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农民栽培技术要点(合集7篇)

时间:2023-09-25 11:26:37
农民栽培技术要点

农民栽培技术要点第1篇

关键词: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117

杂交水稻在配套建设之后,现在在我国南方地区广泛应用,在粮食生产上取得了十分显著成果,水稻育秧作为水稻种植伟大成果,现阶段已经发展了1800a的时间。我国水稻育秧技术主要由4种,分别为旱育秧、两段育秧、薄膜湿润育秧与工厂化育秧。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剩余3种育秧方法逐渐被旱育秧所替代。

1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推广方法

1.1 推广对象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在推广过程中,需要选择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民作为主要推广对象,农民需要具有容易接受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相应知识水平,通过少数农民带动多数农民的方式,逐渐让全部农民都能接受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

1.2 科技培训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在推广过程中,可以先构建示范村,对村民进行统一农业科技培训,对技术资料进行广泛普及,在部门农户田地时间进行示范种植,这样农民能够对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实际重视效果进行了解,了解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每个种植环节。

2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推广效果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在推广之后发现,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主要具有以下优点:水稻旱育在秋季情况下抗病性能及耐寒性能较好,能够有效缩短水稻种植时间,水稻秧苗素质良好,整体结构良好,产量大幅度提高。正常情况下,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产量与传统湿润育秧栽培技术相比较产量大约提高15%左右,经济效益增长150元/667m2。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在推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推广技术人员。推广技术人员对于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推广地点及对象具有选择权,如果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推广方案制定不够合理,整个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推广效果都将受到影响,推广工作也就相当于白做。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推广人员还需要对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技巧十分了解,才能够保证在进行试验示范之后,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推广效果[1]。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对于操作人员要求较低,老人、小孩都能够直接操作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对解决我国农村地区劳动力短缺情况具有重要作用。

3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3.1 推广速度缓慢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建设,农村地区青壮年很多都选择外出务工,这样就造成农村地区内主要留守人员为老人与小孩。该类人群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较低,造成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即便在这些地区内推广之后,操作也不规范,水稻在种植过程中即便应用了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所取得的增产效果也不显著。

3.2 培训力度不够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在推广过程中,由于受到投入成本有限,造成农民对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了解程度有限,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栽培面积较小,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人员指导工作难度较高。

4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推广意见

4.1 提高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推广人员素质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是以完善水稻旱育秧作为核心,通过科学化管理模式,有效提高水稻产量。在这种情况下,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推广人员必须对水稻栽培种植每个环节十分了解,对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效果总结。必要情况下,还需要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有效提高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推广人员自身素质。

4.2 提高科研培训,推广示范点

科研培训并不仅仅是对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有关理论知识进行讲解,更加重要的是需要到水稻种植现场进行指导。推广人员还应该积极鼓励农民进行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示范田,对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每一个时期所能够出现的情况进行讲解,亲手进行示范。

5 结论

伴S着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的推广,水稻种植产量显著提高,农村收入增加,正式由于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所具有的优势,对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推广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农民栽培技术要点第2篇

关键词:玉米;地膜栽培技术;推广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068

1 玉米地膜栽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现状

1.1 技术推广方式、资金等方面因素

政府相关部门单位在推广玉米地膜覆盖技术的过程中,对于玉米地膜栽培技术的基层宣传和教育工作不到位,无法形成良好的玉米地膜技术推广氛围,甚至会直接影响到玉米地膜技术推广进度。一些地方政府在推广这一技术的过程没有及时制定合理的推广应用计划,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导致农民应用这一技术的积极性不高,基层单位缺乏必要的玉米地膜栽培技术推广教育体系,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于农民的技术指导力度不够,这也是影响玉米地膜技术推广和应用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

1.2 农民应用新技术方面因素

在实际推广过程中,我国农村大部分的农民技术应用素质不高,对于这一新技术的推广存在很多的制约因素,比如技术应用地域选择不合理,所需肥料用量不能合理控制好,或对玉米种植的后期管理不能按照合理要求导致种植土壤供养不足,很容易造成玉米出现根部老化的情况,所以正是由于农民应用新技术的科学管理意识不高,导致玉米栽培技术应用和推广效能不能正常发挥。

1.3 基层农业服务部门指导方面因素

在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推广的过程中,基层农业服务单位的组织助调指导能力也是影响技术推广和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具体而言,当前玉米栽培技术推广和应用过程中,基层农业服务部门的参与程度不高,不能正常发挥农业服务部门在引导和推动技术过程中的作用,同事基层农业服务组织的协调能力不强,没有结合具体条件来有效构建完善合理的玉米地膜栽培技术推广平台,难以扩大对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宣传力度,甚至有些基层农业服务单位在玉米地膜栽培技术的推广过程中,不能合理把握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存在强制性推广这一技术的情况,进而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2 玉米地膜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建议措施

2.1 加强对技术推广方式创新和资金支持

为了更好的促进玉米地膜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需要不断强化技术推广方式的创新,发挥政府农业部门的综合协调水平,促进农业实现现代化发展,要积极做好对于玉米地膜栽培技术的科技下乡宣传活动,采取科学合理的宣传方式让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优势完整展现给广大农户,才能让农户自愿接受这一新型栽培技术,进而从科学角度来为玉米地膜栽培技术的推广奠定坚实的基础;要从政府资金支持的角度来加大对地膜栽培技术的政策扶持和补贴,制定合理的技术推广计划,确保农户在应用这一技术后可以获得政府相应补贴,进而激发农户应用这一技术的积极性,进而切实的做好技术推广工作。

2.2 提高农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

提高农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首先要从农民的思维观念层面来进行合理调整,从观念角度让农户树立起新的种植理念,这是推广玉米地膜栽培技术的重要环节,只有形成新的种植理念,才能接受这一新技术,所以这也是玉米地膜栽培技术推广和应用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引导农户积极了解玉米地膜栽培技术的优势和具体操作环节,以实现农民技术应用素质的有效提升,另外要注意让农户能够深刻理解玉米地膜栽培技术的应用细节,强化对这一技术的科学管理,技术推广人员要加强与农户之间的交流,进而更好引导农户应用玉米地膜栽培技术。

2.3 发挥基层农业服务组织的作用

玉米地膜栽培技术属于一种全新的栽培方式,由于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农民群众难免会心存怀疑,进而参与新技术推广应用的积极性不高,这就要求发挥基层农业服务组织的作用,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参与新技术推广应用过程,具体而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开展玉米地膜栽培技术巡讲会,营造良好的技术推广氛围,同时要发挥典型的带动作用,强化技术推广试验地的科学管理,通过实际产量来提升技术推广效果,另外要将玉米地膜栽培技术的应用效果与基层农业服务组织干部的工作绩效相挂钩,进而激发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进而促进地膜栽培技术的推广。

3 结语

玉米地膜栽培技术对于玉米栽培工作有着重要意义,可以有效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和促进玉米增收等优势故而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但是在推广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结合具体现在,加强对推广和应用方式方法创新,引导农民群众转变种植观念,才能更好的促进玉米地膜栽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农民栽培技术要点第3篇

关键词:新品种农作物;栽培;培训

中图分类号:S3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075

1 新品种农作物栽培技术培训

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入发展,农业管理的模式也逐渐的由粗放型向的集约型不断的转变,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也有依靠数量的增长向依靠质量的提升而转变,使得农业的结构质量以及效益均有明显的改善,促进了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实力逐步提升,对于我国农业以及相关栽培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而新品种农作物栽培技术培训工作,应当以提升农作物的单位产量为中心,促进农作物的产能潜力得以充分发挥,努力促进栽培技术的集成发展,并且应当关注对于农作物的优质、高产等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不断的强化对新品种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培训工作,会对农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 新品种农作物栽培技术培训的必要性

2.1 农民普遍不具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

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农民的整体科技文化素质依然相对不高,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也较低。

2.2 农民缺乏市场意识

现阶段,农民已经摆脱了之前的小农形象,在农民中有不少的人可以融入市场中,依照不同时期的市场变化情况,而生产更适宜市场销售的农产品。有不少数的农民,借助于市场的优势,而开办了属于自己的企业。不过,绝大部分农民,种植农作物时,不能很好的融入市场,这主要是因为:观念相对保守。很多农民仅仅会关注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可以借鉴其他人成功的一些方法与经验,全部的照搬照抄,而没有任何的变动,使得盲目跟风现象乐兀导致在市场中处于竞争劣势地位;因为农民大多不具备较高的素养,受制于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在农村所存在的交易场所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在面对开放以及广阔的市场之后,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缺乏相应的心理应对能力,不具备较强的市场意识,而且也不具备较强的风险意识。

2.3 农民不具备教强的学习自主性

现阶段,大多数农民对于参加技术培训的意识远不够清晰与明确,参与技术培训的思想还需不断的强化。不少的农民进行农作物种植时,依然依靠以往的经验,不能自主的去学习一些新的技术、新的理念,对农作物种植的管理方式依然落后,这大部分原因是由于农民不具备自主学习意识所造成的。所以,有必要对农民进行新品种栽培技术的培训,从而更好的使新品种农作物得以推广种植,使农民掌握新品种农作物的种植技术,提高农作物的单位产量,为农民带来更多的收益。

3 新品种农作物栽培技术培训方式

3.1 分片培训,现场指导

对于新品种农作物的栽培,应当通过分片的方式进行现场的培训与指导,依照当地的农业主导产品,努力推行“一村一品种”的培训方法。向农民推广新品种农作物栽培中的一些实用技术手段、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和相应的法律与扶持政策等,使新品种农作物、新栽培技术以及新的播种方式得以推广,并对新品种农作物栽培的一些管理手段加以培训。

3.2 重点突破,带动发展

一些新型无公害蔬菜品种的栽培等,农民想种植却存在一定顾虑的,应当在经济条件相对好的区域,选择具有相对强接受力以及希望种植新品种农作物以增加收入的农民,来实行重点的技术培训工作,使农民掌握新品种农作物栽培中的一些管理手段、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并且,应当适当的发展一些新品种农作物种植的大户,使他们更好的起到带动作用,从而可以更有效的促进当地产业化发展。

4 新品种农作物栽培技术培训的具体措施

增加宣传力度。新品种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培训工作,是让农民致富增收的有力举措,是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工作。因此,应当通过多种宣传手段,通过丰富多样、高效、高速的方法,对新品种农作物栽培技术进行宣传,让农民认识到掌握这一技术的重要性,使农民拥有学习技术的良好氛围,提高农民对新品种农作物栽培技术学习的热情。

5 结语

新品种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培训工作,要紧跟着我国农村的改革与发展方向,努力的提升农民的自身科技文化素质,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杨焱.辣木栽培技术培训[J].热带农业科技,2015(04).

农民栽培技术要点第4篇

关键词:免耕栽培技术推广;存在问题;对策

免耕栽培技术是一项高效低耗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该技术的推广有利于农业的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宁国市免耕栽培面积已发展到油菜6 533.33 hm2、小麦近666.67 hm2、水稻直播1 666.67 hm2的成绩,有效地培肥了土壤,提高了土地的生产能力。然而免耕栽培技术仍然存在推广后劲不足的问题,现加以分析,并提出对策。

1免耕栽培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1.1思想观念落后,农民素质不高

不少农民对免耕技术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怕担风险,怕示范失败,不敢带头示范种植。有的农民认为种田效益较差,打工挣钱更加容易,对农业生产和新技术不够重视[1],增加了农技推广工作的难度。目前,农村劳动力以老人、妇女为主,接受新技术能力有限。农民当年从免耕栽培中看到好处,得到实惠,技术要领也已经掌握,但第2年仍要农技人员上门进行技术指导,否则宁愿采用传统精耕细作的办法。农民素质较低,市场意识差,制约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和应用,使许多科技成果不能尽快转化为生产力[2]。

1.2田块条件限制,推广经费有限

因免耕栽培技术受田块和播种时气候影响较大,应选择排灌便利、土壤条件较好的田块进行。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因田块不能集中连片,不能速灌速排,导致免耕技术措施跟不上,免耕前期易出现缺苗或草害现象,有些农民便产生疑惑,造成免耕效益不明显,影响示范推广。示范推广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受自身经费限制,极大限制了基层干部从事新技术推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致使免耕技术推广力度明显削弱,造成上面热心、全力推广,下面无心、无力将工作落到实处的被动局面。

2对策

2.1组织领导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大量青壮年陆续向城市转移,农村劳动力矛盾日趋紧张。应高度重视免耕技术示范推广,通过政府参与,加大行政引导力度,把免耕技术作为主推技术来抓,制订发展目标、规划和激励机制,营造推广免耕技术的良好氛围。

2.2转变思想

推广免耕栽培技术,是农作物种植方式的一场革命,由于传统精耕细作观念已深入人心,少数干部、群众对免耕技术的优势、效益不太了解,部分农民仍然认为要获得高产,就必须进行精耕细作。要因势利导办好示范样板,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指导农民干,通过免耕示范让农民看到免耕的信心。通过宣传引导、培训教育、能人带动,农民就会知道免耕其实是科学的种田方式。

2.3示范指导

实践证明,示范是加快新技术推广最有效的办法[3]。通过试验示范田、项目基地、召开经验交流会和现场观摩会等多种形式,把技术送到千家万户、田间地头,把示范田办成技术指导推广的阵地、农民科学种田的课堂。在示范推广基地选择上,应优先考虑农民的积极性、适宜田块和交通,以便技术指导和农民学习观摩。示范规模不求大,但点要多、面要广、质量要高,便于农民看有示范,学有榜样,达到办好一个点,带动一大片的目的。

2.4政策支持

以项目实施为平台,强化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技结合,加快关键技术的集成推广,为免耕技术推广获得成功提供重要保证。在免耕技术示范推广过程中,把科技入户、良种补贴、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进行整合[4],加大补贴力度,创造良好条件,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和项目质量标准。加大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科技示范户和农民科技骨干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其技术推广和科技致富示范带头作用,建立技术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模式,使农业技术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5综合推广

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将优良品种、适时播栽、合理密植、配方施肥、病虫综防等关键技术综合推广,形成适用不同作物、不同模式的免耕栽培技术体系。因地制宜抓好不同品种、不同密度、不同施肥等对比试验示范,不断总结经验,摸索配套栽培技术措施,最后以点带面积极稳妥推进免耕技术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让免耕栽培技术惠及更多的农民。

3参考文献

[1] 蔡派.中国免耕栽培技术推广现状与展望——兼论粮食生产重大技术补贴政策[J].世界农业,2007(5):30-31.

[2] 张忠民.安康市农作物免耕栽培技术推广应用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农技推广,2006(12):21-22.

农民栽培技术要点第5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吸取农业生产单项科技成果,高度集成农作物模式化栽培技术,通过示范推广,加快农业增产增效新技术推广应用,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和标准化水平,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益。

二、工作目标

(一)示范、推广运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在全面吸收高产攻关试验示范活动经验基础上,综合技术组装配套,重点推出大豆大垄密植栽培技术、大豆小垄密植栽培技术、大豆高标准垄三栽培技术、小麦早高密模式化栽培技术和玉米小垄密模式化栽培技术五种栽培模式,通过大面积推广应用,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和标准化水平。

(二)建立粮食丰产栽培模式核心示范区。结合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全市核心示范区的面积达到159万亩,其中大豆大垄密植栽培技术核心区4万亩,平均亩产174.3公斤;大豆小垄密植栽培技术核心区30万亩,平均亩产161.8公斤;大豆高标准垄三栽培核心区100万亩,平均亩产153.8公斤;小麦早高密模式化栽培技术核心区15万亩,平均亩产350公斤;玉米小垄密模式化栽培技术核心区10万亩,平均亩产492.5公斤。每个县(市)区都要把以上五种丰产栽培模式纳入县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主要项目,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技术集成组装水平。

(三)组织丰产栽培模式大面积推广应用。全市大豆模式化栽培技术推广600万亩,其中大豆大垄密植栽培技术15万亩,力争平均亩产达到168.9公斤;大豆小垄密植栽培技术150万亩,力争平均亩产达到156.8公斤;大豆高标准垄三栽培技术435万亩,力争平均亩产达到148.8公斤。小麦早高密模式化栽培技术推广150万亩,力争平均亩产达到300公斤。玉米小垄密模式化栽培技术推广35万亩,力争平均亩产达到444公斤。

三、活动内容

(一)大豆大垄密植栽培技术。该项栽培技术是由美国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与中国近些年来大面积应用的大豆垄三栽培技术结合而衍生的一种高产栽培技术。其主要栽培技术特点:一是变常规垄为大垄,即把原来三条垄(垄距65厘米)改成两条大垄(垄距97.5厘米),或将两条垄(垄距65厘米)改成一条大垄(垄距130厘米)。二是垄上实行多个窄行种植,一般种植4~6行。三是密度增加,比常规栽培密度增加30%左右,每公顷保苗35万~50万株。

(二)大豆小垄密植栽培技术。该项技术是目前国际上大豆栽培应用面积较大、发展速度较快的一项先进的栽培技术,省从90年代初期开始采用,并于1995年确定为全省重点研究项目。该项技术以选用耐密、秆强、抗倒伏的矮秆或半矮秆品种为前提,进行缩垄增行,使单位土地面积上植株分布更合理、更均匀,该技术可充分利用土地及光能资源,增加群体干物重及绿叶面积,进而增加群体大豆产量。其主要栽培技术特点:一是变常规垄为小垄,即把原来两条垄(垄距65厘米左右)改成三条45厘米小垄。二是垄上实行双行密植,行距12厘米。三是密度增加,比常规栽培密度增加20%左右,每公顷保苗35万株左右。

(三)大豆高标准垄三栽培技术。大豆垄三栽培技术是以深松、深施肥和精量播种三项技术为核心的大豆综合高产栽培技术。该项新技术是在我省推广大豆精量种(精播和深施肥)取得成功的基础上,结合七十年代我省推广土壤深松耕法的成功经验,使精播技术与深松耕法有机结合,形成的大豆综合高产栽培技术。其主要栽培技术特点:一是以深松为主的土壤耕整地技术。二是分层深施肥技术及平衡施肥技术。三是精量播种技术,实现大豆植株分布均匀、合理密植。

(四)小麦早高密栽培技术。该项技术模式的特点是早(秋)整地、早(秋)施肥、适时早播、高标准栽培作业、高技术到位率、合理增加植株密度、增施肥料、氮肥后移、适时灌水。其主要栽培技术措施是:精细整地、选择优质高产品种、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化学除草、增施叶面肥等。

(五)玉米小垄密栽培技术。主要技术特点是:选用良种,精细整地,适时精播,增密保穗,测土施肥,中耕深松,促熟提质,适时晚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粮食丰产栽培模式化示范推广年活动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摆上重要日程。各地要成立粮食开展丰产栽培模式化示范推广年活动领导小组,并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主管部门要认真抓好活动组织实施,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负责活动方案制定、项目筛选等具体工作。要建立和完善工作责任制,将年度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个人,纳入目标考核,每季度检查通报活动进展情况,年终进行奖评。

(二)广泛宣传。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广泛深入地宣传开展粮食丰产栽培模式化示范推广年活动的重要意义和主要任务,动员各方面力量关心、支持、参与这一活动,积极为粮食丰产栽培模式化示范推广年活动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大力宣传靠科技夺高产、增收入及标准化建设的典型,充分调动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自觉性、积极性,掀起学习应用丰产栽培模式化高潮。

(三)加强培训。农业技术人员要深入基层,在开展“科技入户工程”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培训中,要以丰产栽培模式化技术培训为重点,采取入户培训、典型培训和重点培训相结合的办法,突出现场操作示范和对小农场主、专业户、种植大户、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的系统培训,为丰产栽培模式化示范推广年活动开展培养高素质的主体。

农民栽培技术要点第6篇

[关键词] 水稻旱育稀植 栽培现状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2-0098-01

1 古登乡基本情况

古登乡位于泸水县北部的横断山脉纵谷区,东靠碧罗雪山与兰坪县相邻,西依高黎贡山同缅甸毗邻,北接洛本桌白族乡,南连称杆乡,是一个集边疆、民族、贫困、山区为一体的农业乡。境内山岭罗列,山高谷深,地势高差悬殊,最高海拔4379米,最低海拔907米,气候因海拔差异,高低错落,立体气候明显。全乡总面积328平方公里,辖11个村委会,有3831户14566人,其中农业人口3364户14065人,耕地面积16249亩,人均占有耕地1.2亩;其中水稻102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28%。

2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现状

通过泸水县农技推广中心在上江乡试验示范获得成功后,98年开始在古登乡进行推广,到2015年推广面积已达900亩,占全乡水田面积的88.23%,平均单产为465千克,较常规育种和栽培(对照)平均单产370千克增96千克,增长幅度为25.67%,按每千克稻谷市场价3.00元计算,亩增加经济收入288元,增产增收效益显著。

3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存在的问题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为古登乡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和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产出率,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有许多存在的问题亟待今后努力解决。主要表现在:

3.1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覆盖率低

古登乡现有水田面积1020亩,以2015年推广面积最高年900亩计,古登乡目前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覆盖率为88.23%,尚有11.77%的水田面积还未得到推广普及,水稻旱育栽培技术的增产增收效益应还未完全显现,还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3.2 技术服务和培训成本高,农民接受技术能力低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科技含量较高,虽然通过十余年的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在古登乡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大部分农民能基本掌握其规范操作栽培技术,但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农民居住分散,人地分离,交通不便,技术服务和培训工作成本高,致使部分农民不能规范操作栽培技术,管理水平低,单位面积产量达不到应有的标准。

3.3 经费投入不足

由于受历史进程的制约和特殊的生存环境,导致群众经济收入低,再加上乡级财政财力有限,缺乏资金扶持,导致在水田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上投入不足,据统计,每667O投入不到所需的50%,直接影响了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单位面积上的产量,影响了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发展。

3.4 面积分散,管理困难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土地自主经营权,很大程度上调动了生产积极性,但因统分经营机制管理不够健全完善,加之小农意识还根深蒂固,导致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难以集中连片规模生产,加大了病虫害防治和田间管理难度,制约了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的推广普及和发展。

4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发展对策

总结借鉴目前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取得的经验,以及尚存问题,结合古登乡具体实际,建议党委、政府和村组干部及农技部门要加强对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的领导,进一步深化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在全乡稳粮增收中的地位,建立和完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落实以下四项措施,引导和强化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的发展。

4.1 加大行政措施力度,落实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的优惠政策,提高农民群众对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的认识和参与积极性

要使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在古登乡得到大面积推广,使之获得规模效益,首要条件就是要有强有力的行政措施着后盾。得力的行政措施必须体现在上下领导思想认识统一,制定的政策和规定要善始善终,赏罚分明,具体事项要落实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使群众感受到党委、政府对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的重视和支持,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认识以及参与的积极性。

4.2 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优质、高产、安全、生态的示范样板

资金投入是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的保证,在现有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尤以增加群众自行投入为主,结合农民最讲究和注重眼前实惠的特点,按照计划到村、样板到村、培训到户、示范到田的要求。建立优质、高产、安全、生态的示范样板,以点带面,典型引路,带动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和种植水平。

4.3 加强农业基础施设建设,改善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条件

在巩固和完善已建成的高稳农田地的基础上,加强农业基础施设建设,以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拓展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创造良好条件。

4.4 加强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种植水平和科技素质

农民科技素质和种植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品质量,因此,农技部门在争取得到乡党委、政府大力支持的同时,进一步严格规范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培训工作,促使农民掌握水稻旱育稀植标准化栽培技术,提高科技含量。

5 结论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具有高产、早熟、省种、省肥、省水、省工和省秧田等优点,同时兼备了投入少、产出高、综合效益高的特点。因此,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对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作物栽培学》南方本,文编:杨文钰、屠乃美;

农民栽培技术要点第7篇

关键词油茬稻;免耕抛栽;优势;发展对策

油茬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是集免耕高产栽培、秸秆还田、无盘旱育秧、抛秧栽培于一体的轻简综合配套栽培技术新模式[1-2],是水稻栽培技术上的又一次革新。近年来据邱村镇前路等村的示范结果表明,该技术充分显示了省工、省力、增产、增收和保护耕作等优势,深受广大农友的欢迎。

1油茬稻免耕栽培技术应用发展的优势

1.1耕作方式的有利条件

邱村镇是广德县粮油主要产区之一,全镇拥有耕地5 633 hm2,其中水田面积4 900 hm2,占耕地面积的87.0%,种植方式主要有稻—油或稻—麦等,常年水稻种植面积4 900 hm2左右,油菜种植面积1 800 hm2,小麦种植面积2 130 hm2,油菜、小麦共计面积约占水稻面积的80%。习惯的耕作方式资源、可利用面积之大是发展的有利条件之一。翻耕抛秧栽培技术推广应用时间长达10年,常年抛栽面积占水田面积的1/5之多,应用技术较成熟,尤其是塑料软盘秧抛栽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这对促进油茬稻抛栽模式的推广应用又是一个有利基础条件。

1.2气候、水资源优势

广德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年平均日照时数占可照时数的49%。水系配套,水源充裕,可利用水资源2 000万m3,其中旱涝保收面积3 000 hm2,约占水田面积的61.2%,自流灌溉面积4 000 hm2,约占水田面积的81.6%。泵站机灌面积533 hm2,约占11.0%。另外,本地农田耕作历史悠久,水耕熟化成度高,同时该地还是国家农业综合项目治理区,有相当部分的田块已建成或正在建成田成方、路成网、渠沟相通、函桥等配套的灌排自如系统。这里的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既有利于麦(油)水稻耕作栽培,更有利于油茬免耕抛栽或直播发展。

1.3省科技园区落户邱村南阳村优势

正在建设中的省科技示范园区项目,其立项内容主要含有良种良法示范、免耕高产栽培、免耕保护性栽培、免耕抛秧栽培、农作物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农业植物保护等多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尤其是免耕栽培和免耕高产栽培技术为这一新模式推广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这为邱村镇发展推广新技术开辟了展示新平台,尤其是大力推广油茬稻免耕抛栽新技术模式,提供了学习、观摩、效仿的好样板和好场所。

1.4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优势

全镇已具规模发展的有“安徽家乐米业有限公司”等4家省级粮油龙头企业。一是有“公司+农户+基地”和“合作社+农户+基地”的经营运行模式,二是土地快速流转效益作用,以“天生米业”张寅虎流转约266.67 hm2耕地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全镇已流转土地超过666.67 hm2,其中“天生米业”的粮油生产基地,2009年度已示范应用油茬稻、麦茬稻免耕抛技术13.33 hm2,并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预计2010年将继续扩大示范面积。龙头企业超前的经营理念和应用农业新技术的积极性,培育利用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路径,已成为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趋势和骨干力量。

1.5粮油高产创建和劳力资源优势

全国粮油高产创建项目的实施离不开优良品种、良种良法、科学施肥、耕作制度优化、免耕抛秧高产栽培等新技术作支撑。邱村镇劳力资源充足,男劳力2.8万人,女劳力2.1万人,该技术的推广应用虽然对技术要求较高,但对于强劳力要求不高,很适用于当前强劳力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妇女、年老体弱和轻度残疾人等耕种操作。

2发展对策

2.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识水平

油茬稻免耕抛栽模式是一项农业综合配套技术的应用。实践证明是粮油生产中节本增收、增效的有效手段,是减轻劳动强度、保护土壤、保护生态平衡的有效途径。加快发展这一栽培新模式有利于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优质化发展,有利于提高产业化经营效益。对此,应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广播、网站、报纸等多种媒体途径宣传。提高广大干群和农友的认识水平,让更多的人群了解、学会应用这一新技术,争取领导支持的决心,增强推广人员的信心,启发农民朋友的热心,使农民操作起来省心、放心、开心。

2.2加强组织领导,争取政府部门支持

油茬稻免耕抛栽模式是水稻栽培中的重大改革措施。一是各级领导应引起高度重视和支持力度,县、乡、镇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加强组织领导,做到上下结合,分工明确,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二是政府财政上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宣传、培训和对现有的示范点、片进行扩大发展,予以物质补贴或以奖代补贴[3]。在投资渠道上,政策上予以倾斜扶持;立项上争取国家支持;农民投资和龙头企业投资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上下联动,多元化的投资机制。三是建议涉农部门以农业项目实施为平台,在推广这一新技术中,把粮油高产创建、科技入户、农民培训、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等多项目进行整合和结合起来,发挥核心区的示范样板效率的最大化,创造有利条件和机会,充分调动农民主体作用的积极性。

2.3加强技能培训,提高操作水平

农民是当前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的主体,农技人员是骨干,为了促进油茬稻耕抛栽技术的推广应用,建议涉农部门采取印发技术资料、拍摄VCD播放,政府部门组织专题讲座[4]等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并在培训过程中采取课堂讲座与田头样板现场结合、专题讲座与实际操作结合、专家授课与科技带头人传授经验结合,让农技人员和广大农民真正掌握这一推广新技术的优点和技术要点,以提高普及率和到位率。

2.4抓典型示范引路,促全面推广普及

油茬稻免耕抛栽技术要得到应用普及,一是必须建立好示范基地,抓点带面,进行示范引路和辐射带动,通过示范田、样板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克服观念观、技术观;二是利用好示范基地,使其成为科技讲堂,组织召开交流会、现场观摩会,让更多的农友来了解,认识、学会、掌握新技术、应用新技术;三是通过示范基地的建立,培育一批典型户、专业户、农业闪光点,尤其是要树立好种植业大户走龙头企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发展路子;四是不断总结经验,摸索相应的配套技术和措施,不断完善,稳妥推进。

2.5强化科技服务,加强新模式推广进程

为促使油茬稻免耕抛栽技术快速推广普及,配套的科技服务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施实工作中应以主推技术、主体培训为关键,以培训示范户、科技带头人为抓手,针对性地帮助解决农民急需的科技、信息等实际问题,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良好氛围。

3参考文献

[1] 万锐.小麦免耕栽培技术[J].湖北植保,2009(6):45-46.

[2] 秦增亮,钟保增.谈小麦免耕播种技术的应用[J].当代农机,2009(8):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