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区域经济服务(合集7篇)

时间:2023-09-24 10:50:31
区域经济服务

区域经济服务第1篇

针对我国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存在的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脱节,职业培训与社会需求不适宜,技术服务能力低下等问题,提出调整专业设置,强化社会培训,组建社会服务团队,服务新农村建设等措施,以提高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能力。

关键词: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区域经济;路径

教育的根本功能在于促进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各类教育中,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联系最为紧密,是教育与经济的重要结合部,是把大量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桥梁。[1]因此,高职院校应当主动承担起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任务。然而,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高职院校在服务区域经济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研究如何使高职教育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和高职教育互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方面(1)受传统观念束缚,重教学、轻服务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部分高职院校更加注重教学,而忽略了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积极对接地方产业发展不够,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的意识不强,深入与行业企业有效沟通缺乏,导致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发展联系不紧密甚至脱节,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和训练。此外,由于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加之学校对教师的评定一般以论文数量以及课题数量为依据,致使教师进行科研与社会服务的时间不足,积极性不高。(2)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脱节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分析自身优势,优化专业配置,主动适应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然而,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以南充市为例。随着南充市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南充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本应主动关注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及趋势。然而,与油气化工、汽车汽配、丝纺服装、轻工食品等本市优势产业相关的专业开设甚少,或招收学生不足以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结构的脱节,必然导致学生走出高校并不能为该行业贡献价值,致使大量人才跨行业就业,当地产业逐渐被专业边缘化。

2.职业技能培训方面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社会对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渐增,高职院校的职业培训职能正在从边缘走向中心。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工人的技能要求提高。然而,高级技能人才严重缺乏。因此,开展对中初级技工的技能提升培训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应将此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大部分高院校在面向社会的职业技能培训方面,培训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尤其是针对地方重点产业亟需人才的特色培训严重缺乏。很多高职院校对职业技能培训缺乏市场调研,重理论,轻实践,在培训模式上存在方法陈旧、针对性差、实效性低等问题。与社会机构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相比,并没有突出特色。因此,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培训在市场竞争中未能占据领先位置,既浪费了教育资源,又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影响了高职院校举办职业培训的社会声誉。

3.技术服务方面技术服务既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高职院校应当在努力提升自身教学科研实力的同时,积极为企业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产品创新设计、新工艺研发,开展技术咨询等服务,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这样,既充分发挥了高职院校的社会职能,又提高了服务对象的经济效益,实现双赢。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在技术服务方面存在若干问题,如:(1)缺乏良好的技术服务需求信息平台。多数教师不了解当前社会的真实需求,致使服务项目与区域经济建设实际脱节。(2)形成的科技创新团队少,缺乏高水平的领军人物,课题从申报到调研,再到结题,往往是申报人单枪匹马战斗,缺乏团队合作,没有充分发挥团队各成员的优势。(3)技术服务类研究项目相较基础理论类研究项目比例偏低,服务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程度偏低,这主要与高职院校教师缺乏同社会尤其是企业的深入互动相关。

二、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途径与方式

1.调整专业设置,为区域经济建设输送大量优秀毕业生“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高职院校应该贴合地方重点产业、新兴产业,结合自身办学优势,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突出“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来说,高职院校应有超前意识,应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战略,主动参与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带动区域技术水平的提高,推动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区域职教成为培养中高级技术人才的摇篮,成为区域技术培训、技术推广、辐射和示范的中心。[2]近年来,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多数职业院校主动适应市场,初步建立了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如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在专业设置和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中,均充分发挥由行业资深人士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广泛收集信息,每年对教学计划进行滚动修订,使之更加符合实际,贴近生产第一线。比如,根据南充建设石油化工园区的规划,设置了石油化工技术专业;适应新型城镇化需要,设置了城镇规划专业;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开设有工商企业管理和物流管理专业。然而,学校对区域经济的信息收集毕竟有限,只有系统、科学的调查数据才能产生全面而正确的决策。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利用对本地企事业单位的人才现状、人才需求和人才市场、劳务市场的发展趋势有动态把握的便利,对本地专门人才和技术工人的总体需求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并建立定期信息制度,为各学校建立专业调整动态机制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政府主管部门可每年本地区专业设置相关信息和专业申报指南,行业协会可提前行业现状和发展态势方面的信息,使政府领导、行业指导落到实处。而作为学校,应积极主动寻求信息反馈和信息支持,从而科学设置和调整本校专业结构。

2.做强技能培训,为区域经济建设培训大量亟需人才高职院校应紧密契合区域经济建设发展需求,积极履行社会服务职能,深入行业、企业、学校及有关政府部门开展调研,了解培训需求,与政行校企加强合作,大力开展各类培训。以南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根据南充加快构建以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高地,油气化工、汽车汽配、丝纺服装、轻工食品为传统优势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潜力产业快速发展的实际[3],积极调整职业技能培训的类别,以保证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促进经济的健康有序地发展。学院以川东北科技培训中心、南充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十余个培训基地和各专业实训基地为依托,面向行业、企业开展多层次、多形式职业岗位培训、职工技能培训、职业资格鉴定和考试工作。近三年累计完成各类培训及职业技能鉴定和考试近30个类别共6万余人次,有效地提高了从业人员职业素质,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建设。

3.组建服务团队,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相关技术支持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高等职业学校要搭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推广服务平台,面向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面向新农村建设,提供农业技术推广、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建设等服务。建立专业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制度,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4]高职院校组建社会服务团队,可以有效地将科技服务落到实处,使高校能够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近三年,南充职业技术学院组建了农业技术、机电技术、建筑工程、旅游管理、物流技术、电子信息技术、食品加工、印刷包装等8个面向行业产业发展的社会服务平台与团队,注重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完成技术服务项目近40项。其中,机电技术团队与本地6家企业合作,参与企业进行技术改进,促进了企业发展。农业技术团队选派多位位教师深入养殖企业,开展养殖技术和猪场运营管理服务;同时与多家企业合作共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助力现代农业发展。旅游管理团队开展了南充旅游资源(湿地资源)开发研究,并受行业企业委托,为旅游从业人员进行礼仪培训、讲解员、导游员年审培训和4A级景区导游讲解能力提升培训。机电技术与农业技术服务团队还选派了5位教师参与了国家和省市科技部门组织的服务“三区”(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分赴3个“三区”县,定点开展技术服务工作,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4.服务新农村建设,为区域现代农业发展贡献力量南充市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0%。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产业现代化发展,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南充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院充分发挥涉农高职院校优势,积极落实与南充市农牧业局和高坪区政府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整合各种资源,积极服务新农村建设,切实推动传统农业的转型发展。(1)面向新农村建设设置专业专业设置紧跟南充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需求。学院在继续办好畜牧兽医、园林技术等专业基础上,近年相继申报了园艺技术、城镇规划等专业,以此更好地服务当前新农村的建设,助力南充现代农业发展。(2)面向新农村开展职业培训近两年,学院主动争取,与南充市九县(市、区)农业局或农广校合作,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培训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3类职业农民1600余人。在培训中,坚持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传统教学与现代培训方式相结合,系统讲授农业主导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生产技术及现代农业与农产品市场营销、相关法律法规、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3)面向新农村开展技术服务学院依托农业科学技术系、种畜场组建了“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和农业技术服务团队,同时依靠其他服务团队,加强政行校企合作,参与南充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高坪区新农村综合体示范点多项建设。如选派教师深入养殖企业开展直接技术服务;通过学院种畜场直接为养殖企业和农户提供种猪及技术服务;与相关农业企业合作,共建“现代畜牧业安全生态养殖和有机蔬菜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完成了有机产品生产规程的制定和沼液灌溉蔬菜管网设计等技术服务项目,开展了发酵床养殖的技术改进及生猪呼吸道疾病的传染途径有效控制研究;建成南充科技服务网和川东北兽医联盟网站为涉农企业和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免费为新农村综合体示范点的农民进行农业知识培训旅游知识与技能培训,完成了多个新农村新农村综合体施工图设计任务;通过“双联”,进行对口扶贫;通过“三下乡”,为农民送去文化、科技和卫生知识等。

三、总结

积极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满足经济发展需求、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是高职院校不可推卸的责任。目前高职院校在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上存在若干问题,应努力解决问题,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加大社会需求人才的培养力度;完善职业培训类别,为社会培训更多的亟需人才;开展技术服务,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尤其通过服务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现代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前新,卢红学.高等职业教育[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

[2]戴勇,承剑芬.高等职业教育与无锡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3(25).

[3]南充市人民政府.南充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2013-03-26]

区域经济服务第2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金融服务;前景

中国经济近年来持续高速的发展。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顺利推动了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提高了国家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但在这片幅员辽阔的疆土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持续存在。由于地理位置及资源能源的先天分配不均衡,必然造成某些交通便利、与邻国交流多、资源能源较多的地区较其他地区先发展起来。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一矛盾并未得到解决,某些区域虽然出台便利政策、学习先进经验,但因其发展相对落后,依然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不可忽略的弱势。

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为金融服务业提出了新要求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如下三个基本特征:

1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均衡。目前区域经济的发展依然依靠密集劳动力的加工型产业、低端制造业,在此基础上有部分高新技术制造业,但自主创新能力差、自由品牌竞争力薄弱,其竞争优势基本依赖国家政策、低成本土地及劳动力的价格优势。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互相沟通困难,呈现诸侯割据局面,整合步履艰难。长三角、东北、西北都曾经召开过城市经济协调会。区域协调貌似近在眼前。但已经浮现的区域规划草案中仅集中关注了生产力总体布局与配置,对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语焉不详。区域之间的互动性差,技术成果难以互相利用,资源无法共享,地方政府多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诸侯经济”思想,良性竞争、共赢局面难以出现,令人痛心。

3区域经济的差距扩大,且难以缩小。中国区域发展的战略格局正逐步细化,已由传统的沿海、内地两大板块,演化为改革开放后的东中西三大地带,再到目前的沿海、西部、东北、中部四大政策区域。但沿海和内地、东部与中西部、城市与农村的发展依然存在很大差距。在全国并不缺乏资金的情况下,西部依然难以融资,西部城镇化水平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沿海发达地区的资源保障形势日益严峻,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仍将长期存在。

在这样的差异存在下,要平衡经济发展、推动弱势市场,我们需要合理利用金融业为工具。随着经营环境的开放和发展,金融业已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国家工具,逐渐变化为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和推动者。由于高科技的应用、金融竞争的加剧,金融服务已经逐渐实现业务上的全能化,为客户提供了更加便捷和全面的服务。现代化的金融体系可以通过减少信息与交易成本,影响投资决策和技术创新,促进长期经济增长。

在经济发展迅捷的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经济圈,金融业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在北京、上海等国际化大都市,都将重点发展金融业,以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金融中心之一。在这些地区。金融业已成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吸引外资、增加税收、提供就业岗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金融业自身发展也处于较先进水平。在其他区域金融中心,金融业的主要业务依然停留在为本地经济发展提供直接的金融支持。主要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机构,同时积极引进知名的跨国金融机构。而在经济发展相对较为薄弱的地区,金融业的服务内容更少、层次更低,主要是引导资金流入本地区、帮助改善本地区投资软环境。过度开放金融竞争,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反而不利。金融业本身也存在坏账率较高、长期盈利能力不足、职能定位模糊的威胁。

二、在区域经济调整转型过程中充分发挥金融服务业作用

金融业应充分分享区域金融发展的机遇,帮助发达地区的经济结构从“低成本、低技术、低价格、低利润、低端市场”进行调整、转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升级,帮助建立集约型、开放型、创新型、生态型经济。同时节约利用资源能源、加强环境保护、扶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及新兴企业:帮助学习周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增加对外贸易、帮助解决贸易纠纷。吸引更多国内外资本,促进外汇资金在区域内合理流动,促进区域涉外经济的良性发展,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资本有序流动提供良好的平台,建立国际金融中心。

在区域金融中心,金融业的近期目标应是帮助国有企业重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对外开放,建立健全的贷款支持体制,解决企业的资金需求。加强区域金融生态建设,推动金融合作,组织、引导和协调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地方金融生态建设,加快社会信用建设,全面改善区域信用环境。积极维护好金融机构债权,建立良好互动的银企关系;建立有利于金融发展的规章制度。促进区域内外金融资源的合理流动,建立多层次的资金市场,进行资金聚集和资源优化配置。

在欠发达地区,要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调整区域经济布局,架构金融组织体系,处理历史包袱,引导金融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强支农功能,成立地域合作经济组织。建立担保基金或担保机构,解决企业承贷难、甚至需要政府担保的问她。避免农村资金倒流城市而使农村资金进一步短缺。将目前“小而专”的服务模式转变为“大而全”,实施业务多元化和经营综合化战略,变单一的资金支持为多功能全方位的综合配套服务,因地制宜建立商业银行吸收农村资金不外流的机制,加强扶持服务,淡化商业盈利目的,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强金融机构竞争意识,进一步提高各类金融机构自身资产质量和管理水平,实现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和能力素质方面的提高。以创建金融安全区为契机,坚决制止恶意逃废债和赖债行为。

三、金融服务发展前景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区域经济将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为加快发展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帮助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金融业要解决的问题是:

1加强金融生态建设,包括经济环境、法治环境、信用环境和制度环境,加快地方金融机构建设。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善。加强金融区的系统性配套设施。

2帮助促进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企业的跨区域合作与协调,协助处置本地企业不良资产,提高甚至激活企业融资能力,帮助推进企业团队建设,提高企业团队的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

3将目前银行的“需求引导型”业务扩展增强为主动进行业务创新、催化内生金融。在欠发达地区合理复制发达地区的盈利模式,吸引人才,帮助普及财会知识、树立经营观念,搞好经济核算,加强经营管理,解决实际困难,提高盈利水平;增强规避投资风险的能力,增长理财知识,合理进行消费,以获得最佳的投资理财收益。

4努力提高金融资产增长的质量。允许不同形式的金融组织存在,适当增加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机构数量,同时各主要银行之间应有能力在竞争同时共享部分资源。健全互助机制、合作机制和扶持机制,减少内耗浪费。

区域经济服务第3篇

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为金融服务业提出了新要求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如下三个基本特征:

1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均衡。目前区域经济的发展依然依靠密集劳动力的加工型产业、低端制造业,在此基础上有部分高新技术制造业,但自主创新能力差、自由品牌竞争力薄弱,其竞争优势基本依赖国家政策、低成本土地及劳动力的价格优势。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互相沟通困难,呈现诸侯割据局面,整合步履艰难。长三角、东北、西北都曾经召开过城市经济协调会。区域协调貌似近在眼前。但已经浮现的区域规划草案中仅集中关注了生产力总体布局与配置,对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语焉不详。区域之间的互动性差,技术成果难以互相利用,资源无法共享,地方政府多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诸侯经济”思想,良性竞争、共赢局面难以出现,令人痛心。

3区域经济的差距扩大,且难以缩小。中国区域发展的战略格局正逐步细化,已由传统的沿海、内地两大板块,演化为改革开放后的东中西三大地带,再到目前的沿海、西部、东北、中部四大政策区域。但沿海和内地、东部与中西部、城市与农村的发展依然存在很大差距。在全国并不缺乏资金的情况下,西部依然难以融资,西部城镇化水平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沿海发达地区的资源保障形势日益严峻,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仍将长期存在。

在这样的差异存在下,要平衡经济发展、推动弱势市场,我们需要合理利用金融业为工具。随着经营环境的开放和发展,金融业已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国家工具,逐渐变化为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和推动者。由于高科技的应用、金融竞争的加剧,金融服务已经逐渐实现业务上的全能化,为客户提供了更加便捷和全面的服务。现代化的金融体系可以通过减少信息与交易成本,影响投资决策和技术创新,促进长期经济增长。

在经济发展迅捷的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经济圈,金融业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在北京、上海等国际化大都市,都将重点发展金融业,以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金融中心之一。在这些地区。金融业已成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吸引外资、增加税收、提供就业岗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金融业自身发展也处于较先进水平。在其他区域金融中心,金融业的主要业务依然停留在为本地经济发展提供直接的金融支持。主要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机构,同时积极引进知名的跨国金融机构。而在经济发展相对较为薄弱的地区,金融业的服务内容更少、层次更低,主要是引导资金流入本地区、帮助改善本地区投资软环境。过度开放金融竞争,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反而不利。金融业本身也存在坏账率较高、长期盈利能力不足、职能定位模糊的威胁。

二、在区域经济调整转型过程中充分发挥金融服务业作用

金融业应充分分享区域金融发展的机遇,帮助发达地区的经济结构从“低成本、低技术、低价格、低利润、低端市场”进行调整、转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升级,帮助建立集约型、开放型、创新型、生态型经济。同时节约利用资源能源、加强环境保护、扶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及新兴企业:帮助学习周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增加对外贸易、帮助解决贸易纠纷。吸引更多国内外资本,促进外汇资金在区域内合理流动,促进区域涉外经济的良性发展,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资本有序流动提供良好的平台,建立国际金融中心。在区域金融中心,金融业的近期目标应是帮助国有企业重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对外开放,建立健全的贷款支持体制,解决企业的资金需求。加强区域金融生态建设,推动金融合作,组织、引导和协调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地方金融生态建设,加快社会信用建设,全面改善区域信用环境。积极维护好金融机构债权,建立良好互动的银企关系;建立有利于金融发展的规章制度。促进区域内外金融资源的合理流动,建立多层次的资金市场,进行资金聚集和资源优化配置。

在欠发达地区,要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调整区域经济布局,架构金融组织体系,处理历史包袱,引导金融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强支农功能,成立地域合作经济组织。建立担保基金或担保机构,解决企业承贷难、甚至需要政府担保的问她。避免农村资金倒流城市而使农村资金进一步短缺。将目前“小而专”的服务模式转变为“大而全”,实施业务多元化和经营综合化战略,变单一的资金支持为多功能全方位的综合配套服务,因地制宜建立商业银行吸收农村资金不外流的机制,加强扶持服务,淡化商业盈利目的,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强金融机构竞争意识,进一步提高各类金融机构自身资产质量和管理水平,实现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和能力素质方面的提高。以创建金融安全区为契机,坚决制止恶意逃废债和赖债行为。

三、金融服务发展前景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区域经济将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为加快发展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帮助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金融业要解决的问题是:

1加强金融生态建设,包括经济环境、法治环境、信用环境和制度环境,加快地方金融机构建设。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善。加强金融区的系统性配套设施。

2帮助促进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企业的跨区域合作与协调,协助处置本地企业不良资产,提高甚至激活企业融资能力,帮助推进企业团队建设,提高企业团队的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

3将目前银行的“需求引导型”业务扩展增强为主动进行业务创新、催化内生金融。在欠发达地区合理复制发达地区的盈利模式,吸引人才,帮助普及财会知识、树立经营观念,搞好经济核算,加强经营管理,解决实际困难,提高盈利水平;增强规避投资风险的能力,增长理财知识,合理进行消费,以获得最佳的投资理财收益。

4努力提高金融资产增长的质量。允许不同形式的金融组织存在,适当增加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机构数量,同时各主要银行之间应有能力在竞争同时共享部分资源。健全互助机制、合作机制和扶持机制,减少内耗浪费。

区域经济服务第4篇

面对严峻的形势和艰巨的任务,我们既要增强忧患意识,又要看到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调整和区内金融业相对集聚的优势,为我们利用原材料价格回落的有利时机,争取国债资金、低息贷款发展民计民生项目,加快事关*发展后劲的陈塘科技文化园开发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和低成本扩张的空间;津台海上直航、客运包机直航、高速铁路开通形成的京津半小时经济圈和市委、市政府加快提升商贸旅游业的战略部署,加上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区和服务型政府建设使*具备的整体区位优势,将为我区招商引资,繁荣第三产业,引进高端现代服务业,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带来机遇;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我区不断壮大的金融产业规模,将使金融业的税收贡献进一步加大;税收属地征管和清理异地经营措施的落实,将会增加新的税源;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文化医疗卫生资源高度聚集,为我区发展科技文化产业、解决民计民生问题提供了便利条件;全球经济持续低迷,高端人才快速流动,为我们引进各类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创造了机会;特别是最近市委、市政府对*“市级行政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商务办公中心、创意产业基地、生态宜居城区”的功能定位,将对我区未来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们坚信,*区有多年形成的团结和谐的政治氛围,有多年拼搏奋斗积蓄的坚实基础,有“科学决策,真抓实干,万众一心,攻坚克难,甘于奉献,造福人民”的创卫精神,一定会激励我们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应对新考验,再创新业绩!

按照市委九届五次全会提出的保增长、渡难关、上水平的要求和区委九届七次全会的工作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规划立区、环境兴区、服务强区”的工作思路,坚持建设经济强区、文化大区、生态宜居城区的奋斗目标,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保持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改善民计民生,使全区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实现繁荣稳定。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去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实现区域生产总值增长10%,区属口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区级财政收入计划增长12%左右;区域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由70%提高到73%;商贸旅游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5%;实现国内招商引资到位额同比增长10%,直接利用外资到位额同比增长20%;新增就业2.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下;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重点工作任务是:

一、着力发展区域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加快经济功能区建设。抓住市委、市政府对*功能定位的机遇,按照中心城区总体布局规划,配合市行政文化艺术中心建设,超前谋划,吸引国际城市交流中心、外省市驻津办事处、各地商会聚集,使这一地区形成未来*市政治活动、国际国内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高技术楼宇工业、文化创意产业和地区总部经济,把陈塘地区打造成城市副中心。推进小白楼商务中心区建设,吸引科技含量高、产业链长和国内外500强企业设立地区总部。推动友谊路现代商务金融服务区建设,规划友谊路及佟楼周边商务、金融和办公综合服务区,发展高档休闲娱乐、酒店餐饮等配套产业。推进海河沿线旅游景观带、*、*东国际社区等功能区建设,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后劲。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国家扩大内需、促进发展的举措,积极争取国债资金支持,用足用好中央和市有关政策,主动对接社会事业、民计民生、服务业、节能减排等国债项目。编制*区产业优先发展目录,调整丰富项目资源库,筛选、优化一批符合我区产业发展方向的大项目好项目,为*湾二期、富力中心等15个重点项目搞好服务。高水平办好*•*商务商贸节。完善目标管理和奖励政策,落实项目跟踪责任制,营造信息共享、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招商引资格局,实现开工建设一批、储备报批一批、投产达标一批,不断扩大招商引资成果。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完善扶持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继续引进金融保险证券等企业,壮大金融产业规模。建立金融服务联席会议制度,增强区域金融服务功能,使金融集聚优势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加快中介咨询服务业发展,依托区位优势,引进律师、会计师、评估师、信息咨询等中介机构。为*滨海国际股权交易所和第三届“融洽会”做好服务。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打造特色楼宇和专业楼宇,整合22座重点楼宇资源,力争同类企业聚集度达到30%以上。鼓励发展多层次的教育培训机构和市场化的教育培训项目。策划、举办地区性和全国性的综合及专业会展活动。

全面提升商贸旅游业。大力发展传统服务业,吸引世界一线品牌,巩固高端百货业,提升餐饮酒店服务等传统业态;引进名品折扣、超市连锁、大型购物中心等新型业态。整合商业载体,做优做大解放南路综合商贸带。发展夜市经济,结合人民公园改造,规划建设周边影视娱乐休闲设施,打造永安道美食一条街,提升大沽南路商业街、友谊路酒吧街、*新海湾餐饮旅游休闲特色街,培育独具特色的绿色安全副食品商店、早茶夜宵和24小时餐饮,满足消费需求。深度开发旅游产业,抓住全市“旅游宣传推介年”的契机,大力培育我区商贸文化旅游知名品牌,开发挂甲寺旅游资源和桂发祥工业旅游项目,做大旅游市场,提高旅游经济贡献率。

强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落实《企业国有资产法》,明确国资监管机构职责,理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加大产权处置和投融资担保等重大决策的监管力度,全面完成区属困难企业退市工作,优化整合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机制,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和收益的集中管理。进一步加快国有、集体企业的调整重组,实现集聚化发展和公司制改造。发挥国司投融资作用,明晰国有资本投资收益和权属,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积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完善和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营造宽松公平的发展环境。积极搭建产业引导、信息传递、项目支撑、政策激励、融资担保、科技创新、人才保证、环境保障等服务平台。发挥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作用,加大对民营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组织区内民营企业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项目洽谈和技术对接,定期举办服务民营企业对话会、银企合作洽谈会、科技成果展示会,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扩大就业空间。

加强财税征管工作。严格依法治税,强化税收属地征管。加强经济运行分析,建立财政收入运行月分析、季调度会议制度。为企业创造宽松的服务环境,巩固既有税源,积极涵养税源,扩大新增税源,做到应收尽收。严格预算制度,规范部门预算管理。树立节俭意识,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紧缩一般性财政支出,加大公共财政支出,增强公共服务供给保障能力。加强审计监督,严肃财经纪律。深化国库统一支付改革,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加强区域经济预警预测分析,深化街域经济统计考核。做好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登记等工作。

二、着力改善民计民生,构建文明和谐城区

加快和谐社区建设。大力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强和谐楼栋、和谐家庭建设。不断完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组织好社区居委会换届工作。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发挥志愿者协会作用,发展壮大社区公益性民间组织。加快社区居委会办公和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确保全区1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居委会达到70%,新建5个3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办公用房和综合服务设施,同时增加办公经费。积极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各类社区服务,扩大居家养老服务范围,增加社区日间照料站和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提升社区商业网点档次。落实《*区实施〈*市菜市场管理办法〉的意见》,规范菜市场建设和管理。高质量完成15片老住宅居民区的供热补建工作。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积极的就业和再就业政策,鼓励以创业促就业,大力开发服务性、公益性就业岗位,重点对零就业家庭和“4050”人员进行托底安置。加强三级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加大实用技能和创业培训,提高下岗失业人员就业能力。积极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维护企业和职工合法权益。扎实推进社会保险工作,不断扩大参保受益人群。积极发展慈善事业,继续完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扶贫助困长效机制,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推进科教兴区战略。充分发挥区域科技资源优势,加快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加速实施市、区共建项目,扩大数码影像产业孵化器规模,培育1至2个市级专业化工程中心。新建综合性科技孵化器,发展科技研发、服务外包为主的科技创新产业,促进科技项目研发和成果转化。全面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落实《义务教育法》,高水平均衡化发展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视学前教育,关注特殊教育。深化校际合作机制,推广教育发展联合学区管理模式改革,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项目,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完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更加注重教育的普惠性。落实未来教育家培养工程,打造教育人才高地。扩大“512”市民教育网络,在基础设施达标的社区居委会,建立社区终身学习服务中心,打造社区终身教育平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完成*青少年宫、*社区学院、泗水道国际学校、四十一中历史名校和四十二中示范校建设,启动海河中学示范高中建设,发挥示范校引领作用。

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扶植公益性文化事业,举办*市第十五届乐园彩灯庙会、*区第三届银河书市和第六届文化旅游博览节,继续办好“打开音乐之门”暑期系列演出、“相约环渤海”和“*之春”等高雅艺术演出活动。加强社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基本覆盖区、街的基础上,向社区居委会延伸。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筹措文化产业发展基金,筹建西岸电影。加强文化监管,创造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继续做好有线电视台数字化采编制作和硬盘播出工作。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破除迷信,摒弃陋习,不断提高居民文明素质和城区文明程度,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奠定基础。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深化社区卫生综合配套改革,实行药品集中采购与零差率销售,为居民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探索多种办医模式,筹建国际医院,满足高端医疗服务需求。整合区域卫生资源,调整卫生布局,做好公共卫生大厦规划选址工作,再建2个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完善社区居民15分钟就医服务圈,建立驻区市属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打造社区医疗康复基地,健全社区肿瘤防治协作网络,启动心脑血管病防治进社区。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举办第二届“百姓信赖的社区医生、社区护士”评选活动。强化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完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疾病预防和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提高全区人民健康水平。

要继续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推进全民健身工程。全面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切实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民族、宗教、人防、保密、对台、档案、双拥、红十字等各项工作都要适应新形势,再上新水平。

三、着力提升城建城管水平,创建生态宜居城区

高水平实施城市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配合市重点工程完成地铁3号线、财经大学扩建、国泰桥建设拆迁和危陋平房拆迁改造工作,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高质量完成“一园一区四路六点”的新一轮市容环境综合整治任务,体现文脉传承,注重街景创新,彰显*特色。推进路灯补建,搞好房屋修缮。开工415万平方米房地产项目,竣工80万平方米。完成全区71台10吨以下小锅炉并网工作。重点抓好陈塘科技文化园服务中心、区市民中心等九大亮点工程,提升城市品位。

高效能推进城市管理。抓住新一轮市容环境综合整治的契机,巩固创卫成果,完善市容环境长效管理机制,规范道路和市容环境秩序。大力推进夜景灯光精品工程建设,全面提升街景立面整修水平。不断提高环卫机械化作业水平和清扫保洁质量,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认真落实“门前三包”和道路清扫承包制。加强居民区垃圾袋装序化管理,扩大社区物业和准物业服务范围。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政事企分开、建养管分离、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的原则,整合城市管理资源,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高标准打造生态宜居城区。认真落实《*区生态城区建设规划》,全力推进生态宜居城区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强化环境执法监督,严格新建项目环保准入,实行环保一票否决。举办*区首届节能减排论坛。广泛开展环保宣传和多种形式的绿色创建活动。继续深化蓝天、碧水、安静等环保工程,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夯实创建国家园林城区基础工作,强化绿化养护管理,新增绿地20万平方米,改造绿地20万平方米。做好申报国家园林城区各项准备工作。

四、着力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区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认真接受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坚持政府与人大、政协联席会议制度,重大事项、重点工作及时向人大报告、向政协通报。认真办理人大代表的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的提案,进一步提高解决率和满意率。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重大决策调研论证、专家咨询和公示听证制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加强依法行政工作制度建设,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宣传教育,做好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不断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依法开展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

推进平安*工程。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大力推进社区警务建设,落实属地治安管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搞好警防、民防、技防网建设,全面提高防范和打击能力,保持依法打击刑事案件的高压态势,防范重特大刑事案件发生,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本着超前谋划,统筹兼顾的原则,做好区域内特别是市行政中心周边安全保卫工作。加强安置帮教、社区矫正、流动人口、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等工作。严厉打击组织和敌对势力渗透活动。全面开展生产、消防和交通安全等专项治理活动,及时消除事故隐患,严防各类事故发生,为人民群众营造安全稳定的生活氛围。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严格落实维稳工作责任制,启动全区应急指挥系统,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发生。加强工作,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坚持为民服务网络专线、区长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制度,巩固“大接访”取得的成果,严格控制非正常上访,把群众利益诉求逐步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发挥司法机关和人民调解组织职能作用,做好人民调解工作。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及时有效化解各类矛盾,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五、着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按照中央、市委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统一部署,认真组织学习实践活动,坚持重在武装思想,重在解决问题,重在取得实效。把学习实践活动同建设经济强区、文化大区、生态宜居城区结合起来;同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改善民计民生结合起来;同保持政治稳定、社会安定、构建和谐*结合起来。在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有新突破;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现实突出问题上有新突破;在解决政风行风与科学发展观相悖的突出问题上有新突破,使干部队伍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

加快数字*建设。提高和完善服务手段,筹建区应急联动指挥大厦,完善应急联动、数字城管、便民服务三位一体、平战结合的管理平台。拓宽视频监控系统应用领域和范围,重点整合社会视频监控资源,加大在智能交通、重点区域、危险源等方面的应用。深化电子政务建设,完成电子政务网升级改造。搞好数据中心建设,实现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对接和信息共享。完善区呼叫中心功能,推进政务门户网站、社区卫生和社区居委会事务管理等信息化工程。

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服务理念,切实提高公共服务管理水平。根据全市统一部署,结合我区实际,稳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在完成市民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行政许可服务中心、市民中心作用,深入开展为区域经济发展、为基层单位、为人民群众服务活动。坚持区领导定点联系企业、联系基层和联系群众制度,完善各部门负责人定期走访企业、接待群众制度,努力为企业排忧,为群众解难,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共克时艰,增强政府公信力。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加强质量监管,推进质量兴区。做好物价监测,规范市场秩序。强化食品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安全健康,增强政府执行力。

区域经济服务第5篇

关键词:商务英语;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产学研合作办学;区校企联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F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0-0170-03

一、地区产业政策与行业背景

1.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电子口岸建设。《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即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海运口岸建设方面:依托重要交通通道和运输网络,加快建设大连国际物流中心和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丹东区域性物流中心,支持发展重点物流园区;培育现代物流企业集团,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电子口岸建设,完善物流信息平台,提高对腹地物流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以大连港为核心,整合港口资源,优化港口功能分工,打造现代化港口集群,构筑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公路口岸建设:加强连接区域内外的快速铁路通道建设,打通东北东部铁路通道和东北西部沿海港口至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煤炭运输通道。完善区域内高速公路网络。航空口岸建设方面:加快推进大连、锦州机场迁建和营口机场前期论证,以及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丹东机场扩建,全面提升机场服务水平,逐步培育形成以大连门户枢纽机场为主,以丹东、锦州等支线机场为辅的民用航空格局。

2.“十二五”期间,丹东将以港兴市。正在建设中的东北东部铁路和丹东至通化、丹东至海城高速公路、丹沈高速铁路、丹大高速铁路、已列入通化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的丹通高速铁路、丹东港扩建、丹东机场已列为国家重点改扩建项目以及丹东港集团、沈阳铁路局、通钢集团三方共同投资通化陆港建成后第一年吞吐量就可达到3 000万吨以及2010年8月开工的新建中朝鸭绿江公路大桥使丹东成为东北东部最具竞争力的陆海联运大通道。丹东作为东北东部地区重要的出海口,背靠东北东部城市群,包含14个州市、2 700多万人口、28万平方公里土地以及丰富资源的广袤腹地,随着东北东部铁路的贯通和丹东至通化高速公路的建成,丹东将成为东北东部经济带的龙头,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出海大通道的作用,这种作用还将辐射到整个东北地区,乃至东北亚地区。丹东港已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个港口开辟了散杂货、集装箱和客运线,东北东部经济带沿线各城市的木材、粮食、煤炭、钢铁从这里走向海洋,2011年上半年丹东港建设投资累计完成20亿元,与通钢集团合作建设专业码头工作已进入到实质性操作阶段,正在不断发展的丹东港将在三年内建成亿吨大港,对吉林“无水内陆港”将提供更大的便利。

3.丹东全方位发展对朝、对韩贸易。以丹东新区为核心,以港口建设为龙头,以沿江经济带和沿海经济带为两翼,以四大组团为支撑,形成全面启动、整体开发的沿江沿海经济带大开发、大开放的新格局,使丹东真正成为东北东部新的出海通道、对朝鲜半岛的前沿区、东北亚地区的物流中心区和辽宁省沿海经济带“黄海翼”的龙头牵动区。丹东新城区重点发展商贸、会展、物流、金融、旅游、休闲等现代服务业,港口工业园区以港口为优势条件,重点发展船舶制造、石油化工、钢铁冶金、出口加工、仓储物流等临港产业。

4.丹东以“一桥两岛”为契机,发挥对朝、韩贸易“桥头堡”作用。2009年10月初,国务院总理对朝鲜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正式友好访问。作为两国签署的经贸合作协议之一,中朝将新建一座鸭绿江界河公路大桥。另外,朝鲜为了吸引外资,已决定将中朝边境鸭绿江上靠近中国丹东的威化岛和黄金坪岛定为自由贸易区,并授予两家中国企业租期五十年开发权,两岛的投资规模为8亿美元。丹东将充分利用新建鸭绿江公路大桥的空前影响力和带动力,超前谋划,扩大开放,使丹东真正成为中国对朝贸易和东北东部城市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排头兵。

二、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需求状况

1.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导致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短缺。报关从业人员主要在专业报关行,国际货运、船舶企业和大中型进出口企业从事进出口货物的报关及相关事务。报关从业人员分布在全国254个对外开放口岸和100多个内陆设立海关的地区,其中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从业的人员约占报关从业人员总量的70%。报关业务量取决于进出口货物数量。近年来,报关单数量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随着报关业务量的增长,报关从业人员人数也将不断增加。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达到2.97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位,预计报关从业人员的人数已经达15万人左右。今后五年内货代人员缺口在200万人左右。中国货代市场已于2004年对外资全面开放。外资货代企业已开始为大举进入中国货代市场而跃跃欲试、积极筹划。全球最大的货代企业中,比如德国的德顺、辛克,瑞士的泛亚班纳,日本的三井、日通、日新,目前都已经进入中国,他们将把更多资金、更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带到中国,积极参与中国国际航运的建设。外资货代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后本土化经营需要大批专业人才,势必加剧对货代行业人力资源的竞争。

2.辽宁省内及丹东地区对报关与货代人员需求旺盛。目前辽宁省拥有自理报关权的外贸企业3 000多家,从事报关,即国际货运的企业700多家,专业报关公司60余家,丹东市的报关企业是以国际货运公司形式存在的,有近80家,其中不少公司都急需具有国际贸易和国际货运背景的专业报关员。而现在直接从事报关业务的专业报关员仅3 000多人,且专业素质较低。据估计,仅大连地区,国际货运和报关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缺口近3万人左右。全国其他地区报急,报关员和国际货代员正成为一种受人羡慕的职业。

综合大连、锦州、营口、葫芦岛等地调研结果,随着大东港的扩建、新机场的落成、一桥两岛等项目的逐步落实,丹东将成为东北东部14个州市主要的进出口口岸,这必将导致大量的报关、报检及货代公司的聚集,形成对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的大量需求。我们对丹东的报关与货代企业也进行了全面调研,了解到丹东本地的高职院校,适应丹东新的发展动向,服务于丹东经济社会发展,适时发展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是一种责任,并形成了可靠的行业分析及人才需求调研报告,总结出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所对应的岗位名称、岗位描述及岗位标准(见表1)。

三、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发展的保障

1.专业建设。以培养学生提高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为重点,坚持终身学习能力、勇于探索的创新能力以及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有效的利用师资、校内外实训基地为目标,立足丹东,侧重辽宁,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形成产学研合作、区校企联动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剧本式教学、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学工交替、工学结合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建立一支教育理念新、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教学团队,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带动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飞速发展(见下页图1)。

2.课程建设。(1)普通教场、虚拟职场、真实现场和网络课堂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在普通教场教师通过课内实践、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任务驱动的方法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在虚拟职场,教师主要通过校内报关与国际货运实训室,利用报关与报检软件进行单证填制、通关演练。在真实现场教师主要通过校外生产型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现场学习、轮岗实习、顶岗实习和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网络课堂上,学生利用教师网络精品课和空间的知识学习,真正实现课证结合,开放自主学习。(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优质核心课程开发。核心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报关岗位素质和能力为主线,以职业标准、岗位标准为培养标准,以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为路径,以任务驱动为载体来构建课程方案,将方案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构建支撑课程的教学资源库,构建了以报关员、报检员、货运等典型工作过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3.形成“一体化”教师队伍。通过实施鼓励教师到企业带薪顶岗实践、获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为企业开展咨询服务、承担项目开发等制度,加快培养一批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同时又能指导生产实习的一体化教师。采取有效措施鼓励职业院校从企业聘请高技能人才、工程技术人才担任兼职教师,优化师资结构。

区域经济服务第6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区域经济;分析;借鉴

高职教育本着它自身的区域性与职业性等特点,目的就在于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对高职院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内职教界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对此提出了许多极具价值的观点。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对这些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借鉴。

一、国外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研究情况

最初的大学主要是为了传承文化,为了探索新知识而设立的,与区域经济的联系较少。直到19世纪中期,经济的发展促成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在英美等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开始面向区域经济的需求,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服务地方经济,转变大学职能。在这种情况下,诞生了职业教育,最早的要属美国的赠地学院,它提出教学要与实践相结合,要与地方政府加强联系,形成了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理论,对后来的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直到上世纪中叶,出现了新的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模式,其中产学研结合模式影响比较广泛,另外还要校企合作模式一直流传至今,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丰富。在当今世界范围内,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做得比较好的国家有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日本等,他们都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服务区域经济的模式,对世界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经过多年的市场检验,目前形成了多种行之有效的职业教育模式。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它强调了企业和学院处于教育的同等地位。其他在世界范围有较大影响的还有CBE模式、TAFE模式、BTEC模式等。20世纪60年代,《职业教育法》在德国已经诞生,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成为德国的职业教育品牌,在法律上予以确认。政府成为职业教育的主导,政府成为职业学校和企业联系的桥梁,加强了职业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企业针对就业市场上的人才能力的不足,与职业学校一起制定职业教育培养计划,建立了一种校企合作办学的新模式。此教育模式是学员通过申请的方式获取双元制教育机会。学员与企业之间确定培训关系后签订培训合同,决定学员能否获取此教育机会的是企业;同时,学员拥有学校和企业2个学习及实习地点。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密切配合行业和职业发展,来推动社会经济进步。企业使用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统编的实训教材,同时学院使用出版社组织专家特编的非统编教材,灵活操作,保质保量,提倡能力本位的教与学,实施严格周末的计划安排。双元制教育注重过程考核,由行业协会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成绩评定,实现教考分离,采取宽入严出的方针,同时保证考核的公平性。还有一种CBE职业教育模式在发达国家比较流行,主要存在于加拿大、美国、英国等国家,它注重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学模式主要由四个阶段组成:职业分析形成DACUM图标、学习包的开发、教学实施与管理、教学评价。这种职业教育模式遵循的原则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会知识和技能,只要有合适的老师指导;学生之间之所以学习成绩不同是因为没有适合他学习的环境,而不是学生自身的问题,大部分学生只要给他们提供让他们满意的学习条件,在学习上取得的成就就会非常接近;作为教师不是只关注于自己的教的过程,而是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的过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方便;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整个环节,关键点就在于学生是否受到了比较高质量的指导,教师的指导方式和方法是否能让学生愉快接受。CBE职业教育模式紧紧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并构建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评价体系。学生学习的课程也是在职业综合能力的分析基础上确定;教学的基础就是职业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纯的学历教育或培养学生的专业学术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也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即学生的自我学习与评价的能力的培养;有一系列管理制度的支撑,办学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灵活多变。TAFE模式是经过了澳大利亚人近百年的教育经验的积累所形成的具有世界影响的职业教育模式,是技术与继续教育的简称。学制灵活,生源广泛,对不同的学制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包括对就业前和就业后两方面的教育,有全日制教育也有业余培训。学制上灵活掌握,时间不等,课程根据实际情况和获取文凭高低来确定,学员来自不同国家。在课程专业和教学方式上,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以行业提出的行业标准作为依据,以技能培训为主,课程依据培训委员会制定、国家培训局批准后的培训包。课程涵盖范围广,种类全,覆盖了多个行业。对从业教师的要求是:专职教师必须具有3-5年实践工作经验、具备行业相关资质证书、熟练职业技能,兼职教师必须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技术能力。政府主要负责学校的教育经费支出,少部分是学校的自筹资金和学生缴纳的学费。英国BTEC课程唯一获得世界130多个国家认可的课程,它是有自己国际标准的。它强调的是让学生全方位发展,让学生学习多门外语,了解世界最新的技术,它主要培养的是与国际接轨的外向型人才。BTEC教学模式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加强对学生沟通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本,发展适用性人才。根据企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内容,学校与企业专家一起制定学生学习的知识内容、结构和培养何种职业能力。课程结构实施模块化,知识体系为纵向式,有核心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无需针对性很强教材,鼓励学生查资料,锻炼他们的自学能力。教学上运用安全分析、讨论、演讲、案例、收集资料、角色扮演、社会调查等多种教学方法。考核上破除传统的分数定成绩的方式,采用“优、良、通过、不通过”四等,以课业为形式、重点考核学习成果的方式来确定成绩。教学质量通过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核相结合。

二、国内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研究情况

我国的高等教育没有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存在一定的空缺,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较弱。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一部分本科高校才开始了服务区域经济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高职教育在我国出现的较晚,在它出现之初,没有得到政府的重视,没有相关的政策支持,发展环境较差,夹缝中求生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在当时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模式单一,对地方经济的影响较小。到1998年,国家开始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一系列关于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使得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到2004年,职业院校在校生占据了高等学校的一半。发展速度快了,但是问题也随之出现,大多数学校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社会需求,缺乏明确的办学特色,很多学校在忙着升本,这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教育部出台了相关指导文件,明确提出“高职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结合的道路”。强调了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服务区域经济是职业学校存在的意义。高职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相关的研究都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很少见以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相关研究课题。我国最早的研究是钱民辉的《职业与区域经济的研究》,此外还有袁吉林、戴勇等,他们通过实证研究,提出高职教育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从邢东信,张代芬、王明伦发表的论文来看,他们多数都是在总结经验,更多的是在探讨教育与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笔者选取了1984—2015年国内核心期刊《中国期刊网》中所有涉及商务英语专业的论文,专门研究对高职商务英语对接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相关的期刊较少,而研究高职商务英语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确切相关的硕博士论文更是寥寥无几。如周慧在广西大学硕士论文《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商务英语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玉林市的个案研究》(2011)中以玉林市为例,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对商务英语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探讨的主要问题是:按相关大纲培养出的商务英语人才知识结构能否满足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玉林市商务英语人才所在行业领域对其知识结构有哪些具体要求;如何为商务英语人才构建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合理知识结构。顾秀梅在《服务区域经济导向下提升高职商务英语人才竞争力的研究———以苏州地区为例》(2012)中对苏州四所高职进行调查,提出培养模式体现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体现“三性”,课程构建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体现岗位真实工作任务,柔性化管理,提高专业滚动发展的能力。曹深艳在《基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构建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2011)中就如何构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明确培养目标、建设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构建“理实一体化”的课程、打造“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打造专业人才培养平台五个方面来解决问题,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输送一线商务人才。鞠明明,李华,黄晓雪在《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以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为例》(2012)中对“一主线,两融合,三互动”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具体对策。总之,我国的相关研究还很缺乏,处于摸索阶段。综观近年来国内外对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应该说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是很有意义的,尤其对后续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可供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陈智强.澳大利亚TAFE模式及其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1(36):90-91.

[2]顾秀梅.服务区域经济导向下提升高职商务英语人才竞争力的研究———以苏州地区为例[J].轻工科技,2012:165-166.

[3]曹深艳.基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构建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1(2):104-105.

区域经济服务第7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区域经济;分析;借鉴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4-0155-02

高职教育本着它自身的区域性与职业性等特点,目的就在于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对高职院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内职教界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对此提出了许多极具价值的观点。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对这些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借鉴。

一、国外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研究情况

最初的大学主要是为了传承文化,为了探索新知识而设立的,与区域经济的联系较少。直到19世纪中期,经济的发展促成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在英美等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开始面向区域经济的需求,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服务地方经济,转变大学职能。在这种情况下,诞生了职业教育,最早的要属美国的赠地学院,它提出教学要与实践相结合,要与地方政府加强联系,形成了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理论,对后来的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直到上世纪中叶,出现了新的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模式,其中产学研结合模式影响比较广泛,另外还要校企合作模式一直流传至今,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丰富。在当今世界范围内,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做得比较好的国家有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日本等,他们都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服务区域经济的模式,对世界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经过多年的市场检验,目前形成了多种行之有效的职业教育模式。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它强调了企业和学院处于教育的同等地位。其他在世界范围有较大影响的还有CBE模式、TAFE模式、BTEC模式等。

20世纪60年代,《职业教育法》在德国已经诞生,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成为德国的职业教育品牌,在法律上予以确认。政府成为职业教育的主导,政府成为职业学校和企业联系的桥梁,加强了职业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企业针对就业市场上的人才能力的不足,与职业学校一起制定职业教育培养计划,建立了一种校企合作办学的新模式。此教育模式是学员通过申请的方式获取双元制教育机会。学员与企业之间确定培训关系后签订培训合同,决定学员能否获取此教育机会的是企业;同时,学员拥有学校和企业2个学习及实习地点。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密切配合行业和职业发展,来推动社会经济进步。企业使用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统编的实训教材,同时学院使用出版社组织专家特编的非统编教材,灵活操作,保质保量,提倡能力本位的教与学,实施严格周末的计划安排。双元制教育注重过程考核,由行业协会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成绩评定,实现教考分离,采取宽入严出的方针,同时保证考核的公平性。

还有一种CBE职业教育模式在发达国家比较流行,主要存在于加拿大、美国、英国等国家,它注重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学模式主要由四个阶段组成:职业分析形成DACUM图标、学习包的开发、教学实施与管理、教学评价。这种职业教育模式遵循的原则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会知识和技能,只要有合适的老师指导;学生之间之所以学习成绩不同是因为没有适合他学习的环境,而不是学生自身的问题,大部分学生只要给他们提供让他们满意的学习条件,在学习上取得的成就就会非常接近;作为教师不是只关注于自己的教的过程,而是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的过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方便;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整个环节,关键点就在于学生是否受到了比较高质量的指导,教师的指导方式和方法是否能让学生愉快接受。CBE职业教育模式紧紧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并构建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评价体系。学生学习的课程也是在职业综合能力的分析基础上确定;教学的基础就是职业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纯的学历教育或培养学生的专业学术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也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即学生的自我学习与评价的能力的培养;有一系列管理制度的支撑,办学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灵活多变。

TAFE模式是经过了澳大利亚人近百年的教育经验的积累所形成的具有世界影响的职业教育模式,是技术与继续教育的简称。学制灵活,生源广泛,对不同的学制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包括对就业前和就业后两方面的教育,有全日制教育也有业余培训。学制上灵活掌握,时间不等,课程根据实际情况和获取文凭高低来确定,学员来自不同国家。在课程专业和教学方式上,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以行业提出的行业标准作为依据,以技能培训为主,课程依据培训委员会制定、国家培训局批准后的培训包。课程涵盖范围广,种类全,覆盖了多个行业。对从业教师的要求是:专职教师必须具有3―5年实践工作经验、具备行业相关资质证书、熟练职业技能,兼职教师必须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技术能力。政府主要负责学校的教育经费支出,少部分是学校的自筹资金和学生缴纳的学费。

英国BTEC课程唯一获得世界130多个国家认可的课程,它是有自己国际标准的。它强调的是让学生全方位发展,让学生学习多门外语,了解世界最新的技术,它主要培养的是与国际接轨的外向型人才。BTEC教学模式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加强对学生沟通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本,发展适用性人才。根据企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内容,学校与企业专家一起制定学生学习的知识内容、结构和培养何种职业能力。课程结构实施模块化,知识体系为纵向式,有核心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无需针对性很强教材,鼓励学生查资料,锻炼他们的自学能力。教学上运用安全分析、讨论、演讲、案例、收集资料、角色扮演、社会调查等多种教学方法。考核上破除传统的分数定成绩的方式,采用“优、良、通过、不通过”四等,以课业为形式、重点考核学习成果的方式来确定成绩。教学质量通过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核相结合。

二、国内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研究情况

我国的高等教育没有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存在一定的空缺,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较弱。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一部分本科高校才开始了服务区域经济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高职教育在我国出现的较晚,在它出现之初,没有得到政府的重视,没有相关的政策支持,发展环境较差,夹缝中求生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在当时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模式单一,对地方经济的影响较小。到1998年,国家开始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一系列关于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使得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到2004年,职业院校在校生占据了高等学校的一半。发展速度快了,但是问题也随之出现,大多数学校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社会需求,缺乏明确的办学特色,很多学校在忙着升本,这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教育部出台了相关指导文件,明确提出“高职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结合的道路”。强调了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服务区域经济是职业学校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