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债务危机的原因(合集7篇)

时间:2023-09-21 16:38:30
债务危机的原因

债务危机的原因第1篇

谈及欧债危机,大多数人想来并不陌生,它是美国次贷危机的延续和深化所引发的自2009年以来在欧洲部分国家爆发的债务危机。

早在2008年10月华尔街金融风暴初期,北欧的冰岛债务问题就开始显现。之后中东债务危机随之爆发。所幸无论是冰岛或是中东,亦或是一些其他小国,得益于并不庞大的经济规模和及时的国际救助,未至于形成全球性大规模的金融动荡。

2009年12月,希腊的债务危机逐渐浮出水面,且不断发展,很快蔓延到了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西班牙等国家。与此同时,美国三大评级机构却落井下石,连连下调希腊等债务国的信用评级。美国此举一出,国际社会纷纷表示担忧,债务危机极有可能蔓延至整个欧洲,并侵蚀脆弱复苏中的世界经济。

欧债危机形成原因分析

从2008年华尔街金融风暴初期开始,金融危机逐步席卷世界,欧盟各个国家的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也一直居高不下。随着国际信用评级机构不断调低希腊、爱尔兰、葡萄牙和西班牙这四个状况本就最糟糕的国家的信用评级,引爆于希腊的这场债务危机也开始不断蔓延。虽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欧盟拿出了救助金7500亿欧元,但对于这场铺天盖地席卷而来的欧债危机可谓是杯水车薪,收效甚微。深究其根本,美国爆发的这场金融危机无疑是这场债务危机的导火索;但欧盟各国财政赤字长久居高不下,本质上来看还是欧元区货币体系出现了问题;欧元区固有的制度弊端,欧盟作为一个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长期以来存在的结构性缺陷共同作用、发酵最终导致了这场债务危机的全面爆发。

欧盟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在欧盟,各个国家的生产效率可谓是天壤之别。举个简单的例子:譬如葡萄牙、爱尔兰这些国家对于荷兰、德法这些传统的老牌工业国家较高的劳动生产率自然是望尘莫及的,他们之间的竞争力自然也是相去甚远。葡萄牙、爱尔兰等国在产业竞争中占不到便宜,却又不得不维持本国经济的短期增长,被迫便只剩下超前消费和信贷这两个选择了。

欧元区固有的体制缺陷。在欧盟成立之初,欧洲各国只单一的统一了货币政策,而对于财政政策则是各行其是,也就是所谓的二元结构。由于每个国家的财政政策由各国自行确立,欧盟各国的财政表现没有办法获得统一监督,及时纠正自然也就更遥不可及,长期如此发展,欧盟对于危机突发危机的处理能力渐趋弱势。虽然欧盟也意识到了这一先天不足,力图通过《稳定与增长公约》有所缓和这一现状,可惜“公约”实行后,并未收到预期的约束力和效果。

同时,欧元区的“保护伞”效应也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以最先爆发债务危机的希腊为例,欧盟的“低利率”、“低通胀”政策一方面为希腊缺乏计划性的融资解决了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又为希腊国民的过度消费提供了保障。然而,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作用从未停下,当希腊已经积重难返,步履维艰的时候,市场的剧烈调整另其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这时,所谓的“保护伞”显然无法令陷入危机的国家高枕无忧了。欧元区缺乏了“中央财政”的支持,势单力薄的各国却也只能孤军奋战,想要化险为夷自然也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社会福利制度不合理。众所周知,欧洲极好的福利待遇令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羡慕不已。然而与此同时,伴随着看似完美且极其人性化的福利制度,有两个问题会显得尤为突出。首先是经济问题,大量的福利费用支出必将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从而也成为国家举债累累,政府财政赤字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理由。其次则是社会问题,即人口老龄化程度严重,社会劳动力缺失。欧洲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超前的社会福利制度就像一张无所不能的“安全网”,不仅欧洲各国本国存在生育观念受到影响,老年人口不断增多,青壮年劳动力劳动积极性受到打击等问题,面对如此一张“安全网”的诱惑,更是吸引了源源不断的外来居民,长此以往,欧洲各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愈演愈烈,而政府却在社会福利制度上寸步不让,丝毫不打折扣,财政赤字得不到解决,政府负债累累,不堪重负也是理所应当的了。

外部因素。在如今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欧债危机也无可避免的受到了外部因素的影响。或许是1929的经济危机对于欧洲各国而言像是一段抹不去的噩梦一般,为了防止经济全面萧条而引发的大面积失业、社会动荡等一系列问题,在国际经融危机爆发后,各国不约而同采用了刺激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已经债台高筑的各国政府终于不堪重负,如果对照欧盟出台的《稳定与增长公约》则可以发现,无论是政府债务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还是政府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都远远超过了“公约”中规定的数值。 而美国华尔街金融巨擘们的恶意炒作投机行为,更是不怀好意地为这场欧债危机添砖加瓦。

欧债危机给我国的启示

由以上分析容易看出,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最终导致了欧洲债务危机的全面爆发。由欧债危机的形成原因分析,给我国经济发展以下几点启示。第一,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应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尤其是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提高中国经济软实力。第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应注重不可以弱化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中央财政必须作为各地财政强有力的后盾,同时应尽快加强对各个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的管理,结合国内生产总值等指标,将国家债务,财政赤字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第三,不断完善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福利制度;既要保障我国国民的权益,又要切忌福利支出超前,为政府财政带来不必要的负担。第四,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科学处理同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尤其要处理好人民币的区域化和国际化的问题;同时不忘吸取欧债危机的教训,必须做到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协调,从而有效地规避政策内部结构性风险。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债务危机的原因第2篇

关键词:债务危机;博弈论;对策

一、引言

从20世纪末开始,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从精英教育进入到大众教育阶段。在高校规模的急剧扩张中,资金短缺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为了满足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需要,许多高校采用向银行贷款的方法筹措资金,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大部分高校新校区建设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解决。然而高校的还贷款问题却成了一个重大议题,即所谓的高校债务危机。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显示,我国公办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额达1500-2000亿元,几乎所有高校都有贷款。巨额的贷款负债为高校带来了较大的财务风险,这不仅给学校带来不利影响,也给政府的宏观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经济风险,这一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目前,经济学界关于高校债务危机的理论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债务危机的形成原因,二是如何解决高校债务危机。

学者们就原因提出了以下几种观点:第一,高校扩张对资金需求的持续增长和政府对高校的资金供给不足是形成债务危机的直接原因(张万朋,2007);第二,银行对高校的贷款授信额度过高以及高校的财务预算缺乏软约束也是形成债务危机的重要原因(马宁,2007);第三,三方失控学说,即高校在开支上缺乏远见和成本意识,政府在高校贷款的申请和评估上缺少完善的监督机制,而银行认为高校是政府的,无论怎样贷款都会有财政支持,因此没有预警监控机制。三方协调不力导致高校贷款本息越来越大,结果出现危机(罗昆,2007)。

就解决机制而言,学者们就他们分析的原因对号入座地提出了很多积极的措施。如控制高校的贷款额度,加大政府的投入和对高校的财务管理,加强银行的风险意识等,但这些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本文旨在用一个三方博弈模型来解释以下问题:第一,何时形成高校债务危机,何时不形成。第二,政府何时会投入资金给高校,何时不投入。第三,银行何时会贷款给高校,何时不贷款。即三方协调失控的根源是什么。并根据分析的结论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序贯博弈下的高校债务问题

(一)模型基本假设

该模型的参与人包括高校、政府、银行三方。为简化起见,这里我们假设社会中只存在一个银行、一所高校和一个政府。

高校总是试图通过借款进行自身建设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高校的战略空间是(借款,不借)。

政府的唯一目标是管理高校债务,且政府只在乎自己的声誉R。政府的策略空间是(还贷、不还);如果政府向银行还贷付息那么会获得名誉收益R(x)(假设满足R'(x)>0,R″(x)

银行的唯一目标是自身收益最大化,银行的战略是(贷款,不贷);如果银行答应向高校贷款,那么高校就会把高校的收费,转账等业务交给银行办理,从而获得收益B(x)(假设满足B′(x)>0,B″(x)

(二)博弈模型的构建

在模型中,假设银行答应给高校贷款x,那么政府会在到期还款的过程中获得声誉R(x),到期银行不光会获得rx的利息收益,还会从高校收费等业务中获得B(x)的收益。且满足R(x)-rx-x>0(即政府还贷获得的声誉应该大于付出的成本,否则政府不会付出);B(x)-x

下面我们以博弈树的形式来描述三方的博弈过程:参与博弈的三方按顺序行动,高校先选择策略,银行在高校选择是否意愿借贷后决定是否提供贷款,而政府是在观察到高校和银行的行动后决定是否还贷或是否直接给高校注入资金。各种策略下的收益如图1:

通过逆向归纳法,我们可以容易地找出博弈树中唯一的纯战略纳什均衡(借款,贷款,还贷),相应的收益为(x,B(x)+rx,R(x)-rx-x)。

(三)结论

只要政府是理性的且注重自己的声誉,则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过程下不会出现债务危机,政府行为在此博弈中起关键作用,政府最后能否有钱还债决定了危机的形成与否,因此政府应积极筹措资金来还贷以预防债务危机的形成。

三、同时博弈下的高校债务问题

本文进一步修正模型,使之更加接近现实。此时不再是银行、政府贯序行动,而是同时行动,即双方是在未知对方行动下的随机选择。这里我们只讨论政府与银行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不讨论纯战略纳什均衡的情形。假设政府选择还贷的概率为α,银行选择借贷的概率为β。博弈过程如下:

求解此模型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混合策略纳什均衡。求解过程如下:

对于政府:期望收益Eπ=αβ[R(x)-x-rx]+α(1-β)(-x)+(1-α)β[-R(x)]

当边际收益趋近于平均收益时,政府的决策行为也趋近于最优状态,即 =0时;银行的决策行为(借贷的概率)取决于政府的边际声誉和平均声誉之差。当边际声誉趋近于平均声誉时,银行的决策行为也趋近于最优状态,即 =0时。

从各自的偏导数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结论一

当B(x)'x-B(x)>0,即B(x)′>B(x)/x时。

且R(x)'x-R(x)>0,即R(x)'>R(x)/x时。

有 >0, >0,这时为使银行愿意贷款,政府愿意还贷的概率更大,即为了增大α,β的值,这时理性的高校应该增大借款额x。

(二)结论二

当B(x)′gx-B(x)

且R(x)'x-R(x)

但高校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往往更加倾向于多贷款,多借款导致银行不愿意贷款和政府不还钱的后果。这是不理性的行为,更不是利益最大化行为。

(三)结论三

当B(x)'x-B(x)>0,即B(x)′>B(x)/x时。

且R(x)'x-R(x)

有 >0,

(四)结论四

当B(x)'x-B(x)

且R(x)'x-R(x)>0,即R(x)'>R(x)/x时。

有 0这时高校增加借贷X会使得政府的还贷概率下降,同时使得银行愿意借贷的概率增加,高校债务危机由此产生。

四、高校债务危机的预防与解决

(一)政府应该积极筹建预防危机

由于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政府是高等教育发展中最大的受益者,政府理应是高等教育的投资主体。但是近年来高校越来越多的贷款依赖,形成了较大的投资风险,各级政府部门要对高校的贷款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贷款的总额度和贷款的期限,从而建立起高校贷款的有效监管机制和运行机制。

(二)高校应该积极的筹钱和加强财务管理,不能完全依靠政府

在政府采取各种途径增加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高校应该积极做好自筹资金工作,积极争取各种资助和捐款。与此同时要加强学校自身的财务管理,强化部门预算,制定有效的财务支出制度,提高资产的使用率,并根据预计的现金流入量合理安排还贷计划。

(三)建立对银行的约束机制,认清高校的类型

从模型中我们看到不同的高校类型对应着博弈三方不同的最优决策,如果不能正确认请高校的类型并相应的建立对银行的约束机制,则会产生高校债务危机。因此不论是政府还是银行高校都需要保持决策的理性,对高校自身有清楚的认识,并相应建立有效的筹款贷款计划。另外,由于重点院校是产生债务危机的主体学校,因此更应该加强对银行的贷款额度约束,避免债务危机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华清君.当前高等学校财务危机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0).

2、戴传红.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3、赵炳起.高等学校负债风险的微观成因及控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5).

4、王雪峰,王爽.高校建设贷款的风险及成因分析[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6(2).

债务危机的原因第3篇

[关键词]欧债危机;欧洲七国;公共债务;税收;社会福利

[中图分类号]F81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5)07-0008-05

[作者简介]刘建丽(1991-),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经济学;郭付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国际贸易与气候变化;赵玉焕,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与气候变化。

[通讯作者]胡瑞法,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发展经济。

一、引言

2009年12月,全球三大评级机构下调希腊的主权评级,希腊出现主权债务危机状况。时至今日,这次危机非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希腊的债务危机也一度蔓延至欧洲其他地区,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也相继出现债务危机状况。同时因为希腊政坛矛盾纠结,债务危机前景十分模糊难料。葡萄牙经济一再恶化,继希腊和爱尔兰之后成为第三个向欧盟求援的欧元区国家。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向包括荷兰和法国在内的欧元区核心成员国以及中东欧地区蔓延的态势,使得欧洲债务危机形势十分严峻。

对于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做了相关研究。Kouretas、Vlamis(2010)和Malliaropoulos(2010)认为希腊等国财政恶化的决定性因素是政府赤字的持续增长和国家外部竞争力的持续下降;Gianviti(2010)等认为欧元区国家的大量公共债务问题与欧元区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有关;Corsetti(2010)等认为,此次主权债务危机的核心是政府的不负责任行为,对这些国家进行财政援助无助于危机的解决;Meghir(2010)等分析了希腊债务积累以及政府财政问题,认为偷税漏税、税收不力才是造成主权债务危机的主要原因;Matsaganis(2011)等通过分析认为,希腊面临的严峻的经济危机和其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关系是矛盾的,高福利是这些国家发生危机的原因之一;Featherstone(2011)从政治角度分析了此次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认为是希腊国内的政府财政管理不善、贸易和投资失衡以及危机爆发时欧元区各国和欧洲央行未能及时给予援助,导致债务危机蔓延。

国内学者周茂荣、杨继梅(2010)认为,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和西班牙(PIIGS)五国发生债务危机的原因与其国内经济结构僵化和高福利社会体制导致的政府开支过大有关;余永定(2010)认为希腊债务危机爆发与其高福利制度和税收征管不善、偷税漏税现象严重有关;李海霞(2010)、李东荣(2010)等认为,欧元区内财政约束松散和其成员国的不自律是债务危机发生的主要因素,欧元区的经济结构不平衡是导致欧元区危机的根本原因。

现有相关文献从各个角度对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但是通过分析,笔者认为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欧洲国家产生政府赤字以及债务危机的根本性原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从财政收入和支出的角度,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五个主权债务危机较为严重的国家和欧元区核心国家德国和法国共七个国家经济增长和财政收支结构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探讨欧债危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同时,也希望可以为发展中国家,尤其对中国的政府财政收支以及福利制度设计等提供参考。

二、欧洲货币一体化、政府财政赤字与公共债务分析

(一)欧洲货币一体化并未显著促进各国经济增长

自从2002年欧元在欧洲货币联盟区国家开始实际流通以来,欧洲国家经济并未因此快速增长(见表1)。相反,除希腊在2002—2007年期间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增长率高于欧元流通前之外,其余六国的GDP增长率均低于欧元流通之前。1996—2001年,扣除物价因素后,七个国家平均GDP增长率达40%;而在欧元运行的2002—2007年,七国平均GDP增长率为26%。尤其是爱尔兰,GDP增长率由1996—2001年间的年均增长97%下降到2002—2007年的50%,下降了47个百分点。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又对欧元区经济造成了重创,七个国家的GDP在2009年全部出现负增长,其中爱尔兰、意大利、法国和希腊经济在2008年就出现负增长。德国、法国、葡萄牙、意大利在2010年恢复正增长,但在2011年和2012年增长率出现下降且下降幅度较大。葡萄牙和意大利在2010年恢复正增长后,又分别在2011年和2012年GDP增长率大幅度下降为负,(其中葡萄牙2011年GDP增长率为-13%,意大利2012年GDP增长率为-24%)。爱尔兰和西班牙2011年恢复正增长,到2012年又都下降为负增长。希腊在2008年GDP出现负增长后,经济一直处于萎缩状态,2011年和2012年GDP年增长率都为-70%。2013年七国中除德国和法国GDP有略微正增长外,其余五国均为负增长。

表1欧洲七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二)欧债危机严重的国家近两年的财政状况发生显著变化

2013年欧洲七国均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财政赤字问题(见表2),对于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除德国和意大利低于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上限外(其中意大利赤字为28%),其余国家均远超过3%,其中希腊和葡萄牙自从欧元流通以来,其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从未低于3%。2013年希腊的财政赤字虽然比2009年最高峰时占GDP的比重152%有所回落,但仍高达122%。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财政赤字最为严重的是爱尔兰,2010年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达324%,2011年虽有所回落,但仍高达126%。2013年爱尔兰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为57%,仅次于希腊和西班牙成为第三个财政赤字最严重的国家。法国和意大利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也一直在3%上下徘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法国这个欧洲核心国家,其赤字在2009年和2010年曾出现恶化,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分别高达72%和68%,法国财政状况恶化严重打击了欧洲消费者的信心。但与前几年相比,欧洲七国的国家财政状况近两年明显好转,这与欧盟及各个国家采取的应对欧债危机政策是分不开的。

(三)欧洲七国除德国外债务危机还在持续恶化

经济学家莱因哈特(2009)和罗戈夫(2009)认为,公共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超过90%时,一国经济将难以持续。而以希腊为代表的欧洲五国,除爱尔兰在2009年以前的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较低外,其他四国一直居高不下(见图1)。其中希腊的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由2008年的109%上升到2009年的127%,从而导致债务危机爆发。此后,其公共债务状况继续恶化,2010年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上升到146%,2011年更高达171%,在2012年债务状况有所转好,但2013年继续攀升到1749%。虽然意大利、葡萄牙、爱尔兰的公共债务状况比希腊略好,但其占GDP的比重在2011年以后仍高达100%以上。需要说明的是,债务危机并非仅发生在欧洲五国,2010年德国的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也超过80%,法国从2010年开始一直保持在80%以上。上述七国2013年的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均已超过《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60%的上限。这些情况表明,欧洲债务危机已不再是几个国家的问题,中心国家的债务情况也不容乐观。

数据来源:欧盟统计局公共债务数据

三、欧债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一)欧元流通后,财政收入变动并不是引发欧债危机的主要原因

一些学者认为,政府收入(主要是税收)不足导致政府赤字增加,进而引发此次欧洲债务危机(Meghir,2010)。在财政收入中,税收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然而经过分析后笔者认为,在扣除物价因素后,虽然七国的税收收入增长环比多年呈现下降趋势,但若从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来看,则呈现完全不同的趋势(见图2)。与20世纪90年代中期相比,2012年七国中仅爱尔兰的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低于1995年,且西班牙税收收入占GDP比重的下降也仅发生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若与欧元流通后的2003年相比,除爱尔兰和西班牙外,2012年七国中其他六国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都与欧债危机的爆发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但并不是欧债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

占GDP的比重变化(%)

数据来源:欧盟统计局税收收入数据

(二)社会福利支出显著增加是导致欧债危机的主要原因

1995—2012年欧洲七国的财政支出中,社会福利支出所占比重最大。以2012年为例,社会福利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德国为526%,法国为447%,其他各国虽没有德国和法国高,但也均是财政支出中比重最高的。需要说明的是,在全部财政支出中,其它项目的支出变化均较小,仅社会福利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增加最大。与1995年相比,欧洲七国社会福利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平均增长了93个百分点,与欧洲货币一体化前的2001年相比,社会福利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平均增长了60个百分点。这表明社会福利的快速增加是导致此次欧债危机的主要原因。

表31995—2012年欧洲七国社会福利

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三)社会福利显著增加源于欧洲国家僵化的福利体制

1995—2012年欧洲七国社会福利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最大,其占GDP的比重也均在增加(见表4)。其中增加幅度最大的是希腊,2012年比1995年增加了92个百分点;其次为葡萄牙,增加了73个百分点;爱尔兰增加了5个百分点;意大利2012年比1995年增加了43个百分点;西班牙、法国增加了3个多百分点;仅德国是个例外,降低了1个百分点,这是由于德国两届政府坚持“2010年议程”,对高福利的社会政策进行了改革,降低了失业率。与2001年相比,德国除中间消费和资本投资外,其他各项支出都有所下降。除德国外,其余六国存在着较为僵化的社会福利体制,而对该体制的改革是减轻财政负担、缓解公共债务危机的最主要的措施。

数据来源:由欧盟统计局数据整理所得

注:1中间消费等于总产出减去净产出;2员工报酬包括工资、政府为员工提供的服务以及回报以及政府的社会保险计划(社会保障等)等;3社会福利包括了医疗/疾病、残疾、年老、幸存者、家庭/儿童、失业、住房等方面的支出

四、结论

(一)欧洲货币一体化并没有促进欧洲国家经济的显著增长

经过分析得出,欧元进入实际流通以来,欧洲七国GDP增长速度均低于欧元流通前,这表明欧洲货币一体化并未有效促进欧洲国家经济的显著增长。即使作为欧元区核心国家的德国和法国,在实行欧洲货币一体化后,其经济增长速度也显著低于欧洲货币一体化前。

(二)财政收入不是导致此次欧债危机的主要原因

与一些学者的研究结论不同(Meghir等,2010),笔者认为,欧洲货币一体化以来,欧洲七国的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保持相对稳定,表明本次欧债危机并非是由于财政收入的减少所造成的。尽管一些学者认为一些欧洲国家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偷逃税现象(余永定,2010),然而这种现象早已在这些国家存在,且近些年并未因为偷逃税大幅度增加而导致税收占GDP的比重有所下降,相对于GDP的变化,税收收入的变化在欧洲国家相对稳定。

(三)社会福利支出的显著增加是导致欧债危机的主要原因

债务危机的原因第4篇

【关键词】 迪拜 债务危机 影响 原因

一、迪拜世界及其债务危机的概述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是由七个酋长国组成的联邦国家,其中最大酋长国阿布扎比面积67340平方公里,占阿联酋总面积的87%,石油资源与经济实力均居阿联酋首位。迪拜是阿联酋第二大酋长国和经济中心,2008年gdp规模为824亿美元,产业以金融、石油贸易、货运、旅游等为主。由于阿联酋有70%左右的非石油贸易集中在迪拜,故迪拜被称为阿联酋的“贸易之都”,它也是整个中东地区的转口贸易中心。

迪拜政府持有的资产由财政部直接管理,其旗下主要有三大投资公司:迪拜世界公司、迪拜投资公司和迪拜控股公司。其中迪拜世界公司是迪拜各类重大项目的主导者,负责在全球进行投资,其各类资产总额约为990亿美元,分布于全球约100个城市,业务主要涉及交通物流、船坞海运、城市开发、投资及金融服务等四大领域及各领域下的诸多细分行业市场。正因如此,迪拜世界在其网站醒目位置标注了“日不落”的字样,并宣称该公司在迪拜酋长国的高速经济增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迪拜世界拥有多家全球著名公司。比如,作为全球最大的港口运营商之一的迪拜环球港务集团,从事非洲大陆投资和开发的迪拜世界非洲分公司以及负责开发超大型人工岛度假胜地“棕榈岛”、“世界岛”和1100米全球最高摩天大楼“迪拜塔”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迪拜棕榈岛集团等。

在上述公司中,迪拜棕榈岛集团因财务困难而在今年1月暂停了包括“迪拜塔”在内的多个大型项目的建设,目前可能无法及时偿还将于12月中旬到期的35.2亿美元债务。迪拜世界非洲分公司在8月就搁置了非洲的一些项目。受巨额债务困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当局于11月25日宣布,其投资实体迪拜世界公司将重组,公司所欠近600亿美元债务将至少延期6个月偿还。此举令投资者对迪拜的信用和未来偿债能力产生严重疑虑和担忧,进而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的恐慌和动荡,多国股汇市相继暴跌。

二、 迪拜债务危机造成全球金融动荡,但长期影响有限

1、重创全球金融市场

受迪拜债务危机的影响,12月26日,日本、澳大利亚、韩国、中国等亚太各国股市继续下挫。而此前一天伦敦、巴黎和法兰克福欧洲三大股票市场指数暴跌均超过3%。美国纽约股市在感恩节假期后的“黑色星期五”也下跌了1%以上。中国大型上市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也立即澄清均不持有迪拜世界的债券(新浪网,2009)。

伦敦布兰特期油价格下跌1.31美元,报77.1美元。纽约周四1月期油下跌0.43美元,报每桶77.53美元。

迪拜“倒债危机”传出,迪拜政府的信贷违约掉期合约价随即大幅飙升。一些人甚至认为,迪拜可能成为继8年前阿根廷倒债以来,全球最严重的债务违约事件。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和穆迪马上下调了迪拜国有企业的债权信用等级。在伦敦金融市场,体现迪拜债权违约风险的尺度信用违约互换(cds)利率暴涨(百度百科,2009)。

在被迪拜危机“套住”的明星中,球星贝克汉姆和好莱坞男星布拉德•皮特据信是其中两个苦主,他们在这里购置的资产价值也大幅缩水。除了贝克汉姆和皮特,足球名将迈克尔•欧文、乔•科尔、大卫•詹姆斯以及基隆•代尔等,据传都在这个人工岛上安了家。很多人均买入了迪拜世界下发展商兴建的棕榈岛豪宅楼花,工程随时会烂尾。这些策划兴建的别墅极尽奢华,2000套豪宅2002年推出时非常抢手,一个月内就一卖而光。除了乔•科尔于去年夏天,清醒地在迪拜楼市泡沫爆破前,以210万英镑卖出别墅大赚离场外,众星全部惨成楼蟹。

2、对经济复苏影响有限

债务危机与金融衍生产品导致的危机不同,其杠杆率较低,传染性不强。专家认为,迪拜债务的主要债权方——西方发达国家,在处理债务危机上有比较成熟的经验。西方国家银行或将沿用处理墨西哥、韩国企业债务危机时的方式,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危机国家政府提供救助资金,让危机国家的企业债务转化为政府债务,避免企业破产,保障银行安全。由于全球采取宽松货币政策,欧洲商业银行不缺乏流动性,并且债务危机可延期解决,欧洲银行不太可能出现大的损失。

迪拜危机会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说法缺乏论证。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的资金投向是金融资产,对实体经济影响有限,即使退出宽松政策,相对于金融资产价格,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可以忽略。其他国家采取的宽松的信贷和财政政策,是针对实体经济的,这种政策本身就决定了其退出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便欧美主要国家因迪拜债务危机改变经济策略,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发生逆转的可能性也不大(陈炳才,2009)。

迪拜债务危机和雷曼兄弟公司危机也不可同日而语,这不是发生在一个世界金融核心的具有系统影响力的金融危机事件,而是局部发生在金融系统之外的一个大型企业资不抵债的危机,所以它不会带来新一轮金融风暴(李稻蔡,2009)。

迪拜与冰岛当时发生的危机相比,迪拜此次危机发生在世界经济止跌反弹、国际金融环境改善、全球流动性增加之际(陈凤英,2009)。因此迪拜对全球经济复苏影响是有限的。

三、迪拜债务危机发生的原因分析

1、地缘政治是导致迪拜债务危机的根本原因。

迪拜债务危机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迪拜全球金融中心的战略定位掣肘于纷繁复杂的地缘政治。迪拜的前途取决于能否成为全球金融中心,但迪拜却做不了瑞士。在中东破碎的地缘政治裂片中,迪拜无法起到欧洲一体化前瑞士的作用。主要原因在于:资本中转结算需求不足,中东难以摆脱资源魔,宗教文化背景不同,以及迪拜对自身战略定位的认识和制度准备不足(杨志荣,2009)。此外,由于其特殊的地缘政治关系,迪拜不可避免地成为欧美操纵的棋盘对象,也就成为欧洲与美国敏感的政治博弈之地。

2、房地产过度开发引起资金链条断裂是导致危机的直接原因。

由于迪拜人口较少,房地产市场需求并不旺盛。从2002年起,迪拜允许外国人持有房地产,掀起房地产投机热潮,大型写字楼、高档住宅等项目纷纷开工。在此带动下,建筑业gdp比重从2001年的7%上升为2008年的10%,年均增长率达到两位数;银行信贷也随之大幅扩张,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快速增加的建筑成本和高涨的通胀水平助长了对房地产的投机,导致房地产市场存在严重的供求不平衡。随着金融危机蔓延,外国投资者深陷危机,大量房地产项目无人问津,建筑承包商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困境,房地产市场被迫进入调整期,导致一些个人贷款占比较高、风险控制能力较低的小银行面临较大的压力。

3、金融市场泡沫膨胀,脱离实体经济是导致危机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迪拜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经济发展计划,但其自身的金融市场并不发达。为了吸引外国资本,迪拜完全放开外汇管制。于是大量的资本涌入迪拜。过度的外资流入导致资产泡沫日益膨胀,通货膨胀程度加深。与此同时,迪拜政府不但没有考虑实体经济的支撑力,反而大举借入外债,使得政府的信用危机不断地酝酿着。虽然迪拜政府多次发行债券弥补流动性不足,但只是治标不治本,反而加重了偿债压力。结果才愈演愈烈,以致宣布延期偿债,从而引发债务危机的爆发。

四、结论与启示

2009年11月25日,由迪拜政府所宣布的重组迪拜世界公司而延期偿付所欠债务的消息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和恐慌,但从长期来看,迪拜债务危机的影响力是有限的,不会阻碍到全球经济的复苏形势。“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迪拜模式的倒下,有着深层的原因。地缘政治、房地产过度开发引起资金链条断裂、金融市场泡沫膨胀,脱离实体经济均是导致迪拜债务危机的原因。尽管中国的发展模式和迪拜截然不同,迪拜债务危机的影响对中国十分有限,但中国和迪拜同为新兴经济体,认真研究迪拜危机的产生根源,并且加以借鉴和防范,将有利于中国经济未来的健康发展:1、要注重实体经济的发展,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使两者能够和谐统一,互相促进,不可出现明显的脱离状态;2、经济发展不但不可过度依赖房地产的拉动,还要重点增强对房地产泡沫的防御与控制能力;3、政府的举债规模必须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不可一再采用治标不治本的方式补充流动性不足;4、要充分重视货币金融政策对通货膨胀、资产价格、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迪拜债务危机.百度百科.百度网.

(2)聚焦迪拜债务危机.财经频道.新浪网.

(3)李德林.迪拜危机是高盛与奥巴马的国际阴谋.金融界网.2009.12.08.

(4)韩洁、安蓓、姜锐.迪拜债务危机不改全球复苏势头.经济参政报.2009.12.08.

债务危机的原因第5篇

【关键词】  迪拜  债务危机  影响  原因

一、迪拜世界及其债务危机的概述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是由七个酋长国组成的联邦国家,其中最大酋长国阿布扎比面积67340平方公里,占阿联酋总面积的87%,石油资源与经济实力均居阿联酋首位。迪拜是阿联酋第二大酋长国和经济中心,2008年gdp规模为824亿美元,产业以金融、石油贸易、货运、旅游等为主。由于阿联酋有70%左右的非石油贸易集中在迪拜,故迪拜被称为阿联酋的“贸易之都”,它也是整个中东地区的转口贸易中心。

 迪拜政府持有的资产由财政部直接管理,其旗下主要有三大主权投资公司:迪拜世界公司、迪拜投资公司和迪拜控股公司。其中迪拜世界公司是迪拜各类重大项目的主导者,负责在全球进行投资,其各类资产总额约为990亿美元,分布于全球约100个城市,业务主要涉及交通物流、船坞海运、城市开发、投资及金融服务等四大领域及各领域下的诸多细分行业市场。正因如此,迪拜世界在其网站醒目位置标注了“日不落”的字样,并宣称该公司在迪拜酋长国的高速经济增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迪拜世界拥有多家全球著名公司。比如,作为全球最大的港口运营商之一的迪拜环球港务集团,从事非洲大陆投资和开发的迪拜世界非洲分公司以及负责开发超大型人工岛度假胜地“棕榈岛”、“世界岛”和1100米全球最高摩天大楼“迪拜塔”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迪拜棕榈岛集团等。

 在上述公司中,迪拜棕榈岛集团因财务困难而在今年1月暂停了包括“迪拜塔”在内的多个大型项目的建设,目前可能无法及时偿还将于12月中旬到期的35.2亿美元债务。迪拜世界非洲分公司在8月就搁置了非洲的一些项目。受巨额债务困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当局于11月25日宣布,其主权投资实体迪拜世界公司将重组,公司所欠近600亿美元债务将至少延期6个月偿还。此举令投资者对迪拜的主权信用和未来偿债能力产生严重疑虑和担忧,进而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的恐慌和动荡,多国股汇市相继暴跌。

二、 迪拜债务危机造成全球金融动荡,但长期影响有限

 

 1、重创全球金融市场

 受迪拜债务危机的影响,12月26日,日本、澳大利亚、韩国、中国等亚太各国股市继续下挫。而此前一天伦敦、巴黎和法兰克福欧洲三大股票市场指数暴跌均超过3%。美国纽约股市在感恩节假期后的“黑色星期五”也下跌了1%以上。中国大型上市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也立即澄清均不持有迪拜世界的债券(新浪网,2009)。

伦敦布兰特期油价格下跌1.31美元,报77.1美元。纽约周四1月期油下跌0.43美元,报每桶77.53美元。

迪拜“倒债危机”传出,迪拜政府的信贷违约掉期合约价随即大幅飙升。一些人甚至认为,迪拜可能成为继8年前阿根廷倒债以来,全球最严重的主权债务违约事件。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和穆迪马上下调了迪拜国有企业的债权信用等级。在伦敦金融市场,体现迪拜债权违约风险的尺度信用违约互换(cds)利率暴涨(百度百科,2009)。

 在被迪拜危机“套住”的明星中,球星贝克汉姆和好莱坞男星布拉德•皮特据信是其中两个苦主,他们在这里购置的资产价值也大幅缩水。除了贝克汉姆和皮特,足球名将迈克尔•欧文、乔•科尔、大卫•詹姆斯以及基隆•代尔等,据传都在这个人工岛上安了家。很多人均买入了迪拜世界下发展商兴建的棕榈岛豪宅楼花,工程随时会烂尾。这些策划兴建的别墅极尽奢华,2000套豪宅2002年推出时非常抢手,一个月内就一卖而光。除了乔•科尔于去年夏天,清醒地在迪拜楼市泡沫爆破前,以210万英镑卖出别墅大赚离场外,众星全部惨成楼蟹。

2、对经济复苏影响有限

债务危机与金融衍生产品导致的危机不同,其杠杆率较低,传染性不强。专家认为,迪拜债务的主要债权方——西方发达国家,在处理债务危机上有比较成熟的经验。西方国家银行或将沿用处理墨西哥、韩国企业债务危机时的方式,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危机国家政府提供救助资金,让危机国家的企业债务转化为政府债务,避免企业破产,保障银行安全。由于全球采取宽松货币政策,欧洲商业银行不缺乏流动性,并且债务危机可延期解决,欧洲银行不太可能出现大的损失。

迪拜危机会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说法缺乏论证。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的资金投向是金融资产,对实体经济影响有限,即使退出宽松政策,相对于金融资产价格,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可以忽略。其他国家采取的宽松的信贷和财政政策,是针对实体经济的,这种政策本身就决定了其退出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便欧美主要国家因迪拜债务危机改变经济策略,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发生逆转的可能性也不大(陈炳才,2009)。

 迪拜债务危机和雷曼兄弟公司危机也不可同日而语,这不是发生在一个世界金融核心的具有系统影响力的金融危机事件,而是局部发生在金融系统之外的一个大型企业资不抵债的危机,所以它不会带来新一轮金融风暴(李稻蔡,2009)。

 迪拜与冰岛当时发生的危机相比,迪拜此次危机发生在世界经济止跌反弹、国际金融环境改善、全球流动性增加之际(陈凤英,2009)。因此迪拜对全球经济复苏影响是有限的。

三、迪拜债务危机发生的原因分析

 1、地缘政治是导致迪拜债务危机的根本原因。

 迪拜债务危机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迪拜全球金融中心的战略定位掣肘于纷繁复杂的地缘政治。迪拜的前途取决于能否成为全球金融中心,但迪拜却做不了瑞士。在中东破碎的地缘政治裂片中,迪拜无法起到欧洲一体化前瑞士的作用。主要原因在于:资本中转结算需求不足,中东难以摆脱资源魔,宗教文化背景不同,以及迪拜对自身战略定位的认识和制度准备不足(杨志荣,2009)。此外,由于其特殊的地缘政治关系,迪拜不可避免地成为欧美操纵的棋盘对象,也就成为欧洲与美国敏感的政治博弈之地。

 2、房地产过度开发引起资金链条断裂是导致危机的直接原因。

 由于迪拜人口较少,房地产市场需求并不旺盛。从2002年起,迪拜允许外国人持有房地产,掀起房地产投机热潮,大型写字楼、高档住宅等项目纷纷开工。在此带动下,建筑业gdp比重从2001年的7%上升为2008年的10%,年均增长率达到两位数;银行信贷也随之大幅扩张,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快速增加的建筑成本和高涨的通胀水平助长了对房地产的投机,导致房地产市场存在严重的供求不平衡。随着金融危机蔓延,外国投资者深陷危机,大量房地产项目无人问津,建筑承包商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困境,房地产市场被迫进入调整期,导致一些个人贷款占比较高、风险控制能力较低的小银行面临较大的压力。

 3、金融市场泡沫膨胀,脱离实体经济是导致危机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迪拜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经济发展计划,但其自身的金融市场并不发达。为了吸引外国资本,迪拜完全放开外汇管制。于是大量的资本涌入迪拜。过度的外资流入导致资产泡沫日益膨胀,通货膨胀程度加深。与此同时,迪拜政府不但没有考虑实体经济的支撑力,反而大举借入外债,使得政府的信用危机不断地酝酿着。虽然迪拜政府多次发行债券弥补流动性不足,但只是治标不治本,反而加重了偿债压力。结果才愈演愈烈,以致宣布延期偿债,从而引发债务危机的爆发。

四、结论与启示

 2009年11月25日,由迪拜政府所宣布的重组迪拜世界公司而延期偿付所欠债务的消息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和恐慌,但从长期来看,迪拜债务危机的影响力是有限的,不会阻碍到全球经济的复苏形势。“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迪拜模式的倒下,有着深层的原因。地缘政治、房地产过度开发引起资金链条断裂、金融市场泡沫膨胀,脱离实体经济均是导致迪拜债务危机的原因。尽管中国的发展模式和迪拜截然不同,迪拜债务危机的影响对中国十分有限,但中国和迪拜同为新兴经济体,认真研究迪拜危机的产生根源,并且加以借鉴和防范,将有利于中国经济未来的健康发展:1、要注重实体经济的发展,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使两者能够和谐统一,互相促进,不可出现明显的脱离状态;2、经济发展不但不可过度依赖房地产的拉动,还要重点增强对房地产泡沫的防御与控制能力;3、政府的举债规模必须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不可一再采用治标不治本的方式补充流动性不足;4、要充分重视货币金融政策对通货膨胀、资产价格、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迪拜债务危机.百度百科.百度网.

  (2)聚焦迪拜主权债务危机.财经频道.新浪网.

  (3)李德林.迪拜危机是高盛与奥巴马的国际阴谋.金融界网.2009.12.08.

  (4)韩洁、安蓓、姜锐.迪拜债务危机不改全球复苏势头.经济参政报.2009.12.08.

债务危机的原因第6篇

关键词:欧债危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地方债务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5-0108-03

2009年10月,希腊宣布财政赤字预计将达到GDP的12.7%,而公共债务将占GDP的113%,均远超过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所规定的3%和60%的上限。受此影响,2009年12月美国三大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国际、标准普尔和穆迪先后下调希腊信用评级,评级下降意味着债券投资风险上升。同时,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债券风险也大幅上升,从而引爆了欧元区的债务危机,此后欧债危机持续蔓延,到2011年6月,又扩散到意大利。整体看,欧元区2011年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4.1%,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7.3%。截至2012年6月,欧元区国家贷款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已经从2007年12月的123%上升到13l%。2012年1月13日,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宣布下调欧元区9个国家的信用评级,其中包括法国,这意味着债务危机正式从“欧洲五国”扩散至欧元区核心国家,并已蔓延到北欧国家,连表现最好的德国经济也开始减速,荷兰经济于2012年3季度萎缩了1.1%,是预期的5倍。市场普遍预测,欧元区经济颓势2013年难以改观。欧债危机尽管被称为债务危机,但其与传统意义上的债务危机存在较大不同,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一、欧洲债务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目前,对欧洲债务危机的形成主要有“阴谋说”、“高福利说”、“经济失衡说”和“不匹配说”。其中,“不匹配说”指出,欧债危机表面上是债务危机,本质上却是欧元危机。欧盟各国实行的是统一的货币政策,但财政政策却是以各国经济为基础,缺乏平衡欧盟整体经济的中央财政部门,这就无法保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能同时符合各国的经济状况,并对各国经济进行有效的调节,进而导致欧盟一些国家发生债务危机。各国使用单一货币而缺乏统一的财政制度,就必然存在统一的货币政策与分散的财政政策之间的矛盾。冰岛没有加入欧盟,之所以能够从危机中快速复苏,就是因为冰岛央行及时采取货币贬值政策来推动本国产品出口。英国、丹麦、瑞典是欧盟的成员国,但是没有加入欧元区,所以有着独立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可以根据本国具体的经济情况进行政策调节,所以受本次欧债危机的影响很小。

虽然“不匹配说”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欧洲债务危机产生的原因,但还需要深入研究。既然所有欧元区成员国都面对这样的矛盾,为什么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欧洲五国(主要是南欧国家)相继出现债务危机,而德国等北欧国家却复苏较快,没有发生债务危机?这就需要深入探讨欧债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一)经济增长速度滞后于债务成本提高的速度

“欧洲五国”加入欧元区后,由于欧元强势、市场利率低、债务约束较弱等因素,使他们基本上都依赖于借新债还旧债,导致融资成本不断增加,最终无力偿还。债务成本提高的速度快于经济增长速度,使“欧洲五国”债台不断高筑,最后不得不向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违背了“只有当GDP增长率高于公共债务的实际利率时,才能在基本赤字条件下实现公共债务的可持续性”。欧洲银行持有的“欧洲五国”的公共和私人债务占银行系统持有债务的比例高达90%以上,总额达2.8万亿美元。更令人担忧的是,欧洲银行业资产质量下降导致银行对实体经济贷款减少,使经济增长下滑,进而影响到政府的财政赤字消减计划。而政府为银行业重组提供资金必将进一步推高政府财政负担,进而形成债务和银行系统宏观上的螺旋循环,并由此导致“债务危机——资产负债表恶化——去风险资产——流动性枯竭——信贷全面紧缩——经济萧条——债务危机加剧”这样的恶性循环。欧元区国家在压缩公共支出、削减债务的同时,应更多地考虑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也许只有这样才可能尽早走出债务危机。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不匹配

欧洲央行与一般国家的央行不同,其政策目标是稳定欧元币值,而且欧元区各国货币政策决策权集中在欧洲央行,但财政决策权却分散在各成员国政府,形成“统一的央行和分散的财政部”。这种矛盾一开始就曾遭到质疑,但直到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其危害性才彻底显现。

首先,统一的货币政策存在不足。一般来说,货币政策应服务于外部目标,财政政策应服务于内部目标,二者相互结合才能同时实现内外均衡。当欧元区国家受到外部冲击时,统一的货币政策效果不如统一的财政政策效果明显。统一的货币政策使欧元区国家在面临财政困难时,无法通过货币贬值来增强竞争力和缓解财政负担,只能单一地依靠财政政策来调控经济。

其次,分散的财政政策容易引起道德风险。由于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外生决定,欧盟成员国无法运用货币政策来配合财政政策,导致内外均衡的政策目标无法完全实现。当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时,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均会上升,但单个成员国财政赤字规模的扩大并不会引起该国利率的上升和汇率的贬值。因此,各成员国总是倾向于使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这种成员国享受的权利与其承担的责任间的失衡使道德风险不断蔓延。

再次,调控工具与实现目标存在矛盾。欧元区国家制定的经济发展目标会根据各自的国情有所不同,对于要实现的福利、产业、就业、教育等目标也存在较大差异。为了同时实现多个独立的经济目标,要求为实现这些目标所使用的独立的政策工具的数目不能少于经济目标的数目,但各成员国所能掌握和使用的金融工具却基本一致,因而形成了实现目标的多样化与使用工具的单一化之间的矛盾。当这一工具由不同的国家掌握,而它们又相互独立时,就会出现各成员国管理各自工具的问题,出现工具与目标不匹配的矛盾。因此,当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为挽救经济、抵御衰退,欧盟各成员国不得不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结果使财政赤字和债务状况更加严峻。此时,统一的货币政策与分散的财政政策使本应“相互补充”的一对宏观调控工具变成了“相互矛盾”的工具。

(三)要素流动的风险转移作用受限

建立单一货币的前提是商品、资金和劳动力等要素的完全流动。经济的不平衡可通过要素特别是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来调节,从而替代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最终达到稳定货币区内就业和物价水平的目的。设计欧元区的初衷是期望统一的货币和稳定的汇率可大幅降低交易成本,使欧盟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渐趋同。十余年欧元区实践的结果是部分实现了该目标。从GDP指标看,欧盟大于美国,欧元区国家略小于美国。同时,欧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达四分之一,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元的重要国际储备货币。

虽然欧元区实现了商品、资金的自由流动,但劳动力却离自由流动相距很远,现在成员国之间每年的劳动力流动比例不到3%。一些国家对劳动力市场有诸多限制,包括最低工资、最长工时、福利标准、遣散条件等,造成劳动力市场的扭曲,出现失业率高但企业用人成本却不断攀升的现象。截至2012年11月,欧元区17国新增失业人口达200万人,比2008年增加50%。欧元区没有真正实现金融体系、经济体系风险在要素流动中进行转移的目标。因此,欧元区国家应加快富有弹性的劳动力市场的建设,促进劳动力在各国间的流动,通过政策调整,降低劳动力在各国间流动的障碍,为劳动力自由流动创造条件。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有利于调节各成员国间的贸易流向,弥补汇率制度缺失的缺陷,为欧元的稳定创造基础性的制度保障。

(四)产业结构不平衡,实体经济空心化,经济发展脆弱

在欧盟国家中,希腊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资源配置极其不合理。希腊是以旅游业和航运业为主要的支柱产业,这些需求弹性较大的产业过度依赖外部需求,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显得异常脆弱。以出口加工业和房地产业拉动经济的意大利在国际金融危机面前也显得力不从心。西班牙于上世纪90年代将大量投资从制造业中抽离,转向第三产业如建筑和房地产业,导致其制造业逐渐萎缩。相比之下,当欧洲许多国家纷纷从制造业转向利润更高的金融业、房地产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时,德国仍将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制造业产品质量与技术水平上。正是德国始终把实体经济中的制造业做为立国之本,才使其具备了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坚实产业基础,在欧债危机中受到冲击最小。从欧元区部分国家2012年4月份采购经理指数(PMI)(德国50.9%,法国46.8%,西班牙43.5%,希腊40.7%)可看出,德国实体经济实力最强,希腊最弱。

总体看,“欧洲五国”的经济更多地依赖于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制造业和旅游业。随着全球贸易一体化的深入,新兴市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吸引着全球制造业逐步向新兴市场转移,南欧国家的劳动力优势不复存在,这些国家又不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从而使其经济在危机冲击下显得异常脆弱。

二、欧洲债务危机的警示

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可从贸易渠道和金融渠道两方面看。从贸易渠道看,欧盟是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欧债危机造成欧元持续疲软,人民币相对升值,造成一定出口压力。不仅如此,我国还面临欧盟贸易保护主义日益抬头的问题。2010年欧盟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贸易救济调查11起,立案数量是之前4年的最多,涉案金额亦较大。从金融渠道看,在我国的外汇储备中,欧元资产占比在10%~20%之间,持有的巨额欧元资产会面临贬值风险。欧洲债务危机的表现是政府财政赤字和债务不断扩大,这对我国政府债券的发行与流通具有一定警示作用。

(一)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虽然总体可控,但须加强风险防范

虽然“欧洲五国”的债务大部分是外债,主要用于社会福利消费等开支,而我国的地方债务与之有很大区别,几乎都是内债,大部分是用于道路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和风险都较大,我国要对欧债危机引以为戒,加强地方债务风险的防范。所以,应加强地方债务风险防范,首先,要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体系,及时识别与评估债务风险,对超过限额的债务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其次,地方政府应统筹安排本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制定合理的债务还本付息计划,并加强对该计划的日常监督运作。最后,加快市政债的试点,改变地方政府债务以银行信贷为主的局面。

(二)严控地方债券发行,防范道德风险

虽然我国货币政策是统一的,但地方政府在财政支出方面有一定的自。地方政府会根据各自发展的需要,安排不同的财政支出,并倾向于通过发行地方债来筹集资金。因为发行地方债属于透支消费,消费的是全国的资金,即使地方债达到一定程度无法偿还时,地方政府也会认为国家会将债务承担下来。因此,应吸取欧债危机中各成员国扩张的财政政策的教训,防止各地在发行地方债方面的道德风险行为。

债务危机的原因第7篇

关键词:;债务危机;体制缺陷;地方政府;透明度

希腊的危机是欧洲债务危机的开始,2009年底,希腊政府突然宣布希腊政府债务余额已经超过其GDP的110%,财政赤字超过了GDP的12%以上,这些财政标都早已超过欧盟规定的标准,12月全球三大评级公司下调希腊评级,希腊危机随即越演越烈。除开希腊之外的其他欧洲国家,爱尔兰、意大利以及西班牙等也相继陷入债务危机中,一场欧元区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危机正在冲击着整个欧元区,并逐步对全球经济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对导致欧债危机的深层原因加以分析和总结,从而有效避免危机带给我们的冲击,保证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一、理论依据

从冰岛债务危机开始、迪拜债务危机,到欧洲债务危机、美国国债风险,债务危机像“肿瘤”一般席卷了全球!据有关金融机构统计,2010年2月,全球各国负债总额已达到36万亿美元以上。与此同时,债务危机涉及多国,成为全球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而欧洲债务危机即欧洲的债务危机。其是指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希腊等欧盟国家所发生的债务危机。2013年12月16日,爱尔兰退出欧债危机纾困机成首个脱困国家。所谓的债务危机,起源于国家信用,是指国家将当做担保,面向国际社会以发行债券的形式所筹集的资金。大多数的债务是以外币为单位,向国际金融机构或者外国政府借款以自己的作担保,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向国际社会所借的款项。由于债务大多是以外币计值,向国际机构、外国政府或国际金融机构借款,但由于国家的经济失去了“生产性”,导致债务国家的信誉评级被调低,就会引发债务危机。(主要指标:清偿率是指债务国还本付息总额占当年出口收入的比重。通常不应超过20%。负债率:一国当年外债余额与国民生产总值(GNP)比率。通常不应超过10%。)如希腊在发生的金融危机时导致居民消费降低,导致经济下滑,货币高估抑制了出口量,无法掌控利率和汇率工具的货币政策,政府不得不举债刺激投资和消费拉动经济,由此赤字不断累积。赤字与收入下滑的恶性循环最终使得2009年12月8日全球三大评级公司下调希腊评级。2010年起欧元区其他国家也陆续陷入危机的泥潭,欧债危机已经波及到整个欧盟。

二、欧债危机起因

(一)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过度举债

在欧盟中各国经济结构并不尽相同,尽管都是欧元区国家,但是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参差不齐导致财政政策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是为了扩大组织规模,已经有27个加盟国的欧盟依然在极力拉拢一些希望加入欧盟但是经济发展水平并不算发达的国家。正因为这一举措,使得一些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存在的劣势逐渐显露,例如以希腊、葡萄牙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在工资、社会福利、失业救济等方面极力与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保持同等水平,导致支出水平远远超过GDP增长水平。加之,工资及各种社会福利具有“刚性”的特征,上调后再进行调整是相当困难的,导致政府与私人部门的负债比率节节攀升。全球金融危机作为导火线,这些深层次问题就爆发出来了。

在欧元区一体化后,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由于各国不同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导致货币联盟对成员国货币政策偏好没法满足,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无法有效利用货币贬值的契机使本国的出口量快速增加形成对外有效经营增加本国净出口。无法增加收入的背景下,财政赤字问题自然也就不得得到有效解决,于是经济逐渐开始呈现结构性的衰退趋势,并且还面临债务膨胀,这使得国家之间差距越拉越大。同时,欧元区的救助机制希望成员国之间形成一种最优的模式,但是成员国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却导致这种期冀事与愿违,搭便车行为就是最好的佐证。

(二)统一货币的制度性缺陷

就如欧元奠基人前欧洲共同体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格尔所言:欧元区仅建成了货币联盟,缺乏财政政策协调机制是导致欧债危机的重要原因,欧元创建后缺乏统一机构对各国财政和经济政策予以监督,理应确保各成员国遵循统一经济发展标准,但这一点没有做到。欧洲债务危机导致经济衰将欧元区体系问题这一制度性缺陷暴露无遗,即在欧元区内欧元有欧洲央行统一发行,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货币政策则由欧洲央行统一行使,而财政政策却由国家掌控,实行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分离的制度。这使得国家没有办法有效的将这两种手段有效的结合起来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无法使用利率和汇率这两大工具,为了复苏美国次贷危机所带来的经济衰退,各成员采取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如举债来加大投资,政府加大政府购买等方针来完成。加之,这些国家的债券也会成为国际市场上的投机对象,债务规模进一步加大。

三、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虽然中国的国家债务和财政赤字都远低于国际公认的风险临界点。但是,由于我国很多地方政府过度负债,处于失控状态。但是如果这些债务不能被地方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也会有导致债务危机的可能发生,从而对市场以及经济安全产生不利影响。

(一)握好财政赤字的“度”

从国民经济大范围看,我国的债务负担率和与国际比较同口径的赤字率都在国际公认警戒线内,继续扩大国债发行规模的潜力仍很大。但是中国地方政府存在根深蒂固的“GDP考核观”,为此地方政府为了加快经济发展,量化GDP的增加,通过各种融资平台向金融机构或社会举债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从公开披露的数据看,截至2011年底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是30多万亿元,债务率为37.8%。2012年债务数量比2011年增加了几万亿元,债务率基本在40%左右。这些地方债务多数质量不佳。再加上中央政府在金融危机后放松了对地方政府的管控。中央政府在战略上允许地方政府绕过限制它们从银行借贷的政策,使它们可以通过创造所谓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获得贷款。这种做法造成了贷款的隐性累积。在这种债务规模增加,不确定性风险放大形势下,势必会造成巨大的风险,影响到中国未来经济的良性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对地方政府的债务结构与实际债务负担予以高度的重视,做好债务测算和偿债平衡工作。

(二)加大中国财政的透明度

地方政府债务包括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两个部分,显性债务可以在会计报表中查询到,包括向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国债转贷、农业综合开发借款、拖欠工资以及其他应付支出。隐性债务一般在会计报表中无法查询,大致包括各种政府担保、地方金融机构的呆坏帐、社保资金缺口以及地方政府管理的国有企事业单位负债。从整体上看,当前我国的财政透明度还处于很低的状态,目前中国财政透明度整体较低,除了在会计报表中可以查询的财政收支之外,还存在详尽的数量指标无法体现在政府的预算报告中、人们难以评估资金使用绩效、在披露债务指标时数据不完全,没有包含所有既有债务等等。随着中国经济在全球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透明度问题理应被关注,加强财政的透明度也正是我们应该在此次欧债危机中所应吸取教训。中国应与国际接轨,加强与国际机构的沟通、协调,缩小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财政透明度良好行为准则》的差距。(作者单位:兰州外语职业学院)