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债务危机的解决办法(合集7篇)

时间:2023-09-15 17:12:28
债务危机的解决办法

债务危机的解决办法第1篇

意大利是欧共体的第4大经济体,却是第一大债务国,现有公共债务1.9万亿欧元,比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和爱尔兰4国债务总和还要大,债务率高达120%,而且几乎只能通过发行国债来融资。西班牙是欧洲第4大经济体,它的欧元债务总额6370亿元,超过希腊、葡萄牙和爱尔兰3国GDP之和。

欧债危机的性质是财政危机,并正在向金融危机蔓延。据IMF的统计,欧债危机已使欧盟各银行持有的政府债券缩水2000亿欧元。德国银行是希腊海外的第一债权人,意大利是希腊海外第二债权人,前10大银行存在1270亿欧元的缺口。摩根大通的报告显示,法国3大银行因大量持有意大利债券,资金缺口达1730亿欧元。因此,一旦希腊发生债务违约,不仅意味着本国债务负担的进一步加大,而且银行系统就会崩溃,物价飞涨,进而对欧洲银行系统产生影响,必将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如果说欧元区救助希腊尚且可以做到,那么,一旦意大利和西班牙也走上求助之路,欧元区现有的救助机制将难以应对。事实上,欧债危机已经烧到了银行业,德克夏成为欧债危机中倒下的第一家银行。麻烦还在于这个事情可能波及到美国。

我觉得问题还不仅在于债务危机本身,而在于各方面意见不一致。比如说,欧盟主席巴罗佐提出发行欧洲债券,德国总理默克尔并不认可;德法首脑提议建立欧洲经济政府机构也受到了冷遇。其关键是内部矛盾难以调和,内部主要存在着3个矛盾,一是欧洲央行与德国央行有矛盾,德国央行不同意欧洲央行的债券收购计划,认为这样做违背稳定币值的基本原则,影响了央行的独立性,因为现在欧洲央行出钱购买这些危机国家的债券。二是核心国家与非核心国家存在着矛盾,因为现有解决办法实际上是核心国家用本国纳税人的钱去救助危机国家。三是政府政客与选民的矛盾,德国选民对救助持排斥的态度,危机国家的民众反对紧缩政策。这些矛盾都是现实存在,反对的意见确实有合理成份,问题在于怎么妥协和怎么化解。

我觉得发行欧元债券还有一系列的准备,短期内难以实现。短期内的任务是缓解危机,赢得调整的时间。所以目前存在着两种思路的争论,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一种是欧洲央行通过债券购买计划和流动性管理来缓解债务,过去几个月已经购买了近550亿欧元的西班牙和意大利的国债,目前持有的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债券的总额是1450亿欧元。第二种是让欧洲的救助基金(EFSF)发挥更大的作用,不仅向受援国提供紧急贷款,而且购买债务,进而向欧元区永久救助机制欧盟稳定机制(ESM)过渡。其实,两者可以适当分工而又配合,欧洲央行可以解决银行业的流动性为主,基金(EFSF)可以购买债务为重。

从长期来看,欧元危机不在救助,而在改革,对金融体系的救助应该与一些国家的经济重组同时进行。正如欧元之父蒙代尔所说,解决欧债危机有3条出路:首先是财力充裕的国家对资金紧缺的国家施以援手,以免其破产;其次是受援国将福利项目调整到与其财力匹配的水平,实现预算平衡,以赢得其他成员国的支持,那就要削减福利项目;第三个办法是欧洲建立统一的财政机构,以弥补欧元区管理结构上的裂缝。

有人认为,李稻葵是这个看法,说欧债危机3年可以解决,我觉得这个可能过于乐观。2008年从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至今,已经过去了整整3年,经济复苏还看不到头。既然根本出路不在援助而在于改革,就不是短期可以解决的。如果实体经济出了问题,可能谁也救不了,而现在的西班牙、希腊是实体经济的问题。

债务危机的解决办法第2篇

中图分类号:G64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2-0032-03

摘要:高校当前的债务危机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中国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并危及到高校的安全,也表明中国高等教育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中国高校当前债务危机的根本原因是高校规模发展过快与政府投资过少,只有举政府之力、社会之力,才能应对和化解高校当前的债务危机。

关键词:政府;高校;债务危机;分担责任

高校当前的债务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中国高等教育办学质量与办学水平,并威胁到了高校的安全。高校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核心力量,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基地。高校当前不断恶化、升级的财务状况仅有关注与讨论是十分危险的,高校自身维持日常运转都举步维艰,化解当前的债务危机只能靠政府适时介入,履行投资主体的责任,政府再不作为或者在慢作为,债务危机严重的高校破产指日可待,中国高等教育也将坠入灾难的深渊。

一、高校当前不断恶化的债务状况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态势即喜也忧。喜的是从1949年到1998年半个世纪中,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仅有6%,高校不仅数量少,发展速度慢,在校学生规模小,高等教育资源稀缺,基础设施与办学条件与发达国家差距大。1999年高校实施扩招,仅用了8年时间,使高校在校学生规模从1998年的340万增加到2006年的2100万,使高等教育毛人学率也从6 %上升到21%,学生规模增长了6.17倍,居世界高等教育第一位,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相比,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用了60年,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用了68年,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仅用了8 年,就跃居世界高等教育规模榜首,不可谓不喜。

中国高等教育当前良好的发展态势是以高校背着沉重的债务负担换来和苦苦支撑这片蓝天,高校规模急剧扩大与高校教育资源紧缺的矛盾是近几年来高校向各大商业贷款和拖欠各方债务勉强维持高等教育发展态势。高等教育目前的债务是高校在替政府扮演投资者角色所欠下的,如果没有高校替政府向各方融资,高校二千多万人的学生规模如何实施教学与科研?据有关研究成果显示:中国高校当前的银行贷款规模约2000亿元,还有挪用、挤占、透支各项专项费用,欠各方债务等财务“黑洞”保守估算也达2000亿元。因此有学者认为高校当前的债务高达4000亿元。有的高校当前仅银行贷款就达30亿元,每天仅银行利息就需30万元,贷款较少的高校也有1亿元。高校校长感到最头痛的还不是银行贷款,而是各路供货单位、开发建设单位天天上门问债,向教职工借款到期应还本付息是无帐可奈,每天日常运转经费几万至几十万无钱可支,改善办学条件急需要的资金无法到位,甚至连支付教职员工每月的工资都无法确保,有的高校的债务已经到了资不抵债,面临破产倒闭的边缘。高校当前这种十分恶化的财务状况,仅观望甚至批判都是不能解决现实问题的,都是不负责任的态度。只有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研究高校的历史、高校的未来,只有高举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旗帜,深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与投资体制改革,才能促进中国高等教育持续发展,才能真正解决高校当前的债务危机,才能真正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繁荣发展。

二、高校当前债务危机凸显的原因探析

高校当前巨额债务的普遍性与严重性表明:高校当前的债务危机不是某校决策失误导致,而应当深刻反思高校教育发展政策、投资体制、管理体制等宏观问题。只着眼于微观责难高校投资失当是不公正的。

(一)高校发展规模过快与实施办学水平评估是高校当前债务危机凸现的基本原因。

1998年前,中国高等教育在精英化阶段,高校办学规模小,在校学生保维持在200―300万人,发展速度慢,控制在5%以内,对高校办学条件又没有量化指标要求,高校几乎都没有欠债,更没有债务风险。从1999年至2006年,高校学生增长速度年均保持在27.3%,学生规模从340万猛增到2100万,净增学生规模达1760万人。教育部在实施高校扩招过程中,又颁布了《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标准》,对高校的办学条件提出了诸多量化考核指标,对办学条件不达标者予以“黄牌”、“红牌”警示,甚至取消办学资格。高校为应对办学规模迅速扩张和迎接评估达标需求,千方百计尽自身之力融资,并在无奈之下向各方欠债来改善办学条件。据有关研究成果显示:从1999年至2004年,全国高校新建学生公寓7200万,新建学生食堂1200万,是建国前50年建设面积总和的三倍。还有研究成果显示:全国普通高校近几年校舍总面积平均年增长率达33.9%,占地面积平均年增长率达34%,高校教学仪器设备总值年平均增长率达55%,全国高校近几年为投入建设与发展资金达5000亿元。这些研究成果表明,高校当前的巨额债务主要是用于高校基础设施建设之需,而这些办学条件本应属于国家财政拨款建设,国家在近几年实施高校扩招过程中,虽然对高校财政拨款总数有所增加,但与扩招速度相比,增幅太小,数额太少。近几年高校为满足办学之需,总投入近5000亿元,而同期国家财政只投入了500亿元,其它投入都是高校贷款、欠款,收取学费解决的。因此,高校当前的债务危机的基本原因不能不说与扩招评估有直接关系,反过来说,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与教育部实施的评估的量化要求,是高校当前债务危机凸显的基本原因。

(二)政府投资不足是高校当前债务危机凸显的根本原因。

公立高等教育办学主体与投资主体在《高等教育法》中已有明文规定,都是政府,而高校则是非营利性教育机构。高校学生的学费标准由国家物价部门核定,是严格规定的“高压线”,学生的学费收入只够高校办学成本的三分之一,按此逻辑,高校办学支出的其余三分之二应由国家根据完成招生计划匹配。但近几年办学实践表明,政府并没有完全履行自己的投资责任,使得普通高校不得不向各方举债办学。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大光认为:“高校贷款主要是用于基本建设,正是经过几年大规模建设,高等教育的固定资产有5000亿元,是财政拨款不足背景下高校替政府向银行的一种求助,高校成了政府借款的替身。高校贷款实际上是我国高校扩招的总体背景下,面对财政投入不足以及还历史欠账,高校不得不采纳的一种‘无奈选择’,高校只能把融资渠道从政府转向银行,来作为高校的一种融资手段。”教授还例举财政对高校投入的数据预以说明:自1999年以来,高校扩招近几倍,财政预算增加不到2倍,按教育部规定的办学条件,财政拨款应增加5800亿元,但政府投入不到2000亿元,缺口近4000亿元。教授的观点十分鲜明,例举高校的投入与政府拨款的数据足以说明政府对高校投入不足是高校当前的债务危机凸显的根本原因,或者说高校实施扩招,政府没有尽到办学主体的义务,更没有履行好投资者的责任。

三、高校当前的债务危机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负面影响

高校当前债务危机的严重性、普遍性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高校破产”已成为社会热门话题,高校当前不断恶化的财务状况令国人堪忧,令世界注目。

(一)高校当前的债务危机严重影响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大学建设水平。

高校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和发展先进文化的脊梁,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最核心的基地。而高校当前严重的债务危机怎能担当如此重任,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大学建设水平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西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基教授2007年1月在政协甘肃省九届五次会议上疾呼:“由于投入不足与教育规模的加剧扩大,我省高校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问题更加突出,这已成为影响高校稳定的重要因素,成为高校扩招后教育教学质量不能完全保证的重要因素,成为制约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并强调:“如果高校因为债务压力不能进行正常的教育教学,那么因此而引发的后果将是严重的,当前高校无力偿还贷款时,可能会压缩正常的教学及科研经费,甚至取消一些正常的科研项目经费支出,也可能会压缩一些学术交流活动的开支,导致教育资源的不足。”大学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教学活动培养人才,通过科研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大学建设的水平。来自高校的管理者说因为债务恶化取消、减少教学与科研的正常活动,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也必将越来越“水”,中国高等教育必将走向规模繁荣与质量缩水的恶性循环的深渊。

(二)高校当前的债务危机加剧必然危及到大学的安全。

高校当前的债务危机不但没有遏制,反而随着还款付息高峰与接受教育部评估高峰期的到来使债务危机更加凸显。商业银行诉讼高校,各路债权人问债高校,评估压力直逼高校,日常运转经费尤其是教职工每月工资更是逼得高校财务处长喘不过气来,有的高校甚至动员校内中层干部以个人名义向银行贷款再转借学校用以发放工资。高校当前这种八方问债,四面“楚歌”的局面到底能维持多久?债权人对高校欠债的容忍程度到底有多大?高校教育资源与债权人执行抵押高校应怎么办?教职工在危机中观望,恐惧还能维持多久?学校因资不抵债破产谁来收拾残局?学校教职工因学校欠债不还或工资到期不发而罢教应当如何处理?高校学生因学校教育教学严重“缩水”,破产倒闭而罢课、罢学、游行示威等问题由谁来承担责任?这些困难、问题、矛盾不及时处理引发学校动荡与不安全,责任应追究谁?高校当前的破产问题考察政府是否大作为、小作为、甚至不作为、乱作为必须要去面对的现实问题,能否交出满意的答卷对历史与未来负责也考验着执政者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四、政府应对高校当前债务危机的对策思考

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政府举得最高的理论旗帜和既定的建设目标。高校当前的债务危机已经不是高校自身能消除危机,只有政府着手全局,着眼未来,才能遏制危机,消除债务危机于发端之中。

(一)全面调研学校当前的债务危机状况。

当前讨论高校债务的文章虽多,但仅仅只是个人观点,其权威性、可靠性、科学性还有许多质疑。国家应组织相关部门,全面调研高校当前债务结构、债务数量、债务来源等基本状况仔细调研,既要弄清高校教育资源的家底,又要搞准高校当前发展中的困难、问题、矛盾。只有先弄清问题,才能制定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

(二)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

学校当前的债务危机的普遍性与严重性,说明高等教育体制性弊端存在严重问题,说明高等教育发展与建设的制度设计、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不匹配、不适应,说明计划经济理念与管理体制已经严重制约和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全面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先导,充分发挥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资源宏观调控功能,积极强化地方政府对所属学校应承担办学主体与投资主体责任与义务,积极鼓励全社会捐资助学热情,积极培育高校自身发展的融资功能,积极倡导多元化的办学模式,积极建立和完善保障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倡导依法办学与依法治校,只有全面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才能全面化解高校当前的债务危机,才能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真正繁荣。

(三)全力化解高校当前债务危机的对策思考。

高校当前的债务危机越来越严峻,消极观望,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只有主动应对,高等教育的损失和负面影响才能降到最低程度。政府应审时度势,适时介入,才是解决问题的上策。

1.建立高校中长期信贷制度,缓解高校当前还本付息矛盾

高校是人才培养非营利教育机构,但生产的虽然是准公共产品,但并不能为高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且其投资成本又高,只有投入,没有产出效益。高校与企业完全不同,企业追求利润,回报周期短。因此,高校贷款有其特殊性,金融机构应根据高校的特殊性,建立5年期、10年期、20年期等不同的高校专门信贷制度,即可缓解高校当前还本付息的巨大压力,又能利用其缓冲时间,切实研究完善有利于高校健康发展的相关政策。

2.建立高校建设专项贷款利率,降低高校办学成本

高校是国家规定的基础性公益教育机构,没有直接经济效益等属性,国家应根据高校这一特殊性,制定低于企业的低息贷款专门利率,可有效降低高校的办学成本,有助于高校化解当前的债务矛盾。

3.建立高校特困发展基金,扶持特困高校度过难关

高校贷款虽然具有普遍性,但贷款额度大小不同,债务危机程度不同,融资能力也不相同。211工程高校,985高校是“国”字号有“太子系”之称,国家对其投资政策有诸多倾斜,困难相对较小。地方省属重点高校,既是老牌大学,又是地方政府“嫡系”,也享有地方政府的诸多关照,困难也不是很大。当前困难最大,矛盾最为突出的是一部分新建高校,又不具有地域优势和办学特色优势的地方高校,基础差,底子薄,又得不到地方政府特别关照,债务危机深重。因此,国家设立特困发展基金,可酌情救助当前最为困难的高校,帮助度过难关是极为有益的。

4.降低高校建立教育基金会的门槛,增强高校自身的造血功能

教育基金会是发达国家高校筹措办学经费的重要渠道,美国的一些高校中的教育基金会能为学校筹措10%―20%不等的办学经费。中国高校虽然也可以设立教育基金会,但国家有关部门对高校设立教育基金会的准入条件太多,门槛又太高,又没有指导高校教育基金会规范、健康发展的相关制度。因此,借鉴和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规范高校建立教育基金会的相关措施,放宽其准入条件,增强高校自身的融资功能是十分有益的。

5.政府出台化解高校当前债务危机的方案

高校当前的巨额欠款债务仅靠高校是根本无力解决的,观望只能对高等教育造成更大的损失,也会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早解决早主动,早松绑早发展。高校的巨额债务实际上是政府对高校的历史欠账,是政府没有履行好办学主体与投资主体的职责,是没有把建设和发展高校的制度设计好,改革好,建设好,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由政府买单是理所应当。但由哪一级政府买单都有困难,实施分级承担较为公平。可实行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欠债高校三方按60%、30%、10%分担债务是合法合理又合情。中央政府之所以承担大部分,是因为中央早在1992年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就批准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CNP/GDP的比例达到4%的方案。但15年过去了,中央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仍然是时增时降,但始终也没有达到4%的比例。[8]这是全国高校欠账最根本的原因。中央政府分担60%的债务既是弥补历史欠账,又是兑现承诺,落实重视人才兴国战略的最好明证。地方政府之所以要承担30%,地方政府所在高校,从招收生源,学生就业,学生消费等诸多问题都为地方作了贡献,地方是最大的收益者,地方理所应当承担发展高等教育的责任,对高校的评估,有很大部分指标尤其是办学条件的量化指标应当是对地方政府的评估,应当把办学条件合格与不合格作为考核地方政府是否重视教育的标准来考评干部。在近几年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地方政府对高校办学条件的投入虽有,但投入量过小,有些地方政府甚至在高校购置土地过程中反而抬高价格,没有把高校建设与发展纳入城市规划与建设重要部分予以倾斜,弄得一些高校与地方政府矛盾较大。因此地方政府分担高校债务30%是完全应该的。剩下的10%的债务由高校自己承担即合情又合理。高校也有能力承受,债务危机也能及时有效化解。

高校当前债务危机表明:计划经济的思维观念和管理模式已经严重背离日趋成熟的市场经济思想和日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敲响了计划经济在高校最后堡垒的丧钟。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不能只说,更要落实在行动上,更需要投入,尤其是对高校实施评估,只强调考量高校的责任和义务是片面的,也是不科学的。要明确政府和高校责任和义务,尤其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对高等教育投入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发展。高校当前面临破产,不仅是高校生死存亡,更是关系到中国教育兴衰荣辱、社会进步、经济繁荣的大事。各级政府不能漠然视之,社会不能以冷嘲热讽的态度待之,高校的兴衰是国家之事,人民之事。只有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积极妥善处理高校当前的债务危机,才是对历史和人民负责。既要看到高校当前债务危机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影响的严重性、危害性,又要正确认识和重视高等教育发展与繁荣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既要客观分析高校当前债务危机普遍性的原因,又要研究、制定解决高校当前债务危机的可行性对策。只有抓好高等教育的制度和体制最顶层的设计与改革,才能逐步实现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与管理的市场化、法制化、制度化,只有实施依法行政,依法治校,中国高等教育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善发,王礼彬《高校贷款现状及其科学融资探析》,《皖西学院学报》2007年23卷1期。

[2]陈学飞主编《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理论集》上册P59-61,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4年版。

[3]特稿《中国高校贷款规模愈4000亿之隐患凸现》,《陕西教育》2007年第4期。

[4]杨崇龙《我国高校扩展政策的提出和终止》,《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5]邬大光《高校贷款的理性思考和解决方略》,《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

[6]张韦韦《大学贷款潜在威胁加剧》,《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10期。

债务危机的解决办法第3篇

【关键词】债务危机;高校;控制;化解

【中图分类号】F81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6-0166-04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深化和高校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我国高校的建设规模持续膨胀进而产生了严重的债务危机。沉重的负债压力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学、行政等工作的正常开展,加强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债务危机成为了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和高校科学发展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拟通过分析高校债务现状、债务形成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以期为解决好高校的债务问题提供启发和参考。

一、债务危机掣肘我国高校的科学发展

高校债务危机是近年来学术界和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也是我国高校科学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和重要瓶颈之一。根据《2007年中国教育蓝皮书》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中国高校债务总额达到了4500亿-5000亿元,而2008年,中国仅公立高校的贷款总额就达到了4500亿-5000亿元。如果按照年平均6.5%的利率计算。全国公立高校每年需要偿还高达300多亿元的贷款利息,如果考虑利率上调因素,高校还贷成本将更高。另外,据有关调查数据统计,2008年我国吉林大学等全国贷款前十名的高校债务总额就达到了162亿元。很显然,面对如此巨大的债务规模,仅仅依靠高校自身的力量是根本无法在限期内解决债务问题的,沉重的债务负担也必然而且已经在事实上影响着高校的正常运转和科学发展。教职工工资、科研经费、教学设备、公共基础设施等都是高校的重要支出项目,在巨大的债务压力下。高校必然会控制上述项目的投入及支出。教学和科研作为高校的核心工作,该项经费投入的缩减无疑会影响教学和科学活动的正常开展,而且还可能会因为待遇、科研经费等因素把一些高水平的教师“拒之门外”。不利于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和师资水平的提高,使学校由“负债的外伤”演变成为“教学、科研的内伤”,增大高校科学发展的阻力。更有甚者,出于减轻债务的压力。部分高校还可能会采取“违规手段”,向地方政府部门虚报项目费用和违规收费。由此可见。债务危机对高校科学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和深层次的。令人忧虑的是,高筑的债台已经迫使不少高校管理者由“教育者”转向了“筹资者”。而且,由于债务危机的影响,一些高校已经陷入了倒闭、停止办学的绝境。如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由于债务危机的困扰,其仅招生两年就不得不于2010年宣布停止办学。鉴于此,探索防范和化解高校债务风险的有效途径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二、造成我国高校债务风险的“三大矛盾”

(一)高校急速发展的社会需求与高校投融资体制不适应的矛盾

高校持续的大规模扩张与政府资金投入不足是大部分学者对高校产生债务危机的普遍认知,这也是事实上导致高校债务激增的直接原因,笔者也对上述观点持相同态度。这是因为,在现行的体制下,高校的经费主要是依靠财政性拨款和学费,两者之和约占了高校90%的办学经费。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扩招就保持急速攀升的态势。高校招生人数由2008年的108万激增到2012的689万。在这种跨越式的招生规模背景下。高校必然要投入大量资金扩建校园面积、运动场地、教室、实验室、食堂,购买教学设备,引进师资力量等。与此同时,学生人均教学与行政用房面积、宿舍面积等均是教育主管部分对高校的硬性考核指标,这也就迫使高校必须加大对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如此一来。筹集大批资金就成为了高校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难题。与之不相适应的是,近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虽然有了一定幅度增长,但一直低于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水平,直到2012年才达到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达到4%(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础线)的目标。从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构成比例来看,近年来,由于我国对九年制义务教育及职业技术教育的倚重,高等教育经费占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由1995年的70.9%下降到2005年的42.8%,其他事业收入、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收入比例基本变化不大。而按照相关规定,财政拨给高校的教育经费主要是用于支付学校员工工资,对于高校的基本建设却没有相应的投资拨款;在高校所收取的学费中,要求用于返还学生、弥补教学经费和毕业生就业指导的比例分别不低于25%、20%、1%。同这就意味着,财政拨款对高校自主发展资金支持的作用十分有限,虽然近年来高校的学费有所增加,但与巨大的资金需求相比仍显得“苍白无力”,通过银行贷款以缓解学校建设和发展的资金缺口就成为众多高校的无奈之举和必然。因此,高校债务危机的出现和加剧从表面上看是由高校的扩招引起的,但实质上是财政对高校的支持体制和高校融资制度缺陷所致。

(二)高校法人主体与债务责任缺失的矛盾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公立高等学校是独立的机关和财政拨款事业单位,具有独立法人的地位。但实质上,公立高校并非像其他独立法人一样完全享有独立的财产权自和财产支配权,政府才是公立高校的实际和最终所有者。在这种财产权主体与法人地位不相匹配的体制下,在负债中高校并不需要承担与其作为法人的债务主体责任,政府才是高校贷款的“隐形担保者”和“实际还款者”,当高校无法偿还其债务时,政府必然承担起其债务及其风险责任。这种法人主体不需要承担还款责任所产生的另一种结果是高校非理性、超标准、超预算的扩张建设,进而加剧高校债务危机的发生。因此,高校借款进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当然还包括其他方面)一贷款规模超出高校实际偿还能力时再贷新款偿还旧债一政府“买单”的现象在公立高校普遍存在甚至形成恶性循环也就成为必然,这也是当前高校出现举债办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高校建设政绩评价体系与财务风险管理制度缺陷并存的矛盾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将高校建设纳入政绩评价体系内容,把高校的“规模建设”和“超越发展”作为衡量政府官员政绩的重要标准之一,通过“教育经济”的发展为“政绩”添砖加瓦。这种政绩评价体系的实质就是政府鼓励、扶持高校进行大规模建设,甚至通过降低土地价格、减免税收甚至是主动帮助高校筹措资金、跑马圈地等方式来促进高校进行投资扩张。与之并存的是,由于高校领导者任命体制的缺陷和高校并非债务的实际偿还者,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资金使用绩效的约束问责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风险管理和预警功能严重不足。在这“多矛盾”并存的情况下,一些高校领导为了使自己的政绩更加光彩,在缺乏长远科学规划和超出学校承受能力的情况下,依然大兴土木,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建设,并冠冕堂皇地以之作为“筑巢引凤”、吸引人才的理由。毋庸置疑,高校这种“空心化、形象化、规模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必定会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率及资源的极大浪费,最后导致高校借债越来越多、还债压力越来越大。

三、我国高校债务风险的控制与化解对策

(一)转变办学理念,完善高校科学发展规划

应当承认。高校的发展和债务危机的解决无法离开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但我们也必须明白,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拨款或者补贴在解决高校债务中更多的是起到暂时的缓解性作用(刘纯银、王岳斌,2011),最基础和最关键的是要减少高校债务的发生与积累。这就要求高校必须转变办学理念,通过节俭办学、抑制不合理的资金需求等方式防止债务的产生。一方面,“大学之大谓之大师而非大楼”(著名教育梅贻琦语),地方政府和高校领导要摒弃把规模大、名气大、学生多、面子大作为衡量学校好坏的观念,把学校的教学、科研、学术水平以及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和优秀人才的培养作为评价高校的准绳,把更多精力和资金投入到教学、科研和学生培养等“软实力”上。高校教育主管部门也要通过完善对高校的评估考核体系来引导高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在高校评估体系中,要把教学质量作为对高校考核的主要指标;在财政对高校的支持上。国家财政教育资金应重点支持那些教育质量好、资源利用效率高的学校和学校迫切需要的建设项目,以此引导和激励高校向内涵式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要节俭办学,抑制不合理资金的需求。党的十以后,党中央把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再次提高到了更高层面来认识,而这也应该成为高校办学和解决债务问题的共同理念和办法。因为如果高校无规划地盲目建设,即使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再大也于事无补。因此,各高校应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机制,编制科学的预算计划和提高预算的执行效率。鉴于此,高校应建立财务咨询委员会、项目建设论证会和听证会,增强学校预算的科学性,在学校的经费安排上,增大教学、科学和师资培养等方面的经费比例,适当减少行政、交通和招待等方面的支出,确保学校经费用在“刀刃上”。大项目建设必须经过专家组的科学论证和听证会的监督,认真分析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减少和避免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建设:对于因高校发展确实需要建设的项目,也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根据高校的实际需要进行建设,减少资源浪费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了减少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各地方政府应科学规划区域高校的总体发展规模和高校的区域布局,保证高校总体规模和布局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和受教育程度相适应;各高校也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技术和需求,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有计划地推进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

(二)明确责任主体。优化财政对高校债务的偿还扶持制度

随着扩招政策的深化,由高校基础设施扩建等带来费用支出的增加是难以避免的。教育财政加大对作为公共属性的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也是必要的。但笔者认为,高校所发生的债务都并不应该全部由国家通过增加财政教育资金来解决。这是因为,本来国家的教育财政资金本已十分有限。如果高校的一切债务均有由国家承担,暂且不说国家的偿还能力有限,而且还很可能会助长高校的各种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建设变之风,“大兴土木”也必定会更加“昌盛”。这种挤占有限的财政资金、浪费资源和对社会产生巨大负面影响的基础设施建设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必须加以禁止。为此,必须明确政府与高校在偿还债务中的主体责任。高校既然是学校的法人主体、借债人和贷款的受益者,在偿还债务中应承担相应责任而不应该让政府成为还款的唯一主体,要坚持“谁贷款、谁受益、谁担责”的原则,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奖惩制度,强化高校承担解决债务的责任。对于确实是高校发展需要而发生的债务而且数额巨大的。政府可以给予一定支持,但必须制定政府与高校按照例偿还债务的办法。认真分析高校的债务对象和产生债务的真正原因,核实高校实际偿债能力,考虑债务项目对提高高校教学、科研等水平的因素,然后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帮助的高校和支持力度。而且还要加强对其偿债行为的监督。对那些不符合高校实际发展需要、跟风建设的“功利化”项目所产生的债务应不予以支持,而由高校自行解决:对于那些高校发展确实需要增加的教学设备、教室、实验室、食堂等基础设施建设也要考虑到其实际效用情况,如果存在超规模、超预算、超标准建设的。应由高校承担大部分的债务责任。此外。要进一步优化教育管理部门对高校领导的考核体系和扶持资金的监督机制。在原有高校领导考核体系中,增加不符合学校发展需求的债务情况考核内容。强化高校领导在资金使用成本上面的约束力;同时要加强对财政扶持资金的监督,确保该项资金用在学校发展的迫切需求的项目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债务危机的解决办法第4篇

【关键词】 欧债危机 解决 财政改革

自2010年希腊债务危机发生以来,欧债危机就在不断扩大及蔓延,并且出现了从小国到大国、自边缘及中心扩展的趋势,西班牙及意大利也正在上演着和希腊一样的故事,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欧盟采取了多种救助措施,其他国家也伸出了援助之手,可欧债危机依然在上演,并且波及范围还在不断扩大,造成欧债危机的实质为财政危机,仅有加强财政改革,才有可能控制欧债危机蔓延。

1. 欧债危机原因

欧债危机所指的是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希腊、西班牙等欧盟国家所发生债务危机,欧债危机主要发生在使用欧元的国家,从美国的次贷危机发生之后,很多国家运用了财政及货币双宽松的政策,激发本国经济状况,这种经济刺激的政策,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经济形势恶化,可很多债务国财政的收支情况却在不断恶化,他们主要依靠举债来运作及刺激经济,这使得他们债务负担加重,再加上有些欧盟国家的实体经济衰落,以及人口老龄化等问题,财政情况雪上加霜,让希腊及使用欧元的一些国家爆发了债务危机,希腊及爱尔兰危机爆发后,欧盟与国际基金组织对爱尔兰及希腊给予了救助,并制定了有关金融稳定安排,克市场对欧债危机持有悲观态度,致使西班牙、葡萄牙及意大利等欧盟国家的国债上升,并且相继发生欧债危机,其危机还在不断扩大及蔓延。欧盟发生债务危机原有主要为下列几方面,一是政府及私人部门的长期举债,欧元各国存在着不同程度经济结构失衡问题,这是欧债危机发生主要原因,欧盟国家长时间以来实行低利率的政策,并获得充足及低廉借贷来促进本国经济增长,这虽掩饰了生产率劳动成本高的架构问题,可很多国家长期处于负债的投资状况,这使政府背负了巨额财政债务,在欧盟公约规定中,政府的财政赤字要控制在国内生产总值3%以内,可金融危机爆发让欧盟中的很多小国陷入了债务危机;二是超高福利政策,欧盟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层次不齐的,可欧盟一体化不断开展,一些不是很发达的国家,像葡萄牙及希腊等国迫于政治需要及工会组织压力等,在社会福利、工资及失业救助等有关方面向相对发达的法国及德国等发达国家看齐,这种超高福利政策也给国家带来了很大财政压力,致使一些国家背负巨额财政债务;三是产业结构的不平衡及制度不完善,欧盟很多国家的实体经济处于空心化,经济发展比较脆弱,对于不是很发达的国家,所依赖更多为劳动密集的制造业出口及旅游业,可随着全球一体化发展,使得制造业也在向新型的市场进行转变,原有劳动力优势就不存在了,这样在经济危机之下,紧靠航运业或者旅游业来发展,就显得非常脆弱了,不能抵御金融危机冲击,欧债危机不仅是经济危机还是政治危机,欧盟国家统一运用的是欧元,当国家自身面临金融危机后,没有办法通过货币贬值来减小债务规模及加强本国产品的出口,提高国际竞争能力,使得财政赤字扩大,政府债台高筑,让原本不景气经济更是雪上加霜。

2. 加强财政改革,解决债务危机措施

2.1目前欧债危机解决思路

对于欧债危机解决思路现在主要有两种,一是欧洲央行运用债券购买及流动管理环节欧盟债务,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央行已购买西班牙及意大利国债达550亿的欧元,可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及意大利国债总额高达1450亿的欧元;二是让欧洲救助基金能够发挥更大作用,在向受援国提供紧急的贷款之外,还能够购买的债务,从而向欧元区的永久救助机制来过渡。这两者可以同时发挥作用,进行适当分工及配合,由央行来解决有关银行流动性业务,基金组织通过购买债务来缓解欧债危机,这两者相辅相成能在短时间内缓解危机。

2.2加强财政改革措施,解决欧债危机

欧债危机主要是财政危机,仅实行救助是不能有效解决存在的危机问题的,应该加强财政改革,像蒙代尔就说过,解决欧债危机主要有三条路子,一是财力充足国家能对资金短缺国家实施援助之手,防止其破产;二是受援国把福利政策调整到和本国财力相当的水平,从而实现预算的平衡,并赢得成员国支持;三是欧洲能够建立统一财政机构,从而弥补欧元使用国管理结构上存在漏洞。现在欧盟正在积极准备建立稳定机制,作为永久性的机构,这个机构为欧盟委员会而不是欧盟国家,此机制能够提供金融防火墙,能保证有关违约国家偿还资金,并限制金融传染,并设立了经常账户的失衡,这是个纠正性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平衡欧盟各国的经济状况,本人认为欧洲经济危机根本不在援助,而在于财政改革,欧洲问题主要在于具有统一货币,可是没有统一财政管理,当实体经济出了问题之后,谁都无法救援,像希腊及西班牙就是实体经济问题,加强各成员国经济结构完善及政策制度改变才是根本。

2.3欧债危机给我国启示

欧债危机主要是财政问题,这让我国的地方债也受到了关注,其来源也主要是财政问题,我国省市区是一级的财政主体,并没有独立发债权,要中央代替地方发债,无独立发债权是不能自主财政平衡的,尽管地方名义上不能发债,可所有地方均在举债,从我国分税制实施之后,事权及财权就存在不匹配的问题,尽管预算收入、预算外收入及中央转移支付的增长比较快,可不能有效满足地方上经济发展及政绩创造需要,很多地方政府有很多钱,但同时存在缺钱问题,我国也存在着与发达国家不同的地方债务危机,现在我国地方政府投资的饥渴是没有办法一直的,这就存在着很大资金偿还问题,一旦债务偿还不上,地方上就会存在债务危机,要想有效解决这种债务危机,就是建立统一的公共财政,从而预防出现欧债危机类似问题。

结束语:

欧债危机已经持续两年多了,到现在欧债危机还在不断恶化,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欧债危机问题,仅依靠援救工作是不够的,欧债危机的根源在于财政问题,具有统一货币可是没有统一财政机构,因此,加强财政改革,才能够有效解决欧洲出现的经济危机,同时我国也存在类似地方举债问题,要解决这种问题,也需要建立统一公共财政。

参考文献:

债务危机的解决办法第5篇

德国总理默克尔虽然表示会张开双臂欢迎法国新总统,但同时强调已经达成的关于欧债危机的各项政策必须受到尊重。言外之意很明显:德国人认为紧缩财政是欧债危机的最佳出路。

德国和法国这两个欧元区最重要的国家在如何解决欧洲债务危机问题上出现重大分歧,这不得不让人思考到底什么是解决欧元区债务危机的济世良方:紧缩财政,还是刺激增长?抑或二者并重?

欧元区的两大危机

如果将现在的欧元区比作一个大舞台,那么在台上的那个领衔主角就非欧债危机莫属:它是一轮又一轮欧元区峰会所讨论的焦点;各国媒体对它的报道铺天盖地;一些国家因它而濒临破产的边缘;许多人为它而走上街头无助地呐喊……

显而易见,大家都很关注欧元区债务危机问题。实际上,许多人太关注这个问题,以至于忽略了欧元区各国所面临的另一个严重问题:经济危机。2008年爆发的次贷危机,从美国开始,席卷全球,欧洲是个重灾区。到了2009年,当欧洲国家还在经济危机中挣扎的时候,欧债危机又接踵而来。所以,欧元区国家现在所面临的不单单是一个债务危机,而是债务危机和经济危机糅合在一起的双重世纪危机。

如果说欧债危机是政府公共债务层面上的危机的话,经济危机则主要是私人领域的危机,两者之间在逻辑上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换句话说,政府债台高筑,并不一定导致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的爆发也不必然意味着政府公共债务的失控。同时,欧债危机和经济危机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渗透,有着紧密的联系。

但是,由于欧债危机是政府债务上的危机,搞不好一个国家会有破产的危险。再加上欧债危机不断在欧元区中蔓延,欧元区的未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欧债危机所引起的欧洲政局也极具戏剧性的变化。于是乎一提起欧洲的危机,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欧债危机,经济危机站在欧债危机巨大的背影里,渐渐被人遗忘。

正是因为大家潜意识里已经将欧债危机变成了欧元区危机的代名词,所以一谈到如何解决欧元区危机的问题时,大家脑子里的一个直接反应就是如何解决欧元区债务危机。然后针对这一问题,大家就殚精竭力,冥思苦想各种可能的对策。大家所没有意识到的是,在自己准备对症下药之前,已经把病症给诊断错了,至少是没有诊断完全。

就在这种情况下,紧缩财政政策出台了。

紧缩财政

2009年爆发欧债危机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欧元区各国政府的公共债务太多了。按照欧盟的标准,一个国家的公共债务如果维持在国民生产总值的60%的水平,这被认为是比较健康的。如果高于这个水平,那么这个国家还债的负担就会过重,危险系数上升,不具有可持续性。2009年欧债危机爆发的时候,欧元区几乎每个国家的公共债务都高于这个水平,整个欧元区平均都高达87%。好一点的像德国是76.4%,法国是89.2%;而像那些之后接受过欧洲紧急援助的国家,这个比率就更高了,像葡萄牙是93.1%,希腊更是高达131.6%。

面对如此庞大的政府债务怎么办?就跟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逻辑一样,欧元区领导人的一个直接反应就是要把政府债务给降下来。如何降?紧缩财政,别无他选。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法国前总统萨科齐在制定欧洲紧急经济援助贷款的条款时,特别强调受援国必须实行紧缩财政的政策,否则别想得到紧急贷款。

紧缩财政政策看起来是一个很完美的政策,面面俱到,无可挑剔。但是,任何的财政政策都具有两面性。紧缩财政政策是一柄双刃剑,它在砍掉公共债务的同时,却又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抑制作用。首先,政府职能部门和公共服务部门的岗位减少,失业人员增加。一部分人即使侥幸保住了饭碗,他们也面临着工资冻结,福利下降,工作强度加大,工作时间延长的危险。对于那些专门靠承接政府合同为业的企业,一旦政府合同没了,公司只好关门大吉。这一行业雇用了大量的劳动力,一旦政府减少公共开支,对整个行业的冲击是巨大的。

从经济上讲,这些人口袋里的钱少了,消费能力和档次自然就跟着下降。这些生产消费品的厂家和相关的零售、服务业就会连带地受到影响;从社会影响上讲,这些人心中的不满和愤怒是可想而知的。他们能做的就是走上街头,加入游行示威的大军。守秩序的呐喊几声发泄一下,不守秩序的顺手牵羊,打、砸、抢一番,搅乱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的稳定。

但这还是其次的,它直接影响的主要是与公共部门相关的领域,这只是整个经济领域中的一小部分。受2008年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的影响,欧洲各国还普遍都在经济危机的泥潭中挣扎。在这种情况下施行紧缩财政的经济政策更进一步地打压了私人领域的投资信心,这才是最要命的,对经济的影响也是全方位的。本来经济不景气,再加上欧债危机并没有得到解决,还有愈演愈烈的势头。大家不知道欧元区会走向何方,经济会何时跨出泥潭,所以都持观望态度。现在,政府大幅度缩减开支,减少投资,大家心里更没底了。政府都不想投,老百姓还敢投?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欧洲许多企业银行账户里有大笔现金,但新的投资计划却大部分都被搁置了起来,人员流动和人才市场也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而没有现在的投资,就没有未来的经济增长,欧元区各国走出经济危机需要的时间也就越长。事实上,许多经济学家们已经指出,从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以来,4年过去了,欧洲各国(包括那些非欧元区国家,比如英国)的经济形势并没有得到好转,甚至有恶化的趋势。相比起来,这个复苏的过程已经比上个世纪30年代席卷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的复苏过程显得更艰难,更漫长。

一旦经济增长受到影响,政府债务是否真的能够降下来就成了一个巨大问号。政府可以控制自己的开支,但是,如果经济长期萎缩不前,甚至是负增长,政府的税收收入就会受到影响,这个是政府所不能轻易控制的,而一旦“开源”出现问题,紧缩财政政策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降低政府债务需要的时间就会更长。

从2009年欧债危机爆发以来,欧元区各国都实行了紧缩财政的经济政策。3年过去了,效果如何?2012年欧元区平均政府债务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为 96.6%,这比欧债危机刚爆发的时候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就单个国家来讲,德国同比上涨了近10个百分点到86.9%, 法国上涨了近11个百分点到100%,葡萄牙是上涨了近23个百分点到115.8%,希腊更是上涨了近28个百分点到159.3%。数据说明3年的紧缩财政政策并没有把政府债务给减下来;从经济增长上看,从2009年到2011年底,欧元区平均经济增长为-1.24%, 是个负增长。德国作为欧洲经济的发动机,3年平均增长也只是0.8%,法国是0.3%。这样欧元区经济增长的目标也没有实现。

事实证明,在经济危机和欧债危机并存的情况下,单纯用紧缩财政的政策对付欧债危机是不成功的。难怪奥朗德提出要改变思路。实际上,欧洲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

鱼和熊掌?

从对策上讲,解决政府债务危机需要紧缩财政政策;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政府需要通过各种办法来刺激增长。但必须看到,刺激增长和紧缩财政是两个背道而驰的政策:紧缩财政会抑制经济增长,它会使走出经济危机的道路更曲折,更漫长;而要刺激增长,与开源和节流恰恰相反,政府一面需要增加工作岗位,扩大公共开支,直接带动与公共领域相关部分的增长;同时,政府会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像减免税收等来刺激投资。但是扩大公共开支,钱从哪里来?政府能做的只能是发行国债。这样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政府的债务会增加,这对于已经被债务危机搞得焦头乱额的欧元区领导人来讲,无疑是雪上加霜。

紧缩财政和刺激增长,就像鱼和熊掌, 只可选其一,不可同时使用。但是,欧元区国家所面临的欧债危机和经济危机并存的事实却需要把这两个背道而驰的政策结合起来。

现在的问题是怎么把这两个拴在一块儿?如果在两头平均用力,不分主次,其作用肯定不好,因为这两者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会互相抵消。

现实可行的办法是一个为主,一个为次;突出一面,兼顾另一面。突出主次之后,政策就会向为主的那一面倾斜,集中火力解决主要问题,同时也可防止为解决各自问题所采用的政策效应互相被对方中和掉。

现在的问题是:谁为主,谁为次?对于欧元区的领导人来讲,答案很明显:欧债危机显然比经济危机要迫切得多,因为这不光会让一个国家面临破产的危险,而且还直接影响到欧元区的未来。5月初,希腊的第一轮大选以任何一方未能组阁而告终,只能在6月17日举行第二轮大选。最近,西班牙的债务危机也呈恶化的趋势,10年期国债的利率接近7%,几乎等于垃圾债券。不同于希腊的是,西班牙是欧元区的第四大经济体,西班牙一旦倒下,整个欧元区没有足够的钱来援助它,其结果不光是欧元区的,甚至会引发新一轮经济危机,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解决欧元区危机的一个现实、可行的办法是继续实行紧缩财政的财政政策,这个是首要的,根本的,必须坚持下去;同时,各国政府应该采用积极有效的措施,特别是非财政措施,像调整利率等,来刺激经济的增长。这样,一方面集中火力对付欧债危机,而另一方面在有限的范围内逐步刺激经济增长,这是欧债危机的正确出路。

债务危机的解决办法第6篇

【关键词】 高校债务; 政府职能; 化解机制

近年来,随着我国公立高校贷款陆续进入还本付息阶段,大多数高校非但无力偿还本金,就是偿还不断增加的利息也深感吃力,正常的教育教学科研受到严重影响。如此状况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化解债务风险尤其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要切实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首先对造成高校债务的原因与债务的性质有一个全面准确的了解与判断,只有这样才可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化解措施,进而建立健全长期有效的债务风险机制。

一、我国公立高校债务的现状及特点

首先,高校债务出现负债面宽、债务增幅快的特点。2011年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内地上千所公办高校的政府性债务累计超过2 600亿元,仅72所央属高等院校的负债就达360亿元,平均每所高校负债5亿元,地方普通高校贷款总额在20亿元以上的有21个地区,平均年度债务增幅达76%,可以说中国几乎所有公立高校都有不同程度的负债,呈现出负债面宽、债务增幅快的特点。

其次,公立高校的负债金额大。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的一份调研报告《高校负债问题的专题研究》显示,2010年山东省属的25所公立高校,银行贷款余额达127亿元,平均每所高校年度负债5.08亿元。2008年山东师范大学银行债务达8个亿,一年利息就接近5 300万元,日利息超过14万元。而吉林大学从2005年起,每年要向银行偿付利息1.5个亿。

表1是从我国东部某省三所高校2009年度财务数据中抽取、汇总的相关情况。从表1中可以看出,国家财政性拨款占学校全年总支出最低的仅为23.94%,最高的也不到30%;学费收入却占到了全年总支出的29.10%;而银行贷款最高则占到全年总支出的近44%,最低的也约占全年总支出的30.41%,可见公立高校的事业总支出中,有三分之一的资金是用银行信贷资金垫付的,债务风险已相当严重,其现状不容乐观。

二、我国公立高校债务的历史背景与原因

一方面,我国公立高校普遍地大规模地负债办学与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20世纪90年代末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重大决定之日起,大众化步伐不断加速,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大。据教育部1998—2011年《全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我国高等教育招生数由1998年的108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657万人,增长了5倍;在校生人数由1998年的340万增加到2011年的3 105万,增长了8倍,截至2011年,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已达2 358所。继2007年跨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之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已进入国际公认的世界第一。无论从国情民意上讲还是从西方发达国家教育演进史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乃至普及教育都是合人心、顺民意、有益国家现代化的事,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比较,我国高等教育的这种转向从起步到完成仅仅用了十年时间,速度之快实属罕见,这显然是人为推动即政府行为的结果,而不是漫长的自然历史过程。

另一方面,政府在推动高校盲目扩招的同时,在经费投入上不力,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十年来,国家财政对高校拨款总额虽然增加了5倍,但是这个高达5倍的增幅在公立高校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却从原有的92%下降至47%。扩招后,高校投入约增加了5 000多个亿,其中2 000多个亿为贷款,政府只投入了500个亿。表2是我国西部某地方高校近5年在校生人数及教育经费相关统计数据,表3是美国公立高校经费来源情况。

从表2我们可看出,近5年政府的确加大了教育投入,特别对西部地方高校,教育经费逐年增长,但5年间,学生人数增长了52.44%,而财政拨款占教育事业收入的比例仅增长了15%,显然财政拨款增长的比例远远落后于招生规模的增加;而由表3数据可看出,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对公立高校的教育投入在50%以上,社会捐赠也占到了不小的比例。

我国政府正因为知道自己投入不足,因此多方动员社会各界支持高校,尤其鼓励银行贷款给高校。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增长使得许多高校对预期过于乐观,认为收入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可持续增长;而地方政府在庞大的利益驱动下,热衷于投资开发高校园区,鼓励建设大学城,希望以此推动城市社会、科技、教育的综合发展,继而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这时候,又正好赶上我国城市土地价格急剧上升的年代,地方政府的此种热情支持,为日后高校贷款规模失控留下了隐患。因此,高校出现今天这样的巨额债务主要是由于政府投入不足,而高校自身体制格局的僵化无法适应高校盲目扩张带来的种种问题,加剧了高校债务,从而使负债办学变成了一场债务危机。

三、政府在公立高校债务危机中的职能分析

从造成我国公立高校巨额负债的具体原因中不难看出,主要责任在政府,因此化解债务的主角也只能是政府。众所周知,政府和市场是调节教育供求平衡的两个重要力量,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教育的供求关系越来越多地受到市场的影响和制约,然而教育并非一个完全理想的竞争市场,并且市场调节有其自身的局限,因此,政府必须对教育供求实施宏观调控。我国的《高等教育法》第六十条规定“国家应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第六十一条规定“高等学校的举办者应当保证稳定的办学经费来源。”作为公立高校的所有者,政府的职责就是依法保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并在此基础上对高等教育进行管理。可是,近十年来,恰恰是在经费投入这个基本职责上,政府多少有些失职,也由于这个失职,其应有的管理、服务、评价、监督、引导等职能的发挥也大打折扣,高校对政府往往有令不行,政府的管理权在人为弱化。办学规模的扩大,本是利国利民,但经济压力的承担者却是高校。十多年来,当公立高校、银行、企业及其他利益主体发生利益纠纷时,高校往往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此时,政府理应站出来,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主动担当起公立高校债务的责任主体,积极化解高校债务,控制财务风险,消除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这既是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负责,也是对千万高校学子负责,同时也体现政府对责任的担当,而这原本就是政府应扮演的角色,也唯有政府能扮此角色、担此责任、显此能力。

四、化解公立高校债务危机的措施与机制

找准了导致高校债务危机的原因,清楚了债务危机的性质,明确了债务危机的责任主体,就不难给出应对之方。在我们看来,目前的高校债务危机既然是急症,就需要有针对性的应急之策,这属于具体措施。同时,急症的解决也并非一劳永逸,要防止其病复发,必须有长远考虑,此乃化解危机的保障机制。从政府视角看,这两方面皆关照到才不失为解决问题之道。

(一)化解我国公立高校债务危机的措施

1.政府要继续加大投入,同时严控高校贷款规模

要化解高校债务危机,从根本上讲,还是要下决心加大投入。目前虽然教育投入暂时达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4%,但却远远不够,毕竟以往的欠债太多,而如今办学成本又在不断提高。在观念上,政府应坚决摒弃将高校视为企业、将高等教育视为产业的观点。高校的事业性、公益性决定了其不可能也不应该把经济效益作为首要目标。因此加大投入,甚至短期超常的投入仍是政府应考虑的措施,同时应严格控制高校贷款规模。当前这种由政府对高校债务全盘埋单的做法在客观上助长了高校和银行盲目贷款的冲动。政府作为这场债务危机的最终责任人,应切实加强对高校贷款的监控,保证高校对银行贷款资金的有效合理利用,防止和降低公立高校银行贷款的风险,避免公立高校重走国企的旧路。

2.出台缓解高校债务压力的政策

如有些地方政府已出台规范土地置换政策,允许高校利用老校区地位优势置换。此种做法并非全然无弊,但在政府经费紧张一时无力加大投入而高校老校区又多有此优势的情形下,不失为一条现实可行之策。又如通过政策性金融手段,将高校的商业贷款转为政策性贷款,将现有短期贷款调整为中长期贷款并适度减轻利息,给地方高校一个喘息机会,为还贷储备后劲。由政府出面召集相关方面协商,对债务条件、性质适当修改,重新认定,具体做法不必一律,目的在缓解高校当下的债务压力,这里应有可操作空间。另外,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学,使高校经费来源多样化。至少到目前为止,我国公立高校的办学质量明显优于民办高校,整体声誉也较民办高校为佳,只要政策得当,吸收社会资金是有其优势的,不必过于担心学校性质的变化。实际上,社会资金的加入会促使公立高校更注重质量、声誉,更具竞争力,因而也更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与此同时,加大高校救助力度、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的工作仍不可松懈。

(二)化解公立高校债务风险的保障机制

相对于措施的应急性,机制则更注重长效性,尤其考虑到适度负债办学在国际上乃是普遍而正常的现象。从世界教育史,特别是近现代教育史看,如此做法也不失为高校发展的有益途径之一,关键看是否适度。因此,在应对我国公立高校当下的债务危机时,政府不仅需要适时出台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应急措施,还必须从长计议,建立健全一套相对稳定且具有长效性的风险化解机制。

1.政府对高校存量债务尝试实行“债转股”

我国的公立高校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长期以来政校不分,约束机制不健全。“财政+学费”的办学模式使得高校持续发展后劲不足,财政投入不力,而民间资本又畏缩不前。政府可尝试对高校实行股份制改革,特别是在当前高校债务负担极其严重的情况下,通过资金存量折股、资产增量招股等多种方式明确投资主体,将债务转化为股份,通过国家控股、法人参股、个人入股的形式,认购高校的不良资产,将高校的债务转化为社会办学团体对高校的股权,以实现全社会对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各投资主体资金共筹、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建立“政府+社会”的办学模式。

2.政府应倡导高等教育成本社会共同分担的理念

教育是全社会共享的资源,具有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正向功能。因此,教育成本应全社会共同分担,在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对高等教育成本的分担有极其久远的渊源,形成了浓厚的“捐赠文化”。在美国,校友、中小企业、普通群众、慈善基金会、宗教组织都是捐赠主体,2000年社会各界对教育的捐赠占到高校教育经费收入的16.25%;英国高校接受的社会捐赠占教育经费的17%;在日本,公立高校的私人捐赠占学校总收入的15%。因此,我国应借鉴国外先进的做法,积极开发社会的教育投资潜力,在全社会营造捐资助学、投资教育的良好氛围。政府应在法律、制度层面给予完善和支持,通过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广泛吸收社会各界资金,争取稳定的教育资金来源,减轻高校资金压力、降低财务风险,把来自社会的捐赠变成一条常态化的高校经费筹措渠道。

3.政府要积极引导高校提高办学质量,关注效率

政府在加大对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一定要关注投入与产出、质量与效率平衡的问题。资金投向要用于提高公立高校办学水平,提高办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水平、服务社会能力。要求高校务必勤俭办学,走内涵发展之路,科学规划,建设节约型校园。不断完善财务管理体系,严格按财经纪律办事,由专业人士制定还贷计划,设立反映真实财务状况的评估指标,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确保还贷能力,从而降低办学成本,增强还贷能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4.政府要协调好银行与高校的利益,健全制度

政府利用自身的制度供给优势,完善高等教育制度建设,规范公立高校与银行之间的关系,使债务融资在相关法律法规条件下进行,化解各种债权债务纠纷,避免双方不合理不平等的交易发生,使双方在各自行业准则的范围内开展广泛合作,从而降低高校债务风险。同时,为银校合作开创平等、良好的经济和法律环境,明确和保护银校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结 语

高等教育的发展关乎国计民生与国家民族的未来,其教育教学资源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在振兴腾飞之路上,更是起着主力军、先锋队的作用。目前高校债务的产生与化解,实乃一事之两面,说到底,还是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问题。我国的教改,从根本上说就是解决高校所有者的管理问题。政府部门要从对公立高校的管理和服务出发,理清政府与高校之间的权责界限,主动担当起救助高校的职责,担当起所有者应担当的责任,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尚运生.高校债务问题的解决措施[J].中国商界,2010(9).

[2] 韩呼生.我国公办高校负债及治理[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

[3] 陈世荣,陈帆.高校外部治理主体与高校债务风险的防范和化解[J].事业财会,2007(3).

债务危机的解决办法第7篇

关键词:高校;债务危机;贷款;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G52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17(C)-0378-02

一、高校债务危机现状

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过快,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缺位,高校大规模举债。厦门大学邬大光教授的一项调研表明,公办高校贷款规模高达2000亿―2500亿元。2007年9月12日,教育部长周济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新闻会上表示,我国高校债务总计约2000多亿元。而在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教育界特别小组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田淑兰表示,目前全国的高校债务已经达到了2400亿元左右。更有学者认为目前我国高校贷款规模已经达到4000亿元以上,高校债台高筑,危若垒卵,入不敷出已成事实。

二、高校债务危机的危害

从1999年扩招开始卷入贷款风潮的中国高校将陆续迎来还款高峰。今后3―5年内,进入还款期的高校将形成到期不能还本付息的局面,部分高校已存在严重的财务危机,有许多大学已经在亏损运行,游走在财务破产的边缘,债务危机产生的危害日益显现。

(一)债务危机产生的直接危害

高校债务危机首先影响的是高校教学质量的保障与科研水平的提高。高校巨额本息的偿付已经影响了许多高校的健康运行。在政府财政投入有限的情况下,高校教学设施不能及时更新与维修,教学材料、实验材料和科研材料一再缩减,各种科研实验活动不能顺利开展。

(二)债务危机产生的潜在危害

高校债务危机可能通过一系列反应对高校和金融市场产生潜在的危害,对社会各个方面造成更为深远的消极影响。首先,高校债务危机影响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甚至破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二条规定:“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依照本法规定清理债务。”该法的适用范围为所有企业法人。公立高校是公益性事业法人,事业法人不具有破产能力,高校破产说暂时还不能成立,但随着高校债务问题越来越严重,有的大学债务利息都无法偿还,而大学债务的责任人缺位,非常类似于过去的国有企业债务。尽管事实上存在国家对高校的隐形担保,但在国家财政对高等教育直接投入增长有限的情况下,高校破产也并非危言耸听。其次,高校债务蕴含巨大的金融危机。巨额负债形成了放贷银行的不良贷款,直接损害银行的正常经营。

三、采取有效措施化解高校债务危机

(一)高校发挥自身潜力实施自救

解决高校债务问题必须发挥高校自身的主动性,高校主动性一旦调动,办法总比困难多。比如,负债高校的老校区一般地处市区,土地升值快,学校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可以置换空置的土地、校舍,缓解资金困难;高校还可以充分利用科研成果转化等办法筹措资金。近些年来,我国高校以市场为导向逐步发展了一批高科技企业,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科技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为高校的融资开辟了一条很好的渠道。早些年的“北大方正”、“清华同方”由于科技含量高,经营效益好,早早地踏上了上市融资和拓宽融资渠道及寻求跨越式发展的道路。近些年来的“交大博通”、“浙大海纳”等企业在股市上也有不俗的表现,截至目前为止,全国高校控股和参股的上市公司已有不少。另一方面,加强高校与企业间的联系,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高校集中了大批学术造诣深厚的专家、教授和科研人员,学科门类齐全、实验设备先进,可以解决企业的一些重大科研攻关项目。校企合作,既能节约企业的科研投资经费,降低实验风险,又能增加高校科研经费,增强科研实力,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收益的效果。另外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接受企业(或财团)的捐赠以及采用其他金融手段等,都是可能的自救措施。

(二)尝试多种形式拓宽融资渠道

目前身陷债务困境的高校可以尝试向民间拓宽融资的渠道,走多元化筹集资金的道路。所谓“民租”就是解决现阶段国家财力难以解决而高校又急需扩建的教育设施问题的一条出路。和企业的融资租赁方式一样,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学校按照社会投资收益率和固定资产折旧率,给投资者偿付合理的租金,保证项目的正常收益水平,从而调动社会投资高校教育的积极性。这样既可以解决银行要求的担保或抵押问题,又可以解决高校急需的资金问题,还可以分散高校由于融资而引起的财务风险。

(三)科学管理高校贷款行为

一是国家应尽快出台规范高校银行贷款行为的规范性文件,使各高校依照规定,按其自身的发展规划需要向银行贷款,督促其合理地运用银行贷款。二是商业银行严格根据《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规定,增强风险和效益意识,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在放贷前对高校贷款规模、利率高低、还款期限、未来可预期收入和偿还能力等进行科学评估,控制总量、防范风险,使高校贷款从资金源头得到控制,从而杜绝高校贷款的任意性,逐步规范高校的贷款行为。三是有关部门应为高校建立负债风险防范指标体系以控制贷款比例,为每所高校设定可贷款的上限额度,设置预警指标,超过指标之后需要审批,从而本着适度负债的原则,帮助高校化解贷款风险。高校管理者也可通过该指标体系定期进行分析,正确评估高校当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测定负债投资对高校当前和未来财务状况的影响,从而更好地作出贷款决策。

(四)控制贷款规模,优化贷款结构

进一步强化高校贷款法定还贷责任,将贷款管理作为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引导高校正确认知风险,完善决策程序,使高校贷款规模不超过学校的偿债能力,年度还款付息金额不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行。

(五)设立可持续发展高校偿债准备金

通过设立偿债准备金可以促使学校有计划地集中、储备偿债资金,在一定程度上遏制部分高校不顾实际情况盲目贷款的冲动,避免债务到期集中偿还影响学校正常运转的问题,减轻财务负担,降低财务风险。学校应当对偿债准备金进行严格有效管理,保证该项资金只用于偿还债务,严防将偿债准备金挪作他用,以增强偿债能力,确保财务稳健运行,实现高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六)调整高校教学水平评估体系标准

教育部正在实施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体系标准相对单一,在客观上促动了一些高校的盲目发展行为。因此,建议教育部对这一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区别不同类型、层次的高校,制定分类指导、分层次评估的指标体系,引导高校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发展道路,避免单纯的规模扩张带来的高负债等问题。

(七)引进民间资本、建立股份制高校的方式值得考虑

国外的一些经验可供借鉴,比如可以建立大学理事会,并将其作为大学财政与行政的最高决策机构。理事会以独立理事为主,校长由这个理事会选聘,并对其负责。大学的重大建设和发展项目,必须由该理事会审议。这样,大学将成为一个独立的法人,理事会将是一个信托机构,接受政府拨款和捐款,并尽到善意使用信托资金的法律责任。

(八)政府应对高校社会捐资的税收加大优惠力度,激发社会捐资教育的积极性

根据1999―2005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1998―2004年普通高校社会捐集资收入占经费总收人的比重是1999年的2.3%,到2004年下降到1.08%。与国外大学相比,美国来自于社会团体、校友等的捐赠,约占美国高等教育经费的8%。政府对社会捐资的税收应给予政策性优惠,扩大社会捐资税收优惠范围,提高税收优惠的标准,激发社会捐资教育的积极性,做大社会教育捐资的“蛋糕”。

结束语:总之,当前我国高校的贷款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有靠国家政策和财政扶持,金融部门的帮助,以及高校自身转变观念、改变机制、加强风险意识、注重财务管理,才能避免高校贷款风险进一步扩大,有效化解债务危机。

作者单位:云南大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