求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的商品率。尤其是大量先进技术的应用、大型机械设备的投入和大面积专业化生产以及产、供、销一体化的发展,必然要求经营管理的科学化。因此,和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更需要管理水平的科学化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显然,现代农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部门,而是包括了生产资料工业、食品加工业等第二产业和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内容。现代农业成为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产业群体。这个围绕着农业生产而形成的庞大的产业群,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与农业生产形成稳定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科技需求

发展现代农业是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标志。但从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在农业生产和经营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对农业科技的需求不强烈,成果转化率低,生产效率不高;二是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支农力度不够,农业发展缺乏后劲;三是生产结构和市场需求脱节,产品销路不畅通,农业收成不理想。因此,发展现代农业的科技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育农作物优良新品种的科技需求

培育农作物优良新品种,对现代农业的增产增效有很高的贡献率,在发达国家已经超过了50﹪,在我国也达到了36﹪左右。而培育良种农作物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是十分明显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农业的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种科技进步史,一部种子改良史。专家预言,种苗将成为今后国际农业竞争力乃至国际经济竞争的新焦点。特别是对于我国来讲,农业生态环境地域差异较大,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资源,因此,发展转基因技术或通过生物杂交等手段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具有很强的优势。目前,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不少困难,这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瓶颈”问题。正因为如此,应重点发展农作物分子育种技术,植物转基因技术以及杂交改良等新技术,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方向和趋势。

2.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科技需求

我国是一个近14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对于我国的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们必须立足现实,自力更生,确保我国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同时还要抓紧研究和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粮食安全预警系统,有效防范和化解粮食风险。

在这里,一方面要改革传统耕作方式,推行农业标准化,发展节约型农业,提高水、土、肥、药等资源的利用效率,保证基本作物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产能力可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把发展节水高效农业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应积极采用喷灌、微灌和管道输水等先进节水灌溉技术,克服水资源不足和分布不均衡等各种困难。此外,还要大力发展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新技术,通过土壤改良技术,防止退化和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土壤养分精细管理等技术,全面提高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3.提高农业生产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的科技需求

信息化和智能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目标。目前,信息化和智能化已经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而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表现就是培育和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来促进农业发展,实现造福社会的目的。

为此,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让广大农民有效利用和充分享受信息资源所带来的各种有利条件和种种好处。 另一方面,发展农业现代装备新技术,吸收和应用信息科技发展的成就,使之向智能、高效、多功能和大型化方向发展,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供技术支撑。与此同时,积极培养农村信息技术实用人才,让更多的农村人才能够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实用人才。

4.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科技需求

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因此,科技进步与创新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与保障,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把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入到农业产业化发展之中,注重技术创新,注重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不断强化高新技术在生产中的主导作用,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建立农林牧渔业等农业生产、加工技术的创新体系,研究出一批符合现代农业要求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新品种及其综合配套培育技术。同时,要转变传统农业观念,克服小农经济的狭隘思想,以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建立较完善的现代化农业技术检测体系,利用各种媒体为农业提供有效信息服务,让农业生产的综合效应真正得到提高,让农民得到更多实实在在的甜头。

5.解决农业生产实用人才的科技需求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关键,而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工作对人才的具体要求是不同的。就农业生产而言,最主要的是要掌握农业科技基础理论和农业生产的基本技能,将所学知识和技能有效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的实用人才。然而,我国目前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严重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顺利实现。因此,我们一方面努力改变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积极培养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操作能力过硬,能够适应农业生产第一线的人才;另一方面通过进修学习、经验传授和考察交流等方式,提高现有农业科技人才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和输送更多有用人才。

三、发展现代农业的科技政策思考

政策具有制约、引导、激励和管理等方面的功能。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对于推进工作和事业发展至关重要。而不同的行业,由于其工作性质和目标任务不同,对政策的依赖性和内容的针对性都有不同的要求。就现代农业问题而言,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转变观念,开拓思维,从“三农”问题的全局来认识和发展现代农业

我国是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长期以来由农业、农村和农民构成的“三农”问题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的“三农”问题,不是简单而孤立的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而是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形成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围绕“三农”问题,我们的主要目标是要培育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中,农业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无论是农民还是农村都离不开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的落后局面和艰难发展不仅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而且影响了新农村的建设步伐。因此,我们必须用全局观念,系统思维,要从整体上去认识和把握,合理解决彼此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从当前国内外的形式和发展趋势来看,农业生产必然要走向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我们必须要有清晰的思路,明确的方向,从发展现代农业入手,合理而有效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

2.坚决贯彻和落实科教兴农战略,从根本上改变农业和农村的落后面貌

科教兴农,就是全面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农村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是改变我国农业增长方式,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根本战略。

因此,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普遍提升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另一方面,积极培养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用人才,逐渐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通过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彻底改变农村经济的落后局面。同时,依靠科技进步,有效解决农业发展中的疑难问题,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让科技和教育真正成为改变农村现状,实现农民致富的重要因素。

3.不断完善和继续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让更多的农民掌握现代农业新技术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我国在现阶段按一定程序选派并推行和实施的一项重要的支农惠农措施。它是通过选派具备一定科技专业理论、掌握现代农业实用技术、积累相应工作经验和指导方法的专家、学者,深入到农村第一线,长年累月地和农民在一起,工作在农村、服务农业,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三农”的特殊人群。该项制度在1999年首次在福建南平市实施以来得到科技部的充分肯定和推广,陆续在部分地区展开试点,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都开展了科技特派员工作,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有效解决现代农业面临的种种困扰,我们必须坚持并不断完善这一制度。一方面要选对人。要选派那些具有专业特长,热心农业问题的行家里手,真正符合农民的需要,有办法解决农业发展中的各种现实问题。另一方面政策措施要到位。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工作,形成稳定的科技特派员队伍。同时,把科技特派员制度和选派大学生村官制度要结合起来,通过一切有效的办法为农民排忧解难,让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起来。

4.坚定执行中央的各项惠农政策,大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中央每年以一号文件的形式连续下发多份专门针对“三农”问题的文件,对“三农”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具体指导方针和政策措施。文件涉及的内容来看,从农民素质的提高到发展现代农业,以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覆盖“三农”问题的方方面面。特别是2012年的一号文件专门强调了农业科技创新问题,这说明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突破口。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农业科技创新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不是很强烈和顺畅,不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因此,从政策层面应重点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中央的精神和要求,抓紧抓实农业科技创新,认认真真做好支农惠农工作。二是各地涉农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实实在在地解决农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三是广大农民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深刻领会中央的精神,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学会经营和管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尽快走上致富之路。

5.大力推进农村管理体制和农业生产综合改革,充分体现现代农业的优势和活力

目前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还存在着生产技术落后,经营观念淡薄,管理制度不健全,基层民众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等现象。这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和具体要求是格格不入的。究其原因,既有农民自身的因素,也有管理体制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不管什么原因,通过改革来改变,通过提高来发展是唯一的出路。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努力提高村级干部的素质和组织管理能力,通过集中培训或经验交流等方式,让他们承担起带领广大农民走向文明富强之路的重任。另一方面,不断改革农村现有的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模式,走向集约化、合作化的发展道路,通过各个要素的合理组合,实现整体效果的最佳。同时,通过典型案例和先进经验的介绍,让广大农民了解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发展现代农业的成功经验,充分调动他们从事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创造,建设更加美丽的家园。

由于现代农业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只有成功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才能顺利实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因此,在新的形势、新的条件下,广大科技工作者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只有通过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能为现代农业的发展作出新贡献。

〔参 考 文 献〕

〔1〕李振兴,等.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技术和路线图〔J〕.中国科技论坛,2009,(06).

〔2〕王冀川.现代农业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08).

〔3〕高栾.以科学的发展观思考“三农”问题的科技需求〔J〕.民营科技,2010,(09).

〔4〕韩贵清.新时期科技解决“三农”问题的创新与实践〔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6,(06).

〔5〕欧阳晓光.新时期“三农”科技需求的新思考〔J〕.中国农村科技,2006,(04).

〔6〕刘燕华.科技特派员工作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积极探索〔J〕.中国农村科技,2008,(03).

第6篇

关键词 现代农业;现状;问题;对策;贵州瓮安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314-01

瓮安县地处贵州中部,黔南州北部,县内平均海拔1 024 m,年均温13.6 ℃,无霜期260~270 d;年均降水量1 148.2 mm,年均日照时数1 226.4 h,年日照率27%,全县辖10镇9乡2个办事处,总人口4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1万人;县域国土面积1 974 km2,2009年末全县耕地总资源5.61万hm2,其中:常用耕地面积2.45万hm2,临时性耕地3.16万hm2。

1 瓮安县农业发展现状

瓮安是传统农业大县,近年来,瓮安县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规模化生产为重点,以产业化经营为方向,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强化措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较好成效。2012年实现农牧渔业总产值23.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 820元;全县粮食总产量20.5万t;茶叶种植面积突破了0.67万hm2,其中:新发展无性系茶园0.52万hm2,投产茶园0.20万hm2;辣椒种植面积从2008年的0.50万hm2发展到2012年的1.00万hm2;2012年全年出栏生猪55.3万头、肉类总产量达5.4万t,同比分别增长2.40%、3.85%。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增产增收难度加大

由于气候的影响,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凝冻、低温、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自然灾害给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带来较大困难[1]。

2.2 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

龙头企业少,产业化程度低,品牌优势不明显,与其他非农产业相比,农产品生产仍存在效益不高、增产不增收的现象[2]。

2.3 农业生产投入不足

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薄弱,相当数量的农户因缺乏资金,在粮食及茶叶、辣椒、畜牧业等特色产业发展上投入不足,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有待提高。

2.4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与生产密切相关的农田、水利、交通、沟渠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部分地区“靠天吃饭”的现象仍然存在。

3 瓮安县现代农业发展对策

围绕省委、省政府“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坚持以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确保2016年全县实现粮食总产量23万t,茶园面积1.33万hm2,以辣椒为主的蔬菜栽培1.87万hm2,出栏优质肉猪75万头,培育省级龙头企业6家、州级龙头企业30家,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200多个,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8%以上,努力把瓮安建成黔中地区重要的农特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及农业物流中心。

3.1 强化科技应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一是以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导,进一步宣传落实好党的农村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二是狠抓实用技术推广,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强化新型农机具的推广应用,提高科技含量,降低劳动成本,增加经济收入。三是加大生产投入,强化财政、信贷支持力度,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确保全年粮食产量稳中有升[3]。

3.2 依托园区建设,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抢抓省委、省政府实施“5个100工程”的契机,利用《瓮安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规划》已通过县级评审、州级评审、省级备案的有利条件,继续加强与省、州的联系和对接,重点抓好猴场循环农业示范区、建中精品茶种植示范区、平定营精品猕猴桃优质苗木扩繁及示范中心和瓮水农产品加工物流信息中心为重点的“一园四区”建设,以园区建设推动瓮安现代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3.3 突出结构调整,狠抓农产品基地建设

一是把发展辣椒、夏秋蔬菜作为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重点,通过抓好示范基地,提高种植水平,增大科技投入,做大做强以辣椒为重点的蔬菜产业。二是采取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大户带动、龙头拉动的发展模式,扩大茶叶种植面积,抓好配套服务,推动茶产业可持续发展[4]。三是按照“抓大户、建小区、带万户”的发展思路,努力扩大优质生猪生产,重点打造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规模养殖场和特色养殖示范户,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提高畜牧水产品的质量和效益。

3.4 创新工作思路,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

针对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工作特点,坚持把农民工返乡创业作为推进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内容,抓住县委、县政府每年财政预算3 000万元建设返乡农民工创业园的契机,抓好规划总面积2 km2,核心园占地面积逾24 hm2的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建设,搭建农民工返乡创业平台,营造良好创业氛围,提高“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水平。

3.5 加大政策扶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是认真落实各项政策,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二是重点发展粮油畜产品加工,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综合效益。三是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互利互惠的利益分配机制,帮助农民解决产前、产中、产后的困难和问题,让农民群众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得到更多的实惠。四是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引导和管理,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推动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5]。

3.6 增强品牌意识,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一是发挥现有品牌的辐射作用。树立“大产业、大基地、大品牌”的理念,提高“黔中”大米、“冬秀孃”泡酸辣及皮蛋、茶叶等系列产品的知名度。二是做大、做强优势品牌。改变黄粑、茶叶、皮蛋、养殖等企业各自为政的现状,分别捆绑、申报州、省、国家级龙头企业,推动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三是加大农产品的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力度。以“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和以订单、合同、发放预购定金等方式,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及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3.7 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培养新型农民

按照“以需定培、长短结合”的思路,开展定向培训、订单培训,加大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技能。通过对务农劳动者进行现代农业生产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6]。

3.8 加大农业投入,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一是积极争取省、州重视,将瓮安县作为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县,对粮食、辣椒(蔬菜)、茶产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等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努力提高现代农业水平。二是建议省、州增大财政资金投入,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农村沼气、节水灌溉、乡村道路、人畜饮水、河渠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确保瓮安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 参考文献

[1] “追赶”与“转型”——“十二五”布局: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J].当代贵州,2010(22):13-16.

[2] 尹从鑫,易勇.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稳定持续增长——对贵州粮食生产发展潜力的浅析[J].耕作与栽培,2005(1):10-11.

[3] 王永平,张绍刚.提升贵州辣椒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和思考[J].长江蔬菜,2009(19):1-4.

[4] 做大做强做优贵州茶产业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摘要[J].茶世界,2009(7):26-27.

第7篇

关键词:创新基地;功能作用定位;产业发展定位;运行管理定位;思考

国家发展现代农业园区是新时期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园区不仅是各级政府部门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力抓手和农业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社会资本推动农业“三产”融合和满足社会物质文化需求的现实平台和重要阵地,还是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科技创新、成果示范、科普培训、实习体验以及传统农耕文化传承和现代农业技术引领的“试验田”和“实验室”[1]。现代农业园区模式众多,不同地区、不同需求、不同基础条件和不同发展定位的园区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模式的差异决定了发展定位的区别[2]。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以下简称“创新基地”)是现代农业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由农业科研单位主导、建设、运行、管理,是以农业科技为对象、以农业科技为主体、以农业科技为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新型模式,其突出的优势是科技人才聚集、科技资源集中、科技成果集成、科技产业集约,对区域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示范与推动作用[3]。

1功能作用定位

1.1满足科研试验功能科技创新基地是科研单位科技创新的命脉和基础,它面向科学研究,服务对象是科技人员、科技项目,其第一位的功能是要满足科研试验需求[4]。因此,创新基地从规划布局、项目安排设计到配套设施建设等各个方面都要优先服务、服从于这个功能,要考虑到作物用地的多样性要求、试验安排的特殊性要求、灌排用水的季节性要求、学科结合的配套性要求、参观展示的环境性要求、生产管理的方便性要求等,而不能本末倒置,把创新基地等同于其他园区,片面追求形式化、高端化、商业化,浪费有限的土地资源,把建设的重点放在“高大亮”上,破坏优良的自然环境。1.2满足成果展示功能农业科技不仅要解决科技创新的原动力问题,更要解决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问题。创新基地作为农业科技成果的直接载体,更要满足农业科技成果的展示示范功能[5]。如果没有领先的农业科技成果展示,创新基地就难以起到示范作用,也无法产生辐射力,更谈不上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农业科技成果可以是本地的、自主创新的,也可以是引进的、消化吸收的,绝不能拘泥于形式。因此,农业科技创新基地要努力把适宜的各类科技成果以最直观、最简洁、最有说服力的方式进行展示示范,让科技成果进入野外超市,让优劣评判变为自由搏击,让农技推广部门心里有底,让农民朋友放心选择,让现代农业科技一目了然,看得见,摸得着。1.3满足科普培训功能创新基地以科研单位为依托,不仅拥有学科较全、人数众多、水平较高的科技人才,更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在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宣传农业科学思想、倡导科学兴农方法、弘扬农业科学精神等方面具有无法代替的天然优势。因此,创新基地既要成为行政主管部门推广先进技术成果的重要阵地,也要成为农业科技人员交流培训的窗口平台,还要成为涉农相关专业的实习基地和中小学生科普教育的现实课堂,通过广泛地开放交流合作,把社会服务做好、做强、做优,把社会影响力做大、做广、做深。1.4满足休闲观光功能从国内外的探索和实践来看,发展休闲观光园区不仅丰富了旅游观光内容,扩大了旅游容量,而且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创新基地来说,休闲观光同样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作为创新基地,要立足于持续、生态、安全的理念,其服务对象主要定位于专业群体、管理群体和教育群体,要结合当地的田园景观、山水条件和科技资源,突出科技特色、发挥科技优势、体现科技价值,以农业科技和农耕文化为重点,展示创新基地的独特性、前瞻性、垄断性,将知识性、科学性、自然性融为一体,使参观者在休闲观光过程中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享受文化,而不能盲目扩大社会化、市场化,应尽可能地减少对科研试验的干扰影响,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污染,尽可能地保留一片蓝天、碧水、净土。

2产业发展定位

2.1发展科技转化产业产业是农业园区发展的灵魂,是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的生命。产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农业园区的生命力[6]。因此,创新基地在产业定位上首先要考虑发展方向和重点,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把科技成果转化放在首位,突出“精”和“专”,不求“全”,以可控、前沿、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为核心,以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物化产品、配套服务等为主导,打造科技示范产业,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稳步发展,保持持续的竞争力去引领市场、引领产业、引领消费,达到以基地养基地、良性循环、可持续的目的,而不能盲目地招商引资,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跟着市场跑,受制于人,始终做市场的追随者、配角、买单人;也不能片面追求完整的产业链,在不熟悉的加工、经营等环节大包大揽,结果或自己背上沉重的包袱,或为他人作嫁衣裳,或沦为资本的牺牲品。2.2发展科技文化产业农业科技创新基地既是科技成果的创新源,也是科技资源的聚集地[7]。因此,要充分发挥创新基地研究示范项目较多、现代农业要素齐全、仪器设备先进、专业人才队伍完备等优势,以农业科技文化元素为纽带,大力发展以现场会、展示会、研讨会等为主题内容的科技交流产业,以中小学生科普基地、大学生实习基地、研究生工作站等为主要对象的科技教育产业,以博览会、文化节、培训班等为主要形式的科技培训产业,这些产业风险小,影响大,竞争力强,方便管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好,不仅是农业科研单位自身科技服务职能的需要,也容易得到各级主管部门的支持,还能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赢得社会普遍赞誉。2.3发展科技观光产业创新基地的主题是现代、农业与创新,归根到底就是要做现代科技的典范,要举科技旗、打科技牌[8]。创新基地就是要利用现有的优越生态环境、先进的科技资源,突出科技特色要素,把各种稀缺的、齐全的动植物品种资源、生产方式、栽培模式和现代控制技术进行全方位展示,通过果园、花园、草园、茶园、动物园、水稻区、旱作区、水产区等建设,在满足科研试验需要的同时,自然形成百花齐放、百果增色、百鸟齐鸣的天然景观,使创新基地真正成为科技观光的乐园,使科技观光、生态休闲成为市民享受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体验农耕文化、感受现代农业的生活方式,在休闲观光中陶冶情操、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3运行管理定位

3.1实行多元管理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功能定位的多样性和管理服务对象的差异化,决定了其运行机制的多元化[9]。创新基地既要管理好自身的公共设施、公共资源、公共安全,保持良好高效运转,又要尽可能地为科技人员工作生活、科研项目研究实施、科技成果展示示范搞好服务,也要全面组织好各级主管部门和合作单位的检查指导任务、交流培训任务,还要切实对接好与公司企业、社会群体的产业开发和参观休闲需求等。因此,所有这些工作都要分门别类、区别对待,决不能搞一刀切。对公共研究、公益服务、公务接待等要由基地管理部门实行制度化、标准化、程序化管理;对专业性任务、个性化要求、社会等则由基地公司实体实行有偿化、差异化、市场化管理,针对不同对象要求,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和不同的运行机制。3.2实行功能管理农业科技创新基地有其独特性,在管理理念上要力求统分结合、宏观把握,在“整体规划、统一协调、保障需求、留有余地”的原则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分工负责,论功行赏。作为科研单位的研究试验平台,试验区域从规划建设到日常管理、维护使用,从田块整治、水系灌排到作业区布置、种养安排都要由研究所、课题组来自行决定、组织实施,这些区域及其相关资源就需按功能分类,由各个实施主体自行管理,园区管理部门主要进行考核考评;而一些诸如实验场所、生活场所、交流场所,以及环境卫生、道路绿化、安全保卫、水电保障等公共区域、公共资源就需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筹规划、统筹安排,形成良好的、良性的、有序的、高效的管理系统。3.3实行绩效管理就整体而言,创新基地的投资建设大多以土地资金、项目资金、平台资金,即国家投资为主体,这也是由科研单位的公益性地位、公益性性质和公益所决定的,体现出明显的计划投资的特性[10]。这也决定了利用这些资金开展的投资建设,主要是满足科研创新示范要求、满足科技推广服务需要,不可能也不允许完全进入市场,有的科技种质资源圃自身维护存在困难,还要靠持续投入进行弥补。因此,创新基地运行管理本质上就要依赖政策支持、财政补贴,计划实施。创新基地的创新成果是要走向市场,体现市场价值的,需要创新基地积极主动与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业合作社等对象对接,按市场规律办事,带动区域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在推广应用中有所收益。同时,一部分公共资源、休闲资源、品牌资源也要通过与公司合作,让专业队伍来运营,在提高社会效益的同时争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反哺创新基地试验研究平台、环境条件改善的不足,使创新基地越来越秀美、越来越有竞争力、越来越有吸引力,真正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样板。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地资源条件各异、类型千差万别,但都在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11]。创新基地作为各地区的科技军团,其发展定位将起到风向标的作用。因此,创新基地的定位十分重要、十分关键,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创新。

4参考文献

[1]于平福,梁贤,范小俊.现代农业园区系统结构与特点分析[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3(3):215-220

[2]何仙珠.漳州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亚热带农业研究,2006(2):156-160

[3]蒋和平,张春敏.对试点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重新定位的思考[J].科技与经济,2005(4):30-32

[4]王欧,吴文良.定西旱作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3(2):40-44

[5]辜胜阻,黄永明.加快农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对策思考[J].经济评论,2000(6):25-28

[6]查金祥,陈世雄,雷海章.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运行机制研究[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2(1):47-51

[7]闫振红.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7

[8]黄仕伟.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9]王欧.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3

[10]林青.区域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带动能力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